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4 10:17:31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新课改 观摩课 教学 反思

Think more about a class of studying and emulating

Wen Zhanhong

【Abstract】The new course reform not only needs teachers to change their roles but also emphasizes teachers’ self thinking more and more. After the writer has explained the text, The Transitory Sui Dynasty, she has called to mind and ponder the text and also read the course standard and the idea of the course reform carefully and felt that there are many points in teaching that text which is worth thinking more about it, so the new teaching plan is designed. The following is the teaching course and more thinking about teaching, hoping to get the comment or criticism from each colleague.

【Keywords】New course reform A class of studying and emulating Teaching Repeated thinking

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居高临下的权威,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非常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我在讲完《短暂的隋朝》后,细细的回味本课并仔细阅读课标和课改理念,觉得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反思,并重新设计了教案,下面将我的教学过程和教后的反思展示如下,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隋朝历史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它结束了国家的长期分裂,实现了南北统一;继承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度并将其发扬光大,沿用了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把北魏的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和生活安定;它开创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被唐朝沿用和进一步完善,并深深影响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制度;隋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唐朝所沿用;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作用在唐朝得到充分发挥;隋朝对北魏府兵制的沿用与改进被唐朝所继承;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为唐初统治者所吸收。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长城和运河是人类历史的两大奇迹,如果说长城是阳刚雄健的一撇的话,那么运河便是阴柔深沉的一捺,这一撇一捺共同构筑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字。长城是设置难以逾越的障碍,那么运河又是最大限度的交流与沟通,它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如此壮观的人类奇迹是如何开通的?历经千年风吹雨打后而今又有什么变化?它的开通对隋朝、对唐朝又有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和探究。

[思想]恰当的引入不但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更好地为后面组织教学服务。所以《话说运河》的情景导入给了本节课一个很好的气氛渲染,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要求。

2.新课。

2.1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2.1.1 隋朝的建立:

(1)建国:①时间:581年;②人物:杨坚;③都城:长安;④年号:开皇;⑤方式:外戚夺权。

(2)改革:开皇之治。

2.1.2 隋朝的统一。

(1)隋朝的统一:589年灭陈。

【探究】隋完成统一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②江南经济得到发展,南北差距缩小;

③隋朝相对强大;

④陈朝比较弱小;

⑤长期分裂,人民渴望国家统一;

⑥隋文帝励精图治,“开皇之治”使隋国力大增。

(2)统一的意义。

①结束南北近四百年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知识巩固】:

1.杨坚建立隋朝的方式是( )。

A.武装B.外戚篡权

C.利用农民起义D.消灭割据

2.隋的统一的必然性是( )。

①各族人民相互融合;②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③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④陈朝的腐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

【环节导入】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又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在短短的38年中还留下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工程建设。下面我们进入本节重点知识――隋朝的建设。

2.2 隋朝的建设。

2.2.1 兴建两都(长安、洛阳)。

展示1大兴城复原图(从建筑学、美学、历史学角度评价大兴城,感叹帝王的威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展示2大兴城的平面结构图(反映城市的规划、建筑的水平,惊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探究】兴建两都的重要条件是什么?(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环节导入】如果说兴建两都从侧面反映了隋的经济实力的话,那么直接展现隋经济实力的是什么呢?引出下一个问题――广设仓库。

2.2.2 广设仓库(了解仓库的名称和位置及其储备量;引导启发学生根据仓库的名称和位置及其储备量来说明:①隋朝农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②剥削程度严重;让历史走进现实,告诫统治者勤政爱民、心存百姓、和谐社会。)

【环节导入】在38年的统治中,隋朝还有一项人工奇迹,引出下一个问题――大运河。

2.2.3 开通运河:展示大运河扬州段。

【讲述】通过展示大运河扬州段蓝天白云下流动的运河,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片中所蕴含的人文、历史和地理信息,培养学生通过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为了更直观形象的掌握运河,用数字分解法将大运河肢解。

【知识引伸】通过学生收集到的关于古代大运河的保护措施和现代大运河的申遗工作的资料,强化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保护意识,让历史走进现实。

【环节导入】大运河开通了南北交通大动脉,加强了隋炀帝对江南的控制,为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他还下令在北方修筑弛道,改善了北方的交通条件。引出下一个问题――修筑弛道。

2.2.4 修筑弛道。

【环节导入】上述四大工程建设不仅是隋朝经济实力的充分体现,更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集中展示。然而创造了如此辉煌历史的劳动人民又是怎样生活的呢?引出下一个问题――隋朝的灭亡。

2.3 隋朝的灭亡。

2.3.1 隋的灭亡――时间、地点。

2.3.2 隋灭亡的原因。

【感言】得民心者得天下。

3.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隋的建立和实现全国统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隋建立后采取的各项措施,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至于隋的短暂,其根源在于隋的暴政,这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唐朝的统治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

4.教学反思。

4.1 教学设计落实新课标、体现新课改。关于这节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导入、探究问题,屏幕展示古代诗人(胡曾、皮日休、李敬方等)关于大运河的评价,由古代大运河走进现代大运河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并阐述观点,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包缆课堂的演员和导演,而是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学生的顾问,是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由原来的教师一讲到底,变成了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互相交流,师生、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师生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4.2 把激情带入课堂。教师每一堂课都能做到自己有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情,用自己的激情去激励学生的情感,我想这样的老师和他的课学生一定非常的喜欢。以前我也比较注重把激情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讲本节课时,我先用《话说运河》的片头引导学生去探究大运河,并意识到它和长城有着类似的着眼点。在导语的设计上尽量用优美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气和自己高昂的激情,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此后,这样的激情经常在课堂上出现,连学生都深深的被感染了。

4.3 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启,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问题是放飞思维和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而且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教学就无法进行,它也是打开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所以在本课中,我恰当地把教材划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层次,引发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1、在熟悉大运河上航行的船的发展史基础上,了解船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抓住船的结构特点,大胆表现心目中古运河畔的游船

3、通过对古运河运输的了解,培养学生了解家乡运河历史,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运河上船只的独特魅力,体会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

2、难点:为亲水之旅设计一艘新颖独特的游船。

三、教学准备

1、老师:ppt、视频文件、软卡纸纸、范画、水彩笔、古运河背景

2、学生:勾线笔、水彩笔、彩色软卡纸、剪刀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播放《航拍常州古运河》视频

2、简单介绍古运河发展史

我们的家乡常州,地处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常州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运河在常州穿城而过,千百年来,古老的运河是常州的母亲河。古运河畔,人文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是一部承载常州历史文化的宝典。常州古运河水上游西起篦箕巷,东到东坡公园,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常州这座城市依河而建,因河而兴,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运河文化。当今的常州古运河,正成为一条融风景名胜和历史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景观走廊。

运河上的运输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那么,当时运输大部分是靠哪一种交通工具呢?

3、对的,是船(出示课题),人类文明发源于江河湖泊,船是人们在与水打交道必不可少的工具,今天,就请大家跟随许老师来一次亲水之旅,一起来了解古运河畔船的历史与文化。

(二)、新授阶段

1、简介船只发展史

(1)古人造字像画画,你们能来猜一猜这是个什么字吗?这是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舟”字,几根线条就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独木舟的形象。

(2)这是大约六千五百年前的船型彩陶壶,上面还画一张渔网,这说明了什么?

老师很好奇,这是不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船?据考古研究发现,独木舟大约在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

(3)独木舟因为取材容易、制造简单,所以几千年过去了,一直沿用至今。

(4)但是光有独木舟行不行啊?现代生活需要更多种类的船,在日常生活中,你都见过或乘坐过哪些船?自学书本34-37,然后交流你又知道了关于船的哪些知识?

(5)这里有几艘运河上常见的船:a运输船b渔船c游船d机帆船e、乌篷船,你能从结构上找出这些船只的共同特点吗?分析船的结构:船壳、船体骨架、甲板、船舱和上层建筑组成。

(三)、示范阶段

过渡:这些船只见证了古运河的繁华!

(1)在我们常州还有三条著名的河——关河、北塘河、藻江河,它们都是古运河的支流,并称为常州三河。常州市政府结合水利建设和亲水旅游,重点打造了“三河三园亲水之旅”这一惠民工程。(播放三河三园视频)

(2)据许老师所知,现在三河三园许多码头边的船只日易老化,乘坐游船的人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了解咱们常州的运河文化,今天我们就来为市园林局设计一艘有个性的游船,看许老师是怎么设计的!

(3)画完之后问学生,老师用了哪些方法设计了这艘船,并进行板书。

(4)欣赏学生作品

(四)学生创作

作业要求:

发挥想象,用水彩笔为亲水之旅设计一艘新颖、独特的游船。

注意船的结构特征,适当添加船上的设备和装饰。

创意新颖、构思独特。

(五)作业展评

1、将作品合并成长卷形式,从船的造型美观角度、以及想象力和表现力出发进行点评。

2、你认为哪一艘船构思最巧妙?他用了什么方法设计的?你有更好的建议吗?

(六)课后拓展

1、悠悠运河,船只穿梭,风景如画,我们用画笔编织了常州古运河畔的江南风韵。正与北宋画家张择端不谋而合,他用画笔描绘了当时都城东京汴梁的繁荣景象,从画面上可以看出,宋代的平底木帆船精巧漂亮,桅杆能自由起落,可以从桥下通行。(出示清明上河图)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 河北省;城市;小学;课外运动训练;调查研究

[基金项目]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音体美专项课题,《对河北省城市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250077

【中图分类号】 G80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250-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研究中,以河北省所辖的11个地市中的市区内小学开展课外运动训练的基本情况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2.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资源,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40余篇。并搜集到一些了一些与河北省内小学课外运动训练工作相关文件、资料等。

2.问卷调查法

遵循体育科研方法中关于调查问卷的设计要求,设计了“对河北省内小学课外运动训练情况的调查问卷”,在河北省所辖的11个城市中,分层随机抽取237所小学进行问卷发放,由学校内主管体育工作的相关领导进行问卷填写。统计共发放问卷237份,回收问卷231份,其中有效问卷230份,回收率为97.47%,有效回收率为97.05%。

3.数理统计法

问卷回收后,使用OFFICE 2003软件中的EXCEL程序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计算。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河北省城市小学进行课外运动训练队组建训练等情况的分析

运动训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合理的、最大化的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的根本目的。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变化阶段,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以及要求他们对运动技能的熟练掌握都需要一个较长发展过程。因此,在这个阶段的运动训练过程中,需要更好的保持训练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表1)河北省城市小学组建课外运动训练队情况统计表 N=230

由表1中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在接受调查的230所小学中,长期组建训练队的学校有121所,占52.61%,其余的109所小学表示均为根据比赛临时组队进行训练,占被调查总数的47.39%。由此可见,目前河北省内的小学在课外运动队的组建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有将近半数的小学是在比赛之前临时组织学生进行训练、比赛。这样不仅很难使小学生在身体、技能上得到系统的提高,而且也很难取得好的训练效果,并很容易对学生的身体带来伤害。

(表2)河北省城市小学运动队管理情况统计表 N=230

但另一方面,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230所接受调查的小学中,有66.09%的学校表示有专门负责管理或负责课外运动队的相关领导。从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校都对学生课外运动队的组建,以及课外运动训练工作较为重视。据了解,这其中的很多学校都有着较为严格的运动队管理制度,不仅定期检查参加课外训练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相关制度的完善,使得这部分学校在课外运动队,以及课外运动竞赛等活动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河北省城市小学进行课外运动训练队训练情况的分析

在研究中除了对230所小学课外运动队组建情况进行了解后,又对表示长期组建课外运动队的121所学校开展课外训练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查(见表3)。

(表3)河北省城市小学课外运动训练情况统计表 N=121

调查结果显示,在121所长期组建课外运动队的学校,“每周都进行训练”的有86所,占71.07%,“不固定的进行训练”和“根据比赛需要短期集训”的学校分别占18.18%和10.74%。由此可见,长期组队的学校也基本上能够保持长期的进行课外运动训练,这一点是十分可贵的。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对于能够长期坚持开展学校课外运动训练的学校、个人给予支持和奖励。相信长此以往,这些学校一定为我省乃至我国输送出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

(表4)河北省城市小学课外运动队项目类别统计表 N=121

表4是对被调查的小学组建运动队的项目类别进行的统计,其中以“田径”、“足球”两个项目最多。其中,在121所小学中,有99所都组建了田径队,占81.82%,组建足球的学校占68.60%,共83所。这是因为田径项目,一直以来在我国的各个层面都较为普及。不同级别的运动会基本上都会包含田径项目。据了解,河北省各个地市举办的中小学生运动会中,也主要是以田径项目为主。此外,随着近年来我国提出的“校园足球”口号,足球项目在我国以及我省的校园内发展的速度较快。在这种形势下,很多小学都组建了校园足球队,并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校园足球联赛。这对河北省在田径和足球两个项目中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对影响河北省城市小学课外运动训练因素的分析

为了找到制约、影响河北省城市小学课外运动训练工作的主要因素,在调查中对多所小学进行了细致走访,同时在此次的调查问卷中涉及了该方面的内容。

从表5中可以看出,目前在河北省的城市小学中,课外运动训练的训练和组织工作还面临着较大的问题。“家长、老师不愿意让学生参加课外训练队”、“ 学校场地、器材、经费不能满足运动队的组建、训练、参加比赛的需要”、“ 学校害怕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意外伤害”,是目前对唐山市区小学课外运动训练造成影响的三个最为主要的因素。

首先,目前还有较多的家长及老师,都对体育锻炼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认为参与课外运动训练会使学生分散精力,进而影响学习成绩,因此对已经或将要参加课外运动训练的学生的积极性造成不利的影响。其次,许多小学都普遍面临“学生多、操场小”的实际困难,场地、器材根本不能满足学校课外训练队的训练需要。加上一些小学针对学校课外训练队训练、比赛的经费较少,这两方面因素也直接阻碍了小学课外运动队的组建。再次,随着近年来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一些家长常常因为学生在学校内受到的意外伤害而与学校进行法律纠纷,要求学校进行经济赔偿。为了避免这类情况的出现,一些学校不得不减少学生在校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和时间。

三、结论

在接受调查的河北省城市小学中,有大多数学校都长期组建课外运动训练队,并坚持每周进行训练。这部分学校对课外运动训练队的管理工作受到了学校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家长和老师对课外运动训练的态度、学校场地器材和经费状况、惧怕学生在训练中出现意外伤害,是影响课外运动训练工作进行的三个重要因素。

四、建议

学校应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到日常教学工作当中,安排教师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进行辅导,对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做出要求,因地制宜的开展符合本学校特点的课外体育活动,并对参加课外运动训练的学生加强管理。同时还应适当加大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经济投入,保证学校的硬件设施能够满足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4-37.

[2]彭代斌.武汉市小学体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学探索,2009,17(3):49-65.

[3]张玉英,徐景涛.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9):137.

[4]申洪山.太原市小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211-212.

作者简介:马骁(1979-),女,吉林德惠人,石家庄市第三十六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 体育教育。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篇4

(一)重点项目

1、建筑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

项目自年至年,建设内容包括10万平方米教学、实验、实训设施和6万平方米的学生宿舍、食堂等,计划总投资2.3亿元。年计划投资1亿元,完成项目主体工程。

2、西京学院三期建设项目

项目自年至年,建设内容包括6万平方米专家公寓、留学生公寓和生活配套设施项目,计划总投资1亿元,其中年计划投资4000万,完成项目主体工程。

(二)鱼包头村城改项目

项目自年至年,内容包括拆迁24.18万平方米,建设安置及商业开发面积84.6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5.6亿元,其中年计划投资8700万元,完成拆迁及安置楼动工建设。

(三)潏河综合整治

遵循“高起点规划、大项目带动,片区化运作、全河段推进”的综合开发战略,主要发展潏河城市段,即按照“一城两带三园”进行开发。“一城”即新城(依托组团),“两带”即潏河城市景观长廊带(沿潏河两岸及河滩地)和宗教历史文化景观带(兴教寺—华严寺—杨虎城将军陵园—杜公祠—香积寺),“三园”即依据城市功能及景观特色的塑造,划分为三个景观功能园区,分别为潏河生态体育运动公园、潏河城市湿地公园和三河口森林公园。

年,启动潏河综合整治工作,完成新城总体规划编制,进入项目实施阶段。

(四)北路建设

北路是新区骨干路网的主要道路之一,道路设计长度1268米,宽度40米,占地76.08亩,年计划总投资815万元人民币,完成道路基础开挖、路面建设、配套管道铺设、道路绿化。

(五)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地块招拍挂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806亩建设用地,计划年完成招拍挂工作。

二、“十二五”期间工作基本谋划

“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区内市政设施基础配套建设,启动2至3个房产项目和2个生态公园项目,新区发展框架、功能分区、景观水体、夜景照明等城市风貌基本形成。主要做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道路建设工程

结合新区现建成的道路系统(神禾大道、大道和培西路),新建两条与连接道路和新区环园路,完善内部“四横、四纵”的路网骨架及部分开发地块的支路建设。并对原功能不足、路况较差的道路进行改造,完善功能,提高标准。

(二)给水和排水工程

供水设施:以三水厂作为新区的供水水源,沿内部主干道布置DN1000供水干管。

排水设施:由于郭杜南污水处理厂建设时间未确定,在邻近潏河位置新建约5公顷污水处理厂一所,解决西片区排污。东片区排入污水处理厂。

雨水排放分为两个分区,潏河分区和滈河分区,组团中心公园设湖泊,作为雨水调蓄池,主要收集公园以东区域的雨水。

(三)电力电信工程

建设110KV变电站1座,配套10KV开闭所18座,10KV电缆沿路直埋敷设。建设电信和邮局各一座。

(四)燃气、供热工程

燃气由现韦曲燃气管道沿南街接入,配套燃气调压站22座,配套建设供热站。

(五)公共服务工程

建设供热站、公交始末站、社会停车场、垃圾压缩站、加油加气站、公厕等配套实施。建设布局合理,注重适用、美观。

按照新区开发建设程度,建设中小学、托幼,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医疗卫生站等。

(六)绿化工程

新区以建设生态型新区为目标,扩大绿化面积,保证绿化率,提高绿化工程的质量档次,打造有特色的园林精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公共绿地

结合新区规划和道路建设,在重点地段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街头绿地、公园,形成鲜明的城市景观节点和景观标志。建设培华学院西侧绿地公园,重点进行新区南北门户的绿化景点建设,完善柳青广场及周边的景观建造。

(2)道路绿化

重点抓好新区主干道景观走廊建设(环园路、神禾大道、大道)的道路绿化工作,形成一路一景观,并且在新区所有道路的新建、改建、扩建中把道路绿地作为主要建设内容进行实施,形成全面覆盖、层次分明的城市绿化网络。

(七)新区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

房地产开发向着长远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向发展,启动2—3个高品质、设施完善的高尚住宅区,做好典范和区域带动。

(八)新区形象工程

提升对外宣传新区意识,增强新区形象导视功能。开展宣传新区、提升新区整体形象的整治活动。重点对主次干道两侧民建、商业建(构)筑物进行治理,实施外墙美化、建筑物粉刷、广告墙建设、夜景灯饰、绿化美化工作;沿主干道设立大型户外广告牌、广告灯箱,各路口设置路牌,在新区重点地带设立大型塔式灯光广告牌等,改善新区的景观环境和对外形象。

(九)新区城中村改造工程

按照全区城中村改造的工作部署,对新区内3-5个村进行综合改造,提升区域环境建设。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篇5

卢瓦河谷集中了法国十六、十七世纪的文化精华,是法国历史文化遗产密度最大的地区, 2011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不断发展的人工和自然联合的文化景观,是作为文化景观类型的世界文化遗产。

卢瓦河谷全长280km,面积约800km2,包括160个市镇,总人口约100万。河谷的文化风景具有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可以提供约16 000个旅游业就业岗位,占中央大区旅游业从业岗位的61%,每年可创造9亿欧元的旅游营业额。

(一)卢瓦河谷的价值

17~19世纪,铁路出现以前,卢瓦河承担了主要的运输功能。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国王搬到卢瓦河谷居住,贵族们也随之而来,他们修建了大量城堡和庄园,这里还集中了欧洲三个最大的修道院。国王和贵族的聚居为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契机,卢瓦河谷是法国12~18世纪优秀工艺技术的发源地,河上的桥梁反映了这一特征,它们是法国最老的,同时也是最坚固的。河谷农业发达,反映了法国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力和更新能力。

(二)保护对象

从河流的角度来认定景观价值,确定保护对象。卢瓦河谷的保护对象包括河流、船、码头以及河两岸的城市与环境。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1.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

和中国许多城市相同,法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也受到城市化的冲击。住房问题给河谷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如何在保留历史的同时改善生活条件,已成为摆在许多城镇面前的首要问题。

2. 河道交通功能的衰落

有了铁路之后,城市不再沿河发展,许多码头变为停车场。另外,河道两侧的植树活动也严重干扰了沿河视线。

3.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高速公路、高压电缆、新建桥梁等现代设施与历史环境不匹配。

4. 经济衰退

经济衰退并不是现在出现的,它来源于200年前铁路取代卢瓦河航运成为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四)规划管理

1. 管理机构――卢瓦河河谷代表处

卢瓦河河谷代表处成立于2002年,是一个跨大区的公共机构,资金由中央大区和卢瓦河大区议会共同提供,属于地方政府机构,办公地点设在图尔。代表处制订的管理计划由中央大区区长代表卢瓦河大区审批,两个大区议会的议长共同签署,然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汇报。它的主要职能包括:

(1)提出保护要求,制订管理计划

只有遵守保护要求的地方才能使用卢瓦河谷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

(2)宣传世界文化遗产,教育当地民众

通过举办大型的文化活动,组织决策者开会等手段,向当地居民介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让决策者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并承诺在城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遵守保护原则。

(3)提供咨询服务

通过省一级的机构为各市镇提供咨询服务,保证管理计划的落实。

2.相关法律法规

卢瓦河谷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国家并未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原有针对文化遗产的各项法律法规也没有进行调整,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中依然适用。世界文化遗产管理计划起到协调法律法规和城市规划的作用。国家建筑师的职责和以前一样,没有新增针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补充权限。世界文化遗产范围内各保护区之间的地段,由地方政府管理,在法律依据方面尚属空白,文化部也没有为此制定新法律法规的意向。

3.管理计划

卢瓦河河谷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国家需要编制一个相应的管理计划,编制工作由卢瓦河河谷代表处负责。目前,管理计划还在编制过程中,预计在2011年底完成并通过。管理计划主要涉及三方面问题:

(1)历史遗产保护

充分尊重卢瓦河谷的历史环境,确保历史建筑都在同样受到保护的环境里存在,使城市重新面向河流,保护沿河建筑、景观地及河谷动植物的多样性。

(2)城市开发建设

沿河高地上小而分散的私人住宅影响河谷景观,规划要限制城市的扩张,保证不得建设的绿化用地面积。

在地方城市规划中划定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范围,把握修道院等历史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相对体量关系,控制树木、建筑的高度,避免影响河谷的观景视线。

(3)基础设施建设

保护区内不反对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但要选择适合的项目和恰当的位置,最好能增加河谷景观的美感。例如:卢瓦河谷的四座核电站,架设了大量电缆,严重影响了河谷景观,是不能被接受的;而风力发电设施虽然也破坏了景观整体的协调关系,但可以控制,则可以被接受。

完善各项设施,以便更好地展示河谷文化遗产。计划重修卢瓦河河堤,增设连续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加强人与河谷的互动关系。

4. 政府的承诺

管理计划会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限,要求各级政府提供相应的承诺。

中央政府有三项承诺。首先,承诺以1930年的《景观地保护法》为保护历史建筑的依据。第二个承诺涉及河流,卢瓦河是国有财产,它的管理权主要在国家,中央政府承诺在统一管理时考虑河流的特征,恢复河岸植物。最后,中央政府承诺要求地方政府制订的地方计划必须纳入遗产保护部门的建议。

目前,卢瓦河谷地区只有卢瓦河大区和中央大区承诺开发要符合遗产保护的要求,因为这两个地方的旅游部门要开发卢瓦河的生态旅游,在进行旅游推广时需要“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品牌。

2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一)市镇

1. 图尔(TOURS)

图尔市(TOURS)位于巴黎西南的卢瓦河谷,是一座历史、文化和旅游名城,它距离巴黎200km,乘高速火车由巴黎到图尔仅需1h。作为十五、十六世纪法兰西王国的都城,图尔见证了一段显赫的过往。如今,这座城市每天都在自我更新,一项逐年进行的历史文化遗产美化计划使遗产不仅恢复了外形,且保持了生命力,并被重新赋予价值。

(1)成功经验

・保护与发展相结合

在图尔,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这里,保护区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些原本不属于保护区的街区/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凸现,被纳入保护区的范围。

历史的回忆在图尔被摆在首要位置,但城市毕竟是要发展的,这就涉及新旧建筑之间的协调问题,图尔在这方面的经验是:首先,新建筑必须是高质量的现代建筑,这也是日后保护区得以扩张的基础;其次,新建筑的方案确定要经过全面分析,多方比较,反复推敲。

・社会各阶层的融合

历史建筑大多年久失修,改造、修复这些建筑后,入住的往往都是有钱人,且老龄化倾向明显,导致街区活力降低。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让社会各阶层混居在一起,图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税收优惠,房主将房屋出租给低收入者,亦可以享受免税;在保护区内建设保障性住房;完善中、小学等公共设施……图尔还准备将大学搬到市中心,让学生给城市带来人气和活力。可以说,在图尔社会不同层次人员的融合是成功的。许多参观者都认为,保护区内的生活是和谐而舒适的。

(2)特色建筑

・ 市政厅

图尔市政厅外观庄严而繁复,带有维克多・拉卢建筑风格的烙印,其外立面颇具震撼效果的雕塑构思来自亨利・瓦莱纳。市政厅于1896年5月24日开工建设,1904年落成。建筑的内部设计与外部设计美感相当,雄伟的楼梯、装饰着壁炉和浮雕的巨大节日大厅……无处不显示着共和国的威严。

・ 圣・加蒂安大教堂

圣・加蒂安大教堂始建于1236年。起初这座教堂比较简朴,十四世纪时,随着耳堂和大殿的垫高,工程全面铺开。到了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到来使这座哥特式建筑变得更加完美。大教堂由两座礼拜堂组成,是图尔辉煌历史及无穷活力的见证。教堂的中殿高42m,是中世纪时最高的教堂之一,它的彩绘玻璃窗总面积达6 500m2,位居欧洲第一。大教堂的建筑融合了三种风格:罗曼式的塔楼、文艺复兴风格的穹顶以及哥特式的外墙。

・ 图尔火车站

十九世纪下半叶,铁路的出现打乱了图尔人平静的生活。起初是往来频繁的巴黎―奥尔良铁路线,然后师生及线路的开通,这就要求图尔的火车站必须被一座功能更加全面的建筑所取代。维克多・拉卢主持了该项目的设计,从1896年到1898年,图尔火车站拔地而起。

・达・芬奇国际会议中心

达・芬奇国际会议中心建于1989―1993年,是图尔现代建筑中的精华。它位于圣.加蒂安大教堂250米保护范围之内,紧邻省长官邸和花园,以及一座十九世纪的火车站,周边的建筑和景观形成了严格的约束。让.努维尔的设计是大胆的,顶着宽大雨篷的长方形玻璃盒貌似一个巨大的“金龟子”。会议中心在建设时曾引来无数争议,如今,它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图尔经济生活和节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尔市长让・杰曼(Jean Germain)说:“保护区内,要允许不同风格的建筑出现,要给年轻建筑师机会,但新建筑必须是高质量的。” 达・芬奇国际会议中心在色彩上与圣・加蒂安大教堂相呼应,在高度上也有所控制,它的设计方案经过了国家建筑是的批准,我们看到会议中心作为新建筑的代表,与周边环境较为协调,并不十分突出。

2.昂布瓦斯(AMBOISE)

昂布瓦斯位于图尔和布鲁瓦中间,是卢瓦河左岸一座干净的小镇,它的规模很小,街道尺度宜人,建筑散落分布在昂布瓦斯城堡巨大的岩石底座上,从卢瓦河中心的黄金岛上远望,城堡高高在上,在小镇的映衬下,无比壮观。

昂布瓦斯城堡之所以享有盛名,不仅由于它是建于十五、十六世纪的具有典型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古堡,还因为它与文化巨人达・芬奇有着特殊的关系,根据他的遗嘱,这位信奉叶落归根的意大利人并没有回归故里,而是被安葬在他钟爱着的昂布瓦兹城堡。

城堡脚下的桥头空地上,每逢周末便会有集市,特产、食品、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游客、居民各得其乐,漫步在这里,不难感受到昂布瓦斯这座老城所焕发的活力。

(二)城堡

卢瓦河谷的城堡数以千计,它们在展示和利用方面各具特色。在参观过程中,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气势恢宏的建筑,还能感受更多法国文化的精髓。

1. 布卢瓦城堡(Château de Blois)――丰富的文化活动

布卢瓦城堡是法国的皇家城堡之一,它的建筑风格与众不同:在一个庭院周围汇聚了建造年代不同,建造风格各异的四个侧翼,包括哥特风格、受意大利影响的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漫步在这座城堡,犹如是穿越时空去探索发现法国的建筑历史。

布卢瓦城堡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白天在城堡里大厅里有中世纪音乐演和击剑表演,夜幕降临之后,城堡的庭院里还会上演以城堡故事为背景的灯光晚会,投射在城堡上的画面配以音乐和讲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

2. 肖蒙城堡(CHAUMONT-SUR-LOIRE)――自然与艺术中心

肖蒙城堡始建于十世纪,最初被作为军事要塞。十八世纪中叶,当时城堡的主人拆除了北翼,以便打造出一个面向卢瓦河谷的观景庭院,从此,城堡不再像以往那样如要塞般矗立,而是变身为一处洋溢着浪漫主义风格的豪华别墅。1938年,城堡被转让给政府。2007年2月起,城堡属中央大区所有。

从2008年开始,城堡花园成为一个完全用于揭示自然与文化间关系的自然艺术中心,为当代与传统的艺术创作,以及园艺创新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这里的文化活动丰富多样,既有造型艺术展和摄影展,又有音乐会与电影放映。

肖蒙城堡德花园艺术节已成为世界园艺领域中一道令人叹为观止的亮丽风景线。自1992年起,花园艺术节已举办了16届,展出了400多个风格迥异的花园,代表着未来花园的发展方向。艺术节上所展示的花卉新品、园艺新材料、新创意与新方法吸引了公众和业内人士的目光,其多样性、创造性与高品质造就了蜚声国际的知名度。2009年,来花园艺术节参观的游客达35.6万人次,古老肖蒙城堡也因每年的花园盛会而焕发了生机。

3. 克卢.吕斯城堡(CLOS.LUCE)――达・芬奇主题公园

克洛・吕斯城堡因达・芬奇而著名,在这里,达・芬奇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三年。也许是在绘画和雕刻上的成就太大,达・芬奇在其他领域的成就往往被忽略,克洛・吕斯城堡不仅有达・芬奇的卧室、厨房和工作室,还提供场地展示了他的40多件发明,这些发明涉及军事、城市规划、机械、水利等诸多领域。

2006年以来,克洛・吕斯城堡就一直在举办各种围绕达・芬奇为主题的展览,包括“最后的晚餐”、“令人惊叹的蒙娜丽莎”、“自然与景致”、“列奥纳多・达・芬奇与法国”……

在城堡的花园里,林间的小道专为展示达・芬奇的作品而设计,在科学家和研究学者的帮助下,“达・芬奇公园”落成了,大师笔下的植物在这里鲜活地生长,园中的一些景致甚至也来源于大师的设计。达・芬奇对地质学、流体动力学的研究也由图纸变为模型,在花园中展示,人们可以亲自体验这些精彩的作品。

(三)特色民居

1.La Herserie庄园

卢瓦河谷附近的乡间,散落着一些贵族的庄园,如今很多已经被改作家庭旅馆,La Herserie庄园就是其中的一座,它位于昂布瓦斯附近,拥有美丽的巨大庭院,主体建筑一、二层为主人使用,顶层(以前的仆人住房)以及附属建筑被改作客房和餐厅。

2.石窑洞民居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篇6

坚持生态与经济共赢,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产业高端化低碳型的生态产业体系

拱墅是杭州的老工业区,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拱墅区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任务,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产业高端化低碳型的生态产业体系,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大幅攀升,质量不断提升,2009年实现GDP25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从2006年的0.3:56.1:43.6调整为2009年的0.1:42.5:57.4。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主攻服务经济、高新经济、总部(楼宇)经济、文创经济,加快形成高端化低碳型生态产业体系。加快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引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工业区、北部软件园建设,加强园区产业链的有机联系,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和效益提升,2009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销售产值27%。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打造服务业成长第一区,加速推进市场、物流等传统服务业转型,积极引进发展信息服务、教育培训、金融服务、科技信息、中介服务、旅游休闲、设计研发、医疗健康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区域性商贸中心、总部经济区、商业大街、特色街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划打造湖墅路等15条特色街,近3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今年服务业占GDP比重有望突破60%,真正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大力发展总部(楼宇)经济,培育远洋商务区等总部经济区,引进世界500强区域型总部、职能型总部,科学“腾笼换鸟”,留住工业企业销售中心、研发中心,积极培育建筑企业总部,世界500强企业人驻总数达21家,占杭州的28%。积极发展文创产业,利用运河沿线大量的工业遗存,打造“古运河畔的创意之区”,打响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品牌,形成以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园为核心,LOFT49、乐富・智汇园等8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为支撑的“一园八区”发展格局,成功引进亚洲商务卫视、博采广告、浙报印业、博艺网等知名文创企业,文创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连续3年保持20%以上增幅。

大力发展生态科技。着力推进自主创新,积极研发推广绿色制造技术。加快相关技术在绿色产品开发设计、加工制造、销售服务及回收利用中的应用,不断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2009年,全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75家,其中,部级39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环保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与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努力构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科技支撑体系。加强招才引智工作,积极引进国内外成熟适用的共性技术和高层次科技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近年来共引进各类科技创新人才1万余人。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抓好节能减排,推行清洁生产,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十一五”期间全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5.63%,减排COD(化学需氧量)1891吨、二氧化硫6149吨,分别削减总量的73%和41%。全面开展“绿箭行动”,加强企业污染源环境执法,严肃查处违法排污行为,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切实保障辖区环境安全和群众环境权益。深入推进半山与北大桥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污染企业关停转迁,加大大气环境整治,近3年共关停转迁企业263家,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1天,比2006年多43天,超过杭州市平均水平。厉行节约用材,积极推行绿色建筑,加大替代型材料、可再生材料推广力度,在企业生产、公共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中节约使用原材料,提高使用效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加快城市有机更新。着力打造“一河穿城过。碧水青山满城绿”的秀美生态城区

拱墅是杭州的老城区,也是城郊结合区,有大量的老房子和城中村,过去多年因缺少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面貌相对落后。近年来,我们坚持把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以建设秀美拱墅三年行动计划为龙头带动城市有机更新,以生态环境为抓手建设低碳城市,以科学的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质,着力打造“一河穿城过,碧水青山满城绿”的秀美生态城区。

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开发建设的每个环节,践行紧凑型城市发展理念,引入城市国际标准、生态理念指导城市规划编制,全面实施深耕南部、开发北部战略,高标准建设城市,高质量整治保护老建筑,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实施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半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等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十大工程,3年累计完成政府性城市建设投入270.4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大大加快城市更新步伐。规划建设“一城一区十四大城市综合体”,一城即运河新城,占地12.37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10万,自2008年12月启动建设以来。已投入24亿元,道路、安置房、公建配套、地块整理等4大工程全面实施;一区即桃源新区,规划面积2590亩,已投入19.6亿元,拆迁、安置房建设全面推进:14大城市综合体占地面积12000余亩,投资规模超300亿元,建筑面积1000万平方米,将成为杭州投资发展热土,目前已有6个启动建设。加快城中村改造,祥符等5大片区城中村改造全线铺开,已经启动26个村城中村改造,拆迁农户3800余户,在建安置房面积突破160YY平方米,大量杂乱无序的城中村正被一个个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小区取代。实施危旧房、庭院、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改善“四改联动”,完成区域范围内成片旧城改造任务,完成庭院改善项目65个,总改善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惠及居民5万余人,完成危旧房改善18.1万平方米,改善住户4450户,改善背街小巷113条,完成物业管理改善50万平方米,城市棚户区一去不复返,城

区面貌日新月异。

打造绿色环境。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深入实施运河综保工程,投入50多亿元,实施50余个项目,连续4次推出新运河,运河的水越来越清,运河两岸的景越来越美。连续3年实施河道整治,投入14.63亿元,整治19条河道,成功打造以运河为中心的3条水上黄金旅游线和半山“新三河”工程。今年将加快推进红建河、西塘河等河道整治,基本完成区域内河道整治任务,努力改善水环境和河道两岸生态、居住环境,打造“水清、岸绿、流畅、景美、宜居、繁荣”的河道环境。高标准建设城市主次干道,全面开展道路修缮、支小路改造和绕城高速沿线综合整治,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实现基本适应向适度超前跨越,沿线景观大幅提升,3年建设主次干道30.2公里,超过前10年道路建设总里程。加大植被环境建设力度,抓好城市绿化。大力度开发保护新半山,实施“三山”公园贯通工程建设,打造杭州第2个“十里琅踏”,半山森林公园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公园。强化生态绿化建设,加快公园绿地、街旁绿地、道路绿地、广场绿化、屋顶绿化建设。营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环境,3年新增绿化175万平方米,今年人均公共绿地有望达到15平方米。

强化城市管理。牢固树立“城管为王”理念,努力构建科学化的城市管理机制,把管理延伸到拱墅每一个角落。从地面到空中,立体化、全方位提升城管水平。实现城市功能的高效运转。坚持人文化,积极探索严格执法与人性化管理的有机统一,和谐城管品牌进一步打响。坚持长效化,加强街面管控,改善交通管理,抓好停车新政,强化控违拆违,开展垃圾直运,巩固保洁保序成果,打造最清洁城区,保洁保序位居杭州市前列。坚持精细化,彰显“清洁、亲水、清静、绿色、无视觉污染”的城市特色,全面营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环境。

坚持保障与改善民生,加快社会管理转型。让人民群众成为生态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人民群众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受益者。近年来,拱墅区大力弘扬绿色和谐的生态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生态文明建设由人民参与、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使人民群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生态文明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做好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重要节点的宣传组织工作,把生态理念融人生产生活的每个环节,初步形成了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绿化家园的社会文明新风尚。依托运河文化深厚底蕴,推进生态文化物质载体和活动载体建设,精心办好运河文化艺术节,建成高品质的区文体中心、区图书馆,全民生态文化素养进一步提高。发挥教育引领作用,全面推进名校集团化,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让生态文明教育进校园、进课堂,使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每个学生思想观念中,落实到每个学生日常行为上。结合省级文明示范城区复评,积极推进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建设,大力弘扬以简约生活、爱护环境、呵护自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美德,有效提升了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充分发挥环保民间组织和环保志愿者积极作用,鼓励公众监督生态环保工作,引导公众通过合法有序途径维护环境权益。广泛开展群众性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全面开展绿色饭店、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工厂、绿色学校以及“园林单位”、“园林小区”创评工作,着力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鼓励引导城乡居民生活节能节水、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和全民建设,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新局面。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篇7

摘要:河南省“十三五”时期的基本发展思路是:以建设“四个河南”为目标,谋划改革和发展大计;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推进四化协调同步发展;以落实三大国家发展规划为契机,实现超常规发展;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刻挖掘本省发展潜力;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关键词 :“四个河南”;产业集聚区;四化同步

理清我省“十三五”时期未来五年发展的基本思路,对于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实现河南振兴的目标,乃至推进中部崛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目前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和我省实际情况,应确定如下发展思路。

一、以建设“四个河南”为目标,谋划改革和发展大计

省委书记郭庚茂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出,要把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河南具体化,筹划好“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建设。建设“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是中共河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按照党中央部署,立足我省省情,对河南未来发展方向和总体目标的科学定位。我省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的确定,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各项深化改革措施的出台,外引内联的开放布局,都要着眼于这一总体目标的实现。

“四个河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河南的具体化。“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其实现当然离不开每一个地区的共同奋斗。“四个河南”承载着上亿河南人民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伟大梦想。作为拥有1亿人口的发展中大省,河南的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两个百年”既定目标的实现。

二、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推进四化协调同步发展

建设“四个河南”,必须把河南发展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为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河南来说,科学发展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同步发展的路子,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农村和农民为代价换取工业化和城镇化。要实现科学发展、四化同步,必须坚持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发力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归宿。

实现河南科学发展、四化同步,必须找准突破口和抓手。河南省在推进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已经找到了这个抓手,就是要发展产业集聚区。自2009 年以来,河南省已经建成了180 个产业集聚区。据河南省统计局统计,2013年河南全省全年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700.26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0.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4%。其中,产业集聚区工业投资9195.11亿元,增长25.1%。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1%,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7%。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1263.81 亿元,增长19.8%,占全省比重达到52.6%,比上年提高4.7 个百分点,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5%。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1906.68亿元,增长26.4%。①产业集聚区吸纳就业能持续扩大。根据河南省2012年产业集聚区发展报告,2012年1-11月,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达到284.8万人,同比增长16.3%,高于全省增速9.2 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0%,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增长的贡献率高于104.9%,已经成为加快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和扩大转移就业的主要支撑点②。正如省委书记郭庚茂所言,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省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增长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阵地,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方面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

三、以落实三大国家发展规划为契机,实现超常规发展

河南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2013年,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32155.86亿元,在全国排名第5,但人均GDP只有34186.54元,在全国排名第23 位。我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比较效益差;工业生产规模大而技术水平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2012年河南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017.63 亿元,GDP 占比只有30.20%,③在中国大陆所有省市自治区排名最末。要确保我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必须抢抓机遇,奋起直追。

虽然世界经济形势因欧美债务危机而不容乐观,但河南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中国经济仍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全面深化改革继续释放红利。二是国内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东部地区不少产业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三是国家面向河南实施三大战略规划: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这三大规划的实施为我省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河南应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超常规发展。

河南是全国13 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其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2009年《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这意味着河南将能够从国家相关部委获得资金、项目、政策、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例如对粮食核心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投入政策,由国家和省两级承担起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的主要责任。该规划的总投资为939.81 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676.63亿元,地方财政投入170.58亿元,银行贷款61.3亿元,项目单位和群众自筹31.3亿元。另外,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简称“四补贴”)支出1700.55亿元。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河南省获得以上四项惠农补贴就达594亿元。

2010年“中原经济区”首次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2011 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2012年《中原经济区规划》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从此,中原经济区规划进入整体推进、全面实施阶段。国家对中原经济区的核心要求是“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战略定位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规划》还进一步细化了政策支持和项目支持。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23项具体支持政策。在项目支持方面,明确提出了建设郑州至万州、至徐州、至济南、至太原、至合肥等快速铁路通道,实施郑州机场二期工程等。国家还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仅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已下达建设资金超过220亿元,居全国前列;财政部设立了每年10亿元的中原经济区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此规划的实施,将为河南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

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这是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性举措。国务院要求以郑州大型航空枢纽为依托,以发展航空货运为突破口,着力推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着力推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对外开放合作和体制机制创新,将实验区打造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将对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带动作用;作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将对河南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发挥辐射作用;作为现代航空都市,将对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协调同步发展起到示范作用;作为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将对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引领作用,作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将对河南涉内、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

四、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刻挖掘本省发展潜力

河南实施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如上所述,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二是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具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三是具有后发优势,可以从国内外发达地区吸取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为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之路,提供了可能性。四是河南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潜力,例如,人力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越、传统文化资源丰厚等。另外,河南一些地区,如南部山区发展起步晚,也意味着自然生态环境还没有受到严重破坏。当然,这些都是潜在优势,要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还需要我们精心谋划和开发、运用。

河南的发展存在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潜力,例如人口红利优势、交通区位优势、文化资源优势、粮食主产区优势等,但这些优势都是潜在的优势,要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需要在改革开放上做大文章,这些潜在优势也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转化为现实优势。

根据2013年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省年末总人口10601万人,常住人口9413万人。庞大的人口意味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可以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可考虑对本省企业生产的家电、汽车、农机、建材等产品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等服务继续实行居民消费补贴,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为了发挥我省人力资源优势,需要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力就业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和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在本省产业还难以全部消化现有就业人口的条件下,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要在劳务输出方面做好组织、培训和维权服务工作。为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要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在教育部确定对一般本科院校分类改革的情况下,我省高校要争取在转型过程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在我省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可考虑通过建立分校、合作办学或加大输出学生份额等方式充分利用部属院校和其他省份的教育资源。

河南地处我国心脏地带,是我国连贯东西南北铁路、公路、航路的必经之地,交通位置十分优越。要充分发挥我省交通区位优势,一方面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考虑省内外的相互贯通,省内铁路(含高铁)、公路(含高速公路)、航路乃至水路的相互联通,另一方面在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上要进行改革,对各类交通进行统筹管理,还要在各类交通运输企业之间要建立起协作运营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营运效能。另外还要考虑交通运输枢纽和沿线地区的产业统筹布局,特别是要发展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仓储、物流、电子商务、转口贸易等第三产业。

河南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历史上许多朝代在此建都,古文物众多,传统文化资源丰厚,在发展文化旅游方面优势突出,国务院批复的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也把河南定位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2013 年,河南全省旅游总收入达3875.5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12%。但是我省旅游业仍然存在品牌意识不强、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服务不到位、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旅游资源整合度低等问题。今后我省旅游业发展要在旅游产品品牌化、基础设施完善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规范化、资源整合化、意识超前化、营销信息化上狠下工夫,争取使我省旅游产业总收入在全国各省市位居最前列。特别是充分利用我省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在文化旅游上大做文章,重点打造中原古都文化游、山地休闲度假游、华人寻根祭祖游、中原红色文化游、三国文化主题游、黄河文化游、南水北调生态文化游、功夫文化体验游等精品旅游路线。

河南国土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约占26%,丘陵约占18%,平原约占56%。我省土地资源丰富,是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2013年全省粮食产量达5713.69万吨,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0%。为了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优势以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一是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注重农业生产先进技术推广,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经营规模化。二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确保粮食生产任务指标完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畜牧、水产等产业。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行业,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四是发展与农业相关的第三产业,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发展涉农旅游、电商等新业态。

五、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2013年度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39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475元,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557元和421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排名分别为第21位和16位。2014年上半年,我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4.11元,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同期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5元,二者相差2721元。今年上半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651.72元,而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396,二者相差744.28元。今年上半年,河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21.46元,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9元,二者相差2838元。2012年度我省城镇化率为42.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以上指标要在短短7年内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有相当的难度。

为确保我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一是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实施赶超战略,通过各种办法和措施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实现超常规发展,尽快增加我省城乡居民收入。二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全省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些年,我国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企业利润和政府税收比例偏高,而劳动者工资性收入比例下降,因而我国的基尼系数迅速提高。这不仅使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而且贫富分化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因此需要尽快改变这种局面。三是扩大民生支出在全省财政支出中的比重。2007-2012年五年,我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1.23万亿,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69.1%,其中“十项重点民生工程支出”3600亿元,农林水务支出2000.7 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72.9亿元。2012年我省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增长30%,占比达22.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比重居全国首位。

尽管我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在全国不算高,但只要采取以上措施,就可以使我省的基尼系数比其他省市区低一些,贫富差距小一些,财富分配更公平一些,照样可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引文注释

①根据河南省统计局2013年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下文数据如无特别注明皆出自本公报

②参见chanyeguihua.com/297.html.

③参见news.dahe.cn/2013/02-28/102011562.html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 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河南省“十三五”时期发展思路及措施研究的中期成果(编号2014063)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篇8

论文摘要:信息化正在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中原城市群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要使中原城市群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龙头,发挥其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拉动和辐射作用,需要相关部门在政策、信息基础设施、人才教育和培养等方面加以扶持,将信息化作为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因素。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继农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后的又一次浪潮。信息化所带来的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也将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也将改变城市化的运行轨迹。信息化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人类进步的新标志。无论是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都要面对信息化这个全新的课题。

面对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兴起,我国一直予以高度关注。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信息服务业被作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行业。同年,国家科委印发了《关于加速发展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的意见》,要求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等多种手段,建立各行各业各种层次的信息服务系统,向全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并制订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我国已将信息产业列为重点产业,并制定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所有这些都表明了国家决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信息产业的决心和远见卓识。

一、中原城市群倍息化现状分析

(一)中原城市群墓本概况

中原城市群的概念,是2003年河南省政府在《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中原城市群是指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济源、平顶山、派河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下辖14个县级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

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在大的框架上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大郑州都市圈;第二层次以大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漂河等8个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次为带。

2003年,中原城市群总人口达3 872万,占河南省的40.3%;区域面积5.87万平方公里,占河南省的35.3%;该区域国内生产总值3884 . 16亿元人民币,也占河南省的55.35%。中原城市群九城市中有54所大学,大专以上毕业生共计8.9万人。九城市中,郑州和洛阳是两个部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试点市,巩义市是国家城市信息化试点市,漂河市还成为全国首个“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试点市”。过去的2年里,该区域的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16.8% ,高于河南省发展速度3.7个百分点,发展潜力非常巨大。中原城市群九城市间的经济交往和合作源远流长,既有地缘关系,也有历史基础,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已初步形成区域合作的良好发展态势,呈现出项目规模大、合作领域广、互补性强、效果明显等特点。

(二)中原城市群信忽化取得的成绩

在中央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尽管河南省的信息化起步较晚,但发展却非常迅速。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省的信息化工作,并多次召开了信息化工作会议,省“十五”计划提出了关于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要求。

中原城市群早在“八五”、“九五”期间就为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五”期间更是以“政府推动、市场导向,联合建设、有序竞争,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重点推进、应用发展”的原则,大力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目前,中原城市群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

河南是我国通信枢纽,而中原城市群更处千河南省的地理中心位置,全国“八纵八横”的光缆干线有“三纵三横”经过该地理区域,为全省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区域内光缆总长度达到了12万多公里,数据和多媒体端口拥有80多万个,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了8.SG,IP网总带宽达到了90G,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宽带IP网。这些为中原城市群实现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信息产业发展较快

2003年,中原城市群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同比增长17%,已成为区域内及全河南省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区域内具有高等院校54所,其中,郑州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高等院校是高级软件开发人才的主要来源。区域内有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个,软件园1个。

3.信息化开发应用硕果累累

中原城市群的产业布局是传统产业所占比例太大,占全区域GDP的95 %以上,工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要改变这种现状,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拉长产业链条,提高最终产品比重,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科技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加快推进信息化进程。为此,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通过与IBM公司签约合作,在更深的层次上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化、科教信息化、金融信息化和制造业信息化等。

(1)政府信息化。中原城市群已经初步建立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的枢纽框架,即:各级政府机关内部的办公业务网(内网);区域内各省辖市政府、市直部门联接的办公业务资源网(专网);以因特网(Internet)为依托的政府公众信息网(外网);政府系统共建共享的电子信息资源库。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提高了政府运行的效率,提升了政务透明度,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性和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从而使政府的决策行为建立在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基础之上,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好评。

(2)科教信息化。河南省科研计算机网主干网建设已经基本建成,钮盖了中原城市群各省辖市的所有高等院校和大部分中专院校。初步建成了覆盖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公用教育信息资源库。

(3)金融信息化。已经逐步建立了全区域统一共享的金融信息系统,即:建设完善的宏观经济金融统计信息、金融监管信息及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本实现所有金融机构在授权范围内可随时查询与其有信贷关系的企业资信状况,基本实现了“一卡在手,全城通用”。

(4)制造业信息化。目前,在机械、电子、冶金、建材、化工、电力、交通、纺织、医药等行业中,一批企业开展了MIS,Intranet应用,有的企业建立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设计单位基本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企业信息化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以巩义市为例,2004年全市工业企业上网率达90 %,建成企业网站200余家,局域网30多个,有3000多家企业利用网站、网页、专用软件、上网专线开展电子营销业务。

(三)中原城市群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原城市群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这个过程中,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新旧管理模式的磨合,必然会激发出不少的矛盾,也会形成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区和问题。特别是让习惯于传统管理模式和思维定式的管理者短时间了解、理解、建设和应用信息化,的确并非易事。当前,中原城市群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

1.信息化意识薄弱

中原城市群中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尚不发达。由于落后经济条件的限制,广大居民普遍对信息化认识不足,存在“短视”行为。把它当成是政府推行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因此,缺乏推进信息化的思想动力,“等、靠、要”思想相当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

2.对信息化的投人不足

各地信息工作的手段还很不完备,大多处于”硬件不硬、软件很软、运行较难”的状况,各级农业部门信息化设备不多,有的县农业部门甚至连计算机还没有。由子资金投入不足,信息技术研究不能顺利开展。

3.专门人才不足

由于中原城市群的经济相对落后,很多人才在这里受过教育后纷纷“孔雀东南飞”,导致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制约着信息技术的整体应用水平。

4.信息产业总量偏小

信息产业总量偏小,规模不大,整体实力不强,其总量占河南省GDP的比重和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较低,对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发挥的不够明显。据测算,2001—2003年,信息产业对中原城市群经济的带动作用只有5%。

可见,信息产业规模偏小,占经济总量比重偏低,已经限制了信息产业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成为实现依托信息产业拉动中原城市群经济快速发展目标进程中的一大障碍。

二、对中原城市群伯息化建设的建议

河南省地处中国中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尽管中原城市群信息化水平高于河南省其他地区,但和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切实提高河南省的信息化水平,是中原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充分发挥政府对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从全球范围看,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大体上可分为两种模式:城市联盟模式和政府推动模式。在中国,由于领导重视是项目实施的关键之所在,“一把手原则”目前还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政府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推动者。从另一方面看,由于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和信息技术的最大使用者,电子政务几乎援盖了信息技术、信息内容、信息服务等产业的所有领域,成为我国实现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六大对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就电子政务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河南省城市信息化建设模式主要还是政府推动型,充分发挥政府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城市信息基拙设施建设

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前提条件。信息基础设施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以宽带大容量光纤为主,卫星和微波信道为辅作为传播通道,集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和电话机四机功能于一体,可以传递语言、数据、图表、视像的多媒体高速通信。当前,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重点是接人网、基础核心网络与宽带传输网。要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和社会成本,建设具有相当规模、结构合理、安全可靠、面向未来的国家信息网络,同时,要强化网络与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要建设基础国情、公共信息资源、宏观经济数据库及其交换服务中心,完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

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人力度,这种投人,不仅仅是资金的投人,当然建设资金的投人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资金的投人需要注意资金的来源多样化,改变过去基础设施投资政府一枝独大的局面,制订相应的吸引其他外部投资的优惠政策,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局面。吸引国外资金与民间资金进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可以有效缓解河南省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投资注人新的活力,避免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

(三)重视信息人才的教育与培训

城市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信息人才的教育与培训,没有完备的信息人才教育与培训体系,信息化的实现只不过是一句口号。而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因为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难以见到效益,而短期的硬件投资却可以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其实,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从我们前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人数对城市信息化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这其实就表明了信息人才对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高素质的信息人才是城市信息化成功之本,对其他各经济要素起决定性作用。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的人才保证。目前,信息人才缺乏已成为河南省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在校教育方面,继续发挥大中专院校的重要作用,在教育投人有限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社会办学、联合培养等多种方法予以辅助。多渠道地为城市信息化发展输出人才。在职培训方面,现有企业、机关或其他信息部门要有计划地培训自己的信息工作者,加快信息人才的知识更新。此外,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全方位地介绍信息产业方面的知识。,培养全民的信息意识,适时建立信息技术人员的考核机制,使信息业对从业人员的选择步人正轨。

(四)扶持信息产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自身的产业化,使区域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巨变,传统的消耗型产业比例缩小,新兴效益型产业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关系到一国的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市场发展水平、经济开放程度等一系列问题。信息技术产业化还意味着信息技术设备和信息产品、信息服务的生产、流通和分配的扩大化、普遍化,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国内外一些学者提出,信息技术会带来另一次技术革命,正如其他技术革命一样,信息技术的产生,必将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引起信息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上一篇:一个爸爸一个妈妈范文 下一篇:智障康复训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