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续写范文

时间:2023-11-23 09:05:14

孔乙己续写篇1

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 , 秋风萧瑟,候鸟南飞。孔乙己低着头,坐在地上喝完最后一口酒,拖着断腿,用“手”慢慢向外“走”去。

“这下打折了腿,还会再偷?” “再偷,怕连手也打折了!”

孔乙己害怕听到这笑声,咬着牙,拖着腿,使劲向前移去,口里不停的喃喃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这点灾难,何足道哉?

人们的笑声听不见了,他在咸亨酒店后面的山坡上坐下来,小腿疼得厉害,他看了看,又红又肿,有碗口那么粗,有的地方已经溃烂化脓。他哭了,泪流满面。他想到孙膑和周文王。他似乎又看到了希望:“吾“四书五经”皆通,此难一过,天岂不降大任于吾乎?……”他痴痴地想,昏昏地睡去:他的腿好了,回到了年轻的时候,他上京赶考,竟中了头名状元,接着又入赘宰相府,位极权重显赫一时。那天,孔乙己忽然想起要回鲁镇看看,知府、县令诚惶诚恐,肃立两旁,丁举人、掌柜的坐卧不安。孔乙己走出八抬大轿,款款步入咸亨酒店。掌柜和丁举人以及众人三拜九叩请安,孔乙己两手一抬,说:“算啦,本官不与你们计较些须小事。”众人齐呼:“孔大人真是大人有大量,宰相肚里能撑船哪!”孔乙己看着旁边低着头的众人,心里得意之极,放声大笑。 笑声惊起一群夜鸟,“哑哑”怪叫着飞向远方。 孔乙己大惊,睁眼看时,但见秋雨飘零,暮色浓重,断腿处阵阵揪心的疼痛,孔乙己惨笑:“人生就像一场梦。我这五十多年,就做了一场科举梦……哈哈……哈……”便又鼓足劲,拖着断腿向前“走”去。

秋风夹着秋雨,无情地拍打在孔乙己身上。“行乎哉?疾行也。”他一边催促自己,又一边向前爬去,又冷又饿的孔乙己爬不动了,冻僵的手再也无力支撑那满是泥浆的身子,孔乙己在一条深谷边停了下来。夜幕中,一个枯瘦的身影像一截木桩,颓然栽倒下去……

孔乙己续写篇2

一阵寒风吹来,树上的黄叶纷纷往下落,整个鲁镇显得格外寂静,只听见孔乙己身下的蒲包在地下摩擦的刷刷声。偶尔有一两个行人从孔乙己的身旁走过,瞧也没瞧他一眼。

孔乙己漫无目的地挪着,不知不觉出了鲁镇,路上铺着一层厚厚的灰土。只见他的脚刚落到地上,“扑”的一声便尘土飞扬。他的眼睛被迷住了,满脸灰突突的,但他不回头,就这样一直走下去……

傍晚的时候,孔乙己一蹭到了一座小山冈上,蒙蒙胧胧的望见了不远处有座村庄。此时的他早已筋皮力尽了,挪不动半步了。凛冽的寒风迎面吹来,枯黄的树叶在风中摇曳,不时传来一阵阵乌鸦的“呱,呱”的叫声,孔乙己浑身一颤,抬头呆呆地望着灰冷的天空,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涌上心头。

他向四周看看,发现前面有间小草房,两边的土墙歪歪斜斜,屋顶上的茅草经风一吹,横七竖八的飘落着,孔乙己拼命挣扎过去,推开虚掩着的门,挤了进去,他想暂时在里头避避风,可以稍稍休息一下。借着门缝透出的一丝微弱的亮光,屋里阴暗潮湿,墙角堆着一些稻草,除了这些什么也没有了。孔乙己把散落的稻草收拾了一下,铺在地上躺在上面,两眼紧闭,此时的他肚子早已饿得“咕咕”直叫,连睁开眼的力气也没有了,全身像散了架似的,大概由于太累了的缘故吧,不一会,他就迷迷湖糊糊地睡着了。

只见他的眼前忽然金光一闪,身子也慢慢地浮了起来,飘出了小草房,落在一座小花园中,一身华贵的状元服,头戴官帽,脚穿官靴,好不气派。他满面春光,一只手捋着梳得很整齐的胡须,踱着小八步,在府中踱来踱去,时不时露出一丝微笑。

恍惚中孔乙己坐着官轿回到了鲁镇,又来到了咸亨酒店。他背着两手,踱着小步,用两眼扫视了一下掌柜的。掌柜的一眼就认出了孔乙己,连忙跑出来,惶恐地弯下腰说道:“给大爷请安,大爷赏光,进屋坐坐。”孔乙己没搭话,昂着头,双手倒背,漫漫地踱了进去,后面的随从紧跟着。掌柜的快步过来,掀开里间的门帘,让孔大人进去。

孔乙己一座定,掌柜的连忙亲自用抹布把桌子擦了又擦,然后双手捧着菜单递到孔乙己的面前,孔乙己捋着胡须,看了半晌,慢慢地点了几道菜,又慢条斯理的说“就这些,再给我那些随从们弄些酒菜,一块算帐,连同上次欠的十九个钱一块结了。”掌柜的笑着说;“孔大人,您说哪里去了,您能到小店坐坐,是您看得起,以后还得多多关照。”只见掌柜的边说,一边拿着酒给孔乙己斟满,而孔乙己只是笑笑,伸出两指,端起酒杯放在嘴边抿了抿,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一阵狂风吹过,那扇破门被吹开了,屋顶上的草慢慢飞了起来。孔乙己全身哆嗦了一下,醒来一看,原来是一场梦。他连忙用双手爬了过去,使尽全身力气想要把门关上,突然哗的一声巨响,小屋连顶带墙塌了下来。孔乙己连哼也没哼一声,就被埋在底下。

孔乙己续写篇3

孔 乙 己

编 剧 / 马 明

(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剧中人:孔乙己 掌 柜 店小二酒客甲、乙、丙、丁吃茴香豆的小孩(幕启:场景较暗;音乐渐起。)(灯光渐亮。傍晚。一酒店当街,“咸享酒店”四字的隶书横匾赫然;曲尺形的柜台上摆着酒坛、酒杯、碟子等;柜台旁挂着“粉板”(赊帐牌);柜前摆着两三张矮桌、六七条长凳。)(画外音:这个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末,江南一个叫“鲁镇”的小镇,镇上的“咸亨酒店”里常常有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不知他姓什名谁,只知他的绰号叫“孔乙己”……)(做工的人散工后,酒店里喝酒的人进进出出。着短衣的靠柜外站着喝酒;有的还买一碟煮盐笋或茴香豆下酒。穿长衫的要酒要菜坐下慢慢喝。)(店里不时传来“好酒!”“好酒!”“再来一碗!”之类的吆喝声。柜台后坐着掌柜,柜台的算盘珠子的“辟啪”声断断续续。后来,珠子声便停了。)掌 柜:(朝柜台外)小二!小二!店小二:(从侧台出)在!掌柜,什么事?掌 柜:(扬起帐本)去,把新赊帐的酒客添在帐牌上!……(念)王喜财,二十一文;张小四,十七文;孔——……(抬头)孔乙己?——小二,孔乙己在我们店里品行比别人都好,从不拖欠呀!(小二一直在边小声重复念赊帐酒客的名字一边在写。)店小二:(闻声扬头)那天,他说他没有现钱,就……掌 柜:哦,是这样。——(继续念)孔乙己,十九文,鲁三桂,二十四文……(孔乙己从侧台上。身材很高大,清白脸色,头发乱蓬蓬,花白胡子,皱纹间夹着些伤痕,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读过书,但始终没有“进学”(考中秀才)。孔乙己手背在身后,嘴里哼哼哑哑朝酒店起走来。)孔乙己:(卖弄地)未得入店中,酒香冲鼻孔,待把老酒喝,满面红通通。(说完又继续哼小曲)酒客甲:(大声地)孔乙己,你来了!孔乙己:(摇头晃脑地)来矣,一矣!(对众酒客还拱手礼)各位安康!安康!众酒客:哈哈……孔乙己:安康,安康,安安康康!不安何康之有?康而不安,何足道哉?酒客乙:(不耐烦地)说什么呀?说“好”不就得了?酒客丙:就是!孔乙己:古人谓之曰……酒客甲:嘿,你又来了!又是之、乎、者、也!酒客乙:酸溜溜的!孔乙己:否!否!否!此话差矣!此话差矣!众酒客:哈哈哈……酒客甲:(故意地)咦,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上前端详;回头对众酒客)是新伤疤!孔乙己:(忙用手遮脸)……酒客乙:哦,孔乙己又挨人打了!掌 柜:是吗?孔乙己!(孔乙己不理会,往前走近柜台)酒客甲:(走过去拉孔乙己)孔乙己,你是不是又偷人家的东西了?酒客丙:一定是偷了人家的东西,不然脸上怎么会有伤疤呢?酒客丁:(附合地)是啊!怎么会有呢?孔乙己:(知躲不过去)咦——,这可不是好乱说的!众酒客:谁乱说呀?孔乙己:(信誓旦旦地)青天白日在上,我孔乙己也是读过《诗》《书》《礼》《易》《春秋》的人哦,(睁大眼睛)你们怎么能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呢?酒客甲:嗨!什么清白?我前天还亲眼见你偷了何老爷家的书!……众酒客:(好奇地)是吗?酒客甲:这还能有假?人家还把他吊起来打,打得他哎哟、哎哟哼了半天。掌 柜:孔乙己,果真有这等事?孔乙己:(涨红脸争辩)那,那……那不叫偷书!众酒客:(颇感意外)不叫偷书?孔乙己:那怎么能叫偷书?酒客甲:不叫偷书,那叫什么?孔乙己:叫……叫……众酒客:叫什么?酒客丙:快说呀,叫什么?孔乙己:叫,叫“窃书”?众酒客:(面面相觑)“窃书”?“窃书”?……哈哈哈……孔乙己:对啊,窃书是“窃”,不能算“偷”。酒客乙:不能算偷?孔乙己: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酒客丙:你们听听,多新鲜!读书人偷书不算偷!孔乙己:不能算!不能算!“君子之学必好问”,你们读的书没有我的多,自然不晓得“偷”和“窃”这两个字当如何解啰!酒客甲:嘿!孔乙己,真有你的!孔乙己:也罢也罢!不知为不知,不知者无罪也! (众人哄笑)孔乙己:“君子固穷“。穷则穷也,岂能行偷盗之事? (众又是一阵哄笑。孔乙己再次向柜台走去。)孔乙己:小二!店小二:什么事,孔乙己?孔乙己:(神气地)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店小二:(指赊帐牌)上回你赊的酒钱不没有还,你又要赊洒喝?孔乙己:上回赊了一点,有这事……我记得,我记得。店小二:记得就好。孔乙己:小二!(从衣内掏钱)可这次我是给现钱,叮当响的现钱!店小二:现钱?孔乙己:(认真地将九文大钱排在柜台上)一文、两文、三文……九文!一文不少!——打酒!店小二:好咧! (店小二打酒。孔乙己接过酒、茴香豆,似乎忘了刚才的窘态,边喝酒边又摇头晃脑地哼了起来。这时几个小孩从店门口推挤着朝里张望;随后嘻笑着跑进来围住孔乙己。)孔乙己:好、好、好!给你们茴香豆吃!给你们茴香豆吃!小孩们:(高兴地)喔!喔!得吃茴香豆啰!得吃茴香豆啰!……孔乙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这幼。”……(发茴香豆)吃茴香豆,吃茴香豆……一人一颗,童叟无欺!……你的、你的……哦,还有你的!……(孩子们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伸开五指罩住碟子。)孔乙己:(弯下腰)不多了,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孩子们:(嚷嚷着)再给一颗嘛!我只要一颗……孔乙己:(直起腰,看一眼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孩子们:走啰!——走啰!——多乎哉,不多也,多乎哉,不多也…… (小孩下。孔乙己讪笑着站在柜台边喝酒。)酒客乙:(走到孔乙己身边)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吗?孔乙己:(不屑置辩地)哼!……酒客乙:那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众酒客:是啊!孔乙己:这个……这个……古人云: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孔乙己在众人哄笑声中停了下来。)酒客甲:孔乙己,听说你写得一手好字,是吗?孔乙己:承蒙夸奖,不胜感激!不胜感激!酒客甲:听说,都快赶上什么王羲之,什么柳公权……孔乙己:岂敢!岂敢!酒客乙:我也听说,,有一阵子,孔乙己专替人家抄抄书、写写字都可以换一碗饭吃,可惜不会谋划谋划,日子越过越穷。孔乙己:(无奈地)嘿嘿……酒客丙:是有这事。可我还听说,孔乙己有一样坏脾气……众酒客:什么坏脾气?酒客丙:好喝懒做!写不了几天字,就连人家的纸、笔,还有砚台都丢失了!酒客甲:老是这样,谁还敢叫他写字?众酒客:就是!酒客丙:没有人叫他写字也罢,可他得吃饭呀!(压低声音)没办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酒客甲:(摇头)啧啧啧…… (孔乙己未理会;酒客们也不再和他搭话,低声交谈起来。)孔乙己:小二!你读过书吗?店小二:(略略点点头)……孔乙己:读过书?那我就考考你!店小二:(不耐烦地)考我什么?孔乙己:我问你:这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店小二:这也难得住我?(扭过头去只顾做自己的事)孔乙己:嘿,我说你不会写吧?……来,我教你。……记住!这些字应该记住,将来你也做掌柜的时候,记帐要用到的。店小二:(懒懒地)谁要你教?茴香豆的“茴”字怎么不会写?不就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吗?孔乙己:(手指击柜台)对呀!对呀!……你还真会写!店小二:那还有假?孔乙己:可是,你知道吗?这“回”字有四种写法?店小二:(疑惑地)……孔乙己:(认真地用手指蘸水在柜台上划)两个“口”字是“回”;一个“已”字在里边也是“回”;两横两竖在里边也是“回”…… (孔乙己见店小二不耐烦,努着嘴毫不热心,便停住了。)孔乙己:唉!——可惜啊,可惜!(不住地摇头)真可惜! (酒客们先后离座,向掌柜告辞。)众酒客:掌柜的,走了!掌 柜:走好!走好!酒店兴隆,还得仰仗各位!众酒客:哪里!哪里!掌 柜:小二!送客!店小二:是!掌柜! (小二送客下。灯光渐暗。) (在滴滴嗒嗒的算盘珠子声中传来画外音:咸亨酒店的酒客们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可孔乙己直没有来过,时间转眼便到了中秋。) (灯光复明。店小二上。抹桌、移凳;抹柜台、拭洗坛。酒客甲乙进酒店要了酒、菜,坐下喝酒。)掌 柜:(取下赊帐牌)小二!孔乙己好长时间没有来了,他还欠十九个钱呢!店小二:是呀!我也觉得他好长时间没有来了。酒客甲:嗨!他怎么会来呢?掌 柜:他怎么了?酒客甲:他又挨打了!还打断了腿!掌 柜:哦!酒客乙:他总是去偷。这一回,是他自己发昏,偷了别的人也罢,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丁举人,他家的东西,能偷吗?酒客甲:就是嘛!掌 柜:后来怎么样?酒客乙:怎么样?先是写了一个认罪书,后来便是打,一直打打打,打到后半夜。掌 柜:那后来呢?酒客乙:后来就打断了腿。掌 柜:打断了腿,又怎样?酒客乙:怎样?……谁晓得!也许是死了……掌 柜:(一惊)死了?……死了! (众默然。掌柜继续拨弄算盘,酒客们照旧喝酒。) (孔乙己上场。他又黑又瘦,穿一件破夹袄;肩上挂一个草绳系着的蒲包(坐垫)。他拖着一条腿朝酒店挪过来,坐在门槛上,微微着。)孔乙己:(无力地抬了抬手)温……一碗酒。店小二:(从柜台后起身探望)孔乙己?酒客甲:(顺店小二的眼光看过去)孔乙己?店小二:是孔乙己!你还活着?孔乙己:温……一碗酒。掌 柜:(闻声也起头)孔乙己吗?……你,你不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这……这,这一回,还是现钱。……酒,要好的。 (店小二送酒过去;接过孔乙己递过来的四文大钱,看了看钱,又看了看孔乙己。)酒客甲:(嘲弄地)哈,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酒客乙:是不是?嗯?孔乙己:(反感地瞟了瞟众酒客)不要取笑!掌 柜:取笑?要不是偷,怎么会打断腿呢?酒客们:就是!孔乙己:(低声)这腿是……是……是……跌……跌、跌断的……酒客甲:跌、跌断的?酒客乙:跌断的?众 人:哈哈哈…… (在众人的笑声中,孔乙己拖着腿挪过来,把酒杯放在地上,然后一挪一地向外走去。众人笑着目视孔乙己离去的背影;店小二跟在他的后边,走至门口处便住了。) (低沉、悲怆的音乐渐起。)(画外音:从这以后,便再已没有看见孔乙己来过酒店,也许,也许孔乙己的确是死了!) (灯光渐暗,幕徐徐落下。) 剧终 2005-7-28

孔乙己续写篇4

素质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呢?我认为有一条捷径——那就是“利用想象,培养兴趣,学好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吸引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是知识爆炸的导火线。所以,要想学生学好语文,首先将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在众多的途径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正是广大教师共同寻找的一条捷径。

心理学是这样为“想象”下定义的:“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形象的过程,称作想象。”想象就是学生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人的头脑,不仅能够产生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而且能够产生过去从未感知的事物形象,但这些人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过去感知过的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形象,可以这样说,除了先天的盲人,人人都可以想象,人人都有想象的能力,人人都可以利用眼前的任何材料(包括文学、符号、数学等等)进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想象,对材料进行无限制的萌活。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能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答曰:能!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其实是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过程,其中包括有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文艺欣赏是以文艺作品为对象,以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为依据,由此在读者多方面引起的富于感情、联想和想象的艺术思维。它是一种主要积极的艺术再创造活动。它表现出欣赏者以文艺作品的客观内容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去感受、认识、补充、丰富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欣赏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主动性正是学生兴趣之源,因为在这个再创造的形象中,他们可以反观其身。

在进行文学作品学习时,不仅可以让学生将现存的文学材料通过自己的想象,变为自己可以接受的新形象,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并且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体现语文科中的素质教育。

二、运用想象,培养兴趣,学好文学作品

(一)想象,兴趣的桥梁

叶圣陶先生在《文学作品的鉴赏》里这样写道:“(作家)文艺创作决不是随随便便收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家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总之,作者想作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学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就读者方面来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上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通过看文学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学去感受作者的所见所感”。以上这段文学,说明了两个过程:一个是作家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通过想象创造形象;而另一个是读者的鉴赏过程,透过文学,领悟形象,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前一过程中作者是主体,作者驱遣想象,进行创作。在后一过程中,读者是主体运用想象,创造融入自己情感的新形象。所以,想象是桥梁,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桥梁。

文学作品的体裁,按传统的“四分法”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入选中学课本的大都是名家名篇或具有指导意义的典型范文。目的是让学生对它们进行鉴赏、理解,背诵一些名篇名句,掌握借鉴作家的写作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基本文体的写作能力。

(二)想象于学诗歌的兴趣

“诗歌是用精炼的、形象的、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来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中产生意境,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往往通过以少概多的典型画面启发读者,深思遐想,使他们领悟其中丰富的内涵和深挚的感情。

1、诱发兴趣,通过画面,加强背诵能力。

诗歌用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作者在创作诗歌时,思维是跳跃的,很多诗歌,一句诗就是一幅画面,甚至一句诗几幅画面。在背诵诗歌时,读者的脑海里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画面,再加以理解,加上自己的想象来背诵诗歌。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和依据。比如,在教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时,老师提前制作了一幅彩色幻灯片,第一张幻灯片:深蓝色的天空中,点缀着的是闪烁的星星,天空下面街道上灯火四射。“星星闪烁,街灯闪烁”,这幅画面,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此时,学生的兴趣高昂,对照画面,体味着第一节诗,不一会儿,全班同学都背诵起来了。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又好象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接下来,一节诗一幅画面,一幅画面一节诗,到了第四幅画:那隐隐约约、闪闪烁烁的星星之中,有一男一女提着灯笼,正漫步于琳琅满目的店铺之中,红黄相映的灯光,映照这两个人,他们不正是牛郎织女吗?此时,学生面对画面,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好象自己也随着郭沫若先生的遐想步入了“天上的街市”。一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过去了,学生们基本上都能背完全诗,完成了教师当堂成诵的目的。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能充分表达作者意图的画面,指导加以背诵,其实就是将学生的想象规范化,使学生的想象与作者的想象在同一线上,学生在比较中,归正自己的想象,诱发他们的兴趣,脱离枯燥的背诵,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圆满完成了教与学双方的任务。

此种方法,可以帮助解决课本中许多诗歌的背诵。如古诗《望天门山》,一幅图就可心解决:浩荡的江水,回旋的波涛,峻峭似斧的天门山,远处飘来的一叶小舟。形象化的诗句,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背诵,教师再对本诗的作者、主题稍加点拔,学生轻松背诵、掌握。

2、运用绘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理解诗人的意图。

想象,是以自己过去的记忆形象为基础创造新形象,所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感受创造新形象,再用自己的手绘出具体的画面,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主题。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共只有二十八字,勾出一幅凄清昏黄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落寞的游子情,有的老师在进行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理解,然后再按诗的内容、自己的理解将作者的诗句勾成一幅图画,于是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进行了绘画,当然同学们勾出的画各种各样,经过老师的选评挑出了一幅较好的展现给全班同学。画面上:一条弯曲延伸的小路,小路上一匹奇瘦的老马驮着一个背向读者的背影,信守长衫、驼背;马尾软弱无力地牵拉着;路边一条小溪,两面三刀三根木棍搭成了一座小桥;小桥的一边一两间茅草屋;枯藤漫延在溪边、树下。教师再启发学生:为什么我要选这幅画?透过画面多了点什么?经过学生的讨论,很快明确了这幅面的基调是凄清的,特别是低垂的马尾、弯腰的背影,形象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创作目的,表达了游子的落寞心情。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们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既动手又动脑,学会了读诗不能只停留在诗人用语言创造的画面上,更应该理解作者写诗的目的,使自己站在更高在层次上欣赏诗歌。转贴于

绘画,是将文学用线条、色彩形成于画,从而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摸拟力;而对于叙文诗,更多的是利用改写、扩写,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诗歌变形为一般记叙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如《卖炭翁》,这首乐府诗,诗人用诗句塑造了一个“白发苍苍”、“卖炭营生”的老翁形象,他衣着单衫赶着马车在布满冰辙的道路上赶向集体市,而最后自己只能手持两尺红绫不知何去何从……全诗融叙文、写景、议论为一体,描写了宫使的横行霸道,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使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在进行改写时,老师要求学生必须用第一人称,必须有心理活动描写,需有雪景及雪后景物的描写,需有人物的肖像、语言和动作描写……这些要求再根据诗歌内容进行辅导,充分调和了学生的兴趣,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者将伟大诗人的作品经自己的改写成为自己的作品,这本身就是一种富有情趣的活动。所以,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改写。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不管是借景抒情的诗歌还是叙事写人的诗歌,都可以让学生运用想象,通过动手动脑,运用学生的各种能力,激发兴趣,完成对诗歌的欣赏。

三、想象于小说的兴趣

(一)小说的定义及特点

小说是一种叙文性的文学作品样式。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对于读者不是用道理去说服读者,而是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从这一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中受到感染的影响。

(二)学生学小说的目的

中学阶段,让学生学习小说,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小说情节的组成,运用艺术手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想象于小说的兴趣

1、兴趣,诱发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学生在学习小说时,故事情节时他们最感兴趣的,学生们读小说,总是一气读完,主要抓故事情节,只记得主要人物的姓名,主要人物干了什么事,最后得到了怎样的结果,他们往往忽略了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分析,更不能从人物典型的细节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由于以直原因,在进行小说教学中,许多老师针对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抓住人物的典型性格进行分析,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而诱导学生全面地把握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所作所为,从人物的一言一行中去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小说塑造这些典型人物的意义。

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学生读完小说,只认为孔乙己值得嘲笑,是文中短衣帮和长衫帮及酒店所有嘲笑的对象。学生们没有更深层次理解鲁迅先生塑造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上课时,老师针对学生兴趣点之一:“孔乙己”这个名字进行深钻,启发学生:孔乙己为什么姓“孔”?其名字“乙己”是如何来的?“孔乙己”这个名字有什么意义?对以上问题,经过学生们的思考和深钻教材,学生们终于明白:孔乙己只是旧中国读书人的代表,是封建科举度的牺牲品,他的悲剧,是当时社会的悲剧,作者塑造这一个可悲的人物,并不是让读者只认为孔乙己可笑,而是让人们在对孔乙己可怜可悲的同时,激起对封建制度和封建制度的痛恨。

2、即兴表演,在小说教学法中常被用到,它是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发挥自己表演才能,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自己的表演和观察别人的表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作品的主题思想。

最简单的即兴表演是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按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语气、语调读课文,仔细体会人物的心情,模仿人物的感情,使学生很快掌握作品中的人物。如《变色龙》文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这个人物,要把握他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性格,要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让几个学生都来担当这一角色,看谁完成较好。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理解这一人物的兴趣。又如文言文小说《狼》,文中虽无人物描写,但通过体会屠夫的神情、动作可体会其思想的转变。最初是畏惧,后来进行反抗,最后将狼杀掉,面对这一情节,由于无对话,因此可以让学生将此情节编为一个富有情节的哑剧来表演,让学生自己演、自己观看、自己评析。这样学生能较快地把握屠夫思想转变的过程:由惧狼到御狼再到杀狼。

表演,需要表情,需要动作,这就要求学生钻研课本,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让学生担任角色,让学生去饰演作品中的人物,更好地把握作品主题思想。

3、为作品写结尾,不失为发挥想象的好手段

中学阶段的许多小说,可以让学生为文章续小说,这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手段,它是对文学作品再创造活动的延伸。要为文章续尾,学生就必须对原作品中的人物充分把握,要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进行认真分析,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还要研讨主人公生活的年代,让学生在读它时与原作不相离,这样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孔乙己》文中结尾部分这样写道:“孔乙己断了双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穿一件极薄的破夹衫,在旁人的说笑声中用手一步一步地走了……。面对这一情节教师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主题和孔乙己人物性格时,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孔乙己爬出酒店后究竟去哪里,他最终命运是什么……有个学生这样写道:孔乙己爬出酒店后,带着满腹心酸,带着众人的嘲笑声向那本属于自己却又无法居住的茅草棚,他自问道,我到哪儿去呢?他面对着这空荡荡而一无所有的家,先是呆了一会儿,然后又用手一步一步地离开这个家。他离开家以后被一个残疾老人带回家,孔乙己看这老人的家,这是一个温暖的家,孔乙己诧异地看着老人,老人懂得了孔乙己的内心,他对孔乙己什么也没有说,眼中充满了关切和同情。拿出了自己的衣服给孔乙己换上,让孔乙己住在了自己家里,孔乙己在老人的照护下,身体渐渐恢复了,也变得不再那么懒惰了……这样的续写虽与文中孔乙己的性格不完全一致,但笔者希望孔乙己得到人们的关心,体现了笔者对封建制度下受残害的底层知识分子的同情。也有人写孔乙己吃完酒,爬出酒店,正碰上丁举人的马车,避让不及,只听一声惨叫,孔乙己横死街心,酒店内外的人又是一阵笑声……还有写道孔乙己爬呀爬,此时天空乌云密布,他终于爬进破庙,昏昏沉沉,偷吃一阵供品,此时的天空雷电交加,风不息,雨不住,他胡乱地想了一通,便昏了过去,结果一夜风雷过去,他终于再也没有醒来……还有人写道他爬出酒店后,遇上了强盗,强盗抢去了他的破夹衫,几个富家小少爷见孔乙己带着蒲包用手走路,指着孔乙己戏闹着:“孔乙己你还有茴香豆吗?再教教我们‘茴’字的四种写法吧!”说罢摘去孔乙己的蒲包又打闹着跑开了,又喊着:“孔乙己,来追蒲包吧……”结果,他又冷又饿,腿又痛,僵躺在街中……

以上这些都是较好的文章续写,它们较符合原作的时代背景,写作目的及人物的性格,说明学生理解了原作,并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了合理想象。

孔乙己续写篇5

“我”

一个年仅12岁的半大孩子,靠“面子大”的荐头的推荐,来到咸亨酒店做学徒,成了酒店的小伙计,学做生意并混碗饭吃。从而得以出现在咸亨酒店的柜台里,耳闻目睹了孔乙己的表现、经历。“我”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人物。由于身份和年龄的关系,小伙计与孔乙己真正称得上交往的只有一次。那次是孔乙己主动和他搭话,而在小伙计的心目中,这个穿长衫的不过是“讨饭一样的人”,地位远不如自己这样寄人篱下的小伙计,于是回过脸拒绝了,让孔乙己热脸贴了个冷屁股。孔乙己不死心,恳切地想教他学写字,并讲了一番道理。小伙计很不耐烦也很不客气地答了一句。就是这样的回答,孔乙己就显得“极高兴”,知音难觅啊!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卖弄无用知识的机会。见小伙计毫不热心,教写字的事只好作罢。至于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我”只不过是听到了耳熟的声音,望见了孔乙己被打断腿后的惨象,后又把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收了钱了事。其它的内容都不过是“听人家背地里谈论”,或是在孔乙己出场时旁观静听,顶多也就是在众人取笑时附和着笑。在小伙计眼里,孔乙己是低贱的、可怜的,同时也是迂腐可笑的。

掌柜

酒店掌柜不过是做小买卖的,“一副凶脸孔”应该是专对伙计的,对短衣帮顾客估计不会是那样的面孔,对有钱的顾客他肯定也会点头哈腰。从为喝酒的人提供的不同服务看,他很有点看人下菜见钱眼开的味道。他没有同情心,听说孔乙己被打断了腿,他的反应只不过是极平淡的一声“哦”,以下也追问了几句,但可以看出,他关心的并不是孔乙己的命运,而是欠他的十九文大钱能否还得上。他还是个奸商,从他指使下人往酒里掺水就可以看出,从孔乙己“这回是现钱,酒要好”的话里,我们还可以悟出,赊账的酒质量更无法保障。经商的人一门心思要赚钱本无可厚非,可恨的是他心太狠,没人味儿:在孔乙己断腿后以惨不忍睹的形象出现在柜台前的时候,一见面就急于要账;“仍然同平常一样”,用刻薄的话往孔乙己心里的伤疤上撒盐,以博得自己和众人一笑。在他眼里,孔乙己只不过是可为自己提供“蝇头小利”的可有可无的小买主,是可供自己取笑的,还是一个记账的符号。到头来,在掌柜的心目中,孔乙己的价值是一个负数。

酒客

酒客本应是 “所有喝酒的人”的统称,有穿长衫的要酒要菜坐喝的阔绰人,更多的是靠柜台的短衣帮。酒客中有的讲究说话技巧,比如有人嘲讽孔乙己经常偷窃经常挨打,说是 “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有的说话直来直去:“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还有的尖酸刻薄,比如说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他们无一例外地将孔乙己视为讽刺挖苦和取笑的对象,以让孔乙己难堪为满足。他们是一群麻木无聊的人。还有那个提供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的消息的酒客,更是愚昧麻木得可以:他的话里对丁举人充满敬畏,而对孔乙己的生死漠不关心。在他们眼里,孔乙己是他们中的另类,因为只有他“站着喝酒而穿长衫”,他是每个人恣意攻击的靶子,是大家的笑料和。

邻舍孩子

只有那些为能得到一颗茴香豆而满足的小孩,才对孔乙己感到亲切。他们一次次“围住了孔乙己”,要茴香豆,吃完一颗还想下一颗。无奈孔乙己一文钱来之不易,无法满足他们的渴盼。看来他们也多是穷人家的孩子,不然他们的家长肯定会阻止自家的孩子向“讨饭一样的人”要施舍。这一群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只有他们没有对孔乙己造成伤害,只有他们一哄而散时的笑声才是善意的笑声。在他们的面前,孔乙己的“之乎者也”绝不会被认为是卖弄,而是习惯。也许只有在他们眼里,孔乙己才是一个可亲的人,好人,有用的人。可惜他们太小,孔乙己从他们那里得不到任何的慰藉。

丁举人和其他

在《孔乙己》一文中,还有一个该出场而未出场的人。谁?镇长或者叫做别的什么的基层政权的头头。有人私设公堂,他没出来管管;有人被打断了腿,成了残废,没见他出来过问。他的缺席,造成了丁举人一手遮天,为所欲为。丁举人是个未正面出场的人物。也不排除他就是当地的行政长官。我们知道,在科举制度下,秀才仅是一个继续向上爬的阶梯,而中举既是争取到参加高一级考试进而当大官的资格,又是进入统治阶级的标志。丁举人就是一个在科举制度下爬上去的读书人,他因科举成为当地有钱有权有势的人。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是不可侵冒犯的。孔乙己穷极了,穷疯了,竟去丁家行窃,被当场拿获。和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他没有丝毫的恻隐之心。他狡猾凶狠且言而无信,先诱使孔乙己写下认罪书,然后痛打致使孔乙己下肢残废。科举制度毒化了孔乙己的灵魂,而他这个科举制度造就选拔出的鹰犬,则直接摧毁了孔乙己的肉体,使其高大的身躯一下子矮下去一半。在丁举人眼里,孔乙己只不过如同一个蚂蚁。你不是“写得一笔好字”吗,那就请用来写认罪书吧。封建制度的罪恶,科举制度的罪恶,在丁举人那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咸亨酒店是鲁镇的一个窗口,而鲁镇又是封建社会末期的旧中国的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我们可以看到封建制度的等级森严,看到科举制度的罪恶,看到封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与隔膜。生活在那个环境里的孔乙己,承受了科举失败的命运,被扔在了社会的底层,封建教育使他养成了他好逸恶劳的习惯,一个没有财富、地位支撑的读书人,无法融入他所在的那个社会,成了可有可无的边缘人。那些冷酷的人们,用伤害别人尊严的笑声,来刺激他们自己麻木的神经。人们的笑声,每天都在刺痛孔乙己心上的疮疤。带着屈辱和痛苦走向死亡,是这个苦人儿的必然归宿。

孔乙己续写篇6

小说,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和兴衰荣辱,往往能够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走进小说的人物世界,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小说中,有反映晚清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的悲惨人生,有反映抗日战争京东运河畔普通农家一丈青大娘的乡土生活,有反映沙皇统治下奥楚蔑洛夫的善变作风,有反映疯狂淘金热潮下美国西部淘金者面对生存考验的不同抉择。这些名家作品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读小说,并不仅仅是读懂情节,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你会发现你已被作品中的人物所吸引,会与他们一起或悲或喜;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同时,你会深入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除了一些人物描写方法外,还有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比手法的运用、细节描写、侧面烘托等手法,都值得我们借鉴与尝试。这样,你在读懂文章的同时,对自己的写作也会有较大的提升。

【技巧揭秘】

一、精巧构思,理清线索

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

(选自《蒲柳人家》)

写法解读:这句话在文中前后出现三次,是小说的线索所在。小说中,涉及的人物很多,经历的时间很长,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现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就需要有一条线巧妙地贯串起来,使读者能理清文章的线索,更容易读懂小说。

技法感悟:以次要人物为线索,由此串起全文的主要情节。文中的何满子正是这样的人物,在整篇小说中,他串起了他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望日莲姑姑及村里的其他人物的故事。在课文节选部分,作者串起了一丈青大娘及何大学问的故事,如一丈青大娘如何宠溺何满子,何大学问如何赶马营生,等等。

二、人物描写,凸显性格

便排出九文大钱……

(选自《孔乙己》)

写法解读:“排”这一传神的动作,活画出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有意炫耀,证明自己有钱,分文不少,显出知识分子的迂腐。到第二次来酒店喝酒时,他被打折了腿,作者用了“摸”字,跟前面的情况形成对比,落魄之状跃然纸上。孔乙己的手的描写,可谓经典,用手“罩”茴香豆,活画出读书人的斯文;打折了腿,走路用手“走”,而不用“爬”,体现了作者对他悲惨遭遇的深深的同情。孔乙己的手如鲁迅笔下祥林嫂的眼睛,成为人物描写的经典,源于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

技法感悟:同样的动作,但在不同的场景下,却是不同的,用词精当,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体现出汉字的独特魅力。词的选用,要紧扣人物身份,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多种手法,突出主题

1.侧面描写。

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选自《孔乙己》)

写法解读:这句话属于侧面描写,在孔乙己遭到众人百般戏弄后出现这句话,犹如作者在暗处深深地同情他,孔乙己生活在如此冷漠的环境中,给人当笑料,且是同为不幸者却嘲笑更为不幸者,意味深长。

技法感悟:这告诉我们:在写作时,侧面描写跟正面描写相结合,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同时还更好地突出主题。

2.细节描写。

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

(选自《变色龙》)

写法解读:一个“脱”字,细致地刻画了奥楚蔑洛夫在听到人群里有人说狗是将军家时的紧张与不安,用脱大衣这一动作来掩饰自己的窘态,并以此争取时间来改变结果,活画出一位装腔作势、趋炎附势的警官形象。

技法感悟:细节描写就是将人物某些方面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加以放大,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四、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四下里一片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

(选自《变色龙》)

写法解读:开头一段的环境描写点明了当时俄国社会经济萧条的景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当时社会的死寂,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环境。

技法感悟:环境描写可以是自然景物描写,也可以是社会环境描写,起到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根据需要,适时穿插环境描写,不仅让文章增色,更让文章富有感染力。

【现场作文】

书生末路,残阳如血

徐红梅

中秋过后,酒店不如中秋那般忙碌。得到掌柜的允许,我休了几天假。时已近黄昏,天早早地便笼上一层灰色,我徒步回家。

我转身出门,此时咸亨酒店,也早早关门大吉了。走在这条街道上,吆喝声,远去了;孩童打闹声,隐去了;还有个卖烧饼的老伯倚在担子边,一个一个地数着铜板,然后拾掇了锅里的几个热气尚存的烧饼,架起担子,慢悠悠地消失在大街的那头……整条街,只有暗红的枫叶被风接二连三地从街的那头吹过来。这是什么声音?循着声音望去,巷口的青石板上,我看到了一团像几只破麻袋缠在一起似的东西,细一看,这不是孔乙己吗?

孔乙己,已经好久没来店里了,酒店里更是死气沉沉的,让人感到压抑。

要不是见他干瘪的肚子还有气无力地起伏着,别人定以为这是一具流浪汉的尸体呢。这条长辫,黑白掺半,和一把喂马的杂草并无异样;身上的夹袄也破了几个大洞,还能清楚地看见那跑出来的棉絮儿被风带走;这腿……唉,不说了罢,就连我都感受到了这钻心之痛,不忍看他……

思绪被孔乙己突然打断,他起身要往哪儿去?只见他用那手支撑着走,虽然很虚弱,但他还是一步步走到了咸亨酒店,只不过,这次是咸亨酒店的后门,不用再理会店中人的。只见他慢慢挪到台阶上,又看了看四周无人,才放心地低下头来寻找些什么,我定睛一看,竟是在寻找店中的垃圾――残羹剩饭,虽是初冬,臭气还是扑鼻而来。这时,我竟见孔乙己惊喜地笑了起来,难道捡到了金子不成?细一看,却只是一颗茴香豆,孔乙己捧着这颗来之不易的茴香豆,欣喜若狂,一不小心,掉在了地上,滚出好远,他慌忙手脚并爬过去,不想,却忽然摔一大跤,躺在地上,身子抽搐着,最后不动了。

他死了。天色更灰暗了,夕阳如血,他似一堆土,灰色的长衫,灰色的脸庞,灰白的长须……

亮点评析

孔乙己续写篇7

叙事性文本的阅读教学要通过做加法将文本读厚、读深,补白性解读是常用的做加法的方式之一。具体说就是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生活体验,将文本中隐去的内容(情节、人物等)挖掘出来,填补上,以丰富文本的内涵与意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悟。

通过课堂观察和教学实践,发现叙事文本补白性解读有四个常见的落脚点。下面结合具体课例来谈谈其运用特点。

一、落脚于隐性情节,以此读通叙事情理

情节是叙事性文本的重要元素,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贯穿作品始终。它一般是外在、直观、连续而又完整的。但有时为了给读者留悬念和思考空间,发展过程中也会有断点和空白,形成外断内联的艺术效果。教者应该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在作品已知情节和其他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生活经验等,通过大胆想象,补出隐性情节,从而更通畅地理清故事发展路线,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关于情节的补白性解读方式主要有三种:“连接”,即补充内容,连接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断点或填补情节因跳跃发展形成的空白;“扩充”,即对文本简单处理的情节进行扩展和充实;“续写”,即遵循已知情节的思路,对情节做延伸。这三种具化、细化情节的方式,都可以帮助学生读通、读懂、读深文本。

比如《孔乙己》一文,孔乙己发完茴香豆,“一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后,他的故事也中断了。等到再见孔乙己时,其形象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情节之间留下了很大的空白。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情节内在的逻辑性,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孔乙己形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以激起讨论,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借助酒客谈话内容里的信息,补写文本隐去的情节,连接断点。

有学生这样写道:

孔乙己被丁举人抓个正着。他指示家丁打了孔乙己大半夜,直到打折了腿。丁举人仍不作罢,还让孔乙己写了服辩。孔乙己在丁举人的咄咄之势下,颤抖着双手写下了让他耻辱的几行字。丁举人露出了让人难以察觉的笑……

这段描写充满了想象力,不仅让文本情节前后有了关联,而且丰富了故事内容。学生因为对孔乙己、丁举人两个人物形象把握准确,所以补写内容合情合理,人物形象之间对比也很鲜明。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补写情节对表现主旨的作用,我又追问:丁举人为什么要毒打孔乙己?

师生讨论后明确:丁举人已从读书人转化为地方一霸,横行乡里,绝不允许百姓对他有不敬,可怜的孔乙己就是他树权立威的牺牲品;在丁举人看来,孔乙己竟也称读书人,这是对他的侮辱,所以必须教训他以泄愤。

丁举人本不在情节发展的主线上,通过连接断点、补写空白,他被推到了前台,更直接地反映了孔乙己在制度摧残下一步步走向死亡的主题。

再看《曹刿论战》:

(屏显)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

师:这段文字反映的情节是不完整的,现在请大家补上。

(屏显)要求: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补写出战斗的经过。

(学生练笔,两分钟后交流。)

生:齐师见到我军,马上鸣鼓告诉将士们准备战斗,但是见我军迟迟不开战,担心会有埋伏,于是耐着性子等了片刻;一会儿齐军又鸣战鼓,结果还是和上次一样;再等,最后齐军的将士们斗志下降,我军来了个突袭,杀得齐师大败而归。

由课例看出,学生显然运用了扩充方式对原文情节进行了补白性解读。他不仅对原情节省略的部分进行了补充,而且对简洁叙述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内容进行了描写性扩展,使情节内容更丰富和生动。解读过程充分反映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以及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一环节结束后,我提出新要求:

师:我们再换一种方式:从文中找出有关词句填在横线上,补出隐去的情节。(屏显)庄公____,鲁师____。

(学生思维再次活跃起来。议论后)

明确:庄公鼓之,鲁师一鼓作气。

这一解读训练的重点不在“扩充”,而在“连接”。曹刿说出可以作战到齐军大败之间的情节显然存在作战过程的空白。教师抓住这一特征,引导学生补出空白点,让齐鲁之战过程变得相对完整和情理相通,更利于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而且进行连接式解读时,要求学生用原文中词语填空,思维训练的目标指向明确,语言运用特征也保持了原文简洁凝练的风格,同时还增强了解读的趣味性。

在以上两个环节之后,我结合情节又设计了一个活动:

师: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给故事补一个结尾。

(生准备两分钟后,交流。)

生1:鲁庄公听后连连称好,对曹刿赞赏有嘉,后封曹刿为鲁将。

生2:“曹刿!”那位乡人又出现了,可这回他是带着满面红光来的。说:“你小子真出息啊!终于给家乡人增光啦!”两人抱在一起,周围的人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这实际上是一次续写性补白训练。学生l以鲁庄公的态度从侧面烘托曹刿的远见卓识,学生2不仅能从侧面表现曹刿的性格特征,而且照应开头,使故事浑然一体。续写内容都是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推测情节的发展,给故事一个符合情理的结局,同时能为人物和主题服务。

二、落脚于隐性神态,以此读透人物心理

叙事性文本离不开人物对话。对话一般由提示语、说话内容和神态等修饰性描写构成。有的文章讲究对话的流畅性和连续性,常常省略神态描写,只交代谁在说话,这给理解留下了空白。教学时如果将它们补充出来,再以朗读、表演等方式去体验,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丰富,学生也能更好地走进对话者心里,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节选)主要写了“我”在园子中玩耍和“劳动”的情节,塑造了祖父和孙女鲜明的形象。其中有一段对白很朴实、流畅。某位老师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教学活动。学生因为没有把握准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没有读出角色之间的差异性和各自的心理特点,教学效果并不好。我启发这位老师,将隐去的神态补上去试试看:

(师生合作,对人物对话的神情做补充。)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笑眯眯地)问我:

“这是什么?”

我(理直气壮地)说:

“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强忍住笑)问我:

“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不假思索地)说:

“是的。”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就(不服气地)说:

“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稳,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略显委屈地)说:

“这不是一样的吗?”

师: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一位男生扮祖父,一位女生扮“我”,另一位同学读提示语。请同学们朗读时尤其注意补充内容的提示。

(学生活动)

这位老师两次教学都运用了分角色朗读,但效果截然不同。缺少神态描写的对话因为不能直观反映出对话者的心理,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朗读处理方式也比较简单。补充神态之后,朗读有了明确的指引,学生能充分准确地运用语速、语调、语气变化等手段表现对话内容,色彩一下子丰富起来了。而且补写人物神态的过程,就是认真揣摩人物心理的过程,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祖父和善慈爱、“我”天真烂漫的形象以及两者之间浓浓的亲情。

三、落脚于隐性人物,以此读厚文本情境

叙事性文本塑造主体人物形象时离不开陪衬人物,这些人物有的虽然隐藏在故事背后,但对推动情节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老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引导学生将其补充出来,走到前台亮相,会更有利于全面把握情节,理解主体人物形象特征,从而读厚文本的情境。

特级教师王君在文本解读时常常能发现故事中的隐性人物,并抓住这一点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产生让人意想不到却又令人称妙的教学效果。比如《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都说鲁迅先生的文字精彩,到底精彩在哪儿呢?原因很多。比如长妈妈的鬼故事中就大有玄妙。表面上是长妈妈在讲,只有一个叙述者,而事实上还藏着一个倾听者“我”呢。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原文略)

师:这段文字里藏着的“我”问了什么呢?

生:“我”问“后来呢?”

师:对!这是一种很高妙的写法。让“我”的表现若隐若现,含而不露,耐人寻味。我们尝试着想象一下,把“我”的表现补充出来,你就更能够体会长妈妈鬼故事的精彩了。你不仅可以补充语言,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补充“我”的表情动作等等。

(学生分小组自由活动,补充投影“我”的内容。)

师:好,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来做长妈妈,老师呢,就是文中的那个“我”,我们一起来演绎当时的情景。

长妈妈: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

“我”:天啊……(捂住眼睛,全身发抖)

长妈妈: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

“我”:啊!(惊讶失声,一把抱住长妈妈)

长妈妈: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我”:后来呢?(小声地,松一口气)

长妈妈: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我”(天真地,执着地):再后来呢?

长妈妈(严肃地):睡觉!

(师生演绎得惟妙惟肖,入情入境。大家都笑。)①

原文“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片段基本是讲故事人的单方活动,教师解读时往往流于简单。补出隐性人物之后,故事情境拓宽了,师生互动性也增强了。而且王君老师还引导学生补出“我”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这就丰富了隐性人物的形象,增加了文本情境的厚度。

四、落脚于隐性思路,以此读深文章主旨

许多叙事性文本线索清楚,脉络清晰,但流畅的思路中往往隐含了一些不易察觉的转折点,它们可以形成故事的突转,升华文章的主题。如果师生通过共同的解读将其揭示出来,文章主旨也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教学《月迹》,许多老师会设计这样的问题:通过阅读,你发现月亮的踪迹在哪里了?

明确的答案一般是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河中月、眼中月,思路终止在“眼中月”上。这种解读过于表面化。其实月亮还有一个隐匿的踪迹,那就是孩子们在议月亮时,月亮实际上已经跑到他们稚嫩的大脑以及心里,形成有趣而纯真的认识了。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片段如下:

寻“迹”——镜中、院中、杯中、河中、眼中……

师:省略号的内容应该是什么?

(生沉默)

师:同学们看“沙滩议月”部分。孩子们是怎样议月亮的?他们认为月亮是什么?

生:月是我所要的。

生:月亮是印在天空上的印章。

师:孩子们对月亮都有新的理解。月亮不仅仅在镜中、院中……是可见的,而且跑到哪里看不见了?

生(齐):大脑里,心里。

师:对。月亮由镜中、院中、杯中、河中、眼中,最后到了心里。它说明孩子们想要将月亮永远地印在脑中、印在心里。这是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追求。作家写月迹由实到虚,由表及里,认识逐渐深入,体现了行文的逻辑性和思想的深刻性。

(师适时地补出省略号的内容:脑中、心里)

师生解读文本时,没有停在表面作浅层阅读,而是深入文本内在经脉,探寻出一般思路下隐性的关键点和转折点,发掘其中的深层意蕴,最终达到将文本读厚的效果。如果仅仅按常见方法解读文本思路,是不能领略作者的匠心和深刻的主旨的。

孔乙己续写篇8

一、精心备课与预设,胸中有丘壑

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其作用不可小觑。如果将整个教学过程比喻成房屋建设,备课则如同建筑图纸,给后续施工规划了实施环节、实施步骤、实施方法与措施等。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备课这一环节。

首先,备教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要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运用教材,适当增删内容。其次,备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虽然目标内容不是固定的,因院校、课程、学生等不同而有所差异,甚至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然而总体内容是基本一致的,都包括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另外,教师还需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以便选取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唤起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

如《皇帝的新装》是一则童话故事,有着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同时通过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写出了一个穷奢极欲、昏庸无能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与讽刺皇帝以及大臣们的愚蠢虚伪、自欺欺人的丑行。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喜欢童话与寓言故事,但因年龄限制,知识水平不高,身心发展不完全,因而欠缺判断力与思维力。因此,他们在学习童话类文学作品时,常常被故事本身的情节吸引,却没有深入思考,发掘故事蕴含的深意。另外,初中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好胜心与好奇心都较强,敢于创新与表现,因此愿意主动参与编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学习活动。所以,在对本课进行备课时,教师可结合学生、教材、课程标准等因素,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面,设计如下教学目标:①揣摩与分析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心理与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②学习与理解童话故事运用夸张、想象手法反映社会现实、展示文本主旨的写作特点;③通过课文复述、课本剧表演、续编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④了解作者的有关文学成就、生平思想等,体会安徒生的人格美,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思想价值,提升审美情趣与品位,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有效提问与板书,梳理脉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整体教学,优化处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依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知整体,弄清文章的来龙去脉。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优化板书设计,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习惯与能力。

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教师可围绕文本内容,在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巧妙板书,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首先,教师先呈现有关图片,简单介绍背景知识与文学常识,为理解小说作好铺垫。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如: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是怎样在咸亨酒店这一有限空间中展现人物一生的?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划分段落,梳理写作思路,了解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善并板书。

再如分析人物。①酒店掌柜。提问引思:掌柜对短衣帮、长衫客、小伙计的态度各是怎样的?由此可看出掌柜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寻找孔乙己的身影。文中从哪些方面刻画了孔乙己的个性?找出有关语句并进行分析。

有关诗句如:“孔乙己是惟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

“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生活条件不好,其社会、经济地位与“短衣帮”相同。“穿长衫”说明孔乙己羡慕长衫类的富人,不愿和“短衣帮”为伍,反映了其思想意识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矛盾;而“惟一”表明孔乙己与酒店里面的上层人物与下层人物均存在距离,其身份特殊,性格麻木而迂腐,正是这一特殊身份与性格特点,暗示了其最后的悲剧命运。

另外,赏析课文,思考讨论:①来咸亨酒店喝酒的酒客可分为哪几类?有何特点?在小说中,作者将长衫客与短衣帮进行了怎样的对比?有何作用?②找出课文中多次写到的旁人的说笑、哄笑,思考这些笑有何深刻含义?有着怎样的艺术效果?

上一篇:关于水的手抄报范文 下一篇:少数民族预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