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预科范文

时间:2023-10-13 23:22:21

少数民族预科

少数民族预科篇1

一、汉语学习对少数民族整体专业教学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学习汉语还学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汉语课程的学习时间较短,受到教学上的种种限制,造成学生缺乏对汉语语言的实践,不能够有效掌握汉语语言的学习技能。因此,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在日常的专业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但能够对预科阶段的汉语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对少数民族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发挥着有效的作用,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能力,可以为整个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在掌握了专业的汉语知识后,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能够快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对学习专业知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对整个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发展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倘若能够熟练掌握汉语知识,便能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整体水平,从而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

二、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汉语是少数民族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二语言,在少数民族长期的汉语教学活动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教育发展的现阶段,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缺乏良好的系统性,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了教学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在未来的少数民族汉语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

(一)汉语教学的目标与专业分离

汉语教学的目标与专业分离是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在主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成绩,学生在进行汉语学习时,课程成绩是学生主要追求的目标,忽视了对汉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在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汉语的考察方式上都是为了应付考试,造成汉语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对汉语水平的过度重视,没有将学生本身的专业与汉语教学良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严重的阻碍,缺乏学习上的自信心。在实际的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上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整个汉语教学的实践产生了阻碍的作用,需要在未来的汉语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存在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探讨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最佳模式,提高汉语专业教师自身教学水平。

(二)书本教材与实际教学之间存在对立

高校在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选择存在很大的问题,在传统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过程中将对外汉语教材用来对学生进行教授,教材的内容与时代的发展脱轨。在该教材的传播体制下,学生积极性不高,给学生日常的学习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此外,部分高校在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的教材,对学生汉语能力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长期的学校教育过程中造成书本教材与实际的教学之间存在对立,对课堂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抑制作用。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最主要的任务,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汉语的书本教材与实际教学之间存在差异,造成学生无法从根本上掌握汉语基本能力。

(三)课堂缺乏良好的教学氛围

汉语是少数民族学习的第二语言,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整体积极性不高,缺乏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是汉语教学最有利的场所,能够拓展学生的汉语知识视野,从而增强少数民族整体的汉语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由于缺乏良好的课堂氛围,造成汉语教学成为形式化,没有实际意义,教学的对象只是少数学生,对于部分对汉语言不感兴趣的学生采取放弃的态度,缺乏良好的时效性。此外,汉语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课堂的利用效率较低,学生无法在课堂中进行汉语的有效训练,从而导致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的学生在汉语整体水平上很难得到快速的提升。

三、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的改良措施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在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效果,但同时仍存在诸多的发展问题,作为学校需要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用新的教学目标取代传统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进行汉语知识的学习,从而逐步提升自身的汉语综合能力,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此外,学校要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为学生展开汉语知识的教学。学校需要在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向少数民族学生介绍汉语发展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结合学生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提升整体的发展能力,促进未来的长远发展。学校需要对不合理的制度进行具体要求上的制定,保证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在汉语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与专业知识上的统一。

(二)逐步完善少数民族教育的汉语教材

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教材的把关,学校在进行汉语教材选定的时候需要符合国家少数民族教育的相关标准,保证教材的选用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逐步提高汉语的综合水平。因此,高校在进行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开设的同时,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汉语教学对整个少数民族产生的重要性,加强日常工作中对汉语教材的选择效率,为少数民族整体汉语水平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有着自身的发展目标,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进行汉语课程知识的传授,与少数民族学生自身能力水平保持一致,才能达到科学教学的要求。在汉语教材的选用上应该注重对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汉语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从而能够达到整体知识结构上的有效衔接。

(三)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良好的作用,在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需要加强对课堂氛围的营造,确保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进行汉语知识的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明确教学目标的确立在学生汉语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的确立对学生整体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作用。良好的课堂教学对少数民族整体语言水平的提升有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同时,提高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的课堂效率,需要增强对自身水平的提高,使教师自身的汉语水平能够达到教学的相关要求。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中课堂是最主要的知识教授场所,能够帮助学生进行专业汉语知识的学习,为少数民族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汉语教学的教师自身需要有较高的汉语水平,能够在日常教课的同时将书本中的知识详细地传授给学生,使得少数民族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学习到更多的汉语专业知识,逐步提升自身的汉语水平,为其他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是整个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强对学生汉语能力的关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汉语教学模式,在长期的教学发展中摸索出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汉语教学方式,逐步实现少数民族汉语能力与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共同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对整个学校的教学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中能够提升整体的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水平,从而带动整个少数民族的长远发展。

本文系喀什大学教研教改课题(《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词类教学方法优化研究――以喀什师范学院为例》编号KJFY1417)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骆惠珍,万维强.基于文化理解的双语教学――以新疆高校预科汉语教学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

[2]韦高安,张林华.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与留学生教育的对比、战略及展望――以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育与高校留学生汉语教育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3]骆惠珍,万维强.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师文化教学观念调查研究――对新疆六所高校133名教师的调查[J].昌吉学院学报,2013,(02).

[4]武秋莉,郝青云.“三少民族”预科生预科阶段的汉语教学策略――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05).

[5]乌兰格日乐,许良,肖田梅,金丽杰.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措施探析[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06).

[6]高立明.MHK三级考试模式下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西部素质教育,2016,(10).

[7]徐雪琴.对我国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研究发展的调查和思考[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5,(01).

[8]廖正丽.应用语言学理论在少数民族预科基础写作教学中的意义[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02).

少数民族预科篇2

[关键词]症状自评量表;少数民族;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层次。作为江西省唯一一所国家教育部直属预科教育基地,赣江大学面向全国承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40余所全国重点大学和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办学任务。近年来,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多地被广大学者所关注。国内已有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中,约有10%~30%的人存在心理问题。因此,要出色的完成办学任务,关注来自不同生活环境,有着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背景,需要同.时达到同样培养目标的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是促使笔者开展此次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初衷。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06级少数民族预科生随机抽取的450人(来自30个少数民族)进行团体测试,年龄18~20岁,有效问卷417份。其中男生212名,女生205名;城镇学生289名,农村学生128名;独生子女158名,非独生子女259名。对06级赣江大学汉族新生280人进行团体测试,有效问卷250份。

1.2 研究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思维、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测试。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分9个因子。每一项因子反映出被试的某方面症状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结果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

2 结果

2.1 民族预科生与全国常模、汉族学生比较。民族预科生的9个因子得分与全国成人常模都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

男生的9个因子分都低于女生,其中在抑郁、焦虑:恐怖3个因子上男女生呈显著性差异。从男女社会化和性别角色发展过程这个角度来讲,女生多愁善感、过分关注自己、易产生恐惧感,在这3个因子上明显高于男生是很好的说明。男生相对易激怒,争强好胜,本应是敌对与偏执因子分高于女生,然而正相反,这可能是男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比女生要强些。

独生子女的9个因子分均低于非独生子女,且在除敌对外的其他因子上都表现出非常显著性差异。调查中发现,独生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城镇家庭,没有经济压力,家长的文化素质较高,对子女普遍重视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培养与教育,因而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而非独生子女大多来自农村或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城镇家庭,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当,家庭经济困难,不注重孩子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和精神负担较重,心理素质相对较低。

民族预科生与汉族学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及敌对4个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民族预科这1年不仅是学习的1年,还是1个适应新环境的1年,在这1年中,不仅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间要相互磨合,还必须学会与汉族学生交往。这种跨文化的环境变动给人的冲击是不小的。虽然汉族新生也会面临适应新环境的冲击,但这种环境的变化性相比而言要小得多了。这提醒教师,刚到内地的预科班学生在其适应性和情绪困扰情况非常值得关注,需要对他们进行良性的干预,使其在预科期内能够良好的过渡。

2.2 民族预科生中男生与女生、独生与非独生比较

2.3 不同民族与不同家庭成员关系方差比较分析及心理问题学生检出率。

被选出的5个民族,在强迫、敌对、精神病性这3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多重均数比较发现,总体上苗族与其他4个民族差异大些。处于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的民族预科生9个因子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充分说明了家庭成员关系对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不同民族的民族预科生都面临着跨文化的环境冲击,所以差异不太明显,但是苗族显得更突出一些,说明苗族学生相对而言适应环境的能力稍弱一些,老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家庭成员关系和谐是1个人健康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每1个人都应提高这方面的意识,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

如果某个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话,说明被试在该因子已达到中等以上严重程度,提示可能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经测查,417名民族预科生中有52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2.5%。比全国12.6万大学生20.3%的比率要低,比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新生的检出率7.7%高。表明民族预科生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比率不容忽视,对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状况应给予更多关注。

3 讨论

为了让这些远离父母、离开生育自己的家乡,来与自己本土文化相差很大的南昌学习的民族预科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在赣的学习生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3.1 教师应加强心理辅导,协助家长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于这些进人内地学习的民族预科生来说,很久才能回家1次,所以教师不仅要做好学生的良师还要担起父母对他们的爱护这样1个角色。给予他们远离父母所缺少的关爱。及时发现学生在各方面所出现的问题,针对预科班学生在人际、焦虑、敌对等项目进行专项指导。教师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以全新的心理教育理念来教育学生。对于女生、农村学生、非独生子女的教育应慎重,教师在对他们进行教育与培养的过程中,要更细腻,更多的运用艺术、委婉的手段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预科时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如果在此阶段没能及时达到一定的适应水平,很可能影响到后续的学习与生活。

对于远离父母的民族预科生来说,父母对他们的直接面对面的影响是微忽其微的,且他们更多是关注如何给孩子最好的学习条件,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并不会给予太多的关注。很多家长误以为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就是对孩子的最大的关心,其实父母给予孩子的夸奖、赞许、认可等“软件”对学生的影响才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很多行为正是出于为获取父母的夸奖、赞许、认可等。因此学校有必要协助家长对学生进行了解,通过书信等方式定期与父母交流学生的基本情况。使父母既有关心孩子生理健康,又有时刻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

少数民族预科篇3

1.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少数民族预科生大多来自经济、文化、教育落后的边远地区,由于受历史、地理以及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基础教育水平偏低,文化基础参差不齐。面对专业选择的压力,出现“两极分化”,有的学生计划性强,学习基础较好,学习积极性高,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却认为“半只脚”已踏入大学,哪个专业无所谓,思想懈怠,放松了学习,不能严于律己,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沉溺于玩乐享受,时不时还有违纪现象产生。此外,同班同学特别是同录取学校的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着竞争意识,导致学习、精神压力过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2.民族成分相对复杂,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呈现多样化。我院第一届学生中有壮、瑶、侗、仫佬、苗、布依、毛南、京、水、土家、彝、仡佬12个少数民族,与其他院系相比,民族成分最多、最复杂,在生活习惯、、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与本专科在校生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民族意识狭隘,自我意识较强,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集体观念和团体意识缺乏,不愿意参加学校、学院的各项活动,常游离于班集体之外,成为特殊的“边缘人”。因此,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更具体、更繁重,探索适合本校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工作方法,是德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挑战。

3.预科生身份特殊,未纳入国家奖助学金范畴,生活压力较大。预科生是介于高中和大学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严格来说,他们只是“准大学生”,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和奖学金制度以及很多资助项目没有涵盖他们,其学费是根据当地政府的标准全额缴纳的。另外,少数民族预科生大多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偏远山区,经济状况较差,尽管学校给予了一些政策倾斜,比如设置勤工助学岗位等,但是单靠学校现有资源和力量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所以,他们生活压力增大、心理压力逐渐增大,这也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如果德育工作者不及时予以引导,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二、对少数民族预科生实施教育管理的途径

1.服务教学,强化预科生自主学习意识。第一,将促进自主学习作为预科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一是重视培养学习骨干,树立典型,组织开展学习交流会,推广学习成功经验,对他们获得的成绩及时给予特别的肯定和奖励。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爱好,在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鼓励他们发展文体特长,如,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壮族学生,能歌善舞,我们就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发挥个人特长,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领域,不断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第二,重视考风教育,严格考试纪律要求,协助教学部门做好考风考纪建设。学期末,我们会通过主题班会、考试动员大会、辅导员班主任会议等形式开展考风考纪教育活动。每次重要考试前,我们都对教师进行考试纪律培训,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地进行。我校第一届预科学生两次期末考试实现了零作弊目标,考前每个同学都签订了诚信考试承诺书,在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考风教育取得了一定效果。

2.推进制度化建设,引入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从日常管理如早操、上课出勤、宿舍卫生状况、学生干部管理等各方面着手开展工作。此外,细化加分标准,将各项先进评比与上课、宿舍管理、学生建设等结合,突出奖惩机制,将上课、早操的出勤等与综合测评挂钩,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每学期的综合测评工作是重中之重,这是将来少数民族预科生直升分流的主要依据。我们还加强了学生干部的培训,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先进作用,对突发事件能快速反应、及时处理。制度实施一年以来,学生上课出勤率达100%,迟到、旷课现象大大减少,从根本上促进了我校预科生工作管理目标的实现。预科生直升分流工作一直是家长关注、学生关心的头等大事。因此,应积极引入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我校按照“强化基础,综合发展”原则制定综合测评实施办法,其中学业成绩占76%,思想品德、文体表现、社会实践各占8%,第一学期占45%,第二学期占55%。此外,成立了大学预科教育学院综合测评评议小组,由预科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牵头,辅导员、班主任监督,班干部具体负责。在学生自评基础上,由各班第一次审查,并将审查结果报综合素质测评领导小组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对照《测评方案》和各种有效原始记载及证明材料进行评议,测评结果最后向学生公示,并允许学生在三天内提出质疑。我校在专业分流之际,让学生根据综合测评成绩和在校表现并结合录取学校意愿,拟定了根据综合测评选成绩和填志愿两种办法,广受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好评。

3.依托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开展民族特色活动,丰富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凝聚、育人等重要功能,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结合百色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特性,我校既注重发扬民族文化,又注重弘扬红色精神,将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提高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综合素质。入学初开展了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校风校级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参观了百色起义纪念馆,此外,我校举办了“唱红歌”比赛,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民族团结晚会;结合预科院实际,举办了书法比赛、元旦晚会、气排球比赛、“芒果花开”辩论赛、作文比赛、结业晚会等特色活动,既提高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思想觉悟,丰富了第二课堂,又发挥了他们的特长,提高了综合素质。

4.从二“关”着手,全力为特殊群体服务。

第一,关心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预科生来到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常有陌生感,自信心不足,压抑感强,加之“预科生”的特殊身份,学习、生活、精神压力大。[3]与本科生相比,预科生的心理问题纷繁复杂,因此,我校大力加强学工队伍特别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倡导他们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咨询技巧,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并将其贯穿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始终。在日常工作中,关注有轻微心理问题的学生,适时对他们进行心理上、思想上的引导。善于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党员等力量,对因经济困难、性格孤僻、网络成瘾等原因造成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发现并进行心理辅导并予以重点关注,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处理好面临的种种问题。第二,关怀困难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我校第一届预科生全是B类(普通民族预科生,生源全区少数民族考生),国家资助政策并未将他们纳入在内。但是他们大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困难,加大了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为此,我校对贫困预科生在助学、勤工俭学方面予以特殊照顾,对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优先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适当发放生活补助,做到热情、仔细、公正、公平,确保不让任何一个困难学生因经济问题辍学。我院还建立了完善的监控机制,长期关注困难学生由于贫困带来的心理负担和生活困难,学院多方筹措资金,慰问贫困生,尽可能对他们进行照顾和帮助,消除其自卑或自闭的心态。同时,我们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观看感恩电影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自立自强,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后也能回报社会,帮助别人。

少数民族预科篇4

关键词:预科;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120-01

一、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背景概述

(一)自然环境成为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学习的硬

以西北民族大学招收的西部少数民族学生为例,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多处于高寒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极为不便。自然环境恶劣。严酷的自然环境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在许多方面形成了硬性制约,加大了少数民族学生在基础教育过程中的艰巨性,形成了少数民族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心理定式。例如2007级理科三班共有学生45人,甘肃省学生21人,除2人来自兰州市,另外19人均来自偏远地区,其中11位少数民族学生来自边远的农牧区。2008级新疆(2)班共有学生20人,有5人来自南疆的和田,克州地区,这三个地区是南疆地理条件较差的地区,南疆地区的“风”较多,而多数贫困县一般又临近沙漠,风大起沙,形成风沙和浮尘。和田河中游平原每年平均浮尘达202天,严重时会出现“黄沙滚滚,明月无光的黑风暴”,“黑风暴”毁农作物,造成庄稼棵粒不收。很多学生由此辍学,每年的预科新生中,有10个左右的学生学费都是贷款,有一些是亲戚资助。

严酷的自然环境对少数民族学生造成了进入高校后语言、学习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性i另一方面贫困的经济又使得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生活困难,导致这部分学生手头拮据,无形中形成心理上的自卑,这无疑又给原来进入高校后形成的新环境的不适感雪上加霜。我们应当充分认识这种特殊性,在实施普通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发展战略时,应注重环境因素,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生活设施等方面,应将自然环境和地域特征放在首位,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二)社会环境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每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社会环境、固有的语言环境、生活习俗、社会生产关系、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及等。这些社会环境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对普通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学习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1.少数民族学生对接受教育的低认同。少数民族预科生一部分来自自然环境极为严酷的边远地区,基础教育薄弱,信息不畅,受教育的程度低下,导致了许多贫困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及家长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教育的认同率低。在访谈中,50%的学生认为基础教育的障碍是环境,教育落后影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落后,经济的贫困,导致了人们对教育的低需求,致使许多人“不想受教育”。

2.语言交际方面的不适应性。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刚刚进人大学的少数民族预科生,由于一部分人普通话不会说(如民族班),一部分人普通话讲得不利,等等这些因素限制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交际范围。在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绝大多数民族都保存着本民族的语言,其中藏、土、蒙古,维吾尔等民族还有本民族的文字,民族地区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虽然采用了双语教学,但母语仍然是当地和少数民族社会内部的重要交际工具。在调研中,民族班为例。2007级民族班人数52人,有21.6%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的语言环境为双语,73.5%的学生进入大学前的语言环境是单民族语言。一部分学生进人大学后母语的交际范围受到限制从而失去了绝对优势,取而代之的是汉语、英语,在学习方面,由于语言的不适应,往往要实现汉语向母语转化,课堂教学出现理解慢,思维敏捷性较差,还表现在课堂上惧怕回答问题,答题、用词不当,不能理解题意等,对学生学习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当教师用汉语进行教学时,这些学生首先要把教师的语言(汉语)转译为本民族语言,然后用本民族语言来思维和理饵教学内容。由于各民族的语言习惯、语法和词汇上的差异,使得这种转译很难完整、准确,这样对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就很难完整、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学数学必须学会应用数学语言进行思维,但在少数民族语言中,数学词汇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对应的术语,给习惯用本民族语言来进行思维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数学增加了很大障碍,他们在学习中需要在教师的汉语教学语言、数学语言和本民族语言之间进行不断的转译、思维和理解。我和我院给新疆民族班上数学课的一名老师作了一次交流,他给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在“对数”概念的理解中,教师的数学语言是“如果a(a>O,a≠1)的b次幂等于N,即ab=N,数b就叫做以a为底的N的对数”,但学生在转译为本民族语言时,“幂”、“对数”等术语在民语中就没有相应的数学词汇,这就给他们理解这一概念带来障碍,再用数学语言表述时,虽然记住了形式,但其实质仍难以准确把握。可见,语言环境对数学的学习是有很大影响的,汉语水平差已成为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障碍。

二、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数学学习现状概述

由于社会的影响,外语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汉语是学生的主要交流工具,数学却令人遗憾的成为学生最不愿意学的课程。除了数学不再对学生的升学有压力外,学生普遍感到数学“除了高考以外,没有任何用处,太难,虽然努力,却见不到效果,太抽象,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将来不会再学”等等。我们当然不能同意学生的看法,但却可以有条件地理解学生的困惑,目前数学教学的确存在着只注重形式却忽视形象,只重视数学技巧却忽视实际应用,只重视严谨、抽象却忽视趣味和人性化,即只重视三大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素质教育的问题,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将来也的确不会再学习数学了。但是学生的根本误区却在于没有认识到数学除了技术、技巧、公式、定理以外,更重要的是应该把数学当作现代人必备的基本文化素养之一。

从上述分析可见,由于多方面因素造成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种种障碍,值得指出的是,对绝大多数民族学生而言,这些障碍并非是先天因素造成的,而是与历史、环境、语言、习惯等有关,只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这些障碍是可以克服的。当然,对这些障碍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预科教育工作者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在教学中因材施教。

本文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预科数学的因素,从而为今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与借鉴,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孙名符等,数学教育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民族预科教育论丛[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何爱晶,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策略调查报告[R],江西师范大学,2006

少数民族预科篇5

Abstract: Ethnic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ethnic minority preparatory course educ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national education. Minority preparatory course education is a special educational policy formulated by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ity preparatory course education itself, it also faces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make the preparatory course education develop healthily, a series of practical measures must be taken based on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问题;对策

Key words: minority nationality preparatory course educ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59-03

0 引言

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来看,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边远民族地区的学生难以进入大学之门,少数民族预科降分录取的优惠政策,使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的学生能够有较多的机会继续深造。作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知识文化水平提高和边疆民族地区的巩固都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对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范围较广,各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使预科教育的管理难于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至今,各民族地区的预科教育仍是各自为阵,部分学校没有贯彻执行《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的规定,没有使用规定的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写的民族预科班统编教材,国家没有设置统一的升学考试,这极大限制了预科生跨地区升学,造成预科教育办学效益差的现状;由于预科教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经费投人方面要求比普通教育要高,事实却截然相反,这会直接影响到预科教育质量的提高;由于大多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经济贫困,预科难招老师、留不住老师,这会影响预科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

文章将会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着重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即少数民族学生在参加高校统一招生时,适当降低录取分数,在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等学校(本科、专科)的前一年或两年接受的一种的过渡性教育。

1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特点

1.1 学制方面的特点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分为一年制和两年制。一年制适用于“民考汉”(少数民族考生用汉字参加高考)的学生;两年制适用于“民考民”(少数民族考生使用本民族的文字参加高考)的学生。文章主要探讨“民考汉”这种学制。

1.2 办学模式方面的特点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预科的办学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为学院式,预科生预科阶段的学习和正常阶段的学习都在本校完成,即为自己的学校培养预科生;另一种为基地式,预科生预科阶段的学习在一所学校,正常学习的阶段又在另一所学校,即为其他学校培养预科生。

1.3 预科教育的过渡性

少数民族预科的教育具有两大功能“预”和“补”,这两种功能又决定了预科教育的过渡性,其既不同于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又不同于大学阶段的专业教育,既不能管得过严又不能以自学为主。由于少数民族预科生大多都来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远远要落后与发达地区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加之,少数民族地区的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家庭经济状况差,无法辅助学生的学习,一些家长仍有读书无用的思想,每当农忙时节便让孩子辍学回家帮忙,农忙过后又会学校读书,这些必然导致预科生的基础偏差。这就要求预科教育必须要补习高中的基础知识以缩小与发达地区学生的差距,即“补”。作为进入大学之前的准备阶段,预科教育要帮助学生完成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的过渡,就必须要有为学生进入大学接受专业教育做准备的功能,即“预”。

1.4 预科教育的复杂性

预科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如藏族大多信仰藏传佛教、回族和维吾尔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等,在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或有抵触的问题,这就要求预科教育必须要因人而异,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另外,预科生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来自同一个族别的学生会使用同一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从而产生一种较为团结的氛围,如果别人对自己的民族稍有冒犯的话便会“挺身而出”,甚至采取比较极端的手段来维护自己民族的尊严。强烈的民族意识很可能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把“个人恩怨”上升为“民族仇恨”。这些就要求预科教育要在在充分尊重的条件下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把学生培养成从基础教育、文化、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合格的“准大学生”,与此同时,重要的的是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素质培养,特别是要培养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政治素养。

1.5 预科教育的特殊性

预科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特殊性,两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预科教育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预科生的学习、生活和预科教育工作等方面。首先,在预科这个大集体中各民族同学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及,在预科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这一特殊性;其次,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较差,在教育过程中要了解这部分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理解其与其他民族同学交际能力差的特殊性;第三,预科生的基础知识普遍较为薄弱,但又高矮不一,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特殊性;第四,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同学对饮食有特殊的要求,办学高校应尊重这分同学的风俗习惯和,开设相应的清真食堂。

2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但都处于山区或边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从而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和贫困。而这种落后与贫困又致使教育的落后,加之,大多数少数民族家庭对教育不太重视,使得少数民族与汉族接受的教育水平差距扩大化。如不想法补救,差距便会不断增大,形成恶性循环。少数民族预科便为此而生,目前这种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部分预科学校脱离国家的宏观指导,办学效益较差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范围广阔,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60%以上,各民族地区之间的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民族文化千差万别。各民族地区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程度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差距,且各自为政。《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规定:“汉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思想政治等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使用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写的民族预科班统编教材。”,而部分学校没有使用规定教材,有用自己学校编写的教材的、有用教育部2007年启用的统编教材的,甚至有用1995年版的教材;没有全国统一的升学考试,有的是一个学校自行编写试卷组织考试、有的是几校联考。这些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预科生的跨地区升学。由此可见预科教育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办学效益的低下。

民族预科教育的办学效益指,“产生满足社会需求的、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办学成果(预科生的培养、科研成果)[1]”,在此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单位成果的投入,以实现人、财、物资源的有效利用,确保承担预科教育的高校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力。

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与之不相称的是,对预科教育的管理方面的研究却十分有限。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提高预科教育的办学效益十分必要。从教育投入的角度来讲,投入的人、财、物资源数量越多、质量越高,预科教育的质量就会越好,办学效益也会有所提高。就教育投入这点来讲预科教育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重点高校认为,学校应该向更高端的方向发展,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办研究生学院,而不应该将优质的教育资源浪费于预科教育;基地式培养方式的基地学校认为,不是给自己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不会想方设法的办好预科教育,导致学校对预科教育不够重视、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办学效益。

2.2 经费少,办学条件难,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从理论上来讲,由于预科教育具有特殊性、复杂性等特点,经费投入应高于本科教育的经费投入,但在实际上预科教育的经费投入与本科教育投入的经费比相差甚远。而正是由于预科教育所具有的特点使其在高校中得不到重视,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状况,其办学条件也不能随着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而得到同步的改善,这将直接影响到预科教育质量的提高。

由于预科教育的特点和在高校中的地位,使预科教育的师资队伍的质量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有人认为预科教育的层次较低且复杂不愿从事预科教育的工作,从而很难招到合适的教育工作者;其次,有的院校预科教育的教师的讲课薪酬偏低,并且比其他高等院校教师肩负的责任要重大,导致预科教育的师资队伍人才流失的现象较为普遍;第三,从事预科教育的教师在学术水平、学术研究、论著的写作等方面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晋评职称成了一大难题,这造成了预科教师在职称评定上的不平等。第四,由于预科教育只有给高校输送合格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功能,劳而无功,长期以来福利、待遇得不到改善,严重地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积极性。

2.3 预科教育中的“预”、“补”之争

预科教育有两大功能“预”和“补”,从理论上来讲,两者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并非如此,每位老师在教学时都会面临一个问题“补高中知识”还是“预大学知识”,由于预科班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造成教学老师在“预”和“补”之间徘徊。如果选择“补”则对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不公平,如选择“预”成绩较差的学生又会学不会,若两者兼顾又“预”又“补”则时间不够用导致既没有补好高中的知识有没有预好大学的知识。最终,只能二选一。

3 对策分析

3.1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少数民族预科篇6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216-02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是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大学生而在高等院校设立的向本科教育过渡的特殊教育阶段。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具有两个特点:其一,预科生的少数民族身份;其二,预科生是准大学生但是不具备大学学籍。他们参加当年全国普通高考,降低一定分数录取到国家指定的重点高校或民族院校,然后在委培大学(可以是录取大学或预科培养基地)预备学习一年,其目的就是帮助他们弥补基础知识薄弱的不足,拓宽视野,尽快成为优秀的、合格的大学新生。

一、加强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把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与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紧密结合,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既是一个教育问题、政治问题,又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幸福的战略问题。

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而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们既是将来民族地区干部的后备力量,又是将来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生力军,所以全面持久地做好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事关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稳定,事关中华民族大团结和长治久安。

二、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思想特征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大多来自祖国的偏、远农牧区及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的有云南、贵州、四川,西北地区的有新疆、青海、宁夏、甘肃等。这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人们思想比较保守。他们受当地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的影响较深,民族意识比较强,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性。来到内地以后,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饮食习惯、行为方式发生很大改变,加之语言沟通障碍(多数学生在当地用民族语言授课),在新的环境中他们往往表现出对陌生环境的焦虑、和其他民族的同学缺少理解和信任,表现出人际交往的狭隘性。由于青年人自律意识不强,而且正处于对“三观”的自我完善阶段,对未来的学习和专业选择充满了迷茫,加之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特殊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要。

三、加强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1.坚持课内课外教育有机结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积极推进“两课”和“三进”制度,把党的先进理论成果和民族政策在学生中传播开来,使他们入脑、入心。通过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形式政策课》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民族自治政策,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民族和文化,引导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从而自觉的转化到维护祖国统一的行动上来。一是要通过不同形式,如党课、团课、讲座、报告等形式开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牢固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二是要开展“五观”、“四认同”、“三个离不开”教育,使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三是利用新生入学时的集中教育和在校期间的分散教育等形式,开展国情和中原文化教育;四是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教育各民族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共同进步;五是要开展法制教育,增强民族学生的法律意识,规范预科学生言行。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课外、课堂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掌握了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切身体会到民族政策在他们身上的具体体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2.严格规范的学生管理工作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寓教于管,管教并举,依法治校。要建立一种管理机制,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以及对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要求融入到科学有效的管理中去,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态度。要建立长效机制:其一,制度机制。针对学生自我纪律意识较差,民族自尊心强等思想问题所引发的不遵守纪律,喝酒、打架等行为,要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规范其言行,如“预科生纪律处分条例”,“预科生考勤管理规定”,“预科生宿舍管理办法”等相关条例。其二:考核机制。建立班级学生操行量化考核小组(学生的一种自治组织),并制订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学生的思想、出勤、纪律、学习和活动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考核结果占学生总成绩的20%。其三:创优机制。建立各种评优、评先、表彰机制,形成优良校风、学风。如开展“优秀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的创建活动,评选“民族之鹰”、“民族之花”,“百强学风宿舍”等系列活动,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愫。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及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开展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

3.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

要关注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切身利益,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学习、交友、健康等方面遇到的思想问题和困惑,及时把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心、爱护送到他们的身边去,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牢、做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号召力和说服力。一是要在开学之初为学生创造干净整洁、温馨的内、外部环境;二是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三是给学生提供“奖、助、学、贷”等资助措施,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预科学业;四是在重大活动和民族节日期间给学生提供免费年夜饭与学生共度佳节等。

综上所述,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是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既有同于当代的大学生,也会随着国内外各种形势的变化产生一定的波动。希望有更多的从事民族教育事业的同行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形成更多的研究成果反馈社会,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2] 民族预科教育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3] 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2005年).

少数民族预科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生;班级归属感;生成机制;高校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少数民族预科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教育、管理、升学等方面,我校结合民族预科班学生的特点,在讲政治、讲原则、讲感情、讲策略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经过一年文化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后,通过结业考试,成绩合格取得本科学籍,转到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阶段学习。我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创办于2009年,招生规模逐步扩大,这些学生遍布安徽省16个地级市,以回族学生为主,同时包含壮族,苗族,土家族,蒙古族和畲族,主要来自皖北、皖南一些经济不发达、教育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

1.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特点

我校民族预科生主要来自皖北、皖南一些经济不发达、教育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和农场。家庭经济压力大,班级每年递交贫困申请的同学人数多。2012年31名学生中6人拿到国家助学金,2013年39名学生6人拿到国家助学金,2014年59名学生10人拿到国家助学金,2015年58名学生17人拿到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金资助比例在逐年增加,这部分学生在具有强烈的自尊心的同时,又有自卑感。第二,由于民族预科生是降分、择优录取的高考考生,进校分数低,没有专业,担心自己“内升本”选不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自身不及同届本科生,有迷茫情绪。第三,进入民族班学习的课程与高中课程差距大,部分学生认为一年以后肯定会分专业,从而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动力,预科一年生活自由散漫。第四,我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有民族信仰,在人际交往时只在本民族的小圈子里交往,很少与其他班学生互动。分专业时也出现两三个人选择同一个专业,并且住在同一寝室。

2.少数民族预科生班级归属感生成三部曲

少数民族预科生入校以后,如何让他们尽快的适应校园生活,尽快熟悉同班同学,在班级获得认可,得到同学们的支持与尊重,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赞扬。在班级管理方面都更具有针对性,采取特色的管理方法,让班级更加融合,班级事务更快走上正轨。

2.1第一步少数民族预科生相互熟悉和了解

班级归属感是一种深刻的内心体验,学生在报道以后就会分配宿舍、军训等,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在形成之前需要酝酿很长时间,而且有着极其复杂的形成过程。在寝室中谁与谁更聊得来,哪位老师的讲课我更欣赏,在与同学或者教师交流过程中就能萌生出喜欢和讨厌等情绪。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归属需要就起着引线的作用。大一新生刚踏入学校时就已经产生归属的需要,因为刚刚走入一个新的环境,他们希望寝室的氛围像家一样,老师像父母一样关心自己,同学像朋友一样帮助自己。然而班级归属感绝不是学生个体希望和做出主观努力就能够形成,班级归属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产生的。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们相互熟悉和了解彼此,每一年我们都会举办各种活动来活跃班级气氛。活动一是特色自我介绍,我校少数民族预科生能歌善舞,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介绍自己,以及为自己的家乡代言。活动二是头脑风暴,把班级学生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学生写下自己的姓名,家乡,爱好及喜欢的零食。每组成员排上序号,然后每位同学都要依次说出下一位同学写下的内容。活动三是你说我猜,在全班同学介绍完自己以后,班主任抽取10人,口述这10位学生的特点,让学生猜出老师描述的是哪位同学。通过这三个活动,学生对班级每位同学都能最快的熟悉和了解。班主任在学生报到时可以收集学生照片,贴成图册,每天翻看,能最快的认识和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这对刚刚入校的学生来说,同学之间能喊出名字,老师能喊出学生名字,同学和老师知道自己的民族习惯,这让学生在心里感到温暖,才能对同学和老师相互信任,发自内心感受到自己是属于班级的一份子。

2.2少数民族预科生相互之间产生认同

同学之间了解彼此,学生就会对同学和老师作出相应的评价和判断,教师和同学的言行哪些是自己赞同并学习的,哪些方面是自己不能接受和认同的,学生会在总体上对其作出判断,是接受他还是拒绝他。民族预科生入校第一年上的课程是高中课程,很多同学在学习上迷茫,没有目标。更多的关注一年以后如何分专业,预科生与普本学生有哪些不同,预科生拿到的毕业证是否与普本学生一样,更加在乎其他专业对民族预科的讨论。

针对以上情况,在班级管理方面,首先召开主题班会,主题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爱国主义教育,如何上好一年预科,大家谈分专业,预科一年的愿景计划,阳光生活,大胆说出来等。其次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在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例如民族风情知识竞赛,我为寝室代言,民舞、民歌秀,民族故事会、团队素质拓展等。在学习方面,成立学习互助小组,文理科搭配分组。及时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带少数民族班四年来,一届又一届优秀的预科生分到其他院系,有了一年的预科学习经历,分专业后一半以上的学生在班级担任班委,或者在学生会、社团服务同学。愿意主动为其他同学服务,为老师解忧,与新同学相处更加积极。

2.3少数民族预科生班级归属感形成

当班级、老师和同学三者之间的关系逐渐稳定下来,预科一年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安全和安心,老师关心学生预科一年如何学习,指导学生合理规划一年的学习。班主任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采取多种形式与学生互动,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最担忧的事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以上因素都是民族班学生班级归属感产生的重要因素,缺乏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就会使学生缺乏班级归属感,导致学生产生对学校、班级和老师的“软抵抗”行为。

班级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就像花盆对于鲜花一样重要,学生在预科一年产生班级归属感,表明学生已经在班级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这里适合他发展和成长。有了归属感会对“我”进行反思,用“镜像”理论来分析,我对自己的认识来源于周围教师、同学、朋友和家人对自己的评价,能更好的认识和了解自己。特别是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学校、教师和同学们都会帮助他,从而使其增添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力量,继而转化为责任感继续在今后的成长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彭骥,刘谊,郭维.加强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管理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0(10):186

[2]叶松庆.当代青少年社会公德的现状、特点与发展趋向[J].青年研究,2008(12):33

少数民族预科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 预科 英语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39-02

一 以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为例,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英语学习现状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发展形势良好,预科生人数不断增加。英语是预科生升学考试的主要课程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少数民族预科生升学考试的成败。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构成较复杂。以2011级为例,学生分别来自云南省43个市县的14个少数民族。其中,白族31人,彝族21人,纳西族8人,回族8人,壮族5人,哈尼族4人,藏族3人,苗族2人,佤族2人,傣族2人,瑶族1人,满族1人,景颇族1人,基诺族1人。生源地偏远,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受地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很大,英语水平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词汇学习能力差。基本不具备词汇学习能力。二是语法学习能力差。在语法知识学习上非常薄弱。三是阅读能力差。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四是翻译能力弱。学生在做句子翻译时,要么只会写几个单词,要么什么都不会写,而那些写了的,有些人连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都分不清楚。

二 造成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能力低下的原因

1.母语干扰

对于少数民族预科同学来说,他们的第一母语有的并不是汉语而是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他们在学习英语时,往往有一个英语——汉语——民族语——英语的交换过程。难免受其母语的干扰,在理解使用英语时产生混淆。

2.师资队伍落后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大都来自贫困地区,很多专业英语教师都不愿到这些地方任教,造成英语教师总体水平低下。

3.教学设施简陋

少数民族预科生原来学习的学校环境差,没有条件为学生营造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学生学到的是“中国式”英语。

4.学得多用得少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等原因,少数民族预科生很少有机会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接触。因为缺乏实际的运用操练,所学、所记的英语知识慢慢会遗忘掉。

三 培养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建议

1.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相结合

自学意识、能力及习惯是自主学习的必然要求。学校教育及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并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种互动关系。教师的责任主要不在于教授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应将学法指导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教师的教法改革也应使学生的学法发生相应变化并与之适应。所以,学法指导与教法改革应同步进行。从学生学习英语课程伊始,教师就应对学生从学法上进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渗透法和示范法培养他们学习的策略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

2.课堂渗透与课外指导相结合

自主学习并非局限于课堂及其时间范围。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与教材的制约,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学校教育虽以教学为中心,但并不是以课堂为学习中心或唯一场所,课堂的外延与内涵也在扩大。也就是说,教师既要承认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并且充分发挥其作用,让学生真正自主地活动起来,同时也要着手开发课外活动环境,结合家庭和社会力量的优势,建立课外学习活动场所,开展各种英语课外自主学习活动。

3.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自主学习能力是由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构成的有机结合体。外语教学要充分发展人的智力因素及优化认知过程,同时也需要依靠情感因素。情感具有动力定向、维持、激励等诸多功能,智能的良好开发必然又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使其情感品质得到良好的培养。但是,学习的本质决定了任何学科课程学习的持久都需要刻苦和坚韧等情感因素的投入。因此,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总是融合了认知与情感因素。

4.教师讲座与学生交流相结合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英语教师应根据外语学习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加以归因和学习需求分析,为学生经常性地举行英语学习讲座。教师还可以举办专家讲座、开设具有选修性质的英语学习论课程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增强对课程学习和自我的认识,也有利于促成师生间就课程教学方面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与对话。同时,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教师可以引导和教会学生撰写学习日志,使其养成自我反思课程学习的习惯。教师还可以组织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心得交流,即让他们根据听课、作业、考试等情况经常检测自己的学习心理状态和实际学习效果,找出可以发扬的良好习惯和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分析原因,制订方案,不断调整、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通过这样的学习反思与汇报活动,使学生在自我交流和与同伴彼此交流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做到有的放矢地改进学习状况,从而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 培养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1.抓好课前预习

教师每节课都要布置预习作业,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辅导书找出新课的语言点、语法点和重要句型,甚至提出疑难点,让学生独立自主去发现问题,摸索出相关信息及方法。

2.做好课堂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把学习能力的训练与课堂教学的各种语言学习任务融合起来,进行多层次和多角度的训练,以此来提高其学习效率,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

上一篇:孔乙己续写范文 下一篇:人间自是有情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