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范文

时间:2023-11-20 08:15:34

项羽篇1

可我一直固执的认为项羽应成为真正的霸王。

提起楚汉之争,大家都会欣赏刘邦,欣赏他的用人之道。我却欣赏项羽,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不仅如此,他的心直口快,有情有义也应为人们所称赞。

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刘邦,这是优柔寡断吗?不。是因为他答应过项伯要好好对待刘邦,以至范增再三提醒,项羽都默然不应。如此守信,难道不应为他喝彩?!当樊哙闯入帐中,项羽不仅不治樊哙的罪,反而好好对待他。如此真性情,难道不应为他鼓掌?!

而刘邦,在一次逃避项羽追击时,竟狠心抛下了他的妻儿老小。项羽呢,他决不会做出这种事。在他失败后,在军帐中问他的爱妃虞姬,该怎样安置她。虞姬泪流满面,拿起项羽的刀自尽了。项羽不及阻止,只好看着曾杀敌无数的宝刀竟杀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在乌江畔,他不忍杀了追随多年的坐骑,一人下马与敌人斗争,身受重伤。最后,他的坐骑见主人已死,也跳入江中。如果项羽无情无义,他的爱妃、坐骑会无怨无悔的追随他吗?

只是,项羽啊,项羽,你为何不肯过那江东呢?如今,陪伴你的只有呜咽的滔滔江水,而你的业绩呢?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被你一刀抹杀,你的死,又换回了什么呢?只有江东子弟背负的辛酸与泪水罢了。

但我忘记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铭记下来的是你的霸气,你的大度与你的痴情。

项羽,一个英雄,一个无愧于“鬼雄”之称的英雄。

南昌市外国语学校初2 凌落落

项羽篇2

关键词:项羽;刘邦;关中;咸阳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2)02-0008-04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悲剧英雄。灭秦之后,项羽率领大军进入关中,肆无忌惮地开始了烧杀掳掠行动,“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1]。当时有谋臣曾劝项羽:“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1]也正因为如此,项羽没有继续把政治中心放在秦王朝的都城咸阳,而是离开了关中,衣襟还乡,回到了彭城,圆自己的西楚霸王梦去了。其造成的后果则导致了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的败亡。

一、“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各地贵族纷纷趁机而起。公元前209年刘邦在沛县揭竿而起,成为秦末农民战争主要领袖之一,各地的反秦武装纷纷响应。

公元前208年刘邦受楚怀王之命西征灭秦,公元前207年刘邦蓝田之战消灭秦政府主力军队,“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1]。首先入关了秦王朝。刘邦进入关中后,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1]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不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1]。可以看出,刘邦在进入关中后的政策得到了人民大众的支持。

而项羽在大泽乡起义后不久,在江东斩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项羽的势力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与秦政府军的巨鹿之战获胜以后,影响巨大。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于定陶(今山东定陶)击败楚军,项梁兵败丧命。此时,刘邦、项羽仍在攻打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而陈胜旧部吕臣驻守“张楚”旧都陈县(今河南淮阳),均位于定陶西南边,倘若秦军乘势南下,盱眙危在旦夕。刘邦、项羽为稳定军心,保卫怀王,抵御秦军,便移师东归,并请怀王北上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吕臣也觉得形势严峻,弃守陈县,投奔怀王,并驻军彭城东,与驻彭城西项羽,驻砀郡(今安徽阳砀山)刘邦彼此形成犄角,互为声援。而秦将章邯“已破项梁,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王歇”[2]。楚正面的军事压力暂时消退,于是怀王开始着手整顿楚国政局,并亲理楚国军政事务,积极策划伐秦灭秦总的战略布置:将项羽、吕臣二支军队合并一处由自己直接统帅,怀王开始掌统南方各路反秦义军;怀王破格提拔宋义为卿子冠军,由自己亲信掌握兵权,率领项羽、范增、英布等将北上救赵;同时发表了著名政治宣言,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1],并同意刘邦收集项梁、陈胜余部西行攻秦。

“秦二世三年,楚怀王见项梁军破,恐,徙盱台都彭城,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封项羽为长安侯,号鲁公。其父吕青为令尹。”“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1]

此时的项羽不愿意北上救赵,而更愿与刘邦一起西行入关。但楚怀王认为“项羽为人慓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1]。赵义军没有答应项羽要求,而只派遣刘邦西行直接攻秦。当时虽然秦军强大,赵义军常常乘着胜利的威势追击败逃之敌,诸将中没有人认为先入关是有利的事,但是能入据关中王在当时似乎是能想到的最好结局。刘邦在进军关中的过程中,开始也不太顺利,但经过几次战役,刘邦稳扎稳打,步步西进。由于秦军主力受到项羽牵制,刘邦很快占领南阳,公元前207年从武关攻入关中,大军到达了秦都城咸阳东边的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东),秦三世子婴此时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城投降。

项羽在巨鹿之战以后,也是名声大震。败北的章邯率秦军向项羽投降。“项羽与章邯期殷虚,章邯等已降,与盟,以邯为雍王。”[1]与此同时,项羽害怕投降的秦军到关中以后对己不利,一场坑杀秦军的阴谋正在策划。汉元年十一月,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1]章邯的军队虽然投降,但是他所率的二十万秦军在项羽看来是潜在的威胁。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河南新安城南。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1]听曹无伤告密后,项羽更加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1]

在刘邦“入破咸阳,平秦”2个月后,项羽率兵40万破函谷关进入关中,“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1]。“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1]当项羽听说刘邦已经先入关中后非常气愤,这时不顾与怀王之约定迅速率军进入关中,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倾一时。而且干了许多不该干的事,引起了关中人民的强烈不满;将投降的秦将章邯封为雍王。

项羽篇3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楚悍将,孔武有力而不乏智慧,他是军中的战神,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不必说他那手能举鼎的神功,不必说他对破釜沉舟的英明果敢,不必说他自导自演了那场惊涛骇浪般的巨鹿决战以及后来彭城之战的荡气回肠,单就垓下蛟龙遭搁浅所展现的那份霸气,那份柔情,就足以让后人唏嘘不已!

时年,战事不利。项羽及楚军被刘帮的60万大军团团围住,困于垓下,遭遇窘境,满怀愁绪,帐中与虞姬对饮,吟唱了那首流芳千古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慷慨而悲壮,骄傲而大气,感伤而柔情,浩浩荡气于天地间。

直面失败乃大丈夫!面对重重包围,又四面楚歌,项羽深知已无力回天,却尽显英雄本色,不惊慌失措,不怨天尤人,胸怀“力拔山兮气盖世” 的气势和睥脾群雄的资本,本可逐鹿天下,奋勇杀敌,可叹“时不利兮骓不逝”!纵有千般本事、万般能力,天要亡己,乃是无奈,不情愿也只能接爱这壮志未酬的失败!失败透着傲气,也是英雄!

敢于担当乃大丈夫!身陷困境,顶羽能“山崩于前而不动”,但虞姬的命运教他久久不能释怀:“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所谓霸业宏图,金钱名利,不过过眼烟云,不值得留恋,而虞姬的安危,却是横亘在自己身上一把无法逾越的尖刀!虞姬是项羽一生所挚爱的女人,红颜知己,曾心甘情愿、不辞劳苦伴随东征西讨多年,男子汉,大丈夫,捐躯沙场,死则死已,可心爱的女人怎么办?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爱一个人,不在乎说多少甜言蜜语,不在乎送多少绫罗绸缎,或珍奇古玩,而在于危难来临之时、自顾尚且不暇之际,能记得、懂得保护所爱的女人不受伤害,这才是真的男人,真的英雄,真的大丈夫!虞姬有顶羽,足矣!含笑自刎,那是对爱的理解,对爱的信任。反观汉高祖刘帮,当年兵败,驾车狂逃,却被楚兵紧追不舍,为减负担,竟狠心推下车中的妻儿,独自逃亡。呜呼!人之高大和缈小,已一目了然。

不愿苟活偷生乃大丈夫!当项羽杀至乌江边,本有渡江重生的机会,可回想跟随自己的八千江东子弟无一生还,愧疚之心油然而生,最终选择乌江自刎,将尊严永远留在那片他热爱的沙场上,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项羽篇4

有人高度评价项羽说:“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又高度评价司马迁对项羽的记述说:“太史公以神勇之笔,写神勇之人,亦千古无二。”司马迁写《史记》,将项羽放入专门记述历代帝王的本纪,也体现了对他的较高评价。项羽最令人伤感的是其身上所体现的悲剧色彩,他是政治和军事上失败的悲剧英雄;项羽最令人敬佩的是其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格,他是精神和道义上成功的盖世英雄。

勇猛果敢

项羽家族世代为楚将,项羽秉承了家族基因。项羽曾剑斩会稽郡守殷通之头,殷通左右随从大惊失色,乱作一团;项羽又杀近百人,整个衙门的人都惊慌失措地趴在地上,没有谁敢站起来。项羽在军帐中砍下上将军宋义之头后,向军中命令说:“宋义与齐国阴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死他。”当时众将畏服,没有谁敢反抗,并齐声说:“首先拥立楚王的是将军家,现在将军又诛灭乱臣贼子。”随后众将拥立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死卿子冠军后,“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项羽统率全军渡过漳河,沉掉舟船,破釜砸罐,烧毁营房,携带三天干粮,以此向士兵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项羽在垓下之战前守无不坚,攻无不克,“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垓下之战后,项羽将坐骑送给乌江亭长,手持短兵器交战,一人杀死汉兵数百人,身上也受创十多处,最后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还分成四队向四方冲杀。汉军已重重包围,他对骑兵说:“我为你们斩杀一将。”命令骑兵们四面奔驰而下,约定到山的东边分三处集合。接着项羽大声呼喊奔驰而下,汉军随之涣散,项羽斩杀一员汉将。这时任汉军骑将的赤泉侯追击,项羽怒吼一声,赤泉侯人马俱惊,退避数里。项羽与骑兵们分三处会合。汉军不知他在何处,就分三路重新包围。项羽继续奔驰,又斩杀一名汉军都尉和近百名汉兵,楚军仅损失两名骑兵。他问骑兵们:“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回答:“正如大王所言。”梁启超指出,项羽“非有绝大之气魄,绝大之胆量,岂能于此四面楚歌之中打开一条血路”。

刚正磊落

在鸿门宴上,项羽对范增多次目视和举起玉玦暗示默然不应,对樊哙多次不恭的言谈举止宽宏大量,对项伯阻挡项庄欲借舞剑之机刺杀刘邦的行为放任不管,不愿在酒宴上杀刘邦,致使刘邦寻机走脱。气得范增仰天慨叹:“唉!竖子不足与谋。”后来项羽与刘邦约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属汉国,鸿沟以东属楚国。双方官兵都为休战喊万岁。项羽还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放归汉营,并守约退兵。而刘邦君臣认为这是灭楚良机,又一次背信弃义,毁约突袭楚军。李宗吾先生认为:“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咽鸣叱咤,千人皆废,为什么身死东城,为天下笑!他失败的原因,韩信所说:‘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两句话,包括尽了。妇人之仁,是心有所不忍,其病根在心子不黑;匹夫之勇,是受不得气,其病根在脸皮不厚。鸿门之宴,项羽和刘邦,同坐一席,项庄已经把剑取出来了,只要在刘邦的颈上一划,‘太高皇帝’的招牌,立刻可以挂出,他偏偏徘徊不忍,竟被刘邦逃走。”

立志献身

项羽年少时学习识字、写字,未学好就放弃,学剑术又没学成。项梁很生气。项羽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而要“学万人敌”,即学兵法以指挥千军万马。有人认为,作为世世楚将的贵族后裔,项羽心向军武,立志以武力秦王朝,为家国复仇。项羽二十三岁时,秦始皇游历会稽,渡过浙江,项梁和项羽一起围着观看。项羽暗指秦始皇说:“他,我们可以取而代之。”吓得项梁急忙捂住项羽的嘴说:“不要胡言,会灭族啊!”但项梁也由此更明白项羽胸怀大志,确是奇才。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有逃脱机会,当时乌江亭长停船岸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土地也有千里,民众几十万,足以称王。现在只有我有船,望大王急速渡江。如汉军到来,则无法走脱。”但项羽视死如归,最终选择献身战场,他笑着说:“天要亡我,我渡江干什么!当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今无一人返回。纵然承蒙江东父老怜爱,以我为王,我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即使他们不说,我内心也深感愧疚!”许多人赞美项羽从容自刎是一种人格尊严和魅力,是一种献身和牺牲精神。

谈论项羽有时不能不提刘邦,古往今来将这两人放在一起比较、议论和研究的成果不计其数,浩如烟海,但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一般谈到两人各自遇到秦始皇同样都是脱口而出的话,大多认为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与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相比,前者更显示出项羽生来号令天下、俯视人寰的英雄本色和气概。而谈到“原来不读书”同样都未受什么文化教育的两人所作的诗,大多认为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与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相比,前者更显示出刘邦追求平定天下、长治久安的政治智慧和远见。有人将刘邦胜项羽与汉代谚语“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联系起来,认为自秦汉以后,“流氓政治”和“阴谋文化”盛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其中的深层原因是值得我们认真探寻的。

项羽篇5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刘邦开始处于绝对劣势,十万对四十万,连刘邦自己都不得不承认“固不如也”。但最终,“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对战已年过半百的刘邦,却一败涂地以致乌江自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原因有三:

首先,项羽过于刚强,而刘邦却能屈能伸。当年,刘邦第一次见到巡游的秦始皇,说出“大丈夫当如是也”;而项羽见到始皇帝,说:“彼可取而代之”。由此可见刘邦比项羽内敛。表面上看,项羽比刘邦更有志气;实际上,刘邦比项羽更加明智,他知道谨言慎行终归没有坏处。所以当项羽说出“彼可取而代之”,项梁急忙说:“毋妄言,族矣!”而后果然有人告发项氏叔侄,他们只好逃走。从这里可以看出项羽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过刚则易折。而刘邦却能屈人之下,明明有称雄天下之志,却向项伯卑躬屈膝,“以兄事之,约为婚姻”,终究借项伯之力逃过鸿门之劫。项羽则不同,在楚汉战争之初,依仗兵力雄厚,耀武扬威,肆意挥霍精锐部队,虽然开始时屡战屡胜,但最终被一举羯薄

其次,项羽太过残暴,而又具“妇人之仁”。刘邦则不然。何以见得?项羽击破章邯军后,立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一朝活埋二十万降兵,足可见项羽的凶残暴烈。而当需要他杀伐决断时,他又表现出“妇人之仁”,优柔寡断。他能杀死叛将英布全家,而却在杀刘邦的父母、妻子这件事上犹豫不决;他能命人暗杀义帝,却又不忍心杀掉胸有大志、必将和他争夺天下的刘邦。他这样做自然不是什么尊老爱幼,而是喜欢别人给戴高帽子。从刘邦的“鸿门说辞”中可见一斑。反观刘邦,一方面他头脑清醒,处事果断,在项羽用父母、妻子威胁他时,面不改色地说:“当年你我结为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如果你要煮了他就请分我一杯羹。”这话听起来冷酷无情,然而刘邦知道项羽的为人,让他杀,他也不一定杀,相反如果松口服软,不但自己的父母、妻子会死,自己也会沦为阶下囚。另一方面,刘邦深知仁政的好处,攻咸阳时一路兵不血刃,并不伤害士卒。到了咸阳,更废除秦法,约法三章。正是由于刘邦受到关中父老的欢迎,才为他以后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从而开创了两汉数百年的太平盛世,天下一统,百姓安定。

最重要的一点,刘邦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如屠狗的樊哙,做小吏的萧何、曹参,替老头捡鞋的张良,甚至连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盗其嫂”的陈平,他都能委以重任,而且无条件信任他们。正是这种信任,才使得将士们愿效死力,谋臣们轮番出谋划策,最终打败项羽。最让我感慨的是《鸿门宴》中“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中的纪信。一次刘邦在荥阳被围,就是他化装成刘邦以救其出城,最终怒斥项羽被烹杀。士为知己者死,可见刘邦与其部属的亲密程度极高。至于项羽,有一个范增还用不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疏远范增,这是他败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正如刘邦自己所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按照传说的演绎,舜目生重瞳,重耳目生重瞳,而项羽也目生重瞳,这是帝王之相。然而,项羽过于残暴,不懂得内敛,不会任用人才,这使得他败于刘邦之手,最终乌江自刎。项羽将此归咎于上天,说“时不利兮骓不逝”。就我看来,这是命运,也是必然。

是非成败转头空,唯有那页脚早已泛黄的史书能够留下曾经的辉煌与壮烈吧。

项羽篇6

项羽要想“渡”过危机,就应该优化进退策略,而事实上,他没有这样做。项羽刚愎自用,傲视天下,他的失败无疑源于他的骄傲。他把所有成功都归于自己,残酷地坑杀降军,不问自己死后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对部下要求不严格,失去将士们的爱戴;欺压老百姓,失去民心;自以为是,不会用人;怀有妇人之仁,鸿门宴放过刘邦――西楚霸王以此霸气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势必要走向失败,因为他没有切实优化自己“渡”的方法。遥想当年,在乌江岸边,他身边只有二十八骑,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汉军,依然毫无畏惧,一马当先直入敌阵,如千钧横扫的孙行者,奋力击杀众“妖精”,成百上千的汉兵瞬间变成了他的“刀下鬼”。但是即使你有三头六臂,也无济于事了。从表面上看,项羽输在军事上,其实还输在悲剧性格上。

他的对手刘邦却很会用人,“渡”而有法。听听刘邦自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在战争与和平时期都注意遵循“知人善任”的原则,以非凡的能力使用手中的“长老魔杖”,能够在鸿门宴化险为夷。刘邦善于研究敌人,摸准项羽的脾性,根据他的性格在“分食父羹”事件中,讲究“渡”的方法和艺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命众将冲杀争夺,救出太公。项羽如果能够向敌人学习一点,也注意优化“渡”的方法,其境况就不同了。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的语言凸显了他的大义,自尊心强,做事果断,不想如“神仙”飘然而去,以求来日。他此时有机会“渡江”而“不渡”,这是“吾为若德”英雄豪气的表现,是勇而无谋的必然。

我们应该从项羽的“渡”与“不渡”中认识到反思自己、优化方法的重要意义。

陈一鸣

项羽篇7

【关键词】计谋;信义;为政;为人;气度

I look at Liu Bang and Xiang Yu

Yuan Huicheng

【Abstract】The language raises a person’s discipline. What person is, how can achieve such person, these philosophy question needs us to study from the ancient and moderns in China and abroad work, “the Shihchi • Hongmen banquet” Liu Bang and Xiang Yu, for our working personhood aspect, has been making the example, is a mirror. How do they are treat the political opponent? How to treat the friend? How should we achievement our enterprise? How should treat comrade? Is willing to discuss the share together with the colleagues.

【Key words】Scheme; Good faith; For politics; Manner; Bearing

鸿门宴,今天引用这一典故,常常比喻地方危险、暗藏杀机,或者比喻人的机智,狡猾。而探究历史,寻找刘邦项羽成败与得失,对现实的作用,才是我们学习的价值。

1 成功者的秘诀――计谋

鸿门宴上,表现了刘邦见风使舵,善于玩弄手腕的性格。他清楚哪一些东西必须现在做,哪一些东西可以迟点再做,哪一些东西可以授权给别人做,哪一些东西必须亲自做,通过这些手段逐渐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说,在危急时刻,刘邦总和张良、樊哙商量,对他们言听计从。当知道项羽要击破其军时,立即采纳张良的对策。最后离席未辞,他担心会引起严重后果,要张良、樊哙拿主意,并采纳樊哙“不辞而别”的建议。对项羽极表臣服恭顺之情,因而能起到麻痹、迷惑对方的作用。

时势造英雄,刘邦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我们要想干大事业,闯出一片新天地,同样要学会把握时机,同样要懂得心计和谋略,否则,你永远不成大事呀!

2 失败的症结――信义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也许是老天不让大秦度过此劫,一个呼唤英雄的时刻,我们的主角秦汉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项羽登场了。 少年英雄:“彼可取而代也。”项羽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杀苏角,虏王离。这明明是高统率的表现。

然而,在待人处事方面,项羽的表现俨然不同。

在胜利面前,面对昔日战友,项羽仍然过分重信义。项羽的谋臣范增早就看出刘邦的野心,多次劝谏,但项羽就是听不进去,放弃了杀掉对手的大好时机,结果彻底失败,自刎乌江。

项羽,他迂腐,死抱着仁义观念,没杀掉政敌;愚蠢,居然透露曹无伤是内奸,给敌人的信义,就是给自己的灭亡。他确实是一个不成熟的政治家。但以人性、英雄的理念来分析《鸿门宴》中项羽,项羽乃真英雄也。他光明磊落,反对阴谋诡计;待人宽厚,能容忍别人的过错;对刘邦他心慈手软,心存善念;对项伯,他是用人不疑;对樊哙,他是从谏如流;对英雄,他是抛弃阵营偏见,真心赞赏。

历史上英雄败于小人的悲剧层出不穷,他是令人敬佩的又是令人嘘唏的英雄。他表没有遮掩的,没有顾忌的,不计利害的,不计成败。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习这种坦荡待人的性格品质呢?

3 参悟今天的我――修炼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我出生出生在大山沟里,有山的挺拔,也有山的笨拙;有涧的清明透亮,也有涧的封闭狭隘。我也有过刘邦“斩白蛇而起”的宽怀大度,也有过项羽“破釜沉舟”的雄心壮志,然而更多的是“四面楚歌”举步维艰的尴尬与无奈。

我爱刘邦做事的冷处理――谋略,但也许是惺惺相惜,我更爱悲剧人物项羽的做人。这也许是人的本性吧。他有不忍之心,得饶人处且饶人,放不下情,丢不起面,黑不了心:一句话,两个字――信义。今天,传统的一些思想,如仁义礼智信,似乎难以寻找,多少性格悲剧的人生还在不断演绎。学点干大事的刘邦吧,因为,没有事业,何以立家?保留点传统美德――性义吧!不然,活着多累呀!太恐怖了吧!

走进教材,又走进我们的生活,这是一种心灵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

参考文献

[1] 长风.《流氓与贵族》.重庆出版社.

[2] 《如何评价项羽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对历史的影响》.

[3] 《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

[4] 《高祖刘邦的用人哲学》.

项羽篇8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夸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西楚霸王项羽那悲壮的感慨回响了千年。

寒风呼啸,尘埃四起,远处的马蹄声若隐若现。飞奔的骏马上,一位高大威猛、气宇轩昂的将领率领着残余部队疾马快走。这就是西楚霸王——项羽,一代枭雄,叱咤九川。回想起刚打完的战役,霸王倒吸了一口冷气。在这大军包围之际,你靠着自己的英勇而突破了重重包围,终于逃离虎口。然而,在危难即将发生转机之时,一条大江翻滚奔流,挡住了你的去路。霸王啊!面对这滚滚乌江水,你是否还在感慨,还在惆怅:当年鸿门宴上,你一心软放了刘邦,纵如放虎归山。今日,他东山再起,大举反攻,你终于抵挡不住,战败而逃。对此,你又是否后悔过?

一阵马蹄声疾风而来,打断了你的思绪。刘邦率领着兵马乘胜赶到,此时的你前有大河当道,后有追兵拦截,不禁一声长叹,拍马而战。两兵相交,锋芒相对。一声呐喊,你冲入敌军阵地,一阵狂战,如入无人之境,你威武的身躯在战场上重现。杀敌百人后,退至乌江口边,你不禁感慨万分。望着吴江对岸芦苇丛生,念自己兵败如山倒,如何有颜面战败而归,如何面对江东父老,又如何虞姬的一片真情?你无奈、感慨而又不甘,于是仰天长啸,随即纵身一跳,河水荡起巨大波浪。一代枭雄便化为滚滚乌江水,付诸东流而去。霸王啊!你对命运的选择,竟如此轻薄,这汹涌击打着奔腾的乌江氺,是对你惋惜的葬歌。

历经千年后的今天,有多少人为你感慨,又有多少人为你哀叹?

穿越千年,时光流转,今天的人们呵!是否还能在乌江水边寻觅到你的踪迹。

上一篇:王莽范文 下一篇:线性代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