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环境布置范文

时间:2023-11-20 00:08:45

大班环境布置

大班环境布置篇1

关键词: 班级文化;鲜活;软文化;心灵文化

班级文化表现的是一个班级特有的精神风貌,是班级的灵魂所在,具有凝聚、约束、鼓舞和同化的作用。

一、发动全体学生创造鲜活、灵动的硬文化

营造班级文化,硬文化是基础。硬文化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营造一个和谐、自由、灵动的氛围,是教室环境布置应有的价值追求。在班级布置上,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精心设计,如温馨提示栏、才艺大看台、书海拾贝、凡人智语。这次教室环境布置跟以往传统的教室环境布置相比,有两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①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教室环境布置不能急功近利。以前教室环境布置基本上都是:黑板上方的标语是“知识改变命运”;黑板报内容全都是关于怎样刻苦学习的;黑板报还有专门的倒计时牌“距离会计上岗证考试还有XX天”的提示;黑板报两侧张贴着每个学生的考试目标……在思考建设班级文化前我做过一次问卷调查,问学生走进教室的感受是什么,得到的答案普遍是“紧张”“压抑”“忧虑”。因为教室给学生过于单一的暗示,制造了心理的紧张,这种紧张如果过度,则会走向反面,产生焦虑,抑制思维。所以,班级的环境布置要有导向,更要把握好度,不能“急功近利”。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教室环境布置不能是“凝固的音乐”。有的班级布置堪称精美,但除了黑板报会定期更换之外,其余的几乎一成不变。这样的环境如一潭死水,在学生的心里掀不起半点涟漪,成了没有生命活力的摆设。教室环境布置必须及时更新,留给更多的学生期待、希望和机会,从而起到很好的暗示和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给他们增添无穷的学习和生活乐趣,同时也带来希望和活力,把教室建设成一个“愉悦的场所”,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

二、师生共同打造润物无声的软文化

建设好班级“硬文化”环境,只是给这个班级做了一件好看的外衣,班级真正的精神体现还要看班级“软文化”环境的建设。班级“软文化”环境是班级文化环境的核心。

1 彰显民主,建立宽严有度的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在班级集体中那些以常规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监督机制所表现来的文化形态。这要求每个学生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集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2 营造和谐,浸润有情有义的心灵文化

(1)开展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活动。主题班会是班级最常见的活动之一。在开展主题班会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高职生都大了,再像中学生那样听老师说教是肯定不行的。主题班会不是班主任老师说教的讲堂,而是学生展示自我,释放魅力,绽放青春的舞台。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要想培养高职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说教肯定也是不行的。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有利于愉悦心情、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发展特长。我们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丰富的班级活动,如演讲比赛、篮球赛、街舞比赛、校园吉尼斯挑战赛等。通过活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活动中既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进一步发展了特长。实践证明,生动活泼的班级文化能使师生心情舒畅,能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能使学生更加积极、轻松、热情地投入学习与生活。

(3)多方位构建班主任联系渠道,搭建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

大班环境布置篇2

关键词:幼儿园;室内墙面;环境创设

一、目前幼儿园室内墙面环境创设的现状

1.平面创设单一

这里的平面创设主要是指平铺在墙上的装饰。有些老师或者直接打印字贴上去,感觉很单一,幼儿看了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室里的布置也就显得简单。由于这种布置手段比较单一,故对环境创设的内容也有一定限制。

2.区域界限模糊,没有建立合理的关系

幼儿在区域的活动,是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进行的具有自主选择性的活动,是能够满足幼儿个别需要的、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活动形式。很多幼儿园室内的区域界限很模糊,有的幼儿园仅在边墙上悬挂几个玩具或者在桌上投放几样操作物品就算区域,区域之间几乎没有界限。

3.环境布置有时缺少教育意义

幼儿园一般都比较重视室内墙壁的布置,但追求美观的多,注重教育意义的少。环境的设置固然需要美观,但有些幼儿园只一味讲究美观,却远离幼儿生活实际。然而,幼儿园的一切环境创设,都是为幼儿教育服务的,布置应认真研究幼儿的兴趣、生理特点以及他们的接受能力,应追求在环境的创设中给幼儿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对幼儿园室内环境创设的一些想法

1.从幼儿的角度,以幼儿的眼光来创设环境

(1)在墙面色彩上,应以色彩艳丽的纯色为主。例如,王小月老师在某幼儿园看到的室内环境就是广袤无边的绿色草原上可爱的小动物们,这些源于自然的色彩,容易和幼儿产生共鸣。

(2)在造型上,应以稚拙、简洁为主要表现手法。造型圆浑、敦实、稚拙、简洁的美术最能吸引幼儿。例如,王小月老师为迎接大三班小朋友入园,画的班级标示,可爱的青蛙形象生动,幼儿进教室也倍感温馨。(见图1)

图1

(3)内容上,为幼儿创设熟悉的环境。幼儿往往对不熟悉的环境感到害怕,他们喜爱熟悉的环境。例如,王小月老师为了让中班升大班幼儿提早适应班级氛围,感受自己已是大班小朋友,长了一岁了,会在教室里,贴些标志性的东西,王小月老师就画了,“我是大班小朋友”来迎接幼儿入园。(见图2)

图2

2.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与墙面环境产生互动

环境创设是教师与幼儿合作,教师要改变观念,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环境的创设,把墙面环境创设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例如,夏天王小月老师布置主题墙面“夏天真快乐”,王小月老师先设计了一个大太阳,表示夏天的炎热,随后可以适时地启发幼儿集体讨论,然后定出他们想在墙面上画些什么内容。

3.考虑环境创设时,还不能忽视“标志”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以一些形象生动、贴近幼儿生活的标志影响他们,这样可以丰富幼儿知识,为幼儿适应社会生活作准备。标志能用自身生动形象、有趣的特点吸引幼儿,也可以在某些场合代替教师告诉或提示幼儿的言行举止,督促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例如,王小月老师为盥洗室中的墙面上设计的“当心滑倒”的画,形象而生动,幼儿一看就懂,这样能使他们印象深刻,并且去盥洗室也能注意脚下,防止滑倒。

4.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地进行环境创设

在进行环境创设时,无论是从客观条件还是主观条件看,我们都应该考虑到园有园的特点,班有班的特点,室有室的特点,不能统一规划。例如,若有的活动室的建构有一凹凸的地方或相对偏僻的角落,可根据该班幼儿的特点和活动的要求用“挂藤”或“门帘”隔离开来,例如王小月老师在教室的每个区域设计的“娃娃家”“糖果屋”“冷饮店”“图书专柜”。字体形象生动,幼儿即使不认字,但是看了拟人化的字体也会懂得里面是干什么的。

幼儿园室内墙面设计已经越来越受幼儿园的重视。布置的环境也多姿多彩。教师不仅是要把室内墙面环境布置的漂亮,还要以幼儿的眼光来创设环境,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

参考文献:

[1]孙菡.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思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刘静.浅谈幼儿园环境布置.在线教育艺术出版社,2008.

大班环境布置篇3

一、环境创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以教师为主导,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幼儿教育应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及需要。《纲要》也明确提出:“教师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也理应如此:尊重幼儿的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个别教师为图自己教育教学的方便,往往“自编、自创、自导、自演”,没有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也很少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布置,而只是让幼儿被动地充当教师布置的环境的观赏者。这样创设的幼儿园环境,没有尊重幼儿的主体性,自然是存在问题的。

(二)环境布置片面追求美观,而忽视教育价值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具有吸收性的心智,能够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我发展。这个环境的“准备”离不开教师的教育艺术。但是,笔者调研发现,很多幼儿园存在一个共同的误区:过多地注重环境美观而忽略了环境的教育性。例如,某幼儿园小A班教室天花板上挂满了串串精致的串珠,它们五颜六色,设计得非常美观,反映出教师精湛的手工水平。不足之处在于这样的环境并没有契合当月的主题“美丽的秋天”,挂在天花板上的串珠高离幼儿的视线范围,并没有吸引幼儿的目光,也没有体现这些串珠的教育意义。放眼望去,班内堆积着满满的物品,但没有一样是幼儿的作品。笔者随机访问了该班的教师,得知该班为了迎接评比,不得不加班加点,完成环境创设的任务。当被问起在天花板上挂串珠的用意时,教师回答:“因为好看。”诚然,该班教师把布置环境当作急需完成的任务,以为把教室布置完整、好看,就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的,却忽略了这些环境创设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从另一个层面也可以反映出相当一部分教师平日由于工作琐碎繁忙,没有余力做好环境创设工作,一到“评比”就将环境创设的目的变成了“向专家展示”。依据此目的而创设的幼儿园环境,成为成人观赏、评价的对象,丧失了应有的教育意义。

(三)区域材料投放统一,忽略幼儿个体差异皮亚杰曾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活动材料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工具和桥梁,教师需要合理调配,结合幼儿园的条件、幼儿的需要等合理地投放材料。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注意到了小、中、大班幼儿游戏的特点,根据年龄特点投放活动材料。如,根据小班幼儿“好模仿、创造性发展能力尚低”的特点,有根据地投放类型少、数量多的材料,减少了小班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发生;再根据大班幼儿“思维敏捷,爱学好问,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在区域中适当投放半成品、废旧的物品及原材料,为大班幼儿更好地发挥创造性创设条件。但是,笔者观察到,同是大班、中班或小班,其区域投放的材料基本一致。可见,幼儿园在区域投放的时候注重了同一年龄段幼儿的共性,却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

(四)区域分布不合理,忽视环境规划教室环境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活动。活动区的安排与环境的整体性,是幼儿教师在布置环境时需要认真考虑的两大因素。但是,一些幼儿教师考虑欠周全,没有注意到区域的动静差异,导致区域分布不合理。幼儿园活动区按类型区分大致可以分为阅读区、美工区、表演区、建构区、益智区等,这些区域由于活动性质的差异,有明显的动静之分。例如,建构区需要幼儿动手操作,避免不了对材料的组合和幼儿的讨论,会相对吵闹,表演区亦是如此。而阅读区和美工区要考虑到为幼儿提供一种舒适、安静的环境,方便幼儿阅读、思考。因此,在进行这些区域的布置时,需要考虑区域的动静区分,恰当利用教室的格局,将阅读区、美工区等安静区域和建构区、益智区、表演区等非安静区域隔离。但是,部分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仅仅考虑区域的美观和整体的布局,将安静区域和非安静区域安排在一起。忽略区域的动静因素创设幼儿园环境,不仅影响教师组织活动,还影响了幼儿的活动投入度。

(五)忽略教育目标,环境创设与目标脱节《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教育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是评价教育活动价值的依据之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标与幼儿课程教育目标应存在较高程度的一致性,也即,环境创设应当为教育目标服务。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除主题活动中主题墙的设计外,一些情况下把环境创设当作独立的、片面的工作,忽略环境的整体性、环境与教育目标之间的一致性。这样创设的环境,较易产生“白费力做无用功”“与教育目标脱节甚至违背”等弊端。

二、建议

瑞吉欧特别重视幼儿园环境的作用,认为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校园内没有一处无用的环境。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使幼儿形成完整人格。因此,教师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应当统筹班级内外的环境条件,做到“让每个角落都说话”,所有环境都“可记录”,让幼儿能够以自己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重视幼儿主体性,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瑞吉欧认为,儿童有能力担当自我成长过程中的主角,他们能广泛运用各种不同的象征语言和其他媒介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2〕。因此,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一个支持者、引导者,而非主导者。首先,物质层面,教室内须有幼儿可自由表现的区域。考虑到幼儿身高的限制,在设置主题墙时,应将1.2米以下的墙面区域作为幼儿操作区域,或由教师收集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其次,精神层面,教师应当学会与幼儿的作品“对话”。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处于较低阶段,特别是小班幼儿,其语言表达能力与动作发展常常是不同步的,因此,也较常见到幼儿“因喜爱同伴但不懂表达而打对方”的行为。教育的前提要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理解幼儿的行为,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引导。而幼儿的作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心理需要、思维方式等,是诸多心理学家观察幼儿心理行为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教师需要学会从幼儿的作品中把握幼儿的心理,通过幼儿的作品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育目标,设置教育内容,适时引导幼儿,促进其达到“最近发展区”等。

(二)兼顾教育性与美观,协调统一良好的园区环境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情感、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在环境创设中,应先考虑环境的教育性,而不是纯粹地注重美观,以成人的角度高估精心设置的环境对幼儿的吸引力。幼儿通过感受美、表现美,丰富审美经验。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只关注了让幼儿感受,而忽略了引导幼儿表现。对幼儿而言,某些半成品是很有趣的,比起教师精心设置的完整的环境,他们更热衷于能够自己动手操作、能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能够自由表现的材料。因此,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所布置环境的外在美,走出成人的视角,以幼儿的角度去理解环境、布置环境;更要适当地“留白”,给予幼儿自由发挥的机会,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性,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三)合理投放材料,注重幼儿个体差异蒙台梭利认为,对儿童的教育不是成人按照一定的教材自下而上传递的过程,而是通过成人提供的“有准备的环境”协助儿童主动发展的过程〔3〕。一种环境之所以必须是“有准备的环境”,是因为现代生活环境经过不断地改造和发展,结构极其复杂,并不完全适合儿童。幼儿要获得身心发展,适应现代生活,必须借助成人的帮助。特别对3岁以后的儿童,更需要一种能够刺激他们活动动机的环境,这样一种能够激发幼儿内在生命力的环境,要有美观、实用、对幼儿有吸引力的生活设备和用具,有能为幼儿提供各方面训练的教材或教具,能够让幼儿自由地活动、自然地表现。因此,教师要兼顾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按难度、分层次投放活动材料。

(四)科学分布区域,做到动静区分幼儿园活动区的创设是幼儿教育课程的一个部分,是幼儿园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4〕。幼儿的注意力极为短暂,且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幼儿在自己“个人空间”(个体周围的最小空间范围)里的表现是富于独创性的,喜欢独立玩耍与活动的幼儿是有“头脑”的。因此,在设计区角时给幼儿塑造丰富的空间形式的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私密性要求,合理规划活动区的位置、空间等,使他们平静情绪、集中思想,减少外部环境对幼儿的干扰。这时候就要考虑不同活动区之间的动静之别、区域之间的格局、空间大小等,将安静区域与非安静区域隔开,并尽可能地争取幼儿独立活动的空间。为幼儿创设一个能够独立、平静、专注地活动的区域。

(五)服务教育目标,保持一致性瑞吉欧之所以称环境为“第三位教师”,正是因为环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环境的功能亦应如此。环境的布置要有目的,而不要盲目进行。杜威认为,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这种目的是儿童所能预见的奋斗目标,能够使儿童全心全意地参与〔5〕。教育目标有两种层次,一种是看得见的,即明文规定的,且称之为显目标;一种是看不见的,及教师心里内化且能严格遵守的,暂称之为隐目标。在环境创设中,教师心中既要有显目标,明确我国幼儿教育目标的规定,服务于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又要明白一切教育都是为了儿童的发展,设置环境是为了让幼儿得到发展,要充分考虑其教育价值和有效性,即保持幼儿园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幼儿园教学是全面的,教师不仅要设计、组织好教学活动,还要合理运用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寓教于环境与幼儿的互动中。因此,教师一方面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提高自身活动设计的水平,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环境的隐性价值。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为幼儿创设更适合其发展的环境。

大班环境布置篇4

及至当下。在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布置中仍存在着不少违背“儿童中心”思想的现象,如:忽略儿童读图的需要。在环境布置中出现过多文字甚至是不规范的文字;忽略儿童探索的需要,过多关注墙面设计的欣赏价值;忽略儿童拥有一定私密空间的需要,过多采取开放式的空间布局。除此之外,幼儿园环境布置中随处可见成人化的审美取向。不符合幼儿身高的作品展示也比比皆是。那么,如何评价幼儿园班级环境布置是否“以儿童为中心”呢?一般而言,如果幼儿生活在“以儿童为中心”的环境中。必然是:在认知上好奇好问,在情绪上积极正向,在态度上投入专注,在行为上自主探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南京师范大学幼教中心的六所幼儿园开展的专题研究,通过以下“四问”来作一些剖析。

一、环境能否引发幼儿的好奇好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的学习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进行的。幼儿园班级环境是幼儿隐形的老师。班级环境如果仅具有欣赏价值,那它只能提供单向信息,不能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与探究欲望,更不能引导幼儿通过探索、操作来建构经验。班级环境只有具备“激趣”“导疑”“求索”功能,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认知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地与环境互动。

那么,怎样的班级环境才能引发幼儿好奇好问呢?根据经验,至少有以下几个思考的角度:第一,环境布置要尝试留白,不要太满。第二,多给幼儿想象、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可以保留和展示未完成的作品,收集和利用废旧材料,探索物品的多种用途。第三,给幼儿一些与日常经验、常规思维不相符的信息,引发幼儿观察、思考、比较,从中发现矛盾。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这里以南师大时光潴韵园“乘着火箭飞向太空”游戏材料的设计过程为例。该创意来源于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观察。一天,教师发现小宇拿了三个三角形锁扣使之相叠,口中念念有词:“发射,发射!”只见他将两边的锁扣往中间用力一挤,中间的锁扣便向前弹射出去了。之后几天。这种玩法在班里传开了,孩子们不断探索各种玩法。还相互比赛,看谁将“火箭”发射得更远。于是,教师设计了“火箭飞”这一墙面主题环境:用塑料网格做底板。提供了各种可能用到的材料,如各式饮料瓶、纸盒、皮筋等,悬挂在网格上,幼儿可以在墙上玩,可以拿下来放在桌面上玩,也可以在地板上玩,非常方便。教师将幼儿发明的不同的玩法用标记图的形式画下来,贴在墙面上。供幼儿自主选择。如果幼儿有了其他玩法,也可以画下来贴在墙面上,供同伴参考。最初,游戏程序是这样的:(1)将瓶子装饰成火箭的样子。(2)将皮筋穿在纸盒上,制作“发射器”。(3)把“火箭”放在“发射器”上,拉动皮筋,让“火箭”弹出去。后来,玩法逐渐丰富,如两名幼儿将“火箭”放在同一位置,同时拉动皮筋,看谁的“火箭”飞得远。再后来,幼儿探索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如探索瓶子大小、皮筋拉伸长度(力度)与发射距离远近的关系。由于材料多样、玩法灵活,幼儿的探索兴致一直较高。同时,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会遭遇各种问题,譬如,如何控制“火箭”的飞行方向,选择什么位置安装皮筋效果最好,如何将瓶子装饰成不同造型的火箭。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他们通过不断的尝试来解决。经过近一个月的持续探索,孩子们不仅探索出了“让火箭飞”的各技术要点,还把这一游戏改编为墙面游戏,尝试利用线的提拉原理使“火箭”往上爬升。

二、环境能否激起幼儿积极正向的情绪

友好、温馨的班级环境会带给幼儿家一般的感觉。从幼儿的角度来看,一个能够引发其积极正向情绪的环境需要具备几个基本条件:一是安全感,即幼儿不被教师呵斥、惩罚,不被同伴欺负、嘲弄,不因环境布置而感到压抑,不受常规管理的过度束缚,能获得一种安全的体验,在精神上感到自由。二是存在感,即幼儿在这种环境里能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被关爱的。例如,班里的醒目位置有每个幼儿的照片、自画像或全家福,每个幼儿都拥有自己的标记、物品,任何幼儿都不会因其认知、情感、个性方面的原因而被教师忽视。三是被尊重感,即幼儿的个性化表达、个性化想象、个性化作品都能为教师所接纳。从而使幼儿意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懂得同伴之间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四是自我实现感,即幼儿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就感、自信心。

那么,现在幼儿园通常的做法中存在什么问题呢?

譬如,在大多数幼儿园的家园联系栏中,教师通常会开设诸如“家园直通车”“家园立交桥”之类的版块。从这些版块的名称就可以发现教师常常忽略幼儿在班级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而在南师大汉口园,教师则将类似的版块命名为“Daddy,Mummy,看这里”或“爸爸看,妈妈瞧”。尽管版块功能相似,但立场与视角发生了变化,体现了对幼儿存在感的尊重和支持。

又譬如,有的幼儿园在展示幼儿的绘画作品时,仅仅将它们挂在墙上或置于透明文件袋中,很少引导幼儿欣赏他人的作品或完善自己的作品,这就使得展示作品成了一种摆设。而在南师大龙江园,教师不仅用自制的画框装饰幼儿的作品,还要求幼儿利用便利贴与自己及他人的作品进行互动,可以在便利贴上用画表达自己的感想,也可以请教师记录自己的讲述,并把它们粘贴在作品旁边。这种展示作品的方式会使幼儿更加珍惜自己的作品,更加尊重他人的创作,获得一种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再譬如,有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标牌设计也有问题。大多数幼儿园“理发店”游戏的标牌都以成人形象、成人发型秀为主旋律,很少考虑到幼儿作为游戏主人的感受。有的幼儿园甚至将“小医院”的标牌设计成“白大褂”与“针筒”图案的组合。试想,幼儿对医院最感到恐惧的记忆不就是“白大褂”与“针筒”吗?悬挂这样的标牌会给幼儿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暗示呢?可以说,区域活动标牌设计中的“目无儿童”现象相当普遍。而这其实便是对幼儿的不尊重。

三、环境是否支持幼儿的专注投入

幼儿专注投入的态度是不可能伪装出来的。要支持幼儿专注投入,意味着环境对幼儿要有持久的吸引力。如何才能做到呢?

首先,能够支持幼儿专注投入的环境一定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这就要求教师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了解幼儿现实的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如,南师大学仕风华园的教师在创设“堆宝塔”区域游戏环境时,为托班、小班提供的游戏材料是大的饮料瓶或纸杯,为中大班提供的游戏材料则调整为小型积木。以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

其次,支持幼儿专注投入需要一个相对有秩序的环境,环境中的无关刺激不能过多。例如,班级环境的色彩不能太乱、太杂、太碎,幼儿年龄越小,班级环境越要采用大块的、高明度的色彩。而且,鉴于幼儿“部分知觉的发展远远超过整体知觉的发展”的心理特点,墙面布置应以整体式设计为主,切忌条块分割式的设计,以免增加幼儿的认知负担,使之无法持续集中注意力。

再次,幼儿的专注投入还要有不断的适度刺激来支持。适度动态变化的环境可使幼儿的兴奋与兴趣保持在一个中度的水平上。因此,材料的更新、功能的变换、规则的调整、关系的变化是重要的前提。例如,南师大高新园的教师设计了“瓶(罐)宝宝吃面条”的游戏环境。教师发现幼儿对空薯片罐和空饮料瓶爱不释手,就和幼儿讨论:“薯片吃光了,饮料也喝完了,这些宝宝肚子空空的,怎么办?”有幼儿提出:“我们可以给它吃面条。”于是,教师动员家长一起改造薯片罐和饮料瓶,有的在瓶盖上挖了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孔。有的将瓶盖刻成一格一格的。教师说:“宝宝饿了,要吃面条了,我们把面条(布条)一根一根从瓶口喂给宝宝吃,直到它吃饱为止。”“天气冷了,我们给宝宝穿上衣服吧!用布条把瓶(罐)子一圈挨着一圈绕起来,这样宝宝就很暖和了。”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幼儿变换材料、创新规则:或独自给宝宝吃面条,或几个人一组一起给超大宝宝吃面条,或给宝宝吃宽面条,或给宝宝吃细面条……通过不断变换,幼儿的游戏兴趣得以维持,探索欲望不断增强。

最后,要使幼儿专注投入就要精心设计游戏环境,小步提高操作难度,给幼儿一个阶梯,使其既不因操作难度太低、重复性太强而丧失兴趣,也不因操作过于复杂而轻言放弃,保障每个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可操作的材料。例如,南师大高新园大班幼儿的“翻麻将”游戏,游戏规则是:幼儿抛起沙包,趁沙包在空中的时间里迅速操作麻将牌(翻、拍、移动、叠高等),然后接住沙包。可以是单人游戏,也可以是多人竞赛。为了激励幼儿不断挑战自我。教师将游戏分为六个层级。对应六种不同的操作方式,分别为“翻麻将”“拍拍乐”“麻将搬家”“麻将向前冲”“麻将住高楼”“麻将争霸赛”。同一种操作方式也可以设置不同的难度层级。通过不断晋级,幼儿可以不断超越自我。

四、环境是否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

能否支持幼儿自主探究是判定班级环境是否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的核心标准。不管是认知上的好奇好问、情绪上的积极正向,还是态度上的专注投入,最终都要集中反映在幼儿行为方式的改变上。我们认为支持幼儿自主探究的环境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首先,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活动需要、审美偏好来布置班级环境,能决定区域活动的空间格局及材料投放、更新频率。大多数教师会根据常规和对幼儿的理解来布置班级环境,设置游戏区域,确定活动室、卫生间、午睡房的格局,决定墙饰的内容与呈现方式,很少有教师会征求幼儿的意见。而在南9币大汉口园。教师则尝试让中大班幼儿自己来设计班级环境。在幼儿设计前或设计中,教师会鼓励幼儿到其他班级去参观、评判。寻找自己最喜欢的班级环境布置方式,并将其充实到自己的设计方案中。在幼儿纷纷画出自己的设计图后,教师组织幼儿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他们喜欢的设计方案,再由幼儿邀请教师、家长一起来布置。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自始至终都是活动的主导者,他们敢想敢做,积极而忙碌。在区域空间格局上,幼儿一改以前把“小舞台”放置在活动室角落或走廊的做法,而将其移至活动室中央,并在其四周安排“娃娃家”“理发店”“银行”“小吃店”等游戏区。幼儿的理由很充分,他们认为,这样安排可以让所有游戏区的小朋友都看到“小舞台”的表演。在某一空间格局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幼儿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大班幼儿设计了以“喜羊羊小学”为主题的班级环境,把班级的所有区域重新整合,变为“喜羊羊小学附属医院”“喜羊羊小学超市”“喜羊羊公园”“喜羊羊小学社区”等。并且对各区域内的游戏材料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还将活动室门口的班级全家福重新包装,做成了一个喜羊羊大家庭。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再依赖、顺从、胆小、畏缩,他们会主动思考、独立探索了。

其次,幼儿较少受到来自成人的过度干涉,教师是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加入到幼儿的探索过程中的。例如,在南师大紫金园,大班幼儿开展了“班级环境大变脸”的主题活动,幼儿不仅让区域格局“大变脸”,还对班级的整体墙面设计进行了儿童化的改造。他们增加了自己喜爱的图案造型,撤掉了过多的文字描述;将原本一直悬挂较高的墙饰降低了高度,使自己可以平视;移除了原本贴着墙放置的柜子,设置了多面“涂鸦墙”;通过投票来决定活动室的色彩基调。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幼儿是创意的发起者,教师则努力协助幼儿实现其创意。

最后,允许幼儿在充分了解规则的前提下尝试突破与超越规则。达到创生规则的水平。例如,在南师大汉口园,教师在创设“敲敲打打”游戏区时,只是与幼儿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可供敲打的物品,但没有说明游戏规则。最初,幼儿习惯用常规的方式敲打乐器,类似小棒敲小铃,小棒敲木鱼。后来,幼儿逐渐探索出多种敲打乐器的方式,类似小棒敲小棒,小铃敲小铃。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探索,幼儿又进一步将乐器重组,成立了小乐队,还尝试为不同的乐曲伴奏。为了拓展幼儿的经验,教师播放了《破铜烂铁交响曲》供幼儿欣赏,鼓励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演奏方式演奏独特的“乐器”。又如,南师大高新园的区域游戏“蚊子叮”,教师原本与幼儿协商的游戏规则是让幼儿用自制的拍子打自制的蚊子。幼儿可以拍打地垫上、墙面上的蚊子,也可以拍打悬在空中的蚊子。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觉得这样玩不够刺激,于是,就将其调整为两两合作游戏:一个让蚊子飞。一个用拍子打。然后两人交换角色。由于会“飞”的蚊子比固定不动的蚊子拍打起来要难,幼儿之间又开始协商新的规则:蚊子飞了一段时间后一定要有1~2秒的停顿,这样,另一个幼儿就可以乘势拍打了。后来,这种“你追我赶”的两人游戏又演变成了三人乃至多人的群体性游戏。游戏中,蚊子的数量可以多于或少于拍子的数量。再后来,幼儿还约定只能拍打那些画得比较丑陋、哼声比较难听的蚊子,而那些画得比较漂亮的蚊子则成了游戏中的干扰物,增加了游戏的难度。

大班环境布置篇5

环境创设,不仅仅是指主题墙的创设,它还包含区角、走廊、午睡室等的创设。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教室的环境也是吸引他们来园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教师一定会绞尽脑汁,好好利用一番。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项个诸葛亮”,我班的三位教师在环境创设上能够群策群力,做到思考在前,行动在后,而且在创设的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区域整体规划,省时省力

人们总说,大脑是行动的指挥者。我们在做任何事之前一定要仔细思考,考虑周全。因为这样的思考能为我们省时省力。例如,我们小班组在布置走廊环境时就能做到集大家的智慧,分工合作。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培养排在首位,而动手操作又是重中之重。动手操作不仅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手指肌肉群,而且也能提高孩子自我服务的意识。同时鉴于共享原则,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把区域分开来,例如:小一、小二班是“小巧手”区域,那就设计“晾衣服”“喂瓶娃娃”“喂小动物”这样的活动;小三、小四班是动手操作区域,那就投入“找影子”“图形对对碰”等活动。这样,孩子们就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区域活动。而且在活动时,还可以认识来自不同班级的新朋友,真是一举两得。

除了年级组的整体规划,班级老师在布置时也要做个“有心人”。这不仅体现在个性化的主题墙,还有区域挂饰。例如,我们班的“开心嘉年华”区域,就是利用以前的旧玩具布置而成。把小人和圈圈用鱼线穿起来,既美观大方又简单方便,孩子们也非常喜欢。

二、环境服务课堂,尽善尽美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要为课堂服务,力求尽善尽美。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形象的教学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并记住。因此,教师除了课堂上要想尽一切办法,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吸引孩子的注意外,课后也是动足脑筋,考虑如何把无声的知识以“有声”的形式来呈现。例如,刚开学,我们以课的形式教孩子们如何插牛奶袋,自己喝牛奶。课堂上,运用视频、课件等形式让孩子们学习,但是课后我们把插牛奶袋的过程拍成照片,然后再配上朗朗上口的儿歌布置在活动室。

1.拎起小耳朵 2.拉开白肚皮 3.找到尖尖头 4.用力戳下去

如此一来,孩子们不仅能在课后再一次复习插牛奶袋的方法,而且我们会引导暂时还不会的孩子按照照片上的方法试一试,便于老师教学、幼儿学习。

三、主题墙精致美观,布局巧妙

在能干、巧干的基础上,精致、美观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小朋友来说,漂亮的教室也是吸引他们的一大理由。我们班以“天空之城”为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我们把主题墙的背景设计成蓝天、白云和氢气球的世界,再以大树为底,把孩子们活动的照片放在“叶子”里,整体布局巧妙、合理。

教室的悬挂物也配以氢气球,既与主题相贴切,而且也为我们正在开展的主题——《我喜欢好吃的糖果》服务。在氢气球的小吊篮里盛满了孩子们喜欢的糖果,用于激励孩子。

四、让环境发挥最大的作用

当然,再美、再好的环境如果缺少了孩子与之互动,那么它也必将是失败的。幼儿园里所有的环境布置都有它的价值,都有它的长远目标。小到教室环境,大到校园环境,从主题墙到区域,从一幅画到一个多功能室,所有的一切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教室的主题墙前围满了孩子就是对老师最好的肯定;一幅画能让孩子知道一位有名的画家,它就是有意义的;一个多功能室能够方便孩子,让孩子学到更多的本领,它就是有用的。

总之,优美环境的创设,不但能培养孩子感受美、观察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还直接关系到幼儿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在这种美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也是一种享受:享受着自己动手布置的快乐,享受着孩子们的进步,享受着工作的快乐!

大班环境布置篇6

一、润物细无声——打造和谐、自由、灵动的教室环境

杜威曾说:“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改变其环境,环境变了,人也就被改变了。”我国古代墨子所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他们都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谈到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在班级文化中,对学生产生较为直接影响的首先是物质文化环境。在学校里,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的重要阵地,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培养的重要舞台。因此,打造和谐、自由、灵动的教室环境是我们班主任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1.教室环境的布置要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要以思想性强、启迪性强、激励性强为出发点,要减少传统性的号召,教条性的标语,而选择那些催人奋进、发人深省、富有号召性、激励性的内容,通过对美观大方、丰富多彩、富有艺术性的教室环境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如我班的黑板报上设置了“智慧之光”板块,该板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提问”,另一部分是“回答”。由学生把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提在“提问”中,其它同学把问题解决在“回答”中,在同学们的一问一答中,学生们掌握了不少知识,还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如“每周之最” 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把本周各方面表现最好的同学公布在本板块中,学生们都争当“每周之最”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2.在布置教室环境时,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如让学生自主负责黑板报上图案的设计和绘画、主题和内容的编排、自主管理卫生一角、循环教科书库等,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班主任只起到“引”和“导”的作用。

3.布置教室时要考虑到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

教室布置的内容形式要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和知识层次。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形式上要活泼一些,色彩上要鲜艳夺目一些,格调应充满趣味,文字内容要浅显易懂。如一些卡通形像、趣味纸艺、涂鸦作品,包含教育寓意的儿歌等等,这些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对高年级来说教室的形式要庄重一些,色彩要素洁一些,格调要高雅一些,文字、内容上可以富有哲理,寓意深刻。

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科学、合理的班规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然有良好的秩序,而这种秩序是靠班级制度来保障的。班级制度是指在班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班级制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行的内在尺度,而且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要以激励机制为主,讲实效、重落实、奖惩分明、依班规办事、诚信立班、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

班规制定是全班师生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可由学生参照学校规章制度,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自行拟定,再由全体成员一起讨论,共同决定,不搞特殊化、极端化。陶行知说过:有时候学生自己共同所立之法,比学校所立的更加易行,这种法律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自己共同所立之法,从始至终,心目中都有它在,平日一举一动,都为大家自立的法律所影响。所以自己所立之法,大于他人所立之法;大家共同所立之法的力量,大于一人独断的法。因此,学生自己制定的班规就会自觉的认真执行,把班规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样的班规让学生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

班级制度中要明确奖惩条例,有合理的监督机制,执行过程要公平公正。如:不认真做操的罚跑步;不讲卫生的罚洗侧所;迟到的同学罚唱歌等等。班里要设有值日生日志,及时记录情况,以有效的保证学生们每天如实遵守班规。并每月评选最佳表现奖。

三、亲其师,信其道——打造无形的精神力量

班级精神文化是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生活经验等意识形态。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班级的精神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学生感到一种无形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有意或无意的影响,支配着学生的行为,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1.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班风

班风是班级的“名片”,代表着班集体的形象。良好班风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作用,使他们必须约束自己,以适应班集体的良好氛围。如我刚接的这个班的学生,早上到学校后总喜欢在教室外玩或是聊天,没有一个在教室里晨读。面对这种状况,我不动声色,而是走到教室里读起课文来,这时,学生们看到老师在读书,也不好意思在外面玩,一个个跑回教室读起书来。直到现在,我依然每天早晨和学生一起进行晨读。任何优良的风气形成,都不会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而且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我们在培育优良班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持之以恒,不屈不挠;另一方面要把握时机,因势利导。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可估量的。以“爱”为切入点,用“唤醒、鼓舞”的方法与学生进行温柔的冲撞,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使学生有信任感和安全感,让学生身心处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在班级管理中,做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

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新时期的班主任该用心去经营好班级文化,发掘班级文化中的环境之美,和谐之美,去滋养学生的心灵,塑造班级的灵魂,让学生在班级这个幸福家园里成长成为个性飞扬的精灵,去展现自己美好的人生。

大班环境布置篇7

生态化 班级管理 和谐 以人为本

班级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最为重要的系统单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以“类化”的班级环境、“单项式”的管理方向、“服从式”的管理标准为特征,把班级管理制度的落脚点置于形式与秩序,而忽视质性与发展,使学生追求自我成长的主动意识受到抑制,学生主体地位严重弱化,阻隔了其成长。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生态,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与班级管理制度的生态学解析,就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论原则,力求真正地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促进其充分发展,运用生态学视角,从个体、群体、群落、生态系统四个层次进行分析,以班级管理制度作为约束,把管理制度生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环境对人才成长、培养质量产生的影响,探讨高效提高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实然状态――封闭或半封闭化

当前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仍然以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为主。受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中小学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升学率上,而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一些社会人士对传统的“中国式教育”诟病已久,认为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创新的“种子”在中小学便已被“扼杀”。且不论这一观点是否过于偏激,但其中透视了中小学教学的刻板性,从班级管理制度而言,便是缺乏活力,呈现封闭或半封闭化的状态。

1.类化式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通常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环境呈现出严重的“类化”现象,在区域间、学校间普遍存在,走进一间教室除了标识牌上的班级标示,就再也找不到让人感知这间教室与另外一间教室的区别之处。

从物质环境层面来说,很多中小学对于班级的物质环境布置是十分类似的,忽视年级类别、学生数量等信息,呈现类化布置。一方面表现在教室的规模不能与学生的数量相匹配,导致出现学生拥挤或课堂空旷等现象,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隐性压力,教室过于拥挤可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压迫感和忽视感,而过于空旷则让学生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室布置常采用的是工业化时代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形式,不利于课堂交流和合作。另外,教室的灯光、装修格调等都存在类化的现象。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说,教室的布置上缺少能引起精神共鸣的人文信息,教室对人文方面的布置出现类化现象,多是类化的名人名言或警示性、激励性用语。人文环境布置的出发点,应是从内在激发一个学生的动力,而类化的人文布置,使学生习以为常,作用甚微,不能根据区域特点,学生的年龄、兴趣等方面进行更为科学的人文环境布置。

2.单向式管理方向

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是一种层次管理,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式管理,从学校管理层,班主任、班长、班干以及学生层层管理。也就是说学校总管――班主任专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方式。学校对每个班级的管理有着总的管理章程、管理模式,都是硬性规定,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直接负责人,班长是传达班主任指令和指令的直接实施者,而班级学生处于被动管理、服从的状态,整个过程都是从上而下的单项式管理,学生缺少作为主体的话语权,管理重在层层执行,而非面面反馈,更无良性互动。

3.服从式管理目标

传统的服从式管理标准通常把形式看得尤为重要,却缺乏对质的关注。以学校教务处考察学生出勤率为例,大多特别重视学生出勤状态,还规定次数,有几次缺勤就不让考试,以此作为评判学生是否认真学习的标准,而忽视教学效果。服从式班级管理标准,显现出明显的刚性原则,而缺少足够的弹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受到管理标准的严格限制,违反它会受到责备或惩罚,顺从它却往往会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应然走向――生态化

封闭化、半封闭化的中小学传统班级管理制度实质上是对生态平衡的忽视,从生态学角度来讲,班级管理应以促进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为目的,而非对学生的束缚。学生、教师、学校作为生物环境中的一个链条,应是平衡、稳定的良好循环系统,班级作为基本系统单位,对其各因素的管理都应该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各因素之间都能够和谐稳定,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和谐相处,人与环境能够相互协调,最终能够实现学生自身的进步。

1.自然和谐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教师要通过对班级环境的合理设置,营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环境,体现出多彩与自由的氛围[1]。

从物质层面来讲,教室内的物质化布置,包括教师的空间、桌椅、教学仪器、墙壁、灯光等应遵从和谐自然的原则,最大程度地营造一种能给予学生舒适与自由的班级课堂环境,释放其思维,避免因物质环境对其造成的身体及心理不适感。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讲,班级应重视学生的内心精神需求,营造利于学生发展的自然和谐的人文班级环境,站在更高层面,从精神入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及人生观。

2.平等对话的管理原则

学校统管、班主任主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使学生处于被管理的被动状态,显然未达到生态平衡的模式。管理的平衡状态应是能够让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而非严格的层级式被动管理。

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使班级管理的各主体能够在管理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反馈,根据反馈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升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彰显其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价值判断的群体,其话语权的实现会让其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责任,激发其内在的能动意识,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

3.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

学生是具有生命力的主体,亦是教育的主体,有着青春独特的品性,在课堂管理中应将学生置于真正的主体地位,防范因课堂管理方式导致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现象的产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追求“以人为本”,让学生彰显个性以促进其健康成长,而非对其进行刻板管束以塑造“乖孩子”的同质化安静课堂。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获得知识,并非压抑学生的天性[2]。在生态教育理念中,生态教育是促进师生之间能够共同进步,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开发,个性得到成长。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以学生为根本进行班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生态,这样班级管理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生态教育。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化班级管理制度的构建

中小学班级生态化管理应遵循从教育生态规律出发,以强调竞争意识、互帮互助、自我管控的生态控制理论出发,提升学生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强调班级管理中和谐、互助、整体的生态理念。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调整自身心态,适应新的班级生态管理,适应新的生态文化,自我进行调控。

1.基于学生需求,营造班级环境

中小学生处于对外在和内在的积极探索阶段,在学校管理制度中,班级环境是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因子,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小学班级环境的营造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明确环境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这一目标。

生态化班级环境应是自然而和谐的,首先,物质环境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设计,不能单纯为了追求高效,在不能充分调查学生内在需求的情况下,主观判定学生意愿,而布置类同的、不能契合学生需求的物质环境。其次,人文环境的好坏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因此,应依据教育的特点,探寻出学生的真正心理需求,根据班级现实情况建设出契合学生特点的积极向上且富于成长气息的班级特色文化环境。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各班级学生参与班级人文环境建设,力求建设具有区域特色、青春气息的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

2.重视学生参与,力求自主管理

中小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是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养成期。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释放其个性,尊重学生意愿,重视对学生的引导,避免强硬的“管教”式管理方式,力求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和谐班级环境,突出“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应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采取以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个人在班级的日常行为是否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做好“自我管理者”。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有时过于刻板和专制,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思维创造力,阻碍学生的能动意识,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逆反情绪,产生异化心态进而导致叛逆行为,这样的管理制度显然并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管理,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参与到班级制度设计中来,有利于建设和谐高效课堂。

3.明确制度目标,激发学生潜能

从生态视域来讲,班级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学生和教师是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每个生态因子位置不同却彼此交织、相互影响,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和转化依赖于生态因子的和谐互动。因此,只有构建一种和谐互动、民主平等的生态型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班级的良好发展。

实现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应首先明确班级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建设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以塑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和谐系统环境,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宣传班级的重要性,还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理解管理的意义,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建立一种师生平等、互帮互助的平衡关系。在这种平等、自主的生态型师生关系下,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其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制度设计的参与者、制定者及维护者,主动积极地表达自我,体验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感及“自我管理”的成就感。塑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构建师生的平等、互信关系,有利于师生在班级管理中激发各自潜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引导者和教育主体。

4.优化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

班级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内部环境,同时还依赖于良好适宜的外部环境。学校、家庭和社区与班级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因素通过交互影响作用于班级管理制度,达到系统的制约和平衡。

在我国,决定班级制度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包括学校制度和家庭教育,虽然社区也是该生态系统发展外部环境中的一个因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社区对于课堂管理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逐渐减小。由于学校制度的制定对班级制度的制定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较易受到相关者的重视,而家庭和社区对于班级制度的影响往往受到忽视。要建设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应该将班级管理置于生态系统之中,优化其相关的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因此,不应该只是强调学校对于班级的决定作用,对于生态班级管理也应该充分体现社会与家庭教育的开放性,能够充分将外部环境中的“正能量”带入到班级管理当中,从而促进班级制度生态系统能够更加有序的循环。同时,重视班级管理的内部和谐,实现班级成员的自主管理,增强自我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赵小云,等.中学生的班级环境、学业自我与学业求助的关系[J].心理学探析,2010(10).

大班环境布置篇8

【关键词】幼儿园 ; 走廊环境 ; 幼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325-01

幼儿园环境是支持与影响幼儿教师与幼儿在园活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其影响是系统的、全面的,有利于实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深切的意义,尤其是对幼儿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走廊环境作为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园的成长与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幼儿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同时对幼儿的认知、情感等方面也会产生隐性影响,就像海绵吸水一样融入幼儿的成长中。为了能够让幼儿更好地适应环境,进一步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笔者对幼儿园走廊环境建设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思考,从而为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一、注重年龄特征

幼儿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拥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对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触和想法。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应该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应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幼儿园环境建设中,更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

例如,小班幼儿由于刚刚入园,对幼儿园中的一切事物都会感觉到陌生,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因此在对小班幼儿的走廊进行布置时就要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心理特征,创设出一种温馨、亲切的环境。大班幼儿由于即将入小学,对小学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向往知识。因此,在对大班幼儿的走廊进行布置时就要考虑适当加入一些知识性的东西,比如交通知识、安全知识等。

由上,走廊环境的建设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

二、注重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指对学生的知识、行为、态度、情感、能力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教育。幼儿园走廊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场所,是幼儿家长了解幼儿发展状况、教师教学理念以及与教师交流沟通的一个平台,也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走廊环境的建设应根据教育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使走廊环境建设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并与教育内容即教育活动的五大领域有机融合。

例如,在走廊环境建设中设置一个区域或幼儿经常路过的地方专门设计一些表现良好道德习惯的挂图或图片,每当幼儿活动或家长接送孩子的时候路过,幼儿都会注意到,并以此为例进行模仿。对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对走廊环境的建设就必须要考虑到将教育目标贯彻其中,以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为依据,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三、注重多维度功能和建设原则

1.幼儿园走廊环境建设的多维度功能

(1)展示与沟通功能。走廊环境中幼儿美术、手工等作品的展示是幼儿园对幼儿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记录,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便于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状况。班级的课程计划在走廊中的展现不仅可以使本班幼儿教师对自己进行监督,还可以让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以及可以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情况。

(2)行为指导的功能。表现在指示路的方向及指示左行和右行两个方面。这样可以防止幼儿走错班级或找不到班级,尤其对刚入园的幼儿找到自己的班级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减少幼儿产生焦虑的现象。

(3)认知与学习功能。幼儿园走廊环境的建设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对幼儿智育的开发产生隐性的教育作用。通过走廊环境的布置,可使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布置环境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幼儿的直接参与、亲身实践,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参与布置的积极性,从而可以更好的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大胆创造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意识等。所以,在走廊环境布置中幼儿自主的布置环境更有利于发挥走廊的功能。

2.走廊环境建设的原则

(1)目标导向性原则。建设走廊时对材料的选择、时间的安排、参与人员的确定、建设内容规划等一系列问题都要与幼儿园教育的目标相一致。

(2)多功能性原则。不能只注重走廊环境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功能,要充分发挥走廊环境的多种功能。

(3)共同参与原则。走廊环境建设要注重幼儿及幼儿家长的共同参与。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到家长,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使家长愿意参与到幼儿园环境的建设中来。

(4)安全性原则。安全问题,是每个幼儿园都必须重视和关心的问题。走廊环境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幼儿的生命安全问题,使幼儿的生命安全有所保障,将幼儿的生命安全问题作为走廊环境建设的前提。

四、注重内容的全面性

幼儿园走廊环境创设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通过走廊中的内容,可以帮助幼儿从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言等五大领域中获得丰富有益的经验、体验及思维方法,促进其身心发展。因此,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相互渗透的五大领域融入走廊环境的建设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注重适时更换走廊环境

通过实习期间的观察发现,除固定的装饰物以外,幼儿园走廊中的幼儿作品每星期更换一次,幼儿对自己的作品的注意时间明显要比其他的装饰物的时间长,这可以看出孩子喜欢新鲜的刺激。此外,幼儿每完成一次作品都会让自己的父母去看,以此获得父母的表扬。所以,教师在布置走廊环境时可以针对特定的节日和季节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去设计,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丰富他们的知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条件。

上一篇:家庭教育的作用范文 下一篇:迎中秋手抄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