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范文

时间:2023-12-02 06:39:46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篇1

马丁·路德·金(英语: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年1月15日-1968年4月4日),著名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1948年大学毕业。1948年到1951年间,在美国东海岸的费城继续深造。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被人刺杀,年仅39岁。1986年起美国政府将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

马丁路德金名言

1、In the end, we will remember not the words of our enemies, but the silence of our friends.

在最后,我们会记得的不是敌人的话语,而是朋友们的沉默。

2、I submit that an individual who breaks a law that conscience tells him is unjust, and who willingly accepts the penalty of imprisonment in order to arouse the conscience of the community over its injustice, is in reality expressing the highest respect for the law.

我提出:一个违反良心告诉他那是不公正法律的人,并且他愿意接受牢狱的刑罚,以唤起社会的良心认识到那是不正义的,实际上他表现了对法律的最高敬意。

3、The ultimate measure of a man is not where he stands in moments of comfort and convenience, but where he stands at times of challenge and controversy.

对一个人的终极衡量,不在于他所曾拥有的片刻安逸,而在于他处于挑战与争议的时代。

4、a man who stands for nothing will fall for anything.

一个没有立场的人总是相信任何事。

5、We must accept finite disappointment, but we must never lose infinite hope.

我们必须接受失望,因为它是有限的,但千万不可失去希望,因为它是无限的。

6、In the end, we will remember not the words of our enemies but the silence of our friends.

最终,我们记得的不是我们敌人的话语,而是我们朋友的沉默。

7、我有一个梦,梦想这国家要高举并履行其信条的真正涵义:“我们信守这些不言自明的真理:人人生而平等”。

8、我有一个梦,我梦想有朝一日,在乔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能够同坐一处,共叙兄弟情谊。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篇2

因此,偶像需要具备一些优秀的品质供人学习。

但是往往,光环会掩盖偶像的缺点,让偶像身上的一切看起来都那么耀眼,那么光辉。

所以,崇拜这件事万不能盲目,一定要有深入的了解。

盲目的崇拜是肤浅的。那么,企业家会把什么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从偶像身上,他们学到了哪些深邃的人生道理与经营哲学?

我也有一个梦想

偶像:马丁·路德·金

我希望有一天,当我再次探看千千万万个家族企业时,已很难分辨谁是老板,谁是打工仔。

口述|慧聪网董事局主席 郭凡生

人生最精彩的是梦想。

曾经,一个人50年前的“梦”深深打动我,开始引领我去追逐一个不仅仅属于自己的梦。

1963年8月23日,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遗憾,十几年后我才有机会拜读这篇演讲。那时我刚成年不久,初步开始理解唐诗宋词里抒发的人文情怀和人生志向,普希金的《致大海》也曾使我心潮澎湃……但真正震撼到我心灵的,还是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曾经的美国,黑人生活在种族歧视的苦难中,许多公共场所明令禁止接待黑人。黑人上公共汽车只能走后门。曾有一个年迈的黑人老奶奶,因为没给白人男士让座,最后竟然被判刑两年。

面对如此的不公,马丁·路德·金领导超过25万人来到华盛顿特区。在林肯纪念堂前的集会上,他发表了这篇伟大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我希望有一天对人品性的评价,不再因他的肤色而做出。我有一个梦,我相信总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后代会和奴隶主的后代共叙兄弟友情……”

他的梦极大地震撼了我的心灵。要知道我们那代人,接受的是红色教育,继承了红色情结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博爱,再加上随父母支边、当兵、考大学等经历,对金的演讲特别有共鸣。

直到现在,马丁·路德·金那次演讲的照片还挂在我的书房,每天我都会和他见面,仔细端详一番。在回味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的同时,我还会不时幻想自己也在现场聆听,幻想马丁·路德·金演讲时会有哪些慷慨激昂的样子。

在这个演讲后不久,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非法。4年后,金被白人种族主义者刺杀,年仅39岁。现在,他被刺杀的日子成为了马丁·路德·金节,在这一天,全美的黑人、白人共同纪念他。马丁·路德·金用自己的人生证明:要实现伟大的梦想,有时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自从读过这篇演讲,我就一直把马丁·路德·金作为偶像。因为我也有一个梦。我的梦其实也是要追求平等。

改革开放30多年,我的人生经历了从政、为学到经商的种种坎坷,心中逐渐产生了一个想用毕生去追求的梦,即传播和实现自己股份制改革的经验和理论。我希望有一天,当我再次探看千千万万个家族企业时,已很难分辨谁是老板,谁是打工仔。那时候的企业,不仅要做到人人生而平等,而且要做而平等,得而平等,从而真正活的平等。

从经商那天开始我就明白,如果只为自己富有那就不是梦,只有把自己与员工的共同富有作为追求,这个梦才有意义。

这么多年,正是马丁·路德·金精神的激励,我才能够把这个梦想坚持下来。有很多人对我很不理解:你已经有用不完的钱,为什么还要这样辛苦?为什么要花自己的钱引领别人致富?有人犹豫了,有人退缩了,但更多的人越来越理解我、支持我。其实,当年并肩与马丁·路德·金一起抗争的就有很多白人。他们是既有利益的获益者,但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种族平等。

当年,为与种族歧视做斗争,马金·路德·金号召黑人拒乘公交车。一名白人司机曾劝说一位正在艰难步行的黑人老太太,搭他的车。黑人老太太坚定地予以回绝:“谢谢您。但我要走下去。因为我现在并不是为自己走,而是在为我的孩子和后代们走。”

当坚持梦想感到辛苦的时候,我就会想到这个故事,我们这么辛苦地拼搏,不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为了民族的后代。

2008年,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得以成真,一位黑人成为美国人民的总统。在他的激励下,我坚信总有一天,自己的梦想终将实现。

(采访|本刊记者 赵福帅)

没必要担心企业未来的灭亡

偶像:史蒂夫·乔布斯

我跟乔布斯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从不担心去世之后产品无法延续。

口述|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万捷

按照现在年轻人的说法,我可以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果粉”。

从1993年开始,我就已经在使用苹果公司的产品。在我们公司的深圳总部,有一个长廊全部摆满了外壳已经发黄的苹果电脑,从最早的一体机AppleⅡ,到后来有透明机壳的i Mac,我收藏了苹果公司从1982年至今的绝大多数产品,有几百种。那条长廊可以算是我私人拥有的、展示苹果科技进步史的小型博物馆。

爱苹果产品,当然爱苹果产品的灵魂人物。这么多年来,乔布斯一直是我的人生偶像。他的社会责任感、对完美的追求、对企业价值的实现等方面,对我都深有启发。

乔布斯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也是。做什么事,我都很讲究,甚至近乎苛刻,什么都要求做到最好。

印刷界有句话叫“无错不成书”,但我一直要求员工对错误零容忍。公司创立的头几年,只要在公司,我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

车间挑毛病。这项工作被公司称作“鸡蛋里挑骨头”工程。

苹果公司的胜利,不只是技术的胜利,更是艺术的胜利。乔布斯既是一位企业家,也是一位艺术家。他本身是学设计的,苹果公司的产品是通过他的审美表现出来的。跟乔布斯一样,我首先也是企业家,自认热爱艺术,有些品位。比如我对服装的要求,对员工的要求,对办公家具的要求,都会有体现。

苹果公司最伟大的地方是创新。创新不是追求新,而是追求好。但往往,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好东西,这是创新最难的地方。比如,苹果公司的时尚科技,其实只是大家看得到的外在亮点,苹果公司不只是因为这些亮点才优秀。其实,优秀的企业没有特点,因为它的每一点都是优秀的。

我跟乔布斯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从不担心去世之后产品无法延续。企业和人一样,生是偶然,死是必然。很多企业即使延续了几百年,终有消失的一天。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下一个死的是不是华为》,书中很多地方被我标注得乱糟糟的。其中一句我印象很深:不创新是被人革命,创新是革自己的命。既然横竖都是死,也就没必要担心企业未来的灭亡。

你看,在乔布斯时代,人人都用苹果。现在呢,三星、HTC什么的也跟上来了。这就是现实,很残酷。我用苹果,但我不做苹果;我不做IT,却可以利用IT为我服务。所以,在那句话旁,我写了一句感想:“不能做那个行业。我就做现在这行业,几百年都需要,经济好坏都需要。”

乔布斯留下的是精神,而不是产品。

(采访|本刊记者 赵福帅)

对成本管理有点抠门儿

偶像:萨姆·沃尔顿

“我们是代表消费者、代表顾客采购,我们的供应商知道他们应该赚多少。”

口述|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填

无意中购买的一本书,让我认定了事业上的偶像兼导师。

在我创业的第一年,也就是1995年,因缘际会,让我无意中买到了一本萨姆·沃尔顿写的自传——《富甲美国》。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开始认真了解沃尔玛、认知沃尔顿家族。

从那本书中我了解到,沃尔玛的起步刚好是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从小杂货店到商业帝国,仅仅通过40年的努力,就做到了世界500强的第一阵营。

看了这本书,我无数次幻想自己能有萨姆·沃尔顿一样的事业与经历。从那时起,我事业上的标杆、人生的偶像就锁定为这位沃尔玛的创始人。

这本书不但自己看,我还把它推荐给很多同事。我希望更多的同事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看他的书多了,自然也会在自己的企业实践中,效仿沃尔顿的一些经验,毕竟我们走的路都是他走过的。包括在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我碰到的一些难点,沃尔顿都碰到过。他的应对办法很有借鉴意义。

沃尔顿最打动我的一点是他对于成本的管理。在创业初期,他对成本的管理是非常苛刻的,甚至有点儿抠门。像我刚创业时,为了控制成本,筹备人员都是搭简易床铺在工地睡觉。如果出差远,一定是太阳没出来就出发,回程赶最晚的航班、火车。沃尔顿节约成本的形式也许与我不同,但精髓没有差异。可能,所有的创业者都是这么过来的。

做连锁超市最大的成本是采购成本。我的采购团队经常跟我说:“我们的价格压得太低了,供应商就没有利润赚了”。而沃尔顿则用一句名言回答采购团队:“我们是代表消费者、代表顾客采购,我们的供应商知道他们应该赚多少”。中国有句古话:买的没有卖的精。卖家如果赚不到钱,就不会做这笔生意。沃尔玛至今都是这种模式。

利润分享机制是沃尔顿对我的另一个重大影响——让员工分享成果。所以我在2000年推出了股份共享机制,让公司中高层成为股东。到2008年公司上市,已经有近200位员工成为了公司股东。记得刚刚提出股份共享,一位高管跟我说:“别搞什么股份共享了,每个月多发500元钱就好了。”那时候,他们的工资大概在2000元左右。后来500元我也多发了,股份共享也搞了,还送了本《富甲美国》给他看。现在,这位高管持有的股份价值大概在一亿元上下。所以,别人的成功就像一面镜子,照的是我自己。

甚至,先立足于中小城市这样的发展战略,我们都和早期的沃尔玛不谋而合。

我曾去沃尔玛总部参观过。那时候我比较狂热,想学习的心情非常焦急。现在我已经不只是看沃尔玛了,每到一个城市,都会看同行的商业模式、物流体系等。

3年前,我请了一个来自9个国家的20人外籍团队,把集团超市版块的业务全部交给他们打理。很多人觉得,这个举动存在很大风险。但是,有风险就不做了吗?这是企业进一步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当年,沃尔顿也经历过这么一个过程,把自己一手养大的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那个过程中,他怎么和职业经理人磨合、怎么配合,对我今天的操作具有很大借鉴价值。

(采访|本刊记者 赵福帅)

踮起脚尖可触碰的高度

偶像:仑德民

他用这个举动告诉自己,应该勇敢地面对那段彻骨铭心地伤痛。

口述|富达国际投资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李少杰

我的偶像并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精神领袖,而是可以企及的前辈榜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偶像有两个。分别是我前后两位老板。

有7年时间,我都是和我的前任老板在一起工作。从荷兰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到英国信诚保险资产管理部,再到富达基金,我和他历经了三个不同的公司。我的这位偶像是一个瑞典人,中文名叫仑德民。

在仑德民身上,我感受最多的并不是出众的职场技能,而是人性的光辉。

2004年,肆虐东南亚的印度洋海啸致使近30万人遇难,泰国南部的普吉是这次海啸肆虐的重点地区。那一年,正好是仑德民作为荷兰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亚太区总裁被派往亚洲的第一年。而海啸当时,仑德民带着三个孩子就在普吉。很不幸,海啸夺去了那个最小的婴儿。

我相信,这种事对任何一个家庭都是很大的打击。按照亚洲人的处理办法,大多数人会选择离开,远离这个伤心地。但是,仑德民没有被这个不幸击倒。6个月后毅然回到了岗位工作。更让人感动的是,4年前,他在泰国领养了一个小女孩,跟他失去的孩子差不多的年龄。他是在用行动告诉自己,应该勇敢地面对那段刻骨铭心的伤痛。

这件事绝对影响了他对“人性”的理解。最早,对待员工,他很苛刻,而那以后,他的作风更“人性”。而“人性”对于职场,是个重要概念。

那时有一件棘手的事情摆在他的面前。所有高管同时投诉一个部门主管,说这个人没办法合作,一定要马上开除。面对投诉,仑德民不是简单地顺从民意,而是给了这个人6个月时间,让他有机会改善自己。其实,这个人对部门内的员工非常好,属下很拥戴他,要命的就是跨部门合作,根本没有人可以跟他共事。结果,6个月的时间不足以改变这名主管的做事方法,摩擦照旧,仑德民这才决定,让他离开公司。

“人性”化管理是仑德民给我的启发,而我的现任老板——富达国际投资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陶博宏,让我感受到的则是对工作的绝对认真。

作为一位为客户管理及提供行政管理服务资产达3007亿美元的资产管理人中的一位,陶博宏对错误的忍受度相当低。同时,他还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每一项工作都必须按照富达国际投资的高标准完成。如果遇到严重错误,他真的可以现场发火,直斥其非。

有一次,我和同事跟陶博宏开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讨论一份文件。在国际大公司中,有一个不好的程序,就是一个要交到老板手里的文件,事先可能会被五六个部门的同事修改。而每个部门都会根据自己部门的需要修改文件,所以这就要求整合意见的同事掌握全面情况。否则,照顾了这个部门,也许就伤害别的部门。那一次的文件,我认为还过得去,让我打分,我会给80分。但是,陶博宏仔细看过文件,当场站起来直言:以这份文件的专业程度,我认为继续讨论这个议题是浪费大家的时间。

没有夸张的表情和强烈的指责,但在场的人都感受到了那份对工作的高要求。

人性也好,认真也罢,我始终觉得,他们的这些特质,是我踮起脚尖就可以触碰到的人生高度。与其追求虚无的道德标准,不如实际一些,先做好自己可以做好的事。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篇3

马丁·路德·金是著名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黑人英雄,提起他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我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对于他的爱情经历,却不一定知道,本文就将为你详说一下他那颇具传奇色彩的爱情经历。

邂逅偶像,一见钟情

1929年,马丁·路德·金出生在美国亚特兰大市。黝黑的肤色,让他自幼生活在歧视中。1955年,马丁从波士顿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和一位名叫科雷塔的黑人钢琴女教师结了婚,他们住在蒙哥马利市,相同的肤色、共同的梦想,让他们的生活非常幸福。

1955年12月,蒙哥马利市警察当局以违反公共汽车座位隔离条令为由,逮捕了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斯。马丁夫妇和他们的几位黑人朋友立刻组织了一个名叫“蒙哥马利市政改进协会”的社团,号召全市近5万名黑人对《公共交通法》进行抵制,并组织了著名的“罢车运动”。那天,在激烈的冲突中,马丁中弹了。当科雷塔和伙伴们将他送到医院时,马丁已经昏迷了。这时,一个穿着白色大褂的女孩走了过来,她对科雷塔说:“我叫露西,是这里的医生,把他交给我吧。”说完,她便麻利地为马丁清洗了伤口,并注射了麻醉剂和止血针、取出子弹。

马丁度过危险期后,露西才松了口气。随着马丁一天天好转,他们之间的交谈也越来越多。马丁了解到,虽然身为白种人,可是露西却非常反对种族歧视,从医学院毕业后,她在渡士顿贫民窟做过三年的义工。在那里,她看到了贫穷和歧视,也是在那里,她听说了一个叫马丁的传奇人物。天气好时,露西会陪马丁来到医院的花园,22岁的她会背出马丁一次次的演说词,会安静地听马丁讲自己的梦想。马丁也被眼前的这个白人女弦的美丽、善良、博学,以及强烈的种族平等精神深深地感动了,露西爱上了这位英雄,并对他一见倾心。但那又能怎么样呢?马丁和科雷塔是如此的般配和幸福,经常,露西会站在远处偷偷地看他们,看着看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当马丁出院时,他对她说:“你愿意和我一起工作吗?”露西当即答应了。她还为此辞掉了自己的工作。是的,她爱他,即便成不了他的妻子,能够在他身边默默地看着他,也足以令人欣慰。一天深夜,在经过马丁的房间时,露西发现灯还亮着。走进去,马丁正在为写一份计划而冥思苦想。

见露西进来,马丁高兴地说:“我正好需要你。”就这样,露西和马丁在办公室里工作了一整夜,黎明来临时分,露西趴在桌子上睡着了,马丁将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盖在她的身上,怜爱地看着她那张动人的脸。马丁也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白人姑娘,只是,相逢恨晚,他清楚自己的身边已经有了科雷塔。

真爱无敌,三人同行

1958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蒙哥马利市的种族隔离法律违反宪法,这是美国南部黑人第一次以自己的力量取得斗争胜利,马丁成了美国民权运动的领袖人物,也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此时,马丁决定帮露西介绍个可靠的男朋友,尽管他是那么喜欢她,可他没有权利去耽误一个女孩最宝贵的青春。精挑细选,马丁决定将自己的一个好朋友介绍给露西。

当马丁告诉露西,他要为她专门安排一次相亲晚宴时,露西惊呆了,她望着马丁说:“您那么讨厌我吗?那么希望我早点嫁出去吗?”马丁无法回答。泪水从露西的眼睛中滚落出来,她情不自禁地扑到马丁的怀抱中,马丁沉默着,只能用有力的拥抱回应着她。露西指着马丁上衣口袋里塞着的手绢问:“能把它送给我吗?”马丁点头。拿着马丁的手绢,露西调皮地说:“放心吧,我会去相亲的。”

然而,当第二天马丁夫妇起床后,却再也找不到这位美丽的白人姑娘了。

一个星期后,马丁收到了一封信,是露西从南方寄来的,但是没有填写寄信地址:“亲爱的马丁:不要担心我,我又做回了自己,诊治需要帮助的穷人。如果我的存在,会让你内心有负担的话,那我宁可选择离去。因为我爱你。所以不愿意看到你有任何为难。我从不要求你能给我婚姻,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不需要回报。你的手绢我一直带在身边,那上面有你的味道,那是我所贪恋的。”

没有露西的日子,马丁经常会来到露西的房间,他翻看露西曾经看过的每一本书、用露西的杯子倒满一杯香浓的咖啡,然后捧着咖啡,一坐就是一下午。

看着马丁日渐消瘦的样子,科雷塔非常心疼,其实,科雷塔也喜爱上了这个如水晶般纯净的白人姑娘。她清楚马丁因为对家庭的爱和责任,永远都不会去寻找露西,只会让这份思念折磨着自己。科雷塔问着自己,究竟,真爱是什么?它绝不是自私的,它是一种会为自己心爱的人,付出一切、放弃一切、成全一切的情感。科雷塔决心帮马丁寻找到露西。当科雷塔将写有露西住址的纸条放在马丁手中时,马丁明白了妻子的心意。

马丁迫不及待地按照纸条上的地址,来到休斯顿一家破旧的医院,他看到了那个自己日思夜想的背影。露西正在诊治病人,穿着白大褂、戴着蓝色口罩、将金色的长发高高盘起。“露西!”马丁轻轻呼唤着这个在心底喊过干百次的名字。只一眼,露西的眼里就布满了泪水。马丁将露西拥在怀里,说:“我不会让你再受委屈,跟我回去。”

露西的回来让马丁重新振作,露西将在休斯顿黑人医院的感受整理成笔记交给马丁,在科雷塔和露西的鼓励和帮助下,马丁先后写出《阔步走向自由》和《我们为何不能再等待》两部震惊世界的书籍。

1959年,马丁与科雷塔和露西一起到印度游历,并进一步发展了甘地的“非暴力”策略理论。当年年底,马丁一行返回了家乡亚特兰大,他希望能在那里做出更大的事业。

在亚特兰大的这段日子,不工作时,马丁会牵着露西的手走遍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看着这一切,科雷塔会想:“他们是如此的般配,如果丈夫不是先遇到自己,一定会娶露西为妻。”就这样,按照常理无法共存的三个人,却因为善良和爱,快乐地度过了无数个日夜。

一天,科雷塔将露西约了出来,她拿出自己的病历,露西看到上面写着“先天性心脏病”。科雷塔握着露西的手说:“我们共同爱着一个男人,如果有一天我先离开了这个世界,请你照顾他,拜托了。”露西说:“我会的!你和他,都是我此生最爱的人。”

伟大人生,不朽爱情

1963年,马丁组织的伯明翰黑人争取自由平等权利的大规模游行示威,把黑人运动从南方推向北方。在露西和科雷塔的帮助下,马丁写完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稿。8月28日,25万人聚集首都华盛顿,以和平集会的方式举行“自由进军”的示威。马丁站在林肯纪念堂前,向群众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尽管前途坎坷,我仍然有一个梦:所有的人都生来平等…”

在整个演讲过程中,科雷塔就那样坚毅地站在他的身边,愿和他面对一切,包括随时可能射来的子弹。而在几十万的人潮中,露西正目不转睛地看着马丁夫妇,她深爱这个伟大的男人,愿意帮他做每一件事情;她也喜爱宽容的科雷塔,她早已在心底默默发誓,永不破坏他们的家庭,尊她为自己的姐姐。

马丁的演讲感动了无数人,包括美国总统肯尼迪。当晚,肯尼迪邀请马丁到白宫吃饭,对其说:“我也有一个梦想。我的梦想就是让新的民权法案尽快在参众两院通过。”

顷刻间,《我有一个梦想》犹如一朵朵胜利的花朵,开遍了每一个寻求平等的国度,马丁因此成为当年《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1964年,马丁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敌对势力也在采取各种手段阻挠马丁的运动。马丁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不久,时任联邦调查局局长的胡佛弄到一盘录像带,这盘录像带记录了马丁、科雷塔和露西在一起生活的事实,它成了马丁婚外情的有力证据。胡佛欣喜若狂,立即邀请了一批记者去看那盘录像带。但竟然没有一个记者将马丁的这段婚外情公之于众。大家都被这段旷世奇情所震撼,都不忍心去破坏。

1968年4月4日下午6时左右,马丁和露西、科雷塔在下榻的洛林宾馆306房间内进餐。餐后,马丁走到阳台上,思考着晚上要召开的会议。这时,枪响了,子弹穿过了马丁的脖子,这个伟大的男人随即倒地。最后时刻,他牵着露西和科雷塔的手说:“此生最大的幸福是有你们的陪伴,此生最大的遗憾是没能给露西一份婚姻……”

马丁的遇难让美国上百个城市陷入愤怒和悲痛。在马丁去世后的第4天,科雷塔和露西便忍住泪水勇敢地站了起来,领导5万人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科雷塔呼吁市民:“不要使用暴力!拒绝暴力!这也是马丁生前的呼吁!”她站在马丁曾经自喊着“我有一个梦想”的地方,流着泪说:“我会牢记爱人的遗愿,并为此奋斗!”而露西就站在她的身旁,坚定地握着科雷塔的手。因为马丁,她们的心将凝结在一起。

此后,科雷塔一直守寡,而露西也终身未嫁,她们俩团结在一起,延续着马丁未竟的事业,并取得不菲的成绩。1969年,科雷塔成立了非暴力社会改革中心。1981年,科雷塔募集到800万美元经费,在亚特兰大市成立了马丁中心博物馆。1986年1月,白宫颁布法令,规定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为美国的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并且为法定假日。

2006年初的一天,科雷塔躺在床上,因为严重的心脏病,她将不久于入世。她拉着露西的手说:“露西,你知道吗?我深爱马丁和你,我和马丁很快就要相见了,我会告诉他,下辈子,一定要娶露西为妻!我希望,今后我们还能团聚在一起,如果有一天你也要离去,我希望你能安葬在我们身边。”露西噙着泪水在科雷塔耳边轻声说道:“你永远是我的姐姐,是我最亲的人。”

科雷塔去世后,万人送别,美国各地降半旗致哀。在科雷塔的葬礼上,美国总统克林顿说:“她不仅是马丁夫人,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她是一位真正的女性。”

2008年12月,因为肺癌,露西怀抱着一本漆皮日记本,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她的遗书里有这么一段话:“我永远记得在休斯顿和你重逢的那一刻,那天的阳光那么好,穿过布满金色阳光的长廊,我看到了英俊的你。那晚,你第一次吻了我,我们仅此而已,却让我怀念一生。你把你的这本日记送给了我,你说:因为这上面有我,有你,有我们。现在,我也将去天堂了,我把这本日记留在人间,希望我们的故事能永生,人们将看到一个无比纯洁、细腻、善良的马丁·路德·金。”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篇4

纪念美国已故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纪念碑于10月16日在华盛顿揭幕。在华盛顿特区,新落成的马丁・路德・金雕塑万人瞩目:金博士从一大块中国花岗岩中抱着肘浮现出来,这块花岗岩被称为“希望之石”。这座雕塑的设计灵感正是来源于《我有一个梦想》中的一句话:“从绝望之山中开辟出一块希望之石。”

中国雕塑艺术家雷宜锌用四年时间创作了这座价值1.2亿美元(1美元约合6.3元人民币)、9米高的马丁・路德・金雕塑。这座雕像由159块花岗岩石块构成,重约1600吨,从厦门航运到美国巴尔的摩港后,由上百名工人组装,其中还包括十名专门为此项目从中国而来的工匠。

金博士的雕像矗立于华盛顿纪念碑、杰弗逊纪念堂、林肯纪念堂之间,仿佛与三位美国伟大的总统站在一起;它的诞生也经历了三位总统之手:克林顿立项、小布什奠基、奥巴马亲自揭幕。

纪念活动的高潮是奥巴马总统的讲话。他说,马丁・路德・金的激情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成为美国民权运动中的经典时刻:“看看你身边的面孔,你会看到美国比金博士那天讲话所面对的更加公平、更加自由、更加公正。”

不过金博士的长子、马丁・路德・金三世也强调指出:“有些人打着我父亲的旗号,却不尊重他的信念。”最能体现这句话的,就是由一位中国艺术家制作的马丁・路德・金雕像在美国引起的激烈反对。

石头的肤色

已经成为美国象征的自由女神像是由法国人塑造的,但是那是一个送给美国政府的礼物。连一位美国偶像的纪念碑也应该加盖“中国制造”的印章,这当然让某些美国人的神经过敏。为什么让一位中国人而不是让一位黑人或者美国艺术家来制作?有些人甚至觉察到马丁・路德・金被中国人塑得有些像亚洲人。

洛杉矶的人权组织,视觉艺术协会的主席安・劳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他说:为什么人权的象征,美国自由的象征要来自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雕塑师克林特・巴顿则认为由中国人来塑造金博士的雕像会让人觉得美国已经没有能制作这种尺寸和规模的石雕艺术家了。他说:“石头不会关心你的肤色,它诉说真理。所有人都说太宏伟了,令人难以置信,然后他们会说,相信在美国再也找不到这样的艺术家来做这样的作品了。”

《华盛顿邮报》黑人专栏作家卡特兰德・米诺伊说:“让我们面对现实吧:来自社会主义中国的雕塑家雕刻了马丁・路德・金的纪念雕像,由一位美国黑人艺术家来完成这一标志性雕像的愿望已经是无法实现的空想……我确信,这样的感情不是种族主义,虽然这深深根植于美国的种族主义的过去,但是没有这么简单。当然了由一位黑人雕塑家树立起黑人民权的象征,确实能增强金博士纪念碑的象征意义,所以当基金会说,找不到一位合格的黑人雕塑家,这确实很伤人。”

不过,雷宜锌的方案是从全世界52个国家2000多位雕塑家的900多个方案中脱颖而出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雷宜锌认为他获胜的原因是他创作的雕塑特别像马丁・路德・金本人。马丁・路德・金基金会董事会也说,我们选择的依据是艺术标准,我们认为雷宜锌是最适合做这个雕塑的。

马丁・路德・金三世也支持雷宜锌。“我看过大概50个我父亲的雕塑,但是我要说其中47个都没能表现出他的精神,”他对《今日美国》说,“这位艺术家做得很好。”揭幕仪式结束后,美国总统奥巴马握着雷宜锌的手说,“你创造了一件世界精品”,美国副总统拜登拍着雷宜锌的肩膀连连称赞:“太棒了,太棒了!”

已经成为美国象征的自由女神像是由法国人塑造的,但是那是一个送给美国政府的礼物。连马丁・路德・金这样一位美国偶像的纪念碑也加盖“中国制造”的印章,这当然让某些美圈人的神经过敏。

一波三折

正当雷宜锌在中国将雕塑制作完成,运到华盛顿准备安装时,新一轮“抢美国饭碗”的争议又随之而来。美国石匠工会提出必须由美国工人配合雷宜锌安装,他们不仅在工地附近游行、散发传单,而且还将此事告到国务卿希拉里处。

这一闹,在启程之前,中国的安装团队被拦下来。雷宜锌只能独自一人前往美国。他向石匠工会一份声明,指出这个雕塑需要采用无缝衔接的技术,而雕塑用的159块巨型花岗岩最重达40多吨,恐美方无此技术。

该项目的建筑工程师爱德华・约翰逊告诉《华盛顿邮报》:“我们不但需要中国艺术家,我们还需要把这些巨石组装起来的方式和方法。”美国政治新闻网站的专栏作家罗格・西蒙认为约翰逊是在胡扯。西蒙说,在成百上千的美国熟练工人正在失业的时候,真需要来自中国的工人来组装吗?美国政府和美国公民不论怎样都能把这159块花岗岩组装起来。即使《希望之石》非常巨大,“我肯定在美国有人能够组装9米高的雕塑。”

西蒙认为,请中国工人是为了少花钱。他说,在华盛顿,石匠每小时的工资是32美元,外加每小时12美元的津贴。《华盛顿邮报》多年来对金博士的雕像项目一直进行关注,他们曾经在一位当地石匠工会代表的陪同下视察中国工人的待遇。记者发现中国工人住在非常漂亮的高层公寓里,食宿免费,但是没有工资。石匠工会代表问一位老年工人,为什么没有工资他们也愿意工作。这位工人说,因为这是为了国家荣誉工作,为中国人民争光。记者随后写道:“中国工人没有报酬,这不但违反了金博士的原则也违反了美国的《反奴役法》。”

最后希拉里平息了“抢饭碗”的争论,她说,用谁安装,由雷宜锌决定。

雕像落成后,塑像的风格又成了标靶。卡特兰德・米诺伊在《华盛顿邮报》上说:该雕像的原型是一张1966年拍摄于亚特兰大办公室的照片,当时金博士站在书桌前,墙上挂着一张甘地的相片,金博士目光柔和,面容坦率,显然就是一位追求信仰,受到福佑的人。但是雷宜锌的雕像把他变成了钢铁般目光的人,穿衣的方式就像斯大林。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篇5

In August, 2006, the Chinese sculptor Lei Yixin was selected to make the statue for the black leader Martin Luther King in the global competition. This attracted many medias’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cluding the sculpture magazine, the medias carried a report on the incident. In October this year, "Martin Luther King" will go abroad, stands on the National Square in Washington. Did Lei Yixin encounter any difficulties during this period?How did he deal with this works? Sculpture magazine will make follow-up reports on the matter.

雷宜锌为马丁・路德・金造像已不是新闻了(详见《雕塑》2007年第2期),但就“新闻”背后的事情以及这件雕像的艺术特征而言,我们还是有必要对其进行“追踪”。

一、新闻背后

在许多的为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所创作的雕像设计稿中,美国最终选择了一位中国雕塑家――雷宜锌。这自然在美国引起了一场争论。但是之所以选择了雷宜锌也不是偶然的,这能够反映出作为雕塑家的雷宜锌之艺术水平,也反映出了美国人“对于英雄不问出处”的心态。如果我们仅从一些国外新闻媒体似乎很是纷纷扬扬的报道中来看,会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为美国著名人物塑像遭到了极大的排斥,其实不然,在笔者与雷先生的交谈中,他是这样讲的,关于马丁・路德・金雕像在中国是件不痛不痒的事情,但在美国就不一样了,因为美国人对马丁・路德・金的崇拜甚至超过了总统。“我意识到这有多么重要,这个雕像将放置于美国政治中心华盛顿的国家广场,就像天安门广场之于中国一样”(雷宜锌语)。因而,在这种民族情感的驱使下,美国人把这样一个“重大题材”交给了异国之人,一些人的心理情感难以接受,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反对者主要来自竞争的落选者。有位叫Dwight的雕塑家,曾被聘请来做此设计,但当Dwight意识到自己并不擅长花岗岩石雕,他建议设计委员会找一位有能力的人做他的助手,Dwight仅仅认为雷宜锌是可以担当这个角色的。还有一位住在马丁・路德・金的故乡亚特兰大的美籍黑人艺术家,说选择中国人做此雕塑,“是打在脸上的一记耳光”。他认为一个中国人得到委托塑造一座对美国人有如此影响的“纪念碑”,此事所包含的象征意义是巨大的,会产生“中国制造”的烙印。雷宜锌认为美国是乐意反映出不同声音的,这还可能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但艺术就是艺术,不能混淆而谈,诸如此类的这种排斥现象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能以点盖面。

在美国的一些公开场合,雷宜锌是很受关注的,对他非常客气,往往还会主动介绍:“这位就是马丁・路德・金雕像的作者。”虽然有一些批评指出,黑人艺术家或者说至少是美国人应该被选来雕塑这件雕像,但雷宜锌还是以他对马丁・路德・金这位黑人民权领袖的理解和对“绝望之山”“希望之石”创意构思的艺术处理,征服了苛刻的评委,得以全票通过。

二、艺术特征

创作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纪念性雕像,需要娴熟的技巧自不在话下,重要的是要了解把握所表现内容的背景、内涵,以便有效地发挥出它的传播意义,马丁・路德・金作为美国民权运动领袖曾在其著名的演说“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中为赢得美国黑人应有的公民权和在美国社会中的平等地位,多次以“山”作为自由理想的象征来呼唤自由民主之声:

“让自由之声响彻纽约州的崇山峻岭!

让自由之声响彻宾夕法尼亚州的阿勒格尼高峰!

……

不,不仅如此,让自由之声响彻佐治亚州的石山!

……

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一个山岗!”

如此众多的“山”,道出了马丁・路德・金心驰神远,热切的心愿和如崇山峻岭般的胸襟。

因此,雷宜锌根据创意要求,以一块石料“劈出”一个魁伟的身躯――马丁・路德・金。且看,他与山同体同构,可谓坚若磐石。在细节的处理上,雷宜锌着重表现马丁的内在精神气质在外部的体现。他有意把马丁的眼光塑造的微微倾斜,又通过对眉头上的肌肉(皱眉肌)的精心刻画,使得微蹙的双眉与隆起的鼻翼构成了一股英豪之气,是一种刚毅之相。人的长期的表情可以形成一个人的面部特征,可以说雷宜锌正是注意到了这些能够反映出马丁・路德・金的性格特征的细节,才能把这位民族英雄塑造的自信坚定,冷峻而又深沉了。

纪念性人物雕像大致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塑造的是谁”,一种是“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如果十分恪守“人物是谁”,则可能会削弱其社会意义。如果片面强调其象征意义、社会意义,则不免会“夸大其辞”,这牵扯到一个对“度”的把握,这是一个难点。雷宜锌可以抓住马丁・路德・金最生动的演讲之态,也可以将之塑造成无所畏惧的民族斗士,但雷宜锌回避了这类概念化的模式,采取了更贴近生活的自然状态,雕像中的马丁・路德・金,双臂交抱,身躯挺立,凝远而视,自然、平和的外部形态包含着的却是他为黑人争取民主自由而像火一样激荡的情怀。这是雷宜锌对雕像细节的处理,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他对雕像的整体感觉的掌控。

雷宜锌说:“塑造马丁・路德・金,如果采用纯西方式的形体处理方法,这就不一定让我来做了,如果采取中国对英雄人物的理解,如把人的头部做得很方正,块面感很强,这也不能符合美国人的欣赏习惯。美国人对雕像的基本要求是‘像’,要忠实于对象,如果身高是6个头,那么就按6个头的高度塑造,如果是7个头的身高,那么,就按7个来处理。再就是细节部分,如人物的衣褶假设是100条的话,则就按100条。”(当然是须进行艺术处理的)。针对这种情况,雷宜锌不偏不倚,采用了虚实对比的手法,把马丁・路德・金的形象处理得自头部以下渐次概括,视觉上感觉是慢慢地渐渐地“人”揉进石头里面去了,融到山里面去了,也就等于将马丁・路德・金的精神与山共存了,这样便通过对面部的细腻刻画,做到了“真实”,又通过渐次概括做到了“艺术”,石雕有石雕的艺术语言,有它自身的技术制约,马丁・路德・金雕像要和建筑等同起来看,就像雷先生说的:“做起来就是一个建筑”。这便是这件作品的独到的艺术特征,也是为什么能在异国他乡夺标的原因。

雷宜锌在美国夺标,靠的是他的实力,但也反映出美国人比较包容的态度,他们对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干涉得很少,但却会不厌其烦地提供很多线索,提出很多建议,然后问你自己的看法,取决权归艺术家本人,他们不重视这个人来自哪里,是什么出身,又是什么头衔,却重视他的本领,有多少艺术家都想做马丁・路德・金这件雕塑,但后来还是推荐“找中国的雷谈一谈吧,这个机会应该给他。”

现在雷宜锌正在为马丁・路德・金雕像做1:1的泥稿。预计泥稿在2008年春节前完成,接下来便是翻玻璃钢,之后便是“打石头”了。拟于2008年10月份“马丁・路德・金”便会远涉重洋,矗立在华盛顿国家广场上。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篇6

生前,马丁·路德·金作为美国不合理制度的挑战者,被FBI长期监控,并多次被拘禁入狱。

而许多年以后,美国人称其为“建国之父”,将其与杰斐逊、林肯并列,称他们“共同塑造了现代美国”。

50年之后,他的梦想部分已得到实现,而前行之路却依然漫长。

如果他还活着……

“宽容”,成了马丁·路德·金精神中美国人时常提醒自己的一点。而每当遇到暴力或不公,“如果金还活着”似乎也成了美国人化解矛盾的“理想状态”。

摄像头下的中国

过去10多年来,摄像头开始闯入我们的世界。

除了政府在安装,企业、机构也在安装,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每个人手里都有了摄像头。“有图有真相”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眼睛,新的江湖规矩是,有视频有真相。

被直播的世界,开始拥有秩序。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电子眼的十字路口,汽车版的中国式过马路,将会是怎么一幅恐怖的场景。

但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并没有与法律、文化的进步比翼齐飞。

我们拥有数千万的摄像头,关于监控摄像头的使用安装规范,却没有一部法律,只是各地自己制定的“办法”。面对监控摄像头的违规,这个“办法”常常没有办法。

摄像头是信息世界的核武器,核武器泛滥,或许能带来核制衡,或许引发核大战。技术进步确实能让世界加速度,如若无规则,每个人的权利都会被加速度地伤害。

全运会,名利场

全运大舞台,四年轮一回。

作为中国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参与者最多的综合性运动盛会,全运会已日渐变味。

人们看到了全运会的种种“变脸”:从开闭幕式越来越华丽壮观,到取消多项活动仪式一切节约从简;从组委会各部门包括比赛技术人员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到现在的缩小规模精简瘦身;当然还有一些竞赛项目上的增减以及竞赛规则上的改变……

然而,全运会的“利益链”则一直没有变。

从国家体育总局各竞赛项目管理中心到各省市地方体育局、行业体协,从参与比赛的体育官员到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几乎所有人都被这条巨大的“利益链”紧紧连在了一起:官员们为政绩奔走,裁判们为判罚忙碌,教练员、运动员为金牌争斗……

毁三观

网络词汇“毁三观”,出炉将满一周年。人们现在常用它来评价那些有违常识、常情、常理之事。它们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认知不合,甚至可谓颠覆。

那些涉及道德和法律的“毁三观”之事,为何层出?与形成社会共识的标准相比,那些很“二”(反传统)、很“三”(利己主义)、很“四”(成功学)的三观,为何总有市场?在举国呼唤正能量的今天,如何正本清源?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语),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枉为中国人的话,那么,我们的三观又岂能被轻易毁掉呢。

从庙堂到江湖再到象牙塔,有无数精致的和粗糙的利己主义者,毁三观的事层出不穷。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所幸,无论现实如何毁三观,我们的良知是永远醒着的。

围观高官审判

从审判“”,到和,再到如今的,中国官方审判落马高官的信息与传播,经历了几次媒体介质上的变化。而这次微博直播,围观的含义也从单纯的在场观看,变成了信息传播中的互动,丰富了审判过程的戏剧性。

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下,高官落马前后的两张面孔的反差往往令人瞠目结舌,也满足了媒体受众的猎奇心理;另一方面,对高官进行公开审理,也需要勇气。

中国官方审判落马高官的信息与传播,也经历了几次媒体形式上的变化。而对政治上有重大影响力的落马高官开庭审判,过程是否公开、透明,成了检验统治阶层是否拥有自信的一大标志。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篇7

——题记

在别人表演完一个他精心准备的节目后,不论这个节目成功与否,不论这个节目你是否喜欢,你也应该为他鼓掌,因为这不仅是种尊重,更是一种鼓励和支持。不要认为你的掌声很渺小,如果那些成功者们没有别人的支持与鼓励又岂会成功?

今天的美国,华盛顿的雕塑随处可见。被尊为美国国父的华盛顿对美国独立及宪政的推动无疑居功至伟。但是,伟大的华盛顿并未成就一切,他虽有能力据受王冠,开创总统不连任三届的先例,却没有能力解放黑人奴隶。格莱美奖获得者、黑人歌手Jay-Z曾这样深情的说道:“罗莎·帕克斯坐下来了,所以马丁·路德·金可以走路;马丁·路德·金起步了,所以奥巴马可以奔跑;奥巴马奔跑了,所以,我们可以飞。”1955年,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斯因为占用公交车的“白人专座”而被逮捕。随后,为了反抗恶法,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发起了罢乘运动。罗莎·帕克斯以做下去的方式让美国黑人站起来。2012年的一天,当奥巴马在亨利·福特博物馆里坐上罗莎·帕克斯坐过的编号为2857的公交车,他作何感想?曾经,那位黑人母亲只因为要在这个座位上坐下去,竟然被逮捕。而现在,有着相同肤色的他当选为美国总统。耐人寻味的是,就在罗莎·帕克斯拒绝让座的前几年,有位黑人牧师在公交车上受到侮辱,被白人司机勒令下车,当他号召车上其他人一同下车以示抗议时,却无人响应,然而,这件事在罗莎·帕克斯那里就不一样了,许多人参与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来,拒乘公交车。381天的坚持,不仅改变了美国黑人的地位,也改变了种族主义盛行的美国。

所以,就算你做不了华盛顿,你还可以做马丁·路德·金。做不了马丁·路德·金,你还可以做罗莎·帕克斯。做不了罗莎·帕克斯,你还可以做一个为他们鼓掌的人。

每个成功者身后都有一些支持者与鼓励者,所以,不要吝啬你的掌声,也许他表现的并不是很完美,但你的掌声可能会让他在下一次表演中表现的更完美,也可能帮助他走向成功之路。

不要吝啬你的掌声,做一个鼓掌的人,让英雄成长,让我们成长。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篇8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Let us not wallow in the valley of despair, I say to you today, my friends. And so even though we face the difficulties of today and tomorrow, I still have a dream. It is a dream deeply rooted in the American dream.

朋友们,今天我要对你们说,千万不要沉沦在绝望的深谷里。尽管眼下困难重重,但我依然怀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深深植根于美国梦之中。

相关推荐

上一篇: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范文 下一篇:漂亮的女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