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夜色朱自清范文

时间:2023-09-28 04:34:26

荷塘夜色朱自清

荷塘夜色朱自清篇1

——《荷塘月色》读后感

带着忧愁独自徘徊在幽寂的小路,淡淡的月光,淡淡的伤。

——题记

似曾在梦中见到过:幽寂的深夜,池塘的碧波荡漾在皎洁的月光的照耀下犹如一面明镜,映出了亭亭玉立的荷花仙子,荷叶上滚动着露珠,荷叶下游玩着小蝌蚪。好一幅别具情韵的风景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再现了世人的梦境。

荷的最大美处是洁。贯通古今,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千古美名,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别样风采。荷花一直以它的纯洁优雅、清雅脱俗而独步人间,引众人仰慕。因而有“六月花神”之美称。而《荷塘月色》描写的并非如此。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这无疑是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并非只有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不同了,感情自然也就变了。

淡淡的月光,喜悦中透出丝丝悲凉。在朱自清生活的那个年代里,他是多么希望追求高雅、自由的生活呢?可是,社会的落后,使当时的生活浑浊不堪,就如荷塘中的淤泥一般。充满血腥的暴力革命——四一二革命政变正在接踵而来。这次反革命残杀了多少百姓,又有多少人面对“叛变”“被杀”两个选项而不知所措。面对国家政局的混乱,他愤怒、忧虑、无奈,而又多么的向往自由与高雅的生活!朱自清深受五四精神所哺育,虽然他在“隐士”的学者的外表之下,但是他的心是一颗炽热的爱祖国的之心!又有多少人能像朱自清、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呢?

面对昨天的耻辱,我们新一代的娇娇宠儿该怎样做呢?会不会过上让朱自清先生追求的生活呢?我们的国家又会不会更加繁荣富强呢?一切重任都肩负在我们身上,一切希望都要靠我们!躲在温室里的雏鹰,出来展翅飞翔吧!

那一幅别具情韵的风景画,那清雅纯洁的荷花。那幽寂的深夜,那皎洁的月光……

带着淡淡的月光,淡淡的伤,我睡着了,在梦中,我又梦到了月下的荷塘,荷塘的月色…

——后记

荷塘夜色朱自清篇2

读《荷塘月色》很多年了,问朱自清那个满月却有淡淡的云的晚上的心很多次了。越读越有味,越读越喜欢;越问越理解,越问越觉得《荷塘月色》“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那时朱自清的心境。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以笔为手,以文字为带,将颇不宁静的心境舞得缥缈迷幻,曲尽其妙地表现了作者“想起荷塘”“想起采莲的事情”时的喜悦满足和失落哀愁,表现了革命低潮时自由者、廉者、狷者的扑朔迷离、痛苦复杂的内心世界。

1927年7月,朱自清不到三十岁,已经是清华大学中国文学教授,住在清华园西园。从世俗的眼光看,朱自清可谓事业有成,跻身社会上层了。

可朱自清不是一个自私自利、满足于个人的成功和幸福的人。他是20世纪初成长起来的爱国民主战士。他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五四及其前后的五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学读书,年轻的心灵浸染的是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五四血液,秉承的是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北京大学传统。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朱自清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以正义冷静的文笔勾勒反动政府的罪行,表达作者对爱国青年的尊敬。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朱自清的思想、性格、家境使他旗帜鲜明、义无反顾地参加革命。

《荷塘月色》开篇即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既平常又特别:这几天既指这几天,也指这一两年;颇不宁静既是一时半会的心绪,又是这一两年作者深沉持久的情感状态。这句话看似不经意的脱口而出,实则是内心“惶然”“惑乱”“挣扎”的涌现。涌现的是冰山一角,牵连的则难以穷尽,就如《红楼梦》第五十回中芦雪庵即景联句中凤姐的起句:“一夜北风紧”,映射着她对自己和家庭的忧虑和伤感,给人无限想象揣度的空间。

心里颇不宁静,朱自清先是“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后是“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荷塘是身边的,采莲是江南的;荷塘是看见的,采莲是回忆;荷塘是幽静的,采莲是热闹的。朱自清这天晚上两次忽然想起也看似不经意,实则很值得玩味。他在第三段中自语:“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今天晚上朱自清在沿着荷塘的曲折的小煤屑路上踱步,是独处,较为冷静;采莲是群居,很是热闹。二者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又有着共同点。沿着荷塘踱步,好像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超出了平常。这荷塘既是生活中的,又不是日日所见人人所赏的荷塘,因为朱自清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觉得是个自由的人”。采莲的少年女子美丽多情,羞涩而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情。踱步荷塘,是心境和思想的自由,江南采莲,则是行动和情感上的自由:这二者对于以民主自由为思想根基的朱自清来说都是极为可贵的,朱自清爱他们甚于生命。

想起荷塘,朱自清在满月的光里带上门就去。有淡淡的月光,路上不再阴森、寂寞、让人害怕,加上心境自由,他暂时受用荷香月色。

塘还是那个塘,荷还是那些荷,但朱自清暂时不是那“心里颇不宁静”的人。今晚的荷在朱自清的眼里别有风致。这别有风致的荷又把他难得的倏忽即逝的喜悦和满足表现得贴切、细腻、充分。你看:

那出水很高的叶子,让朱自清想到了飘飞的裙,轻盈,充满活力,无比美丽;

那零星的白花,开着的朱自清觉得它们袅娜,没开的觉得它们羞涩,并想到莹润的珍珠、闪烁的星星、洁净的美人。

微风过处,那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缕缕清香浸入他的心脾,那闪电般的霎时传过的一丝的颤动也映入他的眼,那风拂叶簇而凝成的碧痕也留在了他心中。因而看不到流水的颜色,作者也心满意足了。(文章末尾,见不到一些流水的影子,朱自清觉得“是不行的”,可见景的快乐与悲哀在于赏景者的心境宁静与哀愁。)

此时作者看荷,就像贾宝玉看林黛玉,看得细致,看得高兴,看得满意,无一处不美,无一丝遗憾。

荷美得人心满意足,月也美得人心旷神怡。

那不是普通的月光,而是浇灌叶子和花的流水。那多情的月光和薄薄的青雾让叶子和花洗了一次牛奶浴,纯洁得如神仙;罩着梦幻般的轻纱,飘逸得快要羽化。是月光纯洁了荷,还是荷多情了月?无须深究,只管领略荷与月的融洽宜人。月光不能朗照,没关系,那就当别有风味的小睡;月色不均匀,好得很,那就当听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释放朱自清心中的喜悦,月倾泻朱自清心中的惬意。

受用荷香月色,朱自清如羁鸟回到旧林,陶渊明回到田园,想象着桃花源。

人喜欢月光,树也喜欢月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将荷塘重重围住的树,在路的一旁,特为月光留着一段空隙。

朱自清喜欢的景致,数量可以多,也可以少,如荷叶和荷花;形体、动静上可以大,也可以小,如出水很高的叶子和一丝的颤动、霎时的波痕;色彩和味道可以浓,也可以淡……但是阴暗模糊的景物却让朱自清的喜悦和满足顿减。因而辨得出的杨柳的风姿也如画在荷叶上的倩影让朱自清受用;那阴阴的树色,隐隐约约的只有些大意的远山,没精打采的像渴睡人的眼的路灯光渐渐地让受用荷香月色的朱自清遗憾、失落、哀愁。安静的院子、屋子无法让他安宁;热闹的蝉声、蛙声更毁了今天晚上的自由,把他从另一世界惊回来,回到了平常:心里颇不宁静,思想不自由。

荷塘亦如陶渊明的桃花源,只能让人暂时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暂时心满足,暂时宁静。

宁静如时光,失不可得,朱自清于是向往追求自由的另一种形态——热闹。他此时在研究国学,研究古典文学,于是和眼下相关的采莲便涌上心头。朱自清自己叙述的和古文诗歌描绘的采莲时的嬉游的光景都“热闹”“风流”“有趣”。这“热闹”“风流”“有趣”在他回忆时亦如他沿着荷塘踱步时那样感觉着、拥有着自由,但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又让他明白“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朱自清不甘,于是再一次地回忆,再一次向往,再一次追求;但引起的无非是又一次失落——心境回到了先前,脚步也到了自己的门前——屋子还是那么安静。

朱自清夜游荷塘,游荷塘时的所见所想,既是真的,又像是梦幻。不论是真的还是梦幻,朱自清的心境都如雕塑般形象、舞蹈般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读者悦服。

关于《荷塘月色》的情感,“淡淡的哀愁夹着淡淡的喜悦”的观点在很长时间被人们信服,广泛传布。这个说法初看是不错的,但细究则失于笼统,问题不少:

1.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都一样的淡吗?

2.作者受用荷香月色时的喜悦真的很淡吗?

3.哀愁淡淡不是比哀愁浓浓好得多吗?淡淡的哀愁怎么会让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

4.淡淡的哀愁夹着淡淡的喜悦,这其中哀愁和喜悦是此起彼伏,还是并行混融呢?

5.淡淡的哀愁夹着淡淡的喜悦是一种很普通很大众的感情,朱自清的名篇表达的就是这样一般“货色”?

荷塘夜色朱自清篇3

我踱步到小荷塘旁,

荷叶正低头酣睡。

我站在这儿,饶有闲情地看月光洒落在荷塘,荷塘上的风阵阵清凉,沁人心脾。这荷叶在月光陪衬显了些惨白无力。

不经意,先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大概我所看到的荷塘与他在清华园里看到的荷塘大为不同。朱自清在夏夜里看到的是明月,翠绿的荷叶,粉嫩的荷花,以至于发出风流季节的赞叹。

我所看到的,荷塘不足三百方米,因为它在小村口旁,初秋将至深深处,荷花早已结成莲蓬,莲子早已被人采收,只剩下单调深沉而灰绿的荷叶。她们也略带有那么一点疲倦之态,零零散散分布在荷塘。《红楼梦》中,贾宝玉抱怨荷叶密集一片,想命人将之拔去,于是,林黛玉便说出,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细品这句,若真的能有雨便可听雨了,听雨打在残荷上萧瑟之声。不过原句是:留得枯荷听雨声。但是不管那是残荷还是枯荷,必是最凄凉的。

我所看的,荷叶并不密聚着,沿边也没有任何干枯,一直极为寂寞纹丝不动地呆在水塘里。

我见过最动人的情景,五月之初,荷花正要开放,裹着含苞,半露粉红的面庞,荷叶可谓青翠欲滴。那晚,夜里下起了小雨,吹着习习凉风,还可见到月隐隐约约躲在薄云之后。那是一幅烟雨晚荷图,那荷花,就像一位孤傲的仙女在雨雾中,挥着如纱的长袖,在翩翩舞起来。

今天的荷塘安静了,初秋的荷,还没干枯,但也不是从前之态,有了点倦然,是否也厌倦无聊的生活。

更深了,夜,

风终于吹来了,

荷叶随着风轻轻摇摆,这景致独有它一番风情,雨下了,我终于听到了雨在荷叶上的声音。

夜,有了;雨,有了;风,有了;月,有了;荷,有了;

欠了点什么,

不是荷花,只缺清净的心能与荷相为配。

没有多少人会留恋着她们,人们往往只将目光留给美艳的荷花。在夜阑人静时,荷叶始终没有怨恨,也不会埋怨,任雨打在身上。因为她甘做绿叶,愿衬托红花,她不会争取,只求在安静中度过。

怕是只有清静的心,能了解她吧。

而我的心是清净的还是扰乱不定,

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了。

荷塘夜色朱自清篇4

《荷塘月色》算的上是名篇,使人久久不忘,就在于写出了景致。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曲折折的小煤路”读到此处,我的脑际中不知不觉的浮现出一条小路,曲曲折折。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一句话看似矛盾,并非矛盾,朱自清先生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的,使人耐人寻味。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直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用的极好,如果换成我们的话,可以用个散落就已经不错了。它值得我们去学习。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情不自禁的想起夜空中悬挂的月亮的月光使黑影也变得斑驳起来。

《荷塘月色》中有许多地方还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甚至梁元帝的《采莲赋》也被朱自清运用到恰到好处,结尾还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写的好。

荷塘夜色朱自清篇5

[关键词]中职 语文 信息技术 有效性教学

在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手段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学科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网络交互平台等,使教学内容更为充实,使教学情境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使教学评价手段更有实效,使师生交流平台更为宽阔。为此,许多一线教师往往把目光放在教学信息技术的操作上,把原来的课堂板书变成了精美绝伦的课件。这样做,课堂容量增大了,课堂也的确热闹了,但所运用的信息技术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却不明显。

南国农先生精辟地把信息化教学概括为这样的公式:“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教育”。可见,现代信息化教育不只是信息技术,它是在先进、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选择更适合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有效的教学,它的本质是实现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构建出开放、融洽、互动的协作氛围,最终让学生成为信息化环境下的终生学习者。

笔者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多年,在信息化教育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由最初的将信息化教育理解为制作精美的课件到重新认识信息化教育的本质。经过不断探究,笔者认识到,信息技术需要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方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实践案例

本文以《荷塘月色》一课为例,谈谈笔者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与思考。在设计这一课例时,笔者把“以信息穿针引线,让课堂渐入佳境”作为宗旨”,在有限的时间里创设符合当时情景的清华园,让学生慢慢进入作者的时空天地。在传统教学中,笔者曾花很大力气描述“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下的月色”的氛围,竭尽全力地讲解,以便让学生明确《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但学生似乎不领情,茫然的表情告诉我,教学效果甚微。

为此,笔者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尝试创设最逼真的视频情景,让学生融入到那片历史的天空,体会到1927年政治黑暗的形势下知识分子内心的清华园“田田的、碧波荡漾的荷塘”蕴含的不平静。笔者将一幅幅荷花图流动在屏幕上,展示了多幅以月光为背景的荷塘月色图,配以二胡名曲《月夜》,依次穿插朱自清像、清华园月夜图等,并不失时机地引入作者和背景知识,一下子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把学生带到了情景相生的实景课堂,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作者的感受和情愫。在这里,笔者通过教学信息的文字、图像、声音等,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迅速走入一个身临其境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显而易见。

在第二环节“重点段落赏析”中,在现代教育教学论的指导下,笔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为学生思维的多维发展提供平台,重点赏析了“荷塘”与“月色”部分。笔者请学生从写景的角度,体味两部分写景语言的异同。让学生明确:描写“荷塘”部分运用大量的叠词,而描写“月色”部分,则是运用一系列表现力很强的动词,把本是难状之景的“月色”,刻画得形象可感,使人联想和想象到月色的轻盈、朦胧与素雅。接着让学生聆听文章精彩片段的配乐朗诵,再次感受荷塘的风情绰约和月色的朦胧雅致。继而让学生再品味文章的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带着“不宁静”心情的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素淡朦胧的月夜和作者淡淡的喜悦与哀愁”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为学生思维的多维发展打开了空间。这既是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生机盎然的自然需要,也是语文教学形成预设与生成动态过程的必然要求。我们绝不能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声画来代替文字,用图画来取代意境,因为文字提供的思维空间远远大于直观。笔者通过有效的视频朗诵素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理解得更透彻,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重点难点的攻破。

在最后的“拓展”环节,我利用网络,建立语文学习博客,创设了继续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寻找相关的网络资源,让课堂在课外得到有效延伸,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比如,笔者就通过百度,与学生分享了朱自清的轶事: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1917年报考北大本科,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严”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朱自清在西南联大教书时对学生热情鼓励,但并不轻易称许,往往为一个问题会与学生争得不可开交。他曾风趣地对学生说:“你们不易说服我,我也不易说服你们,甚至我连我的太太也说不服,虽然民主的精神在于说服。”

认为朱自清先生是一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民主战士等等,来鼓励学生增强对作者性格、追求、品质的深入了解,以增进学生对作者的喜爱之情,并爱屋及乌地喜欢上这篇经典散文。

在本课例中,多媒体课件不是用于单一的展示。视频素材是为创设教学情景服务的;使用图片、朗诵不是仅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对作者有更直观地评价。使用网络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学生课后的重温课堂、深化认识、交流探讨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构建。

李克东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出了三个基本点:第一,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第二,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第三,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重构知识。对照这三个基本点,我巧妙地运用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技术,实现了传统教学无法展现的内容,提升了语文教学的效率,真正彰显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现代信息化教育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融合。我们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思索这些技术是否为学生营造了有效的信息化环境,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更有效的学习资源和平台。教育理念先行,巧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率,展现信息化教育的优势,这才是信息化教育的本质与魅力所在。只有紧紧围绕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科学而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助推作用。

江苏省信息科学研究院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2013年度课题“基于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13-R-2507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9(8)

[2]王馨、郭丽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 冯玲玉,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荷塘夜色朱自清篇6

余光中返台前,叮嘱流沙河一定将这件“小”事弄清楚。带着挚友的嘱托,流沙河几经奔波,终于从《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上得到了答案:《三国志》出自西晋史学家陈寿之手,被公认为记载三国历史最早的史学著作,里面清晰记载着“张飞字益德”。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经艺术加工将“张飞字益德”改为了“张飞字翼德”。也就是说,武侯祠“张飞字益德”的介绍,完全出于对历史的尊重而并未出错。

流沙河赶紧去信将实情告知给余光中,写道:“当对—件事存有疑问时,切不可草率下结论。只有抛弃臆断,下功夫弄个明白,才可避免尴尬。”余光中回信称道:“先生卓然而立的求真精神,令我敬佩,也让我感触颇深:做学问者要有个性,人云亦云断不可取。”

无独有偶。大半个世纪前的1927年7月,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发表了《荷塘月色》,其中“月下荷塘”的描写让读者尤为喜爱:“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文章发表后不久,朱自清收到读者陈少白的来信,指出:“蝉在夜里是从来不叫的。”朱自清对此很重视,立即查阅有关资料,又询问了很多朋友,大家都赞成陈少白的看法。他又请教昆虫学教授刘崇乐。而刘崇乐则抄了一本书上的话给他:“蝉一般夜里不叫,但也有叫的时候。”

朱自清正为找到蝉在夜晚会叫的证据而高兴,却忽然想到,刘崇乐是位治学严谨的科学家,抄给他的那段话也许是个例外。于是,他在给陈少白回信时说,昆虫学专家和你的看法一致。并表示《荷塘月色》再版时删掉月夜蝉声那句话。

信寄出很长时间,却未得到回音。直到1938年,朱自清才在正中书局出版的《新学生》月刊上,看到陈少白针对蝉在夜晚是否会叫的文章。文中引用了朱自清的回信,还引用了北宋诗人王安石《葛溪驿》中的诗句“鸣蝉更乱行人耳”,更正了此前对朱自清描写夜晚蝉叫的质疑。

虽如此,朱自清还是于1948年写了《关于“月夜蝉声”》一文,感慨道:“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的夜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其实是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我在这里是个有趣的例子。”

上述两件“小”事,在他人眼里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治学严谨的三位大家来讲,却是一种良好修养的表现,不仅反映出他们对“真”的执著追求,也体现出做学问者更需具备卓然而立的品质。

荷塘夜色朱自清篇7

【关键词】美学思想 散文翻译 和谐美

中英文散文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散文都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文体,也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根据散文所具有的区别性特征,对散文原文中“美”的保持在翻译时是最重要的。翻译的时候,可以从声音美、节奏美、意象美、修辞美、错综美、感知美、绘画美、宁静美、意蕴美九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和翻译。将这些美和谐地结合并运用起来也是文学翻译要解决的最大难题。

《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抒情散文。散文动静结合,虚实相映,运用大量修辞,精彩细致地描写了月光下的荷塘。在翻译时就要考虑对这些修辞和句式的处理。散文翻译讲求的是整体效果,而不是单纯地文字堆积。本文就以朱纯深先生的译本为例,从词汇、句子、修辞三个角度对译文加以分析,再现其美学欣赏价值。

一、分析背景,确立基调

要想译出具有和谐美的散文译本,首先要全面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风格并且把握原文的感情基调。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之后的清华园。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凄凉,陷入苦闷彷徨之中。作者朱自清先生正是处于这种苦闷中,他想投身革命,却有太多的顾虑;他选择了逃避,又在矛盾中挣扎。在如此复杂的心绪之下,他借景抒情,写出了这篇著名的《荷塘月色》,通过对夏夜荷塘景色的描绘,表明了自己对时局的担忧和内心矛盾的心情。而朱自清先生的写作文风又以素朴缜密、清隽沉郁见长。本文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篇的文眼,也是开启朱先生文章感情基调的钥匙。

二、词汇方面体现的美

语言中一词多义的词语很多,只有使它进入句子或者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其意义才能得到确定。从翻译的角度来看,脱离上下文,就无法译出语义连贯的译文,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得体的选词,而不是把词孤立于语境之外,盲目地寻找字面上的“等值”。

原文中的“淡淡的”分别译为“a thin, grayish veil”(淡淡的月光),“a film of clouds”(淡淡的云)。修饰的成分不同,译者所选择的词汇也不同。若像笔者一样,对“淡淡的”一词采取直译方法,译为light,faint或者subtle,就感觉太空泛,原文的意味也随之殆尽。同时由于中文的叠音词就不能在英文中找到对应的词汇,译文为了避免尴尬,使用了头韵法等手法。原文中“月光如流水一般”译为The moon sheds her liquid light. Liquid一词有clear and bright之意,用liquid将月亮写活了,月光的清澈灵性跃然纸上。

而笔者在翻译时,没想到将月光运用拟人方式展示,而是直接译为moonlight cascaded like water,选择cascade一词是因为它的本意就是“喷流”,给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觉,但完全打破了原文的和谐之美,与作者的“淡淡的”感情基调也不符合。

三、句子方面体现的美

张培基先生曾说过:“翻译时并不是所有的平行或对等结构都要‘对等的’译过去,否则译文会变得邋遢又嗦,也不能表达出原文的深层含义。”而朱纯深先生的译本更是验证了这句话。他力图从整体效果上追求原文所传达的意境,而不是字对字地翻译。他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不同的句子结构,传达了原文的和谐美意境。

原文中的“我爱热闹, 也爱冷静; 爱群居, 也爱独处。”译为I like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 I like being solitude,as much as in company.原文是典型的平行结构,而译文用的是英语平行结构,既在内容上对比,又在结构上平行,读来朗朗上口。再如原文中的“酣眠固不可少, 小睡也别有风味。”“酣眠”与“小睡”对照,译文译为“a profound sleep”和“a snatched doze”, 构成了匀称的平衡结构,也形成了很好的对比,反映了原文作者的审美情趣。但笔者认为profound一词还有待考虑。虽profound sleep有“酣睡”之意,但理解原文,“小睡”指的是打个盹,“酣眠”是深入睡眠,笔者认为采用sound一词更为准确。

四、修辞反方面体现的美

原文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属于嗅觉的幽微的“清香”转换成听觉上“渺茫的歌声”,楼高且远, 微风轻拂,楼上的歌声听起来似有似无。采用通感修辞,使嗅觉与听觉想通,描写出了荷花栩栩如生的形态。朱先生的译文基本上保留了原句的特点,给读者以无限美好遐想。该句的音韵效果也很明显,如breeze-breaths-building,fragrance-faint-form,streak-straight,leaves-like-lighting-

lotus等,这些词语在听觉上和视觉上都能产生一种意境美的效果。译文生动形象地译出了月光笼罩下荷塘的夜景:淡云遮月的迷茫,雾霭漂浮的朦胧,花色月影的闪烁,扑朔迷离的梦境。笔调自然,与原文中的美互相呼应,再现了作者心中一份复杂的情感变化:先是一缕淡淡的哀愁, 后是一丝淡淡的喜悦之情。

五、总结

要提高散文翻译水平,就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把握作者的时代背景、写作风格和感情基调,采用相应方法来调整译文结构,也不要刻意追求高深词汇,细细品读中外优秀散文,这样在翻译的时候才能更好地传神达意,才能译出真正具有和谐美的散文译本。

参考文献:

[1]赵鹏.翻译美学视角下的荷塘月色英译本赏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2]甘文平.从英译〈荷塘月色〉看译者的翻译美学思想[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

荷塘夜色朱自清篇8

一、事情的缘由不是写作的缘由,更不是写作目的

刘先生说,“无论从社会环境还是从家庭环境(父子关系紧张)来看,朱自清内心深处只有‘颇不宁静’,而非‘喜悦’”,“读者首先触摸到的是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 ――不愉快。难道能把‘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理解为因喜悦而激动不已吗?而这句恰恰是‘文眼’,也为全文定下了‘忧愁’的感情基调”,他并且进一步分析说,“描写‘荷塘月色’所透视出的‘淡淡的喜悦’并非作者所抒之情;排忧解愁才是作者描写‘荷塘月色’的真正目的”,“同理,我们也能从文章后半部分‘忆江南’中体会到作者的‘淡淡的喜悦’,但他们同样是作者用来排忧忘忧的工具”。这里刘先生偷换了概念,将事情的缘由当成了写作的缘由和写作的目的。

不错,课文开头确实是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课文后面的内容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才去荷塘散心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这个晚上去荷塘散心这件事的起因,而不是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更不是本文的写作目的。因此,我们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从常理上说,作者也不会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就要来写篇“荷塘月色”的文章,从而达到“排忧解愁”的目的,而只会是游了荷塘后有了某种灵感,才产生了要用笔将它记下来的冲动,于是就将游荷塘时的所见所想写了下来,这便有了《荷塘月色》一文。当然,我们手头缺乏必要的资料,不知道朱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缘由和目的是什么,因此,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想多谈,我们还是从文本本身去解读吧。

其实,知人论世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文本,但并不能代替文本的研读。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作者的遭遇、作者所处的环境和文本的内容划等号,尽管二者确实有着某种联系,有时甚至影响还很大。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当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的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父子关系紧张的家庭环境,就简单地说《荷塘月色》所抒写的是“浓浓的”“愁情”。文章抒写了什么情感,主要还得从文章本身入手来分析,因为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所抒写的情感,而不是“1927年朱自清的情感”。事实上,作者某段时间的情感与他这段时间里所写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至少有三种关系:完全一致、完全相反、有同有异。我们要搞清楚的是作者在具体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而不是脱离文本,空洞地谈论某段时间作者的情感。

二、文章标题确定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文章情感只能依托文章内容抒发出来

一般地说,很少有不依托内容而光抒情的散文存在,情感总是要借助一定的内容表达出来。标题“荷塘月色”告诉我们,文章的写作对象就是“荷塘月色”,“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里的月色”就是文章最基本的写作内容。托物言志也好,融情于景也好,借景抒情也好,直抒胸臆也好,文章情感总得有一个依托物,没有相关内容作支撑,文章情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具体到“荷塘月色”“这一个”来说,“我”(作者)既看到了美景 ――曲曲折折的荷塘,像亭亭的的裙似的田田的荷叶,像“刚出浴的美人”一般的荷花,还嗅到了荷花的缕缕清香,看到了微风吹起的凝碧的荷波,如流水一般的月光,有着丰姿的杨柳,等等;也想到了美事――六朝时年轻美貌的女子唱着艳歌采莲的盛事。自然此时的“我”的心情是“喜悦”的,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刘先生说,“《荷》之‘美景’是文章的局部而非整体,是作者感情‘突围’的第一步,而非抒情的主体”。这话显然不顾文章实际,当然也就不符合文章实际。文章除了第一段全段、第三段部分内容及最后一段破折号后的几句话外,都在写“荷塘月色”及与之有关的事和情,怎么能说这个“局部”不是“抒情的主体”呢?我们真不明白刘先生的“整体”和“局部”是怎样的概念,放着占主要篇幅的中间内容不管,硬要认定开头、结尾的几句话是文章的“主体”,实在让人莫名其妙。金志华先生说得好,“《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是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教材摘自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笔者转引自人教版2003年6月第1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34页的补白短文)。所以一般人所认同的本文抒发了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的看法,是有道理的,是说得过去的,既注意了文章的主体,也结合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三、说作者在文中抒写了“淡淡的喜悦”和“短暂的精神自由”可能更准确些

本文的议论不多,而第三段最为集中,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以为,第三段的议论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全文情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段是这么写的:“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你看,作者在这里不是把自己游荷塘的思想、情感、态度等说得很清楚吗?人们一般认同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本文的文眼,我倒觉得,纵观全文,这第三段更有资格做全文的文眼。前面说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其实最大的作用在于交代夏夜独游荷塘的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仅仅是事情的缘由,不是写作的缘由,更不是写作的目的。而这第三段的议论就不同了。我们来看,“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是说此时的“我”不同于为了生存而奔忙的“平常的自己”,这时的“我”是自由的,“另一个世界”就是不同于平时繁忙而不得清静的世俗世界的自由世界(自由天地),“我”只有在这“另一世界”里才是自由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里作者直接点明此时的“我”“是个自由的人”,是对上一句的具体而明确的说解。“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说自己既入世又出世。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想”的当然是开心的事,“不想”的当然是那些烦人的不开心的事。中国文人(知识分子)骨子里都是崇尚精神自由的,屈原、陶潜、阮籍、嵇康、李白、王维、李贽、王国维、胡适、鲁迅等都如此。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朱自清先生也是如此,这天晚上时间尽管短暂,但先生“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而这“自由”,既有行动上的自由,更有精神上的自由。“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对“自由”的具体说解,可见先生此时精神是很自由的。那么这时的他最想干什么呢?“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注意“受用”这个词,它表明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享受啊(当然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享受),尽管这享受很短暂。你看,这段议论文字不是把先生此时的思想、情感、态度等说得一清二楚了吗?所以我们认为把它列为文眼更合适。

并且,正是因为此时的先生是“独处”的“自由的人”,所以才能心静,而心静才更能发现事物的美来。要知道这荷塘是先生“日日走过的”,可见再熟悉不过了,但平时因生存的繁忙和烦恼,并没能好好享受到其中的美,只有这时自由了才尽情地“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事实上,荷塘就那么大,但在此时的作者的眼里,却是“无边的荷香月色”,这不是精神的自由又是什么!

心静便会心细。先生这时看到了哪些美景呢?他看到了田田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很美;他看到了叶子中间零星点缀着的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很美。精神自由的先生此时便有了传统文人的雅兴,所谓“刚出浴的美人”,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受啊。这时先生连细微的荷花的清香也感受到了,“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的使用,把这种美妙的感觉传神地写了出来。要是繁忙的白天,或是心不静的时候,他会有这种美妙的感受么?这时就是微风吹起的荷波在作者眼里也成了难得的美景,所谓“凝碧的波痕”,实在给人一种强烈的质感。于是,尽管荷叶遮住了流水,本来有点遗憾,但先生也不觉得了,反而认为“而叶子更见风致了”。可以说,先生已为月色下的荷塘陶醉了,精神极其愉悦。

这还不够。先生还看到了、感受到了“如流水一般”的月光,这月光不同于平常所感受到的月光,这月光是“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结果“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一个“泻”字,一个“笼”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先生此时的喜悦,我们也被先生的感动而感动着。而在这月光的“泻”“洗”之下,先生还感受到了“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觉得它简直“却又像画在荷叶上”。于是,先生觉得尽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你看,这美景不是一道平时难得“受用”到的的精神大餐吗?

还不止此呢。先生早就说过,这时的他“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什么都可以想”。触景生情,看到眼前的美景,作为骨子里追求精神自由的先生想到了什么呢?他想到了六朝时美丽的少女们荡着彩船、唱着艳歌采莲的热闹场景,“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美丽得让人心悸,这是多少代中国文人魂牵梦绕的事情啊,人们不惜在笔下反复上演着这道精神的大餐,这个晚上朱先生也可尽情“想”受了。而这样的事情只有在精神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受用”的,心不静或没有这雅兴的人是无法体会到的。你看,“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首徐回,兼传羽杯;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这热闹的情形,只要闭上眼睛一想,就能让人动心销魂,实在是“有趣的事”,叫人心向往之。而“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美好的爱情永远是人们尤其是文人们歌咏、追求的精神大餐,“乐而不淫”,这种精神享受是需要有精神自由作保障的。

你看,先生的这些所见所想,不正体现了他的“淡淡的喜悦”和“精神的自由”吗?所以我们说,说作者在文中抒写了“淡淡的喜悦”和“短暂的精神自由”可能更准确些。

四、几处难点释疑

1.开头、结尾的问题

文章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结尾说“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说明作者确实是因心烦而来荷塘散心,最后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即金志华先生所说的,开头是“不静”,结尾是“出静”,夏夜游荷塘是由“不静”而起,最后又“出静”。但这并不影响朱先生在游荷塘时所得到的短暂的自由和喜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暂时超然”。也就是说,这开头和结尾并不影响文章主体的感情基调。

2.“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跟“虽然是满月,天上确有一层淡淡的云”。

这些句子说明作者在游荷塘这短暂的自由和喜悦中确实还有点心理阴影,真的还有“淡淡的哀愁”。

3.“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这只是作者如实描绘月光下灌木丛的影子,不表明他此时的心情坏,顶多表明他不喜欢灌木丛的影子而喜欢杨柳的影子而已。这话所在的语境是:“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光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一个“黑影”,一个“倩影”,表明作者确实是在绘形描景,作者确实是偏爱杨柳的影子;但正是这不均匀的月色和高低、浓淡变化的树影子,才让作者有了一种奇妙的感觉:“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在作者眼中,“黑影”也好,“倩影”也好,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美丽的图景。

4.“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没精打采”是形象化地描绘从树缝里漏下来的路灯光的样子,不是作者的心情,这只是文学语言,如果用大白话来说,那便是“从树缝里漏下来的路灯光一点也不亮”。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与其说这句话显示了作者的失落,还不如说它表明作者这时内心里很羡慕热闹,他前面早就说过“我爱热闹”。正因为“我爱热闹”,所以接下来才会去想六朝时美丽少女们荡船采莲的事情,而“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就成了绝妙的过渡句。这时的作者即使有愁,也只能是淡淡的,既然他早就说过“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那么,他怎么会去想那些不开心的事而大煞风景呢?

上一篇:爱的祝福语范文 下一篇:新的一年励志语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