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提出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24 12:31:02

呼风唤雨的世纪提出的问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提出的问题篇1

一、好的导入就好像京剧演员的第一次亮相

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深深懂得一堂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入,就能够吸引学生进一步钻研课文,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对课文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备课阶段,很多老师都在课堂导入上下功夫。就像京剧演出,演员的第一次亮相,尤为重要。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创始人梅兰芳先生66岁时在北京公园为老百姓演出,他的第一次亮相就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良好效果。文章是这样描写的:“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二、好的导入要充满激情,要能够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

《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就说明课堂导入必须要充满激情。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从我自己的实践来看,导入环节的语句多为感叹句、疑问句。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教材三上第11课《秋天的雨》的导入:“同学们,经过夏季炎炎烈日的熏烤,我们多么盼望着凉爽的秋天呀!随着阵阵的秋风萧瑟,一场场秋雨随之而来。人们对秋雨有很多美好的比喻。像一把钥匙;像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雨中藏着很多好闻的气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秋天的脚步,一起走进那个秋雨绵绵的季节吧!”

好的导入要给学生留有悬念,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去读书的欲望。只有这样的导入,效果才能好。

三、常见的导入形式

1.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这种导入可以说是最常见的。因为人们都习惯于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种方式针对性强,也很容易以问题引路,尽快走近课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而激“疑”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在教学的导入环节也是教师设“疑”的最重要环节。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教材四上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的导入:“同学们,有人说20世纪人类的发明与创造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可以说20世纪真正是一个人类可以呼风唤雨的世纪!那么,你想知道有哪些重大的发明与创造吗?”导入之后,学生正是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急切地到课文中去寻求答案的。随着对课文了解的不断深入,学生不断地受到课文内容的冲击,不停地发出感叹:人类真了不起!这时候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齐读:“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

2.歌曲导入,调动学生的情感细胞。在导入环节,有时候用歌曲导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在一次市级的小学语文赛课上,一名教师讲《妈妈的账单》一课,就用《感恩的心》歌曲导入,学生很快就融入了课文情景。从小彼得向妈妈索要酬金的事情上领悟到孩子的天真无知,也能从小彼得能够知错就改的行为中学到了要学会感恩父母,受到了要做一个有孝心的好孩子的良好教育。

3.动漫作品导入,形象逼真效果好。用动漫作品导入能够起到语言、故事达不到的神奇效果。因为它是集音乐、美术于一体,融视听觉于一身的艺术形式,顺从了孩子们都喜欢动画片的心理。比如人教新课标版语文教材五下第21课《猴王出世》的导入,就可以用动画片《西游记》的片段。

4.经典影视剧剪辑导入,能够拉近学生与名著的距离。人教新课标版教材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片段或部分章节都有涉猎。过去我们讲这类课文时,常常为导入而犯愁。因为古代四大名著与学生的距离毕竟甚远,几句话是很难让学生进入情境的。随着四大名著先后被拍成电影、电视剧,通过网络,剪辑影片完全可以做到。比如我们在讲《草船借箭》《景阳冈》时,就完全可以把电视剧的相关镜头介入到课堂导入环节中,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名著的距离。

呼风唤雨的世纪提出的问题篇2

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教学民主,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施自主学习的前提。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首先应解放学生的思想,改变发言先举手,上课手背后等许多制约学生发展的传统习惯。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站起来发言,自愿到讲台前演示;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合作伙伴,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样做的结果,真正给予了学生自由,放松了学生身心 ,还给学生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便于学生激发灵感,发展个性。

一、鼓励提问,放手质疑

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任何发明、创造、改革,无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首先,我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说出自己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读课文、找答案……,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内容非常充实,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展开讨论,深化理解

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有深度、有争议的问题,一时搞不明白,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辩论中明析,相互启迪,共同提高。以《路旁的橡树》为例,当师生学到一棵高大挺拔的橡树挡住了筑路工人向前铺路的计划时,我让学生质疑,再讨论,经过学生们的反复讨论,深入理解,终于明白:路改了可以通行,树砍了就没有了,为保护环境、确保道路畅通,做到两全其美,最好改线修路。

呼风唤雨的世纪提出的问题篇3

放风的时间到了,犯人们都在院子里活动筋骨,或者在一块闲聊,李振林却自己坐在墙角一言不发,有狱友问他话,他跟聋子一样爱理不理。就在这时,突然有人喊了一声: “你们快看,对面山顶上有个女人!”犯人们不约而同地扬起脖子向山顶望去,果然在西边那个不知名的山顶上,站着一个女人,头顶着火辣辣的烈日,在向监狱望着、喊着、并挥着手。顿时,院子里像炸了锅似的,展开了一场争论: “这是谁的傻女人?顶着加度的高温,爬到山顶上去,不要命啦!”

“一定是想男人想疯了。”

“不对,一定是个精神病,受到刺激跑到山上去了。”

这天,从中午到晚上,号里的话题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统一,你一言我一语,都把话题放在了这个登山的女人身上。有搞笑的、无聊的、色情的,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彪哥说话了: “大家都别争了,明天看她还在不?”

等到第二天中午放风时,犯人们又看到了那个女人的身影,她好像压根就没有下山,仍旧站在烈日下,向监狱方向挥着手。这时候,每个犯人的表情开始凝重起来,没有人再把这登山女人当笑料了,反而都从心里感到不是滋味儿。

到了第三天,老天突然变了脸,一场呼呼大作的沙尘暴铺天盖地地袭来,沙尘弥漫,一直刮到天黑。谁知次日天亮时分,天空又劈头盖脸地下起了暴雨。到吃午饭的时候,雨终于停了,并露出崭新的太阳。彪哥心里挂念那个登山的女人,猛地从铺上蹦下来,两步就蹿到窗口,向山顶上望去:“快来看呀,她还在山顶上!”大伙儿一听,纷纷拥到窗口,铺上只剩下了闷坐着的李振林。

“我看清楚了,是个老太太!”

“她根本就没有下山!”

“她到底要干什么,那么大的风,那么大的雨,就是年轻人也受不了啊!”

“别吵,听!她好像在喊什么?”号里刹那间鸦雀无声,丝丝缕缕的喊声随风而来。大家都屏住呼吸,支起耳朵,可依然听不清那个女人在喊什么。就在这时,李振林猛地从铺上跳下来,疯了一样奔向窗口,伸出手臂一挥,就将几个人扒拉个趄趔。 “闪开,是俺娘!娘在喊我!”李振林挤到窗前,扒着窗棂,眼望着山顶泪水倾泻而下,他不停地捶打自己的胸脯,歇斯底里地大喊:“娘,振林在这儿呀!娘,你身体有病啊,快回家吧……”

哭喊声穿越高墙电网,向天空中飘去……

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爹娘亲情,哪怕是冷血心肠也要被眼前的一幕感化。狱友们不约而同地关心起李振林来,一句句嘘寒问暖的话,耐心地开导李振林要面对现实,家里有啥难事,讲出来,大家伙儿好一起分担。李振林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他经不住狱友的好心劝说,终于打开了情感的大门,把自己的家事一股脑儿全讲了出来。

“我的家住在太行山深处老石岩村,父亲早年病故,是母亲把我们兄妹二人抚养成人。三年前,我考取了省内一所重点大学,聪明的妹妹为了支持我上大学,就没有上高中,她回村帮助母亲管理自家的苹果园,好挣出钱来为我交学费。妹妹从小就比我聪明,学习成绩又比我好,她的退学使我的内心感到十分愧疚,我的心里难受了好多天,感到今生今世对不起小妹。可更让我难过的是,今年春天,妹妹在苹果园除草时,却被村长的儿子了,妹妹一时想不开,便跳进村前的水库淹死了。我们老石岩村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尽头村,交通十分闭塞。村长依靠自己胞弟在县里当副局长的权势,在村里横行霸道。他的儿子更是依仗天高皇帝远的地势,在村里欺男霸女,为非作歹。为了给妹妹申冤,我多次到乡派出所,到市公安局报案,后又到县政府上访。可得到的答案是没有确切的证据,不好办。一个多月过去了,妹妹的冤情得不到伸张,我娘便劝我回学校: ‘儿呀,咱们势单力薄,惹不起他们,等你将来有出息了,就没有人再敢欺负咱啦,先忍一忍吧。’我听了母亲的话,返回了学校,可不到半个月,我又接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我娘被村长家的狗咬伤了腿,原来我娘路过村长家门口时,村长的儿子为了报复我娘上告,他就恶意吹口哨放狗咬伤我娘。

“我心中的火一下子烧到极点,我从市面上买了一把杀猪刀,没有回家,直接闯进村长家,先把那条拴着的狼狗捅死,然后又与村长的儿子一番争斗,他死在我的刀下,就在我拎着刀准备回家时,村长从外面回来了,我疯了一般冲上去,一刀就捅在了他的心窝上。我知道自己失去理智后背上了两条人命,肯定也活不成了。我满身是血回到家里,一头跪在娘的面前,哭着说道:‘娘!儿子不孝,不能给您养老送终了。俺把村长和他儿子都杀了,俺这就去自首,你一定要保重呀!’娘一下子惊呆了,好半天才抱住我说: ‘儿呀,你糊涂呀!让娘去死,娘的命不值钱,可你是我还有你妹妹含辛茹苦供出来的大学生啊!你怎么能做这样的傻事呢!娘知道你是个血性男儿,为了娘,为了你妹妹,你才去报仇的,可你的命值钱啊……’

“就这样,我与娘依依不舍地分开后,便到公安局自首,因我的案情严重,被判了死刑。可没有想到俺娘她拖着伤病的身体也跟来了,并上了山顶。冒着风,冒着雨,顶着烈日,她老人家就是为了能再看到我呀!”

说到这里,李振林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猛地站起来,朝着山包方向跪了下去,大声哭喊道:“娘,儿对不住您,儿做错了,丢下您一个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您快回家吧,儿在这里给您磕头了……”

一座普通的没有名字的山包,因为出现了一个老太太,出现了人们心目中的娘,从此这座山被犯人起了一个名字叫望儿山。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李振林和号里的犯人,每天都能看到山顶上的娘在不停地喊,不停地挥手,娘颤颤巍巍的站立姿势,一直持续到秋风刮起,寒冬袭来,再到大雪封山,因母亲那高大的形象,也衬托了这座山的高大,那山顶上站着的母亲仿佛就是号里每个人的亲娘!

开春季节,李振林的死刑终审判决下来了。一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李振林就被警察戴上脚镣押走了,一直到第二天都没有回来,大伙嘴上谁都没有问,可心里都清楚他走上了不归路。

放风的时间到了,犯人们走出监室,心里多少有些许失落和伤感。大伙儿心里都清楚,李振林走了,山顶上的那个娘再也不会出现了。然而仅仅过了几分钟的时间,犯人们又骚动起来了。半山腰上再次出现了老太太的身影,老太太佝偻着腰一步一步向山顶上爬着,摔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又摔倒了……犯人们的心被紧紧地揪了起来,提到了嗓子眼儿。仿佛熬过了一个漫长的世纪,老太太终于站到了最高处,挥舞着一块白手帕,苍老的声音在山野里回响: “儿啊,娘来看你了……儿呀,娘来看你了!”

这一次,老太太的喊声沙哑沉重,可格外清晰,人们都听到了。大伙儿久久地注视着山包,沉默地注视着这位母亲。

突然一个人带着哭腔大声喊道:“娘,您回家吧,儿知道错了!”

这一声刚落下,整齐洪亮的喊声竟然从上百个犯人的口中一齐喊出:“娘,您回家吧,儿知道错了……”

呼风唤雨的世纪提出的问题篇4

从5号门入园便进入集中了亚洲各国场馆的A区,步行没多远就能看到那只醒目而独特的紫色蚕子。“紫蚕岛”不仅仅独特的外形让人感受到它是一个会呼吸拥有生命的个体而且由于采用了环境控制技术,使得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被最大限度利用,也把紫蚕岛“变成一座名副其实的”像生命体那样会呼吸对环境友好的建筑。“紫蚕岛”表面用了一种叫ETFE的薄膜材料,具有最大程度的透光性,而薄膜内部包裹着非晶体太阳能电池,使

“蚕宝宝”的表皮能利用太阳能发电.为场馆内的电器设备供电。那三根突起的触角和弧形表面三个凹进去的“鼻孔”都具有。呼吸功能.被称为“循环呼吸柱”。通过这些呼吸柱和鼻孔,外部光线能进入建筑,实现日本馆中央部分室内空间的自然采光。下雨时.呼吸柱会自动蓄水并将汇集到雨水从屋顶洒落,不但清洁屋顶.还能降低室内温度。除引入光和水.循环呼吸柱还能把外部的风引入并冷却,送入馆内,从而降低室内的空调负荷。

拯救朱q,讲述环保与未来城市的故事

日本馆无疑是我所参观过的众多场馆中最会讲故事的一个场馆内所有的工作人员及志愿者都穿戴着朱q特色的服装:暖场表演、主题表演两个最重要的部分则通过中日科学家联手协作成功拯救濒危灭绝动物朱q的故事.将表演内容生动地串起来.让参观变成一场对生态与城市未来进行思考的时空之旅。

馆内从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进行展示与讲述。数台Panasoiqlc高清DLP投影机与尺寸不同的Panasontc高清等离子显示器紧密配合.从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历史讲起,带领参观者踏上一次美轮美奂的时空旅程。我们还近距离鉴赏日本名作.可以看到遣唐使鉴真东渡等一系列反映日中两国源远流长交往历史的展示。这些由一位位历史先驱用心灵和信念写就的传奇历经千余年,仍然拥有激荡人心的力量.在日中之间呼唤着“和”与“信”的回音。国宝级丝织艺术西阵织,被称为日本的国宝级丝织艺术.在日本已有1200年历史。这种编织物利用各种颜色的丝线和金线采编织。由此编织出来的锦缎因为艺术价值极高而闻名于世。这门艺术便是在中国宫廷编织技术上演变过来的。在15到16世纪期间.中国端庄文雅的宫廷编织技术包括金线银线编织技术传入了日本。如今,纯手工的西阵织品依然是华贵与身份的象征.世博会期间在日本馆的展示也算是国宝级艺术品的“回娘家”。

在针对人类正面临着环境问题等诸多共通的课题而展示有助解决全球性难题的尖端科技的“现在”展区中.作为环境技术的环.Panssonic提供了最新的能源绿色商品――燃料电池.在提倡舒适生活的同时,表达了Panasonic将为了世界每个人为了我们的下一代.引领源自生活的绿色革命的决心。还展示了日本引以为豪的一系列最尖端技术.包括能够将下水道污水净化为饮用水的生化块和膜分离活性污泥法(MBR),以及将海水处理为淡水的反浸透膜等等。除此之外还介绍日本为克服全球变暖问题所采用的环境技术和举措.通过照片透视画以及实物展示、映像装置来呈现2020年未来都市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的零排放都市。向观众介绍了实现“零排放城市”所需要的大约20项环境技术.包括混合动力车

在踩踏和其他外力作用下能够发电的发电地板贴有透明薄型太阳电池发电窗等。

152英寸超高清晰“生活墙”,与未来相联

为本次日本馆展出的最大亮点之一.在“未来”展区甲Panasanic利用世界上最大的152英寸超高精细等离子显示器最新的高精度传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运用整体墙面设计而成的信息之窗――“生活墙”为所有来到世博会现场的观众展示出未来的生活和沟通方式。3块物理分辨率高达4000×2000的超高清晰度的152英寸等离子显示器组成的整体墙面,以讲述象征着中日友好的飞鸟朱鹎的故事为主题.将时光推向2020年.将未来沟通无界信息无限相连的生活模式的精彩画面呈现观众眼前。

生活墙配合手势操作就可以完成你意想不到的各种效果。你只需面对生活墙轻抬双手做下拉状,墙纸立刻变样.比换电脑桌面还方便。再挥挥手,墙上镶嵌的窗户.也开始“72变”.大小造型甚至窗外风景“都变换自如。坐在家里.就可领略全球美景。

眼光回到屋内。转动虚拟地球仪查查各地气候,抽出虚拟小说.摇摇手指,以墙为桌,细细翻阅.一个字如普通一本书般大小.而如果想打电话,在电视墙上进行视频通话.更始身临其境.对方通话者的视频在电视墙上让你感觉到似乎通话者就站在面前。

最后不能忘了它的原始功能看电视。继续挥动手指.电视屏幕出现.并在几面墙之间灵活移动你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电视剧精彩高潮足球赛临门一脚.都不会再错过。

“‘生活墙’传达的更多是一种未来生活的理念。”日本馆公关部负责人上草美纪介绍.这项技术目前还没投入应用.但如此惬意的生活.距离现在并不遥远。

呼风唤雨的世纪提出的问题篇5

任继愈先生离开了我们。作为齐鲁同乡,我感到悲痛,也为孔孟之乡诞生了这样一位大师而自豪。他一生甘于淡泊,耐得寂寞,潜心书斋,不求闻达,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照亮了世人的心,照亮了后人的路。

20世纪90年代初,读过任老的《老子今译》,深为任老对老子的解读而折服。我一直认为老子是消极无为的,而任老说:“老子和孔子一样,也是入世的。老子也讲治天下,他有一个蓝图――治大国若烹小鲜,只是治世的角度和孔子不一样。孔子学说的社会基础是中上层社会;老子反映的是下层老百姓的呼声,代表了他们的要求。”他还说,后人替老子解释得再清楚,也不是老子的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比孔子更加丰富。如何看待强与弱,进与退,大与小……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另一种视角。任老一生四译《老子》,他的最后一本专著是《老子绎读》,一定蕴含了他一生对老子的思考,可惜我还没来得及读。

任老一生治学严谨,只说自己想明白的话,不随风,不媚俗,确有儒家之风,道家之骨。他出生在1916年,到他去世的现在,这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内忧外患,不是战争,就是运动,还有资本和市场鼓动起来的浮华和浮躁。他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不为各种诱惑所动,静静地坐在书斋,徜徉于精神的极顶,观察着变幻的世界,书写着人生的思辨,如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份淡定和从容,源自人生的洞见,源自信念的坚定,源自超然的智慧。没有肉体的宁静,没有灵魂的淡定,就没有思想的深刻。一个把物质欲求控制在最低限的人,他的精神追求才能升华到至高的境界。仰望大师离去的背影,内心有无比的崇敬,也有无尽的沉思。

真正的大师,甘于坐在清冷的书斋,而且一坐几十年,不求名,不求利,在寂寞中治学,在寂寞中生活,用自己一生的智慧,点亮一盏灯,照亮世人的精神世界。而那些自命为大师的人,却耐不住寂寞,甚至自我包装,自我炒作,无非用自己那点小聪明,赚个官位,捞点小钱,弄个名声。这样的人是武林里那些练花拳绣腿的人,看起来唬人,却没有真功夫,下场总是不妙。

呼风唤雨的世纪提出的问题篇6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心灵的,呼唤

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形势严峻。本学期开学初,我校也及时开展了入村入户动员流失学生入学的工作。经调查,大多数学生都是因“厌学”而辍学,比例之高让人惊讶。学生为什么厌恶学习?基础差,还是找不到学习方法?是缺少克服困难的意志,还是……其中不得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厌学难道只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吗?有没有我们教师的原因呢?平时除了上课、批改作业,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需要我们了解多少?我们有没有关爱他们的举动?我们有没有尊重学生?我们的教学是否体现了课改的理念?……据我了解,我们的一些老师是不敢面对这些问题的,这也许就是我们教育的缺失所在,也是流失生辍学的真正原因所在。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学生的心声,听听来自他们心灵的呼唤吧。

1.我们需要关爱

改革开放,外出务工,给我们农村的经济带来了活力,同时也给每个农村家庭带来了许多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首先是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父母不在身边,子女得不到应有的父爱、母爱。要知道,父爱、母爱对一个人的成长多么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管理和教育。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理,性格孤僻,行为古怪、叛逆,自卑、自我封闭……周末在家里,陪伴自己的只有无奈的寂寞。其次,就是单亲子女的成长教育问题。改革开放、外出务工给农村家庭婚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农村离婚率越来越高,单亲子女越来越多。家庭的变故给子女们带来的打击比“留守儿童”更大,性格和心理更让人难以捉摸。前不久,闲暇中翻阅了上学期一个班的学生周记,竟然有百分之七十的学生都曾写过“我的孤独”这方面的内容。可想而知,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单亲子女”,由于亲情的缺失,他们更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关爱,特别是对学校、老师的期望更大。因为一个星期较多的时间都是在学校、老师的管理下生活、学习。他们多么希望在学校里感受到哪怕一点点家的温暖,得到来自学校、同学,特别是老师一份诚挚的关爱,可是,现实却让他们失望了,在学校,他们找不到自己渴望的心灵的港湾。他们生活在“被爱遗忘的角落”,不得不发出对“关爱”的呼唤。

2.我们的自尊哪里去了

现代的中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生活个体,他们时时刻刻都具有本能的强烈的自尊心,他们需要尊重,需要理解,需要宽容。可是现实生活中他们却得不到这样的优待,上课稍一晃动,说说话,就会被大声训斥:“你不学就算了,为什么还要影响别人?”“不学就出去,不要在这里捣蛋。”……至于不交作业,上课忍不住睡觉,或犯一点小错,就会被班主任请到办公室“洗脑”,当着众多老师的面,执行他们那至高无上的权利,唠叨着学生平时的种种不是。此时的老师,何曾想好动是学生的本性,学生上课时的表现是否因为心情不好,身体不好,老师上课太枯燥、听不懂的原因。他们心里已装不下理解,装不下宽容,装不下尊重。那架势,那语言,已把学生仅有的一点自尊剥得体无完肤。下面来听听一位差生在作文中发自内心的呼唤吧:“从小学到现在,我一直是一个平凡的学生,做尖子生的梦想恐怕这辈子是没有希望了。课堂上,我很难被发现,我独自一人坐在很不显眼的角落里,没有老师的关怀,同学们的问候。很多时候就是干巴巴的坐着,无聊的欣赏着那几名‘活跃分子’的表演。答题的机会大多是优生的,上黑板的良机几乎被他们包揽,好不容易有个公开课,又变成了尖子生的专场。鲜花一样的笑、阳光一样的温暖都给了尖子生,个别辅导的机会和一些鼓励的话又施舍给了好一些的同学。我和其他‘难友’只能呆在被爱遗忘的角落,没有阳光雨露,没有风和细雨。我们就是这样难以被挖掘,我们更不是老师重点培养的对象,虽然我自信自己也是一份可挖掘的潜力股。我们差生在一些老师的眼里,只不过是一个早已没有了自尊的装饰品。……”这是我身边学生真实的感言。

3.快乐啊,你在哪里

素质教育早在二十年前就已提出,可现实却是: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仍搞得扎扎实实。时代跨过二十世纪,课改理念又一次冲击着古老的“满堂灌”,声势浩大,效果却不佳。我们的老师仍然信奉“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理念,仍然放不下“讲”、“灌”的法宝。“课内不行课外补”,几种资料在手,还愁质量搞不上去?于是,可怜当代的学子啊,上课听得昏昏欲睡,下课练得连连叫累。难得的周末,也被大堆的练习、作业霸占了,学生很少有放松的空间,更体会不到快乐的气息。来看看一位学生在“我不想成为奴隶”作文中的倾诉吧:“我们整天都陷入大量的作业和练习的应付之中,即使是课间的时间也都被练习填满。实在没办法,我们只好乱做,有的同学甚至忙到了连题目都没有看清就乱写的地步,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我们整日昏昏沉沉,因而大脑僵化,智能萎缩,见识浅薄,体力下降,生长在这片蓝天下的我被学习的枷锁狠狠地套住,快要喘不过气来了。……”再听听一位学生的周记:“终于熬到了星期五,我如同一只脱笼的鸟急切的飞出校园,笼中的鸟多么向往湛蓝的天空,石缝中的小草多么渴望温暖的阳光。难得解脱的我贪婪地吮吸着大自然新鲜的空气,享受着这久违的轻松。练习、作业见鬼去吧,不要来打扰我这片刻的快乐。……我希望这样的生活:在课堂上快乐的学习,在课外快乐的生活,在活动中与同学快乐的合作。我知道成功与汗水的关系,但我不想死读书,读死书,我想亲自算算小木块的浮力,我想闻闻自己制造出来的养气,我想……哎,这只不过是个梦!”这些可怜的学生啊,本应快乐的他们却没有快乐,才对快乐发出了急切的呼唤。

呼风唤雨的世纪提出的问题篇7

西部教育题材电影一直一致地反映山村教师数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颂扬其“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高尚情操,倡导勤奋坚韧奉献的主流社会价值。无论是本地的教师还是外来的支教者,都苦行僧式地全身心付出,包括物质、精神和情感。残酷的社会现实使本地老师解决不了教师身份,兑现不了劳动所得,提供不了教学资源,但他们却始终辛勤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上。他们有自己的老母亲需要照看,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经营,却为了山村教育放弃人伦之乐。《大山深处的保尔》根据甘肃庆阳模范教师张学成身残志坚、植根讲台的真实事迹改编。师范毕业的张老师,执教第一天因救悬在崖上的学生憨娃而不幸落入山谷,双腿残疾。年轻有为的韶华、蓄势待发的才能在一瞬间几乎被泯灭,在医院时特写镜头记录下了他的伤心落泪,回家后他歇斯底里地发泄。这样的“前史”,注定了张老师的执教之路要比常人艰辛得多。《庄子•德充符》里通过兀者王贻、叔山无趾、申徒嘉等身残而德全的人,说明形骸并不重要,而品德才重要。此处遗形骸而取德,以张老师身残志坚的形象凸显出其师德高尚。《麦积山的呼唤》中老校长的地方普通话和对飞机仅有的认识遭遇着学生们的挑战和怀疑,但他甘愿拿出自己的养老钱为学校办事。《美丽的大脚》中张美丽念不对“千里迢迢”,说“夏老师念啥,我们就念啥”,体现出专业的滞后性,但她却无意识地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敦促孩子们求学上进。在这些影片中,西部教师凭着自己对事业的执著感动了家长们,甚至更多地扮演着父母的角色,试图用情感去弥补学生在教育硬件资源配置上的不足[1],坚持着乡村教育,他们以不完整的躯体、不够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不够完善的知识体系书写了光彩的教师人生,充分体现出他们那高尚的师德。不过还应进一步努力之处在于,这类题材影片需要根据当前观众新的期待视野和主旋律的新发展而进行适度调试,从想象力的高度达到今天观众所接受的新的艺术真实水准。[2]

戴锦华教授认为:“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在世界艺术影坛上,伊朗电影以其体制内、低成本的温情故事取代了九十年代初精美的中国历史寓言叙述,成就了别样的第三世界电影景观。因此,世界门槛上的中国艺术电影,便继豪华冷艳的画屏式人生展现转而盈溢起苦涩柔情”。[3]而在西部教育题材电影中,讴歌平凡生活中的温存真情成为其艺术追求中的一个崭新亮点。《上学路上》以一种充满温情的目光关注一个普通儿童以一种率真的方法实现自己上学梦想的全过程。宁夏同心县13岁的王燕因为妈妈的一句话“想上学就自己想办法”,开始了卖鸡蛋———卖钢笔———卖小羊———卖枸杞的生意旅程,目标就是挣够下学期自己那24.8元钱的学费。面对这个看似苦难的行程,编导真正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并尽可能地靠近他们的思维与行为习惯,从儿童的视点出发表现生活,展现他们在艰难生活中的柔情。[4]王燕劝说同龄的好朋友三花不要早早嫁人,用背素数表的方法激发她上学的信心;三花出嫁时,王燕一路狂奔,就是为了送给她一支笔,留作她对少女生活和学校生活的纪念。王燕用糖豆激励弟弟们帮她养羊,她馋得舔了一口,却不舍得吃完;当糖豆越来越少时,王燕将其切开省着喂弟弟们吃。在窘迫的生活中,小王燕依旧以那如潺潺流水般的友情和亲情,滋润着身边的同学和亲人。《背起爸爸上学》同样展示实现梦想过程中的苦涩温情,甘肃庆阳石娃考上省城的师范学校,可瘫痪的爸爸却面临无人照料的境遇。爸爸曾投井自绝被石娃救起;爸爸想当五保户,由村里轮流照顾,而五保户的条件是无子无女。石娃最终背起爸爸上学,他要实现自己的上学梦想,但也要承担照顾爸爸的责任,给予爸爸温暖。编剧王浙滨写到:“我想写苦难对人的磨炼。苦难和贫穷不是耻辱,关键是如何面对;我想写人在逆境中的自强;我想写生命的转换,父子的亲情。”[5]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西部少年特殊的生存智慧和穿越苦难的童真温情,接触到了可爱而非可怜的西部学子,体味到了西部教育题材电影中久违的阳光灿烂,并为之肃然起敬。

叙事结构的多项选择

较之于以往的西部教育题材电影,新世纪西部教育题材电影在叙事结构选择方面也由单一走向多元,不仅采用强化冲突的顺序式结构,还采用时空交错的复线式结构,因而在摇曳多姿中,令人顾盼生情。

(一)强化冲突的顺序结构

西部教育题材电影中的大部分作品,以教师的教学生涯或学生的求学经历为主线,顺时地组织主人公在遇到种种困难时冲突激烈的情节。这种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为结构形式的影片,不仅能够因让观众沉浸在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剧情中,与剧中人同呼吸、共命运,还如同为观众奉上的糖葫芦,甜脆可口。以《大山深处的保尔》为例,张学成老师执教第一天,就因为援救掉落在悬崖边的憨娃而双腿残疾。在这样一个巨大冲突之后,接二连三的戏剧冲突顺序展开:双腿残疾后,他依然坚持去教书,于是,行走在去学校的六七十里山路上,他拄着双拐走山路从山间滚了下来;因为自己的残疾,他不敢接受寡妇白富秀的爱情,最后在村长的撮合下,两个苦难的人走到了一起;二蛋爹不能够正确教育孩子,也不让二蛋上学,他想尽一切办法劝服二蛋爹让孩子上学、正确教育孩子;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他坚持在炕上教学……由此,一位典型的扎根乡村教育的模范教师形象跃然纸上。同样在以贵州“跪教”36年的残疾教师陆永康为原型创作的《水凤凰》,也采用了这种强化冲突的顺序结构方式,跪行山路———用父亲的寿材修缮桌椅———在偏远地区和雨中多次劝学———与女护士结秦晋之好(打破族内通婚的规矩)———得到表彰和腿部治疗,每一组情节都安排了来自自然环境的、伦理族规的阻碍,凸显主人公的艰辛,张扬好人好报的普适价值。

(二)时空交错的复线结构

新世纪西部教育题材电影,还展开了时空交错式复线结构的探索。较之于顺序式结构,时空交错的复线结构避免了顺序结构的单调乏味,故事情节在诸多线索中交错发展,在纵横开阖之中凸显艺术张力。时空交错式结构的影片在叙事中显示出较大的灵活性,同时又增加了影片表现生活的容量,在现代电影的创作中成为一种具有很好艺术效果的结构样式。[6]。如《血脉》打破了教育题材传统顺序式的叙事结构,首先在故事中为我们展开了三条同时行进的线索:一、北京记者要在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到长征的会师地会宁进行采访,被安排在了会宁一个村的小学校里住宿,除要完成采访任务外,她还要完成曾经在会宁驻扎过的红军姥姥的心愿———向会宁乡亲归还被子。二、城里来的龙文波被爸爸送回会宁老家的小学学习,以期受到苦难教育、锻炼心智。三、村里妞妞的自立勤奋、体恤母亲的学习生活经历。三条线索,在一个山村小学交汇,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的叙事视角:妞妞的生活学习经历是由记者在龙文波的作文里发现的,龙文波的进步是在妞妞的眼中看到的,而记者的寻人活动则是在姥姥的回忆里完成的。这种交错的视角避免了全能全知式的第三者目光,提供了一种互文的丰富性。同时作品通过外来观察者(记者)、外来体验者(龙文波)、本地学生(妞妞)三个不同视点,展示了会宁教育的现状。姥姥的回忆把观众带到了20世纪20年代,红军长征会师时的军民鱼水之情,被姥姥天天织纳的鞋垫和被子深深包裹,成为记者采访寻人的内驱力。与此同时,红军会师的不惧艰难险阻,在今天的会宁教育中被传承为“苦教”、“苦学”、“苦供”的三苦精神。红色历史和当代教育的结合,使得会宁教育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在这样的叙事结构中,三条线索在空间中交汇、今昔传承紧密相连,犹如为观众奉上的大麻花,口口酥脆,笔笔生花。《麦积山的呼唤》结尾处秦聪聪问大家:“高老师回不回来,你们清楚”,这一开放式的结尾,既避免了用道德方式和学生苦情“绑架”支教者继续在山村支教的尴尬,又将支教者教学时间不稳定的现状巧妙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结尾,令我们对支教者高老师的何去何从拥有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影像画面的西部气质营构

由于西部教育题材电影的创作者注重以当代意识关照西部教育的历史和现实,故而在摄影、构图、色彩等艺术表现手段的创新上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审美追求。[9]新世纪西部教育题材电影充分发挥环境造型的隐喻作用,并以纪实风格营构影像画面中的西部气质。

首先,充分发挥环境造型的隐喻作用。西部的自然地貌丰富多样,多以大山、大河,高原丘陵为主,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这些影片中的自然景物已不再是单纯叙述情节、塑造人物的背景,而成为具有独立存在价值和深厚审美意蕴的银幕形象……这些自然景物的造型和影片所要阐释的思想内容,同创作者的哲理追求与情感态度都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它们大多与情节、人物形象有机地融为一体,呈现出整体统一的和谐。[7]《背起爸爸上学》中七岁的石娃每天要趟过半腿高的马莲河才能到达学校。影片中出现了多次的马莲河记录下了石娃成长中的困惑与收获。开学第一天父亲目送石娃过河,清晨的马莲河在朝阳中熠熠闪光,金黄色的影调让河水和黄土地浑然一体。然而一日下暴雨,河水猛涨,蓝紫色的影调下马莲河气势汹汹,石娃披着一大块塑料片挡雨,而撑着七色彩虹伞走在河中心的红衣女生却突然消失……马莲河水上漂起的书包、翻滚在河面的彩虹伞、随波翻腾的红衣服等三个空镜头剪辑在一起,强化着滚滚雷声下剧情的悲剧色彩。目睹了这一切的石娃惧怕河水,逃课三天。生气的父亲第二天把石娃送到马莲河口,阳光下的河水折射出凌厉的光芒,令人炫目,前景中的石娃大吼一声以突破红衣女生溺水的心理阴影,奔向河面。远景中石娃怯生生地站在河中央,大面积的河水和弱小的身体形成强烈的对比,那是深深的恐惧束缚住了孩子的脚步。父亲心疼地背起孩子趟河,在面向朝阳的马莲河远景镜头中渐渐走出画面,生生不息的马莲河水依然静静地流淌。父亲的教导“马莲河有涨有落,但学得天天上”,质朴无华,却成为石娃坚韧坦然面对困难的精神动力。马莲河水最后一次出现,承载起石娃成长后的坚实脚步。考上师范的石娃决定背起瘫痪的爸爸去省城读书,在整个村庄尚未苏醒的清晨,一个移动镜头从泥泞的河滩脚印缓缓地捕捉到了河畔的父子。石娃背起爸爸坚定地走向金色的马莲河,渐行渐远的拉镜头将逆光拍摄的父子背影越化越小,定格的背影消散在马莲河滚滚前行的历史感中,并叠化为一个俯拍的流淌在群山中的马莲河的全景。马莲河几次出现时有涨有落,有阳光和暖,有雷雨肆虐,但每一个镜头中缓缓流淌的执著,都雕刻着西部学生面对困境的坚韧;马莲河的几次出现隐喻着西部学子求学的道路和人生之路的艰辛,衍生了与自然生命、天地宇宙之间割舍不断的情意,张扬着生生不息、坚韧勇敢、顽强奋进的生命气概。在这里,客观物象与主观情调、天地河流与人类生命之间相互吞吐、相互依存的关系,使马莲河水有了人的气息、情感和精神,使环境空间在表层情节的叙事中拥有了深刻的象征内涵,使人能够在对作品的理性思考中获得关于生命整体意义的把握。[7]

其次,以纪实风格显现真朴美。从《一个都不能少》所采用的群众演员当道的纪实性拍摄手法开始,西部教育题材电影中学生演员的选择走上了非职业化道路,以展现西部教育的原生态真实。《美丽的大脚》延续这一特点,使用宁夏学生杨佳和本色出演王大河,让西部学生的镜头形象真实而具象。巴赞的纪实美学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长镜头”,不切割完整的时间和空间,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在西部教育题材电影中长镜头舒缓展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马莲河蜿蜒前行,采摘枸杞的山路“道阻且长”、庞大坚定的黄土坡寸草不生。这种保持生活“透明度”和“多义性”的长镜头,成就着一种以自然力量为主的西部纪实画面风格。新世纪西部教育题材电影还采用切合当地实际、符合当时情境的灰暗影调和逆光镜头展现出人物的挣扎心理。在西部教育题材电影的故事中,面对自然困境和家庭窘境,老师、学生、家长都在挣扎中处理生计和教育的矛盾,因此整体的影调偏暗以暗合叙事的整体风格。用杨亚洲的话说:“因为在西部那个地方,影调不可能调出其他的颜色。”[8]《背起爸爸上学》中,爸爸转动铜勺的镜头是逆光拍摄的,此时爸爸和姐姐坐在炕上、背对着窗户,木头窗框里泄入的光线把他们雕刻成两个剪影,这样的布光极为符合情节:父亲极不情愿地使用转铜勺的方法来确定哪个孩子能上学,但手心手背都是肉,他只能以黑暗来掩饰为父的无能;姐姐没有得到铜勺的青睐,她在黑暗中独自难过;弟弟则坐在面向光线的一面,得胜的他激动得跳了起来,光线下他面庞的绒毛都根根可见、笑容灿烂。《水凤凰》中卢老师家访水秀、劝其上学的情节设置在一个多云阴暗的傍晚,远景中阴云压顶的天空占据了画面的四分之三,残疾的卢老师跪着行走在泥泞的山间,这就使大面积的灰暗天空和弱小的身体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自然中的阴云密布和水秀父亲的辍学决定相印而生。最终一场疯狂的暴雨肆虐而下,卢老师跪在水秀家的院子里朗读《卖火柴的小姑娘》,任雨水狂泻、湿透衣裳;水秀感动地打开窗户,一起朗读;水秀爸因内疚而热泪盈眶。西部的教育就在这样与环境相符的灰暗影调中奋力挣扎,默默生长。

民俗叙事的丰富表现力

“在西部电影所展示的民俗仪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祖先的尊敬、对行业的敬畏、游戏中的狂热欢快、人际间的仁义和谐、技艺上的专诚投入……”[6]就影片的观赏价值而言,民俗奇观的确是西部教育题材电影的一个商业卖点,但这些影片中诸多民俗事项的采用,因其对地方色彩的凸显、环境氛围的营造和人物情调的营构而升格为审美创造的中心,有效地丰富了影片的视听感觉,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让人物性格在典型环境中得以升华。

(一)以食为天民俗事项的效能

因为西部自然条件的贫瘠和生活条件的艰苦,西部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以食为天,西部子民们在不同的饮食民俗事项中形成自己的人际关系,进行着与不同人的情感沟通。在西部教育题材电影中,这些来自民间的舌尖上的美味既有独立的表意功能,又参与叙事,在成为西部教育困苦背景之色的同时,在剧情设置和人物形象塑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陇东的困难家庭里,常常通过旋转舀水舀饭的铜勺来决定一个孩子能否上学。在《背起爸爸上学》中,勺把停留在石娃一面,从此戏剧化地剥夺了姐姐上中学的权利,并赋予了石娃上小学的幸运。在贫苦人家,勺把象征着吃饭的权利,一碗饭的多少由掌勺者决定,一家人的生计也由掌勺者决定。掌勺者成为一家人物质生活的支撑者和精神支柱。对于铜勺的尊敬,反衬出家庭生计的困顿,进一步凸显上学的艰难。在会宁,适龄儿童如果吃出莜面饺子中的豆子就意味着无缘上学。而《血脉》中,妞妞妈为了让孩子上学,根本没有包入一颗豆子,梦想上学的妞妞战战兢兢吃完五个饺子后,开心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背后是妈妈坚持“苦供”的辛劳。“转铜勺”、“吃莜面饺子”的民俗丰富了西部教育题材的叙事情节,使得能不能上学的理性判断,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深爱,转化为直观的生动形象,令人潸然泪下。在西部教育题材电影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地方食品,它们成为西部人情感沟通和人物情调设置的重要道具。《血脉》里城里娃受不了学校一日三餐的“羊”、“鱼”、“蛋”,即顿顿吃洋芋蛋这样简陋的食物,校长为他单做了一碗浆水面。浆水是通过野菜发酵后制作成的,以此延长蔬菜的保存时间,配在面条里吃,既有酸汤的味道又能省菜,是西北农村常见的食物。而在会宁的山村小学里,中午能吃上一碗浆水面也成为一种奢望。城里娃龙文波受到穷孩子们坚持梦想、刻苦学习事迹的感召,主动提出不用校长的特殊招待,要和其他的孩子一样磨炼自己的意志。和浆水面一样成为待客名片的食物还有《爱在塬上的日子》里款待女大学生的臊子面,《麦积山的呼唤》里款待天津支教老师的天水呱呱。这些当地人最喜爱的民间食品看似简单,却是他们表达对教师和客人尊敬的极好礼物。

(二)绚丽多姿其他民俗事项的效能

呼风唤雨的世纪提出的问题篇8

如果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将是:我想变成一个音乐盒。

这是埋藏在心底多年的愿望。从上学那天起,每逢班级里开联欢会时,我都会觉得异常失落:作为一个热爱文艺表演,却既不能歌也不善舞更不会演奏乐器的女孩子,表演舞台与我之间永远隔着无数个板凳的距离!唉,用时下的话总结,即“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还好,还可以用幻想为自己画彩妆:如果,我是一个音乐盒就好了!想演奏什么乐曲就能演奏什么乐曲,不怕怯场不担心跑调不会被起哄,可具体是什么样的音乐盒呢?呃,断片了!童年时的我,生活在物质与文化都极度匮乏的年代,从没见过音乐盒,只知道它是“会播放音乐的盒子”,对它的感知无形无貌。

多年以后,当我在有“德国小樱桃”之称的歌手安娜特・露薏莎的MV《Das GroBe Erwachen》中,发现那个音乐盒时――拧三下发条,跳芭蕾的小女孩会在舒缓的乐曲声中,慢慢地旋转――立刻想到:啊,又能歌又能舞,它一定是童年时的我想变成的那种音乐盒!

然而,在读过岛田庄司的推理小说《水晶金字塔》之后,我的想法又改变了。

在这本书中有一处细节:大明星玲王奈为她所倾慕的御手洗洁,订制了一个精美昂贵的音乐盒,盒中流淌出的乐曲,居然是《AIREGIN》――《AIREGIN》是爵士乐大师迈尔斯・戴维斯于1956年录制的完美专辑《随着迈尔斯・戴维斯五重奏》中的一首,这首并不非常流行的曲子,能被用作音乐盒的曲调,可见送礼人的良苦用心。

但这并不是我所关心的,我的目光被那个音乐盒本身所吸引:外表看是天鹅绒质地的黑色大箱子,顺着箱盖上的缝隙掰开,会露出里面的旋转木马,木马上还倒立着一个小丑,上足发条,木马开始旋转,倒立着的小丑慢慢地落下双脚,最后着地,停了一会儿,又再次倒立――如果真的能变成玩具,我要做这样的音乐盒:有着小丑似的欢乐外表,有爵士乐一般深沉的内心。

如果用杜鲁门・卡波特的话自检,他说过“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怀有“变成一个音乐盒”梦想的我,性情中也许还存有几分童稚,但心灵实在算不上有思想。可是,连松尾芭蕉都欣喜于:“今年春天早晨,换上新袍,变成另一个人”,我更觉得:做一个音乐盒,在简单的旋律中,慢动作一般旋转出春夏秋冬,这是一件快乐的事。

在巴黎,我买下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音乐盒。正如随笔作家菲利普・德莱姆所描述的那样:那音乐盒“于你弯着腰在太阳底下漫无目的地搜寻时,轻声呼唤了你。”――循着那呼唤声,我走在卢浮宫外的小街上,走进那家卖旅游纪念品的小店里,走到摆满了定价2欧元货品的陈列架前,遇见了它:一个印有著名的黑猫夜总会图案的小音乐盒。

平生第一次,亲手触摸到一个真实的音乐盒,亲眼看见“音符”是如何在“传送带”上被生成乐音的:摇把带动表面有小凸起(相当于乐谱上的小音符)的音筒,匀速转动,当凸起经过音板音条时会拨动簧片,使簧片按设定的振动频率振动而发出设定的声音――我一边转动摇把,一边默默地将音乐盒的机械原理讲给童年时的自己听。

小音乐盒放送出的旋律是路易・古格利米创作的《la vie en rose 》(《玫瑰人生》)最高潮的部分,每听一遍,都感叹人生真是充满了玫瑰色。因为有了它,以后不论去哪里,巴黎都会“与我同在”了。

这就是音乐盒的魅力:将抽象的音乐,凝固成具象的艺术品。电影人爱音乐盒:《两小无猜》中的木马音乐盒,《紫日》里的人偶音乐盒,韩剧《天国的阶梯》中水晶球音乐盒,……音乐盒已成为电影人表达美好情感,追忆逝去年华的最佳选择。

音乐人也爱音乐盒,不过他们的爱有点儿“挑三拣四”,他们看似只相中了拧音乐盒发条的那几下声响,比如在Jadakiss《By My Side》,游鸿明的《狂喜狂悲》,玉珠铉的《My Prayer》等音乐作品中,都加入“咯吱咯吱”的发条声,如同开演铃声,暗示演唱即将开始。印象尤其深刻的是《风雨无阻》:发条轻轻拧了三下之后,周华健温暖深情的歌声才响起,发条声将这首歌包装成一个送给最爱的人的音乐盒,希望她在任何时候只要点开,就能听到他风雨无阻的爱意。拧上充足的爱动力,《风雨无阻》变为最贴心的爱礼物。

说到音乐盒,就不能不提山田晴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古董八音盒收藏家,山田晴美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收藏了4500件八音盒,其中包括发明于1796年的世界上第一台八音盒、体积最大的橱柜式点唱八音盒等,4500首乐曲呀!整整可以编撰一部“音乐盒里的世界音乐史”!

上一篇:绿化环保范文 下一篇: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