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抗战家书范文

时间:2023-09-24 02:28:46

重读抗战家书篇1

男:亲爱的同学们

齐:大家好!

女: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

男: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

女: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纪念日

男:70年前的今天,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取得伟大胜利

女:我们纪念这个日子,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也为了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男:我们纪念这个日子,因为我们珍爱和平,因为我们崇尚正义

女:我们庆祝这个日子,是因为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男:我们庆祝这个日子,是要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

女:今天,我们的活动分为两大板块:吟唱抗日歌曲和朗诵抗日家书

男:今天参加表演的有精心准备的同学,也有即兴发挥的老师

第一部分(吟唱抗战歌曲,节目待定)

第二部分 朗诵抗战家书

女: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一大批仁人志士血染疆场,现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家书

男:70多年过去了,我们重温这些用生命写成的家书,仍然禁不住热血沸腾,泪流满面

女:抗战家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抗战家书是世界反法西斯历史的瑰宝

男:第一则家书,是东北抗联领导赵一曼烈士写的,

今天,我们邀请了乐XX老师朗诵。

女:第二封家属是张自忠将军家书,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向城战斗、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享年49岁。张自忠将军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牺牲的军衔最高的将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4年9月, 张自忠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这则家书,请杜XX老师朗诵。

这封家书请刘XX同学朗读。

男: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以及抗日战争精神的主线,在8年的浴血抗战中,它所激发出的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激励中华儿女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不畏,反对外敌入侵,"爱国"被赋予了更加神圣的意义。

请张XX同学朗诵读后感《重读抗战家书 礼赞民族复兴中国梦》

重读抗战家书 礼赞民族复兴中国梦

2015年清明节前夕,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重读抗战家书》系列节目。通过诵读家书祭奠抗战英烈,让新时期的中华儿女感受民族抗战将领不屈的爱国情怀与铮铮铁骨。战争的硝烟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逐渐散去,岁月消褪了伤痕,却无法抹去人们情感的共鸣。抗战英烈留下的一封封家书,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英烈们用生命对"爱国主义"的最好诠释!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战火中牺牲的将领,永远为后人铭记,泛黄的家书默默诉说着英烈们的忠烈情怀。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在1940年5月16日的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他是抗日战争阵亡将士中军衔最高的将领,总理曾称赞他:"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将军留下了两封信,"仰之吾弟如晤,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另一封家书则由将军的长孙张庆宜在荧幕上含泪诵读:"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张自忠将军的家书简短却铿锵有力,字里行间展现了他奋不顾身、抗战到底的决心,演绎了"尽忠报国、取义成仁"的壮烈凯歌。正是一位又一位像张自忠将军这样毫不畏惧,时刻准备为民族大义慷慨赴死的英雄,才让中华民族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最终获得胜利。

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把"爱国"放在了首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以及抗日战争精神的主线,在8年的浴血抗战中,它所激发出的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激励中华儿女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不畏,反对外敌入侵,"爱国"被赋予了更加神圣的意义。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强盛、百姓富足。中国逐步树立了大国形象,我们追求和平,所以我们回顾历史,通过抗战家书穿越时空,与英烈对话。中华民族曾经遭受过深重的苦难,我们更应珍惜和平,自觉弘扬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发奋图强,建设强大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无数的英雄用鲜血谱写了壮烈的抗战史诗。伟大的思想家与革命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烈士远行,精神不朽!重读这些沉甸甸的抗战家书,是对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礼赞,对我们又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清明祭英烈,缅怀丰功伟绩。他们的浩然正气和献身精神将永驻人们心间,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共筑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重读抗战家书篇2

马克思说,“教育过程是一种精神生产过程,是一种精神财富生产和传递的活动,它同物质生产过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可以为社会物质生产过程提供各种水平的劳动者和科学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是物质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条件,且对物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1]。

抗战时期,贵阳,作为抗战的大后方,一方面为抗战输送大量的人员的同时,也是暂时的后勤补给的大后方。另一方面又要为大量涌入贵阳的青年人进行教育的同时,也为失学的民众提供教育的机会。于是,各种社会教育在社会力量的协助下,快速的发展起来,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教育的发展,进而为抗战培养了大批有素质的人才,从而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说“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蔽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亲爱的朋友们,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要持久的艰苦的奋斗!把各人所有的智慧才能,都提供于民族的拯救吧!”

毋庸置疑,贵阳抗战社教模式,对当今的社会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为当今社会教育模式的参考,特别是农村社会教育形式有力的补充。

一、理性育人:失学民众补习教育

失学青年的争取,有助于提高民众的素质,增强抗战的力量。民国时期的补习教育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劳动者所进行的职业技术培训,一类是对失学群众的扫盲教育。对于职业补习教育,教育部本在战前的1933年颁布有《职业学校规程》,抗战爆发后又制定了面向失学民众的《补习学校规程》。抗战期间,贵州省政府将本省社会教育的基本任务,定为“普及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办理职业补习教育、办理抗敌及兵役宣传、推行新生活运动、促进国民精神总动员、社教研究与辅导”等六项,并为此采取了相应的实际措施,如健全社教行政机构、增筹社教经费、充实社教机关等。

抗战以来,大量的人员涌向贵阳,失学的青年越来越多,为了让更多的青年参与到抗战的大潮中来,于是,私立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

1.贵阳市私立明诚补习学校

抗战以来,闲荡及失学的青年增多,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及认识保家卫国的道理,在龙井路江西会馆内豫章小学民教部,开办了贵阳市私立明诚补习学校,该校开设的课程有国文英语、数学三科,同时增设史地、理化、会计簿记等学科,分初级班和高级班,初级班与高级班的学生名额分别为二十名,期限以三个月为一期,结业时报贵阳市政府备案。每天每班上课三小时,三个月上足二百四十个小时。交费是高级班为300元,初级班为240元。

2.贵阳市新药业同业公司附设药学讲习所

抗战爆发后,后方急需药学方面的人才,于是贵阳市卫生局利用自己的房子筹办了一所新药业药学讲习所,目的是造就药学人才,并为将来扩充为药学专科打下基础,该所设教务、训导、总务三部分,每部设置主任一人,设事务员一至三人,教员若干,设置教室一所,实验室一所,实验室分制药、调剂、化学三部分。招生范围为初中毕业或失学有一定基础的青年,开设的课程有:体格检查、党义、国文、理化、数学、英文、口试。学习期限,每十八个月为一期,除星期及例假外,寒暑假照常上课,修业满后举行毕业考试,然后到贵州卫生材料厂,省立医新洲药厂实习二个月,方才发放毕业证。

3.毓英补习学校

该校是一所靠租赁黔灵路民房为校舍的短期补习学校,公晨班、晚班上课,主要是方便失学的青年,补习科目有国文、数学、英文三科。晨班和晚班结业期均为四个月,晨班只收二十人,晚班十三人,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文化,高中班学费为二百四十元,初中班学费二百元。目的是:为大量涌入贵阳的失学青年,或是四处流浪的游子,或无机会上学者,或为环境所迫,希望上学者,基此诸因,此补习学校弥补了公办学校的不足。

4.贵阳私立测友补习学校

此校是为失学青年专门进修开办的,在正谊小学内,每天晚上6:00―9:00上课。该校以董事会为最高组织,校长承董事会之督导,综理全校事务,下设教务二组各设主任一员,教务员及事务员各若干人。设置专修班、高级班、初级班三个班,专修班的课程为普通测量、土地测分、工程图之测绘、摄影印刷、天文知识等科目。高级班分设微积分、解析几何、高等代数、球面三角、平面三角,立体几何、物理、化学、德文、英文等科。初级班分设代数、几何、算术、物理、化学、英文等科,将来视社会需要增设其他科目。

5.英缅语补习班

该校为贵阳市南洋华侨运动会与社会部贵阳社会服务部合办的补习学校,此校是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即是中缅通道需要更多的懂英语懂缅语的人才。

班级设置:缅语班分甲乙两组,英语班分高级初级两组,每组员额为50名,入学的资格是:凡属中华民国年龄在十六周岁以上,国文通顺,语言畅达且有初中以上程度的男女青年皆可报名入学,学习期限为四个月,培训完后可选择直接上前线。此补习班的主要目的是为抗战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为修建中缅公路,打通西南运输大通道服务。

6.贵州私立乐群会计补习学校

本校教授会计学、财政学、经济学、党义等课程,班级设置为一个班,名额不超过60人,如有必要时增加班次。学费为每人每期收国币250元,每周日上课两小时,下午7:00―9:00上课,假日休息。

二、文艺度人:零散的社会教育工作团体

教育是同温暖的生命一起开始的。民众教育学校和民众教育馆都是从事社会教育的机构。在军阀统治时期,贵州有的中学学生自治会就附设民众夜校,设高初两级,用小学课本。1937年,省教育厅提出“民众学校为实施抗战教育,扫除文盲”,在贵阳开办民众学校,先规定16―30岁的民众可入校学习。后来允许10岁以上失学儿童都可以入校,1938年改为15―40岁,次年又改为12―50岁。男女分校,以区为单位设管理主任,由警察分局局长兼任,联保主任担任副主任。教员由学校和机关派人兼任不兼薪。课程有国语、公民、常识、音乐等。以后还设立过战时民众补习夜校。全省有的中学学生自治会也办民众夜校。贵州省立民众教育馆成立于1935年,开展图书阅览、补习学校、通俗演讲、音乐美术戏剧等活动,大多与当时的抗日救亡工作紧密配合。

1938年5月28日,筑光音乐会、黄钟音乐会、贵阳医学院歌咏队、达德中学歌咏队、贵阳联合口琴队、儿童联合音乐演奏会,演出了各种形式的节目22个。特别是儿童联合歌咏队的120个小朋友演唱的《孩子进行曲》、《练壮丁》、《打日本》等歌曲,感人至深,使听众从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身上,看到了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1938年秋,日军加紧进攻武汉,武汉告急,消息传来,中共贵阳县委布置筑光音乐会与沙驼业余话剧社联合组织一次“保卫大武汉”的宣传活动。除了在民众教育馆广场演唱和教唱外,还要举行示威游行,入夜,在几十把火炬照耀下,筑光会员教唱《保卫大武汉》,他们事先把歌词用斗大字写在纸上,当教唱到那一句,拿这一句歌词的人就把报纸高高举起,引导群众注目而唱。教唱结束后,许多群众自动参加游行,数人一排,挽臂前进,高唱着“我们臂挽着臂,手拉着手,用我们最后一滴血,争取民族的自由!”

1938年12月,中共贵阳县委决定由筑光音乐会联合贵阳音乐界举行一次劳军联合大演出,为了扩大宣传效果,还在国民党《中央日报》上刊发了《筑光音乐会劳军演奏特刊》;特刊中刊发了由地下党同志执笔并经中共贵州省工委审定的《前奏曲》一文,文中指出“正因为日寇要灭亡的是全中国,所以必须全中国的人民经常不断的作持久的努力,贡献一切力量于持久的抗日战线上来,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这次中国的抗战是全民解放的战争,动员全国民众参加抗战,是战胜日寇的主要条件。”[2]

这次演出除了筑光音乐会以及由黄钟音乐会、贵阳青年会及社会名流共同组成的贵阳合唱团参加外,一些路过贵阳的外地团体如上海音乐会专科学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部分师生也参加了演出,演唱会演唱了《追悼阵亡将士》、《武装保卫中华》、《流亡三部曲》、《松花江》、《热血歌》、《中国男儿》、《抗敌歌》、《旗正飘飘》、《淮河船夫曲》、《最后胜利是我们的》等歌曲。当唱道“爹娘呀,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时,演员泪流满面,台上台下哭声一片,情感交融,达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

贵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劳动人民惯用山歌对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为了使抗日救亡歌曲普及到广大城乡群众中。

1938年夏,筑光集体创作了山歌剧《送郎打日本》。剧本由高言志构思,李良广执笔写出初稿,经谢凡生润色定稿,常学墉完成音乐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们深入农村采风,组织完全农民边唱边改。在正式排练以前,中共贵阳县委还邀请筑光音乐会骨干成员开了一次工作方向问题会议,要求大家面向工农,深入农村,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

《送郎打日本》表达一对青年夫妇,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妻子积极送郎上前线,保家卫国。剧情简单,演出时间不过二三十分钟,只要男女两名演员演唱。布景、道具也很简单。通俗易懂的歌词,很受群众的赞赏。歌中唱道“(男)太阳落坡又东升,我国来了东洋兵,烧杀掳掠都干尽,不去当兵就不行。(女)月亮钻云黑一堂,人家有郎我有郎,我家送郎当兵去,人家把郎挂身旁。”剧情集中体现了贵阳民众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怀,激发了民众当兵为国的自我牺牲的精神。该剧在贵阳城乡广泛演出后,受到热烈欢迎。有时筑光音乐会还在演出中邀请苗族青年吹木叶伴奏,使少数民族观众倍感亲切。当郑君里带着孩子到贵阳时,常学墉教会了孩子剧团唱《送郎打日本》。以后,《送郎打日本》随着孩子剧团的演出,传到西南各省乃至全国。当时《国讯》旬刊登载过这个剧本的全文,重庆通俗读物编刊社还发行过歌剧的单行本,影响相当广泛。

遍及贵阳的各个机关、学校的歌咏队,亦是抗日救亡宣传的主力军。他们的歌声遍及贵阳各个角落。1939年寒假,大夏大学歌咏队以贵阳基督教青年会的名义,到贵阳市郊狗场、朱昌一带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演出了抗日歌剧《黄花曲》、《送郎出征》,并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等等。193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黔邮歌咏队的队员走上街头,以演唱抗日歌曲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三、真理树人:其它社会教育形式

1.生活书店贵阳分店及贵阳读新书店

教育人就要形成人的性格。1938年4月1日,生活书店贵阳分店正式开始营业,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当天就卖出2000多册书,展示了贵阳读者追求真理的盛况。先后参加贵阳生活书店工作的有邵公文、凌毓俊、何祖钧、董咏华、熊蕴竹、吉嘉福、沈为民、濮光达、沈炎林等。

贵阳读新书店是读书出版和新知书店在贵阳联合经营的书店,1939年2月在贵阳创办。1939年4月,中共贵州省工委建立了书店支部,由熊蕴竹任书记,领导两书店中的一般党员。1939年,为纪念抗战两周年,读新书店根据上级指示,组织举办读者向前方将士写慰问信活动。书店门市部的广告牌上张贴了致读者的公开信,“前方将士正浴血抗战、英勇杀敌。为了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欢迎你们给前方将士写信致以亲切的慰问。”[3]公开信贴出后,读者络绎不绝到书店写信。此次活动前后为时10天,征集到慰问信几千封。贵阳读新书店发行的图书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等。由延安编辑的《解放》、《中国青年》、《中国妇女》等刊物,也由读新书店以中国出版社的名义在国统区出版发行。

两家书店还为贵阳的自力书店和遵义、毕节、安南、平越、镇远等县的进步书店提供图书。将革命文化运动推动到全省,为贵州的救亡活动做出了贡献。此外,开明书店贵阳分店、新亚书店贵阳分店、正风书局、正中书局贵阳分局等由外地迁入,对开通民智,增加文化氛围,促进抗日救亡宣传也做出了贡献。

2.贵阳文通书局

1941年6月,文通书局编辑所成立,聘请大夏大学教授马宗荣、谢六逸为正副所长,并向全国伸展,聘请各方人士,组成以王伯群、任可澄、竺可祯、茅以升、冯友兰、张奚若、曹未风、功步青等112人的编审委员会,《贵阳文通书局出版的抗日救亡著作拾零》。编辑所的成立,适应了抗战形势的需要,为贵阳的抗战文化做出了贡献。

为了反映中国的抗日战争,鼓舞民众,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文通书局在出版不少反映抗战的图书的同时,还编辑出版《文讯》月刊。谢六逸在《文讯》发刊词中批评了当时流行的战争毁灭文化的观点。号召文通书局同仁所要做的便是“使精神粮食,无论在战时、战后、都是能够接济不断”。《文讯》月刊发表了不少反映团结抗战的文章,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反映了中国军民在前线英勇杀敌,在后方加紧生产的动人故事。

3.地下党组织领导的读书会

抗战爆发后,地下党组织在原来读书会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科学研究会支部,李策任书记,领导贵阳各校读书会的活动。在抗战救亡的背景下,读书会的活动转向抗日救亡活动,他们主要通过时事报告和形势分析,结合参考资料如《八一宣言》、《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阐述抗战中出现的问题或国内外形势。或者举办读书报告会和座谈讨论会,畅谈学习文艺著作和社会科学理论的体会。

各读书会还秘密复写或油印地下刊物,有《微音》、《小星》、《血潮》等,刊登读书会成员撰写的部分文章,在此基础上,1938年1月,文研支部创办了地下刊物《生活批评》。《生活批评》上的文章,是由丁毅同志在部分读书会的刊物中选择的,由丁树奇同志修改后刊出。

刊出的文章中,较集中地论及了当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有分析七一九事件原因的文章;有如何健全党的组织,清除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文章;还有讨论党在农村工作等各方面的文章等,字里行间,闪烁着共产党人追求真理的崇高品质,为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1937年冬,上海大夏大学迁入贵阳,大夏大学的同学很快就投入贵阳的救亡运动中,1938年冬,以大夏大学歌咏骨干为核心,组成读书会。读书会利用节假日,到贵阳城郊的山头、野地学习讨论。

1940年10月,针对当时滇缅路的开放,王启霖写出了《“滇缅公路开放与今后的中国”提纲》,要求大夏读书会进行讨论,《提纲》在提出“这个问题是怎样提出的?”“假使这样发展下去,对中国的前途是怎样的?”“我们对滇缅路开放的看法怎样?”等问题后,得出“我们的结论是:(1)不能改变中国抗战之性质。(2)仍须加速掘发自己的有生力量,实施民主。(3)我们是力争外援而不是依赖外援”。[4]在提纲中,王启霖还指定读书会根据讨论的内容,学习有关的理论书籍和《新华日报》社论。

4.探讨:战时社会科学座谈会

1938年5月,受中共贵州省工委的委托,生活书店经理,中共党员邵公文,利用庆祝书店开业的机会,邀请贵阳各大专院校教授和知名教师数十人到书店座谈。邵公文首先感谢与会者对书店成立的支持和协助。接着他又说:通过和大家的接触,知道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希望能有一个组织,大家能彼此交换对抗战形势的认识,对政治理论的研究,书店愿意提供资料等等。成立了一个叫贵阳战时社会科学座谈会(简称社座)的组织。

社座的活动方式是学习和讨论,座谈是分小组进行的,轮流在成员的住宅和办公场所举行,梁园东家一组、王启澍家一组、贵阳医学院一组、达德学校一组、贵阳中学一组。社座成员的联络工作由王启霖、蒋蔼如负责。鉴于社座成员大多是中上层知识分子的特点,党组织决定对社座成员:组织上不做硬性约束,思想上求同存异,只要求集中于抗战救亡这个中心,把工作更多的放在与会人员诚恳的接触上。讨论问题,重研究分析,重以理服人。地下党组织的正确决策,使社座能顺利地发展,在社会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社座并不是坐而论道,他们也曾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救亡宣传。如何战时利用贵阳医学院公开出版的院刊,开辟《时事述评》专栏,他在专栏上连续发表了《希特勒手掌中的捷克》、《北方大熊的呼吼》、《张伯伦演说露出了尾巴》等多篇述评,在第七期刊出的《怎样伸出第二期抗战的铁拳》一文中,提出“亲爱的中华儿女们,更进一步地努力吧!应遗与我们后一代以永远的独立、自由、幸福!纪念我们彻底英勇伟大的史迹”。[5]这些文章,提高了贵医师生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鼓舞和激励了他们的抗日救亡热情。

社座为了扩大宣传,并为了向其他团体如民先、沙驼、筑光等青年同志提供资料,供他们在抗战形势的讨论中作参考。由王启霖、蒋蔼如作编辑,编印了油印刊物《会报》。《会报》以报道各个论题,各组座谈的情况为主,重要发言摘要刊登,还附有讨论提纲。《会报》不仅在社座成员中传阅,而且也受兄弟团体的重视,有的讨论提纲,他们用来组织自己的成员学习讨论。

5.联合:中苏文协贵州分会

中苏文协贵州分会是地下党组织巧妙利用国民党贵州省党部出面而成立的一个更为广泛的文化组织。(分段,便于阅读)

1938年,地下党员武纡生得知当时的国民党贵州省党部主任委员王漱芳是孙科的人,而当时中苏文协总会的会长是孙科,并且武纡生与总会的人也很熟悉。武纡生便萌发了建立中苏文协贵州分会,以利于开展统战工作。

1938年12月3日,《贵州晨报》刊登了《中苏文化协会贵州分会成立大会特刊》,告知贵阳的广大民众,第二天,中苏文化协会贵州分会即成立。12月4日,贵阳各界代表500余人聚集省党部大礼堂,召开中苏文协贵州分会成立大会。

中苏文协贵州分会与社座及其他进步团体广泛协作,进行统一战线工作,进行抗战文化工作,在贵阳知识界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进一步拉近了国共之间的距离,为国共合作共同抗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分段,便于阅读)

6.呼号:标语形式的社会教育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在修筑黔桂铁路时,在贵阳人流量较大的喷水池、甲秀楼等处,利用一些醒目的标语,激发民工和群众的热情,同时,与全国人民一道,同仇敌忾,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如:“勇跃应征运输工粮,接济修筑黔桂铁路的同胞,完成西南生命线,是爱国血诚的表现!在国难期间,全国同胞,要发动起来,流血流汗,才能把敌人消灭,恢复我们的国土!”“后方修路与前方抗战同等光荣!”[6]这些催人奋进的标语,让许多贵阳人走上了抗战的一线,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流尽了最后的一滴血。

四、结语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本文对贵阳社教的考察,不局限于事实的梳理,而是围绕其特点以及其对抗战的影响来展开的。

重读抗战家书篇3

中华文艺界全国抗敌协会 (简称文协)在 1938年 3月27日成立于武汉 ,是抗日战争时期由文艺界人士组成的全国性文艺团体。在八年抗战期间,文协组织了作家战地访问团进行抗敌宣传、编辑出版了会刊 《抗战文艺》为前方将士提供精神食粮,并参加了全国慰劳总会和重庆各界慰劳前线将士代表团的活动。文协的慰劳活动激励 了官兵精神、提高了战地文化水平 ,从而支持了中国人民的抗 31战争。目前学术界对文协的研究主要集 中于从文学角度分析文协的文艺创作活动及其文学成就,而从历史角度进行分析文协抗 日慰劳活动研究 比较薄弱。 实际上 ,抗战时期文协也利用 自身组织的特点积极组织了了各种形式的抗 日慰劳活动,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战大业。有鉴于此 ,本文系统分析抗战时期文协慰劳活动的主要 内容及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其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文协的主要抗日慰劳活动抗 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及国内各界的宣传鼓动下,中国文化艺术界爱国人士汇集汉 口,于 1938年 3月27日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文艺工作。文协成员在抗战的总目标之下团结起来 ,共同努力,由“共信”而携手一堂,积极参与和组织抗日慰劳活动。从 1938年3月27日文协正式成立之日起,到 1945年 8月 15日日本正式投降止 ,文协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慰劳活动,主要活动包括组织成员深入前线访问、积极创作抗战文学作品和组织成员捐款捐物等 ,为抗战军民提供了精神鼓励与物质支持。概括来讲,文协的慰劳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种 ,具体表现如下:第一,组织作家战地访问团。抗战以来 ,由于交通的不便和日军的封锁 ,使得各个战区之间联系不便。为扩大文艺者之间的团结协作 ,加强战区之间以及前 方与后方之间的联络,作家战地访问团应运而生。在 1939年 6月 14日,作家战地访问团在重庆生生花园成立 ,王礼锡为团长 ,宋之的为副团长。访问团在告别辞中称,“他们此行的重 10期 于诗琦 :抗战时期文协的抗 日慰劳活动述论 第 33卷丁玲住在难民工厂里,陆续写 出简讯,着名剧作家 田汉率领抗敌战士工作队,从广西达前线,搜集写作素材并进行创作 。着名作家王礼锡,宋之的率领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在敌后方做了大量工作,丰富了自己的写作素材 ,老舍在文协创立之初就出任 “掌门人”。大批中共人物,郭沫若、茅盾 、田汉、罗荪等担任文协理事和候补理事的工作。一些社会名流也参加慰劳活动,其中冯玉祥也积极参加慰劳活动,在 1939年12月 31日在义林医院举行的辞岁晚会上,冯玉祥就演唱了北方民歌一曲 《爸爸送儿去当兵》【1。。。社会各界群众积极参加文协组织的抗 日慰劳活动,显示了文协成员来源的广泛性,也扩大了文协的社会影响。

第二,文协慰劳活动形式具有多样性。抗战期 间,文协采取各种方式为前线将士和后方民众提供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支持。主要形式包

括直接赴前线参加慰劳活动、慰劳后方医院伤兵、文化劳军、捐款款物等。在直接深入前线参加慰劳活动中,文协组织了作家战地访问团的活动,深人前线,深入农村 ,深入战壕,向官兵和群众宣讲国内外政治形势 ,宣传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团结,抗 日,同仇敌忾消灭敌人 “ )。在慰劳医院伤兵活动中,文协在1939年 1O月 10日赴近郊某医院慰问负伤战士,举行慰问大会 ,代表报告慰劳意义,致慰劳词,由负伤将士代表答词,慰问人员给负伤将士缝衣,写信,情绪甚为热烈¨”。

为提高战地文化水准 ,文协还积极参加文化劳军活动,前往各个战区,给将士们放电影 ,表演戏剧,进行歌咏比赛,丰富其生活。文协成员还积极捐款捐物,源源不断地把物资 ,书籍等捐到前线。文协捐赠会刊 《抗战文艺》和 《前线增刊》,弥补了前线书本严重不足的情况。 《前线增刊》里刊载着鼓词 ,小调,小故事,连环图等通俗的韵文和散文,这些富含通俗性和趣味性的故事持续不断送去前线,给前方的灰暗增添一点明亮色调。文协组织或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慰劳活动,既响应 了政府号召,又发挥了 自身的优势,支持了抗战大业。

第三,文协的抗 日慰劳活动主要以文化慰劳为主。这也是由文协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文协汇集了全国各地的文化精英 ,献给前线的慰问金的主要办法是通过卖字卖文,图书义卖的方式。1941年为响应陪都文化界出钱劳军运动,文协于 2月 14日在重庆新蜀报 “蜀道”副刊上刊出一个关于 “文协呼吁作家从速动笔的通知:从 14日至 20日止,希望大家投文于陪都各刊,在稿末注明 ‘本稿稿费赠前线将士 ’,并由该刊将稿费汇交 ‘陪都文化界出钱劳军竞赛动员委员会 ’。”启事刊出后 ,来稿踊跃 ,“‘蜀道’上逐 日以全部篇幅刊登劳军稿,截止到 3月 1日。在 2月 19日,已由老舍代表文协首次捐献 500元捐稿所获劳军款。”卖字运动打着 “文协出纸,作家出力 ,请诸公出钱”的标语,从2月21日开始到3月 11日结束,从 “一千元的收入扩大到五千元 ,”文协决定 “在 3月 20日把所有款子献给 ‘陪都文化劳军竞赛委员会’。”在 1942年4月 ,举行卖稿卖字劳军活动,得四千余元 ,捐送重庆文化界劳军委员会【1J(啪”。

在 1943年 12月组织作家献金团,捐献稿费及书刊义卖所得一万四千余元【l“ )。此外,文协注重在精神上慰问前方将士,体现了文化劳军的特点。文协组织成员慰问伤兵,除捐随身携带 的药品,书报 ,鞋袜,营养品,还 “致慰劳词,由负伤将士代表答词” ]。文协成员每到一处,向将士献锦旗,锦旗上印有诸如 “抗战必胜”的字样,以激励官兵斗志【”“ 。在武汉文化界慰劳前线将士的活动中,文协代表冯乃超,盛成 ,钱俊瑞,到第五战区,沿 田家镇,沙窝,宋埠,浠水,骑兵阵地给长官献旗,并将带去的书报和药品分赠各部队¨“嘟 )。实行文化劳军活动,“组织文化列车两组,每组车三辆,分为电影 ,戏剧,歌咏三个部分,每组经费约 10万元 ,分期分批去往前线各个战区,给将士们放电影 ,表演戏剧,进行歌 咏比赛 ,丰富其生活。”【l由此可以看出,文协利用自身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积极参加抗 日慰劳活动,也有利于扩大文协的影响。

三、文协抗日慰劳活动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文协在抗战期间的抗 日慰劳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文协通过组织或参加抗 日慰劳活动,团结起了广大知识分子,用笔投入战斗,给予了前线将士杀敌的精神,也直接支持了中国人民的抗 日战争。具体来讲,主要作用有以下表现:第一,文协的抗 日慰劳活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战地文化粮食极其 匮乏的困境 ,有助于提高战地军 民文化水平 ,丰富战地军民枯燥乏味的生活。《抗战文艺》,前线增刊及其战地特刊刊载着鼓词,小调,小故事 ,连环画的韵文和散文,给军民带去文化粮食的同时,也慰藉了他们的精神,鼓起了更大的战胜敌人的勇气,每当文协代表带着刊物,锦旗去到前方,总能 “得到沿途热烈的欢迎” ,说明广大官兵对刊物,书籍的渴求。不仅如此,由于前线书本短缺 ,为 日伪刊物的流通提供了可趁之机。在 日伪所办的刊物里,日报有 《山西新民报》,定期 刊物有 “新秩序”、“国民公论”,小册子有 “中国学生”、“和共产党是什么”、“根本和平的基础”等。这些出版物里充斥着色情的图画和文字。 日伪这种颇具用心的文化麻醉、侵略政策,使文协成员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提高了警惕。文协向前线发送先进读物 ,如 《扫荡报》 内容充实,编排印刷美观,每周出版一次 ,军部底下的每连单位都能普遍地分发到。这是战地上不易多得的一种精神食粮,受到广泛的欢迎。文协成员还参加战地文化宣传和服务的组织,在战区建立文化据点、文化站、出版编印各种报纸杂志书籍,负责传递精神食粮,在战区个村镇成立救亡室,陈列书报杂志,供民众士兵阅览。组织文化工作队,宣传队,演剧队,歌咏队等,固定或流动地再战区工作¨5J‘ ’,。文协组织的这些文化活动 ,“与抗战的军事形势相配合 ,抵御了 日伪的文化麻醉政策 ,提高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组成一个伟大的力量 ,给敌人以顽强的打击 。

第二 ,文协通过组织作家战地访问团访问前线将士,鼓舞了前方军 民。在前线作战的官兵,随着作家访问团的到来 ,“弟兄们看到全国闻名的作家,万分兴奋”Ll,这缓解了前线沉闷的空气,激发战士杀敌的勇气。作家访问团在洛阳访问孙连仲时 ,孙连仲将表达了抗战的决心,他说:“作战这件事似简单又很复杂,主要的是我们抗战的决心问题 ,只要 我们 有 决 心 ,最 后 的 胜 利 是 毫无 疑 问 的。”¨5I(v38)当文协成员在洛阳访问官兵时,他们既兴奋又健谈,表示出战斗的英勇和再上前线的决心。尽管中条山的生活非常艰苦 ,但不论官长或士兵,都有饱满的精神 ,表示杀敌的决心和信心。在文协成员向卫立煌献旗致敬时,卫立煌也表示 :“卫国抗战是军人的天职 ,诸位十四杆笔 (访问团成员共十四人)可抵一百四十万兵,你们来到这里 ,给我们增添了一层最雄厚的力量,这块土地上还有什么可担忧?” ‘ 访问团团员归来后创作的作品,如 《笔游击》、《粮食》、《老夫妻》、 《凯歌》、 《红缨枪》、《生长在战斗中》、《夜袭》、《笔征》等作品的问世¨ (P“们,不仅推动了·95·责任是写 ,是搜集材料,沟通敌后方和国际作家的联系,”访问团成员有感 ,“抗战开始以来,无数作家在南北各战地前线使用笔去抗敌,也有许多作家投笔从戎,因此我们不是先驱者;枪在今天不是士兵所专用的,笔也不是作家所专有的,在这 无数 的笔 中,加 上十 三枚,是恰 如其 分的。” 作家访问团 自1939年 6月 14日出发,至该年l2月 12日由宜昌返回重庆,其间跋涉山西,河北,河南 ,绥远,陕西五省 ,进行 了采访、写稿、演 出工作,广泛搜集了材料 ,并且在前方与后方以及各界群众中间建立了广泛联系。访问团成员 “深入前线,深入农村 ,深入 战壕,向官兵和广大群众宣讲国内外政治形势 ,宣传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政 策,坚 持 团结,坚持抗 日,同仇 敌忾 消灭敌人。”2j( )。战地访问团归来后,于六个月内先后写成诗歌,戏剧,小说,报告等十二册,包括日记:《笔征》 (团长王礼锡),戏剧 :《红缨枪》 (葛一虹),报告文学:《凯歌》(宋之的),《短篇小说集》 (罗烽 ,李辉英),中篇小说:《老夫妻》 (白朗),集体创作:《战地文艺论文集》,《访问团团体日记》 (笔游击),《报告文学集》 (以群),《独幕剧集》 (杨骚), 《战地写生画集》 (陈晓南),《长诗》(方殷 )[3](P144)。此外,作家战地访问团在出发时,携去了《前线增刊》及《抗战文艺》共两千份,里面刊载着鼓词 ,小调 ,小故事,连环图等通俗的韵文和散文,作为作家献给前线英勇将士的精神食粮,这是基于前线将士精神粮食匮乏的局面而做。文协组织作家访问团是文协实践文章入伍 ,文章下乡的产物,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有学者认为“组建作家战地访问团是文协的功绩”之一 【4J(删 )。

第二,组织作家进行文艺创作,并 向前线送去会刊《抗战文艺》和增出的前线特刊,为前线将士提供精神食粮。抗战时期,由于战火阻隔,前线官兵缺乏书本读物。

1938年4月 18日,文协派理事盛成、郁达夫代表文协赴台儿庄劳军 ,盛成、郁达夫自前线回来后 ,报告了前方将士精神粮食的匮乏情况: “前方的将士多去民家借看彭公案等,不过连这种小书也不易借到了,连连作战几个月,而无任何 图书杂志一看 ,是何等惨烈 的事!”盛成报告说:“前方太缺乏精神食粮 ,后方的刊物图书简直不往前方去,应该设法调剂,使前方后方均衡。” 田汉报告中更说:“前方不要说没有刊物,连报纸也没得看 ,偶尔得到一张,就是高级军官也会把报纸上的广告体通念一遍!,’前方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 “没有文字,更没有美术 ,一张彩画的月份牌,一张卅年前的 ‘美人 ’,便是将士们朝夕相对的 ‘艺术品 ,他号召 “应该总动员写的写,画的画,送到前线去!”鉴于此种情况,文协决定在 《抗战文艺》第十一期和第十二期特出 “保卫大武汉”的专号,到十六期后改为《战地特刊》,先后共出五期。特刊大量运往前线,受到了前线将士的欢迎。《抗战文艺》还增出 《前线特刊》,刊载鼓词,小调,小故事,连环图等通俗的韵文和散文 ,献给前线将士。郭沫若还提到,政治部和其他机关要办一个战时文化服务团,征集图书及创撰分送前方,文协也表示会“多给捐书,多给写书。” ( ㈣ 抗战读物的大量出版和输往前线 ,缓解了前线官兵书本匮乏的严峻形势 ,丰富了官兵们的战余生活,从而支持了抗战。

第三,积极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和行都各界慰劳前线将士代表团的慰劳活动 ,积极捐款捐物。全 国慰劳总会大力号召各界组织、人士参与慰劳活动,文协也不例外。全国慰劳总会在 1939年电函文协,邀请其参加慰劳团。随后,·94 ·在文协5月份的理事会上,决定由老舍,胡风,王平 陵,姚蓬子参加慰劳总会慰劳团前往南北两路劳军。1939年 7月,参加南北慰劳团代表出发,其中,老舍 ,胡风参加北路慰劳团,主要工作地是大西北地 区;姚蓬子 ,王平陵参加南路慰劳团,主要工作地是东南地区。慰劳团经过 5个月的工作 ,历经陕西 ,甘肃,新疆 ,青海,内蒙 ,宁夏,绥远,福建 ,广东,最后于 1939年 11月 19日分别返回重庆。文协成员每到一战区,都将带去的书报分赠各部 队,并献旗。如 “《抗战文艺》前线增刊第一期出版时 ,印三千份捐 送前线”, “赠送 文 艺书籍 一百 册给前 线 部队” ( ),使战区缺乏书籍的情况得到缓解。在文艺界抗敌协会随后的报告会上,文协慰劳代表老舍指出:在西北,地广人稀 ,“亟待开发,各种人才尤感缺乏”,文艺活动方面也很贫乏,说明 “后方文艺工作者”确实应该 “设法解决西北文化恐慌之问题”,在晋东南地区,感觉 “前线军民安居乐业 ,国家资源取之不尽 ,战区政治飞跃进步,战斗情绪极高”,但战区宣传工作应加强 ,而且也存在 “文化粮食异常缺乏”的情况 J。除此之外 ,文协还积极参加重庆各界慰劳前线将士代表团的活动,从 1940年 2月到 1943年,在代表团团长蒋作宾,副团长洪兰友,团员李文宛 ,刘纪文,顾延鹏,高良佐 ,干事夏维贤等一行人的率领下,自重庆首途,辗转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浙江,江西,韶关,秣阳,柳州等处慰劳,采取各种方式慰问前线将士。

包括 “发电报慰问鄂西将士”【6J,征集慰劳信送往前方和捐款等各种形式。在 《抗战文艺》二卷八期里的 《文协为征集慰劳信紧急启事》,要求会员和读者 ‘在一周内完成一万封 慰 劳 信 ’,交 文 协 附 在 募 集 的寒 衣 内,寄 往 前方。” ( ’参加文化劳军的捐款活动,“奉献了一万多元”。

文协负责人还发起 “卖字运动”,卖字运动从仅在 2月 21日至 3月 11日期间,从 “一千元的收入扩大到五千元,”文协决定 “在 3月 20日把所有款子献给 ‘陪都文化劳军竞赛委员会” lJ‘嘶)。慰劳活动的成功开展,说明前方,后方同胞均团结起来,踊跃协助军队作战, “深知杀敌能生存,投降则灭亡。” 二、文协抗日慰劳活动的特点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作为广大文艺界组织的爱国统一战线,在抗战时期发起的在后方和前线的慰劳官兵的活动,具有明显的特点,这是既是文协组织的性质决定的,也与全民抗战的形势密切相关。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文协慰劳活动参与阶层具有广泛性。文协作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文艺界的统一战线队伍 ,在创建初期就怀着 “救国家,救民族”的信念济济一堂,吸引了全中国各个 阶级、阶层加入进来 ,成员包括广大作家、青年学生、共产党员、员和无党派人士等。抗战以来 ,首先发动这运动的是北方的流亡学生 .,这些文艺青年多在各战区的战地服务团工作,他们在战地组织了剧团、歌咏队等团体,向前方的士兵和民众作抗敌宣传 ,他们钻进战壕 ,跟士兵们一同放枪歌唱,跑到田野与老百姓一道吃喝谈天 ”。一些热衷于抗战戏剧的男女青年,在抗战形势吃紧的时刻 ,纷纷加入上海文协组织领导下的 “救亡演剧队”,分期分批地向前线出发 ,鼓动民众的抗 日情绪 ,并组织他们的工作 】。青年学生的热忱具有强大感染力的,在这种情绪的感染下,广大作家也投入到慰劳活动中来,如第 1O期 宜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第 33卷抗战文艺事业和 自身的发展 ,而且也鼓舞了官兵斗志。

第三,文协成员 的积极捐款捐物 ,有助于缓解前线物资缺乏,。捐去前线的药品,书报,鞋袜,营养品,和通过卖稿卖字,义卖 图书,号召捐献图书等方式获得的经费,均奉献给了前方,给战区提供了精神鼓励和物质支持。文协组织作家献金团,举行卖稿卖字劳军活动,一共捐献劳军款三万三千五百多元。前线将士精神食粮缺乏 ,文协号召广大作家和民众 向前线奉献 图书,除了 《抗 战文艺》,《前线增刊》和 《战地特刊》外,还有 《全民抗战》周刊,连环画,如 《三兄弟踊跃从军》, 《荣誉军人》, 《渔翁杀敌》,《范筑先一门忠烈》,《今之秦桧——》 《李四打游击》,《台儿庄某老太殉国记》,《王老五当兵打日本》,《献金救国》,《小四捉汉奸》,《兄弟投军》 (军委会政治部),还有街头剧 、大鼓书、儿童读物、通俗小说 、民歌等通俗作品近 2O种 8J【P)。文协 “不断慰劳,为了将士缓解困难而努力。”-l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文协的抗 日慰劳活动也有不足之处。它所制定,实施的慰劳活动方案,由于主客观方面的一些原 因,其提出的一些设想并没有完全 ,完整的付诸实施。士兵通俗读物的编制计划是在文协成立大会上提出的,当时 “决定出版一百种供士兵阅读的通俗文艺读物”【l( ),但编辑士兵百种通俗读物的计划不 了了之。导致文协抗 日慰劳活动未能完全按计划进行的原 因主要是以下三个原因所致 :一是经费短缺问题严重也制约着计划、方案的实施 ,影响出版物的质量和数量。 “成立大会开过后 ,会 中的经费全无着落,”文协去请求补助,借款,收会款,但 “收入并不甚多”,只得 “把完整计划放一边 ,先拣要紧的做。” 二是战时条件艰苦,作家生活艰难导致作 品受局限,大多数作家基本生活质量都很难得到保障,常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自不能安心创作,抗战以前的职业作家,在抗战时期基本没有了,“写作成了一种副业”,一有别的职业就能把写作时间剥夺去。艾芜先生本来是一个职业作家,可是迫于生活的压力,也不得不去教书了”J( )。这样一来对作品的产生影响严重,影响了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虽然文协频频发起 “保障作家生活运动”,但是收效甚微。三是交通和通讯的阻断阻碍了各方之间的交流。由于文协会员散落各 方,无 法 集 中,这 样 使 得 “征稿 很 难 及 时 送到” “ ,延迟了刊物出版时间。纷飞的战火往往中断了通讯,造成交通,通讯的困难 ,会员散落四方 ,邮递极其迟缓,那些送去前线慰劳将士的书本,读物,报刊等,经常会由于经费的拮据,印刷等问题不能按时,按计划送到前线。总的来讲 ,尽管各种主观与客观条件使得文协的抗日慰劳活动呈现出以上局限,但就那个特殊的时代看来,文协已经为抗 日战争做出了自己的最大贡献了。因此,我们仍要对其慰劳活动持肯定态度。

四、结语

中华文艺界全国抗敌协会是民族生死存亡到最紧要关头的必然产物,它组织、发起和参与的慰劳活动,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组织作家战地访问团,去到广大后方进行抗敌宣传与慰劳活动,编辑出版会刊 《抗战文艺》及增出 《前线特刊》,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和重庆各界慰劳前线将士代表团的活动,给前方将士提供了精神鼓励与物质支持。

文协在前线和后方的慰劳活动对于激励官兵精神,提高战地文化水平,缓解战地紧张气氛,起了直接的作用 ,文艺界的慰劳活动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慰劳活动相 比,具有 自身的特点,展现了 自己独到之处 ,虽然也有不足,但是从整体上来看 ,其积极的作用 占了主导地位,因此要客观公正·96 ·地评价文协的作用。

注释 :

重读抗战家书篇4

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将领,却在1946年编著了一部四章十三节、约11万字,反映清代政治家、理学家陈榕门理政论政主要事迹和思想的书籍――《陈榕门之生平》。

原来,抗战胜利后,高吉人对当时“政治道德江河日下,四维不张,纲纪荡然……人心巧伪,枉然徇情,苟且敷衍,不信不义”的社会现状忧虑不已,而他当时率部驻扎广西,又恰巧耳闻清代桂籍贤臣陈榕门的事迹,于是便潜心阅读了200万字的《陈榕门先生遗书》,详细了解其事迹,以“对于中国的复兴,抱着极热烈希望”的心情,完成了《陈榕门之生平》的编著,希冀启迪世人、富民强国。

陈榕门,本名宏谋,号榕门,广西临桂人。清雍正朝进士出身,先后担任扬州知府,江南驿盐道,云南布政使,江苏按察使,陕西、湖南、江苏、江西、河南、甘肃、湖北、福建巡抚,两广、两江、湖广总督,兵部、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务。75岁时以老病奏请卸职回乡,经四次恳请才被恩准,并加太子太傅衔。临行乾隆皇帝赐诗,结尾两句是“粤西天未相望远,祝尔平安归里人”,亲近之情,跃然纸上。陈榕门去世后,朝廷御赐祭葬,并赐谥号“文恭”。

陈榕门一生以“天下之大务,奠大于恤民;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为准则,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凡到之处,不时间久暂,必考究当地人情风俗,除弊兴利,鼓励民生,倡行教化。有清一代,陈榕门是广西籍官员中,职务最高,任官历经省份最多,民间影响最大的一位清官名臣。《清史稿》将其评为乾隆年间疆吏贤者之最。

陈榕门不仅政绩斐然,还是著名的理学家。他治宋代二程、朱熹之学,强调明体达用、知行合一。雍正时期就已名声大振。陈榕门编著作品近300万字,为清学的传承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其中,《五种遗规》一书影响巨大。曾国藩对后辈推荐此书说:“家中《五种遗规》,四弟须日日看之,句句学之。我所望于四弟者,惟此而已。”该书至清末被定为中学堂修身读本。民国年间,又被定为官员必读书。

陈榕门入仕近半个世纪,经历异常丰富,所涉人、地、事极多,高吉人从繁多的史料中,条分缕析,梳理归纳,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同时,他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凡是认为有利于当世民生以及对为官从政具有启示的内容,例如鼓励农耕、理政审案等,往往多加引述评论,启发思维。另外,陈榕门著作颇丰,高吉人还在书中最后一章,将陈氏作品分为自著、纂述、校订三类,为后人研读提供便利。该书问世后,随即被国民政府指定为全国公务员必读书籍,各界亦好评如潮。

高吉人在《陈榕门之生平》的自序中写道:“本书成后,得力于几位知交至亲作精神上鼓励不少。”这“知交至亲”中最重要的,当推此书的校订、作序者李任仁。李任仁,曾担任广西教育厅厅长、广西省临时参议会议长等职。1946年参与创建中国民主促进会,后当选为中国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国家侨委副主任、民革中央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等重要职务。《陈榕门之生平》1947年付梓之时,李任仁欣然作序,表达了对编著者的高度赞誉:“高君吉人,平日好学深思,用力甚勤,经数月之努力,著为《陈榕门之生平》一书……”

为《陈榕门之生平》题写书名的是黄旭初。黄旭初,初入广西陆军学校,与李宗仁同学,后转陆军大学第4期,嗣赴日留学。随后入伍参加北伐,屡建战功。1931年起,担任广西省政府主席,主政桂省十余年,泽被乡里。抗日战争期间,黄旭初守土抗战,功绩卓著。黄旭初晚年寓居香港,撰写了《广西怀念记》《广西与中央廿年来悲欢离合记述》等文,洋洋130万字,成为研究广西近代史的重要史料。这些后话为今人重读《陈榕门之生平》平添了几分意趣。

应当提及的还有于右任。于右任,民国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雄词脱手坚如铸,秀语生花灿欲飞。”这是于右任在《陈榕门之生平》出版后专为高吉人所题。仅从这两句本身来看,根本无法将它和抗日名将联系起来,但这恰恰表明了于右任的与众不同:其所重者,并非将军的武功,而是文治。这种眼光令人慨叹。至于“雄词”“秀语”“脱手”“生花”诸语,当是对《陈榕门之生平》的至高评价,至今看来,亦恰如其分。

重读抗战家书篇5

《四世同堂》讲述的是在日军占领北平时那儿一户人家由兴旺转为衰落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在眼前跳动,漫长的八年,发生在小羊圈的人们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国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斗争。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四世同堂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四世同堂读书心得1舒庆春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他就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真实姓名,他写了很多本书,而我读的是他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顺便写一下我的读后感。

《四世同堂》这本书写出了抗日时期,日本人对国人的压迫与羞辱,作者老舍用了很多语言描写与心理描写来描绘那时候汉奸与抗战到底的人们心中的两种欲望,丰富了人们读这本书的重要性,让人人都想读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写的还是人物,如:随风使舵的蓝东阳、诚恳忠厚的冠晓荷、心狠手辣的大赤包、柔情孤雅的高第、抗日到底的钱先生、报国无门的祁瑞宣与德高望重的祁大老爷。

老舍先生对《四世同堂》的正反两派描写极为出众、是大家能够区分,这就是《四世同堂》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写作方法:不给大家留下任何悬疑,敞开着大门的写法。

这本书对人的下场也很突出,因此各个人的司法都不一样,如:妞子是饿死的、瑞丰是被日本人枪毙的、李四爷是被日本人打死的、大赤包是疯死的,说来说去,然而,死的最莫名其妙的竟然是蓝东阳:他莫名其妙的去了日本、然后又莫名其妙的被原子弹炸死,这不是找死吗?

总而言之,还是那句话,多读书、读好书。

四世同堂读书心得2在这个寒假我读了《四世同堂》,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一个便签,上面写着三句话:值得每一代中国人阅读的文学经典;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珍藏的民族记忆;老舍:它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尤其是老舍先生说的这一句话,最让我记忆犹新,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更深一层的爱意。

首先,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里的26位主人公,他们分别是:桐芳,祁瑞宣,高亦陀,韵梅,李四爷,祁老太爷,孙七,天佑,马老太太,钱先生,小顺,祁瑞全,妞子,祁瑞丰,丁约翰,长顺,冠晓荷,白巡长,大赤包,小文,蓝东阳,文若霞。招弟,高弟,胖菊子,小崔太太等。

《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名著。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作品记叙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的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与震撼,鞭挞了附敌作恶者的丑恶灵魂,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讴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忠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史诗般的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杰出贡献,气度恢弘,可歌可泣。

老舍先生以多年来的写作经验,刻画了祁老人,瑞宣,大赤包,冠晓荷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让人废寝忘食。

四世同堂读书心得3书架上,一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书的名字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息,名叫《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记叙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和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与震撼。狠狠地鞭挞了附敌作恶者丑恶灵魂,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反映出老百姓们的英勇无畏。

书中的人物冠晓荷是住在小羊圈里的住户,他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看到日寇的侵略,千方百计的想和日本人做朋友。他,对日本人毕恭毕敬,向他们的背影深鞠躬,给日本人下跪,却因为“消毒”丢了性命。他的太太外号叫大赤包,她希望中国被日本打垮,找关系给日本人做事。她的性情火爆刚烈,对自己的同胞毫不留情,但最后和冠晓荷的结局一样,在他们依偎的日本人手中死去。

我佩服书中的祁家老三祁瑞全,他是一个满腔热血的大学生,见到日本的入侵,他不想做亡国奴,而决定离开北平,将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做一个抗战的英雄。他回到北京后,他已经不是一个急躁的学生,而变为了有丰富的阅历和抗战斗经验的地下工作者,他受组织委派,潜回北平,做情报工作,他在北海公园刺杀了给日本人做特务的招弟,在抗战胜利时,与邻居们共享快乐。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国人,他不怕为国捐躯,只希望为战争胜利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书中曾经讲述了一段日本人残害中国人的片段。日本人发给北平人的共和面,弄坏了北平人的肠胃,日本人怕这种病传染到日本居民身上,就把这些晕倒的,闹肚子七名病人的,都用大卡车拉到野外,把他们活埋了。多么残忍的暴行!

可恨的是,现在的日本极其右倾。执意抢夺中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刻意制造中国威胁论,有意修改和平宪法,不承认侵略历史,修改中学历史教科书,把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轻描淡写为南京事件,在军国主义道路上越走越深,引起中韩邻国人民的不满和愤怒。面对这些,我们的态度是坚决的,我们曾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有着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更要在维护主权和国家尊严上进行艰苦卓越的斗争!

掩卷沉思,我立志发奋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做一份贡献,成为一个爱国爱家和自强不息的人。

四世同堂读书心得4在这和平的时代,战争的痛已经远离我们,硝烟弥漫的社会我们已经无法体会,但通过老舍笔下的四世同堂,我们可以领略那个与今日截然不同的世间。

本部小说在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为主线,描绘了小羊圈胡同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物的荣辱浮沉、生存死亡,是现实社会的缩影。作品记叙了日寇统治下人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宁静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与惶惑,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英勇无畏、愤而反抗的爱国精神。用炉火纯青的技艺刻画了那个时代北平的生活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在战争的岁月里,如何生存是件极其困难的事,在夺去这、截去那——每一点事都会被管束的生活里,心中正确的信念与希望的火光是至关重要的。在一个人心惶惶的时间,眼前的利益时最大的毒药,是思想的控制器;而至于不可泯灭的希望,冲出过去才是最大的障碍——惋惜不能改变的过去,后悔已经定格的一切,倒不如踏实于现在,让改变从今日起航。不能因忘记明天的希望,从而坠落在“昨日”与回忆之中;更不能忘记,我们追溯过去,是为了从中反思,取得经验,不能因此终日寻找记忆中的那天!一切,因为——希望永存!

这部小说中瑞全的形象,是抗战中“勇敢”、“顽强”、“希望”的汇聚。相比那些在抗战前线的英雄们,他的付出——一位地下工作者的努力,看似要小许多,可是正是这些地下工作者们,为人民的心中,建立起顽强的桥梁,点亮了每一个人的心,让他们为生命与世界注上新一番的诠释,让点点滴滴的力量变成复兴中华的力量,飞向遥远未来的翅膀……

自然是源头,听从它的教诲,让纯洁像阳光般在心中折射,从而走向心中圣洁的聚集地,让硝烟弥漫的天空重返蔚蓝与阳光。让似圣光的希望,快速而永久地穿梭在心中,成为高扬的旗帜,不灭的火光……

四世同堂读书心得5他以深厚精湛的艺术功力,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以炉火纯青的小说技艺,绘声绘色地展现出一幅风味浓郁的北平生活画卷;他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以满腔沸腾的热血,写下了这部让每一个中国人都铭刻于心的民族记忆。

他是伟大的人民艺术家——老舍。这部伟大的著作,叫《四世同堂》。

这是一部灵魂的屈辱史。日军侵华了,北平沦陷了,人民遭殃了,生活在一夜之间被打乱了,民族一百年来蒙受的屈辱达到顶点了,形形色色的灵魂也趋势上演了……北平城被日本铁蹄践踏的背后,是卢沟桥燃起的熊熊烈焰;小羊圈胡同里各色人物荣辱沉浮与生死存亡的形象写照下,透露出的是战火对一个民族灵魂的侮辱。全书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小羊圈其他人物的起伏变化,以小见大,真实地记录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恶。一夜之间,梦魇出现,各色灵魂争相着淋漓上演……

这是一部灵魂的展现史。这里有如瑞宣般爱家爱国人士被逼无奈的心理斗争,有如冠晓荷和大赤包以及瑞丰那位时髦太太般家贼汉奸们丑恶嘴脸,也有如瑞全和仲石一样不甘苟活于世,对侵略者的屠刀奋起挥舞的反抗者。祈老人和祈天佑是保守的,小崔、孙七、金三爷,以及桐芳、招弟、高第、白巡长是有善良本性的。李四爷夫妇的“老好人”形象在彻头彻尾地淋漓尽现,妞妞至死不肯吃“共和面”的执拗,辛酸了一代北平人……这些都在老舍的笔下一一上演,无所事事中透露着愤慨,轻松幽默中引人深思。

这是一部灵魂的觉醒史。战争激怒了人,也改变了灵魂。虽然招弟从一个纯洁的姑娘变成了日伪的特务,让人心寒,然而钱默吟却被战争从一个不谙世事的旧式知识分子激怒成投笔从戎的革命者,也让矛盾的高第与瑞全并肩作战,让祈老爷子抱着妞妞去找日本人算账,让小崔和李四爷等人不乏悲壮地为革命而牺牲……这足以让人喟叹,让人震撼!

这是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人性之花的淋漓绽放,是一首铿锵激荡的民族灵魂的交响,这是在先生的妙笔下,一朵永开不败的民族之花。这里,我们借先生的笔看到了一部旧中国的抗战史,了解到了在枪炮的雷鸣中形形色色的最本质的性格,它让我们不断地理解与反思。而透过这部国民史,我们又读懂了一位生在炮火年代的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他轻松幽默的笔调里有的是满腔的愤慨,嘲笑讽刺的帷幔下透露出的是一颗对家国拳拳之爱的心,是对国民蒙昧强有力的呼唤,是对胜利最急切的渴望与坚信。

这位先生,叫老舍;这部书,叫《四世同堂》。

重读抗战家书篇6

遥望烽火,不泯忠魂

"中国".

我是七十年前,华夏儿女以骨为笔, 以血为墨,在敌人战栗的眼神和绝望的狂吼中把这两个字深深地刻于历史之碑上,透过那红的耀眼的字迹,世界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燃烧的血性,驱狼逐虎的决心以及那刺破重重雾霭迎来光明的不屈灵魂。这民族之魂,它足以支撑起破碎的山河,驱散人们心头绝望的阴云;足以修复将士手中断裂的利刃,重燃再战八方的斗志;也足以使坟前长出青草,白骨开出花朵。七十年了,时间的风沙可以抚平一切伤痕与苦痛,掩埋所有悲泣与叹息,却无法湮灭无数中华儿女对祖国炽烈的爱意和坚定的守护。这份忠诚穿透岁月洪流直至今日依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渗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里,铸成了永恒。

我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提起抗战,无一不感慨当年的残酷和艰难,同时每个人又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独特的抗战印象,这些记忆可能来自于自身的经历、自家先辈的讲述、阅读的资料等等。当抗战这段经历从另一个角度影射于个人身上时,历史也不再似记载的那般遥远,而是因为人的情感注入而变得无比真切,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抗战书信就是这样的一条纽带,把我们同当年的烽火连接起来,让我们感同身受仿佛置身于漫天的硝烟中,更加铭记那份壮烈。

我是在这一封封书信中,有兄弟手足之间的相互勉励,有父母对儿女的句句叮咛,有热血男儿战死沙场的决绝,亦有夫妻乱世之中的相濡以沫。从这使人动容的一封封书信中,我们读出了悲壮,也读出了温情,读出了希冀,也读出了诀别。纵然国破家亡,纵然颠沛流离,也不能磨灭国人英勇不屈的灵魂,这灵魂是支撑我们渡过难关走向未来的力量源泉。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把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

我是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世间最为纯粹的情感,而这份感情在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身上却异常悲壮,使人动容。在赵一曼临刑前留给儿子宁儿的家书中写道:"我最亲爱的孩子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底下的母亲!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来教育你。希望你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家而死的".短短的几行字却饱含着一个母亲对孩子的不舍与期望。作为一个母亲,不能亲眼看着孩子长大,实属遗憾,但是这位伟大的母亲已经亲身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为了革命她不惜背着儿子流浪讨饭也要寻找党,被俘之后尝尽各种酷刑仍不吐一字。最后据当时负责审问的日本军官回忆:"我们已经用了所有能想到的刑罚,甚至连最新的电刑也用上了,还是得不到任何有用的情报,这个女人是块铁。"乱世之中,她一介女子,本可避开战火,与至亲相伴,但为了国家的未来毅然放弃自己的生命与骨肉。这份勇气,这份坚决震撼了世人,成为开在荆棘的里一朵血红的蔷薇。

我是在抗战英烈们的心中,家与国早已合二为一,国不保,家何在?为了民族大义,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小家,放弃了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机会,与亲人相连的唯一纽带就是这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书信了。左权将军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时刻想着如果有你及太北和我一起,能够听到太北叫爸爸妈妈的亲恳声音能够牵着她走走,抱着她玩玩,真是太快乐了。可是我的最亲爱的人恰在千里之外,空想一顿以后,只得把相片拿出来一一望着".字里行间无处不是铁骨柔情,国难当头,先烈们选择了放弃对家庭的眷恋,放弃了自己在家人眼中丈夫、妻子、儿女的身份,将一腔热血洒于沙场,只为了守护祖国,守护民族的未来,用生命和鲜血铸成永远的丰碑。

我是八年抗战,举步维艰。但即使是面对敌人黑洞洞的枪口,中华儿女也未曾有过一丝的恐惧与退缩。吉鸿昌将军临刑前以指为笔,留下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更是命敌人拿来椅子,在眼前开枪,即使死也不能倒下,直到牺牲也未使民族的尊严遭受折辱。这份抗战的决心和坚定正如张自忠将军所言:"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先烈们从一开始就将生死置之度外,敌人再凶狠再残暴也无法磨灭抗战先烈的铮铮铁骨,浩气长存。

我是在硝烟散去的今天,我们遥望烽火,重新面对这段历史,是为了正视过去,直面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我们所遭受的创伤和苦痛,不退缩,不逃避,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勇敢地从那过去的深壑上跨过,迎接更美好的未来;也是为了感恩,感谢在那场浩劫中做出牺牲的人们,感谢他们所做的一切,感谢他们用鲜血在黑暗中染出黎明,给了这个国家明天,他们值得整个民族尊敬;同时更是为了铭记,铭记抗战这枚鲜红的历史烙印,铭记整个民族虽然伤痕累累但一步步走向黎明的历程,从先辈们的手中接过旗帜,用新一代中国人的肩膀背负起祖国的未来,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用生命去守护和传承这生生不息的远古龙魂,同当年的先烈们一样:"诛尽豺狼山河义,长枪独守中华魂"!

重读抗战家书篇7

今年是抗日战争结束的第七十个年头,但是不管是对于我们还是老一辈经历过那些疾苦的人们,提起这个可悲可泣的历史还是有众多感慨。令我想起这段历史的是一本书《八路军战史》,这本书向我生动的描绘了一支人民军队的勇敢与智慧。

这本书以作战、建军为主线,适当反映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及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指导方针、作战原则,以及八路军与抗日根据地建设和人民群众对八路军的支援等内容。充分记述八路军的光辉业绩、胜利经验和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群体、个人及其先进事迹,又真实反映部队曾经遭受的挫折、失利的教训和付出的代价。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直接领导的一支人民军队,是坚持华北抗战的主力军。这本书记述这支军队的光辉战斗历程,总结和借鉴其历史经验与教训,对于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和平发展的史实。我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常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们。万山丛中,青纱帐中,看到了面对条件的艰苦,生死的离别,敌人的诱惑,八路军战士的坚定的决心与意志。

在八路军的带领下,我们取得了众多重要的战绩,有对日抗战太原会战中,由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所领导,历时一个月,属中等规模战役的平型关战役。也有发生在山西北向的最大关口的雁门关的伏击战,此次战役,伏击众多的日本兵,以及日军的汽车飞机等重要的运输工具。还有八路军第师一部创建晋察冀军区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粉碎日军的围攻,以及阳明堡大捷等等。

抗日战争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复苏了我们不屈不饶地民族精神,为民族的崛起和复兴注入了强劲的精力。

读史明志,以史为鉴,读这本书不仅了解史实,还要有所启发。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有怎样的爱国情怀和政治素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今生活在一个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的国家,我们用什么来衡量一个人的爱国呢,就像孙中山曾说过"做人的最大事情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可能没有了战死沙场的机会,没有了精忠报国的年代。但是爱国的话题从未改变,我认为,只要我们没有辜负那些为了今天拼搏的人,作为一个大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将来报效国家,就是最基本的爱国。

重读抗战家书篇8

一、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为营造积极向上的阅读氛围,扩大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的社会影响,xx区图书馆布置了宣传展板,宣传xx片区图书分馆的服务理念、服务项目、服务方式等;通过LED屏幕滚动播放全民阅读的视频和图片;在读者活动中,更新了全片区各分馆的的图书导向牌,成立图书专架,引导读者有选择性的阅览图书;发放了100份读者调查问卷,宣传图书馆的最新服务和文献信息资源的同时,了解读者的需求,并现场提供咨询服务。

二、突出主题,提升内涵

服务宣传周期间,xx区图书馆及辖区各分馆群策群力,围绕活动主题精心组织,广泛开展了纪念抗战七十周年主题展示、图书推荐、优秀电影播放、扶老上网、科普活动、阅读指导课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依托馆内阵地,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别活动

为了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xx区图书馆举办了纪念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图书推荐活动,设置专题书架供读者阅览,陈列了系列宣传展板和相关图书,与市民朋友共同回顾历史,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二)拓展服务范围,扩大服务人群

为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丰富业余生活,xx区图书馆联合xx区老年大学,举办了最美夕阳红——扶老上网免费电脑培训活动,受到老年朋友的喜爱。课程中,馆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现场讲解计算机入门知识,并耐心辅导老年人上机实践。通过这项活动,老年人对电脑培训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深了对图书馆的认识。

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强度大,很难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恰逢六一儿童节,为了让民工子弟愉快的过节,xx分馆和元和分馆在5月最后一个周末设立了民工子弟电影专场,播放了积极向上的优秀电影,吸引了200多个小读者的热情参与,增强了小朋友对xx这座城市的融入感和归属感。

(三)创新活动形式,培养未成年人阅读意识

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为了普及全民健康素养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生活水平,xx分馆开展了“正确识别健康食品,防止病从口入”的“健康快乐动起来”亲子科普系列活动,同时设置了健康科普图书专架,通过全民阅读来提高健康信息素养;xx分馆和元和分馆在周边社区联合举办了“悦读宝贝计划”之0-3岁阅读大礼包发放活动,吸引了上百家亲子家庭前来申领,鼓励更多的家庭开展亲子阅读,培养儿童早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四)走出图书馆,走进军营,走进学校、走进社区

服务宣传周期间,xx区图书馆及辖区各分馆积极延伸图书馆的服务领域,走出图书馆,和xx区消防军营、幼儿园和多个社区联合举办了“书香溢童年、悦读伴成长”、“品味书香情系军营”、“书香社区 阅读相伴”等多项读者活动。通过图书流通服务,在xx消防大队和消防中队中开展了阅读课,得到广大官兵的积极参与;在多家幼儿园邀请老师开展了阅读活动,培养小读者的阅读意识;联合社区开展了图书馆服务宣传,送去了健康、养生、致富类的杂志100多本,并对“太平旺巷村”书香苑的图书分类现场指导,帮助文化站发挥“三农”工作的积极作用,前来参加的居民络绎不绝。

三、服务提升,效果显著

上一篇:假期日记范文 下一篇:二月二习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