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30 02:11:38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篇1

首先,我为学生确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了解作者、作品,认识皇帝的思想性格。

2.了解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结合学习目标,我又设计了《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导学案包括“知识链接”、“字词积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训练”、“总结提升”等六个板块。导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预习:了解作者安徒生简历,作品背景以及童话这种文学体裁,还应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并结合《导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所提问题深入阅读课文。

课堂上,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徒生著名童话故事中的插图为学生创设如梦如幻而又富有动感的情境导入本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后要求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当然,朗读之前应明确叙述者的语段,各角色的语段,使学生以最快的时间进入角色声情并茂地朗读,还要求学生思考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读完课文后,师生稍作点评。接着要求学生就“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上讲台板演关键词。学生兴致勃勃地走上讲台,尽量工工整整地书写。有写“自作聪明”.“执迷不悟”.“装腔作势”的,有写“昏庸无能”、“穷奢极欲”“虚伪狡猾”的,还有写“自欺欺人”“丑态百出”、“卑鄙无耻”的。学生写了半黑板词语,将皇帝的思想性格剖析得入骨三分。学生们的表现让我大开眼界,一些学生独到的一语中的认识着实让我吃惊,尤其是个别平时不善发言,成绩较差的学生的表现更让我震惊。原来给学会僧展示的机会,学生就有表达自己的理解的愿望。课堂上真正地实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认识了皇帝的思想性格后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学习作者行文构思。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请学生自主学习:1、故事问绕着“新装”依次写了哪些情节?用简练的语句概括。2、用一个字概括故事内容,比一比谁概括得准确。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很感兴趣,立即投入学习。交流反馈时学生争着抢着发言,而且回答得有理有据,最后达成共识:故事围绕着“新装”写皇帝爱新装,骗子织新装,群臣看新装、皇帝展新装、小孩揭新装,演绎了“骗子行骗,皇帝受骗,群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的一幕丑剧、闹剧,更是一幕不堪一击的骗局,通过这一环节地学习,学生明白了应围绕“文眼”选材、构思,使故事情节特别集中,使读者过目不忘。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我又设计了四个问题供学生讨论,探究童话主旨:

1.人们为什么都不说真话?各有什么顾虑?

2.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怎样的国家?

3.文中反复强调骗子骗取生丝和金子有什何作用?

4.童话结局小孩揭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三分钟时间有选择地展开讨论学习,并推选出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三分钟后,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学生认识到人们不说真话是心存顾虑,各有私心。皇帝害怕丢皇位,丢皇权;群臣害怕丢官职,失掉荣华富贵;百姓害怕丢面子,招来杀生之祸,所以形成了一个谎言充塞、以讹传讹、欺骗成风的病态社会,腐朽国家。作者反复写骗子骗取生丝和金子的目的意在讽刺以皇帝文首的统治集团互相欺骗,他们肆意愚弄百姓比骗子骗取生丝和金子更可恨、更可憎,皇帝才是真正的大骗子,统治集团就是最大的诈骗团伙。童话结局让小孩揭骗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社会仍不失希望,寄望于未受世风污浊的孩子身上。

最后一个环节是请学生从内容、写法等方面谈感悟进行总结提升。学生说的最多的还是本文的语言。学生认为这个故事看来荒唐,但又非常可信,得力于作者运用想象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来曲折的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弘扬无价的童心,他们还认为课文刻画不同的人物时采用的方法灵活多变。写骗子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写他们如何用花言巧语行骗,写皇帝和群臣则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尤其是看织布,看新衣时的心理描写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生。为了准确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还将人物的心理进行对比,表现他们的昏庸、愚蠢、卑鄙和虚伪。这一环节又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学生发言时不时引起争论,掀起了一点点波澜。

再说说板书,板书的设计从展示学习目标开始,贯穿课堂始终,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旨,写法等方面浓缩于一体。既有学生的参与,又有教师的点化,是课堂形成的知识体系,也是师生理解、智慧的结晶。

课后,我反复思考课堂教学。现就“多”与“少”作如下小结:

1.教师应多钻少讲。课前用更多的时间研读教材、,备写导学案,课堂用极少的时间点拨、讲解。

2.教师应多鼓励少批评。课堂上教师以欣赏的眼光看到学生智慧的火花,多鼓励学生精彩的表现,少批评其不足。

3.课堂问题多层次,课堂管理少统一。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精设提问;教学效果;教学反思

近来,结合我校“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校本教研,我在备课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多次的尝试,感觉收获不小。现以《皇帝的新装》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来谈自己的收获。

教学过程:

学生们对照课文注解,自读完课文之后,我微笑地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读《皇帝的新装》,你觉得谁最可笑?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那个皇帝,居然了衣服去参加游行大点,太蠢太可笑了。”讲台下,有些学生甚至忍不住笑起来。

我也笑起来,随之提第二个问题:读《皇帝的新装》,你觉得谁最可恨?

瞬间的沉默之后,A同学站起来大声说:“只有把两个狡猾的骗子一枪崩了才解恨!”同学们为他热烈鼓掌。

我也为他鼓掌的同时,提出了第三个问题:读《皇帝的新装》,你觉得谁最可鄙?

B同学说:“那个老大臣最可鄙,他明明‘什么东西也没看见’,却向皇帝呈报布料的花纹和颜色是如何如何美丽。”

C同学说:“那个诚实的官员最可鄙,他分明‘完全没有看见’,却夸奖这些布料‘真是太美了’!”

D同学说:“那些内臣们最可鄙,皇帝确实啥也没穿,他们却装模作样的替皇帝拖着衣裙。”

我小结到:“同学们说得对,皇帝的下臣都可鄙。”

接着我提第四个问题:“读《皇帝的新装》,你觉得谁最可爱?”

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良久,学生中有的快速翻书页,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在书上圈圈点点……

时机成熟,我趁势引导学生把课文最后描写“游行大典”的几段连续读了三遍,然后启发:“大家看一看,是谁在游行时喊出了一句真话?”

学生恍然大悟,齐答:“那个孩子最可爱!”

国梦蝶同学说:“那个天真的孩子在众人称赞的游行大典上,高声叫起来,‘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孩子揭穿了这个骗局,最勇敢,最可爱。”

我微笑地点点头,接着提出了第五个问题:光天化日之下,众目睽睽,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要求独立思考,用简洁的话作出书面回答。)

沙沙沙,同学们埋头写着。不一会,陆续交上自己的答案。

“骗子能够行骗,因为这世上有人为了自己的名利而相信吹牛和撒谎。”

“人长大后,渐渐失去了小孩的天真和纯洁,都用一张厚厚的皮裹着自己,于是,成熟变成了虚伪,狡诈代替了真诚,骗子也就有了生存的土壤。”

“人们一旦失去了童真,就变得世故圆滑,于是溜须拍马,趋炎附势,投机专营,于是骗子就可以钻空子,使手段了!”

最后我总结:

“同学们,《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生动的写出了皇帝的可笑,骗子的可恨,臣下的可鄙,小孩的可爱。它启示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童心的失落,正是人类的悲剧。让我们热切的呼唤――回归吧,童心!”

掌声骤起,课堂达到了高潮。

本堂课是我上得较成功的一个课例。课后,我对此堂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我认为本堂课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1.抓住重点、难点提问。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领会能力来筛选问题,使所提的问题重点突出且富有启发性,不能随心所欲,盲目从事。只有结合教学内容,针对重点,抓住本质,有目的地设计提问,才有助于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兴趣、激起深究知识的愿望、启迪学生的思维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如我扣住本课的重难点设计了五个问题,这五个问题依次为:你觉得谁最可笑?你觉得谁最可恨?你觉得谁最可鄙?你觉得谁最可爱?光天化日之下,众目睽睽,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五个问题突出了重点、难点内容,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和思想意义,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学习,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2.设计问题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地解决问题。如在教读本文时,在学生细读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五个不同深度的问题:这五个问题依次为:你觉得谁最可笑?你觉得谁最可恨?你觉得谁最可鄙?你觉得谁最可爱?光天化日之下,众目睽睽,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这组有梯级的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皇帝的新装》虽字面上容易懂,故事又有趣,但要深刻理解本文的主旨及思想意义,对初一学生来说,理解的难度是较大的。阶梯设疑,由浅入深,学生可以比较深刻地领会文章主旨,了解安徒生借助生动形象的童话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思想意义。而且五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把课堂阅读一步步推向高潮,极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3.提问要适中。如果问题太简单,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这样就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反而会产生齐答或随声附和,不动脑筋的不良现象;过难问题,超出学生的能力,学生望“问”兴叹不已。另外,问题的深浅是相对而言的,同一个问题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难题,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是简单问题。因此,我了解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如五个问题中的前两个问题我预计提问水平较低的学生,后三个较复杂的问题预计提问水平较高的学生,学生回答后,我虽没有言语评价,但我却以表情和鼓掌行动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肯定。这样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4.细心选择提问的时机。如果我在学生没有阅读或没有充分阅读的情况下提问,那学生只能是问而不答或启而不答,所以我一开始安排学生先结合下文注解进行自读,让学生充分把握了全文大意之后,才以问促读的方式层层推进地提问。从而使整堂课得以顺畅展开。

5.提问后,要善于把握等待的时间。这一点是在我听取了各评课老师的评价之后,进行思考改进后得出的结论。这让我意识到:提问的辅助技巧之一是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如何回答问题。经过一段等待时间,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是尤为重要的。

6.以问促读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学生在前三个问题的回答中,得到了来自老师和大家的肯定和认可,这激发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当我提出第四和第五个较难的问题时,学生通过主动阅读和讨论来探求答案,在学生边读边思考和讨论之后我再适时引导阅读,在这种以问促读中学生的思维的到了激发。

8.和蔼的教态营造了师生和谐的氛围。在本课教学中我始终以温和的话语、微笑的表情面对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我虽不作口头评价,但却以微笑与鼓掌给学生以充分肯定,并让学生在我的目光中感受到的是期待、信任、鼓励,这极大鼓舞学生的信心,从而营造了师生和谐交流的氛围。

但在发现本堂课诸多优点的同时,我也发现了本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

1.应注重激趣导入环节。本课在学生自读时气氛显得较沉闷,学生的阅读状态不够积极,影响了阅读的速度。我认为这与我平时不注重激趣导入环节有关。

2.应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本课层进式提问设计让学生紧紧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但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如能设计一个学生自由提问环节,达到以此拓展学生思维,通过指点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的目的。只有如此,课堂提问才能由教师的单方行为真正变为师生的共同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篇3

故宫内廷从乾清门正中往北走不远,有皇帝的寝宫乾清宫,乾清宫后面有皇后的寝宫坤宁宫,它们是内廷中轴线后部的主要宫殿。在乾清、坤宁两宫之间,夹着一个方形交泰殿,取“天地交泰”之意。坤宁宫之东有个东暖阁,这就是清代皇帝大婚的洞房。

皇帝的婚礼称为“大婚”。从故宫的正大门到午门有3个大门洞,中间的大门洞只能皇帝一人出入,而另两个人可以由此门进入一次,一个是与皇帝大婚的皇后,另一个是受皇帝召见的新科状元。故宫恢复坤宁宫大婚洞房作为原状陈列,应该参照哪个皇帝的洞房原状呢?

满清入关后,登上宝座的共有10位皇帝,只有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宣统5帝为幼年即位未婚,其他皇是在成婚后即位的,幼年即位未婚的5位皇帝中,顺治帝是第一位在紫禁城举行两次大婚的,而且都住在位育宫(后改称保和殿),当时的后三宫尚未维修使用。末代皇帝宣统虽然在婚礼中住进了坤宁宫,但他已是退位的“逊帝”,已不配称“大婚”了。由此看来,只有康熙、同治、光绪3帝以坤宁宫的东暖阁为大婚洞房。

康熙四年(1665年)皇帝玄烨举行大婚,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主其事,根据在关外的习俗颁下懿旨,坤宁宫须按盛京皇宫(沈阳故宫)清宁宫的格局改建,即主体留为祭祀萨满教之所,而将洞房设东侧,以使洞房与祀神之地相隔,这样才不亵渎神灵。康熙帝大婚时的坤宁宫洞房,内部陈设如何,查找不到任何档案资料,要复原状是不可能的。

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同治与光绪大婚红档,同治帝大婚在十一年(1872年)九月十七日,光绪帝大婚在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七日。季节气候对于服装的选择和帘幔铺垫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皇宫内廷在这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光绪大婚红档》卷七记载,光绪十五年二月二十三日,即把坤宁宫东暖阁的大红缎绣龙凤双喜的幔子、帐子、被子、褥子、门帘、窗帘等统统撤出,由此可以推测出,大婚时洞房中的一应铺盖等都是采用龙凤双喜图案,而且故宫现在的藏品中还能找到与大婚洞房尺度一致的大红缎绣花龙凤双喜图案门帘、帐幔。大婚洞房中的喜床是帝后的寝卧之具,喜床四角放有如意,正中摆一桌案,用来摆放皇后所抱宝瓶,瓶内盛珍珠、宝石、金钱、银钱、金如意、银如意、金锞、银锞、金八宝、银八宝各二,取“十全十美,成双成对”之意。

婚后皇帝、皇后各回其寝宫居住。康熙帝回乾清宫,孝诚仁皇后在坤宁宫;同治帝大婚后回养心殿,孝哲毅皇后住储秀宫;光绪帝大婚后在养心殿后寝宫,孝哲景皇后在钟粹宫。大婚后的坤宁宫东暖阁已不具备洞房的功能,只是作为皇帝与皇后到坤宁宫进行萨满教祭祀时歇息处。尽管坤宁宫东暖阁作为大婚洞房只是极为有限的时间,但广大观众所要了解的,正是大婚洞房的坤宁宫,因而追寻那一段往事,复原大婚洞房的原有场景,可以让坤宁宫东暖阁不负大婚洞房的显名。

文渊阁与《四库全书》

明清两代建都北京的500多年间,紫禁城内都建有文渊阁,作为宫廷的藏书处所。明初文渊阁建在南京明故宫,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建有文渊阁藏书库,藏有宋元版旧籍,包括永乐十九年(1421年)自南京明故宫文渊阁运来的10船古笈。

清文渊阁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月开始修建,乾隆四十一年建成。地点在文华殿后的圣济殿旧址,贮藏正在编辑而尚未成书的《四库全书》。文渊阁的式样是以浙江范氏天一阁的轮廓开间为蓝图,在宫廷化的基础上修建的一座庄重华贵的建筑。文渊阁参考天一阁的结构形式,在外观上也分上下两层,各6间;而内部结构则为3层,把上层地板之下的腰部地位利用起来,扩大了藏书空间。阁的面宽33米,进深14米,南面北向横楣上悬弘历于乾隆四十一年写的诗十六句:“每岁讲筵举,研精引席珍。文渊宜后峙,主敬恰中陈。四库庋藏待,层楼结构新。肇功始昨夏,断手逮今春。经史子集富,图书礼乐彬。宁惟资汲古,端以励修身。巍焕观诚美,经营愧亦频。纶扉相对处,颇觉叶名循。”

乾隆中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治武功达到极盛。乾隆帝大力提倡“稽古右文,崇儒兴学”,于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十五年、乾隆三十七年三次下令征访图书。前两次无人响应,第三次有安徽学政朱筠响应号召,上奏折提出四条访书编书的建议。于是,乾隆帝立即下诏,命各省搜集历代及当朝人的著作,批准设置四库全书馆,准备用10年时间纂修一部规模宏大的《四库全书》。同时,又下令召集著名学者担任纂修官,计有360多人参与,其中如纪昀(纪晓岚)、朱筠、于敏中、戴震、王念孙等。《四库全书》的编纂从乾隆三十八年开始,到乾隆四十六年才基本完成。

《四库全书》按经、史、子、集划分各部。书籍装帧精致,仿春、夏、秋、冬四季格调,绢面颜色标志着书的类别,经部是绿色,史部是红色,子部是月白和浅白色,集部是灰和黑色。每册书的首页和末页都盖有乾隆帝的玺印。《四库全书》有两类,一类叫“著录”,收入书籍有3503种,79309卷;另一类叫“存目”,收入书籍有6793种,93551卷;共10296种,172860卷,两类书籍计四部44类,66子目。像《四库全书》这样通过分门别类、提要编目的方式,把上万种书籍编成统一整体,这在中国古代丛书中是绝无仅有的。

乾隆帝非常重视《四库全书》的收藏,下令在北方建四阁,即故宫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热河的文津阁、奉天皇宫的文溯阁,称为“内廷四阁”,又称“北四阁”。后来又下令在南方增设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称为“江浙三阁”,又称“南三阁”。乾隆帝亲自为7座楼阁取名,每一座都带有一个文字,都跟水有关系。文的涵义中包括道德文章,水比喻江河之水,这些藏书阁的名字便隐喻了读书治学的门径和方法。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库全书》告成,乾隆帝曾在文渊阁内筵宴编辑《四库全书》的高级官员,分为三等:头一等在阁内,次一等在阁外廊下,再一等在丹墀(chí)上,并于院中搭台演戏。在宴会上,诸皇子率领侍卫官员为与宴诸臣斟酒。酒毕,乾隆帝赏给总裁等9人及总纂各官77人“如意”“文绮”“杂佩”及纸墨笔砚等以资奖励。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焚毁圆明园,贮藏于园内文源阁的《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汇要》同毁于火。存于文宗阁、文汇阁的《四库全书》在清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时被毁。原存于文渊阁的《四库全书》及存在藻堂的《四库全书汇要》,现在台湾收藏。大陆收藏的《四库全书》文津阁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溯阁本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现藏浙江省图书馆,其中残缺部分是于1923年据文津阁本补抄的。《四库全书》成书200多年来,使许多有价值的古代书籍得以保存,并将继续流传后世,这是值得我们珍视和自豪的珍贵文化遗产。

2005年,故宫博物院根据功德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申请,与之签订了关于为七部特制线装本《四库全书》手工钤印“文渊阁宝”“乾隆御赏”两枚玺印的合同。根据合同条款,功德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赠送故宫博物院一部线装本《四库全书》,并按原文渊阁本的尺寸、装帧、装潢,特制高仿真《四库全书》四函。故宫拟将此书存放于文渊阁内用于原状陈设。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篇4

[中图分类号]1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57―6241(2012)09―0060―01

去年底,安徽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选在马鞍山市举行。人教版必修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欢洲大陆的扩展》是上课环节所选六个课题中的一个。一位参赛教师以“殊途同归”一词提领本课教学,完成教学的第一部分内容“殊途”后,三位司学走上讲台,开始以下情景剧的表演:

教师解说:短剧所描述场景是我们安徽老乡李鸿章在出访欧洲时与法国总统和德国皇帝的精彩对话。

李鸿章(学生甲)对法国总统(学生乙)说:我大清帝国自甲午战争后,内忧外患,越演越烈,这日子一直都过的不清静呀,你们法国的情况比我们好多了。所以,想请教总统阁下几个问题。

法国总统:但问无妨,对于中国朋友,我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鸿章:在我们大清,皇帝是世袭的,请问:际是通过哪种方式成为总统的呀?总统的权力叉有哪些呢?

法国总统:我是通过国民议会选举产生的,同时我掌控国家行政大权,不仅是国家元首,还黾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高级官员,颁布法律,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李鸿章:噢?!那你的权力与我大清帝国的皇帝有着一拼呀!

法国总统:不,不,不,立法的权力还是在国会,我的诸多行为还要受国会监督,对国会负贵。

李鸿章:原来如此。我再到德国转转。

李鸿章:德皇陛下,你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当上皇帝的呢?和法国一样吗?

德国皇帝(学生丙):我是根据帝国宪法第11条规定,以世袭的方式当上皇帝的,与法国选举有所不同。

李鸿章:请问,你作为皇帝又有哪些职(实)权呢?

德国皇帝:我掌握国家大权,有权任免各级官员,包括政府的首相、宰相,并且宰相只能对我负责。同时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

李鸿章:那议会不还有立法权吗?

德国皇帝:不过议会所通过的法律只有通过我的批准方可生效。

李鸿章:看来法国的制度与我大清帝国相比走的比较偏,还是德国比较靠谱。

我认为这出情景剧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从情景剧内容及其在本课的排放位置看,有冲淡主题、画蛇添足之嫌。

本课教学内容被分为“殊途”和“同归”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师通过设计问题等形式,主要解决法德两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不同途径。第二部分则通过出示材料,探究法德两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原因及代议制的历史作用,来解决“同归”问题。应该说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明晰的,也有利于解决本课的主要教学问题。但令人费解的是,教师在完成第一部分内容后,突然穿插这出情景剧,其用意何在?是要比较清朝皇帝与法国总统、德国皇帝在权力上的差异?还是想借助大清皇权来比较法国总统与德国皇帝在权力上的差异?还是另有其他想法?作为观课教师都百思不得其解,我想作为本课主体的学生也定是一头雾水。这样的安排,实在有冲淡主题、画蛇添足之嫌。

第二,从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看,存在着不合史实之处,容易误导学生。

情景剧中“李鸿章说:看来法国的制度与我大清帝国相比走的比较偏,还是德国比较靠谱。”这与史实不符。法国暂且不论,单就德国而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德国成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国家。而1912年前的清朝依然实行封建君主专制,没有作为实体存在的议会,两国政治制度显然不同。为说明此问题,现就清朝与德国皇帝的权力加以比较。

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德国皇帝握有广泛的权力:他是帝国行政部门的首脑,对官吏有任免大权;他有宣战媾和及派遣驻外大使的权力;他可以根据需要任命联邦议会主席,有权召集联邦议会及帝国议会,也可解散它们;他可以提出法律,要求议会通过;更重要的是,皇帝掌握军事大权,帝国的武装力量由他指挥。首相是从属于皇帝的最高行政官员,依皇帝旨意并以皇帝的名义领导全国的行政管理工作。

清朝皇权在鸦片战争以前,不断加强。清初,设内阁、置六部,但仍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造成“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的结果,皇权受到限制。康熙时,在宫内设南书房,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没有实权。军机处成了秉承皇帝意旨,经办国家一切军政事务的国家中枢,军国大事全凭皇帝一人裁决。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内阁形同虚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雍乾时期,皇帝开始在没有相权与储权的前提下,大权独揽,行使皇权,皇权的集中与强化达到极致。但这种权力与德国皇帝依法行使的权力显然不同,不能混淆。鸦片战争后,一方面,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不断丧失,皇权逐步被分割。另一方面,由于慈禧专权,造成皇位与皇权的分离。从同治帝开始的清朝皇帝几乎都处于无权地位,长达半个世纪,光绪时期表现更为突出。光绪皇帝一直受制于慈禧,连选皇后也不能自己说了算。即便“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也不敢不听“懿旨”,他先后12次赴颐和园,诣慈禧太后前请安驻跸,向其禀告变法诸事。

可见,从皇帝拥有的权力看,德国皇权来自宪法,权力巨大;清朝皇权因人因时而异,存在着阶段性特征,前后差异很大: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皇权不断加强,并逐渐达到极致;鸦片战争后清朝皇权受到削弱,皇帝逐渐没有实权。

可见,情景剧中“看来法国的制度与我大清帝国相比走的比较偏,还是德国比较靠谱”的说法过于随性,存在着与史实不符之处。

第三,从语言的表达方式看,随性有余,严谨不足。

剧中“有着一拼”“走的比较偏”“靠谱”等俗语的运用,是有意为之?还是信手拈来?历史教学讲求“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剧中“有着一拼”等结论性模糊词的运用,不仅没有把这出情景剧的有效信息清楚地表达出来,反而会让学生在对这几个词的揣测中更加糊涂。

那么,在平时备课中该怎样设计情景剧才能使之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呢?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根据教学需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内容,选取恰当角度,精心构思。

利用情景剧教学是新课改后,课堂教学尤其是观摩课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开放性教学形式,它主要通过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情境,让学生以某个角色的身份“身临其境”,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更好地激发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角色扮演”,也不是每个知识点都适合采用情景剧表演的形式。只有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内容,选取适当角度,精心设计的情景剧,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如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有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情景剧:

旁白:有一天,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出席“问话”的有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翁同酥、军机大臣荣禄等。“问话”一开始,荣禄就气势汹汹地教训康有为。

荣禄(学生甲):你老是变法呀,变法呀,可你知道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

康有为(学生乙)回答说: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祖宗那法还有什么用呢?就拿总理衙门来说,祖宗的法里并没有,是最近这些年要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旁白:荣禄被驳斥得哑口无言,拂袖而去。

这出情景剧的文本来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运动》。情景剧紧扣“变法”这一主题,从祖宗之法要不要变这一角度,通过康有为与荣禄之间的论争,阐释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艰难性。情景剧以小见大:内容涉及变法的背景、必要性、阻力及变法者的态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维新变法的理解;康有为慷慨陈词,变法图存的坚定态度和忧国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爱国情感。

可以说这种情境中的角色扮演,实际上提供了一种研究和解析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特路径,能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可能的结果等有更直接、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因而教学效果较好。

2.要符合历史情境,追求历史本真。

情景剧的设计要符合历史的环境和语境,要借助历史的想象力去还原“真实”的历史。让学生仿佛置于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透过历史人物的眼睛去观察历史,体验当时的历史情境,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换句话说,千万不要用现在的价值观、信仰和认识去判断过去的人。情景剧的编排还必须真实于历史。一方面,只有“真实”才能保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只有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感受和理解真正的历史。惟其如此,才能达到“神入”历史,追求历史本真的目的。因此,在编排情景剧时教师不能置身事外,而是要根据所选剧本的实际给学生以针对性指导。

几年前,我到一所生本课改学校听了一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观摩课,对课中由学生自编自演的情景剧至今仍记忆犹新。剧情围绕赤壁之战前,鲁肃引诸葛亮去见吴主孙权,商讨孙刘联合共同抗曹的事宜展开。三位同学一边走向讲台,一边向同学们挥手致意。其中扮演诸葛亮的同学,一上台就向旁边的“孙权”挥手说:hello!吴王,听说你最近郁闷了?“鲁肃”赶紧接话说:可不是吗?听说曹操发兵百万要打我们,吴王己为此郁闷好多天了,不知亮哥你有什么妙招能帮吴王排解郁闷呀?……演完后,三位同学互道Bye-bye,笑嘻嘻地走下讲台。

这出由七年级学生用他们喜闻乐见方式表达的情景剧,展现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然而,基于历史教学求真求实的特点,我认为在编排这出情景剧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如下背景材料:赤壁之战前曹操率兵南下,刘备兵败长坂,退至夏口,形势十分危急。诸葛亮对刘备说:“现在形势很急,请派我到东吴去向孙将军求救。”曹操攻占荆州后,派人送给孙权一封书信,信上说“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余,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反复阅读后,甚感惊恐,一时竟没了主见。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厘清史实。只有这样,学生编排的情景剧才能体现出历史的信度和效度,才能较为准确地传承历史。进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看来,历史教学中情景剧的编排,一定要根据课堂需要,在追求历史本真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历史情境去历史地展现历史上的人与事。否则,情景剧一旦离开历史就可能成为闹剧。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新思维

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科技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常用“情境教学”来为学生创设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入情入境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感悟,体现个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教师在创设性地教,学生创设性地学,创造性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与时俱进,推进教学改革,让素质教育在课堂不再成为空话,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我们每一位第一线的教师深思的问题。曾经去听课,听到一位全国优秀教师说过:“教学最根本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要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得愉快,思维要得到发散,创造力要得到培养。”下面我谈谈我是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

一、营造创新的意境

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意境。首先,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如果你想他表现出某一优点,你就在哪方面赞扬他,将他的优点放大。在教学中,要解放思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干,思维得到发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就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说“到底谁是骗子”,大家讨论激烈,指出不仅两个织工是骗子,而且大臣是骗子,皇帝是骗子,说看见漂亮衣服的人都是骗子。通过讨论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思维得到发散,对事物有了创新性认识。其次,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努力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互相激励,形成良好的创造性班集体。班级和谐良好的氛围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教师是无法引导全班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就像一个社会没有和平就没法发展一样。

二、注重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教师是学习中的主导,教师不管课前备课,课堂上引导,课后作业的布置以及复习都是展有重要的主导作用。为了交给学生创新的学法,教师备课时要通盘考虑,根据学生情况、班级情况、学校情况,改革教学方法,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指导方案,选择启发性、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抓住课文重点,突破难点。如在备《草船借箭》一课时,这样设计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诸葛亮如何借到箭的?鲁肃在借箭过程中有何作用?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抓住文章的重点和突破难点。

课堂上教师更要驾驭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体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只有教师很好的引导,才能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能较好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提出:“谁能带大家去看看鸟的天堂是怎么样的呢?”“大榕树为什么会被称为鸟的天堂?”这样有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大家讨论纷纷,各抒己见,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注重学生的质疑问难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不疑处见疑,方是进矣”,由此可见“质疑问难”何等重要,可见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造欲望就会激发起来。在教学中,我注意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疑”字上下功夫,要求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对于提得合理的给予肯定和赞扬,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从疑入手,提出问题:“皇帝的新装怎么得来的?”“为什么皇帝、大臣、民众都说看见了世界上最漂亮的衣服?”“为什么只有一个小孩说没有看见新衣服?”学生通过揣摩、讨论,在老师的点拨下终于明白了:大家说看见了新衣服,是因为大家不愿别人说自己是最蠢的人,是不称职的人,反映了骗子的骗术高明,抓住了大家的心理,同时也说明当时的人都很虚伪。之所以最后让一个小孩说出来皇帝没有穿衣服,是告诉人们小孩子当时还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还很纯真的天性。从这质疑入手,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篇6

2014年,他受上海戏剧学院邀请,在表演系执导尤内斯库名剧《皇帝正在驾崩》,该戏于6月在上海戏剧学院首演,并将于7月参加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

对于颇见过“世面”的上戏表演系学生来说,外教早已不是新鲜事,他们对每一位外教都有自己的批判性认识。学生对于阿兰・迪马尔(Alain Timar),这位来头颇大的法国阿维尼翁知名导演给他们排演尤内斯库名剧《皇帝正在驾崩》的接受过程也可谓一波三折。

“开始时有点担心,不知道导演要干嘛”,这是一位第一次与阿兰导演合作的演员的第一印象。不同于大部分国内导演,阿兰一上来没有带领大家阅读剧本,而是带着大家去服装间和道具间转悠,并几乎把服装间、道具间搬空。借来的衣服和道具摆放在排练厅里,每天尝试不同的组合,而最重要的剧本是距演出还剩两个星期时才定下来,这让演员们起初很担心最后没有固定剧本,由此也对导演工作方式产生了质疑。

在创作之初,习惯于“人物”、“情节”、“故事”的学生并不理解尤内斯库的这部作品,他们对剧本中古代与现代,飞机大炮与宫廷礼节的并置感到非常迷惑,不知何从下手,也不知何从寻找人物感觉。皇帝扮演者王科说,自己一开始的时候一直拿范儿,试图寻找国王的感觉,但是导演说不对,认为他在刻意地“演”;后来他又尝试给每句台词加上一点搞笑的语气词,导演还是认为不对,尤内斯库作品不是“搞笑”,不要把自己当做劣质的电视明星。由于找不到人物的感觉,对导演对自己都产生怀疑的情绪曾经弥漫在排练厅里。

对于这一切,导演阿兰・迪马尔非常淡定,他认为这是创作过程的必经之路。阿兰喜欢将自己放入不确定的情景之中,不给自己设限,看重在过程中尝试各种可能性,并认为人越是陷入脆弱的、冒险的境遇,越能激发真正的创造力。作为深谙尤内斯库作品精髓的导演,阿兰在多个场合强调尤内斯库不是荒诞派,拒绝用“荒诞”这个定义来桎梏丰富的尤内斯库。在他看来,尤内斯库的写作方式与思想都不荒诞,就是在讲世界、社会与身处其中的人,是逻辑的、理性的、智慧的、敏感的。而对于导演来说,则是要发掘出经典名著与当下社会,尤其是与创作者本身的联系。

据说,尤内斯库这部名剧在国外都是由四五十岁的演员来演,所以这次用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中国学生来演出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毕竟剧中“死亡”的主题离他们太遥远了,年轻的生命还没有过类似的体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进入规定情境,于是导演设计了一个戏中戏,那便是一群年轻人,出于对戏剧的喜爱,某一日溜进剧场后台,在舞台上排练《皇帝正在驾崩》这出戏。这样的设计让晦涩的剧本与学生本身的生命体验勾连起来――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过家家”的经历。于是,学生的任务便成为认真地在台上“过家家”、“玩游戏”。这让年轻的演员们放弃“扮演”的念头,让台词自然而然从心底流淌出来的。导演正是在这里打破演员对“荒诞”,对尤内斯库戏剧、对扮演人物的思维定势,“你们不是在演‘荒诞’,你们不是在扮人物,你们演的是人生,是生活。”

对于演员来说,因为戏中戏的结构,就需要他们呈现不同人物特点以及角色“跳进跳出”的感觉,于是前期搜集的服装道具也在此时派上了用场。为配合戏中戏,演员在舞台上换了五次服装,每一次换装恰好与情节的递进有关。而布娃娃、瑜伽球、饭勺、大针筒、钓鱼竿等几十种道具也很好地营造了尤内斯库戏剧梦境的氛围。演员也终于明白导演迟迟不定剧本的原因,是希望他们加入中国特色、时下流行与他们喜欢的表达方式,让说台词成为交流而不是背书,于是我们听到了爱新觉罗皇帝与叶赫那拉皇后等人“寂寞、空虚、冷”的生动对话。

诚然,这部由阿兰导演的作品并非无懈可击,事实上,很多观众在第一遍观看时,都会被稍显复杂的形式感,频繁的换装,不计其数的小道具分散注意力。然而一旦有机会第二、第三遍观看时,却会不由惊叹尤内斯库剧作的逻辑与精致,导演的处理手段,并为舞台上的表演叫好。中国演员演外国戏,很容易在舞台上演成“做状”,缺乏体验与交流。然而在这一版《皇帝正在驾崩》中,角色的内心世界,角色的独白,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却是能打动观众的,这与导演的理念及其对学生的要求自然是分不开的。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篇7

在世界范围内,尤其在发达国家,建筑的实用功能与审美是高度统一的。但长期以来,中国建筑行业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导致行政强势,一定程度上影响和破坏了建筑行业的生态,加上当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运营状况,行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受到限制。观念的缺失,造成我国“缺腿”的建筑业态。

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筑业提出“建筑三原则”,即“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这个原则在今天看起来,严重违背建筑行业的基本规则,因为它将审美与建筑的本质与功能作为对立的二元来判断和思考,如此便可引出“假使条件不具备,就可以不要审美”的结论。

绘画、雕塑、建筑原是艺术和科学互为支撑的整体。但中国在1952年将建筑学划归工科,造成了此后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中国的“建筑学”变成了“建筑工程学”。

中国建筑业包含四种业态:房屋建筑业、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作为学术概念,建筑装饰这个概念并不能成立,因为它的存在本身与建筑是“对立”的,认为建筑先行缺失了艺术,后者来替建筑补充艺术。就此含义,我将建筑装饰业称作“逆流而上的中国建筑装饰业”。

问题是,我们的房子盖完后,并没有最终解决房屋与人的行为、人的生活发生良性关系等问题,我们还需要家具、灯具、“软装”(我个人并不认同这个名词)。这就导出我称之为“顺流而下的中国室内装饰业”,室内装饰针对中国建筑业的现状而存在,那是顺理成章的。

改革开放后,建筑行业内的建筑装饰业与室内装饰业发生博弈;从根本上说,这是建设部与轻工部之间的博弈。

二、中西文化传承的本质

搞清楚中西文化传承的本质,是实现室内装饰行业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前提。

首先比较一下中国和西方历史中的“时空”和“文化”。

中华民族的时空坐标是千年文明一脉相承,特征是统一的集权文化;而西方文化的时空坐标指向多国的千年文明传承,其特征是文化多元。大象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史图》将当代国家统一罗列出来,放在历史坐标下比较。我们可以借此很清楚地认识到中西文化时空积累的差异。

中国华夏文明以稳定社会为基础。华夏文明延续两千多年,主要在一个国家内完成,且前后三个阶段相对稳定:秦汉持续400~500年,唐宋延续600~700年,最后是明清。清代中间以1840年为标志分成两段,此后经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方版图上,罗马帝国及宣称为其继承者的神圣罗马帝国前后延续的时间相当长,从公元前27年延续到相当于中国清代的19世纪初。但罗马帝国及神圣罗马帝国,却是由众多城邦和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及自由城市构成的。

从世界版图看,华夏和罗马是唯一可以堪比的两大文明体系。

华夏文化中稳定的时间段非常长,秦汉稳定的时间达440年,唐宋相对稳定660年,明清相对稳定470年。从世界版图看,中国的统一也至关重要。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秦朝,泰晤士版本地图显示,秦代时向西北方向延伸的领域已经形成中华文明与西方交流的通道,到唐宋时,华夏文明达到空前高度,而清帝国则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神圣罗马帝国由众多小国构成,西方文化长期的动荡社会导致各种风格产生,先后有公元纪年前后的古典风格、公元500~1300年的中世纪风格、1300~1700年的文艺复兴风格、1700~1800年的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以及1800~1900年的古典复兴风格,社会的变动,成为不同风格出现的主要原因。

中西文化观念的形成还因所处环境的差异而不同。华夏文化的主要背景环境是内陆,对土地和自然环境的以来影响到华夏文化的各个层面,其精神特质平和、舒缓、优雅、内敛。罗马帝国以地中海为内海,海洋文明所带来的探索和冒险精神即伴随产生,西方文化的精神特质因此显得极致、细密、张扬、外向,将“人”看作大自然主宰。

两种文化导致的理论与实践也完全不同。华夏文化孕育的农耕文明,以正统、固化、保守和人文的理念著称于世。而西方的文化有发散对立的思想观念,最终导致工业文明出现,反映出变革、开拓、注重科技的总体面貌。

建筑装饰方面,华夏文化以宗法制度作为装饰构建的基础,封建伦理提倡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讲究仁、义、礼、智、信,使得中国的城市规划、建筑乃至其他方面,均以均衡的构图、循规蹈矩的装饰手法占主导地位;像北宋的《营造法式》,其间包含了多年积淀、代代延续形成的定制。中国最初的设计应该说还是非常有创意的,但经过代代规范,基本上成为工匠式的延续。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北京紫禁城的规划、建筑、室内设计只为显示皇权,并非以人的居住为设计主体,其格局是典型的王朝“家天下”的格局。故宫的太和殿,皇帝一生中用不了几次。虽然皇帝夏天常去圆明园,可圆明园已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这样一来,我们缺少作为一个人的皇帝的居住环境的实例。遗憾的是,中国现在的建筑理念基本来自故宫。

中国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人有两种审美理想,其一是“错彩镂金之美”,其二是“出水芙蓉之美”。前者体现宫廷装饰源流,后者体现民间装饰源流,这是中国室内装饰的基本物质表象和精神内涵。故宫太和殿的宝座可谓“错彩镂金之美”的典型,而民间文人的社会实践和居家环境,则可以作为室内装饰设计“出水芙蓉之美”的诠释。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曾说:“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凡人止好富丽者,非好富丽,因其不能创意标新,舍富丽尤所见长,只得以此塞责。”宫廷装饰讲究华贵、富丽、雍容、繁缛,民间装饰讲究简洁、宁静、清秀、自然。但今天中国室内装饰的主流观念显然来自于宫廷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是超越宗教的哲学体系,这对中国设计来说也影响至大。在春秋战国,有诸子百家,其中道、儒、墨、法四家影响最大。道家讲“顺乎自然”,儒家讲“三纲五常”,墨家讲“一义兼爱”,法家讲“依法治国”。但遗憾的是,此后秦焚书坑儒,汉代在“独尊儒术”的同时又“罢黜百家”,儒家独占统治地位,道儒墨法四家的文化并没有完全传承下来。虽然经历了1919年“”和1966年到1976年的“”的冲击,但儒家纲常体系还是对我们的设计理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因素极具影响力,以最有影响的基督教而言,以君士坦丁堡为代表的东正教、以梵蒂冈为代表的保守的天主教以及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新教等教派教义不尽相同,多元共存,并且都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熟悉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建制是中国人顶礼膜拜的西方教堂奢华版本,被奉为所谓西方风格的典范样式。其实,在西方,类似芬兰赫尔辛基路德教大教堂那样的基督教新教教堂所展现的朴素面貌也同时存在,只不过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那样有点寒酸的设计不能登大雅之堂罢了。

三、室内装饰行业的创新

要实现我国室内装饰行业的创新,首先要冲破单线传承的围城。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实际上是多元综合的思想体系,这应该成为我们传承的基础,而不是局限于儒家纲常礼教与等级制度等糟粕。

室内装饰行业的创新关键是观念转型。我们应一反过去对宫廷装饰风格的一味追崇,将民间装饰源流发扬光大。宫廷装饰源流是影响华夏文化现代观念形成的障碍,其糟粕应该彻底被抛弃。

要实现我国室内装饰行业的创新,我们还要立足下游产业资源整合。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大的从农耕文明跨越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文化形态的社会,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存在现代转型问题。由于我们在本质上缺少对工业文明的继承,直接导致了狭隘的专业观。因此,我们要借鉴国际优秀案例,努力实现中西文化精华的融会创新。

室内装饰要基于环境观念,具体来说,就是立足下游产业的资源整合。室内设计还需要与工业设计联姻,以生活方式的变革来引导我们的设计。在这方面,瑞典的宜家做得很好。

宜家在欧洲的定位并非高端,但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以俨然高端品牌的姿态吸引国人趋之若鹜。实际上,宜家的理念就是整体设计。从室内空间、室内装修一直到室内陈设,三者合为一体,综合设计,综合考虑,综合营销。反观现在中国其他卖场,90%以上还在延续以前的单线作业方式。所以,接下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中西文化精华融为一体,以实现今天真正的创新。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回归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本质,要将道、儒、墨、法四大家结合起来,按照现代观念解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才有可能在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中华民族在原始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了“环境选择”的学问――风水学。风水学注重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的环境设计观。在风水学中,自然要素与人的行为结合成一种“以天合天”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模式在现代人文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环境心理学的相关描述中可见形迹。

工业文明导致生活变革。1900年,西方工业国家的一般国民就有能力购买电扇、炊具和暖炉。20世纪初,电灯、抽水马桶、电话和洗衣机等家用设施的机电化与人工控制的环境系统就成为商品住宅的基础条件。然而,这一切首发于西方国家。

我们今天建筑面积约90平米的中小户型住宅空间中,放着按照20世纪西方现代风格标准设计制作的模数33mm家具,尺度普遍偏大,浪费资源,成本也高。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不少设计参数基本延用西方设计构架,以厨卫空间、装修、产品为例,偏向于大型与高端,没有按照中国的生活方式消化调整。这些设计所提供的生活方式与中国的生活方式有多大差别?我们有没有可能建立符合国情、面向经济适用住宅的30mm家具尺度标准?我们有没有可能重新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品设计体系?这需要室内设计师与工业设计师的共同努力。要再次达成“天人合一”整体协调的环境,我们有很多路要走。

如果能够发展出既符合当代生活方式,又满足人的行为特点的设计,这种设计就可能面向全行业。仅以厨房为例:如果我们不仅着眼于硬件产品,还能换一种思维方式,从行为模式出发进行设计,那么,橱柜与流理台设计可以转换为餐前操作与储存系统设计;灶具与排烟系统设计可以转换为烹饪操作系统设计;水具与排污系统设计可以转换为餐后存储系统与垃圾清运系统设计……以此为例,我们需要整合其他行业和设计门类,打造全新的设计理念。

创新是个兼容并蓄的过程,即融会人类思想之精粹,为我所用,为今天所用。创新是个积累升华的过程,从主观世界的创造性思维出发,实现客观世界的物质实体转化。当代中国室内装饰从业者,必须融会中西文化精华,才能实现传承创新,这不是某种风格的表面抄袭和膜拜,而是从生活本质入手,去发掘更多尚未被我们发现的传统文化优秀宝藏,从而开创中国室内设计未来新的辉煌。

郑曙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艺术设计分部主任

本文根据郑曙同名演讲速记稿和录音编辑整理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篇8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激活学生求知欲的最有效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兴趣的激发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个人口才,但久而久之,即使教师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学生也会心生厌倦,弱化课堂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其独特新颖的呈现方式,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的呈现给学生。既直观具体,又趣味新颖,能够极大地锁定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化静为动,化单调为活泼,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享受多维感官的冲击,色彩艳丽,感染丰富,对学生的视听及心理产生全方位的刺激,这尤其符合初中学生接纳新知的特点,能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如学习《海燕》一课,我先运用视频播放软件连续播放那苍茫的大海上暴风雨来临之前惊心动魄的场面,“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大海上万马奔腾的场景,海燕翱翔长空的画面,无不震撼着学生的内心,吸引着学生的注意。视频播放结束,学生的情绪在心灵的震撼中逐渐被调动起来,此时,教师提出了一些点拨性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味,然后诵读课文,轻松理解了课文的词句,更激活了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发挥多媒体的演示功能,为学生创设千变万化,引发学生思维的学习情境,不断开启学生的思维,则可让语文课堂始终沉浸在生命的活力中,学生思维的灵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也会被极大的激活。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个肥胖的只穿一条裤衩的男子,在大街上如玩偶般行走,学生自然觉得莫名其妙,很多学生发问:“他是什么人?为什么穿成这样?”有些同学不假思索:“疯子。”也有些同学说:“应该是个乞丐。”课前预习的同学则回答:“他是皇帝。”此时,我进一步引导:“大家看他没有穿衣服,现在就请大家给他设计一件服装吧。”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设计。有的说应该给他设计一套西装,让他真正成为一名货真价实的皇帝;有的则说他太肥胖了,要好好锻炼,应设计一套运动服;还有的说既然是皇帝,理应穿一身龙袍。抓住这一契机,我引入课题:大家给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那么,在我们即将要学的这篇课文《皇帝的新装》中,骗子给皇帝设计了什么样的服装呢?这样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课堂,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更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创新的天地里自由驰骋自己的思维。

三、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心灵,塑造高洁志趣

语文学科是塑造学生良好修养的学科,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这些素材或恬淡静谧,美不胜收,或润物无声,沁人心脾,对人的内心起到陶冶的作用。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将其放大,用以净化学生的心灵。而在此过程中,辅以多媒体手段,更可营造出适宜学生内化情感,升华心灵、让他们生成深刻体验的氛围,让学生在独特的情境中深化认识。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一文时,我自制课件,给学生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的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伴随着《高山流水》的古筝曲,学生沉浸在美妙的境地中,在潜移默化中荡涤着学生的心灵,学生深刻感受了作者爱慕自然、豁达旷然的高洁志趣,这样一种旷达的情怀也时刻影响着学生,让他们形成高雅的人生态度。

四、运用多媒体丰富视听感受,助推活力课堂

多媒体可以轻松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为一体,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拨动学生的兴趣之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盘活课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经典篇章都适宜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绎,为学生打造声情并茂、情境结合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语感,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教学《春》一文,我让学生伴随着音乐,一边听朗读,一边欣赏万物复苏的春的画面,效果要明显优于单纯的教师范读或纯粹的听录音朗读,课堂上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九九重阳诗范文 下一篇:我不知道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