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7 21:02:06

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第1篇

童话通过夸张和想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美与丑、真和假;弄清由皇帝到平民被骗的秘密。

二、课文解读

《皇帝的新装》所具体描述的是什么人也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可以触摸得着的皇帝及大小官员丑恶的灵魂。这个故事由“骗”开始,以“骗”结束,展示了生活中的美丑和真假。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训练

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课文中不同角色的语态。

(二)问题设计(多媒体显示)

这篇童话通过大胆夸张以及对人物心理、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无情地揭露了社会生活中的美丑与真假。你能找准一个点进行分析吗?

(三)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话题(多媒体显示):全文围绕“骗”来展开故事情节,那么,文中的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来进行描写的呢?

明确:(多媒体显示) 骗子――行骗

皇帝――受骗 小孩――揭骗

两位大臣――骗人骗己

2.学生与教师对话

话题:(多媒体显示)在文章的结尾,在热闹的人群中突然出现一个小孩子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子来揭开皇帝新装的奥秘,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呢?

明确:因为小孩子天真无邪,无所顾忌,敢说真话。而且“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很符合孩子的语气与身份。这“天真的声音”与皇帝大臣们“丑”“假”的行为形成了强烈对比,“天真的声音”就成了全文的点睛之笔,掷地有声。

3.学生与学生对话

引导学生猜读,一个新的情节开始,不要急于往下读,合起书来,展开思维的翅膀,自己先来猜想一番:(多媒体显示)

猜想一:读到“为了穿得漂亮”。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图到什么地步?

猜想二:读到“有一天,他的京城来了两个骗子”。你想象一下,这两个骗子会怎样行骗?

猜想三:读到“都看不见衣服”。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会怎样想?

猜想四:读到“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你想象一下,这个老大臣看到骗局会怎样表现?

猜想五:读到“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工作的进展情况”。你想象一下,这个官员看到骗局又会怎样表现?

猜想六:读到“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看到骗局又会怎样表现?

猜想七:读到“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你再想象一下,宫内宫外看着光着身子的皇帝将会怎么样,结局怎么样?

4.师生与作品对话

话题一:(多媒体显示)课文中有的情节是荒唐可笑的,并非生活实有,但又能令人信服,为什么?换另一种写法效果如何呢?

教师:安徒生这篇童话是实现生活里产生出来的,是有其真实基础的。在黑暗的中世纪,什么荒唐可笑的现象都有。昏君确实穷奢极欲,大臣们则是曲意逢迎,明哲保身。被愚弄的老百姓更是胆小怕事,人云亦云。而骗子总是欺骗有术。不论封建社会,就是现实社会,谁说真话,谁遭殃,因而虚假荒唐之事便滋生蔓延。作者以孩子的眼光来感受、描绘,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故事之中,更具有讽刺性。

学生(略)。

话题二:(多媒体显示)研读课文,用下面的句式说一段话:这篇童话用了极其的手法,刻画了一个的皇帝,描写了一群的大臣,赞赏了一位的小孩,讽刺了一个的社会。

学生(略)。

(四)问题延伸

问题一:(多媒体显示)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课文中的皇帝、大臣、骗子的行为都极其荒唐可笑。皇帝光着身子试穿新衣,赤身露体地在大街上游行都是极其荒唐的,你认为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情况?

学生(略)。

问题二:(多媒体显示)在我们生活周围,你可能目睹过类似的丑恶现象,在新闻媒体上,你也可能见到或听到过类似的丑恶现象,你认为应该如何杜绝这种现象呢?

学生(略)。

(五)阅读检测(多媒体显示)

1.读了这篇文章,你的内心感受如何呢?

2.你最欣赏这篇文章的哪一点?

学生思考片刻,然后讨论交流,再派代表发言。

四、练习

如果皇帝穿着“新衣”在大街上游行,不是一个小孩子揭穿骗局。那么,故事将会怎样演绎呢?发挥你的想象,给故事续写一个结尾。

评析: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要求语文课堂形成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氛围,要求语文课注重实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思维的开发。《皇帝的新装》这篇微型教案就集中体现了这些要求。

1.这篇教案的教前准备,要求学生对课文自主阅读,批注理解,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注重了朗读训练这一环节。文中各类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等都极其夸张,具有讽刺性。指导朗读,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有助于理解课文。

3.教案能扣住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让学生“找准一个点进行分析”,既不给学生以难度,又凝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七嘴八舌,相互补充,产生了“以点代面”的效果。又如让学生分析各类人物的被“骗”及小孩的揭“骗”,就非常到位,既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又抓住了文章的核心。

4.这篇教案的亮点在于“指导学生猜读”,“让学生续写故事结尾”,这两个环节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5.教案中,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此类现象,就是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拓展、延伸。

6.这篇教案利用了多媒体,增加了容量,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实效。

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第2篇

课题:皇帝的新装

重点

一童话的想象和夸张

二童话的朗读

难点

1.本文是怎样运用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

2.体会“诚实”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阅读《单元提示》、《预习提示》,明确课文的出处、作者、国籍,文章的体裁。教师小结童话的特点,突出“幻想、想象和夸张”,启发进入课文。

二观看录相(或听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诵):《皇帝的新装》

1.要求:明确课文中出场人物的名单、人数;分组指定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

2.教师注意在关键处停下指导学生猜读:例如,听到“为了要穿得漂亮”,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可能会到什么地步?听、想、读结合,体会作者想象丰富精妙之处。

三学生读,要注意正音正字。,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1.学生各选一个角色的几句话画出朗读标记后试读。(标记按下要求作:/表示节奏,表示平调,↗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曲折调。)教师作示范,指导朗读。

3.列出课文中出场人物名单及人数。

4.选定角色,起立朗读。同学朗读完毕,要互相评议指出优缺点。

四概括故事情节。(略,参见教材分析)

五作阅读提要,具体要求:

1.抓全篇的基本内容,即主要故事情节,勾勒轮廓;

2.各情节之间用连贯的语句叙述,可适当加以评论;

3.语言要简洁。

4.课外朗读全文录音。

第二课时

一读读、讲讲、议议,把握各个角色的社会意义。

(提示:根据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分析、说明)

1.故事开头为什么要着意写皇帝喜欢“穿得漂亮”?

2.骗子为什么要介绍“新装”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3.皇帝为什么会相信骗子介绍“新装”特性的那段话?

4.皇帝、官吏明明一无所见,为什么还要交口称布料“美极了”?

5.从皇帝、官吏、骗子的所作所为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6.小孩子为什么能一语道破真相?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7.讨论故事中“诚实”的含义。

8.根据以上的分析,同学们从这篇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让他们各抒己见。)

三口头训练:将课文改为骗子作第一人称复述。(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班会时间,表演《皇帝的新装》课本剧。)

四归纳童话的特点。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手段

朗读法、导读法。

课堂采用导读提示、学生自读、议议讲讲、读读练练的形式;采用朗读提示,学生自读,培养有节奏、有表情朗读、讲、议的能力。

教案点评:

一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在讲新课前要布置课外预习。要求了解大意,并查字典弄清不能读准的字音和不会解释的词语。

二领会本文揭露问题的深刻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提问的方式讲述,启发学生深入理解。

三皇帝会光着身子游行,看起来是夸张的,其实是合理的,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要讲清楚这正是童话组织情节结构的特色。

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第3篇

①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②理清故事情节。

③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⑤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①联想和想像。

②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③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熟悉课文。

老师: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学习,去分析。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猜想。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可以先把书合上,自己先试着想像,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别。(肯定会有不同的想像,可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的想像内容,老师可及时给予鼓励。)

②播放本课录音。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其他学习伙伴解决。

③指导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以便帮助理解文章线索,进行深入思考。

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爱——织——看——穿——揭——议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理解词义。

②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能正确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对骗子的认识,培养学生敢说真话的可贵品质,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探究性阅读

①品味文章重点词语或语段。

a.指导学生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或语段,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对具体问题可能有争议,如找的重点语段不同、旁批的不够精确等等,教师注意引导,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点拨与指导,促使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

②理解文章主题。

(小组交流,得出结论,语言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③多侧面地评价骗子。

本文除了那个愚蠢的皇帝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骗子。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

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可多角度多侧面地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梳理,得出结论:

a.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b.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c.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人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d.两个骗子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人生的病态。

e.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

④结合自身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a.文中的大臣、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情况?请你就童话中小孩敢于说真话谈谈作品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全班讨论,教师梳理,明确:

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是愚蠢的、不称职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所以不敢说真话,而老百姓或出自安全考虑,或受不良世风影响,也不敢说真话。

现实生活中有类似情况。(可让学生设想一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有学生可能会说到在老师面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检查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以取得学生的认可与信任。)

b.拓展性阅读训练(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小组讨论)。

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

[教师小结]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布置作业

不脱离原文主题,大胆想像,为课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第4篇

①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②理清故事情节。

③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⑤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①联想和想像。

②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③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熟悉课文。

老师: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学习,去分析。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猜想。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可以先把书合上,自己先试着想像,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别。(肯定会有不同的想像,可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的想像内容,老师可及时给予鼓励。)

②播放本课录音。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其他学习伙伴解决。

③指导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以便帮助理解文章线索,进行深入思考。

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爱——织——看——穿——揭——议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理解词义。

②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能正确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对骗子的认识,培养学生敢说真话的可贵品质,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探究性阅读

①品味文章重点词语或语段。

[NextPage]

a.指导学生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或语段,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对具体问题可能有争议,如找的重点语段不同、旁批的不够精确等等,教师注意引导,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点拨与指导,促使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

②理解文章主题。

(小组交流,得出结论,语言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③多侧面地评价骗子。

本文除了那个愚蠢的皇帝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骗子。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

论:

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

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可多角度多侧面地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梳理,得出结论:

a.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b.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c.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人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d.两个骗子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人生的病态。

e.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

④结合自身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a.文中的大臣、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情况?请你就童话中小孩敢于说真话谈谈作品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全班讨论,教师梳理,明确:

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是愚蠢的、不称职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所以不敢说真话,而老百姓或出自安全考虑,或受不良世风影响,也不敢说真话。

现实生活中有类似情况。(可让学生设想一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有学生可能会说到在老师面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检查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以取得学生的认可与信任。)

b.拓展性阅读训练(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小组讨论)。

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

[教师小结]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布置作业

不脱离原文主题,大胆想像,为课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要求:a.大胆想像,勇于创新。b.书写规范、工整。c.字数300字左右。

点评

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第5篇

一、童话的想象和夸张

二、童话的朗读

难点

1.本文是怎样运用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

2.体会“诚实”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阅读《单元提示》、《预习提示》,明确课文的出处、作者、国籍,文章的体裁。教师小结童话的特点,突出“幻想、想象和夸张”,启发进入课文。

二、观看录相(或听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诵):《皇帝的新装》

1.要求:明确课文中出场人物的名单、人数;分组指定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

2.教师注意在关键处停下指导学生猜读:例如,听到“为了要穿得漂亮”,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可能会到什么地步?听、想、读结合,体会作者想象丰富精妙之处。

三、学生读,要注意正音正字。

1.学生各选一个角色的几句话画出朗读标记后试读。(标记按下要求作:/表示节奏,表示平调,↗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曲折调。)教师作示范,指导朗读。

2.列出课文中出场人物名单及人数。

3.选定角色,起立朗读。同学朗读完毕,要互相评议指出优缺点。

四、概括故事情节。(略,参见教材分析)

五、作阅读提要,具体要求:

1.抓全篇的基本内容,即主要故事情节,勾勒轮廓;

2.各情节之间用连贯的语句叙述,可适当加以评论;

3.语言要简洁。

4.课外朗读全文录音。

第二课时

一、读读、讲讲、议议,把握各个角色的社会意义。

(提示:根据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分析、说明)

1.故事开头为什么要着意写皇帝喜欢“穿得漂亮”?

2.骗子为什么要介绍“新装”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3.皇帝为什么会相信骗子介绍“新装”特性的那段话?

4.皇帝、官吏明明一无所见,为什么还要交口称布料“美极了”?

5.从皇帝、官吏、骗子的所作所为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6.小孩子为什么能一语道破真相?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7.讨论故事中“诚实”的含义。

8.根据以上的分析,同学们从这篇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让他们各抒己见。)

三、口头训练:将课文改为骗子作第一人称复述。(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班会时间,参照《皇帝的新装》课件,自己编排表演课本剧。)

四、归纳童话的特点。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设计思想

一、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在讲新课前要布置课外预习。要求了解大意,并查字典弄清不能读准的字音和不会解释的词语。

二、领会本文揭露问题的深刻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提问的方式讲述,启发学生深入理解。

三、皇帝会光着身子游行,看起来是夸张的,其实是合理的,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要讲清楚这正是童话组织情节结构的特色。

四、或分角色朗读,口头复述故事,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或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加强对课文的感受。

五、安排两教时。

手段

朗读法、导读法。

课堂采用导读提示、学生自读、议议讲讲、读读练练的形式;采用朗读提示,学生自读,培养有节奏、有表情朗读、讲、议的能力。

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第6篇

师:今天老师想做一个小小的调查,同学们钓过鱼吗?(部分同学大声说:钓过。)那么,咱们一起来理一理钓鱼的过程。

师:首先,选择合适的水域;其次,安放鱼饵;再次,垂钓;最后,鱼上钩了就要收线。

师:这是从垂钓者的角度说的。那么,咱们再想想鱼儿。鱼从自由之身到上钩,有哪些环节呢?

生:鱼原本是自由的,然后受到鱼饵的诱惑,接下来试钩,最后上钩。

师:很好!今天我们将一同跟随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去观赏一场精彩的、别开生面的、妙趣横生的、发人深省的钓鱼闹剧。(课件显示课题)

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一)整体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请运用我们刚才得到的钓鱼常识,试着从垂钓者和被钓的鱼两个角度,来梳理这出闹剧的情节。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寻找答案。

(6分钟)

(二)初步感知

师:在这出闹剧中,谁在钓鱼?

生:骗子。

师:骗子想钓哪条鱼?

生(七嘴八舌):皇帝;皇帝的钱财。

师:那么,就是说骗子已经找好了合适的水域,那他为什么选择要钓皇帝这条鱼呢?

生:因为皇帝很喜欢新衣服。

师:为了钓到皇帝这条鱼,他们选择了什么诱饵呢?

生:新衣。

师:对了。这新衣除了骗子讲的外观美丽之外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够吸引鱼?

生: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

师:这时候皇帝受到诱惑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的心理?

生:“这真是理想的衣服!”

师:得到皇帝的许可之后,骗子做了什么?

生:他们开始织布。

师:这就是骗子在垂钓了,那么,皇帝这条鱼儿是不是直接就咬钩了呢?

生:不是!他先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又派了诚实的官员视察,最后自己亲自去看。

师:此时,鱼儿在试钩了。

师:很好!最后鱼儿上钩了吗?

生:上钩了!

师:从哪里看出他上钩了?

生:赏赐钱,封官,举行了游行大典。

师:很好!那举行游行大典的时候骗子到哪去了?下来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今天就不说了。

(10分钟)

(三)分析人物,感情主旨

问题一:

师:同学们,一个原本高高在上的、无比威严的皇帝,却陷在两个骗子的圈套里,、赤身地走到大街上游行。咱们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分析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垂钓者?这是一条怎样的鱼?(请从文中找到根据)请同学们前后桌讨论两分钟。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环节。我们从第一环节中能看出皇帝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第一阶段:选择水域及自由的鱼。(第1段)

爱慕虚荣。不务正业

骗子选好了水域,伺机钓鱼,投其所好

第二阶段:投放诱饵、鱼儿受到诱惑(2段、3段)

愚蠢。一个一眼能识破的骗局却甘愿上当。

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力,却自欺欺人,扮演了一个跳梁小丑的角色。

有着阴暗的心理。想要借此特性打探他的臣民的心理,而我们通常不会刻意去打探别人的心理活动。

骗子洞悉人心,工于心计。抓住了人的心理弱点,加以利用。

第三阶段:垂钓、试钩。(4段~22段)

狡猾,心虚。皇帝很想知道布料织造的情况,但心里未免害怕自己是不称职或者不可救药的,于是先派了个探子――亲信的老大臣去打探;接着又派了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以为这样比较稳妥。结果,“聪明”的皇帝失算了。

虚伪,自欺欺人。明明什么也没看见,却不敢说出来。

骗子镇定,从容不迫。

第四阶段:收线、上钩。(23段~结尾)

可笑、装模作样。A.皇帝在换上“新衣”后,在镜子前面“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光着身子做出了“转”和“扭”的丑态,意在表明他在端详新衣服是否合身、好看,确实看到了穿上了“新衣”。表现了皇帝自欺欺人、装模作样的丑态。

虚伪。皇帝在听到老百姓都说“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以后,既“有点发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意识到受了骗,为在老百姓面前地游行、大出其丑而“有点发抖”;却心中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只好故作姿态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硬撑着,暴露出他外强中干的特点,更加的虚伪可笑。

固执,将错误进行到底。意识到受骗,却只有将错就错。就像鱼儿咬住了钩,却没办法摆脱,被迫活生生的吞下鱼钩。

骗子自圆其谎。

(30分钟)

问题二:

师:同学们,这个骗局之所以可以畅行无阻,其原因是什么?自由自在的鱼儿成了垂钓者的盘中餐,是应该怪贪嘴的鱼儿还是怪钓鱼者呢?请同学们从皇帝自身、骗子的骗局以及皇帝周围的人几个方面思考,看看是什么原因使他上当受骗的?

学生讨论1分钟

生:(1)皇帝自身性格弱点――愚蠢,虚伪。(主观原因)

(2)骗子的骗局巧妙――鱼饵诱人;用一句封住了所有人的口: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就抓住了人的心理弱点。(客观原因)

(3)皇帝周围环境。大臣们――怕被别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保住官位,所以随声附和。老百姓――怕触犯皇帝,又怕被人讥笑,不敢讲真话。(客观原因)

(结语)师:这条鱼是条虚伪的鱼,骗子抓住了鱼虚伪的特点,所以,这个骗局得以畅行无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人性的虚伪。

(35分钟)

问题三:

师:那么,全城的人都是虚伪的吗?

生:不是!还有小孩。

师: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小孩会说真话呢(为什么小孩会剪断钓线呢)?

生:小孩天真无邪,没有顾虑,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安排了一个小孩来说真话?他这样安排有什么特殊的意图吗?

(引导:如果安徒生让所有的人都说假话,让这个游行大典顺利地举行,全世界完全被谎言和虚伪笼罩,你会有什么感觉?是不是很绝望?)

师:小孩子其实只说了谁都可以说出口的一句真话,却犹如一把剪刀,把这个由谎言和伪装编织的黑幕剪出了一道口子,透出了一丝亮光。给黑暗的、虚伪的社会留下一点希望,增添一点亮色,不是完全悲观。

师:游行大典结束了,可之后的事情安徒生没讲,那么,这个小孩儿长大后会怎样呢?请大家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大胆假设,这留做课后作业。

师: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钓局也屡见不鲜,比如说,扔包诈骗案、短信诈骗案、中奖诈骗案等等。这样的弱智骗术屡试不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骗子像垂钓者一样牢牢抓住鱼贪嘴的弱点一样,死死地扣住了人性的弱点,或是虚荣之心,或是贪婪之心,或是自私之心……以此来达到行骗的目的。其实人只要能克制自身的欲望,战胜自己的弱点,就能够不上当不受骗,也能够活得更自我,更超脱。

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第7篇

①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

②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教学重点

领会作品内涵,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学习默读课文与朗读课文。

②学习生字。

③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近几年反映宫廷生活的电视剧很多,大家一定从电视上看到过许多皇帝,那么他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皇帝的服装又给你什么感觉呢?(威严、高贵)可是竟然有这样一位皇帝,他不穿衣服,赤身在大街上游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这一故事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作者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

整体感悟

①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在默读前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a.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回视、不指读。

b.速度要快,每分钟约500字。

c.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d.圈出不会认读的字。

②教师板书重点字,教学生认读。

炫耀妥当分外滑稽陛下御聘头衔爵士勋章

③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指导简单评析。

[要求]分别担任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小孩子、其他人、旁白。

a.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准确表达语气。

b.听读的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出故事大致情节。

④请学生复述课文并作简单评析。

要求抓住重点情节、重点人物的重点语言复述,并注意模仿人物说话语气。

⑤理清故事情节。

在前两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划分故事情节、层次。

教师板书:皇帝爱新装成癖一骗子做新装一大臣官员等人看新装一皇帝穿新装出丑

以上两个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故事,为下节课的讨论打下基础。

小结

阅读童话类文学作品,可以像阅读本课一样,先从情节人手,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课文内容,明白层次、结构及详略,然后再做细致的揣摩、探究。

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词语。

②熟悉课文情节并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探究性讨论为主,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教学设计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并记录好讨论结果(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出示问题)

①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②故事中的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③你怎样理解故事的内涵?

④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与现实意义?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预期结果]

问题一、二:故事的主人公是皇帝,这是个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极端奢侈、不务正业的皇帝。

问题三: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批判了说假话的世风。

问题四:故事中由一个小孩戳穿了骗局,揭出了真相,意在教育我们要保持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教师依次出示问题(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问题一:皇帝无疑是愚蠢的,昏庸腐败的,那么骗子骗取皇帝的钱财并愚弄皇帝这一行为值不值得肯定呢?为什么?

预期结果:有人也许会说骗得好,这样的皇帝,不骗他骗谁。而且愚弄了皇帝,也给百姓们出了一口气。有人也许会说骗子是可耻的,因为他们的动机就是骗钱,并不像一些“侠客”一样劫富济贫,伸张正义。

问题二: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你会像那个小孩一样勇敢地站出来,第一个说真话么?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情况么?你是怎么做的?说给大家听听。

预期结果:可能有同学说自己会站出来说真话,有可能有同学会说不敢。多数同学肯定都会遇到“说还是不说”的情况。至于如何做,可能有些同学不会讲真话。这一问题,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站出来说实话。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达到深刻领悟文章内涵、培养敢说真话的高贵品质的目的,同时,培养多角度思维方式,也是这一节课的重点环节,所以,教师的“导学”特别重要。在讨论中,一要“导”学生说真话,二要“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结合生活实际分析。

小结学生发言,布置作业

①教师小结

一场闹剧,以骗开场,以骗收束,围绕“新装”,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②布置作业

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第8篇

①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

②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教学重点

领会作品内涵,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学习默读课文与朗读课文。

②学习生字。

③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近几年反映宫廷生活的电视剧很多,大家一定从电视上看到过许多皇帝,那么他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皇帝的服装又给你什么感觉呢?(威严、高贵)可是竟然有这样一位皇帝,他不穿衣服,赤身在大街上游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这一故事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作者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

整体感悟

①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在默读前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a.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回视、不指读。

b.速度要快,每分钟约500字。

c.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d.圈出不会认读的字。

②教师板书重点字,教学生认读。

炫耀妥当分外滑稽陛下御聘头衔爵士勋章

③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指导简单评析。

[要求]分别担任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小孩子、其他人、旁白。

a.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准确表达语气。

b.听读的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出故事大致情节。

④请学生复述课文并作简单评析。

要求抓住重点情节、重点人物的重点语言复述,并注意模仿人物说话语气。

⑤理清故事情节。

在前两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划分故事情节、层次。

教师板书:皇帝爱新装成癖一骗子做新装一大臣官员等人看新装一皇帝穿新装出丑

以上两个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故事,为下节课的讨论打下基础。

[NextPage]

小结

阅读童话类文学作品,可以像阅读本课一样,先从情节人手,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课文内容,明白层次、结构及详略,然后再做细致的揣摩、探究。

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词语。

②熟悉课文情节并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探究性讨论为主,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教学设计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并记录好讨论结果(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出示问题)

①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②故事中的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③你怎样理解故事的内涵?

④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与现实意义?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预期结果]

问题一、二:故

事的主人公是皇帝,这是个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极端奢侈、不务正业的皇帝。

问题三: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批判了说假话的世风。

问题四:故事中由一个小孩戳穿了骗局,揭出了真相,意在教育我们要保持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教师依次出示问题(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问题一:皇帝无疑是愚蠢的,昏庸腐败的,那么骗子骗取皇帝的钱财并愚弄皇帝这一行为值不值得肯定呢?为什么?

预期结果:有人也许会说骗得好,这样的皇帝,不骗他骗谁。而且愚弄了皇帝,也给百姓们出了一口气。有人也许会说骗子是可耻的,因为他们的动机就是骗钱,并不像一些“侠客”一样劫富济贫,伸张正义。

问题二: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你会像那个小孩一样勇敢地站出来,第一个说真话么?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情况么?你是怎么做的?说给大家听听。

预期结果:可能有同学说自己会站出来说真话,有可能有同学会说不敢。多数同学肯定都会遇到“说还是不说”的情况。至于如何做,可能有些同学不会讲真话。这一问题,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站出来说实话。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达到深刻领悟文章内涵、培养敢说真话的高贵品质的目的,同时,培养多角度思维方式,也是这一节课的重点环节,所以,教师的“导学”特别重要。在讨论中,一要“导”学生说真话,二要“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结合生活实际分析。

小结学生发言,布置作业

①教师小结

一场闹剧,以骗开场,以骗收束,围绕“新装”,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②布置作业

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第9篇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我根据中学生的实际和认识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三步教学法”,这种教法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第一步: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包括指导预习、征询疑难、设计教案三个环节。

1.指导预习是教师在熟悉了教材之后,引导学生预习相关重难点知识,使学生初步感知教材,产生学习兴趣,为课堂学习、讨论做准备。在预习中,基础好的学生会通过自学大体弄懂重点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会重视这些重点知识,努力寻找理解的途径。

通过指导预习,教师把课文重难点知识明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预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洞察课外的主暗线,掌握新字词,初步完成课后作业。如布置预习《皇帝的新装》一课:(1)通读课文,借助字、词典自学课内生字新词,重点理解“炫耀”“愚蠢”“不可救药”“华丽”“骇人听闻”“随身附和”“滑稽”等词;(2)了解课文整体布局,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并讨论;(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答案。

2.征询疑难是征集学生预习遇到的疑难问题。一是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二是为了制定教案,确定教学重难点。在征询疑难中,基础好的学生,提的疑难问题少,理解问题深;基础不好的学生,提的问题多,理解问题肤浅。品德优良的学生,对课文中的先进人物会流露出敬佩的情感;品质较差的学生,则会流露出不理解或错误的看法。总之,不同个性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如学生对《皇帝的新装》一课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有:一是对课文的线索不明确;二是对“不可救药”和“滑稽”的理解有问题;三是写作目的不明白,是反映小孩的天真,还是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通过这些疑难,教师就会心中有数,确定教学重难点,设计出因材施教的方案来。

3.设计教案是在征询疑难问题之后,根据学生预习后的反馈情况制定教案。在制定教案时,首先要确定教学重难点,把大多数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重点,把大多数学生感到最难的问题作为难点。同时,还要为基础好的学生设置一些具有难度的问题,为基础不好的学生设置一些浅显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如根据《皇帝的新装》的征询疑难情况,把这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熟读课文,把难点确定为理解文章思路和细节描写;要求基础好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15分钟内写一篇题为《小孩的话最真》的小作文;要求基础不好的学生说说学后的体会。另外,针对个别学生认为“不真实”的看法,在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时加以说明。

二、第二步:课堂点拨

课堂点拨,包括释疑解难、教给方法两个环节。

1.释疑解难是向学生解释疑难问题。解释疑难包括质疑、设疑和释疑。

质疑就是在教学中允许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通过与学生相互质疑问难,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如教《散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时候,有学生问道:“怎么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呢?”我当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激疑道:“一家人中,谁的责任最大?”学生马上回答道:“当然是爸爸妈妈。”我又问道:“一个家庭是这样,那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设疑是为引起学生的注意而有意设置问题、促其深思。设疑比质疑高一个层次。所设疑难问题,一般都是凝结了课文的重难点知识。如教《皇帝的新装》一课的“展新装”时,我设疑:“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小孩为什么敢说真话?”让同学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使他们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真正认清小孩的无私无畏的品行。

释疑是在质疑、设疑之后,学生还不理解的情况下,作出适当的、直接的解释。释疑,一要准,二要挑,三要巧。准是指提出的问题要紧扣课文中心;挑是指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挑动性,引起学生的深思,产生出求知欲,促使学生自己钻研、自己获取知识;巧是指设疑要巧妙,在学生的求知欲最强烈时,把知识巧妙地教给学生。

2.教给方法就是把学习的好方法交给学生。教学习方法,要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如教学生认写生字时,要让学生掌握五个步骤:读音、辨形、知意、组词、造句。在分析课文结构时,要引导学生先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再划分段落层次,对于有些文章还可以用一些关联词把中心归纳出来,如:“通过……反映(批判等)……”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就会产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也会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养成自学的习惯。

三、第三步: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包括作业练习和写作训练两个环节。

1.作业训练是辅导学生做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在辅导学生做课后作业时,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指导学生讨论并给予辅导。练习,不局限课后习题,可根据学生实际增删一些习题。如让学生写学后体会。思想教育浓厚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写学后感。

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第10篇

一、用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来自雪域高原,他们大多数对内地的老师抱有幻想和好奇心。如果刚开始认识的时候,你就能给他们留下良好的印象,那就太棒了。这样的话,他们会因为喜欢你,而慢慢地喜欢上这门功课,所以第一印象很重要。久而久之,有的老师可能就会觉得和孩子处时间长了,心里会变得有所懈怠。或者说只是纯属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工作,这样孩子们也会变得“无视”你的存在,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孩子不喜欢你,请问他们怎么能喜欢你这门功课呢?所以,不论何时,老师都要心中有学生,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否则的话,学生没办法喜欢你这门功课。语文老师一般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潜质,想让学生喜欢你,相信很多语文老师都能做到。

二、让学生有话可说,从中体会到语文课的魅力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替代学生。班孩子由于要学几种语言,汉语言对他们中的一部分孩子来说,还是相当难的。尤其是上课的时候,他们可能大部分都是被动接受。我们知道,要想让孩子学得更好,必须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否则,都是徒劳的。

比如说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办法:第一,我让孩子们在上课之前讨论,四人一小组讨论即将要上的新课,说说他们从中获取了哪些知识,有哪些不懂的、不理解的,把这些知识写在笔记本上。结果很多孩子动起来了,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他们愿意主动地去思索,去探究,他们会去思索哪些是自己会的,哪些自己不会?从而觉得自己是这堂课的主人了。第二,有些课文可以让他们参与其中,让他们表演。班的孩子基本上个个能歌善舞,所以他们很乐于参与进课堂中来。我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在上《皇帝的新装》的时候,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参与进来的结果就是,不需要老师说具体的过程,学生就能把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个故事情节迅速而又完整地表演出来。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体会到课文中的语言很优美。比如说:“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这句话语言虽然很朴实,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写出了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三、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又能学有所成

班的孩子相对汉班的孩子来说,是很辛苦的。针对这样一个事实,我们语文老师要多下一番功夫,努力在保证效率的同时,想想如何让孩子学得轻松。不然,孩子在学语文这门功课时候,苦不堪言,很难对语文产生兴趣的。如果语文老师能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掌握应掌握的知识,那岂不是更好。

语文教师应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应成为平等对话的引导者。教学内容应吸收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教师不应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而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的教案。

在教《杜甫诗三首》时,我考虑班孩子的特殊性,采用了先唱后教法。他们一听到音乐思维就活跃了,放两遍基本上都会了。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有了,他们也有话说了,于是,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随即带动起来。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是开心地主动地学,而且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上一篇:一年级体育教案范文 下一篇:巨人的花园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