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25 09:48:24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篇1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一单元 亲近文学

一 为你打开一扇门

二 *繁星

三 冰心诗四首

四“诺曼底”号遇难记

五 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泰戈尔诗三首

写作 有感而发

语文实践活动 我爱文学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二单元 金色年华

六 往事依依

七 幼时记趣

八 十三岁的际遇

九 *伟人细胞

诵读欣赏 现代诗二首

写作 说真话,抒真情

口语交际 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名著推荐与阅读 《汤姆 索亚历险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三单元 民俗风情

十 社戏

十一 *端午日

十二 本命年的回想

十三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

*我的思念是圆的

诵读欣赏 对联六副

写作 从生活中找到“米”

语文实践活动 走进图书馆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四单元 多彩四季

十四 春

十五 三峡

十六 济南的冬天

十七 *夏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写作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口语交际 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五单元 关注科学

十八 斜塔上的实验

十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十 *宇宙里有些什么

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

诵读欣赏 《论语》八则

写作 简单地说明小制作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 模拟科技新闻会

专题 狼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六单元 奇思妙想

二十二 天上的街市

二十三 *七颗钻石

二十四 蔚蓝的王国

二十五 皇帝的新装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附录一 应用问示例

附录二 名家书法赏析

附录三 字词表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知识要点

b《社戏》作者是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有散文集《朝花夕拾》。

本文体裁是小说,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行文,详写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戏后的余波。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无私的美好的品德,展示了自由自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b《端午日》节选自《边城》,作者沈从文,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本文以时间为序,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略写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三种习俗,龙舟竞渡写得最详,赶鸭竞赛次详。表现茶峒人淳朴的民风和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b《本命年的回想》作者刘绍堂,现代作家。本文体裁是散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十件事,再现了京郊运河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b《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唐代诗人。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乌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不仅指庭中桂花,也有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反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若改为“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b《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宋代诗人。上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b《我的思念是圆的》节选自《艾青全集》,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此诗写于艾青晚年,因亲人朋友多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诗人写此诗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猜你感兴趣:

1.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目录

2.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目录

3.初一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4.2017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

5.2017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目录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篇2

2010年一年级1班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教学现状:

本班31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0人,今年的一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天真烂漫,每个人的思想,品德处于形成的初步时期。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因此需要老师耐心引导。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六个部分。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接下来是汉语拼音,学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识字 (一),10篇课文,识字(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20篇课文分做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 汉语拼音

①、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23个声母,24个韵母,4个声调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能正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②、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2、 识字与写字

①、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②、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③、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正确的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庄、整洁。

④、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 阅读

①、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②、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③、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④、对于读物中感性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4、 口语交际

①、学会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②、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③、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④、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 教学措施

1、 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常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吃透新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3、 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教材优美的情境图,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加强语文和儿童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5、 设立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开展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6、 认真批改每课作业,及时作好反馈、小结。

7、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做好培优辅差。

五、教学进度安排:

1-7周汉语拼音 8-9周识字一 9-10周课文1-5 11-12周课文6-10

13-14周识字二 15-16周课文11-15 17-18周课文16-20 19-21周复习考试

六、单元目标评价实验测试安排:

第7周汉语拼音 第9周第一单元 第10周第二单元

第12周第三单元 第14周第四单元 第16周第五单元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篇3

关键词:朝鲜族小学汉语;组织方式;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96-02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问题历来备受关注。各民族双语教育的具体实施效果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教科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媒介和教学手段起着重要的作用。教科书设计与编写质量的优劣不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直接影响,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带来潜移默化的改变。本文从封面和目录、文本组织、作业系统等若干方面,对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进行分析,以期能对教科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给予有意义的参考,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组织方式

1.封面及目录。封面是教科书的“脸面”,它决定着教科书的使用者对教科书的“第一印象”。朝鲜族学校小学阶段全12册教科书正文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全彩色80克胶版纸印刷、封面为157克铜版纸,除1年级上册因内容多、字号大(3号)而采用了16开本外,其他各册均为国际32开本大小。目录页的设计层次清楚、单元分明,重点栏目以黑体字凸显出来,配有花边图案装饰。

2.文本组织。刘粦把汉语教材按照编排体例和教材遵循的教学原则划分了类型。按照教材的体例分为:综合型和分科型,单科制和单元制,直线式和螺旋式[1]。根据刘粦的分类标准,朝鲜族汉语教材从体例上看属于综合型、单元制的螺旋式教材;从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看,属于课文型教材。教科书用的是单元制体例。从总体上而言是螺旋式,从1年级上册开始到6年级下册,大致编排体例相同,从字词训练、课文内容到口语交际练习再到写话训练,都是看似雷同的模式。

3.作业系统。语言教材的作业系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里的作业是广义的作业,包括教科书课后作业、思考题、练习题及各种实践活动。总体看来,教科书的练习系统题型丰富多样,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类型居多,“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题”型作业每课必备,教材中比较重视“扩大知识面”类型的作业,几乎每单元均有安排,对部分所学知识和技能设置了系统化的作业,但对哪些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没有系统地安排,栏目设置比较随意。教科书的作业设置比较重视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同时在一些题目设置中给出了相应的情景,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可以说,大量形式多样、名目众多的练习是这套教科书的一个特色。

4.助学系统。助学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采用的是狭义的助学系统概念,具体指便于学生有效学习的文字说明或图示,主要包括单元导语、课文及作业提示、课文前提示语以及插图等。

汉语教科书中没有对选文出处、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做相应的介绍,没有注释类助学要素出现。学习的重点、难点等在书中没有出现。出现较多的助学系统是“提示类”和“图像类”。具体形式有单元导语、预习提示、口语交际提示、写话提示及各种类型的插图等。从3年级教材开始,每单元的课内自读课文前都有“单元导语”“预习提示”。

二、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组织方式之问题分析

1.系统性的缺失。总体而言,小学阶段汉语教科书组织结构严谨、文本安排有序、系统性和逻辑性都较强,但通过对教科书的文本分析,笔者发现,在教科书有序的编排之中依然存在着“无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科书内容中的“重合”问题。如:1年级上册“知识之窗”(第120页)和3年级上的“口语交际(六)”(第134页)主题都是“动物是怎样过冬的”;4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第104页)和3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第123页)都安排了“名人故事会”的形式等等。面对有限的教科书容量、无限的知识内容,教科书内容的简单重复无疑造成一种资源的浪费,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消耗着学生的学习精力,应从全套教材的高度上做整体性考虑,精心选择、细致安排,把更丰富的世界呈现给学生。(2)“一致性”的问题。教科书中的“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同一单元的课文主题不一致;其次,部分内容的处理方式不统一。教科书的课文是按主题划分的单元,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但同一单元的课文主题出现数次不一致的情况。如3年级上册第2单元是“动脑篇”,其中的《找骆驼》《竖鸡蛋》《小玉的画》主题都强调要动脑、认真观察,而本单元课文《最重要的》的主题在于告诉学生要坚持真理,这就不符合主题的单元一致性。此外,教科书对一些内容的处理方式不统一。这种不统一表现在教科书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之中。如,2年级上册有的课文是汉字和注音双行文字,如《北京的夜景》等,有的课文又不是双行文字,如《会变的瞳孔》等。此外,教科书排版、字体字号等也有多处出现不一致现象。(3)作业系统的安排稍显繁、杂、乱,缺少有序的整合。课前的预习问题和课后的习题系统都显得比较庞大。有些题目完全可以合并,有些板块内容重复,如2年级下册第87页的练习:“1.看图填量词”和“2.填一填,读一读”可以整合为一个题目;有些题目的要求过于宽泛,让人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2.关于语言的规范性问题。教科书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说是“圣典”、是“模板”、是“标准”,在很多方面都发挥出巨大的影响力。教科书中的语言文字发挥着工具的作用,它记载和传承人类知识、进行道德教化。另一方面,它本身即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中的语言不规范现象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教科书助学系统中的语言不规范现象。具体表现在单元导语、阅读提示语及练习题指示说明语言等存在的语言烦琐、语句不通、标点符号误用等问题,如:到商店,注意听几位汉族售货员和汉族顾客之间的对话,把听到的对话整理出来。(4年级下册第116页)(2)习作参考例文语病较多。如:快到中午,我们就在山上栽满了一大片小树苗。(5年级下册第66页)。调查发现,延边朝鲜族汉语口语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宾语前置,小学生中尤以语音语调不正确、代词指向不明等特点为突出,如:饭吃了吗?房间打扫了没有?……教科书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朝鲜族学生学习汉语的这些特点,没有相应的语法难点的讲解和练习,反而在教科书语言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误用现象。笔者认为在教科书中应尽量避免这类句式的出现,以免强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即已形成的错误的习惯性表达方式。

可见,提高教科书的系统性、规范汉语教科书的语言和文字,避免教科书中的悄然误导,是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完善和改进的首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刘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2]任丹凤.中小学教科书编制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高萍(1976-),女,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材与课程建设,文化传承与教育。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篇4

一、第一境界:激发兴趣,促进积累

“日积月累”内容丰富,有优秀的古诗词、名言警句,也有对联、成语等。教学时,教师要结合不同的内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和积累的兴趣,促进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要我背”为“我要背”,使学习“日积月累”成为学生主动行为。

1.情境运用

生活是学生阅读积累的源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积累才是学生的真正需要。如教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语文园地”时,时值班上的两位学生参加市信息技术竞赛,均获一等奖的好成绩。笔者让他们在全班介绍获奖的体会,回忆备赛、参赛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这两位同学获得成功的事例说明了什么?这与第四单元“日积月累”中哪一句谚语的意思是一致的?启发引导学生比较体会,采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这两句比较恰当,采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亦可。这样,联系生活,结合具体的情景,相机引导,有效激发学生主动积累的兴趣。

2.故事激趣

在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中,安排了五句具有人生哲理的格言。让学生积累人生格言警句,以鞭策激励学生。教学时,笔者采用《曹刿论战》的故事导入方法,先向学生生动描述了齐国和鲁国战斗的故事,接着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引出曹刿精辟分析的语言,最后出示课文中的句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借助生动的历史故事,激发了学生自主积累格言的兴趣。学生兴味盎然、热情高涨,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既了解了格言背后所承载的故事,又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了格言的意思,促进了积累。

3.现身示范

语文教师站在讲台前,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应给学生以示范和榜样。教师可以在学习之前,有感情地诵读,现身示范,促进学生主动积累。第十二册第四单元,要求积累八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中的隽语。笔者告诉学生,老师能把这八句话背诵下来,并让学生打开书本逐一对照。除了背诵出句子外,笔者还把作者、作品以及作者的国家准确无误地背诵出来。学生听完教师抑扬顿挫的背诵后,大为惊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诵读积累,他们很快就完成了积累这些富有人生哲理的语句的任务。

4.课件悦情

“日积月累”语句隽永,启人深思。如何让学生自觉积累并在脑海中产生深刻印象?笔者经常采用课件演示的方法,播放与“日积月累”有关的图片、动画片、录音等,愉悦身心,陶冶性情,促进积累。例如,第七册第五单元的“日积月累”中,内容是四幅风景名胜区的对联。教学时,伴随悠扬的乐曲,教师用课件播放对联中所写的风景名胜的图片,如北京颐和园月波楼、四川青城山、济南大明湖、苏州的沧浪亭等,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景色的美,在赏景悦情中促进积累。

二、第二境界:讲求方法,有效积累

“日积月累”语句简短,言简意赅。教材将需要积累的词句逐一罗列,呈现形式比较单一,词句内容较枯燥,词句之间缺乏明显的内在逻辑联系,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里完成积累的任务是较困难的。如果采用机械记忆方法,学生易感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讲求方法,丰富积累的形式,提高积累实效。

1.熟读成诵

古人云:“书非熟读而成诵也。”反复诵读,熟能生巧,形成记忆。在指导学生练读时,先要求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引导学生通过质疑、交流讨论等形式,大体了解各语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最后再组织多种的形式进行检测,增强复习巩固、强化记忆的效果。十一册第二单元的“日积月累”安排了六句有关描写大自然的诗句。笔者采用这些形式进行检测:

(1)师生互背。教师读出诗句,学生接着背诵出诗句的作者和作品。也可以教师背诵出诗句的作者或作品,学生接着背诵出诗句。

(2)小组互背。如组织一二组学生背诵前一句诗句,三四组学生背诵后一句诗句。也可以一二组学生背诵诗句,三四组学生背诵诗句的作者和作品,反之亦然。

此外,还可以采用男女生互背、单双号互背的方式。在教师组织下,采取多种形式的背诵,较好帮助学生完成记忆积累的目的。

2.分散记忆

一个学习过程,相对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心理学上认为处于中间阶段的学习活动有可能受到前后两个阶段的干扰。而学习过程刚开始的阶段,前面没有干扰,学习最后阶段后面没有干扰。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开头和结尾阶段的学习效果好。采用分散记忆的方法,其主要的原因是增加了学习过程中干扰少的首尾阶段。同时,由于每次学习时间较短,也不容易引起大脑疲劳。

“日积月累”教学的时间仅为一课时,引导学生采取“分散记忆,逐个突破”的方法,可以较好解决积累记忆内容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教学本单元伊始,教师将本单元需要积累的词句抄写在黑板上,利用课前准备的时间过关背诵。一周后,再换另外的词句。等学完本单元的课文,也完成了本单元“日积月累”背诵任务。在课前的诵读时,教师重在纠正读音,对词句意思作必要讲解。教学“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时,重在抽查检测,巩固运用。事实证明,取“分散记忆,集中巩固”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提高积累的兴趣和信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奇特联想

教材编排“日积月累”的词句,呈线形排列,这些词句往往是内容相近、结构相仿。尤其是那些对联和诗句,由于学生对诗句排列的顺序没有清晰的印象,积累难度较大。笔者采用“抓住字头,奇特联想”的方法,帮助学生快速、形象记忆,提高积累的效果。

十一册教材第一单元要求积累六句诗句,笔者引导学生从每句诗句中各选一字,即“花、天(造物)、虫、柳、云、菊”这六个字,代表该句诗,运用奇特联想的方法,将这六个特点鲜明、形象好记的字编写几句话。如一朵特别大的花从天而降,落地后爬出一只只的小虫,小虫子们顺着柳树不停地往上爬,居然爬到云朵上面,云朵承受不了,掉落在地上,砸到了一朵上。这样,抓住字词,奇特联想,组成一串,达到快速记忆、有效积累、不易遗漏的效果。

4.分门别类

中高年级的“日积月累”中,都安排了一个单元积累词语。对于这些成语,除了采用分散记忆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积累。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积累与“艺术的魅力”有密切联系的十六个成语,但这些成语互不关联,要求学生准确记忆,难度较大。笔者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从中寻找规律,选用合适方法来记忆。学生很快发现,从成语表达的内容看,有关于音乐方面的,有关于绘画方面的,有关于建筑方面的,还有关于书法方面的。积累时,可将十六个词语进行分类记忆。从词语的构成看,学生发现有三个带有“不”字的成语,有两个带有“人”字的成语,有两个带有“笔”字的成语,还有三个带有“梁”字的成语。按照这样分类记忆,就可以轻松积累十个成语,再引导记住其他的六个不同类的成语就容易多了。

三、第三境界:学用结合,深化积累

“日积月累”重在积累,贵在运用。学生在理解、诵读之后,教师可联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运用这些语句的语境。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激活学生的已有积累,让积累的词语、诗句、对联等互动起来,使积累与运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联系旧知

“日积月累”的内容编排上,与单元的主题有一定的联系,从不同年级不同册的内容安排上,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积累的时候,有意识地复习巩固已积累过的内容,不断丰富积累。

例如,在学习第十册的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中的回文联、叠字联时,可以结合复习第七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中的相关对联,加深对回文联、叠字联特点的认识。

在第十册第五单元的“日积月累”中有六句歇后语,有四句是与《三国演义》有关,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第八册第八单元的两句歇后语: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复习巩固旧知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自主意识,提高了对知识的梳理、归类的能力。

2.收集资料

在完成积累的任务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收集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摘抄自己感兴趣的格言、警句、对联、诗句等,鼓励他们分类,以方便查找引用。有条件的可以做成卡片,作为座右铭置于书桌、床头,经常用来提醒、激励自己。第十册第五单元的“日积月累”中有六句歇后语,在实际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歇后语还远远不止这些,教师要在课前或课后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等名著的歇后语,进一步丰富相关知识,并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主动性。

3.活用词语

中高年级的每册教材中,都有一到两个单元积累成语。这些成语有的是描写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品质或文章中某种情境的,有的是描写艺术魅力的,有的是形容创新品质的。成语的内容一般与本单元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笔者引导学生将学习课文与积累成语联系起来,以加深对成语的感知和理解。如第八册语文园地四中的成语,大多是描写英雄人物高尚品质的。学完《小英雄雨来》后,要求学生从“日积月累”的十六个成语中选择合适成语赞美雨来,学生兴致很高,筛选了“出其不意”“神出鬼没”等九个合适的成语。这样既巩固了积累的成语,又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4.巧用名句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篇5

摘 要:本文选取现今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数量、注释、课后习题设计这三个方面分析教材编写者在编选外国文学作品时的依据,以及分析编者通过这些外国文学作品的呈现希望学生获得何种知识与技能。苏教版在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缺陷,笔者试图为苏教版提供可能性建议。

关键词: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材;编者意图

当前,影响语文素质教育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语文教材就是诸多的影响因素之一。随着新课改的启动,新教材的全面推广,语文教材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通过对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编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编者编写教材时,在抓大方向的同时也不免流露出个人的思想和意识。那么究竟编者在编写时流露出了怎样的思想呢?

一、选材数量

为了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来看待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编选的情况,笔者通过对苏教版与人教版两个版本的选文总数、外国选文总数作了一个对比。之所以会以人教版作为参照教材,是因为人教版作为资格最老的教材版本,在教材的编写上较为成熟,其他教材在编写时都从人教版中获得过启示。可以这样说,人教版教材为其他版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参考。苏教版,相较于人教版教材,编写上更显灵活和新颖。两种对比度较高的教材进行比较,会更突出各自的优点与不足。

从纵向上看,整个教材编写呈现了一致的趋势,即外国选文占选文总数的比重明显增加。1983年版通用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共 24篇 ,占总篇目(198 篇)的 12 6 %,2000年版通用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共52篇占总篇目(324篇)的 14 5 %。而如今单独看人教版或者苏教版中的一个,都发现了外国文学的比重在增加。这说明教材编写者在编写这套教材时是顺应了课改的历史发展趋势的,同时严格执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目标。

但是,通过横向与纵向这两个维度,我们也可以发现苏教版在外国文学数量上的选编上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根据1983年的外国文选数24篇到2000年的52篇,我们可以发现2000年的外国选文总数是1983年的一倍还多,这个幅度的变化是巨大的,但是2001年的苏教版只有30篇,幅度的份额较小,所以编者在外国选文数量上偏少。

二、课文注释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注释的内容一般包括三块。第一块是作者的生平简介,第二块是文中词语的注解,第三块是文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事件等的简单概括。在作者生平简介中,作品出处、作者姓名、出生年月、身份、获得的重大奖项、代表作是其包括的主要内容;词语的注解主要是指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或重点词汇给出注音、释义;对人名、地名、事件等的简单概括指将课文中出现的某个伟大人物,或理解文章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人、地、事单独列出来以示强调,比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斜塔上的实验》,编者在注释中将课文中出现的“伽利略”、“希波克拉底”、“盖伦”、“欧几里得”、“阿基米得”、“亚里士多德”单独拿出来,用一句话介绍了他们在历史上的身份或地位,编者还对文中出现的“比萨斜塔”做了简单介绍,将其高度、修建年代、倾斜原因列了出来。

其次,编者提供的注释中比重最大的要数对词语的注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对于词语的理解需要将其放在句子中,需要把握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反观苏教版外国文选,编者给出的解释是唯一的,这样单一的注解不利于学生的整体把握,不能帮助学生学会迁移。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编者在为外国文选提供注释时出于了系统性的考虑。苏教版初中三年六本教材中有两篇外国文选的作者是同一人,即苏联作家高尔基。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编选了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编选了他著名的《海燕》。在《童年的朋友》这篇课文的注释里,介绍了高尔基的姓名、国别、身份、代表作等,在《海燕》的注释中并没有重复介绍作家高尔基的生平信息,而是编者直接针对文中的“海燕”,介绍了海燕这种鸟的特征以及在文中的象征意义。这样编写避免了重复劳动,给学生补充了新的知识,使整套教材充满了流动的生命力。

三、课后习题设计

从课后习题中,我们可以推断编者希望学生习得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实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作为标准,布卢姆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心因动作技能领域。其中,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被进一步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

理解是指领会所学语言知识,并能初步复述和解释。这在苏教版中十分常见。譬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斜塔上的实验》课后练习四的要求是这样的:“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最后四段,并抓住一些重要词语,口头复述内容。”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松鼠》的课后习题一的要求:“松鼠漂亮、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你最喜欢小松鼠的哪些方面?还可讲讲喜欢的原因。”这类理解题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普遍出现,难度适中,可见编者有意顾及到绝对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

应用指在某些特定的和具体的情境里使用抽象概念,即能把理解和记忆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中。比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七颗钻石》课后习题三:“童话中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这就是一道属于应用的练习。

综合指能把所学的语言知识综合组织,并有深刻、全面理解,即重新综合成一种新的完整的思想,产生新的结构。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窗》课后习题四“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请你发挥想象力,续写一段情节。看看哪位同学写得最有创意,而又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让学生重新对小说《窗》的思想进行综合。

分析指将整体分解成各种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以便弄清各种概念的有关层次或弄清所表达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评价是根据一定要求对材料价值进行判断的能力它包括评价书面材料的逻辑意义,评价证明结论的材料是否适当、充分,以及作品价值的评价等。

总的说来,苏教版的习题主要是理解、应用、综合的水平,尤其以理解和应用为主,而在分析与评价上涉及较少,这也是今后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初中六册).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9-41,32-34.

[3] 王小明.教学论——心理学取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吴罕砚、张晓帆.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选材对比研究.探索教育,2010:137-139.

[6] 罗相娟.中学语文中的外国文学选材问题.现代语文,2011:145-147.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篇6

我从事三至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四个年级都统一采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剑桥小学英语《joinin》这套教材,现在对教材作如下分析:

1、三年级是入门阶段,本册教材共有9个单元,本学期学习的内容是6到9单元,均是新授单元。中间有一个复习2,最后有一个复习3,均是复习单元。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是围绕前几个单元的话题所设计的练习题,通过做练习来复习学过的知识。练习题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容易操作的。

新授单元由以下几个版块组成。

新授单元的第一版块是情景对话版块。该版块通过情景对话,着重训练学生的听说技能,提高会话能力,同时呈现新的词汇、功能项目。

第二版块是词图结合,主要按图片形式及听录音结合的方式呈现词汇。

第三版块是小故事。它创设真实的情景,通过表演,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阅读能力,良好的朗读习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还有Let’ssing,通过学习英文歌曲带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而有趣的气愤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交流的能力。

复习单元由三个版块组成,不含新单词和句型,它们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有重点的复现了相关单元的主要语言点。最后有一个单词表供学生查新单词使用。

2、四到六年级的教材分别是第一册,第二册和第三册。这三套教材都是共有10个单元。最后有一个单词表供学生查询使用。每个单元的标题是该单元的话题,同一单元的语言材料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话题既便于课堂教学的展开,又便于学会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套用与这些话题相关的句子,进行简单的交流。

这个学期的内容都是6到10单元。新授单元由以下几个版块组成。

新授单元的第一版块是Listenandread,听说读版块。该版块通过情景对话,图片加强学生的听说技能,提高会话能力,同时呈现新的词汇、功能项目。

第二版块是Listenandrepeat,主要是通过图片及录音机等,呈现新的词汇,训练学生按音标读单词及培养正确的书写格式。

第三版块是Listen,lookandmatch.通过听磁带,和图片相联系做练习。

第四版块主要是Practise.通过情景对话,图片展示加强学生实际口语能力。不断地重复训练口语,加强实际会话能力。

第五版块是Let’ssing.通过生动活泼的英文歌曲,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授课气氛。把实际语言运用到歌曲中去,尽量地表演出来。

第六版块就是学生们最喜欢的小故事了,图声结合,卡通人物诙谐幽默,特别招学生的喜欢。

二、教学要求和目标

1、使学生获得一些英语的感性知识,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掌握基本的英语交际用语,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打下良好的语音、语调和书写基础。

3、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掌握基本英语交际用语,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

5、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适时介绍中外文化差异,尽力使学生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语言基础和思想基础,并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6、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加强英语知识的拓展、延伸、加深。发掘有英语特长学生的潜能,开展英语兴趣小组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能按四会与三会要求掌握所学单词。

2、能按四会要求掌握所学句型。

3、能运用日常交际用语,或用四会句型,惊醒简单的交流,并做到大胆开口,发音正确,所用话语符合场合。

4、能在图片、手势、情景等非语言的提示下,听懂清晰的话语与录音。

5、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做到书写整洁、规范。

难点:

低年级:养成良好的听英语、读英语,说英语的习惯,能自觉的模仿语音、语调,逐步培养语感。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篇7

一、“拓展延伸”要合情合理地把握课文主题

要想“拓展延伸”运用得恰到好处,合情合理,教师就要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吃透课文,读准文义。

在教学鲁迅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时,很多教师将这篇文章的主题囿于对“普通人”的关爱,因而,很自然地在“拓展延伸”环节中让学生写一段话,如:谈谈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阿长这样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这和单元目标在一定层面上有一致的地方,但就这篇文章的主题仔细思考,难道阿长在鲁迅眼里仅仅是一个“普通人”吗?其实,课文中的很多文字都透露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如文章开头“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还有文章中间那些贬义含褒、褒义含敬的事情的描写,特别是文章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样明显突出主题的语言,都透露出鲁迅已经将阿长当做自己的母亲来对待、来怀念。显然,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所写的就是别样的“母爱”。如果教师读懂了这一层面的意思,他(她)的“拓展延伸”设计就会有另一番精彩了,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会更准确,体验也会更加深刻。

二、“拓展延伸”要准确灵活地领会单元目标的意图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单元目标,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培养,已经淡化了文体要求,因此,单从文体区别来设计教学活动已经没有实质意义。从三维目标的要求来看,有些单元目标设计大同小异,如果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单元目标,在设计“拓展延伸”环节时,就很容易混淆。

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绿色蝈蝈》和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珍珠鸟》,先撇开文体不谈,单就文章内容来说,都是写动物的佳作。两篇文章都将动物当作人类的朋友来描写,但两篇文章的单元教学目标不一样。前者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后者则主要是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引导学生对人与动物的关系作深入思考。因而,教师在设计这两篇课文的“拓展延伸”环节时,就不能仅从“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一个层面去思考,而应该根据各自的单元目标构思出不同的“拓展延伸”来。譬如,前者的“拓展延伸”可以设计为“动物探秘”,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动物特殊的习性、有趣的故事在小组内和小组间相互交流,或在班级通过板报的形式展示出来,以便激起更多同学探究动物的兴趣;后者的“拓展延伸”可以就“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主题来让学生将自己“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经历和感悟写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单元目标就更加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就更强。

三、“拓展延伸”要恰如其分地与综合性学习相结合

人教版教材的课文主题往往和综合性学习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有些课文的“拓展延伸”可以和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女娲造人》的“拓展延伸”可以和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颂》的“拓展延伸”可以和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同册第五单元《爱莲说》的“拓展延伸”也可以和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等等。但这种结合要恰如其分,如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月亮上的足迹》的“拓展延伸”和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相结合时,就要考虑到对课文结尾“登月意义”这一课文主题的处理,否则就会喧宾夺主。

“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客观事物有如此多的变化,我们的思维更应该发散至无限的空间。对于包罗万象的语文,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让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激情的天地,让师生走进一个更加广阔的创新世界。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篇8

关键词:语文版 口语交际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220-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关键在表达;要表达,则必须要思考。口语交际是人们信息交谈、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的基础和手段。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古人云:“言为心声”,其内涵也包括语言反映人的情操和思维。因此,这是说话能力的训练,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说话的过程也是整个思想的思维过程。

一、语文版口语交际教学资源安排

口语交际无处不在,贯穿于学生的课堂内外。那么,口语交际教学如何在教材当中体现出来的呢?

语文版教材关于口语交际有两个系统安排,一是与阅读结合在一起,在大部分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中安排了二十几次口语交际练习,二是与综合性学习结合在一起,每册教材安排大小综合活动共六次,且都与本单元的主题和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其中都配置了关于口语交际方面的内容。教材为每次口语交际活动都提供了一个话题,综合性学习中的口语交际还设计了一定的情境,有的还给予了必要的示范和引导。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大部分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中都安排了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口语交际练习。可见,教材更注重了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沃土。于是,老师在教学中就可以穿插一系列的训练活动,如朗读、复述、讨论、讲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这样可以很好地利用课文,找准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契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教材对口语交际的话题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和安排,在每篇课文里或课后,都有一些关于引导学生说话的话题,这也是极好的交际资源。例如第一课是冰心的《忆读书》,教材中的“思考与练习”(二):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样的题目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作者的读书体验,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及口语表达的能力。象这样的练习题在每一课课文的“思考与练习”中都有所体现。那么,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用各种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同时又不会背离教材,做到有本可依。

除此之外,七年级上册在每一单元中都配置了关于口语交际方面的专题训练。教材为每次口语交际活动都提供了一个话题,还设计了一定的情境,有的还给予了必要的示范和引导。具体如下:

第一单元是叙事的记叙文,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自我介绍与提问。

第二单元是写人的记叙文,口语交际的话题是:采访任课老师。

第三单元是写景散文,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说家乡。

第四单元是小说,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说特征,猜同学。

第五单元是童话作品,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讲故事,评故事。

第六、七单元都是文言文,口语交际的话题分别是:交谈学习体会;古诗文朗诵。

由此可以看出,每一个单元的口语交际训练的话题都是建立在本单元教学的基础之上的,既是对本单元文体知识的巩固,又有一定的拓展;而且话题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使学生“有话可说”。这些话题都是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业余生活这提取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既符合生活实际与发展的需要,又避免了话题的单调,更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关于教学资源安排的具体运用和取舍

教材安排的话题一般都比较贴近学生生活,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知识结构不一样,一些话题可能贴近了大部分学生的生活,却也难免远离了另一部分学生的生活。

如: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是:采访任课老师。话题虽然是贴近生活,但是一部分学生并没有采访老师的勇气,特别是在农村学校,有的学生甚至不敢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更害怕与老师的私下交流。更何况此时的学生才刚进入中学校园近一个月的时间,对于整个中学生活才处于适应阶段,有很多同班同学都还是很陌生的,何况老师呢?在学生一开始接触口语交际的时候就需要他们有这样的勇气和自信去面对任课老师并不现实,也难免会使部分学生对口语交际产生畏难情绪,进一步阻碍了口语交际教学。

再如:第六、七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是:交谈学习体会和古诗文朗诵。这两个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并且学习时间已经在学期后期了,口语交际的话题安排可以相对地提高难度,而教材却将学生最容易做的——古诗文朗诵放在整本教材的最后。

因此,从表面上看,教材安排的口语交际话题看似贴近学生生活,但实际上还需要老师进行一定的生活化处理和改变,才能达到使口语交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该精心选择,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该调整的调整,该组装的组装,该补充的补充,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找出适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部分作为口语交际的话题,让学生在语言实际中树立表达的自信心,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上一篇:特殊名字符号范文 下一篇:青涩的爱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