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简介范文

时间:2023-10-15 08:33:35

百年孤独简介篇1

【关键词】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孤独;说话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分为两部分:“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写了两个普通小人物的故事。普通人的生活是平淡无奇的,刘震云却在这平淡无奇中揭示出了普通人内心的孤独,因为孤独,小说中的两位主人公一直在寻找“能说得上话的人”,“孤独”与“说话”贯穿小说的始终。小说将近跨越了百年,百年之中,风云变幻,物是人非,不变的却是内心的孤独与找寻,无法磨灭的是内心的“孤独”与“说话”。

一、《一句顶一万句》中的“孤独”与“说话”

《一句顶一万句〈出延津记〉》的主人公杨百顺的故事可以说是一部“改名史”,从做豆腐起,到杀猪,到染布,到信主破竹子,到沿街挑水,到去县衙门种菜,到卖馒头,再到去宝鸡,他的名字随之从杨百顺到杨摩西,到吴摩西,再到罗长礼。杨百顺因着迷于罗长礼的“喊丧”而引出一系列的故事,也由此品味着他人生的孤独,为了内心的孤独有所寄托,他一直在奔走,一直在找寻“能说得上话的人”。后来能与养女巧玲“说话”,巧玲却在跟他去找吴香香时被人拐走,他又踏上了寻找巧玲的路,一路上他又继续品味着内心的孤独。

《一句顶一万句〈回延津记〉》的主人公牛爱国是杨百顺养女巧玲也就是后来的曹青娥的儿子,牛爱国在情感上的遭遇从妻子与人、私奔到出去假找与杨百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牛爱国也是怀着内心的孤独在一直漂泊,他也一直在找一个能“说话”的人,从冯文修到杜青海,到李克智,到与章楚红,到后来奔赴延津,最后为了一句话而继续奔波。牛爱国为一句杨百顺临终前要对巧玲说的话,一句章楚红没说出的话,一句他要对章楚红说的新话而一直奔波,这几句话是什么我们都不知道,也许这几句话是同一句话,也许这其中的一句便是顶一万句的那句话,也许……

“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杨百顺和牛爱国便是如此,他们接触到的那么多孤独的人也是如此。

二、《一句顶一万句》中的人物消解孤独的方式

在人生的旅途之中,孤独是一种必然,我们总会与之不期而遇。面对“孤独”,我们无处可避,但是我们又无法忍受那种全然的孤独带来的痛苦。于是,寻找消解孤独的方式便势在必行,“说话”便成了《一句顶一万句》中不变的主旋律,成了《一句顶一万句》中消解孤独的主要方式。

“说话”不仅仅是语言上的简单沟通交流,更是一种心理上对彼此的认可。不管是杨百顺还是牛爱国,他们都是因为与妻子“说不上话”而导致家庭破裂,继而踏上漂泊的旅途,寻找“能说得上话的人”。一切都与“说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为没有“能说得上话的人”,他们陷入孤独,因为“孤独”他们寻找“能说得上话的人”。“说话”是“孤独”的罪魁祸首,却也是消解孤独的重要方式。

《一句顶一万句》中的故事情节繁杂,人物众多,然而这些繁杂情节中的众多人物最终归结到对一句话的寻找。因为难以忍受全然的孤独,他们历尽艰辛,他们一路漂泊,找寻“能说得上话的人”,找寻能慰藉心灵的那“一句话”。“一句顶一万句”,这“一句话”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就是决定生死的关键,就是生存的目的,就是支撑主人公活下去的理由。为了“说话”,《一句顶一万句》中的人物敢于抛家弃子,敢于承担世俗的批判。一切的一切,都只为消解内心那无法磨灭的孤独。

“说话”是一种倾诉,是一种对“孤独”的宣泄,是一种最基本的精神需求。为了消解内心的孤独,他们找人说话,寻找“能说得上话的人”,而之所以寻找,是因为生活中那个“能说得上话的人”还没有出现。他们饱尝艰辛,只是为了“说话”,只是因为无法忍受内心的孤独,而去寻找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寻找一种消解孤独的方式。

《一句顶一万句》中的时间大约跨越了百年,刘震云在这百年的时间中描述了一个关于人的内心秘密的历史,一个关于“孤独”与“说话”的故事。小说以杨百顺和牛爱国的故事为主线,围绕“孤独”与“说话”这两个问题展开,引出了一系列故事。两个人同样为了摆脱内心的“孤独”而踏上寻找能“说话”的人的路程,一“出”一“走”却是为了相同的目的,“孤独”使他们不停地漂泊,使他们遇到了那么多“孤独”的人。如果说“孤独”是这部小说永恒不变的主题,那么“说话”就是这部小说的核心内容。“说话”这个最普通最平常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行为在刘震云的笔下被演绎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百年史诗,一部关于人的内心孤独与疲惫的巨作。

无法磨灭的“孤独”与“说话”,百年的历史变迁磨灭不了人内心的“孤独”,改变不了人为了摆脱“孤独”而找人“说话”的漂泊,“孤独”与“说话”将简凡的个人故事与对百年历史的叙说有机结合在了一起。不管是出走还是返回,都是对他们内心“孤独”的宣泄,经历了无数“说得着”和“说不着”的人,他们饱尝了人生的艰辛,品味着人生的“孤独”。小说围绕寻找“能说得上话的人”来构建,一直在强调寻找,结尾以牛建国寻找一句话而结束,一句杨百顺临终前要对巧玲说的话,一句章楚红没说出的话,一句他要对章楚红说的新话,这几句话是什么,这几句话是不是同一句话,哪一句是顶一万句的那句话,我们都无从得知,这是刘震云给我们留下的一个谜。这个谜由“孤独”与“说话”引出,这个谜也引发我们对“孤独”与“说话”的思索。

我们一直奔跑,我们努力寻找,然而最终谁都无法阻止命运转盘的转动,谁都无法摆脱如影随形般的孤独,我们依然载着“孤独”踽踽前行在寻找“说话”的路上。

作者简介:

蒋金道(1988-),男,河南项城人,201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河南煤化集团永煤公司鑫龙煤业大众煤矿总经理办公室秘书。

百年孤独简介篇2

关键词青少年;“大五”人格;人际能力;孤独感;Bootstrap法

分类号B848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7.04.005

1问题提出

孤独成为一种正在蔓延且有愈加严重的趋势的时代病,诸多原因导致个体之间不能有效沟通,由此导致人际关系缺乏、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孤独感是指个体感知到其实际人际关系与理想人际关系之间存在差距(Weiss, 1973),或者无法建立与重要他人的情感纽带(Bauminger & Kasari, 2000)而体验到的消极情感。孤独的人体验到更频繁的负性情绪(Cacioppo, Hawkley, Ernst, Burleson, Berntson, Nouriani, & Spiegel, 2006),如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李传银, 王燕, 1999; Weiss, 1987),增加了患精神疾病

如抑郁等

的风险(Heinrich & Gullone, 2006),并且更容易生病和英年早逝(HoltLunstad & Smith, 2012)。此外, 孤独感还容易诱发社会问题, 如攻击 (Check, Perlman, & Malamuth, 1985)、 酗酒 (Gonzalez & Skewes, 2013)、 沉迷网络(Oguz & Cakir, 2014; Yao & Zhong, 2014)、 不安全的(Boyda, Mcfeeters, & Shevlin, 2014)甚至自杀(HoltLunstad, Smith, Baker, Harris, & Stephenson, 2015)等。孤独感在青春期比在其他人生阶段更为普遍(Vanhalst, Goossens, Luyckx, Scholte, & Engels, 2013),这会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Cacioppo, Hawkley, Crawford, Ernst, Burleson, Kowalewski, et al., 2002)。因此,探索孤独感的影响因素,有利于预防或降低青少年的孤独体验。在孤独感的影响因素中,研究者对同伴关系质量(特别是同伴接纳与友谊)关注较多(田录梅, 张文新,陈光辉, 2014),而对人格与孤独感的关系,特别是人格影响孤独感的内部机制缺乏关注。“大五”人格与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存在显著关系(赵鑫, 史娜, 张雅丽, 陈玲, 周仁来, 2014;

Vazsonyi, Ksinan, Mikuka, & Jiskrova, 2015), 是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有力预测指标(张兴贵,郑雪, 2005)。个体在童年期的某些人格特质(比如宜人性和责任性)甚至对其当前乃至十年之后的某些适应指标(包括同伴能力)具有预测作用(Shiner, 2000)。

青少年的孤独感有没有其人格根源呢?或者说,是否某些人格特质更容易导致或能预防青少年产生孤独感呢?研究表明,人格是大学生孤独感的重要影响因素(Lee, Cai, & Qiu, 2014)。Saklofske和Kelly(1986)以艾森克人格问卷为工具考察人格与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发现外向性与青少年的孤独感呈负相关,神质对女性青少年的孤独感影响更强。到目前为止,以“大五”人格模型为基础,探讨人格不同维度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非常缺乏。本研究初步假设,“大五”人格的不同维度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在方向和强度上存在差异(H1)。

相比之下,研究者对人际能力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探索。国内外研究表明, 人际关系质量负向预测青少年儿童的孤独感,受同伴欢迎或友谊质量高的青少年儿童的孤独感水平较低(Asher & Paquette, 2003)。Buhrmester,Furman,Wittenberg和Reis (1988)从情景依赖性的角度把个体与同伴交往的人际能力划分为五类:情绪支持能力、关系发动能力、直言不满能力、冲突管理能力和自我暴露能力。这五种人际能力与青少年孤独感均呈显著负相关(王明忠, 周宗奎, 范翠英, 孙晓军, 2012)。总体而言,善于应对各种人际情境、人际能力水平高的青少年,更容易建立并维持高质量的人际关系,从而满足归属感,降低孤独感。关于人际能力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假设:不同类型的人际能力对青少年孤独感的预测效力不同(H2)。

人格是否也是青少年人际能力存在个体差异的背后原因呢?或者说,是否不同人格维度影响个体人际能力的不同层面,而同一人格维度的个体差异又会导致个体之间在某种人际能力上存在差异呢?Lopes,Salovey和Straus (2003)的研究表明,人格变量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质量,特别是外向性和神经质两个维度,前者与人际关系满意度呈正相关,而后者则与人际关系满意度呈负相关。王长飞(2004)发现,人际能力水平与外向性呈正相关,而与神经质和精神质均呈负相关。同类研究显示,外向性和宜人性对青少年的社交能力起显著预测作用(Garcia, Aluja, & del Barrio, 2006),宜人性与个体解决人际冲突的策略有效性有关(Graziano, Jensen-Campbell, & Hair, 1996), 责任性影响个体的社交技能(Witt & Ferris, 2003)。因此,人格因素必然影响青少年人际能力的发展,本研究假设:“大五”人格的不同维度对青少年同一种人际能力存在不同影响,而同一“大五”人格维度对不同类型的人际能力存在不同影响(H3)。

基于以上分析,如果“大五”人格影青少年的孤独感和人际能力,而人际能力又影响他们的孤独感,那么便可以合理推断,人际能力在“大五”人格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有可能起中介作用,即“大五”人格通过影响青少年的人际能力对其孤独感产生影响。这一推测得到Cheng和Furnham(2002)的研究支持,他们发现外向性和神经质不仅直接预测孤独感,还通过自信心和社交状况间接影响青少年的孤独感。本研究假设,不同类型人际能力在某“大五”人格维度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存在差异(H4)。为此,本研究构建平行多重中介模型(parallel multiple mediation),分析情绪支持、关系发动、直言不满、冲突管理和自我暴露五类人际能力的中介效应。由此需要构建并分析五个平行中介模型,图1仅呈现了以外向性为预测变量的平行中介模型。

2研究方法

21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法抽取河南省两所高中500名学生做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58份,有效率92%。其中,男生226名,女生232人;高一281人, 高二177人; 平均年龄16.82岁(SD=113)。被试的性别和年级分布无显著差异(χ2(1)=020,p=065),即各年级之间男生和女生人数没有显著差异。

22工具

221大五人格简式量表

大五人格简式量表(NEO FiveFactor Inventory, NEOFFI)

由Costa和McCrae (1992)在NEO-PI(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基础上修订而来,共包含60个题目,每个人格维度有12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从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计算每个维度的项目均值,分数越高,表示该维度对应的人格倾向性越强。国内研究表明,大五人格简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王树青, 石猛, 陈会昌,2010)。本研究中神经质、外向性、经验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性五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9、075、073、067和082,

222人际能力问卷

人际能力问卷(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Questionnaire, ICQ) 的

原始问卷由Buhrmester,Furman,Wittenberg和Reis (1988)编制,用来测量同伴关系中的人际能力。该问卷共包含40个题目,分为5个维度:情绪支持,关系发动,直言不满,冲突管理和自我暴露。研究者对问卷进行修订后的简化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χ2/df=237,RMSEA=0077,GFI, CFI和NNFI等指标都大于090,各项指标良好(王明忠, 周宗奎, 范翠英, 孙晓军, 2012)。修订问卷共包括20题,采用5点记分,数字越大,表示青少年越善于应对某种同伴人际情境(比如“能够耐心地、体谅地对待伙伴的发脾气行为”)。本次调查修订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

223UCLA孤独量表第二版

UCLA孤独量表第二版由Russell编制,王登峰(1995)修订,共包括18个题目,描述青少年具有的各种不同感受(比如,“我觉得自己是同伴中的一员”)。要求青少年评价自己具有每种感觉的频次,采用4点计分,从1 (从不) 到4 (一直),数字越大,表示出现该感觉的频率越高。把其中十个题目反向计分后,计算项目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孤独感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

23施测及统计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由两名研究生使用统一问卷进行团体测试。指导语强调作答真实性及个人信息的保密性。采用SPSS190整理并分析数据,运用偏差矫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方杰, 张敏强, 邱皓政, 2012),通过抽取5000个Bootstrap样本估计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根据该置信区间是否包含0值来判断中介效应是否显著。

3结果

31本研究主要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表1中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数据显示:(1)神经质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其他四个“大五”人格维度与孤独感均呈显著负相关。(2)五种人际能力均与青少年孤独感均呈显著负相关,且不同能力彼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神经质与关系发动能力、情绪支持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直言不满能力和自我暴露能力相关不显著;外向性与五种人际能力均呈显著正相关;开放性与直言不满能力之外的四种人际能力均呈显著正相关;宜人性与关系发动能力和自我暴露能力之外的其他三种人际能力均呈显著正相关;责任性与直言不满能力之外的其他四种人际能力均呈显著正相关。

只有关系发动能力的中介效应达到显著水平。至此,假设H4得到支持,而同一种人格维度对不同人际能力的不同预测作用再次支持了假设H3。

4讨论

回顾以往研究发现,研究者对人格如何影响青少年的人际能力和孤独感缺乏探查。本研究揭示不同人格维度对青少年人际能力和孤独感的不同影响,以及人际能力在“大五”人格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更加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41“大五”人格、青少年孤独感和人际能力的关系

人格是青少年孤独感的重要影响因素(Saklofske & Kelly, 1986)。外向性、责任性、宜人性和开放性与大部分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而神经质则与大部分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呈显著负相关(Vazsonyi, Ksinan, Mikuka, & Jiskrova, 2015)。本研究以“大五”人格模型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人格的不同层面与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相关分析显示,神经质与孤独感的变化方向一致,外向性、开放性、责任性和宜人性均与孤独感呈相反变化趋势。回归分析进一步显示,青少年的外向性与宜人性水平越高,其孤独感越低;而神经质水平越高,孤独感越强;经验开放性和责任性不是孤独感的有效预测因素。很显然,对于外向性水平高的个体,其与外界接触的频率更高、人际互动更加频繁,同时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外在世界而不是内心体验,因此他们体验到孤独感的可能性比较低;对于宜人性,往往意味着个体具有亲和力,容易与人相处,因此通常会拥有质量比较高的人际关系,所以他们也少有孤独体验;而对于神经质个体,他们的情绪往往不稳定,这导致与其交往的个体对其捉摸不定,因此缺乏安全感而不易有过多的情感投入,甚至远离神经质个体,所以神经质水平高的人的人际关系既没有足够的数量,质量也不高,因此,神经质对孤独感的预测能力最强。

人格同邮歉鎏迦思誓芰Φ闹匾影响因素(Garcia, Aluja, & del Barrio, 2006; Lopes,Salovey, & Straus, 2003)。本研究相关分析显示,神经质与青少年的各种人际能力的变化趋势相反,而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和责任性几乎与每种人际能力的变化趋势一致。回归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不同“大五”人格维度对青少年每种人际能力的影响。总体来看,外向性显著正向预测每种人际能力,而且外向性对冲突解决能力以外的其他四种人际能力均是预测效力最强的人格维度;不难理解,外向的个体具有更多的在人际交往中锻炼人际能力的机会,因此外向性有益于培养个体的人际能力。宜人性的预测效力相对较弱,但对情绪支持能力、直言不满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仍存在显著预测作用;一般而言,宜人性水平高的个体往往具有更高水平的情商,因此他们应对冲突、情绪等方面的问题独具优势。责任性是冲突解决能力和情绪支持能力的有效预测因素;开放性的预测效力相对较小,但对关系发动能力、情绪支持能力、冲突解决能力和自我暴露能力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相比之下,神经质对青少年人际能力的预测作用不强,这可能是因为神经质个体缺少人际技能锻炼的机会,从而对人际能力的影响并不明显。由此,教育工作者要全面了解青少年人格的不同方面,取长补短,促进不同人际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于人际能力和孤独感之间关系的普遍结论是,人际能力水平越高,个体的孤独感越弱(王明忠, 周宗奎, 范翠英, 孙晓军, 2012; 周宗奎, 赵冬梅, 陈晶, 蒋京川, 2003; Asher & Paquette, 2003)。本研究相关分析表明,青少年的五类人际能力与孤独感均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回归分析显示,关系发动能力和自我暴露能力是青少年孤独感的有效预测因素,其次是情绪支持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王明忠, 周宗奎, 范翠英, 孙晓军, 2012)。这也验证了人际能力在处理人际关系,获得社会支持,克服孤独感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发挥其人际能力的优势层面,并努力改善其不擅长的交往能力,使他们有能力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获得归属感,降低孤独感。

42人际能力在“大五”人格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的平行中介效应分析

根据“大五”人格模型对不同维度的特征描述(Costa & McCrae, 1992),青少年的外向性越强,他们越热情、自信,越擅长人际交往;宜人性水平越高,青少年的利他行为越多,越富有同情心;责任性高的青少年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做事严谨;开放性强的青少年更容易接纳新的思想观念;而神经质水平高的青少年情绪调控能力差,容易出现极端或不良的情绪反应。这些人格特质势必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孤独感水平,或者说,青少年的人际能力在其“大五”人格与孤独感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本研究分别以“大五”人格的不同维度为预测变量,以青少年孤独感为结果变量,考察不同人际能力在“大五”人格与青少年之间的平行多重中介效应。总体来看,“大五”人格(除开放性外)对孤独感的直接预测效应显著,并通过不同人际能力的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孤独感。关系发动能力是“大五”人格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的重要中介因素,它分别在神经质、责任性、开放性三个人格维度与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而外向性通过自我暴露能力的中介作用,宜人性通过直言不满能力的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孤独感。需要注意的是,“大五”人格对青少年孤独感的效应中,通过人际能力产生的中介效应远远低于直接效应,因此两者之间可能还存在其他重要的中介变量,有待后续研究加以探明。由于人格是个体相对稳定的特征,在难以改变人格特征的情况下,探索不同人格因素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的中介因素有利于设计开发有针对性的预防或干预方案,减少青少年的孤独体验。

5结论

(1)“大五”人格与青少年孤独感关系紧密,神经质与青少年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其他人格维度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是孤独感的有力预测变量。

(2)“大五”人格也是青少年人际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外向性是青少年人际能力的有力预测因素,其次是宜人性、责任性和开放性,神经质的预测效力较低;关系发动能力和自我暴露能力是孤独感的有力预测变量,再次是情绪支持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

(3)“大五”人格不仅对青少年孤独感存在直接影响,还通过人际能力(特别是关系发动能力)的中介作用影响孤独感。

参考文献

李传银, 王燕 (1999). 孤独心理研究的回顾.社会心理研究, 1, 35-44.

方杰, 张敏强, 邱皓政 (2012). 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和效果量测量:回顾与展望. 心理发展与教育, 28(1), 105-111.

田录梅, 张文新, 陈光辉 (2014). 父母支持、友谊质量对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检验一个间接效应模型. 心理学报, 46(2), 238-251.

王长飞 (2004).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王登峰 (1995). Russell孤独量表信度与效度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3(1), 23-25.

王树青, 石猛, 陈会昌 (2010).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大五”人格、因果取向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5), 495-501.

王明忠, 周宗奎, 范翠英, 孙晓军 (2012). 他人定向变量影响青少年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人际能力作中介. 心理发展与教育, 28(4), 413-420.

赵鑫, 史娜, 张雅丽, 陈玲, 周仁来 (2014). 人格特质对社会适应不良的影响:情绪调节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8, 86-92.

周宗奎, w冬梅, 陈晶, 蒋京川 (2003). 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4), 70-74.

张兴贵, 郑雪 (2005). 青少年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1(2), 98-103.

Asher, S. R., & Paquette, J. A. (2003). Loneliness and peer relations in childhood.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2(3), 75-78.

Bauminger, N., & Kasari, C. (2000). Loneliness and friendship in highfunction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Child Development, 71(2), 447-456.

Boyda, D., Mcfeeters, D., & Shevlin, M. (2014).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sexual abuse,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loneliness on psychosis. Psychosis Psychological Social & Integrative Approaches, 7(1), 1-13.

Buhrmester, D., Furman, W., Wittenberg, M. T., & Reis, H. T. (1988). Five domains of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in peer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5(6), 991-1008.

Cacioppo, J. T., Hawkley, L. C., Ernst, J. M., Burleson, M., Berntson, G. G., Nouriani, B., & Spiegel, D. (2006). Loneliness within a nomological net: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0(6), 1054-1085.

Cacioppo, J. T., Hawkley, L. C., Crawford, L. E., Ernst, J. M., Burleson, M. H., Kowalewski, R. B., ... & Berntson, G. G. (2002). Loneliness and health: Potential mechanism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4(3), 407-417.

Check, J. V., Perlman, D., & Malamuth, N. M. (1985). Loneliness and aggressive behaviour.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3), 243-252.

Cheng, H., & Furnham, A. (2002). Personality, peer relntions, and selfconfidence as predictor of happiness and lonelines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5(3), 327-339.

Costa, P. T. , Jr., & McCrae, R. R. (1992).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OPIR) and NEO FiveFactor Inventory ( NEOFFI) professional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Inc.

Garcia, L. F., Aluja, A., & del Barrio, V. (2006). Effects of personality, rearing styles and social values on adolescents socialization proc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0(8), 1671-1682.

Graziano, W. G., JensenCampbell, L. A., & Hair, E. C. (1996). Perceiving interpersonal conflict and reacting to it: The case for agreeabl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4), 820-835.

Gonzalez, V. M., & Skewes, M. C. (2013). Solitary heavy drinking,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in college drinkers. Addiction Research & Theory, 21(4), 285-294.

Heinrich, L. M., & Gullone, E. (2006).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loneliness: a literature review.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6(6), 695-718.

Holtlunstad, J., & Smith, T. B.(2012).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mortality.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6(1), 41-53.

HoltLunstad, J., Smith, T. B., Baker, M., Harris, T., & Stephenson, D. (2015). Loneliness and social isolation as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 a metaanalytic review.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2), 227-237.

Vanhalst, J., Goossens, L., Luyckx, K., Scholte, R. H., & Engels, R. C. (2013). The development of loneliness from midto late adolescence: Trajectory classe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6(6), 1305-1312.

Lee, S., Cai, L. T., & Qiu, T. C. (2014). Mobile phone usage preferences: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personality, social anxiety and lonelines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18(3), 1205-1228.

Lopes, P. N., Salovey, P., & Straus, R. (2003).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ersonality, and the perceived quality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5(35), 641-658.

Oguz, E., & Cakir, O. (2014).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s of Lonelines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nthropologist, 18(1), 183-189.

Saklofske, D. H., & Kelly, Y. L. W. (1986). Personality predictors of lonelin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10(4), 467-472.

Shiner, R. L. (2000). Linking childhood personality with adaptation: Evidence for continuity and change across time into late adolesc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2), 310-325.

Thibessard, A., Fernandez, A., Gintz, B., LeblondBourget, N., & Decaris, B. (2002). Personality, peer relations, and selfconfidence as predictors of happiness and lonelines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5(3), 327-339.

Vazsonyi, A. T., Ksinan, A., Mikuka, J., & Jiskrova, G. (2015). The big five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an empirical test across six cultures.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3, 234-244.

Weiss, R. S. (1973). Loneliness: 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and Social Isolation.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Weiss, R. S. (1987). Reflections on the present state of loneliness research.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2(2), 1-16.

Witt, L. A., & Ferris, G. R. (2003). Social skill as moderator of the conscientiousness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Convergent results across four studi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8(5), 809-821.

Yao, M. Z., & Zhong, Z. J. (2014). Loneliness, social contact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 crosslagged panel stud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30(30), 164-170.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 among Big Five personality,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and adolescents loneliness, by surveying 500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two public high schools in Henan province with the NEO FiveFactor Inventory (NEOFFI), the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Questionnaire (ICQ) and the UCLA Loneliness Scale. Results showed that: (1) Big Five personality correlated closely with adolescents loneliness. Specifically, neuroticism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with loneliness, while the other four personality dimensions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with loneliness; extraversion, agreeableness and neuroticism were strong predictors of loneliness. (2) Big Five personality had important influence on adolescents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extraversion was a strong predictor of adolescents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and agreeableness, conscientiousness and openness to experience were relatively stronger predictors of adolescents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but neuroticism was a relatively weak predictor. (3) Relationship initiation skill and selfdisclosure skill were strong predictors of adolescents loneliness, emotional support skill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skill were relatively stronger predictors of adolescents loneliness. Big Five personality not only had direct effects on adolescents loneliness, but had indirect effects on adolescents loneliness through the mediation of different kinds of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especially adolescents relationship initiation skill.

百年孤独简介篇3

关键词:孤臣;困境;荆楚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不同于凌力《少年天子》、《暮鼓晨钟》上至帝王臣子下到平民百姓的全方位叙述,二月河的长篇历史小说《雍正皇帝》则着力塑造了权力中心的君主臣僚群像。这些人大都勤于政务,一心为公,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拉帮结派,不陷入朋党之争,在政治、军事上颇有建树,如贤相张廷玉、马齐,布衣宰相方苞,名臣鄂尔泰、李卫、田文镜、岳钟麒、孙嘉淦、尹继善、范时捷、史贻直等,然最终却既不见容士大夫也不见谅于庶民。此即文本中多次提到的“孤臣”。

雍正常自称是“孤臣”出身,也常以此为标准要求臣下。在《雍正皇帝・恨水东逝》二十五回,雍正将“孤臣”定义为:“于艰难竭蹶之中处荆棘榛莽之内,诚心事主不计得失,动心忍性,打碎门牙和血吞,创不世之奇勋,即一时为人误会,也能峭然孤立,特出与众。”这不仅是雍正个人历经孤臣之路的深刻体验,也是这一批雍朝名臣仕途艰难的真实写照。

政绩是衡量帝王、臣子优劣的重要标准。雍正本就是个实干派的皇帝,确也调教出了一批政绩斐然的臣子。他在位时间仅13年,却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有力地控制着全国局势,加之中央、地方诸臣的全力推进,使得雍朝在国家政事、吏治人事、财政赋役、军事战略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不仅基本消除了康熙晚年倦怠政务而留下的诸多积弊,也为后继者留下了一笔可观的遗产。

雍朝官员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勤政。对此雍正本人宵衣旰食,身先士卒。他曾自言:“朕立志以勤先天下,凡大小臣工奏折,悉皆手批。”皇帝如此,群臣自然更甚。雍正四时晨起,早有臣子在办公,在他接见臣子的过程中居然有人饿晕的情况。此外,雍朝的大员因案牍劳累都或多或少的身患暗疾,如鄂尔泰有咳嗽、痨疾,李卫脾胃失调,田文镜则时常咯血等。

有政绩、勤政并不能构成“孤臣”的全部特征,雍正所欣赏的臣子大都性格耿介正直,不畏艰险。雍正以“冷面”著称,坚守原则,落落难合,因而他也刻意提拔了一批特立独行的臣子。如犯言直谏的孙嘉淦、史贻直、范时捷,冷峻认真的田文镜,嬉笑怒骂放荡不羁的李卫等。而同样颇有官声的湖广巡抚李绂就因““万事循的是孔孟之道,不贪不暴,不事更张无为而治”的儒生式的行为处事而颇为雍正所不惜。因而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雍正所赏识、所重用的大都是和他性格相似的官员。

雍朝大员虽都具备“公、忠、能”等为官素养,然而这些人在竭力效忠朝廷的同时,却因树敌太多而使自己的生存境遇愈来愈逼仄,直至步入困境。改革必然会触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雍正大刀阔斧锐意革新的包括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当差等在内的三条新政几乎得罪了天下所有的官绅和读书人,加上其强硬手腕和急于求成的心境,难免使事态朝不利的方向发展。雍正为臣时深感做孤臣的不易:“我是智穷力尽了,想做事,做了事,千难万难苦撑过来,确实篙断桨折,舟困浅滩!”(《雍正皇帝・九王夺嫡》二十二回)这种切身体验使雍正在执政期间竭力保全孤臣。在他的特殊庇佑下也确实出现了一批鄂尔泰、田文镜之流的实干派。但到了改革后期大局失去控制时,雍正也没有能力再顾及他们,这些人反而成了平息众怒的最好棋子。如田文镜便是在雍正的暗示下心灰意冷地辞官的。

而雍正本人,一生励精图治、为政清明,整顿吏治、勤于政务更是贯穿于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之中。在雍正的治理下,国力的强盛远胜康熙时代。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雍正为百姓做了些好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有魄力有作为的皇帝,无论是在他生前或身后,甚至直至今天,始终存在着对他的非常尖刻的非难,诸如改诏夺嫡,弑父逼母,心狠手辣等。

为国为民的本心,刚正不阿的性格,认真地勤勉的作风,卓有成效的功绩,这些优良品性并未给雍朝君臣们打开一片光明的坦途,反而使被孤独环绕,最终无可避免地陷入困境。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讲,地域文化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而言,大多是通过集体无意识的形式来施加影响的,人们的文化心理、审美创造、思维程式、价值观念等,都摆脱不掉一定地域文化的苑囿。二月河如此塑造他笔下的君臣形象,与他生长的荆楚文化圈是有一定关联的。

骁勇进取、执著刚烈的品行是荆楚文化的典型特征。地域文化髓质为作者在作品中替人物正名提供了令人可信的媒介。雍正这一极具负面评价的人物因在“坚韧”、“勤勉”层面上找到了与史料的契合点,才使人物有了新的观赏价值。田文镜的刻薄苛刻、阴狠毒辣并未引起读者过多的反感,正是一心为公的出发点和勤勉的工作作风,使得读者的心理天平在不知不觉间向其倾斜,从而将其过举的行为引发为出于不得已的苦衷。

荆楚文化系统所处的闭塞环境,使其长期以来备受北方文明的歧视,而素以“悍、强、刚、劲”著称的楚人,高度的自尊使得他们在内心深处逐步产生与周边国家不合作的态度,从而陷入孤独的心境。孤独不合群在荆楚文化中占据着主导作用。帝王孤家寡人的处境加之阴冷捉摸不定的性格特征,在长期权力倾轧的特殊语境中,激发出雍正更深的孤独。同样,雍朝的孤臣们也逃脱不出被孤独环绕的命局。这些大员作为军机大臣、封疆大吏虽手握重拳,其本质不过是雍正推行新政的棋子,当局面失去控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无可避免地会成为缓解局面的政治牺牲品,这种瞬息及至的打击直接将为其披荆斩棘本就孤立无援的臣子推入了绝境。所以田文镜在辞官三个月内便溘然长逝极有可能是巨大的心理落差及不平所致。另一部分经历改朝换代的官员,面对自己苦心经营大半辈子的事业被新君而无所适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全新处境使得他们唯有在寂寞猜忌中了此余生。

综观雍朝君臣,这种孤独感是植入骨髓的,是作家秉承本土文化的神韵,将荆楚精神的内在与文本人物高度结合的创作。

对包括雍正在内的一系列“孤臣”形象的塑造几乎涵盖了二月河《雍正皇帝》的绝大部分内容。作家在进行人物创作时,努力从本土文化中启迪文思,从独具特色的艺术视角中对历史做匠心独运的解读,对于增强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厚重感,提高作品的艺术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也对当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二月河 《雍正皇帝》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6

[2] 二月河 《二月河作品自选集》 河南文艺出版社 1999

[3] 刘克 《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荆楚文化精魂的记忆与想象》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4年第四期

[5] 秦晓帆 《同源异质的历史诠释――对高阳、唐浩明、二月河文化观的考察》 小说评论 2008年2月

[6] 张德礼 《二月河历史叙事的文化审美建构》 人民出版社 2005年11月

作者简介:陈程,女,汉,河南济源人,本科生,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张艳秋,女,汉,黑龙江伊春人,本科生,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百年孤独简介篇4

【关键词】《百年孤独》;悲剧;孤独;兴衰史

《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的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拉丁美洲史。作品通过马贡多镇和布恩地亚家族一百年的兴衰史,象征性地反映了拉丁美洲社会的历史变迁:脱离殖民统治,却摆脱不了它的影响;接着是党派倾轧和内战,军事独裁统治;后又党派勾结,政权腐败,最后落入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魔掌,而政府却成为他们的帮凶,广大人民争取真正独立的斗争,付出了血的代价。所以当门多萨问及马尔克斯:“布恩地亚家族的历史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翻版吗”时,作家回答的很干脆:“是的,我是这么看的”。作家正是通过百年间马贡多的历史演变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荣枯,让读者去思索造成拉美地区人民悲剧的原因,并寻求摆脱历史厄运的途径。

马尔克斯的悲剧意识源于对拉美国家和民族的不幸历史和黑暗现实的悉心了解,也源于对拉美人民的满腔挚爱。《百年孤独》是一部描写孤独,与孤独抗争的心灵史,而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这种想摆脱孤独,最终却陷入孤独的悲剧命运,是拉美人民的真实写照。

小说塑造的布恩地亚家族中成员都有一个共性:“孤独”。作者着力塑造这种存在于家庭成员的孤独,便是为了说明,孤独是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悲剧的原因。老布恩地亚晚年是绑在栗树下孤独地死去的;乌苏娜活了一百多岁,一生中都在为家人忙碌,但到了老年却很孤独,子孙没有人关心她;奥雷连诺上校二十年戎马生涯,战争使他越来越孤独,到后面甚至不让别人靠近他,保持3米的距离,战争结束后他才知道安度晚年的秘密是与孤独签订一份体面的合约……

马尔克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演说时说到:“我们历史上遭受过的无休无止的暴力和悲剧是延续数百年的不公正和难以计数的痛苦的结果,而不是在离我们的家园三千里外策划的一种阴谋。”这是马尔克斯对拉丁美洲数百年间被排斥在世界文明之外的一种控诉,也是拉丁美洲孤独的外部原因。“尽管航海的成就大大缩短了我们美洲和欧洲的距离,但似乎扩大了彼此间的文化差异”,马尔克斯这样说道。吉卜赛人带来了磁铁和望远镜,而老布恩地亚却幻想吸出金子和利用望远镜发明作战武器,把冰块说成是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并幻想用冰块盖房子;而当火车开进马贡多时,马贡多人却认为这是一个吓人的东西,“好像安了轮子的厨房,后面拖着一个城镇”,电影被认为是欺骗人的东西,马贡多人为了发泄被骗的愤怒把电影院的座椅砸的稀烂;电话机是原始的留声机……马贡多人的愚昧在这些先进的科学文明中暴露无遗,西方文明已经进步到这种地步了,马贡多人却连接受都是惊奇的,拉丁美洲和西方的差距被马尔克斯生动地叙述出来,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大。而这种封闭和落后更加刺激了西方殖民者和帝国主义的掠夺,这些外来因素给马贡多带来了虚假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弥补的灾难,尤其是香蕉公司进驻马贡多,虽然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却也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陋习、病毒,马贡多沉浸在醉生梦死中,变得更加麻木。而当香蕉公司撤离马贡多后,大批殖民者逃离马贡多,一夜之间这繁华的大都市变成了一座废墟,马贡多人却无法从繁华中走出来,一蹶不振,马贡多又变得落后封闭了。这种种是马尔克斯对拉丁美洲被掠夺命运的控诉,正是殖民者的伤害,使这个民族陷入孤独中。

但深析拉美民族自身,我们也看到了这个民族的一些弊端,这是拉美民族孤独的内在原因,也是导致拉美民族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深植在这个民族内部的愚昧和不团结。马贡多因为地理位置上的封闭而孤独,更因为性格和命运而孤独,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的孤独,其实象征的是渗透在拉美民族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使拉美人民不图变革,离群索居、容忍社会上的愚昧和落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从而使社会没有凝聚力。马尔克斯在谈到这部作品的孤独感时说到:“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感源于他们不懂爱情。整个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而且还意味深长的说道:“孤独的反义词就是团结。”那么孤独就是不团结了。小说中梅尔加德斯在到布恩地亚家族几个月后很快的衰老了,谁也不需要他,因为跟他接触越来越难,老布恩地亚便逐渐让他一个人生活了,拉美人民便是在这种接触越来越难却不尝试去沟通中疏离的。雷贝卡是个敢作敢为敢追求的女性,她的第一次爱情因为阿马兰塔的破坏要无法圆满,又陷入童年吃泥土来发泄孤独中,直到遇到第二代霍・阿卡蒂奥,才从这种孤独中解脱出来,可在丈夫死后,她就钉死了家中所有的门窗,斩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此后半个世纪没有跨出家门半步,当人们试图把她从厚厚实实的蜘蛛网、野草丛、蜥蜴堆中拯救出来时,她却用猎枪拒绝人们的帮助,至死固守孤独;第四代俏姑娘雷麦黛丝被认为是家族中最圣洁最美丽的天使,但她却是这个家族中最不在意别人的人,她生活懒散,不能自理,又随心所欲对一切都不敢兴趣。她的美貌引起许多男人疯狂甚至死亡,马贡多居民和外国人甚至认为她身上散发的不是爱情的气息而是死亡的气息,但其实想得到她而不受伤害只需要真正的爱情即可,可是即使随风而去她也没遇到,她也染上了“孤独绝症”,只能每天持续几个小时冲澡打发时间,消化食物,沉浸在自己的孤独中;奥雷连诺第二的妻子菲兰达亲手把自己的女儿梅梅送进修女院,葬送了她的青春,把外孙奥雷连诺・布恩地亚锁在家里,不让他接触社会,而对丈夫住在情妇家并不真的关心,只要求他死在她的身边,所以在她晚年谁也不在意她,她死了,儿子霍・阿卡蒂奥没有露出任何激动情绪,就像死了一个陌生人一样,事实上对霍・阿卡蒂奥来说母亲的死就是一个“陌生人”的死。在这个家族终于有一对真正因为爱情而结合的情侣时,却是的关系,这种爱在他们的儿子――带猪尾巴的婴儿降生时终于导致了这个家族的灭亡,可是这两个的情侣间并不知道他们是姑侄关系,没有人对他们说过,这便是这个家族缺少交流的结果。其次马贡多人的偏执愚昧也是他们悲剧命运的原因。乌苏娜与老布恩地亚时表兄妹的关系,连个家族几百年间都是杂配的,近亲结婚在生物学上时禁止的,这样生出的孩子很有可能畸形,就是乌苏娜所说的生下带猪尾巴的孩子,但这两个却因为一种共同的良心谴责结合在一起,这是这个家族悲剧的开始。马贡多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一批批外来者曾源源涌入,是这个昔日的僻静的村落变成了繁华的都市,然而马贡多人的思想观念却没有多大改变,唯一不同的是告别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纵身投入到赚钱的洪流中,且一发不可收拾,没有人去注意和关心儿童们的成长和教育,没有人考虑如何提高民族素质和修养,没有人去学习、引进和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造福马贡多,更没有人去过问马贡多的前途和命运,终日庸庸碌碌,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醉生梦死。因此历史在不断循环,马贡多仍然停滞不前,所以乌苏娜在她生活的百年岁月中有几次忍不住惊呼时光好像在打圈子。马尔克斯更是通过阿玛兰塔・乌苏娜的死来揭露这种愚昧对生命的掠夺,及其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悲剧。阿马兰塔・乌苏娜生产时助产婆率领几个由于饥饿而出来干活的小女孩,把她抬到餐桌上,然后叉开双腿,骑在她的肚子上,不断用野蛮的动作折磨产妇,直到婴儿出生。而当阿马兰塔・乌苏娜由于生产而大出血时,“助产婆在产妇的出血口上撒了一些蜘蛛网和灰末,但这就像用手指按住喷泉口一样毫无用处。”阿马兰塔・乌苏娜死在了这种生产下,要不是助产婆的愚昧这种事情本可能不会发生的,马尔克斯说这本书描写的就是拉美的现实,那我们不禁要思考,到底有多少孕妇是死在这种助产上的?这就是拉美人民的现实。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布恩地亚家族与马贡多人的孤独,其实是一种人们缺乏正常、和谐的在一起生活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人们缺乏交流,犹如亲人间隔着一堵无形的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疏离,最终使人绝望,亲人之间如同陌生人一样没有信任和了解,没有共同的思想和相通感情。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不可避免的抵触学习,固步自封,变得越来越愚昧落后,外界却利用这种愚昧对他们进行疯狂的掠夺,被隔绝的命运困扰着他们,这就是拉丁美洲国家和民族的孤独状态,也是造成拉丁美洲百年悲剧的最终原因。

参考文献

[1] 黄渊深,Australian Literure [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2] 柳鸣九.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巨擘[M].吉林:长春出版社,1995

[3] 马尔克斯,门多萨.番石榴飘香[M].北京:三联书店,1987.

百年孤独简介篇5

(1)《楚汉传奇》是由博纳影业、北京完美影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希世纪影视、湖南广播电视台联手安徽广播电视台、浙江广播电视台、天津广播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共同出品。由高希希执导,汪海林、阎刚编剧,陈道明、何润东、秦岚、段奕宏、李依晓、杨立新、孙海英主演的80集史诗电视连续剧。

(2)剧情简介:项羽出身贵族世家,天赋异禀,目有双瞳,豪气干云,力能举鼎,二十出头,举世无伦的大英雄。刘邦年逾四十,集“草根”与“光棍”于一身,整日游手好闲,不谙劳作,父责“无赖”,然豪爽大度,善于结交,喜好吹牛,常以“龙种”自诩,与县里小吏萧何等混的极熟。

秦始皇猝死,奸臣弄权,二世继位,残暴不仁,滥征民力,民不聊生,流寇四起。恰此风云际会之际,英雄豪杰、蜂起八荒,纷纷下海,群相逐鹿中原。一时间机诡百出、动人心弦的谋略战争竞相展现。

(3)恰此风云际会之际,各英雄豪杰,烽起八荒,纷纷下海,群雄逐鹿中原。英雄难过美人关,霸王、虞姬、刘邦、吕后,上演缠绵悱恻的传奇爱情。最终刘邦得胜,在延续秦朝原有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统治天下达四百余年的大汉帝国,史称“汉高祖”。

2、《武则天》

(1)《武则天》是由陈家林执导,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制作,刘晓庆、陈宝国、郑爽、于慧等主演的古装历史电视剧。

(2)剧情简介:唐朝贞观十五年秋夜,武媚娘(刘晓庆饰)第一次受唐太宗宠幸。天真浪漫的女孩一夜之间变成女人,从此饱尝了宫廷生活的无情和残酷,几次死里逃生。唐太宗(鲍国安饰)死后,武媚娘被打入感业寺被迫出家为尼,受尽凌辱。后因怀孕被高宗接进宫中,其身份再次又由侍女成为才人、昭仪。

(3)在一连串的宫廷斗争中,武媚娘亲手扼杀女儿嫁祸王皇后,击败宰相长孙无忌,终于成为皇后。她与高宗相互依存又爱恨交加。武则天以她卓越的政治才能逐渐掌握实权,直到垂帘听政。但是,身为女人的她却受到朝臣和丈夫、儿子的激烈攻击。

(4)高宗死后,她孤军奋战,废黜太子,任用酷吏,血腥镇压,把大唐天下改变国号为武周帝国,成为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此时武则天虽已君临天下,无奈渐入老境,无法排遣内心深处极端的孤独和空虚,整日纵情声色。同时又为皇位继承人处心积虑,最后不得不把武周天下拱手让给儿子,重又恢复了李家王朝,完成了她艰辛、离奇、辉煌而又痛苦的一生。

3、《孙中山》

(1)《孙中山》是沈好放执导,赵文瑄、朱媛媛、梁冠华等人主演的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该剧记述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从1895年第一次武装起义到1925年北上,病逝于北京,近三十年的革命生涯。

(2)剧情简介:本剧记述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从1895年第一次武装起义到1925年北上,病逝于北京,近三十年的革命生涯。在20集的篇幅里,集中描写了孙中山先生为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创立民国,11次举行武装起义,3次建立革命政权;一生奔走,倡导民主,反对独裁,组织护国战争、护法战争;不畏帝国主义列强和反对军阀的威胁,发动北伐,讨伐叛军陈炯明,以其愈挫愈奋的斗志,两次改组国民党,实现了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最后北上议政,于1925年3月12日病故于北京铁狮子胡同五号。

百年孤独简介篇6

那年夏天,在瑞士,我和诺拉玩得实在痛快。她是从爱尔兰来的金发女孩,我们一起在福莱堡大学的暑期法文班上课,到周末假日,两个人就去租辆脚踏车漫山遍野地乱跑,附近的小城差不多都去过了。最喜欢的是把车子骑上坡顶之后,再顺着陡峭弯曲的公路往下滑行,我好喜欢那样一种令人屏息眩目的速度,两旁的树木直逼我们而来,迎面的风带着一种呼啸的声音,使我心里有一种要呼啸的欲望。

夏日的山野清新而又迷人,每一个转角都会出现一种无法预料的美丽。

那一棵树就是在那种时刻里出现的。

刚转过一个急弯,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座不算太深的山谷,在对面的斜坡上,种了一大片的林木。大概是一种有计划的栽种,整片斜坡上种满了一样的树,也许是日照很好,所以每一棵都长得枝叶青葱,亭亭如华盖,而在整片倾斜下去一直延伸到河谷草原上的绿色里面,唯独有一棵树和别的不同。

站在行列的前面,长满了一树金黄的叶片,一树绚烂的圆,在圆里又有着一层比一层还璀璨的光晕。它一定坚持了很久了,因为在树下的草地上,也已圆圆地铺满了一圈金黄色的落叶,我虽然站在山坡的对面,也仍然能够看到刚刚落下的那一片,和地上原有的碰在一起的时候,就觉得后者已经逐渐干枯褪色了。

天已近傍晚,四野的阴影逐渐加深,可是那一棵金黄色的树却好像反而更发出一种神秘的光芒。和它后面好几百棵同样形状、同样大小,但是却青翠逼人的树木比较起来,这一棵金色的树似乎更适合生长在这片山坡上,可是,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使它觉得很困窘,只好披着一身温暖细致而又有光泽的叶子,孤独地站在那里,带着一种不被了解的忧伤。

诺拉说:“很晚了,我们回去吧。”

“可是,天还亮着呢。”我一面说,一面想走下河谷,我只要再走近一点,再仔细看一看那棵不一样的树。但是,诺拉坚持要回去。在平日,她一直是很随和的游伴,但是,在那个夏天的午后,她的口气却毫无商量的余地。

于是,我终于没有走下河谷。

也许诺拉是对的,隔了这么多年,我再想起来,觉得也许她是对的。所有值得珍惜的美丽,都需要保持一种距离。如果那天我走近了那棵树,也许我会发现叶的破裂,树干的斑驳,因而减低了那第一眼的激赏,可是,我永远没走下河谷(我这一生再无法回头,再无法在同一天,同一刹那,走下那个河谷再爬上那座山坡了),于是,那棵树才能永远长在那里,虽然孤独,却保有了那一身璀璨的来自天上的金黄。

又有哪一种来自天上的宠遇,不会在这人世间觉得孤独呢?

一句成首段,美丽概全篇。树的孤独是否和美丽有关?简单的起笔却能引人深思。

喜欢户外运动,为遇到一棵美丽的树埋下伏笔:是偶遇,也是必然。

“屏息眩目”,“直逼”,“呼啸的欲望”,写活亲身经历的独特感受,让人不禁心生尝试的愿望。

夏日的山野如此,那么前行的人生呢?此处饱含深意!

原来前文都是美丽的序曲。

给众树写生,是为突出一棵树的不同。直击题中的“孤独”。

是否想起玉树临风这样的词汇来?有一种华美的孤独之感!

用“坚持”可谓别出心裁,不仅写出树龄的久长,更见树木内在的精神。

有比较就有鉴别,高贵的美丽甚至延伸到了凋落的每一片黄色落叶!

与众不同,让人想到高处不胜的寒冷,推树及人,概不如此。读至此,人生的某种感悟与哲思已然呼之欲出。

写“我”想要走近细看的心理,可见树之美丽给“我”内心形成的冲击,也就越见长在深山不被人识的树之孤独。

同伴的执拗让“我”没能近距离观看,于是在恰好的一段距离里,捕捉到恰到好处的美丽画面。

多年后回望往事才发现,美丽确实是需要距离的,世间事物,不都如此吗?平静的文字背后是对人生的思索。

人生从来就是得失相伴,没有走下河谷,也就永远不会“发现叶的破裂,树干的斑驳,因而减低了那第一眼的激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也是一种获得吗?

或许于树本身而言,这也是一种幸运!

从一棵美丽而孤独的树推及芸芸众生,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微小的事件蕴藏博大的道理,余韵久长。

简评

在平静、沉稳、闲适的叙述口吻里,我们读到由一棵树引发的人生感悟。

读《孤独的树》,告诉我们生活中亲历亲为的事件是写作的源泉,当然你还要有一种对事物的敏感。换句话说就是当生活中一个普通的事件和宏大的人生际遇产生某种关联的时候,“以小见大”手法的介入能够使得文章不再是简单事件的描述,文章也由于这个原因而具有了一份厚重的价值。

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不妨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搜索素材,由身边现象和事物写起。成长的道路上,总有一些让你印象深刻,在你心中留下深深触动的往事,再想想在表象的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某种更有价值的人生哲理,假如有,一定值得书写。

百年孤独简介篇7

月下独酌

[唐]李 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作者简介】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诗风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想象丰富,极富浪漫主义精神。

【静品诗境】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一波三折地描写明月、身影与自己成三人的情况,反映了诗人政治上失意、受人排斥的孤独与怨愤。诗歌前四句为第一层,写花、酒、人、月影等景物,旨在表现孤独:诗人举杯邀月,幻化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诗人从月影的角度抒发议论,点出“行乐须及春”的题意,为第二层。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写诗人执意与月光、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

【细酌珠玑】本诗的核心在于一个“独”字。身为一个才子,在花好月圆的春夜,却只能和月亮与自己的影子“对饮”,充分体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及与现实生活的格格不入,同时也表现出了他放浪形骸、狂放不羁的性格特征。所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流传千古的名句,在表面上看,似乎是自得其乐;而在诗人自己的内心,却充满了不尽的孤独和无限的凄凉。

酒德颂

[西晋]刘 伶

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有贵介公子,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攮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麴借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三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选自《建威参军刘伶墓记》)

【作者简介】刘伶(约221-300),字伯伦,西晋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人。魏时与嵇康、阮籍等并称为“竹林七贤人”。平生放情肆志,性尤嗜酒。

【参考译文】有一个德行高尚的老先生,把天地开辟作为一天,把万年作为须臾之间,把日月作为门窗,把天地八荒作为庭道。行走没有一定的轨迹,居住没有一定的房屋,以天为幕,以地为席,放纵心意,随遇而安。无论动静都随身携带饮酒器具,只是沉湎于酒,不知道其他的事情。

有显贵公子和仕宦处士,听到我这样生活的风声,纷纷议论不已。他们敛起袖子,绾起衣襟,张目怒视,咬牙切齿,陈说礼仪法度,是是非非一起产生。先生在这时候正捧着酒瓮,抱着酒槽,衔着酒杯,喝着浊酒。拨弄着胡须,伸腿箕踞而坐,枕着酒曲,垫着酒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昏昏沉沉地喝醉,又猛然清醒过来。安静地听,听不到雷霆之声;仔细地看,看不见泰山的形体。感觉不到寒暑近身,利欲动心。俯瞰万物,犹如萍之浮于江海,随波逐流,不值一提。

【读文悟道】这篇骈文以一个虚拟的“大人先生”为主体,借饮酒表明了作者的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并对封建礼法和士大夫们作了辛辣的讽刺。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音韵铿锵,铺叙有致,文气浩荡,笔酣墨饱,有飘然出尘、凌云傲世之感。作者把那些“贵介公子”“缙绅处士”们的丑态和“大人先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的悠然自在相对比,收到了鲜明的讽刺效果。作者极力地渲染了“大人先生”酒醉后的怡然陶醉,以及视缙绅公子们如虫豸般的行径,于不动声色之中作了尽情的嘲讽。所谓的“有德者”最无德,所谓的“无德者”最有德,正是这篇文章的题旨所在。

岍 玖

《诗经》里有30篇提到了酒,恰占全部诗篇的1/10,大量关于酒的诗篇见于大、小《雅》,屈原虽未直接抒发过自己喝酒,但他的《离骚》已出现椒酒、桂酒等名目。

在“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的诗仙李白看来,天和地也是爱酒的。他高唱“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月下独酌》其二)

著名的《饮中八仙歌》所描绘、所歌颂的八位酒仙中,最富有天才和个性,给人印象最深的当推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所歌颂的八位酒仙中,有一位是唐代大书法家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为云烟。”张旭善写草书,被称为“草圣”。他的书法和李白的诗、斐F的剑舞,被唐文宗李昂称为“三绝”。他是贺知章的好朋友。《唐书・贺知章传》说他非常喜欢喝酒,醉后呼号狂走,“素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唐国史补》甚至说他醉后以头濡墨作书,写出来的字“醒后自视,以为神异”“天下号为张颠”。

可见酒不但能激发诗人的灵感,也能给书法家以“神助”,中国传统艺术,整个华夏文化都是与酒分不开的。

大家知道,我国书法艺术中最早出现的瑰宝――王羲之的兰亭帖,就是在兰亭聚宴中产生的。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非常好酒,他们留下的佳作被称为“醉墨”。米氏父子(米芾、米友人)的画并称“米家山水”,他们作画也多半是酒酣落笔,朦胧的醉意在画面上体现为深邃的意境。

唐代画圣吴道子作画时也“每欲挥毫,必经酣饮”,以画虎闻名的宋代画家包贵、包鼎父子,在画虎之前,必先开怀畅饮,然后才取笔挥洒,尽意而罢。明代著名画家唐寅也是嗜酒成癖,只要送给他好酒喝,就能求得他的画,所以民间流传着“欲得伯虎画一幅,须费兰陵酒千盅”的说法。

百年孤独简介篇8

光棍节简介光棍节是一种流传于年轻人的娱乐性节日,以庆祝自己仍是单身一族为骄傲(“光棍”的意思便是“单身”)。11月11日,光棍节,源于这一天日期里有四个阿拉伯数字“1“形似四根光滑的棍子,而光棍在中文有单身的意思,所以光棍节是单身一族的一个另类节日,这个日子便被定为“光棍节”(One's Day)。光棍节产生于校园,并通过网络等媒介传播,逐渐形成了一种光棍节的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在光棍节结婚,于此同时,也是各大商家以脱光为由打折促销的时期。

光棍节由来【版本一:上帝的旨意】

据说这个节起源于很多年前,也就是1120xx年11月11日,那天1的数量是创纪录的八个。其实,设立这个节是上帝的意思。耶稣诞生那天,也就是公元1年1月1日,第一个光棍诞生了。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成为一些光棍纪念的日子,可是真正成为节日,是很多年以后的1120xx年11月11日。

【版本二:悲催的光棍】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男子经历了1000次试图结婚的努力但是一次都没有成功,最后只能一辈子单身了。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名字作为一个节日——“光棍节”,而且,他的生日就正好是11月11。

【版本三:神奇的麻将传说】

传说中,有4个男人,当然都是光棍,也就是没老婆没女朋友没情人也没某某伴侣的那种。他们聚在一起打麻将,从上午11点打到晚上11点。输赢倒是次要的,奇怪的是,打麻将过程中,不论是谁和牌,都是和四条。于是自始至终,都在和四条、四条、四条……

最后有输得多的人火了,拍桌子说,“四条四条,四条什么啊?”另外三个说,“四条就四条,还四条什么。”四条什么,这本来不算个问题,麻将牌里,四条就是四条,没有“四条什么”的说法。

不过,打完麻将,他们一起去冲澡,把衣服裤子一脱,答案很快就出来了。输钱的那个人,十分兴奋,边冲水边欢呼,“我知道四条什么了,我知道四条什么了。”后来,这四个光棍为了纪念终于知道四条是什么,特地把这天设为光棍节。

事有凑巧,这天刚好是11月11日,日历上,刚刚好,不多不少,就是四条……

【版本四:高校衍生】

“光棍节”既非“土节”又非“洋节”,上世纪90年代初诞生于高校,是校园趣味文化的代表产品之一。

随着一批批学子告别校园,近两年“光棍节”的气氛渐渐向社会弥漫,特别是一些大学生们,还举办了“光棍”小型聚会。究竟有没有这个节日?有关专家认为,这只属少数人的另类节日,而非正规节日。

光棍节祝福语1、 光棍痛,光棍恼,光棍的生活总乱套;光棍悲,光棍累,光棍生活没人陪。今年是巨型光棍节,自然送你分量更重的祝福,愿你早日脱单,来年不再过此节。

2、 14.14.14光棍节,百年一遇的光棍节来临了,送给你超值祝福大礼包,内容有:如意金箍棒一根,祝你万事如意,事事第一棒;百年美酒一瓶,祝你光棍节一醉解千愁;百宝囊一个,内装百福,百寿,百禄,百美,让你享受无极限。

3、 今年光棍节恰逢六个一,名为巨型光棍节,其实想想光棍的生活也很美妙,自由时光多美好,我的地盘我做主,没有人跟你吵闹。愿你巨型光棍节,单身依然快乐。

4、 11.11神过的光棍节,你还在没有另一半而烦恼?那么你就out了,今天的你一定要hold住,过了今天神马都是浮云,因为你得道升仙了,祝你幸福安康!

5、 11.11光棍节,没事做就做算数:1+1=2,好事成双,2+2+2=6六六大顺的过日子,1-1=0,终会找到相爱的另一半,圆圆满满的生活,祝你幸福快乐!

6、 看湖中的两条鱼儿水中嬉戏,看两只小鸟天空中比翼双飞,蝴蝶在花丛中双双飞。你羡慕,你期盼,你也想找个人来恩爱。今天是光棍节啊,祝所有的光棍早日告别光棍节,一样嬉戏双飞。

7、 11.11的光棍节,一心一意的好好生活,一张一弛的好好工作,一言一行的好好做事,永保“六一”儿童的心态!查字典

8、 14.14.14光棍节宣言:起来,不愿做光棍的人们,让我们一起强颜欢度巨型光棍节;光棍的头衔,我们忍无可忍;每个光棍都发出百年难遇的吼声;起来,起来,让光棍万众一心,互“脱”互助,向着“脱光”的理想,前进,前进,进。

9、 北风吹来寒意浓,短息祝福来提醒:11月11日光棍节到了,单身汉要自己照顾自己,注意早晚添衣加被,预防感冒,保持体健。

10、 虽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是如今美女遍地是,真心一个也难求!等待真心的光棍们,今年光棍节一定要许个好愿,祝你们明年的这个时候找到自己的幸福!

11、 楼别人的女人,花别人的钱,过自己的生活,让别人去光棍吧。今天是光棍节,祝你天下的光棍,日日光棍,月月光棍,年年光棍,一辈子光棍。哈哈,开玩笑啦!

12、 11.11光棍节,送你脱光六法:1、遇到漂亮的要假装有钱。2、遇到有钱的要假装有权。3、遇到有权的要假装有才。4、遇到有才的要假装微笑。5、遇到微笑的要假装含蓄。6、遇到含蓄的就大声说:都是光棍还装啥呀!

13、 街上情侣手拉手,河里鸳鸯一同游,我左手牵右手,跟着感觉一起走,孤单和忧愁,烦恼上心头,光棍的头衔何时能到头?20xx.11光棍节,愿月老发发善心赏一妞,我会好好珍惜不离手。

14、 美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光棍节过了又过,是不是应该庆祝。在光棍节来临之际,祝大家光棍节快乐!

15、 霉运踢光,烦恼走光,忧愁甩光,开心曝光,幸福发光,笑脸也阳光;头发剃光,话费耗光,酒水喝光,饭菜吃光,工资花光,衣服也脱光。光棍节,越光越快乐!

16、 光棍想,光棍盼,究竟何时不孤单?光棍的生活每天都愁烦,今年为巨型光棍节,只好将巨型的祝福送给你这个巨型的光棍,愿你来年不孤单。

17、 又是一年光棍节,恰逢20xx年11月11日,发条短信给你,给你送来祝福,但愿六一配成双,三对新人同拜堂。什么,和你无关?往下看,三对新人齐欢笑,其中就有我和你!

18、 光棍愁,光棍烦,光棍孤单过新年;光棍凄,光棍惨,光棍总是孤单单。今年光棍节,恰逢六个一,又名巨型光棍节。光棍们不禁仰天长叹,何时脱单?

19、 收到这条短信,说明你是个内心孤独的人,不管你是黄金剩使,还是左拥右抱,在20xx年11月11日这个神圣的光棍节,把你内心那份孤独掏出来,让圣光洗礼开光,下一刻,你就完全脱光进化!

上一篇:青春梦想范文 下一篇:严格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