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范文

时间:2023-10-04 12:54:57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1

做电视节目,就是要把创意“管”起来,其实质是把创意流程化、具象化,最终成为电视产品,呈现给观众

节目模式引进这些年在国内兴起,除了版权保护意识加强之外,更深层次的因素是电视人在竞争激烈甚至惨烈的今天,越来越意识到创意的宝贵。模式愈纯熟,创意就愈有生命力、愈能发挥“倍乘效应”。电视创意的比拼就是一个二进制换算,不是1就是0――要么胜要么败。

近十年的时间里,省级卫视组的崛起,打破了许多原有的发展规律,也改变了很多游戏规则。如今的“电视天空”,愈发像是亚马孙丛林,物种多样为世界之最,危机四伏却总有惊喜。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必然。省级卫视竞争从混战阶段净化到新锐频起,再到今天逐步稳定到几强鼎力并能够与中央卫星频道比肩,这并非偶然――能脱颖而出的卫视频道,都有一样共通的核心动力:创新。

在这种境况下,海外市场业已验证成功的节目模式、创意的引入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用更为娴熟的创意来做引领,可以更好地激发本土原创的能力,更快速地生产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节目。而对于东方卫视来说,勇于做海外模式引进的“吃螃蟹者”,还在于我们更看重它带给我们的全方位学习机会。引入海外节目模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模式引入,更是一套复杂操作系统的引入,一个制作流程的引入,这也是电视节目创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达人秀》的总导演金磊对这一点感触最为深刻,每次在总结《中国达人秀》成功经验的时候,他总会提到这样的细节:主办方所提供的“制作宝典”事无巨细,会给出很多与我们经验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制作要求,比如:不要放任何煽情的音乐、侧幕的主持人不应该化妆等等。“国内的电视工作者想要创新的时候,往往爱拍脑袋,组织个‘头脑风暴’什么的,其实在电视制作发达的地方,这一过程如实验室的工作般严谨。”

“天空的竞争”最直接的压力就是收视率,而收视率之争就是节目之争,如果说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能为这种竞争做加法的话,那么好的节目创意就是一个乘数,创意所带来的放大效应是倍乘的,也是无法替代的。

创意可被管理吗

创意,是媒体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从本质上谈,创意不应被管理,创意本身虚无缥缈,是灵感、是火花,是无数灰色小细胞的无意识瞬间结晶,创意应该属于自由,与管理似乎天生对立。但做电视节目,就是要把创意“管”起来,其实质是把创意流程化、具象化,最终成为电视产品,呈现给观众。

如何做好创意具体化的流程管理?

这三五年,国内主流的电视媒体都去过英国学习节目研发,欧洲是全世界电视节目创意的发源地,而英国则有着众多创意中心与节目版权公司的大本营,相信很多电视人都在那里得到了创意的启迪。但相比创意的激发,管理这门学问更难偷师。在这方面,美国的电视台给了我们更多范例。美国各大电视网从创意案到制作样片的过程大致类似,每个电视网用差不多年广告收入的1/20来购买创意案和样片――不仅包括创意样片,更包括创意概念、创意脚本等。每年有6000个以上的创意入围各大电视网,每个电视网会收到数百个创意案。这些创意案来自独立制片人、电影公司的电视部门、电视网的员工、业务爱好者等。电视网会从创意案中选出25-50个,然后和制片人签订合同做样片(PILOT)。样片完成后,还要经过观众测试的筛选才能上档播出,试播集的收视情况将会决定它能否被最终采用,成季播出。几千个创意最后真正能播出的只有个位数。这一不断筛选的过程其实就是美国电视网的创意管理流程。

而在我们这里,创意管理的初期,也都是从借鉴英美的这些流程管理开始的。倒金字塔式、漏斗式的筛选模式能最大限度地确保节目稳定性、安全性,而敞开式的创意邀请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更多的创意进入筛选。

早在2005年,SMG就正式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专门的节目研发中心,尝试建立研发流程,为集团旗下所有频道提供更多发现好电视节目创意的机会。随后,节目研发中心所带动的创意理念在所有频道都已形成氛围,这其中,东方卫视因窗口的特殊性成为了创意最聚集的地方。

东方卫视的节目创意管理最初都在内部完成。在前两年,东方卫视汇聚了沪上最优秀的综艺节目、专题节目制作人,关于节目的点子与创新想法源源不断出现,因此那个阶段卫视的节目更新速度快、种类也更为繁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们渐渐意识到,内生式的成长的确可以保持节目风格的一致性、保持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但时间一久,很容易出现“创意的疲劳态”――长期在内部滚动的创意点子,如同金属一样,会很快表现出“记忆性”,即最后创意“长”得都很相像。

所以,我们决定邀请更多的人来为卫视提供创意,更为灵活地利用好集团资源。现在东方卫视的创意流程管理,是依托SMG整体来完成的。东方卫视的上级单位为上海东方娱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ET),再上级则是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在SMG和ET的总编室和运营管理部,分别设有节目研发模块,在那里,制作团队可以获得最多的灵感刺激和借鉴。而由台集团总编室主办、每季度进行的“千金买创意”活动,则是目前我们获得节目创意的重要渠道。“千金买创意”主张不拘一格降人才,从完整的节目方案、到一个可操作的节目模式,甚至只是简单的一个构思,只要足够新颖、足够有创意,就可以获奖,甚至有可能被制作成样片,最终获得播出。只要是集团的员工,无论职位高低,都可以平等身份参与活动,让属于平凡人的金点子洗去泥沙闪耀光芒。

对于东方卫视来说,“千金买创意”是一个重要的创意源头,也是创意的首轮筛选。在这里成功胜出的创意案,接下来会进入到东方卫视内部的创意筛选流程。这一流程,由东方卫视的运营管理部承担。运营管理部有一套自己的筛选程序,从创意到样片,都需在这个程序中进行360度的“体检”,完成一份全面的评估报告,从而考量一个创意是否可行。这套程序要求节目严格匹配东方卫视整体的定位要求,符合“新鲜、新锐、都市、国际”的风格,同时,也必须兼顾收视。在样片制作完成后,运营管理部还会用送审流程、样片审片制度以及观众小组测试来保证效果,确保每一个样片都得到充分的检验和修改,最后,合格的产品会送上播出线。这一套模式可以归纳为从“大漏斗”再到“精细漏斗”的筛选。

创意管理的补丁:

容错、突破、信赖团队

“就算我们把每件事情都做对,仍有可能错失城池。面对新技术和新市场,往往导致失败的恰好是完美无瑕的管理。”这是商业管理学中常常被提及的一种观点,对于电视这样的创意产业来说,这一点的应证性更普遍。因此,在强调创新的同时,容许错误与挫败是必需的。毕竟,今日的电视竞争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且创意在初期和执行之后的效果也可能大相径庭。而最关键的是,判断创意好坏的标准可能无法引导市场。容许创意失败,其实就是容许下一个创意的产生。

“突破”则是另一个关键词。对于电视节目来说,“第一”和“追随者”有着质的差别,就好比再多的达人节目,也无法盖过《中国达人秀》的光芒,因为它是第一。大多数管理者都是在延续性技术环境下形成自己的创新理念的,但即便是最优秀的管理人员,他们所积累的创新管理经验也永远无法预估改变市场规则的破坏性因素的产生,因此经验有时候也可能成为束缚,尤其对于创新而言。而这,也是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信条,他们信奉“海盗精神”,他们只相信引领而绝非迎合。

最后就是信赖你的团队。创意管理能反映出机构内部资源分配的流程,表面上,做出资源分配决策的是管理层,但决策的实施其实掌握在普通员工的手中――产生创意并最终落实创意的是每一个制作人员。因此,在东方卫视的内部创新管理中,我们始终提醒自己:不断激发和保护一线团队的创造力是多么重要。《百里挑一》是东方卫视原创的栏目,在一年多的运营后已经成为同时段数一数二的节目,收视稳定且拥有了不少拥趸。基于对这支团队的信任,频道领导鼓励他们再做创新。《百里挑一》团队勇于开拓,自愿承担压力,在8月开始尝试制作套播节目《谁能百里挑一》(新版),并大获成功。周四周五两档联动,也成为国内第一个成功的双套播节目模式,开辟出一种制作的新理念。这就是一线团队的力量,也是创意的力量。

创意永远不会从天而降。一线员工的智慧永远是一个创意公司最宝贵的财富,永远不要低估每一个微小的力量。这也是东方卫视口号的意义:“梦想的力量,你我同在。”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2

笔者对此话题有一些新的感触,试发几点议论。

一、节目研发之现状

1.胆子都大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湖南广电为首,中国电视媒体爆发了一次节目创新热潮。将海外的模式引进来,使之本土化、简易化、成本化、可控化、风暴化,成为让中国观众欣喜若狂的电视节目,这说明了创新者的胆识与无畏。时过境迁,十几年过去了,在多轮冲击下,人人都胆大、个个都识广了,多少底线被冲破,多少禁锢被解除。虽然目前国家广电总局对各类节目,特别是娱乐类节目的管理有点严厉,但相比上个世纪,已经是大大开放,如今,许多台(包括央视)胆也大了,心也大了。

2.模本不缺了

从戛纳电视节观展回来,感受颇深。如今的国际电视节不光卖产品,更多的是卖思想,卖创意。随着全球创意市场的兴起和我国对外交流的加强,全球范围内的优秀创意模本,都能够展现在我们面前。回想上世纪九十年代,栏目组如果通过朋友、亲戚在海外收录到一个节目,如获至宝,关在小屋醉心研究,生怕泄露。而今天,面对全球电视市场,大家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对于外来模式的借鉴,主要依靠我们对模本的识别、开发和执行能力了。

3.受众麻木了

九十年代末,《快乐大本营》等一批娱乐节目初登中国卫视屏幕,观众在文化郁闷中找到了一块绿洲,倍感新鲜、亲切,电视开始成为集资讯、娱乐、社教等综合功用为一体的现代传播工具。十几个年头过去了,各类节目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观众对电视娱乐等各种创新节目由新奇到熟知,由刺激到麻木,许多惯用环节和许多得意亮点,观众已对之熟视无睹。所以,今天包括娱乐类的各项节目无论如何创新,在一般情况下,已难在观众中掀起大波大浪了。

4.观众更爱看剧了

早在2004年,有项全球收视统计表明,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非电视剧莫属,占全球收视市场份额的46%。在我国,电视剧的播出比重和收视比重更是逐年上涨,且居高不下。据2010年出版的《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研究发展报告》统计,2009年电视剧在全国样本市(县)各类节目的播出份额调查显示,电视剧的播出比重达到26.1,位居首位,收视比重也达到32.2%,位居各类节目的首位,并且与第二名的新闻时事类节目(12.7%)拉开了较大距离。电视剧的收视还直接拉动了其他节目的收视,从湖南卫视每晚的收视波形显示,好剧的高收视必定带动接档节目,反之,低收视的电视剧必会影响接档栏目。观众对电视剧的收视倾斜,导致对其他节目收看热情的退却,这对各类节目的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节目研发之困惑

1.机制不一致

关于节目研发与创新,各台(主要是省级台)的程序与机制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分为专职研发、团队研发、外脑研发几种。所谓专职研发即媒体设有研发部,其任务是对全台节目进行模本研发,然后移植给生产团队进行日常生产,这种研发机制可视为创制分离;团队研发即节目生产团队自行进行新片研发,是创制合一;外脑研发是媒体将节目研发的任务交给社会专业创意公司完成,随着国际创意市场的迅猛发展,这种借助外力的研发模式已逐渐被媒体大面积采用。各台节目研发的模式与机制不一样,结果与成果也不同,但无论采用何种机制,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最重要。

2.职能有点乱

专职研发部门在许多台都有设置,但职能却各有不同。有的台,研发部门主要负责节目模本制作;有的台研发部是负责节目情报收集与整理,创意方案的征集和评定等;还有的台是两者兼有。无论何种职能限定,在相当比例的省级台中,研发部门“有职无权”的现象突出,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台用研发部门来“安置干部”的习惯做法所致,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各台主要决策人对节目研发部门的定位“找不到感觉”所造成。

对于节目研发部门的定位,笔者也作过长时间的思考。

一个电视媒体的节目研发部门,要做全台节目研发的领头羊,而不是排头兵,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研发协调、情报提供、信息服务、研发培训、研发论证、研发评价等方面,而把具体项目的承担放到节目生产执行团队。

作为节目研发部门,要让全台节目研发和创新在业内进入先进位置,有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即一定要有“人才优势”让生产团队服气;要有“研发资金”让生产团队卖命;要有“行政权力”让生产团队遵命。这样的研发体系才会对媒体节目创新有实际推动意义。总之,节目研发部门要有钱、有权,更要有理,这样才有存在的意义。

3.责任不太明

在节目研发过程中,谁是研发的责任主体非常重要,责任主体的明确,意味着研发的动力与效果。但目前,许多台的研发部门或研发团队,特别在创制分离的机制下,或多或少存在责任不明的局面。责任不仅代表负担,而且也代表利益,只有责任的明确才会使工作更有目的。

在节目研发体系中,责任主体应放在节目生产团队,无论是创制分离,还是创制合一,责任在团队、在一线,应是最明智的选择。总的来说,一定要让节目生产团队在研发创新中有积极性、主人感和利益感,才会收到效果,达到目的。

三、节目研发之未来

1.未来暴富很难了

参加业界的许多会议,常有与会者提问,下一个热点会是什么,下一阶段节目创新的重点方向在哪里。对于提出这类问题的人,无非是想找个热门一夜暴富,将投机和取巧视为捷径。有这个想法也是人之常情,电视创新也不排除还有一夜火爆的机遇。但这像地震一样,不仅难预测,而且概率低。虽然地震不常有,但节目要天天做,要使频道和节目成为“良品”,就要让创新进入常态,走进人心。近日听美联社一位朋友介绍,在他们那里,听不到“创新”和“研发”这些用词,因为“创新”是他们每天的工作主题,不创新就不会有饭碗。因此,如何进入常态创新环境,对中国电视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守株待兔”,期待一夜暴富了。

2.未来评价多元了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又召开会议,再次讨论节目评价体系实施方案。根据目前方案,节目评价体系中收视率指标最多只能占百分之四十,而包括导向评价、公益评价和投入产出比等在内的综合指标要达到百分之六十。在今后的节目创新中,行政性的评估态度一定会引起各生产团队的关注。

3.未来网络为大了

在前不久召开的首届中国电视发展年会上,有位大学教授以大量数据说明,网络将取代传统电视。笔者深信,网络的确很生猛很强大,但我亦坚信,传统电视不会被遗弃。理由是,传统电视不但有网络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而且大部分电视台都已朝全媒体发展,电视版和网络版齐头并进势不可挡。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网络媒体都只拥有平台资源,但所有的电视媒体却都拥有自己的节目研发和生产团队,在内容为王的竞争中,平台资源和内容资源结合,电视媒体更有市场前景。电视媒体,一定要有新的受众意识和传播特征,这是电视媒体节目研发和创新中必须认真关注的。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3

一、娱乐元素与严肃题材的混搭

1.娱乐元素+新闻调查

代表:《watch dog》

创新点:将娱乐元素引进到严肃话题中来

《watch dog》是bbc的一档投诉曝光维权类新闻调查节目,由于bbc是公营电视台,不用受制于广告商,因此,《watch dog》做调查曝光显得无所畏惧,经常曝光家喻户晓的大公司。与其他调查节目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将严肃话题与娱乐元素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娱乐化的手法来做新闻调查。其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watch dog》栏目组有一批纯新闻的编导,以保证节目的每一个细节都真实准确,还有一批数量相当的来自娱乐节目的导演,他们负责创意呈现新闻调查的过程。比如:使用电影和广告片的拍摄手法来拍摄每条单片;通过实验来增加调查的权威性、生动性和真实性,等等。

举例1:在一档曝光黑心装修公司的节目中,外景女主持人来到投诉人家中试了试新马桶,结果发现自己双脚悬空,踩不到地。原来这家装修公司不负责任地把马桶装得太高了。女主持人立刻做出一些搞怪表情和评论。随后,剧组还偷拍了装修工人漏洞百出的工作过程,一位工人因为弄错了刷油漆的顺序,导致自己的脚被粘住,节目组为这段配上了音乐,并重复播放,感觉这名工人像是在跳舞,滑稽的场景充满了讽刺意味。

举例2:在曝光英国最大的某汽车连锁维修企业时,调查中大量采用了实验的方法。不少英国观众反映,原本车辆只有一些小毛病,可送到该企业的维修网点维修时,却被诊断为车辆需要大修。为了证明投诉的真实性,节目组出动了10辆车。每辆车都设计了一些小缺陷,聪明的编导还设计了一些小机关,如在车的两个部件之间加上硅胶,如果维修工人不检查,硅胶会依旧存在。这10辆车被陆续送到了该维修企业的网点。生动丰富的实验最后证实了观众的投诉,这家公司不仅乱收费,还根本检查不出一些严重的安全隐患,非常危险。

第二,演播室的舞美设计上摒弃了传统新闻调查类节目的保守风格。节目演播室的布景大胆采用了艳粉、橘红等饱和度高的色彩,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演播室被划分为多个主持区域,功能不同,主持人在这里既可以采访被曝光公司的负责人,也能与参与新闻调查的编导交流,还能现场点评观众发来的观点。场景的不断变化,让节目形式非常活泼,观众不易产生审美疲劳。

想要观众关注严肃话题,要么是这些话题和他们的生活有紧密关系,要么是这些话题的表现形式有吸引力。《watch dog》做到了这两点,所以突破重围,获得了成功。目前,每周有500多万英国观众观看这档节目,节目中播出的内容也常常和“天气”、“足球”并列成为第二天上班族热烈讨论的话题。

2.娱乐元素+纪录片

代表作:《pineapple dance studio》

创新点:娱乐节目+纪录片=娱乐纪录片

《pineapple dance studio》(《菠萝舞蹈工作室》)讲述发生在舞蹈工作室里的故事,该节目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它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节目形式:娱乐节目+纪录片=娱乐纪录片。

首先,节目中的喜剧效果来源于舞蹈演员的表演。节目中的所有人物都是舞蹈演员,但该节目并不是歌舞剧,没有台本,节目组原生态地记录演员在舞蹈工作室里的真实情景,并有意识地加入长镜头和一些无聊的情节,如接电话。为了看上去更像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节目还启用了一名在英国非常有名的主持人来做画外音。主人公都是舞蹈演员,他们天生就有表演天赋,经常会用夸张的语言和滑稽的动作呈现一些普通生活和工作场景。

举例:男主人公趁没人时,偷穿女性的紧身舞蹈练功服。这样就使得琐事看上去非但不无聊,还十分有趣。主创人员也表示,《pineapple dance studio》的节目核心就是很多喜剧场景的集合。

第二,素材中有意思的细节会被重新加工。尽管《pineapple dance studio》中大部分情节是真实的,但也有一小部分经过了创作和再加工。如果节目制作人员在

然主义的记录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细节,他们就会将这些闪光点放大、重演。

举例:有一次,菠萝舞蹈工作室中的舞蹈演员在街上发放舞蹈dvd,一名路过的修女拿到后就立刻扔掉了。整理素材时,摄制组发现了这个镜头,于是他们将这一有意思的场景重拍。舞蹈演员们带着dvd去教堂分发,结果一群修女受到舞蹈魅力的感染,出来跳集体舞,营造出了“修女也疯狂”的场景。

《pineapple dance studio》将纪录片和娱乐节目巧妙结合,打破观众的固定思维模式,让观众自己去判断哪部分是真实,哪部分是表演,这样他们就非常容易被节目吸引住。这种创新确实是成功的,《pineapple dance studio》本来设想的收视群是10到24岁年龄段的青少年,但播出后,很多家庭都成了该节目的忠实观众。

3.娱乐元素+科普节目

代表作:《spring watch》

创新点:用肥皂剧的模式来拍科教片

《spring watch》(《春天观察》)是bbc制作的一档讲述自然科学的纪实类节目,它摆脱了此类节目如《动物世界》的模式,主创人员将很多娱乐元素大胆融合进来,让人耳目一新。

首先,演播室设置在自然环境中,主持人幽默风趣。《spring watch》将节目的演播室直接设置在了自然环境中,通过镜头的推拉摇移,观众就能看到不远处的动物。该节目采用直播方式,两位主持人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精彩的即兴发挥,让节目的风格非常活泼轻松。

第二,以动物家庭为单位讲故事。《spring watch》的摄制组一般是在一个自然保护区拍摄三年,三年之后移到另外一个自然保护区拍摄。拍摄时以家庭为单位,讲述动物的生活状态。因为关注的是一个个动物家庭,观众很容易就产生共鸣,联想到自己家庭里的故事。

举例:在6月份的前三个星期,小鸟快出生时,摄制组在鸟巢边安放摄像机,拍下这个小鸟家庭新增成员后发生的一些故事。结果,因为公鸟和母鸟搭巢地点不对,老鼠钻了空子,将刚出生的小鸟吃掉了,第二天栏目组就收到了1000多个投诉电话,观众纷纷谴责摄制人员为什么不救小鸟。足见观众对该节目的关注度。第三,故事情节按照肥皂剧的模式来发展、营造悬念。《spring watch》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启用了很多肥皂剧的制片人。英国有一部很有名的肥皂剧《东区人》,每集一般有3个脉络线:故事1、故事2和故事3,一般来说,故事1是主线,而故事2和3则是交替发展,其中故事2和3有可能成为悬念被带到下一集中去。这种编剧模式被引用到《春天观察》中来。肥皂剧的制片人清楚喜剧点在哪里以及怎样设置笑料,这就使得这档科普类的节目更有看点。

《spring watch》的创新模式取得了很大成功,观众踊跃地与节目组互动,将自己拍摄的有关野生动物的照片、视频发到网上,主持人会将其中有趣的内容在节目中进行展示。此外,节目里所拍摄的素材还可以通过网络观看,很多错过直播的上班族,经常会在上班空闲期间,打开网页,看看小动物的生活有什么变化。《spring watch》的姐妹篇《autumn watch》(秋天观察)也有很好的收视表现,主创人员将《spring watch》的模式搬到了非洲,拍摄了一系列关于大型猫科动物生活的节目,同样受到关注

思考:将娱乐元素与严肃题材结合,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避免了单一严肃题材中生硬的讲道理,观众不会觉得厌烦。目前,国内有些节目已能做到将娱乐元素与严肃题材/话题很好地结合起来,但多是综艺节目,如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英国同行的做法值得借鉴。

二、娱乐节目也能借力严肃题材, 搭载社会责任感

在电视节目创作中,娱乐元素可以成为“调味品”,让严肃话题(题材)变得活色生香,反之,严肃话题也能成为娱乐节目的创意之源。

首先,社会热点往往可以成为节目样式的出发点。

英国专家表示:新创意最好的刺激物就是现实世界。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完全可以成为节目样式的出发点。上个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英国电视制作人,结合对社会的观察,制作出了很多非常成功的节目,如《老大哥》。近几年,英国出现的一些新节目的创意点也都来自于主创人员对生活的观察。

举例:《the baby borrowers 》(《宝贝借来抱抱》)的创作起点,来源于青少年“未婚先孕”、责任感缺失这一社会问题。

该节目中,五对18—20岁不等的青少年恋人组成临时家庭,他们将在一个月内快速体验成人夫妻的家庭生活,承担突如其来的巨大责任,如照顾婴儿、幼儿、儿童再到青少年,最后照料老年人。他们对于未来抱有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立场,面对真实的环境,却发现事实与想象的大不一样。节目中,经常会看到小情侣们被小宝宝弄得焦头烂额、因为家庭琐事不停争吵。观众最关注的是这些青少年最后怎样做决定、学到什么、节目结束后他们会不会有改变。这档兼具娱乐性和教育性的节目,除了激起节目中青少年的责任感外,还让观众也得到很大感触,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第二,搭载社会责任感的娱乐节目,可以引发全社会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改良社会问题。

举例:英国的离婚率很高,会出现很多带着孩子的单身母亲。英国单身母亲没机会和异性见面,要独自承担抚养压力。针对这种现状,英国出现了一档名叫《young mum’s mansion》(《年轻母亲的豪宅》)的节目,节目中,10个年轻母亲带着孩子在一个豪宅里生活4个星期,在这期间,年轻的母亲们要通过工作来支撑豪宅的开支,还要解决和前夫、前男友之间的纠葛,节目的最后她们将会各自回到现实生活中去。节目播出后,引起了英国社会对单身母亲生活状态的关注。参与节目的单身母亲的生活大多得到了改善,众多单身母亲通过观看节目,也重新燃起自信和对生活的希望。

第三,搭载社会责任感的娱乐节目甚至有改变法规政策的能量。

举例:jamie oliver是一位因做美食节目而一举成名的英俊厨师。2004年,jamie oliver有感于英国校园午餐的营养不均衡,于是发起了一项史无前例的电视活动。他跑到学校餐厅,亲自下厨,用他招牌式的轻松主持风格,告诉孩子们怎么样吃才最健康,与厨师们探讨营养摄取观念,并号召大家抛弃食用加工食品的习惯。这档节目经过七个多月的辛苦奔走,终于拍摄完成。节目引发了英国大众要求改善校园餐饮系统的活动,最终促使政府开出2亿8千万英磅的预算用以改善学校饮食、训练学校餐厅的厨师、提升学校餐厅的设备。该系列节目因此获选英国国家电视奖的最佳纪实节目, jamie也因为他对电视圈的贡献,获颁英国国家电视奖的特别奖。

思考:从社会话题出发,创新节目样式,可以让娱乐节目搭载社会责任感,增强节目的美誉度,避免了因一味追究新奇特而导致节目趋向庸俗、低俗、媚俗化。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4

英国商业电视台ITV的战略核心是,利用自己拥有版权的节目模式和创意来提高内部制作能力,再通过出口节目知识产权获得收益。但ITV自己拥有版权的节目样式少之又少,他们不得不依赖购买节目或者寻找其他方式与独立制作公司合作。ITV已经购买了来自美国、北欧、英国的创意制作公司。BBC的商业分支机构也希望通过其他公司获得更多的知识产权促进自己成长。

ITV和BBC都羡慕地看到了英国和其他国家的独立制作公司,通过向世界范围销售节目版权获得的成功。最新数据显示,英国独立制作公司的来自为外国电视台制作节目以及卖节目版权或其他知识产权的收益,已经增至8.38亿英镑,超过2011年英国独立制作公司所有收益(28亿英镑)的1/3。不仅是英国电视台试图吸纳英国创意产业,好几个美国电视网也已通过购买英国几个有节目版权的制作公司,增强了自己在纪实娱乐节目和真人秀领域的实力。如今,英国鲜有不属于国际大型独立制作公司或者是英美电视台的独立制作公司。

然而,在购买这些小型创意公司时,强大而富有的大型独立制作公司和电视台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留住创意核心人物并使他们开心且充满动力。创意人员对于近距离的管理控制是有敌意的,而且他们总是最大化寻求个人自,这一点众所周知。他们中很多人不喜欢大公司的官僚机制。

ITV第一次购买创意公司并不成功。2007年,ITV购买了BBC前任娱乐节目发展部门负责人David Young建立的独立公司。他是BBC娱乐竞猜品牌节目“最弱环节”的核心人物。当时,BBC非常清楚除了铁饭碗和少量奖金,它必须给予创意人员更多;而BBC和 ITV 当时也正在计划新的奖励机制以鼓励那些成功的创意人员。不过,David Young还是离开了BBC,并于2001年创建了自己的独立制作公司,期间他又创造了两档成功的节目模式。6年后,ITV花了3500万英镑收购了这家公司,400万英镑给David Young以及他的核心人员以保证他们留在公司3年。但3年一结束,David Young就离开了ITV。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5

一、总台层面:创立三级研发体系 高度重视研发创新

江苏广电总台创建了三级研发体系,即总台层面、电视传媒中心层面、频道层面,共同推进电视节目的生产。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打破原有行政架构,灵活调动各级资源,全力保障研发工作的顺利实施。

本着“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原则,江苏广电总台为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每年会设置数千万的研发基金,让频道创新及样片制作没有后顾之忧;总台的宣传管理部会协助台领导对总台(包括电台、电视等部门)的创新研发进行宏观调控,审核管理研发经费等。总台层面的高度重视,台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对于形成自上而下的研发氛围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如2008年8月,周莉台长等台领导亲自带领各个频道的总监,在一个月时间里,利用双休日,观摩了研发部搜集的大量海内外优秀节目,听取了新方案汇报并讨论研究。这对后来的频道新节目创新和诞生,乃至接下来几年各频道争先创新局面的形成,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频道层面的研发,主要体现在频道的主动创新上。频道根据自己的定位、当下热点和频道需求,自主开展创新研发;有时也会结合总台组织的创新活动,积极参与其中。

电视传媒中心层面的研发,则主要体现在专门的节目研发部,发挥服务和引领作用,为大家提供创新思路和帮助。

二、研发部:四大职责持续深入,协助频道不断创新

四年多的实践让我们逐渐清晰了这样一个理念:研发部首先是一个服务部门,虽身处总台、电视传媒中心层面,与频道没有直接隶属关系,但却是为各频道提供各种创意、资讯“贴身”服务的;研发部又是一个竞争性部门,虽然不制作节目,却源源不断地提供新模式、新资讯,并对各频道的创新节目品质进行监督,让各频道没有“喘息”和放松的机会。正因为我们像“鲶鱼”一般不断地“折腾”,促发了频道研发的效率。

1.做“前沿?望哨”——我们看世界,你们看我们

研发部是一个电视机构的“前沿?望哨”,是“我们看世界,你们看我们”的一扇窗。忙于一线制作的员工、忙于管理的领导,能够通过研发部的工作更好地了解海内外媒介发展趋势、新节目模式动态等,并转化到他们的工作中。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研发部从开办之初就开展了大量相关工作。每月研发部都会制作一份月刊《tv生态圈》,这份内部发行的杂志每期会介绍十多部海外最新的优秀节目模式,并对国内外当下的行业动态做原创分析。这份杂志为一线员工的创新提供了大量参考,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有的频道在改版创新之时,员工会将杂志的新节目模式内容复印传阅。

研发部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面向全台层面的“海外优秀节目观摩会”,观摩节目大多是根据其创新程度、海外优秀节目收视排行榜、影响力等关键要素进行筛选的;筛选观摩片目时,我们还注重和当下的研发热点做结合,例如奥运前夕,观摩片会以竞技游戏为主,跨年临近则以海外跨年晚会和大型活动为重点;每次观摩会,还会综合卫视、城市、综艺、少儿等频道的不同定位,筛选更具普遍意义、可操作性强的模式。为了精准传递出观摩节目的精髓,部门员工自己担任讲解员,为大家分析节目的背景、亮点、收视表现、相关延伸节目等等。每场观摩会都凝聚着部门的心血,每次3个多小时的观摩会介绍10多部优秀节目,展现的都是最精华的部分,所以场场爆满、座无虚席,不少员工甚至是站着观摩完全程。现在,观摩会已成为江苏广电总台人力资源部组织的“jsbc大讲堂”的主打内容之一,在台培训项目中口碑最好、最受欢迎。这些观摩片还会及时在总台媒资系统的创意墙上呈现,方便更多的人便捷收看。

此外,研发部还有自己的内部网站,其中有专业文章、海外模式的介绍,还有从各大网站上摘取的和研发创新有关的海内外最新动态,专业性非常之强。

这些“看世界”的工作,品质高,内容精,为一线操作人员打开了一扇?望世界电视业的窗口,对研发创新取得成效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研发部介绍的优秀节目,经常能在各频道的创新节目或环节中得以呈现,如今年观摩的《欢乐颂》、《对与错》等节目的精髓部分,已成为城市、综艺等频道节目改版中的重点环节。

2.做好服务者——频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部门创办之初,大多数员工都来自一线,对于制作节目有一定的情结,而自主研发也是部门对自己提出的要求。2007年7月,部门成立刚半年,尽管团队仅有5人,还是用1个月的时间制作了一档样片。台领导、各频道部门负责人对样片颇为认可,但由于各个频道均有自己的考量,在哪个频道制作播出上产生了分歧,最终不了了之。当时我们与其他台研发部做了沟通,发现这也是一些电视台研发部遇到的共同问题。

这件事改变了我们研发的理念:现阶段研发部的主要定位,就是纯粹地进行研发创新相关的各项服务,服务频道,服务制作团队。因此,我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望”工作中,加强服务意识,研发频道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

首先,研发部应频道需求,协助其进行创新工作。如《万家灯火》就是研发部和频道共同打造的首个节目。创办该栏目时,城市频道有一个制作讲坛类节目的初步设想,研发部为这一类型的节目做了国内市场环境分析、具体方案策划,帮频道请业内专家共同研讨,并和频道共同敲定了节目的名称、定位、形式甚至选题。节目播出后,我们又不断跟踪,提出修改意见,花费了颇多心思。节目播出后反响颇佳,内容极具实用性,广受观众喜爱。今年,我们又协助城市频道开发了《万家灯火》的衍生节目《健康零距离》,节目以真人秀的创新形式丰富了频道的构成,更为提升节目收视贡献颇高。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如城市频道的《爱拼就会赢》、影视频道的《我就是明星》等,都是研发部参与频道研发的成果;各频道改版创新时,我们也会参与其中,从专业制作的角度献计献策。

为服务于频道创新,从2008年起,研发部还经常为频道量身打造“专场观摩会”,这一活动被频道戏称为“送戏下乡”。此类小观摩会专门结合频道的定位、某一阶段的特定创新需求而组织,参与层面更为广泛,人群更为集中,效果立竿见影。如今年上半年,研发部除了组织两场面向总台层面的大观摩外,还分别为新闻中心、新闻公共频道、卫视、卫视频道幸福文化教育公司、影视频道组织了共5场观摩会,达到了每月办一场的频率,多个部门和频道目前已对一些优秀的观摩片进行细化和本土化,在自办节目中得到体现。

3.做好组织者——强化自下而上研发的体制,激发频道创新活力

在研发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仅靠单个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调动全台、全社会的智慧共同研发,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研发应该是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并行的良性机制,所以几乎是在研发部成立的同时,我们就承办了电视传媒中心首届“方案征集活动”,目前该活动和总台总编(综合)办公室共同主办,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

为了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挖掘民间智慧,方案征集活动设置奖项较多,奖金不菲,并以“频道是否采纳”为最终标准;获奖方案还能申请研发经费,制作样片;我们还设置了积极参与奖,鼓励那些投递方案多、质量相对较高的个人;台领导会亲自给胜出者颁奖,这对频道、个人都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和精神激励,频道之间会相互比较,不甘落后。目前,每年征集活动收到的方案数量都呈递增趋势,尤其是台内方案的数量、质量每年都有大幅提高。在这样的机制下,包括《密室疗伤》、《好汉一个半》、《今晚大不同》、《我爱饭米粒》、《幸福poker派》等各频道新节目,都是从历年的方案征集活动中脱颖而出、投入制作的。

现在,很多频道已自发形成了内部预先征集的良好机制。为了鼓励频道的这一做法,今年的方案征集活动还特别设置了“团体奖”,对这些积极参与的频道再度进行奖励,以提倡这种举全频道之力共同研发的良好氛围;今年,该活动还首度和总台人力资源部合作,方案优胜者将获得出国培训的优先机会。在这些多重刺激下,已经有更多的频道、个人积极参与进来。

4.做好“监督者”——监督新节目品质,让创新不因播出而终止

新节目的推出不代表创新的结束,不断推陈出新、提高品质是增强其生命力的法宝。所以,研发部从2008年起,又多了一份艰巨的工作:每周撰写《每周新节目质量报告》。部门每周会监看台内各频道共十多档、播出时间在一年内的新节目,对其进行收视率分析、找亮点、提建议。为做这份报告,我们不怕做“恶人”,好话坏话都说,每期报告里的每句话都经过仔细推敲,确保每一个意见都是建议中肯、可操作性强,而不是隔岸观火、纸上谈兵。跨年、春节等大型活动较多的时候,我们还会对省级卫视主要的跨年晚会、春晚等大型活动进行介绍和分析。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6

一、总台层面:创立三级研发体系 高度重视研发创新

江苏广电总台创建了三级研发体系,即总台层面、电视传媒中心层面、频道层面,共同推进电视节目的生产。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打破原有行政架构,灵活调动各级资源,全力保障研发工作的顺利实施。

本着“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原则,江苏广电总台为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每年会设置数千万的研发基金,让频道创新及样片制作没有后顾之忧;总台的宣传管理部会协助台领导对总台(包括电台、电视等部门)的创新研发进行宏观调控,审核管理研发经费等。总台层面的高度重视,台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对于形成自上而下的研发氛围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如2008年8月,周莉台长等台领导亲自带领各个频道的总监,在一个月时间里,利用双休日,观摩了研发部搜集的大量海内外优秀节目,听取了新方案汇报并讨论研究。这对后来的频道新节目创新和诞生,乃至接下来几年各频道争先创新局面的形成,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频道层面的研发,主要体现在频道的主动创新上。频道根据自己的定位、当下热点和频道需求,自主开展创新研发;有时也会结合总台组织的创新活动,积极参与其中。

电视传媒中心层面的研发,则主要体现在专门的节目研发部,发挥服务和引领作用,为大家提供创新思路和帮助。

二、研发部:四大职责持续深入,协助频道不断创新

四年多的实践让我们逐渐清晰了这样一个理念:研发部首先是一个服务部门,虽身处总台、电视传媒中心层面,与频道没有直接隶属关系,但却是为各频道提供各种创意、资讯“贴身”服务的;研发部又是一个竞争性部门,虽然不制作节目,却源源不断地提供新模式、新资讯,并对各频道的创新节目品质进行监督,让各频道没有“喘息”和放松的机会。正因为我们像“鲶鱼”一般不断地“折腾”,促发了频道研发的效率。

1.做“前沿瞭望哨”——我们看世界,你们看我们

研发部是一个电视机构的“前沿瞭望哨”,是“我们看世界,你们看我们”的一扇窗。忙于一线制作的员工、忙于管理的领导,能够通过研发部的工作更好地了解海内外媒介发展趋势、新节目模式动态等,并转化到他们的工作中。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研发部从开办之初就开展了大量相关工作。每月研发部都会制作一份月刊《tv生态圈》,这份内部发行的杂志每期会介绍十多部海外最新的优秀节目模式,并对国内外当下的行业动态做原创分析。这份杂志为一线员工的创新提供了大量参考,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有的频道在改版创新之时,员工会将杂志的新节目模式内容复印传阅。

研发部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面向全台层面的“海外优秀节目观摩会”,观摩节目大多是根据其创新程度、海外优秀节目收视排行榜、影响力等关键要素进行筛选的;筛选观摩片目时,我们还注重和当下的研发热点做结合,例如奥运前夕,观摩片会以竞技游戏为主,跨年临近则以海外跨年晚会和大型活动为重点;每次观摩会,还会综合卫视、城市、综艺、少儿等频道的不同定位,筛选更具普遍意义、可操作性强的模式。为了精准传递出观摩节目的精髓,部门员工自己担任讲解员,为大家分析节目的背景、亮点、收视表现、相关延伸节目等等。每场观摩会都凝聚着部门的心血,每次3个多小时的观摩会介绍10多部优秀节目,展现的都是最精华的部分,所以场场爆满、座无虚席,不少员工甚至是站着观摩完全程。现在,观摩会已成为江苏广电总台人力资源部组织的“jsbc大讲堂”的主打内容之一,在台培训项目中口碑最好、最受欢迎。这些观摩片还会及时在总台媒资系统的创意墙上呈现,方便更多的人便捷收看。

此外,研发部还有自己的内部网站,其中有专业文章、海外模式的介绍,还有从各大网站上摘取的和研发创新有关的海内外最新动态,专业性非常之强。

这些“看世界”的工作,品质高,内容精,为一线操作人员打开了一扇瞭望世界电视业的窗口,对研发创新取得成效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研发部介绍的优秀节目,经常能在各频道的创新节目或环节中得以呈现,如今年观摩的《欢乐颂》、《对与错》等节目的精髓部分,已成为城市、综艺等频道节目改版中的重点环节。

2.做好服务者——频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部门创办之初,大多数员工都来自一线,对于制作节目有一定的情结,而自主研发也是部门对自己提出的要求。2007年7月,部门成立刚半年,尽管团队仅有5人,还是用1个月的时间制作了一档样片。台领导、各频道部门负责人对样片颇为认可,但由于各个频道均有自己的考量,在哪个频道制作播出上产生了分歧,最终不了了之。当时我们与其他台研发部做了沟通,发现这也是一些电视台研发部遇到的共同问题。

这件事改变了我们研发的理念:现阶段研发部的主要定位,就是纯粹地进行研发创新相关的各项服务,服务频道,服务制作团队。因此,我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瞭望”工作中,加强服务意识,研发频道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

首先,研发部应频道需求,协助其进行创新工作。如《万家灯火》就是研发部和频道共同打造的首个节目。创办该栏目时,城市频道有一个制作讲坛类节目的初步设想,研发部为这一类型的节目做了国内市场环境分析、具体方案策划,帮频道请业内专家共同研讨,并和频道共同敲定了节目的名称、定位、形式甚至选题。节目播出后,我们又不断跟踪,提出修改意见,花费了颇多心思。节目播出后反响颇佳,内容极具实用性,广受观众喜爱。今年,我们又协助城市频道开发了《万家灯火》的衍生节目《健康零距离》,节目以真人秀的创新形式丰富了频道的构成,更为提升节目收视贡献颇高。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如城市频道的《爱拼就会赢》、影视频道的《我就是明星》等,都是研发部参与频道研发的成果;各频道改版创新时,我们也会参与其中,从专业制作的角度献计献策。

为服务于频道创新,从2008年起,研发部还经常为频道量身打造“专场观摩会”,这一活动被频道戏称为“送戏下乡”。此类小观摩会专门结合频道的定位、某一阶段的特定创新需求而组织,参与层面更为广泛,人群更为集中,效果立竿见影。如今年上半年,研发部除了组织两场面向总台层面的大观摩外,还分别为新闻中心、新闻公共频道、卫视、卫视频道幸福文化教育公司、影视频道组织了共5场观摩会,达到了每月办一场的频率,多个部门和频道目前已对一些优秀的观摩片进行细化和本土化,在自办节目中得到体现。

3.做好组织者——强化自下而上研发的体制,激发频道创新活力

在研发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仅靠单个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调动全台、全社会的智慧共同研发,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研发应该是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并行的良性机制,所以几乎是在研发部成立的同时,我们就承办了电视传媒中心首届“方案征集活动”,目前该活动和总台总编(综合)办公室共同主办,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

为了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挖掘民间智慧,方案征集活动设置奖项较多,奖金不菲,并以“频道是否采纳”为最终标准;获奖方案还能申请研发经费,制作样片;我们还设置了积极参与奖,鼓励那些投递方案多、质量相对较高的个人;台领导会亲自给胜出者颁奖,这对频道、个人都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和精神激励,频道之间会相互比较,不甘落后。目前,每年征集活动收到的方案数量都呈递增趋势,尤其是台内方案的数量、质量每年都有大幅提高。在这样的机制下,包括《密室疗伤》、《好汉一个半》、《今晚大不同》、《我爱饭米粒》、《幸福poker派》等各频道新节目,都是从历年的方案征集活动中脱颖而出、投入制作的。

现在,很多频道已自发形成了内部预先征集的良好机制。为了鼓励频道的这一做法,今年的方案征集活动还特别设置了“团体奖”,对这些积极参与的频道再度进行奖励,以提倡这种举全频道之力共同研发的良好氛围;今年,该活动还首度和总台人力资源部合作,方案优胜者将获得出国培训的优先机会。在这些多重刺激下,已经有更多的频道、个人积极参与进来。

4.做好“监督者”——监督新节目品质,让创新不因播出而终止

新节目的推出不代表创新的结束,不断推陈出新、提高品质是增强其生命力的法宝。所以,研发部从2008年起,又多了一份艰巨的工作:每周撰写《每周新节目质量报告》。部门每周会监看台内各频道共十多档、播出时间在一年内的新节目,对其进行收视率分析、找亮点、提建议。为做这份报告,我们不怕做“恶人”,好话坏话都说,每期报告里的每句话都经过仔细推敲,确保每一个意见都是建议中肯、可操作性强,而不是隔岸观火、纸上谈兵。跨年、春节等大型活动较多的时候,我们还会对省级卫视主要的跨年晚会、春晚等大型活动进行介绍和分析。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7

许可,湖南卫视制片人,自2000年开始在《音乐不断歌友会》《舞动奇迹》《挑战麦克风》《快乐男声》《跨年演唱会》等多档节目中担任导演、执行总导演,2012-2014年作为制片人制作明星模仿综艺节目《百变大咖秀》,2014年出任《一年级》联合制片人。

“从未做过一夜爆红的海外模式节目”。今年44岁的徐晴已经在湖南卫视工作了20年,她带领她的团队一步一步走来,虽然“成长不快”却走得踏实。在人才济济的湖南卫视,徐晴是位和蔼的大姐,不显山不露水,却在平和中蕴蓄力量。

小徐晴7岁的许可“年轻、长得很帅、很有才气”,“跟随洪涛(《我是歌手》制片人)老师历练多年”后,于2013年成为《百变大咖秀》制片人,属于湖南卫视比较年轻的制片人之一。

徐晴团队专注纪实类真人秀,手工打造综艺节目是她的强项。

许可团队则对纯娱乐节目更有经验,对工业化节目生产熟稔于心。

两个性格不同、经历不同、特长不同的制片人因为《一年级》而聚首。

从《一年级》开拍到收官的100多个日日夜夜,对于徐晴、许可来说,是段难忘的经历,一份难舍的情感,一次难得的原创节目历练。

优势互补

“团队联合,符合制作大型综艺节目的需求”,徐晴、许可这样解释他们之间的合作。

湖南卫视有很多制作团队,以往更多是单兵团作战。随着综艺节目越来越复杂,制作规模越来越庞大,一个团队的力量有限,需要整合别的队伍。现在湖南卫视的很多节目都采取了团队联合制作。比如2013年的《爸爸去哪儿》就是由谢涤葵团队和洪涛团队联合打造。

徐晴团队是做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变形计》出身,对真人秀很有经验。在湖南卫视的内部竞标中,徐晴以创新方案打动了台领导,拿到了制作《一年级》的机会。

许可团队在真人秀方面几乎空白,但擅长综艺包括选秀等节目的制作,也取得了很好的口碑。许可表示,“即使像《一年级》这样一个偏重于教育、纪实类型的真人秀,也应该有娱乐性,因为它毕竟是一档周五晚间播出的大型真人秀,而非纪录片,不应该枯燥乏味、充满说教。”许可团队的加入,为《一年级》注入了更多的娱乐基因,让《一年级》更加可看、好看。

一档好看的节目,应该是集结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湖南卫视将徐晴和许可两个团队捏合在一起,就是要优势互补。“‘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缺乏做真人秀的经验,可能反倒胆子会更大一点,可以去勇敢尝试一些东西。”许可说。

《一年级》创作中,徐晴担任总制片人,徐晴团队领衔制作,许可担任联合制片人,许可团队参与联合制作。他们两人没有特别具体的分工。两个团队不分你我,共同策划、共同编剧、共同执行、共同创作。“凡事商量着来”,有分歧时“谁更有理听谁的”,他们这样描述他们之间的合作。“许可是做综艺节目的高手,在细节包装、音乐以及很多执行层面比我们更细腻,我们则更擅长选角、讲故事、现场执行、后期二度创作与剪辑”。徐晴表示。

徐晴眼中的许可,“挺有修养、很聪明、很勤奋”。许可眼中的徐晴是“电视制作的前辈”,“性格很好”。徐晴和许可都提到,他们同是金牛座,“务实、低调、能吃苦”是二人的共同点,在《一年级》后期制作时,他们一起熬夜泡机房,“不光是体力,还需要有定力,承受得住那种寂寞和煎熬。”

作为《一年级》的第一责任人,徐晴过后会检讨自己,在那段“压力大到让人疯狂”的日子里,自己很多时候可能会“霸蛮”一点,顾及不到别人的面子和情绪。许可则说,徐老师非常虚心,愿意接受各方面意见,同时徐老师是总导演,我们也会尊重总导演的意见。

艰难的真人秀

“对任何人来说,《一年级》都是非常大的挑战,应该可以说是最难做的真人秀。”徐晴这样形容那段艰难的制作经历。在《一年级》制作过程中,徐晴、许可一直背负着巨大的压力,空气中弥漫着焦虑的味道,犹豫、无力感让他们“很多次感觉自己快要失败了。”

作为一档原创节目,《一年级》从想法到实现没有任何参照物,没有“宝典”,也没有飞行制片人的指导。“因为没有模式可以参考,我们只能凭自己的想法、经验和判断,一边摸索一边做。尤其初期,我们没有十足的把握和判断力,胆子和步子不够大,所以很多时候会犹豫,犹豫就会错过很多东西”。徐晴坦言,《一年级》一二集的遗憾是最多的,“如果当时敢于在叙事方面坚持自我,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在徐晴看来,《一年级》跟真正意义上的真人秀并非完全一样。它既不像欧美真人秀那样大玩人性恶,也不像韩国真人秀那样大咖云集,充满重口味的游戏设计。《一年级》总体来说偏纪实,“调性偏清新、偏温暖、偏善良。这方面是《一年级》的优点,但在与其他全明星大腕真人秀的竞争中,这也是《一年级》的劣势。”徐晴说。

真实记录校园生活是《一年级》的前提,但“真实课堂是非常枯燥的,不会因为我们拍它,就每天都有故事发生。”许可说,拍摄《一年级》时对团队一直强调心态要平和,因为很多时候都是在等待“今天有没有戏”。

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们规则意识还非常浅,不受控。于是《一年级》就在情景设定上想办法。两个明星老师的介入,就是《一年级》精心安排的“编剧设定”――把两个明星放到真实校园环境当中担任实习老师,让人为设定的角色与真实的孩子们碰撞出火花。

为了让《一年级》更“有戏”,节目组还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特别课程,比如性教育课、成语课等等。除了用固定摄像头记录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节目组还开辟了第二课堂,让孩子们走出校园去完成一些设定任务,比如让一年级学生重回幼儿园做小老师。许可表示,“孩子们应该走出校园,通过第二课堂学习和接触更多事物,这对这个年龄层的孩子很有教育意义”。

除了技术层面从无到有的困难,《一年级》的拍摄量也大得惊人。《一年级》在学校里布置了80个摄像头,7个作为故事主线的孩子每人家中4个摄像头,共计108个,另外还使用了26台高清摄像机。网友给《一年级》的拍摄,起了个名字叫“密集摄像流”。三个月的拍摄素材总存储量2000T,最终成片比1:2000,“即便不能说是中国之最,至少在湖南台是首屈一指”,徐晴说。

海量素材拿回后,再做分析,进行后期二次编剧。之后,该过程再反复。许可透露,“做后期时真的是煎熬,《一年级》的第一期剪了8个版本,最后才成型。”

大量的素材要取舍,最后呈现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肯定还有不少可以提升的空间。 “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用不怕失败的精神敏于行。我们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一定是最勇敢的。”许可说。

只管向前冲

“因为原创,所以困难,但是快乐”。

女性的情感更加细腻。作为总制片人,徐晴在《一年级》上倾注了很多情感和心血。《一年级》的制作技术要比常规节目复杂得多,“全是靠我们自己一拳一脚打拼出来的”。引进模式会有全方位指导,灯光舞美等皆设计到位,不需要全盘从零开始,“原创节目就像自己生了一个孩子又尽心养育它,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觉得是最满意的。”

对于徐晴来说,制作《一年级》无论是对其个人还是她的团队都是一次历练,让他们对真人秀的理解领悟、判断力、乃至在执行层面都有很大提升。谈及感悟,徐晴表示,“很多时候创新就是要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不能先想退路,只管一门心思往前冲,尽量做好就是了。老是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可能就做不了了。”

《一年级》刚开播时,徐晴曾告诉记者,“从功利角度出发,可能有人更愿意做模式节目。但不管承认不承认,做原创节目还是每个电视人心中都有的梦想。原创节目一旦做成,带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不是做模式节目可比的”。徐晴笑言,《一年级》的成功,让整个团队的士气为之一振。

对于许可来说,“原创”也是他接下来的一个方向。“国际上一些优秀的模式已经被挖掘殆尽,还是想尝试一些原创模式的节目。”他表示,“我们说的原创,不希望有别的节目的痕迹,就希望它是全新的节目模式。”

许可认为,想要做好一档原创节目有三个必备要素:首先应该有一颗勇敢的心;第二,要有一个创新的大脑,要保持非常高级别的敏锐度。第三,要允许失败。只有允许失败才能无所顾忌地创作,否则思想包袱太重,生产不出想要的好结果。

永葆敏锐之心

结束《一年级》第一季的制作,徐晴却没能放松一下,在制作新一期《变形计》的同时,她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一年级》第二季的策划。

徐晴透露,《一年级》第二季计划于2015年10月播出,播出时间将调整到周六晚上,与《奇妙的朋友》在同一时间档。虽然“一年级”也可以理解为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一年级,但在徐晴的考虑中,还是更愿意做小学生的节目。

“作为一个品牌,《一年级》是不是应该坚守一下,不要轻易放弃小孩子。”徐晴说,“在做《一年级》第一季时有很多遗憾,我们希望第二季可以弥补一些。”

徐晴自嘲自己是个很“八卦”的人,总是充满好奇心,愿意尝试新东西。对于如何将《一年级》这个题材做下去,她有很多新奇想法。她甚至在想,《一年级》里的孩子,能否在他们上初一、高一、大一的时候,每个节点拍一下,形成一个系列。

在电视湘军驰骋的沙场上,危机感无时不在,高强度的工作周而复始,而徐晴始终保持着一份淡然平和。熟悉她的人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在电视行业工作20年的老兵,她不会因为其他人一夜爆红而嫉妒,也不会因为高强度的工作而懈怠。“如果问我想不想成为张艺谋、冯小刚那种成就的人,我做梦都没想过。”徐晴笑着说:“我这个人活得比较单纯,不去考虑那么多,过好每一天,做好自己能判断和控制的事情,拼命往前冲就行了。”

在许可看来,一个优秀的制片人应该永葆敏锐之心。“电视导演应该是杂家,要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由此迸发的灵感会成为节目的亮色。”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8

关键词: 赢在中国 节目模式 主持魅力 评委点评 

 

《赢在中国》是央视二频道打造的一档商业励志类真人秀节目。它从2006年第一赛季开播以来就吸引了众多的目光。随着这档节目第二和第三赛季的推出,引起了更多的瞩目《赢在中国》开启了真正意义上中国电视创业真人秀的先河。它点燃了千万中国人的创业梦想,激励了他们的创业之路。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就发展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创业励志的品牌栏目。它以“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为节目主旨,从我们身处的这个创业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需要出发,联手中国最具创造力的企业、集合国际最具活力的创投资金。调动全方位的推广手段,为中国的创业者打造了一个展示才华、实现理想的舞台。在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三家权威机构历时一年推出的《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2008)》中,《赢在中国》位居前列。同时,《赢在中国》还获得被认为是“中国最公正、最权威、最具民间立场和创意力”的电视评选《新周刊》2006年中国电视榜最佳创富节目奖、电视创新论坛最具影响力大型电视活动奖、中国广告协会第四届中国媒体企划奖全国大奖、第四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金融投资榜2007中国最受金融界关注电视栏目奖。在这些荣誉背后,《赢在中国》拥有自己的官方网站:有数不胜数的忠实拥趸:有高居不下的收视率:有源源不断的广告客户:还有几千万的风险投资基金:有众多知名企业家的经典点评……这一切都不得不说《赢在中国》确实是赢在了中国。 

 

一、新颖的节目模式 

 

《赢在中国》比赛分为海选、面试、初赛、复赛、决赛、总决赛六个阶段。海选是从报名选手数据库中先筛选出3000人。又通过人工从3000人中选出1080位选手进入面试,面试后有108位选手聚集北京参加初赛并选出36名选手进入复赛,36人经过一番竞争会有12强进入决赛真人秀阶段,他们将参加7场真人秀比赛,最终有5人晋级总决赛,总决赛经过专家评审、电视直播、观众短信参与评选决出最后的座次。这样的比赛设置涉及面广、影响大,三个赛季共38万余人报名,最大的70岁。最小的只有18岁,其中不乏有来自台湾、海外还有外国选手的参与,另外通过网络投票遴选选手的方式也达到了全民参与的目的。更引人注目的是真枪实干的真人秀商业实战、巨额的创业基金以及丰富的电视表达手段让节目倍加精彩。 

 

(一)真人秀节目商业实战 

真人秀节目,广义的理解就是真人在镜头前非职业性的表现。它被西方媒体叫做Reality TV。“是由制作者制定规则,将普通人在假定情景与虚构规则中真实生活的过程录制下来并播出的电视节目,在其中戏剧的虚构性和纪录片的纪实性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赢在中国》的每一场商业实战都是一项实际的商业任务,参赛选手被分成两队按商业任务的提供者设置的要求分别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选手们通过一场场的比赛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拥有了自己的忠实粉丝。场下场外的观众也通过观看比赛认识了他们并为他们的表现或喝彩鼓劲或扼腕叹息《赢在中国》真人秀商业实战让大众看到了这些商业英雄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弱点,他们都经历过无数的挫折与失败。他们就诞生在我们身边,并不是想象中的遥不可及,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普通百姓,他们能成为创业的英雄,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呢?《赢在中国》“唤起了中国人的创业意识。调动了中国人的创业激情,普及了创业知识。训练了创业能力,培养了创业人才,成就了创业辉煌”。 

 

(二)创业基金 

《赢在中国》节目组设置了高达3000万人民币的创业基金,如此高规格的创业基金不是一般的企业或者栏目组能筹集到的,但《赢在中国》做到了。正因为有这样的资金才吸引了无数在创业路上遭遇资金问题的创业人才来参赛。这些基金由IDG、今日资本、软银赛富等几家国际著名投资机构提供。进入前五名的选手分别可以得到1000万、700万、500万人民币的创业资本,获得“世界风”通行证的选手也可以得到300万人民币的资本,他们都将拥有创业资本中35%的股份并出任CEO。即使没有进入前五名。一路上也有很多与小基金接触的机会。创业基金在这里确确实实发挥了它的最大作用:帮助有潜能的创业者去实现他们创业的梦想! 

 

(三)丰富的电视表达手段 

《赢在中国》作为一档电视节目的成功还在于它摒弃了一个节目通常只用一种电视的表现方式。它几乎调动了电视表达的全部手段,运用专题片、谈话节目、专题晚会、真人秀、综合直播晚会等,一方面利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的优势让节目得到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展现,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电视媒体的优势,考虑到了不同受众多方面的需要,调动了他们收看的热情。 

 

二、独特的主持魅力 

 

(一)制片人与主持人的双重身份 

作为这档节目的主持人,王利芬也是这个节目的制片人和策划者。“主持人制片人制”在西方非常普及,而王利芬正是吸取了这一制度的优点:作为主持人,她能将节目的主旨思想毫无保留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作为节目策划者.她又能将自己的风格融入到整个节目的设计统筹中,给自己的主持找到最合适的位置。她能够左右节目的进程、导向及规则:能够赋予评委极大的权利:能够根据突发情况灵活、果断的进行现场调整……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其主持的主动性与纯粹的主持人相比大大增强,主持人话语的权威性也相应得到提高,对节目核心“创业”、“励志”进行了最大程度和范围的宣传。现在,《赢在中国》节目组虽然已经解散,但王利芬却没有停下,她又以制片人与主持人的双重身份在央视一频道《我们》节目中出现……

(二)多重经历造就独特的主持魅力 

上一篇:我的天空英文版范文 下一篇:让爱永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