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求理范文

时间:2023-10-18 00:01:21

务实求理篇1

一、演示实验要“求真”

演示实验的“真”,就是不掺假,不牵强,具有展示性和说服力。教师在演示前,要让学生知道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至于在演示中观察到的现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其中包含的物理道理。如在讲“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创设如下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八年级刚学习物理时做过这么一个实验――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吃气,并将手指移开,乒乓球不会下落,这是为什么呢?现在给大家说明道理。

然后提出问题:气体、液体都可以流动,是流体,那么流体的压强跟它的流速有什么关系呢?接着提出渐进式问题,并依次演示。

演示1:如果从漏斗口既不吹气也不吸气,松手后乒乓球会下落吗?

演示2:如果从漏斗口用力吸气,松手后乒乓球会下落吗?

演示3:如果从漏斗口用力吹气,松手后乒乓球会下落吗?

实验后,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讨论下列问题:

1.演示1中,乒乓球下落,为什么?

2.演示2中,乒乓球贴在漏斗口静止不动,为什么?

3.演示3中,乒乓球在漏斗口抖动,也不下落,说明了什么?

最后,让学生总结实验结论:流体流动速度越大,压强越小。

二、学生实验要“务实”

学生实验的“实”,就是让学生自己实实在在地做,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自己分析误差原因。学生实验前,教师首先要确定实验目的,至于应采取什么方法,运用什么手段,如何设计实验,应由实验小组的全体同学讨论商定,教师只作适当引导或必要提醒,绝不能强制要求。不要怕失败,重在过程,重在探究和感受,失败是成功之母吗!如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先要搞清楚实验目的是探究“两种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哪个强”,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比较方法有两种。

方法1: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温度升高少的物质吸热能力强。

方法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吸收热量多的物质吸热能力强。

对于这两种比较手段,实验小组可自由选择。

在选择实验器材时,教师可做如下说明。

两种物质:可选择水和酒精、水和煤油或水和食用油,但不能仅在酒精、煤油、食用油中选择,原因实验后再做探讨。

加热器:可选酒精灯(灯芯粗细和长短相同);可选电加热器(功率相同)。

容器:烧杯或烧瓶(规格相同)。

温度计:实验室温度计(规格相同,便于观察)。

其他辅助器材,根据需要选择。

在学生进行实验时,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同时加热,同时观察,才能保证两种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

对选择方法1的小组,当看到水的升温明显缓慢时,会积极思考并讨论为什么,从而得出结论:水的吸热能力强。

对选择方法2的小组,当看到水的升温缓慢而另一种物质升温快时,会思考如何才能使两种物质温度升高相同,立刻会想到停止对另一种物质加热而继续对水加热,当然水吸收的热量多,显而易见得出结论:水的吸热能力强。

通过这个实实在在的实验,把学生刚接触实验时产生的困惑和深奥问题变得浅显易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并运用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积极探索物理、努力学好物理的信心和愿望。

三、趣味实验要“用活”

趣味实验是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后的延续和补充,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应用物理知识,往往以小实验或小制作的形式出现,由于题材广泛,材料丰富,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有益活动。趣味实验由于不受时间、器材、场所等条件的限制,可以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为止。还由于没有明确给出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所有问题都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所以非常灵活机动,具有趣味性和创造性。反之,如果教师确定实验方法,给出实验器材,明确实验步骤,甚至限定实验结论,那就失去了趣味实验的意义。如在“制作模型照相机”时,我只要求:每两人一组完成一个照相机制作任务。过了三天后就有人陆续交作业,一周时间全部交回,我收到28个照相机。这些相机的凸透镜,有的用老花镜片、放大镜片,有的用从玩具或望远镜上拆卸下来的镜片,还有的用玻璃球或玻璃杯底。机壳有的用硬纸卷成圆柱形,有的用药盒制作的方柱形。胶片有的用半透明纸,有的用塑料薄膜,还有的用玻璃片。面对各种型号的照相机,我决定在全班进行一次展评。

同学们看到这些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照相机,个个兴奋不已,但我提出了三个问题,使学生立刻沉思起来。

1.有的照相机通过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胶片之间的距离,胶片上能得到像。

2.有的照相机无论怎么拉动纸筒,都不能得到像,是因为纸筒太长。

3.有的照相机无论怎么拉动纸筒,都不能得到像,是因为纸筒太短。

我在黑板上横向写了Ⅰ类、Ⅱ类、Ⅲ类,并在每类下面放了一张课桌,让每组把各自的照相机归类,结果无一差错。

最后我问:制作照相机的关键是什么?同学们会心地说:胶片能够在凸透镜的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移动。没有过多的语言,没有严格的时间,没有苛刻的要求,学生却永远记住并理解了照相机原理。

务实求理篇2

现阶段制的转型需求更需考验企业的智慧:策略、产品和团队一个都不能少。

营销:“专业”体系替代单纯“带金”模式。以往工业企业或因自身渠道、资金、资源等因素局限,往往以20扣、25扣将产品交由商,而商则通过佣金打通地政、医院及医生等通路来实现销售。而在如今新政之下,这种纯粹的“带金”模式再也走不通,取而代之的是以学术营销为基础,集团队、产品、管理、推广等多维一体规范、专业的营销体系。因此企业不仅需要对产品进行精心的调研策划,还需专业的团队对医生进行临床教育。

产品:对产品的选择更趋于理性,更需聚焦。商在与工业企业的博弈中常处于被动,吃尽断货、涨价、收市场之苦,在新政即将实施之际,如何选择产品是摆在商面前的一道难题。从政策带动角度,可从4月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探索建立大病保障机制中所提及的品种考虑,这将是政策催生的新市场;从品类发展角度,可更多关注心脑血管类、调节血糖血脂类、肿瘤辅助治疗类、呼吸系统类、调节精神及亚健康类等;从销售经验角度,一些有主流临床销售基础,近年增长稳定以及近期获批新药均可作为选择的范围。

团队:由“游兵散勇”向“外包团队”转型。相当一部分商往往立足某个区域,拥有几家医院或几十家药店,拉上几个OTC或临床业务代表就开战,网络和团队层次良莠不齐。但也不乏立足本地,业务精良、网络扎实的专业职业商团队——这也正是厂家喜欢的优质客户,为了与时俱进规避风险,厂家可以将这些战略合作伙伴,收编为企业设立在本区域的办事处或联络处,通过佣金进行结算。而作为省代或总代,更具话语权,其网络和团队资源即为与厂家谈判的筹码,可自建营销中心外包厂家在全国或本省的销售。同时,若要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职业商,必须学会对政策法规的研究解读,审时度势看清方向并能及时调整,要勇于从一名“泥腿子”、“药贩子”向全能型的专家转变。

务实求理篇3

一、文化理论工作的当代意义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别指出,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程中,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足见,在文化建设的大潮中文化理论工作愈发凸显其重要性。

首先,文化理论的繁荣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根据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文化理论研究属于“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而且是“真正的生产”。[1]因此,社会主义文化生产需兼顾产品生产与理论生产两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无疑应当包括文化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发展与繁荣,是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与繁荣,缺一不可。流于形式的繁荣会缺乏内涵和远见,止于书斋的理论会失去根基和方向,为了真正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在生产文化艺术精品的同时也生产文化理论精品,在激发文艺生产创作活力的同时激发文化理论研究的活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环节。发轫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其诞生之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在实际运用中一向“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文化理论研究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紧跟时代潮流,根据当代文化发展趋势,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赋予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以新的内涵,健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这也是目前文化理论工作的重中之重。

再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鲜明中国特色、基于中国文化建设实际情况的文化理论的支持,以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主要目标、根本任务、发展方向,规定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只有在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科学指导下,我们才能取其精华,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中外文化交流,真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最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与繁荣,也必须大力加强文化理论工作,充分发挥文化理论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既要通过文化理论的创新去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又要通过实实在在地回应新情况,探索解决新问题的对策,让文化理论研究走下纯理论的圣坛,以更为平实的姿态贴近人民、服务人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之,进一步加强文化理论研究对于把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引领社会的思潮与风尚,充分发挥文化的吸引力,把握文化发展历史规律和趋势,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构架与当前文化建设相适应、相匹配、开放互动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结构,并用以指导文化建设的实践;对于融汇中西,贯通古今,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基础上,促进显现中国气派、具有民族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盛,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求真:文化理论工作的当代内容

面对加速发展的世界,文化理论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文艺理论研究的窠臼,而是融合经济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形成涉猎极广、兼收并蓄的跨学科研究态势,也因此带有鲜明的社会科学色彩。文化理论不再以探究文化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主旨,而开始强调以现实存在的各类文化现象、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还是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需要我们从各种角度进行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以推动社会主义的文化形态及其社会实存状态的科学发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文化理论工作的准则依然是“求真”。求真,顾名思义,就是探求、追求事物的客观真理。当前的文化理论工作的“求真”已不仅仅是探索客观规律、获取真理性认识,而是要通过变抽象的原理、概念为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使真理性认识还原到生活中,并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这就意味着文化理论工作实际上是由两部分构成,即认识、理解和阐释、说明,因此,文化理论工作也就包括文化理论研究和文化理论宣传两个方面。

1.文化理论研究。这是“求真”的第一步,是从文化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经验、概括为理论、上升到哲学。面对社会沿革中出现的全新的、重大的文化课题;面对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战略中热点难点;面对文化建设中的各种事实材料和数据,只有通过文化理论研究才能找出真正的答案,才能去伪存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挖掘出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理。文化行政部门一直以来都倡导文化理论研究要以应用性对策研究为主攻方向,就是希望文化理论研究工作能充分发挥对决策和执行系统的参谋职能和思想库的作用,为治国理政,为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为党和人民的文化事业、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理论贡献。

2.文化理论宣传。文化理论研究倾向于认识,文化理论宣传倾向于阐释,是对看似抽象的理论概念的解读和诠释,这也是一种“求真”,是对用以指导实践、指导生活的具体可行的真理的追求。要使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果从被少数研究者理解掌握转变为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必须大力推进文化理论宣传工作,通过文艺批评等诸多形式,将哲学化抽象化思辨的语言和概念通俗化、形象化,扩大受众和影响力,推动文化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列宁曾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和简单化。”[3]因此,文化理论宣传工作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传播活动,而是将理论概念还原为生活思维的行动,赋予佶屈聱牙的理论以通俗易懂的话语、直观明了的形象,让文化理论真真切切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务实:文化理论工作的当代品格

文化理论工作并非止于“求真”,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的“哲学家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求真”是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而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能够更加科学、和谐地向前发展。在文化理论工作中,务实是求真的基点和归宿,是文化理论工作所应具备的内在精神、当代品格。

1.务实,要求文化理论研究必须从生活实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理论更不是自足的,它是实践的产物。然而,当前文化理论工作中存在着就理论说理论,对概念和原理生搬硬套的现象。不少文化科研成果是“为赋新诗强说愁”式的产物,缺乏社会实践的根基。尤为严重的是,在文化理论研究体系中,失去了从事实到理论的逻辑,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裂,由源于实践的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概括和抽象的哲学层面的研究成果乏善可陈。因此,当前的文化理论工作最需要务实,需要关注社会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设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立足客观实际,从现实世界出发,科学地洞察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产生根源去理解、把握事物。为了防止理论研究工作与生活生产实践脱节,要鼓励理论工作者走出书斋,开展田野调查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以获取鲜活的一手资料;更要挽起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之间的纽带,鼓励科研人员对经验总结进行再总结、再概括,形成更具普遍意义的理论成果。

2.务实,呼唤文化理论工作的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求理论工作必须与我国的国情紧密结合,体现时代要求,并以此为基点,推动文化创新。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文化理论工作一方面要面对文化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形成有现实解释力的理论话语,一方面要面对理论传统形成具有自洽性的理论话语系统。因此,文化理论工作有责任更有义务加快马克思文化理论中国化的体系完善,以有的放矢的理论创新去指导文化建设实践、促进文化内容与形式、体制与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推动属于我们自己的,带有深刻民族烙印的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理论的创新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务实的、善于把群众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的创新;是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上,立于时代的高点,有着开放的心态和高度文化自觉的创新;是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创新。

3.务实,更体现为一种行动力,着重理论成果向社会行动的转化,接受实践的检验,促进文化理论研究由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的良性循环。“理论并不是现实的消极的反映者,它同样参与历史的创造,参与现实中尚未产生的新东西的创造。”[4]文化理论对历史的创造的参与只是高屋建瓴式的规约和引导,并非亲力亲为。尽管如此,现在学界却认为文化理论研究走向社会实践是一种实用主义倾向,甚至有学者提出,作为文化理论工作重要部分的“文艺研究”“完全可以栖身高等学府,穿行于课堂之中”[5]。只是,这种失去“可检验性”的形式化和学理化的理论,就如空中阁楼一般,早已失去了对大众应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民众缺乏认同感,往往是因为其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过于艰深、晦涩,而并不全是出于对其研究对象的排斥。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关注和参与更具行动力的文化实践来实现文化理论的软着陆,从理论层面回归真实生活,主动、有效地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对人民有益的现实文化成果。

务实求理篇4

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测绘事业局创建之初,全区基础测绘工作非常滞后,当时1∶1万比例尺地形图覆盖率不足国土面积的4%。历经10年的发展,信息化测绘体系、测绘装备以及测绘队伍实现了大发展,为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实施,彻底改变了基础测绘现状。自治区测绘事业局刚成立时,存在缺少总体规划、财政投入严重不足、队伍结构和生产模式不合理等问题。为此,该局党委提出编制《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测绘规划(2005—2014)》,2004年《规划(2005—2014)》编制完成,并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实施。2009年,新修编的《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测绘规划(2011—2020)》在2011年得到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基础测绘规划》的编制实施,为内蒙古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内蒙古基础测绘规划》的批准实施,为基础测绘投入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法理依据和重要保证,使“十五”到“十一五”基础测绘投入从每年几百万元上升到几千万元,2009年达到1亿元,“十一五”期间总计投入达到了3.2亿元。基础测绘经费投入增加,全区1∶1万比例尺地形图测绘面积不断扩大,截止到2011年底,全区1∶1万比例尺地形图覆盖面积为46.3万平方公里,覆盖率为国土面积的39.1%,发展速度位居全国前列,提前完成了《内蒙古基础测绘规划2005—2014》提出的目标任务。

 

从2003年起,该局每年拿出专项资金,主动、定期为自治区领导和有关部门更换挂图,赠送地球仪、地图集等最新地图成果。2006年,又开发了自治区领导工作用图、内蒙古政务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出版数据库管理系统;编制了《内蒙古国土资源经济地图集》、《内蒙古交通地图集》、各盟市影像地图集、各旗县卫星影像挂图、各种专题地图和地图集;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地图集》(蒙汉文),并为自治区党政领导制作了专用触摸屏电子地图和内蒙古卫星影像三维演示系统等地图。为交通道路设计、城乡建设、农田水利规划、土地利用调查、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提供了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各单位在保证完成自治区基础测绘任务的前提下,积极承担区内外、境外测绘服务任务。10年来,服务项目不断扩大,服务产值逐年增加,2011年全局服务产值达到4000多万元。

 

2007年,内蒙古测绘事业局利用国家支持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测绘项目补助经费,建设覆盖全区的全球导航卫星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综合服务系统,目前建成参考站84座,并已经开通使用。同时,完成了数字包头、数字通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并开发典型应用示例,完成了数字呼和浩特、数字乌海的1∶1万、1∶5万、1∶25万地形数据建库工作。

 

从2008年开始,完成了阿拉善盟左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丰镇市等地区新农村建设地形图测绘,并建立了新农村地理信息系统,为当地城镇发展、新农村规划等提供测绘保障服务。另外,该局投资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数字化”项目,把资料馆馆藏永久保存的测绘科技档案和地图成果进行了扫描数字化,改变了测绘档案资料服务手段,提升了测绘档案管理水平。

 

其次,加强测绘人才队伍建设,满足现代化测绘需要。该局党委一直把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一是积极邀请测绘界院士专家和知名学者来局讲学,帮助解决科研和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先后邀请了刘经南、宁津生、李德仁、刘先林和李建成等院士,为全局做了现代测绘技术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二是从2005年开始与武汉大学联合开办测绘本科和工程硕士函授班,共培养了100多名技术骨干。2007年,针对各单位招聘的非测绘专业的学生缺少测绘专业知识,与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合办为期一年的测绘专业知识培训班,系统的为他们进行测绘专业知识补课;三是与技术实力强的省局或者公司合作开发项目,在项目建设中培养自己的科技创新人才。四是走出去,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每年由局党委牵头组织各单位主要领导赴发达省市区兄弟测绘地理信息局进行学习考察,及时调整全局的生产模式和发展方向。

 

2012年,自治区测绘事业局与武汉大学、李建成院士及其科研团队合作,成立了内蒙古测绘事业局测绘地理信息院士专家工作站,采取产学研的方式,实现引才、育才。为加强人才引进和管理,该局还制定了《内蒙古测绘事业局人才发展五年规划》(2011—2015),使人才结构与测绘科技发展结构相协调,使人才的年龄、学历、专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形成一支适应现代测绘地理信息高新技术发展、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务实求理篇5

从单位人到社会人“单位关门了,还有社区,我们这些老人又有人问了。”说起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蔡炳泉连连称“好”。73岁的老蔡,刚刚在社区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

蔡炳泉1991年从福州一家机械厂退休,去年纳入所在社区,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

“退休十几年,要说最舒心的日子,也就是把我们交到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的这一两年。”他告诉记者,厂子效益一直不好,刚退休时,每个月只能报20元的医药费。后来,厂子转制、被兼并,医药费一分钱也报不了,有时连养老金也无法按时领到。“单位今天好能顾到我、明天不好就顾不上我,相比之下,社会化管理让人心里踏实。”

社会化管理的好处,蔡炳泉当初只在乎两样: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办理医疗保险。“劳动保障事务所发给我一个养老金存折,跟我说,不管原来的单位有没有,我都能按月到银行领养老金。事务所还帮我办了医疗保险,现在生病也有钱去买药。”真正融入到社区生活中,蔡炳泉又发现,好处远不止这些。家里有点急事难事,给社区服务站打个电话,很快有人来帮忙。社区的活动中心免费对退休老人开放,看看报、下下棋,或者报个书法学习班,生活变得充实起来。过年过节,事务所的同志还会到家里来慰问,组织老人搞联欢。“以前听人说‘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觉得离我有点远。现在,我过的就是这种好日子”。

到去年底,全国地级以上城市97%的街道、社区建起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全国340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有约2900万人实行了社会化管理服务,其中1300万人纳入社区管理。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规划,今年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要力争达到90%以上,其中实行社区管理的退休人员达到50%。

让老人们无后顾之忧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主要是职工退休后,其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分离,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人员移交城市街道和社区实行属地管理服务。

近年来,我国离退休人员数量增长较快,目前已有4000多万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退休人员3400多万人。前几年,我国推行了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使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在经济上有了保障。现在,推行社会化管理服务,使他们的晚年生活能得到组织管理和服务上的保障。

另一方面,近几年随着一些企业破产兼并,一些企业退休人员失去了原单位的依托,急需通过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为他们提供相关服务。即使是仍由单位管理服务的退休人员,也越来越意识到自身的晚年生活不应当与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联系在一起。“我们就是要让退休人员有一个安定的避风港。不论单位效益好不好、单位会不会倒闭,退休人员都不用担心领不到养老金、自己的生活没人管,让老人们没有后顾之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目前在上海、杭州等东部沿海城市,市区街道、乡镇基本上都建起了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退休人员在社区里有看病的医务所、领养老金的银行、锻炼的器械、搞活动的场地,还有专职的工作人员为老人们服务。这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向所有的退休人员展示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展示了今后美好的生活:退休后离开企业,不是没人管,而是管得更好,更有保障。

为老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退休人员在对社会化管理表示欢迎的同时,也有许多期盼。

杨永兰老人从上海市退休后来到北京与女儿一同生活。她的养老金要托在上海的邻居帮忙代领,然后寄到北京。至于享受医疗保险,更不方便。“我今后就住在北京了,如果能让北京的社区管理起来就好了。”

宁波市大闸社区的退休老人朱福勋认为,社会化管理让他对今后的生活放心,但他还希望社区能组织更多、更有意思的活动来丰富他们的生活。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的唐霁松介绍说,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起步时间还不长,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今后国家有关部门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服务。“退休人员从企业管理转为社会化管理,工作一定要比从前企业做得更好,要让老人们看到好处、得到实惠。”

据了解,在扩大覆盖面方面,今年有关部门将把重点放在中西部地区以及县乡级企业。对远离城市的工矿区和企业退休人员居住比较集中的企业生活区,先采取委托企业设立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进行管理,待条件具备后再逐步移交当地政府管理。对社区组织还不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居住分散的县,明确可由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对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管理服务。各地劳动部门还将加大协调力度,推进企业退休人员异地化管理,力争在年内实现退休人员住到哪儿就由所在社区管理的目标。

务实求理篇6

关键词:社会需求,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一、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一)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困境

教育部1998年新增设财务管理专业,至2008年,我国普通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已增至189所,人才培养规模越来越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资本市场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等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迫切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层次和水平的提升,从而对财务管理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财务管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普遍面临一个困境: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存在巨大差距。一方面高校感觉市场对人才要求越来越挑剔;另一方面企业抱怨很难挑选到符合要求的大学毕业生。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存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严重影响财务管理专业的持续发展和建设。因此,如何建立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形势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尤为重要。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差距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在借鉴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力求实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有机结合。目前,国外关于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积累了大量丰富经验,其中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美国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教育相结合构成的培养模式。美国管理会计师CMA(Certified Management Accountant)及财务管理师CFM(Certifiedin Financial Management)认证考试是由美国管理会计学会IMA(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建立的专业证照制度。具体特点如下:第一,强调知识的广博与贯通;第二,核心专业课程设置较为细化;第三,注重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第四,学历教育与后续教育的紧密结合。但是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仍存在巨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专业与需求脱节,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财务管理作为应用学科,人才的培养应是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然而,诸多高校在目标的制定上只是笼统的遵循教育部规定的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没有进行市场需求分析,未对本校人才进行市场定位,在“通才”与“专才”之间把握不好。

2、课程与产业脱节,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产业是地方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由于各地方本科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使得课程体系设置与产业脱节,大同小异,教学内容与现时经济生活脱节,造成学生工作适应性差。

3、教学与实践脱节,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缺乏,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部分专业课老师教学水平较低,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

4、育人与就业创业脱节,人才实践和后续教育不健全。具体表现在:第一,我国财务管理人员的执业资格教育仅在一些咨询公司的财务培训中引入了财务分析师和财务规划师的概念;第二,专业技术资格教育方面,财务管理学只是工商管理与商业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而没有作为一项独立的专业。

二、财务管理人才特征和培养规律

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及调查可知,我国大多数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不满意,主要问题是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低,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欠缺。这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客观、及时了解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特征,探索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规律对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社会需求的财务管理人才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趋于更广泛、多层次且需求量巨大。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只有找到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与职场需求最佳结合点,才能培养出服务于经济发展和职场需要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有厚实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水平和财务管理实际操作技能,能运用财务管理学、经济学理论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专多能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见表1)。

表1社会需求的财务管理人才社会需

求的财

务管理

人才应

具备的

知识能

力素质学科

知识

K专业

能力

A综合

素质

Q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水平通用技术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英语知识专业知识扎实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财务、会计、税务、资产评估等基本能力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运用、逻辑思维

等基本能力,应满足越来越复杂的经济行为的需要。实践能力分析、解决经济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是衡量水平的重要标准。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能有

效运用知识应对市场的动态变化。其他能力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政治素质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素质树立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观身体素质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他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是学科知识与专业能力的体现。(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规律

1、经济越发展,财务管理越重要。财务管理是管理学、经济学的一个主要领域,它在现代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经济越发展,财务管理越重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需求人才的类型更多的是知识面较宽,专业理论扎实,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2、社会需求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财务管理人才是一专多能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因此,地方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只有摸清市场,使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与职场需求找到最佳结合点,才能培养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职场需要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

3、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有自身专业性。财务管理专业及其人才培养有自身的专业特殊性,要研究社会需求对人才要求的变化,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紧跟社会市场需求,适时调整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三、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创新思考

(一)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思路与定位

1、培养思路。根据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特点及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素质,改革和创新,办出自己的特色,努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依据本科教学“拓展平台,柔性培养,夯实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指导思想。

(2)以能力素质为主线,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尤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创建更具鲜明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学计划,构建一套实用优化的课程体系,构建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技能框架。

2、培养定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的“高等学校要根据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特点,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精神,结合地方性院校的特点,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一定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以及学院自身发展的特色相结合。

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办学定位是:立足地方,培养社会不同层次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市场多行业(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银行和会计师事务所等)需求的,能从事财务、会计等方面工作,具备就业竞争实力:毕业证+职业资格证(或专业技能证)的“双证式”或“多证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目标。

(二)教育理念与培养方案的创新

1、教育理念创新。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和回报社会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在科学分析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学团队,在巩固和完善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同时,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专业特色建设的较大突破。

2、培养方案创新。对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教学环节摈弃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实验模式,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体系,科学设计为基本技能实验模块、专业技能实验模块、综合实训模块和创业与创新实训模块等四大模块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创新

1、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管理制度。在严格执行学校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建立并实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管理制度,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有利于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确保教师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和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内容相结合。考虑到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互相促进作用,将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合二为一,要求一定要符合专业特点,允许学生自主选题,鼓励学生以毕业实习中发现的新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以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来指导毕业实习。

3、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经济调查活动。提倡并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各政府机构、企业、公司等单位,由教师根据目前财务管理发展所提出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拟订调查题目,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或论文,心得体会等。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到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市场调查,综合所学理论就某一专门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

4、加强外部交流与合作。尤其是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展开惠州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工作,为发展规划献计献策;另一方面,为本地企业员工进行财务管理的业务培训,以此增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作者单位:广东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甄国红,胡学钊.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及启示——来自吉林省数据[J]. 财会通讯, 2009,(33) .

[2]刘淑莲. 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 会计研究, 2005,(12).

[3]甄国红,王娟,张天蔚.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四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01) .

[4]柴静.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合优化综述[J]. 大陆桥视野, 2010,(12).

[5]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 财务管理人才建设的市场需求分析与培养设想[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

务实求理篇7

  “求真”侧重认识世界,体现科学品格,着力揭示世界的真相和本质,发现世界的客观规律,特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务实”侧重改造世界,体现实践品格,是在认识世界基础上,按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来改造世界。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求真务实的出发点;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二者完全一致;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求真务实的归宿;与时俱进是求真务实的表现和要求。   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之所在,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之所在。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求真务实是一项郑重的政治要求,是党性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     2004年伊始,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明确提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这些精辟阐述,对于我们今天深刻认识求真务实的科学内涵,推进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求真务实: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   “求真务实”这个词,无论在日常语言还是在一些理论文章中,是比较常见的,主要表示一种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和作风。但把它上升到理论层面特别是哲学层面上来,作为我们党的重要理论概念,着力揭示其作为一种“精神”的理论内涵,则是胡锦涛同志的贡献。从他提出的“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可以看出,“求真务实”不仅是一种工作作风和态度,而且更是一种思想和精神。   从历史上看,我们党的一些重要的理论语言,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传统文化,特别是来自现实生活,来自人民群众。传统文化中有的提法由于适合现实的需要,经过理论加工就会获得新的生命。而一些在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中流行的语言,也有一个逐步凝炼和提升的过程。那些特别贴切,能准确地反映客观规律和群众要求,具有很高概括性的提法,会从日常语言中脱颖而出,上升为理论语言,甚至升华为重要的哲学概念。善于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不断地吸取理论语言的灵感,也是我们党的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实事求是”是我国古代就有的概念,也长期为人们所使用,后经过毛泽东同志的重新阐释,具有了新的含义。“解放思想”的提法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经过邓小平同志的提升,它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理论概念。“与时俱进”在传统典籍中也有类似的提法,理论工作者也常常使用,经过江泽民同志的阐述,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这些经过理论加工和提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概念很快在全社会得到广泛采用,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求真务实”也是一个中国化的概念。在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到相近的提法,如“崇实黜虚”、“敛华求实”等,在现实生活中常见常用。它简洁凝炼,通俗易懂,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作为哲学概念,“求真务实”具有很高的概括性,能够综合地反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要特征,承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它体现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求真”侧重于揭示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使命,体现的是科学性的品格,是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世界,着力揭示世界的真相和本质,发现世界的客观规律,特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务实”侧重于揭示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使命,体现的是实践性的品格,是在正确认识世界的基础上,采取实际行动,按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来改造世界,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从前的哲学只是着力于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致力于认识世界,而且更致力于改造世界。把“求真”和“务实”结合起来,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突出特征。   求真务实的精神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论是辩证唯物的自然观,还是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抑或是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无不体现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块整钢”,它的各个基本原理都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而这些原理之所以能形成这种有机的坚强的联系,是因为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是臆造的,而是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的反映,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逻辑反映,同样体现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求真务实不仅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特征,代表一种对世界的根本看法,而且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特征,代表一种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方法。因此,如果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那么,求真务实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显著的理论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求真务实精神不仅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也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整个科学体系。   求真务实,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这一思想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制定和贯彻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指针,对于党的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具有基础性指导意义。把“求真务实”放在党的思想路线层面上考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   “思想路线”这一概念,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这些原理所体现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体现在党的实际工作中就是党的思想路线。求真务实之所以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就在于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代表了一条彻底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列宁说过,在认识论上有两条路线:一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一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马克思主义主张反映论,走的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认为在人的意识之外有不依赖人的意志而存在的客观世界,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这些反映是否正确,取决于它与外部世界是否符合。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求真”的过程,就是发现世界真相的过程。如果否认了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否认了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主张什么物质与精神是“一性”的、人的意识“建构”世界以及真理是人的“承诺”等,那就没有了“真理”,更谈不到什么“求真”和“务实”了。因此,求真务实精神的提出,不仅对于我们更好地贯穿党的思想路线,为实现党的政治路线而奋斗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辨析哲学上一些时髦说法,坚持彻底唯物主义哲学立场,反对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针对性。   “求真务实”坚持了唯物主义基本立场,但不是停留在旧唯物主义的阶段,而是站在以实践为基础的现代唯物主义立场上。科学揭示实践的意义,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并把它作为认识论的首要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革命变革的起点和主要标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也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求真务实”鲜明地体现出科学实践观的特点,体现出实践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务实”本身就是实践,而且是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实践。“求真”本身也是实践的一个要素。因为实践就是“求真”,就是探索和发现客观世界的本质与规律的活动。   “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党的思想路线的各项内容都体现着求真务实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求真务实的出发点,只有在一切活动中都首先从实际出发来看待和处理事情,才能在认识上和工作中做到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是对思想理论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正确理论的指导作用,也才能真正做到求真务实;解放思想是对人们精神状态上的基本要求,人们只有保持活跃开放的思维状态,能够突破不合理的条条框框,才能做到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二者是完全一致的;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求真务实的归宿;与时俱进是求真务实的表现和要求,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整个进程,实质上就是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过程。因此,不论在理论工作还是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做到求真务实。   党的思想路线是多层次的,具有丰富内容,而在这些内容中又有其核心内容,即求真务实。核心内容虽然只是全部内容的一部分,但却集中地体现着这一思想路线的精神实质。这一思想路线在理论上有严格的语言表述,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又有群众语言上的通俗称呼。一方面,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完整表述必须严格遵照党的权威文献中的提法,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完全可以出于简明实用的习惯,把党的思想路线加以简称,比如称为实事求是,或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或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由于“求真务实”是这一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因而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简称为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   求真务实: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我们党一贯倡导求真务实。80多年的历史充分表明,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之所在,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之所在。什么时候求真务实坚持得好,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就充满朝气和活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什么时候求真务实坚持得不好,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就缺乏朝气和活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受到挫折。   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同志始终倡导求真务实。他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他身体力行,大声疾呼,要求全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他对实事求是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阐释,使这四个大字在中国家喻户晓。在革命年代,他要求共产党人研究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求中国近代国情之真,求中国革命规律之真。他在《反对本本主义》这一光辉著作中喊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求真务实的最强音。中国革命之所以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取得胜利,就是由于毛泽东同志倡导并带头奉行求真务实的作风和精神,就在于我们党发扬了这一作风和精神。建国后,从中国国情出发,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就要求全党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产生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他带头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之路,取得了重大成果。在探索道路出现失误的时候,他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反对务虚名而招实祸。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他从复出工作开始,就全力恢复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尖锐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为此,他提出要解放思想,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反对无谓的争论,主张争取时间干,在实干中统一思想。正是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党正确把握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制定了适合于这一国情的基本路线。我国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都是求真务实的结果。   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领导全党求真务实,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他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研究现实中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他提出,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第一位的。党的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于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时处处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必须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所有领导干部都要求真务实,少说空话,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他要求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每个领导干部亲手写调查报告,报告中要有自己了解的真实情况,要有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要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办法。   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历史的一部分,是党的奋斗历程中成功经验的积淀和升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求真务实作为党的优良传统中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认真学习和切实继承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并结合新的实际,加以发扬和创新,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   求真务实: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   党是由众多党员组成的有组织的整体。党的性质和特点,党性的内容和要求,都要落实和体现在每一个党员身上,成为每个党员人格的内容。这个转变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对于每个党员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求真务实作为党的基础理论的一种精神,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具有相当的理论性和历史性,但它不是空洞抽象的东西,而是在现实中有着具体生动的表现。这种生动表现,最突出的是作为每位党员特别是担负一定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体现于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   从一般意义上说,求真务实作为人对于世界和事业的一种态度和作风,本身并不直接地就是一种政治属性。不仅共产党人应该求真务实,就是广大群众,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尽可能地求真务实的问题。但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求真务实是一项郑重的政治要求,是党性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   共产党人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从提高政治觉悟的高度来解决自身的建设问题。对待理论的态度问题,对待群众的态度问题,对待生活的态度问题等,都要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毛泽东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上升到党性的高度来认识。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说过:“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抽象地空谈马克思主义,以教条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党也历来认为对待群众的态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以老爷态度对待群众,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在生活和事业上,艰苦朴素、艰苦奋斗,不仅是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更是党性和政治本色问题。放弃艰苦奋斗,讲求排场,奢侈浪费,就是失去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在求真务实的问题上,也应该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从共产党人的政治价值观上来认识它的意义。我们所说的求真务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特定的政治内容。求真务实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作为党的优良传统,体现着它的政治内涵和政治本质,这就决定了其必然是共产党人应具备的政治品格。一个共产党员,能否始终坚持并努力做到求真务实,是衡量他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否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能否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试金石。   求真务实的政治品格体现在各项工作中,表现为一种实际的工作作风。现在党的大政方针已定,最重要的是落实。广大党员干部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求真务实作风,就要紧紧围绕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来进行,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要紧密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坚持以求真务实精神去抓落实,并在抓落实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坚持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务实求理篇8

[关键词]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定位不明确,水平参差不齐,致使企业管理效率较低,甚至因为财务问题而导致企业破产。招聘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企业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积极分析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以期培养出全面满足企业管理需要的财务专业人士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调查数据分析

为进行有关财务专业教学改革问题的研究,本文根据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企业类型,通过在招聘会上请招聘企业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共收到100家企业的有效问卷。根据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定位等四个主要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回收的问卷对以上问题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的要求

只有深入了解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业务知识的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全面教育。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如图一所示:

企业除了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外,还对专业人才的法律知识、金融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经济学知识、市场营销知识以及数学知识有要求,其中对法律知识、金融知识以及企业管理知识的要求相对较高。

2.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

企业财务问题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不高势必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企业对财务人员素质的要求如图二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财务人员素质要求的问题上,企业更为重视敬业精神(18.21%)、责任心(15.86%)和职业修养(16.56%),以上三个方面是职业道德的主要要求,企业对职业道德的重视远高于对业务素质(19.88%)的重视程度。

3.企业对财务人员能力的要求

业务知识不等于实践能力,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该有较高的实践能力,能够有效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企业比较重视财务人员的决策能力、公关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而对这几项主要能力的关注也存在着差别,如图三所示:图中调查数据显示,企业更注重财务人员的公关能力,关注程度甚至超过了决策能力。企业财务人员需要经常与银行、税务、政府部门等打交道,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公关能力。

4.财务与会计工作的岗位划分

调查数据显示,100家被调查企业中赞成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存在差别、在具体工作中的作用不同从而导致财务人员与会计人员知识结构有差别这一观点的占68.59%;赞成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差别不大,从而会计人员与财务人员的知识要求差别不大这一观点的占29.12%;而持财务管理就是会计这一观点,将二者等同的比例为2.29%。基于以上认识的差异,企业关于财务管理与会计岗位的设置也存在很大不同,将会计与财务管理分开设置的大约占35.12%,在会计机构中设置独立财务岗位的占28.59%,单独设置会计机构的占36.29%。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以及竞争的加剧,大部分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有了清楚的认识与区分,这就为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学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企业关于财务人员知识结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以及职业定位等四个方面要求的调查分析,能够为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明确方向。根据以上分析,目前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尚存在以下不足:

1.重财务专业课程,轻相关业务课程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会计、财务、金融、税务等多方面的知识,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能融会贯通。而目前高等院校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尚存在很大不足,主要表现在重视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而忽视金融、税务、法律等课程。法律、金融等本就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而教学中对以上课程只是停留在学生了解相关内容的层面上,并未让学生深入学习,有些院校甚至将这些课程作为考察科目,一学期结束学生根本不知道学了什么内容。这种教学状况导致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把财务管理课程学好就可以了,极为不利于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水平财务管理人才。

2.缺乏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财务管理在现实当中体现出更多的是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如果财务人员不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隐患,严重的甚至导致企业最终的失败。财务工作的这一特点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修养,相比业务素质,用人单位更看重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与修养。目前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中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基本没有,高校将精力主要放在学生财务业务知识的培养上,对职业道德与修养的培养基本忽略,只是在大一的公修课《思想道德与教育》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缺乏结合财务管理工作特点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课程。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很难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3.缺乏有效的实践课程

财务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的手段,更是一门艺术,需要财务工作人员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更注重学生业务知识的培养,而轻视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就是缺乏实践课程,目前高等院校的实践课程基本上仅限于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增加ERP沙盘模拟实训课,而该课程虽是模拟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但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难以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效果。有些院校在毕业前安排了实习,但这些实习多以学生自由自愿的形式开展,学校没有相应的监督,也缺乏对学生实习情况的反馈,难以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4.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定位不明确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财务与会计是等同的,这一观点不仅在很长的时间内影响着用人企业,更影响着财务管理的教学工作。一些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与会计的教学目标上定位不明确,甚至出现混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课程与会计课程的设置基本相同,最多是在授课过程中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偏重于财务,而对会计专业学生更偏重于会计学,以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自身专业没有正确的认识,在职业选择上更多的是偏重于会计;二是教学方式基本相同,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财务理论,学会公式套用,缺乏案例分析与讨论课程。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财务人员与会计人员差别不大,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对策建议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管理手段的改进,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全面设置相关专业课程,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实际工作中仅具备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而欠缺金融、经济、法律、税务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很难全面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财务人员不懂金融、经济,就很难从微观以及宏观角度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准确把握。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因此,高等院校应全面设置相关专业课程,改变过去仅重视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而轻视相关专业课程的做法,切实加强对金融、经济、法律、税务等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同时,循序渐进地设置经济、法律、税务、金融的专业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提示学生学科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同时注意学科间的融会贯通。

2.增加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财务管理工作可以说是高危行业,财务人员没有较高的职业修养不仅可能给自身带来麻烦,也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危机。为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高素质财务工作者,高等院校在注重学生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职业道德修养给予充分重视。一是可以在各个学期增加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以及财务工作者所应具备的职业操守;二是可以开展讲座,以反面教材作为宣传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警示教育。

3.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

财务管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仅注重理论教育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令学生眼高手低。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高等院校应充分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一是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结合ERP沙盘模拟等仿真软件开展教学活动,配合财务管理专业的学习开展案例分析课程,以增强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安排实习机会,高校可以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每个学期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学习,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管理工作状况,摆脱过去学生实习的管理方式,将学生每个学期的实习状况进行反馈计入学分。

4.明确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定位

财务与会计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性,财务管理需要会计提供信息,以便于分析、预测和决策,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差别:会计主要是对实际发生事项的核算,财务人员需要决策和预测,财务活动中面临着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环境,需要对一系列突发事项作出迅速反应,这就决定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较高公关能力以及决策能力等,从而要求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与会计学科教育上必须进行区分,明确财务不等于会计,在教学培养上两者应该是有区别的,从而促使高校真正按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以及企业要求进行学科教育,而不是按会计学科培养出顶着财务专业的名号实际仍以会计为就业取向的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温素彬,彭敏,王碧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09,(12).

[2]赵海龙,郑永泉.对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J].河南会计,2013,(4).

上一篇:雷锋精神作文范文 下一篇:优秀共青团员申报事迹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