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古诗范文

时间:2023-10-30 23:37:57

回乡偶书古诗

回乡偶书古诗篇1

第二天,我回到了家乡,我的口音没变,而我却老了不少。这里一大片绿草,那里一大片果树,走的是我家乡的乡间小路。家乡的天,格外蓝,空气,格外新鲜,啊,他乡再怎么富丽堂皇,也比不上我家乡的美丽风光!这时,几个小孩子跑来,见到了我,,却不认识我,他们用乡音问我:“老爷爷,请问您从哪里来?”

听了他们的话,喉咙突然痛了起来,眼眶湿湿的,我哽咽了。我们就是这乡人啊!我自小离家,现在,我老了,我回来了!可孩子都不认识我了。不怪他们,只怪我太晚回来了!我的家乡啊,那田野,那草地,那蓝天,是我多么熟悉的景色啊!

我带着泪水,写下了《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回乡偶书古诗篇2

急归急,作为老师,不能总是被学生的错误牵着走,更不能以学生的错误作为惩罚学生的借口。冷静之余,想起国外有个比喻,是形容语言学习过程的:“语言就像威士忌,它是在酒桶里慢慢酿成的。”这句话中有两个需注意的概念,一是“酿成”,这是复杂的化学变化,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是内化;二是“慢慢”,语言学习急不得,就像鸡汤,是慢火炖出来的。细细想来,老师在要求学生默写古诗文时,是不是有急功近利、缺乏“慢慢来”的耐心呢?是不是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地背默呢?是不是忽略了字词在诗文中的具体语境呢?

教学的实践启示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错别字这一资源中,发现汉字的独特魅力。

学习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学生默写“八百里分麾下炙”,常常把“炙”误写成“针灸”的“灸”。光靠罚抄几遍,甚至几十遍,估计也无济于事,怎样引导学生区别才是关键。试着给学生讲讲汉字的造字法(以前的教材有这方面知识,可惜现在已被开除出教材了),效果很不错。“炙”是会意字,从肉从火。本义指肉在火上烤,有烧烤之意。它的上面部首是一个变形的“月”字。“月”在古汉语中本意是“肉”,人体上的很多部位都带“月”字,如“脸”“脖”“肚”“脏”等。“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分给部下烤熟的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由此引导学生积累“脍炙人口”、“炙手可热”等成语,增强对“炙”含义的理解。而“灸”是形声字,从火从久。“久”是声旁,意为“长时间”。“久”与“火”联合起来表示“长时间用火烧灼”。如针灸等。由“炙”和“灸”的区别,老师再启发学生,形近字的主要区别在偏旁部首,部首不同,意义大相径庭。引导学生积累常见易错的形近字,如拙、绌、咄、茁;揣、湍、喘、踹;锭、绽、淀、碇……

曾读过《细说民国大文人》一书,其间记录了大学者钱穆的一个小故事。有一天钱穆睡觉时手臂撞到了墙壁,突然悟到带“辟”的字都与“旁边”有关。例如:“壁”在房屋旁,“臂”在身体两旁,“劈”使物体分两旁,“璧”挂身体一旁,等等。足以证明钱氏对形声字研究已臻化境,他的联想挖掘出了汉语言文字的精妙。听了这个故事,聪明的学生竟然想到,照钱氏理论,“譬”就是说话借旁物明义,由此师生顿觉汉字之精妙。实践证明,学生对形近字辨识感兴趣了,意识增强了,自然会体悟到汉字的精妙。

除了形近字易错之外,学生对同音字也会经常写错,出现张冠李戴现象。

如带有“燕”和“雁”的诗句,学生在默写时经常出现同音错写。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我们不妨把初中古诗文名句中,涉及“燕”和“雁”的常见名句梳理出来,看看能否发现一些规律。

带“燕”的诗句主要有: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带“雁”的诗句主要有: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出塞》)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李商隐《商山早行》)

句子找出来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区别?老师可以从“燕”“雁”在诗词中表达的不同情感入手进行辨析,效果显著。一般来说,以“燕”入诗,有的表现春光的美好。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诗人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的表现爱情的美好。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成语中还有“新婚燕尔”之说。有的表达昔盛今衰、人事代谢的感慨。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因此诗人据此尽情宣泄心中的感慨。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物是人非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感慨。

古诗中以“雁”为意象,表达的则是另一番情味。有的以雁写乡思。大雁定期南飞北返,很容易引发归期未定的游子征人抒发无尽的乡思。如“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有的以雁写羁旅遭谪之苦。雁群长途远征,极具耐力,然而路途再远,到底有个尽头。“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得归来?”诗人宋之问在被贬流放途中,借物抒怀,将自己与大雁相比,将行程之远与遭谪之心一并道来,更比常人平添一份忧伤。有的以雁写飞鸿传书。古人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词人李清照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期盼书信到来的情思,画面清晰,形象鲜明。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积淀的一部分。老师要引导学生,错别字不是小事,它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文内涵和文化修养的层次。试想,一个人把“肠断白洲”中的“洲”字误写成“州”字,那是多么的不协调啊?古诗中的“洲”意指水中之地。《关雎》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洲”字因有“水”而变得富有诗意:男主人公心生爱慕之情,表达了对意中人的渴慕。由此,我们明白崔颢正是因为看了“芳草萋萋”的“鹦鹉洲”,才顿生思乡之情,吟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千古名句。而“州”则是陆地的行政区划,与“洲”相比,完全是水陆不搭,诗意全无。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为了考试的需要,让学生反复默写诗文名句,以教学时间紧张为由,对学生的写错原因缺少分析,学生面对的仅是一个个冷冰冰的僵化的符号。其实汉字不是简单的一种符号,不是一种不变的躯壳,它是具有灵性的。古人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文字是能“惊天地,泣鬼神”的。陈钟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不能空谈,一定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解读。对此他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回乡偶书》这个题目,最精彩的是哪个字?‘偶’字。‘偶’是什么意思?偶然的意思,这里的偶然有豁然开朗的含义。在诗歌创作的过程里,是一种灵感的闪现,你写不出来,贺知章写出来了。《回乡偶书》不能写为《回家偶书》,什么道理?‘乡’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一种彻悟。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向往的理想是功成名就、衣锦回乡。‘家’是一个人、一个人组成的家,‘乡’是一个家一个家组成的乡。古人衣锦还乡,不仅要在妻子面前显示自己的成功,还要在同一个族、同一个宗里显示出荣耀,所以才有刘邦的‘威加海内兮思故乡’,余光中写的是《乡愁》而不是《家愁》。”陈老师一番话语,把一个“偶”字,一个“乡”字,解读得非常精到,举一反三,旁征博引,人文思想渗透其中,听来真如醍醐灌顶,深感汉字教学的无穷魅力。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识字”教学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贯穿于整个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学。要让汉字教学“魂兮归来”,老师就要立足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学习的细微之处注意积累。语文能力和素养不一定通过考试反映出来,它往往体现在平时写字、读书、回答问题和课堂交流等小的环节上,也只有在这些细微之处讲究起来,才能使大多数学生亲近汉字,亲近语言,获得学习语言的快乐。

实践中,我们还会经常看到老师把重点生字词集中起来,让学生抄写记忆,但这样效果并不明显,长此以往,也容易扼杀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应当随文教学,不要过于集中,有些词语要通过学生多次在语境中学习才能慢慢掌握。记得魏书生的一节课,他只让学生自己画了三四个词语,先揣摩其意义用法,后又让学生造句,再共同评价是否恰当,看上去很简单的教学设计,但是可以使学生能够学一个掌握一个,效果很好。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精辟地提出了‘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的观点,如果脱离了‘字’和‘句’,社会意义、人文精神就只能飘浮在空中,无处着落。我们教学应该让汉字“魂兮归来”!老师要链接古人的智慧和思想,让字的灵性与生命意象显现出来,不要再让学生面对一堆堆冷冰冰的笔画,而是让学生看到书本中一个个跳跃着的精灵。如此,汉字固有的灵魂才能真正回归!

回乡偶书古诗篇3

1、歌词的内容

青主古诗词艺术歌曲所用诗词全部取自中国古诗词,内容不尽相同,或曲折或丰富,或矛盾或细腻,但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美学价值。从题材上看,借古讽今的有《大江东去》;表达思念的情感《我住长江头》、《忆江南》、《回乡偶书》;表达爱情、亲情的有《红满枝》、《走去走来三百里》、《脸如花》、《长命女》、《征夫词》;表现生活场面有《击壤歌》、《越谣歌》、《醉妆词》、《世人都说神仙好》、《赤日炎炎似火烧》。

以《大江东去》为例,此曲是青主的优秀代表作,于1920年创作于德国,回国后在X书店发表。当时作者在一位朋友家的避暑山庄消夏,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与朋友泛舟湖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便按照北宋词人苏轼(1037-1101年)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谱曲。这首词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作诗讽刺新法,八月被捕入狱。后被救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首词是苏轼于元丰五年在黄州所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磅礴,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拿周瑜和自己相比,喟叹不遇明主,壮志未酬,但词中并未露出哀婉之情,而是一种豪情壮志。可以说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经历坎坷,心情是沉郁的,复杂的,同时又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青主选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抒发作者内心的感慨,暗喻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有与苏轼一样的豪情壮志。青主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渴望中国富强、独立,并且意识到要改变当时中国的状况,就必须打破其腐朽的制度,在这种先进思想的指导下,他参加了辛亥革命,以实际行动同封建旧制度及军阀官僚政府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大革命失败后,遭受到政府的迫害,但这并没有使他绝望,在其音乐创作中,仍把自己追求光明的理想寄托在音乐上,正是与苏轼一样的爱国情怀,一样的豪情壮志,才写出这首佳作――《大江东去》。

2、歌词的形式

所谓歌词的形式是相对于歌词的内容而言的,这里主要是指歌词潜在的音乐性,即歌词具有什么样的韵辙、节奏特征、格律,这种形式对于旋律创作有何影响。

在青主的艺术歌曲中,韵辙的种类丰富,青主所选用的14首古诗词在传统音韵学归纳的13辙中占7辙,具有一定的分量。其中“发花”辙的有《大江东去》、《越谣歌》、《征夫词》;“梭坡”辙有《击壤歌》;“一七”辙有《走去走来三百里》、《红满枝》;“灰堆”辙有《回乡偶书》;“遥条”辙有《世人都说神仙好》、《赤日炎炎似火烧》;“由求”辙有《我住长江头》、《醉妆词》;“言前”辙有《忆江南》、《长命女》。在诗词的节奏特征上,诗词的节奏特征纳入音乐创作后,在不同程度上奠定了音乐节奏的基础。古诗节奏方正,五言通常分“二/三”两逗,七言则分“二/二/三”的头、腰、尾三逗。虽然它们自身节奏的变化有限,但却给作曲家提供了创作的空间。如《回乡偶书》为了诗句停顿的规律性,节奏上做了拉宽与收紧处理。

通过对歌词内容与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青主选用的古诗词有以下特征即在体裁上多选用词或民谣。词是长短句,这种长短句易唱,文词高雅,使之与音乐的结合较诗句更为自由,音乐的节奏感更为强烈,变化也更为丰富。由于词在音律、节奏方面的特点,可利用声调的抑、扬、顿、挫来配合音乐的节奏感。由于词比诗更自由多变,使得其在歌曲创作中也受到青主的钟爱。而民谣本来就取自民间,大都反映劳动人民的情感与生活,及其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作曲家在创作中也往往结合这种特质,创作出很多质朴、真挚的作品;在题材上涉猎题材广泛,如借古讽今、表达思念、反映爱情、描述生活等,诗词内容或雄奇或文雅,或深刻或质朴,这反映了作曲家较为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较为宽泛的艺术情趣,另外,仅在艺术歌曲这一种音乐体裁中尝试如此广泛的题材,无疑是对作曲家笔力的挑战;在语言上,所选诗词中歌词的节奏特征鲜明,有讲究的格律和丰富的韵辙,语言中潜在的音乐性,是作曲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客观依据和宝贵资源。

回乡偶书古诗篇4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改写

一天,阳光普照,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八十多岁高龄的贺知章,辞去了朝廷官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走在返乡的路上,两旁的树像卫兵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小鸟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好像在欢迎这个从远方归来的游子。贺知章百感交集:“唉,算起来自己离开这可爱的家乡已经五十年了!”贺知章边自言自语,边急切地向村子走去,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村口的大树下,只见一群孩子正在树下玩耍嬉戏。看着这一棵棵碗口粗的大树,不禁让贺知章浮想联翩。记得他在九岁的时候,这一棵棵大树当时还是小树,他和小伙伴们经常在这小树上捉蜻蜓……

正在树下互相打闹的孩子们,无意中发现了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便立即将他围了起来,打断了贺知章对儿时的回忆。其中一个小男孩问他:“老爷爷,您从哪里来?”贺知章俯下身子,边抚摸着这男孩的头,边微笑着说:“我就是这里的人,这才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啊!”“什么?这是您的家乡?您搞错了吧,那我们怎么不认识您呢?”小男孩继续问道。“那是因为我离开家乡时,你们还没有出生呢!”“那您叫什么名字?”一个小女孩问。“我叫贺知章。”一听说是贺知章,孩子们便跳了起来,“原来,您就是离家多年,在京城做大官的贺知章大人,怪不得您的乡音没有改。”小女孩说道。孩子们高兴极了,有的把贺知章扶上马,有的帮他拿东西……

听说贺知章回来了,村子里立刻沸腾起来。人们走街串巷,互相传递着“贺老回来了!贺老回来了!”一阵阵欢笑声在村子上空回荡……

家乡人前来问寒问暖,使贺知章思绪万千,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贺知章诗兴大发,大笔一挥,写下这首千古流传的《回乡偶书》。

指导教师:代淑杰

回乡偶书古诗篇5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阅读原文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干:求见。③沟恤:沟渠。④歘(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参考译文

刘羽冲,他的名字遗失了,不可知(羽冲是他的字),是沧洲人。我家已故的太祖父厚斋公当年经常与他以诗词互相赠答。刘羽冲的性格孤僻,喜欢讲习古制,但实际上都是迂腐而行不通的那些理论。他曾经请董天士替他画画,让厚斋公在画上题诗,其中有一幅题为《秋林读书》的画轴,厚斋公所题的诗是:“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孤独寂寥,没有人愿望与他为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见他的面目很像古人。须眉,面目)。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这首诗)大约是(厚斋公用来)规劝刘羽冲的。

一次,刘羽冲偶然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领十万大军。正逢当时乡里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亲自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伏案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的荒野成为肥沃的良田。于是,刘羽冲绘制了地图去州官那里游说进言。州官也是个喜欢多事的人,就让他在一个村子里去试验,结果沟渠刚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便顺着水渠灌入村庄,村里的人险些全被淹死。

从此刘羽冲抑郁寡欢,每天总是独自在庭院里漫步,一边走一边摇着头自言自语地说:“古人岂欺我哉(古人怎么可能会欺骗我呢)!”就这样每天喃喃自语千百遍,就是说这六个字。不久,刘羽冲便抑郁而死。后来每逢风清月白的夜晚,经常会有人看到他的魂魄在墓前的松柏树下,一边摇头一边漫步。侧耳细听,鬼魂所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有时候听到的人笑他,鬼魂就会忽然隐没,第二天再去那里看,还是看到鬼魂那样独步着喃喃自语。拘泥于古籍的人愚蠢,怎么竟然会愚蠢到这个地步呢!

阿文勤(清满洲正白旗人阿克敦,文勤是他的谥号)大人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经书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但是一本书也不看,也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下棋的国手不会废弃古代流传下来的棋谱,但是也不会偏执于旧谱;高明的医生不会拘泥于古代流传下来的药方,但是经验里也不会偏离古方。所以说:‘能够把什么事做得出神入化,主要是看做事的人罢了’。”又说:“能够教会人做任何事的规范步骤,但不可能让人变得灵巧。”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阅读题目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自谓可将十万(率领、带领)B.会有土寇(聚会、会合)

C.人几为鱼(几乎)D.沟洫甫成(刚刚)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自练乡兵与之角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几为所擒士卒多为用者

C.使试于一村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D.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非独贤者有是心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 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②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小题4: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文后所引何文勤的“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的议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4分)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阅读答案一

小题1:B (3分)

小题2:BD(4分)

小题3:①刘羽冲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良田。(2分)②拘泥于古法,不思变通的人愚钝,怎么竟愚钝到这样的地步啊?(2分)

小题4:没有,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对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应该辨证地看待,不应将它看得毫无用处,也不能为它束缚。正确的态度是:既要继承它,又要发展它。(4分)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阅读题目二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伏读经年( ) ②水大至( )

小题2.文章第一自然段结尾写到刘羽冲“由是抑郁不自得”,是源于文中的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小题3.古人云:“开卷有益”,而刘羽冲临死前却感叹曰:“古人岂欺我哉!”你认为古书真的欺骗了他吗?对此你有什么感受?(2分)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阅读答案二

小题1.①趴 ②到 (共1分,每小题0.5分)

小题2. 第一次得兵书,与人交战,大败而归;第二次得水利书,照书治水,结果洪水泛滥,百姓几乎都被淹死。(共2分)

回乡偶书古诗篇6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古诗都是经典作品,皆可谓“诗中有画”,若能配上堪称佳作的插图,定会与原作相得益彰,对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乃至培养学生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起到极为有益的作用。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插图存在的疏漏较多,主要问题是再造原作描绘的环境和再塑原作刻画的人物形象时出现了较大的偏差,错误地表现了古诗的意境。这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因为儿童特别注重事物的表象。

一、插图错误地再造了古诗描绘的环境

环境是古诗之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只有准确地再造原作描绘的环境,才能正确表现诗的意境。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三幅插图再造古诗描绘的环境时出现了错误。

1、《夜书所见》插图

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之《夜书所见》插图中,满月映照下的江面浮光跃金,岸上一所院子的篱笆前两儿童打着灯笼在捉促织。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风吹寒叶之声使得叶绍翁乡愁顿生,久不能寐。忽然,他发现远处有一盏灯笼在篱笆前闪烁,知道那是儿童在捉蟋蟀。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皓月当空时,远方的一盏灯笼发的光能给人明亮的感觉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代诗人月之情结颇深,月圆之夜他们会留意远处的孤灯吗?

因此,“夜深篱落一灯明”应该是月黑之时。

2、《望洞庭》插图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之《望洞庭》插图中,湖白山青,残月如眉。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残月能与似镜如盘的洞庭湖相和吗?钩月之下,遥望洞庭山水,怎能辨得“白银盘里一青螺”?

光之相和,形亦相和。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说他是长庆四年八月赏洞庭的,“白银盘”说明湖面反射的月光很亮,那么时间应该在中秋节前后,天上是圆月。

3、《泊船瓜洲》插图

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之《泊船瓜洲》插图中,几只小船停在江岸,一人骑马沿岸而行,一挑夫紧随其后,让人觉得骑马者就是王安石。

此诗是王安石奉诏赴京再度任相之时所作,他乘的是官船,插图上都似百姓之船。

韦应物的《夕次盱眙县》中写道:“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瓜洲是长江上的重要渡口,定有驿站,公务在身的王安石必然投宿此处。罢过相的王安石对朝廷政治斗争厌倦,怀归隐之意,心事重重的他久久徘徊于月下。

插图中驿站未有,明月也不见,而且一白鹭翔于万顷泽水之上,似是白天。这还是“明月何时照我还”吗?

二、插图错误地重塑了古诗刻画的人物形象

人物也是古诗之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地重塑人物形象甚为关键。遗憾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两幅插图错误地重塑了作者的形象。

1、《山行》插图

二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之《山行》插图中,杜牧“坐”于山径旁的石头上,凝望着如霞似火的枫叶。

这幅图错误地表达了“坐”的词义。此诗中“坐”的注释是“因为”。王维的《桃源行》中“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和李白的《长干行》中“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两处的“坐”也是此义。

至于杜牧坐于山石之上,则断无可能。其一,霜降之际,日暮时分,山石必寒;其二,昼短天晚,杜牧有路要赶,只能稍停片刻;其三,杜牧当着车夫的面席石而坐,有失文人士大夫的身份。

古人是站着乘车的。“坐”着的杜牧想必是因为长时间乘车累了,停下休息。杜牧站着则是陶醉于红烂漫的枫林美景而忘了劳累。杜牧只有站着才能示人以豪爽洒脱的形象,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相和。

2、《回乡偶书》插图

二年级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之《回乡偶书》插图中,身着官服的贺知章右手执骏马僵绳(马驮着一包袱),躬腰和几名儿童说话,好像远来之人在问路。

《唐诗纪事》载:“知章年八十六,卧病,冥然无知。疾损,上表乞为道士还乡,明皇许之。舍宅为观,赐名千秋。”

天宝三年还家的贺知章当年病卒,老衰多病的他能千里走单骑吗?贺知章曾两度辞官,唐玄宗不许,他乞为道士还乡时会身穿官服吗?

李白诗《对酒忆贺监二首》中写道“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可见,入了道籍的贺知章自有道士迎接,无需问路。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叶老归根的贺知章自然要去拜访四邻,当他颤颤微微拄着拐杖,被家人搀扶着在闾里走动时,老态龙钟的他,如此面生的他,装束怪异的他自然引起了天真烂漫的儿童的好奇,他们笑着向贺知章发问,于是形成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一富有戏剧性的生活照。

三、插图错误地再现了古诗之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插图只有准确地再现古诗之景,才能正确表现原作的意境。否则,就可能谬以千里。

1、《送元二使安西》插图

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之《送元二使安西》插图画的是大道旁三人告别的情景。左方一人,庶人穿戴,其侧立一童子;右方一人,士人打扮,身旁有一驮着书筐的毛驴。

王维进士及第后一直为官,和元二是同僚,两人衣着怎会有天壤之别呢?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同奉朝廷之命出使边疆的元二怎么不乘车呢?朝廷之使不该有人护送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画大师王维剪取了饯行宴上最富表现力的镜头来抒发深厚友情,怎能画作大道上惜别呢?

2、《采薇》插图

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之《诗经・采薇》插图中,绿柳掩映着亭台楼阁,一人骑肥马在欣赏明媚的春光,从衣着上看他像是一位官员。

《诗经》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这一时期载人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只有贵族能使用。至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骑马之风始渐行开来。

司马迁的《史记》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道:“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抒发的是戍卒回家途中的悲苦情怀。他们是穿着粗布衣,冒着大雪,徒步而行的。

3、《马诗》插图

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七》之《马诗》插图中,吴钩似的弯月下,骏马群在草原上悠闲地吃草。

“金络脑”指的是贵重的鞍具,“走”在古代的意思是“跑”。“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描绘的是疆场战马飞奔的情景,骑马者当是一位少年英雄。

“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李贺的进仕之路被“避父讳”阻断,胸中何等悲愤!“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建功立业于沙场成了他新的愿望,可是由于病弱的身体,家境的贫困,朝政的黑暗,这愿望只是永不可及的梦想。梦想中,他成了立马横刀的英雄。

也许,在苦吟生活之余,这梦想陪伴着李贺,给他带来一丝快乐,使他那颗沉痛至极的心得到片刻解脱。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插图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部分之第7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插图中,书架上的瓶里插着两支孔雀翎,书案上摆着酒壶和两盘食品(其中一盘是水果);杜甫与妻子都穿着绫罗,杜甫面红发乌,掩面拭泪若悲戚状,妻子的脸白里透红,艳若桃花。

“妻子”在古代是“妻和子女” 的意思,插图上为什么只有杜甫和妻子两人?

杜甫自天宝五载到长安求仕始,生活状况较好的有两个时期。一是玄宗朝他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这一时期写的,“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是其中的两句。二是肃宗朝他任左拾遗时,却依然过着“朝回日日点春衣”“酒债寻常行处有”的生活。以杜甫之穷厄,能用孔雀羽作饰物吗?

入川后,杜甫在《狂夫》中写道:“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腹中常空的杜甫一家必然面黄肌瘦。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杜甫流落梓州。准备还乡的他到达阆州后,再次镇蜀的严武来信相邀,杜甫即携妻儿返回成都。他在《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中写到“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赖友人周济,他的全家才得以食无忧,对于他们来说,正餐以外的食物恐是奢侈品。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自称“野老”且形同“野老”的杜甫衣着应与寻常百姓无异,怎么能穿锦衣呢?杜甫流落同谷县时已经“白头乱发垂过耳”,四年后的他能貌似中年吗?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返回故土是杜甫一家的心愿。“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与亲人团聚是他们的心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的是杜甫得知安史之乱平息后,以为返乡有望,喜极而泣的情景,他怎能面呈悲色呢?

总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之古诗插图的质量亟待提高。因此,插图作者应该多掌握一些古代文化常识,详细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体会作品描绘的景物之特点,品味作品刻画的人物之形象,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与编写人员一道细致推敲,创作出“画中有诗”的能准确表现原作意境的佳品,为提高古诗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供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撰写:《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2、霍松林、卢兴基主编:《李白杜甫诗精选》,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金启华泽注:《诗经全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回乡偶书古诗篇7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伊始,十万人才过琼州海峡,掀起首轮“海南热”,许许多多文人墨客,发表所谓“高论”,说什么“海南是文化沙漠”,是个迟迟才开发的“处女地”,自从坡被贬海南后才开始撒播文化种子,冠名苏式文化;一概否认海南古代的文化盛世,说什么“海南没有人才”,“素质低”,把海南黎苗原始的“三月三”说成不过是以竹杆舞作为代表,使人们头脑思维被压迫、被束缚。直到改革开放后,海南广大文艺先辈和新生力量,正视海南历史。古代有经典佳作,当年丘浚七岁的《五指山诗》就是杰出代表,该诗云:“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灾荒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馀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中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从此,名扬海内外,称为“神童”。有位秀才建议将诗中的“悬”字改为“挂”字,他认为改不得,“挂”不如“悬”字有力,具形象化、立体感,其诗气魄非凡,南岛丽景,赋出佳作。后来丘浚中年撰写《大学衍义补》一百六十卷,真德秀的“大学衍义”只论述修身养家的事,而丘浚的《大学衍义补》则在真德秀的《大学衍义》基础上,补充论述“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内容”。明孝宗看后非常高兴地说:“卿所纂书,考据清详,论述渊博,有禅政治、联甚慕之,赛金币,命所司刊行其。”这书万历年重刊,御制叙其事,被称为“才子”。总之,丘浚被称为“神童”、“才子”,名不虚传。近现代,海南文艺界脱颖而出,曾有过辉煌,五十年代初期,海南琼剧《红叶题诗》、《搜书院》、《张文秀》等,获得戏剧大师田汉的赞赏,其中《红叶题诗》,曾上京进中南海公演,获、等领导的亲切接见,并拍成电影,后来改编成琼剧《红色娘子军》获得好评、奖励。琼剧《青梅记》、《坡在海南》、《冼夫人》、《冯白驹蒙难记》等被上级调演,获得好评。最近几年,进一步挖掘创作剧目,如海南题材的舞剧《达达瑟》,舞剧《黄道婆》,琼剧《下南洋》到北京调演获奖,还有一大批传统的民间剧目尚待开发利用,如定安县的《文笔峰传奇》,文昌市《盅盘舞》、《八音迎亲》等。全省的群众性艺术活动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文昌、琼海、万宁等市,几乎乡镇都设立琼剧团和木偶剧团。临高县的人偶剧遍及城乡,喜闻乐见;儋州的调声成为民间时尚的文艺活动形式,深受农民欢迎,海口市美兰区大致坡镇成为琼剧之乡基地,常驻十六个琼剧团,成为全省琼剧培训中心,经常到全省各地巡回演出,深受乡镇群众欢迎。

上述事实表明,海南并非“文化沙漠”,而是“文化沃土”。只要抛掉“海南文化沙漠的”的帽子,解放思想,理直气壮地搞创作,艰苦耕耘,就会有收获。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发展,将掀起新一轮“海南热”。那就是海南文艺界第二次大春天的来临,千紫万红,花开满园。

回乡偶书古诗篇8

关键词:元;道士马臻;生卒年;经历;晚年生活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3)06―0074―03

元南方道教正一派道士诗人马臻,字志道,号虚中,钱塘(今杭州市)人,其诗神骨秀骞,豪逸俊迈,在元道流诗人中,成就颇高,但正史无传,其生平事迹仅散见于龚开、仇远、黄石翁《霞外诗集序》,《元诗选》初集小传,《武林玄妙观志》及本集中。后人述及,或含混不清,或失检误判,或有舛史实,今就其生卒年、青少年经历、北游两京、晚年生活四个问题,考辨如下:

1.生卒年考辨 马臻在《至节即事诗》小序中说:“癸酉岁长至节,效王建体偶成绝句十首,予年始二十。”癸酉岁,宋度宗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时诗人二十岁,由此上推二十年,知诗人当生于宋理宗赵昀宝二年甲寅,即公元1254年。此断亦可在清道光时《武林玄妙观志》中找到辅证,此书卷二《人物・马霞外先生》中云:“马臻字志道,号虚中,钱塘人,生宋宝甲寅岁”。

关于马臻的卒年,杨镰据《西湖春日壮游纪事》诗序中有“延戊午春”之句,将其断为公元“1318以后”,也即马臻65岁以后。汲古阁本《霞外诗集》卷十《偶成》诗有“老夫七十今腧一”句,马臻七十一岁,为元泰定元年甲子,公元1324年,这年尚有诗作传世,可见以《西湖春日壮游纪事》诗序为据,应为不妥。今据《诗渊》所存马臻遗诗,其卒年至少可推至七十三岁以后。考《诗渊》中马臻存诗,其《信笔》诗:“偶落红尘应世缘,转头七十有三年”;《杨柳》诗亦云:“当年手植正朱颜,一瞬光阴七十三”。由此类推,他最少活了七十三岁,马臻卒年应定于元泰定三年丙寅(公元1326年)以后的数年间。

2.青少年经历考 今传《霞外诗集》皆马臻四十岁以后存诗,其早年经历颇费考索。但从马臻存诗《述怀》、忆旧诸作中,尚可概见。诗人青少年时期正是南宋政权大厦将倾,朝廷无能,官僚奢靡,京师杭州逸乐无度之时。马臻家境富庶,过着一种学书学剑、裘马轻狂的生活。他在《述怀五十韵》描写了这种情形。五十余岁时,偶于故箧中得二十岁时《至节即事》诗十首旧稿,小序云:“即一时之事,寓一时之意”。亦为青少年时冬至节时个人的生活写真,从中可见其“年少承平之乐”。好景不长,二十六岁这年,家乡(京师杭州)陷落,南宋亡,其家也随之沦为贫民。这一天翻地覆的变化使马臻陷入痛苦之中。《述怀五十韵》云:“候转芳华歇,时移斗柄偏。狂歌伤德凤,再拜听啼鹃。敢议乾纲坠,难支国步颠。安危谁可料,否泰理相连。义士含孤愤,谋臣误大权。少微潜在野,太史泣占天。不起严陵钓,空怀范蠡船。秉轩犹宠鹤,治国味烹鲜。朽木终摧折,微躯忍弃捐。”他开始“弃捐”功名,慕陶弘景,着道士服,拜在当时著名道教高士褚伯秀门下,隐于西湖之滨,肆力吟咏,与仇远等南宋遗民相唱酬,以诗画著名当时。

褚伯秀是南宋末西湖边天庆观(元元贞问改玄妙观)著名道士,元郑元佑《遂昌杂录》云:“郡有天庆观,即今玄妙观,杭高士褚雪先生讳师秀,自宋以清苦节行闻”。宋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中亦云:“道士褚伯秀清苦自守,集注庄、老、列三子。天师以学修撰命之,不就,作《贫女吟》二首谢之。”其《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一百六卷尚存(有道藏本、四库本)。《武林玄妙观志》卷二《人物・褚雪先生》说他“博学通经术,而性清介绝俗,寄迹黄冠,隐于天庆观蕉池之间,闭户著书不辍。……平居不轻与时俗交接,间与游者皆老儒宿学,……其他杂著诗文甚多,惜多散轶”。仇远《霞外诗集序》云:“乡有雪褚先生者,博学卓行之士也。执古刀尺裁量晚后,虚中从之学,尽得其微妙。”龚开《霞外诗集序》亦云:“又念雪翁极父师之教,至此而玉其成。”据《武林玄妙观志》,王福禄、马臻皆其弟子。惜马臻四十岁以前诗不传,其人道具体时间已无可考。诗集卷一《述怀》云:“家无负郭田,何以怀归耕!岂不有他好,复恐劳其生。穷居四十年,富贵浮云轻。”这大概是其出家的原因,其出家时间当在宋亡后的三十岁左右。

3.壮游两京考马臻成宗大德五、六年问随嗣天师张与材北游大都、上都,是他一生中大事。《武林玄妙观志》二《马霞外先生》说他“从天师张与材至燕京行内醮,将受之道录,非所好也,辞而归”,其实并非如此。《四库全书・霞外诗集提要》谓“其人盖在通介之间”,颇合实际。《提要》云:“集中铺张富贵数篇,如嗣天师、吴真人诗之类,颇乖山林之格。”这是仅从“铺张富贵数篇”之诗而言。考察他北游经历及往来诗作,可见其道士外衣下的儒者心志。从今存《霞外诗集》卷三、四诗中可考见其大致经过。大德五年辛丑(1301年)春,马臻48岁,应邀参加龙虎山嗣天师张与材燕京行内醮大典。他于这年三月第一次离乡远游,《客思》有“平生不识路,垂老始离家。……中原多古意,吟咏答年华”之句。他一路行来,渡扬子,次瓜洲,至邳州,《徐州写望》《鲁中》抒怀,《东平道中》《望岳》,至汶上即事,过沙河,至大都《御河阻风》,所经之处,绘风物、记旅况,发思古之幽情,写下大量诗篇。直到这年五月中旬,他才到达目的地开平府上都。十六日,朝见于樱殿。此时名流并集,马臻上下其间,酬诗作画,结交了很多道流上层朋友。直到这年冬,内醮礼成,未授道秩,颇为失望,逐起南归之志。《滦都旅夜》诗写道:“黄鹄垂两翼,徒怀四海心。……客愁结肺腑,气咽不能吟。”他颇悔这次北上。《客夜不寐偶成短句十首》其三写道:“缟素制野服,误染京华尘。”其四写道:“男儿不得志,壮心惜徂年。”此时他感到“此身如断蓬,飘萧随北风”(其七)。另外,他对两京上流社会严格的礼仪等级也颇为不快,其八云:“客虑千万端,长吁愁不出。谁能事低眉?挥杯送白日”。为此他在“布衾生凄寒,夜夜梦归去。心恐秋风深,摧残住西湖”的情怀下,于大德六年初春,《渡滦河》,先至大都(北京),沿来路于这年春末.辗转回到杭州。

这次北游,仕路虽艰,艺术上收获颇丰。龚开《霞外诗集序》云:“大德辛丑,嗣天师张真人如燕.主行内醮,玄教名流并翼然景从,王子繇、马志道在焉。明年来归,志道出往来吟卷及手画桑乾龙门二图,仆幸得一见随喜。”其“往来吟卷”已收入《霞外诗集》卷三、卷四,而所画“桑乾龙门二图”,流布更广,后人赞誉颇多。《武林玄妙观志》卷二《人物・马霞外先生(传)》云:“尝手画《龙门》《桑乾》二图,流传海内,不见者辄以为恨。”晚年(64岁)有一首《题画龙门山桑乾岭图》诗,可见其创作缘起及心志背景:“昔我经龙门,晨发桑乾岭。回盘郁青冥,驱车尽绝顶。驿骑倦行役,苦觉道路永。引领望吴楚,日入众山暝。归来惬栖迟,山水融心境。寸毫写万里,历历事可省。理也存自然,畴能搜溟滓”。

4.晚年考武宗至大二年(己酉,1309年),他五十六岁,天师命为j;占圣观虚白斋高士,不就。《霞外诗集》卷五《至大己酉春天师教主大真人俾予圣观虚白斋高士谨裁七言律诗一首辞谢》有句云:“驽马断无千里志,鹪鹩惟羡一枝安。青天荡荡玄恩大,白发悠悠世路难。容得闲身老林壑.湖西山色倚楼看。”“驽马断无干里志”,实是对现世的不满而发出的牢骚。大概也是从这年开始,他决定远离名利,做一个真正的世外高人。正如仇远《霞外诗集序》中所言“习清虚、谈淡泊,无一言及势力声利”,“重内而简外,信己而不求人知”,徜徉于西湖之滨,以度晚年。

六十四岁这年夏,他有十首寄诗友云门寺断江长老释觉恩诗,这十首诗可见其晚年交游生活之一斑。《延祜丁己(四年,1317年)夏偶成七言二韵诗十首,奉寄云门断江长老,聊述近况就叙别怀》:“云门寺里断江老,向来远寄十首诗。我欲报之无好句,到今梦想成差池。”第二首言昔日在西湖之滨净慈寺西隐楼诗会盛况,“忆昨读诗五六辈,小集净慈西隐楼”。从第三至第八首,言“五六辈”诗友近况,其三叙时为净慈寺主持,今已主仰山寺的释元熙悔机长老:“晦机八十似古佛,胸中盎盎浮阳春。仰山极力负之去,今也湖上无其人”。其四说道士黄石翁:“我家瀑翁庐山秀,文行绰绰堪吾宗。一住南真向十载,不意岁晚凋孤松。”黄石翁,字可玉,号松瀑,马臻与之最善,时石翁刚过世。其五、六讲西湖诗友仇远和邓文原:“钱唐耆旧不可数,譬彼长风吹断云。赖有白头仇博士,斯文一脉张吾军”。仇远是马臻同乡至交,晚年交往唱酬颇多:“匪石司业乡党敬,有似荆玉杨文章。新除待制翰林院,此别动是三年强。”邓文原号匪石,新除翰林院待制将赴任。七、八、九三首则言杭州开元宫主持邓荪壁、茅山道士张雨和净慈寺蒙堂中的几位高僧:“开元宫中邓荪壁,身居职守心虚无。近来世事不入意,要凿混沌求玄珠”。“玄洲高士张伯熙,妙年藻思长于诗。孤清不受俗物累,掉臂看云也大奇。”“幽居背郭人事少,况乃竹户滨湖开。相望净慈隔一水,蒙堂高僧时往来。”蒙堂高僧当指释如一溪、释畅文溪、释粲云谷等,道友陈渭叟来访,三上人曾相偕湖山之游。另外,晚年吟酬较多的还有白。今见《永乐大典》卷一四三八二引自《霞外集》诗《寄东安陈渭叟》有句云:“天上文星傍晓星,飘然清思忆诗人。眼前作者唯仇、白,方外交游间马、陈。”“仇、白”,即仇远、白埏。

吟诗作画是马臻晚年的主业。《霞外诗集》五《为松瀑黄尊师作溪山迭翠图》:“平生固多愚,懒堕足弃捐。赖有诗画事,与物相磨研。”《霞外诗集》九《酬知己》云:“自笑谋生拙,暮年翻百忧。古心终不变,诗癖死才休。”卷十《春日口占》:“豪士惜春不惜金,老夫得句如得宝。固知贫富本殊途,各向东风展怀抱。”这些诗句可说是他晚年真实生活写照。晚年诗人作画颇多,《霞外诗集》最后三卷诗中有《题画杂诗十九首》、《画意二十二首》,另外,题画单篇诗还有三十首之多。

《霞外诗集》最后一卷卷末有《偶成》诗一首,不仅可见诗人七十一岁时的处境、心境,亦可作为今传十卷本《霞外诗集》所收诗作的最晚断限:“楼头迭迭来青山,开轩为我一破颜。城中合沓十万户,奔庆吊无时闲。老夫七十今一,谁能对此长戚戚。但恨难逢阮步兵,眼底看朱却成碧”。

另,《诗渊》收马臻《霞外诗集》集外诗中,有《信笔》、《杨柳》二诗,不仅可做为推断其卒年的依据,亦可考察他七十三岁时的生活、心情。《信笔》:“偶落红尘应世缘,转头七十又三年。诗穷未有惊人句,囊罄元无使鬼钱。栩栩蝶迷春草梦,冥冥鸿入暮愁烟。平生要适箪瓢乐,拟共轻肥恐未然。”《杨柳》:“当年手植正朱颜,一瞬光阴七十三。今日水边添几树,待他过屋我何堪。”73岁的诗人,虽满怀悼穷伤老之情,但身心尚康健,他的去世,当在这以后的数年间。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一年级语文课件范文 下一篇:人类的形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