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范文

时间:2023-12-11 09:33:52

魏书生篇1

在语文教学领域,魏书生已经被看作是一个“奇人”。成千上万的人反复地听他的报告并不感到有多少厌 倦,原因何在?我以为,多半是为了领略这位教学奇人的奇特风貌。魏书生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不同的 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在我看来,在于“巧谋”。 依魏书生的巧谋之才,似乎当语文教师是大才小用(尽管魏书生几十次申请当教师,对教育工作特别的钟 爱)。当官,他一定能当一个足智多谋的官场弄潮手;经商,他也一定能成为一位商场上的“大腕”;几乎干 任何一件事,他都能出色地干好,并且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凭他的足智多谋,当教师,当然能驾轻就熟了。有 很多人听魏书生的报告,读魏书生的文章,总想立竿见影地学一学,其实这是十分困难的事。巧谋这个东西不 是说学就能学到的;像《孙子兵法》这部巧谋之书,即使烂熟于心,也难在战场上直接搬用,以求稳操胜券。 魏书生的教学巧谋也是如此,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里边有许多的颖悟和玄机。 对于魏书生,我以为应从教学之外去认识他。在一次报告会上,我亲耳听他说了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教 学是雕虫小技。”乍一听,视教学为“小技”,无疑是妄语。教学是学问,究尽其理,已非易事,你魏书生说 是“小技”,岂不是妄语么?然而,如果撇开教学不谈,从他这个“人”入手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称“小 技”并没有错。智慧之士,运斤成风;从巧谋的高度来俯视“教学”,当然是“小技”了。岂止是“教学”, 任何事,在巧谋者眼中都有一道一般人看不到的制胜之光。魏书生说“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就是巧谋者的 慧语。 魏书生的巧谋是怎样形成和体现的呢?研究有关材料,我想可从两方面来看: 其一,在人生隙缝中,他练就了“游刃有余”的本领。正是16岁的花季,正是用机警的眼光窥视人生舞台 的时候,他被迫停学,下乡锻炼。对于一个少年来说,这无疑是十分沉重的打击;对于今天的魏书生来说,这 自然又是一件好事(坏事能变成好事的“好事”),因为这种停学与下乡,把魏书生一下子推上了人生的风口 浪尖上,使他不得不过早地思考这种变幻无定的人生状态。对于一个懵懂的少年,在这样的风口上,可能有三 种走向:一是参加“革命”,当“小将”,当“英雄”;二是老实务农,陷入平庸;三是向思辨型文化人靠拢 。到底走哪条路?应该说魏书生当时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他毕竟是一个不谙世故的少年。我们完全可以假设一 下:如果当时有一位强硬的领导者“引导”他去参加“革命”,我想,魏书生未必会拒绝,倘如此,魏书生也 许就成了“张铁生”了。幸运的是,魏书生遭到的第一次“*迫”是去当“民办教师”,当时,他并未感到幸 运,他说“刚听到让我去教书的时候,我并不愿去”,“尽管不愿去,但我又不敢不‘把一生交给党安排’, 便服从命令去教书。”尽管是遭到“*迫”去当“民办教师”,但从今天的魏书生的人生历程上看,这件事无 疑是魏书生人生之路发生巨大移位和转折的十分幸运的“起点”。魏书生对这次转折是十分看重的,他说:“ 教书之后,才发现学生们心灵世界的广阔”,“生活在他们之中,我感受到精神的满足,灵魂的安宁。”平心 而论,这种人生初感,在当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我佩服魏书生,就特别佩服他在一个少年的时候就能 具有对人生状态的特别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他后来的繁杂工作与生活中逐渐形成一条日夜流淌的河流,时 时激荡起令人遐思的水花。得到了一份“初感”之后并未一帆风顺,他又遭到了两次打击,一次是辽宁省历史 博物馆招工,他差一点去了,没想到被人挤兑了。二次是由于自学,对孔子说了话,遭到批判。这两次打击, 对于缺乏生活思辨色彩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对于魏书生来说,则是两道人生思辨的“辨题”。打击 ,对于敏思者从来就是思考的催化剂。果然如此,当魏书生遭受打击之后重返教坛,终于产生了回到家园,如 愿以偿之感。无疑,这种感觉是前期“初感”的再度升华。几番风雨,几回波折,终于使魏书生“铁了心”, 坚定不移地献身教育。人生感觉升华的意义还不在此,主要是锻造了魏书生具有了一双洞察世事、辨析人生的 机智的眼睛。后来,当他“初试教改”的时候,面对“反对者”的“慷慨激昂”,他能做到心平如水,我们不 能不说这是人生巧谋者的最佳选择。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充满巧谋气味的国土上,初试锋芒时的最宝贵的也是最 让一般人奈何不得的法宝,不是学术上的立足、思想上的申辩、行为上的自护,而是平心静气,埋下头来,等 待提携者的“声援”。前者,是一种坚守学理的耿直脾气的外露,后者则是一种应对人生的委婉艺术的才能。 魏书生选择了后者,不能不说是一种人生巧谋的体现。当他的名声因他的“自我沉静”而越发显扬的时候,也 就是当他继续前进、深化教学改革的时候,他的巧谋再一次闪光,这就是毫不迟疑地制定了两种“深化改革” 的策略,一是改革教学,一是“深化对自我的改革”。这改革“自我”的谋划又使他加快了成功的速度。他特 别强调他所善于处理的“关系”:①和社会的关系。他对社会采取了十分宽容的态度,没有让社会形态的撩人 心腑的因素成为自己思想意识上的包袱。一句话,他与社会开始自觉地保持一段距离。②和工作的关系。当社 会各阶层的人们因改革大潮的涌动,不断怀疑自己的工作,大有委屈感慨之时,魏书生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对策 ,这就是他说的“工作高不能成时低也能就”。③和他人的关系。他主张“千方百计和老师们、学生们、领导 们建立互助的关系”。在社会上出现张扬个性、突出自我的思潮与行为时,魏书生强调“以和为贵”,采取融 洽的对策,无疑为自己减少了很多麻烦。④和自我的关系。他对自己采取了鼓励的办法,即“不断施加有所作 为的指令给自己的潜意识”。从这点上看,他是很注意突出自我的,然而他的这个“突出法”很巧,巧就巧在 他不像一般人那样过早地向外人张扬,而是自己让自己在心灵的原野上站立起来,形成只供自我欣赏的一道风 景。综观这“四种关系”,我不得不佩服作为中国人的魏书生了。他的“中国特色”的人生设计给他带来了极 大的实惠。他的儒家道统中的为人处世的精华变成了自己的行为指针和思想血肉,因此,他最容易被大部分受 到儒教浸染的人们所接受。 现在的魏书生仍然坚守他这个制胜法宝,他把他的主要精力仍然用在应对人生、应对大众目光上。他

是一 个精通“人学”的人。他的“精通”是应有的巧谋而不是一种狡猾。他的高明处还表现在:他把应对社会、应 对人生的巧谋施用于应对教学对象——学生身上了,因此他早已成为一个善于驾驭学生、巧于管理学生的人, 这也是他的语文教学的制胜之道。 在中国,要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关注人际关系,要敏于研究“人学”,要善于采用一系列办法让大众从 较远的地方欣赏自己,久而久之,使大众在不经意中把自己搬到他们的心坎上扎根。应该说,这是一条制胜之 道。当代初为人师者是否应从这里得到启示,我想该是不言而喻的。 其二,对于语文教学本身,魏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采取了出奇制胜的策略。一般常人教语文或研究语文 教学往往从“同处”着眼,从如何趋同方面着手,未教或未研究之前,总习惯于先定下一个方针、一个框来, 然后按力索骥,依样画葫芦。这样的教学与研究,一般不会产生多大的“轰动效应”。魏书生不同。他和常人 一下子拉开了较大的距离。他常常让别人对他产生一种扑朔迷离、时隐时显之感。他的教学总是从“异”处着 眼,从“立异”上着手。比如以下策略和做法: (1)一般人都是一课一课地教,而魏书生是“一学期的教材”“只有30多节课就讲完了”。 (2)一般人都是对学生的作业精批细改,至多只不过是研究如何改法,比如是少作多改还是多作少改等,从 来就没有想到“不改”。而魏书生则是“1979年以来,我没批改过一本作业,没批改过一本作文”。 (3)一般人都是注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考评与测试的。依常理,测试是十分必要的;不单是应试,即使是抓素 质,也无法离开或摒弃考试。“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已成共同认识。而魏书生居然“反其道而行之”,他说 :“除统考外,我没有搞过测验、考试。” (4)一般人都是遵循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课时的,教师不上课堂,怎么说都不对,这是普遍认识。而魏书生 居然不管这一套,他彻底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了。他说过:“十年来,每年还是要有四个月以上时间外出开 会。”除节假日不算,这四个月多少还要占去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对于一般教师来说,这简直不可思议。 (5)一般人教课都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而魏书生也是一反常理 ,让学生“自学整册教材”。效果是怎样的呢?居然是新学期一开学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期末考试”。照常 规来看,这实在让人感到太越轨了。 还有很多奇特现象,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现在要研究的是,这种奇特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之所以如此 的根源又在哪里? 从影响说,目前人们对魏书生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以之为“怪”,魏书生是“鬼才”,他的语文教学是 “怪味豆”,有很多破绽和漏洞,不值得普遍学习。一是以之为“神”,魏书生有“神功”,语文教学有“神 效”,想学而难以学到。不管是贬也好,褒也罢,有一条是值得肯定的,即魏书生这个人和他的语文教学都离 我们比较远。他是纵向地走到了21世纪了呢?还是横向地误入歧途走进了“异国他乡”?我想,我们目前还不 便于下结论。魏书生毕竟是一个锐意进取的改革者,他的改革是成功还是失败,目前似乎对于我们的意义还不 算大,大的则是在我们的常规天地中,他刮起了一股“反常规之风”,至少使我们看到了“别样的人们”在走 “异路”到“陌生的地方去”。这是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在目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魏书生的探索至 少要比那些没有什么探索就匆忙自诩为教育家的“跨世纪的人儿”来说要高明得多。因此我主张,今天提出学 习魏书生,就要学习他的锐意进取,敢于创新,善于标新立异的精神,而不要去学习他的一招一式,更不能因 了他的招式的神鬼而全盘否定这样一个少见的奇才。在中国,奇才,鬼才,实在是太少了。 再从根源上探究。魏书生语文教学之“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的“人”“奇”。没有这样的“奇人” ,就没有这样的“奇教”。我一直以为,魏书生所以能像上述那样施展奇术,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学,根本原因 在于,魏书生把他的学生看作是一代“小魏书生”。魏书生不同常人之处是同时有两个魏书生在。一个是凡身 肉体魏书生,一个是意念魏书生。意念魏书生始终依附在凡身魏书生身上并时刻指挥着活生生的魏书生的一举 一动,一思一想。魏书生初三时就停学了,他的语文能力是如何提高的呢?他从未说过有什么名师从旁指路, 事实是有一个意念魏书生在指使凡身魏书生行动。凡身魏书生的成功就得力于意念魏书生的指导。现在,魏书 生是教师了,他要把自己彻底变成意念魏书生,用自己成才的经验来指导新一代“小魏书生们”的学习。他的 学习语文的多种“系统”和规则活动实际上就是他个人从前学习语文的切实经验,他把自己的自学之路变成了 眼下的教学之道。所以我坚持认为,“奇教”完全由“奇人”而来。从研究魏书生上说,我们实在有必要研究 他的这种变“自学”为“教人”的巧谋的。

魏书生篇2

在我们认真研究了魏书生一系列教学经验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高效率的班级管理,是魏书生教学成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魏书生的教学离不开管理,没有他成功的班级管理就没有他今天的教学奇迹,那么魏书生是怎样进行管理并以此服务于教学的呢?我们又能从中得到一些什么有益的启示呢?

一.竞赛机制

竞赛机制是魏书生班级管理工作的明显特点之一.有一次,学习委员收书费,他要一个一个收,魏书生说,我没有让你这样收,你可以用手表啊.学习委员很聪明,马上拿着手表说,同学们注意了,各小组组长请站在你们小组的左侧,下面我们要开展收书费比赛,各就各位,预备开始.书费很快收起来了.可以想见,在魏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小组分得很细,工作讲求竞赛.这样,既活跃了教室的气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代谢机制

魏书生直接参与指导管理活动,但魏书生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学生.他设立了值周班长(自报,轮值两周),值日班长(按学号轮值),这些同学与常务班长,团支书,班委会成员一起,各有不同的职责,共同地负责班级各种事务的处理。同时他要求学生照章办事,责任明确。“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凡事皆有章可循。这里的临时常务班长制,就是所谓的代谢机制, 班长象人体内的血液一样,不断的循环,常换常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协调机制

魏书生首先注意到了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的协调,通过完善两条渠道,提高了管理的实效在管理的方式方法上,魏书生除注意直接参与管理外,他始终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启发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引导学生相互管理上。另外,他让学生办《班级日报》,沟通了同学间的联系.促进了班集体的班风建设,并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些为学生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他管理注意整体规划,分层管理.内外协调,有序运转.由此可以想到,魏书生的"协调小组"在班委的"执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催化剂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班委的活力。

四.督导机制

魏书生大大强化了规划、决策过程中的学生民主参与。魏书生的管理目标系统地反映在他们师生共同制定的“班规班法”中,涉及的范围很广,有思想教育、有学习检查、有纪律监督、有多种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内容涵盖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及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他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制订班规班法,既使学生的意志与愿望以及管理潜能通过合理渠道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与发挥,又大大密切拉近了师生关系;同时由于学生有为自己的目标负责的倾向,所以它容易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巨大的自我约束能量,真可谓一举多得。

在魏书生的班级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而教师则处在一个驾驭、服务的位置上。如此管理,教师如何不轻松?可以想象,一个"督导组"在对班委起着规范,监督,制约的作用。

五.引导机制魏书生非常注意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魏书生在报告会上强调学生能干的事班委不干,班委能干的事班长不干,班长能干的事我不干……曾经有学生问他:“您还能做我们的班主任吗?”魏书生说:“为什么不能?”学生说:“我们看您太累了!”“那我就请副班主任来管嘛!”学生问:“副班主任在哪?”魏书生说:“就在每位同学的脑子里!”谈话中,魏书生除巧妙地向学生传达了对学生的信任外,还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这就是: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在客观效果上,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实效。其次,魏书生创造性地创设了多种自我教育形式,如:写“说明文”,写“心理病历”等,大力倡导学生自我约束和 自我管理,帮助他们在心里筑起第一道防线,以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再次,他大大强化了规划、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参与,通过引导学生制订班规班法,既使学生的意志与愿望通过合理渠道得到了满足,又密切了师生关系,同时由于学生有为自己的目标负责的倾向,所以它容易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自我约束,真可谓“一举数得”。

六.监控机制

魏书生篇3

魏书生说:“一名好老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多么笨的学生,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事实上,不是学生脑子里缺少资源,而是我们缺乏勘探这些资源的能力。”关于管理,魏书生提倡民主、科学的学生自主管理。

魏书生管理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其教学策略之高明,教学手段之巧妙令人称道。

首先,他非常注意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曾经有学生问他:“您还能做我们的班主任吗?”魏书生说:“为什么不能?”学生说:“我们看您太累了!”“那我就请副班主任来管嘛!”学生问:“副班主任在哪?”魏书生说:“就在每位同学的脑子里!”谈话中,魏书生除巧妙地向学生传达了对学生的信任外,还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这就是: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效果上,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实效。

其次,魏书生创造性地创设了多种自我教育形式,如:写“说明文”,写“心理病历”等,大力倡导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以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自己的行为产生自我约束,真可谓“一举数得”。

另外,除课堂教学,魏书生还把大量的课外教学活动(包括德、智、体)等科纳入了班级管理的轨道,如定期定人检查作业批改作文,课前一支歌等,加强了教学与管理间的联系,推动了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的整体自动化。善始善终,持之以恒。凡事不做则已,一做必做到底,既显示了制度执行的一贯性,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

魏书生篇4

魏书生的回答令现场的大学生大跌眼镜:“我个人认为,要‘三心二意’!”

他的话音刚落,就有一个戴着眼镜的女大学生站起来毫不留情地说:“魏老师,不是在跟我们开玩笑吧?只听说要‘一心一意’,还没听说‘三心二意’能成功的。”说完很多大学生都跟着笑了。

魏书生意味深长地扫视了一下全场,然后面带微笑说:“瞧瞧,这位同学跟我急了。这里,我要告诉你们我不是在开玩笑,我所说的‘三心二意’是加了引号的。”

魏书生说:“‘三心二意’有它特殊的含义,‘三心’是指信心、爱心、恒心;‘二意’是指诚意、善意。”

接着魏书生是这样诠释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信心,信心是成功的基石。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总有人把别人看来不可能的事做成功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那个人的信心。有信心,不可能的事会转变为可能;没信心,再有可能的事也变成了不可能。正所谓事在人为。

人是有感情的,有感情就得有爱心,爱心是为人之本。有首歌曲唱得好:“只要人人都奉献一点爱,这世界就会变成美丽的人间。”多一点爱,人间就温暖。常怀爱心,需要时把它奉献出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啊。平时生活中一点一点的小爱,慢慢汇集起来就是大爱。常怀爱心,并把它随时献给最需要的人,你会觉得你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恒心是胜利的保证,也是一个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胜利,在于坚持,坚持就是为自己创造机会。做事不要半途而废,要一鼓作气。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魏书生篇5

一、 非班主任老师的人格魅力同样重要

非班主任老师如果能和学生同进退,那么,学生就会把你当成他们的好朋友、同盟者,那么你再驾驭你的课堂时就如鱼得水了。学生喜欢你,自然就喜欢你所教的课了。魏老师坚持参加长跑锻炼,和学生们一起挥汗如雨,一同享受着“健康”带来的神奇力量。有了这样的榜样在身边,学生们又怎能不受到熏陶、感染呢?想想我们,是不是也能利用我们学校的每天下午的阳光体育活动和周六的班级活动课和学生一起挥汗如雨呢?

二、 非班主任老师不能把班级管理置身事外

从魏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中,我认识到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是一种爱。作为非班主任老师,我并不是只上我的几节课而已,学生忘带校卡、衣服里长外短、集队时的纪律、晚修的学习状态等,只要出现了问题,我都会直接进行干预。所以,我上课的班级,学生的纪律都比较好,这不就是对我的教育教学的最好的帮助吗?

三、 课堂上让学生人人有事做

魏老师在实行班级管理时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地位——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种管理方法使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自己在这个班集体中的重要位置,在岗位上体验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个富有极强凝聚力的优秀团队。作为非班主任老师,你在你的课堂上也应该毋庸置疑地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情做,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或得学习的成功体验。久而久之,你的课堂就成为了学生最喜欢的课堂,你也就成为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了。

四、 对学生的批评也要有艺术

班主任老师,批评学生要有艺术;作为非班主任老师,批评学生更得要有艺术了。如果只是一味地大声斥骂学生,换来的是孩子们那漠然的态度,有时会依然我行我素,甚至会跟你对立起来,还有可能鼓动其他的学生在你的课堂捣乱。而魏老师是怎样“惩罚”那些违纪的学生的呢?魏老师利用班级日报、特色周、自我激励等奇特的惩罚方式都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人格。尤其是他的“惩罚”艺术让我们很受启发,他把批评变成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他把惩罚变成一种刻骨铭心的自我解剖和自我教育,看来,这种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能够真正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能够真正帮助学生走出误区。而这些富有创意的教育方法是出自于魏书生老师对学生们的“真爱”。本周二,我上课的时候,还剩一分钟就下课了,这时,有两位学生在下面偷偷地拿出了歌词。怎样处理这件事,学生才能接受呢?我课后找到这两位学生,没有像大多数老师一样,要他们写说明书,而是提供两种方式由他们自己选择。一是每人唱三首歌,然后录制下来放给全班的同学听;二是既然在数学课堂上分神,那就要把课堂的损失补回来,每人做六道数学习题。他们都明白了学习的时间就要把学习补回来,所以,放学后,其他同学都走了,他们留下来,一丝不苟地完成了习题才离开。这样,用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惩罚”学生,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魏书生篇6

1、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2、生活若剥去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

3、当你能爱的时候就不要放弃爱。

4、青春一经典当即永不再赎。

5、每一件事都要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

6、没有了爱的语言,所有的文字都是乏味的。

7、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8、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9、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

10、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11、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12、学做任何事得按部就班,急不得。

13、你的选择是做或不做,但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机会。

14、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15、你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你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

16、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的过日子。

17、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18、把你的脸迎向阳光,那就不会有阴影。

19、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20、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1、“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22、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

23、孤单寂寞与被遗弃感是最可怕的贫穷。

24、问候不一定要慎重其事,但一定要真诚感人。

25、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

26、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

27、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28、如果你曾歌颂黎明,那么也请你拥抱黑夜。

29、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30、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

31、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32、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33、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

34、因害怕失败而不敢放手一搏,永远不会成功。

35、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

36、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37、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38、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39、要克服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得先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40、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41、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过于家。

42、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的快乐。

43、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44、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

45、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46、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

47、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的更多。

48、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自己努力的。

49、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

50、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昧,人们却埋怨上帝的不公平。

51、觉得自己做的到和不做的到,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52、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

53、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

54、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55、漫无目的的生活就像出海航行而没有指南针。

56、年轻是我们唯一拥有权利去编织梦想的时光。

57、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58、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59、要铭记在心;每天都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

60、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61、人总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拥有的。

62、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

63、经验是由痛苦中粹取出来的。

64、肯承认错误则错已改了一半。

65、不如意的时候不要尽往悲伤里钻,想想有笑声的日子吧。

66、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

67、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68、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69、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

70、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71、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会需要他们。

72、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73、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

74、如你想要拥有完美无暇的友谊,可能一辈子找不到朋友。

75、有勇气并不表示恐惧不存在,而是敢面对恐惧、克服恐惧。

76、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不断担心会犯错。

77、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能转变你的心情。

魏书生篇7

关键词:魏书生;语文教育;民主

魏书生从1979年进行第一轮教改实验便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其之后的语文教育生涯中不断探索,形成了语文教育民主化的教学体系,充实了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吕叔湘在《谈谈魏书生同志》一文中评价他“不仅是个语文教育家,还可以把‘语文’二字去掉,说他是个教育家。他不光教书,还教人。”说他“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是一位具有“宗教家的精神”的教育家。在这里吕老给予了魏书生极高的评价,并且说“我很惭愧,没有及早认识魏书生同志。我要是年轻一半,我一定要拜他为师,向他学习。”我想魏书生之所以能够得到吕老如此高的评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教育中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即坚持了语文教育的民主化。

一、语文教育民主思想

民主与平等具有天然的联系,在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中也是一样,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受教育者,注重发展差生的智力;在师生关系上,他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助的关系。魏书生十分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发展差生的智力

在魏书生的思想中,每个学生都是可教的,并且通过实践证明“只要方法对头,措施得力,差生的智力是可以发展的。”他说“1979年我接一个初一班,县统考全班语文平均成绩仅49分,有八名学生不到40分。到初三毕业考试全班平均78分。升学考试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八名差生都打到了高中、职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那名初一时24分的学生,升学考试语文成绩也达到了72.5分。”

在发展差生智力方面,魏书生认为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心理下手,增强他们提高智力的信心。他认为发展差生智力方法很重要,它采用科学的方法训练差生的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及想象力,例如为了使差生养成自己读书、思维的习惯,魏老师给他们总结出了“四遍八步读书法”。在教学中他发现,差生成绩不好的一个很重的原因是,在学习是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该学些什么。为此,他认为“要发展差生智力,必须使他们的智力活动具备较强的指向能力”,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明确学习目标。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坚持,使这种习惯成为一种惯性,所以,他制订了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来使差生的智力活动成为惯性活动。

二、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定位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直接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行为。魏书生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应该建立一种互助的关系——教师帮助学生学,学生帮助教师教。认为“教与学的关系,应该以学为本”,“师与生的关系,应该以生为本”。

在教学中,魏书生始终坚信学生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他说“这些年来,我教语文,越教越轻松,根本原因在于我从每位学生的心里都找到了自己的助手。”他告诉广大老师要“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认为“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就像医生埋怨患者难治一样。……医生的医疗水平是在治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提高的,教师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难教的学生教好的过程中提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后进的学生帮助了咱们,帮咱们提高了教育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魏书生的工作中面临着“五多的局面”,用于班上学生语文教学的时间仅占全部工作时间的十分之一,但他的学生却仍能取得好成绩,这主要得益于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魏书生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三、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魏书生的教改实验主要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行的,但其先进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课程改革仍有很大的启发性。特别是他的语文教育民主化思想,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发的行为,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魏书生篇8

【关 键 词】魏书生;班级管理实践;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55-03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先秦主流管理思想更是精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四家管理思想在当时为统治者管理国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也为之后管理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魏书生博众取材,充分吸取儒、法、墨、道四家管理思想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

一、符合儒家人性化的社会管理思维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提倡以“仁”治国。“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范畴主要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五常即为儒家的核心价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实行仁爱思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三纲八目》)八目强调修身为本,为政以德。五常与八目思想相一致,都是在修身的基础上施行仁政,以人为本,建立人性化的社会管理模式。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魏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体现民本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处处体现了儒家人性化的社会管理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教书必须育人。有许多教师问魏书生,靠什么办法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魏书生回答:靠“育人”两字。[1]育人指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包括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教书必须育人,就是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把学生当作实实在在的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

2. 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文明与进步时代的选择,大团体如此,小的团体——班级也是如此。”[2]魏书生对班级管理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体现在决策过程上,管理班级全跟学生商量着办。民主管理就是尊重被管理者的思想、情感、人格,让被管理者参与管理自己的事。民主管理的本质就是人性化管理。

二、体现了法家的依法管理原则

韩非为代表的法家认为,人性好利,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法治”。“法治”思想体系包括法治、术治、势治三个部分,三者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割裂。“势治”是实现“法治”和“术治”的前提,“法治”和“术治”是稳固“势治”的保障。

1. “法治”。法家主张以“法”来维持国家的秩序、治理国家一切以“法”为准绳。法家的“法治”要求“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4]魏书生对班级管理实行科学管理,其中其科学管理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以“法”治班,以“法”作为治理班级的主要方法。魏书生认为,“研究规律而后制定制度,制定班规、班法,从而使班级摆脱人治的不规则轨道,而走上法治的轨道。法治既可以避免班主任的失误,也可以避免学生因认识、情感的不稳定、不持久、不正确而导致的行为偏差”。[3]可见,魏书生充分肯定“法治”在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势治”。法家所谓的“势”,就是指君的权势,让臣下百姓对君王产生敬畏的权势。法家在“法治”的基础之上提出“势治”。法家认为,“法治”和“势治”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重“势治”就是重“法治”,要对国家实施“法治”,必须使统治者掌握能够使“法治”得以贯彻执行的权力。魏书生在管理实践中贯彻实行依“法”治班选好班干的思想。常务班长统领整个班级,负责班级的一切事物。魏书生每次接新班,选常务班长作为头等大事。一般选取具有组织能力、心胸开阔、思维敏捷的“孩子王”担任常务班长,这样的领袖人物具有使依“法”治班得以贯彻执行的威信。

3. “术治”。“术治”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如何实行“法治”的问题,“术”指权术、御臣之术,就是讲国君要处理好与臣下的关系,要会驾驭群臣,要让臣下的力量彼此牵制,从而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班级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以法治班,全班同学根据本班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班规班法,然后在监督检查系统的保证下,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5]魏书生管理班级主要靠民主加科学,监督检查系统属于科学的部分,主要包括自检关、互检关、责任人检查、集体舆论关、老师五个部分。科学的监督检查系统是整个班正常运转的保障,老师靠此系统来管理同学、处理与同学的关系,体现了法家“术治”的管理思想。

魏书生以“法”治班为本,选好班干和采取科学的监督检查系统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思想分别体现了法家思想体系中“法治”、“势治”、“术治”的管理思想。

三、体现了墨家和谐的社会管理思想和自苦为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1. 墨家和谐的社会管理思想。互助互爱,魏书生认为不仅体现在同学与同学之间,也体现在老师与同学之间。“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6]教书这些年来,魏书生向一届又一届学生反复强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全班,全班为一人。”[7]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互助互爱。师生之间这样想、这样做,学生与老师、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就融洽和谐了。魏书生的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互助互爱班级管理思想体现了墨家的社会管理思想。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和谐的社会管理思想体现在提倡兼爱。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泛众的、无等级差别的爱。兼相爱,交相利,墨家认为人类只有在互助互爱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社会。墨子兼爱的法则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篇)如果能做到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国家一样,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家族一样,看待别人的生命也能像看待自己的生命一样,那么整个社会就没有了祸患的根源,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可见,魏书生互助互爱的班级管理思想正是墨家所提倡的“兼相爱,交相利”的和谐社会管理思想的体现。

2. 自苦而为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篇),即在世间万物中,义为最宝贵。义的定义是为公众谋取利益,也就是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宗旨。有一次,墨子的朋友对墨子说:“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墨子·贵义》篇)而墨子却回答:“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墨子·贵义》篇)墨子以身作则,以义作为一种人生目标、人生享受,而自己独自受苦。

魏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视精神乐园的建设,认为建设精神乐园最要紧的是强化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痛快,痛快,痛而后快,世界许多幸福,快乐都要先付出痛苦的代价才能换来。”[8]不同层次的享受观使人成为不同层次的人。让学生拥有苦乐观,将来把工作当享受、助人为乐当享受,一辈子能天天活在享受中。魏书生的苦乐观与墨子的自苦为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处。

四、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社会管理思维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家的“无为而治”不是传统意义上消极的无为,而是尊重事物的本质属性,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具体到政治层面,指顺应人的自然属性和个性发展,不对其生存和生活进行人为的阻挠和压制。“无为而治”的社会管理思维实质是“无为”背后的有为管理,这种有为的管理是一种尊重人性,发挥被管理者主动性的无形管理。“无为”胜有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魏书生作为中国知名教育家,深受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其管理班级的主要指导思想是民主加科学。民主,其本质体现也是发挥被管理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无为而治”管理思维的一种体现。魏书生对班级进行民主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展学生自然的人性。魏书生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自然教育法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我觉得育人,首先要尊重学生自然的人性。魏书生坚信所有的活人,人性中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有积极、好学的一面,这是铁的法则。而且经常研究学生的起点、能力、可接受性,就用人家学生心灵深处真的、善的、美的、好的一面来改变学生。

2. 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魏书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养成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管理班级。谁是学生命运的主人,显然应该是学生自己;谁是班级的主人,显然应该是全班学生。20多年来,魏书生带班的最要紧的一个思维就是凡是老百姓能干的事,班委不干;凡是普通班委能干的事,班长不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魏书生自己就不干。魏书生就是用这种思路让学生在集体中养成对集体的责任感,对老师的感情。不做事、喊口号,永远没有这个责任感;经常做事,学生主人翁作用在班级发挥的越充分,越爱这个班集体,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管理。

在发展学生自然的人性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主体性班级管理思想与道家“无为而治”的社会管理思维一脉相承。

总之,儒家人性化的的社会管理思维、法家的依法管理原则、墨家和谐的社会管理思维和以苦为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家“无为而治”的社会管理思维都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管理,体现了主体性管理思想。魏书生的班级管理实践体现了四家的管理思想。对班级进行主体性教育管理,既继承了和发扬了我国传统文化,又与时俱进,体现了新时代的特色。

注释:

[1]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2][5][6][7][8]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4]武树臣,李力.法家思想精神[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上一篇:植树的牧羊人范文 下一篇:鼻子一酸小练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