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范文

时间:2023-10-20 08:08:36

扬州慢篇1

关键词:扬州慢;姜夔;清空;清冷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曾卜居湖州苕溪的白石洞天附近,因号称白石道人。他的词受其高雅而多情的自身性格的影响,因此在词的音调和意境方面具有清越、高旷的格调。

姜夔的词被稍后的词人张炎称为具有“清空”之特色(《词源》)。“清”是指词中塑造凄清意境;“空”则指其词风神缥缈,不注重对事物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而着重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按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就是不抱着主题写,而多用侧笔即侧面描写)。按照“清者,不染尘埃之渭;空者,不着色相之谓”的标准,姜夔的词风在读者的心里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张炎曰:“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实则凝涩晦味。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白石词如《疏影》《暗香》《扬州慢》《一萼红》《琵琶仙》《探春》《八归》《淡黄柳》等曲,其清空质感,读之使人神观飞越。”当然每个人对清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的文论结合词作来探析姜夔词风“清空”中“清”之特色。

众所周知,姜夔的诗、词、文、书法均称著于时,尤以词擅名,能自度曲。姜夔词绝大多数是咏物与纪游之作,偶有对时事的慨叹,但更多是抒发身世飘零和情场失意之感。反映现实较为深刻的作品,是他约22岁时写的《扬州慢・淮左名都》。此首是姜白石的自制曲,也是他的代表作。下面我们通过此首词来探究他的词风“清空”中“清”之特色。例如,《扬州慢・淮左名都》,词中“荠麦青青”,表面上包含无限生机,其实不然。青青,除了让人感觉有生机外,还是一个阴冷的颜色词,属于冷色调。在整首词中“清冷”的感觉不言而喻。“清角吹寒”,繁华时扬州的黄昏应是歌舞笙箫,此时却有兵营号角传来,单是一个“角”已经让人感觉一阵冷清了。“角”前再加一“清”字,更加重了这种冷清。这还不够,“清角”吹出来的不是嘹亮的号角,而是阵阵寒凉。词意转深,寒意也在递进。“都在空城”,“空城”是作者对此时扬州的整体感知。经历过战事之后,扬州城一片萧条,树无生气,人无活力,一个“空”字将这种清冷氛围烘托出来。如果将“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结合起来想象:黄昏时分,清冷的号角声回荡在空城,“此时有声衬无声”,三个清冷的意象“黄昏”“清角”“空城”叠加,那清冷之意“更上一层楼”。“冷月无声”,月亮的光辉呈现银白色,本就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作者犹嫌不够,用“冷”佐之,再用“无声”饰之,那么月亮带给人的孤寂冷清就可想而知了。传统象征着思乡意象的月亮此时已成为作者冷寂心理的寄托。此首词中“废池禾木,犹厌言兵。”作者心情何其沉痛。然满腹伤乱忧民厌战情怀,都寄以“荠麦、废池、禾木、红药”等景物之中。结尾一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此时作者沉痛哀婉。“波心荡,冷月无声。”此句将心中之感伤融会于心底深处。总之,作者面对凋零的扬州城,触景生情,心中充满无限凄凉意,想到作者此时只有22岁,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龄,可是面对兵事,作者竟有黍离之悲,思之令人伤怀。这首词作者用一种萧条、荒凉的意象来表现环境的清冷,以昔日扬州繁华的美好景致来对比现实的凄凉境界,增强了今日扬州城的破败和萧条。

以姜夔的《扬州慢》为一点,将此视为圆心,然后绕此圆心画圆,将会发现他的整个词风都离不开“清”之特点。比如《点绛唇》,此首词作于(1187)年。通过目睹凄凉之景,勾起了思古幽情。:词中“数峰清苦”中的“苦”字。“苦”原本是味觉 ,而词人却把它用来写岁暮天寒的萧瑟山容,描写得极为逼真,这个“苦”字同时还融铸了词人自己的凄凉和思念于其中,可谓称得上一字双关,把词人的悲凉情结和现实的冷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苦”字前面再加上“清字,更能体现作者心中的痛楚。比如词中的“燕雁无心……数峰清苦”,作者将客观事物与自己的主观感情结合在一起,心中不免伤感。“拟共天随住……残柳参差舞。”作者更是想过一种真正自由随心的生活,可是事与愿违,现实的忧虑让作者多思多想多忧多愁。作者在此也是寄情于燕、雁、栏、残柳等萧条景物之中,体现作者清苦的生活状态和让人舛忧的生活境况。

姜夔词“清”的特色是具有独特的意义的。例如《霓裳中序第一》,作者在词中用很多伤感的物象来描写自己的悲情,“乱落江莲”;“叹杏梁双燕如客”;“一帘淡月”;“笛里关山,柳下坊陌”;“漫暗水涓涓溜碧”。这些清冷的景物,触发词人心中那份凄婉的感情, 因此就把景物描写与自身情感融合到了一起。看似是一首写景的词, 其实我们从中不难看出白石把思念情人和自己的飘零之感、迟暮之悲融合到了写景之中,从景中我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他是在用 “乱落江莲”、“双燕如客”和“年少浪迹”来自比,把自己的那份凄凉和孤独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用片片飘落的梅花来比喻自己的情人,看见它就想起了自己离别已久而又杳无音信的合肥恋人。在白石词中, 运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景物, 从景物的发展变化中微微透露出作者清冷的感情和心境。姜夔用清冷的笔调把心中的那份本已悲凉之致的情描写得更加冷峻和忧伤。

姜夔词之所以具有“清空”中“清”之特色,与作者与众不同的写作手法有关,当然更多的也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下面从三方面一一解读。姜夔一生飘零,让世人为之痛心,但他的才华皆让世人为之慨叹。

首先从生活态度上了解姜白石。姜夔始终没有入仕,对于封建文人来说,最重要的入世生活就是政治生活,但是姜夔在这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姜夔与很多诗人词人的交际基本上是分韵限题,饮宴填词。除此之外,他的生活内容就是“尝遇溪山清绝处,纵情深诣,人莫知其所入,或夜深月满垂,良吟独步,每寒涛溯吹凛凛逼人,夷犹自若也。”总之,他主要生活在“出世与自我”的圈子里,范围极为狭窄,从而造成他对现实生活较冷淡的态度,出世思想较浓,因而在他的“清空”的背后更给人一种冷漠、冷淡、甚至阴冷的感觉。

其次在对苦难的领悟上体会白石内心的苦楚。对苦难采取何种态度,固然也是生活态度的一种表现,但它更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生体验,更具有哲理性。姜夔有怀才不遇的痛苦,在他的作品中,虽然没有把愁写得过于浓烈悲惨,但这种愁总是挥之不去的,他总是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在他的词中很难找到明朗的亮色,有的只是孤立无援的哀伤、孤影自怜的哀叹和蒙蒙的一片灰色。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在咀嚼痛苦,但是很难感觉到他如何品尝痛苦并进而超越痛苦的。例如《江梅引》,“离别”之苦贯穿全篇,从“小窗幽梦”再到“梦中无觅”再到天明后的书信难通到最后的独自哀叹飘零。这种痛苦虽不浓烈,但是始终在心中萦绕,无法排解。

最后在品格本色上领悟他的人格魅力。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姜夔词中的特色。高清之本,空灵之色。在姜夔的词中他的清空是带有人工的思索与安排,是作者在有意的描绘清空的境界,然后与自己浑然天成,体会出自己绝佳的超俗的人格感觉与人品魅力,让后世读者在词中感悟作者的深沉与冷峻。

姜夔的人生境遇也是他词中大规模使用“清”意象的原因,由于姜夔一生居无定所,到处飘零;而且仕途不顺;特殊的战乱时期,加剧了词人的凄凉心境;再加上与恋人没有相守在一起的缘故,使得姜夔感到世界沧桑的悲凉,人情世事的苍凉。从以上我们可以分析到,白石的词风“清空”中“清”之特色,但是在清空背后由于作者的人生阅历,作者的经历,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更让我们读者领悟到清空背后的孤独、凄凉、冷峻之感。

参考文献:

[1]黄昭寅.唐宋诗词述要[M].中央编译,2013.

[2]赵仁.论宋六家词[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张毅.唐宋诗词审美[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扬州慢篇2

醉西湖寿酒,歌旧曲,已三年。喜万里湖山,归来相见,淮海楼边。春风绣衣无恙,唤竹西歌吹共留连。世事浮云千变,灵台孤月长圆。一官聊办买书钱。行橐故萧然。有梦里青山,词中白云,徽外鸣弦。悠悠紫台归路,乐因循、诗酒堕凡缘。借问蓬莱官府,何如平地神仙。

扬州慢篇3

提起扬州,最令我向往的便是扬州人“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闲适生活。而说到“皮包水”,便不得不提扬州的早茶。

扬州人的早茶生活由来已久,据说广东人吃早茶的习惯都是从扬州人那里学来的。有关扬州百姓的早茶生活,旧时扬州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早上起来日已高,只觉心里闹潮潮,拌干丝,风味糕,蟹壳黄,千层糕,翡翠烧卖,三丁包;清汤面,脆火烧,龙井茶叶香气飘。吃过早饭想中饭,狮子头菜心烧,煨白蹄酱油浇,醋熘桂鱼炒虾腰,绍兴酒,陈花雕,一斤下肚乐陶陶。吃过中饭想下午,浇切董糖云片糕,再来一包香橼条。吃过下午想晚饭,金华火腿镇江肴,咸水虾子撒花椒,什锦酱菜麻油浇,香稻米粥儿粘胶胶。吃过晚饭想夜宵,一碗莲子羹,清新又补脑,一觉睡到大清早。”瞧瞧这民谣,光听着,都能让人咽下一大口唾沫。

据说,典型的扬州早茶通常是这样进行的。早晨不到六点,人们就已经在去茶馆的路上,在茶馆吃早茶,传统吃法是先吃一遍凉菜,最有名的自然是肴肉,卤香菇,接着开始吃干丝,爱喝酒的人常常在去茶馆的路上,把酒盅放在衣内,用体温焐热后,到了茶馆就着一份干丝慢慢喝,通常一份干丝能喝两盅酒,若嫌不够,再继续点上包子、蒸饺和千层油糕。一直吃到十点钟,再慢悠悠地晃回家。“这么着每样吃点儿也并不太多。要是有饭局,还尽可以从容地去。但是要老资格的茶客才能这样有分寸;偶尔上一回茶馆的本地人外地人,却总忍不住狼吞虎咽,到了儿捧着肚子走出。”(选自朱自清《说扬州》)

赶到扬州时已近中午。虽然已过了吃早茶的时间,但还是却不过那美食的诱惑,直奔六必居而去。可惜一碗鸡汤馄饨,一客蟹黄汤包,一份烫干丝,就撑圆了肚皮,只恨自己饭量太小,不能将那些个美食统统端上来,满足自己对扬州早茶的那份欲望。

饭后直奔东关街。东关街是扬州城发展演变的历史见证,也是扬州运河文化与盐商文化的发祥地和展示窗口,距今约1200年历史。自大运河开通后,这条外依运河、内连城区的通衢大道,逐步成为最活跃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集聚地。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唐代,扬州赢得了“东南第一商埠”的美誉,有天下“扬一益二”之称,而作为当时扬州城最繁华的交通要冲的东关古渡,舟楫的便利和漕运的繁忙,催化出这样一条商贸密集、人气兴旺的繁华街道。

如今的东关古渡虽然早已不再有当年舟楫繁忙,川流不息的盛况,但东关街却仍然保留着鳞次栉比的店铺,其中不乏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老字号”。开业于1817年的四美酱园、开业于1830年的谢馥春香粉店、还有伞店、糖坊、鞋店、漆器作坊、玉器作坊……这些经过修缮的老字号店铺,夹杂在放着流行音乐的服装店间,仿佛一位老人家站在了一群年轻人中,并没有显得不和谐,反而被带着又焕发出了几分青春的光彩。

施施然的在东关街上闲逛着,1000多米的一条街,慢慢踱着,也要不了一个小时就走到头了。于是,去曾记买了芝麻酥,去三和四美买了酱黄瓜,然后坐在布鞋店里和老板侃了一会儿大山,末了捎上一双绣花鞋,配上一把油纸伞,我便也是那黛瓦粉墙下丁香般结着忧怨的姑娘。

闲闲悠悠地晃到个园门口,又被画糖人的摊子绊住了脚。那清亮透着甜香的糖人儿一下子让我回到了小时放学后围在校门口做糖人的摊子前傻看的那些时光。经过了这么多年头,尝过那么多山珍海味,居然还能被这简单的小糖人儿牵住目光,想来是因为带着悠长的童年记忆吧。

扬州慢篇4

李真、徐德明《从“王派<水浒>”看扬州评话的艺术形态特征》一文认为,“扬州评话的艺术形态由说书人‘全面表白’的口头文学叙事、书场音韵效果和书台表演的形象塑造互动构成。口头文学叙事以其细腻周到与书面叙述的繁简详略方式有别,口头语言以其声音、节奏中包含更为丰富的情感容涵与书面语言的意义繁复不同,书台表演融通口、手、身、步、神诸艺术因素完成说、做、念、打的动作塑性,更有戏曲舞台表演不及处。”与同属扬州地区的扬州弹词及部分兄弟曲种的说白部分相比,扬州评话具有更为突出的节奏感,不仅说白富有“音韵效果”,其叙事结构也具有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舒缓有致、疏密相间的艺术特征,产生了强烈的节奏美。

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王派《水浒》是扬州评话最具代表性的书目,它是根据《水浒》改编的,但说书人(改编者)对原书并非照本宣科,也非简单的扩充丰富,而是大胆增删,选择了武松、宋江、卢俊义、石秀等英雄人物作为主角,独立成篇(即四个十回)。这四个十回,说书人也并非平分秋色,而是对武松情有独钟,倾注了更多心血。老舍先生评价它“字数虽多,读起来却不吃力;处处引人入胜,不忍释手”。

同样,对于《三国演义》改编的情形也类似于此。窗体底端

“扬州评话《三国演义》故事发展中,全书故事逐渐被分解成三个部分,俗称前、中、后《三国》”,前、中、后并非按照时间简单划分,比如后《三国》从“三气周瑜”说到“六出祁山”,蜀、吴灭亡与西晋代魏则未进行演说。同光年间,以李国辉为代表的李门《三国》崛起,实际上李门《三国》就是中三国,主要说“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把火,李国辉的弟子中,康国华、吴国良成就最大,分别被称为康派《三国》与吴派《三国》,其中康派《三国》与王派《水浒》并称。而“康派《三国》评书之精华,无疑是《火烧赤壁》”,单行出版的《火烧赤壁》有9回32段51万字。在《火烧赤壁》中,又尤以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大会、蒋干盗书、草船借箭等故事最为精彩传神。

近来年新创作的扬州评话《王少堂》获得了牡丹奖的文学。这部书并没有讲述王少堂从生到死的故事,而是“真实、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王少堂由一代扬州评话世家子弟成长为一代宗师的成才之路。”(8)作者将大量笔墨用在了王少堂学书、从艺、入书等方面,对其中的过“铁门槛”、教场打擂、智求命单等,更是用尽心血,着力打磨,这几段书都成为其中的代表段落,经常单独演说。

快慢有致、松紧适宜

扬州评话在结构上的第二个特点是快慢有致。该快的地方,三言两语就此交代,该慢的地方则磨碎了讲。出于全书完整性的考虑,这种快慢有致是建立在松紧适宜的基础上的。观众的审美情绪跟着说书人的节奏,一会紧张,一会松弛,一会高兴,一会忧愁……

《武松斗杀西门庆》一段,从杀了潘金莲讲起,到杀掉西门庆结束。从武家到狮子楼,武松满腔仇恨,表现得心急火燎,所以“蹦纵蹿跳。奔向狮子楼”,不但武松跑得快,说书人讲的也快,因为听众急着想知道如何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对西门庆在不在狮子楼充满了期待,对后面的打斗充满了期待。到了狮子楼,武松的动作慢了下来,一是他不认识西门庆,需要辨认;二是他不知道西门庆的实力底细,需要观察。说书人讲的也细,一是情节交代的需要,要将有关人物,有关背景一一介绍,而不要夹杂到打斗的情节中,造成拖沓;二是情势的需要,要将斗杀到来之前那种紧张的气氛造足;三是观众审美的需要,观众越是紧张,说书人越是悠着说,将观众的胃口吊足。说书人还插了两段闲话,一是一个满瓶不动半瓶摇的打手的吹牛;二是掌柜与店小二的纠缠,用以调节气氛与对比出武松的冷静、坚毅。《扬州说书选》选了“斗杀”,一共30页,而这一段就从第2页到13页,占了三分之一强。而核心的斗杀部分则从14页一直到30页,每个招式,每个回合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其中还不忘对那些打手的丑恶嘴脸顺带一笔,观众自然也就听得津津有味了。

情节跌宕、细节入微

《草船借箭》是康派《三国》的代表选段,也是“火烧赤壁”的核心故事之一。故事一开始就交代,周瑜“意图借军令”杀害诸葛亮,因此要诸葛亮督工造箭。诸葛亮不但坦然接下任务,还主动要求限定数目、限定时日,这让周瑜心中得意,鲁肃暗暗着急。周瑜将期限从10天说到15天、20天,40天、50天、两个月,诸葛亮只是摇头,周瑜以为诸葛亮要故意推脱,鲁肃则觉得诸葛亮变得“聪明”起来,学会讨价还价了,观众则在疑问,究竟需要多少天?结果诸葛亮“自定三天完缴十万支箭”,这让鲁肃浑身一凉,周瑜怀疑是戏言,于是立下军令状。诸葛亮下面的举动更是让鲁肃摸不着头脑:诸葛亮不紧不慢,下了两天棋,第三天诸葛亮睡了一个懒觉,还是要鲁肃陪着下棋,期间只是交代鲁肃的听差去办一件事情,但什么事,却一字也未泄露。一直到了二更十分,诸葛亮才带着鲁肃上船,上船到哪里去,干什么,依然没有交代,更让鲁肃满腹疑窦。却见诸葛亮将船直向曹营开去,不但开去,还让手下擂鼓。这下不仅鲁肃吓得魂不守舍,连曹操阵营也乱了阵脚,曹操本欲派兵出阵,却因大本文转自dylw.net雾不辨对方底细,最后连发令箭,调弓箭队保护水军。故事在这里发展到了高潮。到了天色微亮,箭数已有盈余,诸葛亮派人高呼,向曹营谢箭。整个故事一环套一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而在细节上,这段书的处理也很精彩。如所限时日,故意不断加码,最后诸葛亮却提出只要三天,让人大惊失色,表现了诸葛亮的气定神闲。而诸葛亮通过江面水暖与定风旗,判定近日有雾,因此接下军令,为后面借箭埋下伏笔,表现了诸葛亮的善于思考。诸葛亮暗中吩咐鲁肃的听差做准备,并声明“泄露者斩”,将准备工作都做在了幕后,这弥补了《三国演义》原书中周瑜知道诸葛亮的准备百思不得其解的漏洞。这段书再配以演员表演,绘声绘色,一丝不乱,将诸葛亮的机智、冷静都刻画的 极为传神,凸显了扬州评话细节塑造的魅力与特色。

扬州评话的说话艺人不仅是演说者,更是创作者,他们具有作家敏锐的感觉与驾驭语言的能力,因此在书目的谋篇布局中才能驾轻就熟,让观众得到艺术的享受。

参考文献:

李真、徐德明《笑谈古今事——扬州评话艺术》,广陵书社,2009年9月

扬州慢篇5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扬州;城市格局;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12-46(3)

京杭大运河(以下简称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两大工程。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5大水系,历史上曾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中国南北航运的大动脉,发挥着水利灌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扬州地处南北走向的大运河和东西走向的长江交汇处,是大运河流域的重要城市。扬州真正意义上的繁荣始于隋代运河的贯通,扬州的发展与大运河密不可分。

1 大运河扬州段的形成与历史

1.1 大运河的形成阶段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开凿了邗沟用以连通长江和淮河。邗沟起始于邗城,即现在的扬州,至淮安旧城北五里与淮河连接。直至汉末,邗沟主要用于军事,为扬州的河运奠定了基础。

至隋代,隋炀帝杨广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征集民夫重开邗沟,加深拓宽,裁弯就直,并将以前历代开凿的运河连通,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河北涿郡(今北京市通县附近),南至浙江杭州,总长约2500公里的隋代大运河。这也使得扬州成为了长江沿岸的一个水运中心。

1.2 大运河的发展阶段

唐代长安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当时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这一现象在晚唐时期更加明显)。唐末,藩镇割据,物资通达困难,使得关中地区的依靠渐渐转向受战火破坏的蜀地,运河渐渐淤塞,由此唐末、五代时期扬州慢慢衰败。

宋定都开封之后,重视漕运,治理疏通各地的运河。扬州是南北运输的一个重要节点,开始恢复往日的繁华。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先后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以及通惠河,改变了大运河的河道走势,形成了现今的京杭大运河格局,大大缩短了航道长度。同时,元代还开辟了海运进行漕运,扬州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地位有所削弱。

明、清两代实行海禁,海运基本被废,大运河的重要性再度提升,成为王朝关乎存亡的生命线。古邗沟因地势较低,连通湖泊,经常受到洪水的侵扰而断航,明代官员在高邮湖旁边重新开凿了运河,使得新的运河避开高邮湖和邵伯湖,古邗沟一段成为一条联系扬州地区和运河干道的支流(图1)。

清代的漕运基本上承袭明制,每年依靠江南来满足国库用粮,因而非常重视运河的治理。康雍乾三朝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保持了运河良好的通航条件,为漕运和盐运的兴旺畅达提供了可靠保证,并促进了沿河城镇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扬州处于运河的转运要地,成为南北漕运的重要转运地和国家中部各省食盐的供应基地和集散地,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走上了又一个辉煌的时期。康乾盛世之后,盐道渐渐衰败,铁路的开通给漕运带来了巨大冲击,扬州在交通上的地位一落千丈,加之清代末年的战乱,扬州的衰败难以挽回。

1.3 大运河的衰落

民国时期,津浦铁路开通后,大运河交通地位大为下降。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扬州运河进行治理,主要是清除淤障,修建船闸,1961年底完工。扬州段的航道也大为拓宽,并改道城市东侧直接和长江相连。大运河改道以后,从茱英湾到瓜洲的古运河河段成为完全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古运河了。

2 大运河对于扬州发展的影响

扬州城的历史始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在蜀冈建立邗城,作为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建都广陵,即邗城,扬州的兴盛由此开始。隋朝统一全国后开凿运河,使得扬州成为当时的重要商港,直至唐代,扬州成为全国的交通枢纽,进入它的全盛时期。此时扬州的城址与最早的邗城相比,大置没有变化,子城仍在蜀冈之上,但是开始在蜀冈下建筑罗城,这是居民以及工商业向运河集聚的结果。唐代罗城内的两条河流均为运河的支流,沿岸已经形成了一些码头,由运输带来的经济繁荣催生了唐代罗城的出现,罗城中集中有大市、小市(图2)。北宋的扬州城延续五代时期周朝的扬州城。南宋定都杭州,扬州的军事地位变得重要,成为南宋防护的北门。由于宋代扬州城截取的是唐代罗城较繁华的东南部,所以主要街道、水道沿用了唐代的布局,但是街市则比唐代更加开放,这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元代基本沿用宋城。明嘉靖三十五年,知府吴桂芳筑新城,从此,扬州城的城址完全脱离蜀冈。清代袭用未变。隋唐以来,扬州的城址虽然几经变迁,但始终临近大运河,这是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所致。

自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唐代,扬州段的运河主要用于政治、军事,唐代以来运河起到了一定的漕运作用,刺激了扬州商业的发展,在靠近运河的地区形成了工商业者的聚居区和沿着运河设置的大市、小市。由于运河给扬州带来了极其优越的交通条件,经济急剧发展,定时开闭的大市、小市已经越来越难满足人们的需求了。根据史料记载,罗城内除了大市、小市外还有一个“十里长街”,可以看出当时的里坊制已经有了解体的趋势。宋代的商业布局大体上与唐代一致,但因为经济的发展,里坊制逐渐被打破,原本的商业格局呈现出慢慢解体的趋势,并逐渐向居民区内渗透。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依然是重要的交通运输线,商业仍然集中在运河附近。近代之后,运河的交通地位下降导致了扬州的地位下降,失去了以往的辉煌。

3 大运河与扬州的互动关系

大运河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军事、供水、航运、政治、文化等多样,是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命脉,它见证了扬州两千多年来的兴衰。虽然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是出于军事考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功能成了大运河的主要功能。

隋唐以后,运河的主要功能由军事向经济转变,城市逐渐向运河边发展,运河沿岸滨水城市空间发展越来越迅速,主要是物流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随着商业的发展,古运河还承担了南北漕运、盐业集散中心的功能。为了适应大运河的一系列功能变化,扬州城形成了从钞关到东关街口一线的沿运河商贾集居区,以及从埂子街、多子街经新胜街、过教场到彩衣街一线位于城市中心的商业区,旧城形成文化教育区,新城东南片则为手工业生产、经销区,旧城西北郊的蜀冈-瘦西湖是风景游览区。随着运河由军事作用转为经济作用,扬州的城市性质也由军事重镇转为商业都市和文化名城,深沟高墙向开敞集市空间转变,经济异常活跃,人口迅速增长。随着大运河这一自然环境要素的不断变化,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也在不断调整。在现代社会,大运河的交通地位早已丧失,也难以再次恢复。与此同时,大运河的文化、游憩娱乐和自然生态功能越来越重要,人们对滨水空间的社交、游憩、文化等功能的需求越来越大。运河的文化功能为人们所挖掘,运河的整治也在进行,只是现在的整治更加偏向于挖掘运河的文化内涵和游憩娱乐功能。

4 结语

纵观大运河扬州段和扬州的历史,可以发现大运河与城市是一个相互依托的系统,大运河的通畅是城市繁荣的前提,城市发展过程是伴随着人们对运河的认识、改造和利用而进行的。扬州自古傍水而建,因水而兴,运河孕育了扬州城的经济和文化,而扬州城早已被烙上运河的烙印,扬州史上的三次繁华均是得益于大运河,如今大运河的交通运输功能的地位已经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多元复杂的功能。近几年,京杭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已经进入关键期,这将充分挖掘出大运河的文化内涵,也是大运河能够重新焕发光彩的一个重要契机,扬州天然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大运河对于城市的重要性,古运河将通过另一种方式对扬州城市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给扬州的发展带来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 姚汉源.京杭运河史[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3] 朱福烓.扬州史述[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4]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 蒋忠义.隋唐宋明扬州城的复原与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年纪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7] 曹宁毅.“运河的变迁”——论扬州古运河的功能变迁与综合开发[D].同济大学,2006.

[8] 刘捷.由唐至明运河与扬州城的变迁[J].华中建筑,2001,(5):23-26.

[9] 季鹏.地理环境变迁与城市近代化——明清以来扬州城市兴衰的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02,(12):52-56.

[10] 陈薇.城河湖水一带绿杨城郭一体——扬州瘦西湖研究二则[J].中国园林,2009,(11):12-16.

作者简介

康静劼,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胡振宇,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扬州慢篇6

何谓拆烩鲢鱼头?简而言之,是用拆骨后的鱼头烹制的佳肴。就拆骨而言,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寻常技艺,不足夸耀。其实,大凡拆骨的菜肴,颇费工夫,很见功力。如果说拆骨凤爪、拆骨鸡翅、拆骨猪手是初级阶段,那么拆骨的三套鸭、拆骨的鲢鱼头,那简直是登峰造极的水平。那功夫,没有三年五载的锤炼,别想出道,更谈不到得心应手。

拆烩鲢鱼头所用的鱼类,均为花鲢。花鲢又叫鳙鱼、胖头鱼、大头鱼。它的特点就是头大,做菜好看,气派。花鲢的鱼头,不仅肥美鲜嫩,营养丰富,更是美容养颜、补脑健脑的上好佳肴。现如今,人们追求健康的生活,倡导药食同源的理念。是故,大凡具有药食功效的美食,都会备受追捧。扬州人自古就爱吃鲢鱼头,也深谙药食同源的理念。扬州民谚曰:“花鲢吃头,青鱼吃尾,鸭子吃大腿。”此谚强调了三种美味的精华所在,也表明人们对鱼头的酷爱。

拆烩鲢鱼头的主料,就是花鲢的鱼头。通常要选用2.5公斤左右的鱼头,鱼头越大,肉质越嫩,也越气派。制作之时,先从鱼头下巴处下刀,将鱼头一劈为二,打理干净后,放于冷水锅中慢慢炖煮。用冷水的好处是,加热缓慢而均衡,鱼头不会破损。这时锅中还要放入葱姜、料酒去腥。待鱼头九成熟,小心翼翼地取出。此刻,通常还要借助锅铲或是笊篱。鱼头取出后,将其放于清水之中,此时要借助水的浮力,以保持鱼头的形状,也是为了醒目,便于操作。

拆骨的步骤是,先大后小,全部拆除,丁点不剩,另外还必须保证鱼头的完整。操作之际,大厨们既要屏气凝神,又要从容不迫。讲究的是心眼相应,手眼合一。若是鱼皮破损,鱼肉散碎,无异于唱戏的跑调,美人破相,花残月缺。您还别小瞧,烹饪不仅是一门技艺,也是一门艺术。有些大厨,每每谈及鱼头拆骨时的感受,大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人们常说,小心驶得万年船。这般谨慎,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就拆烩鲢鱼头的辅料来说,颇为讲究。通常有火腿、冬笋、香菇、虾子、菜心诸等食材。有的大厨还酌情加放蟹肉、鸡片、鸡肫、鸡肝诸等食材。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理念在扬州人精致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尽善尽美,锦上添花当然更好。

鱼头拆骨后,便可烹制了。先将葱姜下锅爆香,随即加放高汤,其后,依次放入鱼头与各种辅料与调料。此刻一定要改用大火,一时间,满锅翻滚,咕嘟一片。观看中,期待中,鱼香满屋,四下飘散。别急,最后还要放入鲜嫩的青菜心,方可装盘。

拆烩鲢鱼头的特点为:鱼头完整,形象美观;汤汁雪白,浓稠鲜香;鱼肉细腻,腴美鲜嫩。无论是观赏还是品评,都是极高的艺术享受。此道佳肴,因无刺,故无后顾之忧。它既可大块满口,大快朵颐;亦可细品慢尝,领略神韵。拆烩鲢鱼头,如今不仅在我们扬州大展风采;亦被外埠餐馆引进,光荣绽放。

扬州慢篇7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第一句是说送别的地方,第二句说送别的时间和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第三句是李白目送孟浩然的船顺流东去,直到看不见了。第四句说孟船不见,只是江水滚滚东流,不知何时能再见面。四句全不属对,音节极自然。

这首诗开头便提出“故人”两个字,下得非常稳妥。诗中纯挚深厚的感情全是为故人发出,这首诗也是为故人而作。同时,提出“故人”当然送客的主人李白也在局中了。西字紧照应扬州,因扬州在武昌东面。孟浩然将从黄鹤楼往扬州去,所以说“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是指离别的时候。六朝时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暮春三月,江南草畏,杂花生树,群乱飞”可以作“烟花三月”的注解。“烟”是“五湖烟景有谁争”①的烟,是“烟波江上使人愁”②的烟,是“绿杨花扑一溪烟”③的烟。这里的“烟”只是一种气体,古人把肉眼看得见的气体叫做“烟”。在黄鹤楼上往四面一看,便见一片花的海洋。因是远望,好像在花的上面薄薄地笼罩上一层雾,这种雾便是烟。这种烟好似薄纱,——“薄薄纱厨望似空”④那种纱——好似鲛绡。总之,“烟花三月”四个字是写眼前一片绝妙的景色。在这样美好的春光里,李白与孟浩然是知心的朋友,如能在一起盘桓,畅谈自己的胸怀,饮酒赋诗,有多么好呵!而不料孟浩然却要往扬州去(想是有不得已的原故),不得不与李白作别,这是多么令人惆帐和依依不舍呵!况且如今扬州也正是“烟花三月”,只身前往,多么寂寞!“下扬州”的“下”字是从上而下的意思,以武昌对扬州来说,武昌在长江的上流,所以说“下扬州”。李本不愿孟去,而孟不能不去,那末李想留也留不住了。于是孟登船顺流而去,而李则在楼上立翘首以送其行。“孤帆”是孟所乘的船上所挂的帆。孤字虽是帆字的形容语,但在这里是说孟只身远行的孤单。“远影”的“影”,是帆影。李白始而在黄鹤楼上饯别孟浩然,继而孟登舟而去,那时李在楼上还能看见他的船,船越走越远,慢慢地看不见船了,只能望见船上的帆了;帆越来越远,越来越小,渐渐地帆已不能辨别,只看见远远的地方有一片帆影。这片帆影走到天与水相连接的极远的地方,忽然看不见了。此时李白心中有难以言说的怅惘之情,怎么帆影就会不见了呢?噢!原来是长江的水把它漂走了。此时不自觉地回转过头去望黄鹤楼的西面,只见滚滚的江水从西边天际流来,往东边天际流去。朋友是不见了,而长江的水却无古今无书夜总是这样地流呀流!黄鹤楼相传是荀环驾鹤仙去⑤的地方,那么孟浩然的别我而去,能何时见面,实在难以知道,他是不是会像“黄鹤一去不复返”⑥呢?楼前的景物三月烟花已无心去赏玩,呈现在眼前的唯有这送走友人的流不尽的长江,而江水是不回头的,那么孟浩然会在什么时候回来呢?我们通过后面句可以想见李白在楼上翘首远望低迥往复的神情,从而李对孟的一片深厚的友情也不言而喻了。

这首诗一气呵成,没有一个字松懈。无论是情感的深挚。语句的自然,音节的和谐 ,境界的深远,都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清代学者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⑦这话说得是很中肯的。

① 崔涂:春夕旅怀。

② 崔灏:黄鹤楼。

③ 张:洞庭阻风。

④ 周邦彦:浣溪纱词 。

⑤述异记:“荀环息江夏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云汉,乃驾鹤之宾也。宾主欢对,辞去,跨鹤登空,渺然姻减。”

⑥ 崔 灏:黄鹤楼。

扬州慢篇8

端午节到了,又要放假了~在这开心的时刻,小编带大家一起“考考古”,一起看看端午真正的由来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端午节的真正来历_2021端午节吃什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的真正来历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人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包粽子是为了投食屈原,赛龙舟是由人们划船搜救屈原演变而来;后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那么端午最早的起源是什么呢?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祀龙图腾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在正南中天(就…头顶),是龙飞天的日子,这一天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上古先民就选择这一天以赛龙舟的形式来祭祀部落龙图腾,同时祈求祛病防疫,风调雨顺。

苍龙七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名词,早在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对,就是“黄道吉日”那个黄道,并非赤道,是古人从地球上看,太阳慢慢在星空背景上围绕地球转一圈的路径)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组,即为“四象”: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这也是“左青龙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的由来)。

每个“象”都有七个星宿组成,东方的七个星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型形象,被人们称为“东方苍龙”。

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七宿的角宿在仲春出现在地平线上,即为“龙抬头”;

仲夏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即为“飞龙在天”,此时即为“端阳日”,又叫“端午日”。

这,就是端午真正的由来!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端午节就蕴含了丰富的天文星象知识,给我们先祖的智慧一个大大的“666”!

安徽端午节吃什么1、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现在大多数人仅存的比较了解的一个端午习俗。最早是为了纪念屈原,慢慢的,粽子逐渐演变成一种深受大众喜欢的美食。刚踏入农历的五月,合肥一些百姓就开始浸糯米了,紧接着是洗粽叶、包粽子。

2、绿豆糕

老辈的合肥人都知道,合肥旧时曾有“早端午晚中秋”的说法,即端午节一般是早上过,中秋节一般是晚上过。端午节那天,清早起来一定要吃粽子和绿豆糕。之所以选择绿豆糕,是因为南方气温湿热,而绿豆性味甘寒,正好用来清热解毒。所以端午节吃绿豆糕除了满足人们的口福外,还是防病健身,迎接盛夏酷热酷暑的现实选择。

3、鳝鳖

在合肥地区,有种特殊的食俗,就是端午要吃鳝鳖,叫“箭杆黄鳝马蹄鳖”。此外,环巢湖一带,还流行一种“躲午”习俗,就是到了端午节正午,家家户户不举火,带着粽子等食品到野外进食,女儿嫁出去的,回娘家过节。

4、花糕和苋菜

另外,端午节这一天还要吃花糕和苋菜,花糕是用发面加糖蒸制,形似元宝、蝴蝶,表面以红色花点缀,为儿童爱吃的应时点心。苋菜也是不可缺少的应时菜。俗谓饮雄黄酒可防生疥疮,吃苋菜可净腹,土话叫“打浪肠子”。

5、端午粑

怀宁一带除了吃粽子,还要吃“端午粑”,就是用精面粉和酒酿,放青桐叶或荷叶上,经过发酵后蒸熟,甜美清香。蒿子粑粑也名列其中。蒿子粑粑,是安徽江淮、江南地区流传的一种特色美食,主要以蒿子、米粉、腊肉为原料精制而成。

扬州端午节习俗扬州端午节习俗:端午的吃

提到端午的吃,让人想到的肯定是粽子。扬州的粽子自古就很有名,扬州的粽子和嘉兴的粽子有所区别。“嘉兴的粽子很绵软,比较松软可口,而扬州的粽子很紧实,很有嚼劲,这和扬州人包粽子的手艺有关。扬州人包的粽子有鲜肉、香肠、红豆、蚕豆等,形状有斧头粽子、小脚粽子、三角粽子等。

除了粽子扬州还多一项独特的端午食品——绿豆糕。端午回娘家,带的礼品里必定要有绿豆糕的。

扬州人端午宴的菜谱里必须要有十二红,也代表一年十二个月里,月月红火:烧仔鸡、红烧肉、剁老鹅、烧黄鱼、炒长鱼、炒虾子、炒苋菜、炒蚕豆瓣、拌黄瓜、拌凉粉、咸鸭蛋……显得丰富多彩,以前人家再穷苦,也要在端午这天,烧一条黄鱼,这样才能预示今后的生活红红火火。

扬州端午节习俗:端午的喝

喝雄黄酒也是端午不可缺少的,把雄黄、朱砂、蒜头、生姜泡成雄黄酒,在端午的阳光下爆晒。正午时分用蒲艾把子蘸雄黄酒洒在室内户外的各个角落消毒。“赏午”时家人同饮雄黄酒。因为只有在端午的午时才用雄黄,故扬州人有一句俗话:“过了午时不卖雄黄”,以示时过境迁。如果大家看过白蛇转的就知道,白娘子就是因为喝了雄黄酒而显出原形的。

扬州端午节习俗:端午的穿

孩子要挂“百索子”端午清晨,大人会给小孩挂上百索子,认为这样可以辟邪。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除了“百索子”,还有“鸭蛋篓”,也是用五色丝线,编织成盛放鸭蛋的篓子,挂在胸前。甚至还有将蚕豆煮熟,串成珠链,也是悬挂用的。为了辟邪,孩子们还要穿上老虎兜,套上老虎鞋。

上一篇:仓库管理范文 下一篇:重阳节的古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