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台词范文

时间:2023-12-12 09:52:11

蜗居台词篇1

2、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把新欢变成旧爱,把冲动变成习惯。

3、来到这大都市几年后,我们就回不去了,也不想回去了,因为这里逼着你学习,逼着你进步,慢慢地人就会有一种气质叫奋斗……很多时候是需要机会的,机会来了抓住,机会没有来,就做好自己眼下的事情。

4、说出“爱”字只需要一秒,然而去实践它却需要用一生。

5、女人活到我这个岁数,早该明白了男人都是一个样。年轻时候需要垫脚石,中年时就需要强心针,到老了就要扶着拐棍。我活该自己做了垫脚石。

蜗居台词篇2

关键词:小说《蜗居》;电视剧《蜗居》;叙事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013-01

自从2009年的春季以来,电视剧《蜗居》在我国掀起了一股热播的狂潮。虽然在这期间曾受过有关部门的职责,可其收视率却居高不下。该电视剧是依据作家六六的同名小说进行改编的。从叙事学的类型上分析,《蜗居》是一部都市情感或者是家庭伦理的文学作品。但是《蜗居》之所以能够如此风靡,那是因为它在叙事方面已经超越了情感与家庭伦理的范畴,已是辐射到了更深刻的社会现实的层面。那么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小说《蜗居》与同名改编电视剧进行分析比较,有什么异同点呢?

一、小说《蜗居》与同名改编电视剧叙事的相同点

(一)相同的叙事主题

叙事主题是叙事学分析的重要内容,对文学作品的叙事主题的理解,便是抓住了其精髓。无论是小说《蜗居》还是电视剧《蜗居》,两者的主题大体上都保持一致。小说与电视剧的创作者都精心地选取了“房奴”这个角色作为切入现实生活的“横断面”。故事当中的年轻夫妇主人公郭海萍与苏淳,大学毕业以后,满怀梦想留在大城市奋斗。身为大城市普通的工薪阶级代表,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纯属妄想。即使再努力工作、攒钱,永远赶不上迅速增长的房价。正是于这样无奈、压抑以及烦恼、焦虑的情况下,恩爱夫妻也成为了经常吵闹的仇人,生活当中的琐事也可以成为家庭阻碍的引发点、导火线。《蜗居》当中郭海萍和苏淳夫妇是代表了千千万万的 “房奴”, 是当今生活于大都市中当中的一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房奴”的现实当中的生活作为作品的表现对象,具有广泛的现实生活代表性,容易吸引大众的眼球,引起大众的强烈共鸣。

(二)相同的欲望叙事

大城市当中的生活一向是各类人群追求、实现其欲望的大舞台,与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小说《蜗居》与电视剧《蜗居》,在欲望叙事上均展示出宏大的城市生活画面的叙事框架,形色各异的人群出没在大城市中,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差异化的欲望与追求。在大城市这件光鲜亮丽的外衣下,居民内心当中的欲望一直在萌发于膨胀,最终都陷入未曾想到的陷阱或者圈套当中,不能自拔。不管是海萍与苏淳夫妇,或者是石窟门的老房当中的老奶奶,都不得不面临着“蜗居”的生活,甚至是宋思明,也由于害怕树大招风,不得不与家人一块住在一所老房子里面,使用陈旧的家具,本身也处于蜗居的状态。可这也仅仅是《蜗居》作品当中所阐述的“身体蜗居”,作品的深度是很好地叙事了大城市人群当中的“心灵蜗居”。作品均阐述了“蜗居”本身实际上是对更宽广的空间呼唤,除了生活当中的空间,还有身体上、内心当中的空间。各种各样的“蜗居”背后均隐藏着突破的不同的欲望。海萍是因母爱而激发的欲望;老奶奶是对房子的渴求欲望;宋思明是权力、金钱、色性的欲望。

二、小说《蜗居》与同名改编电视剧叙事的不同点

小说《蜗居》与电视剧《蜗居》叙事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身体叙事的不同。《蜗居》反映以及建构出当代大城市生活人群在婚恋当中的困惑和危机,运用身体伦理进行叙事。在海藻心中,姐姐海萍的幸福便可是自己的幸福,甚至已经超越了自己的幸福。所以,海藻能够毫无怨言地和小贝混住在廉租房当中,却因为海萍那急需的6万块钱而与小贝产生摩擦。此时,海藻通过对宋思明的倾诉、求助时,已经对自己的身体无法处置了。她出卖了自己的身体便可解除海萍的燃眉之急,但却是对小贝、对自己的爱情的一种背叛。最终,海萍接受了妹妹的“慷慨解囊”,却持放任的态度看待海藻与宋思明之间的关系,使得海藻走上不归路。电视剧当中对宋与海藻之间的性事叙事显得较为含蓄,却也背上庸俗、色情之名,甚至遭到广电局的封杀。但是小说当中,对性事的叙事显得更为裸。究其是由于电视剧所面对的受众范围的扩大化、以及其公共场合传播产生的社会影响所导致的。

三、结语

春季以来,一部名叫《蜗居》的电视剧在全国掀起热播狂潮,虽然期间也曾被相关部门指责,但是收视率居高不下。该剧是根据六六同名小说改编,围绕着“海萍夫妇筹款买房”这一核心事件,讲述了几位主人公因此而改变命运,最终走上悲剧之路的故事。从电视剧的叙事类型上,总的来说,电视剧《蜗居》的成功最为关键的是剧本,而剧本是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蜗居》作品当中的小说叙事是电视剧叙事的基础,电视叙事是小说叙事的延伸、补充,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关联的。不管是小说叙事还是电视剧叙事,《蜗居》都具有着强烈的时代性与现实性,这也是它之所以成功的根本。

参考文献:

蜗居台词篇3

认真地说,我喜欢《蜗居》尤甚于《潜伏》。它就像一根刺,拨弄着每个房奴或准房奴的心弦,艰难而且感动,疼痛着愈加清醒。

有个不成文之理,越红火越有争议。《蜗居》自然也是众说纷纭。

一个相交淡如水的朋友某天夜里突然发来信息问我:你觉得《蜗居》真实吗?那剧中故事真的是你我正在经历的生活吗?

我说是的。这正是你我正在经历的生活。假若你不曾心生感触,或者觉得有失偏颇,那是因为,你被生活麻木了。生活譬如温水,人似青蛙,温水里的青蛙往往失去警惕,被烫着,并不自知,渐渐发不出声音。

而在同上,争议最多的不是《蜗居》有几分如同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而是,台词太黄太露骨了。有好事者甚至不辞劳苦截下一段段视频,暧昧的动作,的话语,这么一解剖,看起来的确麻辣烫。

可是,也正如《蜗居》的编剧六六所说,不是剧本太黄,是有些观众太纯洁了。

有些观众是真纯洁还是伪装纯洁,姑且不论。只说这部剧,这是一部视剧,讲述成年人的情感生活。成年人,该成熟的都成熟了,七情六欲,食色性也,哪个都不是清心寡欲的圣人。一如某人所说,过上等生活,享下等。既然这样,打个情骂个俏实在不必大惊小怪。谁家小两口或者老夫妻,不在卧室说些血脉贲张的悄悄话,做些爱做的事呢?

倘若你实在看不了这描述欲望都市的欲望生活,也无须谩骂,请君欣赏纯洁的少儿剧,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得了。但愿,你不会看着看着,竟也很觉得,白雪公主又是和王子又是和七个小矮人,这样生活也是混乱,是肮脏。

正所谓心中有佛,所见皆是佛;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过是看你用了哪种视角去看待罢了。仅此而已。

我看《蜗居》,只看见我们的生活实在辛苦恣睢。我们都是上帝的棋子,上帝拈指落棋,我们活得有笑有泪。

那部被古往今来万千人议论纷纷的《金瓶梅》,也是一样,有人只能看见那些玉体横陈泛滥的字句,有人却透过看见了欲说还体的悲剧。不过是视角不同罢了。

你的视角决定了你所看见的世界,你的姿态就是你的颜色。横平竖直或者七上八下,颜色自然有黄有白或者浓黑污浊。

看杂志也是一样呵,同样一本杂志,有人看了摇头叹息,说是字里行间横流教人学坏,有人看了却遇见了自己的生活,生出知己之感,每期都会买来看。

万言千语说来道去,水落石出一锤定音:你的姿态就是你的颜色。

蜗居台词篇4

小小的心,有大大的梦想,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周杰伦《蜗牛》

一部《蜗居》,一部《奋斗》。“80后”甚至“90后”的青年人为之沸腾。

有人说《奋斗》是一个大男人对于理想爱情的乌托邦,而《蜗居》则是一个小女人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描述。

电视剧《蜗居》的确给当今的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韩寒,这位思路超前、文笔犀利的“80后公共知识分子”说:“高房价逼迫当代的年轻人放弃了许多梦想。”年轻人不懈奋斗,为了摆脱蜗居生活、远离狭小的临时居所,好似一只只小小蜗牛背负着沉重的躯壳,在生活中步履维艰。

作为社会“新鲜人”的我们,还能够只蜷缩在自己小小世界里掩耳盗铃吗?

对于《蜗居》的时代现象,我开始冷静思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多想看到“诗圣”杜甫所提倡的美好图景,然而现实的冷冽刺伤了多少热血青年的赤诚之心。

好的作品,就是每个观众都能从其中的不同角度看到自己的影子。这部剧集有人抵制,有人热爱。对于80后、甚至90后的我们来说,又能够从其中收获些什么呢?《奋斗》中的生活无非就是:友情、爱情、地位、财富。又有几个人如电视剧主人公般蒙受幸运女神的垂青呢?然而《蜗居》遭遇的更多是关于现实的思考:房奴、二奶、反腐。

现实和梦想的挣扎

大学生对于这些敏感的话题有着自己的思考。对于通过灰色手段获取利益,在校大学生有着自己的认识。

家里还有兄弟姐妹的大学生杨勇表示:“男人肯定要出去打拼,压力又大。面对很容易得到的诱惑肯定会动摇。”面对诱惑容易动摇,是涉世不深的我们很容易犯的毛病。

大二学生张昱沛表示:“二奶问题,这是个人问题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从高层次的精神层面来说,肯定是不齿这种行为的。但是从客观现实来讲,女生几年的青春时间很短暂,个人选择也是有现实压力的。然而,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看来当个人选择纠缠上社会现实,就不会再那么单纯简单了。“花自己的钱最爽啊,并不是说结果怎样,而是说奋斗的过程。”拥有独立意识的现代新女性,还是更加看重自己所经历的奋斗过程。

编剧六六笔下的人物个性独特、内心丰满,我唯独钟情于剧中的两姐妹:海萍和海藻。因为她们的不同选择,正是时下年轻人所选择的不同道路。

海藻的选择

时下的年轻人,常常在现实和梦想之间迷失。她是刚毕业不久怀揣梦想在大都会漂浮的小年轻。她和同居男友小贝苦中作乐。她又是一个普通单纯的柔弱的无法抵御物欲诱惑的小女生。在面对挣扎、道德和法律边缘、外表风光内心极度痛苦的贪官宋思明所说“通往精神的路很多,物质是其中的一种”的时候,海藻动摇了。

她选择了职业二奶的道路。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大肆挥霍自己的青春、爱情和生活。她是可怜的。无论给自己的“二奶”行为打上多么美好的爱情标签,她始终不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以后的生活。

新疆大学新闻专业的女生杜璨说:“对于未来。我更欣赏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争取自己的幸福,不要走捷径。尤其是女孩,对女孩来说,幸福是要靠自己把握的。不能为了一时虚荣、为了表面的繁华放弃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东西,最终伤害的还是你自己。而且会给你的亲人带来伤害。并且伤害最深的就是你自己。”她道出了选择背后的深意,你自己的选择不仅仅关乎你自己,最终还将还关乎那些关心你、爱你的亲人们。

“蜗居”时的挣扎

“蜗居”已成普遍现象,尤其在大城市中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中小城市的压力较之大城市来说小了许多。然而很多大学毕业的青年人宁愿蜗居大城市,不愿选择小城市。那么究竟会选择蜗居于大城市还是安逸于小地方呢?

某校大一的班干部刘丽颖说:“如果选择生活的城市,年轻的时候一定会选择大城市奋斗,毕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如果我能够在大城市生存下去,能够追求到想要的生活,不在乎花多久的时间,付出多少的努力都会坚持下去。”年轻需要奋斗,如果年轻的时候不拼搏,年老的时候庸庸碌碌一定会后悔。

韩寒,作为目前最知名的作家之一。他以自己为例,透露自己的住所在上海的地段不佳,面积也比众人想象的要小得多。而且他身边一位朋友为了一次性付清房款,刚刚问他借了七八十万元钱。这番话,确实道出了现实存在的一些状况。所以韩寒就发出了“高房价逼迫当代的年轻人放弃了许多梦想”的感叹。

就连现在身价高涨,刚刚在“2009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原创歌曲奖”评比中获得“内地最受欢迎女歌手”的超女明星周笔畅也慨叹道:“我身边的朋友都在为买房子的事情烦心,我爸爸妈妈希望我在北京买房,但是现在北京的房价好贵啊!简直贵的离谱!我现在是买不起的了。”

这就是当下的现状,名人尚且如此,何况普通百姓?

家境比较殷实的在校大学生张昱沛说:“现在中国的环境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均。小城市的最好教育可能只是大城市的中下层。大城市意味着更好的资源、更好的生存环境。过十年之后你的结局可能会完全不同,你的交往面,环境会完全不同,可能对你未来孩子的家庭环境也会完全不同。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讲,选择大城市,就是选择更好的环境。”很多年轻人认为,梦想总是在他方,风景总是在远处。但如若,社会给年轻人提供更加公平的环境,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不是会少些羁绊,多些一往无前的勇气呢?

海萍的选择

她和丈夫同为名校毕业,然而每天都在为生活疲于奔命,她形容自己的生活:“每天晚上,我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灯光,我就会在想这城市多奇妙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生活。别人的生活我不知道,而我呢?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我哪有什么未来,我的未来就在当下,在眼前。”

“蜗居”挣扎后的希望

她在迷惘中爬行,一旦找到门路,不惜任何力气。海萍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可以说妹妹的悲剧她负有很大一部分责任。编剧六六说:“海萍给平头百姓一种希望,就是凭自己的努力,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欲望都市里站稳脚跟。”

最终,海萍摆脱了蜗居的生活,通过自己的努力,她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青涩的“校园人”转化为“社会人”,所要应付的就是这些所谓社会的阴暗面。它们真实存在于我们生活每个角落。也许这些浮躁的词汇距离你现在的生活很遥远,然而在时间的裹挟之下,你必将在不遥远的将来和它们狭路相逢。

危机之时,方能见其意志是否坚定。重压之下,方能看其选择是否有着自己的坚守。

的确,年轻的我们会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沮丧、失控;年轻的我们会在利益的诱惑之下彷徨、动摇;年轻的我们会在人生的选择上茫然、迟疑。不过,生活的每一刻都是在现场直播,记住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人生没有彩排重演。

借用《蜗居》里的经典台词结束我的畅言:

蜗居台词篇5

六六的长篇小说《蜗居》,出版于当今的“影视时代”。作品的艺术成就与《伤逝》并不在一个层级,若不是同名电视剧的拉动,可以肯定地说,知道还有小说《蜗居》的人,只能是一个狭小的群体。基于此,本文就从小说《伤逝》到电视剧《蜗居》谈点只言片语。

《伤逝》是将“五四”运动前后的时代背景加以浓缩,让读者通过人物命运去透视、领会作者的文外之意。《蜗居》是拿当今现实以“”为由加以扩展,把某一群体的尴尬展示给观众。

耐人寻味的是,《伤逝》与《蜗居》,仿佛跨越时代产生了遥相呼应的远程效应,两部作品的人物彼此似曾相识。

《伤逝》中的涓生、子君;《蜗居》中的海萍、海藻、苏淳、小贝。其身份属性,都是青年知识分子,习惯上把这类人称为“小资产阶级”。这群不同时代的被城市边缘化了的打工族“白领”,事实上近乎无资无产。当今一些青年“小资”,就算有车有房,那也是靠银行“按揭”;有点股票,多数人被设局“套牢”。没有人去较真他们与“小资产”是否名实相符,就像“阶级”本是中性词并无褒贬之意,没必要心虚似地换成“阶层”,无非就是某个群体的代表符号,仅此而已。人们观念中的“小资产阶级”,多是就那个群体中人的心态、情趣、言谈、举止有别于其它群体而独具特色,即“小资情调”而言,并不是别的什么带有政治色彩的东西。

由于无资无产,从学校走出来的“小资们”,想在都市落脚,就不得不选择与他们不屑为伍的“小市民”为邻。

《伤逝》中涓生、子君“看了二十多处这才得到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

《蜗居》中的海萍、苏淳寻到“藏在城市中的一个狭窄的里弄里,简陋、破败、晾晒衣服如彩旗般铺展开来的处所。”

涓生和子君,还占有“一所小屋里的两间南屋”,且还有“极其安闲幽静”的舒适感。

海萍和苏淳没撞上好运,“他们居住的屋子是一间十平米左右的老式住房后加的阁楼,卫生间和厨房都是跟邻里共用的。”

两相比较,不知道涓生、子君是应该为自己身处封闭落后的年代而庆幸,还是海萍、苏淳要感叹自己生在与世界接轨的转型期以至于今不如夕。

若作简单的类比,就容易犯“形而上”的错误。值得思考的是:寻找住所的小问题,其中是否隐含着被人忽视的大问题。

时代在发展。时代的列车迅猛向前,载着精神,载着物质。时代的列车还经年不息地载着曾经是以土地刨食的农民进城打工。安身才能立命。蜂涌入城的农民工,以他们人数上的强势,大面积占领“地盘”。于是,逼着那些从学校走出来的知识青年,要么“蜗居”在闹市中的某一角落;要么“蚁居”在城、乡结合部的某个棚户区混扎于“小市民”群体之中。

《伤逝》中的涓生、子君;《蜗居》中的海萍、海藻、苏淳、小贝们,虽隔着时代的“代沟”,却害有一个通病:与城市底层社会的“小市民”在思想上格格不入,无法也不愿意与“小市民”思想沟通更别说在情感上打成一片。

然而一接触到生活实际,“小资们”鄙视的“小市民”习气,却如同镜面反射般的将“小市民”“影像”在他们身上印照得分毫不差。

《伤逝》中子君“因油鸡争食与同院的小官太太暗斗”;《蜗居》中“被邻居抱怨用水太多的海萍,以反指邻居偷用自家的油予以回击”的情节描写,都十分到位地指出了:知识青年“小资们”精神上的制高点,一旦被行为挪走了支撑,居于制高点上的“自优感”必然会落入市俗的酱缸,结果是不能脱俗。

《伤逝》和《蜗居》都反映了知识青年“小资”的男女结合。不同时代的两部作品中的人物,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证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小资”们步入结婚或同居过的“二人世界”之后,只要他们还没有跻进所谓“中产阶级”的行列,还混扎于底层“小市民”之中仍处于“蜗居”或“蚁居”的生存状态,其“小资”情调的瑕疵,在柴米油盐面前将无处遁形。生活的苦水,犹如漂白溶液般不停地侵蚀他们理想的斑烂色彩,最终只能留下一片惨白。

《伤逝》中的涓生、子君“吃了筹钱,筹来吃饭”。子君为打发寂聊养的油鸡和小狗“阿随”,涓生“经多次的抗议和摧逼,油鸡们也逐渐成为肴馔……”“‘阿随’终于用包袱蒙了头,由我带到西郊去放掉了”……

《蜗居》中的海萍、苏淳为一块钱可以吵得不可开交。为省钱,海萍反对苏淳抽烟,将苏淳的一包烟训斥着扔出窗外,苏淳居然急忙跑出去又捡回来。海藻向男友小贝提起借钱给姐姐时,小贝摊牌式的言道:“将来也要钱,结婚、买房,还要养小宝宝 ”……

也难怪,依海萍的估算,都市最基本的生活成本,需日进四百元。可以想见,生存的压力近乎于令人窒息。

有人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殊不知,当压力变成动力之后,被动力作用的物体一定要有可供转换为功率的场。就像蒸汽机的锅炉和厨房用具高压锅。如果锅炉的压力不能作用于蒸汽机;压力锅的压力不能作用于锅内的食物,又无安全阀减压,其结果,压力形成的动力就只能作用于锅炉或压力锅本身――爆炸。

人的生存道理又何尝不是如此。

《伤逝》中的涓生在失业后,为寻求新的工作处处碰壁,以至求告无门。出于他和子君二人“新的出路的开劈,新的生活的再造,免得一同灭亡”的考虑,涓生痛下决断,以“因为我不爱你了”为借口,结束了二人的同居生活。

《蜗居》中“胸无大志”的小贝与价值观发生裂变的海藻,本是两支缠绕在一起的浮萍,有“爱”却无根基。在各自生存法则的引导下,海藻与人有染之后,小贝答应原谅她,却又不以结婚去付诸行动。海藻为自己的“出轨”行为深感愧疚承诺了断孽缘,却继续与宋世明保持接触。你无法找到这一对同居一室的“恋人”有为对方考虑的丝毫行为表现。“分手”是小贝自尊心遭致极度伤害后的无奈之举,“分手”也是海藻期盼已久求之不得的结果。

回过头来看《伤逝》中的涓生、子君的“分手”。“只是盐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却集在一处了,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元。这是我们两人生活的全部,现在她就郑重地将这留给我一个人,在不言中,教我藉此去维持较久的生活”。这是涓生看到“分手”之后的子君所作的最后安排。这段静物素描似的文字叙述,读之令人动容。

涓生和子君似的“分手”,在“跟着感觉走”,“潇洒一回就死”,“大不了从头再来”的浮躁时代,已难有所见。

《蜗居》中的小贝与海藻分手了。

分手后的海藻可以专心致志地做“二奶”。

分手后的小贝很快身边又出现了另一个女孩。

《伤逝》中的涓生、子君分手了。

分手后的子君,死了。怎么死的?郁抑成疾不治而亡?被逼嫁人寻了短见?总之,作者没有交待。

其实,子君是有活路的,而且可以活得很“体面”。这里不妨设想一下:

因为与人同居过,做正房夫人可能难度大点,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做阔老、大亨的姨太太。这有十足的把握。知识女性做姨太太在当时也是一种时尚。

不要名份,做达官显贵的“外室”,也就是今天的“二奶”。

不管设想中的哪种选择,子君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绝无问题。兴许子君还念旧情,运用钱势资助涓生或是借用权势提携涓生,让涓生脱出苦海修成正果,去享用“成功人士”的殊荣。

这里,我无意诋毁和诬罔子君,只是从《蜗居》中海萍的“成功”经历中受到某种启发后的妄断。

《蜗居》中的海萍,经过所谓的奋力打拼,获得了最好的结局――做“成功人士”。

然而,很可惜,海萍在打拼征途上的每一次闯关获胜,无疑都是以牺牲自己妹妹换取的。

丈夫借高利贷的还款;被逼离职的峰回路转;丈夫身陷囹圄的取保侯审;为增收可以不加班去教“老外学生”,“老外学生”还带来了“小外学生”;海萍夫妇居然以捉襟见肘的经济条件办起了“海萍中文学校”。

把这些事与海萍的“成功”联系起来,便不难看出:“成功人士”海萍的“成功”历程,与妹妹海藻成功地从“业余二奶”到“专业二奶”的过程,如影相随。

别以为海萍一直在喋喋不休地告诫妹妹海藻,那不过是障眼法。《蜗居》中的好些台词,乍一听,蛮深刻的,仔细一琢磨,全是悖论。

《伤逝》中的涓生,虽活着,虽没有成功,但他却在严酷的现实重压之下,领悟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极为深邃的哲理:“只是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生活的第一着便是求生”。“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

“别的人生要义”指什么?为奋斗者开的活路如何走?作者不作交待,他让读者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达到顿悟。

《蜗居》编排了一个有看点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事理却简单直白的长篇故事。虽然不惜笔墨反映现实生活多个层面的实际情况,揭示社会底层人物的艰难处境,但它没有也不可能给人提供破解问题的答案。

《伤逝》却以知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为主题,人物命运与时代紧密相扣,用含蓄的手法,凝重的笔调,简约的描述颇具深度的反映了一个时代真实。

读了《伤逝》才知道什么是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真正猛士。与之相比,《蜗居》们难以望其项背,不仅仅是写作技巧,还有勇气与胆魄。

蜗居台词篇6

关键词:滕华涛;现实;风格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33-02

在《双面胶》之后,经过婆媳大战,再到2010年的一部《蜗居》把小三,房奴,贪官描写的淋漓至尽,再次把滕华涛导演推到风口浪尖。2011年一部表现年轻人婚姻价值观念的《裸婚时代》,描写的80后大学生没车没房的裸婚现状,让“裸婚”的这个词成为2011年的热门。滕华涛也因此在众多新锐年轻导演中,以手术刀般的冷酷剖析都市众生而著名。

一、紧抓社会热点话题

《双面胶》讲的就是现代版的婆媳大战。当上海媳妇遭遇东北婆婆,来自不同地域的两个家庭,他们不同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是这颗炸弹的导火索,而两代人住在同一屋檐下,便成了这炸药的催化剂。丽娟与婆婆的大战就此展开,令观众看得忍俊不禁,因为类似的场景就是观众自己身边的事。

2009年底一部炙手可热的《蜗居》红遍了大江南北,房价正直一路飙升,更多的老百姓开始承受房子带来的压力。“小三”“房奴”“贪官”成为当时最敏感的词汇,遭到了很多家电视台的“禁播”。但是“禁播令”并没有影响到观众观看电视剧的热度,《蜗居》里面有很多情节,都能让观众触景生情,跟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处境对接,并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走出《蜗居》,文章开始在《裸婚时代》中上演“小贝”的婚后生活。刘易阳一没钱,二没房,三没车,凭着和女友8年的感情基础,两个不求物质单纯相爱的人选择了裸婚。“裸婚”之后的生活却远不像二人最初设想的那般幸福甜蜜,不断升级的家庭矛盾彻底击碎了两人之间脆弱的婚姻。随着《裸婚时代》的热播,更多的80后感同身受。

滕华涛导演更多的关注了热会的热点话题,与时俱进,把百姓生活的现状,展现在电视剧的情节中,利用裸的现实,毫无掩饰社会的矛盾,写尽了众生百态,“媳妇”,“婆婆”,“小三”,“房奴”,“80后”都能在腾导的电视剧中找到那个现实中的自己。

二、个性化的台词

滕华涛导演的这三部电视剧中,可以说台词的设计是一大亮点,通过个性化的台词,或幽默,或激烈地把剧中每一个人物形象显现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的人生、五味陈杂的经典对白,道出了无数年轻人的心声。

亚平妈说:“健身,健什么身?家里那么多活儿,从上到下滤一遍就够健了,还非得花钱到外头蹦Q。我哪天不是一头一脸的汗?也没见她伸把手。又是减肥又是运动。少吃点肉,多做点活儿,什么都有了。我看她是不花钱难受。你别跟着后头护!你那媳妇就你惯的!一点型都没了。好吃懒做,目中无人。你也不管管她!”――《双面胶》

“为什么我们的人生和梦想都要拴在一个房子上呢?我们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期盼都仅仅是一处房子,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太悲哀了!”――《蜗居》

“我求你嫁给我吧,虽说我没车,没钱,没房,没钻戒,但是我有一颗陪你到老的心!等你老了,我依然背着你,我给你当拐杖;等你没牙了,我就嚼碎了再喂给你吃;我一定等你死了以后我再死,要不把你一个人留在这世上,没人照顾,我做鬼也不放心! 童佳倩我爱你!”――《裸婚时代》

“细节打败爱情。 我除了我爱你 比你爱我多以外,我没有任何条件优越过你,我刘易阳 我一直是在维护自己爱情的尊严,我今天才知道一个道理,什么叫失无所失”――《裸婚时代》

台词的个性化表达使人物在制造的特定情景中令观众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没有矫揉造作的说教,一些融于演员自然而真实的表演。

三、女性意识的张扬

在滕华涛导演的作品里无论是《双面胶》中海清扮演的胡丽娟,还是在《蜗居》中海清饰演的海萍,还是在《裸婚时代》中姚迪扮演的童佳倩。剧中的女性角色都显示出新时代女性的特点,她们要强,好胜,新潮,不仅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基础,更要求在人格上保持绝对的独立。在家庭生活中,她奉行夫妻平等,做家务事双方一起分担;在工作上,她相信自己可以独挡一面,为过上精致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丽娟是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典型上海女孩,有着上海女孩具有的特点,娇气,高傲,小资。丽娟是很追求生活品质的,买高档化妆品,穿名牌衣服,所以在东北婆婆的眼里,丽娟是个败家的媳妇。在婆婆的眼里媳妇就应该是卑微的,她们的目的就应该是照顾好自己的男人,也正是由于这种南北方地域的文化差异和新时代女性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才擦出了这一系列的婆媳矛盾。

海萍大学毕业后,怀着对大城市的梦想来到自己梦寐以求的江州,希望在这里扎根,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平时生活的省吃俭用,努力工作,想在这样的大城市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海萍一直是电视剧中的一个正面形象,无论生活怎么艰苦,都不会失去自己的原则,有着坚定的独立意识。最终在江州站稳了脚跟。

而《裸婚时代》中的童佳倩便是一个生在大城市的一个典型的被爸妈“富养”起来的女孩,无论是拥有着LV这样的奢侈品,还用着迪奥这样的化妆品,还是动不动就去必胜客来一顿,这些生活的细节,都能看出作为这样新时代的女性,佳倩更追求着生活的质量。

也正是由于这些女性意识的张扬,剧中的男性都略显逊色,《双面胶》中丽娟的父亲,亚平,《蜗居》中的苏淳,《裸婚时代》中佳倩的父亲,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维护着婚姻,其实也是对妻子的妥协,他们对于妻子百般讨好,在处理事情方面失去了自己的立场,委曲求全,毫无主见。

四、完美的结局

在《双面胶》中,一方面丽娟在婆婆临终前和她达成了和解。另一方面电视剧加重了丽娟同事蔡姐家的故事线索,通过蔡姐和其婆婆关系的不断改善揭示出一种婆媳和睦相处的可能。这似乎也是作者的一种期待,期待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找到当代家庭伦理的一种新的平衡。这也是我们的共同期待。

《蜗居》中海萍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买上了自己的房子,同时开办了“海萍辅导学校”。而海藻的流产,宋思明的车祸,让观众更是深刻的理解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果。海萍作为正面的形象是导演所提倡的,也警告着人们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只有坚守自己的原则,才成成功。一旦走错方向,将走上一条不归路。

《裸婚时代》最后一个镜头,导演还是给了大家一个完美的结局,刘易阳问童佳倩:我现在应该叫你杜太太了吧。童佳倩就一直在笑,看得出来,她最后还是选择了刘易阳,但是这次选择的前提跟第一次是不一样的,这一次是在他们彼此明白了很多道理后,彼此都有一个更深的了解,以及考虑到女儿以后的生活,最重要的一点是刘易阳在一个曾经狠狠追她的富家女帮助下有了一定的事业,存储,还买了小车的基础上决定的,而并非跟一开始那样仅仅凭着刘易阳的一翻感动天感动地的求婚宣言加上你侬我侬的感情就匆匆了事。可见导演还是给大家上了一课:要想有完美的爱情结局,还需得建立在健全的物质基础之上。

在滕华涛导演的这一系列作品中,都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现实,让我们对人生和人生的价值有了更多的思考。滕华涛不以炫彩花样的拍摄手法,而是用最写实和质朴的简单表现,用剧情取胜。让我们在观看影片的同时得到很多教益。

参考文献:

[1]黎风.广播影视与文化传播[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蜗居台词篇7

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李念在剧中将一个单纯善良、性格复杂多变的海藻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面对精神与物质,爱情与面包等选择性话题,李念对海藻这个角色有怎样的见解和观点呢?带着各式问题,本刊专访了海藻扮演者李念。

初识《蜗居》:不靠天,不靠地,靠自己

中国文艺家:你好,李念,我是《中国文艺家》的记者,现在BTV热播的《蜗居》俨然已成为办公区内的一大热议话题,刚开始看到《蜗居》这个剧本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对“蜗居”这两个字怎么理解?

李念:我拍戏有三四年的时间了,这是我接的到目前为止我个人认为最好的也是最吸引我的一个剧本。它太贴近现实生活了,让观众很难区分剧中的演员是在演戏还是在生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非常考验演员的演技。

对于“蜗居”这两个字,我认为就是像蜗牛一样的居住。就像我在剧中说过的一段台词:“小蜗牛问过妈妈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这么重的壳呢?妈妈说:因为我们的身体里面没有骨骼的支撑,爬得又慢,所以就需要一个坚硬的壳来保护我们!小蜗牛又问:可是毛毛虫姐姐它也没有骨骼,爬得又慢,为什么它就不用背这么又重又硬的壳呀!妈妈说:因为毛毛虫姐姐可以变成蝴蝶呀!天空会保护它。小蜗牛又说:可是蚯蚓弟弟,它也不会变成蝴蝶,那为什么它也不用背这么又重又硬的壳呀!妈妈说:蚯蚓弟弟它会钻土,大地会保护它。小蜗牛哭了,它说:我们好可怜呀,天空也不保护我们,大地也不保护我们!妈妈说:我们有壳,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虽然蜗牛背着这个重重的壳,但是我想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中国文艺家:在博客里看到你写到非常喜欢大家亲切地叫你海藻,现实生活中的你和剧中的海藻在性格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吗?

李念:我第一次拿到剧本的时候就和导演说过,我觉得海藻就是应该由我来演,没有人能比我演得更好了。在刚刚看剧本的时候,读起来异常的顺,后来仔细想可能是因为六六老师写得太好了,因为每个人都能在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包括我。有一次我就问导演:你觉得我是海藻吗?一方面我很高兴我可以演这么好的一个剧本,另一方面我又很害怕海藻这个“第三者”身份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后来导演就说应该不会,因为我所饰演的海藻最终要告诉大家的是,要不靠天,不靠地,靠自己的人生真谛。

走进《蜗居》:梦想照进现实

中国文艺家:《蜗居》中的两个社会现实热点,一是房子问题,一是关于感情的第三者问题。先说房子,你有没有那种与别人同住屋檐下的经历呢?

李念:当然有了,我大三的时候,暑假要出来实习表演。因为放暑假,学校的宿舍都不能住,只能租房子住。当时我和一个同班同学合租一间房子,现在回想起那个时候真的觉得挺煎熬,即使是很小的一个房间,挺贵的房租,但是经过综合考量后还是接受了这一个月3000元的开销。因为怕住得太远对我们拍摄造成不便,后来再细算一下每天来回的车费觉得也都差不多。

中国文艺家:关于感情,剧中“郭海藻”从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儿,逐渐成为无助堕落的小情人,到后来成为伤痕累累的单身母亲,你怎么看待海藻的这段感情?

李念:其实海藻本身是一个特别单纯简单、非物质的女孩,她始终给人的是一种温柔如水的感觉。大学刚毕业,进入职场,和小贝有一段象牙塔似的感情,如果他们一直这么走下去,我们见到的一定是另外一个世界的海藻。海藻也想过平静的生活,但现实有着太多的不可能,她所承受的压力,没有任何人能够帮她,甚至都没有一个人可以听她诉说,没有人可以和她商量出主意,再加上对于小贝爱情观的不理解……在这种迷茫错乱的状态下,她想到了去试探性地求助宋思明,即使海藻明明知道借完钱的后果,但她还是跨出了这一步,因为海藻对海萍说过:“你是我姐,别说借两万块钱,就算你拿走我这条命我也没话说。”

中国文艺家:在剧中姐姐“海萍”天天围绕工作、生活、还款、带孩子、家务等琐事忙个不停,你怎么看?

李念:海萍想要的生活远远超出了她自身的能力,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收支计划,不要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差太多。因为,你一旦盲目追求,就可能会殃及到自己身边的亲人,不论是你患难与共的丈夫,还是你至亲至爱的妹妹。就像海萍悟出来的一段话:“如果我的生活像一卷录影带一样,我一定要找到我22岁时候的那段带子,我一定要重新播一遍。那时候我就会选择和我的爱人回到老家,买一套不大的小房子,和我的孩子还有我的爸爸妈妈在一起,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可能那种生活才是我想要的,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一样,那么简单。”然而对于每个不同的家庭来说,更重要的其实是要量体裁衣。

理解《蜗居》:坚持本真信念

中国文艺家:《蜗居》中的海藻透露出的是很多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的一种心理,他们熟知各大品牌,爱吃哈根达斯,但没钱买,期望为自己至亲的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即使以自己的身体当交易,你怎么看待存在于年轻人中的这种困惑、无奈、艰辛、迷茫的心态?

李念:可能因为社会发展得太快了,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面临着像海藻一样迷茫的生活状态,单纯青涩,新生懵懂,可能一时间很难找好自己的位置,从这个角度讲,就更多需要家庭的关爱,社会的呵护,对压力承担者而言,则更需要与别人沟通交流,不能把所有的压力都放在心底,装作若无其事。因为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久了,加上心理压力太大和缺乏沟通,很可能就会像海藻那样一直错下去,以至于到后来酿成一场悲剧。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种执着,就是要让自己变强大,这样在繁华、现实、物质面前,才能坚持那份属于每个人最本真的信念。

选择《蜗居》:从此心到彼心

中国文艺家:假如让你有个大胆的假设,你猜测海藻在出国后会以怎样的心态过着接下来的生活?

李念:从我对海藻这个角色的理解,我觉得海藻原有本质的东西还是不会变,但如果上帝还能再给“我”一个小贝,“我”一定会好好对待这段感情,会积极地工作,即使要帮助姐姐,也不会急于求成,用“我”和小贝的努力去报答“我”对姐姐的感恩之情。

中国文艺家:剧中出现了三种类型的男人,一是宋思明那种睿智幽默、成熟稳重、低调不张扬、机敏过人、明智果敢、深谋远虑的男人;一种是苏淳那种踏实稳重、感情专一、温柔体贴,但却有些唯唯诺诺、欠缺魄力的男人;还有一种就是小贝那样相貌英俊、善良心细,但胸无大志,只在现状中小小地发展、更新自己的人。现实生活中你更喜欢哪种类型呢?

李念:以我现在的年龄段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成熟稳重的,可能在念大学的时候真的很喜欢小贝那种类型的。但是工作后,面对如此大的工作压力,我希望回到家有个人能理解我、包容我。像我现在跟我身边同年龄段的男生相比,我就觉得我有一种当妈妈的感觉,可能因为现在大家都是家里的独生子,而且是刚刚接触社会,没有经验,也不太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凡事都只在乎自己的心情,不会随意迁就别人、包容别人。也不太会因为某一个人做任何改变,只会一味地要求别人为他去妥协、去改变。而女孩呢,则天生希望得到男朋友的照顾体贴。

所以如果我要想成家的话,对方就要有自己的物质基础保障,要有患难与共的意识,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两个人一起分担。在性格上要随和,对于小事大大咧咧,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不太修边幅,比较随意的人,比如在做家务这件事上,平时的家务肯定都是我大包圆,可有些男人就觉得家务天生就是女生该做的,但我经常要在外边拍戏,工作压力很大,身体心里都很累,如果他在家还不能帮我分担点,让我回到家还是很累,还要因家务这样的鸡毛小事锱铢必较,那就破坏了一个家庭原有的浪漫气氛,所以我觉得成熟稳重一点的男性更有一般女性期望存有的这种宽容心和体贴心。

走出《蜗居》:如水一般融进每个角色

中国文艺家:如果让你用“金木水火土”中的一种物质来形容自己,你会选择哪一个?

李念:我觉得我是水,这样我就可以巧妙地溶进每一个角色的容器。只要造型师神奇地把我塑造成另外的造型,我就会立刻变成另外一个人,就像我现在正在拍摄的这部新片,这个形象就和海藻是完全两个样,很多朋友看了之后,都会惊呼:“啊?这个是那个海藻吗?”

中国文艺家:对于这种反差比较大的跨越,你会不会有一个适当的调整?

李念:我觉得调整就是化妆的过程,我在化妆的过程中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觉得越画越像故事里的角色的时候,我就觉得坐在镜子面前的就是那个人,不是李念,这是我演戏的一个兴奋点。而且我是一个喜欢不断变化的人,我每天早上会穿不同的衣服在镜子面前臭美,我每天会吃不同的饭,即使是我新选的味道而我并不喜欢。这是我生活的乐趣之一。

懂得爱

晚上九点多,这个二十出头的女孩依旧在拍戏。接通电话后,我们很有默契地彼此说了声‘辛苦’。在采访中,我问李念:“假如让你大胆地想象,海藻出国后的生活会怎样?”她说:“如果上帝还能再给我一个‘小贝’,我一定会拼尽全力地珍惜。”

听到这,我又想起了《蜗居》中海藻给姐姐讲的《鱼眼睛的故事》。故事说,“男孩深爱女孩,每次吃鱼都会把鱼眼睛拨给女孩,虽然他并不十分富裕,但‘鱼眼睛’就是真爱的象征。只是女孩子不懂得珍惜,为了离开小城市而离开了男孩。终于女孩事业有成的回来,应邀参加昔日男友的晚餐,然而昔日的那个男孩把最珍贵的‘鱼眼睛’留给了他的未婚妻,多年来从未掉过眼泪的女孩,哭了。”

在《蜗居》中,第一次说这个故事的时候,海藻还是小贝的女友,每天住在租来的小屋,笑着闹着憧憬未来,幻想着一起变老。只是最后在海藻经历了背叛,又重新想起了这个故事的时候,小贝身边那个笑着闹着的已是别人。海藻才刹那间明白了:属于她的“鱼眼睛”丢了。

如果此刻你正在读我的文章,如果此刻你正在享受幸福,如果你已经找到自己的“小贝”,请你一定要好好珍惜这难得的爱和难得的幸福。好好呵护好你们的爱,我想拥有这样的爱和守护,你会幸福一生。

蜗居台词篇8

关键词:皱,绉,棉,绵,锦纶,尼龙,连锁,联锁,涡轮,蜗轮,电动机,马达

中图分类号:N04;T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4―0042―03

自古以来,纺织业就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现在纺织品本身也早已超出了穿衣保暖、遮体御寒的基本功能,而拓展为服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类别。服用纺织品正在向着充分体现功能性、环保性和艺术性的方向发展;随着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特别是和谐社会理念的不断倡导,家用纺织品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保健化、园艺化、布艺化、风格化成为家用纺织品缔造的主题;产业用纺织品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在军事、航空、生物医药、保健、信息、电子、汽车和运输、建材、体育用品、环保、农业、海洋业等诸多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纺织行业的从业人员日益增加,对纺织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相关的教科书、培训教材、生产技术类图书及专业杂志等出版物也相应增多。

笔者在编辑加工书稿时,发现一些纺织名词的使用存在错误和不规范的现象。在纺织类专业书稿中,常常把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一起讲,实践性较强。但是,由于不同作者和编辑的知识面宽窄不一,对于一些名词往往分不清楚。同时,又由于常用的工具书也没有收录这些相关的专业名词,所以,就给人一种错觉:《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没有收录的就是错误的,以至于在书稿中出现一些不该出的错误。现列举分析一些纺织类书稿中常用且易混淆的名词,包括几组《现汉》中未收录的,但在行业中常用的专业名词,希望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帮助,以达到利于交流、正确理解纺织知识的目的。

1.皱、绉

从纺织材料学方面讲,织物被搓揉挤压时发生的塑性弯曲变形产生的折痕称作皱,织物抵抗此类折皱的能力叫作抗皱性。在纺织品生产中,有时为了使织物达到一定的外观效果,通常采用对织物进行煮练、漂白、烘干、染整等工艺手段,使平纹织物表面具有纵向均匀的皱纹,成为绉布(绉纱)。有时,也利用织物的原组织或变化组织为基础组织,使织物表面具有错综浮沉、分散且规律不明显的小颗粒外观的绉组织。还有利用不同捻度、不同捻向的纱线配置,利用经纬纱线张力大小差异,利用不同原料在整理中的收缩性能差异产生绉效应。绉类织物具有较好的抗皱性。

有了上面的解释,我们不难理解皱与绉的区别:皱是纺织品使用者不想要的结果,而绉是纺织品使用者想要的效果。包含这两个字的常见名词有起皱、皱纹、抗皱性、绉布、绉纱、绉组织、树皮绉、绉纹呢、双绉、花绉、缎背绉等。

2.棉、绵

棉指的是棉花、棉纤维;绵指的是天然丝纤维,《现汉》上第一个义项就是丝绵。棉纺工程就是原棉或一定长度的化学纤维和混合原料经机械加工成为纱线的工艺过程。棉纺工程的工艺过程有抓棉、开棉、混棉、梳棉等,其相应的设备有抓棉机、开棉机、混棉机、梳棉机等。绢纺工程就是把天然丝纤维加工成为纱线的工艺过程。绢纺工程分为三个阶段:精练、制绵、纺纱,在后两个阶段才称天然丝纤维为绵,如精干绵、开绵、切绵、梳绵、落绵、混绵、绵条等,其相应的设备有开绵机、切绵机、梳绵机、落绵机等。棉和绵都作为纺织材料,它们在纺织类书稿里碰面的机会较多,既要区别两者在含义上的不同,又要区别两者在字形上的不同。棉和绵的区别关键是:在涉及棉纤维、棉型化学纤维的加工流程、加工机械和产品(半成品、织物等)等时候都用棉;而在涉及天然丝纤维的加工流程、加工机械和产品(半成品、织物等)等时候都用绵。

3.尼龙、锦纶

尼龙学名为聚酰胺纤维,原为美国杜邦公司所注册的商品名。锦纶是中国对聚酰胺类纤维的统称_3j。一般聚酰胺纤维作为纺织纤维时称锦纶,而用作其他工业材料时称尼龙。在加工纺织类书稿时要注意根据不同内容,恰当地选择词语,如锦棉混纺、锦纶袜、锦纶带、锦纶地毯丝、锦纶缝纫线、尼龙套、尼龙板、尼龙垫块、尼龙滑轮、尼龙管等。

4.连锁、联锁

连锁,《现汉》这样解释:“一环扣一环,像锁链似的,形容连续不断,如连锁反应、连锁商店。”《现汉》没有收录联锁。《辞海》这样解释联锁:“一般指技术设备上的相互控制装置。特指铁路信号联锁设备。有电气集中联锁、电锁器联锁等多种型式。用以使道岔、信号机等相关设备之间建立相互制约的关系,协作动作,保证列车运行和调车工作的安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这样定义联锁:使两个或若干个机构互相制约而不能同时动作。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联锁不同于连锁:联锁用于电气、机械设备控制保护装置。现在联锁装置也不仅用在列车上,基本上各行业的电气、机械设备都会用到。如在纺织生产设备中,清梳联系统由一组开清棉机联合机(抓棉机、混棉机、除杂机等)和6~12台梳棉机组合而成,以抓棉喂人为尾端、棉条输出为始端,以始端向尾端的顺序逐台开车启动。为保证产品质量和设备正常运行,设有联锁控制,保证突发故障和火险的及时预防和处理。在加工过程中,首先必须实现各机组之间的联锁控制,保证后方机台对前方机台喂棉不脱节、不跑空,提高单机的运转效率,制出合格的棉条;其次各机组之间的联锁控制,可以实现安全防范、故障报警和处理等,保证生产的正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5.涡轮、蜗轮

《现汉》和《辞海》都没有收录涡轮一词,只收录了涡轮机等组合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这样定义涡轮:将流动工质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叶轮机械;向工作机输出机械能并使工作液体动量矩发生变化的叶轮。简单点说,涡轮是有很多叶片的机械部件,其受到高速流体(水蒸气、燃气、水等)的冲击,把热能(或位能)转化为动能,动能再转化为机械能。涡轮一般用于发电设备、发动机等,常见词语如涡轮机(用于水力发电设备等)、涡轮增压(用于汽车发动机等)、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等。

《现汉》没有收录蜗轮或其组合词。《辞海》这样解释蜗轮:能与蜗杆相啮合的齿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这样定义蜗轮:作为交错轴齿轮副中的大齿轮,与配对蜗杆相啮合的齿轮。从以上两个定义可知,蜗轮是与蜗杆配合使用的齿轮,蜗轮和蜗杆一起组成一个机械传动机构。

经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涡轮和蜗轮最直观的区别:从外观来看,涡轮是叶轮,蜗轮是齿轮;从功能上讲,涡轮主要用作驱动,蜗轮用作传动,须与蜗杆配对使用。了解了两者的区别,在编辑加工书稿时,只要注意上下文的意思表达,就不难作出正确的选择。

6.电动机、马达

《现汉》这样解释电动机:“把电能变为机械能

的机器,可分为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两种。也叫马达。”而《辞海》这样解释电动机:“俗称‘马达’。使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机。分同步电动机、异步电动机、交流换向电动机、直流电动机和其他特种电动机等。”《辞海》这样解释马达:“英文motor的音译,‘电动机’的俗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这样定义电动机:应用电磁感应原理运行的旋转电磁机械。用于实现电能向机械能的转换。运行时从电系统吸收电功率,向机械系统输出机械功率。

根据以上解释和定义,在一般的科技书稿中,把“马达”二字改为“电动机”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的。但是,当书稿出现液压马达、气动马达时,若不加区分,用惯性的思维将其改为电动机,笔者认为这是不妥当的。下面以液压马达为例,来说明某些情况下马达不能用电动机随意替换。

液压马达指在液压传动中,使负载产生旋转运动的执行元件。当用管道从一个接口通入高压液流,并将另一接口接通油箱时,其输出轴便驱动负载转动。一个完整的液压传动或控制系统通常都是由能源元件(液压泵)、执行器(液压缸、液压马达和摆动液压马达)、控制元件(各类液压控阀)及辅助元件(油箱和管件等)四类液压元件和工作介质所组成。如本宁格ZC型整经机就采用液压传动方式,通过电动机的拖动,液压泵将电动机的机械能转化为油液的压力能,然后通过压力油驱动液压马达转动,再经过皮带轮带动经轴回转。同时,双联液压泵将高压控制油供给液压泵和液压马达,控制它们转子的偏心距,通过改变排油量来改变液压马达的转速。如果液压系统收到停车请求的信号时,双联液压泵立即控制液压泵停止向液压马达供油,液压马达立即卸荷停转。与此同时,液压电磁换向阀控制内涨式制动油缸刹车,防止断头纱卷入经轴内,便于寻找断头。由此可见,电动机是将电能直接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而液压马达是指将液压泵提供的液压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能量转换装置。

另外,如气压马达、齿轮马达、叶片马达、柱塞马达、螺杆马达、摆动液压马达等,这些装置都不是将电能直接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那么这些名词中的马达,笔者认为也不宜改为电动机。同时不难发现,马达不宜改为电动机时有一个特点,就是马达前有限定词。

科技名词是科技交流的载体,科技名词的混乱使用,会阻碍科学技术的顺畅交流,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书稿加工过程中,要多积累专业知识,多查《现汉》《辞海》等工具书,有意识地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科技名词,发现问题后与作者及时沟通,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名词使用中的错误或不规范的现象。

参考文献

[1]于伟东.纺织材料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2]中国纺织大学绢纺教研室.绢纺学[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6

[3]梅自强.纺织词典[z].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夏征农.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音序[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上一篇:我尊敬的一个人作文范文 下一篇:战国策齐策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