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体会范文

时间:2023-10-18 02:41:18

香港体会

香港体会篇1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又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0多个大小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租赁期满,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一年。回归的22年里,在中国共产党的治理下香港稳步发展,繁荣昌盛。虽然因为某些原因使我们暂时分离,但是祖国母亲并没有放弃你,心心念念的都是你,一直盼着与你团聚的这一天。

港独爆发以后,中央政府一直把刚度问题放在环球的大视野下来处理。没有听信和采纳那些“流氓左派”的建议,采用那种会把中华民族推向亡国深渊的武力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对于这件事绝不躲躲藏藏,让世界都看到幕后指使者的狼子野心。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包容和正确的引导,香港啊,祖国的孩子,你要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

你应该以清醒的头脑来面对“港独”问题,如果现在侵略者攻打香港,只有中国人民政府会出兵救援,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人民。因为你是祖国的孩子,每个母亲保护孩子的心永远是无私的,是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真心。

请你赶快清醒过来,只有母亲的怀抱才是温暖的,“七子之歌”余音犹在,想想我们相聚时刻的欢乐,想想我们这个大家庭对于你的关怀和母亲为你付出的心奉献的血。你忍心离开吗?

你口中说着中国话,身体里流着中国的血液,黄皮肤黑发色,投奔金发碧眼的家庭能被接纳和友善相处吗?孩子醒醒吧,只有祖国母亲才是真的爱你,外人只是拿你当枪使,一旦没有利用价值就一脚踢开,到时将坠入深渊,万劫不复。最终心疼的还是你的母亲,陪你疗伤的还是你当时排挤的各个省份的兄弟姐妹。

香港体会篇2

初到香港,第一印象就是繁荣发达。香港总面积1100平方公里,相比托镇仅仅多出188平方公里,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由于处在特定的地理位置——位于发展的东亚地区的中心地带,决定了它是亚洲经济支柱之一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水平之快,程度之高是众所周知的,而这种经济状况的稳步保持,首先要有赖于一个健全的法律制度所提供的保障,在此前提下,各项制度得以规范化、具体化。从而缔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香港模式”。

这种模式有健全的法治,科学的制度休系,先进的管理方法,高密度的人才应用平台,以及其在世界经济领域中的战略性位置等所构成。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就是政府的效率出众、透明度高兼处事公正,香港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人口素质整体水平增高,市民生活水平普遍高于内地发达地区。

健全的法制体系,保持着“香港模式”的稳步运行,而注重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应用是这种稳步的长期保证。香港政府将教育经费列为公共开支的最大项目,预算开支约占经常开支总额的五分之一,这一点足以看出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力度之重。正是这样的举措,决定了香港教育水平的进步,只有全面的、高素质的、更新观念的人才,才能很好的适应香港的快速发展。香港不仅是经济多元化地区,同时也是文化多元化地区,特殊的历史背景,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香港应当具有这样的内容。中西方文化的汇聚、冲击,决定了港人的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体现出了“香港效率”。公平竞争制度的健全,体现了能力与效率。效率低下,就会面临着淘汰,只有不断的更新,与时代同步,才能更好的适应香港快速的发展。“时间就是财富、知识就是财富”这已经成为每一名在港之人的清醒认识。

通过此次学习培训,我将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带领全镇各族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深入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应用借鉴及实践的主要成果

通过为期16天的赴港交流学习的培训,香港的发展变化,深深触动了培训班的每一位学员。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香港的发展,结合体会,将实践的主要成果及借鉴经验总结如下:

1、香港的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有赖于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从而决定了法治的不断完善,使得各项制度更加的规范化、具体化,更加具有效能,这一点是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都要有赖于法律的保障,制度的保证。所以各项工作的开展、顺利的进行、圆满的完成都要有一个标准,遵循一定的要求才能实现。结合我镇实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严格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将香港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健全的制度体系予以借鉴,积极发挥乡镇府工作效能,在已有的成绩上更上一层楼。

2、借鉴2002年7月1日香港政府依照《基本法》的积极实践,推行了新的主要官员问责制。即在新制度下,政府最高层官员,就其负责范畴的事宜,承担全部责任,向全体市民负责。这一制度的设立,就是将权力置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予以监督、评议,让政府更加的公正,更加的透明。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机构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落实责任到具体的人,做到责任到位,从而使制度全面化、责任化、具体化,才能切实有效的保障制度的贯彻落实,不断地提高政府机构的行政效能,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3、注重人才培养,重点放在应用型人才教育,借鉴香港在教育领域中先进、科学的方式、方法,在常规教育的基础上,注重知识、信息获取的更新性,培养适合中长期就业形势需要的技术性、实用性人才。努力做好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解决就业困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工作,让每一个人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香港体会篇3

关键词:活荷载分项系数;板弯矩调幅;板裂缝控制;最小配筋率;交错式配筋

Abstract: this article by "Hong Kong lam town the association building"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in the basement of shallow some experience in engineering designs.

Keywords: live load subentry coefficient; Plate bending moment am; Board crack control; Minimum of reinforcement; Crisscross type reinforcement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概述

随着城市用地供应日渐减少,人们对生活居住的要求不断提高,近年来市区新建的高层项目,均设计了地下室;地下室的土建造价与上部结构相比虽然偏高,但它在不增加用地面积,不增加容积率的前提下,有效的解决了停车位问题及配套设备用房问题;同时,地下停车库还能平战两用,兼做战时人防地下室。因此,合理的对地下室进行结构设计分析及构造设计,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笔者以本人任结构专业负责人及主要设计人的“香港中山榄镇同乡会大楼”为例,浅述地下室设计中的一点体会。

“香港中山榄镇同乡会大楼”位于中山市小榄镇东区繁华的大信商圈,建筑占地面积2500m2,地上六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1.8万m2,建筑总造价为4000万元。大楼由香港中山榄镇同乡会投资兴建,建成后将是及饮食、购物、商务办公等功能为一体的商业楼,在作为香港中山榄镇同乡会在内地永久会址的同时,也为海内外乡亲侨团提供聚会场所,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

二、地下室底板的设计与分析

“香港中山榄镇同乡会大楼”地下室功能为小型汽车停放库,兼做战时人防地下室,地下室建筑面积2500m2。地下室结构布置如下图所示:

根据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地下室抗浮设计水位取室外地坪以下500mm处,相对标高-0.800;地下室梁板采用C30(S8)抗渗混凝土,采用HRB400及HRB335热轧钢筋。

1、作用于底板的荷载及分项系数的取值:当地下水位达到可能达到的最高水位――地下室抗浮水位时,地下室受地下水浮力、人防核爆波等效静荷载作用,作用力方向向上,而底板自重方向向下;当地下水位低于地下室底板底标高时,底板受自重及地下室使用活荷载作用,作用力方向向下。地下室底板按两种荷载组合分别进行分析计算,并按较不利情况下的内力进行配筋。各项荷载列表如表1

作用于地下室底板的荷载及分项系数表1

序号 荷载项目 底板自重及使用活荷载为控制荷载时 地下水浮力和核爆破等效静荷载为控制荷载时

1 地下室底板自重(KN/m2) 28.0x0.40=11.2[1.2]

28.0x0.45=12.6[1.2] 25x0.50=12.50[0.90]

25x0.55=13.75[0.90]

2 地下室活荷载(KN/m2) 4.0[1.4]

7.5[1.4](仅用于设备用房) /

3 地下水对底板的 浮力(KN/m2) / -10x(4.5+0.40-0.8)=-41.0[1.3]

-10x(4.5+0.45-0.8)=-41.5[1.3]

4 人防核爆波等效 静载(KN/m2) / -25.0

5 小计(KN/m2) 11.2x1.2+4.0x1.4=19.04 (非人防区)

12.6x1.2+4.0x1.4=20.72(人防区) 12.5x0.9-41.0x1.3=-42.05 (非人防区)

13.75x0.9-41.5x1.3-25/1.35=-60.1 (人防区)

说明:1.作用力方向向下为正,作用力方向向上为负。2.方括号内为分项系数。

1、荷载分项系数的调整:采用倒置楼板的假设,将地下室当做一个倒置的楼面,用《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及设计软件》SATWE(2010年9月26日版)对地下室底板进行分析计算。

SATWE在计算板配筋时,内定恒载分项系数为1.2,活载分项系数为1.4;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第3.2.5条规定,永久荷载对结构不利时,分项系数取1.2;永久荷载对结构有利、进行漂浮设计时,分项系数取0.9;因此,荷载作用方向向上时,地下室梁板自重分项系数取值为0.9;在这种情况下,地下室梁板自重荷载输入SATWE计算时,应先除以系数1.2,再乘以0.9.其次,根据《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第4.6.2条的规定,地下室人防荷载参与荷载组合的时候,人防荷载分项系数为1.0;所以输入地下室人防荷载时,也应先除以系数1.2;同时,根据该规范4.6.3条的规定,在核爆动荷载和静荷载同时作用下或核爆动荷载单独作用下,材料动力强度设计值可取静荷载作用下材料强度设计值乘以材料强度综合调整系数rd;其中,热轧钢筋材料强度调整系数为1.2,C30混凝土系数为1.50;经与总工室的专家商讨,钢筋混凝土的综合取值为1.35较为合适;因此,人防核爆波等效静荷载输入SATWE计算时,仍须除以材料综合调整系数1.35.

1、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考虑地下室底板支座塑性变形内力重分配,板支座弯矩乘以调幅系数0.8~0.9;“香港榄镇同乡会大楼”取支座弯矩调幅系数为0.90,板底配筋相应乘以放大系数1.11.

2、地下室底板的抗裂设计: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3.5.2条,“香港中山榄镇同乡会大楼”地下室外墙和底板属二a类环境类别,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为0.20mm;经过对比分析可知,在同等条件下,较小直径以及较小间距的底板配筋对减小底板砼裂缝宽度有明显的效果;在设计中应首选小直径及小间距的配筋,以提高底板的抗裂度。试以不同配筋计算底板裂缝宽度,列于表2.

注:计算底板板厚400mm,axb=8.5mx9.0m,砼等级C30(S8),qQK=26.5KN/m2(标准值)

Φ――代表HRB335热轧钢筋。

底板配筋及对应的裂缝最大计算宽度 表2

序号 板底配筋(板支座) 板面配筋(跨中)

截面面积(mm2/m) 计算裂缝宽度 截面面积(mm2/m) 计算裂缝宽度

1 Φ18@160 1590 0.167mm Φ18@240 1060 0.158mm

2 Φ16@130 1546 0.163mm Φ16@190 1058 0.145mm

3 Φ14@100 1539 0.149mm Φ14@150 1026 0.141mm

1、地下室墙和板最小配筋率: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8.5.1条及第8.5.2条,地下室墙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0和45ƒt/ƒy中较大值,底板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15%;设计时须同时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本工程底板最小配筋率[ρmin]=0.15%,[Asmin]=400x1000x0.15%=600mm2;混凝土墙最小配筋率为:[ρmin]=0.20%及45ƒt/ƒy中的较大值=45x1.43/300=0.2145%,[Asmin]=350x1000x0.2145%=751mm2。

经归并,地下室底板面筋为双向Φ14@150(按跨中弯矩配筋);板底支座筋Φ16@100;将一半的板底筋(按支座弯矩配筋)在板底弯矩较小部分(即1/4板跨位置)切断,形成板底交错式配筋,如下图所示;实配底板底筋为Φ16@200(双向通长筋)+Φ16@200(支座短筋);同时板底通长筋也须满足地下室底板在自重及使用活载作用下的板底跨中配筋及最小配筋率[ρmin]=0.15%的要求。

三、地下室梁板的构造设计

(1)底板(梁)与外墙伸缩缝及后浇带的设置;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8.1.1条至8.1.3条,现浇式框架结构在室内及土中环境下,须每隔米设一道伸缩缝,地下室墙壁在相同环境下须每隔30米设一道伸缩缝;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者,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本工程沿建筑长边方向在地下室底板及侧壁上设一道后浇带。

后浇带采用超前止水作法,节省了外侧模板的二次施工与常规应在后浇带两侧布置的止水钢板,防水一体化施工也节省了常规做法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的基层处理、防水与保护层等的二次费用,同时因后浇带提前封闭避免了常规做法时因垃圾杂物入内产生的清理费用及施工用水、雨水等进入地下室室内产生的抽水和清理费用。

以下为地下室底板和侧壁后浇带超前止水构造:

地下室底板后浇带超前止水构造

地下室墙体后浇带超前止水构造

(1)地下室防水设计:根据《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第3.2.1条及4.1.3条,本工程防水等级为二级,地下工程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为S8.

(2)其他措施:严格限制地下室混凝土掺入剂(如粉煤灰)的掺入比例及地下室混凝土墙拆模时间,在实际工程中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防裂措施;严格控制地下室周边回填土的回填时间、加强砼的浇水养护等均是防止地下室混凝土开裂的重要措施;当场地存在侵蚀性地下水时,地下室还须进行防侵蚀设计。

四、结语

多层及小高层带地下室结构的地下室底板设计,当基础采用桩基础,且桩承台较小时,承台对减少基础梁的有效长度的作用不明显,在计算对比中发现,地下室底板仍以采用梁板式结构较为经济合理;本工程与传统的双层双向通长配筋方式的主要不同点在于采用了板底交错式配筋方式,使底板含钢量从47.38kg/m2降低到30.05kg/m2,节省用钢量29%,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

超前止水后浇带技术适用于所有基础底板、外墙的后浇带。尤其适用于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高层建筑或主体施工时间较长的基础后浇带工程,也适用于须留设后浇带但基础不能长时间暴露需立即进行基础土方回填的工程,同时适用于施工场地狭小或工期紧需进行砌体等后续工序穿插的工程。

香港体会篇4

一、香港基本法规定香港原有法律基本不变,这是对香港法治的有力保障

所谓香港原有法律是指香港一九九七年前香港立法局制定的法律和习惯法。香港基本法第八条规定:“香港原法律,即普通法、衡平法、条例、附属立法和习惯法,除同本法相抵触或经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作出修改者外,予以保留。”这是说香港原有法律在一九九七年后,绝大部分都予以保留,只有两种情况下不保留,一是同香港基本法相抵触、具有殖民主义色彩;二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作了修改。所以在一九九七年后香港原有法律,绝大部分都被保留,这就避免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发生法律空缺,保证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时香港原有法律继续有效。香港原有法律比较完备,基本上符合香港的实际情况和香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原有绝大部分香港法律的保留,有利于保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香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符合香港居民的愿望,有利于香港社会的稳定,有利于香港居民合法权益的保护。所以一九九七年后香港原有法律基本保留是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法治有力的保障。

虽然按照香港基本法第一百六十条的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时,香港原有法律除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宣布同本法抵触者外,采用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即香港原有法律是否在一九九七年后继续有效,要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事先审查,经过审查后宣布采用,方为有效。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审查香港原有的640多个条例和1100多个附属立法后,宣布整部条例同香港基本法相抵触的只有14个,部分条文与香港基本法相抵触的只有10个,这些条例只占被审查的原有法律中的3.7%。可见不被采用的法律是很少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这些法律,一方面采取非常严肃慎重的态度,另一方又采取灵活宽松的办法,能采用的尽量采用,不轻易宣布不采用,这不但有利于香港政权交接的平稳过渡,而且有利于香港的法治。

二、香港基本法规定全国性法律基本上不适用于香港

它一方面宣布香港原有法律基本保留,继续有效,另一方面又规定内地的法律绝大部分不在香港适用,这就进一步加强了香港的法治。所谓全国性法律是指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的法律。这些法律主要是从内地的情况出发、符合内地的特点,基本上是内地的法律。根据“一国两制”方针,全国性法律绝大部分不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基本法第十八条规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法律为本法以及本法第八条规定的香港原有法律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全国性法律除列于本法附件三者外,不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凡列于本法附件三之法律,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当地公布或立法实施。”根据这一条规定,绝大部分全国性法律包括民法、刑法、诉讼法及经济法等都不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适用的只有香港基本法附件三规定的少数几个法律,如《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以及我国国籍法、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国徽法、领海及毗连区法、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等。香港基本法第十八条还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依照法定程序对香港基本法附件三作出增减,但是它又规定:“任何列入附件三的法律,限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按本法规定不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这就严格规范了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的法律,使全国性的法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上不适用。

由上可见,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只有极少数全国性法律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这就保证了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各自适用不同法系的法律,内地适用社会主义法系的法律,香港适用英美法系即普通法系的法律,从而避免了内地的法律和香港的普通法因同时都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而导致互相矛盾和冲突。这样,保障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完全能符合其社会发展状况,能适应其经济发展,能符合其居民意愿,能解除香港一些人士对内地的法律制度将改变香港的法律制度的担心。这有利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治。

三、香港基本法规定了香港原有的司法体制基本不变,诉讼制度不变,这是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法治的又一重要保障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要得到真正的实行,还必须有比较良好的司法制度。所以司法制度和法律制度又是密切相联的。香港原有的司法制度比较完善,适应香港社会的需要和经济的发展,没有必要改变原有的司法制度。香港基本法第八十一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终审法院、高等法院、区域法院、裁判署法庭和其他专门法庭。高等法院设上诉法庭和原讼法庭。原在香港实行的司法体制,除因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而产生变化外,予以保留。”这里主要对香港原有的一些法院改变了名称,而实质上没有作大的改变,因为设立了终审法院,故将原有的香港最高法院改称高等法院,同时将原有的地方法院改称区域法院。保留原有的司法体制基本不变,有利于香港政权的平稳交接,有利于九七年的顺利过渡,也有利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治。为了维护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治,香港基本法还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司法机关不但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而且不受中央司法机关的管辖,它可以对其管辖范围的案件作出最终判决,诉讼当事人不需要上诉到北京的最高人民法院,也就是说,终审权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为了维护法治,香港基本法特别规定了司法独立的原则,香港基本法第八十五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独立进行审判,不受任何干涉,司法人员履行审判职责的行为不受法律追究。”为了维护司法的

独立,香港基本法对法官的任免还作了特别的规定,即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官要根据当地法官和法律界及其他方面知名人士组成的独立委员会推荐,由行政长官任命。法官只有在无力履行职责或行为不检的情况下,行政长官才可根据终审法院首席法官任命的不少于三名当地法官组成的审议庭的建议,予以免职。终审法院的首席法官只有在无力履行职责或行为不检的情况下,行政长官才可任命不少于五名当地法官组成的审议庭进行审议,并可根据其建议,依照香港基本法规定的程度予以免职。终审法院的法官和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的任命和免职,还须由行政长官征得立法会同意,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诉讼制度是维护司法公正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也是实行法治的重要保障。香港基本法十分重视行之有效的香港原有诉讼制度,它特别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中保留原在香港适用的原则和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原在香港实行的陪审制度的原则予以保留,并且指出,任何人在被合法拘捕后,享有尽早接受司法机关公正审判的权利,未经司法机关判罪之前均假定无罪。这就明确规定,为了维护香港的法治,原有诉讼制度基本予以保留。

四、香港基本法规定了香港居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这也是对香港法治的保障

香港基本法对香港居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它体现了香港居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香港基本法从政治、人身、经济、文化各方面规定了香港居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居民有言论、新闻、出版的自由,有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有组织和参加工会、罢工的权利和自由,居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香港居民不受任意或非法逮捕、拘留、监禁,居民的住宅和其他房屋不受侵犯,居民的通讯自由和通讯秘密受法律的保护,居民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境内迁徙的自由,有移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自由,有旅行和出入境的自由,有信仰包括的自由,有选择职业的自由,有进行学术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有权得到秘密法律咨询、向法院提讼、选择律师及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在法庭上为其和获得司法补救,居民有依法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劳工的福利待遇和退休保障受法律保护,居民的婚姻自由和自愿生育的权利受法律保护等。香港基本法还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依法组成,也就是通常说的“港人治港”。这是一个根本变化,150多年来香港是由外国人实行殖民主义的统治,占香港绝大多数人口的华人是谈不上当家作主的,只有我国对香港恢复了行使,港人才能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才享有真正的权利和自由。第二,香港基本法对香港居民规定了多层次的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它既规定了保障香港永久性居民的权利,又规定了保障非永久性居民的权利,即规定了保障香港永久性居民中中国公民的权利,又规定了保障非永久性居民中中国公民的权利,还规定了“新界”原居民的合法传统权益受香港特别行政区保护,《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的国际公约》和国际劳工公约适用于香港的有关规定继续有效,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予以实施。总之,香港基本法对香港居民的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和多层次保障,大大增强了香港居民对实行法治的信心,有利于维护香港的法治。

五、香港基本法规定香港居民、立法会议员、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必须遵守法律,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法治的又一重要保证为了实行法治,香港基本法明确规定香港居民、一切公职人员和行政机关必须守法,使香港真正成为法治社会。在一般国家的法律中除了规定公民或居民享有多项权利和自由外,同时规定应尽的各项义务。香港基本法有一明显的特点,它规定居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却只规定了一项义务,即香港居民有遵守法律的义务。诸如服兵役的义务,香港基本法没有规定,那就是说香港居民可以不服兵役,但是必须遵守法律,说明香港基本法将守法视为最基本的义务,视为义务的基础,只要居民真正能守法,实行法治,其他事情也就好办了,可见香港基本法将法治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香港基本法对公职人员的守法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它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主要官员、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各级法院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员在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这里宣誓的中心内容还是守法与效忠,对其他官员的要求也是如此。只要能守法、维护法治,就达到公职人员的起码和基本要求,就有利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治,任何违背誓言的行为,也就是违法,应负法律责任。所以公职人员的宣誓不仅是一种仪式,而是实行法治的一种必要举措。

香港基本法第八十四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依照本法第十八条所规定的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审判案件”,香港基本法第十八条例举了这些法律。这就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必须严格遵守法律、依法办案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香港基本法不但规定立法会要“根据本法规定并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立法时要遵守法律,而且规定立法会议员如有下列违法情况之一时,由立法会主席宣告其丧失立法会议员的资格:①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内或区外被判犯有刑事罪行,判处监禁一个月以上,并经立法会出席会议的议员三分之二通过解除其职务;②行为不检或违反誓言而经立法会出席会议的议员三分之二通过谴责。可见香港基本法对立法会议员应遵守法律的要求是明确而严格的,立法会议员如有违法犯罪行为,即有丧失议员资格的可能。

行政机关主要是执行法律、管理各项行政事务,行政机关的行政人员又掌握一定的行政权力,为了严格实行依法行政,维护法治,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香港基本法对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应严格守法作了明确的规定。

行政长官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和行政机关的首长,香港基本法明确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依照本法的规定对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又规定行政长官“负责执行本法和依照本法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其他法律”。可见严格执法是行政长官的首要任务,是行政长官对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的具体表现。在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相互关系上,除了以行政为主导、行政与立法互相制衡而又互相配合外,香港基本法还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必须遵守法律,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负责:执行立法会通过并已生效的法律,……”根据行政机关的性质突出了行政机关要遵守法律、执行法律的特点。在香港居民和行政机关的关系上,香港基本法规定:“香港居民有权对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的行为向法院提讼。”明确规定了民有权告官。

六、香港基本法规定全国人民都要遵守它,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治的又一重要保证

香港基本法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如前所述,它是全国性的法律,不但香港特别行政区要遵守,而且全国人民、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都要遵守。香港基本法序言明确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以保障国家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实施。”也就是说国家要保证这些方针政策在全国实施,全国人民都要遵守香港基本法。

香港基本法规定中央负责管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防务、任命行政长官与要官员等事项,香港特别行政区要遵守这些规定。同时香港基本法又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原有法律基本不变,实行“港人治港”等,中央也需要严格遵守这些规定,严格依照香港基本法办事,不干预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务,保障香港的法治。

香港基本法对中央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遵守香港基本法也作了明确的规定,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二条指出:“中央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得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据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务。中央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如需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机构,须征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同意并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中央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的一切机构及其人员均须遵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在这里香港基本法对中央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各种活动,都作了严格、具体的规定,使中央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能按照香港基本法的规定办事,这就有利于保障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治,解除了香港一些居民对中央所属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活动是否符合香港基本法、是否损害香港的法治的担心。

香港基本法还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进入香港特别行政区须办理批准手续,其中进入香港特别行政区定居的人数由中央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征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意见后确定。可见内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即使在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祖国以后也不能随意去香港,而必须遵守中央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香港基本法还规定:“中央人民政府派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防务的军队不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方事务。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必要时,可向中央人民政府请求驻军协助维持社会治安和救助灾害。驻军人员除须遵守全国性的法律外,还须遵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这里明确了中央人民政府派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军队只管防务,不管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包括维持社会治安和救助自然灾害等在内的事务。如果要协助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持社会治安和救助自然灾害,第一,必须在必要的时候,第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请求,第三,经过中央人民政府的批准。可见驻军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即使要协助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维持社会治安和救助灾害,也不是任意可以出动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对驻军的要求是很严格的,驻军一方面要遵守全国性法律,另一方面还要遵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其目的是为了维护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和法治。

综合以上各点所述,香港基本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治作了全面的、有力的保障,使香港居民的合法权益、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保证。香港回归祖国一年多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中央和中央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严格遵守香港基本法,尊重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的高度自治权,尊重“港人治港”。香港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的事情完全由香港决定,如处理金融风暴的措施,完全由香港自己作主,中央不加干预。一年多来,中央对香港的事务,很少发表意见,中央的高级官员也很少去香港。这些情况充分体现中央严格按香港基本法办事,维护香港的法治和高度自治权,这也是全世界公认的。在一九九七年以前,不少外国人认为,香港回归中国后,法治将难以得到保障,高度自治也将难以实现,一九九七年对香港将是一个灾难。现在,许多外国人已改变了这种看法,连英国首相布莱尔也明确指出:“一国两制”在香港是成功的。他说那些预言香港的政权交接会遭到失败的人是完全错误的。

2.香港的司法独立仍然保持。一些香港人士担心一九九七年后香港的司法独立将受到影响,难以保持它的公平和公正。事实恰恰相反,香港的法院仍在独立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香港居民仍可以控告政府。

3.香港居民的权利和自由受到保障。和一九九七年前不同,香港回归祖国,香港居民享有真正的权利和自由,一年多来香港居民有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示威、请愿的自由,在香港常有各种大小的请愿和游行。居民有新闻自由,香港各种报刊仍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特别是去年香港举行了第一届立法会的选举,选举完全是按照香港基本法和全国人大的有关决定进行的,选民充分行使了他们的民利,虽然在投票日气候恶劣、狂风暴雨,但投票率仍达53%,是香港历次选举中比例最高的,而一九九一年香港的选举投票率只有30%多。一九九八年香港第一届立法会的选举是民主的,说明香港居民的权利得到了保障,法治受到尊重。

4.行政与立法机关的关系体现了香港基本法的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坚持了以行政为主导,行政机关发挥应有的作用,但行政长官、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又遵守法律,对立法机关负责,执行立法机关通过并已生效的法律。立法机 关依法制定和修改法律,在议决各项议案中既能充分发表意见,又能尊重各种不同的意见。

5.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民严格守法。一年多来,驻香港的人民一贯依照香港基本法和香港法律办事,没有出现违法事件。他们不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军纪严明,他们遵纪守法的实际行动,赢得了香港居民和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称赞。

香港体会篇5

【关键词】美国;香港;中美关系;对港政策

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面临着香港社会管理和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加之香港历史地位的特殊性,造成这些问题受到复杂的国际关系特别是美国因素的影响。美国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大对香港事务的渗透和干预力度,试图将香港变为其推行“和平演变”,“分化”、“西化”中国战略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成为目前影响香港问题的最大外部因素,严重干扰了香港政制的正常发展进程,严重影响了香港特区的社会政治稳定,严重妨碍了“一国两制”的在港全面贯彻实施,也不利于今后的和平解决。

一、美国干预香港事务缘由

1.美国在香港拥有现实经济、政治和安全利益。(1)在经济方面,2006年,美国对港出口总额达178亿美元,使香港成为美国第15大海外市场,美国在港直接投资为379亿多美元。约有1200多家在美国注册的公司在港营业,5.4万名美国公民在港居住。香港也是美国公司在亚洲设立地区总部最多的地方。因此香港持续的自治、稳定和繁荣将对美国利益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2)在政治方面,从地区利益和地缘政治角度看,美国与亚太地区经济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其他地区。香港作为亚太地区经济的中枢,“国际自由港”这一位置十分重要,关系到美国在亚太的利益。这一地区中,中国周边国家面对中国崛起这一事实的疑虑和恐惧有增无减,于是希望美国在本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以牵制中国。为了向国际社会显示美国的领导力,让亚太各国对美国的承诺放心,美国必然要介入香港事务,将香港事务“国际化”。另外,在美国的对华政策中,美国将香港作为展示西方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橱窗”,是“西化”中国的样板,因此,保持香港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仅利于在港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对中国大陆起到“民主示范”作用,还有利于向中国内地输出西方价值观,实现“和平演变”战略。美国还把香港问题作为对华政策中的一个筹码,在“民主”、“人权”、“自由”问题上插手香港事务,给中国政府施加国际压力,从而达到牵制和遏制中国的目的。(3)在安全战略方面,香港也是十分敏感的地区。首先,作为天然的军事良港,香港为美国舰队提供补给和修整的便利,这对于保持并提升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威慑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美国在亚洲最大的领事馆设在香港,也是美国众多执法部门,如海关、管制部门、移民局等的办事机构所在地。在香港开展打击犯罪的执法活动对美国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香港是美国在亚洲的情报中心。美国利用在港的众多机构和香港“自由港”的有力条件,搜集中国大陆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情报。

2.利用香港问题牵制和遏制中国符合美国一贯的对华战略及全球战略。在不同历史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和全球战略在内容上各有差异,但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不论是二战期间还是冷战后,利用香港问题为其国家利益这一核心目标服务的做法是没有改变的。二战期间,中国收复香港的意愿被美国当作协调自身利益的一个筹码,只能在美国制定的游戏规则中被动按美国的利益支配,最后错失战后收复香港的大好时机。冷战开始后,香港作为美国对华“岛屿防卫链”的重要环节,被纳入冷战体系,成为对华实行政治、经济遏制与封锁战略的前哨基地。冷战结束后,以维护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领导地位为出发点,遏制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利用香港这一国内高度自治地区的“人权”、“民主”、“自由”问题向中国施压,已成为美国“制华”、“遏华”政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3.意识形态方面的利益是美国追求的目标。冷战后,美国历届政府都十分看重美国的价值利益,认为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美国价值观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像对待其他地区一样,美国自认为对香港的民主自由和人权也负有责任。

二、美国干预香港事务的方式

1.国会通过立法、听证会和公开表达意见等方式介入香港事务。香港回归前的过渡时期,国会就通过立法干预香港事务。1991年9月参议员麦康奈尔向参议院提交了《美国――香港政策法》法案(参院第1731号议案),该法案提出了应对整个香港问题的全面政策,内容涉及到香港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国会得到广泛的支持,最后成为《美国-香港政策法》。美国国会众议院于1997年3月通过了《香港回归法案》。2003年,在香港政制发展期间,国会通过了由众议院考克斯、佩洛西等持反华立场的28人提出的支持香港自由的277号决议案,其内容主要针对第二十三条立法。举行香港事务的听证会也是国会介入的一种方式。1992年美国参院就美国的香港政策举行了听证会。1999年,参院再次就“居留权”问题举行听证会,指责中国人大释法严重干预香港司法独立性。2004年3月,参院又专门针对香港政改举行听证会,还邀请港内反对派人士出席作证,意在促使美国政府支持反对派。

2.国务院涉港问题报告。国务院根据《美国――香港政策法》规定而向国会提交的香港问题年度报告,自1992年以来,该年度报告已公布了12份;国务院向国会提交的年度国别《人权报告》,对香港的“人权”问题时有涉及;国会涉华工作小组(委员会)关于中国问题的报告也经常涉及香港问题。

3.行政部门通过道义声明、媒体和高层访问造成舆论影响。除通过美国驻港总领事来直接表达自己的关注外,美国还通过白宫和国务院新闻会表达对港事务的看法。此外,行政部门还通过媒体的影响力营造舆论引导公众,这种方式的优势是能利用传媒迅速扩大影响。此外,美国领导人还通过高层访问直接向中国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表达美国的态度。

4.美国通过非政府组织在对港事务的干预上比以往介入更深。这些非政府组织经常发表研究报告,为香港政党提供技术援助。例如,传统基金会关于香港问题的研究对美国的对港政策有重要影响,许多建议经常为决策机构所采纳,成为美国对港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美国还通过邀请“民主派”人士到国会作证,或政府官员、国会议员与“民主派”人士接触,来支持和鼓励“民主派”与中国中央政府及香港特区政府分庭抗礼。

三、香港事务中美国因素影响的评估

1.美国对香港事务的干预,严重干扰了香港的政制发展,不利于香港的持续繁荣稳定问题。首先,美国就香港问题频繁表态,从舆论上误导香港民众,扰乱了部分港人对香港政制发展的判断,从而使得香港社会政制之争愈演愈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民主派”人士作为美国在港利益的代言人,在美国支持下势力不断增强。他们不断挑战中央政府的权威,成为香港社会中最不安定的政治因素。在近几年的香港政制发展过程中,每遇重大问题,“民主派”便会赴美求助;而每当“民主派”遭受挫折或内部出现分歧之时,美国总会出面安抚、打气。两者里应外合,相互呼应,企图左右香港的政制发展方向。

2.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中美关系。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是防止一个在地区占支配地位而且对美国地位构成威胁的大国出现。迅速强大的中国正在成为美国的担忧。自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经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波澜不断,经过双方多年的努力,近几年的中美关系发展渐渐趋于平稳。如果中美在香港问题上发生摩擦,必然会对两国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3.美国对香港政制发展的介入给“一国两制”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的解决。“一国两制”本是为解决而提出来的,但首先成功实践于香港。“一国两制”在香港的贯彻实施情况,对台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美英等国就香港政制发展的干预,给中国政府依法有序推进香港政改造成了巨大的国际压力。更严重的是,美国利用舆论将中国政府推到民主的对立面,否定和排斥中国政府在港政改中的努力和诚意,使部分香港人错误的以为中国政府阻扰香港发展民主,转而将自己塑造成香港的保护者,民主的推进者。这给“一国两制”在香港的顺利实施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势必造成台湾群众对“一国两制”的疑虑,进而不利于的解决。

四、香港事务中美国因素影响的预测

经历了2009年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美国于2010年5月颁布了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在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中,全球化时代下各国利益相互交织,面对许多新的国际挑战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美国提出了通过“国际合作”来确保美国在世界领导地位的主张。新安全战略明确表示放弃“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政策,将综合运用军事和外交、经济等非军事手段,构建美国的整体安全。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美国政府将优先考虑解决国内问题,对外实行战略巩固。然而,美国并不是打算就此放弃全球事务的领导权,而是通过合作在新的体系结构中保持领导地位,其目的是在新的国际体系中掌握机制建设的领导权。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美国将加强同作为新兴国家的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地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协调合作,并促成国际协调向机制化方向发展,进而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

香港问题在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对华政策地位敏感而重要,中美双方就香港事务有着共同合作的基础。香港对美国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及安全利益,美国对港政策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保持和扩大美国的在港利益,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就是要保证香港的繁荣稳定,这也正是中国政府处理香港问题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因此,在未来中国政府一方面要利用美方策略调整的机会,扩大中美双方在香港事务上的合作基础,掌握对港事务的主导权,贯彻“一国两制”。另一方面,伴随美国非政府组织对港反对派支持力度的逐渐加大,中国政府要积极警惕和掌握这些组织就政制发展可能制造的事端,积极应对。如果美国非政府组织继续干涉香港政制发展,将会给香港社会的稳定和“一国两制”的实施继续带来不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一国两制”系列资料》

[2]第一辑《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一国两制”和香港问题的重要论述》

[3]第二辑《有关香港问题的重要法律文件》

[4]第三辑《关于香港问题的政策性论述》

[5]第四辑《关于“一国两制”和香港问题的理论文集》

[6]第五辑《香港概况》.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2008(1)

[7]周平著.香港政治发展:1980~200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

[8]孟庆顺著.“一国两制”与香港回归后的政治发展.香港社会科学出版有限公司.2005(1)

[9]郭又新,刘大平.“美国亚洲战略中的香港问题”(1943~1949).东北师大学报.1997(4)

[10]夏立平,许嘉.“美国对香港回归中国的政策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4)

[11]蔡黛云.“香港回归与中美关系”.深圳大学学报.2001,18(1)

[12]高子川.“香港问题:中美关系中日益凸现的新热点”.当代亚太.1997(4)

香港体会篇6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香港 机遇 策略

由美国住房市场泡沫破裂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发达经济体纷纷陷入衰退,同样实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亚太各国和地区卷入此次金融危机中。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又是世界最自由的小型经济体,无可避免的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金融危机对香港多个经济环节产生的影响已经逐渐明显,香港经济放缓,消费和投资信心减弱,面临较为严峻的经济形势。

一、金融危机对香港之“危”

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滑,就业市场萎靡,失业率上升;并且对香港经济的主要引擎――金融、房地产和国际贸易都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1.香港经济整体衰退,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滑。金融危机爆发后,香港大部分行业的经济活动趋向疲弱,其中以金融、保险、地产、运输及零售批发等最为严重。相关数据显示,香港2009年首季GDP跌至-7.8%,创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以来新低。其中整体货物出口按年急跌22.7%,创55年以来最大跌幅,是令香港经济疲软的主要原因;首季整体投资大跌12.6%,本地私人消费开支下滑5.5%,连续三季收缩。另外,货物进口、服务贸易输入输出的额度都有大幅下滑,香港经济整体受到较大冲击,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2.金融危机引发香港企业倒闭潮。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前4个月申请破欠基金人数为2788宗,较去年同期的2283宗上升22%,涉及审索款项总额1.5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15亿元升幅37%。已处理的申请高达3093宗,较去年同期增加108%,基金已支付7220万元,按年增加209%,平均每宗个案所获赔偿高达25860元,较去年同期的18975元上升36%。以上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对香港企业冲击较大,许多企业生存陷入困境。

3.香港金融业受到冲击,股市成为“重灾区”。作为香港支柱产业之一的金融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香港的银行如汇丰、星辰,投资银行如高盛,均已在香港的分支机构进行裁员。随着危机的深入,香港银行业将面临信贷成本上升,非利息收入减少等问题,会对金融业造成更大的冲击。另外,香港市民的金融投资意识极强,且投资呈现国际化,随着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大衰退,全球的股市、汇市先后出现大规模的崩溃式下跌,港股不例外的成为重灾区,香港投资者损失惨重。

4.金融危机重创香港房地产业,楼市出现萎缩。香港房地产业也在所难免,楼市市值出现萎缩低迷。从2008年10月份开始,香港整体房价加速下跌,成交数量明显减少,投资商纷纷撤离以求自保。靠获取佣金收入维生的地产业的成交额也大幅减少,个人收入实时大减。2009年首季建筑业的失业率高达12.7%,属于失业率的重灾区,更明确的显现出金融海啸对香港房地产业的冲击。

5.旅游消费疲软,零售业绩下滑。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香港的实体经济,很多中小企业陷入财务周转困境,零售商户倒闭。仅去年10月份,香港就有48家企业申请破产清盘,在倒闭的企业中,既有名不见经传的小型企业,也包括历史悠久的电器老店。经济的不景气严重影响旅客的外游意欲,与往年相比,旅行社接到的内地团体客有较大比例的下降,游客的消费欲望和体现的消费能力大不如前,原本拉动香港零售业销售额主力的内地旅客消费下降,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香港零售连锁业业绩的下滑。

二、金融危机对香港之“机”

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使香港经济步入衰退,但同时“危中有机”,香港应该审视这次危机中暴露出的问题,加紧与内地合作,巩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走产业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1.中央政策的支持、背靠大陆的优势以及欧美金融规则的崩溃,都为香港加强港深共建和粤港合作,进一步巩固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主的金融规则已经崩溃,新的规则体系需要重构。香港作为唯一与伦敦、纽约鼎足而立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健全的法制,低资金自由出入,信息发达,人才荟萃,经济充满活力,并且有祖国大陆的强力支持,如中央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为香港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内地机构利用香港平台开展国际金融业务;支持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等,这些优势和政策都为香港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香港应利用这些优势,同时利用《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加强粤港合作,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2.利用金融风暴显现的问题,重新审视香港优势产业发展道路,积极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之外,应利用自身条件,推进香港产业多元化,继续走高产值发展道路。

通过这次危机,香港应该重新审视独沽一味搞金融业的思维和实践。走高产值道路,大力发展金融业,积极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无可厚非,但金融业只是高增值、高附加值产业之一,并非全部,一味搞金融业非长治久安之计。通过这次危机就可以看出,金融业起落较大,稍有风吹草动,经济就会出现下滑,因此无论从政策的制定还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都应积极拓展香港经济的多元化。

但从香港现有的产业结构来看,香港原有的优势产业部分已经失去了优势,且未出现新旧交替,只见产业走向末路,却未见新兴产业成为新增长点的趋势。尽管香港早在几年前已经与深圳达成共识,在河套地区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体、混合高新技术研发设施和创意产业用途的教育枢纽,但由于没有认真推动,教育枢纽发展速度缓慢,特区政府应该积极推进教育枢纽计划的发展。除此之外,香港拥有良好的信息网络、技术平台和基础设施,以及汇合的中西文化和法治精神,这些条件使香港中医药产业规范化以及认证、信誉保证和建立品牌方面拥有极大的优势。另外,《CEPA补充协议六》的签订,以及《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都为香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发展平台,香港要积极把握机会,发展金融业的同时,改弦更张,发掘和发展新兴产业,推动香港产业的多元化,为香港经济开拓更多新的增长点。

三、香港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危机爆发后,面对经济整体下滑、企业破产数量增加、失业率上升、旅游消费疲软、零售业绩下滑、房地产市场萎缩等问题,香港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但经济危机对香港经济影响的深度和程度仍不能乐观评估,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香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使香港经济早日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

1.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港珠澳大桥建设,推动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特区政府应“大干快上”,利用“反周期”作法,加大基础设施工程的投入,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进“十大基础工程建设”和各类工程建设,尽快上马“规模大,见效快”的基建工程,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刺激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增进物流和人流的畅通,进一步促进香港经济的回升。

2.采取有效措施,增强企业竞争力。香港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强金融服务、贸易物流、旅游及零售、地产与建筑等行业的竞争力。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保证和存款保证,确保融资渠道畅通。积极推进知识资本管理计划,免费为中小企业提供顾问服务。企业本身也要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好好利用自身的知识资本,同时认清外在的竞争压力,找出需要引进的新知识和专门技术,发展未来业务,再有,对高效员工采取留用措施,保留部分加薪预算予高效员工,为其提供额外发展和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竞争力。

3.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创意文化、创新科技、教育医疗、中医药等新兴产业。香港现行的向金融业倾斜的政策存在的弊端在金融海啸爆发后已经逐渐显现,香港原有的优势产业日渐式微,但又无新的增长点,如果特区政府依然故我,死抱金融业“一柱擎天”的迷思,不及时调整香港的经济结构,从长远而言,香港经济难以乐观。香港应当及时改变产业结构和经济基础,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如创意产业、创新科技产业、中医药产业、教育枢纽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力争成为香港经济新的增长点。

4.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增强金融和经济机构的管理能力,采取积极的金融和财政措施。香港特区政府向来奉行“积极不干预”、“小政府、大市场”的施政理念,但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市场“无形之手”失效的非常时期,就需要政府“有形之手”适度合理的干预。从宏观角度来讲,香港的金融体系较为健全,银行资本充足率高,没有过度信贷,外汇储备较充裕,具备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金融和财政措施,会有效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比如为银行存款提供充足保障;向银行提供流动资金,加强资产管理及风险披露,保持银行系统的稳健;充分发挥监管体系的作用,对外资银行进行严密监管,要求各家银行保持规定的资金额度,对于在香港运营的外国银行,不允许因母国需要而随意抽调资金等。

5.借助《CEPA补充协议六》的签订和《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中赋予的“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加快港深共建、粤港合作的速度,加紧与内地的融合,积极开拓内地市场,使其合作产生的商机成为香港经济新的引擎。

新签订的《CEPA补充协议六》是在CEPA协议以及原有的5个补充协议的基础上,是内地对香港进一步扩大的政策支持,包括服务贸易开放、金融合作和专业资格互认方面等多项措施。CEPA协议以及CEPA补充协议的相关措施,有助于支持香港在金融服务、物流、旅游等多个方面的发展,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物流等高增值服务中心地位。另外,在《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支持珠三角地区与香港在现代服务业方面的深度合作以及赋予粤港合作有关产业“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因此,香港应积极把握当前机遇,为开拓内地市场做积极周详部署,加强与内地的紧密合作,加快港深融合与粤港合作,使开放措施得以有效落实,使两地合作产生的商机成为香港经济新的引擎。

6.充分利用中央支持香港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加强与内地机构合作,维持香港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政府在香港与内地金融合作、加快香港的基础设施建设、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经济合作、缓解港资中小企业困难、扩大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等7个方面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支持香港经济,特区政府要充分利用中央实施的政策措施,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与中央的相关措施对接,实现政策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加强与中央政府相关机构的合作,特别是与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的沟通联系与合作,要更加注重信息交流,保证正常的金融秩序与经济秩序,进一步保证金融危机下香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港府预警全年经济受挫6.5%”[N].香港:经济日报,2009年5月16日。

[2]骁 骏:“香港沉着应对金融危机”[N].法制日报,2008年11月9日。

[3]胡 艺 沈铭辉:在变革中摆脱困境――亚太国家与地区的国际金融危机应对之策[J].国际融资,2009年第1期

香港体会篇7

一、殖民地时期

1.麦理浩时代

殖民地早期的香港,以《英皇制诰》《皇室训令》等宪法性文件为依据建立起以港督为核心,行政、立法两局为辅佐的政府体制。港督主持行政局会议,同时身兼立法局主席。行政、立法两局作为港督的决策咨询机构,其议员全部由委任产生(20世纪80年代立法局设立民选议席)。在地方行政层面,1935年由卫生局改组的市政局,是地区性的咨询组织。殖民地时期的香港政制改革,基本上不外乎行政、立法两局议席的设置,议员权力的调整[1]。区议会是这一传统政制架构里的新生事物。港督麦理浩领导的港英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新市镇,解决市区人口拥挤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市民迁居新市镇,港英政府需要为这些居民提供参与市镇管理的途径。于是1981年港英政府《香港地方行政白皮书》,提出在香港的18个分区分别建立其各自的区议会[2],使居民“透过代表”,“提供意见和参与地区施政”[3]。

除了新市镇的发展,区议会的设立有另一时代背景,即中英对香港前途的谈判。根据1989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新界租给英国99年,1997年6月租期就满了。到了70年代,因为不明确1997年之后港英政府是否还有权处置新界土地,以及在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仍然投资新界土地是否明智,实业家、银行家、居民纷纷向港英政府表达他们的顾虑。在此形势下英国政府开始与中方接洽商谈1997之后的新界土地契约问题。1979年麦理浩访华,向邓小映新界土地契约危机。于是以解决新界土地契约问题为契机,中英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启动谈判[4]。英国政府起初试图争取继续管治香港,后来看到中国收回香港的决心,就开始谋划在中国收回香港后,如何保护英国利益。80年代初,英国政府在香港问题上有两大举措。举措一是通过新国籍法,剥夺了香港人作为殖民地居民在英国定居和工作的权利;举措之二就是“发展香港的民主架构”,背后企图是让香港“在短时间内完成独立或自治”(independence or self-government),如同英国对新加坡所做的[5]。港英政府成立区议会的目的是培育“地方自治政府的胚胎”[6],配合英国从香港的撤离。这也是英国一贯的“非殖民化”政策,目的是“建立一个受英国影响的,亲英人士掌权的政府”[7]。在港英政府对香港代议政制的部署中,区议会的意义主要体现为选举和民意。一方面,在区议会选举之前,普通香港市民没有选举的经验[8]。区议会选举可以使普罗大众得到民主的培训,并造就地方民选领袖,培养政治精英。另一方面,区议会作为当时“地区内唯一可供市民参政的政府机构”[9], 市民可以通过区议会反映民意,对地区事务提出意见,参与地区行政,改善地区层面的施政。

2.尤德时代

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1981年成立的第一届区议会组成人员全部由委任产生,包括市政局议员、乡事委员会主席、地区管理委员会[10]的主要成员。按照《地方行政白皮书》的规划,1982年香港首次举行区议会的直接选举,三分之一的议席由直选产生,三分之二由政府委任,是为第二届区议会。此时的港督已经由尤德接任。英国政府一面继续与中国政府商谈香港前途,一面授意尤德加快在香港建构代议制的步伐。1984年7月,港英政府发表《代议政制绿皮书——代议政制在香港的进一步发展》。此时中英尚未草签联合声明,港英政府此举其实是抛开中国政府,自己单方面为香港设计政治前程。

1984年《代议政制绿皮书》提出,“逐步建立一个政制,使其权力稳固地立根于香港,有充分权威代表香港人的意见,同时更能较直接向港人负责”[11];并提出要加强区议会的代表性,指称“这种实行由市民普选的代议政制概念,在区议会中体现得最广”[12]。区议会在此时的定位,是港英政府逐步推行代议政制的试验田。由区议会这一地区层面的代议政制,逐步推广至(香港政府的)中央层面[13]。学者评价,“设立区议会是港英政府推行代议政制的开端”[14]; “区议会的建立,是港英政府推行代议政制的开端。它第一次将香港划分为若干选区,在选区内实行普选的直接选举制度,向代议政制路向发展”[15]。官方评价,“区议会选举是政制改变过程的高峰”[16]。1984年11月港英政府趁热打铁推出《代议政制白皮书——代议政制在香港的进一步发展》[17]。1985年成立的第三届区议会民选议席增加了一倍,民选议席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区议会的主席本来由政务总署的政务专员出任,1985年之后改为本区议员互选产生。从此区议会主席成为各政党争夺的职位,区议会日渐趋政治化。另外一个重要变动是,区议员、区域市政局议员和市政局议员组成选举团,选出代表进入立法局,使区议会与立法局挂钩。1985年10位区议员获选为立法局议员[18]。

香港体会篇8

在我国抗震救灾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之后,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在香港回归祖国11周年之际,我们一行来到香港,实地考察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马术比赛筹办情况,亲身感受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的深刻变化。今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举行欢迎晚宴,能有机会同大家欢聚一堂,我感到非常高兴。首先,我代表中央政府,代表主席,向在座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体香港市民致以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

当前,中央政府正在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并号召全国各族人民把在抗震救灾中焕发出来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精神转化为办好北京奥运会的实际行动,在全社会形成迎接北京奥运会的热烈气氛,以最大热情、尽最大努力把北京奥运会办好,做到让国际社会满意、让各国运动员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

我们高兴地看到,在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领导下,香港对内地的抗震救灾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第一时间拨款3.5亿港元,还及时派出飞行服务队以及多支搜救队、医疗队、防疫队参与救援行动。香港社会各界踊跃捐款约20亿港元,许多社会团体和演艺界人士组织义演等赈灾活动,众多香港新闻工作者深入灾区一线及时进行了大量报道。最近,继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率团专程到四川地震灾区考察后,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和立法会部分议员也访问了四川地震灾区,表达了参与灾区恢复重建的热切愿望。所有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香港同胞与内地同胞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在这里,我代表中央政府和灾区人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香港同胞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高兴地看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广大香港同胞在协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香港是北京奥运会的6个协办城市之一,香港马术比赛是北京奥运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下,经过香港奥马委、香港奥委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仅用3年左右时间就建成了两个高水平、现代化的奥运马术赛场,奥运马术比赛各项组织工作和城市运行保障工作也在顺利推进。香港市民对北京奥运会热情期待、积极参与,5月2日北京奥运会火炬在香港传递时的壮观场面与热烈祥和的气氛,给国人和世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深信,有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广大香港同胞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把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马术比赛办得热烈、精彩、成功。

我们还高兴地看到,香港回归祖国11年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大力支持下,在董建华、曾荫权两位行政长官带领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广大香港同胞自强不息、团结奋进,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等带来的严重困难和挑战,使香港保持了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加强了与祖国内地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取得了可喜成就。今天的香港,社会稳定、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形势令人鼓舞。实践已经并将不断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广大香港同胞完全有智慧、有能力管理好、建设好香港。在这里,我高兴地告诉大家,国家商务部不久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有利于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尤其是广东省的有关安排文件,希望这一安排能够为香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今后,只要是对香港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有利的事情,中央政府都会继续积极予以支持。

同胞们、朋友们!

今年3月6日,主席在会见港澳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时,对两个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提出了四句话的总要求,这就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这四句话,精辟概括了香港回归以来实践“一国两制”的成功经验。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就能使香港更加繁荣,在国家整体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就能帮助市民大众提高生活水平,让他们共享香港繁荣发展的成果;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就能广泛凝聚共识,稳步推进香港的民主进程;包容共济促进和谐,就能在拥护“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的原则基础上,为建设和谐香港、繁荣香港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同胞们、朋友们!

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那一刻起,香港的前途就已牢牢地掌握在香港同胞手中,香港的命运就更加紧密地同祖国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我们坚信,有伟大祖国作坚强后盾,依靠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团结奋斗,香港就一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风险、困难和挑战,香港的明天必定会更加美好,香港市民生活必定会更加幸福,祖国的东方之珠必定会更加璀璨!

最后,让我们共同预祝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及由香港承办的奥运马术比赛取得圆满成功!让我们共同预祝“一国两制”伟大事业取得更大胜利!

上一篇:快乐梦想范文 下一篇:我心中的最美教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