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2 12:59:30

反倾销论文

反倾销论文篇1

关键词:倾销;反倾销;公平性

1反倾销法产生的背景

1.1倾销与反倾销的含义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4》第六条第一款将倾销定义为:“用倾销的手段将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国市场,如因此对某一缔约国领土内已建立的某项工业造成重大的损害或产生重大威胁,或对某一国内工业的新建产生严重阻碍,这种倾销应当受到谴责。”WTO在继承GATT的基础上,规定“如一产品自一国出口至另一国的出口价格低于在正常贸易中出口国供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即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的商业,则该产品被视为倾销。”

然而,反倾销作为倾销的对立面,自然是对其的一种否定和打击。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倾销这一国际贸易行为的否定和反对;二是对倾销行为的打击和抵抗,并由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这种意愿提供合法依据,即是反倾销立法。

1.2倾销与反倾销产生的经济背景

仅仅按照销售商以低于同类商品正常价格这一标准来看待倾销,倾销首先作为一种国内销售行为并由来已久,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行为。早在16或17世纪时,英国就已经采用这种方式击垮了外国同类产业的竞争对手,从而达到了占领国际市场并最终赚取巨额垄断李瑞的目的。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倾销一词开始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使用。然而,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德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强国都在对外贸易中采取了倾销的手段来获取暴利。可见,倾销是随着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经济迅速对外扩张并急切渴望巨额资本利得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国际贸易工具。

但是,反倾销并不是随着倾销的出现而出现。直到一战前,世界上还鲜有国家提起反倾销,当然这与当时的法制背景和贸易观念有很大关系,但是更重要的联系是国家经济利益。一战后,英国等一直强调自由贸易的国家也纷纷表示反倾销,其经济学原因,在于战后各国为经济发展,保护本国工业的重建以及本国市场不受冲击而迅速利用其反倾销这一贸易武器。直到今天,反倾销也始终是各国保护贸易的重要工具。

1.3反倾销立法的法律背景

加拿大1904年立法的标准比较宽泛:只要认定外国商品在加拿大市场上做差价销售,就构成倾销,并可征收特别关税,不需证明对本国同业有损害。这将反倾销最为贸易保护工具的特性表露的十分明确,且容易造成判定倾销时极大的不公平性。

英国的立法则将行政、立法、司法三项职能全部包括在内,程序纷繁复杂:在有关反倾销程序启动前,必须由某个与外国倾销商品相似产品的生产商提出,裁定程序具有专业化倾向,并引进了司法审查制度。这些规定明显比加拿大的立法有所进步。

WTO的《反倾销协议》则提出许多原则:微量不计原则、落日条款、公共利益原则等,并设立了相应的争端解决机制,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法律拘束力。

2反倾销背后的理论依据

2.1反倾销支持论

(1)1947年至1995年,关税总协定(GATT)主持了8轮关税减让谈判,使主要工业国家的平均关税从50%逐步削减到4%左右。对于世界各国而言,通过关税来保护国内产业不受国外倾销手段冲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义。而许多非关税壁垒,如限额制度、许可证制度等都已经被国际公认不合理甚至不合法。此时,“反倾销”这一含义便成为最有力最有效的工具,可以使进口国保护本国工业,继而保护国内市场安全。这是从安全角度对反倾销的支持。

(2)从贸易保护的角度,即通过反倾销抵制国外产品过多进入国内市场,其抵制的不一定是真正倾销的商品,也有可能是用反倾销的手段对绝大多数国外产品进行排斥,往往是国内保守派势力的理论。他们通常相信消费者会把原先对本国产品的购买需求转向倾销进口产品,造成进口国相关企业市场缩小甚至完全丧失,企业利润下降,开工率降低,社会失业率上升。从这个角度讲,贸易保护对国内市场有利。

2.2反倾销反对论

(1)比较优势理论对部分反倾销进行否定。大卫李嘉图和约翰穆勒等国际经济学家提出各国根据其各自资源和技术等对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同,故产品价值便不同,一国利用自己比较优势高生产的产品卖到比较优势低的外国市场上,虽然低于销售国同类产品价格,但不应该被判定为倾销,因为这与全球资源配置紧密相关,并非人为地恶意地造成的损害。这种理论对倾销的判定标准定得比较严格。

(2)自由贸易论观点持有者认为国际贸易的最好状态便是实现市场自由化,反倾销必然体现了各国的贸易保护思想,不利于开放市场和增强市场流通性,反而限制了商品、技术、服务的流动和发展,从而影响了世界贸易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这种观点不仅站在各国利益的立场上,更大程度上是站在全球利益的立场上。3反倾销的公平性探求

3.1从立法背景看其公平性

从反倾销的立法史可以看到,一战后各国进入制定反倾销法的高峰。其原因前文中已经简略分析。可见,国家贸易保护的动力推动了全世界的立法脚步。从国家贸易的角度来看,通过反倾销的手段防止国外销售产品冲击国内市场,保障国内市场在有序、稳健的环境下重建,这自然是体现了反倾销的公平价值的。因为其可以以其工具价值进而实现整个国家贸易市场的健康和安全。但同时,从国外生产商、销售商的角度来看,过度严格苛刻、甚至毫不留情面的反倾销法对其经销的商品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既是产品的价格低廉并非人为恶意而是因为比较优势造成的,其所受的质疑背后是巨大的国家利益。因此,动辄以反倾销法示国外生产商、销售商,对其来说又充满了极大的不公平。对于国内消费者,则无法通过低价购买到廉价的物品,使其购买力水平大大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也难以提高。可以说,反倾销法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国内市场的快速重建和国内贸易的繁荣,又带来了对国外生产商、销售商的伤害和国民的利益牺牲。所以,其公平性必然一分为二。

3.2从当今国际贸易现状看其公平性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背景,在反倾销立法不断的时期,国际贸易还远远没有今天这般繁荣发达。科技、思想、意识的力量使国际贸易的范围越来越广,利益涉及也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当GATT成立以及演进至WTO后,其在国际贸易上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其所推动促进的自由贸易更是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但是,事实却是:在倡导自由贸易的今天,反倾销作为一种贸易保护的工具却被一次又一次地使用,许多国家在提起反倾销时同时又成为他过反倾销诉讼的被告,这正是由于国与国之间相互的攻击和自我保护造成的。而在反倾销调查时,各国又有较大自由裁量权,致使结果往往带有极大主观性和保守性。法律的公平价值是其本身的属性,然而,作为工具的反倾销法很难像民法、刑法一样具有普遍性和天然性的公平价值,其司法过程的主观臆断比例和先入为主的偏见占司法的很大部分。

由此,当反倾销立法的不公平性还存在争议时,司法的不公平性便毫无疑问。在分析反倾销法的背景、公平性后,我们虽然很难预测反倾销的最终结果,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很久它还将一直发挥作用。对它的研究必须以一种更为深入更为发展的态度不断进行。

参考文献

[1]姜栋.美国反倾销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反倾销论文篇2

(一)倾销的特征

关于执行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协议规定,如果在正常的贸易过程中,一项产品从一国出口到另一国,该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在其本国内消费的相同产品的可比价格,也即以低于其正常的价值进入另一国的商业渠道,则该产品将被认为是倾销。通过对这一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倾销的若干特征:

1.倾销是一种低价销售产品的行为。这种低价是相对于正常价值而言的,通过这种低价倾销的方式,出口国可以快速占领进口国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同时,进口国的相关工业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倾销是一种人为的低价销售行为。倾销是由出口商根据不同的市场特点、供求关系而自己强行压低其产品在另一国市场上销售价格的措施。倾销产品的价格不能客观地反映经济价值,从而,它很可能扰乱进口国的市场经济秩序。

3.倾销的目的和动机具有多样性。对于企业的倾销行为而言,有的是为了销售过剩产品;有的是为了赚取外汇;但最多的是为了争夺国外市场,打败在进口国的竞争对手,垄断进口国的市场,达到赚取高额利润的目的;一些国家甚至利用倾销手段打击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以达到对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控制。

4.倾销是一种不公平贸易的行为。倾销往往是出口商凭借自己在国内市场上的优势地位而获得在另一国市场的竞争优势。从而可看出,倾销是出口国的优势企业把自己的优势从本国又扩张到进口国的过程之一,因此,倾销不仅会影响进口国的经济发展,而且还扰乱了国际市场正常竞争秩序。

(二)反倾销的构成要件

1.在客观上,存在倾销行为。存在倾销行为是构成反倾销的首要条件。如果一国产品出口到另一国时,其不存在倾销行为,那反倾销就无从谈起,因为倾销与反倾销是相伴而产生的。

2.在结果上,存在损害。有倾销的客观行为不一定导致一国采取反倾销措施,还要确定该倾销是否存在对该国国内产业的损害。这里所指的损害一般指三个方面,即对某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是对其造成实质性损害威胁或是对某国国内相关产业的建立造成实质性阻碍。

3.在相互关系上,倾销行为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对于反倾销的构成要件方面,因果关系的要求是必然的。如果一国的相关国内产业的损害不是他国出口产品所造成的,那该国就不得采用反倾销措施,否则,其就是滥用了反倾销措施,构筑了新的贸易壁垒。

(三)反倾销诉讼的特点

反倾销的举措被很多国家充分利用来保护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甚至不惜在两国间建立新的贸易壁垒。面对这一新情况,我国不应坐以待毙,而是应注意当今国际上反倾销的发展趋势,理解和总结反倾销诉讼的特点:

1.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倾销诉讼是一种抵制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有效方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反倾销也一样,它既可以用来保护一国的民族工业,也可能被一些国家利用来构筑新的贸易壁垒。面对第二种情况,出口国的企业就需要积极参与反倾销诉讼来保护自己企业的利益,抵制这种不公平贸易的行为。

2.反倾销诉讼的目的和动机具有多样性。由于世界上倾销的目的和动机具有多样性(前面所提到的),因而它也决定了反倾销诉讼的目的和动机具有多样性。当然,它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出口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公正的对待,使世界经济在良性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因此,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反倾销法律制度都按照WTO的要求规定了反倾销诉讼,以此,出口国企业的权益才能得到更好地维护。

3.反倾销诉讼具有公私兼顾的特点。一旦某个国家的生产行业认为自己所在的行业受到了外国进口产品的实质损害或损害的威胁,它便会向自己所在国的反倾销主管部门提起申请,要求对出口国可能涉及倾销的企业进行倾销调查。之后,该国的反倾销主管部门便会对这一情况进行调查,一旦情况属实,它便会采取相关的反倾销措施。同时,在该国的反倾销主管部门的调查过程中,外国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参与进去,进行反倾销应诉。

4.反倾销诉讼的提起主体具有特殊性。反倾销诉讼并不是任何一个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团体都能够向国家的反倾销主管机构提起的。只有遭受倾销的行业或某国反倾销的主管机构才有资格提起反倾销诉讼。例如,美国,只有反倾销的主管机构和遭受倾销的同类产品的生产商或批发商、工会或行业协会才能提起反倾销诉讼。

5.反倾销诉讼应诉周期长、成本高、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反倾销诉讼涉及到法律、技术等很多领域的知识,既专又广,对于遭受反倾销的企业来说,很不好操作;同时,反倾销诉讼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证,时间一般要在十几个月左右,很多企业在资金上很难承受,在时间上也拖不起。

二、我国遭遇反倾销现状及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一些国家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指控逐步增多。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遭受反倾销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反倾销案件急剧增加,对我国出口产生严重的威胁。据统计,在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间,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案件,约占国际反倾销案件总数的11.25%,排名第一;遭受反倾销最终裁定的案件数量及其比例也都位居世界第一,这些表明中国已成为世界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

我国遭遇反倾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客观原因。反倾销作为WTO所认可的保护国内工业不受冲击的法律武器,被一些国家滥用。近年来,由于国际贸易领域竞争激烈,全球经济不景气,加之关税的下降和非关税壁垒受到越来越多的约束,反倾销措施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手段,即以反倾销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加之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前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国外许多国家仍带有政治色彩看待我国,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因此,在对我国实施反倾销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歧视性,利用制度上的特殊便利,加大了反倾销的针对性。

第二,主观因素。(1)欠缺合理的外贸出口结构是遭致反倾销的重要原因。从出口产品的结构来看,偏重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业、轻工产品和农副产品。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长期呈过度竞争的态势,产品的附加值相对偏低,造成中国的出口商品与低价密不可分的不良国际形象。(2)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出口管理制度不健全。出口企业未能把握国际市场和进口国行情,及时调整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常常是某种商品只要在国外畅销,国内企业便蜂拥而上,导致某些商品大量涌入存在进口国,给人以“倾销”的印象。事实上,很多国家的反倾销法都以进口数量的明显增加作为考虑倾销构成或工业损害存在的重要因素。(3)国内出口企业应诉不力。我国出口企业碰到被告反倾销,往往是采取不应诉的态度。加上我国企业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客观上又缺乏应诉经费和反倾销专业人才,所以在面对反倾销调查时多采取“消极避战”的态度。

三、我国在国外反倾销诉讼的应对方略

1.建立企业自身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如果一个企业自身没有很好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就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自己“遭受反倾销调查”的信息。从而,当国外对我国企业进行反倾销时,我国企业很可能陷入被动。因而,我国的出口企业有必要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注意通过与我国驻该国商务机构或律师事务所及时联系,注意跟踪该国的反倾销意向,尽量避免和防止可能的反倾销投诉的发生。

2.一旦立案,应积极应诉,并做出快速反应。组织专门的应诉小组,做好“硬战”的准备。中国企业有一个特点:在面对国外对我国企业的反倾销时,组织应诉不及时,决策太慢,往往错过抗辩的好时机,从而导致高额的反倾销税率。“不应诉就等于不战而降”。同时反倾销应诉周期长、涉及面广、专业性强,企业在应对反倾销诉讼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专门班子,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企业在国外反倾销应诉过程中,还要对细节问题认真对待。

3.争取有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为保护国内企业的合法权益,国家有关部门有义务协调反倾销工作,旨在为企业开展反倾销的申诉和应诉提供法律咨询和指导,开展相关法律知识培训等。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寻求行业协会的支持。行业协会是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它们在协调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企业之间的利益和相互关系,在行业信息、就业信息等方面能为会员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曹琼.国外对华反倾销原因分析及我国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05,(2).

[2]项芳印.反倾销情况剖析及对策[J].经济师,2005,(6).

[3]劳星星.反倾销制度比较研究[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4]钟洁,李坚.析近年来我国屡遭反倾销的原因和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4).

[5]周宏燕.中国对外反倾销现状研究[J].技术经济,2006,(1).

[6]张旭鹏.试论国际贸易中的倾销、反倾销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科技咨讯,2006,(2).摘要:当前,我国企业在国外遭受反倾销诉讼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境外企业也不断向我国市场进行倾销,这些现象揭示了中国反倾销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国际挑战。如何应对挑战首先要对“倾销”及其诉讼进行基本分析,同时,分析我国遭遇反倾销现状及原因,进而从建立应对反倾销预警机制、积极应诉和多方配合支持的角度总结出我国企业在国外反倾销诉讼的应对方略。

反倾销论文篇3

摘 要:倾销与反倾销一直是国际贸易领域内占据重要位置且非常容易引发争议的词汇,每个国家都想通过反倾销来获得国际贸易上的主动性,从而对自己国内贸易和市场进行保护,然而,在反倾销战役打响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立法源源不断,其公平性是否毫无疑问,这值得思考和探讨。 论文关键词:倾销;反倾销;公平性 1 反倾销法产生的背景 1.1 倾销与反倾销的含义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4》第六条第一款将倾销定义为:“用倾销的手段将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国市场,如因此对某一缔约国领土内已建立的某项工业造成重大的损害或产生重大威胁,或对某一国内工业的新建产生严重阻碍,这种倾销应当受到谴责。”WTO在继承GATT的基础上,规定“如一产品自一国出口至另一国的出口价格低于在正常贸易中出口国供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即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的商业,则该产品被视为倾销。” 然而,反倾销作为倾销的对立面,自然是对其的一种否定和打击。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倾销这一国际贸易行为的否定和反对;二是对倾销行为的打击和抵抗,并由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这种意愿提供合法依据,即是反倾销立法。 1.2 倾销与反倾销产生的经济背景 仅仅按照销售商以低于同类商品正常价格这一标准来看待倾销,倾销首先作为一种国内销售行为并由来已久,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行为。早在16或17世纪时,英国就已经采用这种方式击垮了外国同类产业的竞争对手,从而达到了占领国际市场并最终赚取巨额垄断李瑞的目的。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倾销一词开始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使用。然而,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德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强国都在对外贸易中采取了倾销的手段来获取暴利。可见,倾销是随着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经济迅速对外扩张并急切渴望巨额资本利得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国际贸易工具。 但是,反倾销并不是随着倾销的出现而出现。直到一战前,世界上还鲜有国家提起反倾销,当然这与当时的法制背景和贸易观念有很大关系,但是更重要的联系是国家经济利益。一战后,英国等一直强调自由贸易的国家也纷纷表示反倾销,其经济学原因,在于战后各国为经济发展,保护本国工业的重建以及本国市场不受冲击而迅速利用其反倾销这一贸易武器。直到今天,反倾销也始终是各国保护贸易的重要工具。 1.3 反倾销立法的法律背景 加拿大1904年立法的标准比较宽泛:只要认定外国商品在加拿大市场上做差价销售,就构成倾销,并可征收特别关税,不需证明对本国同业有损害。这将反倾销最为贸易保护工具的特性表露的十分明确,且容易造成判定倾销时极大的不公平性。 英国的立法则将行政、立法、司法三项职能全部包括在内,程序纷繁复杂:在有关反倾销程序启动前,必须由某个与外国倾销商品相似产品的生产商提出起诉,裁定程序具有专业化倾向,并引进了司法审查制度。这些规定明显比加拿大的立法有所进步。 WTO的《反倾销协议》则提出许多原则:微量不计原则、落日条款、公共利益原则等,并设立了相应的争端解决机制,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法律拘束力。 2 反倾销背后的理论依据 2.1 反倾销支持论 (1)1947年至1995年,关税总协定(GATT)主持了8轮关税减让谈判,使主要工业国家的平均关税从50%逐步削减到4%左右。对于世界各国而言,通过关税来保护国内产业不受国外倾销手段冲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义。而许多非关税壁垒,如限额制度、许可证制度等都已经被国际公认不合理甚至不合法。此时,“反倾销”这一含义便成为最有力最有效的工具,可以使进口国保护本国工业,继而保护国内市场安全。这是从安全角度对反倾销的支持。 (2)从贸易保护的角度,即通过反倾销抵制国外产品过多进入国内市场,其抵制的不一定是真正倾销的商品,也有可能是用反倾销的手段对绝大多数国外产品进行排斥,往往是国内保守派势力的理论。他们通常相信消费者会把原先对本国产品的购买需求转向倾销进口产品,造成进口国相关企业市场缩小甚至完全丧失,企业利润下降,开工率降低,社会失业率上升。从这个角度讲,贸易保护对国内市场有利。 2.2 反倾销反对论 (1)比较优势理论对部分反倾销进行否定。大卫李嘉图和约翰穆勒等国际经济学家提出各国根据其各自资源和技 术等对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同,故产品价值便不同,一国利用自己比较优势高生产的产品卖到比较优势低的外国市场上,虽然低于销售国同类产品价格,但不应该被判定为倾销,因为这与全球资源配置紧密相关,并非人为地恶意地造成的损害。这种理论对倾销的判定标准定得比较严格。 (2)自由贸易论观点持有者认为国际贸易的最好状态便是实现市场自由化,反倾销必然体现了各国的贸易保护思想,不利于开放市场和增强市场流通性,反而限制了商品、技术、服务的流动和发展,从而影响了世界贸易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这种观点不仅站在各国利益的立场上,更大程度上是站在全球利益的立场上。 3 反倾销的公平性探求 3.1 从立法背景看其公平性 从反倾销的立法史可以看到,一战后各国进入制定反倾销法的高峰。其原因前文中已经简略分析。可见,国家贸易保护的动力推动了全世界的立法脚步。从国家贸易的角度来看,通过反倾销的手段防止国外销售产品冲击国内市场,保障国内市场在有序、稳健的环境下重建,这自然是体现了反倾销的公平价值的。因为其可以以其工具价值进而实现整个国家贸易市场的健康和安全。但同时,从国外生产商、销售商的角度来看,过度严格苛刻、甚至毫不留情面的反倾销法对其经销的商品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既是产品的价格低廉并非人为恶意而是因为比较优势造成的,其所受的质疑背后是巨大的国家利益。因此,动辄以反倾销法示国外生产商、销售商,对其来说又充满了极大的不公平。对于国内消费者,则无法通过低价购买到廉价的物品,使其购买力水平大大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也难以提高。可以说,反倾销法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国内市场的快速重建和国内贸易的繁荣,又带来了对国外生产商、销售商的伤害和国民的利益牺牲。所以,其公平性必然一分为二。 3.2 从当今国际贸易现状看其公平性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背景,在反倾销立法不断的时期,国际贸易还远远没有今天这般繁荣发达。科技、思想、意识的力量使国际贸易的范围越来越广,利益涉及也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当GATT成立以及演进至WTO后,其在国际贸易上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其所推动促进的自由贸易更是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但是,事实却是:在倡导自由贸易的今天,反倾销作为一种贸易保护的工具却被一次又一次地使用,许多国家在提起反倾销时同时又成为他过反倾销诉讼的被告,这正是由于国与国之间相互的攻击和自我保护造成的。而在反倾销调查时,各国又有较大自由裁量权,致使结果往往带有极大主观性和保守性。法律的公平价值是其本身的属性,然而,作为工具的反倾销法很难像民法、刑法一样具有普遍性和天然性的公平价值,其司法过程的主观臆断比例和先入为主的偏见占司法的很大部分。 由此,当反倾销立法的不公平性还存在争议时,司法的不公平性便毫无疑问。在分析反倾销法的背景、公平性后,我们虽然很难预测反倾销的最终结果,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很久它还将一直发挥作用。对它的研究必须以一种更为深入更为发展的态度不断进行。 参考文献 [1]姜栋.美国反倾销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屈广清.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反倾销论文篇4

内容论文摘要:反倾销的替代国制度是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产品的倾销及幅度的确定所制定和实施的特殊制度。只有充分了解反倾销的替代国制度,才能真正解决好我国的反倾销问题。本文阐述了替代国制度的含义、分析了替代国制度的法律沿革、总结了对替代国制度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探求我国在替代国制度上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反倾销 非市场经济国家 替代国制度 法律沿革 替代国制度的含义 所谓替代国制度是指当一个国家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时,采用实行市场经济的他国价格来确定其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的一种制度。而该制度被采用的市场经济国家则被称为“替代国”。 出口产品是否存在倾销以及倾销幅度的大小,是由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比较而得出的。其中,出口价格比较容易确定,并且弹性较小,而正常价值则比较复杂,弹性较大,因而正常价值对倾销及其幅度的确定影响较大。正常价值是指产品在一个成熟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的推定价格和正常交易过程中的成交价格。《反倾销协议》第2条规定,依次采用出口国价格、第三国价格和结构价格三种方法确定正常价值。这三种方法的适用必须是在正常贸易过程中。正常贸易过程指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市场条件下发生作用的情况,以下三种情况的销售不认为是在正常贸易过程中发生的:交易双方存在某种关联关系或有补偿销售,低于生产成本的销售,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销售。西方国家将所有国家分为市场经济国家和非市场经济国家两种,非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是指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和产品价格由政府决定,货币不能自由兑换的国家。认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控制生产、销售、定价等,企业没有自主性,所以其国内产品的价值不能正确地反映出产品的市场价格;国家垄断国际贸易出口价格不能够反映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供求关系;货币不能自由兑换,不能对产品的国内价格与出口价格进行可靠的比较。因此,在反倾销制度中不能国内价格用来与出口价格作比较,而替代国制度就是确定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的一种制度。 替代国制度的法律沿革 GATT1947第6条GATT第6条是反倾销条款,将倾销定义为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行为。正常价值的确定按3种方法,同类产品在出口国用于消费时,在正常贸易做法下的“可比价格”(出口国价格);如果没有这种国内价格,则是同类产品在正常贸易做法下,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第三国价格);如果没有第一种国内价格,则是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合理的推销费用和利润所得的数值(结构价格)。从这些标准可以看出,GATT的规定是基于在正常的市场体系情况下形成的价格这一前提,也就是说,出口国应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 1955年GATT缔约方对GATT1947第6.1条的第2项注释:“对全部或大体上全部由国家垄断贸易并由国家规定国内价格的国家进口的货物,在为第一款的目的决定可比价格时,可能存在特殊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进口缔约方可能发现有必要考虑这种可能性:与这种国家的国内价格作严格的比较不一定经常适当”。按照这个规定,关贸总协定把“全部或大体上全部由国家垄断贸易并由国家规定国内价格的国家”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这个概念在措辞上是非常模糊的,但是原则上承认了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内价格不能作为与其出口价格相比较的基础,为日后西方国家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采取反倾销替代国制度提供了最早的多边依据。但只是承认这项国家的出口价与国内价格的比较可能不合适,并没有规定在不合适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价格比较,也没有规定此事留由缔约方各行其是。 1994年关贸总协定附件一第6条第1款(b)项规定如下:本条所称一产品以低于它的正常价值挤入进口国的贸易内,系指从一国向另一国出口的产品的价格。如果没有国内价格,则以:相同产品在正常贸易情况下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或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合理的推销费用和利润来计算。但对每一具体事例的销售条件的差异、税赋的差异以及影响价格可比性的其他差异,必须予以适当考虑。据此1994年的《WTO反倾销协定》重申了GATT条第6条第1款第二项的补充规定,其中第2.7条规定,“本条不损害GATT1994附件Ⅰ中对第6.1条的第2项补充规定”。对于 “国家垄断贸易”国家出口的商品,在确定正常价值时可适用特殊规则。虽然并未将“国家垄断贸易”等同于“非市场经济”,但这一规定为世贸组织各缔约方确立非市场经济原则提供了根 据。但是进口国如何确定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的正常价值,这一问题仍旧没有解决,各缔约国可各自按照适当的方式来确定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的正常价值。WTO法律体系为西方国家区别对待“非市场经济国家”提供了一个例外规则,实际上仅仅是对GATT的继承。凭借这种对待“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处理方式,衍生出一套全面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歧视性做法。 尽管GATT/WTO反倾销体制承认“非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没有对“非市场经济”给予清晰的界定、规定其明确的标准,而是将这一问题的处置权交给了缔约方。如何选择替代国并确定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的正常价值?GATT/WTO中也未作任何规定,倒是使用替代国制度的各国国内法中,有各自明确的规定。 对替代国制度的评价 对于反倾销替代国制度,国内外的观点可以分为支持替代国制度的观点、反对替代国制度的观点和比较折中的观点。 (一)对反倾销替代国制度持支持态度的观点 纯粹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观点。持这一类观点者,是替代国制度的核心支持者,主要是那些频繁使用反倾销手段对付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进口竞争产业,替代国制度本身是否合理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内容,只有运用反倾销措施的结果是最为重要的。 公平贸易的观点。认为反倾销替代国制度有利于建立公平的贸易秩序。在他们看来,非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所试图创造的人为的竞争优势,扭曲了市场信号,这种扭曲导致了低效率或是无效率生产者的长期超供给,滋生了不公平的贸易环境。反倾销替代国制度作为对这一扭曲的补救措施,有助于国内产业弥补因外国政府这种对市场的扭曲行为给其带来的竞争劣势。 公共利益的观点。欧盟的反倾销条例规定欧盟所采取的反倾销措施必须符合共同利益。这一规定实际上反映了欧盟学术和实务界的一种重要的针对反倾销替代国制度的观点,即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产品在确定其正常价值时使用类比国制度是符合欧盟的共同利益的。审查是否符合公众利益时,需要评估包括国内工业、用户、消费者利益在内的各种利益。 (二)对反倾销替代国制度持反对态度的观点 反对替代国制度的观点通常认为,替代国制度本身存在很多的缺陷,如透明度问题、替代国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各国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不可预见性的问题以及程序正义问题导致这个制度从产生至今都是极具不公正性,实际上它已经构成了针对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一种价格歧视,进而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产生了消极影响。 (三)对替代国制度持折中的观点 认为替代国制度作为对政府人为造成对国际贸易扭曲的一种救济手段从其初衷来说是好的,但替代国制度本身并没有能够准确的认定价格歧视或是低于成本的销售,因为其计算方法很可能人为的制造倾销存在的证据。另一方面,现行的替代国制度过于注重保护国内产业的利益了,在实际效果上是破坏了而不是创造了公平的竞争。因此,需要建立一种能够有效区分不正常的政策造成的市场扭曲与健康竞争的机制,一种包括实体与程序上正义的机制,以避免伤害到正常的商业竞争,实现替代国制度的目标。 折中的观点比较客观,符合了反倾销替代国制度在目前阶段的改革方向,即保留这种制度同时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革,使其更符合替代国制度实施的本来目标,而不至于因为该制度存在的种种实体与程序上的缺陷导致反倾销措施的滥用,危及其确保公平贸易的目的。但在实际中,很多原因造成了中国成为全球贸易反倾销泛滥最大的受害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采取替代国制度的不公平性、不可确定性和歧视性,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大障碍。如果放任这种态势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出口产品和企业遭受危害。 替代国制度对中国的影响和对策 (一)《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的影响 中国在加入WTO谈判时,于1999年达成《中美WTO双边协议》,其中关于反倾销的规定为:“中国和美国同意,美国可以维持它目前的反倾销方法,将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这一条款的有效期为15年”。该内容纳入《中国加入WTO议定书》,成为WTO成员对华反倾销的重要依据。 《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5条规定的是针对中国出口的产品进行反倾销被调查时,如何确定出口产品正常价值的方法。从条文来看,该条包括了以下含义: WTO成员方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可以 使用出口国产品价格,也可以不使用出口国价格。判断的依据是:如果受调查的生产者能证明其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适用中国价格或成本;如果不能明确证明的,则可不适用中国价格或成本。任何进口国都要将其使用和不使用出口国价格的方法通知到WTO反倾销委员会。中国产品能否享受市场经济待遇,应由该进口产品生产者自身按照进口国国内市场经济的标准来证明。中国企业可以从国家角度或特定产业的角度来争取市场经济待遇。以上确定中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的期限为不超过15年。 我国虽在入世议定书中对市场经济问题做出过不利承诺,但这并不影响世贸组织成员正确认识、公正看待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提前给予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此外,世贸成员有义务在我国企业或产业能够证明其市场经济条件的情况下给予“企业或产业市场经济地位”。 (二)对策 统一非市场经济国家与选择替代国的标准。我国作为WTO成员之一,在WTO组织中有参与权和决策权。需要在WTO中,尤其是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谋求统一的市场经济标准,避免一个国家一个标准的混乱局面,清晰确定非市场经济国家与替代国选择问题上的标准。 应利用WTO贸易政策评审机制。按照《入世议定书》的规定,WTO将在我国加入WTO的8年内每年对我国的贸易政策与措施进行审议。虽然贸易政策的评审可能成为某些成员方对中国的贸易政策横加指责和干预的工具,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一政策的积极一面,即我们可以通过该评审充分的向其他成员方阐述我国的贸易政策,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的成果,消除一些国家的偏见,从贸易政策上争取市场经济地位,从而加速解决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 应加大政府外交力度。目前已有77个国家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促使更多的国家在国内立法上确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对华反倾销调查中对我国相关产业市场经济条件的审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歧视性和任意性,而我国应诉企业的抗辩是力不从心的,因为企业抗辩无法改变进口国政府的歧视性和任意性。通过政府间的双方或诸边谈判,是能够改变某些偏见,早日获取市场经济地位。

反倾销论文篇5

论文摘要:译文首先从制度控制层面的角度介绍欧共体反倾销制度,认为欧同体反倾销措施受到了反倾销委员会、欧洲初审法院和欧洲法院以及WTO争端解决机制三个层面有效控制:其次专门介绍了公共利益评估和从低征税这两个“超WTO”规则;最后介绍了欧同体对非市场经济和转型经济的实践。欧共体反倾销制度有效地平衡当事方利益,是较为成功的制度。 论文关键词:欧共体;反倾销:突出特点 欧共体和美国的反倾销制度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主题。世界贸易期刊(Horlick et al,2005)最近启动的“TEN project”受到了好评,因为参与此项目的系列文章不仅分析了欧共体或美国的反倾销制度,而且对于新近使用此制度的重要使用者来说,这些文章也扩展了他们的研究视野。这个项目对于意在改革1994《反倾销协议》的多哈回合框架性讨论有着重要的贡献。 爱德温·佛玛斯特撰写的题为《欧共体反倾销制度中的十个主要问题》文章(Vermulst,2005),文章列选出欧共体反倾销法律和实践中的一些特点。文章似乎以出口商为视角来归纳出他们所认定的“问题”。这种以出口商为主的分析视角相当有趣,它要求人们关注一个更加宽广的画面。这个画面不仅有出口商的利益,还涉及反倾销程序中其他经济运行者的利益,例如国内生产商、进口商、用户或消费者。这样做,就能够将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予以考虑;而对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直接影响到相关当事方的权利和义务。的确,在世界所有的反倾销制度中,调查当局的角色通常包括监督和平衡案件所涉不同经济运行者之间利益冲突。这个角色通过下列行为得以完成:收集大量的与许多复杂经济因素相关的信息:依照国内法律(这些法律应当反映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制定的实体原则来评估这些信息;给予当事方足够的机会为自身利益辩护。这些工作受到相当紧凑的期限限制,反过来这些期限的规定对于迅速确定是否存在倾销以及是否引发市场扰乱又是非常必要的。 重申反倾销的宗旨:反倾销制度意在抵消有损害的倾销,它被GATT1994第6条第1款所“谴责”。它是对国际贸易中不对称市场准入行为必要的弥补措施。 我现在来解释有30多年发展历史的欧共体反倾销制度的一些主要特点。本文的写作目的不是讨论反倾销裁定的技术细节。在文章中,我会偶尔提及佛玛斯特文章中的一些观点。 一、欧共体反倾销制度——三个控制层 欧共体反倾销制度具有独特的特征:即它不仅要通过两个,而且是三个控制层面的考验(事前和事后),即(1)布鲁塞尔由25个成员国所进行的委员会内部审查和控制(2)卢森堡的欧洲法庭以及(3)日内瓦的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下面我将从三个层面特点进行简要介绍。 (一)第一层:反倾销委员会中成员进行的委员会内部审查和控制 众所周知,欧委会贸易总司负责欧共体反倾销调查工作。欧委会做出反倾销措施提案是在产业总司、税收和海关总司和法律总司对调查结果仔细审查之后而形成:该提案随即被呈报给25个委员组成的领导班子,供其审议通过。 上述工作流程的描述(以及工作所耗费的时间,我必须加上)并不是整个程序的全部,还差得很远。之后,欧共体反倾销委员会对反倾销措施提案进行严格的测试。其依据来自于欧共体反倾销基本条例。@委员会每月举行会议,欧委会官员以及来自25个成员的代表参加会议。与会人员以各自成员的视角对欧委会提案进行讨论和审查。反倾销委员会其实是各种利益相互冲撞、而后达成彼此妥协的地方,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这一点可用以下可能出现的场景加以说明:对于欧委会提案,A成员对提案中的措施不满意,因为他认为倾销的进口产品对其国内产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害,因而A国需要更多的保护:B成员国内有重要的(倾销产品)用户群;C成员对(反倾销案件)没有什么利害关系,但认为欧共体产业的损害不是由于倾销进口的产品引发,而是自己造成的损害。显而易见,成员不能仅仅根据其国家利益来对提案投票,他们成功参与讨论的前提必须是所有活动符合欧共体反倾销基本条例的规定。会议成员对提案的方方面面(从技术到程序)进行相当细致地讨论和适当地陈述之后,对采取反倾销措施拥有决定权的部长理事会才能最终通过该提案。 这个例子说明了我所认为的欧共体反倾销制度的独特特征:即在欧委会调查结果得以通过而成为理事会规则之前,他们必须要通过来自25个成员专家们非常严格(从欧委会的角度, 有时是苛刻)的审查。可以说。它使得欧共体反倾销制度区别于WTO其他成员的制度,为欧共体的措施增加了额外的“力度”。 (二)第二层:欧洲初审法院和欧洲法院 位于卢森堡的欧洲初审法院和欧洲法院有权对所有的欧共体反倾销措施进行司法审查。通常情况下每年有5~8个新案件诉至卢森堡。从1979年审理的第一个案件计算,法庭已经审理了大约150个案件。佛玛斯特的观点也许是正确的,法庭在对案件的讨论过程中常遵从欧委会对“复杂的经济事实做出的分析结论”。但是同样正确的说法还有,法庭对案件的实体问题也进行细致的讨论,这些讨论包括案件可能涉及的、与竞争相关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只要涉及到当事方程序上的权利,法庭都非常严格地予以对待。同样需要强调的是,欧洲法院根据Nakajima原则对欧共体反倾销措施是否和WTO规定一致性问题进行审查,这一做法不同于例如美国在内的其他司法系统。 欧洲法院的实践并不能简单冠以“没有意义的司法审查”标签。随着时间的推移,卢森堡的法庭逐渐成为欧共体反倾销措施强有效的第二控制层。 (三)第三层: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 这个题目将内容从布鲁塞尔、卢森堡转向日内瓦,即欧共体反倾销措施的第三控制层。上面提到,根据Nakaiima原则,欧共体措施同WTO的相容性问题受到间接审查;另外,欧共体措施在日内瓦以外直接地受到挑战。数字本身能够说明问题。自从1995年WTO成立以来,专家组或上诉机构共对21个反倾销措施的案件做出裁定。其中欧盟仅在其中的2个案件中成为被申诉方。也就是说,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从1995年到2011年期间成为继印度和美国之后第三大反倾销制度使用国(虽然数量有下落的趋势),其被诉至日内瓦的案件不到日内瓦审理反倾销案件总数的十分之一。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案件对欧盟的绝大多数指控都遭到了专家组或上诉机构的拒绝。欧共体反倾销措施的第三控制层清楚地告诉我们,在日内瓦欧盟不成比例地仅在数量很少的案件中成为被申诉方,而且即使在这几个少量的案件中,仅仅微乎其微地对欧盟的指控得到了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支持总之,欧共体反倾销措施的三层控制体系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制度,前两个层面的有效控制使得日内瓦仅仅处理为数不多的案件。 二、欧共体反倾销制度——WTO以及其他 佛玛斯特在他的文章的几处提到欧共体反倾销制度一些所谓的“问题”缘自于WTO反倾协议本身。的确,欧共体基础条例无论从结构上还是内容上大部分(字面上)复制了WTO协定。同时,欧盟的法律框架有别于WTO文件。欧盟的法律着眼于出口商的利益,目的是适当地平衡欧盟生产商和进口商的利益;最重要的是那些欧同体内部称之为“超WTO”的规定,包括最高调查期限(欧共体,15个月)而WTO为18个月:期中复审和日落复审期限是15个月,而WTO没有期限的规定;以及公共利益评估和从低征税规则。佛玛斯特将后两项分别称为“没有威力”和“取决于欧委会的自由裁量权”。我冒昧地对这两个问题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公共利益评估条款 欧共体是为数不多的、系统地采用“公共利益评估”程序的地区之一。欧共体基础条例第21条规定了此评估的具体程序和实体框架。“合比例评估”是欧共体实践的标准。例如,欧共体机构会审查措施的执行,如损害性倾销的消除,对于欧共体产业的其他经济运行者,是否会产生不成比例的负担。实际上。“共同体利益评估最终归结为平衡特定市场上不同运行者的经济利益,他们是出口商、进口商、用户和消费者。“共同体利益”这个词属于用语不当,更为适当的表达应当是“经济的平衡”。 由于不符合“共同体利益”而裁定终止的案例数量不多,单是仅凭这几个案例来衡量这个标准的影响,这种做法过于简单化。与其静观结果,不如在过程中动态地分析这个条款。它规定这样的调查方式,即在调查的过程中,调查者系统地、全面地考虑用户和消费者的利益或者竞争方面的因素。另外,由于公共利益分析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彼此关联,此评估也折射出调查过程的其他方面,特别是损害分析或因果关系分析。正是调查涉及到其他相关方面,使得调查机构在欧同体利益法规作用方面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权。如果分析仅仅着眼于由于不符合“共同体利益”而裁定无措施、终止的案件本身,那么共同体利益的作用极大地被低估。并且,可以这么说,因原告撤诉而终止的案件中,大约一半案件撤诉 的重要原因,如果不是决定性的原因的话,是出于“共同体利益”的考虑。 显而易见,反倾销调查的所有方面,包括共同体利益的评估,都依靠利益当事方的合作。调查的结果只能是在当事方提供的资料范围内做到准确。调查取决于利益当事方提出与共同体利益相关的观点。调查当局并不处在依其智慧提出这些观点的位置上,而是依赖引起当事方关注的观点。因此,正是当事方的主动合作使得许多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公共利益的评估,而不是由于“公共利益评估没有威力”。如果由不受任何约束的政治上的自由裁量权来行使衡量公共利益标准的话,显然是不合法的。并且,如果不对遭受损害性倾销行为而受损的欧盟产业进行保护,必须要有令人信服的原因,例如实施反倾销措施不合比例。关于这一点需要由当事方来提供信息,这些信息须在准司法框架内收集和评估。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共同体利益评估程序的存在本身会产生这样的效果。那就是许多欧共体生产商不会提出损害倾销的指控,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案件不会通过共同体利益评估程序。 总之,对欧共体反倾销调查中“共同体利益”评估程序更深入和动态的分析显示:这个独特程序的确具有威力,其威力可能比一些观察家认为的要大得多。 (二)从轻征税规则和损害幅度计算 同其他法律制度相比,从轻征税规则可能是欧盟实践中一个最突出的附赠。(the most tangibleadd-on)欧盟执行WTO反倾销协议,这个强制性规则中,第9.1条规定的“建议”,即“如果较少的征税就能足以消除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则征税额最好小于倾销幅度。”WTO反倾销协定对于什么能足以消除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欧盟根据多年的实践,发展并完善了“利润消价”(underselling)的概念。这个概念指的是进口价格和(出口商未倾销情况下)欧盟产业在国内市场售价的中间差。根据定义,这涉及到了出口商和共同体产业敏感资料的比较。这个概念暗含的假定就是在特定案件中所做出的信息透露必须完全、透明,和利益当事方交流的资料需要在保密要求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因此,如果出口商或任意当事方认为在特定案件中的透明度问题有待提高,他们应当主动同调查机构探讨是否可以在不损害其他当事方对保密信息合理担忧的前提下,得到其他的一些信息。 排除对这个方法的技术性探讨——技术性问题的确具有争议,过去三年来对案件的粗浅分析表明:在2002到2005年间的一半案件中,每个案件至少有一家公司的损害幅度低于倾销幅度,在一些案件中甚至大幅度低于倾销幅度。如果这个数字说明一些问题的话,那就是说明欧共体“超WTO”规则使得出口商的利益真正有别于在其他反倾销体系中的出口商利益,后者(由于没有从低征税原则)而被征收更高幅度的反倾销税。 三、非市场经济和转型经济的欧同体实践 同其他反倾销制度使用国一样,对于如何处理从非完全市场经济国家的进口问题,欧共体制定了相应的规则。如何处理从这类国家的进口问题挑战着所有调查当局。反倾销制度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价格和成本。而调查当局不能依赖地处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提供的资料。但是WTO反倾销协议对这个问题没有规定明确的指导原则,只是在对GATTl994第6条第1段的第二个补充条款中有了较为模糊的规定。即“在决定价格可比性方面存在特殊的困难……。” 对于来自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世界上大多数反倾销体系采用替代国资料的做法,欧共体也不例外。但是,欧共体承认如中国和乌克兰这样的国家正朝着市场经济国家迈进,因此,对于来自于所谓“转型国家”的公司制定了特别的标准。欧同体反倾销法基本条例的第2(7)(c)条规定了衡量市场经济的五个标准: ——公司决策和成本是依据市场状况(即供求关系一译者)做出; ——财务账簿经独立审计并适用于所有目的; ——原来的非市场经济制度没有(给公司的生产成本和资金状况一译者)造成重大扭曲; ——破产法和财产法具有法律上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货币按市场汇率兑换。 这些会产生复杂的案头工作以及现场分析。欧共体认为,细致的分析对于将扭曲的市场经济信息和信赖的市场经济信息之间划出精细的界限是非常必要的。在反倾销调查过程中,调查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当事方的合作程度。对调查问卷做出准确、及时地反馈;现场核查时的合作;对信息的披露提出有意义的见解,这些对于形成准确的调查结论至关重要。遗憾的是,来 自于非市场经济或转型经济国家的公司在与调查机构合作的问题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显而易见,财务的审计依据的是普遍接受的财务原则,其目的是增加可信度。但是,如果调查者发现对于已经运作两年的公司,只到位了一半的注册资本,而财务审计报告中没有显示这个问题,那么财务是否正确地被审计就是值得怀疑的问题了;同样,如果调查者发现对欧共体的每笔出口交易中有三套不同且相互矛盾的销售发票,那么此公司财务的可信度也是值得怀疑的。这些意味着被调查公司的财务系统没有反应商品交易的真正价值和性质,因此,不具有可靠性。 上述两个例子只是在调查来自于市场经济不完全国家的公司时所遇到的几个例子。欧盟已经制定出了一套合理的、可预测的标准和方法来处理这些问题。当然,对于一些转型国家中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象,欧共体实践应当与时俱进。这的确是调查过程中主要面对的挑战,并且这样的挑战会持续一段时间。 四、结论 自肯尼迪回合制定了第一个反倾销规则起,反倾销制度逐渐演变成为非常复杂的技术性制度。调查机构的任务是对当事方各自分歧的利益做出裁决。因此,一个制度的“成功”绝不能以当时一方所取得的最好结合为衡量的尺度;衡量的尺度应当是依法推进利益的平衡,确保各方利益都能够充分考虑,不采取不合比例的措施。同其他制度相比,这方面欧共体得分很高,这一点,欧盟在日内瓦极少案件中成为被告的事实得以说明。 这并不意味着拥有十年经验的乌拉圭回合反倾销协议没有提高的空间。相反,许多经验将在下一代反倾销体系中得以转化。欧共体正积极地参与多哈回合新一轮反倾销协议的谈判,并且提出一系列建议。毫无疑问,这将是在2018年十周年中《论欧共体新反倾销制度的十个主要问题》将要讨论的内容。

反倾销论文篇6

关键词:倾销;反倾销;公平性

一、反倾销法产生的背景

1.1倾销与反倾销的含义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4》第六条第一款将倾销定义为:“用倾销的手段将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国市场,如因此对某一缔约国领土内已建立的某项工业造成重大的损害或产生重大威胁,或对某一国内工业的新建产生严重阻碍,这种倾销应当受到谴责。”WTO在继承GATT的基础上,规定“如一产品自一国出口至另一国的出口价格低于在正常贸易中出口国供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即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的商业,则该产品被视为倾销。”

然而,反倾销作为倾销的对立面,自然是对其的一种否定和打击。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倾销这一国际贸易行为的否定和反对;二是对倾销行为的打击和抵抗,并由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这种意愿提供合法依据,即是反倾销立法。

1.2倾销与反倾销产生的经济背景

仅仅按照销售商以低于同类商品正常价格这一标准来看待倾销,倾销首先作为一种国内销售行为并由来已久,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行为。早在16或17世纪时,英国就已经采用这种方式击垮了外国同类产业的竞争对手,从而达到了占领国际市场并最终赚取巨额垄断李瑞的目的。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倾销一词开始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使用。然而,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德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强国都在对外贸易中采取了倾销的手段来获取暴利。可见,倾销是随着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经济迅速对外扩张并急切渴望巨额资本利得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国际贸易工具。

但是,反倾销并不是随着倾销的出现而出现。直到一战前,世界上还鲜有国家提起反倾销,当然这与当时的法制背景和贸易观念有很大关系,但是更重要的联系是国家经济利益。一战后,英国等一直强调自由贸易的国家也纷纷表示反倾销,其经济学原因,在于战后各国为经济发展,保护本国工业的重建以及本国市场不受冲击而迅速利用其反倾销这一贸易武器。直到今天,反倾销也始终是各国保护贸易的重要工具。

1.3反倾销立法的法律背景

加拿大1904年立法的标准比较宽泛:只要认定外国商品在加拿大市场上做差价销售,就构成倾销,并可征收特别关税,不需证明对本国同业有损害。这将反倾销最为贸易保护工具的特性表露的十分明确,且容易造成判定倾销时极大的不公平性。

英国的立法则将行政、立法、司法三项职能全部包括在内,程序纷繁复杂:在有关反倾销程序启动前,必须由某个与外国倾销商品相似产品的生产商提出,裁定程序具有专业化倾向,并引进了司法审查制度。这些规定明显比加拿大的立法有所进步。

WTO的《反倾销协议》则提出许多原则:微量不计原则、落日条款、公共利益原则等,并设立了相应的争端解决机制,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法律拘束力。

二、反倾销背后的理论依据

2.1反倾销支持论

(1)1947年至1995年,关税总协定(GATT)主持了8轮关税减让谈判,使主要工业国家的平均关税从50%逐步削减到4%左右。对于世界各国而言,通过关税来保护国内产业不受国外倾销手段冲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义。而许多非关税壁垒,如限额制度、许可证制度等都已经被国际公认不合理甚至不合法。此时,“反倾销”这一含义便成为最有力最有效的工具,可以使进口国保护本国工业,继而保护国内市场安全。这是从安全角度对反倾销的支持。

(2)从贸易保护的角度,即通过反倾销抵制国外产品过多进入国内市场,其抵制的不一定是真正倾销的商品,也有可能是用反倾销的手段对绝大多数国外产品进行排斥,往往是国内保守派势力的理论。他们通常相信消费者会把原先对本国产品的购买需求转向倾销进口产品,造成进口国相关企业市场缩小甚至完全丧失,企业利润下降,开工率降低,社会失业率上升。从这个角度讲,贸易保护对国内市场有利。

2.2反倾销反对论

(1)比较优势理论对部分反倾销进行否定。大卫李嘉图和约翰穆勒等国际经济学家提出各国根据其各自资源和技术等对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同,故产品价值便不同,一国利用自己比较优势高生产的产品卖到比较优势低的外国市场上,虽然低于销售国同类产品价格,但不应该被判定为倾销,因为这与全球资源配置紧密相关,并非人为地恶意地造成的损害。这种理论对倾销的判定标准定得比较严格。

(2)自由贸易论观点持有者认为国际贸易的最好状态便是实现市场自由化,反倾销必然体现了各国的贸易保护思想,不利于开放市场和增强市场流通性,反而限制了商品、技术、服务的流动和发展,从而影响了世界贸易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这种观点不仅站在各国利益的立场上,更大程度上是站在全球利益的立场上。

三、反倾销的公平性探求

3.1从立法背景看其公平性

从反倾销的立法史可以看到,一战后各国进入制定反倾销法的高峰。其原因前文中已经简略分析。可见,国家贸易保护的动力推动了全世界的立法脚步。从国家贸易的角度来看,通过反倾销的手段防止国外销售产品冲击国内市场,保障国内市场在有序、稳健的环境下重建,这自然是体现了反倾销的公平价值的。因为其可以以其工具价值进而实现整个国家贸易市场的健康和安全。但同时,从国外生产商、销售商的角度来看,过度严格苛刻、甚至毫不留情面的反倾销法对其经销的商品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既是产品的价格低廉并非人为恶意而是因为比较优势造成的,其所受的质疑背后是巨大的国家利益。因此,动辄以反倾销法示国外生产商、销售商,对其来说又充满了极大的不公平。对于国内消费者,则无法通过低价购买到廉价的物品,使其购买力水平大大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也难以提高。可以说,反倾销法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国内市场的快速重建和国内贸易的繁荣,又带来了对国外生产商、销售商的伤害和国民的利益牺牲。所以,其公平性必然一分为二。

3.2从当今国际贸易现状看其公平性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背景,在反倾销立法不断的时期,国际贸易还远远没有今天这般繁荣发达。科技、思想、意识的力量使国际贸易的范围越来越广,利益涉及也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当GATT成立以及演进至WTO后,其在国际贸易上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其所推动促进的自由贸易更是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但是,事实却是:在倡导自由贸易的今天,反倾销作为一种贸易保护的工具却被一次又一次地使用,许多国家在提起反倾销时同时又成为他过反倾销诉讼的被告,这正是由于国与国之间相互的攻击和自我保护造成的。而在反倾销调查时,各国又有较大自由裁量权,致使结果往往带有极大主观性和保守性。法律的公平价值是其本身的属性,然而,作为工具的反倾销法很难像民法、刑法一样具有普遍性和天然性的公平价值,其司法过程的主观臆断比例和先入为主的偏见占司法的很大部分。

由此,当反倾销立法的不公平性还存在争议时,司法的不公平性便毫无疑问。在分析反倾销法的背景、公平性后,我们虽然很难预测反倾销的最终结果,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很久它还将一直发挥作用。对它的研究必须以一种更为深入更为发展的态度不断进行。

参考文献:

[1]姜栋.美国反倾销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反倾销论文篇7

论文摘要:倾销认定是反倾销法实体规则的一个重要问题。反倾销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抵制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又具有贸易保护功能。反倾销法中对倾销认定的一些不合理的规定导致了反倾销拥有过大的自由裁量权,从而使得反倾销的贸易保护功能能够轻而易举地得以实现.

一、倾销与反倾销的经济理论;

倾销(dumping)一词源自北欧国家语言,据《牛津英语词典》解释,原意为将大宗货物或其他东西倒翻、倾卸及抛弃。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雅各布·瓦伊纳(JacobViner)最早对倾销下过定义,即“全国性市场之间的价格歧视。”

当今,各国法律对倾销的定义,一般源于世界贸易组织《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和《关于实施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的协定》(又称《反倾销协定》):“如果产品从一国出口到另一国的出口价格,低于在正常贸易过程中出口国供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也就是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价格在另一国市场销售,则该产品被视为倾销。”因此,确定是否存在倾销,必须首先了解国际上现行的“倾销认定”原则。

二、国际上现行的“倾销认定”原则;

在遵循总协定基本规则的前提下,美国法律规定,“某一外国产品正以,或很可能以低于‘公平价值’(lessthanfairvalue)的方法在美国销售”,这种销售行为便是倾销。前欧共体法律规定:“如果某种产品对共同体的出口价格低于在正常贸易过程中为该出口国确定的相似产品的可比价格,该产品就是倾销产品。”我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第2条的规定与欧盟、美国反倾销法和总协定的规定基本一样。

倾销认定是对倾销进口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在倾销认定中,有三项基本内容,即正常价格的确定、出口价格的确定及正常价格与出口价格的比较。

(一)、正常价值

正常价值(Normalvalue)有时又被译成“正常价格”(NormalPrice)。在国际反倾销倾法中,正常价值是各国在判定他国出口货物是否构成倾销事实时,所采用的一项价格标准。根据总协定的规定,反倾销案中产品正常价值主要由三种正常价格构成:国内市场价格,第三国价格,结构价格;

1、国内市场价格,又称国内销售价格,即在正常贸易条件下,产品的出口国国内供消费的价格。总协定反倾销法称其为“相同产品在出口国用于国内消费时正常情况下的可比价格”。

2、第三国价格,又被称为“向第三国的出口价”。总协定反倾销法称它为“相同产品在正常贸易情况下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

3、结构价格,又称构成价格。总协定规定,如果倾销产品没有国内市场价格和第三国价格,则可以用“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合理的推销费用和利润”来计算其正常价值。

4、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正常价值

根据西方国家法律的规定和司法实践,前述三种确定正常价值的方法只适用于来自市场经济国家的进口产品,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或国家控制经济的产品。依据西方国家的观点,在非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国内销售价格不是在“正常贸易情况”(即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市场条件发生作用的情况)下确定的,价格已经被扭曲,不能反映出产品的正常价值。用这种价格与出口价格比较来确定是否存在倾销是不恰当的,而应采用某一属于市场经济的第三国或进口国价格,即替代国(surrogatecountry)价格,或采用结构价格、第三国对进口国的出口价格、以及相似产品在进口国的销售价格等来确定其正常价格。过去多年中,欧盟、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他们采用替代国制度来计算中国产品的正常价值,给中国产品出口造成的损害是十分明显的。

(二)、出口价格

出口价格(exportprice)又称输出价值(exportvalue)。在国际贸易中,它通常是指货物在输出国由出口方(卖方)运送至出口口岸轮船甲板上(或轮船)交货所计算的价格,即所谓输出国离岸价格或船上交货价格(FOBprice)。在国际反倾销法中,出口价格的概念与上述解释不尽相同,它不仅包括产品在输出国的离岸价格,也包括在无法获得可靠而真实的离岸价格时,通过合理推定或合理计算所构成的出口价格。

(三)、出口价格与正常价格的比较规则。

《反倾销协议》进一步规定应对出口价格和正常价格进行公平的比较,即这两个价格应在同一时间基础上,按同一贸易水平,以出厂价格为基准进行比较,并且还应根据每一案例的具体情况对影响价格的各种不同因素作出适当的补偿或调整。

而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比较之后的结果可能是:存在倾销、不存在倾销和倾销幅度微小可以忽略不计。对于前二者各国反倾销法都作了一致的规定。但是,对于倾销幅度微小可以忽略不计时如何处理,我国反倾销法没有规定。WTO1994年《反倾销协议》第5条第8款规定,如倾销幅度、实际的或潜在的倾销进口数量及损害微不足道时,应立即终止调查。

反倾销法规定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公平贸易,从理论上讲,实施反倾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抵制不公平的价格差异,促进公平竞争的作用,在一定限度内,其作用是正当的、合理的,但一旦超过了保护正当利益这一限度,它就会变为一种贸易保护措施,一种有效程度超过关税壁垒的贸易壁垒,相关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三、由“倾销认定”引发的几个相关的问题;

反倾销之所以能够成为贸易保护措施,一方面,反倾销法中不合理、不正当的规定大量存在,另一方面,反倾销法中很多实体性规定弹性很大,给反倾销调查当局过多的自由裁量权,增强了操作中的随意性、人为性因素。

首先,必须认识到反倾销法规有其非客观性。无论是GATT1994反倾销法,还是美国反倾销法都确立了BIA规则(BestInformationAvailableRule),似乎很重视资料数据。但是实际上数据不可能是客观的,不同的调查者会选择不同的数据去支持他们的论点,因为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不同的调查者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为调查者的自由裁量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虽然执法者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是执法的需要,可是在反倾销领域内,由于调查当局是站在保护本国产业的角度,不可能站在公平的立场上,一旦给予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反倾销调查当局必然要滥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使之达到贸易保护功效。

其次,在选择“第三国价格”或“结构价格”作为正常价值时有不确定性因素。在国际反倾销法实践中,各国大多数倾向于用结构价格确定正常价值。

1、是因为选择合适的第三国同样将面临确定相同产品、正常销售、销售数量等问题。

2、是因为选择合适第三国的方式需得到第三国支持,由于涉及产品价格的资料属于商业秘密,当事国对是否提供价格资料大多持审慎态度,这给适用第三国价格带来了困难。

3、一般情况下,销往第三国的相同产品同样涉嫌倾销,同时,从贸易保护角度出发,选择结构价格计算方法显然比较灵活、方便。用结构价格来计算正常价值就是生产成本加上合理数额的管理费、销售费和一般费用以及利润。但是,反倾销调查机构在计算结构价格时往往人为地抬高这一价格,从而提高正常价值比,也从而使倾销幅度大大扩大。因此当因各种因素出现需要贸易保护的时候,“正常价值”的不确定性和可伸缩性就为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一次又一次的良机,使反倾销能够轻易而举地实现贸易保护功能。

再次,由于倾销概念范围的扩大,目前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口即使同一产品在国内也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也将作为倾销对待。可是如果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企业以低于平均成本价格出售产品则被视为一种正常的行为。然而,根据目前反倾销法的规定,外国出口商者若以的低于平均价格出口(这种倾销被称为技术倾销)也会受到反倾销法的制裁,这就又一次验证了反倾销法的贸易保护功能。

最后,在选择“替代国价格”作为正常价值时的不合理性。以欧盟为例,欧盟选择类比国(替代国)的原则是“适当”与“合理”,并且应是“第三国”,即欧盟以外的市场经济国家,适用欧盟价格是最后手段。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论欧盟还是美国、或是其他西方国家,一般很难选择经济发展水平与非市场经济国家基本相似的第三国为替代国,例如,美、欧对中国出口产品,常常以泰国、韩国、挪威、阿根廷、西班牙、马来西亚、奥地利、德国、丹麦、日本、英国及美国为替代国,而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程度明显高于中国。这种不公正的裁决损害了中国出口商的利益,不符合GATT对生产成本优势予以保护的基本精神。

反倾销特别是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使中国出口产品和有关企业遭受了重大损失,其教训是深刻的,当然这里有某些国家歧视性政策原因所至,可是若能予以重视防患于未然,反倾销也不是绝对不可预测和不可减少的。

四、中国应对反倾销案例分析;

『案例中美彩电倾销案:2004年4月13日美国商务部就针对中国的彩电反倾销一案做出终裁。按照这一结果,被调查的4家中国彩电企业分别被判定的倾销税率为:长虹,24.48%;TCL,22.36%;康佳,11.36%;厦华,4.35%。此外,其它所有应诉的中国彩电企业被判定21.49%的平均倾销税率,而未应诉的中国彩电企业被判定78.45%的平均倾销税率。

这次涉案的主要产品是21英寸以上的彩电,包括普通彩电、高清晰数码彩电和背投彩电。美国申诉方要求对中国彩电征收高达84%的强制性关税。2003年5月23日,美国商务部立案。6月1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中国彩电出口美国对美国彩电产业是否造成了损害,做出了不利于中国彩电企业的初步裁决,随后美国商务部开始了倾销幅度调查。11月24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对中国彩电的反倾销调查的初步裁定结果,认定倾销税率分别为:长虹45.87%,海尔、海信、苏州飞利浦、创维、星辉、上广电为40.84%,TCL为31.35%,厦华为31.70%,康佳为27.94%,全中国范围为78.45%。这次彩电反倾销案虽然总价值高达约16亿美元,但对中国彩电行业来说最惨痛的是辛苦开拓的美国市场可能将不复存在,中国彩电业3500万台的产能闲置将成为“不能承受之重”。

美国五河公司等申诉方在申诉书中认为,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在之前所有的反倾销调查中,美国商务部均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而且根据美国的相关法规,一个国家只要有一次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这种判例将维持下去,除非该规定被撤销,这对中国企业是极度不公正的。

美国申诉方又基于3条理由建议美国商务部将印度视为该案中国产品的替代国:第一,印度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第二,印度也是一个彩电生产大国;第三,两国平均国民收入相当。美国商务部认为,申诉方的建议相对于该案调查是适当的,因此接受申诉方的建议,将印度视为中国产品的替代国。

替代国规则本身给中国应诉企业带来不便,并使中国产品成本被严重高估的可能性大为增加。举例说,中国企业在应对美方核查时不能提供一个车间一天用了多少钱的电,只能提供用了多少度电,然后美方将印度的电费标准计算在中国用电量上,得出中国产品的用电成本。中国一直以来坚决反对西方国家的替代国作法,但这种状况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而在此次反倾销调查中,美国选用的“替代国”是市场相对封闭的印度,得出高幅度的裁决就不足为奇。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必须认识到,反倾销作为应对国外产品低价倾销的法律救济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用来保护本国产业,世界反倾销案件的数量和金额大大增长,涉及的产品也将会越来越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我国今后的贸易中,中国应该如何面对反倾销调查,如何有效地、合理保护我国自身的利益?

五、我国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作为政府部门有责任加强对外宣传工作,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等情况,以减少歧视和误解。各行业协会、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对重要产品的出口数量、出口价格、出口国别和地区的监测系统,控制产品的出口,对价格偏低容易引起反倾销的商品,运用核定出口配额和进行配额有偿招标等办法,控制产品的出口价格和数量。加强与有关产业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引导企业顾大局,树立长远意识,有序竞争。出口企业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外贸法规,抵制低价竞销。

从根本上讲,还应加快企业集团化建设。以规模大型化,功能综合化,经营集中化,资本股份化,管理科学化为特征的企业集团化经营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实现合理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达到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国外对我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在反倾销立案之前往往都有蛛丝马迹,有时进口商或有关企业会通报一些信息,企业要善于利用这种迹象做好预防性的工作,减少出口数量,提高产品价格。并相应地与进口商及申请方接触,减少被申诉的机会。

(二)、了解国外反倾销的基本做法;

知己知彼,只有在较深入地了解国外反倾销法律和做法后,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应当承认反倾销的法律制度经过上百年的“磨合”,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条比较全面的制度,这种制度和其他制度就像“游戏规则”一样,左右着国际贸易的游戏。我们要想在游戏中获胜,就要研究它、熟悉它、利用它。

只有了解了国外反倾销的基本问题以后,才能变被动应诉为主动预防,针对可能出现的反倾销案件,在法律上和实践中防止其发生。反之,茫然不知反倾销为何物,不知国外的基本做法和情况,就极有可能陷入反倾销泥潭。

(三)利用WTO规则,争取公平竞争环境

中国加入WTO后,为国内企业争取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创造了条件。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出口商品歧视性待遇,是我国的出口商品被频繁采取反倾销措施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WTO的规则,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1、WTO的《反倾销协议》。中国加入WTO后,就可以援引《反倾销协议》中的一些条款,对外采取的歧视性反倾销措施进行抗诉。

2、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中国加入WTO后,就可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来处理同各国的有关贸易争端,以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

3、积极参与制订和完善WTO的有关法律体系,而不是被动地执行。中国加入WTO后,就可凭借其贸易大国的地位参与修改和完善《反倾销协议》,制订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制度,使WTO的《反倾销协议》真正促进公平贸易竞争。

(四)、减少风险,走多元化的市场路线;

只有当产品在进口国的市场上造成了对产业的损害,才导致该国反倾销措施的使用。国际市场是一个个单个市场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预防反倾销的发生,要研究这两种市场的行情情况,制定正确的价格策略。

由于我国出口增长较快,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就会导致我出口产品与进口国工业冲突加大,从而导致反倾销案例增多。出口企业要研究国外市场动向和容量,有目的地制定出口计划,防止市场过于集中,也要注意了解某些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工业界的动向,特别是针对一些国家特别要保护的比较敏感的产品和涉及到国家经济利益的产品,要根据进口国的实际情况策略性地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即扩大出口满足当地的市场需要,又不致遭致反倾销。

市场多元化的重点是做好调研工作,如何进入何时进入、进入市场的量的控制、当地市场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防止反倾销案件的发生。有些企业之所以少受反倾销的影响,原因之一就在于能合理的选择市场。

(五)、建立健全反倾销应诉机制,全力做好反倾销应诉工作;

为有效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防止和减少国外反倾销造成的损失,我国政府及其出口商品管理部门和司法机构应认真总结经验,深化体制改革,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尽快建立起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协调网络。充分发挥我国驻外商务机构的作用,全面调研驻在国的反倾销法律、法规,随时跟踪我国出口商品被进口国反倾销机构立案调查的情况,并及时地将有关信后、传递回国,以利于国内反倾销应诉协调机构和行业商会及时组织相关企业积极应诉。

2、设立反倾销应诉基金。在反倾销应诉中,由于各项费用较高,许多涉案企业无力单独承担这些费用,因而有些企业顾虑于此而出现拒绝应诉或应诉不力的情况。设立反倾销应诉基金可缓解此项矛盾。具体的做法是,由进出口商会或行业协会依据各企业出口额的大小确定一定比例的费用份额,内外经贸部或海关收取,作为反倾销应诉的专项基金,便利我出口企业积极应诉。

3、要加紧培养一批从事反倾销应诉的专门人才。反倾销诉讼固然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应诉,但熟识指控国反倾销法律的律师也不可缺少,只有两者紧密结合,一个能提供恰当的证据材料,一个能提供合适的法律依据,才有取得胜诉的可能性。目前,我国在反倾销应诉时,均聘请外国律师办案,这不仅要付出高昂的费用,而且在应诉和抗诉过程中往往无法充分反映我方意图,不利于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为此,迫切需要从战略高度出发,从现有的一些从事外贸业务的人员中选拔一批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人才,进行强化培训,使其符合国际反倾销应诉的要求,为构筑有效的反倾销应诉机制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库。

参考文献:

1、[美]雅各布·瓦伊纳、沈瑶译.《倾销: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问题》[M],第一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熊思浩编.《反倾销案例——惊心动魄的国际贸易烽火》[M],第一版,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3、沈木珠.《论国际反倾销与中国之因应对策》[J],《法商研究》2002年,第2期,第26页

4、彭剑波.《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的现状、原因及对策透视》[J],《改革》2001年第5期,第97页

5、房向明、侯光明.《倾销中的博弈研究》[J],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四卷第一期,2002

6、王晓天.《倾销与反倾销的分析与我国的对策思考》[J],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

反倾销论文篇8

跟据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的数据,截至2004年2月,我国遭受的外国反倾销已经超过600起,为全球之最。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平均每7起反倾销案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产品,我国一直是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截止到2003年6月,美国对华反倾销分别高达97件,在国外对华反倾销中分别居第一位,占国外对华反倾销的18.4%。而在来自美国的反倾销调查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就是所谓的“非市场经济”条款问题。

根据美国的反倾销法,我国仍然不属于“市场经济国家”,在计算中国企业产品的正常价值,调查机构拒绝使用我国企业本身的国内销售价格或成本,却采用第三国的“替代价格”来确定我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由于“替代价格”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大量不公正裁决,使得中国企业在应诉国外反倾销调查时处境极为不利,不但败诉率高,而且被裁定的倾销税率也让很多企业难以承受。我国产品在反倾销调查中被认定倾销或有较高的倾销幅度,以至于在终裁时被征以高额反倾销税或者是价格承诺。

1“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由来

虽然1948年的GATT框架是基于市场经济原则建立起来的,但是在GATT/WTO中没有专门的“非市场经济”国家条款。GATT仅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下了比较模糊的定义,即在GATT附件九中对GATT第6条第1款第2项作了一个注释和补充说明:“应当承认,对全部或大体上全部由国家垄断贸易并由国家规定国内价格的国家进口的货物,在为第1款的目的决定可比价格时,可能存在特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进口缔约国可能会发现若严格的与该国的国内价格作比较,可能常有不合宜之处。”该条款原则上确认“全部或大体上全部由国家垄断贸易并由国家规定国内价格的国家”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也承认“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内价格不能作为与其出口价格相比较的基础。

由于GATT/WTO并没有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做出明确规定,也没有规定究竟应如何判断“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的正常价值,更没有规定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是否可以采取替代国做法以及应该如何选择替代国等问题,导致了在反倾销的实践中,很多反倾销成员方依据GATT/WTO中的这一模糊规定,各自自行制定标准来确认哪些国家属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判断来自这些“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的正常价值时,不以该“非市场经济”国家国内价格为准,而是以同类产品的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国内价格为依据,即采用了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来代替“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

2我国入世法律文件中关于“非市场经济”问题的规定

中国入世法律文件第一次以多边形式就外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中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做了规定,关于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国家”身份的法律依据主要为《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双边协议》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及《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等文件。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的规定:(a)在根据GATT1994年第6条和“反倾销协定”确定价格可比性时,该WTO进口成员应依据下列规则,使用被调查产业的中国价格或成本,或者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方法:(1)如受调查的生产者能够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或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WTO进口成员在确定价格可比性时,应使用受调查产业的中国价格或成本;(2)如受调查的生产者不能够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或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WTO进口成员可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d)一旦中国根据该WTO进口成员的国内法证实是一个市场经济体,则(a)项的规定即应终止,但截止加入之日,该WTO进口成员的国内法中须包括有关市场经济标准,但无论如何,(a)项(2)目的规定在加入之日后15年终止。此外,如中国根据该WTO进口成员的国内法证实某一特定产业或部门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a)项中的非市场经济条款不得再对该产业或部门适用。

由于在GATT/WTO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都没有对市场经济的具体标准做出规定,因而给各成员很大发挥的空间,使得各成员方可以完全自由的对市场经济标准做出规定,导致各国在对市场经济标准的立法上规定的差异性。从我国入世后的经历表明,有些WTO的成员方在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中不严格遵守该条规定,经常从自身利益出发随意使用替代国方法。

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也在积极行动,从国家、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谋求“市场经济地位”。在国家市场经济地位方面,2004年4月14日,新西兰率先宣布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5月15日,新加坡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成为东盟中首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5月29日,中国和马来西亚在京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马来西亚联合公报》,马方表示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在行业市场经济地位方面,加拿大承认中国所有行业为市场导向行业,澳大利亚承认我国的水泥行业为市场经济行业。在企业市场经济地位方面,共有28家中国企业分别在欧盟1999年至2003年立案的案件中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中国企业在印度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案件已有6起。在韩国和泰国对我国产品提出的反倾销调查中,我国的企业也陆续获得了市场经济地位待遇。

3美国对华反倾销中“非市场经济”国家身份的界定

美国国内法以“市场导向”排除“非市场经济方法”的适用,即:如果中国某个产业中的所有企业能够证明他们的活动是遵照市场原则进行的,则可以适用“市场导向型产业”的例外情况,具体的标准有三条:在价格和生产量的决策过程中,不存在政府事实上的干涉;该产业中的企业以私有制或私有性质的集体所有制(合伙制、股份制)为特征;所有重要的生产投入,包括物资的和非物资的,以及所有其价值在产品成本价值中占有重要比重的生产投入,为其支付的购买价格必须是由市场决定的价格。如果整个产业中所有企业都符合这三项条件,美国商务部将认定产业属于“市场导向型产业”,进而使用标准方法计算倾销幅度。

2003年11月24日,美国商务部初裁中国长虹、夏华、TCL、康佳出口美国的彩电构成倾销。裁定倾销的方法就是用某个彩电劳动生产率低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作为替代国,中国彩电的出口价格低于该替代国的国内价格,就构成了倾销。实际事实是,中国彩电在我国早已是开放的行业,价格完全市场化。但美国商务部在反倾销实施中使用替代国方法,事实上是不公平的做法。

4应对美国对华反倾销中“非市场经济”条款的建议

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尽早完成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在宏观上,政府要稳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逐渐理顺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在微观经济层面上,国内企业在商品价格、成本、投入(包括原材料、技术、生产资料等要素)、劳工的成本、产出、销售和投资等方面,要按照市场经济条件运作,进一步改革企业的运作机制。政府和企业应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国内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上、民族企业良好发展环境的培育上以及企业有效技术创新机制的确立上,逐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尽早完成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这些措施是减少国外对我国产品进行的反倾销诉讼的根本方法,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政府要发挥关键作用,制止美国滥用“非市场经济”条款的对华反倾销行为。从严格意义上讲,无论倾销还是反倾销都是企业的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因而企业在遭遇国外反倾销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但是,由于一些起源于美国对我国“非市场经济”国家认定的反倾销,已经演变成一种新的对华保护主义,因此我国在应对美国对华反倾销时不能只采用一般的企业积极应诉的做法,而应该将其看作是政府的职责。即为了制止美国滥用“非市场经济”条款对华反倾销的行为,我国政府应开展全方位的外交谈判,不仅在与美国双边贸易谈判中,积极争取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国家的认定,促使其在反倾销价格的认定中采取国内价格而不是替代国的价格,而且要在WTO多边贸易谈判(特别是针对WTO反倾销规则改革的谈判)中,将反倾销调查中“非市场经济”问题纳入多边谈判的范围之内,在提出我国的主张的基础上,联合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对现行反倾销制度的改革,反对美国滥用反倾销行为。

研究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规避因“非市场经济”条款而引发的反倾销风险。由于国情等的不同,我国与美国在对市场经济的理解、要求和界定上肯定存在差异。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d)款:“一旦中国根据该WTO进口成员的国内法证实是一个市场经济体,则(a)项的规定即应终止”。据此,中国需要与美国加强沟通,让他们了解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通过谈判达到市场经济条件的共识,削弱美国对我国企业采取替代国价格的基础,减少反倾销增多的风险。可喜的是,目前我国政府通过谈判,在国家、行业和企业三大层面已经获得了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认可。此外,政府要加强对美国有关市场经济法规的研究,确定其合理和不合理的成分,找出中国企业存在的差距和改革的方向。

我国可以化整为零,以产业为突破口来解决“市场经济”待遇问题。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a)款和美国“市场导向型产业”三大标准的规定,在我国作为一个整体获得“市场经济”待遇尚不成熟的条件下,我国可以一个产业一个产业的解决“市场经济”待遇问题。通过对已经发生的对华反倾销案件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根据贸易额的大小、产业的出口潜力、相关企业的素质等因素,选择有份量的、市场经济条件明显占优势的产业,要求美国在没有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情况下,审查该产业的“市场经济”条件,优先解决这些产业的“市场经济”待遇。同时在企业应诉美国的反倾销调查时,我国的行业协会要向调查机关提供我国该产业部门市场化运作的相关证据。

积极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用法律手段应对美国反倾销。一方面,对于美国对华出口产品在反倾销终裁中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或价格承诺,我方可以将美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或价格承诺提交DSB(贸易争端解决机构),指控美国对我进行的反倾销调查。关于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来控诉别国对本国出口产品进行不合理的反倾销调查成功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如:美国投诉墨西哥对美国出口的玉米糖浆的反倾销调查案,印度投诉欧盟对非漂白布反倾销调查案。另一方面,对于美国反倾销法中不合理的规定向DSB投诉,以彻底改变中国在反倾销问题上的不利地位。深入的研究WTO《反倾销协议》、《1994GATT》以及相关的协议,将其与美国的反倾销法律进行比较,如发现美国法律与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法律条文不符的地方,中国应积极的向DSB进行申诉,要求美国修改其歧视性、不合理、不公平的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

1.杨荣珍.挑战“非市场经济地位”任重道远.WTO经济导刊,2004

2.江小娟,杨圣明,冯雷.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III.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赵世民.反倾销中的“替代国”与“市场经济”标准.对外经贸实务,2004

4.傅京辉.出口产品屡屡被诉反倾销关键在改变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WTO经济导刊,2004

5.朱颖.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WTO中的地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上一篇:鸟的天堂课文范文 下一篇:下着雨的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