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案例范文

时间:2023-03-07 06:01:56

反倾销案例

反倾销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光伏产业 反倾销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产业形势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在光伏领域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作为光伏技术的支撑,光伏制造产业已大部分转移到中国。这种局势的逆转严重威胁了欧美等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使得欧美等国政府接连对我国进行所谓“贸易保护主义”的新一轮制裁。据此,本文主要通过相关事实、变化趋势的了解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有效意见。

一、欧美对华光伏产业反倾销案例概述

2011年10月18日,德国SolarWorld美国分公司等向美国商务部正式提出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申请;11月,美商务部对此正式立案并开展调查,并于2012年宣布对我国被诉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2012年7月24日,欧洲光伏制造商联盟针对我国光伏制造商向欧盟委员会提讼,9月欧盟委员会对此开展调查,于2013年6月决定对我国光伏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

2014年,美商务部对我国晶体硅光伏电池开展第二次“双反”调查,并征收高额临时反倾销税。

二、我国光伏产业遭受反倾销的趋势和特点

从上述反倾销案件可以看出,我国光伏产业遭受反倾销主要呈现如下趋势:

(1)反倾销诉讼产品范围广。从2011年美国对我国晶体硅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到2014年再次对该产品及其组合产品进行“双反”调查,可以看出我国光伏产品遭受反倾销的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产品范围从光伏电池扩大到光伏组件等,产地范围从大陆扩展到台湾地区。

(2)反倾销税的税率高。2013年6月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同年8月对我国光伏玻璃产品征收17.1%-42.1%的临时反倾销税;2014年美国在第二次“双反”后,对源于中国大陆的产品征26.33%-165.04%的反倾销税。

(3)涉案金额大。2012年9月,欧盟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逾200亿美元。2013年美国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中,我国大陆地区涉案15亿美元,台湾地区涉案6.57亿美元。

(4)对华实施反倾销的国家多。自2011年美国开启对我国光伏产业的第一次“双反”调查以来,我国光伏产业先后受到欧盟、澳大利亚、印度等一系列国家的反倾销调查。

(5)反倾销手段更加隐蔽。纵观欧美针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发起的反倾销案件,可以发现方式不断升级,由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灰色区域”,到频繁设置技术壁垒,再到利用国家安全等非关税措施提高对华贸易壁垒。

三、中外光伏产业贸易争端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所受到的反倾销调查逐渐增多,究其原因,主要包括;

(1)“国别歧视”。目前多数外国政府仍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从而采用 “替代国价格比较”办法来衡量中国产品是否存在倾销,但这种衡量标准却不具有合理性。因为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原材料方面的差异会对产品的价格造成很大的影响。而我国在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低价优势,以替代国价格进行衡量会夸大产品的倾销幅度。

(2)经济利益纷争。我国产品在各国的畅销对地企业的既得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从而引起贸易报复。瑞典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艾里克森就曾指出,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税的真实目的在于其不想让中国在全球公共产品开放的贸易体系中搭便车。同样,中美光伏贸易纠纷案的根源就是我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大量销售,使得其本土少数太阳能企业破产。

(3)我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出口价格低。导致我国光伏产品屡遭倾销指控的重要原因就是价格低。造成这种低价的原因在于:出口企业忽视劳工权益而达到的低成本投入;生产要素价格低廉;我国政府对新型能源的开发与发展给予了大量的补贴。这些都导致了光伏产业井喷式的增长,从而致使其价格低廉。

(4)我国出口秩序混乱。部分出口企业受短期利益的驱动,选择竞相降价以低价抢占国际市场上,扰乱了正常的外贸出口秩序,而这极易为外国实施反倾销制造借口。此外,一些企业利用少数企业已获取的“无损害”胜诉结果,继续大搞低价竞销,致使我国不断陷入反倾销指控的恶性循环之中。

四、对策与建议

随着中国对欧美光伏产品出口的增长与双边贸易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光伏出口企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反倾销申诉。为了积极应对外国的反倾销,更好地维护我国企业的利益,我国政府要尽快通过谈判、协商,彻底解决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政府支持体系,明确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完善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体系。与此同时,企业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树立品牌意识;此外要积极应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GlobalData.Anti-Dumping Measures Against China and their Imoacts on Solar PV Module Markets in the US, Europe and China.GDAE0150VPT. 2013.

[2]朱宪辰,李玉连.领导、追随与社群合作的集体行动――行业协会反倾销诉讼的案例分析[J].经济学(季刊), 2007,(02).

[3]徐建牛,孙沛东.行业协会: 集群企业集体行动的组织基础―基于对温州烟具协会的案例分析[J].浙江学刊,2009,(01).

[4]刘爱东,蔡建平. 我国机械冶金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案例分析[J]. 国际经贸探索,2007,(10).

[5]廖秀健,张晓妮. 美国对华农产品反倾销案例分析[J]. 陕西农业科学,2006,(04).

反倾销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机械冶金企业;应诉反倾销;统计分析;应对建议

中图分类号:F7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594(2007)10-0043-07收稿日期:2007-06-06

一、引言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这些反倾销诉讼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发起,欧盟是历史上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对中国进行反倾销最多的地区之一。1979年中国首次遭遇的糖精钠反倾销事件就由欧盟发起,到目前为止,欧盟对我国已发起一百多起反倾销调查。中国加入WTO后,中欧贸易关系迅猛发展,目前欧盟既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06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欧盟进口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也是对中国发起贸易争端最多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欧盟对华反倾销最为频繁,每年对中国提起反倾销诉讼的案件占其反倾销案总数的比例最低为9%,最高为33%。欧盟对华反倾销有明显的示范效应,很多被欧盟提起反倾销诉讼的产品同时也被其它国家提起反倾销,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对中国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恶劣的影响,严重影响中国企业的产品出口和外贸利益,并成为影响中欧正常贸易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尝试以机械冶金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案为例,深入统计分析我国企业如何应对欧盟的反倾销控诉,保护中国企业的利益不受到侵害。

二、欧盟对华机械冶金企业反倾销涉案产品

机械冶金业是中国在世界贸易领域有较大竞争优势的行业,同时也是发达国家对华反倾销的重灾区之一。从1979-2006年9月止,欧盟对华机械冶金业共发起38起反倾销案件,这38起反倾销案涉及的产品数量之多、品种范围之广、金额价值之大,对中国企业影响之深是其它反倾销案不可相提并论的,因此深入剖析欧盟反倾销案,成为中国各界研究中欧贸易问题的共识。表1是欧盟对机械冶金企业从1979年首次发起的机械闹钟反倾销案以来,发起38起反倾销诉讼案件的主要涉案产品、裁决要点等统计资料。

表1中除了2006年9月6日立案的对中国硅锰合金企业反倾销调查暂未作出初裁与终裁外,早期的案件有部分已终止反倾销措施,其余大部分案件或正在执行反倾销措施中或在复审中,涉及上千家企业,对中国企业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有部分企业甚至完全丧失出口到欧盟市场的机会,因此深入分析和认识欧盟对华反倾销案,有助于中国企业了解和应对欧盟贸易市场的变化,未雨绸缪,做到有的放矢,做好应对欧盟对华企业反倾销的防护工作。

三、机械冶金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案情统计分析

(一)市场经济地位与单独税率在1998年以前的欧盟反倾销法中,中国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从表2的统计资料可得到验证。直到1998年,欧盟通过第905/98号条例,对1968年制定的第384/96号条例进行了修订,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名单里删除,定义为“有条件的市场经济国家”,又称“非完全市场经济国家”或“经济转型国家”。尽管这一法律修订使得中国企业对“市场经济地位”(MET)定有了希望,但欧盟在对华反倾销诉讼中绑定了5个十分苛刻的条件:①企业所做出的有关价格、成本和包括诸如原材料、技术和劳动力的成本投入、生产、销售和投资的决定是根据反映了市场的供求关系的市场信息,并且不存在国家的实质性干预,在计算重要的成本投入时基本上是按照市场价格;②企业必须建立一个而且是惟一的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账目清楚的会计账簿,这个账簿应当由独立的机构根据国际记账基本原则进行审查;③企业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再因为过去的非市场经济制度而受到严重扭曲,特别得考虑设备折旧、其它折旧、以物易物和以债务抵消方式所列的支出;④企业应受所有权法和破产法的管辖,由此保障企业管理的法律安全和生产的稳定;⑤货币兑换按照市场汇率。上述某些条件就连欧盟认为最市场化的国家的企业都达不到,所以在机械冶金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案件中,上千家应诉企业中只有13家企业获取“市场经济地位”的裁定,这充分显示了欧盟对华反倾销的歧视和对中国企业不公正对待。表2是欧盟在1998年以后适应中国机械冶金企业“市场经济地位”5项标准裁定情况和“市场经济地位”获得情况的统计。

为便于分析观察,我们以表2中部分核心数据所做机械冶金业MET申请、5项标准裁决和MET裁定图(2000-2005年)如图1。图1显示,“市场经济地位”申请和获得情况最好的是2004年,5项“市场经济地位”裁定标准中“标准1、2、3”的通过情况比“标准4、5”要理想,上述统计期间机械冶金业没有一家企业评审通过“标准4、5”,最终只有13家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裁定。对于“市场经济地位”申请情况有所好转,标志着中国企业界对国外反倾销有了新的认识和应诉反倾销决心,但“市场经济地位”的获得情况相当差。

从图2“市场经济地位”申请与获得的裁定情况统计分析结果看,中国企业在申请“市场经济地位”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在申请“市场经济地位”企业中只有不到25%的企业获得成功,远远低于其它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申请成功率,75%申请企业没有得到“市场经济地位”的裁定,而这些申请“市场经济地位”的企业只是欧盟反倾销案中上千家机械冶金企业中的53家企业,更多的企业是默认自己的“非市场经济地位”,也说明了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漠然态度和被动地位。

图3是我们对中国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案例从总体上对“市场经济地位”和“单独税率”待遇申请与获得情况做了统计分析。从图3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1997年以前中国机械冶金业没有一家企业提出“市场经济地位”申请,2000年以前机械冶金业没有一家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裁定;对于单独税率的申请情况要好一些,早在1992年就有企业向欧盟反倾销机构提出申请,但裁定情况同样糟糕,2000年前仅有一家企业获得单独税率的裁定。1998年欧盟通过的第905/98号条例后,“市场经济地位”及“单独税率”待遇申请与获得情况有所变化,从图3显示出,中国企业对“市场经济地位”及“单独税率”待遇的申请概率明显增加,从1997年后的每次反倾销应诉中中国企业都在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和“单独税率”的裁定机会,虽然总体上的获得情况不理想,但相对于过去,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有了较大的进步。

(二)替代国(subrogate country)问题替代国制度实际上是“非市场经济地位”裁定的附属产物,

当裁定某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non-market eeonomiccountry)时,对其倾销和损害的裁定采用第三国(市场经济国家,market economic country)资料,因此给反倾销裁定添加了许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是反倾销中不公正对待的重要根源。外经贸部条法司司长张玉卿在第9次中美商事法律研讨会上指出,中国遭受如此之多的反倾销指控,最主要的原因是许多国家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认定出口商品的正常价值时采取“替代国”制度,其结果往往是导致认定倾销的成立和确定较高的倾销幅度。

GATT及WTO的有关规定是各国替代国制度的国际法依据。按照欧盟修定后反倾销条例第2条第(5)款的规定,依替代国制度确定自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产品的受诉倾销产品的正常价值需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选择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作为替代国。与美国反倾销法不同,欧盟反倾销条例不要求欧盟委员会在选择替代国时考虑替代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受控倾销的非市场经济国家是否相当。在反倾销实践中,欧盟委员会在选择替代国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因素:替代国同类产品的存在;替代国同类产品的生产工序、技术标准、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的相似性;替代国价格水平的可靠性;执法的方便;替代国的生产商是否愿意或被允许为调查提供合作;第二步,按一定的方法计算出替代国价格。这些方法包括:(1)按替代国的国内市场价格计算;(2)按替代国向第三国出口的价格计算;(3)按替代国同类产品的构成价值计算;(4)在例外情况下,可以以欧盟作为替代国(如1989年的金属硅案件),使用“经过合理调整的欧盟同类产品实际支付或应付的价格”确定替代国价格,但不包括欧盟同类产品的构成价值;第三步,根据产品销售条件或物理特征的差别对替代国价格作必要的调整。

在机械冶金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案中,欧盟对华替代国选取情况如图4所示。欧盟在对机械冶金业反倾销案件中,共有29次裁决选取了替代国,在这29次替代国的选取中,把美国等11个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共计23次,占到79%比例,其具体的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的生产价格作为中国企业的生产价格来计算正常价值,发达国家企业的生产环境、物价水平、消费水平和人工工资等方面与中国企业存在很大差别,把他们的生产成本和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等价对待或相似处理是不合理的。在本次机械冶金企业反倾销案件统计中,29次替代国的选取中有7次把美国作为中国的替代国,而把发展中国家作为中国替代国选取比例很小(仅为21%),而且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情况与也中国的经济环境相差甚远。因此通过这样计算出来的“正常价值”,倾销的裁定是不可避免的。欧盟的这些做法应受到中国政府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总之,替代国制度作为对中国企业倾销的裁定依据是极为不合理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一天不解决,中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中难以获得公正对待。

(三)案件裁决结果统计分析在机械冶金业应诉欧盟反倾销案件中,其裁决结果统计如图6所示。作出裁定的37起反倾销案件中肯定性裁决29起,否定性裁决8起(包括无损害裁决,零税率裁决和控方撤诉案件),分别占案件总数的78.38%和21.62%,肯定性裁决率远高于其它国家和地区。在价格承诺方面,欧盟对中国机械冶金行业企业所作出的价格承诺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还基本接受,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除了2004年立案的铸铁井盖案件中,接受中方北京通州大杜社铸造厂等20家企业的价格承诺外,几乎没有企业获得价格承诺的裁定。1997年以来欧盟对华反倾销案基本上不接受中方企业的价格承诺,欧盟对中国机械冶金业不接受价格承诺始于更早些时候。在机械冶金业的反倾销裁定中,裁定“价格承诺”的案件占总案件数的18.92%,显示出欧盟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是越来越要求苛刻。特别要注意的是,我国加入WTO后,欧盟对中国市场经济国家的认可仍将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较长的时期内继续执行现行政策,中国企业界只有积极应诉,做好反倾销的防御工作,才有可能赢得“市场经济地位”和“单独税率”待遇。

四、结论与对策

通过对中国机械冶金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的38个案例中“市场经济地位”、“单独税率”、替代国问题和案件的裁定情况与结果进行了简要统计与比较分析,发现近二十年来,中国深受欧盟反倾销的贸易制裁,欧盟对华机械冶金业反倾销的产品十分广泛,裁决结果十分不公正。在政治意识形态上,欧盟对华存在偏见,始终把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替代国问题上,欧盟对华裁决表现随意性,自由裁决空间大;在救济手段选择上对华也有偏见,不再接受中国企业提出的价格承诺结案;在案件调查审理上,欧盟对华企业的要求过于严厉苛刻,许多要求连欧盟内部企业也难以达到;在案件裁决结论上,欧盟对华企业苛以重税,显失公平公正。总之用一句话概括:目前中国企业应对欧盟反倾销问题相当严重,与中欧经贸关系发展态势极不相称。中国企业如何应对欧盟反倾销,我国政府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并尽快行动起来,建立我国反倾销防御体系,包括反倾销法律体系、反倾销会计体系、反倾销信息共享系统、反倾销协调机构和反倾销基金等,涵盖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企业组织等有机体,各个体系与有机体之间实现联动与共享,搞好应对欧盟反倾销工作。

反倾销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反倾销 现状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1979年8月,欧共体对来自中国的糖精实施了所谓的反倾销调查,开启了我国商品在国外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历史篇章。历史不是偶然,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措施的案例逐年攀升,自我国加入WTO后,这种状况更是愈演愈烈,使得我国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时,深受其害。因此,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反倾销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面将从四个方面作简要阐述。

二、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反倾销现状

(一)我国企业遭受反倾销案件的数量急剧攀升,金额严重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突飞猛进之势,再加之2001年,顺利加入WTO,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量在全球的排名急速攀升。随着我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MadeInChina”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树大招风,在跨国交易规模扩大的同时,我国企业所面对的贸易摩擦压力也越来越大,不仅遭受的反倾销案件数量严重增加,涉案金额也让人瞠目结舌。根据商务部中国贸易救济网站公布的资料,经初步统计,2009年,仅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例就高达百起,涉及贸易金额更是高达116.8亿美元。

(二)对华企业发起反倾销的国家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不容忽视。

欧共体、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作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由他们所发起的对华企业反倾销案件一直占主要地位,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印度、土耳其、阿根廷、南非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给我国带来的反倾销问题也相当严重,不容忽视。据统计,1995年到2005年间,在对中国实施反倾销的前10位国家中,无论是在反倾销调查方面还是反倾销措施方面,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对我国的反倾销都高居首位,其数字为分别为86例和66例,比排在第2位的美国分别高出25例和16例。显而易见,在1995-2005年间,全球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和最终反倾销销措施的前10位国家中,发展中国家以6个的绝对优势超过发达国家。所以,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力量不容忽视。

(三)我国企业遭受反倾销的商品范围越来越广。

我国的外贸出口,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外国对华企业的反倾销产品范围也从最初的几种支柱产品,包括纺织品、鞋类、电视机等,逐步演变成目前的上千种,包括化工、五矿、钢铁、机械、建材、食品土畜、医疗保健、等在内的十多个行业。另外,美国的特别301款和超级301款相继把保护的范围更是由一般商品扩展到劳务、投资、知识产权等,其可诉的范围可能会有进一步的扩大趋势。所以,从所涉及的商品范围来看,我国所面临的反倾销形式令人担忧。

三、我国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一)企业应该积极应诉,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大量的对华企业反倾销案件中,我国企业都表现出令人堪忧的消极应诉态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对反倾销行为的危害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应对反倾销诉讼,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裁决周期长,所以企业通常会犹豫不决,消极应对。针对这种现象的存在,企业本身,作为应对反倾销的主体,必须深刻认识其危害,并尽可能的积极应诉,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对出口商品的管理,坚持以质取胜。

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虽然出口商品结构有了很大的升级,但仍然没有摆脱“以量取胜”的枷锁,甚至,“MadeInChina”在国外成为劣质产品的代名词。而我国企业发展海外市场时遭受严重反倾销的窘境,在很大程度上也于此有关。所以加强对出口商品质量的管理很有必要。另外,可以采取一些具有冲击力的措施,比如对低价、低质出口商品的企业给予必要的处罚;同时给予出口高质量商品的企业适当的优惠政策等等,以减少国外对华企业实施反倾销的诱因,防止授人以柄,坚持以质取胜。

(三)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通常来说,反倾销案例并不是针对某一家企业,而是针对一国的某个行业而言,它具有普遍排他性。所以,此时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应对反倾销诉讼的确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也不是单单一家企业就可以承担得起的,所以,在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下,不仅各个企业可以联合起来,壮大力量,而且他们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也就顺理成章,从而在诉讼费分摊,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提高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胜诉率。

(四)积极参与WTO新贸易规则的制定。

2001年,中国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国,在履行了成员国义务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充分行使成员国的权利。世界各国的贸易规则,包括反倾销法律制度在多年的实践中虽然得到了不断完善,但种种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陈规陋习仍然存在,所以,我们在尽力适用这些规则的同时,也必须积极参与新贸易规则的完善和制定进程。例如判定倾销案件中涉案产品的正常价值方法的使用、倾销行为认定、倾销危害的计算等各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厚双.贸易战离中国有多远.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3.

[2]向东红.国外对华反倾销现状及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5).

反倾销案例范文第4篇

一、 国际反倾销的趋势和特点

根据WTO的统计数字,从1987~2000年,共有37个国家(由于欧盟对外采取一致的反倾销政,故分析中将欧盟当作一个国家处理;文中所用的“国家”或“国”均指国家或地区,以下同)发起过反倾销调查,立案总数3100件。全球范围内的反倾销状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立案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

全球各年反倾销立案数量有较大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增长的。80年代末,全球反倾销立案每年在100起左右,90年代则为250起左右。图中全球反倾销立案数量曲线的两个低点分别出现在1989年(96起)和1995年(157起),两个高点则分别出现在1992年(325起)和1999年(356起)。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的立案数量看,两者呈现出大致相同的变化轨迹,后者的轨迹自1993年以来已超过前者,与全球总数的增长趋势更为吻合(图1)。

(二)案件主要由少数国家发起,但发起国数量不断增加

1987~2001年上半年,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印度、南非、巴西和新西兰这10国

图1

1987~2000年全球

反倾销立案数量(单位:件)

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案就占到全球反倾销立案总数的86.7%(图2)。可见,全球反倾销案件的发起国是相当集中的。

但是,如果把这14年半的期间分成两个时间段来考察,就可以发现案件的国别集中程度是趋于下降的。首先,在1987~1994年,只有23个国家曾发起过反倾销调查,而在1987~2001年上半年,共有35个国家发起过反倾销调查,这说明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使用反倾销手段;其次,在1987~1994年,立案数列前8位的国家占全球立案总数的91.2%,而这一比例在1995~2001年上半年已降至76.4%(图3、图4)。

图2

1987~2001年上半年全球反倾销案件主要发起国

图3

1987~1994年全球反倾销案件主要发起国

(三)发展中国家发起案件数量增长迅速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全球反倾销案件的绝大部分均由发达国家发起,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发

图4

1995~2001年上半年全球反倾销案件主要发起国

起的反倾销案件数量迅速增加,在全球案件年度数中所占比例在1993年一举突破50%,首次超过发达国家,此后一直保持在该水平之上,并曾在1996年和1998年分别达到过67.4%和68.5%的高点(图5)。

图5

1987~2000年全球反倾销案件发起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所占比例

从图3、图4中可以看出,印度、南非、阿根廷这3个发展中大国在1987~1994年发起的反倾销案分别为15件、16件、60件,在全球反倾销立案总数中所占的比重分列第15位(1.0%)、第14位(1.0%)、第7位(3.8%),而在1995~2001年上半年,这三国的立案数则分别增至189件、155件、151件,在全球反倾销立案总数中所占的比重分列第3位(11.5%)、第4位(9.5%)、第5位(9.2%)。

1987~1994年,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占全球反倾销立案数的2/3,而在1995~2001上半年,印度、南非、阿根廷和巴西四国占全球立案数的35%,上述4个发达国家的比重则降至40%(图3、图4)。

(四)反倾销调查针对的主要是少数国家

1995~2001年上半年,全球共有72个国家或地区成为反倾销的目标国,其中遭反倾销立案数列前11位的国家,其立案数之和占全球总数的70.9%,它们分别为:欧盟258件,中国229件、韩国127件、美国93件、中国台北84件、日本71件、印度65件、印度尼西亚65件、泰国59件、俄罗斯58件、巴西54件(图7)。

图7

1995~2001年上半年全球反倾销的主要目标国

(五)涉案产品相对集中,且分布结构比较稳定

在1987~1994年和1995~2001年上半年这两个时间段里,涉案产品均主要集中在贱金属制品、化工产品、机电和音像设备、塑料和橡胶制品、纺织品等5个部类,这5类产品的案件数之和占全部案件数的比重一直稳定在3/4左右(图8、图9)。其中,贱金属制品的比重上升了5.6个百分点,机电和音像设备下降了2.4个百分点,其余3类主要产品变化不大。

钢铁、化工、纺织是各国、特别是大国都拥有的产业,在发展中国家是实现工业化的主导产业,某些产品在发达

图8

1987~1994年全球遭反倾销的主要产品

图9

1995~2001年上半年全球遭反倾销的主要产品

国家则属于结构调整难度较大的夕阳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矛盾尤为突出。

二、全球反倾销案件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贸易保护主义与经济周期相伴而行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立和对各成员国约束力的增强,各国的关税水平逐步降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非关税措施的使用也大大减少,这是贸易自由化不断深化的结果。但是同时,各国仍然存在实施贸易保护的需要,这就使得反倾销手段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图1中可以看出,全球反倾销立案数量在1995年之后大幅度增长,而1995年正是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的年份。

从图10中可见,单国平均反倾销立案数量与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反相关关系。在全球经济增速下降时,反倾销立案数量就趋于增加。如1989~1992年,在全球经济增速上升时,反倾销立案数量就趋于减少,如1993~1995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反倾销正日益成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的重要工具。

图10

1987~2000年单国

平均反倾销立案数量(单位:件)

(二)反倾销自身的特点受到各国的广泛采用

第一,反倾销是得到WTO协议认可的。WTO“多边货物贸易协定”中的“反倾销措施协议”使反倾销制度在WTO框架下取得了合法地位,相应地,维护公平竞争就成为实行贸易保护的一个有力的借口。

第二,实施反倾销行动所要求的利益损害(指倾销行为对进口国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或损害威胁)认定,要比采取GATT 1994第19条项下的保障措施所要求的利益损害(指进口激增对进口国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或损害威胁)认定更为简单。采取保障措施的前提是认定进口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而对反倾销措施来说,损害认定标准较低,有造成实际损害的举证就足够了。导致两者的认定标准存在差别的原因是,在前一种情况下,进口国国内产业的问题是由外国的公平竞争所致,在后一种情况下,问题的出现在于外国供应商不公平竞争。

第三,反倾销可以针对个别国家。WTO并不要求反倾销行动必须对所有出口国同时进行。

第四,反倾销完全是单边行动。WTO并不要求反倾销案件的发起国对目标国进行补偿,这是因为反倾销是以维护公平贸易为出发点的,既然只是遏制不正当竞争,自然就无需进行补偿。

第五,反倾销和自动出口限制具有互补效应。反倾销的威胁会使出口国更容易接

受自愿出口限制,如美国对中国蜂蜜的反倾销案就是以“中止协议”了结的(见附案例1)。

第六,反倾销限制进口的效果显著且迅速。无论案件结果如何,单是反倾销调查本身就具有限制进口的作用。出口商将承受应诉和管理成本,同时还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因为在调查结束时,它有可能必须支付回溯的反倾销税(见附案例2)。

“国外对我出口反倾销对策研究”课题组

本报告执笔:吕刚

杨喆

张小济

附:

案例1

中止协议——美国的法律规定及美国对中国蜂蜜的反倾销案

美国1979年反倾销法规定,如果外国出口商作出特别承诺,案件可以在此基础上“中止”。特别承诺包括三种类型:(1)在6个月内完全停止出口被调查产品;(2)修改价格,彻底消除任何低于正常价值的销售;(3)修改价格,彻底消除进口产生的任何损害性影响。法律不允许调查在限制向美国出口数量的协议的基础上中止,并且,该法律要求任何中止协议都要由出口公司分别签订,这些公司出口的产品合并构成“几乎所有”该国向美国的该类产品出口。在1988年修改时增加了一条涉及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特别规定,即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可经签订限制该国出口数量的协议而中止,协议不是同出口产品的公司签订,而是直接同出口国政府签订。

蜂蜜反倾销案是中美政府之间用中止协议(SUSPENSION AGREEMENT)条款来处理反倾销案件的第一例。此案背景是,美国养蜂协会和美国蜂蜜生产商在提出反倾销前,要求政府用“406条款”阻止从中国进口蜂蜜。由于“406条款”要求政府要考虑美国消费者的利益,因此中方聘用律师成功争取到了美国消费者的支持,让消费者给政府施加很大压力,结果是中方取胜,“406条款”下的调查中止。1年之后,原方于1994年10月根据反倾销法再次中国蜂蜜以低于公平价值的价格向美国市场倾销。此案初裁时,商务部用印度作为“替代国”。由于所选用的“替代国”与中国存在许多不可比因素,使计算的倾销幅度过高。这个结果不仅反映了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审理,同时给中方应诉方以明确的信息,即如果倾销审理继续进行,在高税率的情况下,中国蜂蜜向美国的出口有可能完全终止。为此中方聘用律师又通过美国蜂蜜主要消费者向政府施加压力,最后商务部同意用中止协议的方式停止反倾销调查。中止协议对中国向美国出口蜂蜜的数量和价格都进行了限制,其主要条款包括:

(1)目的:中止协议的目的主要是,阻止进口产品对美国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产生抑制和降价作用;保护美国消费者利益;易于监控。

(2)出口数量限制(EXPORT LIMITS):协议规定年度出口量为43925000磅,按美国蜂蜜市场增长情况,出口量的调整最多不超过年度配额量的6%。配额量按半年分配,允许有接转(CARRIED-OVER)和借用(CARRIED-BACK)。

(3)参考价格(RFERENCE PRICE):被诉产品的销售价格不能低于参考价格。

(4)协议期限:本中止协议有效期至2000年8月1日共5年时间。

(5)配额证书(QUOTA CERTIFICATE):中国政府根据出口限量,直接和间接控制向美出口被诉产品的数量。

(6)反规避行为(ANTI-CIRCUMVENTION):中国政府要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防止规避行为发生。

(7)核实(VERIFICATION):中国政府要为核实提供所有资料。

与征收反倾销税相比,中止协议方式对维持出口有一定的好处。进口商不必再缴纳保证金,并可在遵守数量和价格限制承诺的条件下继续向立案国出口。也就是说,中止协议提供了更强的确定性,使企业可以事先知道他们能安全地进行产品销售的数量和价格。然而中止协议对数量和价格的双重限制也使得企业的出口变得十分困难。在中美蜂蜜案达成中止协议后,就有出口商对此提出抱怨。

资料来源:《如何应对国外反倾销》,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年。中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网上图书馆,/。

案例2

反倾销限制进口的作用——美国的法律程序

从美国的反倾销法律程序,可以清楚地看到反倾销限制进口的作用。

首先是案件审理的周期长。

美国厂商提出投诉后20天内由商务部确定是否立案调查,45天内由国际贸易委员会举行听证会,就该项商品是否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造成威胁作出初步裁决。投诉后160天内由商务部确定“公平价格”,并对低于“公平价格”的幅度向进口商征收保证金(原告或商务部可提出延长50天)。商务部初裁后75天举行听证会,进行终裁(被告可要求延长60天)。商务部终裁后,案件又回到国际贸易委员会,由后者在45天内举行听证会,就产业损害问题进行终裁。终裁7天后在《联邦纪事报》上公布结果并开征反倾销税。可见,自投诉到国际贸易委员终裁,案件审理时间可长达287天,若原告和被告分别要求延长,则可长达397天。如此漫长的审理程序不仅使应诉企业必须付出高昂的费用,而且使之面临巨大的时间成本。

其次是占压资金。自商务部初裁之日起,海关根据初裁确定的低于“公平价格”的幅度向进口商征收保证金。反倾销税以商务部终裁的低于“公平价格”的幅度为准,进口商所交保证金多退少补。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终裁是在9个月之后,而进口商在方投诉后160天内就必须交纳保证金,即使被告最后获得胜诉,这中间的时间差也会使进口商付出巨大的资金成本。

第三是反倾销税具有回溯性。进口商须交纳的反倾销税可能高于保证金数额,因为只要方请求,商务部就会对案件进行年度复审,以确定实际应缴的税额。若税额高于保证金,进口商将收到一份帐单,效力可以追溯到进口之后两年内应缴的追加税款。

第四是程序复杂,案件的最终结果难以预料。整个审理过程可能需要3次听证会、4次裁决,虽然除国际贸易委员会初裁外,其余3次裁决中只要有一次裁决否定倾销或损害,被告就能胜诉,但审理程序复杂,牵涉因素很多,结果很难预料。

上面几项因素综合起来,还会对被诉国家及其他国家潜在的出口商构成的巨大心理压力,使他们对美国市场望而却步。

反倾销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企业;反倾销;对策

一、反倾销概念

(一)反倾销定义

商品倾销从本意来看是指厂商为了达到一定的经营目标而实施的定价策略。国际贸易中的倾销行为是指一国或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的价格或低于成本的价格挤进另一国或地区市场的行为。所谓反倾销就是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1]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征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

(二)构成反倾销的条件

按照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一国商品只有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倾销 才能对其采取反倾销策略:

第一,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1]。

第二,倾销产品对进口国相似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威胁,或对国内某项新建产业产生严重阻碍。

第三,倾销与损害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1]

在以上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国际反倾销。

二、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调查的现状和特点

(一)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调查的现状

2009年,全球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为437起,而我国遭遇的反倾销立案调查就高达75起。从反倾销立案调查数量来看,如图2所示,对华反倾销立案排名前11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130起)、美国(100起)、欧盟(90起)、阿根廷(81起)、土耳其(56起)、巴西(43起)、南非(32起)、澳大利亚(30起)、墨西哥(28起)、韩国(24起)、加拿大(23起),这11个国家的对华反倾销调查占总量的85.39%。

从具体的实施情况来看,1995年到2009年,对我国实施最终反倾销措施排名前11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98起)、美国(76起)、欧盟(67起)、土耳其(50起)、阿根廷(47起)、巴西(24起)、韩国(18起)、加拿大(18起)、墨西哥(17起)、南非(16起)、澳大利亚(14起)。

从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来看,1995年至2009年,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立案的产品多达19种。表2所示为遭遇立案调查数目前10名的产品种类,国外针对这11类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次数占对华反倾销调查总量的90%。而从被实施反倾销措施的产品来看,化工类产品和贱金属被实施措施的比例非常高,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二)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调查的特点

纵观我国企业所遭遇的反倾销案件,可以将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调查的特点概括如下:

1.我国企业遭遇的反倾销调查越来越多

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数占全球反倾销发起总数的比重由1995年的12.73%上升到2008年的35.1%,增长了22.37%。如此快的增长趋势,不仅说明我国已成为全球反倾销运动的主要目标国,也使我国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对我国出口贸易构成了严重的威胁[2]。

2.对华实施反倾销的国家和地区日益增多

从早期来说,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的主要为发达国家,但是近几年,不仅有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亚洲、南美洲、非洲的部分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对我国实施反倾销政策[2],而且他们已取达国家成为对我国实施反倾销的主要国家。

3.涉及产品范围不断扩大

据统计,目前我国企业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的出口产品几乎涵盖了所有出口产品的大类,机电、轻工纺织、五矿化工、粮油土畜、医疗保健等都在其中。

三、我国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调查的原因

(一)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措施在国际上日益被强化

随着乌拉圭回合的结束和WTO 的成立,各国关税进一步降低,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国内产业已不可能。近年来全球经济不景气,造成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因而反倾销措施作为WTO 允许的保护本国产业的合法手段就被各国频频使用。根据WTO《反倾销协议》,各国要对某个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需要证明其存在倾销和其对进口国国内同类产业造成损害,但该协议没有作出具体判断。从而,反倾销作为世贸组织允许的保护国内相关产业不受冲击的法律武器,被一些国家滥用[4]。

(二)中国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给其他国家带来压力

据我国海关统计,2008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5616.3亿美元,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进口11330.9亿美元,贸易顺差2954.6亿美元。而2009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为12016.6亿美元,进口总值为10056亿美元,贸易顺差1960.6亿美元。中国产品出口的迅猛发展和长期的贸易顺差对其他国家相关产业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要求其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进口中国产品,从而导致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加[5]。

(三)进口国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压力的影响

中国企业凭借我国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迅猛发展,改革开放和入世的优惠政策使得我国出口贸易发展迅速。这无疑给一些国家的本土相关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企求获得本土经济保护政策成为其继续生存的选择,进口国家在面临强烈的要求下只能选择通过反倾销来转嫁国内经济产业不合理和竞争性差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中国企业应诉不力

中国出口企业不积极应诉是导致国外对华反倾销屡屡得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中,经常出现无人应诉的局面。结果使对方不战而胜。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频繁遭遇反倾销既有自身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其他国家追逐自身利益造成的。深刻分析和理解这些原因对于我们做好应对之策,在国际市场上更好的发展下去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

四、我国金刚石锯片胜诉美国反倾销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2005年5月3日,美国企业引用该国海关统计资料称,中韩两国出口美国的金刚石圆锯片从2002年的870万件增加到2004年的1340万件,致使美国企业未能享受到建筑行业景气带来的好处,相反压缩了美国企业的利润空间,导致多家企业破产,多家企业市场份额缩小,美国同行被“夹在了钢铁能源成本上涨和产品价格下降的尴尬境地”, 从中国增加进口的低价金刚石圆锯片,已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性的损害,美国金刚石锯片制造商联盟向美国商务部递交书,指称来自中国和韩国的金刚石据片在美倾销,要求对其进行反倾销调查。

双方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较量,2006年6月1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6位委员中有4位认为中国金刚石锯片没有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做出终裁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金刚石锯片不再征收反倾销税,至此一场历经一年多的反倾销案件终于以中国企业取得胜利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也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在美对华反倾销史上取得的一次少有的胜利[6]。

(二)案例启示

1.政府部门在应对反倾销调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此案伊始,国家商务部就及时将相关的信息向有关出口企业进行传递,让企业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反应,在应诉过程中,国家商务部积极地帮助出口企业与美国商务部进行交涉,以争取更多的赢得反倾销案的机会,在我政府出面干预下,美国商务部在2006年2月派相关人员到中国进行了实地核查。同时地方政府部门也积极应对,我国金刚石锯片出口基地江苏丹阳的市外经局就在第一时间给丹阳的10家涉案企业和外贸公司发出紧急呼吁,要求所有涉案企业一定要参加应诉,同时邀请一些有经验的反倾销方面律师给相关企业进行培训,还拿出一部分资金对企业进行补贴,这些行为无疑为我们的出口企业打赢这场官司加上一个重重的砝码。

2.行业协会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一个企业往往势单力薄,实践证明,特别是在应对国外的反倾销时,单独靠一个企业来应对是十分困难的,而行业协会可以发挥群体力量和智慧,扭成一股绳,共同应对困境。

在2005年5月3日美国企业提状后,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就迅速地做出了反映,于5月11日在上海召开应诉工作会议,中国石材工业协会等相关组织、法律界的专家,以及几十家金刚石锯片企业和外贸公司进行反复磋商,研究美方的书,寻找案件的突破口,增强了我国出口企业有了打赢这场官司的信心。

3.企业需要团结起来才能发挥最大力量

此次中国企业能够打赢这场反倾销案,许多企业的联合就发挥了巨大作用,最先闻之此事的丹阳华昌公司,在第一时间迅速组织起北岗研、博深、冀凯等全国金刚石锯片生产“巨头”,联手应对美国反倾销压力,另外江苏丹阳的华昌、力克等四家金刚石锯片企业还率先成立了全国首个“工具行业反倾销应对小组”,在广交会上,丹阳华昌公司拿着商务部印制的相关表格,呼吁更多的企业参加申诉,最终参与到集体应诉的企业增加到12家,很好地发挥了团体作战的优势,为最后取得胜利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4.一定要咨询专业人士

反倾销调查可以说是国际诉讼中比较复杂的案子,一个企业在回答调查问卷时有时有几百页的内容。因而企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准确地回答就需要全力而精心的准备,最好能够请专业人士,尤其是有着丰富国际贸易法律知识的专业人才。

此次江苏丹阳的几家企业就重金聘请美国法律专家代表全国同行参加应诉,有着“中国锯片之王”美誉的江苏丹阳华昌公司就聘请了具有反倾销官司经验的北京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律师,专业人士的加入弥补了他们的缺陷,可以说这些专业人士的加入是最后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结论

目前,出口总值仍旧占据着我国GDP的很大一部分,我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加上国际市场的普遍萎缩使得其他国家对我国实施反倾销策略越来越频繁,这对我国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的形势下,我国企业应该积极借鉴其他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时的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与政府、行业等团结起来,为自身的发展谋求一条平坦的道路。

参 考 文 献:

[1]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刘爱东,梁洁.1995年~2009年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统计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3]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胜诉案例研究及启示[J].2010,(12).

[4]程晓娟.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10).

[5]文静.国际对华反倾销的原因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1).

[6]潘琰.内部控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5-110

[7]明洁,丁锐锋.贸易保护主义的再度抬头与应对策略[J].对外经贸实务,2009,(9).

[8]柳国强,刑于仓,邓红欣.浅论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的原因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5,(9).

反倾销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印度 贸易保护措施 特点 趋势

中国与印度是近邻,又都是文明古国和世界上人口最多、市场较大的发展中国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双边贸易高速发展,两国贸易额以年均46%的速度增长,截至2000年9月,中国在印度已签定的投资合同金额将近2.8亿美元,主要是在机械设备、信息技术和化工等领域进行的投资。还有些信息技术和电信领域的投资项目正在商谈中。目前印度在中国的投资也有2000万美元,主要投资在制药、信息技术、耐火材料和金刚石等领域。印度驻华使馆官员指出,印度企业对国的汽车轮胎、汽车配件、两轮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投资很感兴趣,希望今后在这些领域加大投资力度。

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机电产品、医药品、轻工产品、纺织品、化工、食品、金属制品以及生丝、杂豆、纸张纸浆、松香、焦炭等。而且从90年代中期以来,对印度出口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矿产品曾是中国对印度出口的第二大商品,近一两年来已经退居于第三或第四的位置上,而机电产品则跃居中国对印度出口的第二大商品,表明中国附加价值高的工业制成品,受到印度消费者喜爱和欢迎,今后在印度市场上将进一步得以巩固和发展。中国从印度进口的主要商品是铁矿砂、铬矿砂、宝石、钢材、皮革和化工原料等,多年来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商品结构变化不大,两国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具有发展潜力。

但是近几年,随着中印两国贸易规模的扩大,双边贸易摩擦程度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印度对华发起贸易摩擦的措施和手段逐年增加。为保护面临激烈竞争的国内产业,印度也越来越频繁地动用保护措施保护其国内生产商的利益,而中国出口企业正在成为印度贸易保护措施的最大受害方。

一、印度对华贸易保护措施的特点

1.对华贸易保护措施单一,反倾销为主要的手段和形式。目前我国出口产品遭受的贸易保护措施有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进口禁令、垄断的海关估价等形式。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对华贸易保护措施,印度的对华贸易保护措施较为单一,反倾销是最主要的手段和形式。中国出口产品从1979年开始遭遇到反倾销的困扰,截至2005年6月,中国共遭遇713起反倾销调查,并从1992年开始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美国、欧共体等发达贸易伙伴是反倾销的主要使用者,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运用反倾销来限制中国产品,而其中印度是最突出的一个。

自1994年印度对我国出口产品启动第一起反倾销调查以来,截至2006年7月31日,印度对华出口产品共采取101项贸易保护措施,其中反倾销措施98起,特保措施1起(涉案产品为缝纫机针),保障措施2起,印度对华反倾销立案数是继欧盟(119起)、美国(114起)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位的国家,也是对华立案数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对华反倾销立案数占其反倾销案件总数(207起)的47.3%,我国是印度反倾销调查的最大受害国。目前正在遭其反倾销措施的案件数也居首位,据统计,在印度对华发起的98起反倾销案件中,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有70起(正在实施反倾销措施的53起),正在调查的10起。

2005年,印度对出口产品的反倾销立案总数为11起,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为10起,占比91%。涉华反倾销案的总金额为2.81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印度出口总额的3.1%,占中印进出口总额的1.5%。2007年1~7月,印度反倾销总局共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8起,其中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案件就达7起,占其反倾销案件总数的87.5%。

2.涉及商品范围窄,主要以化工产品为主。与欧美国家对华贸易保护措施范围相比,印度对华对华贸易保护措施实施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还没有涉及到第三产业。据印度反倾销总局2004年~2005年报统计,1992年~2005年,印度共启动188起反倾销调查,其中涉及化工产品的反倾销案位居首位,为82起;其次为药品、纺织品、日用品和钢铁产品等。历年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件中化工产品一直占据50%以上的比重,特别是近两年来,印度对我国反倾销针对性更加明显,比较典型的案例主要有柠檬酸、苛性钠、特定橡胶化学品、纯碱,氯喹磷酸盐、维生素C,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第一案异丁基苯反倾销案就属于此行业。

表 印度对华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纺织和轻工业产品近两年也逐渐遭受到比较多的反倾销调查,累计达22例,并且比例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比较典型的案例主要有紧凑荧光灯、干电池、玩具、运动鞋、瓷砖、塑料光学镜头、窄羊毛织物等。特别是在2005年取消纺织品配额后,印度担心被美国和欧盟特保拦截的中国纺织品及服装转而涌向印度,因而在2005年连续对中国3项纺织品提起反倾销调查,对这一情况,我国企业必须予以重视。而我国对印度出口量较大的机电、机械设备等产品较少遭到反倾销调查。这与印度的产业结构有关,说明化工、医药等传统产业在印度工业中占据很重要地位。

3.涉案总金额和个案金额虽小,但增长速度较快。尽管印度对我国立案频繁,数量居高不下,但每笔反倾销案的涉案金额并不高,远远无法与欧盟和美国对华反倾销案动辄上亿美元的涉案金额相比。据印度反倾销总局2005年~2006年报统计,1994年~2006年,印度启动的188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总计7.6亿美元。2002年印度共对中国产品发起13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6400万美元;2003年对中国产品发起的6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也仅为2830万美元。

但近两年,特别是2005年,印度对华反倾销案的涉案金额呈现出一个攀升的态势。2005年,印度对华反倾销案的涉案总金额为2.81亿美元,而2006年上半年就已达1.81亿美元。其中,仅2005年5月18日发起的坯绸反倾销案,涉案金额就高达1.8亿美元,为印度历来对华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最高的个案。2006年1月16日发起的青霉素工业盐反倾销案的涉案金额1.23亿美元,是第二起印度对我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个案,但该案由于申请方撤诉,印度政府已终止调查。在2005年的10起反倾销案中,有5起案件的涉案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2006年上半年的7起反倾销案中,已有4起超过1000万美元,个案金额高于1000万美元的案件超过50%,而2004年全年的涉案金额仅为2277万美元。

4.对华贸易保护措施实施力度大。近年来印度不断地对其较高关税进行调整,但关税仍居较高水平,最高关税由400%降至50%,平均关税由87%降至27%,另外非关税壁垒相当普遍,行政干预较多。以印度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税的征收幅度为例,除个别商品在10%以下外,大部分征收幅度都在百分之几十到百分之几百不等,2004年印度商工部对原产于中国的窄织布作出的反倾销初裁的倾销幅度就高达355%,比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的裁量要高得多。面对高额反倾销税,中国的相关出口企业无法承受,最后不得不退出印度市场。加之对印度反倾销法律制度缺乏了解,我国企业应诉率普遍较低,导致绝大多数案件以最终采取反倾销措施结案。即使是在应诉的案件中,由于提交信息不够完整、全面,极少被调查机关采纳,而且印度反倾销法案有一些不规范和不合理之处,再加上困扰我国出口产品多年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中国企业在印度反倾销调查中胜诉的比率很低。已结案的76件反倾销案中,除5件申诉方撤诉、1件因中国出口量微小而不征税、2件因不存在损害而不采取反倾销措施、1件因倾销和损害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终止以外,其余均被裁定征收最终反倾销税。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印度案件的应诉非常积极。2003年,印度对华的6起反倾销案件中,均有中国企业应诉,应诉率达100%;在2004年的8起案件(反倾销7起,保障措施1起)中,有中国企业应诉的6起,应诉率为75%;在2005年的10起反倾销案件中,有中国企业应诉的7起,应诉率70%;在2006年已发起的7起反倾销案中,已有3起案件有中国企业应诉,其他案件由于近期刚收到立案公告,尚无应诉与否的反馈信息。

二、印度对华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背景及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中印经贸发展的步伐虽然有所加快,但是存在问题也很多,这些问题不仅给两国关系蒙上了阴影,也使两国经贸合作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些问题主要是:

1.“中国”在印度经贸领域抬头可能影响两国经贸发展。2000年下半年,“中国”在印度经贸领域也有所抬头。印度政界和工商界少数头面人物不断发表讲话,宣扬“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对印度在新世纪领导世界的努力构成最大的挑战”,说中国商品像“洪水猛兽”一样的涌进印度市场,“向印度发动经济人侵”。印度的一些新闻媒体也跟着推波助澜,一时间,什么中国向印度倾销,印度为维护“本国利益”向中国提出反倾销等言论充斥印度的各种报刊。事实上,中国商品在印度市场上并不多。据有关方面的调查,中国商品在印度市场的份额尚不足3%,不仅低于韩国、新加坡和泰国,更低于美国、欧盟在印度市场两位数的占有率。印度媒体如此宣传是不符合实际的,在印度市场上销售的中国商品,多数是印度商人从其周边国家,如尼泊尔、缅甸、孟加拉和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国家间接进口的,还有一部分则是印度走私进来的中国产品。中国的商品物美价廉,对印度的消费者很有诱惑力,因此也成为某些印度商人谋取暴利的最佳选择。

2.印度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森严致使中国商品难以进入。近年来,印度为发展对外经贸关系,对其较高的关税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仍居较高水平,最高关税由400%降至50%,平均关税由87%降到27%。高关税阻止了外国商品的进入,中国商品同样也难以进入,致使印度的走私猖獗。另外,印度的非关税壁垒相当普遍,行政干预较多,对自己有利的就放行,对自己不利或可能产生不利的就千方百计地加以限制。印度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而且透明度较低,办事程序繁琐、效率低,使人难以适应。

3.中国企业多头出口、自相残杀给印度反倾销提供口实。近来,国内企业出现一种对印度经商的“盲目”热,很多企业都从事对印度的经贸活动。当听说某种商品好销后,便匆忙组织生产和出口。在印度市场上经常是一种商品,中国多家企业经销和出口,为争夺市场甚至不惜赔本,相互削价竞销,自相残杀,给印度以中国倾销的口 实,结果是中国出口企业在印度市场全军覆没,中国产品全部被逐出印度市场。2002年,印度政府决定对中国的300种对印出口“敏感”商品实施严密监控, 定期公布监控结果,随时提出预警。可以预见,伴随着这一措施的出台,极有可能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保护措施将会陆续出台。

一是发起贸易摩擦的手段将趋于多样化。反补贴、保障措施将成为新的摩擦动向,2004年7月8日印度对从中国进口的淀粉启动保障措施立案调查即是一个信号。 1994年印度对华反倾销调查案件有4件,1995年、1996年2件,1997年5件,1998年、1999年7件,2000年后有一个骤升,达到11件,2001年14件;2002到2004年印度反倾销立案总数呈下降趋势,2002年立案总数为31起,2003年为19起,2004年为12起。但其中针对中国产品的案件数分别为13起、6起和6起。2005年,随着纺织品出口配额的取消,印度对华反倾销呈攀升势头,2005年1月~9月,印度共发起了7件对华反倾销案件,占立案总数的87.5%。

二是贸易摩擦的范围从货物贸易领域扩展到投资领域。近年来,中国在印度的投资涉及钢铁、煤炭、采矿、电力、通讯、软件开发、工程承包、家电等领域,印度对华投资主要在信息技术、制药、汽车部件、耐火材料以及包装材料制造等行业。双边投资规模较小,中国对印投资尚不足中国对外投资的1%。尽管双方投资额不大,印度却单方面制造摩擦,对中国的投资设限。据《印度快报》2002年10月3日报道,在经过几个月的深思熟虑之后,印度政府最终可能将在有关法规中加人一项“国家安全”条款,禁止中国公司参与印度边境地区和通讯行业、国防、国防研究与开发以及空间工业等“特定战略性行业”的投资和投标活动,印度“政府准备对中国公司关门”。

三、国内企业的应对措施

印度对华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和实施反倾销措施,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企业在印度市场上的竞争力。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印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对印度出口的增长潜力巨大。而反倾销措施一旦实施,往往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欧盟对中国彩电的反倾销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我们不能因为目前我国对印度出口金额不大、受到直接影响较小,就忽视了对印度反倾销的应对工作。而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努力,协调运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1.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贸易救济体系。我国应借鉴国外成熟的贸易救济机制,进一步完 善我国应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技术性壁垒的法规,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同时,加快与贸易摩擦相关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建设,健全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

2.通过中印民间商事调解。商事调解是通过中立第三方的支持和协助,使当事人通过平等协商、互谅互通,达成和解协议,具有独立公正、灵活高效、经济便捷、不伤和气等特点,在解决中美贸易摩擦时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的调解机构和联合调解的合作协议,这种方式在解决中印贸易摩擦时并未充分发挥作用。目前,可以通过两国间的两大主要贸易组织――印度商会和工业协会联合会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组成中间调节机构,对中印双方的贸易摩擦进行商事调解。

3.调整我国对印度出口的商品结构。中印两国经济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彼此间的出口商品结构类似。从两国问贸易商品构成上来看,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制成品,而从印进口的则多是原料性商品或半制成品。但是近年来,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制造业水平的提高,两国制成品贸易逐渐增加,导致竞争加剧。因而我国对印度的出口要适当地从竞争性产品转向为互补性产品。

4.注重对印度市场的调研。保持对印度出口的平稳增长。第一,要注重出口产品在印度市场的调研工作,疏通信息渠道,了解并掌握印度同行的生产能力、质量标准、市场销量和价格水平。第二,要研究印度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情况,制定正确的价格策略,做到心中有数,优质优价,预防反倾销的发生。第三,企业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发印度市场,逐步进入,实施产品多元化和市场进入方式的转化,减弱对印度国内企业造成的“市场恐慌”。

5.运用贸易救济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对于反倾销的调查,一是企业要积极应诉。只有应诉就有机会争取有利的结果,不应诉就只能遭受损失。二是运用联合的手段形成同盟进行有效抵制。中国政府、行业或企业应与印度国内反对实施反倾销的利益集团联合起来组建一个统一战线,共同对印度国内决策机构进行游说和公关,降低反倾销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三是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维护企业和行业的正当利益。过去,通常是由中国政府(主要是中国商务部组织应诉和调解)率领国内企业与印度进行谈判,易使经济问题出现复杂的政治化倾向而导致贸易摩擦在段时间内难以有效解决。因此,选择行业协会代替政府组织企业应对反倾销是符合国外做法的。

参考文献:

[1]王景琦:《中外反倾销法律与实务》[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

[2]杨欢进武义清:《WTO与重点行业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3]WTO与反倾销反补贴争端――WTO案例丛书

[4]程京武: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贸易保护之我见[J].经济透视,2007(3)

反倾销案例范文第7篇

一、案例综述

甲乙酮反倾销案于2006年11月22日立案,经过初步调查,商务部于2007年8月8日初裁公告,并决定对该产品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初裁决定公告后,商务部继续对倾销和损害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调查。经过进一步调查商务部终裁确定存在倾销并对中国的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2007年11月22日起5年内,进口经营者在进口原产于日本、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进口甲乙酮时,应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缴纳相应的反倾销税。反倾销税以海关审定的完税价格作为计税价格从价计征,计算公式为:反倾销税额=海关完税价格×反倾销税税率。进口环节增值税以海关审定的完税价格加上关税和反倾销税作为计税价格从价计征。

二、中国对进口甲乙酮征收反倾销税的案例操作

(一)对进口甲乙酮反倾销的立案及损害认定

2006年10月8日,中国石油抚顺石油化工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石化分公司、新山子天利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泰州石油化工总厂代表中国国内甲乙酮产业向商务部提起申请,对原产于日本、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进口甲乙酮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2006年11月22日,商务部2006年第92号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日本、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进口甲乙酮正式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被调查产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2006年版)》中税则号为29141200。

商务部发放问卷统计显示,1995年以来我国甲乙酮的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20%,到2005年接近28万吨。然而,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一些企业为占领中国大陆市场,开始以各种低价倾销的方式出口甲乙酮。

以原中国石油兰州石油化工公司为例,在进口甲乙酮的低价倾销冲击下,该公司的销售价格不断下跌,并一度低于生产成本。据统计,2005年下半年该公司甲乙酮的销售价格同比下降了48%,到2006年上半年继续大幅下跌,跌幅接近24%。由于价格持续低迷,导致2006年上半年该公司甲乙酮的国内销量比上年同期大幅下跌121%。

(二) 甲乙酮反倾销案产业损害调查听证会及其议程

2007年6月7日14:00―17:00,中华人民共和国产业损害调查局召开产业损害调查听证会,本次听证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和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听证规则》规定召开的,是甲乙酮反倾销案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程序。听证会程序如下表:

本案国内外利害关系方及其人等18个单位报名参加本次听证会。听证会上,各利害关系方围绕中国国内产业是否受到进口产品的损害、倾销和损害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问题分别陈述了意见,并提交了相关证据。

(三)商务部公布对进口甲乙酮反倾销案的初裁决定

2007年8月8日,商务部2007年第67号公告,公布了对进口甲乙酮反倾销调查的初裁决定,认定原产于日本、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进口甲乙酮存在倾销,国内相关产业遭受了实质损害,同时倾销和实质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根据初裁决定,自2007年8月9日起,进口经营者在进口上述来源的甲乙酮产品时,应依据初裁决定所确定的各公司的倾销幅度(9.6%~66.45%)向中国海关提供相应的保证金。

(四)商务部公布对进口甲乙酮反倾销案的终裁决定

2007年11月21日,商务部公布了甲乙酮反倾销案的终裁决定,认定原产于日本、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进口甲乙酮存在倾销,并由此对中国大陆的相关产业造成了损害。根据终裁决定,自2007年11月22日起,进口经营者在进口原产于日本、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甲乙酮时,应依据最终裁定所确定的各公司的倾销幅度(9.6%―66.4%)向我国海关缴纳相应的反倾销税。

三、中国对进口甲乙酮征收反倾销税的几点启示

(一)企业和政府要提高反倾销的主动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我国企业界及当事人要充分利用我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所赋予的权利。本案中,中国石油抚顺石油化工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石化分公司、新山子天利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泰州石油化工总厂代表中国国内甲乙酮产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向商务部提起申请,对原产于日本、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进口甲乙酮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这是对进口产品进行反倾销的基础。

我国企业在国内提起反倾销诉讼时,不但要与政府协作,而且相互之间也要相互配合。因为我国商务部接受申请后,最终能否确定倾销对国内产业造成危害,倾销是否存在,并能否征收反倾销税,这与受害企业的配合与举证是分不开的。如本案中商务部发放问卷统计显示,1995年以来我国甲乙酮的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20%,到2005年接近28万吨。然而,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一些企业为占领中国大陆市场,开始以各种低价倾销的方式出口甲乙酮。

(二)反倾销调查中财务专家的角色和作用

1、对被调查产品的成本进行归集和分摊,对被调查人生产和成本的内部控制制度发表专家意见。本案中商务部组织的问卷调查,是由会计师事务所来执行的,在反倾销现场核查中,会计师事务所会就被调查人在调查问卷中回答的某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现场查证。而调查问卷中成本数据的采集是否具备科学性,与被调查人的生产和成本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问卷填写完成之后,注册会计师应当就问卷填写过程中涉及的被调查产品成本的归集和分摊是否客观公允进行调查,并就被调查人生产和成本的内部控制制度发表专家意见,提供给调查机关。

2、创建倾销幅度计算的财务模型。按照调查国国内法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事先为当事人模拟出调查机关进行倾销幅度计算的财务模型。一般来说,倾销幅度(DM)等于被调查产品出口价格(EP)与正常价值(NV)之差,反倾销税(AD)小于或等于倾销幅度(DM),反倾销税率(ADR)等于单位产品反倾销税除以单位产品出口价格,即ADR=AD/EP00%。本案中,商务部的终裁公告的反倾销税率是由专业人员计算后才能得出的。

(三)对进口产品实施反倾销过程中律师的角色和作用

1、律师受聘后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进一步熟悉和了解与WTO、GATT有关的反倾销规则,尤其是其反倾销方面的法律和相关产品、产业及其市场情况。其次是协助企业组织专门的应诉小组,吸收市场、财会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参加,充分做好应诉调查工作。

2、律师要进行应诉调查与抗辩。案例中律师协助国内企业填写了有关部门出具的调查问卷,律师与企业有关专门人员充分协调,从提出有效抗辩的角度出发,策略性地填写了调查问卷。

抗辩过程中最主要的集中在被调查产品的范围、单独税率和市场经济地位的抗辩三个方面。其中,尤其是单独税率和市场经济地位的抗辩。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在法律上是否存在被政府控制,二是企业在事实上是否存在被政府控制。这就要求律师应全面收集事实和法律上的有关证据,证明应诉企业的独立性、市场化,企业的管理和运作,完全是由市场调节而不是由政府控制的。尤其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成本和价格,是企业依据市场本身的规律做出的,与政府的控制无关。

甲乙酮反倾销案的终裁获胜说明中国企业正在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和WTO规则维护自身利益,中国在贸易摩擦与纠纷中的被动局面正在得到改善。甲乙酮反倾销案的终裁获胜印证了国内外当初贸易专家的论断,加入“WTO”是一把双刃剑。2001年到2006年国内企业遭受反倾销制裁的达数千家,造成了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被动局面,如今甲乙酮反倾销案的终裁获胜宣告了国内企业应用“WTO”规则保护自身利益、扭转贸易纠纷不利局面的到来。

参考文献:

1、何伟文.反倾销拆招六式[J].中国海关,2004,(8)

2、彭,徐文芳.倾销与反倾销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70-94

反倾销案例范文第8篇

6月4日,美国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聚酯或纯棉原坯印染用布启动反倾销税日落复审程序。

7月,欧盟对我出口的部分化纤布(欧盟海关税则号:54075200,54075400,54076130,54076190和54076990)发起反倾销调查。

除此之外,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诉讼也呈上升之势:

6月9日,印度宣布对中国输印窄织布发起反倾销调查。

6月11日,南非决定对产(源)自我国的丙纶地毯进行反倾销复审调查。

……

目前,中国已经取代日本和韩国成为美国反倾销案的主要目标。在纺织品配额取消后,针对中国的反倾销立案将会有增无减。要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的反倾销,其根本的措施还是加快从纺织品的规模生产到强项生产的转变,只有这样,中国纺织工业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纺织品配额限制取消后,世贸组织的其他成员为了保护自己的纺织行业,必定会在WTO协议框架下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反倾销诉讼就是其常用手段之一。

当前纺织业反倾销的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纺织业反倾销呈现一些新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反倾销已成为主导贸易壁垒

国际纺织业反倾销立案数量迅速上升。20世纪,对我国纺织品反倾销案还是凤毛麟角,但进入了21世纪后,却呈现了不断上升之势。同时纺织品反倾销涉及的产品种类大大扩展,涉案产品主要集中于各种原坯布及各种织物。

反倾销迅速燎遍全球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纺织业反倾销可以说主要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国际上绝大多数反倾销案都是由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发起的,他们是“反倾销的传统国家”。而且反倾销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但进入21世纪后,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反倾销立案数量迅速增加,同时反倾销的目标也涉及纺织品的方方面面。

据统计,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比例则由原先的不到3%快速升至40%。南非、印度、巴西、阿根廷等都较多地启动了纺织业反倾销调查程序,成为我国反倾销工作中的新难点。

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征收的歧视性高额税率

西方国家反倾销税的征收幅度是很大的,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几百乃至上千。我国出口产品在遭受反倾销调查后被征收的反倾销税的税率通常较高。如1993年墨西哥对我国产品征收的反倾销税率,服装为537%,使我国产品完全退出该国市场。实践中,西方国家常常不用统一标准对待所有出口同一产品的国家,我国是这些歧视性反倾销税率的经常和最大受害者。这让我国出口到这些国家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最终直接影响了我出口贸易。

数量倾销――国际纺织品反倾销的新形式

倾销可以分为价格倾销和数量倾销。传统的倾销多以价格倾销为依据。然而伴随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以及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使得发达国家在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相对比较优势开始逐渐丧失。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纺织品大量出口至发达国家市场,引起了发达国家中这些夕阳产业的恐慌。目前,国际反倾销立案中每年有大约1/3的案件被归于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出口所引起的数量反倾销案例,而这种趋势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后配额时期纺织业面临的反倾销新环境

纺织品服装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后,可以预料,届时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将是最大的赢家。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预计中国纺织品在没有任何限制的美国市场的份额将增加2倍,达到30%。在这样的情况下,最有可能采用的贸易补救措施将会是中国入世协议中与美国签署的纺织品特别保障条例。在美国零售商和进口商看来,这些保障措施的执行不可避免。这个不可避免性为中国纺织品生产商和进口商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中国已经取代日本和韩国成为美国反倾销案的主要目标。在纺织品配额取消后,这样的趋势只会愈演愈烈,针对中国的反倾销立案会有增无减。

到2005年,根据我们在入世中的承诺,大多数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都有外贸经营权,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在中国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毫无疑问会达到一个新的高潮。而中国的多数纺织企业在这两三年时间之内,很难采取品牌竞争。所以,我们采取的仍然可能是价格竞争。由此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市场上,最后必然会带来国外的反倾销限制。

虽然从2000年以来,我们的纺织服装企业已经开始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但产品的升级换代是有周期的,所以中国纺织业产品升级换代的高峰,实际上也是大致在2005年。全球最大的生产能力就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内市场去解决,必然需要国际市场,从而造成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大幅度增加,容易引起反倾销。

到2005年,整个世贸组织协议特别是纺织品服装协议的实施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关键点。那时,全球关税、非关税都要降低到一个新的水平,国际纺织服装市场上的竞争本身也大大加剧。在整个新的贸易自由化水平的基础之上,价格战将不可避免,这个时候对我们的反倾销可能才真正达到高峰。

中国纺织品应对反倾销经典案例分析

美国对中国缝制帽子(SEWN CLOTH HEADWEAR)反倾销案是中国最早期的纺织品反倾销应诉胜诉经典案例之一,也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向美国政府提出按市场经济国家待遇来审理和裁定我国反倾销案件的要求。这一案件的裁决具有时代意义。在纺织业反倾销未雨绸缪的今天,对我纺织出口企业面临反倾销应诉时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此案是1988年5月26日由美国帽子协会提出,内容是中国企业以低于公平价值的价格向美国出口缝制帽类,对美国帽子制造业造成了损害。我国驻美使馆和被诉外贸公司很快将信息反馈当时的外经贸部。外经贸部组织有关方面对案件进行了认真客观的分析,一致认为,1988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有了实质性发展,我国外贸总分公司已经脱钩并实行了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模式,外汇调剂中心已经建立,国家已出台了破产法,帽子出口生产企业多为合资合营企业,生产方式多为来料加工方式,因此原料价格多由市场决定,工人招聘、解聘和工资水平多由企业自主决定,而且当时,被诉企业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和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是国家外贸试点企业。为此,中国明确向美国商务部提出,应视帽子行业为市场机制的一部分,帽子反倾销案要按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来计算倾销幅度,对我国不同的出口企业要根据他们自己的生产成本和出口价格分别裁定倾销税,统一税率是极为不公平的。当时的外经贸部部长李岚清致电美国商务部,要求在审理此案时考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的事实。

我国驻美国大使馆帮助及时聘请了资深律师。在整个案件中,我应诉企业表现出色,据理力争,出庭抗辩,积极配合律师提供材料,积极配合美国商务部的国内实地调查。美国商务部也派送高级官员到中国向外经贸部了解外贸体制改革的有关问题。中美之间在各个方面都能以积极态度配合调查。历经一年的反倾销审理和抗辩后,美商务部终于接受了我方要求,第一次按应诉企业分别调查,对八个出口企业分别裁定了倾销幅度。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了中国帽子对美出口不构成实质性损害或威胁的裁决,最后以我方胜诉而结束此案。

近年来中国出口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企业获得胜诉的案例是秘鲁对我国我出口的幅宽不超过1.8米的涤棉府绸提起反倾销调查。

2002年7月19日,秘鲁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署对我出口的幅宽不超过1.8米的涤棉府绸提起反倾销调查,产品涉案金额400余万美元。在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组织下,青岛纺织品联合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德棉集团有限公司、青岛纺织品联合集团八棉有限公司、辽宁新元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和东方集团上海纺织品进出口公司5家企业应诉,并于2002年9月、2002年10月和2003年2月共3次提交有关应诉材料。

2002年11月9日,秘鲁调查当局作出初裁,认定我国出口产品倾销,并加征每公斤1.2美元的反倾销税。对此,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以行业代表身份致函秘鲁调查当局,希望调查当局充分考虑中方提出的意见和证据,作出公正裁决。2003年4月,秘鲁调查当局公布决议,决定在临时反倾销税期限届满之时(5月9日)停止继续征收临时反倾销税。7月19日终裁公告。

2003年7月,秘鲁竞争与知识产权保护署作出决议,裁定无损害结案。

在决议中,秘鲁调查当局指出:根据反倾销协议条款进行有关分析时,并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表明,中国产品的进口对秘鲁生产的府绸/聚酯及棉花织物造成损害。因此,终止对原产于中国的涤棉府绸(幅宽不超过1.8米)进行的反倾销调查。对临时反倾销关税及预交的保证金实行退款,滞留的抵押凭证予以退还或解款。

中国纺织行业应对反倾销的有效途径

要有预警意识

美国的反倾销机制是透明的,最简单的办法,只要经常浏览美国商务部网站,如果某商品上了该网站“对中国进口商品重点监测”的名单,就说明黄灯亮了,就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做出准备,这个准备包括两个层面:一、行业自律;二、在行业自律基础上,如果遭受反倾销,则积极应诉。

要敢于应诉

过去有些企业由于缺乏对相关反倾销法律的了解,或不愿承受高额应诉成本而不予应诉,结果往往被裁定取消该企业的供货资格,或者裁定对其出口产品课以最高额度的惩罚性关税。而那些积极应诉的企业,要么像案例中的企业一样被裁定无倾销行为,要么被裁定课以较低的惩罚性关税。所以说,只要企业认为该国际市场在现在或者在未来对自己比较重要,就应该积极应诉,因为不应诉只能是遭受最大损失,而应诉不可能变得更坏。

重视情报搜集工作

企业应当对出口国国内生产商进行全面调查,如生产、经营状况等,密切关注出口国同行的各种反应和动向,以考虑对方是否提出反倾销和随时掌握提出诉讼请求的企业或组织;对出口国相关产品的进口数量进行调查,根据我国出口的总数量,分析我方所处的地位,为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做好准备。因为很多反倾销调查是同时针对几个国家出口商的,如果我国出口的商品占进口数的主导比例,采取的措施就会和占很小比例的情况下完全不同。注重对印度、印尼、越南等国纺织业相关数据的搜集,包括其水电、人工、原料等各种成本费用和价格等信息,因为在反倾销调查时往往认定我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要求按替代国的成本来确定出口价格。

调整营销策略

如果无法避免受到反倾销的影响,则尽量提高或控制出口价格,以期在反倾销应诉过程中有个好的结果。因为反倾销的调查对象一般是针对具体的企业,或者针对行业,但可以争取单独应诉、单独裁定,从而可以避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降低企业风险。

反倾销案例范文第9篇

关键词:反倾销;特点;影响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2

一、对华反倾销的特点

1.对华反倾销案件数呈现出递增的趋势

根据WTO统计,自1979年欧共体对来自中国的糖精实施了第一例反倾销调查案件至2012年6月30日止,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案件为641起,列居全球首位。以采取反倾销措施案件为例, 20世纪80年代平均6.3起/年,90年代平均30.7起/年,进入21世纪,对华采取反倾销措施案件出现迅速增长的态势,自2000年至今平均 42.5起/年 ,远高于以往时期的年平均值。自2000年以来中国遭受反倾销措施案件数占全球的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国业已成为全球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

2.对华反倾销的国家或地区相对集中,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对华反倾销的主体

据WTO统计,从1995年至2012年6月,已近有29个国家对中国发起过反倾销,这其中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在对华发起反倾销立案的国家中,居于首位的印度反倾销立案为150起,占全球对华总数的16.97%;第二位的美国反倾销立案为109起,占全球总数的12.33%;欧盟反倾销立案为109起,占全球总数的12.33%。这三大贸易伙伴国对华反倾销立案数占全球总数的41.63%,其它26个国家发起的对华反倾销立案516件,占全球总数的58.37%。另外这些国家对华反倾销最终执行的比例也很高,如印度对华反倾销最终执行比例为81.33%,美国对华反倾销最终执行比例为84.40%,欧盟为71.56%,土耳其则高达95%。

在对华发起反倾销的国家力量构成中,发展中国家已经俨然成为“主力军”。本文以印度为例,自1994年印度对中国发起第一起异丁基苯反倾销调查以来,截至2010年底印度对中国产品共发起144起反倾销调查,已成为全球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从印美对华反倾销立案数趋势上看,印度较之美国对中国更频繁地运用了反倾销手段,特别是2008年10月至12月三个月内印度对中国密集发起10起反倾销调查,此三个月发起案件数量已达到往年平均水平,涉案金额约11亿美元。印度近几年来频繁对中国生产的化工、轻工、钢铁、机械器具及木制品等与其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比较接近、容易形成竞争的行业展开反倾销调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限制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自己本国相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

3.对华反倾销的商品范围日趋广泛,并有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蔓延的趋势

对华反倾销的商品范围日趋广泛,几乎涉及所有的种类商品,尤其以贱金属、化工产品和机电产品为主。在所有遭遇反倾销调查的商品中,遭受反倾销最多的贱金属,反倾销立案为185起,被采取反倾销措施案件是128起;居于第二位的是化工产品,反倾销立案是158起,被采取反倾销措施案件是125起;第三位的是机电产品,反倾销立案是100起,被采取反倾销措施案件是65起。这三大类产品反倾销立案共443起,占对华反倾销立案总数的56.51%,被采取反倾销措施案件共318起,占总数的56.48% 。

近年来,对华反倾销涉及的商品正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蔓延。本文以医药产品为例,据统计,2010年以来国外对中国医药出口商品发起的反倾销逐渐指向高附加值产品,反倾销商品范围逐渐扩大,技术升级后的深加工产品、医疗器械等都已进入反倾销范围。

中国本是制药原料的出口大国,原来贸易摩擦多在该领域发生,发生贸易摩擦的国家也较集中在产品上下游有产业关系的国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我国产业升级,调整产品出口结构,原料深加工商品(如墨西哥发起的阿莫西林产品反补贴调查)和医疗器械商品(如印度发起的病员监护仪调查)等都进入反倾销范围,都说明反倾销的重点开始转移,对中国造成的贸易压力和经济损失加剧 。

4.对华反倾销涉案金额巨大,征收反倾销税终裁税率偏高,对产业影响较大

对华反倾销调查数量大,参与国家广,涉及产品多,涉案金额大,终裁税率高,这些都是对华反倾销案件的标志性特征。本文以反倾销涉案产品数量最大的贱金属为例,1995年至2012年6月,在对华反倾销调查案件中,涉及贱金属的案件有185起,涉案金额多超过亿美元,如2006年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钢铁紧固件反倾销案件涉案金额7.6亿美元,2008年欧盟对华预应力非合金钢丝和钢绞线反倾销案涉案金额超过2.4亿美元,2010年欧盟对华铝合金轮毂反倾销案涉案金额3.9亿美元 。由此类推,国外对华反倾销案涉案金额十分巨大,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以及部分国内企业不积极应诉,发生反倾销案件时,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终裁税率往往偏高。墨西哥甚至因为将产品包装盒上的尺寸误以为产品价格而对我国出口的鞋类裁定了1105%的反倾销税。偏高的反倾销终裁税率削弱了我出口国市场上竞争力,对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中国出口企业是巨大的打击。

二、反倾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反倾销重灾区,越来越多的反倾销使我国部分主要出口产品市场不断萎缩,相应出现产业效益下滑,企业停产,工人下岗失业等现象。反倾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倾销严重影响我国出口商品数量,冲击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

对华出口商品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会增加出口商品的成本,严重削弱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被迫减少出口数量。由于反倾销税执行期限为5年,在征收反倾销税期间出口产品微弱的市场竞争力,出口企业很难维持其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这必然使得中国企业退出国际市场,造成市场规模萎缩,产能利用不足。例如:2003年5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接到国内企业和相关工会组织提交的对中国和马来西亚彩电(屏幕不小于21英寸的直角或背投式电视)进行反倾销调查的申请,经过调查,2004年4月,美国商务部最终裁定中国彩电产品存在倾销,并对长虹、康佳、创维、海尔、TCL等彩电企业征收反倾销税,大部分企业将被征收20%以上的反倾销税,只有厦华的反倾销税率较低,为4.3%。20%以上的反倾销税率意味着美国市场对中国彩电企业关上了大门,与此同时由于跟风效应,使我国彩电产品在多个贸易伙伴国的市场发生波动,从而损失国际市场份额,中国彩电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努力再次遭受严重打击。2010年中国彩电出口数量才出现了明显的回升,此时出口的彩电已转变为液晶、平板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

2.反倾销容易引起示范效应

反倾销是一种传播性极强的“瘟疫”,频繁使用反倾销极可能产生“蝴蝶效应”,从而引发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近年来,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个贸易伙伴对华反倾销从而引发其它贸易伙伴跟风的案例比比皆是。本文以陶瓷产品为例,2001年7月印度对中国生产的抛光砖进行反倾销调查,当时只有一家中国企业进行应诉,但因为不符合印度反倾销法中规定的企业条件而取消应诉资格,此案最终以征缴最高247%反倾销税结束;紧接着墨西哥、菲律宾也对中国产的瓷砖发起了反倾销调查;2003年埃及发起对华瓷器餐具的反倾销调查,最终征收305% 的反倾销税;2005年之后我国陶瓷制品又接连遭受了欧盟、泰国等多个国家的反倾销调查,这使我国瓷砖产业出口陷入反倾销的恶性循环中,出口企业失去了大量的国际市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反倾销会阻碍出口企业的发展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长期在出口中占据优势,相对低廉的价格使其在出口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同时也就成为了国外频频反倾销调查的对象。纺织、鞋类、玩具、有色金属等我国出口优势明显的产业均成为反倾销的重灾区。国外的反倾销措施直接造成出口企业利润下滑,影响企业的技术投资和改造。同时我国化工、机电等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也面临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困境。由于我国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主要以低附加值,低劳动力成本为主,相对欧美发达国家具有竞争优势,因此这类产品的出口也频繁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据统计,从1995年至2010年我国化工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调查案件数占案件总数的8.9%,机电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调查案件数占总数的5.7% ,已超过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遭遇的反倾销调查数。日益升温的反倾销调查,导致资本密集型产品销量减少,使相关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遭受损失,阻碍出口企业的发展,并严重影响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行业发展。

4.反倾销会冲击国内市场

我国出口商品被征收反倾销税后,由于失去了竞争优势,被迫放弃进口国市场,此时出口企业一方面会另辟新径,销往其他国家;另一方面,更多的产品会返销国内市场,这将会严重冲击国内市场,造成国内市场供需不平衡及物价波动,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例如在2002-2003年我国桑蚕丝遭印度反倾销案中,由于印度对中国桑蚕丝的反倾销措施,导致部分出口印度的生丝转为内销,致使国内同类产品市场价格下降,2002年国内生丝价格为19万元/吨,到2003年降至12万元/吨,降幅近37% 。

参考文献:

[1]李小北,池本幸生.反倾销案例―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如何应对棘手的问题[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李晓翼.国际反倾销与我国的应对策略[J].统计与决策,2010(14).

[3]缪琨.新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的外国对华反倾销[J].国际贸易,2007(2).

[4]陶忠元.关于后经济危机时代下我国企业产品出口面临的反倾销探讨[J].江苏商论,2010(11).

[5]王凤丽.中国应对美国反倾销案的策略选择[J].经济纵横,2009(11).

[6]王胜伟.WTO反倾销中的“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制度分析[J].商业时代,2010(25).

[7]孟兰兰.反倾销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2).

[8]薛继锐.反倾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当代经济,2006(5).

[9]王辉.中国对外反倾销对策思考[D].南京理工大学,2004.

[10]周倩倩.中国对外反倾销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3.

反倾销案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反倾销;倾销幅度;归零法

2011年10月13日,中方就美国反倾销归零世贸争端案提起设立世界贸易组织专家组请求。这是该起世贸争端案的最新进展,一度引发了又一轮对于"归零法"违法性的热烈讨论与深度思考。

在这起世贸争端案中,中方主要是控诉美国在反倾销调查中采取了违反世贸规则的归零做法,不当征收了高额反倾销税,损害了中国暖水虾和金刚石锯片企业的正当权利。基本案情主要是:2004年12月8日,美国对中国出口的暖水虾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公告,这是当时中国农产品遭遇的最大一起反倾销案。终裁以后,中国出口企业先后3次将美反倾销裁决至美国国际贸易法院。2010年7月29日,中方获得最终税率,分别为5.07%和8.45%。美国虽表态今后不再采取归零做法,但实际上始终没有纠正错误。中方认为,美国商务部在反倾销调查中的归零做法不公平地扩大了倾销幅度,对中国出口商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损害了中国暖水虾企业的正当权利。虽然经过多次交涉但是美国始终未能解决中方的关注。2011年2月28日,中方就美国对华暖水虾反倾销案采用归零做法提起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2011年7月22日,中方提出补充磋商请求,要求将2009年11月4日美国对华金刚石锯片反倾销案采用归零做法也纳入该争端案。2011年10月13日,中方就美国反倾销归零世贸争端案提起设立世界贸易组织专家组请求。

那么,究竟"归零法"对于反倾销调查的影响有何影响,或者有多大影响?笔者将以引发这起世贸争端案的美国对华暖水虾反倾销案为例来具体阐述。

"归零法"是反倾销调查中认定倾销以及计算倾销幅度的一种方法,即调查机构在反倾销调查中,将受调查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的部分认定为正的倾销幅度(存在倾销),而将出口价格高于正常价值的部分(无倾销)归为零,不与其他正的倾销幅度相抵消。"归零法"又具体分为简单归零、类型归零和阶段归零。其实,关于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的比较方法在实践中各有不同。对此,WTO《反倾销协定》"用强有力的措词限制了以往各种备受批评的做法。"《反倾销协定》第2.4.2条规定了3种倾销幅度的比较方法,即加权平均对加权平均、单个交易对单个交易以及加权平均对单个交易。但实际上反倾销调查中很少有企业在调查期间内仅有一笔调查产品出口至调查国。实践中,调查机关往往将确定的调查期分成若干时间段或交易日,分别计算出各阶段或交易日受调查产品的倾销幅度,然后在加权平均的基础上计算出整个调查期内产品的倾销幅度;或者在受调查产品存在不同型号的情况下,调查机关首先在型号对型号的基础上计算出每种型号的倾销幅度,然后在加权平均的基础上计算出整个受调查产品的倾销幅度。"归零法"对调查申请人有利而对受调查人不利,因为该做法无形中压低了受调查产品的平均价格,提高了受调查产品的倾销幅度水平,极易对倾销存在作出肯定性的认定,进而导致对受调查人为地征收较高的反倾销税。

在美国对华暖水虾反倾销案中,美国商务部即采用了归零做法。在反倾销调查时,美方将涉案产品分成不同的产品组。当计算倾销幅度时,需要首先比较每一组产品的加权平均出口价格和加权平均正常价值。若正常价值高于出口价格,其差额就被认定为倾销幅度。若正常价值低于出口价格,倾销幅度则被视为零。据此,美国商务部通常在其计算成本后认定一个特定虾产品的正常价值是4.00美元/磅,则将会对以3.50美元/磅出售产品的外国公司征收反倾销税。如果一个公司以4.25美元/磅的价格出售50万磅,以3.50美元/磅的价格出售10万磅,则美国商务部将以3.50美元/磅作为其出口价格,从而对其征收12.5%到100%的反倾销税。但实际上,这家公司的平均销售价格是4.125美元/磅,高于正常价值4.00美元/磅。显然,美国商务部的归零做法人为地压低了虾产品的平均价格,提高了虾产品的倾销幅度水平,从而征收较高的反倾销税。

虽然"归零法"如此不合理,但包括美国的在内的不少国家在反倾销调查中仍然继续使用归零做法。问题在于,GATT 1994第6条和WTO《反倾销协定》都未对倾销幅度的计算制定明确的规则,没有指出进口产品的正、负倾销幅度是否可以相互抵消,因此也未明确禁止成员方采用归零做法。长期以来,欧盟、加拿大、印度、巴西等许多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都曾就美国在反倾销调查中滥用"归零法"提起过诉讼,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DSB也不只一次作出过禁用"归零法"的裁决。第一次涉及"归零法"合法性的世贸争端案是1998年印度诉欧共体棉质床上用品反倾销税案(European Communities-Anti-dumping Duties on Imports of Cotton-Type Bed Linen from India)。专家组认为,调查机关只能就所争议的整个产品而非该产品的各个具体类别或各项交易来确定倾销幅度。欧共体在计算受调查产品的最后加权平均倾销幅度时,并未与全部可比较的出易的加权平均价格进行比较;将负倾销幅度归零的做法,实际上修改了某些出易的价格,或者说在效果上改变了在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之间进行比较的结果。因此,采用"归零法"计算产品整体上的倾销幅度,不符合WTO《反倾销协定》第2.4.2条的要求,同时也违反了WTO《反倾销协定》第2.4条有关公平比较的要求。欧共体就此提出了上诉,但上诉机构维持了专家组的裁决。随后发生的一些反倾销归零世贸争端的相关案例,如巴西诉欧共体管道配件反倾销案(European Communities-Anti-dumping Duties on Malleable Cast Iron Tube or Pipe Fittings from Brazil)、加拿大诉美国软木反倾销案(United States-Final Dumping Determination on Softwood Lumber from Canada)等,都遵循了欧共体床上用品案的推理过程与裁决意见。但是,由于这些裁定只针对"归零法"在个案中的具体运用,并未动摇"归零法"本身的地位,所以尽管欧共体此后通过修改其法律停止使用"归零法",美国却依然在反倾销调查中继续使用"归零法"。直到2004年欧共体诉美国"归零法"案(United States-Laws, Regulations and Methodology for Calculating Dumping Margins),欧共体对美国在反倾销调查中采用归零做法本身的合法性提出质疑,DSB最后裁定美国在调查阶段和评估阶段采用归零做法本身可以受到质疑并构成违法,但却没有对在调查阶段使用"归零法"本身的违法性作出判断和理由说明。最终打破这一格局的是2007年日本诉美国"归零法"和日落复审案。专家组认为,在初始调查搞"多重平均"的情形下,美国商务部采用"归零法"来计算倾销幅度不符合WTO《反倾销协定》第2.4.2条,但未支持日本关于定期复审、新发货商复审、情势变更复审以及日落复审都应当禁止"归零法"的主张。日本就此提出了上诉,上诉机构从WTO《反倾销协定》的基本概念"倾销"、"倾销幅度"着手,围绕"归零法"本身可否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受到挑战和"归零法"是否符合WTO《反倾销协定》等焦点问题展开分析,彻底论证了调查阶段使用"归零法"本身的违法性,同时也对定期复审、新发货商复审和日落复审等不同阶段的反倾销程序中使用"归零法"的违法性作出认定。这标志着美国等少数WTO 成员方在反倾销调查中使用"归零法"的惯常做法被彻底否定。在此后的一些反倾销归零世贸争端案中,美国已经分别在韩国、加拿大、欧盟、日本、墨西哥等的11起案件中败诉。

最新的中美反倾销归零世贸争端案虽然还没有裁定结果,但是美国在之前的多起相关案件中相继败诉为中国此次的诉讼增添了不少胜算。美国于2004年对从中国、巴西、厄瓜多尔、泰国、越南以及印度的暖水虾提起反倾销调查,该案涉案金额为3.8亿美元。其中,在反倾销归零世贸争端案获胜的最新案例是越南输美冻虾反倾销案。2011年7月11日,世界贸易组织仲裁委员会判决认为,美国采用"归零法"来计算越南冻虾出口美国的反倾销税违反了国际贸易原则,这也意味着美国在对越南冻虾进行行政调查时将不得再使用该方法计算反倾销税。越南输美冻虾反倾销案的胜诉无疑对中美反倾销归零世贸争端案有一定的积极效用。虽然这起世贸争端案目前仍处于阶段,但此次提出了补充磋商请求,进一步强化了中方在有关"归零法"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此外,随着中国国际贸易的增长,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处理贸易争端越来越普遍。近年来,在中国参与的世贸争端案件中,中国主动的并最终获得胜诉的案件也不断增多。2011年3月11日,DSB裁定"中国诉美国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案",中方胜诉。2011年7月15日,DSB裁定"中国诉欧紧固件反倾销案",中方胜诉。这又为中国在此次的中美反倾销归零世贸争端案获胜增添了不少信心。

总之,尽管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反倾销规则的改革谈判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关"归零法"的重大立法突破还为使尚早,然而"归零法"本质上的违法性却是不容质疑的。"归零法"的原罪就在于调查机关往往将受调查产品分成不同的调查期或者不同的产品类型,而在对分割后的调查期或产品类型分别计算倾销幅度后,又在累加汇总阶段忽略了倾销幅度为负的交易。这使得产品的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无法进行公平地对称比较,进而导致产品的平均价格被无形中压低,倾销幅度被人为地扩大,倾销存在的可能性被大幅提高,最终损害了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从一些典型的归零世贸争端案中,我们可以看到,DSB不仅认定在反倾销调查阶段中应禁止使用"归零法",而且在定期复审、新发货商复审和日落复审等不同阶段的反倾销程序中禁止使用"归零法"。但是,同一案件的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对于"归零法"的法律地位往往存在不同的意见。不过,无论存在何种分歧,可以肯定的是,"归零法"在WTO框架内的违法性已经在大多数国家中达成共识。

参考文献:

[1]赵维田.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法律制度[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0.

[2]贺小勇,等.WTO法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高永富,张玉卿.国际反倾销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张玉卿.再谈WTO 归零问题--加拿大诉美国软木案[J].WTO 经济导刊,2006,(8).

[5]王林生,张汉林.反倾销热点剖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刘亚军.反倾销中的归零问题探析[J].法律科学,2010,(9).

[7]李嘉.反倾销归零问题的新发展-欧共体诉美国反倾销归零案剖析[J].WTO经济导刊,2007,(10).

[8]于永达,戴天宇.反倾销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肖伟.国际反倾销法律与实务-WTO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上一篇:小学英语教学案例范文 下一篇:教学设计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