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倾思潮为何“屡反屡现”?

时间:2022-08-22 06:34:22

“‘左’的思潮是个坏东西”,这已由中国共产党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所证明。但时至今日,中国社会中“左”的市场依然很大。被扔掉的“坏东西”为何屡屡被捡起?

1945年和1981年中国共产党两份“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左”的社会根源进行过分析。民主革命时期的“左”倾路线,根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思想”;改革开放前的“左”倾错误则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同志领导上的错误”、“长期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遗毒”、“民主没有制度化、法律化”等因素造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形形的“左”倾思潮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经济社会的“落后性”。

“左”倾思潮:以新面貌出现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和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化进程,在经济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产生了贫富分化、社会不公、官员腐败、物化意识加剧等新矛盾和新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仍是因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经济上取得进步的同时,一些表现为“落后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左”倾思潮通过一定程度上的“自我革新”后,又以新的面貌出现。其最重要的“新”是强调新时期社会分化中弱势群体的利益,有着浓厚的底层关怀,因此在底层民众、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草根网民中激起共鸣,形成相当大的影响力。

纵观历次“左”倾思潮,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上,有两个共同点。

其一,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的空谈主义。同中共历史上的“左”倾错误一样,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左”倾思潮,本质上没有脱离主观唯心主义的窠臼,也是流于“革命空谈”,其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张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其二,用运动的形式开展工作,弃理性的、制度化的表达渠道和机制而不用。网络新媒体崛起之后,“左”倾思潮和不带有自觉的政治立场的民粹主义结合,大搞网络群众运动,例如鼓动和迎合广大网民的某些心理,无视国家法律制度,对一些案件“未审先判”或自设“网络法院”进行判决,甚至利用网络媒体对“以宪治国”等法治进步主张群而攻之。

治疗“左”倾病需制度立新

当前,反“左”的当务之急是彻底 否定“”残余及其衍生出来的反宪 法、反民主、反进步的学说和少数政治 实践尝试。

否定“”有两层含义:第一层 含义是彻底纠正“”的“左”的错 误,抛弃以“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政 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体制等;第二层 含义是在“否定”的同时破旧立新,既 不走“回头路”,也不“原地踏步”,而是 坚定不移地走向文明进步的发展大 道。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第一层 含义的纠“左”已基本完成,当前的主 要任务是第二层含义的纠“左”,其中, 制度“立新”是关键,必须通过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铲除“左”倾 错误不断滋生的温床。

(摘自《报刊文摘报》)

上一篇:《肖申克的救赎》人物角色价值取向分析 下一篇:电影《弃婴》:以阳光的心态走出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