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说话范文

时间:2023-12-12 09:41:06

不要说话篇1

为了看德国和西班牙的比赛,我早早就定了闹钟爬上床,凌晨准时蹑手蹑脚开电脑戴耳机,呆滞地看着屏幕上奔跑的小人儿,到了第37分钟,终于吧唧睡下,直到被解说员连续8声:“进啦进啦……”吵醒。

闭嘴。我自我调整了一下,复而温柔娇慵地说――嘘,不要说话。

那些乐此不疲地解析成败的,不要说话。大家都争相表示自己火眼金睛:德国队太嫩战术失误,西班牙伪娘反复倒脚,穆勒为什么没上,为什么?佩德罗为什么没传球给托雷斯,为什么为什么?吵嚷中有一种奇怪的自得:热闹是我们的,他们什么也没有,众生之中更是只有自己洞悉了输赢的真谛。而我看了那么多场比赛,发现即使是冷门迭出,也没有什么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微妙。输球无外乎实力不济、球风相克、裁判抓瞎三个选项。直接在ABC选项上划钩就好,何必搬出积灰的陈年数据,不辞辛苦地只为证明不同意见者的傻气。

这次世界杯,出现最多的就是一个“伪”字,伪球迷,伪强队,假球……霎时间多出了很多打假英雄和扒皮精英,他们兴致勃勃地提取蛛丝马迹,宣布成功打假,宣布上当受骗,宣布撒手不玩。我并不默许虚假,可也不喜欢这种负气的真诚。“伪球迷”和“伪强队”们,在心里早就给自己找好了是与否、强与弱的归属。只是观者无赖。给他们强贴上“虚伪”的标签。

对于假球,我也觉得没什么好义愤填膺的。因为指责者的立足点也不那么牢靠,“真诚”早就被放置在了一个巨大的伪命题中,退守成一个符号。现在是大众制定了“赢者通吃”的法则,是社会早就与暴力、平庸、虚假握手言和。而忽然对“假球”的指控,仅是团伙间的翻脸不认人。

那些乐此不疲地怂恿巴拉圭女球迷脱衣服的,不要说话。我装了个流氓影音播放器,会自动跳出新闻小框,而它代表了最猥琐球迷的目光。持续播报巴拉圭女球迷脱衣进度,勒夫的蓝色羊毛衫干洗进度,C罗和女友是怎样激吻的,与圣卡西和女友的激吻方式有什么不一样……我总是手贱点进去看,看完了又后悔骂娘。这些花边新闻,企图通过提供下酒拌饭的下脚料,把球盲、妇女、色狼全部网罗。成为“世界杯相关体”的门槛变得很低,不需要有专业知识,只要有一腔低级趣味就好。

不要说话篇2

他莫名其妙说了一句“网传吴姓小鲜肉和多名女粉丝睡觉”再加上一个很害怕的表情。我懵了一下才想起来刚刚自己转发的八卦就和吴亦凡有关,刚准备问他“怎么突然对八卦感兴趣了”,谁知他紧接着在聊天界面上打出一句话:“我真没有,我这么纯情你知道的对不对?”

大爷,才想起来他也姓“吴”,这是无聊到给自己脸上贴金呢!

按照以往我和他的聊天惯性,三句话不到自己必然会被他的“幽默感”搞到哭笑不得,习惯使然还是接着他的话茬以互相伤害的方式继续聊天:

“[再见][再见][再见]你是老腊肉呀,怎么变成小鲜肉了,网上肯定传错了[微笑]”

“[再见][再见][再见]”意料之中他回了我同样的表情。

接着表情下方又出现一行字:“你什么时候成了我的女粉丝就好了。”

我倒吸一口凉气,没有继续回复。

从莫名其妙的话茬到让人哭笑不得的转折到暧昧不清的问话,一次又一次。

套路啊都是套路。

一个单身狗为什么喜欢深夜找人聊天呢?

因为无聊啊。没有恋人的嘘寒问暖、互诉衷肠,一天到晚经历了那么多好玩的事情都无处可说。

以前喜欢发微博发朋友圈记录新鲜事,顺便在评论里与人聊天。然而最近当微博玩的熟人越来越少了我也就收敛多了不再把朋友圈评论区当自己家茶花厅。

这时候,一个合适的聊友就应运而生。

我可以与经历不同、层次不同、接触的事物不同甚至三观不同的人胡天海地地聊天,在聊天过程中也同样丰富自己的见识与观点,并且审视自己的不足。

马东也说“好好说话”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态度。直到某人的出现,才让我深陷了一种聊友的套路。

他总是会在我发完一条朋友圈后找我聊天,聊的内容必然是与刚刚我发的内容有关。比如,我发一条对当时播出的韩剧的感慨:池昌旭真是太帅了。他必然会以“帅又不能当饭吃”来作为聊天开头,仿佛我的朋友圈就是和他一个人的对话。

一开始,第一次碰到这种会把我朋友圈当回事并主动就我发的内容来私聊没话找话说的人的时候,我的内心还隐隐约约露出一股暗暗的窃喜,认为这人一定对我有意思。

可逐渐发现:

这种习惯性在聊天过程中撩人的人,即使对自己有意思,也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韩剧就是要男主角够帅,才有那么多迷妹喜欢呀!”

“那要是韩剧男主角长成我这样,你愿不愿意喜欢啊?”

“……”

很多时候,他会将话题引到自己身上,再说一些暗示的话,却又不是真的需要你的回答,因为这个时候,无论你回答了什么,他都会感到满足――要是你顺着他说,虚荣心成就已达成;要是你故意逆着他说,他也会觉得这是欲擒故纵。

故意说一些俏皮话,真的是裸的勾引啊!勾引!

聊撩,一种新型的勾引手段。

其优势在于成本低廉且效果显著,其使用频率之高在《太阳的后裔》播出后尤为显著。

很早之前的韩剧,莫不是交往前男主冰山脸一本正经,交往后男主露出闷骚本性,开始说一些曾经不会说的甜言蜜语。这时候,聊撩就是一种感情的调味剂,是胜利后的号角。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宋仲基,将聊撩作为“前进的鼓声”,以此为手段来勾引女孩子。

只不过他们都忘了,俏皮话只不过是宋仲基在追宋慧乔的过程中,本性流露的体现,乔妹并不是因为几句俏皮话就爱上了欧巴的,而是在相处过程中发现他的热血,他的大义,并且被他拯救多次,才渐渐动了心。

真正能打动一个女孩子的,永远是男孩子身上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为她付出的所有。

一说话就开始撩妹,真的不是风流成性的性骚扰吗?

室友也有一个“风流成性”的聊友,然而室友总是本能地拒绝从我嘴里说出的这个形容词。

她的聊友是一个师兄,总是不断地夸她“真好看”,并且找机会说一些“能不能陪他到老”的暧昧不明的话。

室友问,这难道不是变相表白吗?我说,明明自己想主动却总是让对方先主动戳破窗户纸的永远不是好的表白。

况且那个师兄也没有真的让室友戳破过暧昧的窗户纸。因为每次问完“能不能陪他到老”后,总会紧接着说“我开玩笑的”来结束上一个话题,也让室友无奈自己把已经编辑好的回答一个字一个字删掉。

前几天,那个师兄似乎因为快毕业有烦心事,每晚都找室友聊天,看着室友每晚亮到很晚的手机,心疼曾经那个12点之前必睡觉的她,问她何必委屈自己这么晚不睡呢。

她叹了一口气:“师兄最近不开心,他只有我这么一个相熟的师妹了,我可不能不管他。”

“那可真惨,只有你一个相熟的师妹?那你们有什么进展吗?”我哂笑一声,想让她醒醒。

“进展?”她这才认真想了想,“没呀,还是和之前一样,他难过的时候我安慰他,我高兴的时候他让我更高兴……他应该是害羞吧,从来不主动说喜欢我,可是这还不明显吗。”

室友眼中闪烁着坚定的火花。然而到现在为止,快一年了,还仅仅只是火花。

不主动,不承诺,不负责,却让认真了的人以为他在主动,将承诺,会负责。聊撩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这里。

若是一个喜欢聊撩的人碰到像我一样的老司机,则两人在不动心的情况下互相勾引,尽管偶尔会烦躁会暗地嘲笑这种一眼望到底的套路,愉快的聊天还是可以约定俗成地继续下去。

大家各自欢喜。

若是一个喜欢聊撩的人碰到像室友一样单纯的小白兔,则瞬间变渣男。莫名把玩笑开成了对方心里的一朵花,却任花开花败,从不浇水。结果流水走过,空余落花。

聊友和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可以同时和很多人暧昧不清,却不走心。

如果一个聊友真的想好好谈一场恋爱,至少一杯热水,亲自送到面前,比千万句俏皮话好了太多了。

不要说话篇3

我当时真想大喊一声:你们这群家长真是太“傻”了!

作为妈妈,多多在生活中也没少听周围的家长评论老师的各种不足,但这种话题,多多从来不加入讨论。因为多多与上面那位班主任的观点是一致的,认为――这些背后评论老师不足的家长,确实应该改变一下方式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评论是一种自由,但你知道这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消极影响吗?

多多语

孩子就像一个吸收周围信息为养分而成长的小怪兽。周围人特别是爸妈,对事物的看法,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孩子对事物的看法。

在孩子的心目中,老师的形象本是高大的、神圣的,但如果家长总是谈论老师的不足,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孩子听到耳朵里,老师在TA心中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

这对孩子学习知识,以及处理与老师之间的关系,都是极为不利的。

小丫老师曾对多多讲过这样一件事: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个成绩本来挺不错的孩子,开始不好好写语文作业,上语文课也不认真听,偶尔还跟语文老师顶嘴……这是为什么呢?我单独找这个孩子聊天,在我的慢慢引导下,这个孩子终于说出了心里话:我妈妈说语文老师学历低、水平有限,我也不喜欢他。

家长讲这位语文老师的不好时,也许并不是特意讲给孩子听的,但孩子偏偏听到了。孩子的内心是纯真无邪的,对于他们来说,世上的人就分两类:好人和坏人,如果总能听到某位老师的坏话,孩子的内心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其归类为“坏人”。

一个孩子怎么可能会尊重“坏人”呢?又怎么可能会认认真真地听“坏人”讲课呢?

多多语

家长背后讲老师的坏话,实际上就是在纵容孩子不认真听课,甚至是与老师作对。这从长远来讲,显然是弊大于利的!

教育本可以很简单!

所以,聪明的家长不但不会讲老师的坏话,而且还会有意在孩子面前美化老师的形象呢。

1.经常对孩子的老师进行褒奖,“缺点”私下里再讨论。

“听说你们班主任年年都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可真了不起!”

“你们老师教学能力真强,组织能力也不错哦!”

“你们老师对工作真负责,令人佩服!”

老师在孩子心中的形象越光辉,越有利于TA学习。当然,缺点不可避免,但当你改变不了现状的时候,在孩子面前也请“多提优点,少提缺点”。

2.告诉孩子,老师对他很关注。

“老师很关注你哦,前几天还跟我夸你进步了呢!”

“老师说你在学习方面很有潜力,特意交代我要多给你买几本书读呢!”

这些话能极大增进孩子和老师的亲密感及信任感。

除此之外,很多孩子常常会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的,老师说他有潜力,他就会觉得自己有潜力;老师说他能学好,他就觉得自己能学好……“家长会正面转达”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非常有帮助。

不要说话篇4

一、随便说多了,别人也就懒得再问了人和人之间关系好的证明之一,就是彼此坦诚相待。真正跟你交心的人,如果对方饶有兴致地征求你的意见,你一定不会冷冰冰地来一句随便。你今天想吃什么?随便。类似这样的对话,只会让彼此感情迅速降温。总说随便的人,大多不是随和,而是对别人的提问不在乎和无所谓,不太会照顾别人的感受的表现。

随便说多了的人,别人也就懒得再去浪费口舌问ta意见了。成天以随便应付别人的人,始终给人一种距离感和冷漠感。虽然有时候,随便是真的代表什么都可以。但是,如若生活一直到处都用随便敷衍的话,就会无聊透顶。总说随便的人,与其说是随和,不如说是没态度、没主见。

我是真的想征求你的意见,你却回复我随便,这种看似随和但实则略显冷漠的答复,永远也比不上真心的意见暖心。人生有时候就需要适当地作一点,什么都随便的话,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二、总说随便的人,不一定真的随便其实,很多时候总说随便的人,不一定是真的想随便。表面的没意见,背后很可能是真的有意见,只是不想说心里话所以选择用随便敷衍。对你不够真心的人,才会总拿随便来搪塞你。因为心里不在乎,所以才会嘴上不在意。随便的潜台词,更多时候是一种不够热心给意见、不想参与选择的冷漠。

表面的随便,不是随和,而是假惺惺。明明心里这样想,觉得这样不错,但是嘴上却糊弄你,对你说随便。不肯给出真心建议的人,和你的关系也就很一般了。两个人之间如果关系不够好,依然有隔阂在,那就永远无法说掏心窝子的话,无法无话不说,真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随便有时是一种表面客气的倦怠和不屑。

真的随便的人,说随便时不会话里有话。总说随便的人,反而是最不随和的人。因为表面的随便,并不一定是真的随便。不能做到心口如一,也就在彼此关系上设了限。真正关系好的人,不会总对你说表面的随便。

三、总说随便的人,活得很随便总说随便的人,生活会更无趣和无聊一点。内心的冲动都被抑制,对什么都持无所谓的态度,终会觉得人生没意思。如果真的想做什么,就不要压抑自己、的本性和需求,偶尔不随便一下,才能体验快乐生活的乐趣。总说随便的人,没什么追求和执念,更没有自己专属的生活方式,活得很随便。

很多时候你觉得别人很作,其实只是生活观念不同,价值观差异所致。你愿意活得随便一点,但别人可能就喜欢不随便的生活方式。凡事如果能有自己的独特爱好,也不失为一种乐事。心情烦闷时,何以解闷,兴趣和爱好,以及不随便就是情绪的出口。趁着还年轻,就要不随便地活一次。

总说随便的人,存在感很弱。在别人眼里,也容易被轻视成没主见的窝囊人。随和,不是没有底线的随便。常把随便挂嘴边的人,对别人的态度显得很随便;更要的是,对自己最随便。什么都无所谓的话,生活就没追求和动力了。

不要说话篇5

1、好了,好了,知道,真罗嗦!

2、有事吗,没事?那挂了啊。

(父母打电话,也许只想说说话,我们能否理解他们的用意,不要匆忙挂了电话?)

3、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

4、跟你说了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

(一些他们已经力不能及的事,我们因为关心而制止,但这样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无用)

5、你们那一套,早就过时了。

(父母的建议,也许不能起到作用,可我们是否能换一种回应的方式?)

6、叫你别收拾我的房间,你看,东西找都找不到!

(自己的房间还是自己收拾好,不收拾,也不要拂了父母的好意)

7、我要吃什么我知道,别夹了!

(盼着我们回家的父母总想把所有关心融在特意做的菜里,我们默默领情就好)

8、说了别吃这些剩菜了,怎么老不听啊!

(他们一辈子的节约习惯,很难改,让他们每次尽量少做点菜就好)

9、我自己有分寸,不要老说了,烦不烦

10、这些东西说了不要了,堆在这里做什么啊!

(他们总想把跟我们成长有关的东西都收藏起来,也许占满房间,多年后,看到自己还是婴儿时的小棉袄,难道不是很惊喜吗?)

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说了这10句中的一句或几句,但请体谅我们的爸爸妈妈,作为子女,我们都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人生很短,一定要珍惜你身边的亲人,爱人,朋友。不要等到一切都无法挽回了,你才知道这些人对你是多么的重要,善待生命,孝敬爸爸妈妈,要知道,不管你做错了什么,爸爸妈妈都会原谅你的,家,才是你永久的港湾!!

十个人有一个人能做到很不容易了

这十句话真的很熟悉,如果你曾经说过,那请以后不要轻易说出口

“扼杀”£徐康(1045650965)2011-11-2318:58:50

父母把我们培养成人容易吗?我们绝不应该对他们说出以下的十句话,如果以前经常说,那么请改正从现在开始好好的爱你的父母,因为当他们不在的时候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1、好了,好了,知道,真罗嗦!

2、有事吗,没事?那挂了啊。

(父母打电话,也许只想说说话,我们能否理解他们的用意,不要匆忙挂了电话?)

3、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

4、跟你说了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

(一些他们已经力不能及的事,我们因为关心而制止,但这样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无用)

5、你们那一套,早就过时了。

(父母的建议,也许不能起到作用,可我们是否能换一种回应的方式?)

6、叫你别收拾我的房间,你看,东西找都找不到!

(自己的房间还是自己收拾好,不收拾,也不要拂了父母的好意)

7、我要吃什么我知道,别夹了!

(盼着我们回家的父母总想把所有关心融在特意做的菜里,我们默默领情就好)

8、说了别吃这些剩菜了,怎么老不听啊!

(他们一辈子的节约习惯,很难改,让他们每次尽量少做点菜就好)

9、我自己有分寸,不要老说了,烦不烦

10、这些东西说了不要了,堆在这里做什么啊!

(他们总想把跟我们成长有关的东西都收藏起来,也许占满房间,多年后,看到自己还是婴儿时的小棉袄,难道不是很惊喜吗?)

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说了这10句中的一句或几句,但请体谅我们的爸爸妈妈,作为子女,我们都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人生很短,一定要珍惜你身边的亲人,爱人,朋友。不要等到一切都无法挽回了,你才知道这些人对你是多么的重要,善待生命,孝敬爸爸妈妈,要知道,不管你做错了什么,爸爸妈妈都会原谅你的,家,才是你永久的港湾!!

十个人有一个人能做到很不容易了

这十句话真的很熟悉,如果你曾经说过,那请以后不要轻易说出口。

不要说话篇6

黄立志:“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陌生人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积极给予帮助,将“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梁 盟:有一回,我坐公交车的时候,看见一个带着小弟弟的阿姨没有座位,小弟弟又哭又闹,我就主动地把我的座位让给他们坐。阿姨和小弟弟坐下来后,非常感激我,夸我很乖,公交车里的人也都用赞赏的目光看我。我心里暗暗地高兴着。

李安琳:一天早上,妈妈开车送我去上学,路上下起了大雨。妈妈没带伞,我也没带伞。到学校门口后,我打开车门,正准备冲进校门的时候,一位阿姨撑着雨伞向我走来。阿姨用伞为我挡住头,把我送进校门,还叫我小心点,不要踩到水。那一刻,我真的感到好温暖!如果有陌生人需要帮助的话,我一定会尽全力去帮助。

韦伯琨:对!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这个社会当作自己的家,把每一个不管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人都当作自己的家人,团结互助,相亲相爱,这个大家庭该是多么和谐、多么美好啊。

朱芳瑶:是啊,这个社会上坏人毕竟是少数。“乐于助人”的美德不应该只是纸上谈兵,应该努力地去实践。如果别人需要帮助时,你冷漠以待,换成你是那个需要帮助的人,你该多么伤心啊!

陆晨馨:就是嘛,如果把所有的陌生人都当作坏人,那么在对方的眼中,我们也是陌生人,那我们岂不也成了坏人?如果雷锋叔叔都不和陌生人说话,那他怎么知道别人有困难,怎么去帮助别人呢?乐于助人就是帮助自己,如果我们年轻人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让敬老形成一种风气,相信我们老的时候,也会得到这种风气的沐浴;如果我们帮助无助的儿童,让爱幼形成一种习惯,相信这个天空下的年轻人会一代一代延续着助人的传统,社会就会形成一种老有所养、幼有所助的好风气。所以,我们要发扬“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南宁精神,让爱洒满人间!

罗若菡:虽然人人都说“学雷锋,树新风”,但现在社会太复杂,如果你的好心遇上了居心不良者,很有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曾有一则新闻报道说:有一个伪装成老人的不法分子,在一个学生放学经过时假装摔倒,那个学生看见了,出于好心去扶“老人”,结果被“老人”绑架了。虽然坏人最终被警察抓获,但是随便帮助陌生人,我觉得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谢炜铭:父母和老师教导我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我可以理解,因为我从新闻及《社会与法》等电视节目里了解到这个社会确实很复杂。我们毕竟还是小孩子,在大人们的眼里,我们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他们对我们的担心在所难免。

赖美达:虽然大家都在倡导雷锋精神,但是我觉得不应该帮助陌生人,因为有可能在你帮助他人时,会陷入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记得一个星期五,我独自走路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一个男子问我借手机,我没有借给他,而是快速地走开了。走了很远,我感觉后面有人跟着我,我警惕地往后看,是刚才那个借手机的男子!我立刻跑到人多的地方,心里才踏实。

刘雯馨:“乐于助人”和“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并不冲突,我们可以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要注意观察,分辨对方的言行举止是否有欺诈迹象,可利用平时老师和父母教过我们的方法避免受骗。比如对问路者,我们可以热情地给对方指路,但对方若要你带路或上他们的车,就要坚决拒绝,并赶紧走开,不要逗留。

李柳萱:“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个忠告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侵蚀了我们充满童真的美好心灵。虽然我们小孩的鉴别能力还不强,容易受骗上当,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我觉得凡事都不能只看其中一面,要相信社会上还是好人多,坏人少。所以,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还是会伸出援手,展现中华民族的良好道德风范。

钟妤露:“乐于助人”是一种传统美德,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帮助他人,自己没有能力解决的事,要及时求助于大人。只有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才能既保护了自己又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邱 营:我们不能为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就不“乐于助人”,这两者并不矛盾,只要我们保持头脑清醒,不相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就能保护好自己。所以当我们助人时,一定要多观察,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采集更多的信息,来判断自己该不该对此事伸出援手,从而避免上当受骗。

老师的话:

13岁的“最美女孩”何,在自己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刻,决定无偿捐献器官,使3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89岁的耄耋老人黎明,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捐资助学,让许多失学儿童回到学校继续学业;“爱心妈妈”高淑珍先后免费收教近百名患有脑瘫、智障或肢体残疾的孩子,让他们的生命迎来了春天……这些道德模范人物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真正含义。他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是否因为对方是陌生人而不施以援手呢?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面对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时,我们要敢于说话,在沟通交流之中,判断对方是否真的需要帮助;要敢于求助,向路人、警察寻求帮助,合众人之力帮其一把;要敢于说“不”,对陌生人的邀请、赠予的食品一概谢绝,抵挡住诱惑。做好这三个“敢于”,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顺利地传递自己的爱心、播洒自己的笑容,成为新时代的“小雷锋”。

(指导教师:曾东玲)

棉花糖结语:

爱心和警惕心并不矛盾,警惕心是爱心之门上的一个“甄别器”,它为爱心保驾护航,甄别出需要爱心温暖的人和事,剔除掉重重伪装下的骗局和陷阱。

我们不能为了奉献爱心而做伤害自己的事,但也不能为了保护自己而做自私冷漠的人。我们要做的,是擦亮眼睛,开动脑筋,提高警惕,让那些虚假、欺骗无处遁形,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获得温暖和帮助。

不要说话篇7

在美国,当面对警察执法时,要听从警察的指令,否则很容易被控妨碍执法或是蔑视法律,从而遭受到严重的后果。如有不满或是不服,可以上法庭由法官来裁决。警察指控别人犯罪很容易,但是一般人指控警察犯罪却不那么容易。

早在1982年,哈罗诉菲兹杰拉德案就确定了一个“有限豁免”的原则:只要警察有理由认为他的执法行为合法,他就不能被。这个标准很主观,给警察很大的解释空间,允许他们在第一时间内制服嫌犯。

美国警察很“自由”

美国警察的权力很大,原因是他们有执行法律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是指,警察可以自主决定他们在执行具体法律时将采取何种程度的行为,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执行或不执行哪些法律。

美国警察自由裁量权最早出现在1909年,密歇根州最高法院在审理戈旺诉史密斯案时,提到了警察自由裁量权。但直到二十世纪50年代晚期,警方才正式声称警察在履行警务职责时拥有自由裁量权。联邦最高法院在此后的判决中也进一步确认警察的自由裁量权。现在大多数美国警察在履行日常事务时行使高度的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的存在使得警察有选择地执行法律。美国是世界上法制最健全的国家之一,警察需要遵守的法律很多,极为繁杂,完全执行法律也不可行,现实情况必然是有选择地执行。这样一来,使得警察在日常行动中既不受行政监督的约束,也不受司法审查的调整,除非警察的行为明显侵犯了犯罪分子的宪法权利,警察的自由裁量权才可能被视为滥用、恶化为暴利或歧视。

开枪不开枪,警察说了算

美国每年约有400起警察开枪导致民众死亡的事件,其中死者98%是男性,白人占56%,黑人占42%,53%是18岁-30岁的年轻人。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决有其明确的规定――如果一个罪犯拒捕,警察可以合理地使用致命性武器来消除这种抵抗。至于什么是合理地使用致命性武器,需要在现场的警员依据实际状况做出判断。

如果嫌犯使用致命性武器从事犯罪,警察可以开枪;如果警察认为不开枪会造成更多民众受到伤害时,警察也可以开枪。

美国最高法院对警察开枪的最基本考量就是客观的合理性,以保证在被捕人的个人权利和公众的安全利益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如果警察使用致命性武器被证明是不必要的,也可能要负法律责任。此外,联邦法和各州法对执法人员使用致命性武器或是开枪的要求都有严格的限制。

2010年7月9日下午2时开始,近千人陆续聚集在百老汇大街靠近奥克兰市政府前面的空地上,等候洛杉矶高等法院一个陪审团对奥克兰地铁警察约翰尼斯・莫瑟利去年元旦在地铁站月台上枪杀涉嫌斗殴的非裔青年奥斯卡・格兰特的最后宣判结果。2009年元旦,28岁的白人地铁警察莫瑟利在奥克兰水果谷地铁站月台上逮捕涉嫌在地铁里斗殴的22岁非裔青年格兰特,格兰特已经被制服倒地时,莫瑟利拔出后腰的手枪将其射杀致死。

最终,下午4时,由8名女性和4名男性组成的陪审团宣布莫瑟利为无意过失杀人。

“别动!”就是让你“一动不动”

2005年,轰动一时并引起中美两国关切的中国女子赵燕被殴案,法院的判决结果却是,12名陪审团员一致认为打人凶手美国国土安全部警察洛德斯无罪。赵燕审判案结果出来后,国内外的法学专家分析了赵燕打输官司的原因,一大原因就是赵燕在案发时的不当表现。

在庭审中,被告辩护律师一再地强调,洛德斯的所有做法,均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几位证人及洛德斯本人都证实,当时在美国国土安全部警察叫“别动”时,赵燕的是第一反应是“手掏包”,“在那种紧张的时刻,我们很难弄明白,赵燕把手伸进包里到底是想干什么。”洛德斯当时讲。

据法律专家透露,美国的治安法条例与中国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别动”一词的含义,美国法中的“别动”就是不要有一切动作,包括手、语言、身体各个部位,哪怕动一下手指都会被认为是要采取行动、抵抗被捕,警察可以采取必要行动,包括开枪直接击毙嫌疑人。

在中国,“别动”的意思就是不要再跑了,当赵燕被美国警察命令“别动”时,虽然马上就站住,第一反应却是把手放进包内,掏自己的护照。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警察的殴打、喷辣椒水的行动就被认为是在履行公务,属正当范围。

此外,被告辩护律师在法庭上一再说明,赵燕当时未经允许就进入了美国国土安全部设在美加边境上的办公室,并向内探头张望,此时两位警察刚刚抓捕到一名携毒人员,又看到了向内张望的赵燕,就跑出去实施抓捕,再加上赵燕的不当举动,这一系列做法符合逻辑。辩护律师紧紧抓住这一点,指出洛德斯是在执行公务,并没有不当举动。

不要说话篇8

所谓“职业侦探”,就是一种特殊身份的员工,他们隐藏在普通员工中间,或者混在顾客之中,暗暗记下员工们的言行举止,向公司负责人汇报。“职业侦探”的真实身份只有总经理一人知道,但是由于他们的存在,那些只会做给总经理看,私下里却不努力的员工,将面临丢失“饭碗”的危险。

由于行业的隐秘性,其从业人员的具体数字无法统计。但是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在上海从事这个行当的不低于1万人,他们的年薪可以拿到10万元以上。在国外,“职业侦探”、“商业间谍”早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但是在国内目前还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职业。

王先生坦言开始做“职业侦探”的感觉有些别扭,甚至踏入公司大门时总会有“阴暗”的心理,和员工交往时,“别有用心”的感觉也特别强烈。但他告诫自己这是一份职业,必须要尽到合同上的责任,这样自己的心情才可以平静一些。这使他长期以来练就的“八面玲珑”的本领得到了充分发挥,没有多少时间,他就和员工们逐渐熟悉,大家一起吃饭、娱乐,甚至外出旅行,可谓“亲密无间”。当然,他也不断地“下情上达”。他发现确实有许多“精辟言论”是老板永远无法听到的,他终于理解了老板的处境。

对此,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周静芳教授认为:“职业侦探”在充当顾客与某员工打交道的过程中,在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和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条件下,取得了这位员工营私舞弊的证据,公司就可以依法解除这位员工的劳动合同。美国入和我们打知识产权官司,不也是先以顾客身份买我们的产品?律师办案时收集证据,有时也不公开自己的身份。但是,如果“职业侦探”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侵犯了员工的隐私权或其他合法权益就是违法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以违法手段获取的证据也是无效的。

雇佣“职业侦探”的目的,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说无非就是绩效考核。所谓绩效考核,一般是指一个企业的上级管理人员对其下属员工在规定时间里所完成的绩效进行考查评定的过程。北方交通大学林玳玳教授说,绩效考核的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考核的标准要求是员工所知晓的、公开的,绩效考核者在考评的过程中应以事实为依据,以公正的态度进行考评。企业经营者要了解客户对某员工的反映,可以进行客户调查,例如,问卷或座谈会。她认为,派人扮演成顾客只能偶尔为之,这种结果不能全面反映员工的绩效。绩效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长期的、多角度的。林教授明确表示:“至于派人扮成同事监察员工行为类似‘间谍’,我反对这种做法。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使员工有归属感,不能视员工为‘敌人’。”

上一篇:钱学森的英雄事迹范文 下一篇:月光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