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孱头 更不要昏头

时间:2022-08-10 07:55:35

在如何看待全面开放后银行市场或许有所加剧的竞争问题时, 一定要看到因封闭而落后的金融体系不仅严重制约着经济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同时其本身更是以不良资产的反复膨胀而祸根深埋。

去年12 月11 日,5 年入世保护期告终, 中国金融业全面实行对外开放, 中外资银行从此开始短兵相接。

竞争过度还是竞争不足

在随处可见似是而非的论调中, 中国银行业被归于截然不同的两种命运: 其一, 外资银行挟资本、品牌、技术之利, 中资银行很难与之形成对抗――“ 狼来了” 的说法就有这种意思在里面; 其二, 经过财政救助, 中资银行已然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即使不引进外资, 中资银行依然可以取得成功――一度甚嚣灰尘上的“ 贱卖论” 基本可以算作代表。

上述判定不是孱头就是昏头。在中国这样的大国, 本土银行在网点、客户等层面均占有难以撼动的优势, 加之长期形成的国家信用“ 捆绑”, 即使是在全面开放后, 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仍将占据压倒性的市场份额。在混业经营逐渐施行后, 这种优势更有可能向保险、证券等行业蔓延。

当然, 中国银行业大而不强、效率低下的局面不会仅仅因为巨额资金的投入而发生质变。尤其是, 在国有银行这样一个长期为政策所庇佑、至今仍然享有市场垄断及价格管制所带来好处的半封闭部门, 改革的难点并不仅仅在于“ 怎么改”, 甚至还有“ 愿不愿意改” 的问题。就在本轮金融改革之前, 国家也曾两次给予国有银行大的救助,但很快, 修缮一新的报表再次为堆积如山的坏账所涂墨。

就眼下的情况来看, 如何构建合理有序的竞争格局将是决策层长期面临的难题之一, 其两难处境则在于:政府是要追求国有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还是追求国民利

益的最大化? 以及在银行这一特殊市场中, 充分竞争会否同样导致巨大的外部不经济? 很显然, 倘若这些问题未能得出合理的答案, 政府主导下的银行市场仍将维持事实上的寡头垄断。

安全至上还是发展至上

如何看待全面开放后中外资银行间的竞争, 需要进行通盘考量。不同于其他行业, 银行部门之所以重要,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资金系现代经济最核心资源, 金融机构配置效率的高低, 直接决定总体经济健康与否; 二、由于存在显而易见

的负外部性( 经济学中将经济主体给他人造成的成本问题称为“ 负外部性”), 金融企业破产将会造成巨大的外部不经济。

在狭隘的民族主义驱使下, 有相当部分人士巴不得外资银行统统关门而本土银行一统天下, 而问题是, 如果微观基础中的金融机构不健康, 金融稳定就难以保持。因此,不能认为只要中央银行制定合适的利率和汇率政策, 中国金融就能稳定, 中国经济就能稳定。而健全微观基础中的金融机构, 依靠画地为牢式的垄断、管制是做不到的。

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垄断所导致的效率低下, 转型阶段国有银行寡头垄断而对委托- 关系的侵害还在于, 由于缺乏有效的参照系, 评估主管官员和企业经理的绩效将会陷于重重困难并最终使得外部监督无所依从。更有甚者,根据奥尔森和斯蒂格利茨的研究, 如果利益集团的数目足够少, 那么集团就有充分的激励去影响政策制定者, 以出台有利于自己的监管制度。

但是在“ 金融安全” 的大帽子下, 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长期滞后于整体经济进程。很大程度上, 全球经济学界之所以对中国发展前景争论不休, 原因即在于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与脆弱的金融体系并存的奇异局面长期存在。

安全不是纸面上的安全, 不是空谈中的安全, 安全与否的标准应该是该部门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 因此,严格管制绝非金融安全的充要条件。国际经验表明, 世界上最发达、最稳健、最富效率的金融体系, 恰恰正是那些开放程度最高的金融体系, 如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瑞士、卢森堡等, 而大多数发生过金融危机的经济体, 在此之前都曾经长时期维持金融管制。

所以说, 在如何看待全面开放后银行市场或许有所加剧的竞争问题时, 一定要看到因封闭而落后的金融体系不仅严重制约着经济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同时其本身更是以不良资产的反复膨胀而祸根深埋。为今之计, 不要总是盯着外资银行可能夺去的一小块份额, 而是要趁热打铁,将倒逼的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扎扎实实从最基本的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等做起。

上一篇:廖美琳 如何处理医患关系 下一篇:吴小莉 美女主播当选广东省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