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朗读范文

时间:2023-10-18 18:13:33

师说朗读

师说朗读篇1

一、教师以情感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朗读过程中要有情感,如果没有情感,学生就会认为是在做无用功,然而学生本身不知道如何有情感,甚至觉得有情感的朗读有些丢人。为了让学生能够改变这一看法,教师必须在讲授朗读课程时做好示范,即老师朗读课文时不能只追求流利的朗读,而一定要将自己的语调与课文中的内容结合起来,从而将自己的情感通过朗读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听你读课文时能够感受到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听你的朗读,能够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都非常想读出你朗读时的那种感受。

比如在教授《找春天》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带领学生学习《春天在哪里》这首歌,让学生感受到歌曲所带给他们的欢快:“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伴随着这首欢快的儿歌,小学生沉浸在其中。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式地对学生说:“歌大家都学会了,春天我们也就找到了,那么大家想看看我们课本上的小朋友们找到春天了吗?下面我给大家朗读课文。”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孩子们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让他们很快进入到课文情境中。教师可以带着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一起通过语言继续寻找春天。

在寻找春天的过程中,教师也可向学生提问,如春天的溪水是什么样的,春天的树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并让学生将课文中的语句朗读出来。这样学生在寻找答案的同时又将文章优秀的句子朗读了一遍。

二、鼓励学生自主朗读

朗读毕竟是学生亲自体验才能够不断受益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作用是引导、鼓励,而非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爱上朗读、学会朗读,并从中受益。

自主朗读往往是指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是在教师示范朗读完课文时,可以引导式地对学生说:“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种课文读起来如果加入自己的情感,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不知道有谁想亲自感受一下?”然后选择一名学生站起来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学生们不要说话,仔细听。当学生朗读完后,先鼓励地说:“这位同学朗读得很好,相信他已经体会到文章带给他的乐趣,下面就请这位同学给我们讲一下感受。”当学生说完感受后,教师可以继续鼓励其他学生:“还有哪位同学想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快乐的时刻?”如此反复地让学生朗读,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三、自由朗读后多带学生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后,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可以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在下面进行分组朗读,朗读方式一般是同桌互相朗读。这种方式可以让相互之间互相督促,同时两个人朗读也增添了一定的学习兴趣。

当自由朗读结束后,传统的教学方式就开始进入文章讲解阶段。这时候学生很有可能仍处在朗读的兴奋阶段,讲授课文的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在学生朗读完课文后,应多带领学生感悟文章,让学生自己讲出朗读时的心情以及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找些现实中的话题与学生一起探讨,当他们“过足瘾”后,再进入文章的讲解和生词的学习。

比如在讲授《日月潭》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完课文后,可以继续以引导的方式让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如:“大家读完课文后感觉日月潭美不美?”“谁真正去过日月潭?日月潭真的像文章中说的那样吗?”“大家想看下真正的日月潭什么样吗?”(这里可以辅以视频资料)“读完课文大家有没有想出去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想法?”这些引导式的语言既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朗读后的感受,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兴趣,教师接下来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分析课文时就会变得非常容易。

四、总结

师说朗读篇2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朗读 教学方法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一重要的基本功。正确进行朗读,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它的最终目的是沟通,通过说进行沟通,因此,能说、会说、爱说英语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重点,而朗读则是说的根本。在小学,英语教学无需像语文教学那样挖掘文字的深意与内涵,其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打好学生的语感和语音、语调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如何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作用

1.正确优美地示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英语教师的朗读水平对学生有直接影响,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增强学生的朗读欲望。学生对英语语音的感性认识绝大部分来自于对教师的模仿。如果教师的英语朗读不标准,则学生的朗读必定会受到影响。如果教师的朗读没有感情、节奏,则要求小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是不现实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

2.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朗读训练,带给学生无限乐趣。

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爱表演等特点,根据朗读材料的特点,积极运用情景、游戏、多媒体、奖励等方式。尽力让小学生保持对英语朗读的持续注意,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使学生乐于朗读。

二、正确优美的示范

1.多媒体示范。

可以让学生多听录音或观看有关影片,然后模仿练习,增强他们的表现欲。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多听、多模仿,加强感性认识,感受不同角色的语调、语气、音质和感彩等,把好语言的“入门关”。这样,训练时间久了,学生听到磁带、多媒体的录音,就会自觉地模仿,形成一定的语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听录音时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2.学生示范。

学生示范朗读可以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考验其他同学的听音能力,相当于一定意义上的听力练习。如果学生读得对,又读得好,则对其他同学有示范和榜样作用;如果读错了或读得不好,则可以让其他同学仔细听,并指出来,一起改正。通过学生示范读,巩固课文中刚学过的某些词语甚至课文大部分内容,从而产生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1.范读。

播放录音或教师自己进行示范朗读,为学生的朗读树立榜样。通过教师示范读,学生能听出课文中刚学过的某些词语甚至课文大部分内容,从而产生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

2.领读。

录音或教师的领读是朗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是培养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关键。对于长、难句子,教师可根据句意把句子分成若干组,利用节拍领着学生反复朗读。教师深情有表情的领读,正确又优美的语音语调,将使内容富有感情、真实感,有更强的感染力,进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好英语的积极性。

3.伴随情景的朗读。

借助图片、投影片、简笔画、实物等教具设备,教师边呈现情景边领读,学生跟读,不看课文,充分想象当时的情景,细细揣摩说话人的心情及说话的语调,表情可以夸张,但不宜过分,这种朗读方式便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齐声朗读。

齐声朗读是学生独立进行朗读的自我实践过程,它便于教师检查和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问题,有利于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增加学生朗读的机会,鼓励胆小怕羞的学生朗读。

5.个别朗读和分角色朗读。

个别朗读能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朗读难点,便于检查和督促,及时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提高朗读质量。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有成功和快乐感,增强自信心。叙述体的课文可要求学生采取轮流读的方式,即每人读一句或一段。为防止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可点名读。

6.背诵并复述。

背诵并复述是英语朗读教学应达到的较高要求。实践证明,能背诵课文的学生,英语学习不差。通过复述,学生能够熟记语音材料,积累语言知识,有助于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要正确使用背诵手段,反对机械的死记硬背,因为任何机械的死记硬背方法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对学生智力的发展有阻碍作用。

四、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由于小学英语课时少,课内朗读训练有限,把朗读延伸到课外势在必行。如果说课内的朗读教学重在树立和逐渐强化学生的朗读意识,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朗读方法的话,那么通过课外的朗读,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1.读前要“扫障”。

这里的“障碍”指的是朗读材料中的新词新句。通顺是朗读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果连读通顺都成问题,更别说通过朗读巩固语言知识了。要求学生朗读前,教师要先教学课文中的生词、词组、难句,使学生会读、能读,保证朗读的流畅性。

2.读时要大声。

大声朗读有助于学生冲破心理障碍,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大声朗读,特别是长期坚持,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大声朗读,有利于学生初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可以这样说,学生敢于大声朗读英语课文,就敢于开口说英语。

3.读后要反复。

师说朗读篇3

关键词:朗读 有效 语文学习 基本策略

学生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似乎已成共识。朗读教学既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又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朗读虽然是学生自主的一种学习行为,但是高效地读,还是低效地读,甚至也可能是负效地读,就与教师如何引导有着决定性的关系。这是因为朗读也是一种技巧,它需要经历正确的训练,才能使读传情达意,起到教育和感染作用。

研究“有效朗读”这一问题,我们不能不反思造成目前朗读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

鹦鹉学舌式:在课堂上,教师听到他认为比较满意的朗读,常会说:“就像他这样读一读。”于是,误导了学生不重理解,只会摹仿,用一样的声调,相同的节奏,拿腔捏调地仿着读。其实声音可以模仿,情感不到位,模仿了听着就会很别扭,仍然会读不好。

滥竽充数式:为了扩大朗读的面,教师们很喜欢让学生集体朗读,听起来似乎很整齐,又很响亮。其实集体朗读只是一部分学生在费劲,读得不好,甚至不会读的便成了“南郭先生”,只在其中“随声附和”。这种集体朗读容易抹杀情感的个性化,遮蔽朗读中的毛病,使教师失去了许多可贵的教学机遇,“成就”了更多的“南郭先生”。

装腔作势式: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对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教师却觉得仍不过瘾,于是就鼓励学生再读得更有力些,结果因为学生没有从内化情感着眼,而只从形式上造势,读得一个比一个响,像喊口号一般。最读得响亮又何济于事,这正是应了缺乏情感而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的道理。

针砭不力式:一位教师在执教《两个鸟蛋》时,请一名学生把鸟妈妈着急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以小组为单位看谁读得最棒。前面几个学生都读得不错,第四位是个男生,看来平时课堂发言的机会不是很多,站起来的时候挺紧张,有点儿畏缩,读了一遍,发声很轻,语调也很平淡――学生和教师都不满意,教师便引导说:“你想象当时的情景,鸟妈妈是多么着急呀!再试一遍。”他又读了一遍,可是,这一遍仍然没有什么起色。小男孩更畏缩了。教师也显得十分失望,只好说:“咱们请其他小朋友帮帮忙吧。”其实,教师对学生读不好的根本原因不甚清楚。要朗读得好,学生首先要敢于放开来读。针对这位学生胆小的问题,重要的是鼓励他大胆读,如果放不开,又何来情动于中,何来形神兼备。

“低效朗读”或“无效朗读”乃至“负效朗读”的现象与归因,可能会有很多,这就造成了不少教师的困惑:如何才能找到“有效朗读”的策略。笔者想以《小柳树和小枣树》、《画杨桃》等课文的朗读教学,略陈管见,并梳理出五个基本策略。

一、想象激发:引领朗读从单薄逐渐丰富

在朗读“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时,我作了以下的想象激发:

师:同学们,在小柳树说的这句话中,你特别注意了哪个词语,从这个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特别注意了“喂”这个词语,我看到了小柳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非常不礼貌的,他根本就没把小枣树放在眼里。

生:我特别注意了“多难看哪”这个词语,我看到了小柳树在说这话的时候非常得意,他在嘲笑小枣树呢?

生:我特别注意了“你看我,多漂亮”这些词,我仿佛看到小柳树一边说,一边扭着自己细细的腰肢,还挺着胸,在小枣树的面前不断地展现着自己的美丽。

生:我特别注意了两个“多”字,小柳树说小枣树多难看,说自己多漂亮,他是多么自以为是呀!

……

师:你们这一说,老师的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那棵得意的小柳树,那么谁还能用读的方法让老师更清楚地看到这棵小柳树。

(生读,读得不错)

师:哦,我分明看到了一棵得意洋洋的小柳树。

(另一位学生读得更投入了)

师:哦,我分明看到一棵正在嘲笑别人的小柳树。

(学生们朗读得更踊跃了)……

显然,学生朗读时,如果大脑中缺乏画面,内心里便会缺失情感的波澜,声音单薄无力,缺少韵味和内涵。这说明以想象活化抽象的文字符号,对朗读有多么重要。小学阶段是最好的想象发展时期,教师要能不断地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插上无形的翅膀,来激发内心的情感,方能不断地深入文本。当这种情感积蓄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文字后面的画面在孩子们的大脑中就会逐渐清晰,甚至活动起来。这时候教师再趁机让学生朗读,由声音承载的情感就会从单薄走向丰富。这一案例正说明了由于我让学生用眼睛去捕捉文字,用大脑去想象词语后面的画面,然后再以这样的设问:“谁还能用读的方法让老师更清晰地看到这棵小柳树”启迪,于是,情感的倾泻便是水到渠成,学生的朗读,分明因渗透了属于自己丰富的理解和想象,才会如此动人。

二、情境支撑:点化朗读从干巴走向灵动(附课堂录像)

学生朗读,一开始总会处于一种拘谨的状态,读得比较干巴。当学生在集体朗读时,又很容易被他人影响,不自觉地就会跟着形成一个共同的模式,一种相似的腔调,丢失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朗读表达。教师要善于调动孩子们,把他们从这种拘谨单一的朗读状态中解放出来,就得强化课文的情境,并以此作为支撑,唤醒学生的体验,使朗读得到点化,从干巴走向灵动。

如在指导朗读:“小柳树低下头,说:‘说我不会结枣子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对话,使课文的抽象文字复归于生活情境,以唤醒学生的相应体验。

师:(出示填空题)小柳树低下头,( )地说:“说我不会结枣子呗……”

小朋友们,在括号中你想填什么呢?

生:小柳树低下头,(不好意思)地说:“说我不会结枣子呗……”

师:老师来演那棵不好意思的小柳树。(教师夸张地边演边读)

(生被教师的表演逗乐了,纷纷举手)

生:小柳树低下头,(没面子)地说:“说我不会结枣子呗……”

(师再演小柳树没面子地说的样子)

(生不禁为教师的表演鼓掌)

师:看来老师演得还不错,那好,现在你们来演了,行不行?

(生早已跃跃欲试)

生1表演读:小柳树低下头,(鼓足勇气)说:说我不会……结枣子呗……

(生起先低着头,后一下子又抬起头来,体现出了小柳树的鼓足勇气。)

生2表演读:小柳树低下头,(疙疙瘩瘩)地说“说……说我不会…结枣子呗……”

(该生出色的表演赢得热烈的掌声)

生3表演读:小柳树低下头,(涨红了脸)说:“说我不会结枣子呗……”

(生把声音越压越低了)

生4表演读:小柳树低下头,(不敢看小枣树),说:“说我不会结枣子呗……”

(生低下头,偷偷地看“小枣树”)

在这里,我采用了一个简单却很有意思的策略,就是在课文中本来没有提示语的地方,加一个括号,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填一填:小柳树是( )地说的。这一策略相当于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朗读的情境支撑点。学生填入括号的答案各不一样,教师带头表演,融入于学生的群体之中,以自己的体验,唤醒学生的体验,最后让学生自己填自己读,学生自然就能读得很灵动了。

三、细节关注:扩展朗读从小处走向整体(附课堂录像)

这是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的朗读指导案例:

大屏幕展示一组朗读内容

01

师:刚才你们拍了镜头,我也拍了一组镜头,看大屏幕,你瞧,我拍的都是谁?

生:拍的都是同学们。

师:对,还发现了什么?

生:同学们说的话后面都是“?”“!”。

师:你从这些“?”“!”中能发现什么?

生:他们在嘲笑“我”,而且嘲笑得很厉害!

师:行,咱们就请五位同学读,每人读一句。

生:(第一个学生读第一句“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这一句时在用问的语气读,没读出嘲笑的语气。)

师:这是在可怜巴巴地问,不是在嘲笑。

生:(仍然读成原样)

师:你把“这个”这个词特别强调一下试试看。

生:(该生读出了嘲笑的语气,另四个同学在该生的引领下读出了学生们嘲笑得厉害的样子。)

大屏幕又出示

02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里有很多省略号。

生:那读起来还能像刚才一样吗?

……

生:(学生读出了断断续续、支支吾吾的感觉)

大屏幕再出示:

03

师:现在,咱们就来对比着读。

生:(一组学生读出了“同学们”对“我”的嘲笑,一组学生读出了“同学们”支支吾吾的样子,两组朗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案例,只涉及了一个朗读的指导点,其实课文中会有很多这样零散的朗读指导点,如果让学生逐一朗读,朗读就会支离破碎,缺少整体性。学生读的时候往往会把注意力只停留在一个点上,情感会显得不连贯。但如果不注意从细节上落实朗读指导,又会失之粗疏,缺少了对文字的深入品赏。所以,教师既要关注这样的细节,又要将彼此有联系的朗读点串起来,通过对比朗读,递进朗读等方法,使朗读从“小处”逐步扩展到“整体”,最后构建朗读全文的整体性。在这个教学实践中,我将描写“同学们”说的话的句子全部展示出来,分成两组,一组是“同学们”在嘲笑“我”,一组是“同学们”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并采用“单组递进读”,然后“双组对比读”的方法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文意,有感性地朗读,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对比模拟:演示朗读从抽象化为具像(附课堂录像)

有些课文的某些部分,学生很容易将它读得平淡无情。

如在指导朗读“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这幅画画得像不像?’”时,我就用了演示模拟的方法:

生:(一学生读这句话时,读得十分平淡。)

师:他读的这个老师,我来演,我很有表演的天赋。(师故意演得很随意),我演得不错吧?

生:你演得不好,你没有坐到他的位置上去,只是随便地看了一下。

生:你没有好好审视。

师:我不知道什么叫“审视”。

生:“审视”就是仔细地观察。

师:哦,现在我明白了,我再演一次!(师演得很到位),看来文中“老师”的这几个动作都是很有深意的,那么,谁再来读这位老师。

(生读这一句时把教师的一些动作都自然地强调了出来。)

在这个案例中,其实,不是这部分的课文不重要,而是学生理解得不深。这时,教师就要适度借助于演示模拟,让学生比较、领悟。我一开始在设计时,为了避免学生读不出语文味儿,就以教师的演示读让学生说说教师的哪几个地方读得不对,然后再让学生来读,孩子们在比较中把几处批评教师的地方特别注意了,情感也就自然地到位了。

五、评价推进:激励朗读从“披文”而能“入情”

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对“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这句话,作了这样的朗读指导:

师:我们要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不过,在朗读之前,老师要先给大家做一个实验,看了实验,你就会知道在读这一自然段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看仔细了吗?

(教师开始模仿“乌鸦放小石子”的情境)

师:小眼睛多亮呀,你知道在读这一自然段时应该注意哪些词了吗?

(一颗一颗、渐渐、喝着水了)

师:说得真好,为什么要注意这些词呢?

生:因为乌鸦把小石子衔到瓶里去不容易的,乌鸦没有手,全用的是嘴巴。

生:要让瓶子里的水升上来,不是放一两颗石子就够了,要放好多,所以水是“渐渐”升高的。

生:乌鸦终于喝着水了,心里该有多高兴,要把高兴的心情从“喝着水了”里读出来才好。

……

师:谁来读。

生:(读略)

师:哦,我看到这只乌鸦放了五颗小石子。

生:(读得更投入了。)

师:我看到这只乌鸦放了十颗小石子。

生:(该生索性一边朗读一边表演。)

师:我看到这只乌鸦放了无数颗小石子。

……

师说朗读篇4

关键词:语文朗读学;课堂实效;朗读教学指导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5-081-1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行,记忆中的语文朗读教学的尴尬场景已经难得再现。现在的语文课堂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重视了朗读教学,很多的语文老师都知道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功夫,让学生通过朗读获得感悟,让学生通过朗读培养语感等,但是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有的朗读还停留在走过场的界面,有的朗读变成了朗读技巧的训练,有的朗读太过随意,老师们各自为阵,朗读充其量只是课堂教学的点缀,形式单调,效果低下……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朗读教学的实效。朗读教学的高效性是一个亟待语文老师解决的问题,我和我们学校语文组的老师也在这个问题做了一点研究,并获得了一点收获,下面我就“如何使朗读教学富有实效?”这个问题说说我们的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与各位同仁一起商榷。

一、教师首先要明白朗读的作用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读”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重视,朗读是其中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效的朗读训练作用很大,教师只有体味到了朗读的妙处,才会在朗读指导上狠下功夫。下面我简单说说朗读的作用,首先,有效的朗读训练可以使得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提高,因为朗读是出声的阅读形式,所以朗读时口、耳、眼睛、大脑等多种感官都一起参与到了这个过程之中,具体的过程如下:眼睛——大脑——嘴巴——耳朵——大脑,可见朗读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意蕴,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都会随之得到培养,当这些能力都得到有效培养的同时,学生说起话来一定会流畅、得体、条理清晰等,教师只要坚持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其次,有效的朗读训练利于学生去体味文章鲜明独特主旨、思想等,这也是教师在朗读训练时必须达到的一个基本目标,因为作家在写作时总是通过自己笔下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在朗读时,文本语言变成了学生的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内化成了学生的语言,文章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烙下深深的印记,从而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强烈的共鸣,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外有效的朗读训练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领略文章的音乐美,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品味文章的意境、蕴涵等等。

二、教师其次要掌握朗读的方式

真正意义上的朗读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需要学生在读中去正确地表达文章的内容。正如新课标所说,读是学生能够主动融入作品的读,既要读出学生的独特体验和真实感受,也要读出学生的个性,学生通过读使情感得到熏陶,使思想得到启迪,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更深层次地去把握和感悟文章的内涵。我在教学中尝试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指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

1.表情朗读。学生通过表情朗读文本可以更好地体验文本的情感,并通过朗读时的韵味、节奏等帮助学生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使体验越发细腻,感知越发深刻。如我在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写游人爬天游峰的,在讨论读法时要求学生通过朗读让听者听出游人是如何爬得累的?有的学生强调省略号要停两拍,凸显出老人的累,有的学生指出要重读“顶天立地、气喘吁吁”等词语,通过重读读出天游峰的高、台阶多、险等等,然后我先让学生自己有表情大声朗读,然后再比赛读,在读中注意节奏的缓急、语音的轻重等,通过朗读训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后面写天游峰的扫路人埋下有力的伏笔。

2.比较朗读。比较朗读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用得比较频繁,比较朗读说白了就是教师把一些片段进行语句的增删、变换,然后让学生比较朗读,在比较朗读中体味其中增删与变换的妙处,同时更加深刻地解读文本的内涵,有效地比较朗读会让教者产生那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而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的那种肢解式的分析。如我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其中一个片段的内容是护士发现作者居然不知道母亲的体重,以至于在作者抱母亲时差点儿摔倒,于是便责怪了作者,我当时抓住“责怪”一词让学生细细揣摩,把“责怪”换成“责备”或者“埋怨”一词后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在孩子们认真的比较朗读后,孩子们不难体会出“责怪”一词能够恰到好处地写出护士内心对母亲的那份关爱,最后,我又让我的学生好好地读出“责怪”的意思,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细读揣摩,读出了字面背后的情感。

3.角色朗读。角色朗读就是让学生扮演一个角色,将静态的文本变为动态的脚本,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诠释彰显自己内心的真切感受和独特体验。角色朗读尤其适合于一些对话多且故事性强的课文,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课,就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了,我首先用录音播放了课前录好的朗读材料,录音中兔妈妈和小兔们精彩的对话激发了孩子们朗读的兴趣,并且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接着在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期盼中,我给学生分了一下角色,一生读旁白,一声音雄浑一点的学生做兔妈妈,另让一男生做小黑兔,一小女生做小白兔,戴上了事先做好的头饰,他们读得非常投入,在角色朗读中准确地把握住了文中人物的性格。在这一片段中我以读代讲,在渲染课堂氛围的同时进行了有效的朗读训练,既发挥了学生的个体优势,也提高了班级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

师说朗读篇5

一、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现状

朗读课文需要用心,但是很多小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只是跟着其他学生一起读,不用心,嘴在机械地动,但不知道读了些什么,这是因为他没用心去读。集体朗读时也出现拖音现象,没有节奏感,虽然听到教室里很大的朗读声,表面的热闹不能掩饰一些缺点,停顿、语音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小学阶段的英语课很少,基本都让老师用来进行新授知识,没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没有养成读的习惯,这种课上不读、课下不读的情况为英语学习造成了障碍,直接导致学生的语感不强,只会写不会说更不会听。

二、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英语朗读的功能不可小视,有助于提高英语记忆,重要的是培养语感,为提高说的能力打好基础;还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与句子,提高英语想象能力和听力;还有助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为提高英语综合能力打好基础。所以,进行英语朗读习惯的培养非常关键。下面就英语的朗读策略提出几个建议。

(一)教授学生英语朗读的技巧

1.英语老师起到示范榜样作用。英语的朗读需要领读,老师要做好示范作用,也可以运用录用机做好示范,但是老师的示范作用更好。打铁还需要自身硬,所以,老师要加强朗读练习,用纯正的英语语音语调来打动学生,让学生感觉听英语、说英语是一种享受,从而引起学生的朗读欲望。教师在示范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的口形要正确并让学生观察,学生认真听、认真练习。比如,在朗读在教音标/ae/和/e/时,要告诉学生,这两个音标很相近,需要学生仔细听,而且要辨别口形,在老师的带领朗读下,让学生说一说两个音标在读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受。

2.运用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朗读或者在说时,学生可能害羞,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说,这就需要运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把朗读当成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把朗读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完成朗读任务的手段,朗读的形式可以分角色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等,这些形式活泼,受到学生的喜欢,在朗读时学生注意力集中,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比如在学习“Doing housework”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步骤:在新单词的教学时,老师不是急于读出来再说出词意,而是先出示单词,老师做一个动作,让学生猜词的意思,也可以全部交给学生来学习。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记忆深刻。单词学完以后,为了加强口语练习,我采用了“开火车”的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读。接下来再让读得好的同学领读。而且还自编了一道英语诗让学生读,由于诗歌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学生们的表现颇佳。

3.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学生在朗读时,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出现错误不要紧,重视的是老师要及时给他们改正,在老师的点拨下改正,并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及早地掌握朗读方法。朗读不仅要有一定的技巧,还要在掌握技巧的同时苦练,要让学生知道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只有经过自己刻苦地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在教学中,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与训练,对他们的朗读指导才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朗读能力。在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加强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有效的朗读指导,可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1.大声读。既然是朗读就要与默读有很大的区别,朗读要求声音要响,声音太小或没有声音就不是朗读。特别是在早读课的时候,全班同学都应该放声读。大声朗读能提高自己自信心,大声朗读能正确感知自己的读音,很快形成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当然,大声朗读还能提高记忆力,增强语感。大声读也不是声嘶力竭,否则可能对嗓子有害,容易疲劳,还影响记忆力,不得利于身体健康。

2.秀一下,展示自信。英语教材中都配有磁带等语音资料,这些资料相对比较规范、纯正,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料,让学生跟读、模仿。这样,才能感受纯正的英语,感受不同角色的语调、语气。但是,如果老师一味地让学生听录音,学生也有感觉到枯燥与乏味的时候,而且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如果没有老师的监督,他们不能完整地听完。这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上进行交流比赛读,看谁读得好、读得准、读得优美。让学生在这种比赛与配合当中真正地秀一把,提高自己的学习自信心。

3.调动身体的各种器官。读不光是用嘴,还要用眼、口、耳、心。用“心”读、听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在学习。用眼就是让学生观察,特别是在老师读的时候,要观察老师的口形、运用,给自己的朗读找出感觉,做到读要眼先行。耳到就是边读边听,听录音,听自己读,读得不正确及时改正;口到就是做到嘴要勤,敢于读出声音,而不是默读。

总之,在小学阶段,我们英语老师要重视朗读,因为朗读是学好英语的前提。也是说,听英语、提高口语水平是基础,朗读好了,才能有效提高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赵俊杰.小学英语要多朗读[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

[2]白涛.谈牛津英语朗读教学[J].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1(01)

[3]蒲云玲.语感训练模式下的外语阅读教学[J].教育探索.2008(08)

师说朗读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转变观念 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很多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不够重视。无论是语文课堂上或课余时间甚至早读课,教室里很少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这是因为不少教师把“语文的工具性”简单化理解,机械地认为“教材无非是一些例子”,考试不涉及到朗读,就出现了语文课上用大量的解答来代替朗读教学对知识的感悟等。于是,语文课上不但朗读的声音没有了,连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丰富真切的个人感受也消失了。课文分析、习题解答充塞着课堂,文情并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文章,在教学中,常常被肢解,抽出一段话,甚至几个词语,翻来覆去地讲述其所谓的深刻含义导致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僵化。当然,也有部分教师不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而是忽视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不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吗?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不仅能训练学生发音正确,句读分明、语气连贯,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爱憎感情。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一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由此可见,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去抓好朗读教学呢?就我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我的一些肤浅体会。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许多教师都说:“现在是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实实在在抓应试教育,所以考试不考朗读,还是大量出题训练为好!”其实,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正如朱自清曾说过:“朗读对于说话和作文都有帮助,因为练习朗读得咬嚼文字,揣摩说话的神气。”加强了朗读,就是加强了对审美对象――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能力。朗读是感受美、体味美的有效途径。只有在思想上重视,才能付诸具体的实践。语文课要从训练学生基础知识以及应试能力为主的讲堂中挣脱出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朗读的基本功,充分做好示范作用。

即使教师观念转变了,但加强朗读基本功同样重要。记得一位教师在执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时,处理课文重点段第2、3自然段时,教师先让学生齐读,然后一句挨一句接读,接着点名分自然段比赛读,再抓住某些重点句读,最后又齐读。学生读的时候,教师反复叮嘱学生,要读好、读出感情。但是,不管教师采取了多么丰富的形式,但学生依旧只是反复机械地读,读不出句子所表达的感情,更别说在读中去感悟文本内容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位教师本身朗读能力欠缺,又不具备指导朗读的技巧。那这样的教师又怎能使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呢?

再次,不仅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更要给学生充分的个性朗读展示机会。

有的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总是牵着学生不放手,训练学生朗读时,不给学生一点自读自悟的空间,然后对其因势利导,而是将统一的语速、语调、感情转嫁给学生,让学生用教师规定的模式读。这样,学生就“异口同声”地读出教师满意的“效果”来。然而,学生没有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受,这和古代那些摇头晃脑的教学岂不同出一辙?这样的朗读教学,学生的朗读能力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因此在学中,应给学生朗读理解和理解朗读的机会。

最后,我觉得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树立学生朗读的信心。

在教学中,我经常与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而且每一次都互相点评,并要求彼此洗耳恭听,以便改正不足。从彼此的点评中,学生的朗读能力渐渐提高。记得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26课《剪枝的学问》时,我先读,然后学生点评。丁梅同学评道:“老师,你读我着急地说:‘王大伯,你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这句话,你读得不够快,没有体现我问王大伯时的着急心情。还有,既然是问句,要读得高昂一些。”说着,丁梅还示范怎么读。接着她又说:“但是,你读王大伯说:‘来年要接又大又甜的桃子!’你读得慢而重,体现出王大伯自信、高兴的心情,读得真好!”。学生指出我的不足,我没有惊慌,也没有丝毫因怕失面子而难过和羞涩。学生经常这样“批斗”我,我反而感到欣慰。因为,通过那一次次的比赛和一次次的点评,他们的进步很大,同时增强了朗读的信心,提高了朗读能力。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确是增强学生朗读自信心的关键。

总之,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古代的私塾教师几乎是每天要求学生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等。古代的学者也非常注重自身诵读习惯的养成,明代宋濂等著的《元史・侯均传》中记载:“人读书不至千百遍,终于无益。”诵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达到语感的最高层次。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从而有效地抓好朗读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玉玲.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师说朗读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重要性;指导方法;总体原则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是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语文学习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朗读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在教学中它可以作为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另外朗读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审美、思维、解课、写作,帮助学生分辨善、恶、美、丑,提高其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的能力。基于朗读有诸多的优势,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就成为了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

通常来说,朗读指导多是指朗读技巧的指导,它的重点训练是多种朗读技巧的综合应用,包括停顿、重音、语调、语气、速度等方面,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能正确认读字音,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熟练朗读篇目,掌握朗读节奏,并在此基础上体验文章情境内涵,带着感情去朗读。在达成这些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训练,方法总结如下:

一、 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以激发学生良好的朗读欲望

要做好此点首先要树立学生讲好普通话的信心,为朗读作初步的准备,随后教师自己范读课文,经过自己精心的准备,深入地体会作品的丰富的内涵后,教师为学生范读,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书、爱朗读的好榜样,学生会十分喜欢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教师也可播放录音,让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作品”,从而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有了朗读的冲动。

二、创设情境,设计各具特色的朗读形式

教师要巧妙利用默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赛读、表演读等丰富的形式来增加学生的朗读此书和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引领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体会文章情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

四、通过演读加强感悟体验

对于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他们就能更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

五、比赛、评读相结合,促进朗读能力发展

利用阅读课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目的性不够明确,朗读材料涉及面窄,教师指导机械匮乏,只求形式不求实效等。对于这些问题可用以下策略优化朗读教学:保证读书时间,扩大朗读训练面,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精选练点,合理运用朗读形式。 但无论运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把握一定的原则:首先,教师要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点拨先行。其次,教师要循序渐进的指导,使学生逐步提高?。第三,教师要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指导学生品读。另外,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

师说朗读篇8

1.朗读是记忆的基础

知识的掌握离不开熟读,读单词,读句型,读多了自然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起来“出口成章”,写起来“下笔有神”。特别是一些可意会的不能用语法规则讲清的习惯用语,不去经常读,很容易遗忘。

2.朗读可以加深理解

好的朗读使原文的思想、感情、态度、风格等全部内容在有声语言中再现,使文字变活,能促进学生听觉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老师范读和播放课文录音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感知和想象。

3.朗读可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有些学生不喜欢念出声,常以默读代替朗读,严重缺乏口腔肌训练,使说出的英语不地道,这是口腔肌与大脑不能协调配合致使语音、语调、节奏、语义不能自然结合的结果。所以通过朗读,掌握准确的发音要领,说出来的话就是“洋话”了。

二、朗读的教学形式

1.示范性朗读

这种朗读自然是老师示范或录音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弱读、重读、吞音、连读、不完全爆破等全都展示给学生,然后再领读一遍,接下来,师生可以齐读,分小组与老师齐读,全班学生自己读一遍,最后再由老师领读一遍。如果课文中有较长、难读的句子,教师可以按照句子的意群,把句子拆开来分组领读。

2.练习性朗读

这种朗读可以是学生单独进行,以巩固、熟练和流畅为练习目的;也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读,教师听后给予帮助;或是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3.检查性朗读

这种朗读可以是学生互相检查,也可以是学生朗读,老师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进行。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朗读录下来,这样,学生就可以听到自己的朗读,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三、朗读的教学策略

1.帮助学生克服有碍朗读的不良习惯

一些学生自身有心理障碍,不敢开口,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必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采取“限时法”实现目标,鼓励他们最大声、最快速、最清晰地朗读,同时开展有关竞赛,推动语言感觉的形成。

2.启发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讲课之前先听录音,朗读之前和学生先共同研讨音调、节奏、逻辑重音,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掌握规律,力求达到动听悦耳的语调,快慢适中的语速。有专家学者早就提出:学英语要“用嘴努力”“从嘴突破”,掌握英语的发音技巧,产生语感效应。

3.拓展学生开展朗读活动的途径

上一篇:秋天的果园作文范文 下一篇:冬天的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