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范文

时间:2023-09-17 22:42:17

石钟山记篇1

[关键词]清代诗歌;《石钟山记》;接受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识别标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1-0104-07

[作者简介]张小华(1974—),女,江西瑞昌人,文学博士,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楹联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

Title: On the Qing Dynasty Poetry of Poyang Lake ——A Case of the Stone Bell Mountain

Author: Zhang Xiaohua

Abstract: The poetry of Tang and Song Dynasty had been widely imitated in the Qing Dynasty,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Poyang Lake poetry. Qing poetry about the Stone Bell Mountain more or less leaves the imprint of The Stone Bell Mountain. Of all the Qing Dynasty poetry with the theme of the Stone Bell Mountain, some center around the origin of the name of the mountain, and some around its steep, some around the unique sound out of water-stone tapping, others writes about its weird rocks and gloomy and misty atmosphere. These works, to a certain extent, reflect the acceptance in the Qing Dynasty poems of Su Shi’s The Stone Bell Mountai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bout 75 Qing Dynasty poems reveals the acceptance of The Stone Bell Mountain in creative think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s.

Key words: Qing Dynasty poetry; The Stone Bell Mountain; acceptance

“(清代诗歌)在艺术形式方面,走过了从专摹盛唐,到广师唐宋,再到独创清诗这样一条艰难的道路。”①清代鄱阳湖诗歌题材大致以石钟山、鞋山、落星墩、宫亭湖、康郞山为主,这些诗歌也体现了“广师唐宋”的审美趋向。下面以石钟山为例,探讨鄱阳湖诗歌“广师唐宋”的审美趋向。

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扼长江、控鄱阳湖,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塞。又因鄱阳湖是古代重要的水运枢纽之一,向南连通赣江。乘船经赣江至大庾岭,翻越大庾岭到达广东,是古代迁谪岭南人士的必经之路。鄱阳湖向北入长江,顺风之时,一日之内即可抵达扬州。络绎不绝的鄱阳湖过客当然会来此“江湖锁钥”登临览胜,且苏轼的《石钟山记》又为文人雅士探访石钟山增添一份动力。诚如王士祯《石钟山》所云:“苏公游赏后,馀韵石钟山。”因此,清代与石钟山有关的诗歌总是或多或少地留下《石钟山记》的烙印,如黄景仁《青玉案·泊石钟山下》:

噌吰巨响湖心里。石作窍、风穿矢。石本无声声在水。夜深老鹘,非关人语,自会摩崖起。 崖间似有残碑记。欲读高寒不能矣。多分简郦兼陋李。苍松两树,月中犹认,苏氏贤乔梓。①

此词将苏轼《石钟山记》加以浓缩,颇似词中之“檃括体”,苏轼所言“稍加檃括,使就聲律”者也。“石本无声声在水”,虽采自原文“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然高度凝炼,遂成千古名句。又如梁清标《游湖口石钟山次壁间韵(山有石扣之作钟声旧有东坡记今不可识也)》:

怪石临无地,凌空叠乱峰。江声晴到阁,岩响夜闻钟。禅定看驯鸰,云根起蛰龙。遥青五老出,凭槛荡尘胸。

该诗题注中虽注明“旧有东坡记”,诗作却荡开一笔未拘泥于钟声之来由,但其诗心未跳脱出苏轼的影响。首联学东坡“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气魄亦浑雄。蛰龙腾起,“凭槛荡尘胸”中亦有东坡之胸襟。再如:罗长裿《百字令·石钟山》:

惊涛万里,把长江卷起,苍烟千尺。老树槎牙临绝涧,一片翠螺欲滴。矶点腥唇,涡喷饮沫,下有鼋鼍蛰。微风鼓处,铿然水石相激。 记说昔日坡仙,扁舟夜泊,绝壁曾听得。鞺鞳噌吰时间作,似应歌钟无射。莫是钧天,潇湘夜奏,乐部忘收拾。鞋山龙女,窃来波底偷击。②

点化苏轼《石钟山记》而了无斧凿之痕。结拍“鞋山龙女,窃来波底偷击”,用本地典故,驰骋想象,真神来之笔。掩卷沉思,但觉馀音袅袅,不绝如缕。

综观清代石钟山题材的诗歌,有的围绕石钟山山名的由来腾挪笔致,有的围绕石钟山极写山形之险峭,有的细细状写石钟山水石相叩击时声音的独特,有的则状写山石之怪异以及山间氛围的阴森、缥缈,这些作品都可以看出苏轼《石钟山记》的影子。笔者根据收集到的约75首清代诗歌进行分析,试图通过梳理清代鄱阳湖诗歌的创作思维及其作品特色,探讨清代石钟山题材的诗歌对《石钟山记》的接受。

一、山名来由

在这80首诗作中涉及山名来由的约28首,约37%,它们分别是:钱澄之《石钟山》、梁清标《游湖口石钟山次壁间韵》、尤侗《泊石钟山》、韩纯玉《石钟山》、梁佩兰《石钟山夜泊》、屈大均《泊舟石钟山下作》、宋荦《游石钟寺次晦山大师韵二首》、方殿元《登石钟山》、王式丹《石钟山》、陈炳《石钟山》、潘耒《石钟山》、查慎行《石钟山》、王时宪《石钟山》、张棠《石钟山》、管抡《石钟山山响楼二首》、《石钟山下闻水石相激声》、顾嗣立《石钟山二绝》、沈元沧《石钟山》、桑调元《石钟山歌》、袁枚《泊石钟山》、彭玉麟《石钟山》、杨文莹《石钟山彭氏绀园别业》、程道存《石钟山泛月图》、陈衍《雨中登石钟山》、王晋征《湖口石钟山》、黄景仁《青玉案·泊石钟山下》、罗长裿《百字令·石钟山》。这28首诗作中赞同苏轼观点的约20首,下面举例说明。

《石钟山记》让人铭记的原因之一是苏轼对山名进行了解释。《石钟山记》云:“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这正如宋荦《游石钟寺次晦山大师韵》所说,“胜地《水经》著,高文苏子留”。苏轼所言的“同”即是他与郦道元对钟声缘起的解释相同,也即“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水石相搏成为山名为“钟”的来由,这是郦、苏的观点。清人的作品中基本上是顺应此说,只是各自述说的角度稍有不同。

这些作品有的从亲身见闻出发,详细介绍水石相搏产生钟声的过程,如沈虹《石钟山歌》:

石钟之名自谁始,郦元所考良有以。愚人至今尚敲击,赖有坡公会其旨。须信山当风水冲,山根穴窟本玲珑。江湖疏凿成万古,洪波鼓铸由神工。物空则鸣理自显,叩以大小应不穷。江虚夜静万籁寂,噌吰镗鞳声涵空。我来适逢良夜泊,长歌激越响彻作。又曾清昼空潭眠,以石抛掷还铿然,乃知李渤得其肤坡公得其要。风耶水耶杳莫知,但闻一搏一拊皆成妙。更为山名广其说,坡公应亦掀髯笑。

开篇即明确表示自己支持郦道元的观点,“石钟之名自谁始,郦元所考良有以”,后又进一步说“赖有坡公会其旨”。然后从自己理解的角度解说,他认为山根处有很多穴窟,物空则鸣,故风、水冲击之声自然有“噌吰镗鞈”之声。篇末再以自身“夜泊”、“昼眠”的亲身所闻支持郦、苏之说。又如钱澄之《石钟山》:

……下见石钟石,纷纷考击痕。嗟此李渤误,如何至今存。此山本空洞,如覆盂与盆。水落人可入,有路达城。以此风鼓浪,水石互吞吐。所以苏公来,大声水上喧。自公此记出,一洗石钟冤。明明《水经注》,不肯信郦元。

先感叹李渤之误,然后说石钟山临水处有“人可入”的空洞,这空洞就像倒着的盂与盆。因此,风起浪鼓之时,水石吞吐,水声喧天自是合乎常理。最后四句再次指出水石吞吐产生声音的解释出自郦、苏。还如尤侗《泊石钟山》:

潭深径仄断人行,落日何来鞺鞳声。湖浪尽吞千籁入,江潮初涌一山鸣。崖前石屋僧俱老,洞田鱼矶月渐明。夜半客眠愁复醒,一时惊起故乡情。①

石钟山临鄱阳湖处岩石陡峭,水丰水涸皆为深渊,而石钟山山石荦确,故有“潭深径仄断人行”,此句为后文解释山名来由铺垫。颔联承二句,解释“鞺鞳声”之来由,亦即钟声来由,“湖浪尽吞千籁入,江潮初涌一山鸣”,尤氏也认为是水声澎湃造成山鸣而成钟声。

有的虽未详细状写却用他自己的观点声援郦、苏之说。如“江声晴到阁,岩响夜闻钟”(梁清标《游湖口石钟山次壁间韵(山有石扣之作钟声旧有东坡记今不可识也)》)、“玲珑开石穴,澒洞来湖钟”(梁佩兰《石钟山夜泊》)、“昔闻壁下多窍穴,风水击搏鼓钟响”(陈炳《石钟山》)、“水石有奇音,铿鍧石一发。欲验坡公言,归舟侯崖月”(潘耒《石钟山》)等等。

石钟山之名缘起是因为“微风鼓浪,水石相搏”,也就是说,风、石、水三者是钟响之基本因素,风、石、水三者缺一则不能听见钟声轰鸣。如袁枚《泊石钟山,正值水落,见怪石森布,绝无钟声》:

古有石鼓无石钟,此山疏解从坡公。道是风水相冲击,四更月下声隆隆。我来曳杖走山脚,水落湖平见硗确。满地横陈怪石供,洞庭不奏钧天乐。

苏轼疏解钟声之源时正值水涨之际,水石相击,故自有声,然作者于水枯之时当不得见也。“一湖春水烟茫茫”,这是作者所见之景,可见开春之时鄱湖水位并不深。然作者意不在驳斥苏轼,而是反证苏轼之解释。水落湖平、怪石横陈,水石难以相击,故“绝无钟声”。还如张棠《石钟山》:

昔读东坡记,石钟何铿铿。今来泛彭蠡,水涸春寒生。乘兴一攀跻,寂然不闻声。乃悟万物理,难与造化争。秋来虫唧唧,春至鸟嘤嘤。各以气相感,非时则不鸣。我心亦如石,缄默以自荣。待看湖水涨,相击始砯砰。

囊昔耳闻石钟山水石声,而今亲历水已干涸,因此实不能证先前之闻。然作者却于此生发哲思,人与自然以气相感,造化弄人,我自淡然面对。在悟出“非时不鸣”后,期待湖水涨起,他相信那时自会有“相击始砯砰”的噌吰钟声。

以上二作未见钟声的思维背后仍然是对郦道元、苏轼观点的支持。

二、山形险峭

统计分析样本中的75首诗作中,关于山形险峭的诗作数量接近探讨山名来由的诗作数量,约26首。它们分别是:彭士望《九月十六日舟次石钟山》、黄宗羲《石钟山》、钱澄之《石钟山》、梁清标《游湖口石钟山次壁间韵》、尤侗《泊石钟山》、金德嘉《游石钟山》、周斯盛《八里港望湖口县石钟山》、陈炳《石钟山》、潘耒《石钟山》、查慎行《石钟山》、查慎行《游下石钟山题山响楼壁》、胡会恩《石钟山》、王时宪《石钟山》、汤右曾《放舟至下钟山》、陈大章《下钟山》、管抡《石钟山山响楼二首》、沈元沧《石钟山》、桑调元《石钟山歌》、吴法韶《石钟山》、邓辅纶《石钟山谒昭忠祠》、杨文莹《石钟山彭氏绀园别业》、陈衍《雨中登石钟山》、姚蕴素《游石钟山》、裴汝钦《石钟山昭忠祠》、王晋征《湖口石钟山》、罗长裿《百字令·石钟山》。这些关于诗作中的山形与苏轼笔下的山形非常接近。

苏轼笔下的石钟山临水处为绝壁,观之则“大石侧立千尺”,故而山形具有“险峭”的特点。苏轼对于山形特点未大肆用墨,然清人领略了苏氏之意,他们诗作中的石钟山的“险峭”较苏轼而言让人更为折服。对石钟山的雄险陡峭之极力用笔者莫若陈大章《下钟山》:

两钟兀嶙嶒,下者尤诧愕。势若玉龙翔,凌霄露龈腭。老壁挂飞云,下临无底壑。义牙石气矗天青,玉斧神斤几雕凿。或黝若髹荧,或翠如黛剥。润肤比凝脂,皴头类斧斫。巧穿九曲珠,靓涌三花萼。拉杂霹雳烧,狞恶奇鬼护。米颠襟袖失玲珑,奇章甲乙殊毫末。绝顶一线天,乳实絙百索。决眦神为驰,缩颈胆欲落。劈开山骨碾雷霆,直入重渊取蛟鳄。

开篇即以上下钟山嶙嶒之势对比突出下钟山的不平常,“尤诧愕”。如何令人“诧愕”,下文承此展开。“势若玉龙翔,凌霄露龈腭。老壁挂飞云,下临无底壑。义牙石气矗天青,玉斧神斤几雕凿”,其势如龙,龈腭冲天而张,令人惊悚,其下又临无底壑,因其无底,人立其上则寒气顿生。至此石钟山山形之险已让人不寒而栗。接着,“或黝若髹荧”开始转笔,“嶙嶒”之外另有一番面貌。“黝若髹荧”、“翠如黛剥”、“巧穿九曲珠,靓涌三花萼”,下钟山真可谓“厉”、“异”、“巧”齐具也。

石钟山下临江水,其下波浪澎湃,这种澎湖之势令山形愈显雄峭,如陈炳《石钟山》:

乱水交流此沆漭,石钟诸峰列天仗。浑元蕴结山石奇,峭壁拔起飞涛上。森然积铁势欲怒,似与万派争雄长……

前六句写钟山之石的奇崛,“诸峰列天”、“峭壁拔起”、“森然积铁”,“飞”、“争”、“怒”,莫不使人想起韩愈的《山石》,学韩诗亦有韩诗之妥帖排奡。石钟山峭壁起涛之上,雄峭之劲可见。还如:潘耒《石钟山》:

湖口见石钟,轩然特奇拔。双峰似奔猊,下饮湖波渴。不知几千载,水石相荡汩。嵌空山悬根,透瘦石露骨。侧立肖斧皴,中开象门阅。亭亭吐花跗,矗矗排箭筈。翩若垂旌旛,屹如具袍笏。楼阁缀飞岩,流盻穷天末。

开篇用“奇拔”概括石钟山山形之特点。接着细笔摹写。“双峰似奔猊”,着一“奔”字不单是写活了石钟山,更是将其气势表现出来,渴奔的狮子,虎虎生威也让人不寒而栗。作者用动态比喻之后,再接着从静态刻画。“嵌空山悬根”,飞空而上,山根悬露,这是远观。远观山根悬露近看则山似斧削。至此,峥嵘峭拔、瘦石露骨、临涛空悬的石钟山该是多么地令人生畏!还如梁清标《游湖口石钟山次壁间韵(山有石扣之作钟声旧有东坡记今不可识也)》:

怪石临无地,凌空叠乱峰。江声晴到阁,岩响夜闻钟。禅定看驯鸰,云根起蛰龙。遥青五老出,凭槛荡尘胸。(其一)

列炬探幽处,晨为洞壑留。扪萝寻断碣,倚杖瞰飞流。漫灭眉山字,苍茫碧汉游。莫言彭蠡阔,绝壁小沧洲。(其二)

何谓“无地”?犹言看不见地面,形容位置高渺也。下临无地,上又凌空,石钟山险矣!

此外,石钟山的险也包括其为凶猛之物的巢穴。这又使得其在险峭之外凭添一份雄霸之劲。如陈三立《湖口望石钟》:

环屈坚山脚,扁舟亦自东。斗城明两水,岩壁作深丛。呗落蛟鼍窟,帆回雁鹜惊。残阳能醉客,魂接画梅翁

“蛟、鼍”皆水中凶猛之物。其巢穴当为常人不敢近之。还如张澍《湖口舟中望石钟山》:

……倾崖有驰光,浏览恣丽瞩。岂不畏蛟龙,噌吰心以沃。

悬崖之上星驰光骛,噌吰之间遥相叩击,雄险之气可见。

诚然,除以上所述之外,清代诗人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现石钟的山形险峭。如表现石钟山不易攀登,如钱澄之《石钟山》:“顺风过绝壁,斗削不可扪。”;刘成驹《登石钟山》云:“窈窕思寻百仞巅,谽谺曲磴费攀援。”凡上种种,无不透出石钟山的雄险、陡峭之势。

三、山石奇特

关于石钟山山形的描述中一部分会涉及山石的状写,在统计分析样本中的75首诗作中,这部分诗作的数量明显少于“山名来由”和“山形险峭”诗作的数量,约14首,它们分别是:黄宗羲《石钟山》、梁清标《游湖口石钟山次壁间韵》、金德嘉《游石钟山》、王式丹《石钟山》、宋荦《游石钟寺次晦山大师韵二首》、陈炳《石钟山》、潘耒《石钟山》、查慎行《石钟山》、汤右曾《放舟至下钟山》、陈大章《下钟山》、沈元沧《石钟山》、袁枚《泊石钟山》、陈三立《湖口望石钟》、王晋征《湖口石钟山》。

以上诗作关于山石的描述也表现出了对《石钟山记》的承继。《石钟山记》云:“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苏轼先以夸张手法极言大石的高峭,次运用比喻手法状写大石的形态,阴森恐怖,令人生畏。高峭,猛兽奇鬼的山石,以及怪异山石产生的令人心悸的感觉是苏轼对石钟山山石的印象,这种印象成了清人石钟山题材诗歌中山石永恒不变的形态。

清人诗作中直接用苏轼称谓山石的“兽”字言石钟山山石的如王晋征《湖口石钟山》:

矗矗江面石,一邑钤门户。水涨头角昂,水涸全身吐。或如形,或如刀剑舞。上拥古苔青,下刷无寸土。确如洪钟声,水石相击怒。

“头角昂”已是猛兽之态,顺此态势,作者直言,或如“形”。又如钱澄之《石钟山》:

昔我挂帆上,江流何浑浑。顺风过绝壁,斗削不可扪。遥见系罾人,有若岩际猿。今来水始落,与子同攀援。石拒本无径,壁裂如有门。时时奇鬼搏,往往猛兽蹲。绝顶望江流,浩浩东向奔。还顾足垂处,凛然森心魂……

开篇今昔对比中写水涨水落时气势之差异,然皆不离浑浩之势,与兽气相谐。钱澄之的“时时奇鬼搏,往往猛兽蹲”简直就是苏轼“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翻版。

有的诗作写山石手法稍有变化,虽赋以兽形,却未直言一“兽”字。如宋荦《游石钟寺次晦山大师韵二首》:

维舟依洞壑,振策向孤峰。吞吐江湖水,崟崎上下钟。岩危蹲虎豹,树老走蛟龙。目极风帆渺,云涛正荡胸。

首联以流水对进入画画,接着状写其神。“吞吐”、“蹲”、“走”动词一着,神态毕肖。虎豹,兽中凶猛彪悍之王。蛟龙虽不称兽,其凶猛亦如虎豹之兽。还如查慎行《石钟山》:

鄱阳吞天来,喷薄南出口。江流不能敌,抵北乃东走。悬崖峙西湾,水势扫如帚。孤城艮其背,外捍赖两肘。灵区聚神奸,石状杂妍丑。平铺理横截,旁罅中劈剖。熊罴饥攫人,奇鬼起援手。蜂窠挂篙眼,鸟卵破瓮缶。一一皆下垂,中空无一有……

诗作将鄱阳湖拟人化,因其具有吞天的力量,因此,扬子江不能与其敌,故自东流而去,构思新颖。此为概写,亦为铺垫,下文接着称山石为“熊”,“熊罴饥攫人,奇鬼起援手”,饥饿的熊,令人望而惊魂。

四、山之氛围

与山石怪异诗作数量相当的是对山之氛围的点染,统计分析样本中的75首诗作中这一类约12首,它们分别是:钱澄之《石钟山》、王式丹《石钟山》、查慎行《石钟山》、汤右曾《放舟至下钟山》、陈大章《下钟山》、桑调元《石钟山歌》、吴法韶《石钟山》、谢元淮《湖口县望大孤山寻石钟故迹》、陈三立《游湖口石钟山歌》、裴汝钦《石钟山昭忠祠》、李钟璧《石钟山和碣上韵》、黄景仁《青玉案·泊石钟山下》。

苏轼《石钟山记》通过以动衬静,静中见动的手法对山上气氛进行状写。“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阴森恐怖,奇险毕现。也写了山上环境气氛悲凉冷清,令人心悸。清人诗作中石钟山有森然之状,也有的如缥缈仙境,这种缥缈较之苏轼笔下月夜中的石钟山稍有变化,然这种变化仍可看作是苏轼笔下石钟山氛围的一种生发。石钟山上怪异的、如猛兽奇鬼的山石,加之山上“磔磔云霄间”的栖鹘声,和“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的鹳鹤声,在清冷月光下愈发让人心悸。身处其中,苏轼的感觉是“余方心动欲还”。石钟山森然、清冷、心悸的氛围让人有不真实之感,清人笔下石钟山则缥缈、幽暗,同样具有不真实特质。先看清人诗作中森然之感的石钟山。如陈大章《下钟山》:

……拉杂霹雳烧,狞恶奇鬼护。米颠襟袖失玲珑,奇章甲乙殊毫末。绝顶一线天,乳实缓百索。决眦神为驰,缩颈胆欲落。劈开山骨碾雷霆,直入重渊取蛟鳄。

“拉杂霹雳烧,狞恶奇鬼护”较苏轼笔下鹳鹤叫、老人咳更令人恐怖,这种恐怖之景让狂人米芾都心魂不宁。人处其中,其耶?非耶?恍惚迷离,难辨真假。

状写石钟山缥缈之境的则如李钟璧《石钟山和碣上韵》:

直上孤危苍翠峰,随人踪迹屐和筇。难寻仙侣开云洞,且与同游叩石钟。缥缈如将三岛即,蜿蜒似与六龙逢。举头天外舒双眼,四回云山数百重。

“仙侣”、“云洞”已显缥缈之态,接下两句“缥缈如将三岛即”,“三岛”一直是古代诗作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让人神往的背后是因其太美好而真实生活中不存在,也即其具有的不真实感。状写这种不真实感的还如邓辅纶《石钟山谒昭忠祠》:

灵构高下殊,异石参差见。险凿道忘峻,势曲径迷转。百尺下冥会,万窍中贯穿。云窦倒疑空,天乐听来变。齿齿远雉衔,鳞鳞素波旋……

云气缥缈、曲径迷转中隐隐天乐飘来,虽可曰人间仙境,实则为人间不可有之境也。作者在这玄冥之中同样具有不真实感。

有的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身处陡峭山形之中见到荦确山石之后的森然之感,如查慎行《石钟山》:

……灵区聚神奸,石状杂妍丑。平铺理横截,旁罅中劈剖。熊罴饥攫人,奇鬼起援手。蜂窠挂篙眼,鸟卵破瓮缶。一一皆下垂,中空无一有。

熊罴、奇鬼一齐袭来,令人惊悚。蜂窠、鸟巢皆呈零乱之状,空无一物,也令人生怯畏之感。

其他则如“已荒残照城三里,况复磷飞草一丘。夜半老人还咳否,滔滔谁与问东流”(张宿煌《吊石钟山用友人韵》)、“缅缭曲兮又窈冥,周下上兮石齿齿”(陈三立《游湖口石钟山歌》)等。

树迷谷口也好,磷飞草丘也好,窈冥、迷离的石钟山上空总也飘不去苏轼笔下意象母体营造的氛围。

五、钟声奇妙

依苏轼《石钟山记》,石钟山之名缘起乃其声音,统计分析样本中的75首诗作中,涉及声音的诗作约11首,它们分别是:钱澄之《石钟山》、王式丹《石钟山》、查慎行《石钟山》、汤右曾《放舟至下钟山》、陈大章《下钟山》、桑调元《石钟山歌》、吴法韶《石钟山》、谢元淮《湖口县望大孤山寻石钟故迹》、陈三立《游湖口石钟山歌》、裴汝钦《石钟山昭忠祠》、李钟璧《石钟山和碣上韵》、黄景仁《青玉案·泊石钟山下》。

苏轼《石钟山记》中听到的声音先是“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继而“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这种声音阔大沉雄,不失豪放之感。承继苏轼对阔大雄浑之钟声描述的有查慎行《石钟山》:

……有时应鞺鞳,照影见星斗。忽然风喧豗,声作蒲牢吼。

“鞺鞳”直承苏轼而来,“风喧豗”、“蒲牢吼”,聲音皆洪大。再如张澍《湖口舟中望石钟山》:

……大声发水上,势与山根触。震荡轩皇乐,和以云韶曲。

声音与山根撞击,气魄雄大。声音又似“轩皇乐”、“云韶曲”,此二者皆壮观。苏轼对他听到的声音的解释是:“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周景王,东周第十二代君王。据《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四年(前521)铸成无射钟。魏庄子,晋国大夫。据《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2),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给魏绛。苏轼听到的是宏亮音沉雄之音,但“无射钟”和“编钟”所奏出的又岂只此一种音色?清人诗作基于“无射钟”和“编钟”所奏出的乐音当然丰富多彩。因此石钟山钟声并非仅是一种单调的雄浑、激昂之音,如陈炳《石钟山》:

有时变作琴筑声,呜咽之中又清朗。不知天匠何年凿,万古留与人幽赏。吾生吴头适楚尾,漾舟昨日停只桨。瑰奇巉绝澶漫急,耳目一新游不枉。

呜咽之音皆哀,让人心沉郁,而清朗之音则让人心明静、澄澈。石钟山钟声由呜咽转为清朗,是在两种偏柔音质间的转换,美妙动人。其偶尔也会有清脆之音,如彭玉麟《石钟山》:

……石钟山耸玉珑璁,镗鞳声来囷窍风。

不但有清脆之音,且金玉之清脆与镗鞳之雄浑旋律交织。如程道存《石钟山泛月图》:

崔嵬石声为磬金,声钟石以属角钟。不知造化几炉炭,范铸一器当鸿蒙。鞺鞳訇磤各成响,风水相遭两凌荡。

“鞺鞳”和“訇磤”对声音的描述承继苏轼,“磬金”、“角钟”则是诗人自己的独特感觉,此二者音质皆不同。

在清人诸多描摹石钟山的诗作中用笔最细者莫过于桑调元《石钟山歌》:

石钟山势何孱颜,大湖风起横翻澜。水石震宕怒相搏,噌吰镗鞳声震天。帝张广乐众器全,钟声乃在群音先。想当元黄初冶铸,阴阳炭入洪炉燃。巨灵鼓橐钥,模范熔山川。乾坤法物镇常在,击之一十二万年。野夫放浪天地间,登高长啸空谷传。大声相应水上作,华鲸铿破彭湖烟。南北筍簴双高悬,大钟小钟彻重玄。周景魏献何足齿?知音不数玉局仙。浑茫元气资节宣,体用自具寂与喧。风恬浪静音响息,缥缈有似海上之神山。

开篇气魄雄浑,极写石钟山之孱颜,“横翻澜”、“怒相搏”、“声震天”。接着展开想象,将这气势所产生的声响与天帝之乐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说明石钟山气势不凡。“野夫”起六句回到现实,“周景”两句又转到历史。结篇风貌与开篇迥然不同,“风恬浪静音响息”。以动入以静出,贯穿现实、历史,作者笔法腾挪。桑调元称石钟山“帝张广乐众器全”,因此既有水石震宕的噌吰镗鞈,亦有放浪天地的空谷长啸。石钟如乾坤法物,击之可穿越古今,钟声击水如华鲸乘风破浪,穿透长空。如此众多美妙的声乐使得周景王的无射钟、魏绛的编钟都不足挂齿。

石钟山边美妙的音乐吸引了石钟山边的各种生灵,如胡会恩《石钟山》:“鱼龙潜听宫商叶,鸿雁遥赓节奏徐。”这些变幻多样的声音与苏轼《石钟山记》的影响亦分不开。

六、文本结构

以上所述山名来由、山形险峭、山石怪异、山之氛围、钟声美妙都是从作品内容具体要素来分析清代鄱阳湖诗歌对《石钟山记》的接受,是对架构因素的接受。清人作品不单如此,其亦有整体框架的接受,即文本结构的接受。

《石钟山记》通过游记发表议论,它既有记叙文写景状物形象生动的特点,又兼具议论文剖析事理,探讨问题的性质。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对有关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提出质疑,突出实地考察的必要性,是作者考察的缘起和展开下文的依据。第二部分写作者实地考察石钟山的情景,终于弄明白了山名石钟的真相,为下文转入议论、阐发主题铺垫。第三部分点明全文主旨,说明凡事须重“目见耳闻”,不可轻信传说或臆断。是作者考察后的感想。全文布局谋篇极为细致周密,既前后照应,首尾贯通,又层次井然,脉络分明。这种结构方式与表现手法也为清人诗作承袭,最为明显者如钱澄之《石钟山》:

昔我挂帆上,江流何浑浑。顺风过绝壁,斗削不可扪。遥见系罾入,有若岩际猿。今来水始落,与子同攀援。石拒本无径,壁裂如有门。时时奇鬼搏,往往猛兽蹲。绝顶望江流,浩浩东向奔。还顾足垂处,凛然森心魂。下见石钟石,纷纷考击痕。嗟此李渤误,如何至今存。此山本空洞,如覆盂与盆。水落人可入,有路达城。以此风鼓浪,水石互吞吐。所以苏公来,大声水上喧。自公此记出,一洗石钟冤。明明《水经注》,不肯信郦元。世无读书人,固陋安与论。

作者先写自己来到石钟山,“昔我挂帆上……今来水始落”。接着写山石奇异,“时时奇鬼搏,往往猛兽蹲”,以及身处此中的感受,“凛然森心魂”。接下去开始写钟声由来之误,然后得出钟声实乃水石吞吐的声音的结论,“此山本空洞,如覆盂与盆。水落人可入,有路达城。以此风鼓浪,水石互吞吐”。这是作者对郦道元、苏轼观点的认同,也是自己亲身体验得出的结论。文末生发议论,“世无读书人,固陋安与论”。这种先考察,后议论阐发,点明主旨的思路结构与《石钟山记》几乎如出一辙。

七、结语

石钟山记篇2

古人对钟乳石的记载

古往今来,很多人对钟乳石的产出环境、景致、用途等进行过描述。著于西汉时代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了“石钟乳”的概念,并记载了钟乳石作为药物的用途。唐代韩愈描述桂林岩溶地形:“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柳宗元形容:“桂州多灵山,发地俏竖,林立四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石穴中水,所滴者皆为钟乳。”宋代的李曾伯游历桂林山水后赞叹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明朝徐霞客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记:“诸危峰分峙叠出于前,愈离立献奇,联翩角胜矣。石峰之下,俱水汇不流,深者尺许,浅仅半尺。”“乱尖叠出,十百为群,横见侧出,不可指屈……”

长年累月铸佳品

现代地质学认为,钟乳石是在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发育的地区,经过几万年、几十万年甚至更漫长而特殊的地质作用,形成于溶洞中的外观呈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形态的碳酸钙岩石的统称,其成分与常见到的方解石、冰洲石、大理石等相同。摩氏硬度为3,用小刀可以划动。(摩氏硬度指岩石抵抗外界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一个简单的鉴别方法就是在钟乳石表面蘸上稀盐酸会有气泡产生。可溶性岩石发育的地区又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位于南斯拉夫亚德里亚沿海的一个高原,因为碳酸盐岩石的发育良好,并经过地下水的溶蚀,形成了奇特的地貌而被作为这一类型地貌的代名词。

钟乳石不仅有着非常丰富的审美价值,是一种天然的观赏石,它还能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地质形成条件和过程,具有重要的地质学研究价值。每一株钟乳石的形成都汇集了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的精华。地下水通常会逐渐溶解岩石,当一个地区的气候温暖、潮湿、多雨又发育着厚度大、质地纯、近于水平产状的可溶性岩层,并且这些岩层附近排水条件良好、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地面抬升相对稳定时,就容易形成瑰丽的溶洞奇观。当然,随着近年来对全球岩溶研究的深入和扩展,人们发现即使在沙漠、冰川或极地条件下,由于凝结冰或融冰融雪作用,也可能发生岩溶地形。同时,由于各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在不断变化的,目前处于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的溶洞,在地质历史上完全可能曾经是温暖多雨的潮湿气候。因此,对钟乳石形成的研究还有利于判定气候与地质环境的变迁。

地表水长期溶蚀碳酸盐岩石,形成的沟状形貌叫溶蚀沟,突起的部分称为“石芽”。溶蚀沟进一步发展为漏斗形裂缝,地表水沿着裂缝渗入碳酸盐岩内部的过程中溶液达到过饱和,在流出缝隙的时候结晶,长期累积就形成了石钟乳。当漏斗形裂缝不断被溶蚀而加大加宽时,就会形成落水洞与溶洞内部相通。通常,碳酸盐岩的溶解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当地下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的时候,会发生二氧化碳同水及其产物和碳酸钙的相互反应,得到溶于水的碳酸氢钙,溶于水的碳酸氢钙随着地下水的流动被带走,使碳酸盐岩逐渐被溶解、破坏。地下水作近水平方向的运动而将岩石侵蚀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溶洞,因此,在溶洞内部常常发育暗河。世界上已知最长的溶洞系统是美国肯塔基州的猛犸洞,洞内暗河水系广泛分布,经测量,其内部地下通道长达252千米。溶洞是远古人类的栖息场所,位于桂林市南部的甑皮岩洞中曾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碎石块、动物骨骼、骨器、陶片及14具人类骨架,通过C14同位素测定,距今7500年~10000年左有。

地下水溶解并运输的物质常以过饱和的方式发生沉积,当富含碳酸氢钙的地下水在压力突降、温度升高时,由于二氧化碳逸出及水分蒸发,水中的碳酸钙会迅速达到过饱和而沉淀,形成各种沉积物。从溶洞顶部滴下的过饱和溶液会逐渐在底部集聚,形成溶蚀坑。当过饱和溶液继续滴下而没有新鲜溶液的进入或者饱和溶液的排出时,沉积物会逐渐累高,形成溶洞滴石,从下往上生长进而形成石笋。同样,如果滴下的过饱和溶液在溶洞顶部沉积,就会使石钟乳从上往下逐渐生长。当上面的石钟乳与下面的石笋长到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完整的石柱。如果过饱和溶液沿岩石壁流下并发生沉积时,就会形成像瀑布或者帷幕一样的钟乳石,叩之,铿锵有声,但是声调不同;如果滴下的速度较快并泻流到稍大的范围沉积下来,就形成莲蓬钟乳石。有的钟乳石表面会有气泡凹坑的痕迹,这是因为在沉积过程中有大量二氧化碳逸出,这种现象跟日常生活中把醋倒入充满水垢的茶壶中顿时产生大量气泡的原理一样。

钟乳石的评价与欣赏

钟乳石形态万千,属于因岩溶作用而自然造型的一种观赏石,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并将其作为收藏品保存。评价一块观赏石的优劣,是否属于奇、美、异、独、特,应该考虑如下一些因素:天然产出、造型奇特、花纹别致、晶体完整、颜色可人、光泽自然、寓意深刻、讲究组合搭配等等。当然,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观赏石也是一样,绝大多数情况下一块观赏石不可能同时具有以上所有条件,但某项因素特别突出则可以弥补在别的因素中的缺陷,所以在评价的时候要视情况而定。

对于钟乳石的欣赏,我们主要从组合美、形态美、意境美这三个方面考虑。首先,组合美是指多个钟乳石互相搭配组合起来的、具有一定层次的协调的美感。比如,溶洞里面的瀑布钟乳石与莲蓬钟乳石以及暗河相映成趣,身临其境,顿生“望飞瀑直下三千尺,喜泛舟莲池五千回”的情愫。而整个溶洞或许像一座宫殿,亭台楼阁、山石布景、花草鱼树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另外,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开采石钟乳、石笋造园林假山,现代人也将钟乳石制作成各种摆件,这正是利用了钟乳石与周围环境的层次协调感,高雅奇趣,韵味十足。其次,形态美是指对单个钟乳石形态的欣赏。比如,有的钟乳石像神仙下凡,晶莹剔透,色泽鲜亮;有的又酷似动物,栩栩如生。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的中峰洞中,有一块形似乌龟,长宽高均约1米的钟乳石,人们在乌龟身上系上红绸,寓意长命百岁、福星高照,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希望抚摸长寿龟以祈福。再次,意境美即通过对钟乳石纹理、图案、造型等方面的观察发现其中的抽象之美。钟乳石是碳酸钙的结晶体,由于成矿溶液成分的差异或者阶段性生长以及温度等条件的变化,导致了晶体的形态不同。观察钟乳石表面天然的纹理和图案需要品味和联想,或许要陷入沉思,既能找到它生长的规律,又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最后,欣赏美好的事物总是需要投入感情的,只有对钟乳石抱以极度的热爱,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最震撼人心的美感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钟乳石的其他价值

我国幅员辽阔,岩溶地貌分布十分广泛。东至江苏,南至广西、贵州,西至四川、重庆、云南,北至辽宁,中有湖北、河北等省市均有钟乳石分布,因此,钟乳石资源相当丰富。我国古代就开始将钟乳石入药,医书《本草求原》中记载钟乳石能暖肺纳气,治疗肺寒气逆,喘咳痰清。《医林纂要》中记载钟乳石能补命门,温脾胃,生气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钟乳石不断被用于制药业。一些当代医学文献中指出,钟乳石对治疗新生儿红臀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有良好效果。

石钟山记篇3

一、《石门铭》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正月刻,由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刻于陕西省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此摩崖石刻今已割崖移藏于陕西汉中博物馆。汉中褒谷口是褒斜道最险要的隘口,绝壁陡峻,山崖边水流湍急,很难架设栈道。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下诏在最险之处开凿穿山隧道,历时六年而成,古称“石门”。东壁长16.5米,西壁长15米,南口高3.45米、宽4.4米,北口高3.75米、宽4.1米,隧道与栈道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褒斜石门是世界上较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一。原汉代开凿的石门道已破废,本崖文记述了北魏重修褒谷道的原因、经过与结果,传颂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的盛举。《石门铭》全文融纪事、颂功、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是石刻铭文的代表作。

《石门铭》摩崖刻石。正书。凡28行,满行22字,后段题记为7行,每行9字~10字。《石门铭》是魏碑中可以临摹、借鉴的上佳范本之一,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书法家都曾得此石之沾溉。此铭书法清劲超逸,绝无重浊之气,好似不食人间烟火。大部分字写得柔和多味,飘逸有致。它吸取了处于同一地汉隶名品《石门颂》苍劲凝练的篆隶笔法,笔势与体势则吸取了汉隶中跌宕开张、奇崛大气的特点,发展成奇崛开张的北碑楷书。

二、《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摩崖刻石,刻于山东泰安泰山经石峪花岗岩溪床。字大径尺,书体雄浑,以隶为主,间有篆、楷、行草意。其字径大小亦有差别,大多数字为竖高约35厘米,横宽40厘米~60厘米。据民国初年拓本计,存960余字。此摩崖无撰书人姓名,因笔法与山东邹县尖山摩崖《晋昌王唐邕题名》相近,后人便认为是唐邕所书。《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多有一些不常见的俗字,如“万”、“无”二字,竟与现在通用的简化字相同。这对于研究我国书体的历史演变和书法艺术成就,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三、《始平公造像记》

《始平公造像记》,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阳刺史始平公造像题记》。北魏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刻,署朱义章书。此石在河南龙门山古阳洞,为龙门造像名品之一。其字为阳文,每字界以方格,在魏碑中极为罕见。此记的书法艺术,有意突出北朝那种严谨方朴的风格,纯用方笔,起止爽利,势如斩钉截铁。更重要就是它显现了脱尽隶意的楷法,使点画在丰厚扎实中显现出一种森严方峻的阳刚之美。用笔峻健婉畅,结构森严缜密。故其书法既具有风骨,又在端谨中显现出飘逸。

在北朝刻石中造像铭占有相当比重,其中以“龙门二十品”最为著名,而“二十品”中又以《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造像题记》、《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和《魏灵藏、薛法绍造像题记》最具代表性,盛称“龙门四品”。这些造像铭方拙沉着,端严雄劲,而且借于刻石,更形成笔画锋芒毕露、圭角棱厉的效果,代表着当时流行的雄伟浑厚的书风,堪称魏碑中的上乘之作。

四、钟繇《荐季直表》

钟繇《荐季直表》是其所有作品中唯一的墨迹纸本,约高12.6厘米,长40.4厘米。正书,19行,墨色沉厚如漆。此表书于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书时钟繇已七十高龄。此表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原墨迹本传于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时为一英兵所劫。后辗转落入安徽霍邱藏家裴景福手中,又被小偷窃去埋入地下,挖出时已腐烂。明代刻入《真赏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诸篇之首。此帖或为唐人根据原本所摹,或为伪托,但应属“伪好物”。它由于具有钟书的基本特征和很高的艺术价值,得到书法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钟繇所创的“钟体”同王羲之的“王体”是我国书法史上两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典型,影响极其深远。

五、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序》,王羲之书。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全文共28行,324字,字字纵横变化,侧多姿,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帖中“之”、“以”、“为”等字,都有重复,无一雷同,尤其是二十个“之”字各具姿态,变化多端。其用笔以中锋立骨,侧锋取妍,时而含蓄中藏, 时而锋芒毕露,飞跃调动,畅快淋漓。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六、王献之《鸭头丸帖》

王献之行草《鸭头丸帖》,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绢本,纵26.1厘米,横26.9厘米,2行15字,此作为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行笔流畅舒展,结体妍美质朴。笔迹转折清晰,起落分明,气脉相连,系王献之“极草纵之致”,变通古法,于神驰之际寄兴于万象、潜心于笔端的真趣流露。《鸭头丸帖》行笔婉转遒丽,洋溢着一股逸气。这幅作品运笔非常熟练,笔画劲利灵动,风神散逸,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笔锋入纸灵巧而又变化多姿,方笔、圆笔、侧锋、藏锋都有,如“鸭”、“当”两字起笔处是顺着笔锋直接入笔,“故”字起笔是侧锋,“头”、“不”等字与上一字相连,所以是逆锋起笔,但也有以顿笔和藏锋起笔的,如“明、君”等字。字与字之间气脉贯通,连中有断,如第一行“明当必”,第二行的“集当与”笔画连绵,而“佳明”、“与君”等字之间重新起笔,调整笔锋,但暗中还是有呼应,断连结合使整幅字有疏有密,空白灵活。帖中的10多个字曲直结合,横竖较直,有刚劲之美,又有圆转外拓的曲笔,有遒婉之美,用墨巧妙自然,墨色有枯有润,变化丰富。全帖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章法上行距很宽,显得萧散疏朗,堪称是一幅不拘法则而又无处不存在法则、妩媚秀丽而又散朗洒脱的草书精品。

总之,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历史上的第一个艺术高峰期,形成了以钟繇、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传统,成为我国书法发展的一脉正统。钟王的书法,被历代恪守正统的书法家奉为极则,对我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石钟山记篇4

8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8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理固宜然。

85、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86、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87、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88、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8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也。

《伶官传序》(欧阳修)

90、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天下者,可以知之矣。

9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92、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9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石钟山记》(苏轼)

94、《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95、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9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五人墓碑记》(张溥)

97、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98、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99、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登泰山记》(姚鼐)

100、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石钟山记篇5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2345(2004)04-0033-03

大理位于云南高原西部,海拔1500米至4000米之间,地处东经99°~101°,北纬23°38′~28°01′,总面积为29459平方公里。大理地区的主要范围在著名的滇西横断山脉的中部和南部,云岭山脉、怒山山脉纵贯于其间。剑川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面积2200平方公里,总人口中的白族占90%以上,是大理白族的主要聚居区。其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剑川海门口文化遗址开了云南青铜文化的先河,石宝山石窟是全国第一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千年来科弟接踵,人才辈出。开发利用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是顺应网络环境下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大理地区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意义十分重大。

1剑川石窟概略

古代石窟在云南虽不甚发达,但在南诏和大理国时期,却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剑川石窟艺术。剑川石窟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的石宝山的支峰石钟山上,石窟群开凿于公元9至12世纪的南诏(唐代)、大理国(宋代)时期,正值南诏国"政教合一"和大理国佛教盛行时期,其再现了以白族为主的西南各民族智慧的结晶。石窟分布在石钟寺、沙登村、狮子关三个地点,共十七窟,造像一百三十九躯,碑碣五通,造像题记和其他题记四十四则。造像雕刻在红沙石上,内容有两大类:一类是佛教题材,有佛、菩萨、观音、天王、明王、力士、胁侍、罗汉等;另一类是世俗题材,有南诏王、清平官、南亚僧等人物形象。

剑川石窟有其显著的五大特点:一是南诏王室造像。"阁罗凤出巡"、"异牟寻议政"、"南诏第一王细奴罗全家像",是中国惟一雕刻君主议政活动的石刻石窟群;二是生殖崇拜物。女性生殖器(白语称"阿盎白")石窟是佛教密宗供奉的"女根",同时也是白族原始生殖崇拜的珍贵实物资料;三是外国人像。"波斯国人"窟和"梵僧"窟是白族通过蜀身毒道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四是具有白族风格的观音造像。观音是白族主要的崇拜对象,"细腰跣是观音"(白语'阿嵯耶')窟、"甘露观音"窟充分体现了佛教在白族地方的特色;五是大日佛会造像窟。此窟是中国惟一具有完备的明王和大黑天神造像的石窟。

剑川石窟是南诏历史的画卷,反映了古大理地区宗教碰击、演变的过程,也从此奇特的角度折射出南诏和大理国社会的风情和民俗。如石钟寺第八窟正中石台上的女性生殖器,当地白语称"阿盎白",是"婴儿出生处"的意思。附近乡民常在此塑像前跪拜求子,以至石龛前形如蒲团的巨石已因跪拜而被磨凹下去。

由此看来,剑川石钟山石窟显得尤其珍贵,它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之一,在中国以至世界石窟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剑川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加快开发和利用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为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增添新的亮点,为促进地方民族文化、教育和旅游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地方民族网络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的内涵

档案是历史的真凭实证,是第一手的参考资料,可作为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档案文献是整个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文献又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文字、声音、形象的记录。石窟是文献的间接载体,是文献的外延,石窟档案是文献的又一表现形式,是人们在对石窟的发掘和研究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历史记录。

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均属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民族地方文献是"民族地区的地方文献",地方文献是指关于一个地方的一切方面的书刊资料,它包括政治、经济、自然、地理、历史、军事、人物等一切自古至今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内容。在剑川,白族是主体民族,其民族地方文献极为丰富,尤其是佛教和世俗石窟档案文献甚多,所以剑川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剑川石窟,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佛教艺术的杰作,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宗教价值甚远,对研究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虽然石刻造像日渐蜚声国内外,但其文献甚少,较为凌乱,纸质型石刻档案闲置退化,难以保存。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对剑川石窟档案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加工,使之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产品化等,以便更好地保存和开发利用。从而有效地服务于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于历史学、民族学和地方史的研究和发展,其内涵十分深远。

剑川石窟是古代白族人民创造的优秀艺术珍品,其档案文献资料是我们研究南诏和大理国社会历史和文化艺术的珍贵资料,也是白族与国内外各民族,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实证。

3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网络信息化的今天,开发和利用丰富深邃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显得越来越十分重要。民族地方文献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地方志,是民族地区的百科全书。可见,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有必要值得开发和利用。

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质上就是发掘寻找并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中一切适合经济建设需要的数据、事实、经验、知识、情报和信息,为地方的民族经济和社会服务,为地方的民族文化、教育和科研服务,以及为世界各民族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就目前而言,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可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开发和利用:①编制剑川民族地方文献书目索引,进行剑川地方文献的书目控制,并编制一些专题目录数据库,以适应网络环境下,对地方文献资源的调查和研究;②在设立南诏大理史研究机制的同时,应加强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的开发研究,如大理州图书馆,在原民族文献室的基础上,突出民族自治州图书馆特色建立的"南诏大理国文献资料中心"、大理学院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室和视听资料室、剑川县文化局、图书馆以及档案馆和石钟寺文物档案室,都藏有较为丰富的南诏大理国地方文献资料,是我们开发利用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的重要基地;③加快开发和利用剑川地方文献资源,对于地方民族学科的建设、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民族人才的培养,都有可用之处,是西部地区施行科教兴国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途径;④开发利用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为大理剑川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其作用非常重大,其意义更为深远。

总之,拓展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增添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新亮点,构建新型的地方民族文献数据库,走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特色化和网络化发展之路,前景可望,意义重大,值得开发,值得研究,值得利用。

最后,试图将剑川石窟档案

文献资源数据库意向性构建如下: 第一,剑川石窟研究期刊篇名目录及全文数据库:研究剑川石钟山石窟期刊篇名目录,作者共收录100余条。在此略举几条如下:①杨新旗.石宝山的原始文化初探.大理文化(大理),1998,6:45~47;②杨适夫.明清文人题咏剑川石宝山.云南文史丛刊(昆明),1991,1:184~186(转163);③张文渤.剑川石宝山旅游诗话.大理文化(大理),1997,6:51~53;④张楠.石窟寺与摩崖造像艺术.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昆明),1991,11:379~385;其余略……

第二,剑川石窟研究书目及全文数据库:研究剑川石钟山石窟书目,作者共收录近40多条。在此略举几条如下:①宋伯胤.剑川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58,6;②杨延福.剑川石宝山考释(白族文化研究丛书).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3[第一版];③陈兆复.剑川石窟.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7[第一版];其余略……

第三,剑川石窟图文数据库:剑川石钟山石窟是灿烂的东方文化瑰宝,也是世界艺术的宝藏。它既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中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壮丽辉煌的篇章,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建构"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图文数据库",对于研究剑川石钟山石窟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促进石钟山石窟的保护和开发,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促进剑川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者共收拍剑川石钟山石窟照片近60多幅。在这里举例两幅如下:①石钟寺区第七窟甘露观音像(见图1):甘露观音坐像高1.52m,左手捧钵置膝上,右手上举,似执杨枝,因毁坏不可辨认[4]。甘露观音容貌端庄而不浅薄,美丽聪明、善良慈悲而不轻佻。她的胸口被挖损了一长方形小洞,所以民间叫她"剖腹观音"。②石钟寺区第五窟释迦修行像(见图2):石钟寺区第五窟释迦修行像民间俗称"愁面观音",诚朴厚重。窟高1.2m,宽1.4m[5]。窟形仿堂屋建筑,窟檐雕有精致的图案纹样。"愁面观音"雕像身体微向前倾,目光俯视,眉宇之间有点忧郁,无言地凝视着悲苦的人间。

[参考文献]

[1]杨延福.剑川石宝山考释(白族文化研究丛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5-77.

[2]宋伯胤.剑川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8.12-27.

[3]杨锐明.南诏大理研究馆藏专题目录索引[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2.73-165.

[4]云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南诏大理文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140-149.

[5]李昆声.南诏大理国雕刻绘画艺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49-120.

石钟山记篇6

三游洞生于绝壁之上,地势险峻,有栈道可达。其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约深30米、宽20米、高10米。洞中横排3根钟乳石柱。洞内列有历代碑刻,洞外崖壁上刻满历代游客的诗文。洞顶之悬石,击之有声,名为“天钟”;地面之凸石,跺之有声,取名“地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三游洞得名于唐代三个大文豪。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大诗人白居易由江州改任忠州刺史赴任途中,与其弟白行简途经夷陵(宜昌古称),在此遇到大诗人元稹。三人结伴到西陵山一游。发现这个“天生一洞”。三位诗人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序而记之”。因此洞由他们三人始游,故得名“三游洞”。137年后北宋年间,又有三位文豪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同游此洞。同样苏氏父子也各题诗一首,留于洞壁。白氏兄弟与元稹之行,称为“前三游”;苏氏父子之行,称为“后三游”。

在三游洞旁的崖壁还刻有抗战时期的爱国名将冯玉祥题写的“是谁杀害了我们的父母兄弟”十二个大字。

出洞沿崖壁上的栈道攀向山顶,在栈道的尽头便是漂亮的三层亭子—“至喜亭”。至喜亭,始建于宋代,因为小船在三峡中历经千难万险,出峡到达宜昌,至此江宽阔已无险而喜,故得名于“至喜亭”。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宋代文豪欧阳修贬任夷陵县令,上任为此亭写了《峡州至喜亭记》。

离开至喜亭,攀至山顶就是楚塞楼。楚塞楼也是一座重修的古建筑,楼高三层。在一楼大厅可以欣赏到古乐器—编钟奏出的音乐。登至三楼,峡口风景尽收眼底。

下了楚塞楼往南就是一尊塑像立于江边一巨型石台上,这就是“张飞擂鼓台”。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刘备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张飞任命期间在此擂鼓练兵,因此而得名。

石钟山记篇7

8月15日上午,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一起乘车去泰山。

我刚来到泰山,就被眼前的景象给迷住了。大大小小的山峰个个相连,有高的、低的、宽的、窄的,不计其数。山峰上是无数块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石头缝里还长出了几棵小树,远远望去,满山苍翠。泰山上最高的山峰有1524米,最低的有600多米,宽的延绵上百公里,窄的也有几百米。山顶上云雾笼罩,看上去若隐若现。山上名贵药材非常多,有灵芝、黄莲、人参等等。山上有古建筑2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2000多处。

很快,我们的车就到了泰山底下,又在盘曲的山路上行驶了10分钟,就到达了“泰山索道”。我们下了车,坐上了索道。一路上,我们看到了满山遍野的树木和鲜花,有红的、黄的、蓝的…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鲜艳。缆车底下,一道瀑布从山上流到下面的小潭里,小潭里的水不深,清澈见底,还可以看见潭底有一层细沙呢!

下了缆车,就是“南天门”走近一看,这个“南天门”,气势磅礴。最上面镶着三个金色的大字:南天门,左右是一副蓝底金色的对联。南天门下面的石阶是十八盆,是登山路上最险的一段。从下往上看,像是一条陡直的“天梯”。

看完十八盆,我们穿过南天门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一块刻着“泰山”两字的巨石前。在那里可以感觉到云雾扑面而来,四周的景气影影绰绰,有如人间仙镜一般,使人流连忘返。

我们接着往前走,就到达了钟楼。钟楼里有个巨大无比的钟,据说一位富人在泰山许愿,愿望成真了。所以他在这儿修了一座钟楼。今年新年的钟声就是在这儿敲响的。

出了钟楼,我们向着玉皇顶出发。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两块高大的石碑前。这两块石碑各高十几米,宽几米。一块写着许多著名人物为泰山的题词。另一块记录了历代皇帝的丰功伟绩,题目叫做“天地同攸”。

再往前走就是玉皇顶了, 玉皇顶上有个玉皇庙,庙前是那块刻着“五岳独尊”的石头,字是红色的,深刻有力,给人一种豪迈的感觉。

游完玉皇庙, 我们按照原路返回,乘缆车下山了。

石钟山记篇8

记金华双龙洞导游词范文1:各位参观的游客们:

游客们,大家好!我是这里的导游,我姓王,你们可以叫我王导游。我们现在所在的地点是金华的双龙洞。

双龙洞分外洞和内洞,外洞约1200平方米,洞内泉水清澈,常年洞内的温度在摄氏15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内洞约2100平方米,布满了各种形状的钟乳石,内外洞间有一条水道相通。

双龙洞今天已焕然一新。它被辟为旅游地,每天都有大量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在通往内洞的孔隙附近扩大了一处孔隙,增设了一对能来往的电缆船。内洞里不但安装了电灯,还配上了各种颜色的灯泡,使洞内景致格外壮观。

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要从外洞进内洞,须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惊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内洞略大于外洞,如果说外洞是“龙厅”的话,那么内洞就是“龙宫”。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颜色各异,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四十余种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心动了吧!心动不如行动,那就跟我来吧!

记金华双龙洞导游词范文2:各位参观的游客们:

大家好,欢迎来内洞参观。我叫张雄,叫我“张导”吧。在内洞中有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这回你们知道为什么叫“双龙洞”了吧?(众:知道了)请往这边看,这些是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也可以依据形象自由想象,给他们起起名字吧!(众:大象、乌龟、兔子、老鼠、米老鼠和唐老鸭……)聪明!大家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即使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不比作什么,我觉得也很值得欣赏。如果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的多。

快找一找,泉水的源头在哪?(众:在深黑的石洞里。)好,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游览完后排队等候出洞,我在洞口那儿等候大家。祝您玩儿的高兴,谢谢!

记金华双龙洞导游词范文3:各位参观的游客们:

大家早上好,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处于浙江金华,由北山的双龙洞。

我们站的这个地方是双龙洞的外洞。这里是不是很大很宽呢?对了,到了这就如到了人民大会堂,在这里聚集八百或一千人也不会拥挤的。接下来我们去内洞参观一下吧!但要进内洞必须经过孔隙。好,现在大家先分组,两人一组。注意大家做船时一定要等后脑、肩背、臀部、脚跟都贴在船时才能说行,不然如果的头抬起一点,额角就会被撞破,鼻子就会被擦伤。

(过了五分钟)

大家先不要乱动,我点油灯,这里很黑大家要注意了。瞧!你们先看洞顶那两条蜿蜒的双龙。也象征着祖国的威猛。再看那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千奇百怪,有的像北京烤鸭,有的像南京板鸭,有的像一面镜子……这是不是很像神仙、动物之类的。

上一篇:八上英语电子课本范文 下一篇:水龙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