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07 01:13:36

石钟山记教案篇1

聊城山陕会馆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始建,历经四年,山门、正殿等主体工程竣工。之后逐年扩修添建,至嘉庆十四年(1809年),方具现在的规模。作为同乡、同业聚会之地,会馆兼具了联络、居留、处事与活动娱乐等功能,这一点是不同于民居或衙署等建筑形式的。会馆呈西高东低之势,逐级而上,整个建筑群的最高建筑——春秋阁护卫其后,运河在其门前源远流长,形成“背山面水”之势。山陕会馆现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总面积为3311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过楼、戏楼、左右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关公大殿、财神大王殿、文昌火神殿、春秋阁、望楼、游廊、南北跨院、配房等组成,三进院,亭、台、楼、阁等共计一百六十余间。会馆的建筑布局采用我国的传统做法,山门、戏楼、春秋阁等主体建筑位于东西向的中轴线上;钟鼓楼、看楼、碑亭等在主体建筑两侧作对称式排列。

2.聊城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

2.1建筑装饰手法

聊城山陕会馆建筑装饰的主要手法概括起来大致有木雕、石雕、砖雕、楹联匾额以及彩画、建筑装饰构件和建筑色彩的装饰等等。(1)木雕作为山陕会馆艺术雕刻之一,木雕所占比例较大,建筑挑角、额枋、屏风、神龛、梁柱、门窗以及天棚、隔断等,无处不有,大都采用具象的表现手法,形式有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其中大多是透雕。同时,木雕与彩画相结合装饰建筑。(2)石雕石雕分布遍及山门、戏楼、钟鼓楼、关帝大殿、文昌火神殿、财神大王殿、南北碑亭、春秋阁等建筑。院内高大的石狮、石柱、柱础、照壁、折壁、栏杆、栏板之上雕有人物、山水、鸟兽、松石等图案。山陕会馆石雕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浮雕、透雕、平雕、圆雕、线雕等。(3)砖雕清代砖雕艺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北方砖雕源于山西,风格浑厚朴实。山陕会馆内的砖雕规模和面积不大,重点分布在山门、戏楼、钟鼓楼月牙门以及西北跨院门处。雕刻内容多为瑞兽和吉祥花卉。砖雕技法相对于木雕和石雕来讲,较为单一,主要是浮雕和圆雕。(4)楹联匾额建筑中的楹联匾额作为建筑装饰的内容,不仅仅是视觉形象,也综合利用文学、书法等方面来完成对建筑的装饰。如柱上的楹联,额枋上的匾额,室内壁面的条幅诗画等。山陕会馆的山门、戏楼、钟楼、鼓楼、关帝大殿、财神大王殿、文昌火神殿等,都有对仗工整、用意深刻的楹联匾额。

2.2建筑装饰题材

山陕会馆建筑装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类别:(1)祥祈福题材会馆的建筑装饰艺术中大量运用民间吉祥祈福题材,主要有植物、动物、文字等,造型上包括具象造型和抽象造型,以象征、寓意或谐音、借语的手法,表达商人求财、求福、求平安的愿望和追求。如会馆山门两便门门框用青石雕出祥云蝙蝠,“蝠”者“福”也,取其“福比天高”之意;戏楼后山墙上的两影壁刻有“松鹤”“梅鹿”,“松鹤”象征着多寿,而“鹿”者“禄”也,乃多财之意;大殿前月台下石狮须弥座上部刻“花瓶”“鹿”“小瓜”“石榴”,取其“平平安安”“福禄绵绵”“甜甜美美”“多子多孙”之意。同样表达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愿。(2)德育教化题材德育教化作用隐含于山陕会馆建筑装饰中,儒教的伦理教育,如忠、孝、节、义;佛教的处世教育,与人为善,博爱修身;还有道家的人性教育。还有古代英雄、小说演义、神话传说等,作为载体,供人们在欣赏之余,体味寓意。(3)宗教题材山陕商人在信佛的同时,具有敬道观念和崇儒意识,建筑装饰艺术也表现出融佛道儒的特色。以会馆山门正楼顶下的木质浮雕垂花门罩装饰为例,其内容为托塔天王等佛教人物,大象、骆驼、麒麟等佛教吉兽。在大殿前月台下的一对石狮,底座四面雕刻佛教法宝,前为剑、杵;左为伞、塔;右为铃、琶;后为印、钵,用以驱妖避邪。道教中八位神仙使用的宝物也是会馆所运用的装饰题材。同时,表现儒家的德育教化的“二十四孝图”也有运用。(4)山陕地域特色题材会馆采用了建筑的象征手法,以商人故乡的人物、山水、花鸟以及戏剧、民间传说等题材,创作建筑雕刻、彩绘以及楹联匾额,用于会馆的装饰。如会馆石雕中出现的“鹿鹤同春”图就是山西民间最为常见的吉祥图案,仅晋中地区的王家和常家这两处古宅大院中就有近十幅这样的图案。

3.聊城山陕会馆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

3.1蕴涵地域特色

作为同乡会馆,乡土的意念与形式特征已经融入了会馆的整体构成与建筑装饰中。聊城山陕会馆的建筑与装饰以烘托故乡的地域气氛为主题,从建筑布局、建筑用材、结构技术、建筑装饰、建筑的象征等角度创造一种乡情融融的意境,以唤起同乡商人对故土的怀念。同时,亦向世人展示会馆主人的原籍文化。异地经商的同乡在精神上需要有神灵的保护,因此在会馆内供奉他们所崇拜信仰的神灵。信仰关公,崇拜关公仁义礼智信五德俱全的精神,已经成为晋商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金龙四大王主要是凭借其漕运河道保护神的独特作用,在明清时期民间信仰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山陕会馆的“金龙四大王行略”碑,记载了对金龙四大王的崇拜,体现山陕商人对运河的依赖性,也是聊城山陕会馆的特色。附祀的增加,则包含了山陕商人追求全面或多方面发展的进取性。

3.2德育的教化与宣扬

山陕会馆建筑装饰中许多内容极富浓厚的伦理色彩,颇具传统道德方面的“说教”味,起到日常教化的作用。除了教化观者,众多建筑装饰题材和内容表达着建造与使用者的意志与追求,并且告知世人山陕商人宣扬关公的仁义礼智信,宣扬忠孝节义,向世人展示山陕商人的道德观念与行为标准,宣扬山陕商人守信用、重仁义,从而提高山陕商人的可信度。钟楼的楼门门楣上方镶有石刻匾额,上书“振聋”。两侧石柱上阴刻有楹联:“其声大而远,厥意深且长。”鼓楼的楼门门楣上同样镶有石刻横额,上书“警聩”。两侧石柱上阴刻有楹联:“当知听思聪,岂可耳无闻。”根据周均美先生《中国会馆志》的观点,“振聋”“警聩”绝非仅限钟鼓之声的描绘,而是让世人知晓山陕商帮的人势、气势、财势有振聋警聩的气概。“其声大而远,厥意深且长”也有宣扬山陕商帮营商有术,经营有德,美名而声播远近的意思。

3.3彰显商人本色

陈清义先生曾在《中国会馆》一书中谈道:“明清商人会馆对建筑装饰尤其讲究,追求富丽堂皇、精美华丽的建筑风格,体现出商人喜好铺张奢华、繁缛喧器的审美情趣。在明清宫殿与寺庙建筑中常用的斗拱、彩画、藻井、天花、砖雕、木雕、琉璃饰品等装饰技术,皆被应用于商人会馆的建筑装饰。”的确,在建筑等级限制十分严格的清代,聊城山陕会馆却能呈现如此讲究的建筑装饰特色,正是商人审美情趣的体现。同时,也是受商人经济实力、社会奢侈之风影响。但究其深层心理原因,则是商人渴求通过会馆的宏大规模与奢华铺陈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为商帮在客居地形成文化震撼穿透力,与传统的“贱商”观念抗争,以及清代商人求上,求学,求财,求富,求禄,讲究诚信,讲究进退,讲究门面的理念的现实表现。

4.结语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考工记》)意思是说,所有的物质因素最终经过人的整合,才能成为建筑。除了材质和结构体系方面的因素外,探究建筑及其装饰所承载的文化、历史、政治、宗教、风俗、礼仪等方面的人文思想及内涵,方能帮助我们理解建筑。

石钟山记教案篇2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洛阳市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在它的东面不远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然断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那就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繁荣发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各国人民的友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前不久,即2001年6月2日,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起,到董卓火烧洛阳时第一次被毁,其后兴衰毁建,到武则天时,由主持薛怀义大兴土木,达到了鼎盛。随后又毁建不断,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周总理批示而进行的。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门前有宽阔的广场。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山门前的这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大家可能会问,这两匹马是否和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有关呢?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 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 ”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 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最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猜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 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二千五百斤。据说白马寺内原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敲击,钟声四野传响,经久不绝,可远闻数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立刻响起来,这就是马寺钟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为大法鼓。这里的钟、鼓都是僧人们进行佛事活动时所敲打的乐器。

大佛殿内后部,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为观世音菩萨,由于背对大佛,又称倒坐观音”。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为元代所重建,明、清时重修。殿门外东侧壁间,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毕无说它字体绝类《圣教序》,北宋人书,犹有晋唐风格,良可爱也。”此刻石记载了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内天棚上。画有鲜艳的莲花图案;殿中央,这个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 ,看起来十分壮观。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在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浮雕有三条龙。佛教传说,大鹏金翅鸟最喜欢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告状”,如来佛即从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从此,龙受到如来佛的保护,不再担心受大鹏鸟之害了。如来佛又运用神通,让供品变化的无限多,用供品代龙,满足了大鹏金翅鸟的要求,解决了双方的矛盾,龙、鸟皆大欢喜。佛龛上的图案,大概就源于这个佛教传说故事吧。

佛龛内的三尊主佛,皆盘双膝坐于莲花宝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尊称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像高2.25米,整个形象给人以无限庄严、圣洁、恬静之感。释迦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形制、风格大体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站的是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

殿内两侧供置十八罗汉,这一组十八罗汉,都是坐像,形态各异,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间。西侧有一尊罗汉,头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庄、娴雅的女性形象,而其余十七尊则削发光顶。有些游人就把他们戏称为十八罗汉一枝花。

大雄宝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为传世极稀的文物瑰宝,国内已非常罕见。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东西山墙上为木雕千佛壁龛,供有壁佛5056尊。

殿后站的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说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时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右侧为观音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内修建最晚,规模最小的殿。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登上清凉台,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之处;后来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大此译出的。自东汉以后,历来均以此为藏经之所。清凉台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诗,书画俱佳。他把白马寺内的六项重要古迹,题为白马寺六景,分别是清凉台、焚经台、齐云台、以及前面已介绍过的夜半钟、腾兰墓和断文碑。

整个台上,以毗卢阁为中心,周围环绕配殿、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的院落。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卢佛的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均为清代泥塑像。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兴盛,于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之间互相联系,互为影响,也互为斗争。自唐武宗灭佛之后,惟有禅宗弘而不衰,成为汇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净土宗、密宗、律宗结合得最紧密。作为释源”和祖庭”的白马寺,对于中佛教的这种历史现象有明显的反映。宋元之后,白马寺虽为禅宗寺院,但寺内的接引殿及阿弥陀佛主要是净土宗的内容,而毗卢阁及毗卢佛,则又主要是密宗的内容。

在清凉台东西两侧,分别新建有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世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现在我们来到齐云塔院。此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齐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砖塔,十三层,高约25米。齐云塔外形呈抛物线,造型别致,玲珑妩媚。据寺内现存宋代刻石记载。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现存的砖塔,则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1990年齐云塔被辟为河南 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场。

齐云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约20米处,用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发出哇哇”的声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声。所以当地人传说,在齐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实这是一种回音现象,它比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石钟山记教案篇3

鲁山大佛身高108米,莲花宝座高20米,金刚座高25米,须弥座高15米,计总高168米。其中金刚座内分三层,每层有九个展殿,三个拜佛台,每个拜佛台有300平方米,气势之雄伟是前所未有的。佛身用黄铜、紫铜2700吨、黄金100公斤,为抗震、防风、防灾内部用钢材3700吨支撑,其造型庄严、飘逸、气执独特,可以称作“全国第一佛”。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尧山中原大佛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尧山中原大佛导游词1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乐器,也是寺院庙宇必置的器物,每日清晨钟声悠扬,象征平安吉祥,所以钟又称为吉祥钟。这个钟是天瑞集团公司出资,天瑞铸造公司铸造的,故冠名为天瑞吉祥钟,大钟于2000年6月份开始铸造,同年的12月28日完工,于2001年元旦零时零分在这里首鸣21响,标志着我们进入21世纪,因此又称“世纪钟 ”。天瑞吉祥钟重为116吨,高8.108米,最大直径为5.118米,厚度达20多公分,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外击式青铜钟,于2002年经专家鉴定,获得世界吉尼斯记录认证证书。大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体现了时代的特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大钟的最上端是一个双龙头麒麟身的钟钮,相传他是龙王的第三个儿子,名叫蒲牢,由于生性喜鸣爱吼,因此常把他作为装饰物镶嵌在钟钮、钟壁,以及佛教的很多建筑物上;钟肩部位是由36朵金蔓莲花组成,莲花是纯洁的法器,又是历朝历代名人所喜爱的圣洁的象征。大钟的上宫部位是由四副吉祥如意图案组成,分别是金龙戏珠,丹凤朝阳,祥鹤起舞,瑞麟腾云,分别象征着富贵、平安和吉祥。上下宫部位之间是四副钟鼎文刻的铭文,共666个字,分别记载了钟的起源、功用、以及历朝历代的名钟。大钟钟腰部位是由56朵如意图案,象征着我们56个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共享吉祥如意,它是在祝福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一日千里,永不止息。钟裙部位铸刻有山、川、日、月、祥云图案,象征着我们伟大祖国的一片壮美山河。钟壁东西两面有两副钟鼑文刻的楹联,东面是“纳福增辉,风调雨顺”,西面是“永葆万年,国泰民安”。这座大钟除了是世界上最重的外击式青铜钟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它是现场铸造、一次成型的。

尧山中原大佛导游词2鲁山大佛位于鲁山县的温泉之乡上汤村,始建于2002年,05年基本建成,但正遇上非典,于是就一直拖到现在,听说08年要开光,本来修的礼佛坛现在已拆除重建,目前还没有正式开放。

鲁山大佛身高108米,莲花宝座高20米,金刚座高25米,须弥座高15米,计总高168米。其中金刚座内分三层,每层有九个展殿,三个拜佛台,每个拜佛台有300平方米,气势之雄伟是前所未有的。其外层上部是飞天造型,中部为万佛龛,下部正南为巨门三个。其下为须弥座,占地6680平方米。整座像总投资2.8亿元人民币。佛身用黄铜、紫铜2700吨、黄金100公斤,为抗震、防风、防灾内部用钢材3700吨支撑,其造型庄严、飘逸、气执独特,可以称作“全国第一佛”。

画眉谷景区位于鲁山县西部尧山镇境内、石人山风光名胜区的北麓,总面积30平方公里。景区距平顶山市100公里,距郑州、洛阳、漯河、许昌、均在200公里以内,311国道贯串景区,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景区于2002年11月份起头建设,2004年4月份正式欢迎游客,2004年12月份被省旅游局定为河南省旅游景区。画眉谷内,瀑、潭、洞、湖、崖、峰、涧、沟、山花、林果、云雾、原始森林等旅游资源齐备,各类景点100余处。景区中柳绿粉红色、林密果稠、碧水跌荡、瀑潭成串,四季风光各异。春季,群山吐绿,百花争艳,犹以杜鹃为最;最热的时候,飞瀑欢歌,浓荫遮日,清凉如春;金秋,万山红遍,野果飘香,引人沈醉;寒冬,银装素裹,冰瀑树挂,如雕似玉。游客至此,游峡谷、观飞瀑、赏杜鹃、尝野果、听鸟鸣、住农家、访山谷、品民风、探谷猎奇、热带天然、反璞归真、气韵悠然,恰是度假、休闲、观光、游览的理想之所。

尧山中原大佛导游词3石人山风光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西部,景区面积55平方公里,地处伏牛山东段.主峰玉皇顶海拔2153.1米.它一年四季景致各异,号称"三十六处名胜,七十二个景点",被评为河南省十佳旅游景区。石人山古称尧山,相传为刘姓发源地,因尧孙刘累为祭祖立尧祠于此而得名.战国时,伟大思想家,工作外的集体活动家墨翟降世于尧山之下,现存墨子故里遗迹.尧山又名大龙山。夏代,是尧的裔孙刘累立尧祠纪念先祖的处所,为全国刘姓发源地,后世刘氏宗亲多来这个地方寻根拜祖。又因山上众多石峰酷似人形,后史称之为石人垛、石人山。很抱愧,因为您在网易相册发布了违规信息,账号被屏蔽。被屏蔽期间他人无法拜候您的相册。

去帮助中心,相识怎样重新恢复办事。

尧山中原大佛导游词4中原大佛景区坐落在鲁山县城西50公里,郑州至尧山高速公路终点,与311国道交汇处,景区交通便利,群山环抱,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荟萃,拥有世界第一佛、第一钟,大陆第一汤,伏牛山区第一寺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是集佛教文化,温浴辽养、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是河南伏牛山生态游的龙头景区。

历经10多年的建设,景区初具规模,知名度日渐提高,已经成为豫西南具有重要影响的旅游景区。景区有牌坊、佛泉寺、愿心台、福慧大道、礼佛台、中原大佛、天瑞吉祥钟、佛教文化宫殿、文化碑廊等景点景观,及配套服务设施组成。

中原大佛屹立于玉枕山环抱之中,大佛在天瑞集团的资助下,20__年动工。

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提多罗吒,持琵琶,住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持宝剑,住南赡部洲;西方广目天王留博叉,持蛇(赤龙),住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持宝伞,住北俱卢洲。中国佛教徒认为:南方增长天王持剑,司风;东方持国天王拿琵琶,司调;北方多闻天王执伞,司雨;西方广目天王持蛇,司顺。组合起来便成了“风调雨顺”。寓意年年丰收,丰衣足食。

历时五年,耗资2.8亿人民币,20__年,中原大佛终于建造竣工。佛像庄严祥和,气势宏大,巍巍屹立中州,佛光普照天下。

尧山中原大佛导游词5中原大佛景区坐落在鲁山县城西50公里,郑州至尧山高速公路终点,与311国道交汇处,景区交通便利,群山环抱,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荟萃,拥有世界第一佛、第一钟,大陆第一汤,伏牛山区第一寺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是集佛教文化,温浴辽养、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是河南伏牛山生态游的龙头景区。

历经10多年的建设,景区初具规模,知名度日渐提高,已经成为豫西南具有重要影响的旅游景区。景区有牌坊、佛泉寺、愿心台、福慧大道、礼佛台、中原大佛、天瑞吉祥钟、佛教文化宫殿、文化碑廊等景点景观,及配套服务设施组成。

中原大佛屹立于玉枕山环抱之中,大佛在天瑞集团的资助下,20__年动工。

历时五年,耗资2.8亿人民币,20__年,中原大佛终于建造竣工。佛像庄严祥和,气势宏大,巍巍屹立中州,佛光普照天下。

20__年底,鲁山至郑州的“郑尧高速”全线贯通,大佛脚为终点,交通方便。

20__年9月29日,由两岸四地108位高僧大德共同开光面世,一诚长老、星云大师、觉光长老等高僧大德及众多来自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法国、印度、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不远万里,专程朝拜大佛。

20__年9月29日上午9点59分,河南鲁山佛泉寺,两岸四地108位高僧云集这座千年名刹,为中原大佛开光,祈祷国泰民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长老等这样的高僧大德,更有众多来自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法国、印度、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到场。

20__博鳌亚洲论坛世界旅游精英博鳌峰会,鲁山大佛景区被授予“国际王牌旅游景区”,被国际旅游营销协会吸纳为白金会员。

石钟山记教案篇4

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使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园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天台国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手大门守护寺院的安全,走过“聚美”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门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殿内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块。记载了灵验的历史沿革及影响。(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大雄宝殿,原为宋代的献殿,明清重修。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边很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十三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许多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

(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传》中记载,东晋时期高僧来此山说法,讲的“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朗公说“此山,灵边,为我净也;它时涅磐当埋于此”)

好,现在我们往西走,面前的这座塔为灵岩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灵岩寺的重要标志。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词为佛教用语,是梵语“避支迦佛陀”简称为“避之佛”(避支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宋淳仪五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历时63年,距今900多年。该塔高54米,为八角九级十二檐的楼阁式砖塔。塔基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的浮雕。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塔檐自下至上逐层递减,一至四层为重檐,五至九层为单檐,收分得体,门窗古朴,显得古香古色,庄严肃穆。塔顶是铁制塔刹。有复钵,相轮,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外还有八根铁链分别由救济塔檐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级塔檐,可以尽览灵岩风光。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在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灵岩寺创建间慧崇的墓塔,(惠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贡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

《息庵禅师道行碑记》,日本和尚邵元为灵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

石钟山记教案篇5

许多寺庙,不仅规模宏伟、富丽堂皇,而且坐落之地环境清幽,是参祥拜佛的绝佳之地。有的寺庙,则藏匿于深山溶洞中,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如永泰的方广岩寺、泰宁的甘露寺、安溪的清水岩寺等。如今,多数寺庙建筑普遍经过仿古修葺,完整而不失岁月沧桑之美。

泰宁甘露寺

“甘露岩寺”始建于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位于80多米高的丹霞洞穴内,主体建筑为木质结构,呈T型头拱。古寺因洞内钟乳石滴泉水质甘洌得名。

泰宁甘露岩寺位于泰宁金湖西岸,长滩人形山西侧,是泰宁最负盛名的岩寺。岩寺隐藏于赤石深壑之中,一口硕大无比的“钟”,右边那块像一面独步天下的巨“鼓”;甘露寺便在这钟鼓石之间,所以有这么个说法叫“右鼓左钟,庙(妙)在其中”,以此来形容其地理位置。钟鼓石前有三棵古松,叫“迎客松”,山门前石碑刻有宋代进士邹恕赞甘露岩诗:“兰若半空中,云山第几重;瀑流千丈练,鹤宿五株松;晓钟禅房黑,霜林木叶红;悬岩回首望,归思过前峰。”这首诗赞美了甘露岩寺的建筑特色和四周秋季景色。

甘露岩寺始建于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距今已有850多年。岩穴高80多米,深和上部宽约有30多米,但下部宽只有10多米,呈倒三角形。古代的建筑师们将这地理上劣势变为建筑上的优势,巧妙地采用一柱插地、层层叠架的办法在这里搭起了一组宾主分明、顾盼有致的楼阁群,分上殿、蜃楼阁、观音阁、南安阁四部分。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被称作“一柱插地,不假片瓦”,屋顶无需用片瓦,全部建筑木质的,也不用铁钉,工艺精湛,巧夺天工,雕梁画栋,别具一格,是我国建筑史上一大杰作,闻名中外。

1180年日本重建奈良东大佛殿时,就曾三度派名僧重源法师远渡重洋,驻足福建,借鉴泰宁甘露寺、福州华林寺的建筑工艺。重建后的奈良东大佛殿所大量采用的插拱,即取样于甘露岩的“T”头拱,在日本被誉称为“大佛样”。

传说以前这庙很小,供奉着送子观音,香火很旺。北宋时叶祖洽的母亲特地从城里赶来求子,并许愿道:“如果生了儿子,一定重修这座寺庙,岩有多大,庙盖多大”。后来果然得子,取名叶祖洽,还高中状元。为偿还母亲的夙愿,叶状元调集天下建筑高手来此建庙。然而,由于这里地势险峻,庙无法建成、一直盖不起来。皇帝派来的建筑师也发愁。有一天,一个名叫周斫头的建筑师看见一壮汉扛着一根又粗又直的大圆木,平稳地放在抬木头用的“Y”形铁叉之间,正在树荫下休息。他顿受启发,当众宣布:“明日开工,不得有误!”弄得其他人都莫名其妙。叶家主事闻讯,忙问设计方案,周斫头便投其所好地说道:“府上状元姓叶,一木四横;这岩下窄上宽,呈倒过来的‘品’字,意为当朝一品官啊!就这样建”。叶家老少听了,无不欢喜,还提议把这柱叫“状元柱”或“如意柱”。所以,这庙的香火更旺了,人们来求子,还都爱抱一抱状元柱,便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安溪清水岩寺

清水岩景区现存清水岩寺,为阁楼式建筑,依山面壑,错落有致,结构严谨,外观呈“帝”字形,这种构筑,在全国寺庙中极为罕见。此外,岩寺坐落的山脉,状若雄狮,寺为“狮嘴”,中殿清水祖师座后便是天然巨石拱起的“狮喉”,殿下两阶为“狮唇”。

清水岩寺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岩寺坐落的位置刚好是蓬莱山右侧状如雄狮的狮头上,势如雄狮下山。觉路延伸为带,觉亭高擎为球,构成“金狮舞球”的地理大观。从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到近代,清水岩寺重建、扩建、重修达二十多次,规模渐大,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颇为兴盛。

岩宇依山面筑,面临深壑,作楼阁式,分三层。第一层昊天口,第二层祖师殿,第三层迦楼;左右翼钟、鼓楼、檀、观音厅、芳名厅、僧舍等分立于东西两边。崇楼曲阁,层迭回护,气势磅礴,巍为壮观,整个殿宇的外观犹如一个“帝”字,祖殿一共有99间,这种建筑结构在全国独一无二。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廿六年(1761)修建,一切遗迹均系元、明、清构筑。

岩宇四周还有许多文物古迹,奇观异景点缀其间。殿后岩上有埋藏清水祖师骨灰的宋代“真空塔”,中殿后巨石下有一窍然深邃的岩洞“狮喉”,殿前出山门有裂竹、清珠帘、方鉴塘、石面盆、罗汉松、觉亭、石粟柜、浮雕“岩图”碑及护碑亭、枝枝向北树,最后珍贵的是“岩图”碑及护碑亭,枝枝向北树,三忠庙,瞰龙亭,清水山庄,龙宫等,每逢春夏两季,山门左侧的悬崖峭壁上,石缝里会迸出如珍珠的水滴,阳光一照,美似五颜六色的珠帘垂挂,枝枝向北树是一株七个孩童展手相拉难于合抱的古樟树,因地势,气流和风向的关系,它的枝枝杈杈几乎向北伸展。传说南宋初,抗金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秦桧所害,感动了这株樟树,故枝叶全向北伸长,以表示纪念。

清水祖师原名陈荣祖,祖籍永春牯山。自幼落发为僧,法号普足,又称麻章上人,为北宋名僧。清水祖师一生为民祈雨、修桥造路、施医济药、种茶造林,造福百姓。随着大批安溪人向浙江东阳、闽北崇安和海外移民,祖师信仰亦誉满海内外。

历经千年发展,清水祖师文化包容了佛、儒、道等多元,涉及诸多艺术门类。清水祖师信俗逐渐流布于闽粤浙港澳台一带,向外分布于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等国家,形成了一个逾亿人口的“清水祖师信俗”文化圈。

2010年“清水祖师信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有清水祖师文化信众上亿人,仅台湾就有1000多万人,世界分炉分庙数千座,其中在台湾就有近300多座。

依托海峡两岸同根的“血缘”和清水祖庙的“神缘”关系,在台湾有着一千万信众的清水祖师已然成为两岸文化经济交流的纽带之一。

台北的万华清水祖师庙楹联更道出了闽台清水祖师信仰的源和流的密切关系,其一联是“本清水岩,名淡水寺;辟草莱地,造蓬莱山”,另一联是“佛是祖师,我先人已称弟子;岩乃清水,此淡地好溯源流”。

清水岩的碑刻,摩崖石刻,共有二十多方,涉及年代:宋、元、明、清以至现代。就书体而言,有篆、隶、楷、行,以楷的书体行为最多。其中宋代“岩图”碑最为珍贵。在清水岩的最高处还有四枝石筝,拔在南昌起,嶙峋俏丽。再从蓬菜鹤前桥起步,沿途还有半岭亭、护界宫、袈裟石、丹臼、石鸡、石狗等千姿百奇的奇岩怪石。真是天然景然美不胜收,游人至此恍如置于“蓬菜仙境”之中。

从南宁景炎二年(1277年)到近代,清水岩经续建、重建、扩建、改建、重修达三十多次。但千百年来,清水岩的历次整修都是按照石碑上图纸进行,一直延续至今,着实是“一张图纸管千年”。

永泰方广岩寺

永泰方广岩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南永泰县城东约20公里的葛岭山腰。据《闽都记》载,它开辟于五代,是一天然岩洞。

永泰山川多锦秀,建县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其境内文物古迹遍布,新近名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方广岩寺,便是其中一处。

方广岩位于永泰县葛岭镇,为一个天然溶洞,宽广各10余米,高20余米,方广岩寺便巧妙地建在方广岩溶洞中,历经960多年风雨,香火不断。方岩广覆,又被称为一片瓦。一片之瓦遮盖,让方广岩寺的建筑物不用一瓦,而被称奇。关于方广岩寺的建造年月,坊间有多种版本,明代版《方广岩志》中记载:“宋庆历三年(1043年),邑人黄非熊在山下筑室读书。一天,一位猎人追逐羚羊到山顶上,发现此洞犹如仙境,便把这个发现告诉黄非熊。黄命人砍去荆棘,攀登洞中观赏。此后,便有人在穹顶建佛殿,游人渐多,遂成一方浏览胜地。”

早期的方广岩寺,仅筑台构佛阁三层,左右禅房、方丈室、香积厨,皆庇岩下。明清时期再建天泉阁、观音阁及仙君殿。明正嘉间,因寺田侵于豪右,僧徒他徙,台阁倾颓。直到万历五年(1577年),僧德远、真潮来修葺。真潮身荷畚插,乃复其旧。在这次重大修缮中,明万历年间的几位文学家、旅行家功不可没。

明旅行文学家徐《方广岩记》记载:“方广岩在永福县七都,石室宏敝,林壑胜绝。宋庆历间,邑人黄非熊搜得之,遂架阁其中,以奉浮屠。岁久,阁崩,屐迹罕至。万历丁亥(1587年),友人林熙工(林应起)、陈汝翔、陈伯孺同释真潮往游,感故址颓废,捐资募众,构天泉阁,供佛其中。”

明万历壬辰秋(1592年),林应宪(林熙吉)、林应起、徐、陈鸣鹤等人重游方广岩,游玩之余,在侧身门内的一处巨壁上,镌下“方广洞天”四个大字,傍记游者名字时间。同时都写了游方广岩寺的游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资料。今天在方广岩寺还能看到元学士林泉生题寺联:“石室云开,见大地山河三千世界;水帘风,露半天楼阁十二栏干”,明尚书林如楚题匾额:“天泉阁”。联与匾现还保留在方广岩寺内。左宗棠题写的篆体木刻牌匾“显密圆通”,乾隆年间永泰知县冯绍立题的“洞天第一”牌匾,还有民国时期教育家长乐人林素园等名人撰写的对联,给方广岩寺增添了厚重的人文景观。

作为一座藏匿于深山溶洞中的寺庙,方广岩寺是有幸的。1871年,英国著名旅行摄影家约翰・汤姆森沿闽江拍摄风土人情,闻方广岩寺胜景奇观,雇船溯大樟溪而上,船泊濑下(古代从福州到永泰方广岩,走水路,船都泊濑下,然后登岸),再用牛车把摄影器材运抵方广岩山脚下,再由八名民工抬上山。夜宿方广岩寺,次日为方广岩寺拍了四张照片,为方广岩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影像记录。

石钟山记教案篇6

洛阳名吃导游词

朋友们: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洛阳市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在它的东面不远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然断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那就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 “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 ”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朱仙镇导游词 ·中岳庙导游词 ·岳飞庙导游词 ·河南嵩山少林寺导游词

石钟山记教案篇7

376年后的今天,徐霞客所经之地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为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今年7月,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和《地图》杂志共同组织了一行9人的“霞客行”考察团,重走“广西徐霞客之路”。这次考察,自柳州融水出发,途经柳城、柳州、武宣、桂平、玉林、北流、容县、横县,至南宁止。

历经沧海桑田之变,当年的一些道路如今已成莽荒,我们几乎无法沿水路坐船行进;而交通路线的变化,以及交通工具的改进,也使得我们的速度远胜于古人。于是我们做了适当调整,不完全囿于徐霞客当年的路线,而是尽可能重访他去过的一些地方,小心寻觅着他的足迹,验证其当年所见地貌,考察古今之别。沿途我们还意外收获了新的人文景观。

柳州 真仙岩

徐霞客:真仙为天下第一

如今:天下已无第一岩

我们的行程从柳州融水县开始,从桂林坐大巴翻越巍巍天平山,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翻山越岭,经过4个小时的跋涉,抵达融水县城。

我们去的第一个地方是真仙岩景区。真仙岩景区在县城南郊2公里,有公交车可以直达。偌大的景区里寂寥无人,空旷冷清。在导游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敞开的真仙岩洞口。

真仙岩本名“灵岩山”,又名“老君洞”,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年)敕改为今名。因洞内有一酷似太上老君神像的天然钟乳石而闻名于世。

此处为何会有关于太上老君的传说呢?《舆地纪胜》的一则传说提供了答案:“旧传老君南游至融,语人日:‘此洞,天之绝胜,不复西度流沙,我当隐焉’”。因传说老君隐于此,宋真宗颁降太宗御书120轴藏于岩内,南宋状元张孝祥还留下“天下第一真仙之岩”的摩崖石刻。神仙色彩与官方推崇,加上宋代融州(今融水县)的政治地位之重要,于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纷纷至此游览,留有许多碑石,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元祜党籍碑》。正因为此,徐霞客从柳州奔赴真仙岩,流连时间长达13天,尽览岩内无限风光,甚至为此“肩膝俱损”也在所不惜。

可惜,今天真仙岩洞内已面目全非,老君像钟乳石早已灰飞烟灭。据说,早在民国时,洞内已建有军工厂,20世纪60年代,军工厂扩建,洞口又被炸开,老君像钟乳石因此也被炸毁;后来为了避免夏季灵寿溪涨水,又在洞内筑起高台,大量碑刻或被筑入台中,导致洞内许多摩崖石刻被湮没损毁,所幸还保留了张孝祥的“天下第一真仙之岩”、南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宋司马太师书家人卦”等30余幅摩崖石刻。徐霞客曾赞叹:“真仙为天下第一”,如果今日他能目睹此情此景,定会摇头感慨天下已无第一岩。

灵寿溪自南至北贯穿真仙岩,当年徐霞客乘坐竹筏进入水月洞,“漂流灵寿溪”,感叹“此景真仙第一也”。我们步行入洞,沿着溪畔曲折上下的小道观察,水边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带来强烈的视觉美感,“千柱层列,百窦纷披”,真是恍如仙境。据说在溪流入洞之处,待月悬空中、水中映月时,就能看到“水月洞天”的景象。此时夕阳已下,明月未出,这一奇景也无从可见,实为遗憾。

第二天,我们寻着徐霞客当年的足迹考察了刘公岩与老子山,记录下两山的现状与保留的碑刻资料。历经岁月的变迁,道教名山老子山如今已变成了佛教圣地,香火袅袅。刘公岩则因为开山取石,山体已经被严重破坏。这些无不让人感慨造物变化,沧海桑田。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道路改造,融水县城内已难觅古迹,仅留下东门老码头边上的一段老城墙与孤傲的望江楼。我们伫立墙边,眺望静静的融江,遥想当年码头的繁华,数百年时光匆匆而过,大约只有那矗立的青山与流淌的江水,还留有几分当年的模样吧。

之后,我们从融水县一路南下,不走“寻常路”,而是沿着坑洼的乡间小路重访霞客先生驻足过的“古营”(今古型)、“高桥”、“东梁”(今东良)等村落。虽然岁月流转,但是这些村落依旧还在,只是古型村的凋零让我们平添出无限感慨。最后,我们经过和睦镇,一路赶到徐霞客路过的大堡(今柳城县城)入住。

桂平 西山

徐霞客:擦肩而过的地方

如今:已成为桂东南一大名山

当年徐霞客是经水路南下抵达浔州府(今桂平市)的。时过境迁,黔江上已经没有客船往来,我们只能乘车沿着209国道经武宣县城,再向东翻越紫荆山区到达桂平。在桂平的第一天,我们因寻船不得而未去成大藤峡景区,只得变更计划,游览西山。

西山,因在桂平城西而得名。

当年徐霞客一心想南下游白石、勾漏、都峤三洞天,对于桂平县城旁边的西山只是远眺,与其擦肩而过。不过,被徐霞客所忽略的桂平西山,如今已成为桂东南一大名山。

我们沿着山路拾级而上,随着山路的起伏,各种美景映入眼帘。转过一片绿树丛,唐御史李公祠出现在眼前,祠乃为纪念李明远而建。李明远曾官至御史,后被贬至岭南道任浔州刺史,因官场失意,又爱慕西山景色清幽,遂在山上隐居。在唐御史李公祠的后面不远处,就是洗石庵。佛家认为,西山之石,身居瘴乡,需雨露洗刷,故名“洗石庵”。因其在龙华古寺之下,俗称“下寺”。

再往上,我们就到了有名的乳泉。这是一眼宽深各约1米的古泉,冬不竭,夏不溢,水温常年保持在20℃左右。同治《浔州府志》记载:(乳泉)“不溢不竭,味甘如乳”。乳泉水质明净,杂质极少,是不可多得的天然软水。据说,用乳泉水泡出的茶特别香,用乳泉水酿的酒特别醇。我们也忍不住喝了一大杯,果然泉水清冽,疲劳困苦之意一扫而光。

随后我们经过龙华寺,穿过吏隐洞直到九龙亭。吏隐洞相传为唐代御史李明远隐居并“羽化归天”之处,西山旧八景中的“古洞仙踪”即指此。在此向东望去,整个桂平城与远处的浔江尽收眼底。

300年来,不断有高僧与名士到访,为西山增添了不少的“名气”。而西山的真正崛起是在清代,与当地佛教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徐霞客当年只是远眺西山了。

大藤峡

徐霞客:俱有石突江中

如今:体验大藤峡之险

次日,我们一行人前往大藤峡考察,因为前日寻船的波折,对大藤峡早已充满了期待。

大藤峡位于黔江下游,其出口处距桂平市区约8公里。与徐霞客顺流而下不同,我们是自桂平大藤峡旅游码头溯黔江而上。刚开始,江面宽阔,水流平缓,船行速度较快。行约半小时,果然如徐霞客在《游记》中所述:“又东为大藤峡,大江南北两崖,俱有石突江中。”江水中有石头出水面,江面变窄,明流暗涌,水势陡急,船只航速逐渐减慢。不久便到弩滩,可以清楚地看见江石突起出水,占据了江面的一半,能行船的地方竟不足20米,难怪当地人说“大藤之险尽在弩滩”。

前行不久,进入大藤峡深处。徐霞客当年因为“舟疾不能辨”,未能看见明代“敕赐永通峡”的石刻,于是我们努力睁大眼睛仔细搜寻,终于在江北岸的山壁上找到这块石刻。远望又可见前方临江山之上壁刻有手书的“大藤峡”三个大字。船行至山下后折返,停靠在江边雨丝洞景区。

此行经过的地方虽不是大藤峡的全部,可也体验了大藤峡之险。据说,当年此处有大藤如斗,横架江上,供人攀附渡江,故名“大藤峡”。大藤峡山高林密、江流湍急。如此险境,正可据险而守。明英宗末年,一些瑶民以桂平西北的大藤峡为根据地起事,时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韩雍率兵堵截,并活捉了造反的首领。为防以后再有造反之事,韩雍把横悬于峡中的大藤砍断,将大藤峡改名为“断藤峡”。后曾更名“永通峡”,现恢复为旧称“大藤峡”。

一线天

徐霞客:不顾险阻与劳顿而登顶

如今:无暇再向上攀爬,扫兴而归

徐霞客对桂东南白石、勾漏、都峤三洞天情有独钟,作为道教第二十一洞天的白石山成为徐霞客三山之行的第一站。我们寻着他的足迹来到了美丽神奇的白石山下。

我们一行沿着盘山小路徐徐上山,沿途经过清代的古城墙遗迹,来到位于山腰处的寿圣寺。白石山寿圣寺旧名“三宝殿”,俗称“大寺”,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由释大和尚开山创建。徐霞客称其寺“甚古,后倚崖壁,有观音堂甚敞”,但今天的寿圣寺好像并不太起眼。

寿圣寺门前的牌坊已经坍塌,碎石随意地堆在庙门前。进入庙门,正殿的摆设十分简陋,两旁有一些镶嵌在墙壁上的碑刻。来到后殿,出乎我们的意料,屋顶全部坍塌,露出了后山崖壁上明末杨大节所书的“白石洞天”四字。后殿中只留下了几根柱子和三面墙壁,地上长满荒草,破败至极,与旁边金碧辉煌的三清观形成鲜明对比,不禁令人感慨。

几经寻访,我们终于找到了徐霞客所记录的“一线天”奇景。

在“一线天”下,仰望看不到顶的石阶,我们多少都有些发憷,但“霞客精神”一直驱使着快要精疲力竭的我们奋力向上。

在艰难地爬上“一线天”之后,我们向西望去,远处就是独秀峰,相对的山涧里还有石阶可上,名日“云梯”,又叫“三十六阶”。云梯再上数百米,有个大岩洞,洞厅内传说有“神仙脚印”,会仙观就在这个地方。

可惜我们已经无暇再向上攀爬了,天色已晚,山雨欲来,我们只能扫兴而归,无法见到山顶“虬木盘云,丛篁荫日”的胜景了。遥想徐霞客当年不顾险阻与劳顿,甚至连午饭都没有吃而登顶,他对山水的痴情恐怕是我们后人永远无法企及的了。

玉林 鬼门关

徐霞客:悔不能行其中

如今:已不复旧貌

为弥补徐霞客的遗憾,我们在玉林的第一站就定为“鬼门关”。

“鬼门关”其实不是关,只是所处两山之间,形如关卡。古代,这里是通往北部湾地区和交耻的交通要冲,被贬至海南的官员都要途经此处。对此素有研究的杨天保教授指出,对唐宋时期的中原人而言,当时的岭南地区是充满烟瘴的化外之地,他们感觉这个地点就是生死的分界线,“十人去,九不还”,“鬼门关”也就因此得名了。可如今,“鬼门关”早已不复旧貌,一条公路贯穿其中。石丛中有一块刻于宋代的“天门关”石刻,但这一称呼到明代才普及,因为明以后的岭南已经不再是“鬼域”了。

我们当天在玉林的最后一站是道教第二十二洞天勾漏洞。以鬼门关为始,以勾漏洞为终,倒也有意思,所谓“鬼门仙境一线隔”。

抵达北流勾漏洞时天色已晚,我们来不及欣赏洞外风景,就直接从宝圭洞入洞了。勾漏洞由宝圭、玉阙、白沙、桃源、玉金五个岩洞组成,全长1500多米,所谓“溶洞勾曲穿漏,故名”。我们入洞后,确实有着勾曲穿漏之感,“勾漏洞”的确名副其实。

洞前还塑有葛洪的全身像。传说东晋成帝咸和年问(326—334年),葛洪听说此处产丹砂,便弃高官而求为勾漏令,在洞中提炼丹砂。丹成之后,漫游罗浮,归隐西湖入仙去了。不过徐霞客在《游记》中却说:“然葛令欲就丹砂,乃其一时乘兴之言,其后蝉脱解脱罗浮,实未至此。”但看这仙境般的洞府,姑且相信葛洪炼丹的美丽传说吧。

都峤山

徐霞客:谁觉其幽悄至此哉

如今:雨中访新景

我们一行从玉林出发,到达容县,先考察了容县真武阁,这是一座完全榫卯的明代木质结构建筑,阁楼分为三层,阁中有四根悬柱,堪称绝伦。虽然徐霞客未曾驻足,但真武阁却是当今容县一大经典景观。

在真武阁可远远望见都峤山。都峤山是桂东南一大形胜,又称“南山”、“萧韶山”,据《都峤山志》载:“道书二十洞天以锐而高,甲于一都,故日都峤也”。它是容州著名宗教圣地、风景区及讲学场所。

徐霞客曾在山中居住一夜,游玩两天,写下了2000多字的游记。都峤山婆婆岩下就是当年的石背村,徐霞客曾到此游览,还曾在此问路求津。

我们到了都峤山景区时已近黄昏,跟徐霞客一样从南边登山。由于刚刚下过大雨,雨水顺着石缝从山上流下,山路难行。我们没有在这里找到徐霞客当年住宿过的灵景寺,反而看到了都峤山崖上正在修建的庆寿寺。这座禅寺是20世纪90年代重修过的,如今寺院后殿仍在紧张施工中。

我们一路向东上山到达莲花岩。莲花岩为民国时期所筑,先后由两位女道姑主持,现如今两位道姑都已高寿仙逝。有趣的是,道教的莲花岩,不但中间供奉着三圣母像,还供奉了孔子、张天师、财神、灶君、观音菩萨、韦驮、关公等,佛、道、儒三教一体。这与岭南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和实用主义的风格有着紧密的联系。

当我们下到一处观音阁的时候,对面山上大大的“佛”字正好进入最佳的观赏范围,禅院的宁静与“佛”字的恢宏相得益彰,令人震撼。这个“佛”字是1999年春天,由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先生特意为都峤山所题,高108米,宽88米,为天下第一大“佛”字。因“佛”字写在一座佛形的高山上,故有“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的美誉。

据说,都峤山与白石山、勾漏洞之间有暗洞相通。在全面考察“三洞天”后,徐霞客下了这样的结论:“世谓容州三洞天俱潜穴相通,非也。白石之通于勾漏者,直指其山脉连属,而何必窍穴之相彻;都峤之通于勾漏者,第泥其地界之接轸,而岂知脉络之已分。”的确,从地质上看,白石山、都峤山为砂砾岩丹霞地貌,勾漏洞则是石灰岩岩溶地貌,它们的形态有明显区别。

雨中的都峤山烟雾缭绕,而我们匆匆结束了此次行程,并未来得及细细体会徐霞客当年对它的赞叹。

水月岩

徐霞客:两洞、四胜、双流、三窦

如今:满山疮瘼、面目全非

告别都峤山,我们由玉林南下追寻水月岩的遗迹,虽然早就听闻因非法采矿水月岩已经被破坏得比较严重,但我们还是要前去一探究竟。《游记》中记载水月岩有“两洞”、“四胜”、“双流”、“三窦”。“两洞”即明洞和阴洞;“四胜”是水旁蹲石夹流、兀突作狮象形、洞顶垂石天桥、交龙舞螭;“双流”指同江和华塘水在垄中汇合;“三窦”指岩中有三个支洞。如此描述令我们格外心动,想一探其面貌。

我们沿途边问路边前行,走进一片工矿区后,看到很多石山已是满山疮痍、面目全非。沿着矿场的小路向前走不远就是水月岩洞洞口。一条浑浊的河流穿洞而出,洞门题壁诗中的“小涧流来一口吞”正是写此景。

洞内地面因不久前涨水的缘故全被淤泥覆盖,我们手持电筒走入幽深的洞口,在洞中艰难摸索前进。过了一座坍塌的石板桥后,就走入了水月洞的更深处。一瞬间,仿佛置身于深秋,阵阵寒意扑来。我们用电筒照射四周,发现了不少奇形怪状的钟乳石。我们一路沿地下河前进,进入了一个洞穴大厅之中,发现大厅的斜上方有一个小洞口,附近还有人工修饰过的痕迹,这也许就是当地传闻明代建文帝藏身过的“过藏洞”。可惜洞口太高,我们只能望洞兴叹。转过这个大厅,前面就出现了亮光,出口就在前方。

我们淌水出洞后,天光豁然开朗,蓝天白云绿草,被炸得奇形怪状的山石,坑坑洼洼的乡间小道,远处高耸的黑烟囱,一切我们所熟悉的画面又回来了。当年徐霞客在洞中游玩许久,并描述“遍观阴洞陆崖之胜,其中崇宏幽奥,森罗诸诡,五易炬而后出。”或许当年徐霞客的进出洞口早已不在,今天留下的水月岩洞可能仅是开山采石之后的遗存罢了。

南宁 伏波庙

徐霞客:滩高流急,石坝横截

如今:江水已缓。习俗依旧

当年徐霞客从容县折回浔州府与西南探险之旅中的旅伴——静闻和尚会合,再由陆路经罗丛岩南下贵县,然后上溯郁江至南宁。如今我们告别了水月岩,直接从玉林赶赴横县乌蛮滩伏波庙。当我们一行来到伏波庙时,都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青山如黛,连绵不绝;绿水东流,波光潋滟;古庙默然,香火袅袅……好一幅山水古庙图!

乌蛮滩,据说因有乌蛮人居此而得名,但徐霞客认为乌浒蛮并不在此地。这一名称本不文雅,与伏波将军连在一起,更有渎于先贤。北宋庆历年间的横州知州任粹就明令改名,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南宁知府王贞吉又易名为“起敬滩”,规定往来士民勿再呼旧名。这块“起敬滩”石碑至今还立在庙门右侧,但“乌蛮滩”的旧名至今仍存。

望着伏波庙前方缓缓流过的郁江水,这哪里还是当年徐霞客描绘的“滩高流急,石坝横截”的乌蛮滩?于是我们请教了庙前年逾古稀的庙祝。老人满怀感慨道:“以前还没有修水库和炸暗礁的时候,每当惊涛拍岸,其声犹如千军万马呐喊一般。如今郁江下游修了水库,水位抬升,航道上的礁石也被炸开,江水也就逐渐变得平缓了。”

在得知我们是专程来此地考察后,老人显得异常兴奋,指着庙前那排靠墙的石碑,告诉我们“”期间不少石碑都被破坏,剩下的碑刻大多是清代的。他还讲述了许多有关伏波庙的历史以及伏波将军护佑来往船只的传说。

说话间,江面上驶来一艘货船,靠近伏波庙前水域时便燃放鞭炮,直到船只过了伏波庙,鞭炮声方才停止。此情此景,不禁让我们想起当年徐霞客的记载:“滩上即乌蛮滩,有马伏波庙。滩高溜急,石坝横截,其上甚艰。既上,舟人献神庙下,少泊后行。”老人说,这些船只是在拜祭伏波将军。原先滩中礁石暗流不计其数,但凡大船经过,必然要请庙旁老练的船工掌舵渡过险滩。如果能平安通过,则会鸣放鞭炮,并将狗肉掷入江中,以答谢将军护佑;或停靠在岸边,上庙祭拜将军,问卜吉凶。现今,这些习俗仍然延续下来。

庙门外有两尊女性塑像,据说是徵侧、徵贰姐妹;大殿内供奉的伏波将军端坐正中,不怒自威。我们心中不由得产生一股敬佩之情,遂一起燃香祭拜这位伟大的将军。

离开伏波庙,我们前往宝华山。“宝华朝烟”是横州(今横县)古八景之一,宝华山的出名离不开历史上两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个是建文帝朱允炆,据说建文帝在此在隐居15年之久;另一个是曾在此游历的徐霞客,他正是为寻访建文帝的真迹而来。我们沿着徐霞客的足迹,来到这座正在重修的应天寿佛寺,据说建文帝手迹的“万山第一”题额就悬挂在外……

邕州巷

徐霞客:考察一月游记遗失

如今:寻找徐霞客当年的寓所崇善寺

当年,徐霞客与静闻和尚一路沿江经过青秀山、豹子石而抵南宁城下。遗憾的是,他在南宁城厢近一个月的考察游记都遗失了。除了崇善寺等少数几个地方外,我们无从追寻徐霞客在南宁城走过哪些地方、做过什么事情。

很多老街深巷已随着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而消失殆尽,要在一片高楼大厦中发现古建筑,还真要有点运气才行。在我们寻找粤东会馆的路上,幸运地邂逅了新会书院。这座由广东新会商人兴建的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初年,重修于道光年间。现存有三殿两廊,为南宁市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经变成了一座邕剧戏院与博物馆。

相比之下,粤东会馆的遭遇就让人寒心了。徐霞客一行住过的崇善寺距今粤东会馆不远,想必当年他也曾匆匆路过此地,不过当时还未建此会馆。粤东会馆建于清乾隆初年,由广东旅邕商帮集资兴建,曾是民国年间南宁最雄伟的会馆建筑,可现在仅剩下前进头门了,而崇善寺的一些石碑与石础据说就存放于此。当我们满怀希望来到粤东会馆时,管理人员告知“内部维修,暂不开放”,说完便将门关上。遗憾之余,我们透过会馆右侧“居仁门”的缝隙,又发现门后巷子里堆放着许多碑刻与古建筑部件,我们只能怀着沮丧的心情隔着门缝用相机记录下它们的保存状况。

离开了粤东会馆,我们来到了崇善寺旧址,今南宁一中,希望能在里面找到崇善寺的一丝痕迹。据南宁一中的王涛老师告诉我们,崇善寺遗址就在学校内,但早已改建成教职工宿舍了,旧迹无存,相关的出土文物也都在一些文保单位保存。不过学校为了纪念徐霞客,在校园内修建了一座徐霞客的石雕像。这座徐霞客雕像目视前方,背着左手,右手拿着草帽,颇似一幅刚攀上山顶眺望远方的样子,雕像的后基座上,还刻着徐霞客与崇善寺的故事。崇善寺已无处觅迹,而300多年前来过的徐霞客又“回来”了。多希望他能开口说话,帮我们拼合《游记》中的“碎片”,找到他在南宁曾经待过的地方啊!

这次沿着徐霞客足迹进行的穿越时空的对证,让人喜忧参半。

喜的是当年很多府城、县城、墟市与村落如今都焕然一新,很多名胜也得到保护与开发。“壶城”柳州与南宁——这座徐霞客的遗憾之地——都俨然成了现代化都市;很多当年的墟市如今都升级为乡镇(如融水和睦镇、桂平麻峒镇、罗播乡、罗秀镇、油麻镇,容县容西乡、石头镇等),呈现出一片繁华安祥的景象;徐霞客走过的一些地方,或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或开发成旅游胜地(如真仙岩、柳侯祠、白石山、都峤山等),添设了安全措施,使得现代人得以踏足。

忧的是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冲击与破坏。一路走过来,我们看到很多岩洞因为开矿而遭到无情的损毁,很多城墙、城楼、老房子、祠庙与碑刻等,如今只留下了一些残垣断壁,远非徐霞客当年所见面貌。我们还需自我反省、加大保护力度。

石钟山记教案篇8

这名“十佳警嫂”叫宋石燕,她的丈夫罗金维是公安部和湖北省政府表彰的“全国公安战线二级英模”、“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见义勇为英雄”……站起来带头鼓掌的警察就是罗金维。

13年前一个寒冬的凌晨,罗金维孤身与两名歹徒搏斗身负重伤,右脑被摘除,成为植物人。2004年春,宋石燕在罗金维第一次短暂的婚姻解体后,毅然与重度伤残的罗金维结为伴侣。8年来,她的无疆大爱注满了这个家庭的3000个日日夜夜,在她的精心照护下,罗金维各项功能得到较好恢复,不仅生活能够自理,还用左手写下了15册日记,并重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工作岗位。

遭遇婚变,英雄用利锯锯向手腕

罗金维,1975年8月出生于湖北长阳三里店一个农民家庭。1997年7月,他从湖北警官学院毕业,被分配到长阳鸭子口派出所,当了一名治安警察。

1999年1月23日凌晨6时许,骤然响起的电话铃声打破了鄂西大山里这个寒冷的黎明。正在值班的罗金维突然接到报警:两名盗窃犯打伤拦截的村民后,正沿着清江向东逃窜。由于所里人手少,罗金维接警后立即孤身出警。当他正沿布满冰雪的山径搜索前进时,突然与一名歹徒遭遇,他迅猛地将对方扑倒在地。不料,另一名潜伏在灌木丛里的歹徒竟凶狠地举起木棒,从后面向他的头部猛击下去。“咔嚓”一声,木棒断成两截,歹徒举起手中的半截,又朝他后脑打下去,罗金维强忍着剧痛,艰难地从地上爬起。凶残的歹徒再次举起一块30多斤重的石块砸向他的腰部……

当天下午,罗金维被送往长阳县人民医院紧急抢救。手术从下午3时15分持续到晚上11时28分。术后,罗金维的生命体征很不稳定,危在旦夕。院方连夜请来宜昌市中心医院脑外科专家蔡浩实施第二次开颅手术,摘除了严重损坏的右脑……走出手术室时,老专家遗憾地告诉家属:“伤者生命是无大碍了,但他苏醒的可能性极其渺茫,很可能终身成为‘植物人’……”

奇迹在预料之外出现。4月5日下午,或许是亲人和战友们的泣血呼唤感动了上苍,昏迷了65天的罗金维终于微微睁开了眼帘……此后,罗金维又经过了几个月的恢复治疗,于1999年国庆节出院回家。此时,他失去了记忆、声音和智商,成为一个24岁的“婴儿”,脑伤还引发了严重癫痫……

罗金维的父亲罗庆钧是河南南阳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来长阳走乡串户帮人做家具,与金维母亲相识结婚,36岁才生下金维,老两口疼爱有加。现在,眼见儿子刚刚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就伤成这样,将终身无缘正常人的生活,老两口心如刀割。为了照顾金维,父亲将在北京打工的小儿子催回了家。罗庆钧放下手中的木工活,老伴也将在县城桂花园市场开的加工店关了,一家三口围在金维床前忙个不停……

每日,弟弟不停地给哥按摩,爸爸就在旁边讲他小时候的故事,妈妈做完杂事,也来和儿子“聊天”,深情地呼唤他……终于,4个月之后的一天,金维又一次睁开了眼睛,口里竟弱弱地喊出了一声“妈”,一家人喜极而泣。由于长期卧床,为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罗庆钧每天把儿子抱起来靠床坐一会儿,当他坚持不了了,就让他躺下休息一会儿……

2001年春,迫于生计,加工店重新开业,母亲将曾在店里打过工的山里姑娘龙映红请来当帮手。21岁的龙姑娘每天打理小店的生意后,十分贴心地照顾着金维。随着接触增多,金维的事迹和品质渐渐感化了她。一天,她主动向金维妈妈提出要和金维结为终身伴侣。金维出事后,老两口有个心病始终埋在心里:两人“百年”后,谁来照顾残疾儿子?现在龙姑娘主动提出婚事,金维父母自是喜得合不拢嘴。当年9月,金维和龙映红结婚,次年6月,儿子罗自辉出生了。

可惜好景不长。2003年6月,龙映红丢下嗷嗷待哺的儿子,突然离家出走。家人遍寻不着,直到当年春节她才跚跚回来。晚上,她嗫嚅着提出离婚。她认为,与一个重度残疾人生活一辈子实在不值。尽管罗家人大度地答应了,但龙映红却并没有去办离婚手续,而是在正月初二早上又从这个家中消失了。半年后,龙映红仍然音信杳无。鉴于婚姻已名存实亡,罗家向县法院离婚,县法院在龙映红缺席的情况下判决婚约解除,1岁多的儿子判给了罗金维。

金维失去了妻子,这个家庭变得风雨飘摇。小自辉不吃不喝,整天哭喊着要妈妈……情绪低落的罗金维,不时做出一些极端举动。一次,感到绝望的罗金维偷偷将一把锯条藏在拖把里爬进了厕所,然后关上厕所门,用锯条将右手腕锯开一道口子,鲜血直流……

天降大爱。“田螺”姑娘千里求药治顽疾

2004年初夏的一天,碧波如玉的清江河畔,山杜鹃艳红似火。从花丛里延伸出来的山径上,一名青年女子急匆匆地向县城赶来……

这个女子叫宋石燕,1970年10月出生于长阳深山里一个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因家庭贫困,主动放弃大学梦,回家帮父母料理土地,后来到外地打工。她曾有过一次不幸的婚姻,与前夫有个女儿在乡下小学读书。

2003年5月的一天,宋石燕偶然看到当地《三峡日报》都市版显著位置刊发的《英雄罗金维真情唤妻回家》的报道,心中十分感动和同情。之后,她又陆续从其他媒体和亲友口中得知了罗金维的英雄事迹和不幸遭遇,心中掀起了层层波澜……经过半年的了解和思考,她决定用自己的情和慰英雄受伤的心灵,以自己的生命陪伴照顾英雄一辈子。可当她把心思告诉妈妈后,却遭到了父母的质疑。妈妈对唯一的女儿说:“燕儿啊,你可要想好,这不是三年五载,是一辈子的事啊!小罗是好人,是英雄,可他毕竟严重残疾了,你能跟他吃一辈子苦吗?”“妈,您放心,我看好的事,是一定要做到底的,我甘心情愿今生今世伺候他一辈子!”石燕坚定地说。

不久后的一天,石燕来到罗家。一幅令人心酸的情景呈现在她的面前:脸色苍白的金维半躺在床上,弟弟端着水杯抱住他的头在给他喂药,两鬓斑白的金维爸正吃力地为他做着按摩,零乱不堪的客厅里,一岁多的小自辉坐在地上玩一个旧玩具车。宛如神话故事里那个美丽善良的“田螺姑娘”,像突然从水缸里钻出来一样,尽管此前有亲友给罗家人通了气,但当年轻俊秀的石燕蓦然进门时,罗家人还是惊喜万分——儿子的婚事总算又有了一丝希望;但也不无担忧——这个“媳妇”会不会又是家中的“过客”?

石燕决定拿出实际行动打消罗家人的顾虑。当天,她就里里外外地将屋子收拾了一遍,又把一家人换下的一大盆衣服搓洗晾晒了,一直忙得满头大汗,这令罗家人十分感动。

自从进了罗家的门,石燕什么事都抢着做,很快便融入了这个家庭。石燕比金维年长一岁,她总是大姐姐一般对金维体贴入微,每天给他擦洗身子,做按摩,给他喂饭、喂药……渐渐地,金维也喜欢上了石燕。

2004年10月15日,金维和石燕喜结良缘。金维父母在酒店置办了婚宴,县公安局等单位领导和亲友齐聚一堂,共度这个值得庆贺的时刻。当端庄秀丽的石燕将坐着轮椅的罗金维推进婚礼大厅时,全场祝福的掌声经久不息……

深夜,皎洁的月光透过窗前的冬青间隙洒向房内。凝视着如水的月光,石燕久久不能入睡:与这个家庭结缘,就要勇于担当;与丈夫牵手,就要用生命来化解他肉体和心灵上的伤痕。丈夫现在身体功能、智商都需要恢复,还有严重的癫痫……

那是来罗家不久的一天中午,石燕突见金维从轮椅上一头栽倒在地,全身剧烈抽搐,双眼翻白,血水顺着口角往下直淌……症状持续了四五分钟后,金维大汗淋漓,脸色苍白,衣服全湿透了,裤裆里拉满了排泄物。由于发病时咬破舌头,血水仍不断地从嘴角流出。石燕赶紧和婆母一起,把金维抬到卫生间清洗干净,又换上干净衣服,然后抬到床上休息。

2004年寒冬的一天,中原大地白雪盈野。石燕一路风雪,千里迢迢北上郑州……

丈夫发病的痛苦情景,在石燕心中留下了刀砍斧凿般的记忆。她下定决心,要为丈夫寻医问药,缓解丈夫的痛苦。她找到了许多关于癫痫病的资料进行研究,到同城的一些癫痫患者家中,询问治疗方法,还上网查询治疗癫痫的信息,并到县图书馆的大量报刊杂志上查看治疗癫痫的广告。终于有一天,石燕从报纸上了解到河南郑州一家医院研制的一种中成药,让不少患者服用后效果显著。

到达郑州后,石燕按照地址一路询问,穿过了数不清的大街小巷,才找到这家医院,她向治疗癫痫病的教授详细介绍了丈夫病情,一次购买了400多元的药。为了节省开支,她在火车站候车厅冻了一夜才乘上次日的返程火车。丈夫服用药后,发病次数虽然减少了,但还时有发作。发病时总是咬破舌头,疼得饭也吃不下。石燕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医生告诉她,癫痫发作有咬断舌头的危险。一旦发病,要及时把毛巾塞进患者嘴里。2009年正月初二,金维在厕所突然发病。石燕在往金维嘴里塞毛巾时被咬住了中指,钻心的疼痛持续了4分多钟,咬破的中指血流不止……

如何使金维摆脱癫痫的折磨?焦虑之中,石燕打长途电话咨询医生,遵医嘱加大了用药剂量,丈夫病情终于得到有效控制,发病次数由当初的每昼夜10多次,降为三个多月才一次,发病的程度也轻了很多。

爱情支撑。倒下的丈夫站起来

恢复金维的身体功能和智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石燕决心用智慧和情爱重塑丈夫。

学站立,成为金维恢复身体功能的第一步。石燕时而与婆母,时而和公爹一起,把金维从床上架下来,两边搀扶着站在床前。由于长时间卧床,刚一站立,金维全身发抖,一会儿就大汗直流,还伴有恶心。每每这时,石燕就慢慢让他向后刮在床上休息一下,再架起来锻炼。一次,正在站立中,金维突然往前一栽,石燕赶紧跨前一步,双手抱住他的腰,将他支撑住没有倒下。这样练了些日子,金维由最初的一分钟、二分钟,到后来可以站立五分钟了。于是拄着双拐学迈步,石燕和婆母两边搀着他。开始一抬腿就痛得厉害,金维咬着牙坚持,走着走着就哭了。每当这时,石燕就一边给他擦泪水,一边逗他乐:“哎呀,大男人,哭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呀!”当他能走几步后,石燕就蹲在他前方七八步远的地方,向他招手:“过来呀,向着我来,坚持就是胜利!”有一次,金维蹒跚着向前迈步时,脚下一滑向前倒去,石燕飞步向前欲扛住他,但她和丈夫还是倒在了地上,她用血肉之躯为丈夫垫住了坚硬的地板,自己的后脑勺却磕了个青包,疼了好些日子。

金维的肢体开始复活了,但他的意识还混沌未开。石燕像一个幼师一样,每天教他发音,扳着他的手指教他数数。花了3个多月,他终于把阿拉伯数字数到了10。之后,石燕又在客厅里挂上小黑板,用粉笔写上他的名字或一些常用字,教他认读,手把手地教他用左手练习写字(右臂伤残)。有时,金维偷懒,不想练了,石燕就哄着他练。看电视时,屏幕上一出现字,石燕就喊:“金维,这是什么字?”笔画多的字,他能认识,简单的字他却认不出来。石燕就把他一些不认识的字,写在小方块纸上,剪下贴在床头,每天睡前和起床时,都要不厌其烦地教他。认熟后,再换新的生字……

为了进一步强化身体功能锻炼,石燕与公爹婆母商量,为金维购回了跑步机、循环机、仰卧起坐机……石燕每天从店里回来后,总是不顾疲累,笑呵呵地喊:“金维,今天还有节目啊!快来呀!”喊着,就扶着金维上各种器械依次进行锻炼。全家人都在一旁笑着鼓劲,为他擦汗。做完这些项目,石燕又搀着丈夫到门前的公路上行走锻炼,寒来暑往,风雨无阻。

在智商开发上做到循序渐进。金维有了一些基础后,石燕为他买回了拼音书、新华字典、笔记本和笔,每天给他布置作业,晚上用红笔给他批改,写的好就画个五星。一天,石燕给他的作业画了5个五星,伸出大拇指说:“老公,你真棒!”金维高兴得呵呵直笑。三年多来,在妻子的鼓励和帮助下,金维以顽强的毅力刻苦学习,用左手将一本字典反复抄了三遍,手都起了老茧,撂起的本子有二尺多高,用了130多支铅笔。

石燕常用商店购物等方式,锻炼金维的思维和计算能力。熙熙攘接的超市水果摊前,石燕递给金维50元钱说:“你给我秤5斤苹果,5元1斤,要付多少钱?”“25元。”“我给你50元,应找回多少钱?”金维沉默了一下:“应找25元。”“老公,恭喜你答对了!”

从2006年春天起,罗金维开始写日记。他随身带着一本记事本,遇到什么记什么。凡不认识的字、朋友们的名字、电话号码或新闻联播里的重大新闻、公安系统的新闻信息,局里、所里破获的案子,他都慢慢记录下来。开始一天只写20多个字,后来写到100多字,7年如一日坚持不断,整整写满了15册记事本,很多内容与他的职业有关:

2007年7月30日是这样写的:“赌博打牌的根源是什么?”“放高利贷不还账”。

2009年5月5日,他结合自身经历写道:“公安是一个冒险的职业,冒险是公安的职责。”

2010年8月22日记载的是一起抢劫案。

2011年10月18日记载的是一起盗窃案,

透过这些字迹歪扭的日记,罗金维身残志坚、不懈进取的精神和崇尚公安职业的品质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

金维开始出去走路,石燕总陪在他身边。后来,金维坚持一个人走。为了联系,石燕给他购买了手机,又教会他使用。金维出去后,石燕不断打手机询问情况。冬天天冷,金维伤残的右手要保持暖和,石燕为他赶织了毛线手套。由于右手失去知觉,戴的手套不知什么时候就丢了。石燕织了一只又一只,最后,石燕就用带子给他扎牢。冬天,为了舒筋活血,石燕每天为他烧热水泡脚,每个礼拜都烧热水给他洗澡。

距金维家400多米的县一中是他的母校。走到这里,看到明亮的教室,听着朗朗的书声,青青子衿的校园生活便缓缓从他断裂的记忆中浮上来,激动之下,他每天都坚持走完400米看望母校。随着身体各项功能的逐步恢复,他将每天走路锻炼的时间增加到3小时,行程达到6公里。

无怨无悔。一辈子做你的守护神

2012年农历腊月廿九,寒风裹挟着大片雪花在山谷里翻滚。石燕和金维拉着女儿,在漫天的风雪中向山上的娘家爬去——早晨,大山里的妈妈在电话中哽咽道:“燕儿,你哥走了,你快回来送送他吧……”得到噩耗,石燕悲痛欲绝。原来她唯一的哥哥在2010年9月患了肺癌,腊月廿四在宜昌中心医院做了大手术。当年春节,石燕才得空赶到宜昌看望哥哥,陪哥嫂在医院吃了顿伤感的团圆饭。因心里牵挂着金维,当天下午就匆匆赶回了家。哥出院后,在家治疗一年多,因照料金维和打理店铺,石燕没有回去照料一天,只是在电话里问候过哥的病情,哥为了宽她的心,总是谎说有好转。谁想到,哥竟在春节前两天——农历腊月廿八凌晨辞世而去。石燕立即租了辆面的,冒雪赶到百余公里外的老家。抱着哥的遗相,石燕泪如雨下……

与金维结婚8年来,石燕把根扎在了罗家。她一心一意照顾金维,孝敬公爹婆母,几乎忘了回娘家的路。即使逢年过节,爸妈面前也很少出现她的身影。她把全部心血都倾注给了罗家——儿子罗自辉虽非亲生,但石燕对他疼爱有加,总是想方设法逗他玩,让他高兴。上学后,每天早晚她按时送接,从没有落下一次。日久生情,自辉一见石燕就喊着“妈妈”扑进她的怀中。石燕的孝心也为左邻右合称道。冬天,店里的生意比较好,也是最冷最苦的季节。深夜回家后,石燕不顾自己劳累,总是先给妈妈、爸爸泡杯热茶递到手里,然后烧热水给两位老人泡脚,再进厨房为一家人做饭;老人病了,她像亲女儿一样伺候。

石燕还是一名思想工作者。随着身体功能的恢复,金维时常到所里和局里几个大学同学办公室坐坐。有一天,石燕突然发现金维回来后垂头不语,情绪有些低落。“金维呀,有什么事不高兴啊?给姐说说!”石燕关切地问。“唉,同学们都在上班,有的还当了科长、所长,都进步了,我的大学白读了……”这时,石燕就拿出那本载有罗金维英雄事迹的书《血染的风采》,耐心开导他:“你受重伤昏迷了60多天,现在能恢复到这样很不错了。你瞧这本书上刊载的公安部的4个二级英模,前边三个都牺牲了,就你还在人世,你是幸运的!康复后还可以上班,争取进步啊!”从此,不管刮风下雨,金维的功能锻炼更加刻苦。

2011年夏的一天,渴望工作的金维来到局政委办公室,说:“民警罗金维,身体康复,请求安排工作!”说着,将近年写的10多册日记放到办公桌上。政委看了部分日记,十分惊讶:一个几近植物人的二级伤残者,竟然用左手写下了这么多的日记,还有不少内容记录的是公安工作、刑案案情……罗金维顽强的毅力和如火的工作热情从日记的字里行间凸显,政委感动不已。他当即与局长通了电话,决定请金维到镇派出所,半天上班,半天休养。次日早晨,金维穿上了久违的警服,精神抖擞地来到所里报到。此后,风雨无阻,他每天按时到所里签到,然后阅读报纸和文件,有时也参加所里的案情分析会。因语言功能尚需进一步恢复,暂不参加出警。

罗金维勇斗歹徒的壮举已过去10多年,英雄的光环已渐渐褪去,但各级政府并没有忘记罗金维。2012年2月,中国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公安部公共关系部的领导在省、市公安厅、局领导陪同下,上门慰问了罗金维;长阳历届县委书记春节前都上门看望、鼓励他,解决各种困难;组织部、公安局、民政局、工会逢年过节都送上慰问金。2008年10月,罗金维还获得了湖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每月800元的资助。

金维母亲的加工店现已分离成两家独立的小店,由于诚实守信,又是英雄的母亲和妻子所开,广受关注,生意日益红火。

近日,作者到罗家采访,看到这个家庭融洽和睦,成员亲密无间。金维父母不住口地夸赞石燕是个孝顺、贤慧、能干的好儿媳。金维接过爸妈的话茬,无限动情地说:“我们这个家是世界上最幸福、最美满的一家!我永远感谢我的妻子!”站在一旁的宋石燕清秀的脸庞上,绽开了比山崖上的映山红还要灿烂的微笑。

上一篇:我爱我家教案范文 下一篇:幼儿舞蹈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