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公主改编剧本范文

时间:2023-10-26 22:56:43

白雪公主改编剧本

白雪公主改编剧本篇1

    根据已有的小说、剧本、电影、动漫等改编话剧、舞台剧的现象比较普遍,而由此引发的版权纠纷也越来越多。近日,北京市石景山区法院受理了一起《小魔仙与白雪公主》舞台剧演出引发的着作权纠纷案件。

    原告广州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诉称,其为《巴啦啦小魔仙》系列作品及其中动漫人物(包括但不限于美琪、美雪、莉莉、小蓝等)、道具等美术作品、音乐的着作权人。被告北京某艺术剧团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且未支付报酬,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西路390号荆州凯乐大剧院“全球通亲子剧场”演出了舞台剧芭拉芭拉《小魔仙与白雪公主》,该舞台剧擅自使用、修改了原告《巴啦啦小魔仙》系列作品中的美术作品形象小蓝、美琪、美雪。另一被告某通信公司为该舞台剧演出的主办单位。原告认为两被告的行为侵害了原告的着作权,给原告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故原告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两被告:连带赔偿原告经济损失20万元;承担本案诉讼费。

    目前,本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白雪公主改编剧本篇2

电视剧《白发》插曲歌曲盘点

1.《小至》

这首歌是电视剧《白发》中的主题曲,由流畅作词,谭璇作曲,郁可唯和李治廷合唱的。作为电视剧的主题曲,整首歌透露着怀念,惋惜的感觉,歌词主要在歌颂容乐和无忧之间的虐心感情。特别是那句秋日已过半,冬末至圆满,就是在告诉我们他们之间这份感情的纠结。

2.《邀月》

这首歌是电视剧《白发》中的一首插曲,由段思思作词,谭璇作曲,由李琦演唱的。李琦是参加《中国好声音》出道的,李琦为很多的电视剧等都演唱过插曲、主题曲和片尾曲等。其中最经典的就有《金玉良缘》,《我的青春高八度》,而《邀月》这首歌也非常好听,特别是歌曲的包含的情感。

3.《若雪》

这首歌是电视剧《白发》中的插曲,由徐仲邻作词,李治廷作曲,而且还是李治廷自己演唱的。李治廷在本剧中饰演的是男主无忧,他的身份是北临王子,也是北临皇帝。对于李治廷而言,他既是演员也是歌手,不管是单曲还是电影电视作品也有很多。在这部剧中李治廷受到了不少吐槽,但是在不少观众心中,李治廷的演技和颜值还是挺高的。

4.《忘忧》

这首歌是电视剧《白发》中的插曲,由段思思作词,陈思同作曲,张雪迎演唱。张雪迎在本剧中饰演女主容乐,她的身份是长公主。对于张雪迎,其实也算童星出身的吧,其荧幕作品也有很多部,在今天看来,张雪迎的演技提高了不少,在这部剧中也深受观众喜爱。

5.《红尘微烫》

这首歌是电视剧《白发》中的插曲之一,由段思思作词,黄铂作曲,陆翊演唱的。这首歌一开始就是很强的副歌,回忆蒸发,凝思念成花,这首歌主要就是写的是无忧和容乐之间的感情纠葛,当然,在容齐的感情问题上,这首歌也非常应景和贴合其心理活动。

6.《离舟》

这首歌是电视剧《白发》中的插曲,由流畅作词,陈思同作曲,苏醒演唱的。苏醒近几年很少在荧幕上出现,曾经快男出身的他在当时是非常知名的,但是在中间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就变样了,但是这首歌透露着的情感却很真实很怀念。

7.《心锁》

这首歌是电视剧《白发》中的一首插曲,由流刘畅填词,曾缔作曲,金润吉演唱的。金润吉的歌很有味道,在电视剧《我只喜欢你》中金润吉也有演唱过插曲,也是一首很有味道很有feel的歌,除此之外,金润吉还未多部电视剧演唱过插曲,就如《推手》以及《双世宠妃》。

白雪公主改编剧本篇3

1.仙剑奇侠传1

《仙剑奇侠传1》是根据热门游戏《仙剑奇侠传》进行改编,采用当时的新人演员胡歌和刘亦菲来担任主角,讲述了李逍遥在寻找赵灵儿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奇遇,最终与拜月教主终极一战的故事,经典的配乐与紧凑的剧情,都让这部剧成为了如今的经典。

2.仙剑奇侠传3

《仙剑奇侠传3》讲述的是当年威慑四方的飞蓬元帅转世成当铺的小混混景天,遇到了由圣果转生的堂堂唐家大小姐唐雪见,和千年之前的亲妹妹龙葵,还有蜀山大弟子徐长卿去凑齐五灵珠拯救苍生的故事,里面每个小故事都能引发深思。

3.花千骨

《花千骨》是根据同名小说《花千骨》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剧中讲述了有着妖神之血的花千骨与她的师尊白子画,还有痴恋小骨的魔界尊主杀阡陌之间的虐恋,这部剧可以说是2015年的现象级电视剧,说是全民追剧也不为过,赵丽颖也凭花千骨角色一跃成为一线女星。

4.古剑奇谭

《古剑奇谭》讲述的是自小身上便带有煞气、惨遭灭门失忆后的百里屠苏,遇上了小时候的玩伴风晴雪,还有欧阳少恭、方兰生、襄玲,一起打怪升级的故事,这部剧的火爆程度直接让百里屠苏的扮演者李易峰成为顶流小生。

5.轩辕剑之天之痕

《轩辕剑之天之痕》讲述的是大地皇子陈靖仇在守护昆仑镜时,遇到了拓拔族的二公主和宇文拓来抢夺,整个村子被冰封,为了救村子的人,与挞拔玉儿踏上了寻找其他神器的路途,还遇到了女娲之女雪儿和宇文拓的一魄剑痴大哥。

6.陈情令

要说2019年什么剧最火,那就属双男主戏的《陈情令》了,通过经典小说《魔道祖师》改编,讲述的是云梦故人之子魏无羡与姑苏蓝氏蓝湛之间的故事,凭此剧,肖战与王一博一下子涨粉无数。

7.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虽然这本小说有抄袭的争议,但是电视剧还是很火的,讲述的是青丘女君白浅与天界太子夜华之间的爱情故事,当年微博上一群人等着素素跳诛仙台,热搜更是上了无数次。

8.香蜜沉沉烬如霜

《香蜜沉沉烬如霜》是由邓伦、杨紫和罗云熙主演的仙侠剧,也是改自同名小说,讲述的是花界之女“小葡萄”锦觅与天界大皇子润玉和二皇子旭凤之间的三角痴恋的故事,该剧的场景和服饰都很良心,全员的演技都在线。

9.择天记

一句“逆天改命”,成为了2017年的年度热词,该电视剧由顶级流量小生鹿晗和娜扎主演,讲述的是体弱的陈长生为了“逆天改命”来到神都,然后结实了一群好伙伴的故事,由当时的顶流鹿晗担演陈长生,该剧的流量自是不用愁。

10.青云志

《青云志》是根据玄幻小说《诛仙》改编而成,讲述的是武功低微的张小凡因机缘巧合得到了根“烧火棒”,在升级打怪的过程中,与鬼王之女碧瑶和同门陆雪琪三人之间的爱情故事,由李易峰和赵丽颖饰演男女主角。

白雪公主改编剧本篇4

《白雪公主》是以德国文学家格林兄弟的同名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动画片,是美国迪士尼电影制片厂早期的优秀作品。《白雪公主》是世界文学名着《格林童话》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是看过该片的儿童都非常喜爱的动画片。

故事描述了一位有雪一样的肌肤,如血一样鲜红的嘴唇的美丽公主,王后因为嫉恨白雪公主的美丽而再三地陷害她,白雪公主虽遭陷害,但未曾改变她那颗纯洁善良的心灵。一群十分正义的小矮人不顾一切地帮助她,可爱的小动物也非常爱她。最终邪恶的王后自食恶果——坠崖而死。白雪公主因为真爱而复活。整部动画片把故事中的人性的善良和邪恶、可爱与可恨,以儿童的视角刻画出来,充满了温馨感人的艺术魅力。

时空顺序的结构有着明确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尾四个段落,故事情节紧凑,发展演变也脉络清晰,好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坏人最后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王后跌落山崖。故事情节简洁有趣,音乐在影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幽默贯穿在影片之中,细腻的情感、积极的主题蕴涵其中。

视听形象绝不是对于文字的图解,而是充分发挥自身语言系统(画面语言、声音语言、造型语言、光效语言、色彩语言、影调语言,电子特技手段等)的优势,结合创作人员对童话故事独到的理解和审美认知,在灵活的时空变换和精心构筑的画面组接中,使童话故事深藏的优美意境、纯美人性得以显影,诱发着儿童丰富的想像力,…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

一、视听形象传神

感受与理解动画片《白雪公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是以感受艺术形象为基础。观看动画片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儿童对艺术形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生动直观的银幕形象带有强烈的美感效应,能使人转瞬间领略到它的美,审美感受主要是感性的体验,并伴随理性认识的一种精神活动。

视觉方面,动画片《白雪公主》角色设计形式上的形象化,使角色个性鲜明。形象化的角色富有趣味性,正反派或不同个性的角色从外表上很容易辨别。整体形象设计上又具有传神的夸张性,往往能将角色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正面人物白雪公主美丽——皮肤白、嘴唇红,性格善良;猎人健壮憨厚;小矮人可爱的名字与其性格相一致;小动物写实的可爱形象。

对于人物的设计是写实风格和原有的卡通风格相结合,人物没有什么变形和夸张,人物动作设计写实。矮人动作设计富有弹性,动物的动作设计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其可爱有趣的一面使人物取代动物成为主角。

色彩,也是一种语言。色彩的艺术表现与合理配置,可以确定影片的情绪基调。画面因为故事情节的不同、人物形象不同,色调对比大,冷暖分明,渲染气氛,突出主体,在王后出现的场景中,色调是冷的,主要以黑色为主;在白雪公主出现的场景中,色调随着白雪公主的不同境况,配有冷暖色调。白雪公主在逃往大森林的途中是以黑色为主色调,在和小矮人一起时是明亮的自然的彩色,在吃了王后的毒苹果时又是以黑色为主的色调。

听觉方面,音乐是一种表达深层情感的语言,与动画片相结合,构成动画片表意、抒情的重要语言形态,音乐作为叙事工具,是美国动画片的重要特征,将音乐语言的听觉形象和画面语言的视觉形象结合为一体,并利用富有想象力的音效加强画面的夸张与力度,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观赏效果。动画音乐可烘托气氛,交代环境与剧情,不仅能营造出一种恰如其分的基调,同时结合歌词,还可以直接有效地将观众引入影片的情景当中。音乐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动画的艺术表现力和想象力。

在动画片《白雪公主》中,随着故事的发展,有背景音乐衬托剧情、烘托气氛,有插曲与剧情相得益彰。其中有三首音乐与趣味性的场景相结合,给影片带来了更多的审美愉悦。小矮人劳动场面的音乐,符合矮人劳动的明快节奏,可以感受到劳动的乐趣;白雪公主和小动物给矮人打扫房间时的音乐与小动物的形象和动作结合,给人以愉悦的感觉;白雪公主和矮人一起跳舞的音乐,动感十足,滑稽可笑,把剧情推向高潮,与剧情骤然转变形成对比,增添了故事的感染力。

人声语言构成了动画片中的主要有声语言形态,能够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人声的音色、音高、节奏、力度,都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王后说话时音色暗,节奏放慢,音高比较高,充满了阴森和恐怖的感觉,对于塑造其阴险的性格起着重要作用;白雪公主的音色明亮,节奏欢快,音高比较平和,给人以亲切的感觉,对于塑造其善良的性格起着重要作用。

三、喜剧因素增添审美趣味性

笑是喜剧的目的之一,一切形式的笑、包括生理的笑,心理的笑,包括喜剧引起的笑,都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这是作为审美形态之一的喜剧所要发挥的功能。与一般的心理的笑相比较,喜剧性的笑最突出的一点在于,它是作为一种审美态度而出现的,在它的背后,隐含着发笑者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评价。儿童具有游戏心境,在观看动画片时持游戏态度随时准备接受喜剧性情景的刺激和暗示,并随之产生笑的情感。

矮人和小动物这些配角为影片增添了各种噱头和笑料,使影片对儿童的吸引力大增,给儿童带来无穷的欢乐。在动画片《白雪公主》中,一直都穿插着喜剧因素。

可爱的糊涂蛋就是一个喜剧人物,小矮人在开矿中,把宝石放在了眼睛上,在扔矿石袋子的时候,把自己也扔进了储藏间;在回家的路上,走路的方式也很独特,回家后洗手时吞进肥皂的画面,和白雪公主跳舞的片段;还有要休息时,糊涂蛋悄悄地先去占领最舒服的沙发的画面,糊涂蛋在去工作前和白雪公主吻别的画面,糊涂蛋的可爱、可笑、不糊涂的行动,惹得儿童在观看影片时大笑。另一个矮人爱生气,表面上严肃、爱生气,其实也有喜剧情节,洗手时被人愚弄的场面。和白雪公主告别时因为得到了白雪公主的吻别,表面严肃内心喜悦而撞上树、落下水、碰了头的场面。小动物们在影片中也增添了许多戏剧情景,小乌龟因为爬得慢而处处搞笑,在给小矮人打扫房间时处处充满了喜剧情景,小松鼠用尾巴扫土,小乌龟的肚子被当做搓衣板……正是这些配角发挥的喜剧性,让儿童在观看动画片时,虽然有王后阴谋的危险存在,但搞笑的场面一直让儿童哈哈大笑,使儿童在潜意识中去除紧张感,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对于片中秃鹫的解释,可以让儿童得知王后的下场,但是对于王后摔下山崖的形象未予直接表现,这种画外之景、言外之意,一方面,对孩子的心里有一种对死的认识的保护性心理;另一方面,也能够达到让孩子通过联想认识到王后没有好下场的效果。

儿童也需要放松,人在心理紧张时,身体也会紧张,心理上的松弛,能缓解儿童身体上的紧绷状态,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因为剧中存在王后要杀害白雪公主的不安全因素,所以笑能给儿童带来安全感,满足其安全感的需要。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还证明:操作性微笑的发展则明显地依赖于笑本身所引起的愉快后果。所以,不仅是愉快情绪引起笑,而且,笑也能促使有机体产生愉快情绪,因为笑增进了生命活力。

四、艺术表达感人

艺术能够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艺术是一种交际的手段,是求取进步的手段,是人类向前进到完善的手段,人类可以通过语言交流思想,可以通过艺术去和所有的人交流情感——无论是和现代的人还是和过去的人。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

儿童观看《白雪公主》,其情绪情感与影片产生共鸣,儿童对美与丑的认识,是儿童在感觉、知觉外部世界的 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因素与成熟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儿童知觉的发展和完善。欣赏动画片,作为感觉、知觉的间接经验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儿童期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逻辑思维处于萌芽阶段。儿童经验的过程是经由直觉的感知特征到直观的具体形象特征,再发展到抽象的本质特征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在表象到内在意义的递进发展过程。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动画片中白雪公主和矮人们生活的活泼、欢快的音乐与王后施展阴谋过程中阴沉、恐惧的音乐形成对比;白雪公主的美丽善良与王后阴险狡诈的对比。以丑来配美,以恶来配善,结果使美显得更美,善显得更善的鲜明对比的艺术手法,使儿童的感情通过艺术而发展,即善良的代替了不善良的,美好的代替了丑恶的,引发儿童在理性上强烈的趋美向善的需求。

感受与理解动画片《白雪公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是以感受艺术形象为基础,并伴随理性认识的一种精神活动。影视鉴赏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鉴赏者对艺术形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迪斯尼通过动画的形式演绎了这部美丽的童话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丑恶的鞭挞,最终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片中的主题是“人真正的美来自善良”。影片讴歌的是一种真善的美、宽容的美,比较浅显,很容易让儿童接受。

将真善美、正义等积极思想融入动画片中,生动有趣的笑料吸引儿童的感受和注意力,儿童在身心愉悦中心灵受到启迪,把善的和真的作为自己的榜样,动画片的教育意义达到塑造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使儿童的人格得以培养和塑造。

[参考文献]

[1]黄会林,周星,主编,影视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潘智彪,喜剧心理学[M].海口:三环出版社,1989.

[3][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白雪公主改编剧本篇5

黄侯、黄今、黄美三姐妹是《峨眉山下》影片的主演,选其他角色时,万籁天、黄侯都感叹选本地演员之难,遂生办一所培养演员的电影学校之念。万籁天、黄侯一方面抓影片的筹拍工作,一方面拟定学校宗旨,定名为“大同影片公司附属大同电影学校”(简称“大同电影学校”,一些书刊史料称为“大同电影戏剧学校”);任命校长为万籁天,礼聘有“中国话剧第一人”之誉的曾孝谷为学校董事长。曾孝谷系成都人,青年时留学日本,1906年与李叔同(即后来的弘一法师)、欧阳予倩组建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剧 社”,1907年2月在东京上演了由自己改编的“黑奴吁天录”等剧。辛亥革命后,曾孝谷回成都组织“春柳剧社”在悦来茶园公演。曾孝谷还编写了反封建的讽刺剧《好儿子》。“春柳剧社”屡遭地方封建势力和统治当局的压制和迫害,终至被迫关停。以后,曾氏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擅长书画诗词,著有《梦明湖馆诗集》,一直居住在成都小通巷自命名的“梦明湖馆”简舍里。

1933年12月19日,大同电影学校租赁位于布后街已停业的俞园协记剧院为校址,并公布招生简章,正式招生开学。简章申明大同影片公司拍片的目的,是发扬西南文化,介绍四川风景,用四川人,表演四川的社会形态——此是最合理的要求;因而开办大同电影学校,替四川造就电影人才,是最根本的办法。学校开设甲乙班,要求必需具备大同影片公司股东资格,才能报考参加。为广索廉取起见,还设立丙班,不具备股东资格的青年也可报名应试,规定各班学员均可在公司摄制影片时实习。

万籁天、黄侯聘请教员也煞费苦心,其所聘请者皆为学有专长的进步人士。如南国社员陈明中,曾与陈白尘同时服务于1928年田汉领导的南国艺术学院,又与左明、陈白尘建“摩登剧社”并参加演出。陈明中还著有《南国在南京》、《秦淮河畔》、《爱与生命》、《苦酒》等著作。1930年陈明中回成都后组织“摩登剧社”,在成都首次男女演员同台演出《山河泪》等剧,开创了成都话剧演出的新局面。1931年10月该社改名为“现代剧社”。万籁天聘请他来任教务主任和讲课。南国社员匡直是成都大学(后四川大学)戏剧指导,1929年与章泯同时毕业于北平大学艺术系,擅长戏剧理论,返成都后在成都大学任教,又曾任成都市剧人协会理事。还有曾因实践“自我牺性”精神被巴金尊称为“第三先生”的四川盐亭人吴先忧,信奉“劳工神圣”,办学提倡自由教学精神,在华西协合大学社会系毕业后任华西协合高中教务主任。他如成都人闵震东,1930年在张澜任校长的成都大学毕业,到华西协合中学教英文,并在大专院校讲授莎士比亚戏剧课,也受聘本校。大同电影学校校长万籁天是湖北人,早年在北京参加过,曾留学日本东京大学文学系,1924年先后加入上海明星公司、神州公司,参加了《热血男儿》、《难为了妹妹》等多部影片的编导和演出。1927年,他参加田汉领导的南国社,信奉南国社的“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的有力青年,作为艺术上之革命运动”宗旨。万氏经常与洪深、左明、金焰合作,演出不少田汉作品。在《火之跳舞》中,他体验到当时下层劳苦大众的悲惨遭遇。万籁天在教学上提倡“知而好问,然后成才”(荀子语)的精神,加上其他老师循循善诱,使大同电影学校的课堂常成为学术讨论以至争论的场所,不同观点可以对立并存。这也体现了万籁天所倡导的民主精神。

《峨眉山下》开拍后,学校继续上课,但招生生源不很理想,许多贫寒青年对缴学费望而却步。学校这时作了一个决定:招丙班生只要考试合格,学费全免,还包伙食。一些优秀青年如岳池人吴雪、自贡人陈谦益(陈戈)、席明真、朱影樵、高戈(郭衡秋)、朱玉树、刘芳、王化等均得以入学。

学校倡导实践,但能到影片拍摄现场的机会太少,于是学校便利用俞园协记剧院的舞台排练话剧,如南国社的《最先与最后》,陈明中的《星火》、《冷口前线》,左明的《到明天》等剧目。学校正式演出时还卖票招揽观众,以增加收入。后来,万籁天在学校编导并主演了揭露黑暗、倡导反抗的《时势英雄》话剧。刘湘即以政治嫌疑罪名拘捕万籁天,并禁止学校再上演话剧,在教学上设置许多限制。

这样,作为四川省第一所进行现代艺术教育的大同电影学校不得不因政治上的迫害,于1935年初倒闭。万籁天则经黄侯、曾孝谷保释后,最终完成影片《峨眉山下》的后期工作,于1935年9月离开学校去了上海。

万籁天回到上海,加入了田汉发起的上海舞台协会、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与欧阳予倩等主持参与了《娜拉》、《钦差大臣》的排演。“七七事变”爆发后,他经广西来到河南第五战区政治部抗敌剧社任中校社长;1938年底到重庆,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任职。郭沫若组成第三厅教导剧团,万籁天任教务主任。1940年春,万氏到成都航委会神鹰剧团任副团长、四川大学任戏剧教授。抗战期间,万氏来往成渝间组织剧社参加话剧演出。他曾数次当选为重庆“中华全国戏剧抗敌协会”理事、候补监事。抗战胜利后,他去重庆怒吼剧社任导演,组建“陪都剧艺社”。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1950年初万籁天参军加入二野三兵团文工团,后来定职为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曾任辽宁省文联副主席,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万籁天于1977年去世。万籁天终其一生追求进步,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对四川艺术教育和电影制片的扶持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大同电影学校的另一创办人黄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参加了中央军校“血花剧社”。抗战胜利后,黄侯三姐妹曾去重庆筹组“天府影业公司”未果。她们在电影戏剧事业上孜孜追求,亦是后来者的楷模。

大同电影学校学生吴雪、陈戈、席明真等离校后,于1935年初到重庆组织“西南话剧社”、“剧人业余话剧社”组织演出。抗战开始后,已表态抗日的刘湘的侍从副官王少燕与吴雪组建“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简称旅外剧队),王少燕任队长,吴雪任副队长,戴碧湘任中共党支部书记(受中共川康特委领导),陈戈曾任队长。陈戈老乡潘秋、同学朱影樵也参加了旅外剧队。由于国共合作抗战,故旅外剧队下乡活动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女扒手》、《流亡三部曲》,收到很好的效果。1939年在艰难的巡回演出中,他们集体创作并由吴雪、陈戈执笔写出《抓壮丁》讽刺喜剧,演出效果非常强烈。1939年中,旅外剧队与时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的万籁天、辛汉文相遇于北碚。由于有大同电影学校的师生关系,万、辛二人决定参与旅外剧队到广安、岳池等地演出。万籁天帮助旅外剧队排演了陈白尘的《群魔乱舞》,宋之的的《民族万岁》等剧。万籁天还帮助剧队整理了一个话剧演员形体训练的教材。剧队到了岳池,县党部书记官对剧队不友好;但得知万籁天是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官员后,即举行周会请他训话。万籁天为了剧队在岳池的方便,遂穿上黄呢军服,佩戴少将军衔去训话。这样,旅外剧队的岳池演出非常顺利。队上有人由此联想到果戈里的《巡按使》,就编了一副对联以讽此事:“书记长昏开纪念周,万胡子巧扮巡按使”。此后旅外剧队与万、辛两人道别,以“第二战区司令官司令部政治部工作队第二大队”名义由成都经川陕公路转道陕西,于1940年2月到达延安。

吴雪、陈戈、席明真于1938年先后参加中国共产党。席明真于1939年初,转任中共江安县县委书记,仍参加成渝两地的戏剧演出以为掩护,新中国成立后任四川川剧艺术研究院院长。吴雪于1949年4月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陈戈1957年曾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吴、陈两人对中国电影、话剧艺术均作出了重要贡献。由吴雪、陈戈、潘秋(后为峨眉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合作演出的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四川方言电影《抓壮丁》,堪称那个时代唯一的喜剧经典,风靡全国;而陈戈扮演的王保长、吴雪扮演的李老栓、潘秋扮演的潘驼背则成为人人称颂的银幕经典形象。四川第一所电影学校——大同影片公司附属大同电影学校,虽然历史短促如流星瞬逝,但却为四川乃至全国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乎!

白雪公主改编剧本篇6

照片中,双手握在身前,全神贯注望着袁雪芬的是有着“越剧皇后”之美称的台湾名伶周弥弥。他在台湾看到袁雪芬表演的“祥林嫂”后,深深为这个剧本所感动,同时也惊叹于袁雪芬表演之精妙。于是,便专程前往上海越剧院向袁老请教。得知周弥弥的来意之后,袁雪芬丝毫不搭架子,在办公室里抓起杆子便演绎起“祥林嫂”来。几个片段下来,一边的周弥弥抱着袁老,感慨道:“袁老这几个出场就够我学一辈子的了,假如能学好‘祥林嫂’这个角色,定能使我的表演水准上一个台阶!”演完“祥林嫂”之后,来了兴致的袁老还向周弥弥传授了《碧玉簪》《梁祝》等选段的表演技巧。

后来,周弥弥告诉摄影者老崔,受袁老的启发,她还到绍兴的河边洗衣,刷洗灶炉,体验“祥林嫂”的生活场景。回到台湾后,周弥弥效仿袁雪芬,将台湾绍兴戏全面改编为越剧,当年演出的《王魁负桂英》即是标志性剧目。

看到袁雪芬的这张照片,我几乎忍俊不禁:这个熟谙的pose,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祥林嫂”的标配。白杨的电影版“祥林嫂”与之相比,其实更接近“玉卿嫂”。但是,一个事实是,我从未看过越剧版的《祝福》。那么,我的“熟谙”从何而来?

我的记忆,很快钩沉到遥远的30年前,小学美术课本的某个篇章。《收租院》,曾被称为当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的雕塑作品的那件东西——尽管有可能是虚拟现实。“收租院”里的人物,很多就是“祥林嫂”般地拄棍,双膝微曲,写满艰辛的脸微微仰望星空。我感觉她们的眼睛会说话,充盈了打算对操蛋的生活蹦出句脏话但显然已快无力的辛酸。无论是收租院的群像还是祥林嫂,这些艺术形象实际上起到的效应属于“恐怖营销”。它让一个十岁的少年看过之后深信不疑:有人想要我们吃二遍苦,受二茬罪,那样的生活,我们坚决不能要。

我和袁雪芬先生距离最近的时候,只有几厘米。1990年代初,我大学班级的女友和爱好越剧的女生一起组了个越剧爱好者社团。心思单纯的小姑娘,就一个人跑去袁雪芬家里,请大师到学校给粉丝做讲座。袁雪芬居然就真的来了。时间过去了这么久,见面的情形我已毫无记忆。给当年的她发私信问询,她也只记得:因为事先没有通知,得知袁雪芬驾临的学校领导“吓坏了”,于是连忙把她请到大会上发言。怎么会有大会?什么情况?久远的记忆犹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我也许和童年的鲁迅差不多:对依依呀呀的越剧深感茫然。所以,我对袁雪芬的艺术成就,所知极其有限。写“立此存照”,居然和被写的对象找不到太多艺术上的勾连,这是一种遗憾。好在还有一部谢晋导演的《舞台姐妹》。我看过资料,这是根据袁雪芬本人在旧社会的经历改编而成的,但是这只能作为一种二手,并且经过艺术演义之后的参考经验。虽如此,看过《舞台姐妹》,还是让我感慨:在旧时代受尽欺凌的,大约很难对新时代的召唤不动心。

只是,我们把目光从电影的90分钟内抽离,看看现实生活中“旧人”的“新路”,也许更有意味:袁雪芬安然活到了2011年,以89高寿仙逝;电影里的“越剧皇后”商水花结局是自杀,商水花的饰演者上官云珠1968年11月23日,从五原路一幢高层跃下,跌落在早起菜农的菜篮上,送医后宣告不治。

真实生活的pose摆起来,比浓缩的艺术形式冗长,但更犀利。

白雪公主改编剧本篇7

10、听雪楼

豆瓣评分:4.6

一部由武侠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但原著粉非常不买账,傻白甜女主,玛丽苏剧情,颠覆了众多的粉丝的认知,不过从播放量来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9网络剧排行榜第一位,或许就是就是充斥着这种流量剧才导致国产剧很难出现好剧。

9、我的真朋友

豆瓣评分:4.5

由杨颖、邓论和朱一龙主演,每年盛产多部剧的杨颖可谓烂剧之王,这部《我的真朋友》还真不是杨颖一个人的锅,傻白甜遇上高富帅,莫名其妙的狗血剧情,男女主不在线的演技都让这部剧的评分只有4.5分。

8、如果可以这样爱

豆瓣评分:4.4

由佟大为和刘诗诗主演,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自己老公和有夫之妇自杀了,最后自己和别人的老公在一起了,这编剧是写小说的吧,本来挺悲惨的剧情,偏偏演成了喜剧风格,除了狗血无法克说。

7、新白娘子传奇

豆瓣评分:4.4

现在的影视圈真是一点冷饭都不放过,隔三差五就会出现一版老剧翻拍,或许经费被用来买版权了,充斥着三毛钱特效,白素贞竟然变成傻白甜,小青还能挑逗白素贞,让人不得不想起了那句“改编不是乱编”。

6、只为遇见你

豆瓣评分:4.2

只为遇见你是一部非常狗血的现代都市剧,杨门虎将的导演王子鸣和黄天仁执导,也没能把这部剧救回来,剧情俗套狗血,男主在水里搔首弄姿,更是让人看不下去。

5、独孤皇后

豆瓣评分:4.0

由陈乔恩和陈晓主演,在各大视频网站播出的网络剧,男女在线的演技也改变不了其俗套的故事,剧情发展完全没有逻辑,让观众尴尬到不行。

4、封神演义

豆瓣评分:3.3

不一样的封神不一样的演义,讲述了杨戬的传奇一生,台词有毒,造型魔性,剧情奇葩,简直辣眼睛,可谓是最差的一届封神。

3、临界天下

豆瓣评分:暂无

爵迹临界天下,相比郭导的《爵迹》还要更烂,五毛不到的特效水平,沙雕的剧情,每一个人物画面都不忍直视,烂到无法言喻。

2、推手

豆瓣评分:3.1

由贾乃亮、王鸥和王劲松主演的电视剧,豆瓣评分3.0,整体水平比重耳传奇还要烂的国产剧,编剧台词功底和剧情都让人不敢认同,其中的硬广告更是让人看不下去,剧中还有不少镜头存在穿帮。

1、重耳传奇

豆瓣评分:2.9

2019年上半年烂剧之王,道具化妆组让人懒得吐槽,台词剧情一塌糊涂,既不尊重历史,同时演员演技不在线,还72集,像裹脚布一样,简直不忍直视。

白雪公主改编剧本篇8

一、名著拍摄之关键何在

古典文学名著可不可以改编为电视剧,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这是随着电视的兴起而出现的新鲜事物,也是满足广大观众审美需求的一种创作需要。其实,在电影出现以后,名著改编为电影这种新的创作方式已经取得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电视剧不过是电影的加长版而已。二者的区别关键在于,电影因为时间有限,编导必须对原著大刀阔斧的删改;而电视剧则可以超越时间的束缚,尽量尊重原著,有条件把原著全面完整地搬上荧屏。因此说,名著拍摄为电视剧之关键就在于:应该尽量尊重原著,注重全面性、完整性与真实性,力争全面真实地传达出原著的精髓。特别是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广大读者耳熟能详,更是不能随意改动,否则观众就不认同。这种忠实于原著的拍摄方式,可以让经典名著所反映的当时的历史烽烟、社会现实、芸芸众生等社会人生画面,活生生地再现于荧屏,再现古典名著的原汁原味与整体风貌。当然,这种忠实于原著的拍摄手法,也可能会受到“图解原著”的批评。其实,经典名著是高不可及的艺术范本,如果能够把原著文字转化成电视画面,真正“图解”好,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这也是一种艺术创造,是功不可没的。这种拍法的功夫,主要见于演员的选择、表演的到位、画面的设计、色彩的调试、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虚幻情景的处理、原著思想的理解、原著精髓的传达等方面。除色情、迷信、血腥场面等不宜展示的内容外,其它方面均应该忠实于原著,尽量全面完整。这种拍法要有精品意识,拍出来的东西要足以和名著相匹配,要对得起名著的经典地位,而不能走商业化的道路。做文化事业,一旦和“孔方兄”搭上边就会变味,如果把赚钱置于首位,艺术水准就会被铜臭腐蚀。这种拍摄方法要选择通行的版本,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习惯,要尊重大众的最终选择,而不能搞成学界少数人的试验田。仅就《红楼梦》电视剧而言,新版《红楼梦》的最大优长就在于尊重原著,力图传达出原著的精髓。这可从以下几方面观照之:

第一,新版以120回《红楼梦》文本为拍摄依据,从而校正了87版《红楼梦》连续剧的缺失。87版尽管有诸多优长,但其最大的不足是后40回的拍摄没有尊重通行的120回本,而是根据探佚学的研究成果拍摄的。探佚学的研究成果因为没有后40回的文本依据,推测的成分居多,在学界内部尚有争议,广大观众非常陌生,其结果是观众普遍产生拒斥心理,影响了整部戏的完整性与观赏效果。这种美中不足是很可惜的。相比之下,新版《红楼梦》借鉴87版的拍摄经验与教训,采用了通行本,这就成为其后来居上的表现之一。

第二,新版的主要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皆尊重原著,不妄加修改。这有利于保持《红楼梦》文本的原汁原味。特别是原著的人物对话,十分经典,叹为观止,对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人物的复杂心理,暗示人物群体的复杂关系,相当重要。这是《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红楼梦》的要素之一,是曹雪芹不可企及的主要方面。新版的编导深知此点的重要性,严格地尊重原著的文本,这是非常高明的。当然,人物的对话也有时代语言的变化问题,若为了观众听着顺耳和便于理解而改变某些词汇,只要是不改变文本的原意,应该是可以的。从这方面说,新版也有过于拘泥之处,如照搬原文的“这会子”,听起来就不舒服,就不如改成“这会儿”更好些。

第三,画外音的设置,显然也是为了尊重原著,传达原著的精髓而采用的一种办法。这一点颇受诟病,有人认为影响了观看,有出戏的弊端等等。笔者则认为,若从尊重原著这个总原则来看,从传达原著韵味的角度说,这也不失为一种没有办法情况下的可行之法。这些旁白皆是画面难以表现的部分,编导为了表现难以割舍的原著内容,以一字不易的严谨精神,以旁白加字幕的双重办法,弥补了画面表现的局限,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领略原著的全貌。至于其中有些本来画面可以再现的内容也用了旁白,有些画面与旁白的重复等等问题,则是可以进一步改进的。旁白的原则就应该以实在无法变成画面而又不可不说的文字为限。

二、善美的提升不可或缺

就文艺创作而言,光有“真”的追求而无“善”与“美”的提升,显然是不够的。“真”仅是基本要求,电视剧的创作决不能以追求真实来掩盖俗不可耐的内容与不堪入目的画面。新版《红楼梦》的拍摄就注意了在追求真实前提下的善与美的提升。下面试举例说明之。

从《红楼梦》的原著说,曹雪芹创作中追求的是高雅格调,描写真正的爱情情节皆是清清白白,干干净净,这是《红楼梦》高于《金瓶梅》的优长之一。当然,《红楼梦》在写到“一味高乐”的纨绔子弟诸如贾珍、贾琏、贾瑞、贾蓉、薛蟠时也不得不如实写一些他们无度的情景,其中有些内容就属于不适宜画面表现者。比如:第28回薛蟠行酒令语言当中的“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撺出个大马猴”。[1]这些词句虽然俗不可耐,还是可以如实表现,观众哈哈一笑而已,没有大问题。而“女儿喜”下面的词句则过于泛黄,有污视听,新版《红楼梦》将其删去,就非常好,是“止于至善”的恰切表现,体现了为观众负责而净化荧屏的责任感。因为文字与画面毕竟有所不同,适于文字表现的不一定适宜画面展示。古人这方面积累了诸多的创作经验。比如:《西厢记》就处理得非常好。作者根据剧情需要想让观众得知张生与莺莺关系发展的程度,但是既要含蓄传达,又要注意美感,所以用了诗化的语言与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现[2] ,这就使观众心领神会,以花比女人又给人以美感。这样只用文字而不用画面来展示;只用唱词而避免动作的表现,就恰切地把握了艺术的分寸,值得借鉴。虽然网上有人概括出新版《红楼梦》的十大露骨戏,但总体看,编导在画面的处理上,还是有节制的,分寸把握得比较好。

曹雪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因此《红楼梦》的诸多方面体现出完美的追求精神。红楼人物是美的,贾府与大观园的环境是美的,山山水水皆是美的。从视觉效果的层面看,新版《红楼梦》所体现出的导演对唯美的追求,与曹雪芹的完美主义是合拍的,这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从环境的层面说,大观园的环境营造是非常美的,无论是亭台楼阁,还是湖石花草,皆赏心悦目,于此可见编导苦心孤诣地完美追求。从山山水水的层面说,无论是春花绽放,夏雨淋漓,秋叶如火,冬雪洁净,皆令人心旷神怡,有美不胜收之感。这是读者阅读原著时想象中的画面所无法比拟的。仅举宝玉与宝琴踏雪寻梅的场景为例说明之。

在《红楼梦》原文中,雪中红梅图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杰作。作者先设置好“四面粉妆银砌”的白色背景,以显示画面主体人物的纯洁无瑕。然后让女主人公薛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居高临下,俯视一切,若天仙一般。又以“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作为衬托。众人有意比之“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贾母则认为人比画更好。这实际上也代表了作者的观点。作者又别具匠心地让宝玉加入画面中:“只见宝琴背后转出一个披大红猩毡的人来。”这就为他理想中的男女主人公做了一个合影,留下一个全书最完美的镜头。新版《红楼梦》完美地再现了原著的构图创意。导演先居高临下拍摄一组雪后洁白世界的全景式图画,然后拉开宝琴、宝玉与众人的距离,形成远视的效果,也体现出曹雪芹表现二人超越于红尘之上的艺术构思。白雪衬托下的宝琴、宝玉的大红衣服分外醒目,画面红白对比鲜明――万白丛中一点红,形成突出的审美效果。虽说读者阅读文字时头脑中也可以产生画面,但是剧中的这个画面还是让人喜出望外,可获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愉悦。这说明经典名著拍摄电视剧还是大有再创造的艺术空间,是完全可以发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给观众以惊喜与美的视觉享受的。

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新版《红楼梦》也注意尽量把人物内在的心灵美展示出来,如贾宝玉呵护女儿的善良心灵等等,皆表现得比较充分。在宝玉与钗、黛的三角关系中,编导也能够体现原著的倾向,力图表现相关人物的美质,而不是为了好看而无端的去复杂化。仅举一例说明之。原著第22回,在宝钗为宝玉介绍《寄生草》的词藻之美后,有一段描写宝玉和黛玉动作与神态的文字非常有趣。脂评本是这样写的: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3]

程乙本是这样修改的: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摇头,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把嘴一撇道:“安静些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就《妆疯》了。”[4]

从原著的本意看,作者在这里展示的是三个人各自的美质:宝钗是“无书不知”的博学之内美,这又引发了宝玉对宝钗博学之美的赞美,体现了宝玉见美则赏、毫不嫉妒的纯美心灵,同时也表现出其兴之所至、毫不掩饰的自然美。黛玉当然也欣赏宝钗的博学之美,但是又由宝玉带有夸张的赞语与倾慕的神态引发了感情上的吃醋心理,故以戏中的语言巧妙地带有戏谑地阻止他的继续表演。这又表现了黛玉的聪颖、敏捷、锦心绣口等美质,信手拈来就恰到好处。这样三个主人公个性鲜明,各有其美,三人组成一幅画面,美上加美,美不胜收,让读者既忍俊不禁,又喜之不尽。如果比较这两个版本文字的不同,虽然程乙本只改动了几个字,所产生的美感还是有差异的。一是,脂评本的“画圈”意思不太明确,是用手画圈,还是脑袋在画圈呢?程乙本改为“摇头”,目的是要使文意更加显豁,去除歧义,想要准确地表现宝玉摇头晃脑的高兴情态,但是,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因为一般讲,“摇头”是表示否定或怀疑时的肢体语言,而宝玉在此是肯定的态度。二是,程乙本增加黛玉“把嘴一撇”的面部表情,显然是为了突出黛玉“促狭嘴”的尖酸刻薄一面,虽然不无道理,但是总体看,其弊端有二:首先是画蛇添足,因为黛玉借戏名反讽的语言中,已经渗透出来她的吃醋心理,读者可从话中见人,因此作者就没有必要再明确标示出来。还有,这降低了黛玉内心美的层次。因为黛玉这里的吃醋心理很淡,语言中也是开玩笑占主体成分,加上“把嘴一撇”就过分了,况且这个神态也不美,显得黛玉是小家子气,损害了她的贵族出身的大家气度。与此相关的改“倒”为“就”,也过于坐实,味道也不对劲了。

在这个辨析的基础上再来看新版《红楼梦》对这个场景的处理。第一,编导完全遵照原著,的确是原汁原味,这是应该首先予以肯定之处。第二,编导可能是为了回避两个版本的差异,既没有表现贾宝玉“拍膝画圈”,也没有表现他的“拍膝摇头”,而只有语言的赞美。这也是一种解决版本歧异的聪明办法。当然,毋庸讳言,这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即原著中贾宝玉的活泼、自然神态也随之减弱了,显得有些呆板,不如原著鲜活生动了。

三、名著重拍的间隔问题

经典重拍的间隔时间应该有相当的时段长度,不宜间隔太短,一代人拍一次足矣!因为既然拍摄目标是要达到再现经典,以无愧于经典,而经典是能够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是不存在过时的问题的,那么,经典的重拍就不宜太多、太滥。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学界对原著的研究有大的、新的成果出现,观众已经不满足现有电视剧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在前人拍摄的基础上重拍。而重拍的目标就是应该定位在超越以前版本的水准上,这包括在思想层面与艺术层面的全面超越。即使不能全面超越,也要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能够给观众提供某些新东西,令观众感觉耳目一新,怦然心动。重拍若达不到这种水准,那还不如再看一遍老版了。

目前,在广大观众的心目中,老版的《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电视剧,仍然历历在目,印象深刻,魅力犹存,并未过时,人们自然会拿老版来比照新版。从现在播出的效果看,这几部已经面世的新拍名著电视剧,均没有达到超越老版、后来居上的水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重拍的间隔时间太短,观众对老版仍然记忆犹新。当然,要想超越老版,还要在一系列关键环节上下功夫,诸如,拍摄所花费的时间、所选择演员的外貌与表演水平、导演的拍摄功夫、投入的人力物力、技术含量是否体现新科技水平……。就目前播出的三部经典小说重拍电视剧看,只有后两点是肯定的,而拍摄时间上则不如老版所花费的时间长,其他几方面尚需时间的检验。

当然,艺术创造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不能模式化,关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影视剧拍摄问题,除尊重原著的拍摄方法而外,还可以有其它拍摄思路。

比如,古典名著的当代解读。这种拍摄思路与方法,目的是表现名著的思想精华与艺术精粹。原著中经典性的情节、思想价值的集中点、艺术的制高点、人物形象的闪光点等内容抓住即可,其它次要情节、次要人物、糟粕之处,均可以删削之。这种拍法的特点是求精不求全,编导者有剪裁的权利与添加的自由。这种增添,既可以取材于史传中有而小说文本中无的内容(指历史题材电视剧),也可以取材于社会生活,还可以虚构之。可以说,这种拍法应是编导者对名著的当代解读的结果,当然也要汲取学界对名著的研究成果。这种拍法要体现出编导者的创造性才华,要有深刻的思想见识,独到的艺术眼光,要充分发挥编导个性化的思维创造性。因此,这种拍法可以不受间隔时间的限制,甚至可以有不同版本同时拍摄的竞争,观众自然有选择的权利与余地,还可能会产生群雄逐鹿、色彩纷呈的效果。

再比如,古典名著的片段拍摄。这种拍法不在于名著的整体拍摄,而是只选择名著的精彩片段拍摄之。其特点是注重点而不是着眼面,是窥一斑而知全豹,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样可以突出名著的经典部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名著的名段子上,打攻坚战。这样更容易出彩儿,选择余地更大,编导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更容易发挥出来。当然,具体操作上,还可以有不同的思路,诸如:以人物为中心来贯穿情节,走《史记》的路子;以事件为核心,汇集不同的人物,走“纪事本末”的路子。这可以留给编导发挥自己长项的余地。80年代山东电视台拍摄的《水浒传》系列电视剧,就是以某一人物为中心进行“片段拍摄”的成功尝试。《红楼二尤》、越剧《红楼梦》的电影版等也是成功的片段拍摄典范。

总之,无论哪一种思路,其目的是一致的,要求标准也是统一的,那就是要对得起经典名著的历史地位与文学地位,对得起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对得起广大影视观众的期待与厚爱。从出发点来说,应该是文化价值与艺术品位第一,绝不能把挣钱放在第一位。现在一窝蜂地抢拍、翻拍古典名著,间隔如此之短就跃跃欲试地去重拍,其中虽然不无真正追求文化品位与艺术内涵者,但其中也有把古典名著当作聚宝盆者,力图借名著生财,捞足银子就走人,而不惜糟蹋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鉴于此,研究者与广大观众皆有批评的权力。从评价标准说,应该是高标准,严要求,精雕细刻,精益求精,要自始至终贯彻精品意识。若能如此,则名著幸甚,编导幸甚,观众幸甚!否则,拍摄出一大堆文化垃圾,既糟蹋了名著,也浪费了钱财。如果没有这种高品位的追求与文化良知,那你就去随便编个什么人物,虚构个什么故事,随心所欲去拍好了,而不要拿名著开涮,借古人淘金。

注释:

[1、[3] 曹雪芹:《红楼梦》,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396、304页。此书是以庚辰本为底本,以下所引脂评本文字,均据此书,不再一一注明。

[2] 王实甫:《西厢记》,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37页。

[4]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第3版,第252页。此书采用的是程乙本。

上一篇:李白怨情范文 下一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