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榜样范文

时间:2023-11-02 11:03:33

最好的榜样篇1

定安县第三小学五(3)班 程 琳(女)

伟大的科学家,他们是怎样成为伟人的呢?生下就是天才吗?不是的。他们都是经过自己的勤奋、刻苦、努力,梦想才能实现的。

牛顿英国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他为世界科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牛顿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出生前两个月,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令人惊讶的是他生下来才3磅,竟也活了下来。

牛顿家庭贫困,可他意志坚强,从不放弃学习。他在自家的石墙上刻了一个太阳钟,争分夺秒地学习。有一次,他在暴风雨中测风速,浑身湿透。母亲他这股学习劲,只好让他重回到中学读书。可想而知,牛顿是怎样的刻苦努力才能把成绩赶上去。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牛顿发奋学习的那股狠劲。

是呀,五年级了,再不努力学习的话,后悔就来不及了。我以后在课堂上一定要认真听课课后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一定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各种课外书,不断充实自己,像牛顿那样,朝着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去实现,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牛顿经过努力,考上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巴罗教授发现牛顿是个人才,推荐他考研究生。这期间,他主要致力于科学研究,进行了许多科学实验。他在解决疑难问题方面远远超过别人,为世界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发下来万有引力定律等。

同学们,你们认为牛顿没有经过努力就取得这样的成就吗?那我告诉你,答案是否定的,他不知看了多少书,绞尽了多少脑汁,历经了多少次实验才取得的。而我们呢?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难道不该努力学习吗?

牛顿一生谦虚好学、遇难而进的进取精神永远值得我敬仰。是呀!一个人如果过于骄傲,半途而废,学习永远不会进步。只有虚心地向别人请教,遇到难题多动脑筋,反复思考;遇到挫折勇敢面对,像牛顿那样,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敢于动手去做一做,才能有所收获。

啊!牛顿,你是我心目中最崇拜的科学家,你那谦虚刻苦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前进。

最好的榜样篇2

在班级内部实施榜样示范的策略时,应该考虑到初中生的个体差异和他们的身心发展需要,进一步的扩大和丰富榜样的形式和范围。充分利用和发挥多种形式的榜样力量,注重进一步整合榜样的力量和形式,创造一定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激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地进行尝试。因此,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发挥“标兵”的榜样影响和作用。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标兵榜样的示范很容易流于一定的形式,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和影响。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其原因是:首先,标兵的评选不合理,成绩好了就会被评为“标兵”。有一部分学生平时很少参加班集体的活动,也没有为班级荣誉做过多少贡献,但是却因为成绩好而被评为了“标兵”。这样不合理的评选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参加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合理的“标兵”评选原则应该是这样的:这个学生不一定成绩特别好,但是该生的情操一定要很好,态度也一定要积极向上,对班级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贡献。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由于“标兵”经常的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各项事务中来,不管是他们的精神风貌还是生活和学习能力,都是比较出众的。另外,在进行榜样示范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群体对于个人的影响。一个群体、一个班集体本身就有着自己的班级目标和班级规划,有着自己的集体舆论导向。这样的群体约束不仅仅对群体的行为做出了一定的约束,而且对班集体中的每个成员的行为都做出了一定的约束,同时,也促进了班集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生活在班集体中的个人,总是在自觉中模仿着自己身边的榜样。榜样可以为班级中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动力,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会达到榜样的标准,这也为接下来的班级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发挥榜样的带动和示范的作用。

2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重视榜样教育的客体差异性

首先,要注意榜样示范的性别差异。初中阶段的学生们,在选择自己的榜样时,由于自身的性别原因,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男同学比较倾向于选择伟人或明星作为自己的榜样,大众媒体成为了男同学学习榜样的重要途径;女同学比较倾向于选择自己身边的同学或者朋友、校友为榜样,同学之间的人际交流成为了女同学学习榜样的最主要的方式。其次,初中三个年级面临的学习任务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对于榜样的理解不同,相应的榜样学习的结果也存在着很多差异。所以说,在班级管理中,实施榜样示范的作用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实际情况,避免学生们产生逆反心理。比如说,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步人中学的校门,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处在易于塑造的阶段,这个时候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加强榜样示范的作用,可以使学生们树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可以有效地产生对榜样的“心理诉求”,有效地引导学生们在统一的班级管理的目标之下,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进一步优化了班级管理的结构和方式,为将来的榜样教育示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也是在进行榜样示范时应该考虑到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比中西部地区的文化程度要开放,发达地区要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程度要开放。在积极利用榜样的作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自己所在学校的地域文化的特性。

3以身作则,发挥老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身正为范,德高为师”,老师对初中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老师的榜样示范对学生们来说,既有母亲般的关心和爱护,又有爱的宽容和理解。老师是学生们最具体、最真实的榜样。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特点,不仅传授给学生们知识、技能和做人的方法、原则,还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给学生以示范。老师要发挥自己的带动作用,不断地激励学生们进行真、善、美的学习。避免学生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不良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的影响。总之,“育人”是学校教学最根本的职责所在,老师的示范作用就是育人的最直接、最直观的方法和手段。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班级管理的特性,从四个方面:尊重初中生的个体发展需要,班级管理中坚持“以生为本,’;根据初中生的发展需要,不断的丰富榜样的形式;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重视榜样教育的客体差异性;以身作则,发挥老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提出了榜样在中学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最好的榜样篇3

一、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课堂是学校区别于家庭和社会的最不同的教育空间,教学是学校区别于家庭和社会的最不同的教育形式,学校教育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专业化的教育者与系统化的知识传授,而课堂教学则以严谨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最集中地呈现着学校教育的这两点优势。因此,课堂教学就成为了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首先,课堂教学的严谨性确保着学校榜样教育的真实性。榜样人物事迹的真实性是榜样教育存在的生命基石,榜样成长环境的真实性是榜样教育实施的历史根基。一旦这两个真实性在受教育者的心中受到动摇,那么,榜样教育所承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都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冲击,而这对于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而言则尤为明显。所以,保证榜样教育内容的严谨真实极其重要与必要。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主体局限性以及学校教育其他环节的主体多元性都无法与课堂教学中极为突出的教育主体专业性相比,这就使得课堂教学成为了确保榜样教育真实性的核心阵地。

其次,课堂教学的系统性避免了学校榜样教育的表层化。榜样教育的内容绝不仅是榜样人物事迹的表面介绍,榜样教育的目的也绝不仅是对榜样人物行为的简单模仿。如何让受教育者通过榜样教育感悟、认同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并进而内在地影响自身的精神世界和实践行为才是榜样教育的应有之义。榜样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榜样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决定了榜样教育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因此,榜样教育必须对榜样人物的精神品格进行具有历史环境与时代背景的系统解读,使受教育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而组织严密、系统持续的课堂教学正是对榜样进行深刻透彻理论分析的最佳方式。

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将榜样教育内化在全部课程之中。榜样教育是利用促使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优秀人物的行为、思想和精神资源而进行的教育。所以,榜样教育既是价值理念的教育,也是知识经验的教育。榜样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道德层面,榜样还引导着人们对美的崇尚、追逐与兴趣。将榜样教育生动熟练地运用在各门课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知识出现“见物不见人”的粗浅与尴尬。因此,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严谨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知识性教育的基本途径,应该将各门课程蕴涵的榜样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将各门课程已有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榜样的力量培养兴趣、丰富知识、提升境界。

二、校园文化是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效应场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氛围。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渗透性和互动性的特征是使校园文化成为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精神氛围与功能平台的属性依据和构建着力点。积极打造校园榜样文化,不但是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重要实现途径,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首先,校园文化的渗透性使学校榜样教育最大程度上摆脱了时空限制。校园文化本质上是指在一所学校的特定空间中,教师、学生、职工等学校成员所形成的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作为总体文化建立在学校成员的个体文化基础之上,在形成之后校园文化又反过来影响每一位成员的个体文化。广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指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硬件环境以及服务管理在内的全部学校育人环节的建设,狭义上则是指在固定教学计划之外旨在打造和夯实学校教育理念,培养和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学校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建设。与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在榜样教育中的最大优势就是较少受时间约束地存在于校园空间的每个角落里和学校活动的每个环节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榜样教育更加经常而持续地渗透在学校每一位成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言行举止。

其次,强烈的互动性使校园文化成为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有机统一的最佳平台。李长春同志在全国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充分发挥青少年在学雷锋活动中的生力军作用”[2]。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在尊重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校园榜样文化的建设中得到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在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中推进校园榜样文化的建设。

因此,应该积极打造校园榜样文化,将榜样教育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校园文化的载体可以分为静态载体和动态载体两种形式。要在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中充分利用楼宇、宿舍、橱窗、板报、墙壁、走廊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悬挂与张贴榜样人物的画像和格言,体现榜样教育理念。要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利用报告讲座、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文艺演出、主题班日等多种形式宣传榜样精神事迹。无论是对静态载体的选择还是对动态载体的设计都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精心组织学生自主建设。要通过学生广泛参与的评选身边同学榜样的活动,为受教育者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让他们从身边榜样身上获得最直观的激励和最直接的力量。

三、师德师风是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主心骨

师德师风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3]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示范性意义与基础性作用都要求在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中必须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核心任务抓紧抓好。

首先,教师言行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必须以榜样的身份成为榜样教育的内容。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第一身边榜样。榜样分为经典榜样和身边榜样。经典榜样人物由于其完美崇高的境界、感人突出的事迹、巨大显著的成就和广泛深远的影响而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时空的距离也必然带来感知的距离,尤其对于更多采取感性认知方式认识世界的青少年而言,这种距离感则更为突出。而身边榜样则打破了时空界限,增强了榜样的亲切感和易学性。教师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必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教师的众多言行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甚至模仿。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必须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就如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杨浦高级中学特级教师于漪所言:“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

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在学校榜样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无德无以为师”。教师不但必须用优秀的言行产生示范性价值,而且要用高尚的道德在学校榜样教育的全部环节发挥基础性作用。教师推荐经典榜样的影响力和选择身边榜样的权威性既依赖于教师自身被学生认可与爱戴,也取决于教师的正确价值观和优秀分析讲解能力,以及教师自身对榜样人物的感同身受。所以,如果一名教师不能将师德视同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呵护的话,那他就不会真心地并且全身心地在榜样教育中投入感情、信念、精力、智慧去积极主动选择榜样、生动灵活解读榜样,而他所进行的所谓的榜样教育一定会流于形式,甚至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导向。

因此,必须以饱满的情绪将师德师风作为学校榜样教育的灵魂工程加以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以其以人为本的内涵式建设方式自然地包含在学校榜样教育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己做起、注意点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真正为学生树立一个优秀的身边榜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应该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进行具体部署和指导,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结果进行及时总结和巩固。对于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突出典型要加以表彰和宣传,并在职称待遇等方面进行适当倾斜,以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奉献者寒心。

四、社会实践是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助推器

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式。社会实践为学校榜样教育克服片面化、孤立化和阶段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社会性和实践性不仅是社会实践活动最鲜明的两个特征,同时也标明学校榜样教育的目的与归宿。

首先,教育的过程本质上而言就是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的过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成为人,使人社会化。学校榜样教育绝不是为了使学生树立起自己的高尚境界与优秀能力而孤芳自赏,而是要锻炼与提升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与精神力量。榜样来自于社会,榜样的力量要作用于社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社会的广阔天地里进一步深刻认识学校所学的榜样事迹和榜样精神,进一步理解榜样产生的社会氛围和时代因素,从而践行榜样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

其次,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使得社会实践成为学校榜样教育的最重要建构路径和最终归宿。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在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的同时,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体会,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助人为乐的爱心公益活动、艰苦奋斗的劳动实践活动、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关注社会的公益中感受榜样的魅力,在挥洒汗水的劳动中切身体会榜样的辛勤,在真心给予的奉献中领悟榜样的崇高。

因此,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以不断推进与巩固学校榜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实践既不等同于学校组织学生所进行的全部实践教育,也不等同于学生在学校之外的社会和家庭中所从事的全部实践行为。社会实践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进行的在学校之外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所以,一定要充分发挥学校与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学校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结合校内所进行的榜样教育开展参观历史博物馆和革命纪念地、瞻仰烈士陵园和伟人故居、访谈革命前辈和英雄模范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直观性榜样教育,开展参加义务劳动、勤工助学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体验式榜样教育。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重点要做好教师组织指导和整合社会资源的工作。

五、学校管理是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方向盘

学校管理是学校教育的中枢神经。学校管理由于组织自身的规模适度与专业集中的特点相较于社会管理和家庭管理而言,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优势实现榜样教育的常态化。而相对于学校工作的其他环节,学校管理以其全局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发挥着全面统筹学校资源、牢固把握教育方向的作用。

首先,学校管理的全局性使得合理配置一切学校榜样教育优势资源成为可能。学校榜样教育的常态化要求必须对学校教育资源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整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周密部署、合理安排,形成合力,推动学校榜样教育高效率科学地开展。学校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利用榜样教育在学校各环节、各领域的特点与优势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

其次,学校管理的导向性确保着学校榜样教育的正确方向。榜样教育的核心本质上是价值观教育。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方向决定一切。形式再生动,手段再丰富,如果方向错了,所谓“榜样教育”中树立宣传学习的所谓“榜样”只会给学生带来思想的混乱和道路的迷失。这就要求学校一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指导和积极引导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的榜样教育工作,决不允许在学校榜样教育过程中出现重大方向性错误。

因此,必须以学校管理的统筹兼顾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健康发展。学校管理在榜样教育中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建立健全学校榜样教育的常态化机制上。既要注重各种主题榜样教育活动的开展,又要注重日常榜样教育教学行为的运行。既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职工对榜样教育和榜样学习的热情,又要努力保证榜样教育经费、场地、设备的有力支撑。既要尊重榜样教育主体与对象的自主选择,又要把稳榜样教育的正确方向。以学校管理的有力领导实现学校榜样教学的别开生面、榜样文化的积极构建、榜样评选的公平公正、榜样践行的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李长春.在全国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03-03(2).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最好的榜样篇4

关键词:组织社会化;角色榜样;学习过程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3)01-0062-05

新员工在入职后往往面临新环境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双重挑战,这种挑战对组织而言也同样存在,因为雇用新人意味着员工的流动倾向可能会增强。如何让新员工尽快适应组织环境和工作岗位、加速其社会化过程,这不仅是组织需要关心的问题,也和新员工的自身利益密切相关。本文从组织社会化和角色榜样这两个概念人手,分析新员工如何对同事进行观察、如何与同事和主管进行社会交往,以及这种观察和交往对他们学习过程的影响,目的在于归纳出新员工把同事作为角色榜样与组织社会化后果之间的关系,从个体和社会学习过程多个层次探讨组织社会化。

一、组织社会化与角色榜样的相关理论

组织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社会知识和技能以承担组织角色的过程,从“局外人变成真正的组织成员”,学习文化,学习理解价值观、能力、期望的行为和社会知识嗍。也有学者认为组织社会化主要关注阶段模式嘲,或是组织向新员工反复灌输的策略,或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信息寻求行为,或是新员工在社会化过程中如何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等(Lousi,1980)。Chao(1994)认为,社会化的一个研究领域就是新员工的信息获取和寻求反馈的行为,另一个研究领域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实际学到的东西,以及社会化过程中的社会网络联系的角色。上述组织社会化的研究文献,几乎没有关注主管、同事和导师在新员工学习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Ostroff and Kozlowski.1992;Miner and Jablin,1991)o在Cawyer和Friedrieh(1998)的研究中,新员工普遍认为其期望和组织现实存在差异,被提前告知相关岗位的所有信息非常重要。由于给新员工提供的支持低于预期水平,Cawyer和Friedrich建议新员工在开发人际关系方面采取主动,无论是在组织内部或是组织外部。Tierney(1997)认为,新员工是带着个人固有的知识和观点进入组织的,期望、经验和自我效能感会影响组织社会化结果。新员工人职以后被看作预先反应型的群体,这就能够对新员工在社会化过程中如何使用角色榜样作出解释。研究表明,主管、同事和秘书人员既是新人的人际关系资源,也是新人重要的信息来源,所以对新员工来说建立起人际关系网络是非常有意义的(Adkins,1995;Griffin,2000;Morrison,2002;Saks and Ashforth,2000),这也意味着现有员工充当角色榜样是新员工重要的知识来源。

组织的现有成员对新员工的社会化过程有重要影响,这也意味着新人要从主管那里寻求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从同事那里寻求情感方面的信息(Miller and Jablin,1991;Morrison,1993)。此外,主管也能够成为值得依赖的人际信息的来源,同事则会通过在群体活动中提供帮助成为信息来源(Feldman,1981;LQuis,1980;Ostroff andKozlowski,1992)。当然,新员工也可求助于非人际来源,比如书面材料、观察和实验(Ostroff and Kozlowsld,1 993)。然而,上述研究都没能解释新员工应该如何使用这些信息来源,以及信息的人际来源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看做是角色榜样。

角色榜样是基于人们对社会角色特征的一种认知。该认知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态度、行为、目标或社会地位等诸多特征,人们希望通过模仿这些特征来增加与角色榜样的相似性(Gibson,2004)。角色榜样主要发挥三种功能:激励、自我界定和学习功能。激励和自我界定与角色认知理论相关,即人们被那些他们认为在态度、行为、目标和社会地位方面与自己类似的人所吸引,因此,他们努力通过观察和学习使自己与这些人相似(Kohlberg,1963)。而学习功能则把社会学习理论引入我们的视线,即人们对角色榜样加以关注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新的任务、技能或规范时,这些榜样是有用的。角色榜样通常并不是由组织正式指定而是被组织成员以非正式的形式筛选出来的(Gibson,2004)。根据Gibson的看法,个体只需花费较少的时间和努力就能够从观察拥有不同技能和风格的榜样中获益。因为角色榜样能够带来灵活性和效率,所以保持这种角色榜样关系可能会给员工在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中带来竞争优势。事实上,员工的社会化能否成功依赖于角色榜样的质量与可获得性,因为角色榜样能够影响员工激励、自我界定和学习。很多研究表明了“假设”的角色榜样的存在,并且研究了角色榜样对相似性与绩效水平的影响,以及性别影响个体进行角色模仿的可能性。

学者们虽然承认角色榜样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对角色榜样特征的界定依然不够清晰,对角色榜样如何发挥作用也不甚明了。Bucher和Stelling(1977)发现,新员工使用同事作为不完全的角色榜样,他们只选取那些他们喜欢的并且想去赶超的某些特征。Gibson和Cordova(1999)的研究显示,女性更不可能使用完整的角色榜样。Shapiro(1978)用实例阐明了寻求完整的角色榜样的局限性。他们都认为榜样的示范过程是很罕见的。Gibson(1995)发现,没有一个人具备观察者想要的所有特质,所以观察者会使用多种信息来源。Fisher(1988)认为,个人往往选取那些拥有最符合自己利益的特征的人充当自己的角色榜样。

对新人来说,为了从角色榜样那里获得隐性知识,他们必须与榜样互动,并对组织的现有其他成员进行观察。Bandura根据学习的认知理论认为,新人们只观察角色榜样就已足够。而Lave和Wenger(1991)则根据学习的社会文化观点认为,新员工是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学习的,因此,新人必须与组织现有成员进行互动。互动无论是对个体知识还是对集体知识的获取,都是一个积极的社会构建的过程。通过互动获取的知识被新人不断调整、定位和质疑,并逐渐变得更为实用(Blaekler,1995)。更进一步,隐形知识具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和环境特征,它们也只能在亲密的社会交往、相互理解与信任中显示出来。

二、研究过程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新员工如何在社会化过程中使用组织的现有员工作为自己的角色榜样。本文以北京某地产中介机构的41名新人职员工为研究对象,该地产中介机构有29家店面,这41名新员工来自其中的20家店面。每个新员工都各自代表一个探索型的定性化研究案例,研究方法包括深度访谈、观察法、非正式的访谈和记录收集。访谈对象既包括新员工本人,还包括他们的直接主管。对新员工的观察既包括在办公室,也包括外出公干。本研究在新员工人职后的4个星期开始,持续了整整1年。对每一个新员工花费两个月的时间进行深度访谈与观察,还要在6个月后对其主管进行深度访谈,以及与他们及其同事进行非正式的会谈。这41名新来的房地产经纪人工作经验都不丰富,其年龄跨度从23岁到36岁,其中两名为女性。

访谈采取半结构化的形式,主要内容都与新人如何使用现有员工作为角色榜样相关,具体内容包括:新员工在社会化过程中是否使用了角色榜样,他们的个人特征如性别、年龄、以往工作经验、自信心和竞争意识与能力是否对其使用角色榜样产生影响,新员工是如何使用这些角色榜样的,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些角色榜样对他们工作业绩的影响的。为研究便利起见,鼓励新员工把角色榜样按其工作业绩进行“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和“最差”的5级分等,并分别访谈这5类榜样对新员工的影响。每次访谈大约持续1个小时,谈话都被录音并随后被誊抄下来作为定性研究的依据。另外,还从被访者那里收集了一些有关企业战略、内部流程和企业内刊的资料。

在对所有访谈对象的全部访谈录音进行书面总结归纳以后,总结出被访者谈到的与上述访谈内容相关的重要观点。为避免受主观判断和倾向性思维的误导,总结出来的每个重要观点都必须获得至少30个被访者的明确支持。

三、研究结论

(一)新员工的个人特征影响其如何使用角色榜样.而他们如何使用角色榜样对组织社会化的后果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产生最大影响的个人特征是新员工的期望、经验、自信心和竞争能力。这些个人特征与组织的需求与期望、培训以及与其他地产经纪人所建立的社会联系相适应。一方面,新员工相信自己的竞争能力,对自身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也有信心,但是入职后消极的工作经历会降低他们的期望和自信心,导致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入职后积极的工作经历则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满足组织期望,并且凭借以往的工作经验和竞争能力对自我进行积极评价。研究表明,早期的工作经历,特别是人职后4~6周的工作经历会对个人特征产生影响。新员工的这种“调适”行为无疑影响了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对角色榜样的使用。所以,在新员工社会化早期对角色榜样按照工作业绩进行的“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和“最差”的划分直到6~12个月后社会化结果已经显现时依然适用。

(二)新员工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积极的观察和沟通行为使用主管、同事甚至秘书人员作为角色榜样.但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

更有很多新员工宣称他们从来没有角色榜样。他们声称没有过多关注其他老员工做了什么,他们只想树立自己的风格。他们说他们并没有特别效仿其他任何人,他们也认为不是所有需要的信息都能通过观察别人获得,所以他们只能相信自己,并自己积累经验。下面是一些新人的看法:

我真的没有任何榜样,我也没有故意要与其他人一致。

我有我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实际上我只是吸收了其他人好的方面。每个人工作方式都很不同。

这些新人的解释与其行为并不一致,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首先,新员工缺少这方面的认识。在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他们才开始意识到他们确实利用了同事,把同事作为角色榜样。很明显,这种认识的逐步增加是由于他们参加了本次调查的结果。其次,由于积累了工作经验,新人们发现观察和互动对获取知识是尤为必要的,尤其是在想要获得隐性知识的时候。通常他们都认为,尽管自己从老员工那里观察到了积极的行为特征,也观察到了消极的行为特征,但他们只学那些有用的东西。这就意味着我们还必须讨论那些“消极榜样”,或者至少要在新员工进行角色模仿时把某些特征筛选出来。

那么,什么是新员工眼中的角色榜样呢?下面是一个新员工的描述:

角色榜样应该是一个值得你尊敬和学习的人,他拥有某些个人特征和行为特征,拥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在某种环境下他起到积极的表率作用,但是在某种条件下也会带来负面的示范效应。

这一结论弥补了现有角色榜样研究的不足。新员工没有寻求或承认所有的角色榜样,所以当被问到在社会化过程中如何使用角色榜样时,他们的回答是他们只使用了一些角色榜样。他们从这些角色榜样中选取不同的特征进行学习,以便建立自己的个人风格和角色行为。正如一个新人所说:

我没有发现我心目中理想的地产经纪人,许多经纪人与我的想象并不吻合。他们与我想成为的那种经纪人有太大差异。我愿意与一些经纪人聊天,听听他们都干了什么,然后我从中挑选出某些我想要的特征。

新员工对角色榜样积极特征的认识会使他们模仿这些特征,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将会带来成功。为建立自己的个人风格,新人们使用角色榜样来实现认同感,并借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新员工对角色榜样的模仿也并不是全方位的,对他们而言,不同的角色榜样发挥不同的作用

新员工把角色榜样划分为三类:成功榜样、激励榜样和生存榜样。成功榜样往往指那些业绩优良的地产经纪人,他们能鼓舞新人、指引新人。激励榜样是指那些业绩仅次于成功榜样,同样值得新人观察和模仿的经纪人。主管一般被新人看做是激励榜样。生存榜样是指那些业绩中等但愿意给新人提供组织的相关信息、告知组织对他们的期望,并在日常工作中给新人提供建议的地产经纪人。秘书人员和其他行政人员通常也被看做是生存榜样。不管新员工把谁视作榜样,他们如何使用这些榜样,这些都会最终影响组织社会化的后果。

业绩最优秀的经纪人是新员工最为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角色榜样,他们往往是新人的奋斗目标。为获取成功,新员工与最优秀者互动,以便积累经验、掌握工作技能。当然,他们也使用办公室中其他可用的角色榜样,但当谈到对从事该工作最重要能力的理解时,新员工都强调了向成功榜样学习的重要性。使用业绩良好的经纪人作为角色榜样与前面所述的对优秀经纪人的使用非常类似。新员工承认他们也是好榜样,也对他们进行观察,但程度不如业绩优秀的经纪人。业绩一般的经纪人被看做是激励榜样和生存榜样。他们从不主动联系其他经纪人,他们对现状满意,也没有野心。他们只做组织要求的事情,他们被新人视作榜样更多的只是新人想模仿其行为,而不是创建自己的个人风格。与业绩一般的榜样接触的新员工对目标的接受程度和满意程度要低于那些与绩效优秀和良好的榜样接触的新员工。至于那些业绩较差的经纪人,他们只被新人看做是生存榜样。新员工在使用这些角色榜样时很被动,他们对生存榜样只有依赖而没有其他。由于缺乏一个良好的工作开端,新员工的自信往往也随之降低,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也从不主动,工作成果也比较消极。几乎没有新人使用那些业绩最差的经纪人作为角色榜样。这些经纪人也拥有能够进行观察和互动的角色榜样,但他们往往不向这些角色榜样学习,因为他们害怕发现自己在工作能力和工作知识方面的缺陷。这些业绩最差的经纪人认为他们自身表现积极,但其主管却给出了相反的结论。

综上,新员工使用业绩优秀和良好的同事作为成功榜样,他们观察这些成功榜样并与他们进行互动。为建立属于自己的个人风格,新员工主动模仿成功榜样的积极特征。能否获得成功将取决于新人是否具备把从成功榜样中学习到的东西整合起来的能力。其他业绩一般甚至较差的同事被新员工看做是激励榜样和生存榜样,新人只是模仿其行为或是单纯的信息依赖。那些积极主动地使用各种可能的角色榜样,甚至包括激励榜样和生存榜样的新员工更有可能获得成功,因为他们清楚什么样的能力对成功最为重要,他们尽全力获取这些能力并与之相适应。

(四)所有被访的新员工都认为他们需要通过亲身经验开发自己的隐性知识,把隐性知识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的最好办法不是通过数据库,而是通过人际关系

即“感性的”知识要用“感性的”方法才能使其在组织内得以传递。实际上,茶水间与谈话室、面对面会议、师徒传承、事后回顾等方法都可以实现和促进隐性知识的流转。现有的地产经纪人代表组织的隐性知识,新员工要与这些经纪人联系交往,获取属于自己的工作经验,创建作为地产经纪人的个人风格。这个结论与Nonaka和Takeuchi(1995)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们认为观察与互动对于隐性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另外,新员工与现有同事建立相互关系的能力各不相同,但是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新员工的主动性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点也在以往的研究中得到认可。

四、进一步的讨论

本研究认为,应该从多个角度研究新员工的组织社会化,这对于分析新员工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现有同事充当角色榜样是有重要意义的。传统上对组织社会化的研究集中在个人的认知过程方面,仅包括对规范、价值观和期望行为的学习。角色榜样的相关文献主要关注的也是个体认知过程,包括使用角色榜样的理性观点。角色榜样承认在组织成员之间进行知识开发的重要性,但更多的还是以个体知识的转移为主,并不是指不同群体的参与者之间的投入与互动。本研究认为,应该从多个角度研究新员工的组织社会化,这对于分析新员工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现有同事充当角色榜样是有重要意义的。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新员工的组织社会化应该是一个社会的、文化的学习过程:组织社会化应包括从新员工加入组织到其成为有效的组织成员的全部学习过程。从社会和文化的视角来看,对组织社会化和新人的学习过程进行区分是极其困难的。新员工的知识开发就是在群体中参与和互动的结果。因此,知识是在全体参与者之间分享的而不是单纯的个体的学习过程。

尽管以往的研究早就发现了现有同事在新员工学习过程中作为角色榜样的重要作用(Morrison,2002;Louis,1993;Ostroff and Kozlowski,1993),但本研究显示了新员工如何在知识开发中使用多个同事作为角色榜样,为建立属于自己的个人风格吸纳了各种不同的能力和资质。但是,所有的角色榜样在本研究中均不被承认,这一方面意味着新员工对此缺乏认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新员工在进行角色模仿时存在主动性,即他们能够辨别角色榜样的某些消极特征并能把它们筛选出来。这进一步拓展了Gibson(2004)的观点,不仅角色榜样的选定是新员工非正式的主动行为,对那些被选定的角色榜样的行为模仿也是新员工自主选择的过程。遗憾的是,对于对角色榜样及其积极特征(或消极特征)的筛选标准本研究没有过多涉及,这将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本研究还总结了识别潜在的生存榜样、激励榜样和成功榜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当我们谈到组织社会化的后果以及新员工如何才能获得成功时,不仅涉及新员工如何使用角色榜样的问题,而且涉及新员工选择谁作为角色榜样的问题。

本研究证实了社会互动过程对于隐性知识获取的重要性。隐性知识所具有的模糊性、内隐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使对其识别与获取成为一项困难而复杂的工作。新员工都认为隐性知识的获取并不能通过传统的公开的唐息共享渠道,而主要是通过与现有的地产经纪人之间的接触不断挖掘获得的。但究竟何为地产经纪人的隐性知识、如何才能识别这些隐性知识本研究并未得出结论。更进一步,如何将新员工获得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提高隐性知识的利用效率,进而加速新员工的社会化过程,这些将成为本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

五、本文的现实意义与局限性

关注组织社会化对于新员工、组织和社会都很重要,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学习过程也有意义。新员工对组织社会化的认可需要一个过程,要给他们适应的时间。当面临新环境时,许多可能的角色榜样既要帮助新人学习,又要帮助新人建立自己的角色行为。管理者可以有策略性地给新员工提供角色榜样,这对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不同层次的知识和技能是有帮助的。

综上,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

1.新员工的个人特征,如期望、经验、自信和竞争能力等必须在招募员工以及熟悉他们的过程中得以明确。

2.入职后4~6个星期的早期工作经历会对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后果产生影响,这有助于管理者安排培训以及为他们挑选工作伙伴。

3.新员工获取隐性知识的可能性意味着管理者必须为他们安排与老员工互动的机会,这样他们才能观察榜样并且在新的岗位上实践。

4.管理者应该把同事看做是可能的角色榜样,这意味着不仅新员工的直接主管要对其组织社会化负责,作为生存榜样、激励榜样和成功榜样的同事也要相应承担责任。

5.在入职后的12个月内,组织要把新员工看做是真正的“新人”,他们必须在其新岗位上实践,并可能历经失败与挫折。

最好的榜样篇5

[关键词] 榜样教育 新时期大学生 时代特征

一、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内涵

榜样教育效果显著,应用广泛。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都有所涉猎。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在各种教育方法中,榜样是最简明有效的办法。榜样、榜样教育、榜样示范等在不同学者的眼中有不同的理解。王道俊教授认为:“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这里榜样是一种教育方法,与榜样教育、榜样示范法等同。张耀灿教授指出:“榜样示范法就是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以典型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来教育人们,提高人们思想认识和思想觉悟的一种方法。”张耀灿教授也将榜样示范法与榜样教育等同,但是他却未将榜样与榜样教育等同。从张教授的文字表述上看,榜样教育应以榜样为前提。榜样是榜样教育的内容。在西方,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榜样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树立模仿对象,让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某个人或某团体行为进行观察学习,获取社会技巧,掌握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以促使个体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道德教育方法。”班杜拉认为教育者为被教育者树立的模仿对象就是榜样。对于大学生榜样教育内涵的解析,各位专家学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查阅的资料来看,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生榜样教育内涵的探讨几近于无。很多学者并未将大学生榜样教育作为专门课题研究,只有少许期刊文献探讨大学生榜样教育的途径策略。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我们大胆提出自己关于大学生榜样教育内涵的理解,即新时期大学生榜样教育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正面的榜样人物或事例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方式方法。

二、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特征

1.导向性

导向性是榜样教育的鲜明特征。“导”即疏通,引导。“向”就是奔向,趋向。导向就是使事情朝某方向发展。何东平等学者认为“榜样能帮助青年确立最初的生活指向……每个青年总会在其人生的道路上,默默地寻找到一个清晰的榜样,唯其如此,他们眼中迷朦的世界,才会逐渐袒露出来,才会找寻到生活的指向。”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寻找人生的方向,而不是纯粹地去树立一个虚幻的偶像。为大学生树立一个榜样,首先要明确榜样的内在精神指导方向。例如,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为救两名落水儿童英勇牺牲的动人事迹中,三位少年英雄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才是大学生学习的重点。每个大学生的人生理想都是不同的,榜样教育要有明确的导向性,因人而异。

2.时代性

时代性是指大学生榜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体现时代的主题,包含时代的鲜明特色。大学生榜样教育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当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变化时,大学生榜样教育也随之变动。不同时代的榜样体现着不同时代主流的社会道德观。古代,忠君爱国人士是榜样;建国初期,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人是榜样;改革开放以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先进分子是榜样。榜样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个时代的榜样在另一个时代不一定是榜样。榜样是特定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

3.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大学生榜样教育最终落脚点在“做”上。大学生榜样教育不是纯粹地理论研究。大学生要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践行榜样的行为。各大高校在践行榜样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尝试。每年的“雷锋日”,校园内外,处处是“雷锋”。学校也在不遗余力地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结对帮扶、义卖助学等。榜样教育效果好不好最终要看学生践行的力度。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还原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们自觉实践榜样行为比空洞的说教强百倍。如果只有教育者在大肆宣传榜样,而受教育者不能感同身受,榜样教育注定失败。实践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需求。由于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等的差别,同学们思想觉悟必然参差不齐,榜样教育的实践效果也必然不同。在践行榜样教育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对象区别对待。

三、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历史烙印

中国的大学教育由来已久,从建国初期到现在经历60多年的风风雨雨。唯有十年“文革”期间即1966~1977年大学教育陷入困境,停止招生。直至1977年才恢复高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高校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改革开放初期――榜样至上的纯情年代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组织形式、经济结构、社会生活领域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融合。高校大学生是恢复高考后新一代的天之骄子。进入大学就等于拥有了铁饭碗。国家毕业包分配的政策,让他们无需再为毕业找工作而烦恼。这一时代的大学生激情澎湃,理想高远,以报效祖国为己任。这一时期,也涌现出许多大学生榜样人物,其中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就是典型的代表。

1982年7月11日,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为救落入粪池的69岁老农魏志德献出了24岁的年轻生命。第四军医大学党委决定给张华追记一等功,批准他为革命烈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2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江林、王宗仁合写的长篇通讯《当代大学生的榜样――记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同年,中央军委发文,授予张华“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这样评价张华,“张华、蒋筑英等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鼓舞着全国青少年和亿万人民。”张华的事迹传遍大街小巷。张华成了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榜样。虽然此后引发了一场大学生救老农到底值不值的社会大讨论,但是张华的行为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最铿锵有力的回答。在生命的价值上从来没有等价交换原则。“生命至上”,每个生命都是无价的。

张华的榜样事迹是我们进行榜样教育的优秀素材。这一时期教育者不仅树立了大学生身边的榜样,也树立了社会各行各业的榜样去激励鼓舞大学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以具有牺牲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秀人物为榜样。

2.上世纪90年代――偶像时代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体制进一步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悄然抬头。雷锋、张海迪、张华等的榜样力量在逐渐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独具特色的影视歌坛偶像明星。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变得功利、世俗。偶像趋于主流化,传统榜样被逐渐边缘化。高校树立的榜样与学生自觉选择的偶像很难重合,甚至相冲突。对榜样顶礼膜拜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榜样教育举步维艰。

3.新世纪――榜样多元化时代

21世纪,信息社会飞速发展。大学生都是根据自身的喜好、性格特点等选择自己的榜样。榜样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们不再对雷锋、张海迪等道德榜样一呼百应。高校榜样教育进一步显露其弊端,也在不断寻求出路。榜样教育开始突破传统的桎梏,利用网络电视等宣传榜样。如各地优秀大学生评选活动,“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都是利用网络投票等方式选出学生心中的榜样。榜样多元化的时代,优秀大学生也在不断涌现。如携妹上学的洪战辉、进入边远山区支教的徐本禹、勇斗小偷的杨昌济、勇救落水儿童而牺牲的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等。

四、新时期大学生榜样形象分析

为了更客观地了解新时期大学生榜样,我们以2002~2009年度“感动中国”和2005~2008年“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的资料为准来分析探讨新时期大学生榜样形象。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品栏目,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活动从2002年首次举办,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评选出最具震撼力的十大年度人物。从2002年至2009年,共评选出80个榜样人物,其中有大学生两名。他们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榜样人物徐本禹和2005年度榜样人物洪战辉。

为了全面落实贯彻中共中央16号文件精神,人民网和大学生杂志社于2005年共同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这项评选活动,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为目标,寻找大学生身边的榜样,以此来展现和凝聚中国众多青年的力量。

1.性别特征

从“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的数字资料上看,从2002年至2009年这七年间,大学生人数只占总人数的2.5%。两位获奖人都是男性。男性比例高达100%。从“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的数字资料上看,男性比例�72.5%,�女性比例27.5%。女生人数远少于男生人数。总体看来,新时期,大学生男性榜样人物比例远大于女性榜样人物。

2.个性品质特征

从评选上年度人物的大学生事迹来看,大学生榜样人物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艰苦奋斗型

评选上年度人物的大学生很多都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优秀学生。如湖南怀化学院大学生洪战辉曾经说过,“苦难不是被人同情的,奋斗才是最重要的”。他在自身生活非常窘迫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带着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上学。

(2)舍己为人型

榜样人物的高贵品质在于危急时刻舍身忘我的精神。如张华奋不顾身跳下粪坑去救老农、徐本禹放弃优越的大都市生活到边远山区支教。

(3)才华卓著型

在大学生榜样人物中,有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以卓越的才华取得非凡的成就,称为人们的楷模。如2005大学生年度美丽人物――智慧美女贺楠。她在2005年环球小姐中国赛区总决赛中气质出众,知识功底良好,使得知识女性的形象光彩照人。还有2005年大学生年度震撼人物――《千手观音》的手语主持人姜馨田。她在春晚直播节目中,用手语表达“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感染了亿万观众。

五、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于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就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赢得大学生,就赢得未来,因此党和国家对广大青年大学生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反映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这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法和策略,体现了榜样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讲,运用榜样教育,挖掘健康向上、全面发展的榜样案例,可以引导和鼓舞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一些网友在网络上撰写“中国大学生九大缺点”等文章揭露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诸如有些大学生生活腐化、盲目攀比、超前消费甚至浪费;有些大学生迷信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女大学生傍大款屡见不鲜;有些大学生学术意识淡薄,肆意抄袭拼凑学术论文,只为换取一张毕业证书……社会现象纷繁复杂,青年大学生置身其中,难辨真假甚至有时不知何去何从。教育者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各类榜样模范,引导大学生去伪存真,分清是非曲直,善恶美丑。利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大学生勤俭节约、奋勇拼搏、刻苦钻研,帮助大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有利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从高校角度来讲,科学合理地运用榜样教育可以丰富校园文化,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尤为重要。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持敏锐而清醒的头脑。教育者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榜样教育形式,例如,学校可在各类校园图书杂志、校刊、院刊上撰写榜样事迹,宣传榜样,或者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榜样故居,深入调研榜样事迹,或者举办各类座谈会、演讲比赛等大力宣传榜样。大学生榜样教育在校园的充分利用,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存进了校园的和谐发展。

3.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充分运用榜样教育的示范和激励功能,开发大学生的人力资源,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和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现设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榜样教育的目标就是将大学生塑造成具有榜样素质的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2007年全国道德模范群体中有11名是大学生,“大学生道德模范”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模范大学生造福于人民,充分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他们的事迹激励鼓舞着无数青年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班杜拉著,郭占基等译.社会学习心理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4]何东平、刘方生.论新时期的榜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7).

[5]范中杰.论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时代特征[J].教育科学,2001.18,(2):49-50.

最好的榜样篇6

[关键词] 大学生 党员 榜样教育 模式 创新

榜样教育是以榜样的行为、做法、思想、品质、成就影响他人,使之发自内心地效仿、努力地形成与榜样相一致的优良品德以期取得预期成果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使榜样的作用尽可能发挥到极致的一种理念、模式、方法和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开展榜样教育的原因及可行性分析

好的榜样是某种思想品德的具体体现,其生动鲜明的形象,使人们对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易于理解,易于效仿,从中受到感染和激励,因而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

1.从历史经验来看,古今中外都重视榜样教育

我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孔子常举尧、舜、禹、周公、子产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见贤思齐”;朱熹教育弟子“学习圣贤”,诸葛亮要求晚辈“慕先贤等”。

外国教育家同样重视榜样教育。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要用良好的榜样教育学生”,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对儿童行为发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的监护人的行为的榜样”等。

榜样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之一,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界世纪60年代蓬勃开展的“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是其大放光彩的典型范例。其目的在于巩固统一化的社会关系和价值取向,构建并巩固一种新型的社会精神文明,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氛围。

2007年起推出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及学习活动。以重塑新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优良的社会道德风气,巩固和谐稳定的执政环境为目的,增强了对模范人物的经济扶助和人性关怀,深受广大民众欢迎。

2.从心理学角度讲,榜样教育符合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党员正处在一生中生理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从心理角度看,神经过程趋于平衡,精力充沛,有强烈的求知欲,但鉴别能力不强,总把较新鲜或者符合自己观点的书籍、例子视为真理。大学生党员可塑性大,模仿性更强,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便容易具体地领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感染,引起共鸣。

二、大学生党员榜样教育的低迷现状及因素分析

榜样教育是加强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以鲜明、突出的形象诠释着社会主义道德的主旋律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然而,在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那些曾经令学子钦佩不已的榜样,在生活中有明显被冷落、疏远和淡忘的趋势。大学生榜样教育陷入低谷,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干打雷不下雨”的状况。学校树立典型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但大学生党员却对榜样事迹“听起来激动,看上去感动,行动上无动”,部分党员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榜样教育的效果与榜样教育者的初衷南辕北辙。

1.榜样原型树立过于追求完美

教育者在校园先进典型进行塑造时,往往将榜样塑造得十全十美。但是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告诉我们,人们仅对榜样有所期望是不够的,只有当人们感到这一目标不仅是可望的,而且是自己可以做到的,才能更有效地敦促人们去为之奋斗。当教育者将一个经过全面加工包装的近乎完美的先进典型呈现给广大学生党员时,他们首先产生的是望其项背的敬畏心理,认为自己在短时间之内不可能学习或者超越自己的榜样,从而产生怀疑甚至是对抗心理,将严重影响榜样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

2.推广模式过于单一,资源共享性不高

高校在对优秀人物、事迹进行宣传推广时,经常采用的形式是海报宣传、励志讲座等,较少将先进人物事迹拍成影片和影像资料或者是将榜样教育融入其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榜样教育的只停留在昙花一现的短期效应,致使树立起来的先进榜样影响小、褪色快、夭折多,先进榜样的激励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3.大学生党员精神世界迷失,对先进典型的价值认可产生迷茫

如今正处于社会的急剧转型期,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社会上权力腐败等消极的社会现象侵入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当中。加之于高校就业压力的急剧增大,容易误导学生产生一切“向钱看”,认为只要能找一份好工作拿到优异的待遇就会是别人学习的榜样。学校颇费精力发掘、树立起来的先进榜样及其身上蕴藏的榜样精神对学生不具备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大学生党员榜样教育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最优秀的群体,如何做好学生党员的教育,真正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高校党员教育的关键。本文试图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分院(以下简称传媒分院)为例,结合以往的工作基础,尝试构建大学生党员榜样教育体系,拟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以经典活动的开展努力营造榜样教育的氛围。传媒分院在2006年推出了“红色征程”――寒假走访老党员大型活动,要求每位党员必须利用寒假的时间,采访一位对自己的成长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老党员,也可以以组队的形式参观、调研红色景点等,并在第二学期举办大型报告会,学习、分享所走访的老党员的光辉事迹。

2.以党员之家为平台,开展传媒先锋的评选活动,并对评出的传媒先锋做全方位的事迹宣传,突出榜样就在我身边,引导学生努力向身边的优秀党员学习,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3.以党员之家红色书库的建设为途径,通过读好书、荐好书、捐好书活动,发挥名人传记、名人访谈录的间接教育功能,丰富榜样教育的形式。

4.以“党员公示榜”为监督机制,将党员名单、照片上墙,发挥监督作用,让学生党员在学习榜样的同时,努力使自己成为普通同学学习的典型,从而进一步扩大榜样教育的作用范围。

参考文献:

[1]朱明山.高校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2]周紫玲,梁韵妍.榜样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3]王雯娜.榜样教育新视角:多元化榜样教育模式及其建构[J].教育科学研究,2009,(8).

[4]韩新路,张茹粉.试析榜样教育的基本规律[J].理论导刊,2008.

最好的榜样篇7

关键词: 大学生 榜样作用 调查分析

一、引言

人的成长,是个体对外界物质及非物质的吸收、消化、转换,以及作用于外界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尤其在非物质的世界里,周遭的影响对于个体极其重要。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是个人的认知、行为和环境因素三者交互作用的过程。行为的习得由两种过程组成:一种过程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另一种过程则是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在此的示范者即为榜样,社会学习理论重视、强调榜样的作用。根据《辞渊》解释,榜样为“模范”,《现代汉语辞海》的解释为“值得学习的人或好事”。榜样教育,则是展示榜样身上正面、积极、优秀的品质或事迹给受教育者,对其德育进行影响、激励。对于榜样教育,中外教育都十分重视。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直被奉为育人经典;捷克教育家,人类教育历史上里程碑式人物夸美纽斯指出“父母、保姆、导师和同学的整饬的生活的榜样应当不断地放到儿童的跟前”,一再强调德行教育中,实行榜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一群特殊人群,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即将完成十多年的学校教育走进社会,跟社会产生最直接的交互,把他们之前所学所知作用于社会。对于大学生,榜样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我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分析。

二、问卷调查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考虑了解三方面:(1)大学生对其心目中的榜样的定义标准;(2)大学生对榜样的关注程度以及思考情况;(3)榜样对于大学生的影响状况。该问卷调查共含有18道题,笔者通过向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华大学等学校的本科生发送电子问卷进行访问。问卷共发放6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共523份,有效回收率达87.17%。

三、统计结果的相关结论

1.榜样在大学生成长路上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数据表明,本次受调查对象中仅有2.4%的同学认为自己心目中没有榜样;6.03%的同学则表示说不清;而有91.57%的同学表示心目中有榜样,在这一部分同学中有11.5%的指出对于榜样及榜样事迹的了解来源于同学、老师或者家长的介绍,另外有58.2%的同学则是由书籍、网络及电视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表明大学生对于心目中的榜样的选取较为个性化,会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人、事作为模仿对象。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个体成长过程中是需要模仿周围榜样的。调查数据反映90%以上受访对象肯定榜样的存在,说明是他们受到榜样的影响,榜样在他们成长路上扮演着一定的角色,而剩余同学的选择则值得我们深思,何以有这样的结果?笔者认为不排除从中部分受访对象没有认真对待此问题,也有可能曾经心中的榜样因为某些原因不再值得被看做榜样。

2.大学生对心目中的榜样有理性要求

在调查问卷中设有两道题目:“您心目中的榜样主要是在哪个方面有所成就?”“您最关心榜样人物的哪些品质?”对于前者,通过对被调查对象的分析发现,选择三者都有(即工作、学习、生活)的比例为54%,选择工作中优秀的人物作为榜样的比例为16.5%,生活中如品德优秀作为榜样的为13.2%,而选择学习优秀作为榜样的则为8.8%,其他的则为8.1%。由此看出大学生心目中的榜样的要求绝大部分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优秀的人,而不是在上述某方面独当一面的佼佼者。这意味着大学生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理性要求,渴望使三者平衡。另外在对榜样品质要求中32%的大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是在生活或学习工作中出类拔萃,有人格魅力;而仅次之的是24%的是希望榜样能够艰苦奋斗通过自强不息在某一领域取得较高成就;其他品质选择的比例都较低。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榜样的要求较高,也反映出大学生内心中潜在的奋斗韧性,希望通过努力获得成就。上述情况说明大学生理性地看待榜样,也理性地看待自己的特点。

3.大学生选择榜样较为谨慎

榜样的选择,反映了大学生在特定的时期对自身表现的渴望。例如在学习迷茫期的时候可能会选择在学习上有成就的人作为标杆,鞭策自己。调查发现67.5%的学生选择了心目中有榜样,但为数不多;同时55.4%的学生认为榜样的类型或风格会在某个时期而非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明确自己需要什么,该往什么方向努力,故而选择一定的榜样一直鼓励自己,而非摇摆不定,所以大学生选择榜样时态度较为谨慎。

4.大学生对榜样的社会效应能辩证看待

学生的“追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特色,部分学生由于过度“追星”,不够理性,会做出许多有悖于常理的事情,给同学、老师、家长造成困扰。笔者认为这是学生对偶像存在着盲目性。榜样事实上也是大学生“追星”的对象,当然两者之间是有差异性的。大学生对于这样的“偶像”在社会中的效应会有怎样的看法呢?“您认为榜样人物在当今社会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数据表明37.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榜样的发挥作用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22.9%的认为在大众中形成了良好的反响,促进社会道德新风尚的形成,30%的认为起到了教育作用,而仅仅只有9.8%的认为榜样发挥的作用不大。其中应该说是几乎所有人都同意榜样的正面作用,而且绝大多数人认为榜样的作用是一个过程,不能立竿见影,如此看出大学生能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具有历史持续性的观点。

5.大学生对榜样持宽容态度

现在,由于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大众对公众人物的关注度及能见度都能得到最大满足,公众人物的言行是非都受到大众的监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一般公众人物的榜样,他们的言行是非在大学生眼中又是如何评价?在“对于榜样人物犯错误,您的态度是什么”的调查中,68.7%的认为可以原谅,模范人物也是人,不必过分苛责;19.3%的认为可以理解但不能原谅,榜样人物犯错误是正常的,但既然称为“榜样”,就应更检点;7.2%的则觉得绝不能容忍,对此应该重罚,这也暴露出当今社会对榜样人物缺乏必要的监管;另有4.8%的觉得无所谓。大学生对榜样存在学习、模仿、尊敬之情,那么希望榜样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社会道德其实“无可厚非”,这也是对榜样人物的一种较高要求。但是调查中大多数大学生对榜样持有宽容态度,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去包容,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成熟心理。

6.自律性不高

自律意味着能够自我控制向目标方向不断地前进,而榜样的作用则是帮助人激励自己。本对于“您对榜样的态度”,24%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心里佩服且以之为标准、动力而努力争取做到他(她)那样”,而56.7%的选择“以之为标准,时常鞭策自己,但做不到预想那样”,19.3%的选择“仅是一种向往,不会像那样做”。上述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榜样是有肯定性的,能看到榜样的闪光点,但是最终未能做到真正的向榜样看齐,表明其自律性不高,不能严格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最终的结果导致了“只想不做”的现实,未能真正实现榜样的激励作用。

四、结语

根据调查结果及分析,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榜样教育在大学生中起到的是较为正面的教育作用,大学生在榜样的选取、认知角度都能有理性认识,能辩证地看待榜样的社会效应,但是在榜样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行动力显得不足,付诸实践的能力欠佳,这急需改进,否则不能真正实现榜样教育的初衷,榜样的影响并不是真正有意义的影响。在此对大学生的榜样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1.“江山代有才人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相应的时代特色,历史需求存在着差异。根据榜样具有被模仿的特性,那么应该在不同时期为大学生展示更多的符合其心理特性的榜样人物及事迹,如此激励作用能达到最大化。此外,在榜样的宣传中,网络应该被视为最重要的渲染渠道。

2.任何事物都有历史的局限性,榜样模范也必定存在着不足之处。尽管大学生在对榜样的认识中能做到理性看待,但是在榜样的宣传时应该尽量保持客观性,不能将其人其事做不合现实的包装而产生“光环”。越真实的人、事越容易被接受和肯定。艺高为师,德高为范,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足的人才堪称典范、榜样。

3.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能直接影响到其行为动机。该理论揭示出人的行为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更要受到自我调节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对于榜样身上肯定的优秀品质,需要将其视为前进或鞭笞自我的动力并在内心进行强化,不断地引导自我向前,到达心中既定的目标,如此榜样的激励作用方可有效。

参考文献:

[1]阿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2]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J].中国青少年研究,1999,(5).

[3]白明亮,姚敏.幽暗意识与榜样教育.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王晶晶.榜样的解读与启示.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最好的榜样篇8

一、榜样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

榜样是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集中体现该社会时期所倡导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追求,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激励或感染作用的人和事。可以说,榜样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价值精神的最高标准。榜样教育法正是通过这些具有积极影响的人和事进行示范,引导人们发自内心地效仿,并努力形成与榜样一致的道德情操的过程,最终达到提高其思想认识和品德境界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榜样教育法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它将一些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成具体的人格化形象,相较于其他思想教育方法更富有感染性,更容易让人们所接受,能够从人们的内心深处激发大众的情感认同和共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榜样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促进其个体道德人格的优化,帮助其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程度的加快和加深,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效应逐渐呈现弱化趋势。客观理性地分析大学生群体中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原因,是扭转这一局面的前提条件。

1、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多元化消减了榜样的权威性

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理论观念、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也是大学生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根本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和利益格局日趋复杂化,社会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从过去的一维转向多维,价值观念的取向也逐渐多元化。人们对待榜样的态度不再是积极地效仿与跟从,而是会根据各自的利益作出相应的评判,榜样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如从前。“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导致国人的价值真空、信仰真空和理想真空。人们在感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正经历精神失落的苦痛。”在个人利益普遍觉醒的今天,人们容易摈弃高尚理想的追求,转而热衷于追逐现实的快乐。而心理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必然受到消极影响。加上近年来越演越烈的商品消费文化大行其道,各路明星偶像一波波来袭,容易使得大学生离崇高和伟大渐行渐远。

2、榜样选树机制的不健全削弱了榜样教育的有效性

在目前高校的榜样教育实践中,传统的德育理念仍占据主导地位。榜样教育仍然以自上而下的灌输式和树立式为主。这种依照教育者意志,要求受教者思想一致,行动统一的模式,与当代大学生追求自主选择、自由发展的需求发生冲突。目前盛行的突击式的榜样教育方式制约着榜样教育的长效性。而推行的“完美式”榜样也有脱离现实人性的缺陷,令大学生产生怀疑和抗拒心理。另外,社会正义的缺失,榜样权益保障机制的不健全是造成大学生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深层原因。如果在效仿榜样的过程中遇到道德绑架或自身利益受损等问题,那么人们会产生做好事是痛苦的错觉,也就势必使人们对效仿榜样敬而远之。

3、大学生的心理特性加大了榜样教育的难度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自我意识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品德会对人一生的道德素养产生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更加成熟,有着强烈积极向上的渴望。但同时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也具有涉世未深受负面暗示性强,易受同辈压力影响,个人情感体验水平有限,且带有逆反心理等特点。这些特性加大了榜样树立和效仿难度。因此,在榜样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性,坚持以人为本,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其学习榜样的内在动力。

三、提升大学生榜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榜样教育效应弱化,决不意味着榜样教育方法已经过时,但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榜样教育效应提出了迫切要求。只有创新和改进榜样教育,才能解决当前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问题,切实发挥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1、科学选择和树立榜样

(1)坚持榜样选择的崇高性。一个人对榜样的选择反映了其内心追求和精神境界,道德楷模、英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展现与诠释,选择他们作为榜样才能让大学生自我精神得到升华。由于大学生与楷模所处时代及生活环境不同,当代大学生存在偏爱听信流言,质疑或虚假认同榜样的问题。因此,应引导大学生了解榜样所处的具体时代特征,深入挖掘榜样背后的精神实质。学习榜样不是单纯学习榜样的行为,而是从中汲取精神动力,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当面临相似境遇时也能做出高尚的选择。

(2)坚持榜样选择的真实性。榜样本身就代表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我们在选树榜样时一定要以榜样的真实性为基础。何为真实?真实的道德榜样必然是符合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违背人性的榜样必然会受到质疑。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性是复杂的,榜样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平凡的一面,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可能在选择时退缩、犹豫。“如果认为人是无私的生物,只希望服务于高尚的理想,那是错误的。人是一种复杂而又矛盾的存在。他以自我为中心,但又不可避免要与自己同类交往。他是自私的,但他又可以做到最高的无私。”一味地拔高榜样的形象,只能使榜样由真实变成虚伪,效果适得其反。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中,任何粉饰榜样的行为早晚都会被揭穿,反而陷入尴尬的境地,公信力尽失,致使人们不再相信树立的榜样。脱离人性的榜样仅仅是一个抽象的道德符号,是不能被大学生真诚地认同和崇拜的。只有选树一个真实的、合乎人情、个性鲜明的榜样,让大学生了解榜样挣扎选择的过程和最终选择的结果才能深刻地教育和激励大学生。

(3)坚持榜样选择的参与性。鼓励大学生参与选树榜样的活动,坚持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榜样选树方式。自下而上的选树方式更注重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表达。选择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或其身边的人作为榜样,由于与榜样所处生活环境相近,可以引起大学生内心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激发大学生效仿榜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加自觉地学习榜样,无形中增加了榜样的影响力,也有效延长了学习榜样的时间。

2、创新榜样教育方法

(1)情感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学习与修养相结合。榜样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受教育者对榜样的精神和行为内化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分析,自我批评,寻找与榜样差距,进行自我调整的过程。外部的宣传工作固然重要,但自我教育是榜样教育的关键环节,因为榜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认识有所提高,最终完成由知到行的转化,自觉进行道德实践。因此,在榜样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调动其内心情感与榜样产生共鸣,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见贤思齐。

(2)尊重大学生主体性,建立双向互动机制 。在榜样教育中,教育者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尊重受教者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传统说理、灌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资源优势,改变传统榜样教育模式单一、内容乏味的缺陷,深入挖掘榜样实例,完整而生动地呈现榜样内涵,使受教育者更易接受并谨记。而受教育者也要及时与教育者沟通,倾诉在学习榜样过程中的矛盾与困惑,寻求释疑解惑。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形成网上网下榜样教育合力。网络信息的丰富性给榜样教育提供了大量新鲜的素材,促使榜样教育不断创新和发展。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有效弥补了以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传递的滞后性,有助于形成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的高效通道,提高榜样教育的时效性。网络的开放平等性也使大学生更完整地感知榜样。网络话语开放性使得大学生能够直接与榜样互动或与他人评判讨论榜样行为,在探讨中提高其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同时,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及虚假信息充斥的现象对大学生榜样教育容易造成负面影响,加强互联网信息的监督和管理是保证榜样教育开展的必要措施。

3、榜样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

(1)从人的自然需要出发理解榜样。引导大学生历史地、具体地看待榜样,学习榜样。“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一切活动无非是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的需要是一个复杂体系,它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如肉体生存所需资料、交往的需要、劳动以外的需要等。马克思还认为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普遍性,不断寻求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天性。”榜样也和普通人一样不断追求着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不能过于苛求榜样,要求榜样各方面都尽善尽美。也不能只看到榜样的缺点,忽视其先进性。

(2)榜样教育要契合大学生个体价值追求。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大学生的需求也多种多样,树立单一层面的榜样很难满足整个大学生群体的要求。在给大学生选树榜样时应采取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学习。除传统的英雄式榜样外,道德模范、杰出英才等也可成为榜样。

(3)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明星和偶像。大学生能够支配闲暇时间和一定数量的金钱,在大众传媒时代,明星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视,甚至有一定的榜样教育作用。明星中不乏德艺双馨之辈,但也有哗众取宠的小丑。要因势利导,教导大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明星在其光鲜的外表下,都有着努力拼搏的艰辛。引导大学生努力挖掘明星在才能及吃苦耐劳精神上的闪光点,化追逐偶像的激情为向上的动力。

上一篇:牛汉简介范文 下一篇:宝宝爬行比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