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的翻译范文

时间:2023-10-17 05:45:26

童趣的翻译

童趣的翻译篇1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儿童文学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其翻译的作用也愈加重要。因此,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关注,关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类:1.从历史角度谈儿童文学翻译。2.对儿童文学翻译家的研究。3.对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的研究。近年来对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学者的青睐,他们分别应用接受美学理论、语体文体学相关理论及对话理论等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探讨。本文以功能主义目的论为基础,结合儿童文学的特点,对《爱丽丝漫游仙境》两种中译本进行对比,指出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1.目的论概论

目的论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正值对等论及语言学派盛行之时。目的论的产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其翻译规则使得翻译更接近实践。

1.1目的论的形成

目的论,又称译文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德国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由德国功能派代表弗米尔(H.Vemeer)提出。现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德国,其先导人物是凯瑟琳娜・赖斯(Reiss),她在1971年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提出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赖斯认同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论,即目的语篇和原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但她在实践中发现这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翻译应根据具体的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应该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赖斯认为翻译的功能原则优先于对等原则。此外,赖斯还在1984年与弗米尔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指出:每篇文章不仅仅有一种功能,但总有一种功能是占主导地位的,具体的翻译过程应主要受控于占主导地位的功能,或受控于原文的skopos(目的、功能)。Skopos一词源于希腊,意指目的。实际上,在目的论中,这一词指“译文目的”(或功能)。其主要思想为:为适应译文的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目的语读者的需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译文读者的立场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文功能得以很好的实现。

受到其老师赖斯的影响,弗米尔提出了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核心――目的论。他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动,翻译目的随着文本接受者的不同而变化。同时,提出了功能主义的三大原则:目的、连贯和忠实,放弃传统的“对等”翻译标准,改为“适当(adequacy)”,认为源文只是“给目标语的接受者提供了一些信息罢了”。

1.2目的论的三大法则

目的论有三个法则,即目的法则(skopos rule)、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准则”(Skopos rule)。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弗米尔这样来解释目的准则:每个文本均为既定目的而产生,亦应为此目的而服务。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比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比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比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但通常“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除目的法则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前者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而后者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即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决定。

2.儿童文学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是整个文学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服从文学的一般规律。但是,儿童文学也有自己的特点。

2.1儿童文学的特点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笔者对儿童文学作品特点做以下总结:

(1)故事性。儿童对于事物的喜好多停留于感性认识上,故儿童文学应以故事阅读为主,突出人物形象,结构单纯,故事情节生动、紧凑。

(2)教育性。儿童时期是人生初步成长阶段,是对品格、性情培养的关键时期。所以,儿童文学作品要具备教育性。作家在生活中获得有深切感受的人和事物,经过精巧的艺术构思,用生动的语言创造出来的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让小读者从中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趣味性。儿童天性活泼快乐,儿童文学作品要以充满童趣的内容为主。儿童喜欢环环相扣充满趣味的故事,厌烦乏味枯燥的说教,故儿童文学作者应在轻松愉快的故事情节中潜移默化地为儿童讲述道理,使之获得有益的启示。

2.2儿童文学翻译的策略

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的方法也就不一样。鲁迅提倡用直译,并主张“宁信而不顺”。郑振铎则提倡用重述的方法,目的在于移植世界重要的作品到我们中国来。由于目的读者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该在“为儿童服务”的目的指导下,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1.措词简单、结构简短,层次清楚

假如译者在翻译时按部就班,沿袭原句构架,势必就会超越目标读者的阅读水平,影响他们的理解能力,打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欲望。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以儿童的认知能力为前提,化难句、长句为简单句、短句,或者多加停顿,这样不仅可以让儿童容易理解,乐于接受,而且还易于唤起儿童读者对具体形象的联想。

2.形象鲜明

儿童的文学接受能力结构中总是保留了比成人读者更多的身体动作意识和功能。他们在欣赏文学时偏重直观感受,注重文学作品的形状、声音、色彩的描述,对“新、奇、动”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特别敏感,特别有兴趣。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阐述,往往产生反感和厌恶,乃至于不予理睬。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通过词语的选择,来唤起读者的形象感,形成读者头脑中的艺术形象。

3.口吻稚拙,语气纯真

翻译最难是口吻。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儿童的生活、情感、兴趣、思维、语言等与成人有着显著的差异,为了适应儿童的还不高的欣赏水平及独特的欣赏方式,译者应尽力在内容和形式上再现儿童的稚拙的口吻和纯真的语气,真正体现儿童的特点,以达到以儿童为本位,真正为儿童服务的目的。

3.《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及其两中译本

3.1《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概述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出版于1865年,是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之父”刘易斯・卡罗尔写给他一个朋友的女儿的书。《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讲述的是一个叫丽丝的女孩在追逐一只兔子的过程中不小心掉进兔子洞,从而经历的一系列冒险故事。这部童话充满了各种奇特的幻想:能变大变小的身子、组成王国的扑克牌、会说话的各种动物……组成了孩子的一个五彩梦,深受儿童们的喜爱

3.2目的论视角下两中译本对比研究

自1865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在英国出版以后,它不仅受到了国内儿童的喜爱,更是赢得了世界儿童作家的欢迎。出版至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被翻译成至少一百二十五种语言。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对翻译家王永年及赵元任的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翻译过程中目的论对译者的影响。作者更倾向于赵元任的译本,因其更符合儿童的心理,符合目的论。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选词简单,通俗易懂。

由于儿童读者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选择一些简单的词语,特别是在翻译具有文化差异的内容时译者更要注意翻译的准确性和译者的接受能力。如:

“Curiouser and curiouser?”cried Alice(she was so much surprised,that for the moment she quiet forgot how to speak good English)

王永年译文:“越来越离奇了?”爱丽丝叫道(她惊异之下竟然忘了正规的英语语法)。

赵元任译文:“越变越奇罕了,越变越奇怪了!”(因为爱丽丝自己诧异到那么个样子,连话都说不好了。)

在这两种翻译中,王永年将后半部分翻译成“她惊异之下竟然忘了正规的英语”,而且还加了注释,但儿童读者对注释和语法之类的东西基本不明白,还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此,相比之下,赵元任在翻译中“爱丽丝自己惊诧到那个样子,连话都说不好了”则相对简单,也能体现出原文所要传递的趣味,更具准确性。

(2)译文的生动性

生动性对于一本成功的儿童文学翻译是至关重要的,生动、有趣、多姿多彩是吸引儿童的重要因素。正如罗新张所言,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该充分表现原作的生动性,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增加译文的趣味性。如:

An enormous puppy was looking down at her with large round eyes,till at last it sat down a good way off,panting,with its tongue hanging out of its mouth,and its great eyes half shut.(Carroll,1965:46-57)

译文1:一只身躯庞大的小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在瞅她,最后在很远的地方坐下来,伸出舌头大口喘气,半闭上那双大眼睛。(王永年,2003:57)

译文2:一头个儿挺大的小狗睁着两只灯笼大的圆眼睛对着地看,轻轻的伸一只爪子出来好像要挨到她似的。(赵元任,2002:32-33)

译文1:中将“large round eyes”译成是“圆圆的大眼睛”完全符合对等的要求,但是根据功能目的论,译文还是不够吸引儿童读者。对比之下,译文2中表达为“两只灯笼大的圆眼睛”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却更加生动活泼。

结语

儿童文学作为特殊的文学体裁,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与加以区别。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以“目的法则”为首要原则,心中时刻牢记儿童读者,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以形象具体、生动风趣的语言展示译本,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深受儿童喜爱。(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参考文献:

[1] Guo Jie,Skopos Theory and Instruction Manual-translating.Overseas English,2012,6(11),144-145.

[2] Lewis,C.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London:Macmillan,1922

[3] 王琛琛,浅议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社科视角,2011(2):241

[4] 王永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童趣的翻译篇2

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儿童文学的特点主要有:(1)教育性。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儿童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儿童文学的教育性是尤为重要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性,有丰富的语言、对人格的培养、高尚品德的教育,有助儿童的身心发展等等。(2)趣味性。儿童的年龄决定了其心理特征和思维能力,乐于接受形象化和生动有趣的东西。所以真正的儿童文学读物首先要形象生动,富有童趣,童心,应以儿童为中心,合乎儿童知识水平,心理状态,成为吸引小读者的手边之物。(3)文学性。儿童读物是孩子接触文学的第一步,用童心去鉴赏,并不意味着一味追求通俗易懂,在赋予趣味和教育性的同时,要保持文学应有的风格,文体,讲究写作技巧,再现原作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意境,给孩子们美的体验和文学的享受。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就是儿童,而儿童由于其特殊的年龄、心理、个性,他们的阅读能力与成人读者有很大的差别。儿童文学在题材、主题、故事结构等方面都要求有不同于的价值标准。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的特点,尽量让文本易于儿童接受。儿童文学翻译应保证广大少年儿童通过译文轻松理解和接受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译文能得到与原文类似的感受、启发和教育。翻译工作者的主体性在此时就尤为重要。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要执行者,翻译策略也是针对译者而言,要么尽可能的让作者安居不动,引导读者靠拢作者,要么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引导作者接近读者。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取决于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必然导致不同的译本问世。那么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具体如何体现的呢?如下将以《狮子女巫魔衣橱:纳尼亚传奇》译文节选为例:

一、叠音词:叠音词朗朗上口,赋予跳跃性的发音特点使之成为儿歌、儿童用语的首选。《狮子女巫魔衣橱:纳尼亚传奇》译文中也频频使用叠音词,让原作便于记忆,可读可感的儿童书特征大为凸显。例如:《狮子女巫魔衣橱:纳尼亚传奇》译文的叠音词使用不胜枚举。显然原来并非叠音词的动词名词和分句是经由译者阅读理解后的积极再创造。结合了对汉语语言特质的透彻把握,又兼有儿童的阅读心理研究,汉译本中叠音词频繁出现。既增添了译作语言的趣味性,又在语言上形成极好的缓冲,给予小读者更多想象的时间和空间重现文本中的场景,大大地加强了理解的效果。译者翻译策略上的选择可谓功不可没。

二、四字成语:成语是汉语语言的一大特色,由四个汉字组成,由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或历史故事因袭而来,约定俗成,在书面语和口语中广泛使用。成语也是《狮子女巫魔衣橱:纳尼亚传奇》译文的一大特点。……过了一会儿她又问道,“图姆纳斯先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因为羊怪棕色的眼睛里已经饱含泪水,随后,眼泪一滴滴淌在脸上,不久就从鼻尖上顺流而下,最后他竟双手掩面,嚎啕大哭起来。…………“不,我是一只坏羊怪。我看,开天辟地以来,没有比我更坏的了。”(Chen&Liu,2005:12-13)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是在不断的模仿大人的行为举止。

尽管他们的思维水平和生活阅历还极不成熟,但是他们也常常模仿大人的严肃语气,用从大人那里照搬来的大词汇来陈述儿童世界非同小可的惊天大事。而恰恰就是这份煞有介事的严肃认真还有夸张的表情,增添了生活中的童趣,让一本正经的大人们也忍俊不住。文中的羊怪面对纯真的露西,放弃了恶念,最终冒着被白女巫无情惩处的危险护送露西。而羊怪又是如此的可爱而令人肃然起敬,为了一个未造成任何恶果的恶念,他嚎啕大哭,宛如一个以为自己犯了惊天大错的孩子,如此的伤心无助,纯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果“饱含泪水、顺流之下双手掩面、嚎啕大哭”这些成语被换做“充满了泪水,流下来,双手捂着脸,大声地哭”,原文和译作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将大打折扣。理解了原著作者良苦用心,译者借由四字成语的巧妙使用,让羊怪和露西两个纯真的形象如此的真实,贴近中国孩子的内心,使得原作的精神得以传达,译作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大大增强,同时也让四字成语简练生动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四字成语在童话书中出现更有利于孩子们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学习和理解其含义和用法。四字成语的选择不但让原作语言生动无比,而且还童趣盎然。并且以极佳的方式扩充了孩子们的词汇量,使孩子们自然而然的和文学亲密接触,寓教于乐。

童趣的翻译篇3

【关键词】接受美学 儿童 儿童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81-02

一 关于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这一理论实现了一个重大突破,那就是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使西方文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到“读者中心”的转向。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它认为在作者―作品―读者所形成的总体关系中,读者不是可有可无的。与之相反,从根本上来说,几乎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为读者而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中的能动主体。姚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出版成书,在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所以说,一部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成为现实的、具体的;也只有被读者理解和接受,才能实现其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

作为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接受美学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而对于儿童文学翻译而言,接受美学更是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接受美学都对其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 关于儿童文学翻译

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儿童文学是儿童间接了解世界的早期启蒙读物,对儿童的心理成长和早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引进了许多优秀的外国儿童作品,而近些年以来,更是有不少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不断译入,其中有许多优秀的译本受到儿童读者的广泛喜爱。但是,儿童文学翻译的理论性研究却远之后于儿童文学翻译实践,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似乎一直囿于翻译研究的思路。所以,要解决儿童文学翻译的实际问题,首先需要我们了解儿童文学本身。

儿童文学,顾名思义就是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一类文学作品在题材、主题、故事结构、语言风格、修辞方法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同于的价值标准。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就在于所面向的读者是儿童,而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阅读群体,其语言、接受能力、心理结构和美学判断都是有别于成人的,他们在理解译本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障碍。所以,作为译者,不仅要关注对原文翻译的准确性,更多的是要考虑他们对原文语言和文化的接受能力。在儿童文学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始终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注意译文语言的流畅性和通俗化,采用恰当而又有效的翻译策略,再现原作的风格和童趣。

三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中心论”,把读者作为首要的考虑对象。因此,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时,要始终谨记译作的目标读者是儿童,充分考虑儿童的语言和文学接受能力,以期再现原文的童趣,呈现完美的译作。下面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词汇、句法、修辞和文化四个方面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1.词汇方面

“词汇简单,准确易懂”是我们应坚持的最基本的原则。著名翻译家巴金曾说:“我希望任何一本书的译者在从事翻译工作的时候,要想到他是为着谁在做着工作,倘使他是为着读者译这本书的,他就应该对读者负责,他至少应当让读者看得懂,而且也应该让读者看了觉得好。”具体到儿童文学翻译,就是说译者要考虑儿童的认知能力,应尽量使用儿童理解范围内的相关词汇,因为只有选用儿童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词汇,才会激起儿童的阅读兴趣。

例如:“Dans ce cas-là,”dit le Dodo solennellement,en se mettant debout,“je propose qu ‘on finit la réunion pour trouver immédiatement les remèdes plus appropriés...”

译文:那个渡渡鸟听了,就正儿八经地站起来说:“既然如此,我就动议散会,再速筹更切实妥善之弥补方案……”

译文中的“动议”和“速筹”两个词对于儿童来说显然过于正式,他们读起来不免有拗口和生涩之感。如果将两个词分别改译为“提议”和“立即采取”就比较合适了。由此看来,译者必须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比较每个词的用法,力求用简洁易懂的词汇清晰明了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2.句法方面

在句法结构上,汉语和法语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法语重“形合”,强调逻辑性,法语句子是以动词为中心展开的空间结构体,多个连接词的使用可以产生复杂的层次,因此句子较长;而汉语重“意合”,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突出思想内容,将词和词的联系几乎完全建立在思想序列和相互关系上。汉语句子不讲究形式的完整,而讲求意思的连贯,句子多为短句。由于儿童的思维相对比较简单,考虑到其接受能力,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尽量将长句化短,以便于儿童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译文。

例如:Lorsque j'avais six ans j'ai vu,une fois,une magnifique image,dans un livre sur la Forêt Vierge qui s'appelait “Histoires Vécues”.

译文:当我还只有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在一本描写原始森林的书中,看到了一幅精彩的插画。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真实的故事》。

可以看到,原文是一个包含了时间状语从句、关系从句的长句。在翻译时,译文充分注意到了汉法的句法差异和儿童读者的阅读特点,将长句化为五个短句,避免了长句给儿童读者带来的阅读困难。

3.修辞方面

大量运用修辞格是儿童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一些基本的修辞格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语音方面,可以用押头韵和押尾韵等修辞手段来创造生动有趣的语音效果,以此来吸引儿童读者;在词汇和句法方面,则可以尝试运用俏皮、幽默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增加译文的趣味性。总之,生动和充满童趣的译文必定是声色兼具,集音乐美、形式美和画面感于一体的,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给他们以启迪。

4.文化方面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儿童文学翻译也是如此。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属的归化翻译;另一种则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属的异化翻译。对于儿童文学翻译来说,我们应考虑到,儿童尚处于母语学习阶段,思维尚未成熟,意志力相对比较薄弱,如果有太多的异质文化因素的介入会给他们的阅读带来过多的空白、不确定与不顺,从而影响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信心,使他们不再愿意完成阅读。因此,鉴于儿童文学的本质和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在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上,儿童文学翻译应侧重于“归化翻译”。当然,对“归化”的侧重并不代表对“异化”的绝对否定,译文中的异域文化能极大地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增加读者的心理体验,这对于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开阔视野大有裨益。由此,笔者认为,对于儿童文学中的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应采取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四 结束语

儿童文学翻译貌似简单,实际上并非易事。接受美学理论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视野,对儿童文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全面了解儿童的接受能力,用童心去鉴赏,以童趣去体会,进而选用儿童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词汇进行翻译。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深受儿童读者喜爱的译作;也唯有如此,才能陶冶他们的心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这样,儿童文学翻译的功能与价值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春智.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0)

[2]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王秀娟.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J].南昌高专学报,2008(4)

[4]张硕.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

童趣的翻译篇4

【关键词】英语绘本 翻译审美 语言美

一、引言

The Berenstain Bears(贝贝熊系列丛书)是美国兰登书屋(Random House)出版的一套畅销全球的少儿代表丛书,销售量及畅销时间都为少儿读物世界之最。《贝贝熊系列丛书》故事贴近现实生活,内容典型亲切,引导婉转可行,情理结合,趣意兼具,充满了爱心和智慧,充满了人文关怀,带给我们一种以人为本、崇尚平等的行为教育理念和轻松自由的精神空间。张德启等的汉语译本在中国大陆很受欢迎。

二、英语绘本及其语言的特点

绘本是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紧密搭配而构成的儿童文学作品。优秀的儿童绘本会在孩子们的心间播下了一颗美丽与幸福的种子。阅读好的绘本,会发现它们最能够贴近儿童的世界,也最能够唤起我们的稚趣童心。

儿童绘本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和文学性的特点。优秀的绘本应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性,有助儿童的身心发展;应以儿童为中心,合乎儿童知识水平、心理状态,形象生动,富有童趣、童心;应保持文学应有的风格、文体,讲究写作技巧,再现原作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意境,给孩子们美的体验和文学的享受。

儿童绘本语言的形象性极为重要,可以通过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达成。儿童绘本语言浅显明白、简洁优美,笔触流畅、浅显易晓如淙淙流水娓娓动听,自然就能打动小读者的心,继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三、英语绘本的翻译审美要求

翻译儿童英语绘本时,译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的特点,应保证广大少年儿童通过译文轻松理解和接受英语国家的儿童绘本,通过阅读译文能得到与原文类似的感受、启发和教育。

对译文小读者而言,来自不同审美文化的文学作品更富含认知意义上的新奇性和刺激性,更能激活思想,促发灵感,满足好奇心,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较高的文学审美修养和对中西文化的全面理解是译者完成译作的重要条件。译者首先要理解作者原作所蕴含的审美文化信息,然后要把此信息用译文表达出来,并且可以被译文读者所接受。译者要把原文中的风格、技巧和审美因素在译文中加以再现,使译文之美与原文之美一致,这样才能吸引读者、引人入胜,使读者不但对原文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还能同时从译文中得到一种妙不可言的美感体验。好的译文能准确传达原作的神韵,译出原作的结构美、均衡美、节奏美。欣赏后,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

四、《贝贝熊系列丛书》绘本译本的语言美

1.语言的简洁平易美

简单、易懂、亲切的生活化语言最美。生活化的语言能拉进读者和文本的距离,让读者倍感亲切、手不释卷;能瞬间抓住了目的语小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故事场景当中。张德启等翻译的贝贝熊系列丛书中生活化的语言贯穿始终,俯拾皆是。

例1:

原文:It didn’t take sister long to decide to pull off those bits of tape!

译文:小熊妹妹再也忍不住了,把胶布一古脑全扒了下来。

这样口语化的语言让小读者读起来兴趣盎然。很容易被孩子儿童理解,有着朴素的语言美。

2.语言的生动、形象、音乐美

儿童的思维是具体性的,因此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应形象、具体、生动,富于音乐性与节奏感。在儿童绘本翻译中,形象化的语言有助于儿童将亲身经验与语言所提供的信息相结合,中文的叠音字与摹声词是增强动感、渲染气氛的有效手段,使文字不仅读来琅琅上口,而且增加了作品的形象性,能大大激发小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译文中也频频使用叠音词,让原作便于记忆,可读可感的儿童书特征大为凸显。在中文儿童语体中,这两种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翻译英语儿童绘本时,译者可适当利用这一特点,使译文更容易为目的语儿童所接受。儿童文学作品的音乐美一般可以通过叠音词、拟声词等手段来实现。

例2:

原文:“Just a minute!”said Papa. But as he leaned over to pick up his precious goodies, there was a loud r-r-r-i-p! Papa’s snack habits had caught up with him, too. He had split the seat of his overalls wide open.

译文:熊爸爸说:“等等!”他弯腰去捡他的宝贝甜食,只听见“刺啦”一声,裤裆裂了个大口子――甜食使他也发胖了。

译文中“刺啦”摹声词的使用将原文中“a loud r-r-r-i-p”进行了生动形象又传神的翻译,达到了增强动感、渲染气氛的良好效果。这一拟声词模拟了裤子撑开的声音,译文展现了生动逼真的场景,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节奏感。叠音字“等等”在译文中的使用也很好地传达出熊爸爸的紧张和急促。译本中叠音词的频繁出现。既增添了译作语言的趣味性,又在语言上形成极好的缓冲,给予小读者更多想象的时间和空间重现文本中的场景,大大地加强了理解的效果。

3.语言的形式美

儿童所掌握的词汇不多,译者应选用简易的词汇、长短适中的句式,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迎合孩子的阅读趣味。贝贝熊系列丛书中出现了大量的的双关语、同音异义词、排比、对偶、对照和押韵等修辞手法给读者带来了形式上的美感,增加了小读者的阅读趣味。

例3:

原文:The trouble was that certain bears…

Had gotten into the habit of eating not-so-healthy foods…

when watching TV…

at the movies…

and at the mall.

译文:问题是,有些人……

小熊哥哥 小熊妹妹

已经习惯吃那些无益于健康的食品了。

看电视在吃,

看电影也在吃,逛商场还在吃。

译文使用了排比、强调等修辞手法,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形式美。译文并没有因形害义,而是尽力保留了原文的审美线索,传递了原作内容上的美。诸如此类的例子,在译文当中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五、结语

通过对这套丛书中语言美的分析、鉴赏,我们感受到了原语中所承载的审美信息。译到了尽量接近原语的审美效果,译文生动,译笔流畅,符合孩子的审美情趣。这些都与译者的语言功底、精湛的翻译技巧以及敏锐的审美意识和读者意识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张德启等.贝贝熊系列丛书 [M].北京: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4.

童趣的翻译篇5

【关键词】童话翻译 曹文轩作品 读者意识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于2016年4月4日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接着在2017年3月31日获得2016-201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国际安徒生奖(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最高荣誉。曹文轩也成为国际安徒生奖历史上第一位中国作家。

童话作品翻译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童话故事在各国间的有效传播,也会影响异国读者的成长与发展。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植根于60年代中国农村的黄土地,塑造了一个温馨美好的田园世界,给当代儿童带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浪漫阅读体验。为了扩大曹文轩作品的国际影响力,曹文轩儿童文学艺术中心积极联系海外优秀译者,对曹文轩优秀作品进行翻译。这其中就有来自英国大英博物馆工作的汉学家汪海古士(Helen Wang)。汪海岚是一名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近年来开始从事儿童文学翻译工作,是曹文轩长篇小说《青铜葵花》及四部短篇小说《白马雪儿》《凤歌儿》《灰娃的高地》《火桂花》英文版的译者。优秀的译本是推动作品被广泛接受的基础,汪海岚的译作不仅保持了曹文轩语言魅力,还成功将他忧郁悲悯的人文关怀体现出来,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外译研究和外译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对于中国儿童文学乃至畅销文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具有启示意义。

一、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最初是来源于写作领域,根据《写作词典》中的定义,读者意识是指“写作者从接受者的角度考虑和调整写作内容、形式的主体意识。读者意识的核心在于写作主体不仅意识到读者是写作行为及其成果的接受者、判断者,而且明确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写作是这样,翻译更是如此。翻译中的读者意识是指译者从接受者 (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读者和听者)的角度来处理翻译材料的内容和形式的主体意识。读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趣味素养不同,因而他们的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审美趣味也不尽相同。译者的读者意识越强,越利于译文为读者接受。

童话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读者意识并将读者意识贯穿翻译过程的始终,设身处地的站在儿童读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只有这样翻译作品才能被儿童所接受。

二、曹文轩英译作品中的读者意识

童话创作者的读者意识在于“童话与儿童永远互为相互依存的,作为创作者,在他创作伊始心目中就有了想象中的读者接受模式,这种潜意识中的预设接受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过程。”曹文轩形容自己的童话读者不分年纪长幼,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那些困苦的儿童的生活,而非单纯塑造快乐至上、天马行空的儿童世界。汪海岚的翻译中则保留了其中的儿童视角,用诗性的美学效果带给不同读者审美趣味。在童话翻译中实现良好的读者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读者意识的前提――译者需具备一颗童心。童话故事内容简洁易懂、有趣新鲜,小读者在阅读后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另一方面童话语言符合儿童读者的语言能力,阅读童话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译者想让读者引起共鸣必须带着一颗童心去体会原作,在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之外,将原作的“童趣”译出来,保证了译文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例:时间一到,无数双小手抱住了桂花树,一个个倾伏着身子,高高地撅着屁股,随着雀芹爸爸的一声“e”,一起用力摇动,只见花枝乱颤,那桂花如稠密的雨珠纷纷飘落下来,直落得树下的孩子一头一身,一个个成了金黄色,抖一抖身子,花又落到席子上。 When the time came, their little hands would grab hold of the tree, and their little bodies would lean forward, pushing their little bottoms up in the air. When Queqin‘s father said, “Shake”, the children would all shake the tree at the same time. The flowering branches would become a rustling blur, and showers of tiny flowers would rain down, covering the children from head to toe. Then those little gold figures would have a good shake and the flowers would fall to the mats.

《火桂花》原文中“抱”“倾伏”“撅”“摇”“抖”一系列动词体现了孩子们见到桂花树欣喜的状态,译者则是用grab hold, lean forward, push up, shake等极富感染力的动词和词组向读者勾勒出一幅独特的画面。

2.实现读者意识的保障。

(1)熟练掌握译语的表达习惯。童话的读者同翻译作品的受众都是儿童,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语言表达习惯,比如多使用叠词、象声词、感叹词以及儿化音等;从语言风格上来讲,童话要求使用简洁明快、活泼准确、浅显易懂、朴素的语言等,除此之外,句子应简练清晰,避免长难句和翻译腔保留特定的语言特色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例:一去二三里,先生去买米。烟村四五家,先生米到家。亭台六七座,先生米下锅。八九十支花,先生铲锅巴。

One, two, three, off to market―A man goes to buy rice. Four, five chimneys smoking?―He brings the rice home. Seven, eight bowls on the table―His rice goes in the boiler. Nine, ten sprays of flowers―He scrapes out the last spoonful.

《凤歌儿》原文中提到了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小诗,句子口语化。译文中goes, bowls等词体现了音韵美,译句短小且符合儿童认知水平与语言习惯。

(2)熟悉译语与原语的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由于社会背景、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具有差异性。在翻译时,译者要全方位顾及译语读者与原语读者的文化差异,避免造成翻译的失误。

例:中国的天空,北方,冬季,有几朵悲惨的云无声地飘过,发白的太阳照着他们,照着他们的对视,他们的目光相遇了,就如同两只来自不同羊群的羊,停了停,便走开了,但不一会儿又走到了一起,但依旧陌生,一眼望不到边的陌生。

In that Chinese sky-that northern winter sky-sad clouds drifted silently by, casting the white light of the sun on the two boys, who faced each other, looking at each other, like two sheep from different flocks. They might stop, move away, then come together again, but they would always be strangers.

《白R雪儿》中译者保留了中国文化的意象,孩子同日本兵的眼神里交流意境悲凉,渲染出战争地点空旷孤独的意境,唤起译语读者的情感共鸣。

(3)照顾译文读者的感受。童话翻译可以让儿童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遇到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内容要顾及到儿童读者的感受,译者要时刻照顾儿童的心理感受。

例:终于有个孩子从坟头捡起一块刚才灰娃砍来的碎砖,并立即砍向了灰娃的头。灰娃“扑通”栽倒在坟上。

所有的孩子都吓得面如土色。

只见灰娃抓着木棒,又慢慢地爬了起来:他的额头上,一缕头发被鲜血粘住,紧紧地贴着,两三道长短不一的细细血流,正缓缓地向下流淌着。他的眼珠子似乎是红的。

Then a child picked up a piece of broken brick that Huiwa had hurled at the top of the mound. He threw it at Huiwa, and Huiwa thudded to the ground.

The children were shocked. Their faces turned turned grey.

They saw Huiwa gripping his stick. He was climbing slowly towards them. A clump of bloodied hair was stuck to his forehead. Two or three lines of blood were trickling down his face. His eyes looked red.

《灰娃的高地》中一些血腥暴力内容,对儿童成长有不利影响的地方可采取灵活翻译的方法。

简言之,读者意识可以分为三层:“读者是谁,读者有何需求以及读者需求如何满足。”儿童容易接受简单、有趣而新奇的事物,讨厌枯燥抽象、晦涩复杂的事物。童话译者明白目标读者的需求后,方能译出符合儿童的口味的作品,得到读者的认可。

三、结语

中国与海外文学上的交流存在着巨大的逆差,这不仅与文化势能有关,也常常因为缺乏优秀的译者、翻译和出版渠道。文学作品是海外认识中国的一面最直观的镜子,在构建大国形象所制定的一系列文化输出政策中文学作品应占有重要地位。我们本土翻译者和出版机构为当代文学走向海外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童话作品作为特殊的文学形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童话翻译作品获得认可也能够提升我国的文学影响力。从根本上说,由于翻译的交际过程中中终端接收者是读者,读者意识必须贯穿这一过程的始终。译者的读者意识强,能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审美习惯及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翻译作品就会被儿童接受喜爱,反之亦然。事实表明,好的译者应该可以游刃于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之间,面面俱到,不会顾此失彼。儿童读者能够受到译作启发,获得美的感受并能受到教化,童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齐大卫.写作词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2.

[2]曹文轩.中英双语作品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9.

[3]马红军.谈译者的读者意识[J].山东外语教学,1999(4):43-46.

[4]牛蕊.读者意识与童话翻译[J].安徽文学,2011(5):267-268.

[5]张成智.童话翻译与译者的读者意识[J].集美大学学报,2007 (3):66-69.

童趣的翻译篇6

一、儿童文学及其翻译方法

(一)儿童文学概述儿童文学包括诗歌、戏剧、小说、神话和故事集。它不仅要有清楚明了的主题、生动的形象、简洁的结构、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有趣的情节,还要有适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形式、表达技巧和内容。因此,作者和译者需要考虑儿童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从18世纪到19世纪,西方的儿童文学开始发展起来,提出儿童文学是对儿童进行教育和训导的文学。然而,对“儿童文学”的理解和定义不断发生变化,如“特别适合儿童,或者特别让儿童满意的、并被儿童阅读的书籍”[1];芬兰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及图画家RittaOittiman认为“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文学,或者被儿童阅读的文学”[2];英国儿童文学研究专家GillianLathey认为“儿童文学包括专门为儿童撰写的文本、为成人创作但后来为儿童所用的文本以及写给儿童和成人或供儿童和成人阅读的文本”[3]。中国儿童文学的真正发展是从五四时期才开始的,国内学者指出“儿童文学是指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4]。随着儿童文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学家从事儿童文学的翻译工作,如新时期的鲁迅等及现代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等。同时,翻译的题材也不再局限于童话,还有科幻小说等。

(二)儿童文学翻译方法儿童文学作品具有教育性、直观性、趣味性、情节多和知识性强的特点,而其主要读者的认知能力不高、生理和心理都还不成熟。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采取适当的翻译原则,使儿童易于接受译本。不少学者曾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做出贡献,许多理论也都被运用到儿童文学翻译中,包括接受美学、目的论以及译者主体性等。首先,接受美学也叫接受理论,源于德国,RobertJauss和Wolfgang是其代表人物。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期待视野”,认为作品的意义来自作品本身和读者,确立了“读者中心论”。同时,该理论强调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将该理论运用于儿童文学翻译时,要记住译作的目标是儿童,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注意措词。其次,目的论是由Vermeer于1970年提出的,其核心是翻译行为的目的,其原则包括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及目的原则。将该理论运用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要求译者在翻译前先认识到翻译的目的是让儿童有所收获,然后基于该目的进行翻译。此外,译者主体性认为译者根据自己的文化认知、人性特点和美学的创造性进行翻译。译者将该理论运用于儿童文学翻译时,要考虑儿童的需要,避免出现复杂的逻辑、深奥的主题、模糊的语言以及晦涩的表达。

二、读者反应论与儿童文学翻译方法

(一)读者反应论与文学翻译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深入思考读者对于译作的意义。17世纪早期,JohnDrydon首先提出读者反应论。他认为作者不仅要把自己的想法呈现给读者,同时要考虑读者的反应。作为奈达等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反应论引起了译界的极大关注。它指出翻译即交际,译本的功能不只在于对比两种语言的对等性,还在于译文读者对译本的正确理解和欣赏程度。从1980到1990年期间,Holl、Bleich、Fish和Iser也阐述了各自对读者反应论的不同理解,但只有Iser注意到读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指出“作品具有潜在的效果,读者通过阅读而实现其效果”。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运用不同的方法使译作达到最佳效果。本质上,翻译也是一种阅读,译者也是读者。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同一作品会有多种译本,而同一作品在不同时期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译本。在读者反应论的指导下,文学翻译不再局限于简单地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而更加注重读者的反应。例1:“‘Whatareyouthinkingabout,Charlotte?’Heasked,‘Iwasjustthinking,’saidthespider,‘thatpeoplearegullible.’‘Whatdoes‘gullible’mean?’‘Easytofool,’saidCharlotte.”在字典里“gullible”的意思就是“傻瓜;愚蠢的”。任溶溶把这个词译作“阿木林”,并加了注释:“阿木林”是上海方言,表示愚蠢。这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使他们读起来会觉得更有趣。对于《红楼梦》书名的翻译,译界存在多种版本。有人把它译作“DreamoftheRedChamber”(《红色阁楼之梦》)、“ADreamofRedMansions”(《红色宅院之梦》),霍克斯则将其译为“TheStoryoftheStone”(《石头记》)。与其他译文相比,霍克斯的翻译可谓十分贴切。他正确理解了该书的背景,而没有将“红楼”这个词拆开翻译。读者反应论的运用不仅体现在英译过程中,也体现在汉译过程中,对于文学翻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儿童文学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接受美学、目的论、信达雅等理论都曾被运用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完全不同,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对事物的判断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为了使译本能够更好地为儿童读者服务,译者则应多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使译入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相似的理解与欣赏。因此,读者反应论对儿童文学翻译也许会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基于读者反应论的儿童文学翻译方法儿童在语言认知、文化接受力和价值判断等方面都与成人不尽相同。译者皆为成人,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儿童截然不同,因此,在读者反应论的指导下,译者需要深入揣摩儿童的需要,真正使儿童能够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

1.儿童文学翻译方法与儿童语言认知儿童的语言认知能力不高,其语言呈现出词汇简单、句子短而精炼、幽默、形象化的特点。因此,译者在选词、构句及运用修辞手法方面需多加思考儿童的语言特点。只有符合儿童语言习惯的译本才有更多的儿童读者。(1)词的选择首先,对于源文本中出现的词,同一词语可以有多种翻译方法,如果不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则容易产生误译现象,或使译本晦涩难懂。例2:“Whynot,youneedit,Idon’t.Mammaalwaysusesitforheadacheit’llmakeyoufeelbetter.译文1:人等耳,何为不可!且物贵适人之用,不适吾用,尔既适之,又何为不可。吾母头患作时,亦需此药,试之立验。译文2:为什么不呢?你用得着,我不用。妈妈头疼时就老用它,立马就会好起来的。译文1对于现代儿童而言毫无意义,这样的译本已经不再适合儿童阅读,译文2则显得浅显易懂。但是,在古文盛行时期,儿童则能接受简单的词语,明白其中的意思。由此可见,不同时期译者的用词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译者需要结合不同时期儿童的语言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词汇,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其次,儿童的话语中总是带有诸如“咯”“呀”“啦”“吗”之类的语气词,这是儿童语言随意性强的体现。例3:“…workingbusilywithhislittlepawsmutteringtohimself,upwego…”译文:……小爪子忙个不停,嘴里还不住地念念叨叨,咱们上去咯……译文中“咯”字的添加,使整句话活灵活现,表达出了当时小动物们兴致勃勃地准备出发的情景,有效地再现了原文的语言效果,令人仿佛置身其中。这样的增词法让儿童身临其境,使他们有一股也要出发的冲动。第三,儿童喜欢叠音词,听起来朗朗上口。译者如果关注儿童这一读者群,就会注意到这一问题。例4:“Thesunshinestruckhotonhisfur,softbreezescaressedhisheatedbrow…”译文:太阳晒在他的皮毛上,暖烘烘的,微风轻抚着他发热的额头……(任溶溶)“hot”在字典里的解释是“热的;天气炎热的;烫的”,而不是“暖”的意思。句子后半部分说微风轻抚他的额头,可见为了形成句意的一致性,译者对“hot”这个词做了细微的改动,将其转译为“暖烘烘的”,同时表达出微热的意思。叠音词的运用,能使读者感到得到了太阳公公的抚爱,给人一种温暖而又欣慰的感觉。

由此可见,掌握了儿童语言的特点能够很好地帮助译者选择适合儿童的词来翻译文学作品,可以让更多的儿童准确理解文本的意思,从而达到拓宽儿童视野的目的。在选词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儿童的需要进行翻译,可以适当加入流行的词汇,从而使文本更加贴合儿童的语言特点。当遇到特殊术语或者节日时,译者应该适当加注释,寻找目的语中与其相对应的词进行解释。若直接用目的语,有时会失去源语所要表达的意境,从而失去文学性意义。完全直译是枯燥无味的,而且有时容易导致误解。所以,译者需要结合语境和目的语儿童的理解力稍作改动,采用归化的方法进行翻译,使行文更加流畅、通俗易懂。对于早期的文学作品,译者可以考虑进行重译,只有用符合当代儿童语言习惯的词汇进行翻译,才能使译本产生其该有的文学意义,进而起到启发儿童的作用。(2)句子结构词的选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句子的结构。与作品的句式不同,儿童作品中应尽量减少从句等复杂的句子。过长的句子或过多修饰词的句子会使儿童形成一种形式上的复杂感,从而影响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句子的结构要简单明了,可由几个简短的部分组成。例5:“Theopenroad,thedustyhighway,theheath,thecommon,thehedgerows,therollingdowns!Camps,villages,towns,cities!”译文:一眼望不到头的大道,尘土飞扬的公路,荒原,公地,树篱,起伏的草原,帐篷,村庄,城镇,都市,全都属于你们!(任溶溶)译文的句子结构很整齐,一幅清晰的画面立刻浮现在读者的眼前。对前两个带有形容词的词组,译者都用成语进行修饰,使句子结构更加齐整。这样,儿童们就可以感受到作品中当时小动物们享受它们旅程的轻快和愉悦感。例6:“Theyrecalledthelanguoroussiestaofhotmid-day,deepingreenundergrowth,thesunstrikingthroughintinygoldenshaftsspots;theboatingbathingoftheafternoon,theramblesalongdustylanesthroughyellowcornfields;thelong,cooleveningatlast,whensomanythreadsweregatheredup,somanyfriendshipsrounded,somanyadventuresplannedforthetomorrow.”在原文中虽然只出现一个“recall”,但是任溶溶在翻译时在每个分句中都加入“回想起”,从而使句子形成排比,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的句子,能够时儿童产生深刻的印象,使其在脑海中形成完美的画面。(3)修辞手法与词的选择及句子结构一样,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使作品中的文字更形象生动,使儿童更容易接受。比喻是运用最广的一种修辞手法,能够将儿童难以理解的事物形象化,也使语言更具吸引力。例7:“Youmayn’tbeblestwithbrains,buttherearehundredshundredsofyou,big,stoutfellows,asfatasbutter,…”译文:老天爷也许没赏你们一副好脑子,可你们有成百上千,个个长得膘肥体壮,肥得像奶油……在这句话中,译者将强壮的鼹鼠比作奶油,给儿童一种直观的体验,不仅显示了它的可爱,也把它胖的意思表达得生动形象。奶油对于儿童而言是再喜爱不过的食物,所以这样的比喻使儿童会在无意间融入作品之中。排比也是一种运用比较多的修辞手法,能使句子充满气势,看起来整齐,读起来有力。例8:“Down,down,down.WouldthefallNEVERcometoend?”译文:掉啊,掉啊,掉啊!这一跤怎么摔不完了呢?三个“掉啊”形成有力的排比,尤其是“啊”字的添加,使句子铿锵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由此可见修辞手法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所起的作用。有时候,原文并没有明显的比喻词,但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够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译者需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习惯与接受力,从而使用比喻手法,使原来隐含的意义得到形象的体现。但是,在选择喻体时一定要做到贴切。当原文是以简单的词汇进行描述时,译者有必要运用排比的手段使译文结构整齐,同时极富节奏感。儿童的语言还有幽默的特点,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来的语言韵味,将其很好地转达给儿童。同时,儿童的话语中总是出现“儿”字。为了使译本读起来更有亲切感,译者可以适当运用儿化音,使其满足儿童的需要。

2.儿童文学翻译与儿童文化认知文化认知是影响译者翻译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译者不仅要了解原文的文化现象,还要将其内化为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信息。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的文化认知是有一定的差别的,这体现在许多方面。第一,称呼的翻译。最常见的是对于人称的翻译,如在西方,“uncle”指叔叔、舅舅、伯伯等与父亲同辈的男性亲戚,而在中国,每个称谓所对应的人都有着不同的身份,不能用一个称谓一言概之,“aunt”也是一样的。例9:“Hey,youshoemaker’sboy!Youneednotbeinsuchahurry…”译文1:喂,你这个鞋匠的小鬼!你不要这么着急呀……(叶俊健)译文2:喂,小鞋匠,你不用那么急急忙忙啊……(任溶溶)这两种译文的意思都正确,然而比较起来就会发现译文1更符合儿童阅读,有助于他们理解。增加了“小鬼”后,大人对于小孩说话的语气就显得很明白,而且不会产生误解,认为小鞋匠可能是鞋匠的儿子,事实上只是个学徒。在中国,“小鬼”是用来形容那些调皮而聪明的孩子,这也体现了大人对于他的爱,更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第二,人名的翻译。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总会出现许多小动物的名字或人物角色的名字,在翻译这些外国名字时,不同的译者所采取的方法是不同的,有些译者倾向于音译,有些译者则选择意译。在《柳林风声》这部作品中,康馨和任溶溶的译本就截然不同。比如,“Fern”,任把它译作“弗恩”,康则译作“芬”。很明显,任采用了音译的方法,直接寻找与其相对应的中文名字,而康则采用意译的方法。“芬”在字典里的意思是芬芳,许多中国女孩的名字中都含有这个字,体现了一种优雅美。康的译本结合了中国文化,容易让儿童记住这种简单的人名。再如,“toast”:吐司,中国儿童更倾向于接受康的译本“烤面包”,直观而又正确。儿童的文化认知力不同于成人,对同一个词的不同翻译,也许成人可以正确地理解,但儿童未必能够接受。他们生活在中国,还不了解国外文化,所以译者有义务帮助他们通过本土文化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3.儿童文学翻译与儿童价值判断价值观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儿童的价值判断还不成熟,需要成人的引导。在传递文学作品信息的过程中,译者需有意识地注意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第一,关于友情的翻译。友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儿童时期更需要这方面的熏陶,如何交朋友以及怎样与朋友相处对他们而言是很重要的问题。例10:“Doyouwantafriend,Wilbur?…I’llbeafriendtoyou.I’vewatchedyoualldayIlikeyou.”译文:你要一个朋友吗,威尔伯?……我可以做你的朋友。我观察你一整天了,我喜欢你。(任溶溶)在威尔伯被带到粮仓去的那个黑夜,他极其孤单无助,而此时夏洛的暖心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他,让他感受到了朋友的力量。当儿童阅读到这一部分时,他们必然会在脑海中形成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这将引导他们今后在朋友遇到困难时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I’ll”的字面意思是“我将要”,然而任转译为“我可以”,这使得语气更加肯定,达到既传达意思又引导儿童的作用。第二,关于脏话的翻译。有的儿童说脏话,部分是模仿动画片中的话。作为书面阅读资料,译者有义务避免过分将脏话夸大化。例11:“…Brother!…Oblow!...Hangspringcleaning!”译文1:烦死人了!去它的!什么春季大扫除,见它的鬼去吧!儿童喜欢学习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尤其是这种骂人的话语。在译文中,一连串的带着抱怨口气的脏话很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会形成不好的影响,但原文确实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在笔者看来,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因素,译文如下:“好烦呀!怎么这么烦人!为什么要春季大扫除啊,真讨厌!”这样就减少了许多不文明字眼的出现,在不失表意的基础上避免了对儿童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直译固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意思,但是不考虑儿童的价值判断因素会使译本缺乏教育意义。因此,在翻译不文明话语时,译者应采用意译的手法,不仅表达原文的意思,而且给儿童带来良好的影响。对道德行为的翻译,译者也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使译本能被更多的儿童所接受。

三、结语

儿童文学翻译不如其他文学翻译那样难,但也不是由简单的词、短语和句子堆积起来的。儿童文学翻译需要运用不同的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有效的翻译方法,不是都拘泥于一种方法。基于读者反应论视角,注释、结构转换、改写、意译、转译等方法对儿童文学翻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读者反应论是适合儿童文学翻译的又一理论基础。但是,这一理论的运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译者若过于关注目的语读者的反应,时刻站在目的语儿童的角度考虑,会不自觉地夸大目的语儿童的需要,过分迎合目的语儿童的特点,有时就会失去原文所要表达的趣味性,从而导致为翻译而翻译的问题,这是不可取的。因此,读者反应论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强调译者多关注目的语读者儿童的需要,从而使儿童能够正确理解并欣赏译本。译者应针对不同作品运用多元的翻译方法,使译本拥有更多的儿童读者。

童趣的翻译篇7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长期影响着儿童的成长,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尽管如此,儿童文学在中国一直处于文学研究中的边缘地带,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也从未受到过足够的关注。因此,为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成长,中国学者有必要对儿童文学及儿童文学翻译给予广泛的关注与研究探索。20世纪90年代,尤金.奈达首次提出功能对等理论。他认为在翻译中“接收者以本身的语言接收信息时的反应程度应与接收者以原文接收信息时的反应实质上需是一致的”(Nida,1969)。因此,在此种翻译观点的指导下,该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翻译途径。为引起中国学者对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视,促进我国儿童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本文将以笔者在《海外英语》的2015年第10期发表的文章TranslationofChildren’sLiteraturefromthePerspectiveofFunctionEquivalence——ACaseStudyofChineseVersionofCharlotte’sWeb为基础,继续讨论功能对等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本文将在修辞层面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以探讨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功能对等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在语言的修辞层面是否有效可行?2)针对语言的修辞层面,功能对等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如何操作运用?

二、儿童文学的定义

由于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儿童文学做出了不同的定义。如:瑞典的儿童文学家GoteKlingberg将儿童文学定义为:排除儿童所有可能会读的文字和图画而专门为儿童创造的文学(RiittaOittinen,2000)。另一位瑞典的儿童文学家LennartHellsing认为儿童所听所看的一切事物都应当是儿童文学,例如儿童所阅读的书籍、报纸,所观看的电视以及所收听的电台节目都应算作是儿童文学(RiittaOittinen,2000)。大英百科全书则将儿童文学定义为:为娱乐和教育指导年轻人所创造的带有插图的书面作品(TheNewEncyclopedia,1985)。中国著名翻译家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应当以儿童为中心导向,并且应当满足儿童天生的兴趣(ZhouZuoren,1923)。茅盾认为儿童文学不仅应该帮助儿童了解世界,启蒙他们的思想,而且应当教会他们如何遣词造句。因此基于上述观点,儿童文学可归结为一种为儿童创造的特殊的文学体裁。

三、功能对等理论

1969年尤金.奈达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首次提出功能对等理论。所谓的功能对等是指在翻译中力求达到源语与目标语这两种语言间功能上的对等。事实上,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首先,1969年奈达出版了《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在书中他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这一理论。在这一理论下,奈达指出在翻译中读者的反映是不可或缺且应当给予考虑的因素(Nida,1964)。之后,在1986年,奈达又出版了《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在书中他则首次提出了功能对等这一概念。他认为:根本而言,动态对等是基于功能对等才得以描述的(Nida,1986)。同时,他还认为成功的译文应当是使译文读者到达和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原文的程度(Nida,1986)。1993年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功能对等理论,将其划分为最大功能对等和最小功能对等。他认为目标语文本的读者在阅读理解译文时能达到和源语读者理解感知原文文本一样的程度,这即是最小功能对等。若目标语读者能够用源语读者理解欣赏源语文本的方式欣赏理解译文,这即是最大功能对等。

四、修辞层面

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为更加吸引读者(儿童),作者通常会运用某些修辞手段以使其文字生动活泼。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译者为使译文读者(目的语儿童)在阅读译文时达到和原文读者(源语儿童)一样的理解欣赏原文的程度,对于修辞的翻译上,译者通常采取直译的方法,以保留其原文中的修辞效果,维护原文中词语间的童趣和童真。

4.1明喻明喻(Simile),是常用as或like等词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引自:百度百科)。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为使语言更加生动,作者经常在文中运用明喻。因此,有必要针对明喻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是如何翻译的进行讨论分析。例1:“AllwinterWilburwatchedoverCharlotte’seggssacasthoughhewereguardinghisownchildren.”(P148)任溶溶译本:“整个冬天,威尔伯一直盯住夏洛的卵袋看,像是护卫它自己的孩子。”如例1所示,原文本中的句子使用了明喻的修辞,句子中的“asthough”为该句的比喻词。译者任溶溶在翻译词句时,明显地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他几乎没有改变原句中的词序,并且将比喻词“asthough”也直译为“像”,从而有效地保留了源语中的修辞效果,维护了词语间的童趣。

4.2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引自:百度百科)。例2:“Itwasthebestplacetobe,thoughtWilbur,thiswarmdeliciouscellar,withthegarrulousgeese,thechangingseasons,theheatofthesun,thepassageofswallows,thenearnessofrats,thesamenessofsheep,theloveofspiders,thesmellofmanure,andthegloryofeverything.”(P155)Ren’sversion:“威尔伯想,这真是个最好的地方,这温馨可爱的仓底,有嘎嘎不休的鹅,有变换不同的季节,有太阳的温暖,有燕子的来去,有老鼠在附近,有单调没变化的羊,有蜘蛛的爱,有肥料的气味,有所有值得称赞的东西。”在本句中“,theheatofthesun”“,thepassageofswallows”“,thenearnessofrats”“,thesamenessofsheep”“,theloveofspiders”“,thesmellofmanure”“,thegloryofeverything”互相并排,强调了仓底的温馨和威尔伯对仓底的喜爱之情。译者任溶溶在处理这句话时,仍保留原句的修辞,即排比,运用“有……的……”的句式,使其该句的汉语译文仍然为一个排比句。从而有效地保留了源语中的修辞效果。

五、结语

儿童文学在儿童的成长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无论是儿童文学本身还是儿童文学翻译长期以来都处于文学研究与文学翻译研究的边缘地带。为使其受到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TranslationofChildren’sLiteraturefromthePerspectiveofFunctionEquivalence——ACaseStudyofChineseVersionofCharlotte’sWeb为基础,在语言的修辞层面继续讨论功能对等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探讨分析发现:首先,功能对等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在语言的修辞层面仍然有效可行。其次,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翻译儿童文学时,为达到译文读者(目的语儿童)和原文读者(源语儿童)间的“对等”,译者有时不得不在修辞面上选择直译的翻译方法。

童趣的翻译篇8

摘 要:《杨柳清风》是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创作的儿童文学经典。小说主要围绕鼹鼠、河鼠、老獾和蟾蜍展开,讲述了它们曲折的历险故事,颠扑不破的友谊以及温馨动人的生活。在词汇选择上,译者融进口语化十足的叠词、叹词、拟声词等,在句式转换上,以成语、俗语、谚语为支撑,化长句为简单句,句式灵活多变。在修辞手法上,比喻、拟人、排比随处可见。

关键词 :《杨柳清风》 原著 译著 语言特色

《杨柳清风》(The wind of the willows,1908)是肯尼斯?格雷厄姆的代表作,也是英国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故事围绕忠诚天真的鼹鼠、快乐自由的河鼠、智慧善良的老獾和冒失可爱的蟾蜍展开,讲述了它们精彩的历险故事、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萦绕它们的美丽田园生活画卷,形象地展现了动物们之间可靠的友谊以及杨柳清风中弥漫的浓浓温情。《杨柳清风》展现了“自然、共同体、自由共同构筑起一个乌托邦家园,三者相互映照,形成了生命安全的自然屏障、社会屏障和精神屏障。”(罗良功,2006)

《杨柳清风》“是一部充满童趣、妙趣的儿童文学佳作”(舒伟,2011),以其自生动饱满的动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浓厚活泼的生活气息与俏皮易懂的口头语言,赢得了儿童和成人的好评,这让周作人等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对《杨柳清风》的翻译;后来译本原来越多,其中罗良功与刘东霞和译的《杨柳清风》文笔优雅生动,语言处理上十分巧妙。译者在翻译时融进了叠词、叹词、拟声词等,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使之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更具中国特色。成语、俗语、谚语的运用,使得小说符合儿童的认知能力,无形中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亲切感十足。原文与译著中,比喻、拟人、排比、对偶、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语言更加优美动人。

一、词汇口语化

“信、达、雅”是重要的翻译原则,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该有更为特殊的要求。“儿童文学翻译是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语言,把原作的童趣、童真以及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小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源语儿童读者读原作时那样得到快乐、启发和美的感受”(于素芳,2011)。要想获得与原文一样的教育效果,首先在词汇的选择上应该更强调口语化描述,保持原文的童真童趣,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词语,能用简单语言表达的尽量简单化,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词语。趣味性是儿童文学翻译必须注意的,而叠词、叹词,拟声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趣味性,同时也激发了小读者的好奇心,想象自己是其中的某个动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启发。

《杨柳清风》的原著特别注意音律美。

原文:“We hunger to inquire of each other,to compare notes and assure ourselves that it was all really true,as one by one the scents and sounds and names of long-forgotten places come gradually back and beckon to us.”

译文:“我们迫不及待地相互探询,交流感受,就是要弄清那些感受是不是准确的。要知道那一缕缕芳香、一阵阵声音、一串串早已淡忘的地名,又都一个接一个地逐渐潜回来,向我们召唤呢。”

原文中,“scents ”和“sounds”押头韵和尾韵,翻译时采用了叠词“一缕缕、一阵阵、一串串”,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口语化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O my!O my!O my!”和“O,pooh! boating!”都是原著中使用的话语,生活化、个性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译文则加入了叹词,“啊,天哪!啊,天哪!啊,天哪!”和“呵,呸,划船。”叹词是表情达意的重要语法手段,叹词的恰当运用,使情感传达得更准确、更充分,使人物个性更突出。叹词的运用使鼹鼠的喜悦之情,蟾蜍的愤怒之意得以充分表现,也凸显了鼹鼠的善良,蟾蜍的高傲。

“Then the pattering began.”和“We really must get all the furniture and baggage and stores moved out of this before those horrid machines begin clicking round the fields.”原著在描写脚步和机器的声音时用的是现在进行时,读者会感觉脚步声正悄悄靠近,机器的声音正在耳畔轰隆。译者则用“叭哒叭哒”,“咔擦咔擦”来形容,拟声词的运用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二、句式转换特色化

翻译决不能墨守成规,句式要灵活转换,懂得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和结构上的不同,对做好翻译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钱钟书(2002)曾经提出文学翻译的一个标准,“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这种“化境”用于儿童文学翻译就是一种“儿童化”,“用儿童常用的句式,儿童乐见的语言,儿童理解的内容,儿童习惯的方式”(孙张静,2010)。本文以《杨柳清风》为例,从成语、俗语、方言对句式转换的支撑,化长句为短句,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句式转换。

成语、俗语、方言的运用对句式转换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它能使句式更加灵活多变。

“I could see them pricking up their ears and looking at each other.”和“living very rough by day and lying very hard by night.”这两句都是用“and”连接的对称结构,整齐美观,音律和谐,也便于阅读,分别翻译为“我看到他们抓耳挠腮,面面相觑”“风餐露宿,栉风沐雨”。用成语来翻译这种对称结构再合适不过了。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俗语在翻译时也有运用,如原文:“If it comes to that,´ he thought in desperation,I suppose any fool can WASH!”译者用了俗语“破罐子破摔”,蟾蜍走投无路的情景便展现在我们眼前了。方言是民族语言的特色,译者也注意到这一点。“Nasty little hussies,that´s what I call ´em!”和“seemed to ask him to overlook their shabby poverty for a while”,翻译时用了东北方言“小丫头片子”[3](P138)和“寒碜”[3](P33),小朋友在阅读时会有浓浓的亲切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他涮你涮得太绝了”“见他蟾蜍的鬼”……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刚刚开始,他们的社会经验还不丰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较弱,化长句为短句,化难句为简单句,更加符合儿童文学读者的阅读习惯。

原文:“The sunshine struck hot on his fur, soft breezes caressed his heated brow,and after the seclusion of the cellarage he had lived in so long the carol of happy birds fell on his dulled hearing almost like a shout.”

译文:“阳光晒着他的绒毛,暖暖的;和风抚摸着他的额头,柔柔的。长时间隐居地下,他的听觉都迟钝了;咋一听见鸟儿欢快的歌唱,他差点以为是谁在大声吼叫呢。”

原文是一个长句,描写鼹鼠的心情因为温暖的阳光、柔柔的和风、欢快的鸟叫而变得愉悦。译者把这句话译为了4个小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便于儿童读者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对称之美。

三、修辞手法个性化

《杨柳清风》一经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与其富于童趣的故事情节和美妙的叙述语言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修辞手法的运用,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自然环境描写更加优美,读者也能真正融入到作者所创造的世界中。

原文:“He clambered into his bunk and rolled himself well up in the blankets,and slumber gathered him forthwith,as a swathe of barley is folded into the arms of the reaping machine.”

译文:“他爬上了铺子,一下子滚进了睡毯,立刻进入了梦乡,就像是一捆大麦卷进了收割机的怀抱。”

原文和译文都很精彩,写出了河鼠急于睡觉,困顿不堪的样子,比喻深刻形象。

拟人化手法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将动物人格化,人性融于物性之中,人的情感在动物世界表现的更为纯洁。鼹鼠、河鼠、老獾和蟾蜍他们善良可爱,彼此间相互信任,相互照顾,但是他们之间也会发生口角,也有不情愿,这让他们的个性更具真实性,更接近人类的生活,小朋友会觉得这就是现实生活的缩影。

原文:“When he had got the basket packed and strapped up tightly he saw a plate staring up at him from the grass.”

译文:“等他把篮子收拾好了,系好打包带,猛然间瞥见一只盘子在草丛中盯着他看呢。”

原文和译文在写这个落下的盘子时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那盘子是个被遗忘的小孩,正无助地盯着父母,渴望父母将他抱起。

原文:“The popular and handsome Toad, the rich and hospitable Toad, the Toad so free and careless and debonair!”

译文:“我这个被人追捧的英俊蟾蜍,我这仁爱好客的富裕蟾蜍,我这个无忧无虑天马行空的快活蟾蜍!”

原文的前两句句式结构一致,读来韵律感十足,译文则将这三句统一为排比句式,感情更加强烈,贴切生动地表现了蟾蜍的骄傲自信。

综上所述,《杨柳清风》作为儿童文学经典,从语言词汇、句式转换、修辞手法三个方面实现了原著与译著的完美融合。儿童文学翻译貌似简单,实则相当困难,因为接受主体是小读者。这就要求原著和译著都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心灵去揣摩作品的真谛,而不应该将成人的思想观念过分融注,或者过分追求主旨深刻。原著和译著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选词简单、准确、鲜明,句型简短、通俗、易懂,修辞生动、形象、活泼,达到了归化与异化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罗良功.《杨柳清风》:一个关于家园的乌托邦[J].外国文学研究,2006,(4).

[2]舒伟.论《柳林风声》的经典性儿童文学因素[J].贵州社会科学,2011,(12).

[3]于素芳.功能翻译理论与儿童文学翻译[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Kenneth Graham.The wind in the willows[M].London:Wordsworth Editions,1998.

[5]格雷厄姆.杨柳清风[M].罗良功,刘东霞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6]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三联书店,2002.

[7]孙张静.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文从字顺[J].作家杂志,2010,(3).

上一篇:歌颂教师的诗范文 下一篇:高中满分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