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家乡的诗词范文

时间:2023-10-14 12:43:44

思念家乡的诗词

思念家乡的诗词篇1

关键词:怀乡诗;唐诗;宋词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轻吟浅唱,寻根问祖、念旧怀乡更是古今游子吟唱不尽的不变主题。怀乡是世间最为朴素真挚的情感,我国古代数不尽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思乡念亲的诗词佳篇,以细腻的感受力以及超凡的想象力展现诉不尽的相思别离之苦,道不尽的怀乡羁旅之愁。

离家在外,最能牵动游子乡愁的就是异地他乡新奇的自然景致,如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是北方诗人,曾长期游历南方,为清丽秀美的江南山水所吸引,此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之时,面对江南美景,水路孤舟、残夜归雁,诗人心底的羁旅之愁齐涌心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抓住海上日出的瞬息变化与江上春气回转的细微讯息,将大自然拟人化,生动有趣地表现出昼夜更迭之时江南景致的蓬勃生机,感慨流年消逝却无哀伤凄婉之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归雁捎书、问句结尾,表现作者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深情。

除了异地新奇的自然景致能够引发诗人的乡愁之外,节日往往是引发怀乡之思的一个重要诱因,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传统佳节本是亲朋好友相聚之时,独在异地的乡思更为深切,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诗人时年十七,本应全家团圆登高游乐,却独自在长安谋取功名。“独”“异”质朴而真切地写出作客异地的漂泊之感,身处繁华的孤独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作客异地的思乡之情在平时不易显现,一旦遇见“佳节”便易引发,“倍”字质朴准确地概括怀乡思亲之情。“遍插茱萸少一人”远在故乡的兄弟重阳登高遍插茱萸之时,却发现诗人不在游玩之列。诗人似乎更关心兄弟们的缺憾,自己独在异乡成为异客并不值得过分诉说,此为新颖曲折之处。这首七绝短小,语言质朴却道出佳节思亲的真挚感受,是怀乡诗中七绝精品。

明月是古代诗词中思乡的经典意象,如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皓月当空、孤寂凄清之时,牵动诗人的无限乡思。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月色如霜,思念故乡而黯然神伤。笛声亦是牵动诗人怀乡思绪的重要因素,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的前两句描写春夜之中悠扬的笛声忽而传来,“暗”字有断续隐约之意,似在拨动诗人的离愁思乡之苦。笛声“散入春风”传遍洛阳城,诗人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展现笛声的无处不在,思乡愁苦无法释然。诗的后两句“折柳”出自《折杨柳》曲,随风而来的《折杨柳》曲风伤离惜别,哀怨婉转,愈加引发客居洛阳的思乡之情。于是在诗的最后用反问的形式直抒胸臆,表达对故乡家园的思念之情,令人回味无穷、情真意切,引发无数读者的强烈共鸣。

思乡诗除了表达个人思乡之愁外,也曾与亡国之恨交织相生,其中以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成就为最高,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后主被俘囚禁时所作,“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应欣喜却有前途迷茫之感,进而引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物是人非之感。上片触景伤怀,怕见春花秋月、追忆故国的美好生活,“不堪回首”字字滴血,委婉写出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结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自问自答,以流水来比喻满腔的悲怆,愁苦绵长、无边无际、无休无止,悲哀至了极点,表现对故国家园的无限思念,也因此被称为后主的绝命之词,家国愁思的巅峰之作。

怀乡诗词的作者或为游历天下,或为寻求功名,或为公务。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曾在陕西守边多年,以边塞生活入词,描写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抒发将士的家国情怀,意境较为壮阔,情感深沉。如《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的上片是从戍边将士的角度,描写塞外秋色与军营中的特有景象。衡阳雁去气候苦寒,军营号角四面响起,无边的山峰夕阳西照,城门紧闭的孤城,呈现出一种边塞所特有的旷远苍凉、雄浑悲壮的氛围。词的下片转入对将士内心的刻画,“浊酒一杯家万里”点明将士久戍思乡,却因边患未除而欲归不得的茫然。“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寒夜中羌管悠扬入耳,激起将士无限的思乡之愁,滴下征夫之泪。满地白霜与满头白发相映照,表达了将士思乡爱国的无限深情,悲壮凄凉。

思念家乡的诗词篇2

一、异中求同

1.这三首诗词都是写游子思乡之情,采用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一首著名的乡愁诗。诗中写春天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遥望对岸的京口,与自己居住的钟山只隔着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我何时才能在皎洁月光的照耀下返回家乡呢?情由景生,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

张籍的《秋思》,选取秋风萧瑟,客居思乡,寄家书时思想活动和行为细节这一富有内涵的日常生活中的典型片断,真切细腻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这首诗以寻常题材写出新意,历来为人称道。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写大队人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向山海关方向进发;夜晚宿营在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灯火熠熠。眼前望断白山黑水而不见故园影踪,让自己留恋家园之情油然而生。边塞苦寒,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更加深了自己眷恋故乡之情。这首词是纳兰性德的代表作之一。

2.诗中的“我”(即抒情主人公)相同。

诗中的“我”,都是所描写情景的亲历者。

二、同中求异

1.从诗(词)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人生遭遇来对比。

三首诗词都表达了诗(词)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深沉感慨,但具体的遭际却不相同。

北宋王安石写《泊船瓜洲》时,已是55岁的老人,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拜相,他两次请辞而未获准,因而赴任的心情是勉强的、违心的。在这种际遇之下,《泊船瓜洲》也难免流露出忧郁、伤感之情,也难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

张籍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为官由韩愈多次推荐,诗歌创作受白居易影响,乐府诗的艺术成就很高。《秋思》是他离开家乡客居洛阳时写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抒写了自己客居他乡只能写家书时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

清代纳兰性德出身于权倾朝野、声威显赫的官宦之家,为康熙皇帝重用,随皇上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参与重要战略侦察,并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屡受恩赏,是令朝野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康熙二十年,他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了《长相思》,全词于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抒发了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

由于诗(词)人经历不同,所以虽然写的都是思乡之作,但感受同中有异。这是理解诗(词)和求“异”的重要依据。

2.从诗词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来体会。

《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虽然都是以创设的意境来衬托“我”的思乡心情,但描写的景象各不相同。《泊船瓜洲》和《长相思》虽然描绘的都是自然界的景象,但前者是南方江边寂静的月夜,后者则是风雪交加的北国夜晚。而《秋思》写的则是在肃杀的秋风中“我”在客居的寓所写家书的情景。

再者,诗(词)人表达思乡情感的艺术手法不尽相同,且各具特色。《泊船瓜洲》以地点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观察)点。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自己这次为官的无奈和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离开这险象环生、是是非非的官场的想法。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诗人望着这既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月,于是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可以说,诗中所表现的思乡情结,也包含了一定的政治因素。

见秋风起乡思,这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张籍却不落俗套,不写那种悲苦的秋愁感,却一样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诗人写自己客居洛阳,秋风起时思乡心切,想写封家书,但提起笔来觉得心里有很多话要说,却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废寝忘食、挑灯写家书,而是通过信写好了,发现似乎还有话没说,送信的人来了,又把信打开来补充这一平凡的心态,抒写内心深处的情思,因而更贴近生活,也更震撼人心。“意万重”、“说不尽”这微妙的心理活动和“又开封”这情不自禁的动作,清晰地表达了思乡的情感。

《长相思》抒写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全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上片写行程,空间广袤,气象阔大。“山一程,水一程”写路途曲折迢遥,跋山涉水艰苦。“身向榆关那畔行”,交代行旅去向,而这仅仅是“身”向而非“心”向,躯体越来越远离了故乡,心灵却越来越拴紧了故园。眼前的“夜深千帐灯”而不见故园影踪,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下片侧重游子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风一更”“雪一更”,突出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象,以哀景衬乡思;“聒碎乡心梦不成”呼应“夜深千帐灯”,说明为什么深夜不寝。“故园无此声”,交代了“梦不成”的原因,直截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思念家乡的诗词篇3

雁,《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鸟,外形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

雁属候鸟,是人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禽类。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赋予了雁以许多人格化的象征意义,使之成为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

雁在古诗中主要有两种意象:一是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如范仲淹的《渔家傲》,首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异”字领起全诗,表现出边疆与家乡苏州秋色的差异,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雁朝衡阳飞去了,诗人却只能长留边疆苦思家乡。末句写道:“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诗人夜晚因思念家乡而难以入眠,想到雁儿都回南方去了,自己什么时候能像雁儿一样回归呢?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归雁入胡天”中的“归雁”也是取的这一意象。二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如杜甫的《孤雁》中有四句:“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写此诗时,诗人带着家人远离成都,滞留夔州。杜甫晚年多病,处境艰难,朋友又大多失散,他因此感到无比的痛苦。看着眼前的孤雁,诗人感觉自己就和它一样,离群落单。诗人通过描写孤雁和它那念群的叫声,表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

一些同学在默写古诗词的时候,经常把“燕”和“雁”搞混。究其原因,是缺乏相关的语言文化常识,不能准确理解这两个字的文化内涵,在背诵的时候死硬背。

雁,《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鸟,外形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

雁属候鸟,是人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禽类。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赋予了雁以许多人格化的象征意义,使之成为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

雁在古诗中主要有两种意象:一是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如范仲淹的《渔家傲》,首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异”字领起全诗,表现出边疆与家乡苏州秋色的差异,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雁朝衡阳飞去了,诗人却只能长留边疆苦思家乡。末句写道:“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诗人夜晚因思念家乡而难以入眠,想到雁儿都回南方去了,自己什么时候能像雁儿一样回归呢?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归雁入胡天”中的“归雁”也是取的这一意象。二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如杜甫的《孤雁》中有四句:“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写此诗时,诗人带着家人远离成都,滞留夔州。杜甫晚年多病,处境艰难,朋友又大多失散,他因此感到无比的痛苦。看着眼前的孤雁,诗人感觉自己就和它一样,离群落单。诗人通过描写孤雁和它那念群的叫声,表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

由于大雁入秋即南徙,因此雁是秋景中的常见意象。比如韦应物《闻雁》中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等。

燕,有两个读音,一个念yDn,一个念yn。读yn时,《现代汉语词典》里这样解释:“鸟,嘴短而扁,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是侯鸟。”在人们的心中,燕是春天的信使,因此“新燕”是描写早春景色的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葛天民《迎燕》中的“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等。

家燕是一种典型的候鸟,在越冬期间,其行踪不仅遍及东南亚,还远达澳洲北部。在茫茫大洋上,它们沿着岛链向南飞去,有时两三天不吃食物。当年出生的小燕子有的因为耐力不够,夭折在飞行途中。它们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每年返回故居重入旧巢的几率极高。动物学家作过统计:老燕回旧巢的几率为47.1%,头年幼燕的回巢率为16%,有的燕子竟能连续四年返回旧巢。所以,每当燕子飞回来时,人们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正如晏殊在《浣溪沙》中所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燕读yDn时,通常作地名。古燕国即现在的河北一带,称“燕赵”之地。燕然山这个地名在边塞诗以及反映戍边生活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如范仲淹《渔家傲》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王维《使至塞上》中的“都护在燕然”等。

思念家乡的诗词篇4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是基础,只有入境才能入情,才能催生精神感知,最终实现入情入境、韵味十足的真情诵读。因而,在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是实现情感体验、情感获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步骤。这首诗语言凝炼,意境优美,“一水间”“只”“又”“何时还”这些字、词的运用,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渴望归家之情。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几组唤醒真情实感,突出情感体验,实现情感共鸣的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描述:

1 知诗人,解诗题

师:提起王安石,我们总能想起他写的那些经典之作,如《元日》《梅花》,但对于王安石的其它情况还不是很了解,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生:王安石是唐宋家之一,北宋宰相,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北宋的变法革新就是他发起的。

生:他1070年升任宰相,推行新法,但遭到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三年后,万般无奈的王安石,辞去了宰相职务,回到南京。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1075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钟山出发,上京赴任。他知道这一去是凶多吉少,所以他忧心忡忡,更加思念家乡。这一天晚上,王安石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师:你能根据《泊船瓜洲》这首诗来搜集、筛选资料做得非常好。你是从哪里查找的呢?

生:上网搜索的,网上有很多。

师:从丰富的资料中筛选有助我们学习的资料,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能力。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文学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生读题目)

师:《泊船瓜洲》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将船停泊在瓜洲。

【点评:学生通过先独立搜集,然后小组内相互介绍,最后课堂上全班交流,这样一个资料搜集的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还能给诗歌的理解、感悟、品味带来很大的帮助。当了解了作者这样的经历,及写作背景后,学生自然对于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有了初步定位,这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明诗意、悟诗情

2.1 读古诗。

2.2 明诗意,悟诗情。

2.2.1 出示一、二行

(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听到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展开想象,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配乐范读

生:看到诗人把船停靠在江边。

生:我仿佛看到了诗人把船停靠在瓜州,向着家乡的方向眺望,想念家乡。

师:“一水”指的是什么?

生:长江。

师:你怎么知道“一水”指的是长江?

生:课文下有注释。

师:结合课下注释学诗歌是种好方法。

师:这句诗中提到了哪几个地名?

生:京口、瓜州、钟山。

师:你们能通过简笔画将诗句中描绘的各个地点及诗人所处的位置画出来吗?

(生用简笔画描绘。一位学生在黑板上作画,然后介绍。)

生:京口是今天江苏的镇江,和瓜洲正好是隔江相对,京口几座山之外的地方就是钟山,也就是南京的紫金山。

师:请你结合这幅简笔画,说说这两行诗写了什么?

生:从京口到瓜州只隔了一条长江,从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师:作者出生在江西,但他是在南京长大的,因为他的父亲在南京做过地方官。现在诗人正站在瓜洲眺望隔江相对的京口之外的家乡――钟山。

(出示作者视南京为第二故乡的资料)

师:你认为诗人离家乡是远还是近呢?从哪里看出来?

生:近,从“一水”“只”,都看出路途并不远。

生:远,交通不便的古代,长江、数重山的阻隔还是比较远。

师:有的同学认为诗人离家乡近,有的认为离家乡远,你们的说法都有道理,哪位同学说说为什么在作者眼里是离得那么近呢?

生:他看到了京口,很想念家乡,虽然路途比较远,但因为思念家乡也就显得不那么远。

师:因为作者思念家乡,所以才觉得离家乡非常近。请你用思念家乡的词语来形容诗人此时的心情。

生:迫不及待。

生:归心似箭。

师:作者人在途中,心系家乡呀!

师:就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作者这思乡之情吧!

(诵读诗的一、二行)

【点评:在画简笔画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各个地点间的地理位置;在了解诗人生平的过程中再一次走进诗人,由此知道,诗人视南京为他的第二故乡;在理解、想象、体味作者思乡情感的过程中,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已深深的烙在了学生心中。】

2.2.2 出示三、四行

(生齐读三、四行)

师:你读了这两行诗后,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读这两句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青青的草,绿绿的叶,鸟语花香的春天景色。

生:好一幅美丽的春景,让人陶醉。

生:读了这两句诗,我仿佛感受到一阵春风拂过,小河中的水哗哗的流动,小草冒出新芽,到处都是绿色,生机勃勃。

师:同学们想象出了美丽画面,简直就是一幅春意盎然图。

(课件出示诗句描写的春景图,再读三、四行诗)

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句的理解?

生:春风又一次吹来,长江的南岸都变成了绿色,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故乡。

生:春风再一次吹绿了长江的南岸,明月呀,你什么时候照我返回故乡。

师:从“又”字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又”字说明,春天再一次来到,而我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生:又是再一次的意思,说明作者非常想回家。

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正准备上京任职的王安石,此时站在岸边,迎风伫立,隔着茫茫江水遥望故乡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想念曾经养育过他的父母。

生:想到他的父老乡亲。

生:想念他的妻儿。

师:想到这一去还不知是凶还是吉,总之,此时作者是思绪万千,“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作者是通过什么景物来寄托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呢?

生:明月。

师:很多诗人都是通过“明月”来寄托这思乡之情,每逢月夜那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就让我们和着音乐想诗人之所想,悟诗人之所悟:五十五岁的王安石上京赴任,思乡心切的他发出这样的感叹――(指名读);

师:重任宰相的他自知前途未卜,满怀惆怅的他发出这样的感叹――(女生读);

师:远大的报复不能实现,辞官还乡又不允,他无可奈何的发出这样的感叹――(男生读);

师:诗人站在船头眺望家乡,那份思念与归家的渴望油然而生。有家还不得,只能无可奈何的挥笔写下――(齐读)

(体会“绿”字的用字精妙)

2.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点评:本诗主要采取借景抒情,为了让学生感悟、体会诗人情感,采用了以下方法:1、抓住重点词,体会作者思乡之情。2、抓住诗人情感依托的景物,体会作者思乡之情。3、想象诗人此刻的内心,促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体会作者思乡之情。4、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在一遍又一遍诵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过程中,那浓浓的乡愁自然娓娓道来,学生在一次次心灵撞击中也加深了对于诗歌的理解,在品味中,朗读便是一次一次真情的流淌。这一过程,注重学生感悟,尊重学生体验,培养个性化朗读,学得轻松、愉快、扎实。】

3 总结延伸

3.1 背诵古诗。

3.2 诵读表达思乡情怀的诗。

教学总评:

《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乡愁诗,只要想作者之所想,悟作者之所悟,那浓浓的情感自然如涓涓细流般静静流淌。学生的情感,关键在于教师正确的启发引导,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会有深切的感受,独立的体验,实现人与诗的交融,与作者心与心的沟通,诵读出自己的真情体验,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 在了解背景中感悟诗情。

要想读懂前人的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就应该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因为诗人的人生际遇不同,他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就不同。对于乡愁诗情感的感悟,首先就应该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这一过程对于诗歌的理解及情感感悟有着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愁诗中的景、物其实都在抒发诗人的情感,字里行间无不表达诗人那浓浓的乡愁。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上网查阅,只用在百度中输入所查内容,轻点鼠标,所要信息就尽收眼底。当然也可以通过查阅书籍等方法来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为了实现学习资源的互补、共享,这一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学生在小组中根据自身条件分工,分别寻找作者的简介、写作背景等资料。老师只需要指导学生从众多复杂的信息中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即可。

2 在绘图想象中感悟诗情。

在绘图、想象的过程中感悟诗情。学生很容易发现《泊船瓜洲》这首诗中涉及“京口”、“瓜州”、“钟山”三个地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想象三者的地理位置,然后鼓励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用简笔画按地理位置标注古诗所涉及的地点。然后借助简笔画描述,“京口”与“瓜州”之间隔着“一水”,“一水”指长江。借助注释就会知道,“瓜洲”是地名,今江苏扬州南,长江北岸;“京口”与“瓜州”之间一江之隔自然在长江的南岸,这一地理位置的标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钟山只隔数重山”,借助注释也能很容易的知道“钟山”的地理位置,它与“京口”也只隔几座山。这个绘图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探究的浓厚兴趣。

在弄清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再探寻蕴含的情感也就不难。在交通不便的古代,长江、数重山的阻隔,从距离上看诗人伫立瓜州眺望家乡钟山还是比较远。但是诗人青年时代是在南京度过的,他曾三次担任南京的知府,他的父母去世曾两次在南京守孝,两度辞官都居住在南京。诗人在这里睿智读书,树立远大志向,在这里收徒讲学,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著作,诗人也曾在这里大刀阔斧的改革,给当地百姓带来希望,因此,他视南京为他的第二故乡。因为钟山有着太多令他难以割舍的情怀,有着太多的记忆,加上他此时已无心政治,唯有思乡,所以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很近。

3 在诵读品味中感悟诗情。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感受到诗歌的情感韵律,读多了自然就有了自己的理解,再读也就有了自己的感受。

老师的范读很重要,教师的范读是学生最直接的典范,伴着悠扬的音乐,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会激起学生感情的涟漪,还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在读的过程中首先是读准字音,然后是熟读内容,整体感悟。在这一过程中,边读边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品味诗歌表达的情感,再将情感送入到朗读中。在一遍又一遍诵读的过程中,那浓浓的乡愁自然娓娓道来,学生在一次次心灵撞击中也加深了对于诗歌的理解,在品味中,朗读的情感抒发更是一次一次真情流淌。

在赏析“又”中再一次升华情感。春风一年一度“又”回江南,而作为对故乡情浓意切的诗人,却恰恰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再次离开江南的家乡重登仕途,这里充满了无奈,还有着对前途的担忧。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遣的乡愁自然流露。在个人读、部分读、齐读等形式的诵读中,学生的感情也就丰富了,也透彻地领悟了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思念家乡的诗词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教学策略 个性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117-01

《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古诗词。我回想之前教学的种种心得及思考,细述如下:

一 达意——个性解读

读一首诗歌,首先应该疏通字词,扫除欣赏障碍,并理解其中的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基本意思,清楚诗中所写的是何人何事。初读《静夜思》,我们应抓住形象勾勒出生动图景的三个词——“疑是”、“举头”、“低头”,且紧扣“思故乡”这三个字,明白诗人旅居在外,静夜看见月光照进屋里时,产生了地下结霜的怀疑,这使他联想起居住在故乡时亦曾有过的感觉,强烈的思乡感悟便涌上心头。这是一幅游子的“月夜思乡”图。

在关于“床”一字的解读中,学生出现了分歧,这出乎我的意料。其中大部分同学提出应理解为“眠床”,但有两位学生认为应理解为井栏或栏杆。这两位学生的理由是:如果理解为床,则诗人李白是将从窗外射进屋内床前的月光看作是地上的霜?但屋内的地上怎么会有霜呢?明显的,诗人看到的月光不是在屋内,而是在屋外。应理解为,将井栏或栏杆外、屋外地上的月光看作是霜,会更合情合理。这是两位有思想的学生,他们以文本为基础的颇具个性的解读不无道理,学生能深度解析文本,真的令我欣慰与钦佩。

二 入境——全员参与

古人云:“写诗容易解诗难。”所谓“难”就是指对诗歌深层次地理解和体味。因而在了解诗歌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艺术境界。《静夜思》为我们描写了这样一个境界:一个明月当空的秋夜,在一间寂寥森冷的客舍里,诗人夜不成眠,短梦初回。这时,透过窗户的皎洁的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凄冷的秋宵的寒意,诗人迷离恍惚中,以为地下铺了一层白皑皑的霜,固而“疑是地上霜”。可是定睛一看,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他不禁抬头一看,一轮明月正挂在窗前,夜里的天空是如此明净,这时,早年居住故乡时类似的情景又浮上心头。他搔搔白发,渐渐地低下头,回忆起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

教师在引导学生入境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思考:如果你长大后,离开了故乡,离开了身边的亲朋好友,在这样的月夜下,你的心情将是怎样的?这时,学生们穿越时空,大胆展开想象,各抒己见,体会感情,受到李白热爱家乡、思念家乡情感的感染,同时也学到了朗诵古诗的方法。

三 品情——多样感悟

感悟是作品的血液,是文学创作的动力,诗歌尤其如此。因而,第三步必须引导学生感悟作品。《静夜思》这首小诗,虽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用平稳清淡的叙述语气写远客思乡的情景,然而,“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感情异常的凝重真挚,耐人寻味。

月明之夜对一个孤身远客来说,是最容易引起旅思愁怀的,更不用说是在明月如霜的秋夜了!无法抛弃的乡思,痛苦而又无望的追求,一切都像是处在一种恍恍惚惚、迷迷离离、萧萧瑟瑟、凄凄冷冷的梦境中。皎洁的月光,森冷的白霜,烘托出诗人无限的孤寂与惆怅。

这时我适时抛出问题:在你的理解中,《静夜思》中的“思”字是什么意思?通过交流,大部分学生同意将“思”字解作“思念”、“想念”,这基本达到了诗句的主旨。有个别优秀的同学更是提出“思”字中应蕴含着“忧”、“愁”、“悲”、“哀”的韵味,他们认为理解成“思念”、“想念”也是行得通的,但比起忧愁悲哀来,就不免太轻描淡写了一些,犹如隔靴搔痒,尚未读到诗人李白的内心深处去。“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展现了不同学生对诗歌不同层次和深度的品析。

四 悟道——别样精彩

诗言志,一首好的诗歌,它不仅要创造意境,抒发感情,更主要的还要表现一种更深层的意思,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思想。主题的深浅也是评价诗歌艺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在欣赏诗歌时,我们不能停留于诗歌里的感情抒发和意境描绘之中,而是应该深入挖掘蕴含在诗歌形象里的主题思想。如《静夜思》这首诗,在秋月森冷,客舍萧瑟中,我们不仅能够触到诗人抒发的凄寒孤寂的旅思愁怀,而且还能体味到诗人由于政治失意,生活困顿而产生的人生易逝、事业无成的嗟叹,从而悟出诗人要表达的一种思家忧国的思想。

思念家乡的诗词篇6

【关键词】引用诗词社会现实 羁旅 爱情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208-01

就笔者现有收集到的题写于陶瓷上的引用诗词而言,总体倾向于人生感怀,下文就其包含的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社会现实

由于宋金元社会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百姓多深受战乱之苦,所以不乏利用前人诗词感时伤怀的作品,但就笔者统计的数量来看,其中用于针砭时事的相对偏少,多为战乱之伤、缅怀故土以及思念家乡之作,究其缘由或许是为避免“祸从口出”。如白居易的“时难年荒事业空”一诗不仅被刻写在一方南宋腰圆形诗文枕上 ,还被题写在一方南宋绿釉划花长方形枕上 ,而且在该诗之后写下了自己的见闻与感想,尤以“又闻一片喧哗,自觉心慌。思之伤心悲叹。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只有作枕少觉心安。”更展现出时人处于乱世之中的伤感与哀叹。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金代长方形瓷枕上抄录着吴激的词作《人月圆》: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如(一)梦,仙肌胜雪,云(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这首词作于吴激作为宋朝使者赴金被羁留之后,他与友人会宴,偶遇沦为歌女的原宋朝宫姬,触目生情,写下此作,抒发自己对故土的思念。这首词情真意切,特别是在金代的背景下,使人们在面对国土残破的局面时,更能体会和感受吴激的乡国之思,卧枕读词,引发内心的思国怀乡之痛。

二、羁旅之苦

面对国破家亡的处境,面临战争带来的伤害,瓷器上同时也出现了为人熟悉的羁旅诗词。如一方金代鹤壁窑产的腰圆形诗文枕 上刻写着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上阕通过黄叶地、秋色连波、寒烟、斜阳等意象构造了一幅夕阳西下,阔远丽的秋日之景,视线由天空转向大地,由眼前转向天边,用景物层层铺垫,引发浓郁的情思。下阕便直接抒情,暗藏的故乡之思犹如哽咽的箫声,于寂静的夜空悠然飘来,真挚而缠绵。然而诗人之情仅仅是怀念故乡,思念亲人,只要家国安好终得相见,但工匠将其用在瓷枕之上,又写于金代这特殊的年代,就隐含了更大的思乡之情,那便是“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故国之思”。瓷枕上像抒发此情的联句也很多,如贾岛的“长江风送客,孤馆雨留人。” ,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司空曙《过庆宝寺》里的“古井碑横草,阴廊画杂苔。” 等等。

三、爱情宫怨

爱情永远是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因此引用的诗词也有较大一部分属于爱情宫怨的范畴,其中以词居多。一白釉腰圆形枕 上有:

《西江月》

细雨清风摆竹,迟迟日暖开花。鸯帷香卧醉人佳,语娇声娅姹。

该词与黄庭坚的《西江月用僧惠洪韵》相似,略有改动。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回文词,且属“通体回文”的形式,前两句以“细雨”、“清风”、“日暖”、“花开”勾勒出一幅清风撼竹,春暖花开的春景,后两句顺势推舟,道出佳人软语温纯,令诗人醉卧香闺,既体现了家居生活的闲适,又展现了你侬我侬的爱情。拥有这般甜蜜的爱情固然最好,但充满哀怨、相思的情感也为数不少,这在瓷枕上就有所反映:晚唐诗人张祜的“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声词哀挽,将幽居深宫几十年的宫女内心的凄楚描写得淋漓尽致;李白的“柳色金黄嫩(黄金嫩),梨花白雪香,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充满无奈与同情,虽然玉楼、翡翠、金殿一再凸显了皇家富贵的气派,但一“锁”字却剥开了华贵的妃嫔与笼中之鸟并无差别的事实,真可谓一入宫门深似海。

又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一金代白地黑花八角形枕,上有《中吕宫・点绛唇》一首:

莺踏花翻 ,乱红铺地(堆径)无人扫,杜鹃来了,叶底青梅(梅子枝头)小。倦拨(拨尽)琵琶,总是相思调,凭谁表(知音少),暗伤怀抱,门掩青春老。

该词为宋何籀所做。枕上之词虽与原词有所出入,但闺怨、相思的基调仍未变。上片写乱红满地,女主人无心打扫,下片给出理由,原是相思作祟,加之春来春去,红颜易老,更添无限感伤。因为“枕”独具的私密性,所以闺怨的题材总是瓷枕装饰的首选,像王昌龄的“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晁端礼的“金盆水冷又重煨。不肯傍妆台。” ,秦观的“催西窗[外],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等等,都表达了对情人的思念,这些枕上的闺中之思与现实生活中的男女恋情不谋而合,所以成为商家的主打题材。

参考文献:

[1]王兴著.磁州窑诗词[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2]张子英.磁州窑瓷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思念家乡的诗词篇7

学生分析:属年级第一层次班,感悟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

设计理念: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欣赏这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流程:

一、课前演讲与名言积累

二、复习引入

(一)复习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古代诗人往往借助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古诗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我们前面已经学了三首古诗了,大家一起来背诵一下。

第一首,名字是——

背诵——

体裁——

学习《观沧海》能感受到诗人博大的胸怀,那么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的句子是————

星汉的汉字是哪个汉字?

这首诗还表现了诗人的一种愿望是——

乐府诗我们都接触过两首了,哪两首?哪两句相同?与内容有关吗?

第二首,名字是——

背诵——

体裁——

这首诗是写乡愁的,最能表现诗人对家乡思念的句子是——

你能提醒大家这句哪个字容易写错?

这首诗为什么能流传至今?是因为有两句写得太好啦,全班一齐读这两句。至于为什么好,不说啦,“地球人都知道”!

第三首,名字是——

背诵——

体裁——

诗中哪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就是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中描写得特别优美的写景的句子是————

这些句子中哪些字用得是非常好的呢?——早、争、暖、新、春、渐、浅”

(二)引入

前面我们说了,每个朝代都有一种文学体裁比较鼎盛。大家回忆一下,先秦——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清——

古代诗人往往借助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古诗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下面我接触的是元曲,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我们今天就来研讨一下,作者在面对不同的景色的时候都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三、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一)简介元曲和作者

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文学形式。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两种样式。《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代表作有《窦娥冤》、《西厢记》《梧桐雨》《倩女离魂》等。

马致远,(1250?-1324?)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在大都生活,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经历漂泊生涯二十多年,直到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以后,才做过江浙行省务官,五十岁左右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他生活在北京时的元贞、大德年间,正是杂剧创作兴盛时期。他是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有“曲状元”之称,后世把他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接受道教思想,剧作以神仙道化内容为多。散曲以愤世、恋情与自然风光的内容为多,语言清俊遒劲。散曲以《天净沙秋思》最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是“小令之最佳者”,是“天籁之音”。

(二)朗读,整体把握

师范读,

大家来读一读,看能不能体会“秋思”的味儿来。

生朗读,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注意“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特别是“小桥流水”在许多风景秀美的地方都会用它来冠名是吧,它代表的是一种秀美的景色。那么在这一首诗里面,是不是也像上一首一样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莺歌燕舞的美丽的画面喃?

那大家再读读,看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你的词来表达。

生朗读。

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1、这是一幅凄凉的画面。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断肠人在天涯

2、这是一幅羡慕的画面。——乌鸦有家他无家,人家有家他没家

乌鸦的家在哪儿?树上

对,乌鸦有家他无家,所以他很孤独很羡慕很凄凉

他读得非常好,能读出了这些感情。

看来同学们都能读出这种情感。这是一种凄凉的情感,一种羡慕别人的情感,一种孤独的情感。那么所有这些情感我们都可以把它概括出来,它就是是首写什么样的主题的诗?

思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一种情感。

我们在这四首诗里面学过一首思乡主题的诗没有?——次北固山下

你看,这四首诗我们就学了两首这样的诗。在古代,交通不像现在这么便利,通讯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在外地做官的我包括流落他乡的人很容易产生一种思念故乡的情绪,几千年来,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铭心,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所以这一类思念家乡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特别的多。不过你们看,在《次北固山下》中,它是不是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不是,它是对家乡的思念中又含有一种希望的感情,它的感情基调是一种明亮的感觉。

四、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意境

今天这一首诗呢?如果你作画的话,你会选取一种什么样的色彩?

——灰黑色、灰褐色

适合中国画里面哪种技法来表达?

——写意的水墨画来表达它的意境。

师:这些意境是通过少量的形象来传达的。下面我们再朗读一遍,看哪些地方读出了那种凄凉清幽的感觉的

古道——点明当地的荒凉萧瑟

瘦马——那马呀,一路长途跋涉,变得瘦弱疲惫,马尚且如此,人何以堪。

夕阳西下——很凄凉

枯藤老树昏鸦——枯掉的树枝,乌鸦的叫声觉得特别的凄凉,而且树是老树

西风——古道上走,有西风刮过来,西风冷,更能想到家的温暖,用西风来衬托凄凉(若改为清风,就给人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吻合。)

(枯藤老树昏鸦——如果是心情好的话,还会认为它们很有生命力,还有昏鸦筑巢,树老了还能作贡献,但他这里没有愉悦的心情,所以看不到这些)

师:他说的这一些,说明作者在选取意象的时候确实适合了自己的情感。

断肠人在天涯——肝肠寸断,在很远的地方,不能回家,流落在外

人家——是人家不是我家

小桥流水——一种温馨的感觉,更衬托了孤独的情感,你看,有家屋顶炊烟袅袅,在做饭,在团圆,而我喃,古道西风瘦马

师:对,这是一幅非常温馨非常美丽的一幅画面,这个画面是不是属于我的?——不是。这是眼见之景,眼见别人家的美景,眼见别人家的温馨,更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乐景来衬悲。

生:小桥一句和古道一句是对应的,人家不像我,还在古道上,迎着西风,骑着瘦马路踽踽独行,很可怜,衬托了他的凄凉。

师:非常好,你看呀,作者行的道是古道,骑的马是瘦马,迎面而来的是凄凉的西风,当一个人孤独的行走在吹着西风的古道上的时候,眼前所见的有路边的枯藤老树昏鸦,也有路边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切都能勾起诗人最孤独最寂寞的情感。而恰好又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夕阳西下说明什么?——没有希望,黑夜就要到啦,所以,在这个时候,所有的人,所有的动物,他们该怎么啦?——回家啦。也许,人家屋顶上还有袅袅炊烟,该回家了,连昏鸦也知道该飞回它老树上的家啦,而铁家在哪儿呢?——断肠人在天涯。

分析写景和抒情的关系来得出全诗主旨:

所以你看,在这一首诗中,前三句写景,一共选了几个景物来写?——九个。一共用了九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图画,人在图中走,瘦马、古道、西风一样也会让人产生一种孤独寂寞的感觉,对于这种人,在他的笔下,诗人就把他称为了——断肠人。是因思念家乡而肝肠寸断。他一样可以民也“乡书何处达”的感受,但是,他却无法去体味“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希望,因思念家乡早已令他肝肠寸断了。

这是写景,

后两句就是——抒情。读一遍。

生读。(你们的凄凉,你们的悲伤我没感觉到)

在抒情里面,有一句诗揭示了全诗主题,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这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既然这一句就是主旨,那我把前三句删了,是不是多简洁呀?)

写景,写了孤独的景,写了在孤独情境下游子的惨状。

抒情则抒发的是什么情?——思乡之情。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之下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写景渲染了悲凉惆怅之情,抒情表达游子之悲。

(指板书)这是我们刚才在读的过程中所品出来的东西。

四、分析写法

这首诗有没有采用以动写静的手法?——没有,但有动静结合。有没有色彩明丽的词语?——没有。那么他是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构筑这么一种悲凉惆怅的意境呢?——写景。

古人宋玉曾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的身量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练,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他写景,又是采用非常简洁的方式来写景,他把他要写的对象堆叠在一起把它组合在一块,不加任何的(修饰)。呵,有同学说加了修饰,对,他是很简洁一修饰,就把这九个对象九个名词堆叠在一起构筑起了一种悲凉惆怅的意境,这就是首诗最有特色的一种写法叫用名词来构筑意境。把人放特定的环境之中,表达游子之归。(哦,我明白了,我以后写诗呀全把名词堆起来,你看我今天作一首:老师学生黑板,粉笔课桌教鞭,语言数学英语,下课铃响,想耍的快点跑!————没有诗的意境)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让我们感受的是一幅一幅的画面。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这首诗大家下来多读读,从读中来体味,逐渐地我们就能融入这个氛围当中。好,我们就再读读。

特别是最后一句,什么时候你能把你的眼泪读出来你就能体会马致远的秋思了。

五、拓展迁移比较阅读

请大家比较将遇阅读下面两首与课文

元人盛如梓《老学从谈》记载马致远的《天净沙》有三首:

其一、瘦藤老树昏鸦。远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斜阳西下,断肠人去天涯。

其二、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第二首,虽然也写的是秋景,也用较少的文字,写出了七八种的景物,但没有《秋思》里夕阳西下夜幕将临的气氛,而且有景无人。

第一首,只在一些字上有一些不同,仅就一些字词的意义来说,远不如现在所见的《秋思》精当。如“枯”更富有苍老衰败的特征,“瘦”字多用以形容人和动物,很少见于描述草木,而且此处用“瘦”与下文“瘦马”重复。显然不妥。“远山”与“小桥”相比,结合上句来看,枯藤、老树、昏鸦,是一组紧密相连的景物,小桥、流水人家,也是一组相互依存的景物,而且既然可见小溪流水,则应是近景,“小桥”比“远山”更为恰当。“斜阳”与“夕阳”相比,“斜阳”又叫“日斜”,“夕阳”是傍晚的太阳,用夕阳更为准确。“去天涯”与“在天涯”相比,“天涯”在这里作异乡讲,游客所处的环境本已是异乡,“在异乡”自然比“去异乡”更为真切。古人称千锤百炼的诗文为“一字不易”。我们更能体会到马致远表情达意的艺术匠心。

六、总结四首诗,

我们已经学了四首诗,从诗歌描写内容来看,都是描写景色的,比如《观沧海》描写了大海雄奇壮丽的景色,《钱塘湖春行》描写了美丽的初春景色。

写景都是为了——抒情。《观沧海》抒发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次北固山下》抒发了思乡之情,《钱塘湖春行》抒发了喜悦之情,抒情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有些诗歌直接抒情,有些诗歌借景抒情。比如《秋思》有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有没有间接抒情的句子?(生齐答)

我们以这种方式回过头来看,《钱塘湖春行》有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有没有借景抒情的句子?写得最好的句子是哪几句?

在写法上各有哪些不同呢?

比如首诗以名词来构筑意境,而《钱塘湖春行》是既有静又有动,《次北固山下》采用了衬托方式,衬托用得最好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潮平来衬阔。《观沧海》主要虚实相生的写法。

记忆名句:这是我们默写里需要的东西。

作业:

①学生背诵默写全曲。

②课下查阅图书或网络与“秋”有关的诗词曲,选择你认为经典的欣赏背诵。

思念家乡的诗词篇8

故乡意思指的是家乡,老家。中国古代对故乡有许多雅称,常见的有桑梓、家山、故国等。选自 唐 李白 《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乡词语的意思及反义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一、故乡词语的解释家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荀子·礼论》:“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躑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史记·高祖本纪》:“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冰心《晚晴集·我的故乡》:“我生于一九年十月五日(农历庚子年闰八月十二日),七个月后,我就离开了故乡-- 福建 福州 。”

二、故乡词语的反义词他方 [ tā fāng ]

他乡 [ tā xiāng ]

异乡 [ yì xiāng ]

三、故乡词语的造句1、我的故乡濒临大海,风景优美如画。

2、我们人类祖祖辈辈在陆地上生活,总是把陆地看做自己的故乡。

3、那个遥远的小山村,是她从未去过,却一直魂牵梦绕的故乡。

4、伟人故乡行,群英荟萃大联欢,广安人民高兴万分。

5、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思念之情。

6、老画家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美丽的凤景。

7、故乡的面貌完全改变了。

8、他离别故乡已经多年了。

9、虽然相距遥远,老人依然时常眷恋着她的故乡。

10、我的故乡,一到秋天到处都是金灿灿的麦田。

11、一想起故乡,那一条崎岖的山路,那一弯清澈的小溪,那一片迷人的。

12、当看到故乡萧条、冷落的情景,我不禁怆然泪下。

13、每一个游子都渴望回到自己的故乡。

14、这首长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15、我虽然身在异国,但心总在思念着故乡和亲人。

16、儿时的记忆有些模糊了,只有故乡的小河留给我的印象却依然深刻。

17、故乡的变化太大了,真令人惊奇。

18、老人用深情的目光看着久别的故乡。

19、我留恋故乡那美丽的风景。

20、呈现在鲁迅先生面前的故乡是一派萧索凋零的破败景象。

21、那位年轻的作家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回到故乡。

22、在这篇故事中包含了老人对故乡的思念。

23、那年残冬腊月,大雪纷飞,他离开了故乡。

24、退休后到故乡小住,倒也安闲自在。

25、我离开故乡十年,今天回去,眼前事物,真让人有白云苍狗之感。

26、你离开故乡多少年了,难道不常有白云亲舍之思吗?

27、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28、多年远离故土的他,一踏上故乡的土地,仿佛重温旧梦般的陶醉。

29、他回故乡探亲,走到小时候常去玩的地方时,不禁触景生情,想起许多往事。

30、他从台湾回到久别的故乡,真是百感交集。

31、劫后回到故乡,但见断井颓垣,满目荒凉。

上一篇:影子的传说范文 下一篇:哲理语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