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1 05:46:33

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在趣味游戏过程中回顾并掌握汉字“象形”“会意”“偏旁表意”等构字特点,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2.针对平时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区分音近、形近字。

【教学过程】

导语:2015年元旦快到了,汉字王国将举办迎新聚会,邀请小马虎和小朋友们一起参加(课件出示学习伙伴小马虎跟大家打招呼的画面)。活动过程中表现精彩的小朋友可以获得学习星,活动结束得到五颗星及以上的小朋友将获得“汉字学习小能手”称号。

一、好玩的汉字名片(复习“象形字”)

1.认识象形字名片。聚会入口处,有些汉字朋友拿出自己的名片,上面是一幅幅图画。小马虎犯迷糊了,你能帮他来认认这些汉字朋友都是谁吗?

2.感知象形字特点。复习回顾课本第46页上的象形字:把生活中看到的事物画下来,然后再慢慢把图画变成一个个汉字,就是“象形字”。这是古人造字的一种方法。

3.认读书写象形字。跟着图画认汉字,你知道它们是谁吗?请把它们的名字端端正正地写在田字格里,并告诉小马虎。

(1)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

(2)反馈:

随机聚焦前测易错字:“鸟”“瓜”。

关注平时常见笔画易错字:“雨”(四点的写法)、“衣”(下面部分笔画的笔顺),联系“片、方.火、出、年”复习笔顺。

【反馈评价】同桌互评:12个汉字名片全部写对得一星,书写特别漂亮再加一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悄悄提醒。

二、有趣的汉字组合(复习“会意字”)

1.情境中感知会意字特点。

小马虎走着走着,看到前面有个“明”字就热情地迎上去,说:“日兄弟,月兄弟,你们好!”旁边的汉字朋友哈哈大笑说:“小马虎,你搞错啦!”小朋友,你知道他犯了什么错吗?(总结会意字特点:“两个或几个汉字组成一个新的汉字时就产生了新的意思。”)

2.复习并学习相关会意字。

(1)随机回顾课本第97~98页中出现的会意字。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帮小马虎理解下面几个字的意思吗?

“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艳”——色彩丰富,鲜艳美丽。

“出”——出去一看,山外有山。

【反馈评价】自我评价:解释对一个或两个字意思的加上一颗学习星,全部解释对的加上两颗学习星。

三、神奇的汉字偏旁(复习“偏旁表意”构字规律)

这时,小马虎知道汉字王国处处有学问,遇到新问题开始向别人请教了。他想问问小朋友:怎么有那么多汉字的身体有一部分是相同的呢?比如“打、拉、拔、拍、排、捉、找、报、把……”左边都是一样的,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引导得出“偏旁表意”——这些字的意思都跟手有关)

1.你还知道哪些偏旁也是表示意义的?(指名说常见偏旁的意思,如“足字旁”跟腿脚动作有关,“木字旁”“草字头”跟植物有关,“反犬旁”跟动物有关)

2.本册语文书中就出现了很多的偏旁,一起找一找都有谁。这些偏旁表示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3.小试牛刀填一填。

①棵②课③颗

(1)上()了,大家都走进了教室。

(2)这()小树已经长得很高了。

①他②她③它

(1)妈妈今天很高兴,我一进家门就看到( )在对我笑。

(2)我养的小兔子很可爱,( )的毛是白色的。

(3)男孩女孩都笑了,( )们都为小明的进步感到高兴。

【反馈评价】自我评价:做对一题给自己加上一颗学习星,全部做对加两颗学习星。

四、找找汉字双胞胎(复习“音近字”“形近字”)

现在出场的是汉字王国的重量级选手——四会生字朋友。它们中间有些样子长得很像,有些名字听起来几乎一模一样。请大家一起找出这样的“汉字双胞胎”,把它们请上台介绍一下。

1.瞧,小马虎已经找到一对双胞胎啦!(课件出示:“里——果”)

咱们听听他是怎么介绍这对双胞胎的:

里,下面一个“土”,泥土里面藏东西的“里”。

果,下面一个“木”,树木上面长果子的“果”。

2.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46页《四会生字表》,找到双胞胎汉字朋友抄下来,并试着介绍给大家认识。

3.出示根据平时常见错误问题梳理的形近字、音近字,组词运用。

形近:人——入 毛——手 子——了 无——天

音近:巾——今 目——木 耳——儿 生——升

【反馈评价】同桌互评:正确组词得一颗学习星,书写端正漂亮再加一星。

结课:你获得了几颗学习星?你是汉字学习小能手吗?跟小马虎交流一下你今天的收获或者思考。

【教学反思】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本课生字归类复习力图体现有趣、有法、有效的特点。

1.复习有趣。创设“汉字王国元旦聚会”情境,通过“小马虎”这个鲜活可爱的学习小伙伴串联每个学习单元内容,设计“汉字名片”“汉字组合”“汉字偏旁”“汉字双胞胎”等儿童化游戏内容,力争让学生在复习课上学得有趣。

2.复习有法。一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梳理“图画象形”“组合会意”“偏旁表意”等构字规律,复习汉字学习的方法,并尽量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迁移运用,提升自主学习汉字的能力。

3.复习有效。本课生字归类复习的内容均围绕前测及平时练习中学生的常见错误、学习难点展开,这样的设计有针对性,能帮助一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安排了不少互动交流的环节(如“教一教、评一评、帮一帮”),也给学有余力的学优生提供了表现、锻炼的空间。

有的人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工业设计教育;教育管理;改革创新;素质教育;设计技能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2-0188-02

当前,在工业设计教育领域,设计低能已经成为普遍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步伐。如何加快教育改革,解决设计教育与实际需要脱节,提升设计教育质量,是目前工业设计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教育机制,进行制度改革

工业设计需要带来量化的制造,工业设计院校培养学生,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重点是消费群体,以及中国的制造技术水平。如果纯粹迷信先进发达国家的工业设计,不加以论证就应用于教学,就完全偏离了我国制造业实际的社会需要。如何利用发达国家的设计资源,提升改造设计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弄清发展水平。确立培育思路

中国工业设计的现实状况是以技术水平为主导的工业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满足技术水平,而不是技术满足工业设计要求。为此,工业设计的思路应该为,一是把培养学生以工程技术为主导的工业设计教育放在首位;二是按照西方的模式与理念,适当确定以技术水平为主导的工业品造型设计教育内容,适应设计发展对人才培育的超前需要,实现学有可用,学有发挥,并且可以通过工业设计理念带动技术稳步提升。

(二)改革教材。做好编写工作

设计教学必定是建立在一种高度综合性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上的。所以,工业设计教材改革,一定要紧扣我国工业的发展水平,准确预测各个层次设计人才的需求量,有计划、有目的改革教材,编写适合各类工业设计层次的各类教材。课程设计的体系性上,一定克服单纯的、粗糟的搬用抄袭做法。同时,必须按照我国的发展实际,使教材体系化,严防照顾课程设置的完整性,而占用有效教育时间。

(三)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加强素质教育

目前,企业需要的是设计突出、适应工作快、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完成系统的理论教学后,让学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设计实践,回到学校再有针对性的学习、补差,使设计知识尽快上升为设计能力,适应就业需求。

通过教学改革,进行机制创新的核心是要在弄清我国急需技能型工业设计人才的前提下,以工业设计教材革新,实现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来培育高素质的实用型设计人才。

二、从工业设计特点出发。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国内的设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从业教师基本是从高校到高校,没有企业实际设计经验的理论教育者。随着快速制造与模块化设计概念的引入,企业需要的是创新型设计人才。为此,围绕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设计院校教学改革关键环节。

(一)推倒教育围栏,多渠道引进实践人才

现行的教育体制造成师资管理制度,基本上阻隔了企业人才的进入,造成了实践型人才的短缺。为此,必须打破原有体制,造成人才的流动。目前成功的尝试就是教师聘用制的实施。一方面按照企业优胜劣汰制的办法,对所有教师按教学要求进行考核,对于缺乏实践性的教师分批次按计划的输送到企业设计一线进行锻炼,能符合企业设计要求的就重新招回聘用,不能符合要求的就直接淘汰;另一方面,按照考核情况,对教师教学水平划等定薪,基本使实践型教师的待遇与企业一般优秀的设计师待遇相对持平。同时聘用企业优秀的设计师进入院校的设计教学一线,充实实践教学队伍。

(二)梯次区分。合理使用

院校教师队伍存在着业务、特长、素质、理想等参差不齐的现状。这种局面,不是想改变就能一下子改变的。应该在做好长期建设的同时,对教师加以区分,分类使用,用足用活用好现有设计实践型教师力量。对于比较热爱创意设计、ID设计的青年教师,大力培养其创新能力,专注于创新与创意设计,主要负责对于学生创意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引进或培养实践环节教师,主要负责将学生的理论教育转换成企业与社会的实践教育。

(三)加强师资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氛围

在师资管理上,一是院校要创造各种与企业和市场合作的渠道,建立促进实践教学能力提高的机会和场所,千方百计地实施产学研工程提高教师的理论、实践水平和能力;二是在聘用企业专业设计人才上,要按照授课评估,采取基础工薪和效益奖励薪酬相结合办法,保证教学质量;三是可依据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薪酬改革,在条件成熟时,实施年薪制。对优秀教师和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可增加薪酬奖励。通过提倡实践教学,运用考核办法,使双强型人才留得住,并发挥潜能。

总之,工业设计教学,如果在师资上无法克服单纯的理论教学局面,谈师资队伍的提升就是一句空话。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设计技能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作为培养工业设计师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对中国的产品走向世界,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是至关重要的。设计教学必须站在这个高度,认识自己的使命,走素质教育的发展思路。

工业设计是一门发展的新兴交叉性学科,它要求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包括美学、人机工程学、材料学、工程学、力学、心理学、市场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但绝不是把这些学科进行简单的叠加,而是融合,通过专业学习训练,实现设计素质的转变。要在院校实现由知识到技能的转变,必须在设计教学上,强化理论教学,以抓好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是要遵循设计教学的自身特点,一切从掌握提高设计实践能力和素质出发,在教学时间分配上,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3进行改革。在理论教学上,要积极推行研究式自学教学、启迪式引导教学、搜集式整理教学、兴趣小组研讨式教学、观摩式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职业技能掌握。

二是学校要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采取组建业余设计团体,开办设计展览,开通校园学术交流,以真、善、美的内质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启迪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对校园设计的兴趣。

三是活动促进。全年要利用节日和定期安排,举办设计技能比赛、工厂参观等活动,为学生搭起竞技展示的舞台,丰富校园生活。全面提高在校学生素质培育档次。

在信息化时代,必须有一种快速反应的理念,把为企业培育合格的设计人才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实施教学的改革和管理,用优质教学造就优秀人才,完成我国工业设计由技术设计到创新设计的过渡,为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工业强国之梦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山,胡天璇,江建民,浅谈设计管理[J],江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柳冠中,工业设计的再设计[J],装饰,2001,(1)

[3]张福昌,张寒凝,工业设计系统工程[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

[4]陈根,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问题根源与对策,视觉同盟专稿2008

[5]陈根,工业设计到底是什么,视觉同盟专稿2008

有的人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 设计史教学 设计伦理教育 教学改革

设计史作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旨在使学生掌握中外设计的主要风格流派、代表作品和相关思潮,结合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经济、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分析各个国家和地区设计发展的内在规律,树立科学的设计发展观,建立正确的设计伦理观,并以此为其从事设计艺术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设计伦理教育在设计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伦理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伦理是以人为出发点和目标点的种种关系的道理与规范,以人为本是其根本,它能从宏观的角度和理论的深度平衡‘利’与‘义’的关系。合理调节并维系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1]设计伦理是社会伦理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旨在调整社会的设计道德观念,促进设计与人、设计与社会、设计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设计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大,与设计有关的种种道德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已看到,在世界日益兴起的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已开始影响大众的消费价值观。设计师、设计教育者站在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大背景下,对现代设计的有关伦理问题进行的思考是非常必要的”。[2]设计师建立健康的设计伦理观对于设计的良性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高等院校是培养未来设计师的摇篮,在高校设计教育中加强设计伦理教育的渗透,为社会培养具有正确设计伦理观的设计师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正如许平教授所指出:“当今天的人类社会正在日益普遍关注设计行为的社会责任时,伦理学的主题进入设计艺术教育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命题。”[3]因此,在设计史的教学中教师要本着知识学习和道德修养并重的原则,不仅要传授设计的历史知识,而且要树立科学的育人观,不断深化对学科教学渗透伦理道德教育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作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在设计史教学中如何进行设计伦理教育

设计史课程教学内容中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概念较多,如何使学生真正深入历史的进程并思考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且对设计伦理思想的流变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树立科学发展的设计伦理观,这在具体教学中显得较为困难。我在多年设计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等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尝试。

1.提高系统性和针对性,在理论阐述中渗透设计伦理思想。

设计史的主要教学内容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为萌芽期的设计、手工业社会的设计、早期工业化社会的设计、工业化社会成熟期的设计、后工业社会的设计。我在每一单元的教学中,都将设计伦理思想作为宏观的主要线索贯穿其中,使学生在系统掌握设计史论知识点和设计艺术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到设计的伦理内涵从设计萌芽期的以实用性为主,手工业社会的阶级性特征,工业化社会鲜明的民主性,直至后工业社会人―物―环境的高度和谐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设计伦理的内涵都与当时的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等因素密切相关,呈现了不同的特征。这种以设计伦理思想演变为线索结合史论的教学安排不但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设计伦理道德教育潜移默化,而且能改变传统的设计史教学在设计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忽视或分散的情况,有助于学生形成更为系统的、整体的、发展的设计伦理观。

其次,针对不同历史时期设计伦理内涵的变化特点,结合设计史中的相关思潮和理念对设计伦理内涵的难点和要点展开分析,在有针对的渗透中逐步深入设计伦理的教育。如在厘清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原因、特征时,强调指出:“现代设计是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技术条件下之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设计界改变以往专为权贵服务的方向,转而提出要为民众服务口号下的产物,是设计民主化的进程。”[4]教师可有所倾向地将现代主义设计观与手工业时代的设计观作比较,在清楚剖析现代主义设计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特征的同时,也强化学生对现代主义设计民主性的认识,使学生理解现代主义设计不仅试图改变社会的物质外观,而且在深层次上力图通过设计改良社会,通过社会民主革命构建理想社会。这种民主性既是现代设计有别于手工业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且是现代设计的重要伦理内涵之一。这种有针对性的讲述和辅导可使设计伦理道德教育不流于空泛的说教和形式主义,既能让学生有深度地把握设计史的发展要点,又能进一步加深对设计伦理思想的认识。

2.增强趣味性和思想性,在问题讨论中深化设计伦理思想。

在设计史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伦理道德教育的渗透要讲求趣味性。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设计伦理道德教育的实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阐述设计史理论和分析设计伦理思想时,应避免向学生自上而下和由外向内单向强制地灌输,避免封闭、刻板和程式化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模式,要注意教学中的生动性与互动性,多开展启发式教学。具体而言,教师可在课堂上增强问题讨论环节,巧妙地将相关的设计伦理问题与当次课的教学重点相结合,并通过现代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教学形式,营造教与学的良好氛围。教师在课前精心构思,合理安排好问题讨论在课程中的位置,问题可大可小、可深可浅,可结合课堂演示的感性的设计形象提问,可从设计史中的经典案例入手提问,也可在古今对比、中西对比中提问,等等。这样不但能巩固当次课教师讲述的史论重点,优化设计史教学的教学质量,而且能使道德伦理教育不囿于空洞的道德说教,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其对设计伦理思想的理解。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要不断通过科学而合理的“设疑”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质疑、探疑、解疑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进一步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有所提高。如我在教学中分析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时安排对“日本无印良品”、“上海新天地心灵超市”的经典设计案例设疑讨论。学生积极性很高,反应也很热烈。在相互辩论和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学生能感知当前设计将不再囿于满足大众的物质需要,而是指向人类的精神文化层次。同时鼓励学生展开联想,由进一步的比较分析认识到未来设计的发展要强调设计的道德自律,把环保、生态、节能、绿色作为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实现人与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总之,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训练,既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又能激发学生自觉探索、寻求多种解决方法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设计伦理意识,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考中逐步形成健康、科学的设计伦理观念。

3.凸显实践性和时代性,在实践活动中感悟设计伦理思想。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实践教学是设计史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深化学生的设计伦理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设计史的教学也要注重实践性,要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利用学校现有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和周边城市的设计资源,如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相关展览及市场考察调研等教学手段,给学生创造和提供更多自主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认识,深化学生对设计史中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从而进一步在实践中感悟设计伦理的思想,形成正确的伦理观。如为更好地配合教学内容的需要,我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学生实地感受贝聿铭设计中的现代主义设计手法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领悟其建筑中彰显的人性关怀和民族亲情。再如讲述北欧风格的设计时,安排学生利用周末分小组自行参观上海宜家家居,拍摄图片回来做成幻灯片课堂交流,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北欧设计中的人性化、科学性及对社会、环境资源的保护,更好地理解北欧设计深厚的人文内涵和伦理内涵。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设计的内涵和伦理属性也在不断地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设计的本质在于创新,设计是追求新的可能,因此,研究设计理论和渗透设计伦理道德教育也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在设计史的教学实践环节还应强调凸显时代性,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设计思潮和设计伦理思想的最新变化。如我组织学生参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展馆设计,这些展馆展现了设计与科学、艺术的高度融合,彰显了最新的设计理念,倡导了更为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通过实践参观,学生不但完善了知识体系,拓宽了视野,而且把握了时代设计的新节奏,充分认识并领悟了当代设计伦理的内涵是注重在深层次上审视人类设计意志与设计发展的合理性,追求人―设计―环境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将改造生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设计伦理意识融入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了“现代设计的伦理观念对于设计的发展方向起着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5]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

三、结语

在设计史的教学中有效地开展设计伦理道德教育,关键是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和自我思考感悟的状态下形成健康而正确的道德伦理观。教师应通过理论渗透、问题深化、实践感悟的方法把设计伦理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设计史教学之中,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思考―实践中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当前全国高校中设计生源呈越来越扩大化的趋势,设计人才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设计大国转变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在设计时,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观念,以史为鉴,以德育人,加强设计伦理观的培养,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设计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设计师。

参考文献:

[1]姜松荣.第四条原则――设计伦理研究[J].伦理学研究,2009,(2):58-62.

[2]许平,刘青青.设计的伦理――设计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97,(3):44―49.

[3]鲁晓波.关于设计伦理学的一点思考[J].观察家,2003,(6):11.

[4]王受之.现代设计史[M].深圳:新世纪出版社,2001,9.

有的人教学设计篇4

学校座落于重庆第二大城市——万州区。现有沙龙、百安两个校区,占地1980亩,校舍面积4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96万余册(种),仪器设备总值近1.3亿元。现设有17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3个学术型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教职工1089人,专任教师851人(正教授97人,副教授246人,博士109人,硕士590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重庆市名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含资助计划)24人。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73人(含校外兼职),外聘兼职教授和外教100余人。

学校紧扣“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管理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经济学等9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全日制在校19500余人(含研究生近100人)。连续五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

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创建于1987年,现有教职工61人,教授5人(另外聘教授8人),副教授12人,硕士49人,有校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15人。有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服装与服饰设计五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600余人。2015年开始在教育硕士美术学科教育领域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美术学院以当代创新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引领办学,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内、外部发展平台,教学管理更趋完善,教学水平快速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师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8部,发表美术论文120余篇,入选、省级美展作品360余件,有180幅作品获得、省级奖。获重庆市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2项,“三峡民间美术”课程为重庆市级精品课程。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艺术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成立了美术学院创新实践团队、时装表演模特儿队、服装与服饰创新实践工作坊、传统生活创新中国画工作坊等。近年来学生积极美术展览活动,有40余件作品获奖、有150余件作品获省级奖,发表美术作品论文130余篇,并荣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学院加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美术人才13000余名,毕业生就业范围广泛,就业率达到90%以上,广受用人单位好评。

美术学(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绘画创作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实践技能,能在美术创作、美术编辑、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和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等领域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美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透视学、解剖学、构图学、素描、色彩、中国画、油画、雕塑材料学、版画、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美术教育心理学、应用美术设计、计算机应用设计等课程。

环境设计(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当代环境设计理念,现代设计思想,环境设计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设计师,能在各大装饰公司、建筑行业、中职院校、设计单位等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教学和管理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中外设计史、设计透视、素描、色彩、手绘表现、建筑装饰材料与概算、室内空间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展示设计与模型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有创新设计思想与能力,适用于时代视觉传达发展需求,有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设计技能,并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中外设计史、设计概论、素描、色彩、字体设计、图形创意、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制作、企业形象策划、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

动画(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动画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应的影视知识,熟练掌握动画设计、动画制作,动画产品开发等实践技能,能在设计公司、游戏公司、传媒公司、艺术教育等单位从事动画、影视制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艺术设计史、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绘画设计、动画场景设计、摄影、网页设计、卡通雕塑、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后期合成技术、DV短片制作、动画造型设计、影视声音、三维动画技术、动画分镜创造等课程。

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流行文化视野与民族服饰文化底蕴、兼备创新设计与工艺技能、能在服装设计、教育、研究、媒体、生产和管理等企业单位从事设计、开发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主干课程:中外服装史、服装材料学、服装效果图、服装结构设计、工艺基础、服装CAD、流行成衣设计、职业装设计、创意装设计、配饰设计、形象设计等课程。

一、报考对象和条件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身体健康,无色盲、色弱;年龄不限;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二、2016年美术类招生专业分省招生计划

有的人教学设计篇5

论文内容摘要: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等重要。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对知识的广泛接纳和吸收,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当今大多重技能、轻理论的情况下,加强对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投入,是一项艰巨而又意义深远的工程。

我国1998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而,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设计人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道”是无形的、本源的物质本身所遵照的运动规律;“器”是有形的、现象的技能、技法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犹如“道”和“器”,创新精神是实践能力的根本、源泉。创新精神从何而来?它来自于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培养。

一、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任务

1.艺术设计理论概述

艺术设计理论是一门对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做专门综合探讨的知识体系,主要包含艺术设计史的研究、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的研究、设计批评、艺术设计实践理论的研究等内容。艺术设计史的研究包括:通史通论——中外设计史、中外美术史等,专史专论——中外广告史、中外服装史、中外陶瓷史、平面设计史、工业设计史等。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包括:设计概论、艺术概论、设计心理学、设计方法学、设计文化学、设计美学、艺术美学、艺术心理学、设计艺术原理等。设计批评是对与设计相关的对象的评价和判断。艺术设计实践理论是针对每一门具体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这种理论不是简单的对技法和工艺的概述,而是对技法和工艺一般规律的总结,是对技法和工艺本质及外延的研究。艺术设计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边缘学科,其知识体系涵盖了哲学、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生态学、仿生学、人体工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因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指导学生设计实践的重要途径。

2.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任务

①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李砚祖先生认为艺术设计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因而是一种艺术质的造物”。①诸葛凯先生也认为艺术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的艺术”。②从以上的观点中可以分析出艺术设计的两大要素:“造物”体现的科学精神,造物之“美”蕴含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艺术设计实用功能性决定了它必须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理进行造物,因而科学精神是艺术设计的内涵之一。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价值的维护、追求,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艺术设计具有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体现了其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重视。若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很好地融入到艺术设计中、渗透到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中,需要合理解决科技发展与文化心理之间的矛盾,需要学习生态学、仿生学、人体工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研究历史、哲学、美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民俗学等相关内容。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体系涵盖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方方面面,因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树立、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是使艺术设计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渠道。

②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当今时代,一方面人们对艺术设计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越来越多样,另一方面,艺术设计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多种风格与流派并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若想设计出既符合大众需要又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需要的是创新精神。创新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艺术设计理论包含艺术设计史知识、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设计批评、艺术设计实践理论知识等内容——知识体系庞大而丰富,所以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理论修养的根本途径。

艺术设计教育不是培养技术工人,而是培养具有理论修养,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艺术设计教育不应只传授技法、技能,同时也应传授“道”(即技法之外的艺术设计创新的本质、内涵),重在授之以“渔”而非“鱼”。 艺术设计理论揭示艺术设计的客观运行规律、总结艺术设计现象背后的本质,因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设计实践的基础。

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现状

1.对待艺术设计理论不够重视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甚至是一部分老师,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可有可无。这与有些人的浮躁、急功近利思想分不开。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活动中,学生更偏爱能够迅速带来设计成果的设计实践课,而艺术设计理论课相对枯燥乏味,不能立即物化出设计成果,较少受到学生的喜欢、重视。事实上,没有艺术理论知识做支撑的艺术设计作品,不过是没有灵魂的视觉元素的简单组合。艺术设计教育,不是仅仅教会学生能创作成果,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创作成果的方式、方法、规律和内涵等本质性的东西。艺术设计实践课程是教学的显性课程,教给学生的是“形而下”的“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培养的是设计师的气质、创造意识和设计的综合素质,教给学生的是“形而上”的“道”,所以应加强学生的理论意识。同时,教师的艺术设计理论意识也有待提高。教师在进行艺术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时,可用相关理论知识来指导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授技的同时,也要传“道”,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视。

2.艺术设计理论课程设置不大科学

目前高校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理论课程开设参差不齐,有的高校只开设了设计史、设计概论和中国工艺美术史。科学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基础理论课,如设计概论、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设计方法学等;艺术设计史论课,包括通史通论(如中外设计史)和专史专论(如工业设计史、平面设计史);相关的设计批评课程和艺术设计实践理论课程等。

3.授课方法单调

传统的艺术设计理论课一般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听,教学效果较差。现在多媒体引入教学,但是教学方式依然是灌输式的,多媒体成了第二黑板。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因为理论课往往是以合班形式的大班上课,听课人数众多,限制了互动式、灵活式教学手段的实施。另外,多媒体教学依然局限于狭小的教室空间,学生缺乏消化理论知识的身临其境的客观环境条件。

三、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改革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艺术设计理论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因此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对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就相当高。不仅仅是艺术设计理论课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艺术设计实践课老师也同样要具备。由于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必须紧密联系设计实践,所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双重的:既要懂设计理论知识,又要会从事设计实践活动。专职的艺术设计理论课教师,在专心研究、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相关的艺术设计实践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入到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本质问题,避免纸上谈兵的尴尬。专职的艺术设计实践课老师,在掌握和教授设计技能、技法的同时,也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不仅仅包括设计实践课的专业理论,也包括基础理论、艺术设计史论及设计批评等。教师队伍是培养人才的核心,只有教师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提高教师素质、建设教师队伍是教育的大计。 转贴于  2.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艺术设计理论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所以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要更为开放与自由,使学生由以前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范围,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安排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针对现成作品进行理论讲解和分析;也可以针对某一艺术设计理论观点,进行课堂辩论或讨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为理论而理论,艺术设计理论知识要和艺术设计实践紧密结合,要提炼出设计观、美学思想及其对现代设计实践的影响与实用价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理论课程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最终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写论文或闭卷笔试。写论文并不能检验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因为历年来的学生论文抄袭现象较严重,很多学生的论文都没有实质性内容;试卷考核方式考查的只是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所以艺术设计理论课的考核方式需要改革,可以以论文加设计作品或试题加设计作品的方式来考核。论文加设计作品,是在写论文的同时,要学生根据所写论文的论点,设计出能反映论点思想或与论点思想相关的作品,并把作品附在论文后面;试题加设计作品,就是把传统的题型变化一下,把纯文字型的试题,改为根据已知理论来设计相应作品的画图题或者是分析图片作品的分析题。这样,才能真正考核出学生理解、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运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价值。

结语

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综合素质中很大一块是艺术设计理论修养。设计师不可能都是设计理论家,但只要是在专业设计上有一定成就的设计师,就一定是具备相当理论素养的人。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应抛弃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应加强对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注释:

①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13.

②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65.

参考文献

[1]曾小红.高等学校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朱和平,王美艳.谈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7(2).

[3]尉迟姝毅.论设计理论、设计批评与设计实践的关系[J].电影评介,2007(3).

有的人教学设计篇6

一、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堂好课往往是由多个环节决定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好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对于课堂就如同好的剧本对于影视剧一般,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在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中,某些教师对教学设计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不足,下面就结合笔者的实践谈一谈自己对小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解。 一堂课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教师围绕这些要素,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并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教学设计。然而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传统课堂的批判与反思,一些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例如,有教师提出课堂应突出对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培育,课堂教学要出于自然,减少人为的痕迹,要淡化课堂教学设计,甚至于取消。不可否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弱化教学设计的好课,但我们要认识到,课堂教学设计是客观存在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会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促进教学质效的提升;反之,则会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课堂质效。可见,教学设计是决定教学质效的关键要素之一。

正是由于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对于教学设计我们更应当重视,而不能淡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思考给予足够的关注。但同样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不淡化教学设计,也不能异化教学设计。如果在教学中形成“预设至上”的错误认识,过分夸大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忽视甚至无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片面追求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和静态化,导致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

1.求实不虚浮

课堂教学设计不是脱离实际的虚构作品,而是要从课堂教学实际中来到教学实际中去。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当最大限度地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为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始终坚持学生本位的教学观,立足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生活实际,带着一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研究、分析教师的教,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规范学生的学,一切从学生课堂学习的角度去分析和设计教学,让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课堂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应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支撑,为使课堂教学的设计科学、合理,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让课堂教学设计走向理性,在理性中步入自然、生态,追求大育无痕。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要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特征。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不能丧失自我,要同时考虑自身把握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教学的技巧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兴趣爱好及习惯等。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师的实际情况,顺应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得心应手,才有利于教师发挥自身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发挥课堂设计对教学质效的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是人为设计和安排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师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追求实效。

2.完整不散乱

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经常会根据自己的偏好侧重某些内容或环节,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的课堂教学可能会有亮点,但不会成为好课。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克服传统教学中单课思维的弊端,严格遵循系统整体的原则,从整体的角度规划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设计上升到教学要素优化组合的高度来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以结构为纵向主线,将横向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都置于一个系统中加以分析和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师更全面、更完整地认识课堂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课堂教学方法,更加全面、有序地考虑各种要素,并合理整合各环节、各阶段、各要素、各层次的关系,发挥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功能。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要的环节也应该具有整体性。一堂好课必须有引人人胜的导人、充足翔实的过程、圆润完满的结尾。课堂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来设计与安排,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这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每个环节又通过一定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产生整体效应,给人以整体感和完美感。

3.灵活不僵化

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乏思考和创新,缺少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显得机械和教条,习惯于用固定的方式应对所有的课堂教学,他们无视课堂各要素的动态组合,将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化、绝对化,把完整的课堂教学肢解为几个孤立固化的环节和步骤,使课堂教学设计成为了一种缺乏生机与活力的机械工作。事实上,课堂教学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动态过程,它不是一个统一的超越特定教学情境的固定模式。用某一规定的几步几法的教学模式去套用动态的课堂和活生生的教学对象只会捆住教师的手脚,扼杀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向死胡同,使之越来越远离教学的本质。因此,任何一种预先设计好的课堂教学都不可能完全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其动态变化的特点更是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是实时变化与发展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种能应对突发状况的教学智慧,灵活而智慧地处理在课堂预设之外的意外生成情况,同时对设计好的课堂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先参考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与方法,但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可以体现一定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但不能机械教条地固守模式。课堂教学设计要因学生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因教学目标而异。

4.艺术求美化

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讲技术性,还要有技进乎道的追求,让课堂教学设计以技术做基,以艺术为峰,充分提升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性。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性要注重突出两个字。一个是新,“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痛苦;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动。我们的课堂在整体上,在环节上应该经常让学生有新鲜感,在新中让学生质疑,在新中让学生生趣。使课堂紧紧吸引着学生的心,使学生进入最佳的课堂学习状态,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另一个是美,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善、信念端正。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不能忽视美育的渗透,寓教于美,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在美中打动学生的心灵,让美为课堂增添生命的活力,更好地体现育人的本质。

有的人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设计管理;工业设计;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工业4.0时代的到来,导致企业和制造终端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视设计的作用,设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属于设计师的个人行为,包括产品、包装、宣传等各种零散工作,如何建立沟通桥梁和合理利用设计资源,作为交叉学科的设计管理应运而生,通过设计管理组织结构,如产品设计管理、品牌设计管理、城市设计管理、商业设计管理等等维护商业环境,使设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Hollins and Hollins(1991)指出:“Products need to be designed,Design is a process ,This process must be organized,This organization is the job of management.”即产品需要设计,设计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被组织,组织过程就是管理工作。随着国内设计行业飞速发展,国产艺术设计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走向国际化的理念开始注重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例如,过去在公司从事设计管理的人员,可能出身于市场部门,由于不懂设计,在兼任设计管理人员的时候很难准确理解设计意图。基于这些不足,导致设计产业对设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从过去具备基础设计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设计师),逐渐升级为兼具设计能力和设计管理能力的人才(具备管理能力的设计师),尤其是具有设计背景的设计管理人才更受企业欢迎,开设设计管理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在工作中有条理有规范地应对设计工作,并且当前市场对设计管理类人才需求存在极大缺口。

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设计类学生的专业管理能力进行培养,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通过设计管理课程为学生在设计产业工作打下基础,或者是成为有管理技能的职业设计师,使其对团队工作、策略等方面有较宽泛的认识。学生学习后可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提高整体效率,用设计管理的统筹思想来引导整个设计过程。

1 设计管理课程现状

国外设置情况:据某留学机构统计,全球约有30所高校开设设计管理相关专业,其中美国有21所高校提供设计管理的研究生课程,英国有7所也是研究生课程。例如,加州艺术学院(California College of the Arts)的MBA design Strategy,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的Master of Science in Strategic Design and Management。一些学校也有本科阶段的设计管理专业,主要为创意产业的商业初级职位输送人才,除此之外设计管理均作为选修课程形式存在。

国内设置情况:国内高校在艺术学专业下开设艺术管理研究生课程,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院的艺术管理专业、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的艺术学理论有艺术管理等。也有一些重点高校在设计学专业下开设设计管理研究生课程,如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设计管理与策划研究方向。但在本科阶段没有设计管理专业,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设计管理课程,如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但其中有的高校是必修课,有的高校是选修课。

2 设计管理课程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点

随着近年来各类设计教育会议不断重复的设计管理议题,如清华大学的国际设计管理大会。在国内设计管理学者持续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开设设计管理课程的必要性,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当学生对设计有一定的基础认知后,学习设计管理课程更能理解和掌握并应用技能。但是由于进入中国不久,很多高校设计管理课程处于摸索中,加上缺少在企业有过实质锻炼的设计管理人才对学生进行授课,纯粹是高校教师理论上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具有一定难度。从调研情况看,当前设计学学科的设计管理教学设置严重不足,导致设计管理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2.1 设计管理课程教学观念中缺乏对学生的培养意识

过去的中国以制造业大国著称,对设计的要求不高,现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的设计师更像是一个绘图技术员。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很多教师认为使学生精通3D建模软件(如RHINO,3DMAX等)、效果图渲染软件(如C4D、HYPERSHOT或KEYSHOT等)这些基础设计技能,就能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不需要进行设计管理教学。这种观念在一些普通院校极为常见,甚至某些学生也误以为如此。软件操作是一名工业设计学生具备的基础技能,属于设计教学范畴,但是不适合大量的时间教学,因为这些技能可以在任何一个培训机构学会,甚至某些培训机构的兼职老师在操作技巧上更胜一筹,教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程序,以及如何统筹管理设计的能力。

其次,一些高校老师也感受到当下设计管理的教学需求,但因为设计管理这种让人空洞乏味的理论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因此而让学生反感,导致学生教学投诉,教师的工作绩效评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很多老师更愿意把保守的教学设计方法教给学生,不愿意去冒险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2.2 设计管理课程教学资源不足

(1)缺乏符合设计学的合适参考教材。当前设计管理课程的教材和图书资料严重不足,全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系列教材参考大概分为三类:一、纯理论:偏向于理论基础,如刘国余的《设计管理》,这一类著作重点在阐述设计管理的基础理论,以当前学生有限的设计知识很难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二、纯案例分析:如黄蔚翻译的《设计管理欧美经典案例》,通过欧美成功的设计管理案例来举证说明。另外有参考价值的《设计管理》杂志,每一期都会有全球最新的设计管理项目和专题,以及启发性的设计管理实践和思想,这一类重点阐述设计管理执行的结果,缺少对过程的合理解说,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三、理论与案例结合:在设计管理方面有较大影响的如刘瑞芬的《设计程序和设计管理》,陈汗青、邵宏、彭自力等的《设计管理基础》等,这一类教材相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更容易理解和体会设计管理的内容。

虽然在每个方面都有参考教材,但是数量不多,每本著作能够交代的内容有限,一些书籍中又夹杂了其他的理论,并且很多书籍都是多年以前的版本,21世纪中国的设计在不断进步,对设计管理认知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严重缺乏与时俱进的设计管理参考教材,更不用说符合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参考教材。

(2)缺乏有经验的教师。从前面调查设计管理开设情况可知,具备设计管理学习经历的研究生不多,再流入学校做教师的更少,而且这一类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做到全盘吸收设计管理知识,进入高校后只能依赖有限的设计管理知识完成教学。

另外国内高校教师的组成特征表明,很多教师都是直接在研究生毕业后选择进入高校,没有真正在企业锻炼过,没有丰富的设计管理实际运用经验,而有设计管理经验的这一类人士极少会进入高校教学,他们所具有的设计管理知识几乎不能传达到课程当中让学生受益。

2.3 设计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当

(1)教师教学内容照本宣科。设计管理参考资料的缺乏已经给教学普及工作带来困扰,而教师教学的设计管理知识大部分都是从现有的参考教材中获得,而目前的参考资料又以理论研究为主,理论内容冗繁复杂,教学时很难抉择理论教学尺度,内容过多时担心学生接受度不高,过少又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加上教师实战经验有限,有的可能本身对于设计管理的理解就不够,更无法正确判断教学内容的取舍,只能讲授已成定论的内容,将参考教材的内容枯燥地复制给学生。

(2)教师教学方法运用不当。教与学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教师没有技巧和手段,学生很难掌握相关知识。就对于学习设计管理课程而言,很多时候由于学习内容过于理论,会导致学生的兴趣度不高,尤其是设计管理一开始的课程都倾向于理论基础知识介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教材的搬运工,中规中矩做好教学课件,而没有跟学生互动交流,学生只是被动地观看教学课件,在这种单向的教学过程下,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仍旧会很差。

2.4 设计管理教学评价不灵活

目前很多高校依然保持期末考试的方式,作为专业课程学生学习质量的判断标准,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教育。笔者认为对于一个交叉学科的课程,而且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是很难用卷面考试来说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也有一些教师通过学生出勤率来适当给分,用态度来说明一切的做法过于主观,不能真实反映和评价教学成果的好坏。

3 设计管理教学改革建议及方法再设计

第一,高校应该重视设计学中的设计管理课程教学,给予教师足够的空间和支持,鼓励教师在课堂上教授设计管理方面的知识。

第二,邀请企业或设计公司具有设计管理实战经验的精英人才进入课堂,分享企业或设计公司中产品设计管理实战经验,通过这个互动过程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理解设计管理。同时可举办小型workshop的交流形式,从过程中掌握设计管理的基本技能。

第三,教学评价不用卷面考试来判断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结果。可通过虚拟研究课题(如果有实际产品设计项目更好)完成与设计管理相关的组织和策划工作,通过模拟真实的项目运作过程,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并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根据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来评价教学成果。

设计管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在设计上的管理能力,以及未来从事管理工作时需要的设计管理知识与技能。设计管理教学方法,并非完全否定过去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教学方法没有一劳永逸和好坏之分,关键是教师需要根据设计管理内容特征,循序渐进,合理分配规划好课堂教学(理论)和现场教学(实践),从而改善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方法再设计,也不是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不能摒弃,只是将过去的方法重新调整运用得更为合理。在此对一些传统教学方式不再赘述,提出两点新的教学方法供参考。

3.1 基础理论知识可视化教学法(课堂教学)

理论知识学习是必需的,只有具备了基础的理论知识,知道什么是设计管理,为什么学习设计管理,才能更灵活地去统筹如何做好设计管理。由于基础理论知识的特点就是枯燥冗长,教学中可以将设计管理理论用知识结构关系的图表表达,将各理论之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通过关系梳理形成简单明了可视化框架关系图,利用可视化图表丰富教学方式。

3.2 项目案例法(现场教学)

由教师组织,在公司或者是课程中开展(如果没有合适条件可虚拟项目)。把一些符合设计管理课堂教学的独立项目导入课程中,先将一些可供参考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分析整理,并听取公司设计人员分享这些项目案例的设计管理过程经验,让学生理解项目过程的本身,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度,然后真实模拟项目运作流程,设置不同角色,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亲自体验设计管理流程,掌握设计管理的相关知识,达到教学与实践结合。

4 结语

设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只要培养学生具备设计管理意识,增强学生的设计管理能力,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更趋一致,同时通过设计管理的学习能够使自己把控和管理好每一个设计项目。教学的方法很多,教无定法,当代教育者应根据设计管理的教学内容特征,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质量,使理论与实践无缝衔接,为社会培养真正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David Walker.设计管理教学[J].设计,2004(9):52-53.

[2] 张伟明.设计管理在设计艺术教育中的探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101-103.

[3] 张蕾,张伟明,王松华.“设计管理学”的解读与探析[J].艺术教育,2010(3):52-53.

[4] 刘春雷.设计管理――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新兴学科[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4).

[5] 范希嘉.将“战略管理”纳入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应用型设计类本科教学课程改革初探[J].设计,2015(8):140-141.

有的人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专家;学科教师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5―0069―04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网络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其有效性建设与推广应用成为一项重要课题。现在各单位建设的网络课程数量较多,但高质量的不多,在其建设中存在各种问题,《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唐清安等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一书中,编者分析了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我们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进行足够合理的教学设计,特别是教学设计中的情境设计、活动设计、师生交互等方面。这些都是由于没有充分重视和发挥教学设计专家的作用、学科教师与课程开发脱节、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交流不充分所导致的。那么,作为其设计与开发主体的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究竟以一种什么关系存在,各自承担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呢?

一 网络课程实际开发中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的关系

1 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的简单合作式

不少开办网络教育的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资源开发公司,他们就不同学科特点开发了不同的网络课程模板。做得比较好的,还是有相应的教学设计组、美工组、集成组,教师需要编写相应的文字脚本(做得较好的,会在脚本中体现哪里该如何呈现哪些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内部关联是如何的),网络课程制作完成后,会组织专家进行验收。这些工作的具体实现,有的学校是专门的工作人员,有的学校会挑选有特长的学生兼任。在课程的制作中,制作者会和教师有一定的交流。

2 教学设计缺失,技术人员完全代劳式

也有不少学校,教师只负责提供教学内容和相应素材,比如各章节具体内容(教学目标、学习重难点、课后习题及答案等)、学习资源(拓展学习材料、图文声像的相关资源),然后交给相应的技术工作者进行实现。这其中,整个课程的框架、各个知识点的呈现、如何评价等都完全由技术工作者代劳,更有甚者会交给相应的公司制作。技术人员一般只负责课程的技术实现,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课程进行简单的设计。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内容和资源越多就越好,对于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的设计、师生交互与学生评价方面的设计考虑甚少。最后做出来的课程就像电子书。

3 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的紧密合作式

在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中,也有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的紧密合作案例,他们各自做好了自己的份内工作,保证了课程的质量,在下文中将详细阐述他们的各自角色与工作。那么教学设计者或者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在网络课程制作过程中究竟扮演了哪些角色呢?

二 网络课程制作中教学设计专家的角色与工作

所谓教学设计专家,就是在教学设计领域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教学设计专家对网络课程有较深入的了解,有系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掌握了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并能有效地加以运用,了解如何最佳的应用技术来满足各种学习环境的使用者的要求,能够创建一个混合式的学习方案[1],他们具备此领域的专家知识,其主要工作是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根据网络课程的一些设计原则(如教学内容模块化、学习环境的情境化、学习过程自主化、学习方式交互性、学习系统开放性、教学评价多样化等)对课程进行分析、组织和设计,这是决定网络课程质量的关键。

现在的网络课程有不同的模式,典型的有个别化的、协同式的和交互式的。每种模式中的设计重点不同,但无论是哪种模式,我们认为,教学设计专家在网络课程制作过程中至少应该扮演以下角色:

1 课程结构的规划者

宏观上,教学设计专家运用系统方法对课程的结构进行规划和设计,一般以结构图的方式呈现出来。网络课程的基本结构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来确定。在教学设计上应该对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学习评价进行设计:对教学问题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等,主要包括内容的组织和表现形式的设计、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和学习风格的确定、符合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认知兴趣的学习内容形式的设计、学习策略的设计、教与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学习环境设计、评价模块设计等。在系统上对导航、交互、学习支持系统、学习管理系统等进行设计:导航设计是目前网络课程建设普遍采取的模式,也是解决学生迷航问题的有效策略,是采用页面链接式、菜单式、导航条式还是知识地图式等都是需要设计的;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各门课程中采用哪些方式能更好地促进交互是需要考虑的,李克东难题提出后,如何进行深度的交互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艺术设计主要是对网络课程的整体风格、界面美工、教学艺术上进行设计。确定了课程的基本框架,就可以进一步确定整个课程由哪些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如何组织起来。从这个层面说,他们是系统地对整门课程的各个环节做一个总体的方案策划,也可以说是为自己、学科教师和技术工作者作出的预案。

2 课程方案的设计者

教学设计并非要求学生简单机械地回忆信息或者进行简单的规则应用,而是要帮助他们表现出有意义的行为,从而解决真实问题。微观上,教学设计专家对课程的每个章节的每个知识点、学习情境、学习活动、学习资源、相应的练习反馈及其学习评价内容的技术呈现进行设计,选择最合适的呈现方式,并考虑所设计的内容技术上能否实现,以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课程。从这个层面上讲,他们是考虑如何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创设情境、呈现知识、有助于学生的问题解决,是对宏观的课程结构的细化设计。

我们认为,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教学设计专家虽然不能代替学科教师就具体学习内容进行设计,但在制定方案时应该做到以下几个导向:

(1)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情境是建构主义四大要素之一,是指学习活动进行的情境必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要设计具有参与性的学习活动,还要对教师的指导活动进行设计。学习任务必须有真实性、复杂性、劣构性,尽可能地反映实际生活,问题解决不在于寻找唯一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这在适合于采用协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课程中尤为重要。

(2)以资源为基础,以活动为导向,设计基于资源的学习活动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提倡“以活动引领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活动,从活动中快乐学习。因此,基于资源的活动设计十分重要。活动设计主要通过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特点,对活动进程、活动框架、问题解决工具和学习策略进行设计。不同的课程我们采用的学习方法不一样,比如有体验式学习、案例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或者多种学习方式的组合,那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一是从传统的学习方法(如协作学习中合作的音乐椅、前进的雪球、倒退的雪球、轮流协作、思考-组队-共享等)中借鉴经验,找到共通之处,取长补短,寻找到适合网络课程的有效学习方法,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二是集思广益,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征和学科背景进行活动设计。

(3)以工具为支持,为学生提供友好的学习环境

无论教学设计者是否承担了课程的技术实现工作,都应该考虑或者实现友好的学习环境,寻找合适的效能工具、认知工具和通讯工具以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目前各种学习软件纷繁,我们不应该盲目求多求全,而要选择适应课程特点和相应学习方式的工具。目前而言,在线交流和论坛等已经成为每门课程的必选,而一些工具的创造性运用不多。比如,在中可以选择思维导图或概念地图工具,以帮助学生树立知识管理的理念,高效掌握学习内容,梳理知识结构与关系,构建知识体系。

(4)以协作为方式,促进深度的师生交互

在现在的网络教育中,网络虚拟性导致的师生情感缺失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师生的深度交互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重要保证。我们认为,以协作促交互,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协作学习又是体现协作的主要方式之一。协作学习是学习者在与学习环境、与他人互动中进行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协作学习活动是由多个学习者共同参与,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完成学习任务。从学习任务主题的确定到学习成果的取得,都要求学习者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中。协作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精神和社会准则。学会协作,学会交往,与他人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是必需的。学习者主动探究学习,不断与教师、同学产生思维的碰撞,相互启发,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知识的建构。同时通过协作,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树立信息技术环境下新的师生交往观念。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理解,使其过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

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我们提供的学习环境、创设的学习情境、提供的学习资源、设计的学习活动都应该有利于协作的开展。比如,我们的论坛、Webquest、Wiki、互动评价等都是促进协作的有力环境。在设计中,我们应该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进行选择、实现和优化。

3 课程设计方案、教师和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者

教学设计专家在教学设计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但教育领域学科众多,每个学校开设的网络课程数量众多,他们不可能对每个学科的特色和相应的学科知识有深入的了解,相应的教学经验不多,部分院校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人员并无一线教学经验。另外,他们对技术实现部分不一定有深入研究,因此,他们要在自身工作、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之间协调,与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以保证课程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

因此,教学设计专家是课程的总体策划者,是课程方案的设计者,是课程设计方案、教师和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者。他们在目标的体现、内容的媒体呈现方式、学习评价的方式方面有着深入研究,能够提出大量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而对于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评价方面,则交由学科教师去处理。

三 网络课程制作中学科教师的角色与工作

所谓学科教师,就是进行学科具体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大多数学科教师对网络课程和网络远程教学了解不多,他们不太熟悉教育原理、学习理论和教学技术在网络课程制作中的应用,但对学科知识有深入了解,明确其重难点和对应的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作为一线教学者,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对学生情况的把握、学科知识的组织、各个具体知识点的呈现方式等方面的优势是教学设计专家无法比拟的。在网络课程制作中,他们主要是内容和教学经验的提供者、教学设计的辅助者、课程脚本编写的有力参与者。

1 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一门课程包含哪些科学合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分为哪些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及其知识点的学习目标是什么,相应的重难点是什么,各单元的知识如何分解,这些知识该如何组织,知识间的前导后续作用如何,各个知识点需要什么样的学习资源、该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相应的评价,这些都是学科教师的“份内之事”。

同时,教师还应提供丰富实用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进行基于资源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资源共建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并进行合适地呈现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多媒体时代有着丰富的资源呈现形式,如文本、网页、图片、动画、视频等,要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教师提供的资源既要准确科学,又要体现学科前沿。如今的网络课程都提供了较好的人机交互和人际交互环境,因此我们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资源或设计活动,更要把学生视为信息的搜集者与解释者,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自主性。让学生一起来共建资源,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这不仅为某门课程或某个话题积聚了丰富的可用资源,解决了资源少、更新慢、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问题,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搜集、分析、处理、应用信息)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当然,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信息素养也高低不同,因此对于信息的捕捉力也不一样,所以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还需要教师的指导。一是教给学生一些捕捉和处理信息的技能,二是在学生提供资源后进行及时的点评和交流。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通过组内协作、组间竞争的方式开展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并设立合理的奖励机制。

2 教学设计的辅助者

虽然教学设计专家在教学设计领域具有专业知识,熟悉教与学原理的运用,擅长提出一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但对各学科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并不十分了解,因此无论是课程结构的宏观规划还是微观设计层面都需要学科教师的有力协助,这样设计出来的课程才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科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前面述及的教学设计专家在教学设计上的几个导向,更需要教师的配合才能得以较好实现。

3 情境设计与知识呈现的把握者

教学设计专家从微观上对课程方案进行了设计,考虑了如何用最合适的技术来设计情境、呈现知识,但设计的情景和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科教师有着更大的发言权。

4 教学经验的提炼者

学科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他们在学习者分析、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方法选择、学习资源筛选、教学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他们的经验提炼和反思对以后的教学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些课堂教学经验对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处理有着借鉴作用,让我们会少走弯路,也为我们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学科教师教学经验的提炼、反思与创新,是网络课程有意义设计和开发的重要保证。

5 课程脚本编写的有力参与者

脚本的编写反映了课程的教学设计思想,精炼出了本课程全部知识点的结构。它能指导素材制作人员组织教学内容,也是软件开发人员的编程参考。在编写文字稿本过程中,要体现教学设计,强调结构设计,明确学习目标,熟悉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给,选择教学媒体,特别是要突出要点呈现,支点设置,难点化解,要点强调。[2]课程的脚本最好由网络课程开发的负责人、教学设计专家与有经验的学科教师即从事本学科多年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合作编写,大多数情况下会由学科教师执笔,学科教师既懂得学科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又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还有长期教学积累的默会知识,因此是脚本编写的有力参与者。

四 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通力合作,制作高质量网络课程

从前面的分析看,在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的角色工作不是独立存在的,而各自有着对方没有的优势,同时部分工作又相互渗透,他们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网络课程。

1 职业政客――教学设计专家不是通用型的

教学设计情境十分复杂,不是简单和线性化的,而应该根据纷繁复杂的教学情境,走向弹性、灵活、递归的教学设计。虽然俗话说“术业有专攻”,教学设计专家作为教学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他们不是通用型的,他们并不是能与任何学科教师协同工作。实际情况是,在一个专家能帮助开发或设计教学前,应当先了解“游戏”本身,必须先进入“应用情境”。在多数实际的教学设计开境中,“公民立法者”模式相对于“职业政客”模式更受推崇。“公民立法者”是那些知晓实践内容或应用情境的设计者或开发者。“职业政客”往往是那些并不置身于具体学习情境或学科内容领域的教学设计专家。[3]因此,前文述及的“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简单合作”的开发模式并不是通用的,建立通用模板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而由他人包办更是不可能的。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设计专家们的创造性,他们不应高高在上,而应深入课堂,进入情境。只有真实地了解了学科特点、学生特色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出合理的课程结构,做出出彩的教学设计,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2 “公民立法者”与“职业政客”的通力合作

教学设计本就是典型的团队任务,教学设计的范围和技术复杂性,要求发挥不同人员的专长。一门网络课程的设计并不是教学设计专家一个人完成,而是在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交流协作基础上进行的,整门课程的制作也是在教学设计专家、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等的通力合作下完成的。因此,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在网络课程的制作中并不是剥离和独立的,他们的作用也是彼此不能替代的,只有在他们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做好各自的工作,通力协作下才能做出一门好的课程设计,才可能做出一门优质的网络课程。

我院在做好军队网络教学系统中的网络课程建设的同时,还积极鼓励教员发挥其主动性,自主开发适合各学科特点的网络课程,以与军队网络教学系统相补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院网络课程开发一般遵循教务处组织立项、教育技术中心与各教研室合作开发的模式。教育技术工作者主要负责课程的整体框架设计、教学设计、界面美工、素材编辑制作、技术集成等工作,兼顾了教学设计和技术实现的工作,学科教师主要负责部分教学设计工作、教学内容的提供、把握与梳理、部分脚本的编写等工作,双方经常讨论、交流甚至争执,充分展示了前面述及的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的各自角色扮演以及分工协作,取得了突破性成绩:近年来开发的《画法几何》、《工程力学(三)》分别荣获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二等奖、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一等奖,开发的其他课程也在全军和总后电教教材评比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些网络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广泛应用,得到了专家、教员和学员的一致好评。

教学是动态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个性个体,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理解、建构知识。每个教师在任何时候面临的教学情境都不一样,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个教师对理论和规则的理解与应用都存在一个“阐释学”处境,教学设计是一个劣构问题的求解过程,没有现成或统一的答案。[4]要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网络课程开发中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的角色工作和关系处理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RA瑞泽,JV邓普西,王为杰,等译.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64.

[2] 唐清安,韩平,程永敬等.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30.

[3][4] 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6-7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ructional Design Experts and Subject Teachers in Web-based Course Developing

PAN Juan ZHANG Quan QIN Ze-no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Logist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11,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current model of web-based course developing,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roles and duty of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experts and subject teachers in the web-based course development, analyzes the reason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n presents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ive result in the practice ,whi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high-quality web-based course development and similar researches.

Keywords: web-based course; instructional design experts; subject teachers

上一篇:机械设计基础课件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心理测试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