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范文

时间:2023-09-15 16:42:1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篇1

关键词:阅读体验;过度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近日,重读了《长大孩童眼中的鲁迅》,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十二三岁年纪时读鲁迅散文时的心境与快乐。“相信许多孩子都和那时的我一样,踏着鲁迅童年回忆的节奏步伐,寻找童年生活的乐趣与韵律。 当时身处其中,没有很多的体会,有朝一日不经意地走出那片童年的圈地,才发觉它带给我们的希望与欣喜。”①这应该是我们那时读鲁迅的切身体会吧。

诚然,描写童趣的课文,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少年闰土》。但是,鲁迅很多文章也给我们的学习带来过很大的痛苦,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句子深奥,看不懂。老师给我们讲的时候,我们也不知所云。至今我还记得讲《故乡》的时候,老师讲过“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云云,直到上高中之后才明白什么是辛亥革命,而要理解“不彻底性”,那又是很久以后的事了。所以,那个年纪读的鲁迅作品,留下印象的是那些充满童趣的故事,而不是鲁迅的思想。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一个十二三岁还会脱稚气的孩子,他是理解不到那么深刻的。

后来走上讲台发现,鲁迅作品一直存在着过度解读的问题。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一、教材的导向性

让我们先来看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大题第3小题,“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有三种说法可供参考。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②

应该说这道题目出发点是好的,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能够对文本有个整体把握,能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但第一种说法套上“封建腐朽”的字眼,还是落了阶级分析的窠臼。导致非常温情、充满童年趣味的文章变了味。

有些教案也是完全把两部分对立起来解读的。比如,有的教案从百草园的动植物推出百草园是动态的,多彩的,生机勃勃的,从百草园的活动中推出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而从“黑油的竹门、挂匾的书房、有鹿和古树的画,狭窄的小园”推出三味书屋的静态、单调、沉郁窒息③,这个推断让人觉得有点牵强。“从一扇黑油的朱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副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伏在古树下”,这是典型的江南民居的造型。黑白两色是江南房子的典型特征,朴素而淡雅,与房主人的心态相吻合。说其单调,沉郁窒息,缺乏说服力。

《朝花夕拾》“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④,对于家乡的东西,“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⑤,回忆里总是有一股温情。且来看看“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除了问怪哉虫这件事让迅哥儿很不理解之外,“溜到后院玩耍、师生读书场景,描绣像”在作者笔下是如此的情趣盎然。很难看出作者在这篇温情的文章里提出了对封建腐朽的私塾的批判。温情的基调在文章前后两部分是一致的,即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也是一个乐园,两者在作者的笔下,结合的如此自然,散发出浓浓的温情味,让人爱不释手。

二、对学生阅读体验的忽视

教到鲁迅的文章,教师就会下意识地想:这是鲁迅的文章,不讲点麻木、封建腐朽之类,就不是在教鲁迅的作品了。所以,老师们都一厢情愿地讲了很多学生都不懂的话。

之所以会出现过度解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教师未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试图以自己的阅读体验去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

《风筝》这篇文章有点难度,不是因为它的主题,而几个句子和词语非常难懂的,特别是虐杀这次词。

2011年12月曾去宁波听 “同课异构”课,开课教师上的是鲁迅的《风筝》,上课对象竟然是六年级的孩子(也许是学校出于展示风采的需要)。教师讲到了“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这句话,尽管这句话在课后练习中出现,但对于为什么“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其实不探讨并不影响理解文章主题啊!要讲,则容易讲不清楚。果然,老师绕来绕去还是讲不清楚,只得借助多媒体打出的一段文字,大意是这样的“‘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不自知,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所以作者悲哀,而这种悲哀是无法把握的。教师用书上面大致也是这样说的。⑥

教参为了方便教学,写深刻一些无可厚非,但教师在选择时,不知道取舍,向十三四岁的小孩子灌输“精神虐杀而不自知、麻木不仁”,他们肯定是一脸茫然。

精神虐杀,这个词实在是太沉重了!

而诸如“精神虐杀而不自知”之类跟学生的隔阂就深了,根本无法理解。

其实,这篇课文从几个维度――手足情、作者的忏悔等去解读,就不会那么困难。因为学生这个体验是有的,他们能找到与鲁迅的心灵沟通的纽带。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读也是这样写的:“浓浓的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这几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引起我们的共鸣。”⑦

“鲁迅作品教学,应该删繁就简,要有所讲,有所不讲。”⑧钱理群教授这句话时很有道理的,对于《风筝》中一些句子的理解,我认为没有必要。因为这已经超越了学生的阅读体验而导致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隔膜了。

“根据我的经验,教鲁迅的作品关键就是找到鲁迅和孩子生命之间内在的一个沟通点,把这个点找到了,整个教学就活了。找不到这个点,始终是隔膜……但是孩子第一次读鲁迅的时候,一定也有他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个感受和老师的感受不一定完全一致,而我们老师常常是只把自己的感受灌输给学生,而没有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去考虑学生的感受。鲁迅的作品,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精华,所以他是应该读一辈子,常读常新。中学生读鲁迅,往往是第一次读,他长大后,还可能再读。中学语文老师讲鲁迅的作品的任务是播下一粒种子。⑨这段话对于我们初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对于鲁迅其他作品的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到鲁迅作品中与学生体验的内在结合点,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

应该有所讲,有所不讲,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期望学生一下子理解鲁迅。

当学生初次读到鲁迅的作品时,“有一些朦胧的感觉,或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的涌动,思绪的感悟,这说明学生已经进入了鲁迅的世界,让孩子们从他们能够理解的角度来获得他们自己的感受,让他们感受到鲁迅先生的孩童时代与他们是相通的,从而使学生们在感情上亲近鲁迅先生,为他们今后能够正在理解鲁迅先生、热爱鲁迅先生奠定基础。”⑩这也是广大语文教育者的殷切期望吧。

注解

①梁新龙:《长大孩童眼中的鲁迅》,《羊城晚报》,2011年11月4日星期五

②七年级语文教材 下册,1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③《志鸿优化系列丛书・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页,南方出版社

④鲁迅:《朝花夕拾・小引》,《朝花夕拾》第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⑤鲁迅:《朝花夕拾・小引》,《朝花夕拾》第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⑥《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19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⑦七年级语文教材 上册,10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⑧李杰:《鲁迅作品怎么教――钱理群教授访谈》,《语文建设》9-14页

⑨李杰:《鲁迅作品怎么教――钱理群教授访谈》,《语文建设》9-14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篇2

一、初中语文反思性教学的作用

反思性教学形式能有效强化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对已有教学模式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下将对初中语文反思性教学作用进行分析。

1.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基于反思性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从不同角度入手,考虑到已有教学模式的具体化要求,对教学系统进行有效的分析。反思性教学能让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分析,掌握不同类型知识,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2.提升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内容以理论性为主,由于语言结构比较特殊,很多学生对语言缺乏有效的了解,导致自身学习积极性较差。采用反思性教学形式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具体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3.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基础理论有很多,针对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其引起重视,重视反思性教学的具体表现。有效的反思性教学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今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反思性教学

针对反思性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从实际情况入手,及时对学生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以下将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反思性教学进行分析。

1.重视教学反思形式

课堂教学结束后需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适当的教学反思,对课堂上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表现直接对后续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在教学设计、环节安排和教材讲解方面,要采用因材施教的形式,保证反思性教学形式的有效性和完善性。在初中语文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了儿时在百草园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童年是那么美好,令人留恋。课堂教学结束后为了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需要让学生在课下对知识进行分析,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回味童年生活,学生需要做好后续教学反思工作,对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对“我”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谈谈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此类反思教学形式涉及的内容有很多,需要对教学形式进行有效的分析,让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

2.创新教学形式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教师要记录课堂上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对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在实际教学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想出的方法往往超出了老师的备课范围,因此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指导学生去创新,落实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在教学阶段可以让学生对某一案例进行课下分析,总结反思效果。如在《爱莲说》的寓意比较丰富,课堂教学结束后,需要让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是爱莲说的关键所在,学生必须对句式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具体的内在含义。

3.预设教学反思

通过有效的学习后,在实践阶段要努力进行探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对知识进行总结。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会有前进的动力。质疑是思维深化的标志,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样做好吗?这是最佳选择吗?为什么效果不理想?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方法,为什么一班的效果比二班要好呢?通过这样的深入思考,对教学实践和理念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预设教学反思的形式,能起到提升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目的,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

效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篇3

这篇浙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一单元作业本答案的文章,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略。二.略。三.1.罕,稀少。少有人来。 2.沸,水开。形容人声喧闹。 3.高,垫高。形容无所顾虑。 4.拾,采摘。 早晨开花,傍晚采摘。引申为晚年回忆少年事。四.略。五.1.写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学生提问说明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望,应予肯定。而先生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合适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犯了教学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4.言之有理即可。如:主要是敬慕的态度,因为他为人正派,知识渊博,同时严而不厉,很爱学生,很少体罚。六.1.详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略写对百草园的总体印象。 2.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味觉:又酸又甜。 3.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4.①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②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5.表现出“我”猎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对“我 ”来说,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6.拟人。续写略。 7.写出两条即可。如①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②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③融情入景,景中有人。④层次井然,条理分明。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七.1.言之有理即可。 2.言之有理即可。相同点如:都是儿童之乐,表现儿童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同点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能暂借片刻逍遥……八.1.短时间的休息 特别美或者漂亮 2.不一样。前一个“美丽”指容貌的好看,后一个“美丽”既指容貌的好看,又指内在的美(心灵的美,知识的渊博) 3.①老师想以平面镜的作用为切入点启发同学②引导学生认识如何看待美。 4.①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 长长短短的七排秀发及秀发下亮晶晶的112粒黑葡萄, 脸蛋身材口齿当初都曾精心挑选,一笑甜爽爽的。②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枚银币,突然的声音,惹得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 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一池吹皱的春水再度平静。 5.描绘出老师辛勤耕耘的形象,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看到学生成长的喜悦之情。 6.是一个善于教育学生的好老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7.①随着岁月的流逝,生活的磨砺,青春的美将逐渐减退。②丰富文化知识,提高道德修养,奉献真挚的爱……都是在不断完善自我,增添美丽。 8.略。九.略。2.爸爸的花儿落了一.略。二.略。三.略。四.标题,如:告别、离别…… 仿写略。五.1.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又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2.爸爸爱花、毕业典礼。 3.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为“我”的成长起到了引路的作用。 4.①父亲叮嘱②赖学被打③父亲爱花 5.前呼后应。“花”在文中有象征意义:花儿开得旺,爸爸身体健康;花儿落了,爸爸离开人世。 6.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和深深的眷念之情。六.1.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了,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2.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了,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 石榴树下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 3.表示话还没说完。 4.“我”急于回家见到爸爸,告诉他这一天的情况和自己的收获。 5.侧面烘托我的懂事、我的长大。 6.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7.“我”已经从老高所说的噩耗中清醒过来,显得“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我”已经意识到在爸爸离世之后,自己要担负起家庭的很大一部分责任,知道“这里就数我大了。”。八.1.niè rú 2.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注视。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3.外貌、神态、动作、语言。 4.略。言之有理即可。 5.母亲虽然干渴难忍,但她的心中只有儿子,因此忍着干渴也不忍心离开半步。 6.略。言之有理即可。 7.略。言之有理即可。 8.医生明白母亲昏迷不醒的真正原因,他有把握把母亲救醒。 9.言之有理即可。九.略。3.丑小鸭一.略。二.略。三.略。四.“凶凶”改为“汹汹”,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 “彩”改为“采”,兴致高,情绪热烈。五.1.丑小鸭离家出走是被迫的,因为不仅周围的人不喜欢他,就连他的兄弟姐妹也欺负他。他在野鸭群中受排挤,又经历了大雁被猎人打死的悲惨场面,最后死里逃生。在农家小院,他虽然也受嘲弄,也被人看不起,但已经有了一个可以生存的 “温暖的屋子”,“有了一些朋友”他应该满足了。但是他偏不,他不愿意享受这种“安逸”,他要到更广大的世界里去。于是,他走了,他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了,他见到那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美丽的天鹅了。后来严冬到了,他虽然几乎被冻死,但当他仰慕的天鹅飞回来时,他不顾一切地朝他们飞去。于是,他发现自己也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试想,在已经有了相对安逸的生活以后,他如果不思进取,不再追求,他怎么能得到最终的幸福生活。 2.在鸭群和鸡群中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大家都要赶走他,连他自己的兄弟姊妹也不喜欢他。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也要用脚踢他。他独自流浪到一个农舍。但因为他不能生蛋,发不出咪咪的叫声和迸不出火花,又被母鸡和雄猫赶走。后来,丑小鸭还受尽严冬的折磨,差点被冻死。 3.对美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 4.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最终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六.1.它认为自己是粗笨的,丑陋的,不配接近美丽的天鹅。 2.作为一只天鹅,渴望与同类接近,那是他的本性,同时,“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是丑小鸭心中的梦想与追求,为了实现梦想,哪怕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丑小鸭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这儿苹果……春天的气息”,一方面,美丽的自然界与美丽而高贵的天鹅相映成趣,使故事充满诗情画意。另一方面,用自然环境的美丽来烘托丑小鸭美好的心灵,衬托人物的命运:丑小鸭变天鹅了。 5.只要你不懈地追求,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6.许多大天鹅在他周围游泳,用嘴来亲他。小孩子给他面包和麦粒称赞他是最美的。 7.感到难为情,太幸福了,一点也不骄傲。 8.言之有理即可。七.略。八.1.cǔn mèi 2.植物根——黑色绳索 地下水的细流——颤动的亚麻纤维 3.挖苦树根丑陋。 4.底下细流汇聚成地表渠水,流到地面上。 5. ①②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能力;训练方法

思维是在了解事物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抽象的认识,在脑海中通过抽象的概括和对事物本质的分析,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事物的了解。而语文教学是一种运用语言和文字来获取知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对于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指培养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观察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至关重要的是让学生加强思维能力的锻炼,在对初中生传授教育知识的同时,能引起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性。

一、营造积极的教学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要想创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发挥思维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在课堂上营造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对知识的了解和认识,锻炼和发展思维能力。老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形成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习惯。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来让学生思考回答: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分别是什么?通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和主题?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要分别根据原文中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来进行比较,这样能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深意。

二、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的教育上,课堂上可以设计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中学生在能够学会课堂内容的基础上,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和思考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要与教学材料相结合。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先观察后思考

观察是指对事物的第一感官认识,先是在观察之后才会有对事物进一步的思考和了解,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学会对事物的观察尤为重要。许多文章都是从生活中观察后用心思考、加工而来的。老师可以运用一些生活观察力较强的文章来作为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和思考,这样就可以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父亲为了买橘子蹒跚地爬月台的场景,其中用了“攀、探、缩、倾”等字眼,通过这几个字生动地展示出父亲爬月台的行为,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2.先联想后思考

联想与想象的含义如出一辙,都是有思维想象的含义,确切是指通过原有事物联想与它相关的另一事物的过程,之后再通过想象进行创造加工。如余光中的《乡愁》,作者将对故乡的思念比作邮票、船票和坟墓等,根据与家乡隔海相望运用了邮票和船票等通讯工具的中介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这篇课文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联想进行对作者所表达情感的思考。这样能够吸引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加强思维方法训练和反思,巩固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制订不同的方法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且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入性,在思考的时候不要只浮于表面,要深入地思考,这样才能让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学习调查报告。老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教学:为了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应该先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有参与课堂的欲望。如,《变色龙》一文,老师在讲课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变色龙的视频片段,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这样学生在之后的听课中可以更好地思考问题。

初中语文的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一阶段中能否得到很好的锻炼是很关键的。这样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够取代学生之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其中对知识的反复思考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发展,从而让中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思维能力在教学课堂上的培养要注重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更好地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反思的方法也要不断进行改进和加强,这样才能够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篇5

关键词:语文;阅读;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深入,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下面笔者就从教学实践出发,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对语文阅读学习进行探索和讨论。

一、课前初读文章

初读,顾名思义就是初次阅读,具体就是在教学新课前,我们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性阅读。初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和中心思想,同时,初读还要求学生注意发现新词汇并及时查阅工具书清除这些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课堂精读奠定基础。我们在初读阶段要注意找到文章的重点段落以及比较难理解的词句,然后分门别类做好标注,坚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驱动学生初读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笔者会提前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初读作业,参照文章的特色和重点分析文章,并提出对文章理解的思路。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课前先通过各种资源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创作风格,接着再借助工具书将生字词查询整理并学习掌握,如,斑鳌、油蛉、赤练蛇、木莲藤、何首乌、覆盆子等比较生疏的动植物名称。让大家在初读中,看到百草园中轻灵的动物和鲜活的植物等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都充满了童趣童真,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并领悟到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留恋和深情的回忆。诸如此类经典课文文字优美,经久不衰,充满灵性和生机,让人读来不禁神往。

二、课堂精读文章

学生在课前初读中首先了解课文内容,其次也初步了解了文章的文学意义和思想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配合,指导学生精读。由于初读时学生已经对不理解的字词句进行了了解,所以接下来的学习就是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章中优美句式的写法,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别是那些能够给人带来启迪和美感的经典篇章,更要带领指导学生进行精读,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视觉。在精读时,不要忽略老师的示范朗读。通过读,探寻文字的意蕴,感悟文字的美,通过读,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章的文学意义。

《背影》这篇文章非常适合有感情地朗读。为了能更好地渲染感情,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最好先充满感情地给大家示范朗读。文中对父亲去买橘子时爬月台“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等经典描写,让人感觉语言亲切,富有韵味。这是作者以一位普通儿子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父亲最普通不过的动作。这里娓娓读来,会悄悄触碰我们心里那个最敏感的部位,不禁让我们想起自己父母爱的经典性动作,细腻的情感汇集成一条温柔的小溪,绵绵不绝地在我心中缓缓流过。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文章朗诵,我们应把指导朗诵作为一个难点内容。要突破朗诵难点,就要先注意“背影”这样的关键词,然后师生一起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进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品味文章的美,学习文章的经典写作方法。

三、课后延伸阅读

由于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量进行了具体的规定,所以课外阅读也成为学生能否优秀完成语文学习的基础条件。学生课堂时间很有限,学生要学会自觉安排自己的课外阅读时间。因此,学生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基本条件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应该根据教学教材内容,确定学生延伸阅读的范围。比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就应该布置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鼓励学生对任何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写读书笔记,对优秀段落进行背诵,对优秀篇章写读后感。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学生会根据自我需求把阅读作为一种主动学习的方式。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探索。当然,语文阅读方法还有很多种,比如,重点阅读法、目标阅读法、比较阅读法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拘泥于某些固定模式,而要指导学生体味和灵活掌握各种阅读方法,自主探索新的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案,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此外,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和语文修养,为完善学生文学内涵修养作出贡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篇6

一、提升基本语言素养,提高文学知识储备

我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时,要求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授是”这一结构练习仿写教学方式,刚开始学生有些不适应。但在我的要求和引导下,他们联系实际创造出了许多句子。如有一句仿写是这样的:“生命的力量是不可估算的,不必说它可以给生活带来无限启迪,也不必说它可以让我们感叹造物伟大,单是它带给我们无穷的欢乐,就足以让我们对它感激不已。”

从此件事例就可看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取文章中的好词佳句,思考它的结构、框架,选择适合学生的加以引导,是学生从练习中不断练习词语搭配与句子结构。虽然对教师的要求增大,但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二、效仿基本写作,提高学生构段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写作的语言魅力,找出作者在段落安排方面的技巧,体会作者的想法,然后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以这种方式进行仿写训练。

我在教学时还是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案例。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雪地捕鸟的描写,用词简洁、连贯又十分生动。作者通过对一系列动词的描写,以动词的连贯性突出了百草园的“趣”。因此,在教授这一段时扣住这一点来启发学生,让学生从课余的游戏中寻找实例,如“踢足球”“钓鱼”等等,再用准确的动词表达出当时的场景,对课本内容进行效仿。

有一位学生对“钓鱼”的描写是这样的:“钓鱼是一种看似容易,但操作十分困难的活动,它需要一定的耐力和毅力,着急是肯定得不到鲜美的小鱼的。来到江边,先把鱼饵挂在鱼钩上,然后把鱼钩扔进江里,调整好鱼竿的长度。再把准备好的鱼饵撒向垂钓之处,这是定位,把鱼引过来。最后就可以开始钓鱼了。不过钓鱼得有耐性。你要席地而坐,或是准备好凳子,静静地等待着鱼的上钩……”

三、效仿基本写作思路,增强学生布局谋篇能力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有方法的引导学生效仿作者的写作方法,构思技巧,以培养自己的写作思路。因为文章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思路,因此教师要严格按照写作要求进行效仿,加大学生对词汇等基础理论的积累。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能表现出自己的观点,不在出现讨厌写作的现象。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文章的行文思路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作者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思路谋篇布局。另一种是作者已结局开头,以倒叙的形式完成全文。也可以说成是采取“总――分――总”,或“总――分”的思路。学生在此问题上要学会选择合适的行文思路。不同的文体适合不同的行文思路。

就文体而言,有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和说明文等。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长处。比如记叙文的特点是记叙某种具体、现实的物体,通常采取时空结合手法,通常采取顺叙、倒叙和插叙的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所以它要求语言要有形象性,通常采取“总――分――总”的写作方式,达到渲染感情的目的。但采取“总――分”的方式也可以表达出良好的效果,开篇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表达出作者的想法。

再例如议论文,议论文的材料主要是用作论据的,即论证观点的依据,所以材料必须具有某种论证性。议论文的语言运用必须是明确的,同时它所思考的、把握的不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是对整体事物的某种高度的抽象概括。在谋篇布局上,也经常使用“总――分――总”的方式,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四、结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造力;思维

初中语文课堂是一个对学生思维,智力以及语言能力都有极大启发作用的平台,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要引导学生的怀疑精神,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热情,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乐于求学,勇于创新,打破封闭思维的语文教学。努力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新一代,不能生搬硬套,局限学生思维。

一、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灌注式的教学方式来达到使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要结合“教师问,学生答”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的模式会更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不仅仅只是接受书本上,或者是老师给的答案,而要去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学生如果对于所学的东西丝毫不报以怀疑的心态,完全对老师教的内容按部就班,只是机械地知道这篇课文讲的什么,但并不能理解作者在文章背后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不能运用课文中好的修辞手法,不能将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那样的学习是呆板的,枯燥的。并且无法达到语文教学的启发智力与激发创新思维的目的。

“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的教学模式指的是,改变单一的提问到知识灌输的模式为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学生自主回答,然后教师再更正解答的方法。所以变革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分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个步骤是教师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第二个步骤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第三个步骤是教师引导正确思维,答疑解惑。好的教学模式,可以养成学生思考独立性的习惯,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兴趣,引导正确的思维方向,开拓学生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其自主学习

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是说凡事要秉持着怀疑的态度,要追寻真理具有批判性精神,不屈服于权威,哪怕是自己的老师说得不正确也可以为了真理站出来反驳。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学习上更有其重要性。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循环往复的过程。

首先,教师不能执着于喂学生以死知识,使他们成为书口袋、书架子,而是要海纳百川,允许并欢迎学生的有不同的意见,鼓励他们提问和质疑。要相信学生并尊重学生,要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信服感,给学生造就一个积极的质疑环境,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并对于那些积极思考、问题提得多,思考得勤,问得好的同学及时地予以表扬,使学生们养成自致其知,不坐等别人给出结论的好习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和环境下同学们创造思维的火花就会自由地喷发出来。比如,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开始就直接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而是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课文并找出答案,通过找答案的过程自主弄清楚课文要传达的中心思想,然后再在学生向老师反馈的过程中为他们答疑解惑,并引导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分类、比较、归纳、演绎等思维形式,进行不同的思考,这样才能将课文内容内化为知识,并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三、引发学生兴趣,丰富语文课外知识

兴趣是一个人保持对某项事物持久性的重要要素。因此教师要以丰富的语文课外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堂,主动去提问,主动去学习相关的延伸知识点。兴趣的引发绝不是刻意添油加醋,故意卖弄噱头,而是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在思想、感情、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语文水平获得提高的一个方式。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求知欲强,精力充沛,特别是对文艺书籍有一种渴望。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理解他们的“渴”,千方百计“解求知之渴”,比如在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会对这篇文章的描述的趣人、趣景、趣事而生发对鲁迅先生、百草园、三味书屋等课文相关的兴趣,此时应该鼓励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生平简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过去以及现状,还可以组织学生成为兴趣小组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并探讨。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度,还可以丰富其语文课外知识,增强阅读力,以及对知识掌握的广博度,有益于进行相关知识的横纵对比,提升了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所以大力提倡课外阅读,让课外读物中的养料如源源不断的溪流汇集到学生的脑海中,激发其兴趣,培养和加深对语文课的感情。

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性思维,往往也是从丰富的想象中产生的。这一点在语文学习中尤其重要,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的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学习都涉及到对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训练,因此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语文课堂中应注重的。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从课堂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与写作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进行。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从环境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人物的刻画以及寓意深刻的命题,选取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使他们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具有强烈感染力的画面。这样的场景再现,情景感染,可以使学生更为真实地领会故事主人翁的想法,更深刻理解教材内容。也可以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主人翁,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其形象思维能力。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故事之后可能还发生了什么事情,对课文进行续写,这同样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其写作能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篇8

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能够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开动大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思维,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常发现语文课堂中出现许多无效的提问。一是教师的提问过多,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机械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缺乏主动性;过于琐碎且无意义的问题挤占了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二是教师的提问质量低,有些提问,答案就在问题之中,无法启发学生,浪费课堂时间;有些提问,没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问题,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利于学生积极思维;三是教师的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问题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以上这三类提问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限制学生的思维,还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高耗低效”的教学与新课标所倡导的“高效教学”大相径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叶老先生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善于提问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表现。至于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问什么、怎么问,才算有艺术?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问要有坡度

坡度是指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让学生豁然开朗。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在问题的难易度上下点功夫,针对班级的实际学情和文章内容,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而且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在教《白兔和月亮》一文,为了让学生从寓言中领会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的寓意,我是这样问得:“白兔原先是怎样生活的?后来又是怎样生活的?是什么原因使得白兔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你从中感悟到什么?”白兔原先和后来的生活在课文中非常明显,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通过原先和后来生活进行对比,学生就明白是因为拥有了月亮之后才使白兔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经过这由简到难,层层推进,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这一寓意就水到渠成了。

二、提问要有体验性

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个体阅读的差异性,导致阅读体验千差万别。语文教师应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提出蕴含感受和体验性的问题,让学生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分析问题,以达成有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如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在分析完课文后,我提出:“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教《晏子使楚》,我先创设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侮辱:齐人古善盗乎?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晏子,你会怎样反驳楚王?” 教《济南的冬天》,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提出:“济南的冬天和江门的冬天有什么不同?”语文课堂教学借助这些体验性的提问,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的空间,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感受生活,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积累了生活的体验和情感。

三、提问要有品味性

上一篇:毕淑敏语录范文 下一篇:赞美老师的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