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11-22 06:49:0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1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探究

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传统篇目一直保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现编入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关于本文的主题,历来概括的是: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快乐生活的追求,深刻地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然而,细读作品,我颇感疑惑,讲起来也感到吃力艰难,学生也难以理解。我认为,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概括是有点偏颇、欠缺的。

现行教材对于本文的主题也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认识:

1.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那么,究竟哪种认识更正确,更能表达作者的意愿?如何正确把握它的主题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从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去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题为《旧事重提》,是鲁迅1926年写成,1927年编定的散文集,只有散文十篇。当时,作者境况很差,辗转流徙,心里颇苦闷。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这时正“是剩下回忆的时候”,于是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屡次忆起儿时”的“蔬果”,“从记忆中抄出来”,“反顾”旧时的“意味”。这十篇散文,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中三篇为去厦门途中所作,后五篇成于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它们都记述了鲁迅从儿童到青年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片段。前七篇是作者回忆在家中生活和私塾里的学习情形;后三篇记述的是作者从绍兴到南京读书,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到绍兴任教的见闻和感受。这些作品写作环境不一,其思想内容也互有高低。有的可谓“投枪”“匕首”,有较强战斗精神,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等篇,文中叙事议论并重,针砭现实,反击敌人的诬陷和攻击。也有《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这类追怀往事、师长的篇章。后者虽然也饱含着作者的爱憎,但更多的是他借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来,意在回忆中汲取力量,从而得到前进的勇气。因此,我们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时,一定要根据当时的背景和写作者的本意来看作品的实际内容,不能因集中充满战斗精神的篇章或持鲁迅这样的革命作家创作的作品定带有“火药”的偏见,硬要去挖掘出作品中莫须有的那部分思想内容。

从作品的具体内容和叙述笔调去看。作者用轻松、愉快的笔触,充满无限趣味地描写了百草园和自己在其间的戏耍和欢乐。但是,作者也并未把三味书屋写成自己的炼狱。学生在读书之余,可以去书屋后面的园内折腊梅花、寻蝉蜕或捉苍蝇喂蚂蚁;就是在读书时,他们也有机会在下面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鲁迅则是画画儿;况且读书本身也是有乐趣的:“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子书”“人声鼎沸”,读倦了还可以欣赏先生读书入神时的音容笑貌。在这些书屋生活的描写中,我们没有感受到他对三味书屋生活的丝毫厌倦和贬抑,有的则是成年人回忆儿时读书生活的特有情趣和意味儿。可以说,这种笔调与描写百草园的笔调是一致的,不存在什么前褒后贬,也没有形成所谓的对比。作者清晰地记得,初入书屋时的新奇,读书时的乐事、乐趣,为在书屋中画画的成绩自许,为这些画儿被卖掉而惋惜。由此,足以看出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留恋和怀念。诚然,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单调了些,学生读的是他们难以理解的《论语》《幼学琼林》《易经》和《书经》之类,先生的教法也很呆板,然而,三味书屋毕竟是私塾,我们不能以为作者在着意描写私塾生活的枯燥无味,也不能借此说它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损害,要知道,百草园还有比较无味的冬天呢!

从对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的态度去看。鲁迅告别自己心爱的百草园,怀着对它的依恋来到三味书屋。先是对“黑油的朱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的画幅感到新奇,而后,很快在这狭小的天地中寻找到了与在百草园相似或完全不同的让人陶醉的乐趣。他对先生也很尊敬,如说先生“和蔼”“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最初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我对他很恭敬”,即使在问“何曰怪哉?”先生不高兴、有怒色、拒绝回答时,他虽是失望,但也没有丝毫抱怨,反而暗责自己的不该问。先生读书入神时,“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神情,在他今天看来虽觉得有些迂腐,但在儿时却生羡慕,以为先生是在读极好的文章,这时也是开小差的好机会。“到园里去的太多、太久”,先生才“大叫起来”,叫回学生也总是“瞪几眼”,很少用他那条戒尺或罚学生跪。由此可见,作者虽在文中有对先生的微词,但对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并没有什么贬斥和恶感,三味书屋的生活没有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恐惧的阴影,作者没有或至少没有有意去写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与损害。不要忘记,百草园中不是因为长妈妈的“美女蛇”故事而使他“长的草里不去的”,有夏夜乘凉的担心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2

鲁迅,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曾经这样评价他:“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的骨头是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是鲁迅精神的真实写照。他不愧是我国近代文坛上的一面旗帜。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于一九二六年九月十八日。当时作者刚离开北京,正在厦门大学任教,本文还有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这组散文有五篇是在北京时写的,由于作者痛恨那些为军阀政客卖命的走狗文人,加之北京的形势复杂,他决定南下。另一半是到厦门写的。所以说,这是鲁迅先生南下时,心情最糟糕时,为了排解内心的痛苦寻找一些安慰,才写了这篇散文,作品中流露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和深情。

百草园,在绍兴城内新台门后,鲁迅家房屋后面的一个园子,当时是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园子。一九一九年,百草园和新台门屋子一起卖给了姓朱的人家。三味书屋,在绍兴城内新台门鲁迅故居东边不远的对面,是清末秀才寿镜吾先生的寓所内的第三间房,用为书塾。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在这里读了六年书。所以,这里的一切,他都记忆犹新。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散文。大多是作者回忆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当时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了晚上才拾起来。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本文的题目吧:“从……到……”这两个介词,至少有三层含义:其一,“百草园”,“三味书屋”点明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照“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空顺序来写的。可见,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二,作者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其三,表明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现在,我们就来赏析第一部分(第1—9段):“我在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文章一开始就写道:“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点明了地点。之后,交代百草园的变迁情况。本段末尾一句值得一提:“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其中的“乐园”二字,领起了全文,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接下来作者用浓墨重彩为我们描摹百草园的美景。你看:“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还有那在树叶里长吟的鸣蝉,伏在菜花上的肥胖的黄蜂,一下子就可以窜到云霄里去的叫天子,这里真是充满生机,色彩斑斓,乐趣无穷。还有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那蜈蚣,斑蝥更有趣,倘若你用手按住它的脊梁,它会啪的一声,从后翘喷出一阵烟雾。我们现在都知道,那哪是烟雾啊,那可是斑蝥为了自我保护而放出的毒气。即使是大人,一不注意,就会那毒气冲出一个血泡来。可是,孩子们全然不顾这些,在他们看来,这烟雾充满着梦幻 ,是那么美,多么纯真的孩童啊。由此可见,园中的快乐,情趣,实在是美不胜收。

此外,文章还插叙了一段故事,很传奇: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是孩子们却特别喜欢,寥寥200字,一个简单的故事,却对孩子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分神奇,实在是妙不可言。

后来,“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过渡段,即文章的第九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而且还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这里写的是离别百草园。也是在巧妙地进行过渡,从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因此,接下来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作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七年,他对这里的陈设记忆犹新: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等等,都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第二部分,作者是通过几个片段来构思文章的,从而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生活的若干侧面。写私塾的先生时,首先写他知识渊博,无所不知,(但是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也并非无所不能),之后写先生教学很认真,尤其写了他读书的认真,投入。特别写到先生的最大优点是不体罚学生。写完先生,又写学生,写到学生尊敬老师,喜欢提问,还喜欢玩耍,具有丰富的课余生活。另外,趁老师不注意时,还可以偷着乐:做各种游戏,甚至画画儿,等等。可见,当时的私塾教育还是很能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的,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厉。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能全盘否定私塾教育,要辩证地看它。

在第二部分里,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三味书屋的后园的描写:“三味书屋的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这里作者是用对比手法,把这个后园和“百草园”作比较,连用了两个“也”:“也有一个园”的“也”,“但在那里也可以……”的“也”,前一个“也”照应上文的百草园把上下文自然地衔接起来,后一个“也”则说明这个园不如百草园那么多彩有趣,但同学们同样玩得有滋有味。另外,还通过“爬,折,寻,捉,喂”等一系列动词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寻到的乐趣,反衬了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单调和枯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3

浓浓的一字胡,深黑的眼珠,一簇一簇直竖起来的黑发,和一张饱经沧桑的脸,他时常拿着烟斗,这就是我对鲁迅先生的印象。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鲁迅故居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鲁迅故居观后感范文1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跟着旅游社去绍兴。经了大约5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绍兴,我们的第一站是鲁迅故居。

一下车,住在绍兴的小林导游来接我们,她把我们带到了游绍兴第一站——鲁迅故居。

进鲁迅故居前,小林导游说:“鲁迅故居有4000多平方,比鲁迅祖居多出1000平方,是周家最大的建筑。”说完,并带我们进了故居。

进去后,我们先看到了迎客的徳寿堂,徳寿堂的上方挂着一幅栩栩如生的画,画下摆着一张张清朝时代的精致凳子,上面刻着龙、凤等吉祥图案。

接着,我们参观了鲁迅先生的卧室。卧室里有一张精致的木质清代床、刻着动物的木质圆木桌......总之,所有的一切都是木制的。

我们又参观了鲁迅先生的书房,书房里放着许许多多放书盒,一张精致的木桌上放着许多毛笔,那是鲁迅先生的阅读桌。

参观完鲁迅故居后,我们去了三味书屋,是鲁迅以前上学的地方。我们看了鲁迅以前坐的椅子和写字用的桌子。我们听小林导游介绍:鲁迅的桌子上刻有一个“早”字,那据说是因为有一次,鲁迅上课迟到了,他感到十分惭愧,所以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提醒自己每天要早点到学校,不要迟到。

鲁迅不愧是绍兴名人,他的小时候就严格要求自己,我该向鲁迅学习。

鲁迅故居观后感范文2我早就听说鲁迅先生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大作家、大文豪。今年寒假有幸来到绍兴,让我看一看鲁迅先生幼时生活、学习的地方。

我们从故居的正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白墙黑瓦,显得非常的简陋,正当惊讶时,听到导游介绍说,鲁迅先生在当时也是富豪人家,但为了显示当时鲁迅先生的清廉,就用了白墙黑瓦。随后我们又参观了鲁迅先生的客厅、卧室、厨房等地后,便来到了有名的百草园,此园坐落于鲁迅故居的最北面,这里是鲁迅先生儿时与伙伴嬉戏之所,我以为百草园必定是鲜花满地,芳香浓郁,风景别致,谁想只是一个菜园,周围几株百年古树,镌刻着园内的风雨岁月,世间沧桑。

从故居出来,没走几步就到了三味书屋,我想这大家应该都知道的,绍兴旧时耕读之风盛行,家塾私塾星罗棋布,“三味书屋”就是其中之一了。“三味书屋”原名为“三余书屋”,三余取义为“冬着岁之余,夜者日子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后来塾师寿镜吾先生儿子将”三余”改为“三味”,取“读经味如稻粮,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意。”此处为鲁迅先生读书之地。三味书屋正门一间房内,正面是一副梅花鹿图,旁边是八张桌椅,乃是学生习文读书场所,鲁迅先生的书桌上还刻了一个早字,以时刻提醒自己,激励自己。我终于明白了鲁迅先生为什么能成为一个大作家,是因为他儿时的努力为他奠定了基础,我们正处于这个黄金时期,一定要以鲁迅先生为先榜,时刻激励自己,鞭策自己。

此次鲁迅故居之行真的是不虚此行,必定铭记在心!

鲁迅故居观后感范文3正月初三,我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自驾去绍兴游玩,出发前,外公笑称这可是专门为我设计的“文化之旅”!

第一站,我们去了鲁迅故居,在这里,鲁迅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青瓦粉台,虽然老房子颇有些年纪,但保存得非常好。小堂沿、祖母卧室、鲁迅起居室……看过文字介绍,再看看陈列的一件件旧物件,我仿佛穿越到了鲁迅小时候,那个有长妈妈讲故事、小鲁迅嬉戏玩耍的情境。

从鲁迅故居出来,走不多远便是此行的第二站——鲁迅纪念馆。纪念馆共有二层,一进大门,看到的是鲁迅先生的半身雕塑,旁边赫然写着“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几个大字,妈妈说,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在纪念馆,我了解到了更多鲁迅的生平轶事,比如家境从富裕到落魄,从被人宠爱的长子长孙到天天跑药铺当铺被人瞧不起……这些都给鲁迅的成长带来多么巨大的影响啊!

三味书屋是我们一行的第三站,据说这是当时绍兴城里比较有名的一个私塾,鲁迅小时候就在这里听寿镜吾先生上课。我看到了当时鲁迅求学时用过的一张硬木书桌,桌角上刻着一个“早”字。原来,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受到寿先生的严厉批评,他很惭愧,就在书桌上刻了“早”字用来告诫自己。可见,偶然犯了错不要紧,顶重要的是要能牢记在心,积极改正!

鲁迅故居观后感范文4鲁迅爷爷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也想去看看大作家鲁迅爷爷小时候的乐园--百草园,还有他念书的地方--三味书屋。暑假的某一个早上,爸爸终于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同意我们一大家子,去鲁迅爷爷的故里游玩,终于亲身经历了一次精彩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烈日炎炎,毒辣的太阳光狠狠的烤着大地,即使隔着鞋底,似乎也能感到大地的滚烫,天地仿佛一个大火炉。首先我们来到充满田园气息的百草园。一进门首先映入我们眼眶的是一大片一大片充满生命气息的绿油油的菜畦,还有一堵其貌不扬,而且长满野草的矮墙,我走到一口井边,心中不免疑问:这就是鲁迅爷爷书中提到的光滑的石井栏吗?我把手轻轻的放上去摸了一下,还真的挺光滑的,百草园中点缀似的,种植着几棵树,只是我也分辨不出来是什么树,其中只有皂荚树我还能勉强认出来,只不过这时已经过了结果期,妈妈帮我找到了那棵古老的松树,桑树上结出的紫红紫红的桑果,鲁迅爷爷书中提及到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单是周围的短短的矮墙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鲁迅爷爷笔下的百草园令人神往,可在我亲眼看来却显得有些乏味,有点小小的失落。

在百草园又逗留了一会,我们就进入了三味书屋,这是一座古老但又稍显破旧的旧房子。并不是很白的墙,乌黑的门,石板铺的地,我们很快就找到了鲁迅爷爷念书的教室,教室中间的上方挂着块木牌子,上面遒劲有力的写着四个大字:三味书屋。牌子下方是一幅画,画上画着一只梅花鹿,伏在一棵松树下。教室里有八个座位,鲁迅的座位在左边的一个角落里,桌子的右下角还刻着一个早字,表达了鲁迅的勤奋。

鲁迅儿时无限乐趣的游乐园,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毫无特点的一个菜园子,而他读书的地方只不过是一间简陋的房子,然而正是这样平凡的地方,却走出了一个极其伟大的文学家,我们现在拥有环境优美的公园,设施齐全的学校,还有一流的教学环境,这里会走出什么样的人呢?我真的很期待。

鲁迅故居观后感范文5寒假里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冬令营活动,(华东六日六市游)虽然时间很紧张,但是我对参观的各个景点都有印象,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鲁迅故居了。

鲁迅先生是闻名世界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中国革命的一颗火种。

走进鲁迅先生的故居,里面挤满了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鲁迅先生的半身铜雕像,他神情严峻,炯炯有神地凝望着远方。雕像两侧刻有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跨过左边那扇门,里面分为三个房间,陈列着鲁迅先生生前用过的物品。

我又来到了百草园,只见棵棵高大的皂夹树挺立在眼前,它们长得十分茂盛。出了百草园向东走,穿过小桥,就来到了鲁迅先生的第三间房,大厅正中上方,摸挂着一块匾,匾上只见苍劲有力的大字“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砖木结构的房子,那是鲁迅先生小时候学习的地方,像我们的学校一样。我不由得想向到鲁迅先生和小伙伴们摆头晃脑的样子。我走近先生的书桌前,发现桌上有个早字,听导游说:“那时的鲁迅先生家里,因为种种原因巳经败落,父亲又得了重病。妈妈让他到当铺当掉衣服换钱给父亲治病。因此鲁迅先生上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骂后,以勉励自已学习上进,吃苦耐劳。”听到这里同学们却退去了嬉笑的神情,静静缅怀这伟大的人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4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1曾几何时,我已经离童年远去,但我还时常梦见自己五彩缤纷的童年。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

在这个寒假,我拜读了鲁迅先生所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它由十篇散文组成,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道路。在回忆往事的基础上,鲁迅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使它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现代回忆性散文的典范之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开头的几段写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鲁迅在《琐记》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衍太太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了《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在《父亲的病》这篇文章中,鲁迅的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2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园无忧无虑的,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光辉世纪。喜欢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象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3斟一杯香茗,任清香缭绕思绪,一个人的夜晚,不仅有皎洁,悄然的月光,更有那一叶学海中永不沉的扁舟。

在鲁迅的世界里遨游,我初有体会。

初读《狗·猫·鼠》,我看到了鲁迅童年的天真,可爱。看出了他对老鼠的同情,对猫的憎恶。可细细体会,我又品出了别样的滋味。老鼠不正代表了那些贫穷,弱小的群体么?他们遭人鄙夷,受尽艰难困苦,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不正是我们需要关心的么?

只要我们奉献出自己的爱心与温暖,为他们带来关心与帮助,那么我们的生活不也会更加美好,家庭不也会更加幸福吗?正是因为爱,我们的心情才碧波荡漾;正是因为爱,我们的生活才充满芬芳;正是因为爱,我们的灵魂才熠熠生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在鲁迅的世界里遨游,我略有感触。

《五猖会》,总会感同身受,好像也能体味到鲁迅那伤心,失望的心情,的确,大人们总是在我们满怀欢喜时为我们浇下一盆冷水,他们似乎永远也不会懂得我们的想法和感受,只是一味的催促我们学习、看书、写作业……而我们也时常抵触他们,和他们吵架,惹他们生气。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学会沟通,应与父母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有了理解,生活才会充满欢乐,有了理解,家庭才会充满关爱!

在鲁迅的世界里遨游,我思索万千。

告别了《五猖会》,来到了“长妈妈”的世界,我感受到了她的善良,朴实,和蔼可亲,更为她的乐观所感动,她虽不富裕,但享受生活,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那我们呢?在生活中,当乌云密布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却是“甲光向日金鳞开”。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春蕾。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你会发现生命是如此的美好!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4童年像一支歌,它蕴含着歌的精彩;童年如一首诗,它包含着诗的韵味;童年似一幅画,它流露着画的美丽……轻轻翻开鲁迅的《朝花夕拾》,品味那字里行间的年少轻狂,令我深深感慨。

《朝花夕拾》,给人一种身临其境:清晨盛开的鲜花,傍晚的时候才摘掉,虽然失去了清晨的芬芳馥郁与艳丽,但夕阳的余晖却又给了它一丝活力。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读过鲁迅文章的人都知道,他的笔尖不时流露出出一点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少年鲁迅本该愉悦的童年,因为社会笼罩在半封建时代,也透露出时代的迂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写得都是鲁迅的童年生活。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百草园”了,“百草园”是少年鲁迅的乐园,他在那儿玩耍、捕鸟、与大人捉迷藏,在那儿度过了愉快的童年。只是,美好时光终究短暂,他被家里人送去私塾读书,他只能向百草园的一切说“ade”。

当我还没开始上学读书的时候,我也曾像少年鲁迅一样,在阳台上也布置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百草园”,我把他取名为“花红柳绿”,种了许多花花草草,每天浇水灌溉,还买了一只布谷鸟,它的羽毛是黑色的,脖子上的羽毛黄一道,蓝一道,远远望去就像戴了一条漂亮的花围巾。

它的嘴巴尖尖的、小小的,吃东西的时候,可爱极了。最妙的是它的“布谷,布谷”叫唤。可惜后来我去上学了,布谷也送人了,花花草草有人都给我的奶奶打理了,偶尔闲暇时才去看看……而今想想,也是怅然若失。

在百草园中,我感受到了鲁迅当时不能留在“百草园”的依依不舍与伤感。童年生活的缤纷色彩中,我们怀抱好奇心,认识到了大自然的美好,童年充满趣味和五彩缤纷……

一本《朝花夕拾》,一部成长日记,一段童年欣喜。童年正在渐行渐远,记录这时光的美好,当你有空时,也不妨体会一下“成长”这杯茶,说不定这杯茶会让你流连忘返,哭笑不得呢!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5《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篇文章。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还有几个人物,我对他们的印象也是极深的。一位是范爱农先生,鲁迅一开始对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害后,范爱农竟满不在乎。鲁迅对他的看法几乎是渐渐改变的,直至范爱农就义,鲁迅开始变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在“父亲”临终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我”觉得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怂恿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5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小时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住在一起,那时我时常和楼道里的一些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嬉戏,每次都玩的很开心,以至于每次都忘了时间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声才会依依不舍的结束游戏回家。每逢佳节,吃完团圆饭,我们又会聚集在那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空地上,点燃我们早就准备好的小烟花,在火光中,尽情的奔跑着,欢笑着,舞蹈着,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快乐。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门和其他伙伴们嬉戏了,而是不停的为学业操劳。每封佳节,也不在出去和伙伴们一起放烟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视着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绽放的五彩缤纷的“鲜花”,独自享受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6

【摘 要】“美女蛇”的故事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到底有何作用?我与我的同行多次探究过这个问题。有同志认为插叙的这个故事,本身无疑是虚妄的,可是由它引申出的“教训”却可以启发我们警惕美女蛇式的敌人的暗算。我认为这种看法与这篇散文的主题和实际是不符的。

【关键词】“美女蛇”故事;教学探究

“美女蛇”的故事本属迷信的,荒诞不经的妖异故事。从文中看,长妈妈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在于给儿童一个教训:“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这个教训是否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作者说:“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怎样理解这个“做人之险”?有同志说,这是“我”受故事的启发,认识到当时社会上处处存在恶势力对好人的迫害。这样显然不合符儿童的认识能力的实际。我们可以试想在封建时代许多成年人尚且处于蒙昧状态,何况少年儿童对社会生活是陌生的,又怎能从政治斗争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呢?这“险”应是少年儿童对妖异之可畏发出的惊叹,是“我”听了故事以后内心的反应。儿童的年幼无知,很容易轻信妖异的存在;应答一句话,都关系生命的安危,这不能不使幼稚的心灵感到人生的险恶。作品还具体描写了故事对少年产生的消极影响:“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迷信和恐惧,如象无形的绳索束缚着儿童的心灵,把天真活泼的儿童吓唬得拘谨、胆怯。这个故事还给百草园投下了一层恐怖的阴影,“长的草里是不去的”,这明显影响了“我”在百草园的欢乐生活和对自然的接触。不仅如此,作者对这个故事也是持否定态度的:“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直到现在”应指从听故事的童年起直到一九二六年写作品时的这段漫长岁月,这是用事实揭露了故事的虚妄性。作者还用亲身的战斗经历说明这故事不能引申出积极的教诫意义。“叫我的名字的陌生声音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这实质上是暗示读者,美女蛇故事是没有指导现实斗争的实际意义的。

其实,作者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我们必须紧扣作品的主题思想才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批判了矛头是对着封建教育的,其锋芒则是对着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儿童教育。作品描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生活场景。有关百草园的描写,反映了学前期的儿童生活情趣和那个时代儿童接受的一些学前教育;有关三味书屋的描写,则再现了十九世纪末期中国封建启蒙教育的情景。作品回忆了三位曾经教育过“我”的人:长妈妈、闰土的父亲和私塾先生。写了与这三个人有关的三件事: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的活动,问“怪哉”虫的故事。作者描写的这些人和事,都是反映封建时代的儿童教育,都是从他们怎样教育儿童这个角度来写的。“我”问“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表现了儿童热切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私塾先生不仅回答“不知道”,而且“脸上还有怒色”,这说明塾师只是强制学生整天死读硬记,容不得学生独立思考,探讨问题。作者借此批判了读死书,死读书的封建启蒙教育。闰土的父亲对儿童的教育却不同,雪地如何捕鸟,他是身教,亲自示范,要他说明“得失的缘由”,他指点你,中肯地分析毛病之所在,态度亲切和善,这正好与塾师形成鲜明对比。据此,我认为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也是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鲁迅儿童时代是由长妈妈管带的,她是鲁迅的首任教育者。我们从《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得知,长妈妈曾经教导他遵循许多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习俗、规矩,讲了许多歪曲了的“长毛”的故事,不言而喻,也讲过一些教诫性的怪异故事,而美女蛇故事仅是其中之一。对于这些充斥着封建和迷信的说教,鲁迅当时就颇为反感。他在文章中写道:“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应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鲁迅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习俗、规矩尚且有所抨击,对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荒诞故事必然会予以批判。作者笔下的百草园,确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乐园,其中种种绘形绘色的描述,充分表现了儿童的心理、爱好和情趣。百草园快乐的生活情景与三味书屋那种囚笼似的枯燥生活构成鲜明的对比。但是,插叙的这个美女蛇的故事却没有这种对比和衬托的作用,因为这个故事是无法使“我”“乐”的。因此,作者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在于反映封建时代一种学前教育,是为了揭露封建迷信教育对儿童幼小心灵的毒害,同时也是对这种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批判。总之,我认为要正确认识美女蛇故事在文中的作用,应紧紧抓住作者批判和否定封建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这个意图,结合这篇散文的主题才能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7

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能达到这样的阅读真的是太少了,究其原因:

一、教者“目中无人”

即执教者在教学中并没有把学习的主体――学生置放在阅读教学的首席,总是自以为是地讲解,而没有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去感悟文本中的每个字每个词的温度、厚度、高度,没有去触摸作者的心。

二、教者“习以为常”

即阅读教学的课堂日复一日由教者独揽,生怕学生读不懂,读不快,读不深入,而将“讲解”这一教法作为最主要的乃至唯一的方法,这样的阅读教学,也使得教者丧失了自己的阅读过程、个性和特色,产生从众心理,压抑了自己对学生、文本以及教法的钻研意识和本能,进而形成了一种习以为常、漠视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局面。

三、“急功近利”的心态

实际教学中,教者搜集大量的各地“中高考真题”,侧重从“答题区间”、“解题技巧”、“整合答案”等操作表层去训练,指望在若干套阅读试题的“冲刺训练”之后,将阅读能力提高到能够在中高考时挣得高分的境界,事实上这样的训练只能让学生成为答题的工具,而不能真正地完成阅读。

我们都知道,阅读是生命的活动,一次次的阅读就是一次次的个人发现,就是一次次的精神远足,就是一次次的生命历程。作为教师,我们要摒弃先入为主的分析,反对越俎代庖式的肢解,呼唤学生的自主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主动培养智慧,感受生命的过程。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原生态阅读的情感体验,让个性阅读在语文课堂中行走呢?下面的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一、归还学习的主动权,放手让学生“原始阅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确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完成特殊的认知过程。作为教师,在备课中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使阅读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课堂。

例如我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受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学生们得出了两种不同的结论。一部分同学在读后感觉百草园的生活是有趣的,而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无味的,这也是多少年来形成的结论。原因就是在百草园里,有动物,有植物,可以玩小虫,看小鸟,扯何首乌藤,摘覆盆子等,这符合儿童的天性。也有一部分同学不赞成这个观点,他们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比百草园有趣得多:百草园里,一个人孤单、寂寞,只能与这些小虫、小植物为友,而在三味书屋里,那么多同学在一起,可以偷着到后花园去玩,可以在课上看老师有趣地读书,可以做小动作……这是多么有趣啊。这样的结论正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这样独特的思维和感悟上的火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期待的,也只有在尊重学生的独特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文本阅读不仅仅是认识活动,更主要是情感活动。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在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内在的发展动力。如在讲授《风筝》一文时,学生在阅读完文本之后,很难理解弟弟在“我”抓断踏扁他辛苦做的即将完成的心爱的风筝后的默默承受,也很难理解“我”在多年后想补过弟弟却全然忘却,而我的心却因无法补过而时时显得沉重。大部分的同学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认为如果有人弄坏了他们心爱的东西,他们一定会动手反抗,并且要让他们道歉;如果是自己弄坏了别人的东西,情况就会相反,比自己大的可能会道歉,向比自己小的人道歉可能性不大,别人要是不放在心上或是忘了,他们心里会乐开了花。但审视一下我们的课文内容,和这个时代隔阂较大的不在少数,学生没有生活体验,再加我们有时候找不到触发学生情感的酵母,学生不能与文本和老师一起产生共鸣,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在这个时候,作为教者不能把已有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尊重他们情感体验,即使这种取向和体验是有悖常理的,这样也比我们强加给学生,而学生根本不会理会要好得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成长,思想的成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他们回想文本内容,或再次阅读文本,就会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张扬个性,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重视促进学生言语智能发展,让学生能够有创意地表达思想和情感。为了点燃个性的火花,教师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提供学生认知的源泉,去启发学生自主选择各种信息,自主参与阅读过程,让学生们在最能照亮他们心灵的精神烛光引领下,循着各自的路径,走进作者,走进作品,走进生活。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发表独特意见的空间,给学生宽松的思想环境,更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不同观点的讨论、争辩,引导学生在领悟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中,真正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解读作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8

一、感知内容说精彩

语文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而语文的魅力源于作品语言美、人物鲜明的个性美、构思精巧的独特美、主题深刻的厚重美等。所以,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第一步就是阅读感知寻美点。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节文字不是把景物毫无生气地简单地罗列,而是生动、细腻地层次井然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点缀在前面的修饰语更使得这些景物活灵活现,仿佛就是一副色彩鲜明的风景画。

又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对闻一多的 “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等肖像描写,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等细节描写,都能生动细致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再是《散步》一文文美意丰,美点很多。其中句式上的特点较其他篇章尤为突出: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等。 这些句子不仅讲求句式的对称,意义上也是对举的。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肩挑两边,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

由此可让文章的精华凸显,教学中以次为切入点和中心,勾连其他相关问题的研读,作为学习的重点和突破的难点。

二、咬文嚼字析写法

咬文嚼字析写法就是在感知内容说精彩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和时间来揣摩品析,使它们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

如咀嚼赏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节的时候,向学生提问:作者是如何做到条分缕析,特点鲜明,生动细腻地介绍百草园的景物呢?这样学生针对老师的问题可以先从写作范围及顺序入手,来分析。一个“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点明了整体百草园与局部泥墙根一带的关系。同时两个“不必说”分别侧重于由低到高写景物,由高到低写动物,兼有由静到动的顺序,从而井然有序地将景物列举。

接着,从观察的角度来看:视觉上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等;听觉上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触觉上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味觉上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从修辞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最后,从遣词描写来看,形容黄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轻捷”“直窜”,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生动。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课上与学生共同品析这样精彩句式的时候,确实有一种含英咀华之感。

又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细节细腻感人。课上由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以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入手,让学生体会父亲怎样的背影让作者“最”不能忘记?传达出怎样的情感?这里首先抓住父亲的动作描写。文中 “蹒跚地走”,“慢慢地探”,“穿”,“爬” “攀”,“缩”,“微倾”等写出了父亲年迈体衰,行动笨拙,而“攀”,“缩”,“微倾”等词更传达出了父亲那种”努力的样子” 从而使“背影”成为焦点,强烈地烘托出父爱子的深厚情感。

文中父亲深色、普通的穿戴也是值得品味的。它既给人一种悲凉、压抑、饱经沧桑的感觉,又说明父亲当时处境很糟糕,并呼应开头的丧事,同时与父亲为“我”做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了父亲在困境中坚强的爱,深沉的爱。同时,为下文出现的背影做了很好的铺垫。

另外,“朱红”这一形容色彩的词语在灰暗的背景下增添了一抹亮色。这“朱红”的不仅是橘子了,也是父亲的那颗慈爱的通红心的象征!此情此景,“我”的眼泪流了下来,但“我”又赶紧拭干了泪。至此,父子互相怜爱的动人情景变成现在我们眼前。

在咀嚼品味这环节中,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运用恰当的方法来品味语言的深层意思、感彩以及表达作用。这样学生在“学字”,“学句”的同时也在“学篇章”,进而为下文的迁移创造促写作作准备。

三、迁移创造促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将阅读与写作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建构起这个整体,就能实现读写结合。以上的美点阅读,字词句及章法的推敲,可以在迁移创造促中加以运用反馈。

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引导学生从用词准确、刻画生动、描绘形象及句式等方面加以揣摩品析后,指导学生从仿写中深入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要求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练习仿写,他们却联系生活写出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句子。如有学生写到:不必说鲜嫩翠绿的小草,清澈见底的小溪,美丽幽静的山谷;也不必说蝴蝶在花丛中嬉戏,蜻蜓在园中飞舞,欢快的小鸟儿从蓝天飞过。单是这亭台轩榭间的精美雕刻,就足以让人品味流连。

《背影》教学后,我安排学生写我最亲近或最熟悉的人。有的学生能巧妙地截取感人的片段,并在片段中做细致的刻画。如有学生写到父亲黝黑的脸庞、粗糙的双手、大脚;也有的学生抓住母亲的眼神、两鬓的白发、失去光泽的脸、总是那一身衣服、勤劳能干等内容来详细描写。从而完成立足文本,把语言的赏析与掌握使用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既有模仿借鉴,也有运用创新的目的。

上一篇:祖国的花朵作文范文 下一篇:袁隆平的事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