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李清照词范文

时间:2023-11-04 10:11:10

如梦令李清照词篇1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描绘了作者对年少时外出游玩的经历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少时生活的怀念之情。

2、《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作者是宋代词人李清照,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大约写于李清照到达汴京后,还未出嫁前。

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4、《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译文:经常回忆起日暮时分曾在溪边亭中游玩,沉迷在美景中而忘了回家的路。直到尽兴了,才在天黑时乘船返回,不小心进入荷花池的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来源:文章屋网 )

如梦令李清照词篇2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牌《如梦令》最早为唐庄宗李存勖所作。坡《东坡乐府》卷下有《如梦令》一首,附有坡的小序,说道:“此曲本为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

这首词是惜花伤春之作,通过对风雨后“花”的关切,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伤感。同时也反映了闺中的生活情趣丰富。

绿肥红瘦:指风雨过后枝叶愈发翠绿繁茂,而红花凋零稀少。“绿肥红瘦”将红花凋谢、绿叶茁壮的对比跃然眼前,生动形象的流露春花易凋、青春易逝的凄婉之情。

“肥”、“瘦”两字本来极为普通,几乎没有文学色彩。而李清照在这里却把雨后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象表达了出来。这里的炼字功夫达到了一种传神的境界,即贴切又深刻。

这种诗词中炼字的精美在“春风又绿江南岸”、“大漠孤烟直”这样一些诗句中也一样发挥地淋漓尽致。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引领全篇,奠定了这首词的回忆基调。在临水的亭台边,李清照在此独自饮酒,直到黄昏。或许是“借酒消愁愁更愁”,醉得格外酣畅却不知了归路。或许她是真的分不清“归路”,又或者她是刻意忘记了“归路”。

酒后荡舟,穿梭于幽香飘飘的荷塘,实为一件惬意的事情。荷花丛中惊飞的水鸟,带着主人公肆意的心情飞向空中。尽情,尽兴的快乐,青春年少的才女,乐游无羁的生活跃然纸上。

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丑奴儿》本名《采桑子》,唐教坊曲有《杨下采桑》,调名本此。李清照的这首词一直被视为《采桑子》的一种变体。因为原本的《采桑子》规定是44字,而李清照的为48字。所以被称为《添字采桑子》,也叫做《添字丑奴儿》。

这首词创作于李清照南迁之后,文风跟前期的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个人生活中的种种不幸遭遇,使李清照极为痛苦。她现在的词作变早期的清丽明快为凄凉哀愁,主要抒发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感情。

透过窗棂,外面巨大的芭蕉树叶遮挡住阳光,灰色的阴影犹如李清照灰色的心情一样。叶卷叶舒之间,感情也随之变化起伏。

南方的夜雨连绵不断。冷冷清清的滴在芭蕉叶上,然后滑落。雨滴敲打着芭蕉叶,敲打着李清照孤寂的心。她怀念北方时期的生活,怀念失陷了的家乡故土。雨打芭蕉,常常作为诗歌中的一种意象,在宋词中广泛应用,用来形容惆怅孤寂的心情。

词中继续运用了叠词“叶叶”、“心心”使之朗朗上口,将女性心里的柔情展露无余。其中重复的“点滴霖霪”是词牌本身所决定的,但这里恰好巧妙的把南方夜雨深度刻画,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让人忽而感觉雨声就在耳边响起,久久缠绵。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属于慢词,慢词是节奏更加舒缓的乐曲长调。这个词牌名得名于南宋词人蒋捷的词。蒋捷的《声声慢·秋声》押的是“声”韵,加之节奏缓慢,所以听起来满耳的“声”字,就叫了“声声慢”。每一声都很慢。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去世那一年。李清照安葬完丈夫之后,大病一场。当时金兵南下局势紧迫,加之失去了丈夫,更是陷入了哀愁、凄苦的境遇,无人可去倾诉。内心的寂寞、凄凉、悲苦犹如泉涌一般,将她整个人淹没。

自古逢秋悲寂寥。李清照在这样惨淡的秋日里想“寻寻觅觅”一个温暖安逸的地方,可是只有她形单影只的“冷冷清清”。或许,她在流泪吧,年近半百的她伤心丧夫,又看国破家既亡。这是怎样的无助?也只有“凄凄惨惨戚戚”了……

独自一人饮“三杯两盏淡酒”,只有晚来的寒风相伴。天空中回荡一声哀鸣,南飞的大雁,留恋它北方的故土,作以最后的道别。

到处都是凋零的,那些娇艳美丽的花朵如今却憔悴枯损,花瓣一片片的散落在地上,像是李清照凋零的青春一样,无情地衰败。守在窗边,没有人可以和她一起采摘赏菊,这样的日子是多么漫长,怎么样才能快点天黑呢?

到了黄昏,又下起了冷冷的秋雨,一点一滴拍打在梧桐叶上,一点点一滴滴敲打在李清照悲痛的心中。

天,都在为她而哭泣。这样的光景,怎一个“愁”字能道尽呢?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此词最早见于北宋毛滂的《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杯须覆”等句。因据其意,取作调名。

这首词是李清照与赵明诚成婚两年后,因受朝廷党争牵连,被迫回到山东老家所作。全片抒发了闺中在理应团圆的佳节,独自一人思念远方丈夫的忧愁之情。

浓云蔽天,薄薄的雾气又添朦胧阴暗,压抑着李清照的心。她带着无尽的忧愁过着没有亲人相依、没有爱人相伴、没有把酒登高的团圆日。香炉里飘出的袅袅青烟,消磨着“瑞脑”,消磨着时光。

夜凉如水的秋夜,冰冷的瓷枕,冰冷的纱帐,冰冷的身心,一时间,辗转反侧,睡意全无。

黄昏时分饮酒赏菊,即便是菊香扑满衣袖,也没有悠然恬淡的心境。西风乍起,卷帘而入,不顾思念孤独下憔悴不堪的李清照,肆意的吹。可怜的她看上去又瘦了,因为“心瘦”而“形瘦”,就好比那黄花,只是——她比黄花,还要瘦!瘦的是那么淋漓尽致,风过她似乎会倒下,叫人不禁从心的深处怜爱。

注:因《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凤凰台上忆吹箫》“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三句中皆有“瘦”,李清照得之雅号别称“李三瘦”。

2008-8-12 3:19:51

如梦令李清照词篇3

【关键词】比较阅读;取材;表现手法;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华夏文化遗产中唐诗宋词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灿烂群星,它们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迷人的魅力。

而在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中,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更是散发出熠熠光辉。他们用一支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优美动人的生活图景――晚归图。现就对这两首古典诗词做一番对比阅读。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相似之处吧:

第一:选材同“归”。

取材相同,所抒发的情感相似。一诗一词都取材于乡间的自然风景和朴素民风来抒发一种闲适愉悦之情。《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诗人凭着他的慧眼,通过手中的妙笔,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秋日雨后的傍晚山林间那清新而富于生活气息的景物:晚秋雨后,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渔舟,一幅绝妙的山水画便跃然纸上。而李清照的《如梦令》也以其高妙的语言技巧,描述了夏日郊游尽兴晚归的生活图景。在这首词中,溪亭日暮,夕阳轻舟,荷花亭立,鸥鹭拍翅,构成了一幅令人遐思的画面,极富艺术魅力。

第二:艺术手法同“归”。

首先,都运用了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群少女“晚归”的情景。《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秋日雨后的傍晚,竹林清幽宁静,忽然,竹林里传来了阵阵欢声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颜开着归来了。那清脆的笑声展现出少女们的生活自由自在;亭亭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月色下荷塘的宁静,这是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她们过着恬淡自然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这“世外桃源”的欣赏和陶醉,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梦令》则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细致地描写昔日的黄昏一群少女尽兴游玩之后一路欢歌笑语、嬉戏而归舟的愉快场面。她们纯洁无瑕,生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个场景的再现,反映了词人对朴实自然的乡野生活的热爱。两位作者都把自己对纯真质朴的田园生活的欣赏流泻于笔端。

其次,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描法,体现了“诗画合一”的特征。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就是一个明证。此诗中间两联写景,颔联用明月、松林、清泉主要写静;颈联用“喧”“动”“归”“下”主要写动。动静相映成趣,将山林衬托得更加幽静,天色已暝,但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上,山泉清冽,如白练般流泻于石上,这是怎样寂静的山林啊?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勒出一幅雨后山村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突然,诗人笔锋一转,由静入动,竹林里传来的喧闹声和纷纷披分的荷叶,让我们顺着诗人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不是寂静而是涌动着生命的律动。《如梦令》以静态描写开始,以动态描写收笔,使宁静的画面充满动感的激情。夏日日暮时分的景色,使一群少女沉醉“不知归路”,这里是静态的景,虽无写景,却是处处写景,要不然这群嬉戏之后尽兴而归的少女怎么会“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呢?“误入”是由静转动,“争渡”二字烘托出了女孩子们由“沉醉”“误入”而惊喜兴奋起来,争相划船的情景。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的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打破了夏日傍晚宁静的湖面。在暮色苍茫的湖面上:人在动、船在动、鸥鹭在动,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沉醉的生活景象啊!

再次,都采用了白描手法。诗词的语言精练,白描手法的采用使画面清晰而生动,虽不加雕饰,却起到了以形传神的效果。《山居秋暝》用冷色调描绘画面:秋日雨后山林清幽宁静,空气凉爽,一轮皓月映照着松林,清冽的山泉如洁白无瑕的素练,淙淙地流泻于青色的山石之上,如一幅水墨丹青,寄兴遥远,风格恬淡。《如梦令》的景色是用暖色调来渲染的:日暮西山,夕阳西下,晚霞映红天际,色彩朦胧,翠绿的嫩荷,娇艳的莲花与金色的沙滩,再加上那惊起纷飞的鸥鹭,构成一幅色彩朦胧娇美的画面。

如梦令李清照词篇4

关键词:李清照;思夫;思乡;醉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108-01

尼采说过:“为了任何一种审美行为或审美直观得以存在,一种心理前提不可或缺:醉。醉须首先提高整个机体的敏感性,在此之前不会有艺术”。巾帼女词人李清照就在这“醉”的情况下创作了大量的词作,她的这些词作可以大致分为四个类别,即美景的“醉”,思夫的“醉”,思乡的“醉” 以及贵妃的“醉”。

一、美景的“醉”

在李清照的词中“醉”后写美景的词有《如梦令》《清平月》《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等,其中《如梦令》写到“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描绘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在溪亭游玩赏景,饮酒遣兴,由于留恋美景、沉醉美酒而“不知归路”。因此,就有了“误入藕花深处”的戏剧性效果,创造了一种更美的境界:人在藕花怀抱簇拥之中,仰首观看着一群惊飞的鸥鹭划破暮色沉寂的天空,兴尽的作者大约又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了。这幅醉妇晚归图,既是记忆中的幻景,又是生活中的真景,迷蒙因为沉醉,沉醉导致“失态”,“失态”愈显率真,这就是生活中的李清照,醉酒中的真我。而在《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中作者写到“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不要推辞说自己醉了,这花与别的花是不同的,这句话可以深刻的揭示了作者对于梅花的喜爱,以至于劝客人不要以酒醉来推辞。以“醉”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生命回归自然的自由自在,感悟到春光与自己生命律动的同一性与和谐性。

二、思夫的“醉”

在李清照的词中因思夫而“醉”的词有《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清平乐・ 年年雪里》《浪淘沙》《浣溪沙》等。在《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中,词人写道:“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流寓他乡的女词人在梦中仿佛回到从前,忆起夫妻二人饮酒共赏,酒醉插花的情景,然而美好的梦境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过去那种“徒要叫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的一幕永远留在记忆之中,插花之举再不重来,而今的酒醉徒增凄苦悲辛。悼念亡人、回忆从前,“醉”字体现了生活的细节。难遣的情怀,深沉的眷念,李清照抒写自如,毫不娇柔。《清平乐・ 年年雪里》中的“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以及《浪淘沙・帘外五更风》中的“回首紫金峰,一江春浪醉醒中”,都通过回忆的方式,展示了过去时光的美好,而今孀居的凄清,今昔对比,反差强烈,让人为之唏嘘不已。

三、思乡的“醉”

在李清照的词中因为思乡而“醉”的词有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平》《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诉衷情》《蝶恋花》等。其《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平》中,发出了“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愤慨。在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偏安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年代,李清照尝尽颠沛流离的滋味,在苦痛中,能不思念曾经给予她安逸舒适生活的故乡吗?“故乡何处是”这一看似简单的痴问,在下旬“忘了除非醉”中作了巧妙而沉痛的回答。没有了故国,丢失了家园,其实,即使醉时也是不能忘却的。另一首《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词人写道:“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在有家难归,有国难投的无可奈何的境况下,词人只有借酒浇愁,强作解慰,而至一醉方休了。从中读者可以领悟到那个时代给予女词人的烦恼是那样的多,遭遇是那样的苦,怨恨是那样的深。

四、贵妃的“醉”

在李清照的词中有两首词都写到“贵妃醉酒”。这两首词是《多丽・咏白菊》 《瑞鹧鸪・双银杏》。在《多丽・咏白菊》中李清照写到“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这首词为咏白菊的咏物词。赞颂了白菊的容颜、风韵、香味、气质、精神。白菊不像贵妃醉酒那样矫揉造作,也不像孙寿那样病态愁眉,更不是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这些都无法与白菊相比。其中“贵妃醉酒”的“醉”字的运用更是突显出白的高尚品格。在戏剧《贵妃醉酒》中杨贵妃因唐明皇爽约而独自喝醉后,神态娇媚,身姿曼妙,眼神迷离。可谓是美轮美奂,可就是这样一个醉酒美人还远远不及这白。更是显示白菊独有的无法超越的魅力。而在《瑞鹧鸪・双银杏》中则有“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这是一首假物咏情词。李清照假借双银杏之被采摘脱离母体,喻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自己与丈夫赵明诚一起离乡背井、避乱南方的颠沛愁怀。其中“醉后明皇倚太真”中“醉”字显示其两相依偎、亲密无间的形态,唐明皇与杨玉环这是一对世人共许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侣,他们的名字也几化为纯真爱情的象征。借着唐明皇与杨贵妃的“醉”,意在点出李清照夫妇两情相依,相濡以沫的真谛爱情。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才华卓著的女词人。她用她女性的身份抒写着这些让人心醉的词作,让读者在这“醉”的词作中强烈地感受到真实自然感人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周国平.悲剧的诞生一尼采蔓学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1986

[2]黄蓼团.蓼团词选[A].唐宋词三百首[C].上海:上海词书出版社,200O

[3]陈祖蔓.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

如梦令李清照词篇5

我们在解读这一首词时很多教师都抓住词中的“醉”这个字,认为作者不仅仅是醉酒同样也被一路上的美景所陶醉了,认为作者写这一首词时充满着一种喜悦之情,一种因为在酒醉、兴尽的基础上又醉于美景的喜悦。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都会让学生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喜悦”之情。

但是,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词还真有点难以读出纯粹的喜悦之情。先不说节奏,就看这首词的韵脚:“u”,音色不亮,而且混浊,如何能体现“喜悦”之情呢?

再看这首词词牌的选取,采用了“如梦令”。“如梦令”的由来是这样的:“词牌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从这词牌的由来我们也不难看出,这种词牌并不适合写什么“喜悦”的词。细细地读这首词,从这首词的节奏中,我们也不难读出文中这一看起来喜悦的事,并不能掩盖住诗中的另一种浓厚的悲彩。读者可以自己去试着读一读。第一句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垂暮之年的人的深沉回忆:“常记……”就如我们所说的:“想当年呀!”的感觉。另如“争渡、争渡”,平时我们常让学生体会当时“争渡”情景。让学生读出当时“争渡”的激烈场面,于是这两个词在读的时候节奏就加快了,后一个“争渡”比前一个情感更强烈。如果硬要这样理解的话,这只能算是这一词牌的唯一一种另类的读法了。准确的应该是整体节奏比较慢,而且前一个“争渡”和后一个之间要有一定的停顿。这样一读并不是完全了原来的“争渡”激烈感,而是更多的表现出作者对往事的一种缠绵。似乎作者也在一边写这一首词,一边在无尽地回味这场面所带来的趣味。但这种回味不是纯粹的快乐,而是蕴含着种种悲意。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会这么单纯地看待这样一首词呢?甚至有的人还认为这首词是李清照年轻时候写的。就连在百家讲坛上讲李清照的康震在评说她时,也把这一首词说是李清照年轻时写的。更有人说从这词的风格也可以看出应该是出自一个少女之手。这是一种可笑的武断。要知道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的《花庵词选》、曾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可见只是凭着某个人的独到的词风品味,不但不能说明问题反而把我们引入了对这首词认识的歧途。

一、“常记”的意思

“常记”的意思无非是:常常想起,或者说是常常记起。但这一个词不是所有记起的时候都能用。比如:刚发生的事就不能说是“常记”。因为这个“常记”往往有一个潜台词,如果用俗一点的话说就是:这么多时间过去了,我还常常记起。或者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常常记起。不会有人,在一件事刚过去几天,就说几天过去了我还常常想起。如果有这样的人我想他最多也只能是个经常性失忆者,为自己能记住几天前的事而感到高兴。自然李清照不会是这样的人。而她这首词中的事,的确只能是一个有个性的年轻人所为。所以说虽这事发生在主人翁的年轻时候,但回忆这件事的时间应该是过去了很多的时间了,甚至是多少年了。只有这样,词人才能在开头的时候用上“常记”二字。

所以武断地认为这首词是她年轻时的作品是说不通的。同样写这一首词时的作者的心境就不会这么简单了。

二、“常记”产生的原因

我常说的“记”从严肃的心理学来说,应该有两部份组成:一是“记”,二是“忆”。“记”应该说是我们人类脑的最基本的功能。我们时刻在记,但至于记的效果如何就不能肯定了。但“忆”这一个心理活动,是要有一定的前提的。其实在这儿“常记”中的“记”只能是“忆”的意思。也就是说“常记”是有前提的。

首先,可能是相似情景的出现引起“记”。当然这相似情景应该是重复出现的,因为作者是“常记”。如果说只是这些景物让人常常想到过去未免太简单了。我们可以从“常记”读下去,接下来的是“溪亭日暮”,这一番景象不是什么向上的积极的吧。从她的其它词里也能看到相似的景象。“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暮”向我们展现的都是一种忧郁的氛围,其实也是暗示着一种不好的生活境遇。在接下来的词句中,作者说“沉醉不知归路。”为了麻醉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作者自能借酒浇愁。这种境遇和词中的情境创设是有相似之处的。

其次,也可能是相反的情景出现形成鲜明对比而引起的“记”。比如:遇到特别丑的,就会想到原先美的。对于李清照来说可能是现在生活的不如意、不开心,让她想到了原来的快乐。根据对李清照生活的了解,的确在她的后半生可以说是寄人篱下,过着痛苦的生活。从她后来的诗中也可以看出,这就为推测提供的一定的可能性。

最后,“记”也常常因为人的需要而产生。比如,我想要去银行,就要记起我存折的密码。这样你就产生了一个“记”的心理活动。而李清照是否也有这样的“记”的需要呢?让我们来细细地从词中找一找,有没有特别引人的,李清照特别想要有的东西。

答案就在“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两话中。可以想象在一个人酒醉之时,驾舟回家却走错了路,把小舟划入了一片深深的莲叶之中。一时醒悟,懊恼之际却看到了这一大片碧绿的荷叶。可能是从里面看这荷叶更有一番趣味,于是懊恼变成了一阵惊喜。这惊喜也可能是作者当时对自己“误入”的一种慰藉。然而在接下来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再一次让作者尝到了惊喜。如果说上一次惊喜是一次小惊喜的话,那么这一次就是一次相对来说的“大惊喜”了。一次又一次的惊喜,或许比这简单的美景要难忘多了吧。

在走错路,无路可去时,却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惊喜”是最能让人心动的,甚至是很多人的一种不切实际的美好愿望。

李清照中年丧夫,南渡后辗转游离,哪一处不需要来一点“惊喜”才能化解;哪一处不要来一点“惊喜”才能得到心灵的安慰。但现实没有给她一点“误入”后的美景,没有给她“惊起”后的喜悦。

所以说这一次又一次的“惊起”不正是她在后面的生活中所急切盼望的吗?在封建社会对于一个女流来说,能做的也只有期盼在自己“误入”的时候也能得到一份额外的美好归宿。

三、“常记”的心境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作者期盼着年轻时的好运能够再次来到她的头上。于是作者用愁绪作纸,用感情作词

写就了这样一首充满着期盼的《如梦令》。我们可以想象,在填这首词时作者心中的喜悦,只是一张压在箱子下面的发黄的旧船票了,更多的是生活给她带来的欺骗和压迫。

所以全词以一种读起来让人感到比较低沉的“路、处、渡、鹭”来作为押韵之字。或许这一首词也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只是自己一个人倚窗而坐,凝视窗景,想到过去的快乐,低声细语,从而祈祷上苍佑护。

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我们又怎么能让学生从词中读出那种单纯的快乐。

如梦令李清照词篇6

关键词:情真意切;深婉含蓄;炼字炼句;炼意炼格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词人,号易安居士,她在诗的领域中,为我国诗词理论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明代杨慎称赞她是宋人中填词的冠军。清代李调元也说李清照的诗歌是经过精心雕琢的。李清照是标准的婉约词人,她通过自己的真情实感,借助词的文学形式,表达的语言非常柔美,这也成就了李清照最主要的特色。

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会将自己的一些个性和精神状态真正地融入作品当中,真所谓以词品见人品。从一个角度真正描写了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自己一生的坎坷不平;从另外一个方面,同样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一些感慨,描写自己美好而纯真的情怀,表达自己幽深的情感,整个过程真挚感人。

李清照作为女词人,生活在一个礼教森严而且政治环境险恶的年代,她的勇气以及胆识是令人感到钦佩的,在李清照的爱情词中,它敢于冲破伦理的道德,对爱情真挚地呐喊,从而展现出自己美好的一面。

李清照的爱情词,随着生活的变化,表现得或热烈、或缠绵、或凄婉、或抑郁。尤其是她的悼念亡夫词,在宋代词坛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是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如《浪淘沙》:“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回首紫金峰,两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词的上片作者借物抒情,嗟叹自己命运的多舛;词的下片进一步表达作者惆怅迷惘、悲痛欲绝的心情。

李清照的词作,主要是通过“言近而旨远,词浅而意深”的方式,表达含蓄的语言风格,然后以口语入词,可以让人觉得通俗易懂,我国古代词人创作炼字,主要讲的是意胜。李清照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比如《武陵春》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中的“住”字,真正隐含了风雪狂放的过程。因此,通过“收住”的字眼,我们可以真正推想到作者的内心只要稍微放松,一“香”一“尽”在词的表达上是先扬后抑,然后细加品味,这样也会让世人感受到有多么无可奈何。世事多变,一些美好事物已经转变成为过去的云烟,李清照笔法凝练,让人感觉到一股清新之气。

李清照有非常强的驾驭文字的能力,她用她浅淡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一个完美清新的世界,缔造了一首又一首的千古名篇,正所谓淡语都有香味,浅语显得非常精致,比如《永遇东》中,她写道:“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她描写了当时非常流行的饰物,作者对于这些美丽的词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同时语调非常轻松,宛然少女口吻,有一种令人感动的音韵美。李清照经常通过一些诗句表现自己无尽的悲凉,像这样的语句在她的作品中经常见到,比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下,却上心头”,通过这些词句,可见李清照的笔力非常惊人。

作为一个知识女性,李清照把爱情追求作为其艺术创作最主要动力,因此,她在词中表达爱情主题的时候,描绘的是一个独立的人格,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主要写的虽仍是她个人和家庭的遭遇,但基调大多充满着流亡飘零的凄苦之情。

李清照后期诗词,字字含泪,如泣如诉地倾吐着词人内心深处难以言状的寂寞愁苦之情。她的“别是一家”的词情,也就必然影响到她的明白如话的词法上。

综观《漱玉词》,这种明白如话的语言是李清照在学习前人词作语言的基础上且有所发展形成的。李清照语言文字上的细致表达,明白如诗歌般美的音律声调,被夏承焘先生在《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的第三部分论述得非常精彩,比如他举《声声慢》为例,说明李清照的口吻,写出自己的忧郁心情,听起来有明显的声调,就像是一首歌,可以表达出一定的律动,让人读起来,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语的美妙。李清照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她用她纯净的语言进行抒情,主要表现她的家国之念,不仅开创了独特的“化俗为雅”的艺术表现形态,而且也丰富了她词的言志功能。

参考文献:

[1]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王国维.人间词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

如梦令李清照词篇7

红瘦特指海棠花

绿肥红瘦意思是谓绿叶繁茂,红花凋谢,出自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即将来临。

红瘦本不是一种花名,但是因为李清照是联想到了家里的海棠花在雨后的样子才有感而发,因此后来人们就把红瘦特指海棠花。

海棠花

海棠花:乔木,高可达8米;小枝粗壮,圆柱形,幼时具短柔毛,逐渐脱落,老时红褐色或紫褐色,无毛。叶片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5-8厘米,宽2-3厘米,边缘有紧贴细锯齿,有时部分近于全缘,幼嫩时上下两面具稀疏短柔毛,以后脱落,老叶无毛。

花序近伞形,有花4-6朵,花直径4-5厘米;萼筒外面无毛或有白色绒毛;萼片三角卵形,先端急尖,全缘;花瓣卵形,长2-2.5厘米,宽1.5-2厘米,基部有短爪,白色,在芽中呈粉红色。果实近球形,直径2厘米,黄色。果期8-9月。素有“国艳”之誉。是中国的特有植物。

如梦令原文及翻译

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指的是花已逐渐开败,而草木枝叶正盛的暮春景色。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如梦令李清照词篇8

关键词: 李清照 悲情 酒 “悲酒”人生 易安词

与众多戏剧开篇的繁华一样,李清照人生的开始也是绚丽的。

她有才情,通音律,擅绘画,填词作诗信手拈来,上苍赋予她忧柔的审美视觉。她出生于官宦人家。父亲是进士出身,在朝廷做官,是一位很有学养的文学家,又是坡的学生;母亲是一位善鼓琴、通绘画、懂金石的名门闺秀。少女时期的李清照过得很惬意,这种家庭艺术氛围,在封建社会,对一个女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自然而又浅淡,浮现出的是一个活泼开朗、潇洒中又带着一点细腻的少女的形象。优裕的物质生活和政治活动的濡染,使李清照博览群书,视野开阔,气质高贵,能以忧柔的艺术视觉,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这样的女子,注定了“平凡”二字束缚不了她的羽翼。她不但会欣赏人生的美,而且会捕捉美、驾驭美。她在少女时的《浣溪沙》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这首词勾画出一个天真无邪少女的形象。而对于心思细腻的李清照而言,此时的悲情是淡淡的。

李清照十八岁嫁人,丈夫赵明诚出身名门,与她门第相当,志趣相投,可谓珠联璧合。两人一起研究金石、字画、诗词,生活得如同神仙眷侣。新婚燕尔的李清照是甜蜜而充实的,她在《减字木兰花》中写道:“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首词,既是对丈夫的撒娇,又是对自己美丽的一种自信。夫妻短暂的分离让敏感多情的李清照写下这样的词句,《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之间的离别愁绪,爱之愈深,思之愈切。李清照的另一首相思词《醉花阴》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痛彻心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重阳节的黄花西风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刻,悲情成分浓郁许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父亲双双在朝中失势,而赵明诚又不幸身患重病,落魄到了杭州,随后就去世了。这作为李清照幸福的转折点,是她一生最大的痛苦所在。

此后一人独自保护文物的艰辛,经历了战乱的磨难,李清照那婉约的易安词中渐渐多了人生的感悟和觉醒,也不乏豪迈之作,令人对这个女子又多了一份敬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笔,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写得豪迈,写得深邃,那种虽败但却依旧壮志凌云的感觉,似乎更让人看到了她身上的那种不屈。

此时,李清照已经年近五十,孤身一人。在国破家亡的大背景下已经很累的她,想暂别往昔,过一段平静的生活。思虑再三之后,她接受了张汝舟的热烈求婚。可是,人心险恶却是她始料不及的。张汝周婚姻诈骗成功,就凶相毕露,对李清照百般折磨。最终,她离婚成功,张汝周被问罪。这一场婚姻的变故,对于暮秋时光的李清照心灵的摧残,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悲情到达了极致。在这种经历和心境之下,晚年时写下了这首撕心裂肺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精美细致地表现了一个妇女在秋日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绪,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而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十四个叠字,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这种深沉的哀伤之情,浓厚的悲剧气氛。与其前半生词中那种贵族少女天真无愁之气不同。这分明是从一颗破碎的心中迸发出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剧痛,曲折地然而典型地概括了她飘零的生活,凄凉的处境和哀愁的内心世界。或许,她的不幸,带着宿命的味道。

李清照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这位宋代奇女子凭借着什么样的魅力,让今天的人们念念不忘?我认为而她的悲与她的酒又有着一定的关联,达到了“悲酒”人生的最高境界。

李清照虽然没有专门的词写自己好酒,可词里有许多蛛丝马迹,她的词有58首(含存疑之作),提到酒和喝酒的就有26首。而且她爱喝烈酒,一喝必醉,常常不省人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又极具浪漫的情怀,赏花写词,不忘喝上两口。李清照写花的词有48首之多,当然就少不了“花酒”:赏的时候,“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开了?喝酒;赏梅花的时候,“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梅花开了?喝酒;赏茶花的时候,“金樽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茶花开了?喝酒……一年四季都有花开花落,一年四季她的“悲酒”人生。

或许在宋代,喝酒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不管男词人、女词人都会饮酒赋词、咏物抒情,这同样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现代意义的“酗酒”完全不同。多少传世之作都是在酒的催化下,神奇地从诗人的心中迸发。李清照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女性,能够在中国数以千计的智者先贤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一代“婉约词宗”,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的意外。这女词人究竟在寻觅什么,“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她的才华,她的人生,注定非凡,她的词注定了的精彩。她的故事,她那拨人心弦的诗词,注定了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作品中透射着凄冷到极致的美,或许酒只是李清照悲情的点缀和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她的“悲酒”人生是悲情的戏剧人生路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周汝昌,唐圭璋,万云骏.唐宋词鉴赏辞典(上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2]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

上一篇:中秋节活动主题范文 下一篇:史记高祖本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