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赏析范文

时间:2023-11-28 11:43:30

如梦令赏析篇1

关键词: 古典诗词教学 “三步鉴赏法” 点拨体悟 诵读品味 讨论鉴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生活中不乏美,古典诗词中更是充盈着美,但古典诗词一向以精于炼字著称,辞约义丰,追求含蓄美或意在言外的效果。因此,要把握一首诗或词的意境和诗情,必须启发学生多角度地伸展思维触角,把诗词中的某一语词所传达出来的客观形象,放到与之相联系的特定时空范围中作综合考察、品味、体悟,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诗的深度和广度。而对诗情的深度和广度的把握程度,便是读者思想深浅程度的反映,也是鉴赏能力的反映。出于这一理解,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对古诗词的鉴赏分为了三个步骤。

一、诵读品味

诵读是感知、熟习诗文,诵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的理解过程。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朗读与背诵,让其理解这首诗句式灵活多变,节拍有缓有急,韵律自由随意,意到笔随,不拘成法,别开生面的特征,力求读得节奏整齐,雄浑有力,气势贯通,以读带思,以读促析。

品读如鱼之游水,春雨之润花,是审美阅读。在教学《浪淘沙令》时,诵读之后,我让学生找出词中最能打动自己的内涵丰富的、意味深长的值得“品”的词句去品味,并分析好在哪里。在品味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句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正好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激发他们探究诗意诗情的兴趣,引导他们入境。古人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诵读品味,在于“入书”,知作者之用心处,见得亲切。

二、点拨体悟

学生是自由的主体,学生的体悟是对词作内容进行集中的理性思索过程,是阅读鉴赏的最高层面。只有通过体悟,才能使诗情明晰化,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化对词所具有的情感的认识。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中,我将点拨的重点放在述梦部分,引导学生欣赏诗中所描写的神仙世界。教师点拨的语言不需要过多,关键是点拨得恰到好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像火把一样,教师把它点燃,并在适当时候拨动它,使学生思维的火把尽情地燃烧。我让学生抓住“一夜飞渡镜湖月”中“飞度”一词,像咀嚼橄榄一样,细细品尝体悟。学生经过细细品味,体悟到这一词语充分表现了诗人热切盼望与向往美好境界的急迫心情。

体悟是学生将自己置于诗词中,进入个人的情感体验;由于各人的生活经验与认知结构的差异,体验会有所不同。这就是“出书”,用得透脱。再如《浪淘沙令》,这首词中的诗情是通过梦中梦醒的对比表现出来的。因此,体悟诗情的重点是让学生去赏析梦后之景。由此入手,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梦醒后诗人眼中的景物有何特点?”“诗人梦到了什么?”对学生进行点拨时,对后一问题,结合李煜的《望江南》一词帮助学生理解梦中的热闹、欢乐,强烈地烘托了梦醒后的凄凉、孤独。这样以想象为主,设置情景,由表象入深层,体悟诗人的情感。

三、讨论鉴赏

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与探究诗词的思想与精神,明白诗人在诗中的寄托,鉴赏诗的意境。这一步教师应尽可能地少讲。因为诗中的思想精华,并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就能让学生吸收的,必须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思考,并积极展开讨论,才能积极悟出其中所蕴含的美。这一环节,讨论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

1.选择的问题要深刻。课堂只有45分钟,为此要精心选择教学的“点”。在一堂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上,会遇到很多问题,会有很多看问题的视角,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然后用能够完成这个任务的学生最需解决的问题跟进,从而便于教学评价与检测,使诗歌鉴赏获得清楚的“深刻感”。比如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就将讨论的目标放在“诗眼”也就是主旨上。因为对此通常会产生两种看法:其一,认为诗眼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二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其实是两种人生态度的体现,第一种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悲愤,当然也略显消极,第二种体现了诗人的一种反抗精神,是积极的。所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可以辨析出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基调是积极的,进而把握诗歌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的过程要丰富多彩。“点”选择好了,接下来就是要将点演绎成线、面与体,使之成为一个丰富而具体的点。事实上也就是对要讨论的“问题”采取行动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如教学《浪淘沙令》时,我让学生谈怎样看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李煜的评述,在学生理解有困难时,又加上了其他一些人对李煜的评价,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深入到李煜的内心,去体悟他的悲情世界。

3.因为课堂中所讨论的问题的思维质量是不等同的,所达到的教学效果相差甚远,所以我们要果敢地抓住那些富有思维价值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在关键处浓墨重彩地组织讨论。

这三步鉴赏法实际上概括了古典诗词体验性学习的一般教学结构程序,其中“点拨体悟”阶段的教学为中心,“诵读品味”是基础,“讨论鉴赏”可以向外延伸。“点拨体悟”、“诵读品味”以古典诗词本身为主,“讨论鉴赏”可以诗词外的知识为主。这就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示了个体学习体验的全过程。从对诗词的见解到人生感悟,学生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体察与认识。

参考文献:

[1]曾国藩家书.吉林大学出版社.

[2]潘涌.关于诗歌教材和诗歌教育.教育艺术,2001(03).

如梦令赏析篇2

关键词:李清照 《如梦令》 《李清照集校注》 细读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嫁与太学生赵明诚后夫妇俩志同道合,幸福美满。然靖康之乱中,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丧夫再嫁,后坚决离婚,无子嗣,漂泊南方,最后郁郁终老。

李清照在诗、词、文领域皆有成就,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她的词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作品集有《漱玉词》《李清照集》,后世多亡佚,流传至今者较少。

李清照被后世尊为婉约派的正宗,她以词名世,流传至今的作品虽然不多,却皆为佳作。她的小令亦写得含蓄蕴藉,具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触。比如二首《如梦令》小令,引得后来评论家赞赏不已。笔者通过细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其他著述对此词的误解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现将这首小令全文抄录如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少数注解者识字不深,未理解“常”与“尝”二者当通用

首先,对于此词起句“常记溪亭日暮”中的“常记”二字,另外的版本作“尝记”。笔者据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所作校记曰:“全芳备祖、杨金本草堂诗余、古今词话、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二作‘尝’。”[1]中国的古籍在流传过程中有字句不同的现象,故而同一作者的作品逐渐演化出不同的版本。有时候一字之差,意思却有天壤之别。有的学者取“常”字的“经常、常常”之意,还有的取“长久”之意,句意可通,却明显违背生活常理。即使看到另外的版本作“尝”,也没有认真地花时间去检索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去求证,就随意地掠过了。

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不同版本的“常”与“尝”,都可以解释得通,而这样的例子在诗词中比较少。笔者检索《汉语大词典》收录“常”字的第17条义项为:“通‘尝’。曾经。”其下举的例子有:《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王先谦《集解》:“《群书冶要》常作尝,是也。”《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常繇咸阳,从观,观秦皇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三》:“孙权常猎于山下。”唐赵璘《因话录》卷三:“常躬耕得金一瓶。”[2]以上的“常”通“尝”,当作“曾经”的意思。下文产生“误入藕花深处”的美丽错误才是正常现象。如果此处“常”作“经常”或者“长久”的意思,一个成年人,在“日暮”时分,由于视线不太清楚,找不到回家之路也属正常现象。但如果“经常”地“误入藕花深处”,那就明显违背了我们的生活常识。所以此处应该是“常”通“尝”,当作“曾经”的意思,才会令年轻的李清照记忆如此深刻, 写下这首令人赞叹的回忆性小令。

陈祖美在赏析此《如梦令》小词时曰:“词的起拍‘尝记’二字,在这里是‘曾经记得’的意思,它说明此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结婚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公公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就随丈夫赵明诚‘屏居’(即隐居)乡里十年……这首词是作者出嫁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作,也就是李清照十六岁左右到二十三四之间的作品。”[3]陈先生的细致分析笔者十分认同,这也为笔者以上的论述又加了一份佐证。

二、溪亭当为地名无疑,归属地当在李清照之故乡章丘

“溪亭”,众多研究者对它的注解并不相同,而且理解的差异也比较大。陈祖美在《李清照诗词文选评》共列举了四种观点: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说泛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时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四说系词人原籍章丘明水一带的一处游憩之所,其方位当在历史名山华不注附近。[4]

众多专家学者中持其中一种观点的比较多。平慧善译注《李清照诗文词选译》在《如梦令》其下“溪亭”下注解曰:“济南名泉之一,临近大明湖。”[5]又王璠在《李清照研究丛稿》中有详细的考证:“溪亭泉原本历下七十二名泉之一,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苏辙《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说:‘竹林分径水通渠,真与幽人作隐居。溪上路穷惟画舫,城中客至有罾鱼。’(《栾城集》卷五)可见泉流于渠,能够行舟,时有画舫出没其间。郭老在《溪亭泉》诗中也说:‘七二名泉莫与京,才见趵突又溪亭。珍珠潭底鱼三尺,一片琉璃入大明。’说明此泉水流直入城西北的大明湖中。大明湖多莲花,这就是‘误入藕花深处’的缘由。”[6]

然而笔者更倾向于《如梦令》中的“溪亭”当为李清照原籍章丘明水一带的一处游憩之所,申辩的理由如下:

其一,《如梦令》起句“常记溪亭日暮”中的“常”字,据笔者以上考证,此处应该是“常”通“尝”,当作“曾经”的意思,即这首诗当为回忆之作。王璠将“溪亭”解释为济南城中大明湖畔七十二名泉之一,又依据词中描述的内容推断“这首词写的是李清照少年时期和女友们在荷花盛开的夏日同游济南城西的溪亭泉”。但这只是他的主观臆断,李清照在济南生活的证据并不充分,大多数学者都是根据此词中的“溪亭”二字所做出的推论。徐北文《李清照原籍考》一文载:“据李清照的几种年谱,我们知道她出生地是郓州(今东平),生长在东京(今开封),嫁给青州(今益都)赵明诚,其后随夫居青州、莱州、淄州等地,金人入侵后,又南奔江宁(今南京)以及江浙各地,后定居杭州而终。她一生并未在济南定居过,然而这一点并不排除她居青州时到济南省视其父亲李格非。”[7]

其二,将“溪亭”落实为李清照的原籍章丘明水一带的一处游憩之所,更符合日常情理。在中国古代社会,绝大多数女性在一生大部分时间里都被局限于家庭之中,很少从事离开家的活动,作为“内人”是女性生活的常态,但是对于不同阶层的女性、不同地域的女性、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情况又是不同的。[8]此小令描述的内容极富生活气息,人物的心情也是相当欢快的,从中可以大体推断此词所描写的当为李清照未嫁时的生活情形。李清照嫁给赵明诚后,家庭遭遇一连串的政治变革与打击,恐怕没有专门畅游济南名胜之地的雅兴,此为其一。二是赵明诚兴趣不在山水,金石图籍与绘画才是他的最爱,李清照自然也是夫唱妇随,生活虽然惬意,自然与往日未嫁时大为不同,在此时回忆往日家乡之美景,少女之轻狂与欢笑,并且形诸笔端跃然纸上,也是理所当然的。

三、本首《如梦令》赏析的重点当在“沉醉”

李清照本首小令起句“常”字点明是曾经的游览经历,虽然发生于昨日,仿佛又刚游历一番,足见此次游历令李清照印象深刻。“溪亭”交待游记之地,“日暮”当为截取的当日游历的一个片断,也暗示李清照在此地观景的时间之长。李清照与众多伙伴游览溪亭,饮酒赏景,兴致极高,酒喝得也欢畅,竟至于黄昏时“沉醉不知归路”。“沉醉”有二义:一作“大醉”;二作“比喻深深地迷恋某种事物或沉浸在某种境界当中”。此处作“大醉”似乎与词中描述更相符,所以李清照待到兴尽,方才回舟,在“沉醉”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荷塘深处方始发觉,急着寻路回家,情不自禁地叫起来“争渡,争渡(怎么渡,怎么渡)”,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寥寥数语,似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无穷。这首《如梦令》李清照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尺幅虽短却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9]

注释:

[1]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页。

[2]罗凤竹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三册),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版,第733页。

[3][4]陈祖美撰:《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5]平慧善译注:《李清照诗文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出版,1990年版,第1页。

[6]王璠著:《李清照研究丛稿》,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114页。

[7]徐北文:《李清照原籍考》,齐鲁文史,2004年,第2期。

[8]张金岭:《中国古代女性出游行为特征新探》,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9]百度百科:《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http:///YXoOM5pNawZBrtHWYpFa0vFN3A80eGmaSZ9gULOus1N_ykqC6F-4GqfQr65YnB9ns3K

如梦令赏析篇3

1、世上再也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青春幻梦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地滴答着。 ——高尔基《时钟》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时钟的无情,提醒我们珍惜时间。

2、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余光中《左手的掌纹》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叶比作黄金,生动形象。

3、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叠字,展现了文字的音韵美,表现了雪的冷艳与凄丽。

4、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现了牡丹卓越的风姿。

5、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张爱玲《秋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房屋比作老僧,写出了雨中房屋的淡定和冷清。

6、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如果用得不恰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消磨掉。——张爱玲《心愿》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时间的看法,时间是小刀,生命好不好要看自己把握得好不好。

7、像一个巴掌,鲜红、鲜红;像一把扇子,平平展展;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永不凋谢!——《秋叶》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叶的颜色形状和姿态,表现了秋叶和秋色的美好。

8、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丰子恺《竹影》

赏析:寥寥数笔,写出了几个小伙伴作画的情景,幽默风趣,用笔简练而独到,充满了丰子恺作品独特的魅力。

9、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朵比作江河,语言精致优美,富有感染力,言语间充满了对桐花的喜爱,让读者也仿佛一起看到了这漫山遍野的桐花开放的胜景。

10、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星星非常传神,把繁星比作百合,突出它的干净纯洁,把夜空比作湖面,写出它的平静美好。然而这样的美景下,我却要死去了,反衬出我的懊悔。

11、这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在寂寞的冬天里,老槐树就是一首歌。

赏析:该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停在树枝上的小鸟比作树叶,将鸟鸣比作音符,将老槐树比作一首歌,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冬天老槐树的热闹、充满生机的景象。

12、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 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浮生若梦”, “人生几何”,从生命的短暂性来说,人生的确是一场梦。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怎样活得有意义,便成了人们的一个永久的话题;“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永恒的自然相比,人生不过是一场梦。

赏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大自然的包容中,在这历史的长河中, “人过留迹,雁过留声”,人来到这世界上走一遭,应当留下一点足迹,一点与山河同在的精神。

13、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有的人本来很幸福,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看起来却很幸福。 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赏析: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

8.我可以把我的友谊在水彩画幅创作的光彩熠熠,衷情中义。也许有一天,当时间流逝,早已不小心掉进了遗忘的心湖。记忆的湖水冲淡了美丽的色彩,淡却了当年的铁胆铮铮之情,笑傲江湖,乘风破浪。那幅画早已变的却是龌龊不堪,不得不令人深深惋惜。

也许是女娲给人类创造了甜美彩画,怕人类不珍惜,加点神水的斑迹,希望给人类带来多姿多彩的画面,在坎坷中锻造人类的灵性吧。

赏析: 真不知是人心暂时停留了人生水彩的保值期,还是岁月冲淡了人生水彩的夺目光环。

14、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无论你在空间的哪一个角落,在时间的哪一个时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赏析: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你所走过的路,体验过的生活,你就会觉得其实你一直活在幸福的包围圈中。

15、人生如画,生活本身是一副画,但在涉世未深时,我们都是阅读观画的读者,而经过了风雨,辩别了事物,我们又变成书中的主角,在各自演译着精彩。幸福更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缕花香,当花开放在心灵深处,只需微风轻轻吹动,便能散发出悠悠的,让人陶醉的芳香。我们!都有责任!

赏析:每每想任性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心中总有个声音在提醒自已,这件事不能这么做,会造成怎样怎样的后果。这就是责任!

16、生活是爱的海洋,人人都呼吸着爱,感受着爱。生活就像一片夜空,在流星的精彩瞬间,令人感受到壮丽的美;生活就像一涓细流,在穿石的精彩瞬间,令人感受到坚持的美……但人间最美的,是爱。

赏析:运用了比喻形象的写出了“爱”的重要。

17、抛不完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幽幽……

赏析:运用了排比,营造出静谧的淡淡的忧伤的气氛。

18、我爱“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那种舞动的劲,带动我青春向上的心灵; 我思“小桥流水人家”那游子的乡愁,牵动我年少的思绪,拨动我心灵的思乡琴弦;, 我悟“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寂静,那和祥,抚着我年轻狂妄的想法,赋予我冷静的思想。

赏析: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将诗词串联起来,表现出对诗词的喜爱。

19、夜,好静谧,柔和的月光洒了一地银白;夜,好深沉,父亲那时起时落的鼾声犹如一首动人的月光曲,回荡在夜色上空。望着熟睡中父亲的脸,我的思绪也飘向那片圣洁的夜空……

赏析:运用了比喻,有夜空这一景象引出对父亲的思念。

20、这样的一个开满了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时空里的聚合。可以放进诗经,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印象派的笔端——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下午,这样的一季初夏。——席慕容《桐花》

赏析:优美的笔触,美妙的想象,()温暖的心情,席慕容的笔端流泻出一个让人向往的午后。作者擅用排比、联想、想象、回环等手法,段落充满音韵美,充满感染力。

21、宽容,像是一朵盛开的花,芬芳了整个春天;宽容,像是一棵茂密的树,冰凉了整个夏日;宽容,像是一片火红的枫,点燃了整个秋季;宽容,像是一场震撼的雪,寂静了整个冬日。拥有宽容的人,像是拥有了一片海,包容了无数河川;拥有宽容的人,像是拥有了一片天,容纳了无数的鸟儿;拥有宽容的人,像是拥有了一片大漠,簇拥了无数沙砾。宽容,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宽容,是一种君子的气量,是一种君子般的大度。——《宽容》

如梦令赏析篇4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一个重要语言学理论,可以指导我们分析不同语境中各种语言的言外之意,更有助于读者理解文学作品。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是翻译《红楼梦》的最杰出的两个代表,他们的译作也被很多学者研究过。本文拟从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分支—言外行为理论进行赏析第三章对王夫人这个角色的刻画。该研究发现,通过言外行为理论分析,杨译和霍译互有优劣,各有长短。我们可以借此方法赏析对比各种文学作品的译文以及同一作品中不同人物形象。

1引言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分别作了翻译。该书最典型的章节为第三章,生动饱满,自成一体。本文所选研究对象是王夫人,她作为贾家的幕后主角,很多地方值得深入挖掘。要对她做深刻透彻的了解不能只关注其表面的语言动作,还要看她的言外之意。而要正确把握言外之意,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外行为理论是一重要而又恰当的切入点。把握人物的身份角色、性格等各方面才能真正把文章翻译好,言外行为理论正好提供了这种理论支持。因此,本文以第三章为例,在言外行为理论基础上分析两个译者的翻译进行赏析。

2言外行为理论

言外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一部分。奥斯汀认为人们在说话的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p8249-252,胡壮麟,2001,7)美国语言学家塞尔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将言外行为分成五大类:表达类、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宣告类。(p90-91,戴炜栋,2002)他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认为间接言语行为就是通过实施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该理论解决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意思”来表达简洁的“言外之力”这样一个问题。(周明,2000)本文就是要以该理论为基础,对第三章中王夫人的性格行为进行赏析。

3王夫人

王夫人在贾府是个重要人物,有着一定的分析研究价值。如:“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霍:"we looked and looked, but we couldn’t find any likethe one you described yesterday. perhaps you misremembered."杨:"but though we searched for a long time we couldn’t find any ofthe sort you described for us yesterday, madam. could your memoryhave played you a trick?" (p181-210,党争胜,2008.9 )

这里最能体现出王熙凤和王夫人之间的关系。杨译”couldyour memory have played you a trick?”相对比较委婉,更适合她们的级别和身份。在贾家这样的封建大家庭里,尤其需要注意措辞。杨译翻得就很好,在英语里就是“是不是您的记忆跟您开了个玩笑?”说出来更容易让人接受,体现出熙凤说话滴水不漏,处事圆滑的同时,更能体现出王夫人在熙凤面前的威严。

王夫人和林黛玉之间的对话是本章一大亮点。原文: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一你只日后不要睬他……霍:there is only one thing that worries me. ihave a little monster of son who tyrannizes over all the rest of thishousehold ……the thing to do is never to take any notice of him.杨:just one thing worries me: "that’s my dreadful son, the bane of mylife, who torments us all in this house like a real devil……just pay noattention to him." (p183-213,党争胜,2008.9 )

这里既引出宝玉,也给黛玉敲响警钟,让她离宝玉远点,不要自找麻烦。为达目的,王夫人当然是把他说的越不能惹越好。相比两个译文,霍译更有威吓作用。"monster" "tyrannizes" "never”都是阐述类言外行为,都更好地体现出王夫人的“良苦用心”。为了避免以后的麻烦,对于不了解情况的黛玉,王夫人势必要交代清楚。接着就是“笑”,“笑”也是一种语言,其言外行为更加值得分析。既是苦笑又是解嘲的笑,是表达类言外行为。宝玉实在不好惹,稍有不慎可能就导致他神经大发了,让人无奈;由于黛玉不了解情况,也略显出对黛玉的幼稚加以轻微的嘲笑。这笑也是一种阐述类言外行为,对自己上述话语进一步肯定和重申。.此外,这个笑还是指令类言外行为,她一笑自然就引起黛玉的注意,达到“你给我听好了”的警示目的。霍克斯译成“gave a rueful smile" ,"rueful”的意思有“expressing sorrow or regret in a slightly humor-ous way",根据场景,该词用的恰到好处。既增强渲染效果,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王夫人那种暗示多于语言的性格。

4结语

如梦令赏析篇5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一方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一方面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如,前面提到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就不难领悟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了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在挖掘中求新,在联想中创新。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的《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高级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像诗人” 。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还要力求做到“三多”:

一要多读。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等。所有这些,只有广泛阅读才能获得。当然,光笼统地 “多读”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多读好的作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要多看。要指导学生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或向学生推介优秀的鉴赏名篇。可以说,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学生借鉴的范例。只要引导学生带着分析的、扬弃的眼光去看,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三要多练。清代的唐彪曾经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若能坚持让学生写点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对于训练思维和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如梦令赏析篇6

从重点字词处设置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理解字词,才能准确鉴赏诗歌。因此,重点字词成为题点设置的一个内容。阅读唐代严维的诗《丹阳送韦参军》,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传达出思念之神态。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寂寞、空虚、孤独的感觉,“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想。

D作者将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题导引]这首诗,写作者送别韦参军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参军之间的真挚情谊。对诗中“秋”的理解,关系到整首诗的把握和鉴赏。表面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因此,如果认为“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那就错了。答案应为A。

从关键语句处设置读懂诗句是阅读鉴赏诗歌的基础,试题多在关键语句处设置题点。阅读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选出对这首词的文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醉里”二句写了一个梦境,描写了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形象。

B、“八百里”二句,生动的描写了将士们在军旗下分烤熟的牛肉的宴饮场面,“五十弦”指合奏的各种乐器,“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C、“了却”二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道出了词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D、末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收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解题导引]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由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整句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梦回吹角连营”,是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也不是写梦境。而且,这两句也并没有写到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情形。答案是A。

从意象上设置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从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恋忘返的情景。

C、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义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解题导引]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一谈到,就想到它的高洁气质。但本诗作者之所以喜爱,是因为在百花之中最后凋谢,“此花开尽更无花”,与高洁的气质无关。因此,如果对这一意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导致误选。答案是C。

从感情的角度设置感情之于诗,如血液之于人体,如水分之于花草,它是诗歌的生命。鉴赏诗歌就应当从诗歌的意象出发,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对[甲][乙]两首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甲]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乙]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A、从词中所写的人物来看,甲词所写的一是一位思妇——秦娥;乙词中没有人物姓名,没有人物活动,是一首写景词。

B、从时令上看,两词均描绘了秋季景物。

C、两词均以借景抒情之笔收束,均是借对夕阳下景物的描绘来抒发一种悲壮豪迈之情。

D、两词结尾均具博大苍凉之气,但前者略显伤感,后者则透露出昂扬豪迈的英雄气概。

[解题导引][甲]词作者传为李白,从诗中意象看,体现了博大的盛唐气象,同时也给人一种苍凉之感,但仔细体味那幽怨的箫声、秦楼的冷月及西风残照的汉家陵阙,又无不给人一种惆怅空寂的伤怀之痛。[乙]词作者是伟人,从凛冽的西风、雁叫的长空、如铁的雄关、如海的苍山、如血的残阳中,分明感到词中所抒发的是红军战士那种昂扬、悲壮、豪迈之情。答案为D。另外,[甲]词是一首叙事词,写的是冬景;[乙]词没有抒发豪迈之情。据此排除前三项。

从意境上设置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古人创作诗歌,十分重视诗歌的意境,把意境的优劣作为评判诗的重要标准。鉴赏诗歌就应当能够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意象,进入到意境中,去领略诗歌的意境美。杜甫的诗《漫成一首》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此相同的一首是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题导引]备选的四个答案中,只有C项诗的意境由四景组成,即“江山”、“花草”、“燕子”、“鸳鸯”。所以,答案选C。

从风格上设置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有不同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作品或不同的创作时期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因此,鉴赏诗歌不能不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对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见例2)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结构布局奇变,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写法,把上下两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过片(下片的开头)内容不变。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起一意;前九句是想象中的军容和雄心,末句却是现实情况。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写了抗金的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十分振奋人心。

C、这首词词题是“壮语”,前九句雄姿英发,堪称壮语,而末句却是感情大转折,使全首词变得低沉凄凉,一变而为婉约派的风格。

D、尾句是写现实生活,与前文的想象之辞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

[解题导引]这首词和辛弃疾的其他词一样,格调是豪迈高昂的。末句是对前九句的大转折,使全词顿生悲壮之气,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其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这种艺术手法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本题答案是C。

从表达技巧上设置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D、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解题导引]这首词揭示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内容曲折而含蓄,笔调跌宕而有致,在与侍女的一问一答之间委婉含蓄的流露出惜春的情愫,并非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因此答案为C。

从用典处设置在我国的古代诗词典中,经常出现一些典故,运用典故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对《出塞》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A、首句运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诗人由眼前的“明月”和“关”联想到秦汉两代曾经有效的抵御匈奴的入侵。

B、二句写外族入侵,战士们因抵御外侮而长期不能归还。

C、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赞扬。

D、这首诗的情绪悲壮而不凄凉,明畅而不浅露,慷慨而又含蓄,体现了王昌龄七言绝句所特有的风格。

[解题导引]《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这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答案是C。

从节奏方面设置诗歌是一种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我国的古代诗歌非常重视节奏和韵律。把握诗歌的节奏,进行诵读,对于我们鉴赏诗歌有着很大的帮助。对王维《山居秋暝》的诗句,诵读节奏划分不恰当一项是

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竹喧/归浣/女随意/春芳/歇

[解题导引]五言诗歌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一”式,但划分节奏不能单看句式,应兼顾内容,联系意义的表达。“竹喧归浣女”一句,“浣女”是一个词,诵读时不能分开,应为“二一二”式。答案为C。另外,还可以从诗歌的背景、分类、层次、化用古语等方面设置题点。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如梦令赏析篇7

苏轼的《江城子》中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借助梦境进一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更能够表达对故园的思念之情;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莺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句,想象了梦境中的天姥山奇景,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钟爱;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实写,“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为虚写,这种离别前的实景与设想中的别后情景结合,更能表现双方深挚的感情。在诗歌中,运用虚实相生,能够平添情趣,易于传情,拓深内涵。

此类考题的常见提问方式是:本诗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或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那么,如何答题呢?可以先回答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阐述哪里是实写,具体写的是什么,然后分析哪里是虚写,具体写的是什么,最后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如,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什么,虚写什么,使什么样的感情表达得更淋漓尽致,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

如,以黄庭坚的《望江东》为例:“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一般而言,眼见为实,眼不见为虚,虚包括三方面内容:已消逝之过去、将至之未来和心中之梦境。答案示例:上片:词人触景生情,伫立西头,隔着江水、烟树,远眺而不得,实写江边目光受阻隔的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现实中的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的内心活动,流露出浓重的牵挂不舍的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再如,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的“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请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答案示例:虚实结合,梦境与眼前的景巧妙结合,运用形象化的比喻,以“珍珠”“水银”作比,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水珠滚动、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表现了诗人欣赏美景的欣喜之情。

训练示例:

(一)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试分析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示例: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浓浓的思乡情。

(二)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挑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激赏这首诗说:短短四句,凄美至极,令人怅惘不已。请从虚实相生这一角度,说说这首诗是怎样把读者带入凄美意境的。

示例:诗的第一层(一、二句)是“去年今日”“我”看到的景象,诗的第二层自然是“今年今日”“我”看到的景象;二者有同――“桃花”,有异――今年今日人面无处觅,错过了的美好事物再也追不回来。

如梦令赏析篇8

开始欣赏男人,是在感到许多事情不是女人想做到就能做到的时候。

那还是在16岁那年暑假,父亲请来一位木匠,为我家做一个书橱。那小伙子肩膀宽宽的,他朝我笑时,眼睛一亮。不知怎么地,我脸红了。照着父亲的吩咐,我等候在一旁,准备搬运各种杂七杂八的不成形的木料。我嘀咕着:“为什么不准备些粗粗大大的好木头,这样的细树能拼成书橱?”小伙子爽朗地说:“就是这些,没关系。”随即掏出皮尺,就像搬弄手中的玩具积木一样,东划一条竖线,西划一个“十”字,而后那些木头就在他手中每天变一个样。

留在我心里的是他那两手紧握刨子,刨起木头时身子一仰一屈,胳膊上肌肉鼓鼓的隆起,那肩膀顿然显得宽阔有力的样子――只有男人才会拥有。清楚地记得:他的牙仿佛也在使劲儿,腮边和太阳穴上的青筋,也跟着一起一伏,一动一移。当时我也学着他的样儿,刨了无数下,可任你怎样用力,一丝木屑也不肯掉下。他笑了:“小亚,快放下,这不是女人的活。”立刻,我心中漫起一种从未感受过的很微妙的倾心。男人,就是这么有力。

后来,凡是看到男人登上桌子去安吊灯,去接空调,去装热水器,女人只能仰着头站在下面忙着递毛巾,递工具,或是扶起倒在地上的椅凳,我的心中总会重演那种感觉:男人,就是男人。

继而又发现,很多看上去十分女性化的职业,只要男人一投入,时常比女性干得更出色。好的理发师、好的裁剪师、好的厨师……无不是男人更显风姿,不能不承认,男人那种所特有的奠基,使他们的血脉,以至他们的思维,都有着超于女人的一种开阔和活跃。

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让我欣赏到:责任,是长在男人心里,布满多厚的苔藓也侵蚀不烂的性情。对女儿,他是一颗结满故事的大树;对妻子,他是一片金色的沙滩;对父母更是一座物产丰富的大山。让我欣赏到:事业,是嵌在男人骨里,即便是伤痕累累也不愿放弃的永恒追求。失败时,不能流泪,整理心情,继续上路;成功时,不能停息,再次攀登;犹豫时,不敢等待,稍做喘息,马上前进。性别交给他一副重担,指给他一条路,于是他便要长出一副铮铮铁骨,把脚下的土地踏得咚咚作响。

对男人有了更深层次的欣赏,是慢慢地品味到,无论是优质男人,还是劣质男人,在他们的天性里,就算是赚来了全世界,他们也不会满足。征服与占有,才是他们真正的存在和意义。梦想当皇帝,梦想成为世界最富有的人,梦想天天做新郎,梦想娶全球所有漂亮的女人。他们从不会轻易为自己做的“白日梦”打一针“降压剂”,也不会随意为自己做的“白日梦”太虚幻而愧疚。他们认为,男人么,没有这野心还叫男人吗?于是餐桌上便有了“一等男人海外有家,二等男人家外有家,三等男人家外有花……”的感叹,便有了二十岁“日立”,三十岁“奔腾”,四十岁“爱多”……的感慨,便有了三千美女既知心又知身的渴望。哎!一场战争的引发,一次暴力的出现,原因往往很简单:为了讨好一个女人,为了征服一个女人,为了赢得一个女人。

会议或茶前饭后,当他们谈论起政治,分析哪一位人物权力在握,哪一位权利已转移,仿佛就是他们在操纵这些角色。眼睛发亮的程度,并不亚于谈论女人时所迸发的冲动。他们脑子里冲击横扫的太多太多是女人根本不及的东西,什么帝国的终结、民主的差异;什么权利三角、全球斗士;什么信息大战,间谍市场……此时,女人置身其中,默默地沏茶倒水,埋在男人的臂弯里,更领略到一种彻骨的男人气。这时,你深深地承认了:这个世界就是男人在创造。

平心静气地欣赏男人,不少男人实在有着令人遗憾的欠缺和失望。说这个男人事业上强干、执著,可在生活上却苍白得不懂一丝情调,让你总有几分惆怅;说这个男人生活充满了情趣,可在事业上却一派平庸,着实觉得不是依靠。说这个男人特殊的聪明,可性格上却有令人无法忍受的算计和小气,让你憋闷地不行;说这个男人有事业,有情调,可在品德上却实在缺少德行,让你觉得寒冷;说这个男人又大方、又豪气,可智慧上少了好几分,让你惋惜得不行;还有,说这个男人有情调、有德行、但却少了一幅令人心仪的面孔,让你仅仅是好感,而动不了情。哎,男人……

不过,太阳有温暖也有炽热的时候,树叶有美化环境也有吐出二氧化碳的时候,小鸟唧唧喳喳,这会儿送来的是欢乐,一会儿可能就变成了烦躁。男人,也是自然的人,岂有十全十美之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古人常以此言表示心中的无奈。“人无千般好,花无百日红”,自然的规律就是如此,人们只能接受。再说,就是真正完人的男人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恐怕也是众口纭纭,莫衷一是。我们又很难整出一套统一的标准。就算有了一套标准,所有的男人都去这样做,那么世上不也是千人一律无趣之极吗?

于是便有了宽容、大度的欣赏男人。男人的优缺点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同样的特性放在不一样的男人身上也不见得都是优点或缺点。也许是人之优我之劣,也许是人之劣我之优。也正是因为世事的不确定与变化,才使人们的性格千奇百怪,世界多采多姿美奂美仑。也许一个男人会因为少了聪慧多变而成就了他的敦厚质朴;也许一个男人会因为心地善良而仕途失意;更也许一个男人会因为一时的莽撞而一夜暴富。我们可以欣赏阮籍的穷途当哭,同样我们也可以欣赏李白的斗酒而笑;我们欣赏晏殊的羸弱多智,同样我们也可以欣赏夸父的孔武少脑;我们欣赏铁木真的大漠驰骋,我们同样欣赏陶渊明的桃源古道。男人的不同方面的品行值得我们去欣赏的实在是太多了!

知道了每个人都有可以让人去欣赏的一面,我们就可变换不同的视角去寻找每个男人身上的优点,欣然而赏才不留遗憾。

迄今直至永远,女人仍然是男人生命的源泉。愿更多美丽、高尚的女人创造出优秀的男人,优秀的男人更加激情澎湃地去缔造世界光明的未来。

上一篇:高考记叙文范文 下一篇:劳资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