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诗词范文

时间:2023-10-25 15:56:14

元宵诗词

元宵诗词篇1

30首与元宵节有关的传统诗词赏析

上元

(唐) 郭利贞

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

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

烂熳惟愁晓,周游不问家。

更逢清管发,处处落梅花。

上元夜

(唐) 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上元夜效小庾体

(唐) 韩仲宣

他乡月夜人,相伴看灯轮。

光随九华出,影共百枝新。

歌钟盛北里,车马沸南邻。

今宵何处好,惟有洛城春。

十五夜观灯

(唐)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观灯乐行

(唐) 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正月十五日夜月

(唐) 白居易

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

春风来还上,明月在江头。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

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元夕京城和欧阳衮

(唐) 陈去疾

兰焰芬芳彻晓开,珠光新霭映人来。

歌迎甲夜催银管,影动繁星缀玉台。

别有朱门春澹荡,不妨芝火翠崔嵬。

此时月色同霑醉,何处游轮陌上回?

【鹧鸪天】 元夕有所梦

(宋) 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沈吟各自知。

上元都下

(宋) 张耒

澹薄晴云放月华,晚妆新晕脸边霞。

管弦楼上争酤酒,巧笑车头旋买花。

上元

(宋) 曾巩

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

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

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

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撚霜毛。

【生查子】 元夕

(宋)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 元夕戏陈敬叟

(宋) 刘克庄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 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元夕

(宋) 晏殊

星粲实灯连九市,水流香毂渡千门。

姮娥似有随人意,柳示花前月半昏。

择之诵所赋拟进吕子晋元宵诗因用元韵

(宋) 朱熹

何处元宵好? 山房入定僧。

往来衣上月,明暗佛前灯。

实际徒劳说,空华讵可凭。

还教知此意,妙用一时兴。

上元夜作

(宋) 司马光

老去年华只自惊,又逢佳节向山城。

春凌半夜寒犹重,月到中天色更清。

上客风流连宿醉,游人歌调得新声。

还思凤阙行时令,红彻朱栏万烛明。

【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

(宋)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林春慢】 上元

(宋) 晁冲之

帽落宫花,衣惹御香,凤辇晚来初过。鹤降诏飞,龙擎烛戏,端门万枝灯火。满城车马,对明月、有谁闲坐。任狂游,更许傍禁街,不扃金锁。 玉楼人、暗中掷果。珍帘下、笑着春衫袅娜。素蛾绕钗,轻蝉扑鬓,垂垂柳丝梅朵。夜阑饮散,但赢得、翠翘双亸。醉归来,又重向、晓窗梳裹。

【永遇乐】 落日熔金

(宋)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蝶恋花】 密州上元

(宋)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解语花】 风销绛蜡

(宋) 周邦彦

风销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画,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遂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思越人】

(宋) 贺铸

紫府东风放夜时。步莲秾李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 香苒苒,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

【蓦山溪】上元词

(宋) 毛滂

婵娟不老,依旧东风面。华烛下珠軿,盛寒里、春光一片。不教暮景,也似每常来,水精宫,银色界,今夜分明见。 碧街如水,人影花凌乱。谁在柳阴中,小妆寒、落梅数点。诗翁独倚,十二玉阑干,露蒙蒙,云冉冉,千嶂琉璃浅。

京都元夕

(元) 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次韵李清叔元夕

(元) 贡师泰

绛烛烧烟散满城,九衢车马似潮声。

山河影里琉璃薄,陆海光浮菡萏平。

蝶睡误翻歌扇暖,鹊惊疑报画檐晴。

夜阑人静天如水,依旧残星数点明。

汴京元夕

(明) 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平乐】 元夜

(清)项廷纪

画楼吹角。酒醒灯花落。梅开未残风又恶。今日元宵过却。 更更更鼓凄凉。翠绡弹泪千行。并作一江春水,及时流到钱塘。

【庆清朝慢】辛丑长安元夕同王雪子金绘卣集汪西亭水部御斋赋

(清) 厉鹗

扫雪灯楼,障风酒幕,千门春散京华。闲情似梦小欢,深醉销他。莫趁走桥人去,故园伴侣在天涯。当杯有,一般好月,烛影初斜。 箫鼓隔墙未厌,况水曹诗俊,淡墨栖鸦。疏香共忆,窗外应少梅花。从此满城斗草,细娘催上卓金车。心期远,莺边古寺,雁外晴沙。

诗词里的元宵节,带你体味传统文化之美!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泪湿 :一作:泪满)

永遇乐·落日熔金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元宵诗词篇2

2.元宵节,需注意:吃元宵,少为宜;防烫伤,莫着急;糯米馅,质地腻;助消化,散步去;关心语,听仔细;祝福你,总如意。祝元宵节快乐!

3.瑞雪银光梅花香,真诚祝福来四方,东方送你吉祥树,南方保你永安康,西方祝你事业旺,北方愿你钱满箱,好友真心祝愿你元宵节快乐!

4.你问我爱你有多深,元宵代表我的心。愉快的元宵皮、幸福的元宵馅、好运的元宵汤,加上平安的碗、健康的勺,给你编织一个美好的元宵佳节!

5.敲响是钟声,走过的是岁月,留下的是绞事,带来的是希望,盼望的是美好送来的是祝福,愿你幸福快乐。

6.忽然传来了一阵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只见街头上有一条“东方巨龙”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盘旋着,而前面一个叔叔拿着一个大红球左右上下摆动着,那条龙也跟着追逐。许多男女老少围观者,笑啊、跳啊,热闹极了。

7.元宵节,观焰火,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放天灯,祝福你幸福快乐、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尽享元宵佳节的吉祥喜庆!

8.新春是光芒的,普照你人生的每一步前程;元宵是融洽的,温暖你人生的每一段旅程;我的祝福是绵长的,陪伴你人生的每一个瞬间!

9.岁月如诗,句句悠扬;友谊如歌,余音绕梁;佳节借吉,恭贺安康;尔汝情谊,亘古绵长!十五元宵节,举杯邀明月;倾心祝福您,吉祥又安泰!

10.团圆年,年团圆,年年团圆年!元宵夜,夜元宵,夜夜元宵夜!

11.冬去春来刚刚过年,一年元宵即在眼前!树梢明月圆又圆,打制的汤圆甜又甜!对着明月许心愿,衷心的祝你和家人团圆美满,好运连连。

12.愿您元宵节快乐,生活幸福美满!

13.停下忙忙碌碌的心,匆匆赶赴一场暖暖的团圆。等待你的是每一张快乐的笑脸,端上桌的是圆圆满满的甜。

14.一生中,总有几个人难健忘;一年中,总有几个日子最珍惜。虽不能时时相聚,却会在特别的日子祝福您:平安快乐!幸福健康!

元宵诗词篇3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其他传统节日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而唯有元宵节是一个全民同庆的欢乐节日,所以有“闹元宵”一说。元宵节一到,无论城市乡村,南方北方,街上院内,到处张灯结彩犹如白昼。人们扶老携幼,涌向街头,观彩灯、猜灯谜、放烟火、听音乐、看杂耍,热闹非凡。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元宵节,来一起欢欢喜喜闹元宵。

文一:

光明元宵

赵丽宏

因为有元宵节,新春的节日气氛延长了许多。孩童时过春节,到了年初八九,新年便差不多过去了。正在依依不舍时,突然想到后面还有元宵节,精神便为之一振。到十五闹元宵时,节日的气象又轰轰烈烈地回来了。元宵的快乐,和春节又不一样。这是一个光明的节日,是一个充满神奇幻想和美妙憧憬的节日。

元宵闹花灯的盛况,在古人的诗中能够找到。唐代卢照邻有《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天上的银河繁星和月光,在元宵之夜都洒落在人间,一派光明景象。这样的景象,在另一位唐代诗人崔液的诗中也可体会:“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李商隐也写过元宵的诗:“月色灯山满,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写元宵之夜的欢喜和热闹,还有元好问的《京都元夕》:“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读这些光影摇曳、欢声漾动的诗句,感觉古时的元宵之夜,盛况不亚于现代。

古人在诗中写元宵的灯,最令我难忘的,是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诗中描绘的景象,璀璨绚烂如仙境。元宵节的灯,是梦想,是艺术,是黑暗中人心的灿烂绽放,诗人的想象和咏叹,皆出自于此。此篇下半阕,也写得情趣盎然:“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本来写的也是元宵之夜观灯的景象,内中暗藏故事,有人窥见曲折恋情,也有人看到诗人孤高自赏的品格,因为含蓄,更见其美妙。最后那几句,后来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巧妙引用,成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之最高境界,辛弃疾自己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的。

王国维的引用,其实背离了诗人本意。我相信辛弃疾写的是元宵之夜情人相约。写这一题材,还有一阕题为《生查子・元夕》的词更出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我最初读这篇作品,知道作者是欧阳修,后来在朱淑真的诗词集中,也见到这首诗。两个人中到底谁是原作者,是个悬案。这首诗,写的是人间情爱,短小的篇幅中,蕴涵恋人的悲欢离合,可以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古人的浪漫,在元宵的灯花光影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千百年来,有多少恋人在花灯如昼的夜晚幽会,倾诉衷肠。现在,中国的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其实,元宵节,也可以看作中国的情人节,追求光明,寻找爱情,在光明的世界中为爱而团圆,这是人类的永恒梦想。

阅读点拨

本文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我国古代元宵节的盛况,读来着实让我们大开眼界。文章先由小时候过春节的感受起兴,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元宵节,并点出“元宵的快乐,和春节又不一样。”从而突出元宵“是一个光明的节日,是一个充满神奇幻想和美妙憧憬的节日”的特点。文章为了表明元宵的特点,大量地引用了元宵的诗文。这些诗文的引用看似顺手拈来,实则恰到好处地突出了元宵是一个光明的节日,是一个充满神奇幻想和美妙憧憬节日的特点。我们读了此文既能感受到元宵的热闹景况,又能受到古诗文精华的陶冶,实在值得一读再读。

文二:

元宵节・灯节・狂欢节

余仁杰

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中国人和海外华人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传统佳节,因其主要节俗活动是张灯、观灯、赛灯,故又别称为“灯节”。

正月十五何以称“元宵”?一种解释是指“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是一年之元月,初一旧称元旦,原意是新年的“第一个白天”;不称正月初一之夜为元宵,是古人认为满月的夜晚才是最吉利,而正月十五之夜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因而称之为元宵。另有一种解释流传较广:元宵之称源自道教的上元节,道教有“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三节,上元节之夜就称元宵。

元宵节怎么又成为“灯节”?学术界对此众说不一,概括起来大致有三说:一说也是源自道教,因道教崇尚火;另一说主要源自佛教,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倡导“神灯佛火”,让元宵之夜彩灯齐放,光明如昼;再一说灯节始自唐初,是帝王的提倡,利用元宵燃灯娱乐。实际上中国人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节俗活动重点:春节贺岁、元宵张灯、清明祭扫、端午驱毒与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等,都各具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节俗文化中还包含饮食内容。元宵之夜要吃夜宵充饥,这个夜点心是汤圆,于是许多人便称汤圆是“元宵”,连《辞源》、《辞海》也都这么释义。前几年有人在上海《新民晚报》上撰文,指出元宵不是汤圆:汤圆是用水煮的,而元宵是炒的,根本不能沾水,外面只沾一层糖衣。不过现在都以汤圆替代那种炒的“元宵”。

元宵节可谓是中国人的“嘉年华”(狂欢节)之夜。月光下、灯光下,盛装男女乐而忘返,是古代人一年中最快乐的节日。尤其是女性,平日养在深闺,不能随便出门;惟元宵之夜,却可以随意走动,嬉笑不禁。更在于元宵之夜男女相聚无人干涉,这就成为青年男女间谈情说爱的好辰光:“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古时元宵之夜就多有有情男女约会。从这一点上看,有点像西方的“情人节”了。

阅读点拨

元宵诗词篇4

谜底:元宵谜

谜题:一夜鱼龙舞 (民俗风俗词语)

谜底:元宵灯会

谜题:新春佳节话元宵 (报刊名)

谜底:半月谈

谜题:婚期定在元宵后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谜题:煤球和元宵一样 (打一成语)

谜底:混淆黑白

谜题:元宵 (打一成语)

谜底:一朝一夕

谜题:元宵节后捷报多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谜题:元宵同返家 (打一成语)

谜底:众望所归

谜题:元宵之后柳吐芽 (打一成语)

谜底:节外生枝

谜题:万家灯火闹元宵 (电影名)

谜底:不夜城、乡情

谜题:灯谜会猜庆元宵 (古文句)

谜底:破题儿第一夜

谜题:元宵莫来缠·上楼格 (篇目)

谜底:望勿纠正

谜题:元宵灯火已阑珊 (谦辞礼貌用语)

谜底:望多关照

谜题:观赏元宵灯谜 (打人名二)

谜底:张节、文虎

谜题:小毛头约会:元宵节晚八点 (诗词句)

谜底:少年十五二十时

谜题:元宵 (诗词句)

谜底:数问夜如何

谜题:元宵前后 (诗词句)

谜底:十四为君妇

谜题:元宵春灯 (网络电脑词语)

谜底:节点

谜题:欢欢喜喜做元宵 (音乐词语)

谜底:快节奏

谜题:离别四十年,本聚在元宵。 (打字一)

谜底:舞

谜题:元宵虎会 (打字一)

谜底:夤

谜题:元宵节后 (打字一)

谜底:完

谜题:元宵节后东陵行 (打字一)

谜底:院

谜题:元宵前后共团圆 (打字一)

谜底:期

谜题:元宵前后共相聚 (打字一)

谜底:期

谜题:举头望明月 (打一词语)

谜底:仰光

谜题:十五的月亮悬庭前 (北京地名)

谜底:圆明园

谜题: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打一财经词语)

谜底:调资

谜题:元旦元宵捷报频传 (打一成语)

谜底:节节胜利

谜题:高台对映月分明 (打字一)

谜底:昙

谜题:层云隐去月当头 (打字一)

谜底:屑

谜底:

谜题:家家迎元宵 (学校用语)

谜底:第二节

谜题:白糖梅子真稀奇 (打一食物)

谜底:元宵

谜题:赶制元宵闲不住 (五字口语)

谜底:忙得团团转

谜题:元宵节前后 (现代小说)

谜底:二月

谜题:元宵回暖 (韵目带数)

谜底:十四寒

谜题:元宵之夜遇徐娘 (《射雕英雄传》人物)

谜底:胖妇人

谜题:正月十五晨炊忙 (中骊双珠)

谜底:元宵·早点·火烧

谜题:正月十五打牙祭 (打一成语)

谜底:一年一回

谜题:十五日 (打字一)

谜底:胖

谜题:元宵出门赏灯 (常言俗语)

谜底:外行看热闹

谜题: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 (节日纪念日)

元宵诗词篇5

高台对映月分明 (打字一) 谜底:昙

层云隐去月当头 (打字一) 谜底:屑

家家迎元宵 (学校用语) 谜底:第二节

白糖梅子真稀奇 (打一食物) 谜底:元宵

赶制元宵闲不住 (五字口语) 谜底:忙得团团转

元宵节前后 (现代小说) 谜底:二月

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 (节日纪念日) 谜底:元宵节

此时此地 (剧目) 谜底:元宵谜

一夜鱼龙舞 (民俗风俗词语) 谜底:元宵灯会

新春佳节话元宵 (报刊名) 谜底:半月谈

婚期定在元宵后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煤球和元宵一样 (打一成语) 谜底:混淆黑白

元宵 (打一成语) 谜底:一朝一夕

元宵节后捷报多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元宵同返家 (打一成语) 谜底:众望所归

元宵之后柳吐芽 (打一成语) 谜底:节外生枝

万家灯火闹元宵 (电影名) 谜底:不夜城、乡情

灯谜会猜庆元宵 (古文句) 谜底:破题儿第一夜

元宵莫来缠·上楼格 (篇目) 谜底:望勿纠正

元宵灯火已阑珊 (谦辞礼貌用语) 谜底:望多关照

观赏元宵灯谜 (打人名二) 谜底:张节、文虎

谜题:元宵虎会 (打字一)

谜底:夤

谜题:元宵节后 (打字一)

谜底:完

谜题:元宵节后东陵行 (打字一)

谜底:院

谜题:元宵前后共团圆 (打字一)

谜底:期

谜题:元宵前后共相聚 (打字一)

谜底:期

谜题:举头望明月 (打一词语)

谜底:仰光

谜题:十五的月亮悬庭前 (北京地名)

谜底:圆明园

谜题: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打一财经词语)

谜底:调资

谜题:元旦元宵捷报频传 (打一成语)

谜底:节节胜利

谜题:高台对映月分明 (打字一)

谜底:昙

谜题:层云隐去月当头 (打字一)

谜底:屑

谜题:家家迎元宵 (学校用语)

谜底:第二节

谜题:白糖梅子真稀奇 (打一食物)

谜底:元宵

谜题:赶制元宵闲不住 (五字口语)

谜底:忙得团团转

谜题:元宵节前后 (现代小说)

谜底:二月

谜题:元宵回暖 (韵目带数)

谜底:十四寒

谜题:元宵之夜遇徐娘 (《射雕英雄传》人物)

谜底:胖妇人

谜题:正月十五晨炊忙 (中骊双珠)

谜底:元宵·早点·火烧

谜题:正月十五打牙祭 (打一成语)

谜底:一年一回

谜题:十五日 (打字一)

谜底:胖

谜题:元宵出门赏灯 (常言俗语)

谜底:外行看热闹

谜题: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 (节日纪念日)

谜底:元宵节

谜题:此时此地 (剧目)

谜底:元宵谜

谜题:一夜鱼龙舞 (民俗风俗词语)

谜底:元宵灯会

谜题:新春佳节话元宵 (报刊名)

谜底:半月谈

谜题:婚期定在元宵后 (打一成语)

谜面:从小浑身白,长大变毛色,若要分男女,看它头顶就晓得。 (打一动物)

谜底:鸡

谜面:顶上红冠戴,身披五彩衣,能测天亮时,呼得众人醒。 (打一动物名)

谜底:公鸡

谜面:头戴珊瑚笔架,身穿五色衣裳,一声高唱,日出东方。 (打一动物)

谜底:公鸡

谜面:一朵红花头上戴,一件花衣身上盖。天还没亮就起床,唱得太阳升起来。 (打一动物)

谜底:公鸡

谜面:头上一朵红花开,花衣不用剪刀裁。虽然不是英雄汉,一声叫起万门开。 (打一动物)

谜底:公鸡

谜面:稀奇稀奇真稀奇,外生骨头里生毛,有朝一日稀奇转,里生骨头外生毛。 (打一动物)

谜底:雏鸡

谜面:小小哥儿嗓子妙,早上昂头把鸣报。 (打一动物)

谜底:公鸡

谜面: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亥 (打一成语)

谜底:鸡犬不留

解析:“酉戌”对应的生肖是“鸡狗”。

谜面:个子不高,全身长毛,站着不走,躺下乱跑。 (打一物)

谜底:鸡毛掸子

谜面:雀儿栖树间 (打一字)

谜底:鸡

谜面:树中栖鸟闻叽声 (打一字)

谜底:鸡

谜面:鸿江别后又重逢 (打一字)

谜底:鸡

谜面:又见伯劳向东来 (打一字)

谜底:鸡

谜底:喜出望外

谜题:煤球和元宵一样 (打一成语)

谜底:混淆黑白

谜题:元宵 (打一成语)

谜底:一朝一夕

谜题:元宵节后捷报多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谜题:元宵同返家 (打一成语)

谜底:众望所归

谜题:元宵之后柳吐芽 (打一成语)

谜底:节外生枝

谜题:万家灯火闹元宵 (电影名)

谜底:不夜城、乡情

谜题:灯谜会猜庆元宵 (古文句)

谜底:破题儿第一夜

谜题:元宵莫来缠·上楼格 (篇目)

谜底:望勿纠正

谜题:元宵灯火已阑珊 (谦辞礼貌用语)

谜底:望多关照

谜题:观赏元宵灯谜 (打人名二)

谜底:张节、文虎

谜题:小毛头约会:元宵节晚八点 (诗词句)

谜底:少年十五二十时

谜题:元宵 (诗词句)

谜底:数问夜如何

谜题:元宵前后 (诗词句)

谜底:十四为君妇

谜题:元宵春灯 (网络电脑词语)

谜底:节点

谜题:欢欢喜喜做元宵 (音乐词语)

谜底:快节奏

谜题:离别四十年,本聚在元宵。 (打字一)

元宵诗词篇6

元宵节,这是一个好日子!一个热闹的日子!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一个令人陶醉的日子!一个令人欢乐的日子!让我们一起来谈论谈论吧!

先来说说元宵节的习俗吧!有哪些呢?有吃元宵、送花灯、猜灯谜、踩高跷、耍龙灯……好多好多好玩的游戏呢。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猜灯谜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猜灯谜不仅有趣,还可以培养语言能力呢?你们呢?喜欢哪一个呢?

那么,元宵节有哪些诗句呢?欧阳修的元夕、崔液的上元夜、李商隐的诗曰、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还有李白的……有空一起去欣赏欣赏一下这么多古人写下的这些好诗好词吧!

怎么样?你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喜欢这个热闹的元宵节呀?

一年级:靳淼

元宵诗词篇7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故有“闹元宵”之谓。在中国历史上,元宵放假从一天、三天,到五天、六天,最长的有放假十天的(《中国风俗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6页)。

元散曲里的元宵篇不少,仅张可久一个人就写了近十首。就内容而言,元宵曲大致可分两类:或表现“闹在元宵”,或表现“爱在元宵”。不少篇章又是两兼的。

比较客观地描写元宵节俗和节日气氛的,可举无名氏的【中吕・迎仙客】《十二月》中的《正月》:“春气早,斗回杓。灯焰月明三五宵。绮罗人,兰麝飘。柳嫩梅娇,斗合鹅儿闹。”(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1681页)曲中讲到元宵节气、节日媚物(柳与梅)、节日景物和其间穿着节日盛装的人。人们闹元宵,鹅儿也来参与也来“闹”:人们斗鹅玩。这元宵,如何能不热闹!

斗鸡鸭鹅等家禽以为玩乐,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民俗游艺。晋葛洪《西京杂记》卷2有云:“鲁恭王好斗鸡鸭及鹅雁。”元代人普遍饲养鹅鸭,南戏曲子里竟有【鹅鸭满渡船】的牌子。上曲“斗合”一词令人关注。斗合斗合,斗是为了合,“合”即是“和”,斗出一片祥和的气氛来。

无名氏作品虽然每每排在集子的最后,其实时代并不一定在后。其作品在当时一定传唱不已,故人名不留作品却留存了下来。

另一位无名氏的【越调・斗鹌鹑】《元宵》,是五曲组成的一个小套。兹略举数句如下:

……元夜值,风景奇。闹嚷嚷的迓鼓喧天,明晃晃金莲遍地。(【斗鹌鹑】)香馥馥绮罗还往,密匝匝车马喧阗,光灼灼灯月交辉。满街上王孙公子,相携着越女吴姬。(【紫花儿序】)拼却醉频斟绿蚁,恣赏玩朱帘挂起。歌舞动欢声笑喜,一任铜壶漏滴。(【金蕉叶】)但愿岁岁赏元宵,则这是人生落得的。(【尾】)(《全元散曲》1834页)

锣鼓喧天,车水马龙,小姐闺秀带着馥郁的香气、踩着三寸金莲出门,男儿女儿们这一夜可以手拉手行进。灯光月辉,元宵是一个不夜天呵!特别是最后一句说得有意思:“则这是人生落得的”,全然是老百姓的口吻。人生落得赏元宵,人生落得过佳节。这“落得”,今天一般作“乐得”。

马致远【仙吕・青哥儿】《十二月》里也有写“元宵”的一首:“春城春宵无价,照星桥火树银花。妙舞清歌最是他,翡翠坡前那人家,鳌山下。”之所以对“他”这等关注,因为“他”歌喉清畅舞姿美妙,暗暗地跟了去,原来他住在“翡翠坡”前,“鳌山”的下面!寥寥数语,大得辛弃疾“那人”之意蕴。

元代元宵真正是“火树银花”的。据说当时大都丽正门外有棵大树,让忽必烈封为“独树将军”,每年元正、元宵,树上挂满各色花灯,高下错落,远远看去像一条冲天的火龙(陈高华、史卫民《中国风俗通史・元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397页)。

堪称元散曲第一人的张可久,写过多首元宵曲。有小令【沉醉东风】《元夜》、【天净沙】《元夕》,还有【普天乐】《元夜即事》,有用两支相连的带过曲形式【齐天乐过红衫儿】,写了“情人节”实录的《元夜书所见》,更有三支连用的【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富山元宵赏灯》,有写自己情感的,有写他人景象的,立场不同,风格各异,颇有看头(《全元散曲》,763、774、802、803、829、875、950页)。其【天净沙】《元夕》纯写元宵节景象:“金莲万炬花开,玉梅千树香来。灯市东风暮霭。彩云天外,紫箫人倚瑶台。”还有虽不以元宵为题却提到元宵的,如“撺断着小丫鬟舞元宵迓鼓”(【双调・折桂令】《幽居次韵》);描写钱塘繁华热闹的“楼上楼直侵九霄,人拥人长似元宵”(【双调・折桂回】《钱塘即事》)。

元散曲元宵篇的节日习俗描写十分丰富。

国人过节每每以饮酒为乐,元宵自然更不能例外。“拼却醉频斟绿蚁”“共饮流霞”“停杯献曲紫云娘”等等曲句,为我们描述了这一风习。张可久《元夜宴集》《元夜小集》,篇名即给我们传递了这一消息。

曾瑞散套【黄钟・醉花阴】《元宵忆旧》首曲云:“冻雪才消腊梅谢。却早击碎泥牛应节。柳眼吐些些。时序相催,斗把鳌山结。”寥寥数语,已含两项元宵节俗。“击碎泥牛应节”,老百姓每每在春耕前的春社上制作泥牛,或将泥牛头套在人的头上,表演御牛耕作的场面。元散曲告诉我们:至少在元代,春社习俗已经和元宵习俗融合,或者说,春社习俗已经融入元宵节俗,让元宵慢慢取代了春社的一些功能。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融合,是因为两个日子非常近。钟嗣成【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四时佳兴・春》里就说过:“元夜过,社日临,中和近。”这就是为什么元宵节有这么明显的农耕色彩的缘由了。

结鳌山是唐宋时代开始的元宵节俗。“鳌山”是一种灯景,人们堆叠彩灯,加以神仙动物形象,做成山的形状。《雍洛灵异小录》云:“唐朝正月十五夜……山棚高百馀尺。”山棚又名鳌山、灯山、彩山、山车等。以彩绸结为山形,上悬彩灯为饰,下面是车轮,可巡回展示。宋人向伯恭【鹧鸪天】《上元》词有“鳌山宫阙隐晴空”句。元人郑玉《元宵诗》有“对簇鳌山十万人”,观赏者可谓人山人海。

元宵散曲里有不少描写了元宵节的“鳌山”,有的作“鳌峰”。周文质散套《元宵》里有“行至侵云鳌峰下”句,可见所结鳌山非常的高,高耸入云。曾瑞《元宵忆旧》“斗把鳌山结”,一个“斗”字告诉我们:当时的鳌山制作还互相比赛,争奇斗艳。

在“鼓吹喧天”“光灼灼灯月交辉”等泛泛的节日气氛描绘中,有这么具体的习俗记录,对于节日文化传承,功莫大焉!《元史》卷175《张养浩传》记载,元英宗时,“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有人提醒应该注意火警(《中国风俗通史・元代卷》,397页)。

这样的“斗”鳌山的习俗,至今保留在韩国、日本的元宵节庆活动中。日本群马县至今流传的元宵“鸟追祭”,鳌山装帧在卡车上,四个社区派出的四辆卡车汇集于十字路口,先比“硬件’――装帧,再比“软件”――特技,整整要“斗”一个通宵。这与中国现代节日游行中的彩车,都可谓是鳌山的现代变形。

还有一些元宵节俗,到元代却有所衰微。如南北朝《荆楚岁时记》所记:“今州里风俗,望日祭门”,“其夕迎紫姑神以卜”。祭门、迎紫姑的风俗,在元散曲里无见,即使一些地方还会有,恐怕也不大盛行。

元散曲在节日文化传承上的首要贡献,在于如实地记录下了传统节日习俗的兴衰存废。节日诗词曲,是我们的祖先为他们的后人写在文学上的文化备忘录。

正月十五元宵节,堪称中国人的“情人节”。

但是宋代以前的元宵节,还不怎么看得出男女两际的风俗来。宋前的“情人节”,是由三月三上巳节承担的;宋代开始上巳节消沉,上巳男女交往的节日主题,便由其时间上邻近的两个节日――元宵和清明――分担了。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花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堪称宋代元宵恋歌之代表。

朱淑真是位多才多艺的女词人,她婚姻不幸福,幸好她有情人。她每于元宵等节外出,会情人。关于元宵,她还有一首《元夜》诗:“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可以与【生查子】词互为印证。

因为有套曲这样规模宏大的韵文体,元散曲里的元宵恋歌回环缠绵,往往比宋词的表现更加畅达淋漓。

曾瑞曾经作有杂剧剧本《才子佳人误元宵》,今已不存,散曲《元宵忆旧》写的却正是“误元宵”的故事:

【喜迁莺】畅豪奢,听鼓吹喧天那欢悦。好教我心如刀切。泪珠儿h不迭,哭的似痴呆。自从别后,这满腹相思何处说?流痛血,瑶琴怎续,玉簪难接。

【出队子】想当初时节,那浓欢怎弃舍?新愁装满太平车。旧恨常堆几万叠。若负德负恩天地折!【神仗儿】(略)

【挂金索】……对景伤情,怎捱如年夜。灯火阑珊,似万朵金莲谢。车马阗阗,赛一火鸳鸯社。

【随尾】见他人两口儿家携着手看灯夜,教俺怎生不感叹伤嗟?尚想俺去年的那人何处也!(《全元散曲》,500页)

真个是放大了的、元曲版的“去年元夜时”!连人称都已经用第一人称,与戏剧一样已是“代言体”了,只要增加故事悲欢离合的情节起伏,搬上舞台即可表演。有此基础,曾氏写杂剧《才子佳人误元宵》,应当是不困难的。

元曲版“去年元夜时”,比宋词体制更小的也有:

年时节,元夜时,云鬓插小桃枝。今年早,不见你。泪珠儿,滴湿了春衫儿。(无名氏【商调・梧叶儿】《十二月》)(《全元散曲》,1724页)

元宵夜有找不到“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也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

周文质套数《元宵》,调寄【大石调・青杏子】,正是“那人却在”的元曲版:

明月镜无瑕,三五夜人物喧哗。水晶台榭烧银蜡。笙歌杳杳,金珠簇簇,灯火家家。

【幺】命文友步京华,看天涯往来车马。(略)

【好观音】见一簇神仙香风飒,春娥舞绛烛笼纱。一个多俊多娇好似他(她)。堪描画,笑吟吟重把金钗插。

【幺】行至侵云鳌峰下,却原来正是俺那娇娃。怕不待根(跟)前动问咱。人奸诈,拘钤(谨)得无半点风流暇。

【尾】刚道了个安置都别无话。意迟迟手拈梅花,比梦中只争在明月下。(《全元散曲》,560页)

在一群天仙般舞蹈着的“春娥”中,男主人公发现有一位像他的“她”,多俊多娇,堪描堪画,待走近了一看,果然是她!本想她会迫不及待上前相认,不料她矜持拘谨,与去年的“风流”样子判若两人,真是人心“奸诈”不可测呵!和多少次梦中的情景比,只多了头顶上的一轮明月。

曲子到这里戛然而止。周曲比辛词多走出一步:通了一声音问。最后到底怎样?男子见了“去年人”却发现已不似“去年人”,究竟为了什么?曲家恐怕是有意卖关子,弄了个不了了之。

元宵节的男女自由交往,自然是人心所向往的,但是,这一类感情又往往不牢靠、不稳固,类似于今天所谓的“”。于是,这类感情又给人带来了困惑和不安。

张可久的《元夜书所见》就是这样的一首元宵恋歌:

红妆邂逅花前,眼挫秋波转。相怜,天,愿长夜如年。看鳌山尽意儿留连。俄延。翠袖相扶,朱帘尽卷。妙舞清歌,袖垂肩。香尘暗绮罗,小径闲庭院。回步金莲。

半掩芙蓉面,慢拈桃花扇。月团圆,共婵娟。无计相留恋。遇神仙,短因缘。回首蓬莱路远。(【齐天乐过红衫儿】)(《全元散曲》,829页)

小山绘声绘色地描画了一位邂逅的小红妆。她眉目传情,灯山流连,载歌载舞,引郎回返。她手持桃花扇并不是为了扇风,而是“美人并来遮面”,遮盖她的羞涩。男欢女爱,值此佳期;可是,两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天地,故不能够流连忘返。这只能是一段“短因缘”,姑且把它当作蓬莱仙岛“遇神仙”吧!

这样的爱情经历,不正是朱淑真的“新欢入手愁忙里”?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蓬莱路远”,还会再来么?清醒地知道,不太可能了,却还忍不住“回首”再三。曲子很到位地描摹了“”男女的繁复心绪。

元宵恋的主动权每每在女性手里,这首小山曲表现得很充分。是她首先对男子眉来眼去,在灯影里歌舞并作,延俄良久,最后在前面引路,这才成就好事。当然,她也是懂得“无计相留恋”的游戏规则,不会死缠烂打。

原来上巳节俗的男女交往里,就是女性主动。《诗经》里的《溱洧》篇,描写的正是郑围的溱洧两河边三月三男女恋爱大集会,由女子向男子发出邀请,发出爱的信号。所以朱熹在《诗集传》里,称《溱洧》为“女惑男之语也”。

宋元以降的元宵节承袭了这样的习俗,给予女性意愿以极大的尊重。在元代,甚至“元宵”一词,亦成为男女欢爱的代指。白朴的杂剧《梧桐雨》第一折,唐明皇有这么一句说白:“寡人自从得了杨妃,真所谓朝朝寒食,夜夜元宵也。”意思是他天天在过“情人节”。

正月十五是歌舞文艺活动十分集中、十分活跃的时点。

在中国的历史上,自唐代开始,元宵节一直是朝野两面进行踏歌的一个日子。踏歌是一种“相抱聚蹈”“踏地为节”的集体歌舞活动,它的特点是用踏步来加强歌拍,反复歌唱一调,或以鼓乐伴奏协调。在踏歌中,产生了一批节奏鲜明、曲体规则的乐曲,也造就了一种“调同词不同”的歌唱风格。《旧唐书・睿宗纪》中所记录的踏歌事,正是正月十五日在京城安福门外举行的:“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唐玄宗还曾命诗人张说撰写“元夕御前踏歌词”。宋代《武林旧事》卷2“元夕”条所记的李员房诗中,有“人影渐稀花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句,可见是一夜踏歌到天明。至今,中国一些地方的元宵秧歌还有叫“踏歌”的,如长城脚下的河北省蔚县。

元代元宵“迓鼓”歌舞是对此前踏歌的一种继承。

马致远【青哥儿】曲里“妙舞清歌最是他,翡翠坡前那人家”,说明行元宵歌舞者多是一般的百姓女子。无名氏套曲《元宵》里“歌舞动欢声笑喜,一任铜壶漏滴”,说明与宋代“踏歌声度晓云边”一样,也是一夜狂舞到翌晨。周文质曲中“见一簇神仙香风飒,春娥舞绛烛笼纱”,在高耸入云的鳌山下,在紫绛红的灯笼下翩翩起舞的“春娥”们,像煞一群神仙女子,其中,就有他的心上人。张可久曲里“妙舞清歌,袖垂肩”的那位小“红妆”,自对男子有着大大的吸引力。元宵歌舞,是女性展示自己美丽的绝好平台。散曲里的这些歌舞娘们,自是唐代“踏歌娘”“踏谣娘”的后继。

元代的元宵歌舞,是由“迓鼓”伴奏进行的。

散曲中多处写到的“迓鼓”,是元代民间的一个乐曲。官府有“衙鼓”,民间仿效其节奏,讹作“迓鼓”。元宵大行迓鼓,北杂剧曲牌里即有【村里迓鼓】一款。

无名氏《元宵》套有“闹嚷嚷的迓鼓喧天”。张小山《幽居次韵》的“撺断着小丫鬟舞元宵迓鼓,摸索着大肚皮装村酒葫芦”,记载了元宵社火中的两项表演:跳“迓鼓舞”和装酒醉的滑稽表演。“小丫鬟”云云,表明跳迓鼓舞者多为年轻女性,与前朝由“踏歌娘”元宵行踏歌的做法一脉相承。而且,这里径直称“元宵迓鼓”,如果说“村里迓鼓”突出了行迓鼓的地域,那么“元宵迓鼓”凸显的是其时点。

元代“元宵迓鼓”,是其前代“元宵踏歌”与其后代“元宵秧歌”之间的中介。至今,北中国广大地区元宵节大演秧歌,人们不明白北方不种水稻,没有“秧”,何以秧歌如此盛行。据笔者推测,或者其“秧歌”之谓,正是“迓鼓”之音的讹转。

元宵诗词篇8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上一篇:绕口令练习范文 下一篇:兰亭序的作者是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