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文言文范文

时间:2023-12-13 15:05:19

嫦娥奔月文言文

嫦娥奔月文言文篇1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伦理价值、人文精神、民族气韵的耀眼光芒。《嫦娥奔月》中想象丰富,情节曲折,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维度、多视角、多层面地认知、感悟、品鉴,学习富有审美意蕴的神话故事。

一、以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催化剂。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积极阅读、探究、品鉴,进行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教学《嫦娥奔月》时,我们要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品鉴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在神奇、美丽的神话故事中获取更多的审美体验。

如教学《嫦娥奔月》时,我一边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为学生播放中国歌剧院根据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创作的充满时尚元素的歌舞剧《嫦娥奔月》,一边根据剧情用画外音的形式给学生讲解后羿射日、西王母赐药、逢蒙偷药、嫦娥奔月等剧情。学生美美地享受了这顿用歌舞的形式演绎的神话故事大餐后,急于走进文本。随后,我为学生播放了我国青年笛箫演奏家陈悦演奏的具有古典韵味的《嫦娥奔月》,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中学习文本。

二、以诵读理解文本

《嫦娥奔月》完整的故事情节,学生们在我播放的中国歌剧院话剧团演员用歌舞的形式演绎的《嫦娥奔月》中已经掌握,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以诵读悟情,以深读促进对文本的理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外在表现,进而探究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并在此过程中陶冶情操、荡涤灵魂。

根据文本内容,我随意点四位同学按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分别朗读后羿射日、西王母赐药、逢蒙偷药、嫦娥奔月四个故事。之后,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分别对上述四位同学的朗诵从情感、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使学生得出朗诵这篇课文的正确方法: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凄美、凄婉;朗读后羿射日这一片段时首先应该是语调深沉、语速缓慢,其后转为语调欢快,语速不急不缓;朗读西王母赐药这个片段时,应该是语调平稳,语气喜悦,语速稍快;朗读逢蒙偷药这个片段时,语调沉重,语速由缓慢转为快速;朗读嫦娥奔月这个片段时,语调应由低沉、凄美、哀婉转为痛苦、焦急,语速缓慢。诵读方法总结出来后,学生们情绪高昂,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他们抑扬顿挫的朗读声:“相传在远古的时候……”

三、以补写提升读写能力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中呈现的残缺、空白的部分,最容易引发读者的想象、补写、再创作的热情,并使读者在这种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获取极大的再创造审美体验。所以,教学《嫦娥奔月》等课文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调动学生深品细究、完善文本的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完善文本的再创作活动,继而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如教学《嫦娥奔月》时,我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深刻感知课文内容后,开展小组讨论。

1.课文中有哪些地方是作者没有完全交代清楚的?我们是否可以为之补一补、填一填?

2.请比较一下,是我们补写的文章好还是原文好?

学生们听说自己也能当小作家,兴趣倍增,不一会儿就在文本中找到了后羿寻妻等内容,并进行再创作。随后,在学生们的再创作汇报朗诵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后羿、嫦娥、逢蒙等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均有独到之处。我让学生将《嫦娥奔月》的原作与再创作的作品进行比较,很多学生都有独特的见解。

综上所述,《嫦娥奔月》等有关神话故事的课文的教学,不在于教给学生有关神话故事的诸多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神话故事的兴趣,在这种兴趣被大大激发的时候,再教给学生阅读、探究、品鉴的方法。如此,才可以引导学生置身于神话故事特定的、美丽神奇的情境之中,多维度、多层面、多视角地感知文本的审美意蕴,并与文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物情感产生共鸣。

嫦娥奔月文言文篇2

传说仍一代代的向下流传,人们还是记得那个叫做嫦娥的天仙故事,还在期望这个演绎着“飞天”传说与“奔月”计划的浪漫国度能够圆自己的飞天梦。1969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在月亮上存有诸多故事的中国人再次打开思想的记忆,中国人明白了千年的传奇可以成为现实。于是一代代的科学巨人开始了忙碌,开始了没日没夜地钻研,开始了拿起科学的武器武装中国的实力。也许没有丰厚的待遇,没有先进的仪器,但是那一代人,那几代人,用执着,用奋斗,用勇气告诉世界:中国,行。他们不是明星,却是辉映这皎皎明月的科技之星;他们不迷神话,却将美丽神话变成了动人的现实。我们或许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不该忘却他们,是他们数十年默默奉献,架起了“嫦娥”38万公里迢迢奔月路,拉近了中国人与太空的距离。从“两弹一星”到“载人飞船”,再到“探月工程”,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托起了中华民族“飞天”与“奔月”的梦想。

37年前,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轨道,茫茫夜空中,人们通过肉眼就能看到“东方红一号”在缓缓运行,耳旁仿佛能听到清脆的《东方红》乐曲声。

还记得神州五号飞天,震惊世界,让外国人摘下自己的眼睛开始好好审视当今的中国的发展。2004年初,随着绕月探测工程正式开始实施,“嫦娥一号”,这个美丽的名字就吸引着无数关注的目光。而如今嫦娥奔月,奔出了世界的速度,外国人开始拿起放大镜仔细研究中国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力。沉寂了几十年的月球不寂寞。中国人描绘了几千年的美丽“嫦娥”将再次带去地球人的“问候”:月球,你好吗?

很欣赏在直播的时候,没有任何的解说,只能听见工作人员随时汇报飞船的状态,我们竖起耳朵聆听每一个汇报。此时任何语言的解释都是苍白的,此刻的我们只需静静看着属于中国的骄傲翱翔在太空,静静的感受这个神圣的场面和时刻,也许是宁静的,但内心早已失去了平静,心跳伴随着整个飞船的升空。“10、9、8……”扬声器里传来最后的读秒声,大厅里一片安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点火!”“起飞!”巨大的显示屏上,乳白色的火箭喷射出桔红色的熊熊火焰,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腾空而起。承载着13亿人民的期望,在世界人民的关注下,嫦娥一号开始奔向另一个星球。

嫦娥奔月文言文篇3

一直很喜欢听故事,因为记忆中的童年因故事而多了几许快乐与希冀。也觉得自己算是会讲故事的,常常能讲得孩子的表情跟着情节的变换而变化。但就是觉得自己教不好故事,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从教学内容来看,主观上总觉得故事大多浅近易懂,学生一读就明白,没什么好教的;二是从教学目标来看,大多有“复述课文”或“讲讲这个故事”的要求,课堂上即使花了一定的时间,也很不容易达成;三是从教学方式来看,受故事情节的制约,往往只能顺应故事发展之路展开师生对话,从细节描写中去体会人物情感品质等,容易落入俗套,引起学生品读疲劳。

这样的感觉多年来一直根植于心底,直到我上《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迫使我重新审视故事之于语文学习的价值,之于学生成长的意义,才彻底改变。

一、故事之于学生是什么?

通俗来看,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而作为教材选编的故事,一般指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或流传很久的传说,是封存着民族密码的集体记忆。

这样的故事之于学生学习,首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故事基于集体创作而口耳相传,是绽放在唇齿之间的文化奇葩,烙印着千百年来民族的气质、精神与智慧。学习这样的故事,有利于学生了解民族的过去,传承民族的文化,进而能有担当地展望民族的未来。

其次,这样的故事是学生语文学习需要的一种载体。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这样被选编为教材的故事针对学生学习心理特点,情节丰富生动,跌宕起伏,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趣。同时,这样的故事往往具有高度幻想性,能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细微准确,想象更加斑斓、开阔。另外,很多故事语言生动鲜活,蕴藏着谐音、韵语、对仗、夸张等丰富的语言形式,堪称民族语言的天然博物馆,非常适合让学生听、读、讲。

再次,这样的故事能给予学生精神的滋养。故事总是以叙述的方式讲述“不为人知的秘密”,并阐发某种道理或传递动人的情感,传扬着民族精神所弘扬的诸如勤劳善良、智慧勇敢、舍己为人、坚持正义、不畏邪恶等主流价值,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为今天的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重要滋养。而且,因其有着故事的外壳,其中所蕴含的“道”更易同学生的已有经验碰撞,或同化,或顺应,或启迪,或纠偏,成为学生一生的精神底子。

由此,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角度,故事之于学生都生发着特别的教育价值。于是,故事就是语文的内容,就是学生学习的内容,甚至可以成为课程。

二、这是个怎样的故事?

《嫦娥奔月》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着教育意蕴的古老而优美的神话故事。教学之前,我习惯性地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审视,揣摩这是个怎样的故事。

作为读者,从文学品读的角度,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神话故事,主要讲述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吞下了长生不老药升天成仙,从此与亲人分离的感人故事。文中既有后羿射日的壮观场面,又有逢蒙威逼嫦娥交出仙药的惊险情节,更有嫦娥义无反顾吞药奔月的感人场景,展现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洋溢着善良正直、机智勇敢、舍己为民的人文情怀,让读者深深感动于文本蕴含的浓浓“情”意——爱民之情、夫妻之情、思念之情,也让读者对逢蒙这种奸诈贪婪之人充满鄙夷之情。

作为学生,从文本阅读的角度,故事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孩子们喜欢读也喜欢听。他们能通过阅读自主品悟,了解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明白嫦娥为什么要奔月,是怎样奔月的,奔月的结果又怎样,初步感悟到嫦娥不仅仅是美女,更是一位舍己为人的神女。但对于第5自然段这样浓缩的语言,第6自然段这样饱含“美”的丰赡意蕴的画面,第7自然段这样感人至深的场景,学生的自主体悟应该不会很深刻。

作为教师,从教材解读的角度,故事洋溢着人性美,引导学生充分品读感悟,对嫦娥美丽善良、正直无私、自我牺牲的精神获得较深的体悟是这课教学目标之一。同时,故事情节生动,感情真挚动人,而且语言有很多可深化延展的浓缩点,是学生学习复述课文的良好凭借,值得把握并积极利用。此外,“嫦娥奔月”那段场景描写,学生初读起来会觉得很美,而要让学生感悟到美的背后还蕴含着嫦娥深深的留恋,意味着从此天地两相隔的清冷凄美,这种震慑人心的悲剧色彩,可能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学生才能体悟得到,是个难点。

三、该怎样教这个故事?

这两年,我校在“践行精教多学、创生人本课堂”的探究之路上摸索,在实践与思考中得到了这样的信念:永远相信——我们的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在零起点开始预设。薛法根老师曾讲过一句很实在又很精辟的话:“语文课要做语文的事,小学老师要做小学老师的事,这节课要做这节课的事。”我想,我该做的就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原点,让“我教课文”向“学生学语文”美丽转身——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学完后获得的不仅是“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民的精神”,更经历了语言实践,习得了语言,悟得了言语表达的形式,获得了语文的方法,让这一课的语文教学价值得以完整体现。

我们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该用在刀口上。揣摩品读中,我发现教材选编的这个故事内容丰富,可能是出于篇幅不能太长的考虑吧,编者采用的语言很简洁。显然,经典语言的学习不是这篇课文的长处,没必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体会、咀嚼、品味语言上。想到我们的孩子,听故事的时间和讲故事的能力都在不断萎缩,何不把这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说来听听,听后说说呢?于是,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既然这是个故事,那就讲讲吧——以“讲故事”为目标,又以“讲故事”为策略。

本设计是第二课时,教学主线就以讲故事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学习并运用概述、讲述、代述的方法之过程中,阅读理解课文,展开言语实践,感受故事主旨,受到精神濡染。

嫦娥奔月文言文篇4

中秋节自古就有,到如今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起源于哪个朝代我们或许不知,那我们知道中秋节最简短的来历传说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中秋节最简短的来历传说,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中秋节最简短的来历传说第一传说:唐高祖与“祝捷饼”

月饼传说较流行的观点是在唐朝。唐初,东突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渊委任当时著名将领李靖为北征总指挥,反击突厥,最终得胜。

李靖凯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当晚有吐鲁番人向李渊献饼祝捷。李渊其时正与群臣分享李靖胜利的喜讯,看到圆圆的祝捷饼十分高兴,笑对当空,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应该邀请月亮之神下凡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可口的胡饼。李渊遂将胡饼分给群臣,君臣一道品尝,赏月。据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由此而来,并由宫中传到民间。

第二传说:杨贵妃为“月饼”起名

在早期,人们并不把月饼叫“月饼”,其叫法很多。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饼。过去,汉人把生活在中国北方、西方的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统称为“胡人”,他们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饼,被汉人称为“胡饼”。这种饼圆圆的,糖馅、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么,胡饼又是如何改称月饼的?

有一年中秋节,李隆基和杨贵妃一起吃胡饼赏月,风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风雅,觉得胡饼一名不好听,想改个名字。但起什么名字好呢?一时想不出来。杨贵妃抬头一望,其时高悬空中的一轮圆月,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李隆基一听,连连拍手叫绝。“月饼”一名,由此叫出来了。

但这个传说似乎不靠谱,有这样的记载,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节赐饼给新科进士,当时此饼并不叫月饼。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饼仍不叫月饼的。

其实,在宋代,人们也不把月饼叫“月饼”,文人喜欢称之为“金饼”。在宋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尚没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才变浓,但多称之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饼”才正式定名,中秋节吃月饼风俗也广为流行。

第三传说:吃月饼与“杀鞑子”

在元未,天灾人祸连连,民不聊生,蒙古人对中原汉人的统治也更为严厉。为了奴化汉人,有的地方竟然规定,新娘的初夜权要献给主政当地的蒙古人。当时男人娶媳妇是不敢张扬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免被鞑子知道。为防止汉人造反,还不准民间私藏铁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汉人的不满,民间反抗情绪强烈,各地都在酝酿起义,相约“杀鞑子”,推翻元政权。当时公开聚会是行不通的,为了传递统一行动的信号,保证隐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便选择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将写有起义信号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通过这种传递方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势力。

第四传说:嫦娥奔月与“不老药”

嫦娥,原名姮娥,她是神话人物后羿的妻子。到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

嫦娥奔月有两种版本,一种版本是,嫦娥偷吃不老药奔月:“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长生不死药,贪心的嫦娥背着丈夫偷后吃后,跑到了月亮上,成为了月亮女神。

另一种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药:跟后羿学习射箭术的逢蒙听说后羿搞到了长生不老药,于是前去偷窃。逢蒙未能得手,恶从胆边生,欲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

中秋节的真正起源中秋节,又称仲秋节、祭月节、月娘节、团圆节、月光诞、月夕、秋节、拜月节、月亮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四大节日之一。

在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中,传说后羿从王母娘娘那里得到长生不死之药,准备和妻子嫦娥共同分享,但是却不巧被邻居看到了,他趁着后羿不在的时候准备强抢,嫦娥被逼无奈之下一个人吞下了药,飞升到了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失去了爱妻,只能每年在中秋月亮最圆的时候,摆下嫦娥最爱吃的圆饼(月饼)和圆圆的蛋以寄托相思之情,希望嫦娥能够回到自己的身边,团团圆圆。

当然那只是神话传说,而实际上中秋节最初起源于上古时代,是因为对于独特天象的崇拜,古人祭祀月亮而来。古人祭祀月亮,奉上祭祀,以求神灵的庇护,并且以此形成传统。最初是部落祭祀,到后来国家形成后也开始祭祀,到两汉时期,有人专门编撰了《周礼》,对中秋进行文字记载。

然后到了唐朝,开始把中秋节定为全国性节日,成为固定的节日。在唐都长安和洛阳,每到中秋节,皇帝和后妃、大臣们,先到宫门城楼,歌颂太平盛世,然后宣布昼夜不禁与民同乐,而后皇帝和后妃大臣宴饮,百姓们开始在各个大街猜灯谜、赏灯、放孔明灯、宴饮作诗等。唐朝国力强盛四夷来附,而后又把中秋的习俗传播到了四海。

到了宋朝,乃至之后的明清,中秋节正式成为大家共同的节日,并且日期定在农历八月十五。此后,中秋节随着华人往海外的迁徙逐渐传播出去,成为而今东亚和全球华人的共同节日。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的象征意义简述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也;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希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注意“和蔼可亲”,说话要“和颜悦色”,批评要“和风细雨”,夫妻之间要“和和美美”,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敬老

中秋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种文化生发于夏商周之时,并与古代养老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敬老、养老文化。《礼记》有言:“凡三王养老皆引年,月令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因为仲秋时节“月至四阴,阴已盛矣。时以阳衰阴盛为秋,人以阳衰阴盛为老。”三王顺应时令,于仲秋举行养老仪式,对身疲力衰的老人,赠予手杖行路,赐以糜粥饮食,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

嫦娥奔月文言文篇5

首先,有效的文本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字,你们凝视这个字,说说想到了什么?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月”。)

生:我想到了朦胧的月色,显得和谐宁静。生:我想到了皎洁的月亮挂在深蓝色的天空。

生:我想到了每当月圆的时候,也就是一家人团圆的时候。生:我想到了许多优美的描写月亮的诗歌。师:那你能说几句吗?

……

师:“月”在我们眼中,显得如此美妙。它有的时候,代表美满和团圆。但是有的时候,也预示别离、忧伤、凄凉……而当我们面对这中秋之夜的月(投影出示中秋满月图),总会想起一段动人的故事……

每个语文教师,都想在阅读课堂开始的那一刻,以尽快的速度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中来,让学生的感官第一时间作用于学习对象。于是,文本的导入便成了老师们所必须认真考究打磨的环节。于是,教学情境的创设,便成为了教师激发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浓厚兴趣的重要策略。很多时候,老师总是以优美动人的音乐,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图片,生动感人的语言描述等,给学生全新的体验,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一教学案例之妙就在于:从“月”之诗歌和凝月沉思,学生很自然地沉浸于月的优美与宁静之中,于是,学生对话文本的情境就展示在面前了。

其次,有效的朗读指导——

师:嫦娥一口吞下了仙药,预示着怎么样的结果?生:嫦娥吃了仙药,立刻就飞了起来,飞向了月亮?师:能够成为仙人,那不会死,不是很好吗?生:不是,嫦娥成仙了,她就离开了自己深爱的后羿。师:还离开了谁?生:离开了她爱着的那些自己接济过的乡亲们,离开自己温馨的家。师:嫦娥一直飞向月亮,越飞越远。可是,她依旧面向大地,面向(生:)她深爱的后羿和乡亲们。虽然此刻,碧蓝碧蓝的夜空和洒满银辉的郊野如此的美丽。但是,嫦娥此刻的心,你懂吗?生:难过、悲伤。师:如此的凄美,来读读课文第4小节。

很多的时候,教师所期待的学生精彩的朗读呈现,总是捉迷藏一样姗姗来迟,甚至不会出现。究其原因,其实学生没有感动于文字,没有在对话文字的过程中,产生与主人公和作者同步的喜怒哀乐,所以朗读只能给人“无病”之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看不到学生朗读水平因为老师的指导而有效提高的情况。因此,让学生用心、动情,是学生呈现出精彩朗读的前提。

教者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先引导学生直面嫦娥奔月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精美的同时,走进嫦娥的内心世界。感受嫦娥舍不得离开深情的大地,舍不得离开深爱的后羿,舍不得离开那洒满银辉的郊野、舍不得离开她接济过的人们……学生感同身受,有了充沛朗读情感奠基,学生朗读怎么能没有效果?学生一定会在那朦胧凄美的意境中,通过有效地朗读,与文章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再次,有效的课堂练笔——

师:嫦娥在遥远的月宫,凝望着她的后羿,凝望着她曾经生活过的郊野,凝望着美丽的人间。后羿和乡亲们呢?生:乡亲们和后羿一起也在凝望嫦娥,期待嫦娥能够回到美丽的人间,有很多话要说。师:他们要说什么?生:后羿跟乡亲们抓住了逢蒙,对他进行了狠狠地惩罚。他们要把这好消息告诉嫦娥。师:他们想告诉嫦娥的事情,仅仅这个吗?生:他们还要告诉嫦娥,现在人间非常幸福。人们过得很好。生:他们要告诉嫦娥,现在社会进步了,科技发达了,总有一天,后羿会去月宫与嫦娥相会。

……

师:是呀,想说的真是太多了。你们能不能替后羿和乡亲们给远在月宫的嫦娥写封电子邮件呢?字数不要多,100字左右吧!

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在文本字里行间走上几个来回。这样,慢慢地让学生将文本读透。对于一些文章虽然文字已经结束,但对于意味犹存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拓展。沿着作者的思路,拓展作者意犹未尽之处。于是,将阅读与练笔有效结合在一起了,这是延伸教材内容,深化教材主题的妙法。在这一案例中,可以设想,学生有了之前的与文本的深度对话,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时候,让学生练笔,可谓阅读与习作在课堂上和谐共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将“有效”作为教学流程设计和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语文素养在有效课堂的背景下不断优化和提高。

嫦娥奔月文言文篇6

中秋节传说作文范文一羿上射九日、下除六害,尧和普天下的人民感激不已,颂扬他的歌谣在民间四处传唱,但是,羿的心头却沉甸甸的,自己毕竟射杀了天帝的九个太阳儿子,不知道天帝能否原谅。羿特地宰了在桑林捕获的大野猪,把猪肉剁得细细的,制成肉膏,恭恭敬敬地端上天庭奉献给帝喾,想看一看帝喾对他的态度改变了没有,是否对他依旧亲密,依旧信任。

帝喾看也不看猪肉膏,闷闷不乐:“我不愿再看见杀生的事,也不愿再看见你。你和你的妻子住到下方去吧。”

羿谪居下界,夫妻俩成了凡人,他深感对不住妻子,便与嫦娥商议:“天上等级森严,在人间倒也逍遥自在。不过凡人终将一死,若要长生,就必须渡弱水,翻火山,登上昆仑,去向西王母求取不死灵药。”

西王母原来住在西方玉山的山顶洞穴里,有三只红脑袋、黑眼睛的青鸟轮番外出给她寻找食物,她长着老虎的牙齿、豹子的尾巴,披头散发,却佩戴玉簪,每当晨昏,踞于山头狂嘶猛吼。她掌管天灾、瘟疫、刑罚,也炼制、收藏不死灵药。黄帝退隐九重天外,西王母便迁居昆仑山,那时的她已化身为雍容华贵、仪态端庄的贵夫人。

昆仑山下有弱水环绕,弱水非但不能载舟,一片鸟羽落下亦会沉没。弱水外又有炎火之山,山上的火焰昼夜不息。羿凭着盖世神力、超人意志,越过炎山、弱水,攀上一万三千一百一十三步二尺六寸高的悬崖峭壁,在昆仑山巅的宫殿里拜见了西王母。

西王母钦佩羿的作为,同情羿的遭遇,取药慷慨相赠:“不死药是用不死树结的不死果炼制的。不死树三千年开一次花,三千年结一次果,炼制成药又需三千年。我收藏的药丸仅剩一颗了,两人分享俱可长生不老,一人独食即能升天成仙。”

羿如愿以偿,欢喜无限,回来与嫦娥约定,在结婚周年的日子共享灵药。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神仙也未能免俗。嫦峨经受不住天堂生活的诱惑,趁羿夜出待猎,独自吞下了药丸。

奇迹果真发生了,嫦娥渐觉身子失重,双脚离地,不由自主地飘出窗户,像氢气球一般冉冉飘升。上哪儿去呢?嫦娥思忖着:我背弃了丈夫,天庭诸神一定会责备我,嘲笑我;不如投奔月亮女神常羲,在月宫暂且安身。

嫦娥飘至月宫,才发现那儿出奇的冷清,空无一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隐《嫦娥》),她在漫漫长夜中咀嚼着孤独、悔恨的滋味,慢慢地竟化成了月精白蛤蟆。

中秋节传说作文范文二解除了十日并出的灾难,羿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去捕猎肆虐人间的怪兽。中原地区,以窒窳、封稀为害最烈。窒窳本是黄帝辖下的一国诸侯,不幸被贰负和危暗杀了。黄帝怜悯他无辜丧命,请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六大神医上昆仑山会诊,研制出不死神药使他死而复生。窒窳的命是捡回来了,却完全迷失了本性,刚一醒来,就连滚带爬地窜下山,一头扎进弱水,变成了一条龙首虎爪、号声如婴儿啼哭的吃人怪兽。羿深入窒窳巢穴,仅一箭,就令它死了第二回,这一回是死有余辜。

在中原的桑林还有一头獠牙如戟、力胜百牛、铁骨铜皮的大野猪封稀;封稀横冲直撞,拱毁庄稼、村落,所经之地顿成废墟。羿左右施射,刺瞎野猪双睛,将它生擒活捉。

诛杀窒窳、捕获封稀之后,羿转战南方,在寿华之野追及凿齿。凿齿人身兽脸,它的杀人利器是突出嘴外的两根五六尺长、形似凿子的牙齿,为了应付弓箭,它特地带上一面巨大而坚固的盾牌,它至死也没弄清楚,羿的神箭是如何穿透盾牌,扎进它心窝的。

修蛇盘据洞庭湖,掀波作浪,覆舟无数,吃人无数。它风闻神射手羿已至南方,便潜伏湖底,销声匿迹。万顷波涛掩盖妖踪,羿的神奇射技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他毅然舍弓持剑,跃入深不可测的大湖,历千险万难,终于在滔天白浪中剑断长蛇;洞庭湖水,竟给蛇血染红了一半。

北方,九头怪九婴仍在凶水一带喷火吐水,淹乡焚城;东方,巨型鸟大风仍在青丘之泽掀起狂风,毁屋拔树。羿东征青丘泽,用青丝绳系于箭尾,一箭射中闪电式飞掠的大风。那大风力大善飞,尚欲带伤逃生,无奈箭上系绳,只能像一只风筝一样被羿收回。

九头怪九婴自恃有九颗脑袋、九条命,丝毫不惧北伐的羿,它九口齐张,喷吐出一道道毒焰、一股股浊流,交织成一张凶险的水火网,企图将羿困住。羿知道九婴有九条命,射中一个头,它非但不会死,而且能很快痊愈,故再使连环箭法,九支箭几乎同一时刻插到了九婴的九颗头上,九婴的九条性命一条也没留下。

中秋节传说作文范文三传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神话说,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封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后羿的丰功伟绩,却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

嫦娥又是怎样奔月的呢?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和谐地生活下去。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里去了。

嫦娥奔月文言文篇7

最新中秋节班级主题班会方案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中秋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中秋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中秋”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一)中秋节简介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活动二】中秋话习俗

1、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2、月饼欣赏

(多媒体课件:月饼)

3、主持人小结。

【活动三】中秋讨论会

讨论:对于现在的高价月饼现象怎么看?

3、主持人小结:

【活动四】谈感受,激发情感

1、今年中秋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品尝月饼。

最新中秋节班级主题班会方案

教学要求:

1、了解中秋节的有关知识。

2、介绍有关中秋节的传奇故事。

教学过程:

一、齐读班会的主题,交流对主题的理解:

(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是团圆的日子,我们心里也会喜洋洋、甜滋滋的)

二、中秋知识竞猜:

1、中秋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我们能正确说出是哪三个节日吗?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2、中秋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许多习俗,我们知道些什么习俗都可以说出来哦,看谁说的多?

(拜月娘、赏月、吃毛豆芋艿、吃月饼等等)

三、故事引趣:

1、师引:

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学生扮演嫦娥姑娘来介绍其他中秋节的习俗

好,听了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

拜月娘

拜土地公

3、继续介绍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

好,听了嫦娥姑娘的给我们的介绍,老师觉得中秋节真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啊。它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呢。(看时间待定)

月中玉兔

吴刚伐挂树

4、介绍中秋节的水果

四、联系班级实际,讨论中秋节的活动方案

1、讨论:很快就是中秋节了,我们有什么想法吗?大家想过没有,中秋节怎么过?

2、同学之间交流

4、同学交流

五、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我们班级同学如何过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二(3)班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大家永远齐心协力,共同出谋划策做好每一件事!

最新中秋节班级主题班会方案

一、活动目的:

1、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中秋节让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了解中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

3、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时间:xxxx年9月17

三、活动准备:苏轼的《水调歌头》ok带、中秋灯谜、图画、月饼

四、活动地点:六(1)班教室

五、活动过程:

老师导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从去年开始,国家把这个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休息一天。从而可以看出,中国逐渐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越来越重视。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中秋佳节,一起来感受中秋佳节。

一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1、 中秋节的由来

(1)老师:队员们?每当天气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盘、像圆饼。)

(2)、出示圆形月饼,让学生比较。

老师:月亮在最圆的时候是什么日子?(每个月的十五日左右。)

(3)、说中秋节的由来。

老师:谁知道中秋节的来历?

(4)、小结:队员们都说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年成为我们国家固定的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刚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报的遗俗。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1)老师引: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

老师: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

生:嫦娥奔月(后羿射日):

(2)指名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3)引导队员讲述不同版本的传说,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

老师(小结):看来中秋节是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3、队员介绍中秋节的习俗

老师引:好,听了我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拜月娘》、《拜土地公》)

二、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老师: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节这份思念当然会更密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期,诗人就会用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出示图片1

老师问: 我们来看这幅画,队员们脑中有没有最佳的诗句来配这幅画中的情景。

——(李白的《静夜思》)

队员齐背《静夜思》。

(2)、老师:中国画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这幅中国画书画印都有,惟独缺诗,我们给它题首诗,使它变得更完整。

(队员发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选自李白《月下独酌》)(你们知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话出自谁人之口吗?

(3)对了,几百年前丙辰中秋的一个夜晚,正是大文豪东坡先生写下了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出自这首词。老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绝妙好词。

(4)有感情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5)学唱苏轼的《水调歌头》

我国的诗人大多是忧国忧民的,又大多是命运坎坷的,他们经常流浪在外,客居他乡,思乡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有了许多以思念故乡为题材的诗作,你还知道哪些呢?

(6)指名背诵《泊船瓜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三、 中秋佳节话月饼

1、品尝月饼,感受月饼的香甜。

老师:队员们每年是怎样过中秋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中秋的民俗活动)

(1) 引出——吃月饼、送月饼

月饼的外形——圆,象征团圆,表达合家团圆。

饼中有馅,表面有花纹,花纹主要有月亮、桂树、玉兔等在圆中表达美好的愿望。现代的花纹设计更是各异,别致。(欣赏月饼图片若干张)

老师:展示月饼事物,并简单介绍圆形设计的格式。(对称、均衡)

(2) 动动手,设计一个别致、精美的月饼图案。(背景播放轻快的音乐)

(3)队员作品欣赏。由队员自己讲解自己的设计意图。

2、举办月饼宴

老师:中秋节,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饼?往年你和谁一起吃月饼?(吃月饼表示团圆;和家里人一起吃;还和好朋友一起吃。)

师:你吃的月饼是买的呢,还是别人送的?谁送的?

老师:为什么要送月饼?(过团圆节,送月饼表示和家人团圆。)咱们中队也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你们愿不愿意和全体队员一起过这个中秋节?(板书课题)

① 送月饼:

② 吃月饼(大家一起吃月饼,体验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和团圆)

四、中秋灯谜

1、老师:在许多地方八月十五这天会有灯会,其中一项就是猜灯谜。得月楼前先得月。猜一字(棚)

2、重逢。猜一字(观)

3、举杯询包拯。打一句宋词(把酒问青天)

4、十五的月亮。打一成语(正大光明)

五、游戏:“月”字组词接龙。

要求:以“月”字开头组词,以“中秋节”收尾。

优胜:组词过程短者获胜。

六、老师总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花常开!月常圆!人常在!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某某中队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

结束语:(播放苏轼的《水调歌头》)

嫦娥奔月文言文篇8

听完富豪的话后,书法家背着手在楼台前踱起方步来。只见他一会儿仰首翘望,一会儿低头沉思。在他的脑海中此时突然浮现出“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耳畔仿佛响起了广寒宫里的乐曲声,嫦娥舒心的笑语,玉兔捣药的叮当声,吴刚伐桂的咚咚声……书法家一下子豁然开朗,进发出灵感的火花,不由疾步奔到书案前,满蘸浓墨,挥毫疾书――“听月楼”。

月,怎么好“听”呢?围观者惊愕不已,议论纷纷。书法家却胸有成竹,微笑着在“听月楼”三字的下面写了一首诗,作为注释:听月楼高接太清,倚楼听月更分明。磨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当玉柱声。乐奏广寒声细细,斧首丹桂响咚咚。忽如一阵狂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人们吟诵此诗后,无不拊掌称赞,一致认为“听月楼”命名恰如其分,富有情趣。

的确, “听月楼”楼名想象丰富,跳出了他人的窠臼,实属“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乃是匠心独运的结果。与之媲美的“注释”诗亦是别开生面,作者紧紧抓住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浮想联翩,把人们素来以为寂寞寒冷、萧瑟苍凉的月宫,描写得生机盎然,充满了欢乐的情趣。人们登上楼台,吟诵诗篇,品味楼名,仿佛月宫里的种种声响就在耳际萦绕,真是“声声入耳”,心旷神怡。

上一篇:感动的瞬间范文 下一篇:高考高分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