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之下范文

时间:2023-11-07 04:31:02

太阳之下

太阳之下篇1

关键词:太极;动静;阴阳;理;太和;絪緼

On the outlooks on the moving and motionlessness of Taiji in I Ching learning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Abstract: Outlook on the moving and motionlessness of Taiji (Great Pole) wa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philosophy of I Ching (the Book of Change) learning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Arguments through ZHOU Dun-yi, ZHANG Zai, ZHU Xi, and WANG Fu-zhi, etc. gradually solved significant questions related, such as how Taiji produces Yin and Yang Qi (energy), why Taiji itself has the property of moving and changing, how the phenomenal world moves ceaselessly, i.e. how the material world was produced and producing ceaselessly.

Key words: Taiji; moving and motionlessness; Yin-yang; idea; great harmony; copulation

太极动静问题是宋明易学哲学经常讨论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它所要解决的,是关于物质世界怎样产生,又何以流转不已、变化无穷的问题。对此问题的辩论,开始于宋明道学的创始人周敦颐。

就易学史说,周敦颐所要回答的,是太极如何生出阴阳二气的问题。

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不谈筮法问题,直接论述宇宙形成的过程,企图为儒家成圣人的理论提供一个宇宙论的根据,首先提出了这一问题。他说:“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这是认为,混而未分的太极动则生出阳气,静则生出阴气,阳变阴合,相互作用,便生出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之气顺次部署,四时就运行起来。阴阳五行相交相感,巧妙结合,便生出天地万物和人类。但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又统一于太极,太极的本原则是无极。也就是说,在太极之上还有一个“无极”的阶段,太极是从无极来的,所以说“自无极而为太极”。就太极动静问题说,周敦颐提出“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的观点,认为太极能动能静,即由于元气自身的运动和静止,分化出阴阳二气;并且认为在分化过程中,运动和静止总是相互依存,阴阳二气既相轮替,又相对立。此种阴阳动静观就提出并解决了太极如何生出两仪的问题,包含有深刻的辩证思维。

汉唐易学论述宇宙演变的过程,只是讲太极元气分化为阴阳二气,阳气清轻上升而为天,阴气重浊下降而为地,但都未讨论太极元气怎样分化为阴阳二气的问题。周敦颐以其太极动静观解决了这一理论问题,是对易学哲学的一大贡献。但是,他又认为,太极在分化过程中,总是先分化出阳气,而后才分化出阴气,阳气又同运动结合在一起,阴气又同静止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把阳动和阴静割裂开来,抹煞了二者的统一性。就太极和无极的关系说,他以静止为无极的本性。按其“太极本无极”的说法,太极的运动,说到底又来于无极的静止,或者归于无极的静止。这又是在太极元气之上寻找运动的源泉,没有摆脱道家和道教动静观的影响,受到后来易学家的批评。

那么,太极为什么具有运动变化的性能?或者说,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源泉是什么?周敦颐除了以无极之静为太极之动的根源,所谓“太极本无极”之外,并没有更为明确的论述。而宋明道学的另一创立者张载,却对此作了进一步探讨。

张载改造了周敦颐的太极说,以气解释太极,认为太极乃阴阳二气的统一体。所谓“一物两体,其太极之谓欤!阴阳天道,象之成也。刚柔地道,法之效也。仁义人道,性之立也。三才两之,莫不有乾坤之道也”(《横渠易说·说卦》)。体,谓体质;两体,谓兼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即下文所谓“乾坤之道”。其表现为天道,为阴阳二气;表现为地道,为刚柔之性;表现为人道,为仁义之德。也就是说,太极乃宇宙的最高原理,它兼有阴阳和刚健柔顺等双重性质。此太极不是一,也不是二,而是一中含两,所以说“一物两体”,也即下文所说的“此天之所以参也”。那么,作为“一物两体”的太极,其内容又是什么呢?张载认为是气。所以他进一步论述说:“一物两体者,气也。一故神(两在故不测),两故化(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同上)“神”指运动变化的性能和泉源,如其所说:“惟神为能变化,以其一天下之动也。人能知变化之道,其必知神之为也。”(《横渠易说·系辞上》)神作为运动变化的动因,微妙莫测,故称为神。“化”指运动的过程和形式。 这是认为,太极之气兼有虚实、动静、聚散、清浊两方面,即具有一阴一阳,此即“一物两体”。此两体不可分离,结为一体,此即“其究一而已”。此两体相互对立,方有其相互依存,成为一体,此即“两不立则一不可见”;没有其相互依存,成为一体,也就不可能相互推移,所以说“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因其对立,所以其气化的过程总是一阴一阳,一聚一散,一屈一伸相互推移,此即“两故化”;但此种推移的过程,总是相互依存,结为一体,所以其自注又说“推行于一”。因其统一,所以其变化的根源神妙莫测,此即“一故神”;但此一并非单一,而是对立面的统一体,所以其自注又说“两在故不测”。照这些论述来看,张载是以阴阳二气的统一体解释太极,从其为阴阳对立的统一体说,称为太极;从其统一体中包含差别和对立说,称为阴阳。这就扬弃了周敦颐以太极为混沌未分之气和“动而生阳”的观点,并且以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气自身运动变化的性能即根源于阴阳二气的统一性,因而相互作用,相感相荡,相互推移,从而回答了气为什么能够运动变化的问题,在易学哲学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张载又特别追求太极之气的清虚本性,以“至静无感”形容气的本然状态,以虚静为气的本性,所谓“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正蒙·太和》)。此种观点,便同其“一物两体”说在理论上发生了矛盾,仍然未能免除王弼玄学派易学的弊病。所以受到了二程的批评:“立清虚一大为万物之源,恐未安,须兼清浊虚实乃可言神。道体物不遗,不应有方所。”(《河南程氏遗书》卷2上)“子厚以清虚一大名天道,是以器言,非形而上者。”(《程氏粹言》卷1)认为张载的学说不够完善,需要加以修正。后来,两宋道学的集大成者朱熹,顺着二程的思路,也对张载的观点进行了批评。

朱熹一方面极力赞赏张载的“一物两体”说,称赞“一故神,两故化”“说得极好”,认为“横渠此说极精”(《朱子语类》卷98);另一方面,又指责张载不懂得什么是形而上。他说:“或问:横渠先生清虚一大之说如何?曰:他是拣那大底说话来该摄那小底,却不知道才是恁说,便偏了,便是形而下者,不是形而上者。须是兼清浊、虚实、一二、大小来看,方见得形而上者行乎其间。”又说:“横渠清虚一大却是偏。他后来又要兼清浊、虚实言,然皆是形而下。盖有此理,则清浊、虚实皆在其中。”(同上,卷99)朱熹不赞成张载的气论哲学,他是要追求形而上的一路,以其理本论的观点探讨太极动静问题。

朱熹追求形而上之理,认为气为形而下的世界,其存在和变化有其背后的形而上的根源,这就是“理”。

朱熹反对以太极为气,而以其为阴阳五行之理的全体,所谓“太极是五行阴阳之理皆有,不是空底物事”(《朱子语类》卷94);“太极只是一个实理”(《周子全书》卷1引)。这样,便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太极为理,那么理又怎么能运动而生出阳气呢?周敦颐《太极图说》所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又如何解释呢?朱熹便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就太极动静问题展开了讨论。

朱熹解释“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说:“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也。太极犹人动静犹马,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马之一出一入,人亦与之一出一入。盖一动一静,而太极之妙未尝不在焉。”(《朱子语类》卷94)这是说,太极是就理而言,动静是就气而言。气好像是马,理好比是人。人骑在马上,可以驾御马的动静,并随马的出入而出入。有此太极之理,方有阴阳动静之事。因为动静之理乃太极自身所固有,所以称为“太极之妙”。妙,谓微妙,意思是太极中本有动静之理,乃阳动阴静的本原。而此动静之理又寓于阴阳二气之中,二气之动静乃动静之理所凭借的依托,所以说:“盖一动一静,而太极之妙未尝不在焉。”也即其《太极图说解》所说:“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之有动静”是说,太极中有动静之理,不是说太极自身能够运动和静止。“天命之流行”,是就阴阳二气之流行而言。由于太极中有动静之理,所以阴阳二气总是相互推移,流行不已。他进一步解释说:“阳动阴静,非太极动静,只是理有动静。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搭在阴阳上,如人跨马相似。”(《语类》卷94)“非太极动静,只是理有动静”,也是说,不是太极自身能动能静,只是其中有动之理和静之理。此理主宰阴阳二气的动静,并且凭借阳动阴静而显示其功用,所以说“理搭在阴阳上,如人跨马相似”。也就是说,太极自身虽然无动静可说,但却有动静之理,有此动静之理,阴阳二气方有动静之事,也即所谓:“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若理无动静,则气何自而有动静乎?”(《文集·答郑子上》)朱熹又解释“太极动而生阳”说:“有这动之理,便能动而生阳;有这静之理,便能静而生阴。既动则理又在动之中;既静则理又在静之中。”(《语类》卷94)“有这动之理”,指太极而言;“便能动而生阳”,指气而言。下两句,所指意同。即是说,太极有动静之理,故气便能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气已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静之理又在阳动阴静之中,即所谓“既动则理又在其中,既静则理又在其中”。意思是说,动静之理又不离开阴阳动静之事。朱熹的这些辩论主要是说明,理有动静,所以气才有动静;而理有动静,只是说有动静之理,不是说理自身能动能静。也就是前文所说,太极中有动静之理,方有阴阳二气动静之事。

那么,太极中的动静之理,为什么不能运动或静止呢?朱熹解释说:“盖天地之间,只有动静两端,循环不已,更无余事,此之谓易。而其动其静,则必有所以动静之理焉,是则所谓太极者也。……谓太极含动静则可(以本体而言也),谓太极有动静则可(以流行而言也)。若谓太极便是动静,则是形而上下者不可分,而易有太极之言亦赘矣。”(《文集·答杨子直》)“太极含动静”,是说太极含有动静之理,此种说法是就本体说的,即自注所谓“以本体而言也”。“太极有动静”,是说有此动静之理,气便能运动或静止,所以自注说“以流行而言也”。“流行”,指阴阳二气相互推移,循环不已,或“理搭于气而行”,“理搭在阴阳上”,“气行则理亦行”(《语类》卷94)。“太极便是动静”这种提法,表示太极自身能动静,朱熹认为,此种说法是错误的。之所以错误,是因为这种说法混淆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界限。也就是说,太极动静之理属于形而上的世界,阴阳动静之事属于形而下的世界,而形而上的世界,无所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这样,便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绝对静止、自身不能运动变化的本体,何以能使其现象世界流转而不已?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这一矛盾,又如何解决?对此形上学问题,朱熹并没有作出回答。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是由后来的易学哲学家王夫之完成的。

作为宋明道学的集大成者,王夫之太极动静观的任务是,以本体与功能(或性能)相统一的观点,解决现象世界何以流转不已、生生不息的问题。

王夫之发展了气学派的太极观,反对程朱学派以理为太极的观点,而以阴阳合一之实体为太极,此实体乃宇宙或天地万物的共同本体。正如其《周易内传·系辞上》所说:“阴阳者太极所有之实也”;“此太极之所以生万物、成万理而起万事者也,资始资生之本体也,故谓之道。”并针对朱熹的太极不动论,提出太极恒动说。

关于太极动静问题的辩论,王夫之首先提出有阴阳方有动静的观点,用来反对朱熹“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的学说。他解释周敦颐“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说:“周子曰: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生者,其功效发见之谓。动则阳之化行,静则阴之体定尔,非初无阴阳因动静而始有也。今有物于此,运而用之则曰动,置而安之则曰静。然必有物也,以效乎动静。太极无阴阳之实体,则抑何所运而何所置邪?……阴阳必动必静,而动静者,阴阳之动静也。”(《周易内传发例》)这是以阴阳为体,动静为用,依据有其体方有其用的原则,论证动静乃阴阳二气合一之实体的动静,驳斥了以阴阳为动静所生的观点,所谓“非初无阴阳因动静而始有”。在王夫之看来,周敦颐所说的“动而生阳”的“生”字,非产生或生出之义,乃表现其功能之谓。“动而生阳”,是说阳气表现为动而流行;“静而生阴”,是说阴气表现为静而成体。王夫之认为,所谓动静总是某种物体的动静,此即“必有物也,以效乎动静”。太极如果不以阴阳为实体,其自身又怎么能运动或静止?此是以运动为物质实体的功能,所以动静不能先于其实体而存在,动静只能是阴阳二气之实体的动静。他在《张子正蒙注·大易》篇也说:“自其动几已后之化言之,则阴阳因动静而著;若其本有为所动所静者,则阴阳各为其体,而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静则阴气聚以函阳,动则阳气伸以荡阴,阴阳之非因动静而始有,明矣。”这又是以“阴阳因动静而著”解释“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即以动静为阴阳二气性能的表现。所以又说“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即以阴阳为动静的实体。此种学说也是对王廷相“阴阳者气之体也,阖辟动静者性之能也”的进一步阐发。其《周易内传·系辞上》又辩论说:“动静者,阴阳交感之几也。动者阴阳之动,静者阴阳之静也。其谓动属阳,静属阴者,以其性之所利而用之所著言之尔,非动之外无阳之实体,静之外无阴之实体,因动静而始有阴阳也。故曰:阴阳无始,言其有在动静之先也。……犹嘘吸本有清温之气,因嘘吸而出入也。故可谓之静生阴,动生阳,而非本无而始生,尤非动之谓阳,静之谓阴也。”此段论述是说,动静乃阴阳二气的属性,而属性总是依赖于其实体的,有阴阳之实体,方有其动静之性能。所以不能说,有动静而后有阴阳。阴阳二气是永恒存在的,并非因动静而始有,此即所谓“阴阳无始”。就此而言,也可以说,阴阳居于动静之先。至于周敦颐所说的“动而生阳”和“静而生阴”,只是表示动静乃阴阳二气运动的形式,如同本有清温之气,其出入则为嘘吸一样,既不能理解为阴阳乃动静所生,更不能理解为动则谓阳,静则谓阴。可以看出,王夫之的上述辩论,目的在于阐明阴阳二气乃客观存在的实体,论证运动和静止为物质实体所固有,所谓“阴阳必动必静,而动静者阴阳之动静也”。从而打击了朱熹的“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的观点。

其次,王夫之提出“太虚本动”说,以太极阴阳之实体自身具有永恒运动的本性,说明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其《周易外传·系辞下》说:“其生也相运相资,其死也相离相返。离返于此,运资于彼。则既生以后,还以起夫方生,往来交动于太虚之中。太虚者,本动者也。动以入动,不息不滞。其来也,因而合之;其往也,因往而听合。……抟造无心,势不能各保其固然,亦无待其固然而后可以生也。”“相”,指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太虚”,本于张载虚空即气说,指充满阴阳二气的太空。这是说,阴阳二气往来于太虚之中,或相交,或离散,无有停止之时,此即“太虚者,本动者也”。意谓阴阳二气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由于阳变阴合出于无心,其再生之物不可能与已死之物相同,所以说“势不能各保其固然”,也不必凭借旧事物而产生新事物。王夫之认为,由于阴阳二气具有永恒运动的本性,所以天地万物生死存亡,变化日新,流行不息。此即“天地之间,流行不息,皆其生焉者也。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同上)。他又于《正蒙注·太和》篇论述说:“盖阴阳者气之二体,动静者气之二几,体同而用异,则相感而动,动而成象则静。动静之几,聚散、出入,形不形之从来也。……或聚或散,或出或入,错综变化,要动静夫阴阳。而阴阳一太极之实体,唯其富有充满于虚空,故变化日新,而六十四卦之吉凶大业生焉。阴阳之消长隐见不可测,而天地人物屈伸往来之故尽于此。”这是认为,阴阳二气作为太极之实体,自身具有动静的性能,其聚散、消长,变化日新而不已,方有卦爻象以及天地万物和人类的变易。这是以作为天地万物之本体的阴阳二气的本性,说明一切个体变化的根源,所谓“天地人物屈伸往来之故尽于此”。从而解决了现象世界何以流转不已的问题。 此外,王夫之还扬弃了张载以清虚一大言太极或本体的观点,而以“太和絪緼之气”或“太和絪緼之实体”解释太极本体。王夫之认为,就阴阳二气合一之实体说,称为太极;就阴阳二气既有差异,又不相侵害说,称为太和。此即《内传·系辞上》所说:“合之则为太极,分之则谓之阴阳,不可强同,而不相悖害,谓之太和。”又说:“阴阳之本体,絪緼相得,合同而化,充塞两间,此谓之太极也,张子谓之太和。”(同上)是说,此阴阳合一之实体的特征是“絪緼相得,合同而化”,即阴阳二气相资相济,融为一体,所以又提出“太和絪緼之气”解释太极本体的内涵。他如此解释太极,一方面以“太和”表达太极乃阴阳合一之实体,有此合一之本体,阴阳二气方能发挥其性情功效。如其在《正蒙注·太和》篇所说:“惟两端迭用,遂成对立之象,于是可知所动所静,所聚所散,为虚为实,为清为浊,皆取给于太和絪緼之实体。一之体立,故两之用行。如水惟一体,则寒可为冰,热可为汤,于冰汤之异,足知水之常体。”这是以“太和絪緼之实体”解释张载“一物两体”之“一”,认为阴阳二气不仅相互依存,而且相互吸引,融为一体,有此本性,方有聚散、清浊等二气之功用,此即“一之体立,故两之用行”。如同有水之常体,方可寒为坚冰,热为沸汤一样。另一方面,又以“絪緼”来表达太极本体具有运动变化的性能,说明一切事物变化的泉源。王夫之在《周易内传·系辞下》解释说:“絪緼,二气交相入而包孕以运动之貌。”其《正蒙注·神化》也说:“絪緼不息,为敦化之本。”所以王夫之认为,太极作为世界本体,其自身具有运动的本性,即所谓“絪緼不息”,太极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从而导出了太极恒动说。他在《思问录·内篇》论证说:“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从生哉!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废然之静,则是息矣。至诚无息,况天地乎!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何静之有?”这是对周敦颐太极说所作的解释。“至诚无息”,本于《中庸》;“维天之命”句,源于《诗经·周颂》。意思是说,太极之动是“动之动”,太极之静是“动之静”,也就是说,太极总是处于运动中,因为一动一静即指一阖一辟而言,而从阖到辟,从辟到阖又皆是动,所以又说“何静之有”?所谓“静”,也只是“动之静”,“废然无动”的绝对静止状态是不存在的。在王夫之看来,正是由于太极本体,也即阴阳合一之气自身具有永恒运动的本性,所以由阴阳二气构成的天地万物,也总是生生无穷,变化不已。如其《正蒙注·乾称下》所说:“至虚之中,阴阳之撰具焉,絪緼不息,必无止机。故一物去而一物生,一事已而一事兴,一念息而一念起,以生生无穷,而尽天下之理,皆太虚之和气必动之机也。”

太阳之下篇2

论文摘要:太阳神话几乎在全球的各个民族中都广泛的存在着。宗教学研究的权威麦克斯·

缪勒甚至认为“一切神话均起源于太阳”,因而对太阳神话的研究,自然也就是神话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我国自20世纪3o年代以来,对太阳神话的研究基本都是以汉族和苗、瑶、藏等大陆少数民族的太阳神话为主,而较少涉及到台湾的少数民族神话。因此本文拟以“太阳神话”,这一神话学中广泛存在而又相对重要的主题,对两岸古老的太阳神话的异同、源流关系等问题作一个尝试性的探讨。

一、台湾原住民的太阳神话

(一)台湾原住民太阳神话的基本类型

台湾岛内的原住民一般被划分为泰雅、赛夏、布农、邹、鲁凯、排湾、阿美、卑南、雅美、邵l0族,在这十个少数民族中,均流传着太阳神话,但是基本上却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

1.视太阻为本族祖先的类型(拜日型)

(1)排湾人的太阳神话:

太古时代,太阳在“茶卡包根”山顶降下红白两颗卵,命百步蛇“保龙”保护。不久,孵出男女二神,这二神的后裔就是排湾人的祖先。

(2)鲁凯人的太阳神话:

传说远古时代,太阳与壶结婚,太阳生下一个蛋(女性)。蛋又与岩石中诞生的男人结婚,他们的后代就是鲁凯人部落的首领。

(3)阿美人的太阳神话:

处于母系氏族的阿美人传说,远在还没有天和地的时候,有一个男神和一个女神,他们子孙中的一个女神变成了太阳,一个男神变成了月亮,世界才有了光明。到他们的第十五代子孙时,世界发生了大洪水,有兄妹二人乘木臼到山顶避难,结为夫妻,所生的子女就分别是阿美、布农、泰雅和排湾人的祖先。

2.太阳引起灾祸被消灭型(射日型)

这一类型的神话,在台湾原住民的母系氏族社会中没有存在,比如在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阿美和卑南人中,就没有射日神话。而进入了父系氏族的泰雅、鲁凯、排湾、赛夏、邹、布农等族中,均普遍存在着“射日”这一神话主题。

(1)泰雅人的射日神话

kevevu社(社,台湾原住民的基本社会组织,常以地缘、血缘或祭祀关系形成),传说太古时候,天上有两个太阳,因此天气非常酷热,没有昼夜之分,人民的生活困苦万分。族人于是选出年轻力壮的三个青年,各背着自己的婴儿去征伐太阳。还没到达目的地,三个年轻人已经变老,相继死去。而原来的婴儿都已经长大成年,终于完成了射死一个太阳的任务,但其中一个人被太阳喷出来的血烧死。活下来的两个人,回到家时,也已经变成了白发驼背的老人。从那时候起,有了昼夜之分,我们在夜里看到的月亮,便是被射死的太阳的尸体。

赛德克(泰雅人的一支)的太鲁阁社传说,也是说远古时代天上有两个太阳,没有夜晚,夫妻不能做爱。有一对夫妻去征伐太阳,射中一个太阳流血,这个太阳在疤痕冷却后变成了月亮。男女回到村里,已经是白发的老人。

赛德克的雾社,传说古代有两个太阳和两个月亮一起出现。一个壮年父亲带一个青年和一个小孩去讨伐太阳。父亲没 有到达目的地就死了,青年变成了壮年,射死了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才有了白天的太阳和晚上的月亮。变成壮年的青年,在回程路上也死了。只有孩子,长到了青年,又变成了壮年,回到家已经是白发的老人。

(2)鲁凯人的射日神话

鲁凯人的下三社和特拿社,传说古代有两个太阳轮流出现,没有夜晚,不能睡觉,便有两个孩子去讨伐太阳,到达太阳的地方,孩子已经是大人了,很有力气地射死了一个太阳。而其中的一个人被太阳烧死,另一个人生还回到村里,变成了没有牙齿的白发老人。

(3)排湾人的射日神话

排湾人下排湾社的传说,远古的时候天又低又矮,而且还有两个太阳轮流出现,人民很艰苦,幸好有一天,特卡尼家人捣粟的时候,不小心拿杵撞到天,天升高,其中一个太阳掉落下来,于是才有了白天和夜晚。

(4)布农人的射日神话

布农族的峦大社,传说原来天上有两个太阳,是兄弟。因此天特别的热。有一家人的孩子都被太阳晒干了,变成了蜥蜴,父亲很悲伤,就去征伐太阳。其中一个太阳被父亲射中了眼睛,瞎了,就变成了月亮。

(5)雅美人(红头屿),传说远古时代天和太阳都很低矮,小孩被阳光照得很热很苦。妈妈跑去用针刺伤太阳,巨人

把天推高了。才有现在这样的天和太阳。

(6)沙洛瓦方言的四社部落(邹人的一支),传说由于古时候太阳过热,人们种在地里的青芋不长大。有两个男人用麻丝捻成绳子,绑在自己家屋里的柱子上,爬绳子上天去射太阳。太阳流出了血,血很烫。其中一个男人跳入水里,结果被太阳热量烧滚的血水烫死。另一个人躲进黑暗的岩窟一年,生活得十分辛苦。后

来人跟野兽们商量,用牲礼祭拜太阳。可是蚯蚓躲进地下,鱼群浸在水里,不愿送牲礼。只有人跟野兽们,备送牲礼祭拜,才跟太阳讲和。

(二)台湾原住民神话中有关太阳的性别和数量

在对台湾原住民的太阳神话进行了上述列举之后,我们有必要对这些神话做一个基本的分类,而对这些神话最直 接,也是最客观的分类的方法就以太阳(或日神)的性别和数量为标准来划分。

1.关于太阳的性别

(1)女性说

在台湾原住民的太阳神话中,阿美、雅美、排湾、鲁凯四族的传说均认为太阳为女性。在前面所举的阿美人的神话中已经明确表达,太阳是一个女神变成的。而且,阿美人还则有一个传说,说太阳与月亮本是一对夫妻,做妻子的太阳非常妖媚淫乱,丈夫月亮因为不悦妻子不守妇道而出走,从此以后日月就永未相聚。可见阿美人普遍认为太阳为女性。在排湾人和鲁凯人的神话中都说太阳产下了卵,那么也可以推定太阳的性别为女性。

(2)男性说

在台湾原住民的太阳神话中,明确表明了太阳的性别为男性的是布农人的神话,布农人的太阳神话中说天上的两个太阳是兄弟,说明太阳是男性。处此之外,台湾其它各族的神话均没有表述太阳的性别。

2.关于太阳的数量

台湾原住民太阳神话中,关于太阳的数量,要比大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简单得多,有一般说基本上可以分为“一日说”和“二日说”。而不像大陆各民族存在关于太阳的数量上存在这较大的差别。

表一(大陆地区各民族神话传说中太阳的数目)

(表一,引自:高福进《射日神话及其寓意再探》,原载《思想战线》1997年第5期第39~44页,略有改动。》

表二(台湾地区各原住民神话传说中太阳的数目)

通过表一和表二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台湾省的原住民神话中关于太阳数量的说法,要较祖国大陆地区简单和统一得多。

二、古代东夷和台湾原住民太阳神话之比较

通过对台湾原住民太阳神话的叙述和简单归类,我们不难发现台湾原住民的太阳神话和大陆诸民族的太阳神话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种联系和差异是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的,但是要把台湾原住民的太阳神话和大陆诸民族繁多的太阳神话一一做比,那是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因此,本文仅选择大陆古代东夷民族的太阳神话作为大陆太阳神话的典型代表与台湾原住民太阳神话进行比较。因为东夷民族的太阳神话在大陆同类型神话产生是比较早的,从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神话文献《山海经》的记载来看,关于太阳最典型和普遍的多日型神话,就产生于古代的东夷民族。“有女子日羲和,方浴日欲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南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海外东经》)。据袁珂先生推定,帝喾即是帝俊。而帝喾正是东夷著名首领少昊的后裔,由此可知这几折神话当起源于东夷民族。同时,研究者们还认为“多日概念的形成有可能出自于一两个主要的民族或部落,由于这一两个民族在文化上对后世产生了强大的影响……最终在越来越多的民族中产生了更加丰富生动的多日、射日神话”②。甚至还有人进一步提出,包括“三苗”等古老民族的射日神话“可能都来源于东夷射日神话,或者部分情节受羿射日神话的影响”④。用古代东夷的太阳神话和台湾原住民的太阳神话进行比较,其实正是对大陆和台湾两地的太阳神话进行根源上的比较。

(一)共同性

1.太阳的二元特征——繁衍与死亡的统一体

对比古代东夷民族和台湾原住民的太阳神话,最为引人注意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两地的神话中太阳的二元特征。在各自的神话中,太阳都同时蕴涵着繁衍与死亡这一对立的基本矛盾。一方面太阳(太阳神)是自己民族的祖先,另一方面太阳(太阳神)又是给人类带来灾难和死亡的恶神。

在台湾原住民的神话中,例如排湾、鲁凯、阿美等族都有关于太阳繁衍了自己民族祖先的说法。特别是在阿美人的神话中,是太阳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光明和生命,不仅是本民族的祖先,而且还是布农、泰雅和排湾等其它民族的祖先。同时,在这些民族的神话中,太阳又能带来灾难和死亡,我们从台湾原住民的太阳神话中可以清楚的发现,英雄射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多个太阳会导致种族的灭绝。例如,泰雅人的射日神话就直接说人们担心种族会灭绝,而其它含蓄或暗示性的说法则有:夫妻不能做爱(赛德克)、太阳烤死了儿子(布农人)、青芋长不大(邹人)等等。而且,即使是英雄成功的射落了太阳,其结果也是和死亡有着密切的联系:射日的路途中死亡会不断侵袭,射日之后两个(或者三个)英雄中也必然有至少一个人因为太阳流出炽热的鲜血而被烧死。在古代东夷族的射日神话中,太阳也与民族、部落的繁衍有关,在著名的后羿射日神话中,后羿射日的一个基本动机也是因为“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淮南子·本经训》),只是和台湾原住民的神话传说相比,死亡的主题要相对较弱,但太阳作为恶神的形象依然是肯定的。古代东夷族太阳繁衍人类的神话并没有流传下来,然而从关于东夷民族的其它记载来考察,太阳作为象征生殖与繁衍的祖先神的神话是必然存在的。在出土的汉代石棺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手举太阳的伏羲和手举月亮的女娲交尾的画像。伏羲,被列为三皇之首,《世本·帝系篇》说:“太吴伏羲氏”,明显指出伏羲与我国上古东夷民族的渊源关系,是东夷各部族先民崇拜的太阳神。伏羲女娲交尾像出现在墓室中,目的正是为了借助太阳与月亮、先祖与先妣的神秘繁殖力,让死者能够复活与重生。伏羲(太阳、太阳神)代表的是祖先、是繁殖力,与后羿射日中的太阳代表的死亡与种族灭亡是完全相反的。有研究者说作为东夷民族后裔的商人,其“神话体系中存在着一种二元对应论,它是后来‘阴阳’理论的先导”④。应该说,这种二元对应的理论,在东夷古老的太阳神话中就已经充分的展现。

2.太阳的原始性别——女性

在我们通常所熟悉的神话和我们的习惯性思维中,太阳(太阳神)是往往都是男性。无论是古希腊的太阳神阿波罗,还是中国古代的太阳神东皇公,甚至我们小时候就熟知的“太阳公公”,无一不是男性。然而,在台湾原住民神话传说中,对于太阳性别的界定就不同了。正如在前文中所总结的那样,在目前被较为普遍承认的“台湾十族”的划分中,就有阿美、雅美、排湾、鲁凯四个民族的神话明确认为太阳的性别为女性,只有布农人的神话把太阳表达为男性(一对兄弟),而其它各族对太阳的性别没有明确的表达,由此可见“太阳女性说”在台湾省的少数民族中是一个较为普遍的观念。虽然在现存的文字记载中,古代东夷民族最著名的两个太阳神话——羲和生十日和后羿射日,都没有明确表明太阳的性别,而后来被视为东夷太阳神的帝俊和太昊伏羲,又都是男性,因此我们常常认为东夷族的太阳性别就是男性。但是通过其它史料的记载和推断,我们仍不难发现,其实东夷族最原始神话中太阳是女性。在东夷后裔殷人的甲骨文卜辞记载中,就有“东母西母若”、“嘹于东母豕三犬三”这样的句子。据丁山先生考证,“东母即日母羲和”,“甲骨文所常见的‘东母’,当然是日神的别称。”⑤因此,东夷民族真正的老太阳神并非帝俊,而是作为女性和母亲的羲和。

除此之外,后羿射日的神话中关于太阳的性别,我们也可以从《易林·履之履》中发现有太阳是女性的记载“十乌俱飞,羿射九雌,雄独得全,虽惊不危”。“十乌”就是十个太阳,在东夷的神话中“乌”和太阳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相互代替。《楚辞·天问》“羿焉骅日,乌焉解羽?”王逸在注楚辞时引古本《淮南子》“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着九乌皆死,坠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汉代王充在《论衡·说日》中也说“日中有三足乌”。由此可推断,后羿射落的太阳中有九个为女性,在古代东夷民族的太阳神话中至少应该是男性、女性并存的。在对比台湾原住民和古代东夷民族的太阳神话中太阳均为女性时,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通常认为太阳(太阳神)以及其它神祗的男性化,往往和部落、民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有关,在父系氏族社会中,神的男性化是不可避免的。反之,男性化的神祗也是父系氏族的一个标志。有人甚至还认为日神由女神向男神的转化,“开始于母权制的晚期甚至中期”⑥。但是,从台湾原住民的神话和社会发展状况来看,事实并非如此。在把太阳视为女性的阿美、雅美、排湾、鲁凯四个民族中,其实只有阿美人是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而其它的三族都是父系氏族社会,在他们的传说中太阳的女性身份并没有因为父权的增长而随之改变,更不用说在“母权制的晚期甚至中期”了。

(二)差异性

1.寓意上的差异性对太阳神话的寓意,特别是对其中射日神话寓意的探讨,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开始了。明清之交的王夫之认为,射日神话其实就包含了部族间斗争和政治上统一的寓意,“或尧承挚乱,天下僭为帝者不一,羿灭其九,《庄子》谓尧伐丛枝、胥敖是已”(《楚辞通释》)。而后来研究者们对此的观点也基本都不外两种,一种说法是农业上的抗旱需要,反映了早期人类与自然的斗争,另外一种说法则是继承了王夫之的观点——预示着政治上的统一。当然,基于对东夷民族后羿射日这著名一太阳神话的分析,其政治上统一的寓意当然要比天人斗争的寓意要明显得多,对于这一问题吾师张启成先生已有详细论述,故在此不再重复叙述。然而,在如前所述的台湾原住民诸多太阳神话中,却明显没有这种政治上的寓意。太阳神话特别是其中的射日神话被赋予政治含义,往往和部落间的吞并加剧以及国家的形成有关,而最初射日神话的产生则是直接体现了远古人类的自然神信仰和农业抗旱的生存本能,同时也反映了远古人类的信仰与自然环境、自然现象休戚相关。人们是为了某种现实的需要,例如抗旱和种族繁衍,而必须射落太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免灾除害。这样的主题在大陆的许多少数民族中都能体现出来,但是由于这些民族大多都没有能像东夷族一样走上国家化的道路,所以他们的射日神话都保持着原始的含义。

台湾原住民射日神话的产生和发展也应该和大陆这些少数民族类似。但是,台湾原住民的射日神话和大陆诸民族相比有一点特别的突出,那就是其中强烈的死亡意识。在大陆地区的射日神话中,射落太阳的英雄往往是一人,而且在射落太阳后英雄能得到人民的尊敬、祟拜或是王位,至少也能全身而退。然而在台湾原住民的射日神话中,射日的英雄却往往是几个人甚至是几代人,在射落太阳之后(甚至在到达太阳的栖息地前)他们中一部分人都会死去,活下来的人回到部落都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预示这死亡)或者要躲藏到洞窟中过艰苦的生活,而没有崇拜与王位。这一方面当然与台湾原住民的社会发展状况有关,另一方面却包含着死亡与复活的原始宗教寓意。在台湾原住民的神话中,几乎共同的一个说法就是太阳被射中以后会流出大量滚烫的鲜血,射日英雄中有一个会被烧死。在远古人类的观念中太阳和鲜血都是生命的象征,射落太阳就意味着生命的终止、意味着死亡,但是如果不射落太阳又意味着种族的灭亡。要在两者间找到一种平衡和契合点,一种主要的方法就是献祭,在射落一个太阳之后,献出一个生命,让被射落的太阳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复活——成为月亮。因为在台湾原住民的太阳神话中太阳的数量基本上都是两个,因此要射落的只有一个太阳,所以无论是泰雅人的射日神话中的三个英雄,还是鲁凯人和邹入射日神话中的两个英雄,最后都只有一个被太阳的鲜血烧死,这个人实际就是被奉献给太阳(太阳神)的祭品,以求让被射落的太阳复活,变成月亮或者以获取另一个太阳的宽恕,在以后能够继续出来(同样象征着复活),这种通过祭祀以求获得另一个太阳宽恕的行为,在前面所述的沙洛瓦方言的四社部落(邹人的一支)的神话中表现得最为明显,除了鱼和蚯蚓不被用来作为祭礼外,其它动物甚至人类自身都可以被用来向太阳献祭。

2.太阳的数量及其它差异性

台湾原住民的太阳神话虽然在许多方面和大陆古代东夷民族有着共同和类似之处,但是在一些观念和细节上的差异也是明显的。除了上述寓意上的差异性之外,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台湾原住民在关于太阳的数量的叙述上和古代东夷有着较大的差别。如前文的表一、表二所列,在台湾的原住民中“两个太阳”的说法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东夷民族的传说中无论是羲和所生还是后羿所射都是“十日”。对于“十日”的观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学者们已经作了大量了研究和论证,现在较为普遍被接受的解释就是“十日”是十个部落或部落首领的象征。郭沫若先生就认为“所谓‘十日并出’正反映着十个民族或部落的首领同时称王”。而在此之前的研究者孙作云先生也指出“羿射九日,即九夷”,李玄伯先生亦赞同认为“羿射日的故事……表示当时有十个集团以日为图腾者,羿曾灭其九”。而对于台湾原住民的太阳神话大陆学者研究较少。我认为,从台湾原住民的太阳神话整体来看,正如上文所述并不具备东夷太阳神话一样的深刻政治涵义,因此天上的两个太阳也不是“国有二君”的象征。在台湾多个少数民族的射日神话中都提到了被射落的太阳变成了月亮,这似乎说明“两个太阳”的原形,其中一个其实是月亮。在神话中被描述为两个太阳,一方面和人们对干旱和酷热造成的严重后果感到恐惧和深刻记忆有关,另一方面恐怕更是为了解释天上为什么会有太阳和月亮。太阳与月亮在外观上是如此接近,而且又都有规律的升起、落下,周而复始。因为在哪怕现代社会,在普通人的眼里自然界太阳和月亮的区别也就在于白天与夜晚,炽热与冰凉的不同,所以在远古人类的力图对周围的自然物做解释的时候,太阳与月亮就会被自然而然地看作是同一种物质(太阳)的两种形态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昔初先民,见天地万物,变异无常,见诸现象,不出于人力所能之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台湾原住民的这些传说被我们现代人看作是神话,而在远古时代这种解释就是远古人类的科学。由此来看,台湾原住民的“二日说”更加原始。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台湾原住民的太阳神话中,如鲁凯人和排湾人的太阳祖先神话中,太阳和蛇往往有着某种联系,而东夷民族的神话中太阳则是与乌鸟相联系,这与东夷部族普遍崇拜鸟图腾的习俗有密切的联系。这说明台湾原住民的太阳神话和蛇图腾的关系更加密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东南一带古越族“剪发文身,灿烂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说苑·奉使》)的蛇图腾崇拜习俗。这或许说明了台湾原住民太阳神话来源的多样性。而且,在台湾原住民的太阳神话中,“射日”与“逐日”两个主题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且逐日的部分与夸父逐日的故事很接近。但是在大陆的太阳神话中,夸父逐日与后羿射日却是两个独立的神话,而且作为炎帝后裔的夸父,又属于西方的羌族,与东方夷族的英雄后羿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神话系统。虽然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但是西方羌族的逐日神话与东方夷族的射日神话是如何传人台湾,又是如何在台湾原住民的神话中融合的,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者说,大陆与台湾两地的逐日与射日神话,只是两地先民在思维方式与构思上的一种巧合?

太阳之下篇3

关键词:建筑节能 ,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房 ,地板辐射采暖

0引言

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 ,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且无污染的能源 ,已成为当前国际能源开发利用领域中的新热点。近年来 ,我国应用太阳能供热水和采暖发展迅速 ,节能效果明显。在建筑物的能耗结构中 ,有 2/ 3 的能源用于建筑采暖制冷和热水供应。利用太阳能采暖、 供热水 ,使其与建筑节能相结合 ,可以降低建筑物能源消耗 ,减少环境污染 ,是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途径。

1 太阳能的利用

太阳光能转换成热能是太阳能利用的基本方式 ,可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采暖、 热水供应和太阳房等。目前太阳能主要的应用方式有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房和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 ,本文将分述如下。

1. 1太阳能热水器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 ,我国普遍使用全玻璃真空集热管和平板集热器的太阳能热水器。这两种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 ,一方面受气候的影响 ,不能全天候有效运行 ,热水提供率低;另一方面由于住宅建筑的日益高层化 ,传统太阳能热水器不仅将面对安装空间不够 ,而且将影响建筑立面及城市景观。有关部门研制了与建筑一体化的新式热水器。

1. 1. 1与建筑结合的新元热板太阳能热水器

新元热板太阳能热水器实现了太阳能集热器与建筑的和谐统一。该集热板可安装在坡屋面和墙面上 ,作为建筑构件 ,除集热功能外 ,还具有建材的围护、 保温、 隔热、 防水等功能 ,并能在形态和色彩上与建筑融合。新元热板具有模块化和建材化等特点 ,又能独立构成建筑物的太阳能屋面或墙面。

1. 1. 2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热泵

太阳能热泵热水器是能与建筑有机结合的、 全天候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泵热水器考虑到对于高层或多层建筑非顶层用户普遍存在的集热器安装问题 ,将太阳能热泵热水器样机设计成分体式结构 ,即将太阳能集热器/蒸发器作为一个单独部件 ,根据实际情况 ,可倾斜安装在南向屋顶之上 ,也可挂装在建筑物南向外墙或阳台之上。压缩机、 冷凝器、 储热水箱等作为另一个整体放置在室内 ,既便于系统的控制和维修 ,又可减少水箱的散热损失;室内外部件之间采用制冷剂管路连接。同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相比 ,分体式太阳能热泵热水器不仅大大简化了系统的安装过程 ,降低了安装费用 ,而且易与建筑实现一体化集成 ,尤其适合于高层或多层建筑。

1. 2太阳房

太阳房是利用太阳能采暖和降温的房子。太阳房既可采暖 ,也可降温 ,最简便的一种太阳房叫被动式太阳房 ,建造容易 ,不需要安装特殊的动力设备。复杂一点、 使用方便舒适的另一种太阳房叫主动式太阳房。

1. 2. 1被动式太阳房

被动式太阳房主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 ,把房屋建造的尽量利用太阳的直接辐射能 ,它不需要安装复杂的太阳能集热器 ,更不需要循环动力设备 ,完全依靠建筑结构造成的吸热、 隔热、 保温、通风等特性 ,来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被动式太阳房一般分直接受益式和蓄热墙式两种。直接受益式构造最简单 ,房屋本身就是集热 ― 蓄热器 ,利用向阳面的大玻璃窗接受日光的直接辐射;房屋地板采取附合吸热的措施 ,如深色水泥地板或铺砖等;屋顶和墙壁也要做保温处理 ,如加装泡沫塑料吊顶或护壁 ,以防止热量散失;夜间要用保温窗帘。直接受益式的工作原理:通过建筑物朝向的合理布置 ,让阳光直接加热采暖房间 ,把房间作为一个具有太阳能蓄热和分配的综合体。

在阳光充足的白天 ,透过宽大的南窗玻璃面 ,阳光直接照射到能够储存能量的内墙和地板上 ,使房间吸收到充足的热量。夜晚储存在墙和地板中的热量又被释放出来 ,使室温维持在稳定的温度范围内。蓄热墙式则不完全靠太阳光直接射入室内 ,而是通过向阳面的蓄热墙将空气加热 ,并使热风进入室内采暖。夏季则利用蓄热墙起到抽风的作用 ,加强室内空气对流 ,达到降温的效果。蓄热墙的工作原理:当阳光辐射到蓄热墙时 ,先把墙体加热 ,并在玻璃与墙体之间加热空气。由于热空气比重轻 ,即形成上升的热气流。通过上风口 ,热风进入室内采暖。室内底层较凉的空气由下风口自动吸入空气通道。如此不断循环 ,室内温度则逐渐上升。当夏日时 ,空气加热后从排风孔排出 ,打开北面小窗 ,凉风进入室内 ,加强了空气对流 ,使室温得到下降。

1. 2. 2 主动式太阳房

主动式太阳房一般由集热器、 传热流体、 蓄热器、 控制系统及适当的辅助能源系统构成。利用这套系统可以接收、 转换和传输太阳能 ,满足建筑物的采暖要求。它需要热交换器、 水泵和风机等设备 ,电源也是不可缺少的 ,因此这种太阳房的造价较高 ,但是室温能主动控制 ,使用也很适宜。

1. 3 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

太阳能地板采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间歇运行系统 ,即太阳能供暖系统在日间收集太阳能并蓄存起来 ,在夜间运行对房间供暖的系统形式。这种系统结构简单实用 ,初投资相对较低。另一种是连续运行的太阳能地板采暖间接式系统 ,即太阳能集热系统和采暖系统是两个独立的系统 ,两个系统采用换热器换热的形式进行热量交换。为了保证系统连续运行 ,太阳能采暖系统必须有其他的辅助热源作为保障。在非采暖季节 ,太阳能热水系统还可以提供生活热水供应。与散热器、 燃煤或电采暖方式相比 ,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建立同样舒适的前提下 ,辐射供暖方式较对流供暖方式热效率高 ,可节能 35 %左右。由于地面层及混凝土层蓄热量大 ,热稳定性好 ,因此在间歇供暖的条件下 ,室内温度变化缓慢 ,基本能满足正常的室温要求 ,且舒适性较好。辅助电加热系统多用于夜晚 ,如果该地区实行的是低谷电价 ,使用优惠的低谷电价 ,从而大大降低采暖系统的运行费用 ,提高系统的经济性 ,达到节能的目的。

2 结语

太阳辐射能作为一种可更新的自然能源 ,以其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且无污染性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我国是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除四川盆地等局部地区不适宜太阳能利用以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适合利用太阳能。尤其是西北、 西南、 华北地区,应充分利用太阳能这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建筑物能耗。在能源危机、 环境污染和人口膨胀等问题困扰人类的今天,开发利用太阳能,太阳能利用与建筑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回归自然的理念。在国家建筑节能政策的引导下,太阳能利用与建筑的有机结合,充分使利用太阳能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 陆维德 ,罗振涛.我国太阳能热利用进展[J ] . 太阳能 ,2002(1) :324.

[2 ]王崇杰 ,赵学义.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J ] .建筑学报 ,2002 (7) :28230

[3 ]姚伟.太阳能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 ] .中国能源 ,2005 (2) :46247.

[4 ]刘培琴 ,刘淑敏.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及发展[J ] . 煤气与热力 ,2002 ,22 (3) :2552256.

[5 ]李明 ,王如竹 ,施 锋.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冰机热动力学性能分析模型及实验[J ] .太阳能 ,2001 ,22 (3) :10211.

[6 ]王恒.寒冷地区被动太阳房集热墙[J ] .太阳能 ,2005 (2) :21223.

太阳之下篇4

一、第一章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地球是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由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发挥照黑与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黑暗方面的半球,是夜晚,即阴;反过来讲,向着太阳方面的半球,是白天,即阳。地球始终不断地绕阳绕阴自转一周公转一周,与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始终不断地供应地球阴和阳两方面的能源是离不开的。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阴与阳和阳与阴的关系异性相吸

先后阴与阳异性相吸使地球转动阴(雌性)阳(雄性)

黑暗方面供应地球冷源向地球阳面运动

地球动力: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一直始终不断地供给地球热源和冷源,成为地球始终不断地绕阳绕阴自转一周公转一周的动力。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图(一),有两种关系式

一种关系式,阳与阴异性相吸,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对地球之间所发挥的阳源和阴源,即:先(阳)后(阴)形成差异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吸,使地球自转公转,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若离开了阳和阴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地球便不能自转公转。

反过来讲。

二种关系,阴与阳异性相吸,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对地球之间所发挥的阴源和阳源,即:先(阴)后(阳)形成(行程)差异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吸,使地球自转公转,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若离开了阴和阳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地球便不能自转公转。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地球自转一周,有两种关系性。

一种关系性先(阳)一天,后(阴)一夜,即:先(阳)后(阴)形成(行程)差异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吸。自转一周

二种关系性先(阴)一夜,后(阳)一天,即:先(阴)后(阳)形成(行程)差异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吸,自转一周。

1.若地球单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

太阳是颗恒星,是不移动的,如果地球单靠太阳的引力――拉、拽,绕日公转,地球最终会因太阳的引力国强,地球便形成(行程)靠近太阳,为地球不可能始终与太阳一周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迟早将会结束地球运动的生命力。

要使得地球于太阳一周直接按绕日公转,则必须使地球和太阳一周之间保持这稳定的距离。免除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由远渐近靠近太阳的关系。即在同一原理(原理、椭圆)下,则必须对地球之间具有两方面的条件,即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互配合对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

2.作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对地球之间所持的引力推力种种关系的分析

(1)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若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与地球之间,仅有太阳方面的引力(拉力)和黑暗方面的推力,将会加速地球一直形成(行程)向太阳方面靠近,而远离黑暗方面,即很快结束地球运动的生命。

(2)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若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与地球之间,仅有黑暗方面的引力和太阳方面的推力,将会加速地球一直形成(行程)向黑暗方面靠近,而远离太阳方面,即很快结束地球运动的生命力。

(3)若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与地球之间都是引力(拉、拽),而无推力。地球便不能自转公转

(4)若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与地球之间都是推力,而无引力(拉、拽)。地球便不能公转自转。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互相配合,对地球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推力与竖线引力推力,控制地球绕阳绕阴自转公转方向,并是地球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保持一定的距离。

二、第二章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互相配合,对地球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推力与竖向引力推力,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递减与递增和递减与递增,所表示的行程原理(圆理、椭圆)下关系。即:形成相同原理(圆理、椭圆)下相斥,先(阴)后(阳)行程差异相同原理相吸。0°、90°、180°和180°、90°、0°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连续的,是一整体关系。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一周角度,0°、90°、180°和180°、90°、0°,递增转化为递减,为太阳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

图一,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角度0°、90°、180°和180°、90°、0°,由B、D、A和A、C、B递增转化为递减,一分为二,二合为一,相等,公平。这样的角度数理:由小数到大数,和由大数到小树,其和太阳方面对地球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与竖向引力推力,由少到多和由多到少(小数到大数和大数到小数)即由B、D、A和A、C、B递增转化为递减,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由于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相互配合,对地球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握力与竖向引力推力,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递减与递增和递增与递减,所表示的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关系,形成(行程)原理(圆理、椭圆),相斥,先(阴)后(阳)形成差异相同原理(圆理、椭圆)

相吸。0°、90°、180°和180°、90°、0°。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其和数据的数理有关。即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相配,其数据的数理由多(大、长、重)到少和由少(少、短、轻)到多,阴递减和阳递增,并行不悖,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否则就不相等,不公平,不平衡。

夜昼等长,即阴、阳砝码各720分钟,12小时。夜昼等长,即阴、阳砝码各720分钟,12小时。图一,简图代入椭圆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地球中心绕日公转,从0开始自转一周,推进1°天,公转一周(一年)360°天。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射点90°,为太阳上下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太阳B至A和A至B直径直射点90°,其所表示的形成(行程)原理(圆理、椭圆)0°、90°、180°和180°、90°、0°,递增与递减的关系,为前后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地球中心从0开始自转一周推进1°天,有B至D至A公转半周0°90°180°(即0天90天180天)和A至C至B公转半周180°90°0°(即180天90天0天)公转半周递增180天(180°)反过来讲,和公转半周递减180天(180°)递增180°天和递减180°天的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关系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即地球中心绕日公转一周(一年)360°天,这样的标准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互相配合。对地球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推力与竖向引力推力,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递减与递增和递增与递减的数据数理大数与小数相配,开始至结束先多后少与先少后多,其所表示的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关系,行程(形成)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斥,先(阴)后(阳)形成(行程)差异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吸,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平衡。

中心为左右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平衡。

第一阶段地球横向竖向方面过分凸出低凹地表形态逐渐形成(行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归根结底建立了地球中心与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为同一面关系。

第一阶段地球横向竖向方面过分凸出底凹地表形态,逐渐形成(行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原因。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由于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互相配合,对第一阶段地球横向竖向方面过分凸出低凹地表形态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推力与竖向引力推力,因而是的第一阶段地球横向竖向方面过分凸出低凹地表形态,逐渐形成(行程)向相反的方面转化(转变),转变为地球凸出低凹地表形态,缩小了地球形体定型成熟,并因此建立了地球中心与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为同一平面关系,平衡,不倾斜。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天平的原理(原理),用以辅助说明于理解太阳原理(圆理、椭圆)中心直径直射点90°,两端的地球中心至俯视同一原理(原理、椭圆)平面中心90°之间距离长度相等,公平,其和主视太阳天平原理(原理、椭圆)测(尺)量,衡量计算两端的地球中心受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推力与竖向引力推力,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相等,公平,平衡,不倾斜。

三、第三章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为太阳上下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由于太阳是个球体,因此太阳平面,直径直射点90°,是无限的。尽管如此,;由于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互相配合,对地球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推力与竖向引力推力,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递减与递增和递减与递增,所表示的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关系,形成(行程)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斥,先(阴)后(阳)形成(行程)差异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吸。0°90°180°和0°90°180°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并因此建立了地球中心服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射点90°为同一平面关系,这样,俯视地球平面中心为地球上下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和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为太阳上下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这样的关系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否则就错。从而为我们认识与理解地球中心绕阳绕阴自转一周公转一周的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直径同一个平面,从无限直径直射点90°直至针对性准确,正确。

第一节:地球中心绕阳绕阴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公转半周与公转半周和公转半周与公转半周选方位,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

第二节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主视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直径直射点90°,测量,衡量计算两端的地球天平原理(圆理)受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相等,公平,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横向竖向直径直射点90°平衡,不倾斜。

若论太阳直射点赤道这是含糊的,正因为太阳直射点是无限的,赤道又是环绕地球一周,是不能说明其标准的。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不但要有俯视关系,而且要有主视关系,不但要有左端的距离关系,而且要有右端的距离关系,才能说明问题。

(1)形成(行程)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斥,先(阴)后(阳)形成(行程)差异。

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吸。

(2)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太阳大,地球小,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平衡,不倾斜,为太阳上下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俯视地球平面中心地球上下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其和俯视太阳同一圆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平衡,不倾斜为太阳上下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否则就不能说明问题。

(3)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相爱,俯视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平衡,不倾斜,为太阳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每一直径直射点90°,所表示的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关系,0°90°180°和0°90°180°,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是一致的,且为每一直径直射点90°两端的地球中心至俯视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中心之间的距离长度(或跨度)相等,否则就不能成立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否则就不能为椭圆,并因此为每一直径直射点90°两端的地球中心与太阳上下,左右,前后之间的角度,夹角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受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相等,公平,平衡,不倾斜。

(4)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两端的地球中心与俯视太阳平面原理(圆理、椭圆)平面中心之间的距离长度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有两种关系式。

(5)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两端的地球中心至俯视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平面中心之间的距离长度(距离跨度)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且为两端的地球中心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路程长度0°90°180°和0°90°180°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其为两端的地球中心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时间天数多少,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这样的标准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即总图关系式,为每一条直径直射点90°,都有这样的道理性,即公有的公平关系。

(6)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不管地球中心绕阳自转一周公转一周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之间所持的距离长度多么遥远。

(7)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地球凸出低凹地表形态定型成熟,自转一周公转一周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之间所持的距离长度多少有了一定的标准。是源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决定了的。

四、总结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两端的地球中心至俯视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平面中心之间的距离长度(距离跨度)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且为两端的地球中心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路程长度0°90°180°和0°90°180°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且为两端的地球中心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时间天数多少,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这样的标准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即总图关系式,为每一条直径直射点90°,都有这样的道理性,即公有的公平关系。

原来《日历》一年(一周)365天是错的。据《日历》计程地球,从3月21日到9月23日的时间日天数是186天(0°180°)与地球从9月23日到3月21日的时间天数179天(0°180°)其时间天数不相等,不公平,先多出6天,,后少了1天,就这样违反了俯视太阳平面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直射赤道为两端的地球中心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路程长度,0°90°180°和0°90°180°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与时间天数0天90天180天与0°天90°天180°天,和=360天,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这样的标准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之所以说《日历》一年(一周)365天是错的。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日历》用31号,28号进位到1号,计程地球绕日公转一周(365天),肯定是错误的。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原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为太阳上下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地球中心与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为同一平面关系,地球中心绕日公转一周,0360°与0360天的标准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一整体关系。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原来有关方面说明地球是绕日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肯定是错误的。原来日历一年365天,其日期天数是七拼八凑而成的,为何有的月份日期用30天,有的月份日期用31天,有的月份日期用28天进位到1号?这是否太阳凸凹不圆?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地球中心绕日自转一周01°,01天,公转一周0360°0360天,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整体,用31号(如,12月31号)即31天进位到1号,则进度快了,算多了1天时间,则是错的,用28(如2月平,28号)即28天进位到1号,则进度快了,而实际又少算了2天时间,则是错的。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尺(测)量计算一个整体的长度多少,其长度单位都是从0开始递增进位到1,而后都依住整数10进位到11,20进位到21,30进位到31,40进位到41……100进位到101,200进位到201,300进位到301……而不可以用1作为开始向下计算递增一个整体的长度多少,也不可以用……25、25、27、28……进位到1,因为这样计程(时间天数)一个整体的长度(或总天数)则表示中断了连续向下递增或连续向下递减的关系了。

计算地球中心连续绕日自转一周至公转一周这一整体的总时间天数多少,以31好就进位到1号,缺少从0时间(界线)开始递增24小时,不等到地球自转一周(一天一夜)24小时,就直接1天了,这好比一盒刚生下的婴儿就算1岁了,实际还有12月的时间天数过程,才能算岁。计算及尺量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长度多少公里,则不可以用1(或2、3、4……)公里作开始。

为什么地球绕阳绕阴自转公转的行程(形成)原理为椭圆?因为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互相配合,对地球凸出低凹地表形态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推力与竖向引力推力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递减与递增和递减与递增,所表示的行程(行程)原理(圆理、椭圆)关系,形成(行程)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斥,先阴后阳形成(形成)差异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吸,其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相配,递减与递增和递减与递增的规律(数字数理顺序排列)从大数开始至小数结束和中小开始至大爷结束。

夏至,昼最长,夜最短,或冬至,夜最长,昼最短,每天昼延长多少时间,夜缩短多少时间,至今还没有个同一说法。至,昼最长,夜就最短的时间差距愈大,其赤道下降,上升的角度就愈大。

太阳之下篇5

各种自然现象中,太阳对先民想象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太阳被神化为世界中心的神,它的循环往复运动被先民认为神的生与死、出现和消失。伴随着黎明的阳光,神出现,这便是阳,夜幕降临的时候,神死去,这便是阴。阴阳相对立的哲学则是早期宇宙观之一。太阳的东升西落运动又在神话中被“人化”,为太阳神每天不变的行程,一旦破坏这种规律就会招致祸患,这一点表现了先民万事取法天道自然的宇宙观;古代神话存在的“射日”现象,从侧面表现了幼稚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一、阴阳对立相生的宇宙观

自然界中太阳白天自东升起划过弧线,傍晚消失于西方的天际,在如今人的眼中,它是一个在再平常不过的自然物体,只是一个燃烧着的距离地球很遥远的大火球,而在早期先民的懵懂的世界里,它就是一个神圣而伟大的生命体和神一般的存在,太阳赐予了大地和人恩惠。在古代神话的拟人化思维下,太阳被经常想象成一个生命体,因此在先民的意识中,太阳总是与“生”或者“复生”相关联,在这种设定下,太阳的西落被自然而然地视为衰老或者死亡,夜晚太阳经过的是阴暗寒冷的地下世界,于是被先民想象成了恐怖的阴间,西王母是北方的神,她之所以被认为统管阴间,原因之一便在于太阳的夜间之路是从北方地下经过的。

心理学家容格认为:“对原始人来讲,只见到日出和日落是不够的,这种外界的观察必须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就是说太阳运行的过程应当代表一位神或者英雄的命运。”神话中的太阳神消失于夜幕降临的时候,有人说太阳神死了,这就是阴,第二天的黎明继而升起于东方,或重生于东方,这就是阳。这种自然的运行在神话中被认同为阴阳对立相生的概念。

太在字形中化作“旦”,甲骨文中旦上边的四边形指事符号代表天,下边的四边形指事符号代表地,象征太阳从大地上缓缓升起,所以太阳出现即旦。那么太阳消逝则为昏,由昏所代表的黑暗、死亡价值同由旦代表的光明、生命价值构成二元对立。神话中的太阳意象犹如一滴在光线下的露珠,折射出了先民哲学智慧的光芒。

二、万事取法,天道自然的宇宙观

《尚书・尧典》中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芬模曰D谷……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帝尧的这一规定把某一社会共同体的信仰中的宇宙秩序和价值观念固定下来,使后人遵循。同样,《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了一则与太阳有关的神话:“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羲和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她每天都在甘渊中洗太阳,太阳在经过夜晚之后就会被污染,经过羲和的洗涤,那被污染的太阳,在第二天升起的时候依然会皎洁如初。这种太阳运行的神话模式渗透了古人对宇宙的认识,表现了顺应自然、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先民对太阳的循环往复运动理解为自然天道的规律,并将此规律总结升华,形成了万事取法天道自然的哲学思想。这并不是说先民自此将太阳请下神坛,而是对太阳的自然往复循环运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且将其融入社会的万事皆有秩序、应取法自然的价值观中。

三、幼稚的“人定胜天”思想

纵观整体,太阳的形象基本是伟大而善良的天神,因此与太阳相对的黑暗之处就会被认为是邪恶的、恐怖的,人类对于太阳并非总是赞美和歌颂,当太阳给人类带来灾祸时,先民就会产生报复和怨念,中国古代神话中就存在射日的现象,如大众熟知的“后羿射日”。这种对太阳的控制行为就是人类对自然加上自己意志的表现,人们不只是服从天意、顺应自然,而是萌芽出一种战胜自然的心理,说明了古代神话中人文主义色彩以及早期“人定胜天”思想的产生。同时,人类在神话中既崇拜太阳又怀有战胜太阳的想法,表现出先民早期的辩证法思想,即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比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观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各种天象中,对人类作用最大的是太阳,先民对太阳赐予的光和热是能充分感受到的。在人与自然“相爱想杀”的历史长河中,太阳从最初被人们好奇疑惑到崇拜迷信再发展为认识研究,被先民赋予了强烈的感彩,成为被想象和塑造的对象。中国先民眼中太阳是独一无二的至尊神,神话中的太阳、岩壁上的纹饰或者诗歌里的人化和赞美,无一不表现出太阳这个意象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生产力的进步,先民对太阳的认识也越来越客观和清晰,从早期至高无上的太阳神到之后人们不再顶礼膜拜这个普通的天体,人们可以看到这折射出中国古代早期的宇宙观也在渐渐改变。太阳化作神话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凝结了先民哲学智慧的光华。人们在今后仍然将继续探索太阳,也许太阳的神话意味会渐渐变淡,但是早期宇宙观中蕴涵的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世界观人们应秉持心中。

太阳之下篇6

【关键词】 十二经脉;循行;规律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71-01

自然界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规律。人体的十二经脉也有它本身的规律。如果我们能掌握这十二经脉巡行分布的规律,那么不但对十二经脉分布易于记忆,对其在经脉图谱、人体的所在部位也便于识别。

1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规律

头面部的经脉看起来是相互交错难以分辨,在图谱、模型上也不易识别,但仔细分析,只有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在头面部,而手三阴经是从胸走手,足三阴经是从足到腹胸部,均不到头面部(指体表有穴之经而言)。那么手、足三阳经在头面部分布的规律,从经脉循行路线可知,手阳明经在唇上人中穴处与督脉相交叉,足阳明经在唇下承浆穴处与任脉象交叉,皆在面“前”部;手少阳经绕耳轮内圈,足少阳经绕耳轮内圈,曲折循行,均在面“侧”部;足太阳经循行在头的“后”部,唯有手太阳经无规律可寻。总之,手、足三阳经在头部循行的规律是:阳明经在“前”,少阳经在“侧”,太阳经在“后”。

2 十二经脉在颈部分布规律

颈项部的经脉和头面部经脉一样,也只有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共六条经脉通过。从颈前正中线(任脉)向后数,其中第一条线为足阳明经,第三条线为足少阳经,第六条线为足太阳经,这三条足阳经在颈部排列的次序相对之下是:足阳明经在“前”,足少阳经在“中”,足太阳经在“后”。第二条线为手阳明经,第四条线为手少阳经,第五条线为手太阳经,这三条手阳经在颈项部排列的次序相对之下是:手阳明经在“前”,手少阳经在“中”,手太阳经在“后”。由此可知,手、足共六条阳经在颈项部循行分布的规律是:阳明经在“前”,少阳经在“中”,太阳经在“后”。

3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分布规律

手三阳经在上肢的循环分布是:手阳明经起于食指末端,沿上肢外侧前缘循行上肩部。手太阳经起于手小指外侧端,沿着上肢外侧后缘循行上肩部。手少阳经起于手无名指外侧末端,沿着上肢外侧手阳明、手太阳之间循行上肩部。从手三阳经在上肢外侧的循行分布可看到,手阳明经在“前”,手少阳经在“中”,手太阳经在“后”。足三阳经在下肢循环分布是:足阳明经沿下肢外侧前缘下行,抵达足第二趾外侧端。足少阳经沿下肢外侧正中下行,抵达足第四趾外侧端。足太阳经沿下肢后面下行,抵达足小趾外侧端。从足三阳经在下肢外侧的循行分布可知道,足阳明经在“前”,足少阳经在“中”(侧),足太阳经在“后”。手三阳经在上肢的循行分布是:手太阴经沿上肢内侧前缘,入拇指内侧端。手厥阴经沿上肢内侧正中入中指端。手少阴经沿上肢内侧后缘,入小指内侧端。从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循行分布可知道,手太阴经在“前”,手厥阴经在“中”,手少阴经在“后”。足三阴经在下肢的循行分布是:足太阴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下肢内侧前缘进入腹部。足厥阴经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沿下肢内侧正中上达小腹。足少阴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沿下肢内侧后缘,通向脊柱。从足三阴经在下肢内侧的循行分布可知道,足太阴经在“前”,足厥阴经在“中”,足少阴经在“后”。

总之,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手、足阳明经、太阴经在“前”,手、足少阳经、厥阴经在“中”(侧),手、足太阳经、少阴经在“后”。

4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规律

分布在躯干部的经脉,比较繁多,有起有止。足阳经均是从头走向足部,经过胸、腹、背部。手三阴经起于胸部而走向手部。但手三阴经在胸部仅有极短的体表经脉线。手三阳经是从手到头面,不到躯干部。所以,在躯干部的经脉,主要是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共六条经脉。从胸、腹正中线(任脉)向身侧面及背部方向依次排列的是:第一条经脉线是足少阴经,位于腹部前正中线旁开5分之处,位于胸前正中线旁开2寸之处。第二条经脉是足阳明经,位于腹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之处,位于胸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之处。第三条经脉线是足太阴经,位于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之处,位于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之处。在胸、腹部的侧面,可见两条弯曲循行的经脉线,那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肝为阴脏,胆为阳腑。根据阴阳学说,外为阳,内为阴,故足少阳胆经循行于足厥阴肝经之外侧方。足太阳经循行于背部。若单从足三阳经来看,足阳明经在“前”,足少阳经在在足阳明经之外侧,相当于腹、胸部的“侧”面,足太阳经在背部,即“后”面。符合阳明经在“前”,少阳经在“中“(侧),太阳经在“后”的循行分布规律。足三阴经在躯干部的循行路线,可看作是足少阴经在“内”,相对之下,足太阴经在“外”,足厥阴经在“中”。也可认为是足太阴经、足厥阴经、足少阴经,其经脉循行从足走腹、胸是“前”、“中”、“后”的延续。

5 小结

综上述内容可知道,十二经脉无论是在头面部、颈项部、四肢部、躯干部,其循行分布的规律皆是:阳明经、太阳经在“前”,少阳经、厥阴经在“中”(侧),太阳经、少阴经在“后”。只要你掌握了十二经脉循行分布规律,以后对人体穴位的查找及功能的了解,就得心应手,为自身保健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太阳之下篇7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同时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这样在我们的眼里,太阳一天中东升西落,同时在一年中每天东升西落又有规律地产生一定的变化,我们把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轨迹,称为太阳的视运动。太阳视运动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我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和课本理论知识,总结出如下规律和做题技巧:

一、太阳视运动图的作法

1.画出观测地的地平圈,用椭圆形表示。

2.画出天穹,用弧线表示。

3.在地平圈上标出东南西北方向(为了更好的示意太阳出没方位,通常将南北方位标在左右两侧),地平圈方位是顺时针旋转。

4.标出东南西北方位的地方时(由于正午和子夜的地方时分别为12:00和24:00,所以正东和正西方位地方时分别为6:00和18:00)。

5.在地平圈上标出日出、日落及正午时的太阳,用平滑弧线连接三点即太阳视运动轨迹。

6.在视运动轨迹上用箭头示意日出和日落(偏东方位日出,偏西方位日落)。

二、太阳视运动规律

1.太阳出没的方位(除极昼区外)。

规律1—1:二分日太阳出没方位: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如图2)

规律1—2:夏至日太阳出没方位: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如图3)

规律1—3:冬至日太阳出没方位: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2.正午太阳的方位。

正午太阳的位置一定位于正南、正北或天顶,这取决于太阳直射纬度与观测点纬度。直射点偏南,正午太阳则偏南;直射点偏北,正午太阳偏北;如果太阳直射,则正午太阳于天顶。

规律2:北回归线以北各地,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于正南方位;南回归线以南各地,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于正北方位;南北回归线之间及线上各地,一年中正午太阳可能于正北、正南和天顶,要看直射纬度与观察者所处的纬度而定(以20°N为例,如图5):

直射点于20°N—23°26′N时,正午太阳于正北;

直射20°N纬线时,正午太阳于天顶;

直射点于20°N—23°26′S时,正午太阳于正南。

3.极地地区太阳视运动。

在极昼时期,太阳在天空中作圆周运动特别明显。这时我们观察到的太阳周日视运动,基本上是沿着地平圈上方运动,这时的地平圈同时也可作为时间圈。

北极附近地区极昼时,子夜太阳位于正北方向,位置最低;过了子夜,太阳开始升起,到6:00到达正东方向;继续升高,正午12:00位于正南方向;然后开始偏西下落,到18:00到达正西方向;继续下落,到子夜24:00回到最低。

规律3—1:北极附近地区极昼时,太阳是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北极点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与地平圈平行(如下图所示),即太阳高度无日变化(如图6)。

规律3—2:南极附近地区极昼时,太阳是正南升起,正南落下;南极点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与地平圈平行(如下图所示),即太阳高度无日变化(如图7)。

4.极昼区的太阳高度。

规律4:出现极昼时,一天24小时太阳高度≥0°,正午最大,子夜最小;极点太阳高度全天相等。

如图8所示,在80°N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为30°,太阳方位正南,子夜太阳高度为10°,太阳方位正北,可求出此日太阳直射20°N。而极点太阳高度=直射点纬度,所以极点的太阳高度=直射点纬度=(子夜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2。

5.年内太阳视运动轨迹的关系。

规律5:某地年内太阳视运动轨迹平行。

5—1:当观察点位于北半球,太阳视运动轨迹均向南倾斜(如图北半球某地)。

5—2:当观察点位于南半球,太阳视运动轨迹均向北倾斜(如图南半球某地)。

5—3:当观察地点于赤道上,太阳视运动轨迹与地平圈垂直(如图赤道上)。

5—4:当观察地点于极点,太阳视运动轨迹与地平圈平行(如图极点)。

三、太阳视运动图的应用

1.根据太阳出没方位判断季节。

2.根据正午太阳方位判断观测者纬度。

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于正南方位,则观测点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于正北方位,则观测点于南回归线以南;南北回归线之间及线上各地,一年中正午太阳可能于正北、正南和天顶,要看直射纬度与观察者纬度而定。

3.根据太阳视运动轨迹判断昼夜长短。

如图10,当日出地方时早于6:00或日落地方时迟于18:00,则当日昼长夜短;反之,若当日出地方时迟于6:00或日落地方时早于18:00,则当日昼短夜长。

4.根据太阳视运动轨迹判断某时刻太阳方位及影子朝向。

如图10,该地日出东北,即地方时6:00前日出,日落西北,即地方时18:00后日落。则该日地方时及对应的太阳方位如下表:

5.根据极昼区太阳出没时的太阳高度计算直射点的纬度。

若已知极昼区太阳出没时的太阳高度,可直接利用公式计算,直射点纬度=极点的太阳高度=(子夜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2。

太阳之下篇8

关键词:太极;太极拳;时中;时变;阴阳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453-03

《太极拳论》为王宗岳所作。本文认为,太极拳论中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深受当时程朱理学的影响,太极拳论是传统文化中儒道合流的产物。

1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与太极拳定名

《太极拳论》开篇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1]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宇宙是个不断生成的过程。王宗岳承继了这一思想的脉络,他认为宇宙应是由无极而生太极,太极中即暗合有动与静的几兆,由此而产生阴阳二气。阴阳和气,而万物化生。将无极和太极相联,始于宋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2]在《太极图说》中,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3]

无极这个概念为道家用语,《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得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得乃足,复归于朴。”(《老子》二十八章)婴儿纯真无欲,这是为人的本真状态;“朴”是没有经过后天雕琢的树木,这是木的本初状态。无极就是指宇宙的最原始的、无形无象的那个本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在道家看来无中是能生出有的。

但朱熹在解释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一句时却讲道:“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1]朱子认为无极和太极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是同实而异名。朱子以为,无极而太极,不是说太极之外别有一无极的存在,而是在从本体的无形无象的状态看,它是无极,从它产生万物的,作为宇宙的本原上看,它是太极。 “无极而太极”,就是“无形而有理”。太极内有动静,太极的动静生出阴阳,阴阳变合生出五行,五行之变,以至于无穷。朱子说:“五行具,则造化发育之具无不备矣。”周敦颐《太极图说》中讲道:“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朱子的解说为,“故即此而推本之,以明其浑然一体,莫非无极之妙,而无极之妙,亦未尝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也。盖五行异质,四时异气,而皆不能外乎阴;阴阳异位,动静异时,而皆不能离乎太极。至于所以为太极者,又初无声臭之可言,是性之本体然也。天下岂有性外之物哉?然五行之生,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所谓所一其性也。各一其性,则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一物之中,而性之无所不在,又可见矣。”万物各得无极之理,得之于已之理,即是万物的本性。所以说,物物各有一太极,也即是各有一无极。无极与太极本就是一理。

“太极者,无极而生”。王宗岳在这里以无极为太极所本出。但其拳不为“无极拳”,而为“太极拳”,实是他受了理学家无极、太极本为一理思想的影响。他在《太极拳释名》中说:“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是技也。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太极拳取太极生阴阳之意。阴阳本于太极,故以太极拳定拳之名。可以看出,王宗岳所理解的宇宙为一生成流行变化的过程无疑。宇宙是一生成的过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上》)周易的宇宙生成模式,是由太极而二仪而四象,而八卦的生成过程。周易《系辞》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宇宙就是这样一个生生的过程。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序卦》)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演化,体现出天道流行循环不息的生成变化过程。《大学》中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宇宙是日新日成的,由无极而太极的生成演化过程就是一个日新的生成变化过程。王宗岳所解的宇宙生成之理,就是以无极而太极的日新过程。这个过程中,虽然说“太极者,无极而生”,但无极、太极本就一极,从作为宇宙万有产生的本体说是无极,但从生成万物的本源说则太极,两者是同一实相的不同描述。太极中生出阴阳动静的变化。所以王宗岳将其拳定为“太极拳”,而非“无极拳”。其实无极拳就是太极拳,太极拳与无极拳就是同一种拳法。王宗岳这一理解,是深受周敦颐《太极图说》和朱熹解释影响的。

2“时中”“时变”思想与中正安舒、舍己从人

太极拳要求中道,要立身中正,王宗岳在《十三势行功歌》中说“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中正既是太极拳的基本法则,也是太极拳的最高法则之一。各式各家太极拳,虽式有不同,但理皆于此。由此入手,又归于此。不仅太极拳法要如此,做人处事皆应有中正之理,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代成端,而理唯一贯。”一贯之理指太极阴阳之理。“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则是讲拳的中正安舒之道。太极拳的中正之道,体现在它的桩法上,拳法上,以及推手和散手实战中。无论肢体如何动作,皆应符合中正安舒之理。所以太极拳中的中正是一种“时中”。《中庸》上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中”,就是无论内外条件如何变化,皆不离中道。《近思录》上的解释为“中字最难识,须是默识心通。且试言:一厅则中央为中;一家则厅中非中,而堂为中;言一国,则堂非中,而国之中为中。推此类可见矣。如三过其门不入,在禹、稷之世为中,若居陋巷,则非中也。居陋巷,在颜子之时为中,若三过其门不入,则非中也。”在为人处事上,应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但不可离开“中”字。孔子说自己“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第十八》)就是指其能万变不其中。“时中”也就是懂得了权变,“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第九》)共同志于道且立于道,但不定懂得权变,也不尽善。这种权变在拳理上就是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动急与动缓皆有相应的变化。这就是运动中的中正安舒的之理。

这里的中正安舒不是简单的在静中求的,而是在动中求得。静需动中求,中正安舒之道也需在运动中才会获得深切体会。儒家讲坐可论道,起可躬行。用在拳理上则即为静中求动,动中存静。这正是王中岳在《十三势歌》中所说的“静中触动动尤静。”这样才能越练越精。中正与动静,皆是随时而变,随势而变,所以用“时中”概括拳理上的“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中正之道是至为恰当的。

在道家看来,“时中”就是自然而无为,不造作,不刻意。《庄子・应帝王》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老子要求自然无为,庄子的比喻为用心若镜。庄子是说,圣人治理天下,皆出于无心,他们的心就如镜子一般,不送不迎,物来即应,必不隐藏,完全出于无心。惟其无心,所以能胜物而无劳神之累。这种无为体现在拳论中就是“随曲就伸”。王宗岳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舍已从人,就是以心为镜,映见外物一举一动,不以自己的私念影响了判断,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十三势歌》)因就是因顺之意,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对道家思想做了概述,他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又说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因者君之纲也。

”就是要求以道为本,以因循自然为用,这种因循就是“时变”。道家所说的“时变”与孟子所言的“无可无不可”的“时中”思想是有着相近相同之处的。道家的“时变”,是因顺之变,在拳论中体现在“舍己从人”。儒家所说的“时中”,是要求保持中道,在拳论中体现为“无过不及”。可以说,“时中”是本,“时变”为用,太极拳将儒道两种文化中关于“时”的思想结合并在拳法完美的体现了出来。

3“所以一阴一阳,道也”与以拳悟道

双重之病,是太极拳常见的问题。阴阳的概念在拳上体现为虚实的变化。双重就是上下同虚同实,阴阳对立平衡分不清,所以才会出现问题。王宗岳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左右上下,要阴阳配合,不可全虚全实,而应如太极阴阳图,上下左右配合。左腿实(阳)则右腿虚(阴),左手为虚(阴),右手为实(阳)。“变换虚实需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双重阴阳虚实不分的弊病,如何避免呢?王宗岳在拳论上指出了避免双重之病方法,他说:“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解决双重问题的关键是要阴阳虚实在拳上的体现,明白阴阳相承相合对待统一的关系。这样才算懂劲。那具体怎样懂劲呢?王宗岳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着熟是懂劲的基础,懂劲必由着熟入手。着熟――懂劲――神明,这是太极拳的三个基本的阶段。着熟是指拳架是否服合规矩,每招每式的攻防用法是否明确清楚。只有明白了招式的基本含义,练时才能做到“无人似有人”,用时才有可能出现“有人似无人”的境界。当代武学大家冯志强先生在谈自身习武的经验时说:“古人总结拳要有三点,即练法、用法、研究法,三法合一是练拳的根本。”他指出练太极拳要练内功、练武术以研究太极中的混元螺旋运动的奥义、学中医以懂得修身保养的方法,要“道武医兼修”。这些东西皆是以拳为基本的落角处。理明拳法精,理明最终的体现,还是在拳上。所以就拳论而言,着熟是最为基本和基础。但太极拳若只是究其招式也不能为高明。在着熟之后,还懂劲和神明两个境界。

太极拳的着式,虽是基本,但却也只是入手处。从太极拳的着式中要悟出阴阳的变化和劲法。所以要熟练着式,但亦不可以局限于着式。着式中攻防的技击方法在实用中能否到达到预期效果,主要还是看劲法的高低。也就是混元劲的太小,或者内劲的强弱。所谓拳架不是劲,但离了拳架也找不到劲。拳架只是一种很好的练劲的方法。这是王宗岳在拳论中所要阐述的武学思想。

如上述分析王宗岳为清乾隆年间人,他的这种思想深受当时理学思想的影响。《周易》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但在宋朝理学家程颐看来,阴阳并不就是道,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系辞上》)阴阳只是形而下之气,是有形之后的事,是器的范围,而所谓形而上之道是无形的,他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也,如一阖一辟谓之变。”“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则是密也。”阴阳并不是道,所以阴阳变化的那个才是道,“密”是道的体,“器”是道的用。但二者又是不离的。所以程颐说:“退藏于密,密是用之源,圣人之妙处。”道为体,阴阳为用,阴阳二气的变化是道的显用,这就是理学所说“体用一源”。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将这个思想转化为以拳来寻阴阳虚实的变化,明了阴阳虚实的变化才是懂劲。懂劲后才算真正体会出太极拳的道,这样才能越练越精。拳非阴阳,但要拳中找出阴阳虚实,阴阳虚实非道,要在阴阳虚实后悟出所以如此阴阳变化之理,这个才是太极拳所要追求的。综观拳论,在王宗岳看来,太极拳,就是一项以拳而悟通太极之道的功法。得太极之理后,这个拳是可变可改可不要的。如佛教所说的以“指”指月,得月可忘“指”。以桥渡河,过河可忘桥。魏晋时期的王弼在其《周易略例》中说“得意忘言”,正是此意。

所以拳架在王宗岳看来虽然基础,但要明白练拳的用意所在。由拳而阴阳,由阴阳而入太极之道。这样“详推用意终何在”,才能“益寿延年不老春。”(《十三势行功歌》)。这个过程是个渐悟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可达到。正如拳上说“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此句出自理学家朱熹的《大学章句》,他说“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明矣。”王宗岳这里所说的“用力之久”与他在拳论上所说的“有力打无力”“非关学力而有为也”中的力显然是不同的含义。这里的力,是指化费功夫和时间,下力气以求获得由量的积累而达到质的变化即豁然贯通。“有力打无力”之力则是力量之力。太极拳的练习是个渐进的过程,或者是个渐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不同境界,需要时间的累积才能不断体悟。

综上所述,以明清社会文化为背景,可以看出,王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论》深受当时理学思想的影响。他以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思想定太极拳名,将儒学“时中”化为拳论中的“中正安舒”之道,解读道家的“时变”“因循”为“舍己从人”,并将“所以一阴一阳,道也”创造性理解为由拳而懂劲时而神明的以拳悟道过程。

参考文献:

[1] 黄康辉,编著.陈氏太极拳体用全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5:359.

[2] 可参见《道学宗主》, 杨柱才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杨柱才通过考证认为《太极图》及《太极图说》皆为周敦颐所作,后世其它说说证据皆为不足。笔者从其说。

上一篇:思乡诗句范文 下一篇:出纳工作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