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0 11:50:47

太阳教案

太阳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2、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能够正确填写关联词。

3、了解列举数字的作用。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谜语

出示谜语:(齐读)

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却很小很小。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

出示课题。

2、有关太阳的神话、传说、故事

太阳给人类送来了光明与温暖,从古至今,有许多关于太阳的故事。

看,这就是古代人眼中的太阳——三足乌。(出示图片)

(师讲述:太阳的传说)

3、过渡语

我们的课文就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开头的。

学生齐读,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呢?(1、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人类在远古时代对太阳的认识。2、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现在人们对太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4、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太阳?

(板书:特点关系密切)

二.新授

1、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

太阳是个大火球。

太阳这个“大火球”有什么特点?各用一个字概括。

2、分析指导

远:距离地球1.5亿公里。在学生回答时,出示有关的图片。

问,课文是分几步来说明太阳的“远”的?(列数字、比较)

齐读有关的句子。

教师小结。

(出示要点)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太阳的“远”,

再用比较的方法让人形象地感到太阳的距离远。

学生齐读要点

3、学生自学“大”和“热”

大:130万个地球。

热:表面温度6000度,中心温度更高。

分小组自学,自学后交流,说说课文中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

4、能不能把太阳的这些特点连起来说?

刚才同学的话中运用了许多数字,用了这些数字有什么好处?

通过列举数字和比较,可以给人留下比较清晰的印象。

4、教师小结:太阳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恒星,它有巨大的质量和引力,它与地球距离有1.5亿公里,那么遥远。

出示关联词练习:

1、()太阳离我们很远,()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2、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3、(虽然)太阳很大,(但是)太阳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起来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分析:第一句中可以什么关联词,为什么?

第二句呢?这是什么句?(指名读句子)

第三句有几层意思,谁能正确填写?

齐读练习

太阳()离我们这么远,()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5、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A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子。

划出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交流中提出来。

提出问题,解答疑问。

B学生读有关的句子,提出不能解答的问题。

C归纳,集体解答

6、学生表演:

谁愿意来扮演太阳,回答同学们的几个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教师提问:太阳,有人用箭射你,能射到吗?

为什么我每次看你总感到很刺眼?

书上说,埋在地层底下的煤炭与水的循环、风的形成你有关,可是我怎么也看不出来,你能告诉我吗?(观看有关的影片)

妈妈很喜欢晒被子,她说有好处,这是真的吗?

老师说,刮风下雨,也和你有关,这是什么道理?

出示关联词练习:()没有太阳,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

三.结束

1、练习:我这里有一段影片,可惜它没有配音,谁愿意当一回播音员,给影片配音?

(先看一遍影片,讨论后确定解说词)

(边看影片边配音)

2.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太阳》,它介绍了太阳的几个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与地球的关系十分密切。

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些有了答案,有些还没有答案。因为人类对于太阳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宇宙中还有许多奥秘正等待人们去揭开。希望在将来,人们能揭开这些奥秘。

板书

太阳(大火球)

特点大

动植物的生长

与地球关系密切天气的变化

人类的生存

太阳教案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2、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能够正确填写关联词。

3、了解列举数字的作用。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谜语

出示谜语:(齐读)

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却很小很小。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

出示课题。

2、有关太阳的神话、传说、故事

太阳给人类送来了光明与温暖,从古至今,有许多关于太阳的故事。

看,这就是古代人眼中的太阳——三足乌。(出示图片)

(师讲述:太阳的传说)

3、过渡语

我们的课文就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开头的。

学生齐读,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呢?(1、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人类在远古时代对太阳的认识。2、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现在人们对太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4、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太阳?

(板书:特点关系密切)

二.新授

1、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

太阳是个大火球。

太阳这个“大火球”有什么特点?各用一个字概括。

2、分析指导

远:距离地球1.5亿公里。在学生回答时,出示有关的图片。

问,课文是分几步来说明太阳的“远”的?(列数字、比较)

齐读有关的句子。

教师小结。

(出示要点)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太阳的“远”,

再用比较的方法让人形象地感到太阳的距离远。

学生齐读要点

3、学生自学“大”和“热”

大:130万个地球。

热:表面温度6000度,中心温度更高。

分小组自学,自学后交流,说说课文中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

4、能不能把太阳的这些特点连起来说?

刚才同学的话中运用了许多数字,用了这些数字有什么好处?

通过列举数字和比较,可以给人留下比较清晰的印象。

4、教师小结:太阳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恒星,它有巨大的质量和引力,它与地球距离有1.5亿公里,那么遥远。

出示关联词练习:

1、()太阳离我们很远,()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2、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3、(虽然)太阳很大,(但是)太阳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起来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分析:第一句中可以什么关联词,为什么?

第二句呢?这是什么句?(指名读句子)

第三句有几层意思,谁能正确填写?

齐读练习

太阳()离我们这么远,()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5、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A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子。

划出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交流中提出来。

提出问题,解答疑问。

B学生读有关的句子,提出不能解答的问题。

C归纳,集体解答

6、学生表演:

谁愿意来扮演太阳,回答同学们的几个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教师提问:太阳,有人用箭射你,能射到吗?

为什么我每次看你总感到很刺眼?

书上说,埋在地层底下的煤炭与水的循环、风的形成你有关,可是我怎么也看不出来,你能告诉我吗?(观看有关的影片)

妈妈很喜欢晒被子,她说有好处,这是真的吗?

老师说,刮风下雨,也和你有关,这是什么道理?

出示关联词练习:()没有太阳,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

三.结束

1、练习:我这里有一段影片,可惜它没有配音,谁愿意当一回播音员,给影片配音?

(先看一遍影片,讨论后确定解说词)

(边看影片边配音)

2.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太阳》,它介绍了太阳的几个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与地球的关系十分密切。

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些有了答案,有些还没有答案。因为人类对于太阳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宇宙中还有许多奥秘正等待人们去揭开。希望在将来,人们能揭开这些奥秘。

板书

太阳(大火球)

特点大

动植物的生长

与地球关系密切天气的变化

人类的生存

太阳教案范文第3篇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这一知识点属于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因此,本知识点应达到“理解”程度。但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相关学科知识储备不足,本知识点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点。为了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本知识点,在两次教学过程采取的基本思路都符合新课程理念,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形成知识。“贵在参与、注重过程、强调方法”,这是地理课程目标的关键。两次教学都注重“贵在参与、注重过程”,但两次教学的“方法”不同,导致两次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有着天壤之别。怎样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才能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课堂环境与氛围,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过程

1.说明

堰桥中学的学生层次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上受初中地理教学的影响,高一学生认为地理是一门“副科”,很不重视。“地球运动”知识又是高中地理的难点,学生学习难度非常大,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课堂就变得死气沉沉,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解的知识,根本无法启发思维,自主探究知识,发展能力。对此,我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学生易理解的一些现实例子来引导学生讨论,并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喜欢上地理。

2.案例描述

案例A

师:就某一日而言,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变化。规律如何?

学生活动:观察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图,思考:

1.图中所示节气,直射点在什么纬度?

2.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如何变化?

3.在图上画出这一日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图。

画坐标图时,学生有点手足无措。所以两分日的坐标图,由老师来完成;夏至日,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冬至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近一半学生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过渡:此图展示了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变化。那么就某一地区而言,全年的正午太阳高度也是不同的。

学生讨论1:无锡(31°N)哪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哪一天是最小值?一年中如何如何变化?

指导学生通过读图来确定无锡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情况。通过此题的讨论,学生学会了看图,发现了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讨论2:夏至日,哪些地区和无锡一样,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夏至日,哪些地区和无锡一样,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

冬至日,哪些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冬至日,哪些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

其实有些学生不用讨论就能理解题目,回答问题。讨论的过程主要是会的同学教不会的同学,所以最后大部分学生顺利完成了任务。

课堂小结:根据以上的结论,师生共同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

同一天内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知识准备: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师:就某一日而言,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变化。规律如何?请大家始终记住一句话: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观察游戏,角色分配:全班由前往后为由北往南方向(全班正好有7排),第四组为赤道,第二组是北回归线,第六组是南回归线。找个学生做太阳。

演示1:太阳的全年移动轨迹。

学生演示。其余同学都看着乐滋滋地笑。

师:你有没有发现,这一年中,太阳和你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是不断变化的。学生点头,表情轻松。

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

学生思考:1.什么时候,你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也就是太阳离你最近。一年中有几次?是不是90度?

2.什么时候,你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也就是太阳离你最远。一年中有几次?是不是90度?

请北回归线以北同学回答。学生站起来后有点迟疑。请太阳再次演示移动轨迹。该生便顺利回答问题。

全班一起来:夏至日,哪些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请满足条件的同学站起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同学都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

这是哪片地区?请学生归纳,强调: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夏至日,哪些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

请满足条件的同学站起来。这次赤道地区的同学有点分歧,经过简短的讨论,他们决定全部站起来。

这是哪片地区?请学生归纳,强调:赤道及其以南地区。

接下来,解决有关冬至日的问题,学生表现得更加果断。说明大家都理解了这些题目。

最后,让学生在讲义上把结论写下来,并完成了2个同步练习,情况良好。

课堂小结:根据以上的结论,师生共同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维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同案例A)

三、案例反思

这两个案例是我对两届学生的教学实录,都是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课程标准的分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下设计的,但效果却相差很大。

案例A,我是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设计的一堂常规教学。在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学习参与,设计了讨论活动,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教学效果不错。但课堂气氛不佳,主要是这种教学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无法使课堂气氛达到融恰,而且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

案例B的设计也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构建知识,同时我还注重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基本是一个游戏过程,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异常高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充满了快乐,连平时“沉默”的学生也积极地发言。课后很多学生都表示对这堂课的喜欢,有些学生甚至改变了对地理的学习态度,知识检验的结果惊人地好。

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反应的热烈程度及知识的掌握明显可以看出案例B效果好,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自己积极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符合皮亚杰构建主义理论。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通过讲授,把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但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储存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案例B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判断什么时候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极值,是用已有的知识同化顺应该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案例B是属于活动型教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思考的积极性,从而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形成自己的知识。案例A虽是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但很多学生觉得问题较难。学生需要具备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需付出大量的有意注意,会感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也就无法积极参与学习。而案例B中的每个问题基本属于常识性的,学生只要根据经验就能解决。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无意注意,不需付出大量的意志活动,也就会感觉很轻松,乐于参与学习。教师通过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一步步深入下去,所以整个课堂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达到高潮,学生真正参与到了课堂中来。

3.让学生体验成功,发展自我。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也就是说教育并不是只有知识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身心向积极方向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完整的“人”。但现在“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多数学生自卑、自我缺失,而消极的自我正是人格不健康的重要标志,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消失的心理原因。一般而言,学习过程成功多于失败的孩子是自信的,相反学习过程失败多于成功的孩子往往是自卑的。造成失败或成功有一个主要原因,即教学知识点太多了,要求太高,在宏观上必然造成失败增加。案例A中提出的问题是属于专业性很强、难度较大的,很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都会感到无从入手,会产生很大的挫折感,影响自信心。但案例B中的问题多是直接的、简单的,一般学生多能很好地解答,产生成功的愉悦。我在教学中也会有意地请那些平时较内向的同学来发言,并给予他们激励的评价,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家清主编.新理念地理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陈澄,樊杰主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3]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太阳教案范文第4篇

1.发现问题;

2.确定引力存在;

3.探究太阳对行星引力大小;

4.探究行星对太阳引力大小;

5.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大小;

6.总结,

教学的难点

一是如何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出三种引力的大小,让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得出的结论,感受到结论的得出是一种思维的必然,而不是偶然;让学生充分体会逻辑推理的重要作用,享受逻辑推理之美。二是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如何在适当的时候适当介绍前人(当然主要是牛顿)在当时的观点和思维过程,让学生充分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感受伟人们深邃的洞察力,超前的意识,学家的研究风范。

关于发现问题环节的教学建议

采用复习开普勒定律后提问的方法:是什么原因导致行星绕太阳做如此和谐且有规律的运动呢?这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引入新课的方法,他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知其然而问其所以然是人类一种本能,因此建议采用此法引入新课。另外为了增加感性认识,也可以播放行星椭圆运动的动画。

关于确定引力存在环节的教学建议

教师让学生猜想是什么原因,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初步说出理由。由于天体之间存在引力基本上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常识,因此学生基本上都可以回答出是引力,甚至说出是万有引力,因此重点不在这个结果上,而在学生能否说出他的根据,而且是有严密逻辑顺序的根据。经过若干个学生的发言、补充后,教师组织学生理出逻辑顺序:椭圆运动(至少速度变方向)变速运动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合外力引力(这个逻辑顺序可以由投影出示)

教师评价:大家之所以能顺利地确定引力存在是由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由于上一章我们学过的圆周运动的知识,你知道几百年前科学刚刚萌芽发展的时代科学家们(不是一般民众)怎样回答的这个问题吗?

教师简单介绍开普勒、笛卡儿、胡克、哈雷、牛顿等人的观点,其中开普勒认为是太阳发出的磁力;笛卡儿认为是流质涡旋带动;胡克、哈雷认为是太阳引力,甚至证明了如果行星轨道是圆形的,引力大小跟轨道半径的平方成反比(但对于椭圆轨道他们无法证明);牛顿支持胡克、哈雷的观点,而且对椭圆轨道也做了严格的证明。(有条件可以做成一个短片播放,流质涡旋带动可以以一个水的漩涡形象替代)

教师评价:由于流质涡旋带动符合人们的生活经验,所以当时被广泛接受,甚至牛顿都是在信仰这种学说中长大的,因此牛顿敢于坚持引力说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当然这种勇气也来自他广泛汲取的别人的成就,包括欧几里得数学,阿基米德静力学,开普勒定律,伽利略运动理论和实验结果,惯性概念,惠更斯的向心力等,来自于他的研究思考成果:后来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初步理论。

(介绍这样一个历史背景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现在我们认为很简单的知识,在历史上的发现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的,可以说它不是一个人的功绩。二是让学生体会牛顿之伟大来自于其天才,更来自于他广泛吸取别人的成就的勤奋。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如果时间紧迫,此部分内容可略去)关于探究太阳对行星引力大小环节的教学建议

教师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引力大小跟什么有关?不说根据。

学生能猜出距离、二者质量,但很可能也会说出行星周期、线速度、角速度等。教师不做点评,只说我们需要用理论验证。(学生可能知道万有引力,但知道万有引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的应该很少,因此此处的猜测有意义)

教师提问:请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提供一种验证思路:

让学生讨论出:由运动情况(通过运动学公式)加速度(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受力情况

(以上可以投影出)

教师介绍:在牛顿所处时代,行星的运动情况观测资料已经相当丰富,因此得出行星受到的引力的表达式是可能的,但是运动轨迹椭圆难倒了胡克、哈雷等,也使牛顿困惑了许多年,直到他用自己发明的微积分解决了问题(历史上是否如此呢?缺乏考证)。我们不会微积分,因此我们研究不了椭圆,但是多数行星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因此我们现在就通过圆轨道用刚才的思路导出太阳对行星引力的表达式,验证我们的猜测,同时再现牛顿当时的思维过程。

教师提问:行星轨道按圆处理,开普勒定律怎样表述?

(投影出答案)

提问:若已知某行星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r,线速度为v,质量为m行,则它需要的向心力多大?

F需向=m行

引导:天文观测能直接得到行星的线速度吗?能直接观测出什么?怎样变化刚才的公式?

将代入得F需向=

引导:这是行星需要的向心力,我们要求的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这两个力有关系吗?

F太阳对行星=F需向=

引导:从上一章我们就知道,需要的向心力和提供的力是不一定相等的,否则也就不会有离心运动、向心运动了,因此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小应该与行星的周期是无关的,仅与两个星球本身情况有关,即以上得到的仅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正象密度的计算式一样),(或举例:光滑水平面上用轻弹簧拴住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则,这只是用周期T来计算拉力F,因为恰好需要的向心力等于拉力,但实际上拉力F仅由劲度系数k和伸长量x有关,跟作圆周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学量无关。)为找到引力的决定式,我们必须将周期T去掉?怎么办呢?

引导: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得,代入得F太阳对行星=

再共同分析出公式中除了m行、r2以外,其余都是常量,对任何行星都相同,这才是只跟距离以及天体本身有关的表达式,即太阳对行星引力的决定式。

总结上式的物理意义,并给出简化式:F太阳对行星

(可将以上关键步骤列出投影出示)

关于探究行星对太阳引力大小环节的建议:

教师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猜测到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应该与双方的质量均有关,直觉告诉我们这个猜测是正确的,可是我们得出的结论好像只与行星质量有关,难道我们猜测错了吗?你认为如何?

引导学生观察等式F太阳对行星=讨论出结论:公式中的常数k是开普勒第三定律中的常数,此常数是一个与行星无关而与太阳有关的量(一般在讲第一节内容时都要补充说明这个结论),与太阳的什么有关,最可能就是质量,因此说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双方的质量均有关。教师提问:那么与太阳质量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怎样研究这一问题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研究思路:如果还是研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只能到上式为止,不可能再有什么突破,何不研究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呢?因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和行星对太阳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二者同性质且等大。

(以上这两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由讨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向讨论行星对太阳引力进行过渡,让学生理解这种研究方向的转变是一种思维的必然,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牛顿能够转变这种研究方向,其思维技巧多么高超。)

教师提问:行星对太阳的引力跟太阳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讨论。我认为得出结论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课本上利用施力物与受力物互换的办法得出F行星对太阳。另一种应该利用运动相对性的办法,行星围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若以行星为参考系,太阳也在绕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即若行星绕太阳转了一周,以行星为参考系,太阳也绕行星转了一周。可以采用以下办法帮助学生理解。

图-1到图-5表示蓝色的行星绕红色的太阳旋转半周的几个关键位置,若将图-2到图-5依次重叠在图-1上,重叠时让蓝色的行星位置重合,我们发现红色太阳绕蓝色行星也转了半周。(可以用光学投影片重叠的方法或flash课件)

这样按照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事实仿照前面的思路也可以得出F行星对太阳。

(我认为这种变换参照系的方法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可将以上关键步骤列出投影出示)

关于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大小环节的建议

教师提问:既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二者同性质且等大,那么它们的大小应该是相同的表达式,因此F太阳对行星与F行星对太阳应该能合二为一,你能办到吗?

组织讨论得出F太阳与行星之间

(学生可能得出r4,组织学生评价是否正确)

提问:该式的物理意义,问能否写成等式?

F太阳与行星之间

G是比例系数,与行星和太阳质量均无关。

(可将以上关键步骤列出投影出示)

(以上各公式的脚标只是为了强调物理意义,本节课是必需的,以后不是必需的)

关于总结环节的建议

(一)将本节课的探究过程的幻灯片最后重新播放一遍,替代总结。

内容如下:

一、确定引力存在:

椭圆运动(速度变方向)变速运动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合外力引力

二、探究太阳对行星引力大小

1、猜想: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应该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r有关,还与太阳、行星质量有关。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开普勒一、二定律得:F需向=m行

3、v难以观测,但可以观测出行星的周期T,将代入得F需向=。

4、根据行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则F太阳对行星=F需向=。

5、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应该是与行星运动无关的力,要消去T,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得,代入得F太阳对行星=。

6、结论::F太阳对行星。三、探究行星对太阳引力的大小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F行星对太阳

四、探究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大小:

(二)点评逻辑思维的严谨与巧妙,提醒学生感悟、学习这种思维。

太阳教案范文第5篇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太阳能的优点.

2.知道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两条途径.

(二)教具有关挂图、录像资料等.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人类利用的常规能源是什么?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哪些呢?

学生:常规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和风力、水力资源等等,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等.

教师:回答得很好,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核能的开发和利用,用铀做燃料的反应堆虽然能大大减少能源的消耗,但是铀的储量也是有限的,而且使用时要产生放射性污染;轻核的聚变虽然比裂变干净,还能释放更多的能量,但是至今还没有真正解决和平利用的问题,所以还要开辟新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太阳不但一直间接地向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能量,而且还是可能为人类长期地直接提供巨大能量的新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能.

2.进行新课

板书:<第五节太阳能>

(1)太阳能的优点

①太阳能十分巨大.

教师:同学们想想,太阳能有什么优点呢?

板书:<(一)太阳能的优点>

学生:太阳能非常巨大,从前面表中可见,太阳能向周围空间辐射的总功率达3.8×1026瓦.

板书:<1.太阳能十分巨大>

教师:说得很好,太阳能十分巨大.同学们知道太阳能辐射到地球表面的总功率是多少吗?(通过查看课本答:l.7×1017瓦)

教师:同学们计算一下,太阳每小时辐射到地球的总能量有多少?(学生上黑板计算:1.7×1017瓦×3600秒=6.1×1020焦)

教师:地球每小时从太阳获得的太阳能量有6.1×1020焦,这比目前全世界在一年内能源生产的总量还多,可见太阳能有多么巨大.

②太阳能供应时间长久.

那么太阳能会不会用完呢?根据科学家推算,太阳像现在这样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还可以维持60亿年以上,对于人类来说,太阳能可以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久性能源,所以太阳能的第2个优点是:

板书:<2.太阳能的供应时间十分长久>

③太阳能分布广阔,获取方便.

教师:我们到哪里去取太阳能?怎样获取呢?(只要太阳能照到的地方,就有太阳能,不用专门去寻找;只要用东西接收就行了,不需要挖掘开采)

教师:很好,所以太阳能的第3个优点是:

板书:<3.太阳能分布广阔,获取方便,无需挖掘开采和运输>

④使用太阳能安全、不污染环境.

太阳能是最干净的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不会给我们带来污染.所以,太阳能的第4个优点是:

板书:<4.太阳能安全、不污染环境>

(2)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有两条途径

教师先请同学议论:如何利用太阳能?然后总结.

板书:<(二)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两条途径

1.把太阳能转化成内能以供利用>(讲解:例如用太阳炉、太阳能热水器等装置把太阳能转化成内能来做饭、烧水等等,也可用集热器把水加热,产生水蒸气,再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这就叫太阳能热电站.)

<2.通过光电转换装置把太阳能直接转化成电能>(讲解:例如用硅光电池——也叫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已很广泛,像人造卫星上的电源、太阳能汽车上的电源,小型电视机、计算器上的电源,城市道路路灯的电源等等都可用太阳能电池,我国还用太阳能电池做航标灯的电源,铁路信号灯的电源等等)

(3)利用太阳能的困难

教师:既然太阳能有那么多优点,为什么不大量推广、大范围应用呢?目前还有些技术问题没有解决.

板书:<(三)广泛利用太阳能的困难

1.太阳能虽然十分巨大,但它太分散>(讲解:经计算,垂直投射到地面每平方米面积上的太阳能只有几百瓦,所以要大规模开发利用太阳能必须设置庞大的收集和转换能量的系统,目前造价还太高,影响推广.

<2.由于地球的自转和气候、季节等原因,太阳能的功率变化大,不稳定,给正常连续地使用造成困难>

<3.目前太阳能转换器的效率不高>(讲解:光热转换的效率为50~60%,而光电转换的效率只有10%左右.所以还要下大力气研制高转换效率的材料)

(4)结束语

太阳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科学学科 单元教材 集体备课 课堂生成 疑难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36-01

1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就是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以一人分析为主,把握整个单元的知识脉络和安排体系,对教材具体内容作出简要分析,阐述对教材采取的教学措施等,最终使大家对教材的理解、目标的设置、重难点的确定等方面达成共识,给教师提供一个自我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教材分析的主讲人,要选择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至少要教过本册教材,在常规教学和理论研究中都有一定建树的一线教师,最好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单元内容相一致。

2 疑难问题研讨

这一方式主要应用于教材单元体系明了,易掌握,教师只需个案备课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的活动主题,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在集备的时候提出来,集体讨论并得出统一的解决方法。如四年上册第二单元“在阳光下”,第二个活动主题“影子”,在测量完不同时间影子的长度和竿子的高度的数据,书中要求学生在课内做一个统计图,并把两个顶点连接起来,看能有什么发现。大家对这个图要说明什么问题很是不解,有的老师说能证明太阳的高度,夹角是多少度就是太阳的高度,有的说是为了证明书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还有的认为说明了物体的高度是与影子的长度成正比的,由此可以算出大树、楼房的高度等意见。这些答案都是有依据的,但课堂上要呈现给学生的主要应该是什么呢?经过教师间的交流、讨论,最后确定只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和“物体的高度与影子的长度成正比”就可以了,“确定太阳的高度”和“计算大树、高楼等的高度”作为预案,学生想到了再作适当引导。这样针对突出的问题,学尺度,避免了个别课堂偏离教材,忽视重点的现象。

3 课堂生成反思

教学前的备课更多表现为一种教学的预设,还没有落实到课堂中,而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与教学预设不相符的情况,会生成很多预设之外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反思在备课中出现的问题或疏漏。这些课堂的生成可能有很多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备课中对学生探究的问题作了详尽的引领,学生真正带到探究的兴趣,研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比教师预设更好的结果;也可能是因为在备课阶段,忽略了某个环节或细节的预设,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预设之外的情况;还可能是因为教师自身相关知识储备不够而导致的尴尬等。不管哪方面的原因,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反思,并把这些反思作为一种对备课工作批判性的评价,进一步完善备课阶段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连续贯性。而集备中教学反思的交流更是教师共同修正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积累教学经验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说,课堂教学生成反思作为一种集备形式,有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也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4 备教案设计

教案是教师钻研教材的结晶,是教师备课的记录。而写教案又是在备课阶段要花去教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的工作。而在大部分学校,只有一名科学教师,全校的科学课只有一个人上。三年至六年四册教材,教师要写四本教案,近160课时,写教案量非常大,很多教师常常处于疲于写教案的状态中,冲击了钻石教材和未完准备的时间,花大量时间、仓促写出的教案往往存在着环节设计不科学,机械摘抄,过于简略、备用不一致等问题,失去了教案的实用价值。要想让教师在应付教案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钻研教材,准备教具等方面,就需要把教案设计也作为集备内容。其方式之一可以是,在个人初步备课的基础上,集备时交流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设计的思路,然后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讨论出比较科学的设计思路,最后由几个人分别誊写一至二课的教案设计内容,再复印到每一位教师手中。二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指定的教师写好一至二课的教案设计,再全体讨论、修改教案,再成稿复印。以上这两种方式虽然可以在写教案上为教师减轻一定的负担,但是统一的教案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位教师,教师还要在教具、环节设计等方面针对自己的学情和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修改,附在教案中。这种附案包括教师教学后的反思和对教案的修改等。因此,写好附案才是这种集备方法的关键。

这种统一备教案的方式,可以为没教过教材,不知从何入手的新教师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也可以为一些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提供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机会,是提高学科教学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太阳教案范文第7篇

一、备课的基本原则

1.组里的老师共同研究教法,备好每一节课,做到集体研究,精选试题,突出重点,难易适度。同时认真分析,认真评讲,做好备案。

2.紧紧围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这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组织全组教师继续学习与新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同时抓好“老带新,新促老”的工作,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

二、备课的过程

首先,确定备课的任务及其布置:1.任务:每次要备出两节新授课的内容,周一要订出一周的教学计划,最后由教务处统一张贴上墙,以供教师和学生参考了解。2.布置:每次备课提前一天把任务布置给老师,我组共8人,每四人为一备课小组,每组承担一节的备课任务。备课的老师要精心准备,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新旧教材的差异以及知识的传授时设计问题的思路。最后每组要拿出一个共性教案,每个教案复印8份,集体备课时要保证教师教案人手一份。

其次,备课的具体过程:我们组的集体备课具体分为个人钻研、集体研讨、定稿复印、科学使用“四环节”,具体为:

1.个人钻研。主要是指本组教师在集体备课前根据指定的备课内容,钻研大纲、教材、教参,在各自了解学生现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确立三维目标、教学重点及主要教法与学法、教具准备以及每一课时的主要教学思路等。教学思路要体现出师生的“双边”活动,以及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每人均要写出钻研内容的教学分析材料。同时,确立一位主讲人,在集体研讨前,写出详细的主讲稿――详案。

2.集体研讨。这一环节是集体备课的关键,研究教学三维目标的确立,教学过程的设计,突出重点、难点所采用的教法与学法,以及为提高教学质量所选用的教学手段等。主讲人陈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程序,并说明设计的理由。备课组的其他几位教师围绕主讲辅导情况,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对主讲辅导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结合自己所准备的钻研材料,提出补充、修改意见,同时主讲人认真做好记录,综合后实施到教案中。如(1)“平抛运动的规律”一节中的一个难点是:“做平抛运动的物体的瞬时速度与位移方向不共线。”当中心发言的老师提出难点后讲课时,应强调二者方向不同。有老师补充到,应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求解而暴露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错误的所在,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老师引导得出结论,速度反向延长线交于水平位移的中点。老师课前的这种备课,不论对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笔者认为都是一种学习和提高。(2)指出新旧教材的差异,如第6章的第二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第三节“万有引力定律”,在老教材中只是一节的内容,而且直接给出引力定律F=GMm/r2而新教材中分成两节研究,从太阳系天体间的引力到地球上的重力到牛顿的月地检验到万有引力定律。在学生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同时,让学生逐步体会到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与求证的重要性,而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也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3)问题的设计要恰当,对学生要起到一启即发的作用。比如讲“万有引力定律”时,其问题的设计是这样的:首先,在学习关于牛顿探究天上人间的力是否是同一种力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①行星为何绕太阳转?月球、人造卫星为何绕地球转?②地面上的物体受到的力与上述是否相同?其次,在学习月-地检验时又设计了①月-地检验的目的是什么?②检验的原理是什么?③如何进行验证?并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由于这个问题难度大,学生在现有知识上不好理解,老师要给以恰当的引导,最后做好总结。

3.定稿复印。定稿前,主讲人根据集体研讨结果,结合本小组其他教师的意见,取长补短,补充完善原先的设计方案,撰写每一课时科学使用的教案,然后复印8份,确保全组成员人手一份。

4.科学使用。每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熟悉教案,领会教案的精神实质,然后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个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案的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教学环节进行修改、调整,备出自己的特色的教法、学法,凸现教师教学的个性和风格,教后要详实地写出自己的教后体会,教学效果及改进措施等,以备以后查阅、使用。以上四环节中,个人钻研记录、集体研讨记录为集体备课一稿,主讲人的修改稿为二稿,每位教师的使用稿为三稿。

总之,备课有法,但无定法。集体备课,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在课堂上,每一位教师所承载的智慧就不再是单薄或片面的,而是充实和相对全面的。在利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允许每位老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可对集体备课内容做一些微调,做到查缺补漏,使之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以创造性思维理论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累知识能力提高为目标,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接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达到物理教学的一个新境界。

太阳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38-01

近年来,一轮又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前呼后拥,名人大师百家争鸣,各种观点扑天盖地,使语文教学也变得色彩纷呈了。

工作在一线上的语文教师,既要跟上时代潮流,学习各种新经验,又要完成学校的各种工作,疲于应付,虽有雄心壮志,但精力有限,常因心有余力不足而出师不捷,最令老师们苦不堪言的是年年岁岁的备课检查,它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扼制着教师的进取和发展。

请看那一本本字迹工整,一丝不苟,却模式统一、要求程式化的教案,整个是“教参”的翻版,我无意批判哪个,只是心底的声音告诉我,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尚不知何年何月才有尽头地闲时抄教案,忙后补教案,教学设计与上课实际完全脱节,“辛苦”先不说,还只会导致自身的惰性:阅读的惰性,工作的惰性,更可怕的是思维的惰性。就好像好端端的一个人拄上了拐杖,慢慢的,也就变成了瘸子。工作一辈子,其他什么本领都没学会,只学会一套将错就错,圆人所说的本领。更何况,某些参考“教案”,随着教育改革的突飞猛进,早已时过境迁,它把那些优美的文章通过划分划分段落,归纳归纳中心的方式肢解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更重要的是它那毫无探究性的问题束缚了孩子们的思维,阻碍了孩子们的灵感,可很多老师为了让教案看起来更充实,连答案都抄进了教案。这虽然迷糊了检查者的眼睛,但殊不知:语文不是“1+1=2”,也不是ABCDEFG......请看一段文字:

“花儿为什么会开?”老师问面前的小朋友。第一位小朋友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第二位小朋友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位小朋友说:“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穿得更漂亮。”第四位小朋友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她摘走。”第五位小朋友说:“她也长了耳朵,她想听听小朋友唱歌。”突然,第六位小朋友问了老师一句:“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儿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扬起脸笑了!”听到这儿,孩子们全看着老师笑了,那笑脸比花更好看。只有老师知道,她原来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

因此,要张扬个性,备课就要去除形式化。第一,要去除管理上的形式化。教学管理不要局限在检查教案上,检查教案也不能停留在纸面上。数数教案的字数、节时数,看看教案的格式、书写,查查教案的时间、进度等等,不是督促教师备好课的关键,备好课的关键不在形式,而在用心。第二,要去除内容上的形式化。从教师备课内容的结构来看,一般有这么几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等。看起来似乎很全面,但如果每课都按这几方面去做,就会局限思路,扼杀创意。第三,要去除程式上的形式化。从备课的流程来看,一般先读教材,接着看教参,然后写教案。这种流程易受教材作者和编者思路的约束,不容易产生教者自己的新思想,难以实现创造性备课・・・・・・

诚然,教师又不能不写教案。因为,教案是教师通过对所授教材及所教学生的实际做了认真研究之后,所做的教学计划,能对教师讲课起控制和提示作用。可是,即使是自己精心编织的某课教案,谁也不愿意年年抄一遍,因为于事何益?

教案必须得写,而且还要破除陋习,创造“全优”教案,让他更具实效,为广大教师的创新和发展“松松绑”,怎么办呢?活页教案,它该是大家的呼唤!

――跳出教材和教参之外,先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思,凭借自己的灵感,从自己的第一感觉出发,拓展自己的奇思妙想,精心制作一套活页教案,第二年再教时,不再重复抄写,把抄一节教案的时间加在研究教材上,由于时间更加宽松,可以反观教案,反思设计,反阅教材。这样不仅可以查漏补缺,还可以反复咀嚼,慢品细磨,加上一些新奇的想法,一些新点子,一些新灵感。定会把课备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加上经验的增长,剔除糟粕,添其精华。况且,平时的看书学习,有时怦然心动引起共鸣,有时突发奇想产生灵感,有时回味再三有所心得,推敲一番,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常言道,慢工出细活,特别是年轻教师,备课切忌赶鸭子上架,要尽量在教材中,教参中,在自己的教案中多走几个来回,去充实,改造,生成自己独具匠心的教案......这一切的一切,全写在活页上,经过替换,教案定会旧貌换新颜,那时的教案,你又怎么会舍得束之高阁?那时的教师,定会越过“高原期”,更上一层楼。

太阳教案范文第9篇

《美丽的黄昏》这一课的难点就在于二部轮唱,所以教案的重重设计都是为着歌曲的二部轮唱做着充分的准备。教案的设计分四个步骤,第一步骤是引入教学(引发问题,引出主题);第二步骤是结合太阳下山的情景,练唱“mi re do sol”;第三步骤是结合图形谱,唱唱“美妙的钟声”;第四步骤是学唱歌曲。

第一步骤,我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画下一个太阳,问学生这是什么。越是简单直白的问题学生越显得兴奋又好奇,思绪紧紧地跟着。“这是太阳!”此时我可以感觉到聚焦在我脑后的好奇的眼神。我再次用绿色粉笔在太阳下面画上山,问:这下你觉得太阳是要下山了还是刚刚升起来呢?学生一片议论。“我们都不确定太阳到底是要上山了还是下山,那么就让音乐来告诉我们吧!”(我慢慢地弹奏mi re do sol )并朗诵似的说道:“太阳慢慢下山了,美丽的黄昏来到了,黄昏的景色真迷人,让我们一起来唱唱太阳下山的音乐吧!”【展示策略】

第二步骤就是练唱 mi re do sol。通过优美抒情地多次练唱,分齐唱、二部轮唱,从这里开始的设计是为后面歌曲的二部轮唱做充分的准备了,课堂也开始在我的调度之中,我要根据实际情况听学生练唱的效果和程度再做出相应的指导,注意音色美、声部齐、声音慢慢渐弱等的要求。学生在达到一定的效果后我继续引导下去,“再过一会儿,你们说太阳将怎么了?是上升还是继续下降呢?这下我们唱的音乐应该高起来呢?还是要唱得更低了呢?你听,太阳慢慢下山了,这个是什么音?”我逐个慢弹do si la sol,最后停在sol,唱准低音sol。【助推策略】

第三步骤进入正题,结合图形谱,唱唱“美妙的钟声”。我首先引导:“黄昏的景色真美,黄昏的音乐也美,让我们变化着来唱唱黄昏的音乐”,接着我画一图形谱,让学生认出是:3 1 2 |5- -认出后齐唱,二部轮唱。我在音色的和谐、整齐上特别注重,在情绪上加以引导,效果很好;然后我连续画两个图形谱要求学生认出: 1 2 3 | 1 - -和3 12 |5- -?也注意音色和声部的效果,这一设计又更进了一层,刚才是同一歌谱的二部轮唱,这一环节先通过分开练习掌握,再把两个不同的歌谱进行二部轮唱,如果这一环节的程度学生可以接受的话,那么歌曲的二部轮唱应该也没有太大的难度了;第三步骤的第三环节是给出歌谱:52 3 | 1 - -让学生来画图行谱,这一设计又是考验学生对音高的线条概念,学生上来后不是很清楚,我就让他观察刚才老师是怎么画的,学生马上就反应过来了。于是我又给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一代表上来画图形谱,老师再加以指导会让更多的学生掌握要点。最后一环节我用另外颜色的粉笔慢慢把图形谱连起来问学生这个音乐像什么?先是让一个学生起来唱唱,再小组讨论,再一起来唱,最后得出像钟声。【聚焦策略】

第四个步骤,也是课堂的核心,学唱歌曲。第一环节是读歌词。虽说读歌词,但一点都不约束学生,我只需加以引导,黄昏的景色美吗?谁能陶醉地来说说“啊,那黄昏,美丽的黄昏!”就这样很自然的过渡,引导学生有节奏、陶醉的念歌词。再来一句:“听,那钟声,美妙的钟声!”就这两句歌词连起来感叹,让学生先念前一句我再念后一句示范,再把学生分两组来感叹,前后高低起伏。由于有前三个很好的铺垫,学生们迅速掌握了这堂课的要点。我先范唱,学生跟着琴一句句地学,期间点到要求学生注意强弱弱的三拍子感觉,再一起有感情的唱歌词。在学生熟悉掌握歌曲的时候再进行二部轮唱的训练,先是我示范,和学生进行二部轮唱,再是请两个好点的学生上来示范一遍,再就全班分组尝试练习了。这节课应该是学生体验的多,说的少,老师引导的多,提问讨论的少,一路跟着感觉走的一节课。

总之,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生素质,真正到了课堂上就不是照搬教案上课了,还需要根据情况做出判断,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与学生已经达到怎样的接受程度了,老师再应该做出怎样的反应都是即兴的。我是故意不去引导三拍子要做到怎样的“强弱弱”,因为在试教的时候我要求了,学生做得特别的突出,他们控制不了强弱的度,以至于强调了就做的过分了,把歌曲的优美的感觉也破坏了。所以在后来的课上我就不去强调“强弱弱”了,就只提到了一下让学生知道。在这一点上我在想,从教学构思上,《美丽的黄昏》是新教材中第一首要求进行轮唱的歌曲,学生之前未接触过二部轮唱,唱好轮唱的两个关键:第一,是学生的听觉要既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部也能听到另一个声部的歌声,另一个关键是教师要有准确的动作提示,让第二声部进入,当然学生也要知道在何处进入。并且,唱好本歌曲,学生三拍子的节奏感要好,否则当第二声部进入的时候,两个声部容易相互的带跑音调。所以,引导学生用太阳下山的下行音乐来开展练唱,并变化着结合图形谱来练习声音处理及进行轮唱,多次反复的练习,同时创设黄昏的情境能够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在认知上进入美好的境界。

太阳教案范文第10篇

【问题一】教案是职务作品吗?

职务作品,是指公民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作者应与所在工作单位具有劳动关系。2.创作的作品应属于作者的职责范围。3.对作品的使用应属于作者所在单位的正常工作或者业务范围之内。教案是作者基于“教师”这一职务身份,在劳动关系下,其在幼儿园(学校)中履行职责所创作的作品。从这一形式特征来看,教案应属于职务作品。

【问题二】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分哪几种情形?

对于职务作品的著作权,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如下三种情形:

1.职务作品著作权通常属于事实作者,但法人或者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之内优先使用职务作品。在职务作品完成2年之内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该单位使用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经单位同意的,作者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作品所获的报酬,由作者与单位按约定的比例分配。

2.主要利用法人或者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计算机软件、地图等职务作品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组织享有,法人或者组织可以给予作者适当奖励。

3.根据劳动合同,由法人或者组织主持,根据法人或者组织的意志创作,并由该法人或者组织承担责任的职务作品,法人或者组织被视为作者,著作权由法人或者组织享有。事实作者只享有以劳动关系而产生的劳动报酬请求权,而不享有著作权中的任何权利。

【问题三】教案的著作权如何归属?

教案若是幼儿园主持的专题科研成果,由幼儿园组织和承担责任,甚至运用了幼儿园专门提供的资金、设备或者资料,则这类教案的著作权应归幼儿园所有,教师应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

教案若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的自己的工作经验,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则教案的著作权应属于教师,但幼儿园有优先使用权,以及相应的获益权。本案中李某的26篇美术活动教案就属于这种情形,因此李某享有这26篇美术活动教案的著作权,张某即使作为幼儿园的法人也不能直接将这26篇美术活动教案予以出版。张某若要出版,则应征得李某的许可,并确保李某获得署名权、报酬权等。

教案若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而著书立说,则这类“教案”不是直接用于日常教学之中,而是教师对一些知识理论的总结回顾。严格来说,这类教案并不属于职务作品,因而这类作品的著作权当然归属于教师本人。比如,音乐教师袁某凭借多年对音乐情境教学法的探讨,而出版了《音乐情境教学法》一书,该书的著作权理应归属于袁某。

【问题四】教案的著作权如何保护?

教案著作权参照其他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措施,侵犯著作权的行为要承担以下三种责任:

1.侵犯著作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根据《著作权法》第47条的规定,侵犯著作权行为应承担下列民事责任:(1)停止侵害。(2)消除影响和赔礼道歉。(3)赔偿损失。

2.侵犯著作权行为的行政责任。根据《著作权法》第48条的规定:侵犯著作权行为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并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

上一篇:汽车教案范文 下一篇:识字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