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太阳

时间:2022-08-25 02:53:56

“掘金”太阳

他是国际太阳能电池研究权威,在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攻克了“如何将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的难题,成为太阳能光伏领域一流的科学家。

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带着“让绿色可再生能源走进千家万户”的理想回国创业,几年时间,他将中国的光伏产业打入世界光伏前三强。

他虽然身家百亿,但却只把财富当做事业的副产品,他更关心的是祖国的环保、慈善和公益事业。

他就是江苏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施正荣,一个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内涵的华人科学家,一个称责任是自己最大驱动力的现代企业家,一个众人眼中肩负扶贫济困责任的社会慈善家。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他勇挑科学家的产业责任

1996年的世界能源危机和随之而来太阳能行业的急速发展,埋头搞科研的施正荣猛然意识到太阳能电池进入千家万户的灿烂前景,他开始关注起太阳能电池产业化的发展,着手准备可行性研究。2000年,豪情满怀的施正荣回到了祖国,因为他知道,和发达国家的太阳能利用技术相比,中国的差距还很大,这将是他施展拳脚的广阔舞台。21世纪中国将面临能源供应、农村能源结构调整、液体燃料短缺、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等排放的五大能源问题,从全面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的角度而言,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的太阳能尤显宝贵;而且预计不到10年,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就会接近并低于煤电,所以“这在中国将是一个充满希望的阳光产业”。

在施正荣看来,科学家只有将他的理论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其研究才算得上真正有意义。所以,在施正荣24岁来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尽管他很快就成为太阳能光伏研究领域内的“新贵”,陆续获得了十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并主持了令同行羡慕的第二代多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开发研究,但当他意识到中国的太阳能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他的研究有助于缓解国内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归” 。

2000年初,当施正荣告诉在澳洲生活多年的家人,自己准备回国创业时,首先遭到了岳父的反对:“你一个书生,也想创业,你知道这里面水有多深啊?”

的确,施正荣此时的身份是澳洲太平洋太阳能研究中心技术董事,对于技术之外的世界,他了解得并不多。

从“科学家”到“商海精英”:他肩负企业家的发展责任

国内提供的优惠政策和投资环境帮助他下了决心。施正荣说,无锡在吸引人才方面,尤其是海归人才方面,做得非常到位。“2000年8月2日,我到无锡去做第一场报告,大概讲了3个多小时。讲完以后,他们的领导说这个想法好!你是不是到无锡来,我们就需要你这样的科学家来无锡当老板。”

在无锡市政府的牵线下,小天鹅、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共同出资600万美元,施正荣则以4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60万美元的技术参股,成立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但创业并非易事,刚开始的时候厂房很小,跟一般做太阳能热水器的民营企业没什么两样,而且人员流动很大,甚至连他带回来的一个博士也另投他门。

2002年3月到2004年底,施正荣只拿1/4工资。没钱买机器,就想办法改变工艺,想办法买国产的、二手设备。因为2万元的合同,清洗公司员工冲进他办公室扬言要搬走设备抵债,甚至这样的事情一星期发生好几起,气得施正荣直想打架。他暗暗发誓:“哪怕做死在无锡,也不能在这帮人面前丢脸。”

除了从小养成的不服输的精神外,支撑着施正荣的还有他对太阳能以及新能源开发前景的无限信心。他看到,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中国最迫切的国家难题便是能源与环境。中国是世界能源大国,也是能源贫国,所以,作为可再生资源的太阳能,便是解决中国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这里面蕴含着的该是多大一个宝藏啊!在常人看来,书读得多的人,多半有些书生的迂腐气,经商是很难成功的。2002年12月以前,施正荣的亲戚、朋友也这么看他。

“我自己画图纸,自己购设备,筋疲力尽的时候,我就自我鼓励,我是企业负责人,必须想办法带领企业走出低谷,这是我的责任。”施正荣说,2002年7月,第一条1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设备全部到位后,他亲自上阵安装和调试,整整一个月时间,他不顾酷暑高温,从早上一直干到夜里12点以后,常常无法支撑站立。9月份调试成功投产后,首批生产的多晶硅太阳电池的转换率超过了当初施正荣向董事会承诺的14%,一举将我国与国际光伏产业的差距缩短近5年,达到世界同行的先进水平。

此后两年,施正荣带领“尚德”连续扩大产能,单晶硅和多晶硅太阳电池的转换率分别达17%和15%以上,跻身世界领先水平,公司的投资效益也在世界同行中名列第一。

2005年上半年,尚德公司逐渐从步步荆棘的初创期中走出,企业运营步入正轨,效益蒸蒸日上。是按部就班一点一点扩大公司规模,还是借助海外资本市场之力迅速把公司做大做强,成为施正荣和尚德面临的最大问题。

实际上,这也是许多创新型公司在领先市场的时候所面临的同样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太阳能行业的深入观察和深思熟虑,施正荣认为,在这样一个新兴市场里,奉行的是“强者通吃”的森林法则,放弃跨跃式发展的机会无异于自毁基业。尚德公司目前虽然占据领先优势,但如果不能及时抢占行业的战略制高点,成为拥有绝对优势的“龙头老大”,随时有可能被后起之秀给“通吃”了。

于是,公司的IPO开始提上日程,但国内上市的可能性被首先排除了。事后,施正荣解释说:“如果要A股上市,可能要多等3年,如果等上3年,那么尚德已经失去了最佳的发展机遇。”剩下的路只能去海外上市,然而对于一家国有股占绝对比重的中国企业来说,海外IPO谈何容易:国家政策限制不说,海外资本市场对国有股的重重顾虑也是一大羁绊。

坊间一个流传颇广的故事是,2005年9月18日晚,当施正荣在一场职工合唱比赛中汗流浃背地唱完《在希望的田野上》后,便下定决心去纽交所上市。对此施正荣不置可否,他只是说:“股权改制这道难关走过后,后来的很多问题都属于技术问题,都好解决了。”

但正是股权改制的问题,让尚德公司几乎命悬一线。在公司内部,部分国有股股东对IPO出现不同的声音,曾有一度,因为国有股不愿退出,昔日的战略伙伴险些成为水火不容的对手。冲突的火苗烧到无锡市政府面前,双方都希望由政府出面解决分歧。对此,无锡市一个主要领导讲了这样一番话:政府应该尽量扶持企业,政府的资金要起到扶持企业的作用,一旦企业走上了正轨,就应该按照市场化规则运作。那么政府的资本,应该尽量从一般企业退出。

最终的结果是无锡市政府旗帜鲜明地站在施正荣一边,正如当初所承诺的一样。随后的IPO就顺利多了。国有股套现退出,高盛、英联、法国Natexis、尤科等多家海外机构入股,施正荣自己则成为尚德的大股东。

2005年12月15日,“尚德”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我国内地首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民营高科技企业,这标志着中国民营企业第一次融入了美国主流资本市场。凭借深厚的科研功底、睿智的经营思维和对企业负责的进取心理,施正荣顺利实现了从科学家到商海精英的完美转身。2007年底,“尚德”公司完成产量364兆瓦,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进入世界光伏前3强。

自从2005年12月15日施正荣在纽交所按响了上市交易铃之后,尚德电力就成为国内太阳能企业的典范,尚德神话也大大刺激了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

同时,施正荣着力打造的完整的产业链正付诸实施。按照公司第二个五年规划,到2012年尚德电力将形成硅材料、硅基电池、硅薄膜电池、光伏组件和发电系统及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销售收入有望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

施正荣无疑想象出了这个前景,他说,他下一个梦想是用三五年的时间,让中国每一个普通老百姓都装得起他的产品,让他从事的太阳能发电事业给中国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动力。

在说这番话的同时,他的尚德公司正以“为地球、为未来充电,让绿色永绕人间”为使命,制订了全球发展战略,一步步朝着国际光伏企业的目标迈进。公司收购了日本的MSK公司,在欧洲、美国分别设立了分支机构,而进一步的跨国收购计划也正在逐步实施中。在国内,则相继设立了青海尚德、洛阳尚德、上海尚德、深圳尚德等分支机构,并着手在上海建设新型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市场的需求。

施正荣博士有一个习惯,就是不喜欢人家称他为“施总”,而是要求员工称他“施博士”。 施正荣认为,老总的称呼,会使下属产生距离感,继而产生畏惧。这样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为激发一线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公司专门设立了“金点子”奖,每提出一条建议奖励100元,如果被采用并产生效益,按效益的10%进行提成。有一年,公司员工提出的“金点子”达200多项,产生的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

为了确保员工对先进设备的熟练应用并有效控制产品质量,每位加入尚德的员工走进的第一道门就是培训教室。除此之外,员工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提出单独的外出培训要求和计划。公司评估确认以后,为其承担全部培训费用,而高级的技术人员则被有计划地送往国外进行培训。公司还与施博士的母校――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立了技术人员互换培训关系。

就因为这样,尚德公司依靠一流的员工,操纵着二流的设备,生产出转换效率高达18%的太阳能电池,其投资效益在世界同行业名列第一。

2009年3月26日,财政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因补助方向主要指向太阳能屋顶,所以被形象地称为“太阳能屋顶计划”。消息当天,已暴跌近90%的美国道琼斯中国太阳能概念股立时全线上涨,戏剧性地回应政策利好释放出的积极信号。无锡尚德更飙升43.82%,成交量高达2291.71万美元。

施正荣的反应是立刻给美国总统奥巴马写了一封信, 称赞其10年1500亿美元投资新能源、3年翻一番的改革为“罗斯福新政以来最激进的公共支出计划”;同时表达了自己的绿色梦想:“实现太阳能发电成本与传统能源持平,让家家户户用上太阳能光伏。”要知道,尚德2007年10月便在旧金山设立了美国区域总部,现在那里已有超过60人的团队;其合资公司Gemini Solar在德州奥斯汀赢得了目前美国最大的太阳能电厂项目。所有这一切是否说明,尚德已准备在美国市场投放更多精力?

2009年3月27日,施正荣满面春风,无从得知这是不是他数月来最轻松的时候。这一天中午,他要出席《财富》杂志专门为他举办的“亚洲年度经济人物”颁奖酒会和午宴。在世界第一高度的上海柏悦酒店,尚德的高层与核心合作伙伴济济一堂。施正荣接过《财富》杂志亚洲编辑Bill Powell的授奖,获奖感言结束语是:面临世界经济危机百年未遇之变局以及成立以来最大考验的尚德,正走在逆境重整的路上。

席间《财富》杂志2009年2月号――以施正荣为封面人物的那一期随处可见。封面图片背景是新建的尚德无锡总部,整面太阳能电池幕墙的新能源大楼里的一片绿竹。通过采用光伏发电和其他建筑节能技术,这座大楼的大部分能耗可由建筑物自身供给。整栋建筑颇具现代感,整洁、开阔、通透,多处可见绿植和其他布景。除了对晚9点后电梯关闭、楼梯间采光昏暗有些抱怨,员工们也对环境再无指摘。这或许与他的性格有些关系:物理学科研人员出身的理性和逻辑性;遵循着严格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不熬夜,注重效率。

施正荣自嘲,即便是最难熬的2008年四季度他也照样吃得饱、睡得香。在他看来这是应对危机和转折的应有态度――平常心,让企业与产业一起回归理性。“金融危机跟天灾人祸没什么区别,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尚德也一样。这两年行业发展很快,进入者很多,供大于求是不可避免的,只是金融危机将这一切提前了。”施正荣觉得暂时的低潮对产业长期发展是有好处的:“这几年来尚德一直没有喘气的机会,现在正好提高内部运营效率,把最新的冥王星(Pluto)技术推广到生产线。”

这项技术来自尚德的首席技术官Stuart Wenham博士,他获得了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旗下的技术商业化机构NewSouth Innovation(NSi)授予的2009年度最高发明奖。这项技术是突破性的,应用在商用级太阳能硅片上单晶和多晶光伏电池的转换率分别为约19%和17%,较传统丝网印刷晶硅电池电力输出量多12%。目前尚德已经将之商业化,并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开始出货销售。

对于技术资本,施正荣绝对自信:“我们的技术水平在国内目前没有一家公司能够相比,国际上也仅有一两家可以媲美,但制造成本比我们高。”别忘了,他本人就拥有十几项光伏技术专利,非专家很难质疑他对“薄膜太阳能泡沫论”的坚持:“一年半前我就讲了薄膜太阳能是泡沫,因为技术没有实质性的发展。我自己搞薄膜搞了一辈子,还没发现一种技术可以让转化率高于7%。所以在这一轮冲击中,第一个牺牲者就会是薄膜。”箭头直指众多竞争对手。

从小家庭到大社会:

他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

2006年12月7日,施正荣在“中国制造业十大创新人物”的领奖现场,谈到财富与人生的话题时有感而发:“伴随‘尚德’的成长,个人财富和荣誉接踵而至,而我最关注的除了产业责任和发展责任外,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为了资助急需救助的社会弱势群体,施正荣和夫人一起以个人名义设立了“阳光慈善基金”和“施氏家族慈善基金”,在公司内部设立了“员工互助基金”,由员工自主捐赠,统一使用,目前已超过100万元。2006年10月,尚德公司向无锡市慈善基金会捐赠2000万元,2007年又追加1000万元,以救助无锡地区的困难群体。

然而,社会责任在施正荣眼中,远不止救助社会弱势群体,还包括宣传绿色环保、支援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建设。

“我现在20%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环保宣传。”施正荣说,在“尚德”成立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一个先发展环保、再推广环保理念的过程。他的身影除了活跃在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讲坛上,国内的学校、政府机关、媒体活动现场等也都成为他宣传环保理念的讲坛。

推广使用绿色环保能源,企业的共同参与至关重要。“尚德”公司先后出资近3亿元扶持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在无锡、南京、丹阳等地建多座太阳能光伏并网示范电站。他经常和同行们探讨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他说,企业可以没有慈善,但不能污染和破坏其生存于其中的环境,勇于承担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是每个自然人都应该自觉做到的。

2006年5月,“尚德”公司携手“2006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在定日中学设立“尚德奖学金”,以奖励该校成绩优秀而家庭困难的学生;尚德五周年庆典之际,公司专门设立“尚德名师奖”,表彰奖励88名无锡名教师,同时向无锡戏剧团提供400万元的资助,以促进地方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施正荣和“尚德”公司所做的一切善举都在印证着一个事实,那就是施正荣已将社会责任化作企业的自觉责任。“人无区别,但有差别!我信奉的人生标准有三重境界:一是做人的品格,二是生活的品位,三是思想的光辉。这三重境界是要人穷尽一生去实践和体会的。”

在他公司和个人名下分别有一个基金会。前者由他和员工、公司共同出资,支持了第三极“珠峰行动”、崔永元“我的长征”、环湖赛等;后者由他的家庭拿钱,用于环保教育,帮助老家的贫苦人家造屋、医疗,向敬老院捐赠产品,以及资助无锡戏剧团3年。

2007年《时代》“全球环保英雄”、中国政府奖项“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08年英国《卫报》“拯救地球50人”……施正荣身后关于环保的荣誉不少。除了在公司追求清洁生产,据说工厂的污水处理后可以养金鱼;他自家的房子也经过“绿色”改造:太阳能屋顶,建材密封性好;不用空调,地下水循环辅以空气源热泵,“比吹空调舒服多了!”;特殊墙体材料可释放一定潮湿度,再加一些绿植,省去到处布置加湿器。“中国人有时候很会计算小钱,但这些长期投资才是既节约使用成本又让你真正享受居住的。”

“很多东西就看你的想象,做事情一定要有想象力。”施正荣这句话意味深长。国家新能源振兴规划已经制定完初稿,即将出台。到2020年,中国将投入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于可再生能源。你能想象尚德的未来吗?

上一篇:我国低消费率的成因探析 下一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