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年的诗范文

时间:2023-11-08 10:12:31

关于童年的诗

关于童年的诗篇1

【关键词】童诗校园童诗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为儿童诗走向素质教育搭建了便利桥梁。如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阅读都具有具体的建议。其中的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的阅读文类明确指定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这意味着儿童诗至少在小学低年段已成为生活阅读的主要内容,也意味着经过半个世纪的反复探索,儿童诗和整个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突出价值重新被认定。

儿童文学博士谭旭东曾呼吁:儿童文学机构要组织力量对儿童诗的创作理论上加以研究,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儿童诗,让更多的孩子学习、朗诵并创作儿童诗,从而让优美动听的儿童诗旋律响彻中小小学的校园。王根泉教授也呼吁过要重视儿童诗歌,他认为应该让朗诵诗、科学诗等占领校园。“素质教育需要诗。”“《儿童诗》丛刊原主编黄亦波先生曾撰文呼吁“儿童诗要从娃娃抓起。”他还认为:“聪明的孩子爱诗,爱诗的孩子聪明。”以下是笔者近几年来对儿童诗走进校园所做的几点措施。

一、导航——引导孩子阅读优秀儿童诗

阅读优秀的儿童诗歌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孩子们创造性思维、活泛性思维和深入性思维,弘扬人性中至真、至纯、至美的品质。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的儿童诗引导方面,在选择童诗时,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形象性。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重要位置,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如高洪波的《鹅》。二是趣味性。听诗应尽量做到“寓教于乐”。注意童诗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兴趣盎然地被童诗吸引。给低年级儿童听的诗,要选浅短一些的童诗如樊发稼的《问银河》组诗,给高年级学生听的诗,就要选择含义深刻,文学水平高一些的童诗,使他们感到余味深远如金本《树叶上的诗》。三是针对性。童诗,有的是歌颂性的,有的是规谕性的,还有的是讽刺性的,这些对儿童都是有益的,都能启导儿童的思想。童诗内容的选择就应针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如教育孩子对人要有礼貌,可选择圣野的《啄木鸟和雷公公》等相应的童诗。四是知识性。所选的童诗要能给孩子以知识的启迪,情感的陶冶,让他们接受规范的语言训练如高士其的《土壤妈妈》。

总之,所选的童诗,读起来要朗朗上口,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听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听的能力。

二、截流——弱化儿童诗歌的教化作用

儿童诗不是教育工具。不要一直强调儿童诗歌的教化作用。有关学者指出,随着新时代所进行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形成,人们不断意识到,儿童不再是某种固有体制和观念的被动接受者,儿童是民族精神的未来,儿童之于国家之于民族的意义是一种精神文化素质的传承。在这个意义上,儿童诗创作者不再以教育为儿童诗之本质,而以“艺术”为儿童诗之本质,还儿童诗之艺术本身。泰戈尔他们的儿童诗都是经典的语言作品,可用来启蒙孩子,让孩子们直接受到美的熏陶。社会在发展,观念在更新,引导儿童创作儿童诗时也不要局限于某些教条化的形式,不要动辄就要写出具有某种主题思想的诗,而应该注重孩子的人性,个性,情感等因素,注重引导让孩子写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这样孩子们写出的东西才会充满童心,童趣,才会具有生命的活力。 转贴于

三、助澜——鼓励儿童自己创作儿童诗

作为语文教师,要大加鼓励和精心引导儿童自己创作儿童诗。

1.发挥想象,创作鲜明生动的形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诗歌要有鲜明的形象,因此想象力培养尤为重要。它是智力的重要因素,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形象,没有形象就没有诗。孩子们特别好奇,他们的思维特别活跃,可塑性大。他们异想天开,没有框框。我们的辅导要因势利导,努力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不知不觉地进入迷人的诗的形象中。比谁想得奇,比谁想得远,比谁想象出的画面最美丽。让他们陶醉其中“乐而忘返”,思绪万千的时候动笔,才会碰击出童心、童真、童趣的火花。在孩子的眼里,大海是太阳公公的镜子,太阳下山是到大海里洗澡;月亮是慈祥的母亲,星星眨着眼睛是在听故事。这种可贵的想象我们教师要精心加以呵护。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至关重要。

2.走进生活,寻觅意境的切入点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写诗要写自己熟悉的物和经历过的事,只有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走进生活,才会有创作的素材。只有积蓄了丰富的生活经验,灵感来时才能喷涌而出。为此我们要带学生去校园观赏美景,到操场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去兴趣小组唱歌,跳舞,画画,踢球等,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仅凭深入生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捕捉诗的灵感,寻觅诗的切入点。如让孩子们以《雨》为题写诗,一些学生可能只描写雨景,就会显得很平淡,教师应引导孩子把“雨”同你们自己的生活、学习什么的结合起来,诗句便充满了活力。如一个孩子这样写道:雨是懒惰的娃娃,/妈妈叫他写作文,/他却在空中的大白纸上,/写下了一连串的省略号。

3.引导观察,让诗歌富有生活情趣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引导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生活处处有诗歌。如一次上公开课时,一位老师精心打扮了一番走进教室,孩子们一声“哇—”。后来有孩子很细心,写下了《老师变了样》这首儿童诗,极富有生活情趣。“老师,老师/刚进教室/我们一声“哇-”/老师变了样/头发大波浪/裙子真漂亮/满脸都微笑/走路轻又巧/不管怎么变/我们都喜欢”。

4.提炼诗眼,我手写我心

诗不能说假话,高兴时写出高兴,难过时写出难过,没有感情的诗就没有生命。现在的小学生习作中情感因素比较淡,过于成人化,缺乏少年儿童的灵气,稚气,儿童诗正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儿童诗要内容个性化,形式自由化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提炼诗眼特别重要。如《小鸭比我更淘气》写“我”淘气顽皮,把衣服弄脏了,尽管写出了“我”的感受,但没有画龙点睛之笔,经提炼,题目改成“小鸭比我更淘气”诗就变得情趣盎然了。

5.营造氛围,激发创作欲望

学生儿童诗创作具有不稳定性,往往只是凭热情,事实证明良好的心境,独特的命题,自由的想象会令诗歌充满活力。因此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写诗氛围显得特别重要。在班上创办《小星星诗社》,发表优秀诗作。让优秀儿童诗走上讲台,贴上墙报,也可以将优秀诗作发表在校园网上或是向《儿童诗》、《学生时代》等刊物投稿,不定期开展谈诗,赛诗会,使写诗的孩子跃跃欲试,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

关于童年的诗篇2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1-0000-01

芒克是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芒克虽然不同于顾城写下了众多的童诗,但是阅读芒克的诗集,却能发现众多闪烁童心光泽的佳句。如“庄稼悄悄地来到我的脸上,/我成熟了。”《庄稼》“我将和所有的马车一道/把太阳拉进麦地。”《劳动》“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可爱的目光,太阳像那树上的苹果,它下面是无数孩子奇妙的幻想。”《果实》“我想和你说:让我们并排走吧。”《风》这些佳句来源于芒克对生命的真诚感悟和对大自然的真诚热爱,虽然很多诗歌读者并没有把这些诗歌当做童诗来阅读,但是如果用童诗的眼光去解读诗歌,却能够带给芒克诗歌一种难得的异质光芒。

《葡萄园》这首芒克的代表作写于1978年,评论界对《葡萄园》的解读,多认为表达了“芒克对大自然的膜拜,是对大地母亲的赞美”[1]。如果我们抛弃这个主题,用童诗的目光回到《葡萄园》,就能发现这首诗中创造了一种奇异而又伤感的童年生活,带读者走进了失落已久的童年回忆。

《葡萄园》这首诗歌并没有运用过多的写作技巧,全诗没两行为一节,每一个小节就是一个特写镜头,共七小节,诗的结构简洁明朗。在诗歌的开头,起首两行作者就把诗歌主题植入了诗歌之中,把读者的目光聚焦在了“葡萄园”。“一小块葡萄园,是我发甜的家。”带读者进入了一个甜蜜的童年回忆,这段童年的回忆是在葡萄园,是一块甜蜜的充满童趣的园地。一小块充满了甜蜜的葡萄园,诗人用这简短的两句诗树立了整首诗歌叙事和抒情的母形象,在这个母形象之下,葡萄园中的其他的子形象才能应运而生。“发甜的家”这个形象的比喻带上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绪,一种温暖的爱意围绕作者心目中的“葡萄园”,此刻的“葡萄园”上升为了一个中心意象。围绕这个中心意象,作者用了白描的手法,在诗中出现了众多的描述性的意象:秋风、葡萄、墙头、鸽子、男孩,小狗,小鸡、落下的葡萄。这些描述性的意象组成了一个孩子生存的家园,这个家园,这些意象,原本应该是属于一个“发甜的家”,应该是和煦的秋风,甜蜜的葡萄,欢快的动物和快乐的孩子。但是在芒克的诗中,这些意象前的形容词却变成了狂乱的秋风、含着眼泪的葡萄、惊慌的鸽子、暗下来的墙头、胆怯的孩子、消失的小狗、惊慌的小鸡、流血的葡萄。这些充满荒凉和破败之感的意象描述出了一个被破坏的家园,这个家园和那个“发甜的家”形成了对比,成了一首忧伤的儿童之歌。

“一首诗歌,如果只描述性意象,而缺少了想象的空间,那么这首诗歌背后则缺少了强有力的意义支撑,诗歌的深层含义则得不到揭示”[2]。在《葡萄园》中,描述性意象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破败的葡萄园,而想象性的空间则通过“胆怯的孩子把弄脏的小脸,偷偷地藏在房后”,“这真是个想安宁也不得安宁的日子,这是在我家失去阳光的时候。”这两句诗歌建立了起来。一个胆怯的孩子,一个失去阳光的家庭,这样一幅场景组成了一个忧伤的画面。失去阳光的家虽然和葡萄园的破败没有特定关系,但是却和整首诗想要表达的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想安宁不得安宁”成了作者一个心绪焦点,这个焦点背后透露出来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恐惧和忧伤,成为整首诗歌的情感焦点。这种忧伤灰暗的心情,是每一个孩子都经历过的,只不过在诗中诗人用最后的两句诗建立起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情感共通的想象空间。

作为一首童诗,对于儿童来说,体会到诗歌中的破败和忧伤就足够了,毕竟一首童诗不必担负什么深意。对于一个成人,借助于诗歌提供的情感基调和想象空间,这首诗歌则带领读者进入了早已失落的童年时光,去体验人生的成长和蜕变,只不过《葡萄园》带领读者进入的不是童年的快乐和甜蜜,而是一种快乐和甜蜜丧失之后的悲伤。童年不只是无忧无虑的快乐,还携带着大量的难以避免伤痛。“我家失去阳光的日子”,“阳光”在这里是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存在,它象征了那些童年明朗而甜蜜的岁月,是构成那个“发甜的家”的厚实的材质,但是“阳光”失去之后,“想安宁不得安宁”这种岁月带给童年的伤痛,是每一个成年人都有的经历。可能失去“阳光”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阳光”里那个“发甜的家”的丧失却是每一个成年人关于童年的充满悲伤的成长记忆。正是因为这种悲伤的童年经历,让每一个看到《葡萄园》的读者走进了自己的童年,记忆起了童年里不可避免的伤痛记忆。正因如此,芒克的《葡萄园》超越了简单的童诗的意义层面,而进入了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生命经验层面。

“芒克在‘白洋淀诗群’中和根子、多多一起被称为诗坛‘三剑客’,但是芒克的诗歌不同于根子和多多的诗歌,根子和多多的诗歌多是在表达对时代的反抗,但是芒克的诗歌更靠近自然和生命本真。”[3]正是由于芒克诗歌的这个特质,使他的诗歌能够超越特定的时代,在广阔的人类精神时空中找到永恒的价值。《葡萄园》就是一首超越了时代,把读者带入忧伤的童年记忆中的诗歌。

但是,芒克毕竟属于“白洋淀诗群”,属于“地下”诗歌写作,他的诗歌不可能不带有时代特征。这首写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两年的诗歌,就是芒克对童年时代的生命感触。那个特殊的年代,还是一个孩子的芒克就像是诗中所写的“胆怯的孩子把弄脏的小脸,偷偷地藏在房后。”他曾经生活过的“发甜的家”,那个甜蜜的“葡萄园”在时代的冲击下消失了,变成了一个秋风吹拂、墙头晦暗、鸽子离去、鸡狗消失、流血的葡萄坠慢园地的荒凉的“葡萄园”。这个悲伤而荒凉的“葡萄园”在诗中就有了特定的象征含义,它变成了一个时代的写照,每一个人都过着一种“想安宁也不得安宁的日子”。芒克把这样一个时代用童年的眼光具体化,象征化,葡萄园成了象征的客观对应物。联系具体的时代看这首诗,《葡萄园》便拥有了一种形而上的境界,也体现了芒克对时代的真实生命体验。在这首诗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瘦弱而胆小的孩子,躲在房子后面,悲哀地看着曾经带来无数甜蜜的葡萄园,只是这时被践踏和毁坏。“我看着葡萄掉在地上,血在落叶中间流”。诗人对这个时代的愤恨,正如这落叶中流出的血液。面对一个逆势而动的“秋天”,诗人只能发出来自内心的“秋天”的控诉。这种悲愤之情,正如诗人在另一首直接以《秋天》命名的诗中所写的一样:“果子熟了,这红色的血!我的果园染红了,同一块天空的夜晚。”一片用血液染红的天空,就是芒克对那个时代真实的生命体验,也是作者对时出的来自内心的呐喊。

一个用成年人的笔触写出真诚的童诗的诗人是值得尊敬的,一个忠实于自我内心生命体验的诗人更值得后世的纪念。阅读芒克的许多诗作,会发现其中真诚的童年笔触,也能够得到一种关于时代和人生的形而上之思,正如他的《葡萄园》,正如他许许多多的诗……在这里,只对他的《葡萄园》从童诗的角度做一次尝试性的解读,同时发掘出这首诗歌背后的时代意义,算是对诗人的尊敬,算是对已经不写诗的芒克的一种纪念。

参考文献:

[1] 李遇春.芒克“地下”诗歌的精神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1),第89页

[2] 王学东.意象与中国现代诗学[J].宁夏社会科学,2009(5),第151页

关于童年的诗篇3

[关键词]童诗创作;童诗启蒙;导入;对比;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80-01

在低年级的童诗写作中,经常会有人认为,低年级儿童连口头语言都表达不好,作文还没有入门,怎么能写童诗呢?其实,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低年级学生更容易对短小精练的文学形式感兴趣。因此,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努力渗透童诗启蒙意识,积极推广童诗写作策略。

一、加强导入启蒙,激发童诗引力

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度,教师要加强童诗的导入启蒙,精心准备素材,进行声情并茂的课堂表述,开启学生注意力的大门,让学生发现童诗的有趣和有味,从而激发学生童诗创作的兴趣。

例如,在导入童诗写作之前,我会先进行热身活动,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我先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让他们背诵一些脍炙人口的句子,像“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然后我追问学生:“你猜写这些诗歌的人是谁?是几岁写的?”学生们很快就有了兴趣,对这些小诗人产生了向往之情。我继续引导:“现代也有一些小诗人会写诗,我给大家朗诵一些。大家听完说说你的感受。”我朗读了一句:“小被子/跟我一起睡午觉,/看谁先睡着!”学生们立刻笑了起来,觉得非常有趣好玩。有的学生说:“原来这一句话就是诗歌啊。”我又朗诵了一首《石榴》:“乐得/肚子/开了花。”然后追问:“想一想,这首小诗说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指出这首小诗用一句话就说出了石榴的样子,表达了石榴很开心的感受,听起来也非常有趣。我引导学生认识童诗,教他们先从分行开始,写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样就可以成为美丽的诗歌。

以上导入环,教师要在表述引入上下工夫,选取非常有趣好玩的童诗,激活童诗引力,在激发学生对童诗的兴趣的同时,唤醒学生对童诗的探索热情,使其顺利过渡到写作阶段。

二、加强思辨对比,唤醒童诗之美

在进行童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活动,带领学生进行欣赏,展开思辨和对比,体验创作中的乐趣,感受和发现童诗中蕴藏的文字之美。这其中包括句式的独特形态,诗句的独特节律等,都是非常值得赏析的素材。

例如,对于童诗诗意表达这个方面,要借助对比,展开丰富想象,感受诗歌所传递的情感意蕴,从而走进创作者的诗意世界。我先给学生们念一段话:“黑板擦儿很爱玩儿,在黑板上跑来跑去不停步,弄得一身灰。老师见了很生气,叫小朋友抓出去。”然后出示诗歌:“黑板擦儿很爱玩儿/跑来跑去/不停步/弄得一身灰/老师见了很生气/小朋友/你快抓出去/嗨嗨。”学生们立刻发现了变化,非常好奇:“老师,为什么中间没有标点符号?为什么换了行呢?”有的学生还发现里边多了“嗨嗨”的语气词。我让大家对比原来的句子,并仔细读一读,学生立刻就有了兴趣。此时,我要求大家在这首小诗的结尾加上三个字并朗读出来。有的学生加上了“啪啪啪”,有的加上了“打屁股”,有的加上了“当当当”,还有的加上了“敲三下”……这让很多学生很兴奋,觉得童诗写作很好玩。

教学中,教师借助对比辨析,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童诗的童心和童趣,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参与了写作。这大大提升了学生童诗创作的信心。童诗就像一股清泉汩汩流淌着,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三、加强想象引导,激活童诗创作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在童诗写作中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依托课堂引导,采用编故事、词语组合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进行童诗创作。

例如,在学完课文《鲜花和星星》之后,我给学生出示词语“小鸡”和“米粒”,然后让大家展开丰富联想:“想一想,小鸡和米粒这两个词语之间,会有怎样的组合呢?你能根据这个词语想一个故事吗?”学生立刻想出了这样的故事:“一群小鸡要去吃米,鸡妈妈领着他们,叽叽叽地叫着,好几只小鸡都争抢起来,结果鸡妈妈非常生气。”我让大家将这个故事改成简单的句子,就变成了童诗:“小鸡小鸡,叽叽叽,争先恐后去啄米。你抢我抢大家抢,一个米粒也没吃到。急得妈妈拍翅膀,快快排队一起吃。”教学中,教师借助联想的方式,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童诗写作能力,大大提升了童诗写作的课堂实效。

总之,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弱,但却具有一颗童心。在学生的内心播下诗歌的种子,就一定能够激发出学生情感的火花,使之在童诗的世界里自由驰骋。

关于童年的诗篇4

地域嬉游活动与儿童诗创作教学的整合课程,简称“地域(江海地区)嬉乐儿童诗课程”,该课程研究是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它是指从小学儿童诗教学的视野出发,选择地域性的儿童嬉游活动,有效地吸纳其中的诗歌资源,为童诗创作教学提供更丰富、更新鲜的表现题材;同时通过儿童诗创作教学使地域化的儿童嬉游活动更稳定地介入学生的生活。

一、追求一种属于儿童的清贫诗意――尝试性复活,梳理传统游戏的“活性项目”

传统型儿童嬉乐资源内涵极为丰富,让学生的嬉游活动拥有更广阔的空间。要向童诗教学提供更丰富、更新鲜、更童化、更本土的表现题材,我们就必须建设起强大的共用资源库。为此,我们将嬉乐童诗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精心设计了一组适合中高年级的家庭嬉乐作业,让学生回家了解祖辈、父辈小时候怎样玩;请他们讲述童年的嬉游乐趣;还要求学生和家人一起嬉游,尽量多地学会他们的童年嬉游活动。活动之后可补记爷爷奶奶的童年嬉游,也可以实时记录自己的嬉游体验,形成一条嬉乐作业链条,从而搜集到大量的优质嬉乐活动资源。为更好地建设嬉乐作文资源库,我们将其进行规划,形成“地域嬉乐16趣”:

(1)放牧丛林,生成“树趣”资源;(2)走进村野,生成“农趣”资源;(3)怀旧体验,生成“节趣”资源;(4)课间穿插,生成“戏趣”资源;(5)融入水乡,生成“水趣”资源;(6)走进苇海,生成“苇趣”资源;(7)制作放飞,生成“筝趣”资源;(8)实地制作,生成“车趣”资源;(9)比拼晋级,生成“拍趣”资源;(10)亲近自然,生成“捕趣”资源;(11)现场采摘,生成“采趣”资源;(12)劳动体验,生成“割趣”资源;(13)炫秀技巧,生成“推趣”资源;(14)设置擂台,生成“斗趣”资源;(15)实战演习,生成“武趣”资源;(16)亲近动物,生成“养趣”资源。

二、追求一种属于生态的自然诗意――季节性搜索,寻觅嬉游活动的“新生空间”

江海传统游戏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方式,与岁时节令的关系非常密切,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游戏活动与岁时节令之间有密切的对应关系,形成了大量的岁时节令性游戏;二是游戏活动在一定的岁时节令中,往往有着十分集中的表现;三是某些游戏活动的日期由于不断地重复,逐渐演化成为一种特殊的节日――游戏节。目前,我们开发地域嬉乐儿童诗,也应顺应岁时节令的规律,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课程效果。

另外,地域嬉乐儿童诗要求学生敏锐地感受到物候的变化。真实的地域嬉乐活动都是季节性的,这样的嬉游必然属于自然,属于地域。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采用“季节主题化”思路,丰富了童年嬉游的活动项目。

三、养护一种属于余裕的自由诗心――非正式学习,捕捉儿童诗意的“生态流向”

非正式学习情境,使学生有机会亲近自然,体察变迁。显然,地域嬉乐有助于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缪斯。同时,非正式学习情境更多的是嬉乐情境,和学生身心具有最佳匹配性。为了让地域儿童诗成为沉浸地域自然的嬉乐之歌,成为儿童心灵舒展的缪斯性图画,我们必须努力创设开放的学习机制。童诗在窗外,嬉戏在田园。尽情地嬉戏,尽情地欢乐,才有勃发的诗情,才有可能写出更多更好的地域嬉乐儿童诗。田园自由嬉乐,是创写童诗的不是方法的方法,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是最好的策略。■

关于童年的诗篇5

一、“儿童诗”校本课程的提出

我们宿豫区大兴中心小学是江苏省行知实验学校之一,为了深化生活教育,提升学校品位,我受陶行知创作的一组以“诗的学校”为题的诗歌的启发,提出了在学生中积极开展学创儿童诗的活动,得到了学校教师的响应,并在大家的建议下,学校正式提出了将“儿童诗”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和实施。在讨论中,我们觉得在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学创“儿童诗”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诗教。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3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兴、观、群、怨”的诗教理论,他还亲自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教材《诗经》。从“不学诗,无以言”的孔子时代,到唐朝科举取土,官员经由科考出身,必须通晓诗律。民间也以读诗懂诗为荣,自庙堂至市井,到处是诗,到处是诗人,也到处是诗教。日常运用、生活教育、俗谚格言,诗深入民间,化人生活,雅俗共赏,诗灌溉了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

2.课程改革呼唤诗教。《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即校本课程。”我们开发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儿童诗”校本课程不但符合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利于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课程改革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翻开苏教版小语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诗歌的教学逐渐得到了关注,几乎每一册教材都安排了不少于5首的诗歌(包括古诗),占比约20%。因此,让孩子多读诗、多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并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共识。

3.学生全面发展可以依托诗教。这是毫无诗意的年代,儿童的想象不被呵护,青春的文学梦遭到嘲笑。大多的教育者和家长看到的只是孩子的成绩――可以量化的成绩,游戏、童话、诗歌离孩子渐渐远去。为此,我们开发儿童诗校本课程资源,让学生的生活多一些诗情画意,让学生在学习、创作儿童诗中得到道德的熏陶,对宇宙、社会、人生多一份感悟,并树立更高远的人生理想,让师生享受诗意的生活。

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实施儿童诗教学,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诗能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充实,让我们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让我们的想象变得更加广阔。因此,小学阶段学习儿童诗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也一定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诗意的人生。

二、“儿童诗”校本课程的研发

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儿童诗”校本课程,我亲自主持了“农村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在市陶研会和区教研室的指导下,组织了研究团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

首先,我们找到“儿童诗”教学的理论支撑。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有精辟的论断:“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著名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的教育呼唤诗意,教育中如果没有诗意和激情,就没有性情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

其次,我们聘请了全国著名诗人、宿迁市文联主席刘家魁先生为我校的诗歌教学顾问,具体指导师生学习诗歌、感悟诗歌、创作诗歌。同时我们还邀请了宿迁市诗词协会的几位在苏北地区很有影响力的诗人胡继风、陈斯高、侍宝华等到我校讲学,向师生传经送宝,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师生学创儿童诗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第三,广泛搜集古今中外的优秀儿童诗作,编辑了《童谣集》和《儿童诗集》。《童谣集》作为一、二年级的校本课程,《儿童诗集》作为三至六年级的校本课程。全套教材共十二册,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主题单元阅读和儿童诗创作技巧双线并行,并融入了丰富的地方乡土资源,让孩子们理解并掌握创作和修改儿童诗的一系列技巧,让孩子们在诵诗、赏诗、写诗的过程中启迪思维、丰富情感、提高素养、接受美的熏陶。结合宿迁市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学校积极开展儿童诗和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形成丰富的儿童诗课程文化。

三、“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实践

1.利用地方课程教学校本教材。“儿童诗”校本课程在全校一至六年级开设,每周两课时,一节从语文课中调剂,另外一节从学校的地方课程课时中调剂。按照每学期18周计算,每个年级每学期共有36课时,一至六年级共有432课时。

在儿童诗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们强调,课堂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以促使学生诗情激荡,思维飞扬,使课堂诗意弥漫。根据这样的原则,我们经过实践总结出了阅读赏析、感悟仿作、采风创作三种儿童诗教学模式。

2.高举“生活教育”的旗帜,广泛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农村的教育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参观生态农业种、养殖农场,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污水处理厂、长江润发集团、宿豫张家港工业园区中节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等企业去参观、访谈,到农村集中居住区去了解新农村建设,感受家乡的新变化,然后,要求学生将这些生活体验写进自己的诗行。

3.分年级成立诗社。根据不同年级的诗教标准,分年级成立诗社,具体负责指导本年级的儿童诗开展情况。

4.分别编辑印制了《童心・诗心》校园诗刊和《乐陶陶》(“乐陶陶”源于学校始终坚持学习陶行知和叶圣陶两位教育家)校报,用来刊登学生最优秀的诗作及年级儿童诗社的佳作。作为学校对外诗教宣传的一个窗口,一学期出3-4期榭艮,1-2册诗刊,并寄给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及全国刊登学生诗作的报刊。

5.每年举办“三个一”主题活动――一次诗歌节、一次教师诗歌沙龙和一次经典诵读大赛,让师生在诗歌的天地里倘佯。

6.儿童诗教学的真正落实和成功开展,关键在教师,只有建设一支能够胜任诗教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全校陛的诗教顺利进行。为此,我校制定了“请、学、研、送”的儿童诗教师培养方针。“请”即邀请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及儿童诗教学上有建树的老师到学校进行讲学指导,如邀请著名诗人刘家魁等到校为师生开设专题

讲座等;“学”则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儿童诗创作理论、教学方法、儿童文学史等的学习;“研”就是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共同探讨诗教规律、经验,交流学习、教学心得;“送”则是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的儿童文学讲习班等学习,以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理论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及相互沟通等能力。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诗意校园”。诗意的校园是美丽的,美丽的校园才富有诗意。“诗意校园”首先带有审美的韵味,让学生身处校园,不是感到心力交瘁,而是快乐无比。走进大兴小学的校园,仿佛走进了一座清幽怡人的园林,整个校园春天群卉争艳,夏天绿树成阴,秋天硕果飘香,冬天自雪压枝。这里绿树映红楼,鸟语伴花香,漫步其间,微风在花草间穿行,阳光在树叶间嬉戏,此情此景,不禁让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草坪如茵,绿树红花,夹道迎宾,园林小品与景观石铭文交辉,孩子们尽情地感受着诗意校园的静谧与淡雅……以红、白二色作为色彩基调的校园建筑群通透大气,跳跃的红、圣洁的白配以墨绿窗格,传统文化意蕴与现代风格完美结合,体现了蓬勃活力,不仅给孩子们以视觉的愉悦,更给他们以情操的陶冶。

“文化气息扑面来,润得诗心好做人”,学校同时积极营造人文环境,努力做到育人于无痕之处。“轻声漫步过走廊”“茵茵绿草,踏之何忍”等温馨的提示语随处可见;诗意教师、诗意社团、诗意言行的宣传牌,为校园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校报、校刊等装点着学校的诗意气息;学校定期开展快乐诗书节、社团风采节、阳光体育节等特色文化节日活动;定期进行诗香班级、校园小诗人评选等等。雅致宜人的校园环境,诗情画意的校园文化,已使校园成为孩子们求知的学园、舒展身心的乐园、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孩子们无不在此感受乃至享受着诗意校园的魅力。

8.立足教研,寻求理论支撑。为更好地实施儿童诗教学,形成浓郁的诗教氛围,学校以儿童诗教学为立足点和突破口,大力开展诗教教研活动。首先,学校建立了诗教教研大组。教研大组包含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用来共同研究、学习、分享诗教的理论、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方法等。其次,积极开展诗教教研活动。学校定期开展相互研讨的诗歌教学活动课,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诗教课,既可以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再次,主办诗教沙龙。由本校组织几名教师上诗教研讨课,并邀请诗人、作家上示范课或作诗歌讲座。

四、“儿童诗”校本课程的收获

一年来,通过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师生对诗歌的了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读诗、学诗的人数大幅度地增加,甚至已经成为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诗教促进了学生读诗、写诗,从学校《乐陶陶》校报每期的来稿量看,学生写诗的积极性一直很高。

随着诗歌阅读量和创作的加强,在诗的熏染陶冶下,学生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美好,涌现了一批校园小诗人。他们以自己独到的笔触描绘着自然、刻画着生活、抒写着情感。如六年级七班丁泽同学写的《喝醉酒的爸爸》――喝醉酒的爸爸/就像一个不倒翁/他使我想起/儿时的玩具//喝醉酒的爸爸/总是歪来歪去/使我担心他会倒下/咦/爸爸不歪来歪去的了/是不是睡着了?字里行间展现着小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观察与思考,也体现了小作者与爸爸间的亲密感情。更重要的是这样浓浓的人文气息弥漫在校园的空气中,当同学间因为摩擦即将发生拳脚相斗时,不知是谁的一句:你打我,我打你,其实是借别人的手打自己。一声诗意的劝解,就化解了一场“战争”。

在教师层面,随着“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实践,我们的教研活动也随之展开。隔周一次的学校诗教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们阐释诗意、放飞诗情的练兵场。通过上课、听课、研讨、沙龙、专家讲座,促进了教师们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前课堂中缺乏的诗意和人文关怀,开始漾荡在我们的课堂。诗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有效结合,使这些学科的课堂充满了灵性和创意,教师在区级以上的课堂教学大赛中频频获奖。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在这悄无声息中无疑体现了人的修养和品质,没有诗所带来的人文素养的丰厚,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五、“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展望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在六年中要掌握4500个汉字的识字量。借助“儿童诗”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识字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通过学创“儿童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通过引导学生读儿童诗、抄儿童诗、赏儿童诗、悟儿童诗、背儿童诗、创作儿童诗,一方面打牢了学生们的文字功底,培养了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生的思想空间里多了一些浪漫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感。同时,也让更多的同学拥有了读诗、写诗的高雅爱好,增添了生活情趣。

3.通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培养,相信学校一定会走出几位有影响的诗人、学者。即使学生不一定都成为诗人,但也一定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4.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品牌文化。我校“让校园充满生命的灵动,让生命追寻诗意的栖居”的教育理想,不仅仅是一种整体的文化氛围构想和主题命意,还是一个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文化教育系统工程,诗意的教育理想、诗意的环境、诗意的管理、诗意的课堂等等,无不折射出诗教的光芒,形成了我校独特的品牌文化、特色文化。

“诗意校园”,诗情盎然,意趣无限,我们将始终为追索“让校园充满生命的灵动,让生命追寻诗意的栖居”的教育理想而实践,而探索……

关于童年的诗篇6

因此,今天的教育中所谓的以人为本、儿童立场,首先就是尊重儿童的这些本然的品质,呵护儿童的诗性本色。在我看来,让孩子们走进童诗以及诗化作品,学习诗意般语文,感悟、欣赏乃至创作童诗,实际上就是对教育精神家园的追寻!世界本来是荒芜的、毫无意义的。孩子们正是通过这些极其符合他们精神成长规律的文化建构活动来超越给定的现实,赋予荒芜的、无目的的世界以意义,从而确立自身在历史与现实中的价值意义。孩子们学习、感悟、欣赏,尤其是创作童诗和实践着诗意儿童文化的语文,实质上表达了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对于可能的生活、理想的世界的不懈追求,对于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它是一种立足于现实又超越给定的现实、永远向着可能性迈进的创造性活动。因此,新桥小学的基于“诗意儿童文化”的语文课程建设,其实质就是儿童教育的奠基实践,是语文教育的精神还乡!因为,呵护儿童的诗性本色,就是呵护儿童的精神成长,由此可以寻得语文教育本真的回归之路。诗意儿童文化的语文课程建设恰恰契合了儿童的本性,其教育教学就是在教师帮助下给儿童最大的自由去表达他的灵性和创造性,过他应有的活泼泼的生活。

十年前,怀着这样的初衷,新桥小学的童诗教学以及与此相关的语文建设开始了艰辛的探索之路。从儿童诗社兴趣小组,发展到后来的比较完备的儿童诗校本课程,再到如今基于“诗意儿童文化”的语文课程体系,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儿童诗校本课程建设而言,新桥小学研制了国内第一部“儿童诗课程标准”,并相继出版了《儿童诗课程与教学简论》、儿童诗教学随笔、师生儿童诗诗集丛书等,每年100多首的学生童诗得以发表。就语文课程建设而言,基于“诗意儿童文化”的语文课程结构模型业已建立,以诗意化的语文基础性课程为中心,以儿童诗课程、班级日记、课外阅读课程、儿童剧课程等等为补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基于儿童文化”的语文课程体系,并且用综合渗透的思维方式探索实践转化的路径。

每每谈及新桥小学的儿童诗及其语文建设,我都有春华秋实之欢欣。与新桥小学结缘已有十年时间,从当初要加强儿童诗特色的培育之建议,儿童诗课程标准研制之动议,到儿童诗教材编写体例的探讨,再到“诗意儿童文化”元素的最初提出及完善,以及后来的具有“诗意儿童文化”的语文课程的发展等等,我都参与其中,可以说见证了新桥小学的发展以及崛起。这十年来,我始终对新桥小学怀着别样的感情:路过她们的路,苦过她们的苦,收获着她们的收获!

新桥小学的语文课程建设让我更加坚信:基于“诗意儿童文化”的语文就是要让语文诗意地栖居在大地,栖居在课堂,栖居在儿童的心灵之中!■

关于童年的诗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童诗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40

所谓童诗,就是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童诗展示的是优美的意境、丰富的影像、活泼的气氛,令学生心驰神往、爱不释手,为语文课堂教学创生了难得的教育契机。教师应引导学生品读童诗、对话童诗、仿写童诗,促使学生建立崭新的认知意识。

一、朗读童诗,激发思维认知活力

小学生对童诗情有独钟,教师要进行多元设计,为学生品读童诗创造机会。教师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精品童诗,让学生天天读、课课读,一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并能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全面塑造学生的语文素养创造条件。

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教师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首先是教师范读,给学生介绍朗读技巧,并让学生仿读;然后指名个体朗读,教师纠正朗读偏差;接着是学习小组集体朗读、女生组朗读、男生组朗读、分声部朗读;最后是全班齐读。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课堂互动,对诗歌进行重点解读。这样,课堂学习气氛浓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大为提升。

由于课文本身就是童诗,学生朗读时深受感染,学习思维顺利启动,对诗歌语言、结构、形象和朗读技巧都有了深刻认知,由此建立起来的诗歌个性认知自然是多元的、清晰的,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对话童诗,拓宽探索认知视野

对话童诗是教师引导学生品析童诗的过程。优秀的童诗能够触动人的内心,教师通过对童诗展开解读,能够帮助学生走进童诗的世界,拓展认知维度。童诗描绘的是学生熟悉的世界,让学生对话童诗,就是要引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共鸣,通过对多种形象的感知体悟,形成重要的学习认知。学生走进童诗,课堂教学自然进入到佳境之中,从而形成重要的学习内驱力。

语文教材中童诗的比例不大,教师要开阔视野,将课外童诗引入课堂学习之中,引导学生拓展学习,这对提升学生探索语文世界的主动性有特殊意义。

如学习《找春天》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引入几段童诗。《春风》:“春风轻,春风软, / 蜜蜂采蜜春风甜。 / 花儿开放春风香, / 吹在脸上春风暖。”《春》:“春天的闹钟响了, / 惊醒了种子, / 睁开了眼睛。 / 春天的闹钟响了, / 吵醒了小草, / 钻出了头儿。 / 春天的闹钟响了, / 叫醒了树木, / 伸出了胳膊。”学生对童诗有特别的兴趣,很快就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教师结合文本展开课堂讲解,学生就能顺利掌握学习要义。

关于春天的童诗有很多,教师精心筛选,让学生通过童诗诵读赏析,进入到文本学习之中,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精巧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童诗描绘的景物具有形象化特征,很容易引发学生联想,利用课外童诗展开文本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仿写童诗,历练感悟认知能力

童诗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外化表现形式,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阅读、赏析童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参与童诗的创作。小学生对诗歌写作会充满畏惧感,教师要给予针对性的关注和引导,解除学生的顾虑。教师不妨从仿写角度进行引导,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用特定的视角和形象,展示内心世界,历练学生的感悟认知能力。

在学习《雷雨》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仿写童诗,并给出具体提示和要求:以夏天的雷雨为描绘对象,从雨声、雨形、雨带来的影响等角度展开思维,要求诗句比较工整,有一定节奏感,不要求押韵。学生快速行动起来。在成果展示时,很多学生都有比较出色的表现。有学生展示出自己的作品:“哗啦啦,哗啦啦, / 大雨使劲下。 / 禾苗低下头, / 鲜花流泪花。 / 哗啦啦,哗啦啦, / 大雨不停下。 / 天空乌云翻,地上成河啦。”

从学生展示的童诗来看,不仅有明显的节奏感,还有一定的韵味,特别是分节咏唱意识,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说明教师引导是成功的。其实,童诗是最自由的体裁,在学生展开仿写时,教师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这样才能获得预想的效果。

童诗短小精悍,情感充沛,富有情趣,处处闪烁智慧的火花,能够给学生带来重要启蒙作用。在小学开展童诗教学,符合学生的兴趣特征,适合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引导得当,必然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习品质,帮助学生打开认知世界的窗户。

关于童年的诗篇8

一、诗意氛围的营造――影响人

良好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师生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孕育精神力量。为此,学校十分注重诗意环境的打造。比如,在“好玩儿精心之家”布置了名诗、名画、名星、名曲、名著,让学生耳濡目染名家风采,激发学生努力进取;教学楼三楼栏杆的铝塑板上,则设计了学生喜欢的儿童诗和一些书籍的介绍,让儿童诗成为学生永远的朋友。花园中、楼梯口、水池旁、教室里,随处可见以儿童诗形式出现的提示语或警示语,让学生在驻足欣赏,徜徉诗海的同时,也接受着思想道德的教育。学校还把花草树木与师生特点结合,赋予其诗意的解释,如红花酢浆草具有花开遍地,纯真浪漫,生机盎然,乐观向上的特性,就像咱们平小学生的写照,而雪松具有厚重伟岸,四季常青,志存高远,虚怀若谷的特点,确如平小的教师们。而校园雕塑上,则镌刻着学生的成长宣言:我是一名学生,在诗意的平小成长。我知道,选择了蓝天就要去展翅翱翔,选择了大海就要去乘风破浪,在这里,我愿用生命写下诗行,让梦想张开翅膀。旁边还镌刻着教师的宣言:我愿用诗温暖学生的心灵。校园里还有四个学生吟诗品诗的好去处,那也是学生陶冶情操的好地方。而在分高中低三段的开放式阅读书吧里,学生既吟诗品诗,又培养阅读的习惯。诗苑是诗意校园的重头戏,在其北边的木板上,刻着古典诗词。这些诗词中有美景,有深情,有壮志,意蕴深远;有人物,有故事,有哲理,芬芳童年。诗苑的南边,则是有关儿童诗的各种活动展示:有校园首届十佳小诗人介绍,有近年来学生在各种报刊发表的诗作,有参加小诗人夏令营活动的精彩瞬间……古代与现代的融合,静态与动态的辉映,构成了学校充满诗情画意的教育和智慧空间。诗苑既是学生展示才艺的舞台,又是渲染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的佳所。

二、诗意课程的研发――丰富人

为了创造诗意的校园生活,学校在充分发挥品德、晨会、班队等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学科渗透的同时,着力打造了六大系列课程,即以金钥匙竞赛、纵横码、电子小报为主的小院士科技系列课程,以儿童画、油画棒为主的小达人艺术系列课程,以学謇弘謇为主的小状元弘謇系列课程,以《种太阳》为主的小精灵诗书系列课程,以球类、运动会为主的小龙人体育节活动课程,以绿色环保为主的小天使好玩系列课程。此外,还重点打造童诗校本课程,开设的儿童诗地方课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趣味,使他们形成了美善的情感,增厚了道德情怀。由于语文教材中的诗歌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学校以新公民道德教育为重点,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收集并创作了各种题材的诗歌,还增加了图像诗、寓言诗、数字诗等各种有趣的童诗体裁。每周安排一课时用于诗教,将收集到的不同体裁、题材的童诗佳作,按学生年龄、认知发展、心理特点,由浅入深、由短及长、由今至古,连点成线,形成序列,并精心筛选出其中的两百多首儿童诗按年级分成六段,编印成低中高三册校本教材《种太阳》,师生人手一册。每位语文老师每天带领班上的孩子晨诵经典诗作,开启生活的第一道曙光。同时,我们还在班本课程中融入童诗元素,在诗歌诵读和各种活动中,让学生感受诗中美的形象、美的品质和美的意境。

三、诗意活动的渲染――发展人

学校把“每月一事”与主题班会、综合实践活动、品德教育、传统节日等有机整合。每一个活动都从主题阅读、实践活动、展示交流、评价反思等环节,精心设计,各年级组长再在学校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年级方案,形成阶梯式系列活动。学校每周举行班主任培训、沙龙,对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策略、方法等进行指导,解答教师们的问题和困惑,交流分享经验。

(1)培养环保意识。学校利用创建省绿色学校的契机,围绕植树护绿组织学生搜集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之后组织学生评比、诵读、感悟,感受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重要意义,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形成人人关心绿化、人人参与绿色校园创建、人人争当文明使者的氛围。

(2)抒发爱国热情。结合“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教育活动,举行了月儿圆圆话中秋活动和红领巾相约中国梦重阳节活动,开展了朗诵、剪报、绘画、诗歌创作等活动。许多学生把自己的童诗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抒发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十多篇童诗发表于《中国童诗》杂志。

(3)弘扬传统美德。组织师生参加了“学謇、弘謇,争做常乐新人”的师生书画作品大赛,同时组织学生收集张謇“思故乡”的诗歌,通过吟诵、创作、表演张謇的诗歌,学习他“爱故乡,报祖国”的精神;编排的情景剧“老师告诉我”在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场文艺演出中,得到来宾的高度赞誉,并获海门市“学张謇爱家乡报祖国”校园剧比赛二等奖;六(4)中队被江苏省委宣传部、共青团、少工委联合授予“张謇中队”的光荣称号。由“好玩儿”诗社成员组织开展的“我是小小志愿者”活动,增强了队员们对学校和家乡的热爱,提高了志愿者们自身的文明素质和主人翁意识,活动还荣获了优秀组织奖。

(4)倡导身心健康。学校围绕六大系列课程,倾力打造魅力六节,即小天使好玩节、小龙人体育节、小状元弘謇节、小精灵诗书节、小达人艺术节、小院士科技节六大节日,每个节日都精心策划、筹备,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诗意少年卡。每年通过全校师生、家长、离退休同志共同投票,评选师生中的十大超越,努力培养学习优秀、性格开朗、身体健康的诗意学生。

这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活动中,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童诗为元素,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快乐体验、有效评价,让每一个活动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

四、诗意成果的采撷――激励人

“打造诗意的校园,追求诗意的生活,享受诗意的成长”是学校开展以诗厚德活动的精神内核。这样的诗教不在于学生读了多少诗,写了多少诗,而在于擦亮孩子诗的眼睛,唤醒孩子的美好心灵,实现“以诗育人”的远大目标。近年,学校加大了儿童诗教育教学的研究,力求营造出诗中所表达的那种能给人以美感的教育教学意境,使师生在教育教学中诗意地生活。

通过实践探索,学校构建了“一切为了儿童成长”的童诗教育理念,制订了“诗意教育”十大目标,确立了各年级童诗课程的内容与目标,并在各级相应课题的推进下,让儿童诗特色教育有了更高的运作平台。多年的诗教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全校有600多首学生诗作在各类刊物发表。诗集《会唱歌的鱼》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式出版,学校学校成为“中国儿童诗写作教学基地”,并成功举办第三届全国儿童诗年会。

上一篇:食品供货合同范文 下一篇:假期结束文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