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11-21 21:28:01

冬天的古诗

冬天的古诗篇1

   关于立冬节气的古诗词1

   立冬

   【唐】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关于立冬节气的古诗词2

   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

   【唐】元稹

   霜降向人寒,轻冰淥水漫。

   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衣裘製造看。

   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关于立冬节气的古诗词3

   立冬

   【宋】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关于立冬节气的古诗词4

   立冬闻雷

   【宋】苏辙

   阳淫不收敛,半岁苦常燠。

   禾黍饲蝗螟,粳稻委平陆。

   民饥强扶耒,秋晚麦当宿。

   闵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缩。

   荟蔚山朝隮,滂沱雨翻渎。

   经旬势益暴,方冬岁愈蹙。

   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

   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

   平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

   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

   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

   首种不入土,春饷难满腹。

   书生信古语,洪范有遗牍。

   时无中垒君,此意谁当告。

   关于立冬节气的古诗词5

   壬戌立冬十朋十一日陪路文周朋携提祖同访后

   【宋】王洋

   养生无欠亦无馀,种竹圈篱草结庐。

   鉴地觅甘分乳脉,锄田得实饱新蔬。

   壁间数本空王像。架上都无养性书。

   我自病来能晚食,从今缓步当安舆。

   倦缘闲景散闲情,人未归庵户不扃。

   试拨柴烟寻宿火,旋添泉水洗茶瓶。

   黄花采采盈衣袖,橡实离离傍生萍。

   何日一邱藏曲折,与君同伴劚青冥。

   关于立冬节气的古诗词6

   十月十四日立冬菊花方盛

   【宋】朱翌

   黄菊一何好,持觞惟尔从。

   名应称晚秀,色岂为人容。

   正似花重九,休论月孟冬。

   霜威占清晓,直欲犯其锋。

   关于立冬节气的古诗词7

   明代刘基《立冬日作》

   忽见桃花出小红,因惊十月起温风。

   岁功不得归颛顼,冬令何堪付祝融。

   未有星辰能好雨,转添云气漫成虹。

   虾蟆蛱蝶偏如意,旦夕蜚鸣白露丛。

         关于立冬节气的古诗词8    《烟雨馆立冬前一日》

   宋代:葛绍体

   已过重阳种菊花,留连秋色带霜华。

   休言明日朔风起,肠断天涯人怀家。

   关于立冬节气的古诗词9

   《立冬道中》

   宋代:高登

   黄茅时节瘴烟深,人在山凹第几重。

   梁竦负才徒感慨,嵇康赋性本疏慵。

   此生自断天休问,吾道频年世不容。

   会脱帻巾还自隐,鹿门妻子惯相从。

   关于立冬节气的古诗词10

   《立冬日赠张直夫》

   宋代:吕本中

   参差寒叶树,林鸟独依栖。

   发变心同素,年迟日向西。

   一水通晨夕,三山隔海溪。

冬天的古诗篇2

《江南的冬景》,自然流淌出的是郁达夫心灵行走时的文化歌吟,从他对“江南的冬景”的描写、抒情的文字里,读者品味的是那情动于衷而形于外、意生于中而言于形,以及理想于心而哲思见(现)的美学意蕴。

情趣:江南冬景之爱。“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主文之本源也。”(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意思是说,情理是文章的经线,文词是情理的纬线;经线端正了纬线才织得上去,情理确定了文词才会畅达,这是写作的根本。先来看作者所写的这段文字:“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作者拿北国的“夏夜”比江南的“冬景”,抒发了对明朗的情调的喜爱之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江南的冬景》中,“我之色彩”,就是作者寄托于景物中的情感。由作者构想的“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就是本文“明朗”的情感基调的见证。因此,郁达夫心目中的江南冬天晴暖温和可爱,优美闲适,和煦温润。如“午后冬郊图”,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带着绿意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等,色彩亮丽,蕴含生气;“乡村冬郊图”,长桥、杂树、乌篷船、细雨、灯晕,淡雅朦胧;还有,“江南雪景图”,围炉对酒、月映梅花、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给人高雅、宁静的情调。一幅幅情景交融的优美图画,无不寄托了作者“一片冰心在玉壶”――对家乡的爱之情结。

意趣:江南冬景之美。读本文感受之切,就是江南冬景充满诗的意境。这种诗的意境,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赏析。一是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实写。且看:“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描写“晨霜”之“白”,所用之喻,对比强烈,白霜旨趣,可感可见;再如描写晨曦初照,鸟雀和鸣,地气升腾,余烟袅袅;尤其是描写人们冬阳晒背、谈笑风生的情景,让读者共同消受着江南的冬景所带给人们的如诗如画的意境和乐趣。一是文中对江南冬景的虚写。体现在行文上为引用古典诗歌,巧借诗句意境表达江南冬景。譬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雪景美丽,酒香怡人;生活悠闲,友情深厚。又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更静,有家倍温暖;“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通过古人的诗句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再如,作者还引用“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句,如果说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政治的远见,那么,郁达夫的纯美之处在于说明“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冬景的自然美。所以作者自豪地说,“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这是读者感受到的作者在自然景物面前体现出的精神世界。

理趣:江南冬景之思。作者在本文中寄托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从文中两例可见理趣所在。其一,江南冬景的“迷人”。迷人,隐含在“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上。唐代李涉的《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姓名,世上如今半是君。”据载,李涉曾过九江遇盗,问“何人”?曰:“李博士也。”其豪酉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诗足矣。”原诗中的“江上村”,即诗人夜宿的江南皖口小村井栏砂;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就连风高放火、月黑杀人的“绿林豪客”也“久闻诗名”而玩起高雅,尊重诗人。这里暗含的理趣可解读为:诗意的典型环境能够濡染人,改变人。所以,作者评介“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其二,以梅花素艳的风韵,寄寓高远的境界。文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诗句,出自齐己《早梅》。全诗的意境为: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蓄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

冬天的古诗篇3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佑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1)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3)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2)干支纪日法。如《肴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冬天的古诗篇4

初读子月先生的诗词小辑《轮回》,是在南阳大文化研究院主编的《躬耕.文化南阳》2014年特刊号上。老师们说,有一组《轮回》40首,你读读吧,写的很不错的。我一口气读完,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也许是我对古体诗词天生的喜爱,也许是对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的美好印象和向往,也许是诗中洋溢的赤字之心勾起我对少年时代艰辛而难忘岁月的回忆,再也许是对这本期刊的爱不释手或者敝帚自珍吧,两年了,我不止一次地反复品读《轮回》,而这组诗词作品竟然也如一壶老酒、半盏红茶,一回一回地让我这个阅读挑剔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品出风格迥异的味道来。古人说,奇文共赏析。笑尘九子也不辟浅陋,不敢独享,特归辑成这篇《轮回四品》,以就教于诗人与方家。

一品田园风光

子月先生的《轮回》,以自然界的春、夏、秋、冬时令为序,每季10首,凡40首。这本身就是一幅岁月轮回的风景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总是千头万绪,感慨万千,不知从何说起。而描摹四季轮回,春天当然是首当其冲了。但诗人并没有把“春十首”放在开卷,而是“冬十首”。这就体现出来一种艺术独具的匠心。因为明媚的春天,都是银装素裹的冬孕育和催生的啊!且品这首《冬思》:

漫天风雪铺经纬,纱织山河冬始成。

不尽梅花几重梦,无穷童趣一生情。

千家疏影鑫寒月,万里银屏蓄后生。

夜半已闻新柳聚,劝君慎在早春荣。

这首诗从艺术上看,不仅对仗工稳,如“不尽梅花几重梦,无穷童趣一生情”;而且用字讲究,推敲到位,比如“几重梦”、“疏影”、“慎”字等。而全诗的诗眼在末句:夜半已闻新柳聚,劝君慎在早春荣。就把原本描写漫天风雪、腊梅盛开、素月寒宫、柳蟒初聚的冬天景物的意境,升华到一个人生哲理的高度了。那就是感悟出来的“冬思”:不可少年得志而得意,谨记大器晚成之祖训。

而一首小令《春雪》,似乎就是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的一幅素描画:

飞雪悄栖梦,开怀沐冷晴。

久凌虚小蕾,忽放纵倾城。

残叶随风去,浅红任峥嵘。

小园玄月上,归燕两三声。

从某种角度上讲,五言比七言更难写。为什么?用最少的笔墨,画最好的画;用最简练的文字,抒发最丰富的情感,不论对画家还是诗人,都是最真实的考试。这是一首描写早春小雪的状景抒怀诗。时令当然是在孟春的正、二月,小雪初晴,天气仍冷。有什么花吐蕊欲放,就露出峥嵘美艳,一时间竟快要有倾国倾城的魅力了。我在故乡的小园里赏春徜徉,不觉间夜色降临,上弦月已经挂在残叶随风的枝头了;神情恍惚间,听到再度归来的燕子轻轻的呢喃声。此情此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似曾相识的;还是因了那句古诗:似曾相识燕归来,小院香径独徘徊。想来这春雪,也一定是有味道的香雪了。

我们再来读一首描写初夏田园风光的词:《如梦令.初夏》:

桃李惜时偷长,布谷应声回荡。小院正葱茏,大地蜡黄初上。心旷,心旷,满目尽收希望。

桃树梨树怕春天悄悄过去,拼命偷偷地生长;布谷声声在空中回荡,院子里草木葱茏满目,田野里麦子已结开始呈现出一片金黄了。这样丰收在望的初夏景色真让人禁不住心旷神怡啊!

喜悦之情,扑面而来;田园风光,跃然纸上。此为一品。

二品赤字之情

古言云:人非草木,岂能无情?尤其是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对大地母亲、生身父母的养育之恩,对故乡家园的深深眷恋,更是伴随终生,]齿难忘。体现在诗中,则是无处不在的浓浓的游子之情,赤子之心。一首《拾麦穗》,即饱蘸了诗人对童年随母亲辛苦劳动、艰难度日的深情追忆:

风吹盐碱白茅飞,霜落沙窝麦垄稀。

朝酱暮咸三顿薯,秋穿冬着四时衣。

披星戴月寻遗穗,爬岗翻沟觅漏机。

母子躬身千百度,虚汗瘦粒踏歌归。

母子俩在稀疏的麦垄间奔波,捡拾人家遗漏的麦穗,爬坡翻沟,千辛万苦,又累又饿,虚汗淋淋,可捡拾到的还是些秕瘦的麦头。但心里还是那么的高兴,挎着篮子唱着童谣回家。一个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更多的是劳动,尤其是跟母亲在一起劳动,虽苦尤乐。

如果说对母亲的爱是小爱的话,对家乡父老、一草一木的惦念,则展现出诗人对故乡的另一种眷恋。这首《蝶恋花。秋月》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种游子的眷恋之情:

弦挂碧空霜掠影,万里银屏,夜半余清冷。月隐星繁风物静,儿时小院多安宁。 苍叶飘零惊燕醒,犬吠鸡鸣,三唱霞将映。父老披星耕露径,后生晨读问新鼎。

这是一个月朗星稀的深秋之夜,我回到了儿时住过的小院子里,清冷的月光洒下来,院子里显得更加静谧安宁。时辰早已过了三更,树叶飘零的声音似乎惊着了孤栖的雁鸟。这时候狗也叫了鸡也叫了,东方既白天欲晓,父老乡亲们开始踏着露水下田耕种了。而我也一直读书到天亮,立志用更大更新的成就,来报效故土家乡的恩情吧!

自古以来,写赤字之情、游子之心的诗文很多很多,而真正朗朗上口,又牵人魂魄者少之又少,也就孟郊的《游子吟》、李白的《望月》了。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宋之问的那一首:“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成语“近乡情怯”的出处诗,最能折射出悠悠赤子的思乡之情。子月的这首秋月是词不是诗,在此不能做艺术方面的类比;但意境中那种宁静、恬淡、自强不息,无疑是一个游子归来最真实的心境写照。

三品书卷之气

岁寒三友者,梅兰菊也;花中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不管三友抑或四君子,梅兰菊者,既是文人的志趣,更蕴含者中华文化厚重的书卷气。

子月的《轮回》四十首作品中,就有6首吟咏这魂牵梦绕的岁寒三友。先看《冬梅》:

严冬着蜜蜡,深雪始开花。

孤傲凌三九,幽香慕夕霞。

斜枝牵玉链,素面待春华。

疏影邀新燕,冰心拌子芽。

猛然一看,诗意很平淡,起句用字也一般,甚至有“花”、“华”的重音字叠用之忌。但收尾的“疏影邀新燕,冰心拌子芽”,忽然间就提升了全诗的意境格调,弥补了一些平淡不足。

再看这首七言《秋菊》:

重阳时节秋尤暖,昼短光催择日鲜。

僻壤野菊多寂寥,喧城陶客少悠然。

饱经寒暑终无悔,历尽风霜始有缘。

弱骨幽香送秋尽,素颜冷艳抱枝眠。

反复读之,我感觉这是一首反讽诗。你看,原本以生长在偏僻隐逸之地为荣的的野,也忽然感到寂寥了;在喧哗热闹的城市里,哪里还有像陶渊明那样悠然恬淡的隐人雅士?这些饱经风霜之后,虽然也说着无怨无悔,但萧杀的风霜摧残,也只能以柔弱的花骨、幽弱的花香,眼睁睁看着秋天过尽,严冬到来,而残花素颜败凝枝头。

世人写,大多溢美赞赏之词,或称傲霜盛开,或羡隐逸之情;激情澎湃如黄巢者,更是豪情万丈,“我花开后百花杀”了。而子月此诗,则是反其道而行之,除了对植物生物学规律的实情描摹外,不能说不是对社会上曾经的喧嚣浮躁、假命清高现象的讽刺。当然了,诗有千面,这也只是笑尘九子的一种品读而已。

还有诗人专门写的《岁寒三友》、《冬至》等,都在字里行间,散发者诗人阅读广泛、学养深厚的书卷之气。

四品家国情怀

圣人曰:诗言志,歌咏怀。实为诗之至理名言,千百年来也被无数诗人志士所印证着、探索着。大凡诗人,都是真性情之人。父母情深,思乡情浓,游子情长,家国情怀,无不在真正诗人的笔下荡气回肠,一览无余。

《轮回》四十首中,没有慷慨悲歌的高调之作,没有牵强附会的“老干部体”,也似乎看不到刻意为之的“政治情怀”诗;但另一种家国情怀的自然流露,是可以被细心的读者所品读捕捉得到的。

先看“冬十首”的_卷篇《沁园春.雪》,下阙:

星辰信步随缘,斗拨汉,风光弄世弦。看大江南北,英才济济;北雄南秀,各领光鲜。穿越时空,浪花淘尽,诗易人生三百年。观华夏,正四时西子,处处春天。

一种昂扬向上的品味风貌跃然纸上,诗人对华夏祖国如画江山的赞美,对民族振兴充满自信的精神气息,无形中已结感染和鼓舞了读者。

还有一首《端阳》:

芙蓉绽放醉仙宫,杜宇飞鸣荡寂空。

几户朱门斜野艾,数枝黄杏曳东风。

离骚一曲千秋颂,铁骨终生万代崇。

华夏英豪多壮志,神龙竟探问苍穹。

诗取名《端阳》,一定是要有楚国大夫屈原的元素的。屈原是中国诗歌史和政治史都绕不开的重要人物。文学史绕不开,是屈原杰出的诗歌天才与艺术成就;政治上绕不开,是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东方文明史绕不开,是屈原兼具了诗人与政治家旷世少有的、弥足珍贵的家国天下意识与悲悯的人文情怀。中国的文人,古时候都是精英士大夫阶层,自幼就受着儒家文化的教诲与熏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普遍的、也是可贵的政治抱负与情怀;正是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推动着华夏民族至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不断迎来新的伟大复兴。

笑尘九子不懂政治,也远离高高庙堂;是自幼所耳濡目染的圣贤之书,让我多少也懂得一些世间的道理,稍具些许所谓的文人情怀吧。大诗人陶渊明曾吟咏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忧什么呢?就是天下苍生。《轮回》的《识春》里有一句:“淡对尘缘观盛世,当歌岁月乐为民“;“出淤不染清涟濯,入墨无暇气节牵”(秋荷)。也都在诗情画意之间,透出诗人对荷花高洁气节的由衷赞美,对为民服务奉献境界的真诚向往。

中国梁代著名诗评家钟嵘在其绝世之作《诗品》中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故则古有屈原太白与李贺,近有达夫、鲁迅和海子。《诗品》又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义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冬天的古诗篇5

陈冬至先生是当今画界成名较早的画家之一。1962年,年仅20岁的陈冬至毕业于河北美术学院(后更名为天津美术学院),并以品学兼优而留校任教。作为一位青年画家,他的内心充满生活的热情和艺术的理想,努力献身于美术教育和中国画创作,先后创作了《满仓》、《移山志》等大幅人物画,在全国引起反响,从而成为津冀地区画坛受人瞩目的年轻画家。

20世纪60年代前期,正是前苏联式的“现实主义”统治中国画坛的时期。那时的画家创作必须遵循既定的艺术方针和规则,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歌颂工农兵生活,对于社会的现实矛盾和困难及民众疾苦是一概回避的。陈冬至的《满仓》创作完成于1964年夏,画的是太行山区的生活,当时正是中国人民经历了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难性的饥饿,面对粮食的丰收,农民们个个露出了笑脸。画中农民形象皆画得丰满壮硕,非常夸张,体现着当时人们普遍的理想。所画农民性格朴实憨厚,艺术风格也同样的朴实憨厚,这都是画家个性心灵的体现。陈冬至的可贵之处,即是能够在当时严密的艺术创作的条条框框约束之下,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坚实的造型能力、扎实的运笔用墨和用色功夫,以磅礴的气势,抒发心里的激情和自幼孕育的燕赵雄豪之气。

就在他年轻的艺术热情刚刚露出闪光之后,不久即步入了坎埘的人牛。“”以来的所经所历,诸多变故挫折和打击,使他长时间在画坛销声匿迹,他所蒙受的内心的痛苦难以口诉。然而他追求艺术的信念却始终没有中断。逆境中,他凭着坚毅顽强的性格,不断抗争,不断求索,以至他对艺术的领悟,凡经儿变,通过形式手法上的脱化,他的大写意古装人物画终于走向成熟,出现了与此前截然迥异的巨变,呈现出一种从容大度、浑朴凝厚而内含潇洒之气的高古风格。

这种风格的变易完成,当然离不开他在逆境中的遭遇,离小开他经历逆境而提升的宽博的同情意识,以及那悲天悯地的仁爱之心。陈冬至先生对学生、同志总是付出仁爱之心或予以帮助提携。天津美院中年教师何家英谈到陈冬至老师,总是以无比尊敬和感激之情诉说陈老师的关爱,是陈先生千方百计举荐他留校。还有李孝宣,天津美院毕业后分派到塘沽,生活工作极不如意,儿乎改行,陈冬至和白庚延两位先生想方设法调他回天津美院任教,现均事业有成,享誉全国。古人常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其实画人物者,同样也可以饱含一颗仁智之心,陈冬至先生即是一例。

陈冬至目前的古装人物写意风格,是从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我们对照其60年代早期的风格,差异之大,大得惊人。风格上的前后差别,正反映着画家认识上的前后差别,这不仅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画家摆脱了为政治服务的框框约束,有了较为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更重要的是陈冬至先生数十年中对中国艺术之精神,以及哲学、诗词、古文、史学广为探索,获得了极深的体悟。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所创作的线描作品《镜花缘》《黄头郎》《离骚》等,即是这种认识体悟的初期成果。这时他已合弃了上世纪60年代的素描明暗,专意着力于线条笔法的表现,并通过笔线探索中国人物画的高古品格渊源。同时他研究汉隶、汉简、章草等书法,从中摄取具有永恒审美意义的“古意”因素。到上世纪90年代,终于拓展为一种淳厚苍浑、古趣盎然而又散发着当代意趣的大写意古装人物画。

冬至先生之所以选择历史古装人物作为他的创作题材,这与他多年深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紧密的关系,这些历史文化的内涵感动着他。《离骚》等楚辞,坡、李白、杜甫、李贺的诗,辛弃疾、李清照的词,蒲松龄的《聊斋》,皆一次次使他激动,使他销魂。而其中所含的深邃文化,使他幡然深悟,渐进乎道。于是他又探赜索隐,研究《老子》、《庄子》、禅学以及王阳明心学,逐至心胸豁然有通,而于天人之旨深有所得。俯视尘世,真有“齐烟九点”之叹。于是他以充满仁厚和平常之心的笔墨,去描绘这些千古哲人,阐发他们的深旨,刻画其作品巾的形象,借以抒写心怀,寄托人格,并表达自己的心得感受。

就题材内容而言,陈冬至古装历史人物画主要包含四类:

第一类是描绘历史哲学大师,反映他们的历史生活和悟道牛涯。如《老子》《庄周梦蝶》《谭峭》《东坡赏竹》《王阳明格竹图》等。《老子》图写老子李聃骑牛而行,右边题云:“老子者,道家之创造始者也。著玄玄道德五千言,为芸芸众生开众妙之门,真千古之奇书也。吾今为老子造像,以寄仰止之意。”左上部又题云:“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青天。吾今见老子者,其犹龙也。’子之言甚是也,千秋万代能透解老子者,几人耶?”这是对春秋时代道家学派开创人老子的哲学深刻体悟后的具体表白,没有对《老子》的深入研究,不可能发出如此感慨。老子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伟大奠基人,然而近代被・些受西学影响的哲学史家曲解成唯心主义,故此图亦有拨乱反正的意义。又如《王阳明格竹图》,画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坐于竹林间,睨视青竹。题云:“王阳明格竹图,阳明治学初效朱熹格物致知之说,曾与友同静坐格竹,以期致知。友三日而惫。阳(明)持至七日,豁然顿悟。逐反其道而行之,于是有致良知之说、知行合一之说生焉,史称阳明学派。其学说火行于明季,且远播海外,日本、高丽,影响最深。”阳明学派亦称“心学”,主旨在开发人的思维认识活动和主观能动力(心),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最先进的学派,为儒、道、佛三教文化的总结,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意义,此图表现了冬至先生研究心学的感受,内容表达亦可谓深入浅出。其他如《谭峭》、《庄周梦蝶》等图,皆深含哲理,体现着冬至先生哲学体悟的方方面面。

第二类是描绘历代艺术家的艺术活动和事迹。如《五柳先生》,画诗人陶渊明采菊,表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的高尚精神。又如《柳宗元江雪诗意》,画诗人披蓑戴笠垂钓于江上。题云:“柳宗元因仕途风云,南放边涯,《江雪》一诗作于永州,鸟飞尽,人踪灭,六合之内,何等寂静,独钓之翁何等孤单,然而孤独与寂静之中却压抑(着)波澜。大抵古今骚客多此况也。”柳宗元伞涛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此诗虽写渔翁,实隐写自己的处境身他,冬至先生此图,则干脆把渔翁画成诗人自己,那回眸一瞬,犀利的目光,是已把世道看穿。这里既写出柳宗元的精神世界,也写出了冬至先生的正直之心。再如《贾岛推敲图》《怀素书蕉图》《李清照漱玉图》等,描绘唐代诗人贾岛骑驴琢句、书僧怀素提笔练字、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作词,俱能传神入妙,寄托情思。另外《嵇康抚琴图》、《辛弃疾鹧鸪天辞意》等,画嵇康、辛弃疾等形象极为大胆夸张,亦是与艺术家个性相吻合,同时也是与画家作画时的感受相交融的。

第三类是描绘诗词名作中的形象。如《箜篌引诗意》《杜甫佳人诗意》《琵琶行涛意》《红叶题诗》等,皆以独特的构思,美妙的形象,诗一般的意境,深深打动着观众,颇具抒情意味。这些诗中形象是历代人物画家常画的题材,但在冬至先生笔下,却出现了与众不同的表现,让观者耳目为之一新。

第四类是描绘神话和传说中的形象,如《女娲炼石图》《湘夫人》《山鬼》《洛神》《阿宝》等。这些人物虽然都属传说,但却蕴含着历史文化意义,今冬至先生写此,又寓入新的文化意义。如《阿宝》一图,画一鹦鹉立于枝头与一女子玩耍,题云:“聊斋志异-阿宝篇,乃写情之佳作也,书生孙子楚钟情阿宝姑娘,幻化鹦鹉,依依心上人于膝头床畔,坐卧不离,真情痴者是也。然人皆称痴。孰不知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性痴者志必凝。世之落拓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此所谓慧黠而过之真痴者也。彼孙子楚何痴乎!”这真是痴者不痴,不痴者痴,其中讲出了很深的道理。

冬天的古诗篇6

1 节日

现代生活中,我们与不同节日的亲疏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诗歌的理解。例如,“春节”“元宵”“中秋”这些传统节日今天依然有。春节合家团聚,元宵观灯,中秋吃月饼,这些过节的形式也基本没变。因此,读唐代诗人高適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以及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我们立刻明白这是在表达除夕之夜、中秋之夜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重阳”节,现在主要是老人们才过,过法也因人而异。所以,我们读到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时就会产生疑问:“行军途中为什么想要登高?为什么登高还希望有酒喝?为什么想的不是故乡的人而是?”其实如果我们了解古人九月九重阳节有登高饮酒的习俗,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寒食”节已退出了今天的生活舞台。要准确理解唐代诗人韩翃在《寒食》一诗中表达的讽喻之情,就必须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寒食节是古代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忠义高洁之士介子推而设的,在清明前一天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了解了这些,我们对韦应物在《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中渲染的清冷孤寂之感和思念同胞兄弟的手足之情也就能感同身受了。

类似的情形还有“清明”与“冬至”。现在我们很少在清明祭扫时看到泪流满面的人,但清明祭扫的基本内涵没变——为了纪念已故的亲人。读杜牧《清明》诗就不会费解为何“路上行人欲断魂”。而“冬至”在唐代是个与春节差不多热闹的节日,所以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会抒发“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的思乡念家之心声。但是现在冬至只是个节气,不再被当作节日,于一般人而言完全不会产生什么特殊的、浓烈的情感,因而我们也就很难真正体会白居易冬至之夜孤身在外的愁苦。

2 星宿

古人将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古诗中时常会出现一些星宿的名称,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含义,也会影响我们读诗赏诗的效果。古诗中常见的星宿主要有:(1)金星。它有时于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古人称它为“启明”;有时于黄昏出现在西方天空,又被称为“长庚”。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有“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另外它也叫“太白”或“太白金星”。古人认为,金星主兵象,根据它的出没可以预测战争的进程和凶吉。①例如王维《陇头吟》中有“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夜观太白,说明少年游侠心系沙场,渴望建功。(2)北斗星、南斗星。无名氏作《哥舒歌》中就有“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之句,以北头当空,渲染哥舒夜出的神秘气氛;李白《庐山谣寄庐侍御虚舟》中有“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之句,以南斗衬托庐山之高;刘方平《夜月》中有“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之句,同样以北斗、南斗描绘月朗星稀的春夜。(3)参星、井星、商星。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李白《蜀道难》中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之句,表现由秦入蜀山路的高峻难行。参星和商星(又叫辰星)则是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此出彼没,永不同时出现。②杜甫《赠卫八处士》中“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之句,表现了世事的离乱苍茫感。敦煌词《菩萨蛮》中则以“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作为表达爱情的誓言。(4)北极星。古人把它看作是帝星,称作紫微,用来指朝廷。李白《古风》其三十四中有“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之句。

3 时令

大多数表示时令的词和今天差别不大,但也有一些表意含混,容易干扰我们对古诗的鉴赏。

(1)三秋:出自《诗经?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③现代学者郭芹纳选注的大学生传世经典随身读《诗经》(精选本)中也作同样的解释:“三秋:指九个月。古代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三秋’就是九个月。”④这种解释之所以合理,是因为《采葛》全诗是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如三秋兮”“如三岁兮”,层层递进表达强烈的思念之情。北宋词人柳永在他的成名作《望海潮》中也提到“三秋”:“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只是说桂子飘香九个月,显然就不合该植物的生长习性。所以,这里的“三秋”,就应该取陶文鹏先生的解释:“‘三秋’,写桂子飘香之久,香气洋溢于初秋、仲秋、晚秋。”⑤也就是指秋天的三个月。

冬天的古诗篇7

关键词:地理教学;古诗词;内容分析

一、巧用诗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有时候一句优美的古诗就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如在讲授《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时就引用了李白《将进酒》里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学生顿时兴致盎然,教师发问,诗句里的“天上”指的是哪里,为什么说来自天上?“奔流到海”又指什么?请大家对照黄河水系图寻找答案。就这样学生很快进入对黄河的探讨研究中去。

二、善用诗词内容分析所学知识,帮助理解记忆

中国诗词里面有许多都跟地理知识有关,如果能在教学中适时地引用,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是非常有用的。如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因海拔的升高而导致气温的降低,再如李白的诗句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反映了我国河流因冬季南北温差大,北方河流会有结冰现象,此时可联想到长江,再结合黄河与长江共同流经青藏高原,后分开流淌在秦岭两侧,总结成新诗“一样俱从天上来,山南山北各不同。黄河已是冰塞川,长江依旧向东流。”枯燥的地理知识一下子活了起来,学生在轻松又高雅的气氛中即领略到我国复杂的地形气候特征,又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利用古诗句描述的地理现象判断地理成因、规律,深化知识

很多古诗都能反映地理现象和规律,如:诗人岑参诗句“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反映出纬度和冬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我国区域广阔一些古诗词形象的描述了四大地理区域自然景观的显著差异,如描写江南梅雨时节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写内蒙古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描述青藏高原的诗句“高空低瞰山成浪,个个峰蒙白玉中。”这些诗句都非常精炼形象,能够帮助同学们学会用地理规律解释地理现象,深化地理知识。

冬天的古诗篇8

很多老师在上《江南的冬景》时,往往会注意到其中的“画意”,并将整篇文章分解为各种题名的画,进而分别进行鉴赏。但是以分解图景的方式来阅读整篇文章的话,我们会发现除了典型的“微雨寒村图”之外,全文的其他部分似乎并不能够非常顺利地转换成共时性的画面。同时,这篇文章毕竟是由画面和感想穿插而成,如果以分解画面的方式来阅读全文,我们也很容易忽略作者直接的情感表达。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该文最有特色的地方正在于其接近古典诗歌的语言。因此,我选择从比较阅读的角度切入对文章语言的解读,并将该文的教学内容定位为揣摩语言表达的特殊性。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江南的冬景》―文古典诗歌式的独特语言。

2.能够在散文阅读中主动留意作者所使用的语言与作者观察世界的方式、作者的自我形象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教学重点

在与《故都的秋》的对比阅读中,找出两篇散文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并对语言表达的不同作出归纳总结。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语言的不同表达效果,包括作者的立场和身份等方面。

教学课时

l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比较王维的《山居秋瞑》与《江南的冬景》中的部分段落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江南的冬景》中“曝背谈天”一段:

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乌崔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提示:通过比较《山居秋暝》和“曝背谈天”一段文字,我们会发现其中的相似结构:整体的环境(首联,“冬至过后……冷了一日两日”),几个典型画面的描写(颔联、颈联,“灰云扫尽…-营屋外的生涯”),表达自己的感想(尾联,“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这会不会仅仅是偶然的巧合?引导学生继续在文中寻找。

明确:这种“三部式”的结构在《江南的冬景》一文中其实相当普遍。比如: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整体环境)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看;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典型画面的描写)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自己的感想)

在接下来的段落中,我们仍然能够发现这样的结构(比如“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一段),即使形式上略有变化,但整体而言并未“变质”。而这样的结构与其说是典型的现代散文的构架,不如说更接近古典诗歌,而且是最为典雅的诗歌写作语法――这种“三部式”的结构,在中国大量古典诗歌当中都可以找到。考虑到郁达夫有很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我们或许可以推论,郁达夫在写《江南的冬景》时,与其说表现得像个散文家,不如说像个古典诗人。

提问:你是否认同作者在写作此文时更像一个古典诗人的说法?

[这个环节涉及多方面的阅读能力:首先,是否能够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角度读懂上述问题:其次,是否有足够的逻辑能力来判断上述结论是否具备论证上的充分性。作为一种思维的预热过程,这一环节是有必要的。能够读懂教师的观点,并对教师的观点产生怀疑,这应当是贯穿所有语文课的原则,而不仅仅针对这篇课文。]

二、对比阅读《故都的秋》

提问:你是否能够在《故都的秋》中找到相似的结构?

明确:我们在《故都的秋》中其实很少能找到这种古典诗歌式的段落结构(仅有“北国的槐树”“北方的果树”短短两段)。

[之所以提供《故都的秋》这个文本,是因为在~--个环节中,具有基本逻辑能力的学生一定会提出:“这种结构上的类似是否仅仅出于一种偶然?或者说,只是作者一向的写作习惯?”同一作者在类似题材上的不同写法,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这篇文章的特殊性的一个窗口。]

引导:这种结构上的不同只是一种偶然,还是作者的有意选择?为了把我们的思考引向深入,我们不妨先来找一找,看看两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有哪些不同?

三、寻找两篇文章表达方面的各种不同

(1) 比较下面两个段落,你是否能够发现两段文字中加点的词句之间有什么不同?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

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

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故都的秋》)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叉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江南的冬景》)

明确:在这两段文字的加点字中,我们不难发现遣词造句上的雅俗之别。前一段文字多用口语,而后一段文字的加点字都很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但几乎都能在古典诗歌中找到回声:

一霎微雨洒庭轩(柳永《成氏》)

独傍寒村嗅野梅(唐彦谦《韦曲》)

门对曲江开(贾岛《访李甘原居》)

长桥卧波(杜牧《阿房宫赋》)

(2) 比较下面两个段落,你是否能够发现两段文字在描写雨雪时有什么不同?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故都的秋》)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江南的冬景》

明确:引用前人文章以增加作品韵味的手法,在散文中也比较多见,但在这里引用古典诗歌,很难说是偶然的选择。

(3) 着重阅读《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文字: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看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明确:口语对话在《江南的冬景》中是没有的。

明确:两篇文章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同,种种看似偶然的情况组合在一起,可以推断这种不同是出自作者有意识的选择。

[在这一部分中,第三环节中的各种不同是不拘顺序的。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各种文本之间的不同。一般来说,基础比较好的同学找出的不同只可能多不可能少;而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来说,教师就可以主动提供具体段落的并列对比,给他们一些思路上的提示。]

五、引入参照系――王维《山居秋暝》和崔颢《长干行》

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明确:我们可以发现,两篇文章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两首诗歌的不同,可见这种不同是具有典型性的。那么这种不同究竟意味着什么?

引导:四个分析维度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共同点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谨严的结构、典雅的用词等都不常见。

因此,我们可以在两张图表的最后再增加一个分析的维度

[第三到第五环节是本节课的主体,难度不算太大。寻找不同点属于感性的体会,总结图表属于理性的认知,这是一个递进的学习过程。]

六、深化思考: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的运用会起到怎样不同的效果?

提问:如果在《江南的冬景》的”微雨寒村图”中也来一段对酒客的喧哗的具体语言描写,或者在《山居秋瞑》中也写“浣女”说了些什么,行不行?

若再要点号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叫嚷着:“哥俩好啊――再来一杯!”……)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笑唤郎登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引导:作者需要多远的距离才能看清这些景象?作者又需要离说话人多近才能听清他们的话?语言离日常生活的远近和观察者离画面的远近是否存在对应关系?我们又会觉得使用这样的典雅语言及选择这样的观察角度的作者有着怎样的身份?

明确:这样改会让人觉得很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感由何而生?我们可以发现,谨严的语言结构、典雅的用词、对前人诗歌的引用,这些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使用中都是并不常见的;而鲜活生动的口语对话,在古典著作中也不常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作者所选用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者观察世界的方式:既然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中从整体上选择了与日常口语相距较远的古典式的表达,那么他其实也选择了一个与日常生活保持一定距离的观察角度,同时也选择了一个显得较为高雅的自我形象。正如王维听不见“浣女”在说什么一样,郁达夫也很难写出酒客们到底在喧哗什么。因此,作者所使用的语言与作者观察世界的方式以及作者的自我形象之间的联系,是值得我们在阅读时加以留意、认真推敲的。

上一篇:有内涵的网名范文 下一篇:泰戈尔名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