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20 20:07:38

冬天的诗词

冬天的诗词范文第1篇

那时,我并不知道读诗的妙处在哪儿,只记得,有一次读诗的时候,窗外满天飞雪,一朵朵美丽的雪精灵在空中飞舞,北风也呼呼的吹着,让人感到心惊肉跳。这些声音和爸爸吟诵着的抒缓的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读诗一定始于某个冬天,因为《江雪》这首诗是我背会的第一首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问爸爸,蓑笠是什么,爸爸说“蓑笠”是一种古代的挡雨之物,和我们的雨衣差不多。哦,我明白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的描写冬天的诗,“绿蚁新配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名《问刘十九》,是唐代白居易写的诗。本来我并不理解它意思,爸爸给我讲了讲,我才知道了它的意思:新酿的米酒,色味香浓,小小的红泥炉,烧的十分红,天快黑了,大雪要来了,能否共饮上一杯?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两句诗的意思我到懂,我也挺喜欢梅花的,她那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迎霜斗雪的精神让我感动,让我知道了我们也该有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病。当我又读到“泽国龙蛇冻不伸中,南山瘦柏消残翠”,知道它表达了冬天的寒冷程度。

我读了许多古诗,这也让我渐渐地读出了诗人的情感,意思,甚至会读出诗人的身世与遭遇。

冬天的诗词范文第2篇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冬》,我品味无尽。“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拓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我尤爱这首古诗,诗人白居易拿起温暖的笔,道出了冬不只是冷漠和萧瑟,还有美好和生机,安然和恬适,让人在路的尽头有了希望和向往。诗人借景抒感,给人心灵的碰撞和启迪。《早冬》里说,早冬天气虽已冷寒,但仍像春天一样可爱美好。“似春华”三个字,鲜活地赞美了冬天的美景和对冬天的爱意,让人在无尽的遐思中生出暖意来。

清代诗人潘德c的《镇江至江宁山杂述》,亦颇具意味,同样写出了冬天的明快和艳丽,给人视觉的美感和内心的宽慰。“人畏冬山肃,我爱冬日丽。老木妍新霜,浅红透深翠。”诗人是说,别人畏惧冬的酷冷,我却眷爱它的冷艳和明丽。经霜的老树在冬天里更加美丽了,浅浅的红色中透着深浓的翠绿。诗人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中吟颂冬天,别有一番意趣。它告知人们,只有懂得欣赏,自然会陶醉其中。

古诗词中,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可谓是一个冷寒的画面。但冬天虽至,却不凄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作,结构至为精巧。虽写江雪,但不直接入题,直到结尾才豁然开朗,“寒江雪”三个字便生生地冒出来,让人回味悠远,很是吸引人。它乍看是一目了然的山水画,没有行人和飞鸟,唯有一位披蓑戴笠的老翁孤舟垂钓。诗人借此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写出了人生的荒寒静寂。《江雪》画面十分幽冷,意境十分空旷明净。但诗人柳宗元身处逆境,执着而不孤独,坚定而不妥协,孤愤而又向上,宁静而又超脱,这便是冬天里驱走寒意的一篝火。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唐代祖咏的名作《终南望余雪》,是一首典型的咏雪诗。这首诗是说,终南山北岭景色秀丽,积雪像是浮在云端。初晴的阳光明亮地照在树梢上,可是长安城今夜会更冷了吧?此诗紧扣主题,咏物寄情。清新明朗,朴实俏丽。“阴”“秀”“浮”“明”“霁”几个字,把这首诗给写活了,将冬日雪景明亮亮地呈现出来,真是一首千古佳作。诗文开始铺写终南山明亮的颜色,末句笔锋陡转,裹着浓重的诗意和美感,真实地表达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更能温暖人心和打动人。

赏阅古诗词,诗人名家有的把冬天写得空灵,有的写得沉寂,有的写得冷艳,有的写得浓重,但都极富美感和意趣。冬虽冷寒寥寂,但有傲寒独放的红梅。虽雪霜漫空起舞,但有“孤舟垂钓”的坚定和高昂。古诗词不仅给人视觉上的享受,还把人带进一个无限开阔的境地,让人在诗里词外品味无尽的同时,也会带来心灵的愉悦和温暖。

冬天的诗词范文第3篇

她坚信: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人生已是冬天,但我喜欢这与众不同的时辰

1977年,白茹云出生于河北省南和县的一个农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身为长女的她,在父母亲干活时,就得照看弟弟妹妹。

少女时代的白茹云学习成绩优秀,喜欢古诗词,是人人夸赞的小才女。初中毕业那年,参加中考的她发挥失常,没有如愿考进吃饭不要钱的师范学校。心疼父母的白茹云没再去上学,正巧村里小学要招一个代课老师,每月能拿50元钱。“有工资,还能照顾家人,做代课老师那两年,是最幸福的时光。只是后来村小学合并到乡中心学校,我只好下岗了。”

白茹云16岁时,8岁的弟弟脑子里长了一个瘤。疼痛发作的时候,弟弟就使劲打自己的头。她只能抓住弟弟的手,不让他打。见弟弟哭闹,为了转移他的注意力,白茹云就给他背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她一边哭一边背,弟弟却安静下来。

她有时带着弟弟去山上放羊,弟弟看着羊,她就沉浸在那些诗词的诗情画意里。许多次,等她从诗词中抬起头来,弟弟和羊都不见了,只有远处的残阳孤零零地悬在天边。

生活的苦难没能磨灭白茹云的诗心,在一个冬天的傍晚,她在日记本上写下一句诗:“人生虽然已是冬天,但是我喜欢这样与众不同的时辰。”

白茹云后来到北京做保姆,再后来回乡结婚生子,去村里一家木材厂锯木材,过着春种秋收的农家日子。

2011年3月,白茹云感到鼻子不舒服,之后辗转多地检查,从县里到市里再到省里,最后在北京得到了确诊结果――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那年夏天,北京异常热,白茹云拿着诊断书,浑身冰冷地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她想,36岁的生命,就与世界上最可怕的病结缘,自己还会有未来吗?

白茹云开始在河北省第四医院化疗,每个月一次,每次十天。为了省钱,她早上五点就起床,步行一个小时到乡里,坐上去县城的班车,到县城换乘到市里的班车,再换车到邢台火车站,乘坐到石家庄的火车。

六个小时,她才能赶到石家庄医院。其实,村里有一辆大巴车直达石家庄,只要两个多小时,但车票是45元。而白茹云一站一站地倒车,可以省下24元钱。

钱都用来交医药费,白茹云住院期间就吃从家里背来的挂面。每天,她把鸡蛋放到开水里反复烫两次,再配上清水挂面,滴点香油,就是三餐。

丈夫要去挣钱为她治病。八个疗程的化疗,每次十几个小时的来回车程,到医院排队挂号,办理住院出院手续,就像一场战争,白茹云都是一个人在战斗。

一天下午,不用输液,白茹云去医院周围转了转。在一个书摊上,她看到了《诗词名句鉴赏辞典》。“女儿上初中,我想给她买回去学习,回到医院,我就躺在病床上翻看。这一看便一发不可收拾,对古诗词的热爱被重新激活了。”

病房里的病友来来去去,生离死别的哭声让她难以入睡,每当此时,她就拿起那本书,走到住院部的天井小院,就着路灯读诗。“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既然我的生命中有此一劫,那只能积极面对。”

读着读着,夜就会沉沉睡去,白茹云仿佛忘记了病痛。她发现,读诗时,病痛的自己不再孤独无依,不会被这个城市泄露出去。在诗歌的精神庇护下,她像手纹一样,被手掌隐藏起来,不再担忧不测的未来。

无数次对生活起了杀心,唯有走近诗词深处

亲友借遍,花费了20万元。炼狱一样的一年化疗结束了,白茹云看了一眼石家庄,这个让她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之后踏上了回家的火车。远山,田野,向着身后飞快地退去,她提起笔,写下了一首《江城子》:“病行京广又三遭,似衰茅,逐风飘。千里求医,来往独思寥。只为堂前双白发,长思量,且煎熬。也曾难忍痛终宵,暗神凋,爱难消。心系家中,绕膝小儿娇。纵使前方晴日少,任风雨,路迢迢。”

在柴米油盐的间隙,白茹云一头扎进古诗词中。杜甫的句“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让她产生了强烈共鸣。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她确定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河北电视台推出《中华好诗词》节目,反响不错,白茹云借此热潮,加入了一个诗词爱好者建的QQ群。她和朋友们交流、分享,一起玩“飞花令”“射覆”的游戏。慢慢地,她会的诗词越来越多,对诗词的体悟也越来越深。

白茹云报名参加《中华好诗词》比赛,准备资料仅有住院时买的那本《诗词名句鉴赏辞典》。做饭、喂鸡、放羊之余,她反复背诵。看到别人家的书上有好诗词,就一字一句抄回来,用的是小女儿用过的语文作业本,正面是老师的红对勾,背面是一句句千百年来打动过无数人的诗词。

2014年12月22日,《中华好诗词》大赛现场,主持人问:“你患重病怎么还想到参加节目?”白茹云说:“我要给两个女儿树立榜样,也给家人留一个可能是最后的美好回忆。”

在闯关环节,白茹云非常冷静,表现沉稳,连闯三关。参加节目的选手,有北大研究生,也有外省高考状元,还有在读博士。和这些“劲敌”同台竞争,反而让白茹云感受到了久违的自信,以及额外的温暖:在节目中担任“大学士”的明星主动站起来和她握手,颜丹晨下了节目塞给她5000元钱,节目组送了她一套《中华传统诗词经典》,河北省扶贫基金会给她送来一台电脑,还给接通了网线。也有观众通过栏目组,资助了她几千元钱,还送了她可以上网的手机。

让白茹云吃惊的是,她收到了河北省省长张庆伟的亲笔信。信中说,“在你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坚强母亲’醉心诗书、不畏病魔的乐观精神……捎去3000元钱略表心意。”她读完信,眼泪奔涌而出。在挣扎求生的困苦里,是诗词给了一个农妇平等、超拔的精神力量。

她在日记本上写道:“每天都有无数次对生活起了杀心,可手无寸铁,总会陷入对峙的僵局。说到底啊,人生只是一个人的挣扎,一个人的战斗。”

输赢生死每天都在抵抗,既不欣喜也不抱怨

2016年,朋友邀白茹云参加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因为经济原因,她犹豫了很久。后来《中国诗词大会》导演告诉她,栏目组管吃住,还可以报销高铁车票,她便报了名。没想到,她竟从百人团一路“打”到了擂台上。

2017年2月7日,在决赛现场,白茹云身穿从乡里花了40元钱购买的棉衣,用略带沙哑的嗓音介绍自己:“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叫白茹云,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郝桥乡的一个小村子……”

攻擂比赛中,白茹云全程答题不骄不躁,一笔一划。九道题全部答对,获得285分后,她也不欢呼雀跃。主持人董卿含着泪花,百人团很多人擦试着泪水,郦波教授感叹道:白茹云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虽然没有读多少书,却在生活的修炼中,成了这样一个淡定从容的人,这值得我们很多人反思。

最后,白茹云以微小的差距败给了姜闻页。她微笑着和众人告别:生病的人不要太灰心,我们活着就好,活一天,就高兴一天。

白茹云成了“网红”,蜂拥而来的媒体挤满了她家简陋的院子。“胸有佳肴盛万种,心头酸辣味千般。人间捧腹俱欢笑,冷暖由他若等闲。”只有在夜晚来临时,“网红”白茹云才在她的诗里,安静地记录下诗人白茹云的细腻与感性。

白茹云恢复了生活的平静。在县城当保安的丈夫每月收入1500元,白茹云以后还要不断地检查,吃药,女儿上学,这些都要花很多钱。她接了些在家里扎塑料花的活,一天能挣5元钱,扎花常常刺破她捧着诗词的手掌。

白茹云的微笑感染着两个女儿。她们学习都很好,也很懂事,都不讲究吃穿,也不羡慕别人。诗词像甘泉,浸润着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她和女儿们也会玩诗句接龙的游戏。有时,白茹云回娘家,骑着电动自行车,带着女儿,迎风走在乡间的道路上。她说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女儿接“海上明月共潮生”。母女在你一句我一句的诗词对接中,涂抹着生活的亮丽。

冬天的诗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典诗词;诗情画意;乐感;艺术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2-0037-04

从《诗经》时代的诗乐舞三位一体到后代诗画一体,诗歌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元素。中国古典诗歌具有绘画美,诗中有画,讲究意境;还具有音乐美,多押韵,多骈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乐感;更具有情感美,情是文学的根基,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的上上之品,诗歌便是典范。

当代中学生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学习唐诗宋词,这些易于记诵的诗歌,到上中学时也积累了不少。好多学生背诵是背诵了,但有些不求甚解,很难融会贯通,具体地说,很难将自己的诗歌积累运用到语文课堂生活中去。这时,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寻找契机将一些熟悉的诗歌融入语文课堂,使课堂充满浓浓的艺术氛围。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乐于学习背诵,还能将诗歌运用到写作当中,从而为自己的写作锦上添花。

我十分喜爱古典诗词,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主要结合诗画、诗乐、诗情、诗境、诗理、诗艺、诗风等,探究如何将古典诗词融入具体教学实践,效果很好。

一、诗画融一体

古典诗词具有绘画美,最为典型的是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然古典诗词中还有许多诗、画融一体的杰作。

例如在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一课中,我播放了许多春夏秋冬的美景以刺激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词语或诗句来给每幅四季图片命名,学生纷纷举手,他们喜欢选用诗句。

用于描述春天的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用于描述夏天的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蝉噪林俞静,鸟鸣山更幽。”等。

用于描述秋天的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

用于描述冬天的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

我鼓励学生,如果能将这些诗词在写景时恰当引用,将会为文章增添韵味。这些诗词同样适宜于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景抒情文教学,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等。尤其是给《春》里的春草图配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花图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风图配“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雨图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迎春图配“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等相应的古诗词,很精彩。

再比如上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文《落日的幻觉》时,我先让学生根据图片回顾自己积累的有关落日的诗词名句,学生脱口而出。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这也为部分学生感到枯燥的说明文增添了诗情画意。后来在上王维的《使至塞上》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我从构图、线条、色彩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其“诗中有画”的特色,再让学生自己做一幅简笔画再现其诗画美,部分有绘画功底的学生画得很不错!

又如教郦道元的《三峡》,我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引入,学生立刻联想到与山水有关的诗词佳句。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等。

再比如教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时,学生都能联想起与雪有关的古诗词,比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

所谓形美以感目,面对丰富多彩的画面,学生怎能不触景生情。

二、诗乐韵无限

古典诗词又具有音乐美,音美以感耳。

我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时,一开始我以“烦恼是人的多种情感之一,从古到今人人皆有,我们先来感受古人的烦恼”切入,诗词配乐唱。这些诗词有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好个秋。”这些吟唱着愁情的诗词带给师生们美的感受。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诗文荟萃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运用了学生们耳熟能详的王菲的《明月几时有》为背景音乐,同学们在古诗新唱中理解背诵,效果极佳。

诗词吟唱出来才更能传情,这些唱词不仅为课堂增添了许多趣味,也带给师生们美的感受,让学生轻松乐学。

三、境似情共鸣

古典诗词又具有诗情诗境美,意美以感心。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乡愁是漂泊游子们永恒的话题。我在教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从诗的思想感情方面作了拓展延伸,设置了“抒发乡愁的诗词佳句还有哪些?”的问题,学生都积极从自己的大脑里搜索有关乡情的诗词佳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这是漂泊游子们的情感共鸣。

在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苏轼的《记承天 寺夜游》时,除了让学生积累与有月亮有关的诗词外,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我从情感角度入手,联系此时的苏轼与张怀民都是被贬黄州,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再恰当不过了。

在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杜甫诗三首》中《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我设置问题“存者且偷生”还能为安史之乱中悲苦的老妪带来一丝安慰,用《春望》里哪两句诗作回答最好呢?同学们都能想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因为《春望》、《石壕吏》均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的诗作,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

古典诗词往往营造意境来抒情,其实,许多诗词在思想情感方面都能找到其共同的地方,这源于抒情者相似的人生境遇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四、诗中有真理

许多诗歌也是蕴含哲理的。

例如我在教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时,让同学们联想与山有关的诗词。有学生联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我赞许地评价:“看来你把文章的主旨用这两句诗概括了,人生的路上即使‘山重水复’,有恒心就能‘柳暗花明’”。

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所以我也经常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劝勉学生不断读书,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提醒学生珍惜时间。

诗中有真理,经得起时间和生活的考验。

五、赏诗探艺术

诗歌又是讲究艺术技巧的。

我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刘禹锡的《陋室铭》时,给学生介绍了文章的前几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比兴”手法引出文章中心“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并明确“比兴”手法就是先言他物,再言其事。接着,我提问: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多用“比兴”手法,请问同学们《诗经·关雎》那句运用了“比兴”手法?大家异口同声说出了前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可见大家已经掌握了“比兴”这种诗歌的表现手法。

《爱莲说》和《陋室铭》这两篇短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我引导学生回忆积累的诗词还有哪些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有个别同学立即想到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随即介绍了这首诗如何“托物言志”:诗人咏物抒怀,通过对洁白石灰的描述和赞扬,表明自己为国家建功立业、不畏艰险、纵有千辛万苦也视若等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处世要清白正直的志向。

再比如我在教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在解释题目一方面指“爸爸所栽种的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暗含爸爸的辞世”时,给学生介绍“双关”这一修辞手法,“双关”即一语双关,语音双关或语意双关。举例说明时,我举了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学生立刻明白“双关”通俗来讲就是指一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既是语音双关又是语意双关。在学习本单元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时,学生朗读诗歌后便能悟出题目中的“路”,既指“自然界的路”又指“人生之路”。再后来教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宋诗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白头吊古风霜李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中对“风霜”一词的理解时有个别学生立即想到了“双关”,这点非常好,我就势引导他们:这里的“风霜”即指自然界的风霜,又指国破家亡的社会现实。

不少文章中有“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的映衬手 法,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点拨学生:“词人以乐景来写哀愁,倍增其哀,请同学们从我们已学过杜甫的诗歌中举出几例。”有同学就立即说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样一来,既归纳了写作艺术技巧,又温故知新。

可见许多诗歌在写作的艺术技巧上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善于思考,善于联系就会发现其妙处。

六、沐浴古诗风

在诗歌风格上,许多诗词也有相似之处。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诗语言平淡,质朴如画。教学中,我提问道:“我们知道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他的哪首诗与这首诗的风格相近?”同学们立即想到曾经学过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是平淡质朴,淡中有味。这类诗也给我们吹来了清新质朴的田园风。

在教学宋代周密的《观潮》时,我让同学们先联想与江涛海潮有关的诗词,有些学生说出了“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等。我又趁机设置问题“这些诗歌从风格上来看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有答“大气豪放”的,有答“奔放豪迈”的。这些诗歌给我们吹来了豪气奔放的江河湖海风。

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设置问题“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风格与曹操、苏轼作品等风格相同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风格?”学生们有答“凄美”的,有答“哀婉细腻”的。的确,他们感受到了婉约派一代词宗的楚雨凄风。

沐浴着古诗词不同的诗风,也就能够大致把握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赏析诗歌。

将诗歌融入语文教学,也就给语文课堂增添了许多艺术元素,如诗画乐舞等。虽然有些诗词暂时没有学习过,但通过长期的点滴积累,我相信学生的头脑肯定会越来越丰富,成为真正的“COMPUT? ER”(电脑)。这样,学生不仅学懂了课文,积累了相关的诗词,也慢慢学会了从意境、情感、语言、风格、哲理、艺术技巧等方面赏析诗歌了,并能将古典诗歌运用于平时的写作实践,增添文采。这些体现在个人气质方面,即“腹有诗书气自华”。

冬天的诗词范文第5篇

一、诗词巧拟文题

我们都知道“好题一半文”的说法,读者阅读一篇文章,首先闯入视线的就是题目,因此在首因效应上,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会让人先给这篇文章定下基调。其次,题目还是一篇文章内容的最精练概括,是“文眼”所在,乃精粹之笔。这样看来,经过自己精心思考而拟定了一个好题目,就等于是文章成功了一半。如写母爱的文章,完全可以直接用《谁言寸草心》《不敢叹风尘》为题;写思念家乡的,则可以选择《明月何时照我还》《今夜月明人尽望》《人不寐》等为题。当然,这类命题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是在作文需要作者自拟题目时方能适用。如写一篇以“活力”为话题的作文,要求自拟题目,那就可以抓住这个展示文采的机会,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诗词素材,用一句诗词作为题目,如以《谁家新燕啄春泥》为题就能够写自己家庭中的活力幸福生活;再比如拟作《为有源头活水来》,题目中的“活水”和话题中的“活力”照应,含蓄委婉地点出“活力产生动力”的立意,是一个相当出色的题目。

二、诗意开创意境

如2011年中考安徽卷作文题目是《在我们这个年龄》,属于命题作文,在一篇满分作文中,开篇这样写道:“辛稼轩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而其实,在我们这个年龄,是能够彻底体会到成长,彻底体会到成长的滋味的……”在开篇引用诗句,既是一次文学气息的吐露,在内容上“少年”也与“我们这个年龄”相吻合,与题目范围一致,同时,课外诗词的引用也能获得阅卷老师的认同。

2012年中考江苏南京卷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一考生在首段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词总把我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诗句的引用,既勾画出江南的美景,又自然地引出自己的江南之行,引起下文。

再比如《作文》2013年第1期刊登的《书香人生》一文,古诗词的运用也非常成功,“绵绵的细雨淋湿了易安的小令,比黄花瘦的发簪别离愁于发间,藏吹过千万遍《阳关》的短笛于红袖,独坐西楼……”该句涉诗词长河,拈浪花数朵,撷取词句“人比黄花瘦”,摘引《阳关三叠》,运用意象“西楼”,化用古典诗词,渲染出别离时的深深哀伤与不尽忧愁,又与下文要表述的“古诗词的熏染,赋予我多愁善感的性格和古典婉约的气质”相呼应,使文章读起来极富韵味。

三、诗情贯穿主体

2011年中考甘肃卷作文,一考生在满分作文《一季幸福》中这样写道:“在这样的冬天,或许有那么一两个多愁善感的女孩子,依然惦念着秋天的故事――人比黄花瘦;或许还有春天,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两句透露出秋和春气息的诗词灵动地彰显出极具浪漫情怀的气息。还有写冬日的旧年:“旧年里,这时候只怕已是漫天大雪,纷纷扬扬……想起白居易的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作者选择了一个关于幸福的最有诗意的视角来写,生动地描绘出如梦似幻的一季幸福!

再如2011年中考河北卷题目是《陪伴》,一考生大胆选取了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悲剧作为写作题材,诠释了“爱情”这个话题。行文中,考生引用李清照的诗词,倾情泼墨,自由挥洒。“‘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窗外,微风细雨,梧桐落叶,风骤起,吹皱一池秋水,吹来了满地的荒凉。”……“曾忆,我俩戏水溪畔,我是那个误入藕花深处的少女”……“曾忆,我俩书信之乐。鸿来雁往,总会捎来你的祝福,还记得当年我一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却迎来你一叠书信”……“我是易安,却无处可安。没有你的陪伴,终日伴随我的只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伤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哪儿才是属于我的天空,我的归宿?”文中,作者紧紧扣住主题,在爱情故事的前后反差中突出中心,在厚实积累中狂放恣肆地展示着自己在这份古代爱情悲剧中的想象和联想。易安的词,中学积累可谓丰厚,但能在文中运用到这种程度,实在让人击掌赞叹!

四、诗词凝练收束

2011年中考浙江宁波卷作文题目是“_____,不普通”。其中一考生以《他,不普通》为题,再现了乌江水畔霸王别姬的场景,文章最后收束时写道:“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你放下戟,抱起虞姬带有余温的尸体朝乌江走去,南风吹,乡愁起,岸边野花摇复止。霸王尚在,英姿犹存。”此文结尾余韵绵绵,典雅优美,在诗词的墨香翻卷中,勾画出一幅清冷场面:爱人已死,泪痕犹在,南风骤起,慨英雄末路;花儿摇曳,叹红颜薄命。留给读者这幅定格的画面,让我们不禁对这个爱情悲剧故事感慨唏嘘,也对作者的灵动妙语赞不绝口。

冬天的诗词范文第6篇

那是在天天六岁那年的三月,那天,是个周末,我带天天到桂湖公园玩。路上,天天说:“爸爸,给我讲个故事吧!”

我说好。可是不知道怎么的,肚子里故事倒是不少,适合给天天讲的实在太稀缺。《西游记》故事他也很熟悉,《三国演义》的很多我自己都记不清了,讲希腊神话吧,又记不住那些长长的名字,此刻附上心头的只有几首唐诗,于是“敷衍”天天:

“爸爸给你讲一个诗人写诗的故事好吗?”

“好好!”天天倒是兴致勃勃。

可是到底讲什么呢?我抬头四望,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指头新绿初绽,春意盎然,干脆就讲一首关于春天的诗吧!我开始给天天大声讲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唐朝有一个大诗人叫杜甫……”

我话音未落,天天马上大声插嘴:

“杜甫是诗圣,李白是诗仙!”

“嗯,说得真对!”我从来不放过对孩子表示赞许的机会,更欣赏他在我讲的时候随时插话,因为这说明孩子的小脑袋在跟着我一起转,也许有时会转到别的地方去,但如果没有自由的想象力,孩子怎么会“跑题”呢?

答应了孩子要讲故事,那么必须还是得有故事的样子,我心里想:把诗人写作诗歌时的背景连着诗歌一起介绍,不也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吗? “天天知道,杜甫是中国的大诗人,不过你知道吗,杜甫还在我们成都生活过几年呢!当时,他就住在爸爸带你去过的杜甫草堂。那时候,杜甫有个邻居,叫黄四娘,黄四娘有一个爱好,你知道是什么吗?”天天老老实实回答不知道。

我告诉他:黄四娘最喜欢养花了,她养了很多很多的花,有一年春天,就跟现在一样,她花园里面的花儿都盛开了,杜甫在花园里游玩,欣赏着这美丽的繁花,还有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小鸟在树梢上婉转啼叫,真是一幅美丽的画!

天天听得出神了,握着我的手,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努力想象一千多年前的鲜花。

我继续讲:杜甫心里就想啊,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一定要写一首诗记下来!于是,他就写了这首《江畔独步寻花》。我把诗歌给天天背了一遍,根本用不着多余的解释,天天就完全理解了这首诗。

而这次经历对孩子最重要的影响是,他从此觉得古诗很好玩。又好听,又有故事,一石二鸟,因此就开始经常缠着我要讲诗词故事了。

对很多人来说,古典诗词仿佛是供奉在神坛上的塑像,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些家长更是认为古典诗词距现在过于久远,一些语句连家长自己都不懂,怎么给孩子讲。其实这种观点不一定正确。从语言发展的角度上说,古文与现代文是一脉相承的,阅读古文会有一定难度,但是对大多数经历过正规教育的家长来说,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其次,适合儿童阅读的古诗一般语言都较为简单,没有太多的生僻字词,加之儿童古诗词读本大多有较为准确的注释,父母粗看一遍,理解意思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就这样直接给孩子讲,似乎情节性弱了一点,孩子也不会满意,所以,我采取的是背景加释义的方式,在讲一首诗之前,先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再将背景与诗歌内容结合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当然,有时候也会觉得有些“简陋”,不过这种情节上的简陋往往可以以诗歌的音韵、节奏、内涵之美来弥补,因此,孩子一般来说是比较满意的。

自从那次去游桂湖公园给天天讲了杜甫作诗的故事之后,天天对诗歌故事的兴趣陡然增加,天天睡觉前都要我讲诗词故事,于是,我就用这种方法,给天天讲了很多诗词。比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按照讲故事的要求,我先给天天讲了这首诗写作的背景――

唐朝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原来是个大官,后来因为被人陷害,就被贬到江州当一个小官了……

“江州是什么?”天天是个每个细节都要弄清楚的孩子。

我耐心给他解释:江州是一个小地方,这里也很穷,大家听说大诗人白居易来了,都很高兴,也都很喜欢他,白居易在这里也就交了不少朋友。

有一个冬天,天很冷,马上就要下雪了,白居易坐在家里,想:这么冷的天,干什么好呢?干脆喝酒吧!不过古代的酒跟现在我们喝的白酒啤酒不一样,是用米酿成的,刚酿出来的时候,上面浮着一层细小的泡沫,泛着绿色,跟小蚂蚁一样,好可爱的。而且古代人冬天喝酒的时候要用火炉温一下。

“这样就不会感冒。”天天从医学角度很老练地进行了解释。

我笑了:是啊,可是,一个人喝酒太孤单,白居易想请一个朋友来一起喝,于是他就想到了刘十九。白居易就想写一封信给刘十九,白居易是诗人啊,所以他的信也是用诗来写的:我刚酿好了美味的米酒,小小的泡沫浮在酒面上,就像绿色的小蚂蚁。我温酒用的,是一只小小的红泥的火炉。天晚了,看来要下雪了,我的朋友啊,你可以过来喝一杯吗?

我给天天解释了这首诗,又给天天读了一遍,没想到的是,他的好奇心还没得到满足:“后来呢?”

我楞了一下:白居易诗里面没有讲后来怎么样啊?不过为了不让天天失望,脆就根据诗意杜撰了:

“后来啊,刘十九看到了这首诗,高兴极了,马上跑过来和白居易一起喝酒,两人正在喝酒的时候,天就下起雪来了,外面天寒地冻,里面两个人喝着烫过的热酒,聊着天,真快乐啊!”

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古代,诗歌本来就是诗人们用来记录人生经历、抒发个人感受的工具,从这个角度说,每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蕴含了诗人的一段人生经历,甚至折射了一个时代的背影。而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说,也只有了解了诗人的人生经历、思想特点、创作背景,才能够更直观深入地了解一首诗。而在给孩子讲诗歌的时候,将诗歌讲解与背景介绍适当结合,将单纯的意义讲解变成立体的背景、诗人、内容介绍,既比较全面地让孩子了解了诗歌,又更受孩子欢迎,何乐而不为呢?

只要我们注意阅读和积累,就会发觉,很多诗歌背后经常都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比如在讲了《问刘十九》之后不久,我又给孩子讲了《赋得古原草送别》。

那是一个冬日的周末,有成都难得的阳光。“爸爸,给我讲个故事吧!”

我索性让他自己“点菜”:天天说讲什么诗词吧?

他想了一下说:“讲那个白居易的什么古原草……”

我笑着说:“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吧?”

“就是就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天天应该是从他的诗歌碟子里听到这首诗的。不过看样子他对这首诗大致意思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如果我不给他一点新鲜货色,估计是无法让他满意的。因此我决定把与这首诗有关的故事讲给他听:

白居易还是个小朋友的时候,就十分喜欢学习,很爱看书。很小的时候,他还不会说话呢,他的奶妈抱着他,就指着屏风上的一些简单的字念给他听,后来他会说话了,居然那些字就都认识了。他小的时候,就很喜欢写诗。等他长大的时候,他的诗就写得很好了,后来他就到了长安去。按照当时的习惯,他要把自己的诗歌给当时最著名的诗人看,所以,他就来到了一个著名的诗人顾况的家里。

“我怎么不知道这个大诗人呢?”

天天觉得自己诗歌“造诣”已经很深了,对现在居然冒出一个自己都不知道的大诗人觉得很奇怪。

我笑了笑,继续讲:“顾况在当时很有名,不过现在不是那么有名了。白居易到了他家门前,先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张纸上,让仆人传进去,把自己的诗歌也托仆人带进去。谁知道啊,顾况看见白居易的名字就哈哈大笑说:“京城米价很高啊!白白居住恐怕不容易啊!”

“什么意思啊?”

六岁的天天一下子很没能明白这个文字幽默。我跟他解释:“白”就是不给钱,“居”就是居住,“易”就是容易,顾况把白居易的名字拆开了,意思就是白白居住很不容易,他在跟白居易开玩笑呢!天天明白了,也跟着咯咯地笑。

可是,当顾况笑过了之后,拿起白居易的诗歌一看,大惊说:“能写这么好的诗歌的人,在京城白白居住也是很容易的啊!”马上派人把白居易请进来,大家一起喝酒聊天。后来,白居易在顾况的推荐下,又结识了很多诗人,他自己后来也成为了一个大诗人。顾况称赞的这首诗,就是《赋得古原草送别》,我们一起背一下好吗?

我知道天天对这首诗已经比较熟悉了,答应得很干脆。于是,在车水马龙的街头,我牵着天天的手,一起大声背诵。我们刚背完,天天就着急地说:这首诗的前面我明白什么意思! “好啊,那你给爸爸讲一下好吗?”我说。

“好!”天天答应:“古原上生长着很多小草,每年会黄一次,枯一次,没有一次。也会生长一次。野外的火烧起来但是无法烧完它们,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又会生长出绿色美丽的小草了!”

“天天解释得真好!后面什么意思呢?”后面四句,天天却不是很明白。

“好的,爸爸来讲。草原上盛开着一些小小的花,这些小花啊,生长得很远,连古代留下的道路上都生长着它们;草原很宽广,草的绿色一直延伸到古代留下的城市里面。现在又要送我的好朋友离开了,这里的王孙就是指作者的好朋友,萋萋满别情就是说,我的心里就像这凄凄的春草,充满了离愁别绪啊!”

“哦,我明白了。”天天点着头说。我没有要求他,他自己又大声地把这首诗背了一遍,古人说,读书切忌太匆忙,涵咏工夫兴味长。天天倒是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这个理念了。

一般情况下,我并不要求孩子把我讲的诗歌背诵下来,但是我却发觉,天天还是能够很顺畅地背诵很多我讲过的诗歌,甚至一些很早以前讲过的诗歌他也能记得。现在天天已经13岁了,我也没有再给他讲诗词故事,更多的时候是他自己找喜欢的书来看。而对诗词的爱好却一点没有减少。读六年级的时候,他看完了原本的《三国演义》,自己把里面的很多诗歌背诵给我听,让我大为惊讶。我相信,最好的记忆绝对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其内容的基础上记忆,因此,有时候问他诗歌的时候,他首先想起的是我给他讲的诗词故事,然后再由故事联系到诗词,试想,这样的记忆能够不牢固,不久远吗?

冬天的诗词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唐宋诗词 景观意象 人生意蕴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而唐宋则在中国诗词的历史上拥有无可比拟的辉煌成就和最高顶峰。从王勃、骆宾王改造宫体诗,创造五七言律体,完善古风体;直至宋末萧立之、文天祥的晚宋词。无一不显示出或是委婉、或是凄凉、或是磅礴的风格。唐宋年间,诗歌达到了“长安无处不飞诗”的地位,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诗词在这一段时间从一种简简单单的文学体裁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的象征。然而在唐宋之间,唐诗词和宋诗词也有细密的不同:唐诗词韵胜,浑雅,贵酝籍空灵;宋诗词意胜,贵深折透辟。就内容,宋诗词较唐诗词广阔,就技巧,唐诗词较宋诗词精细。在唐宋三百余年的历史中,诗词则如浩瀚烟海,碧空繁星,所述意象更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诗人所处的环境、心情、感受的不同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诗句,对唐宋诗词中意象研究,归根结底是对诗人的探究,对唐宋社会背景的探究,以及对当时文学发展程度的探究。唐宋诗词的意象,大体说是以自然景物为主,以社会风情为辅。所以自然也应从景观意象谈起。

一、孤光照之秋水

秋天的水,是萧飒凄凉的水。唐宋诗词中的秋水自然也不例外,秋天是不得意的诗人,壮志未酬的诗人,怀才不遇的诗人感伤的独有的季节,秋天的水往往是他们情感的归宿。杜甫《梦李白》:“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对朋友的忧心忡忡表露无疑,那是在秋天;王维《归嵩山作》:“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对自己的前途未卜徘徊反恻,那是在秋天;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对人生的颠沛流离黯然长叹,那是在秋天;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对晚年的痴痴老矣无可奈何,那依然是在秋天。秋天的水,总是凉的。

二、凌绝顶之众山

山比起水来,就更多了一份雄奇壮观。气势最为宏大的莫过于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这种景物,似乎一定要用上大量的排比句式,万山叠翠,层峦架构,江山如此多娇,才能从容显示中国山的精神:刚毅、威猛、不屈,才能充分体现中国山的性格:倔犟、顽强、深沉而有气度。唐宋诗词中,最多的关于山的描写,也是如此:“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描写了山的碧绿苍翠;“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聆听了山的声音;戴书伦《转应曲》:“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天山合一,给人无穷尽延伸的思绪;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给山带来了动感的萧瑟;陆游《六月十四宿东林寺》开篇即是“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是对自己伟怀的最佳写照。而苏轼《行香子》:“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却是对自然的永恒以及美丽的礼赞。山在唐

宋诗词人的笔下有哲学上的意义,也经常是诗人的自比象征。

三、终破浪之长风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处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的《咏梅》表现了作者高洁,傲骨的文人精神。风在唐宋诗词中拥有多种意象,根据风的不同,也可以标志不同的思想情感。高荷写腊梅,却写道“只恐春风有机事,夜来开破几丸书。”打破咏物诗的局限,想象清新自然。春天的风如此的美好,而一到秋冬季节,风就变成另外一种景象:“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这还是秋天的北风,冬天则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骇人景象。其实冬天的风真的如此可怕?李白写下:“长风破浪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据考证就是冬天时节。这证明了无论自然景物为何,终究意象所表现的不是景物本身,而是诗人的思想。

四、任平生之烟雨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郭邵虞先生说:“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唐宋诗词中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雨中有欢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雨中有哀怨,“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雨中有雅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雨中有禅思,“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从而使我们对它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

五、无限好之夕阳

夕阳无限,情无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常常成为诗人骚客笔下寄托感情的景物。一个人不管白天如何坚强,到眼见残阳将逝,心中酸楚油然而发“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以“落日”表明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心情,倾泻出的伤感更为悲凉。正如宋人洪迈所评:“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有时夕阳则成为宁静的代言人,王维《鹿柴》中“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更触发人的幽静之感。

六、古难全之明月

曾几何时,明月就是思乡抒怀的象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纷纷表达了出门在外的游子心或者骨肉分离的痛苦情。《宿建德江》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本来是天下月共一轮,偏偏要写出故乡的月亮最明亮,这以幻做真的表现手法,无疑表示了对故土的怀念。更大一点的是对祖国的怀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和天下众多战时民众的心情是相同的。就是抒发自己的情感,月亮也可以拥有许许多多的意象,随着人与事物的改变而变迁。如李贺《苦昼短》“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抒发了苦于时日无多的复杂心情。张泌《寄人》“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和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表现深沉曲折的感情。其实,无论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还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都拥有无穷动人心弦的力量。

中国诗歌中,唐宋诗词无疑是顶峰,诗词中意象浩如烟海,络绎不绝,从自然景物中选取出几组富有代表性的景物来进行描述,无疑是仅仅窥豹之一斑,林之一叶罢了。对于诗词中的意象研究也仅仅是浅谈而已。但是在以上意象的解析当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人生感悟,这不仅仅是从中得到美感,更应该找到一种心灵的宁静!现代社会不少人对物质狂热追求,使心灵愈来愈贫穷。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的心在隐隐作痛,我们痛苦:噪音、污染、腐败、生态失调……有时候,我们是多么向往那种生活啊:归隐于陶渊明的田园之内,在清风中抚琴低唱,在细雨里汲泉煮茗,过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谢;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惬意生活,让我们用心灵去读,让唐宋诗词永远与我们相伴,让唐宋诗词带给我们诗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陈植锷:《诗歌意象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6页

[2]、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14页

[3]、郭绍虞:《诗品集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

冬天的诗词范文第8篇

李白的《静夜思》,是我背会的第一首古诗。

小时候,吃过晚饭,出门散步,我就会背诗给父母听。常常有不相识的路人,因为我的嘹亮童音、如同歌吟般的背诗而多看我一眼。他们眼中的惊奇和赞赏,仿佛为我穿上了最华美的衣裳。

学校里老师规定学生背诗或古文,同学们苦不堪言。他们认为的苦刑,对我而言,却是那样快乐的事。

而后我开始读李煜、李清照的诗词,在漫着忧伤的字里行间,我变得多愁善感,沉溺于悲伤和自怜。他们的诗词,统一都是忧伤的情调。后来,我无意间看到了一首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里面的忧愁呢?追悔呢?感伤呢?为什么既不怀念远去的朋友,也不追忆逝去的情事呢?为什么没有年华老去的无奈?为什么没有时不我予的慨叹?为什么这首诗读完了,竟感受到好多喜悦的情绪?

从那时起我就意识到,诗词的世界何其广阔,绝不只是多愁善感。

王国维是春天的拥护者:“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春天万物冲破冰雪,一夜之间便有满枝春浓。只要我们仍有热情,也能冲破人生的冰雪,回到年少,无所畏惧。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在夏日的宅院中看见葵花,为它而感动,这是柳絮与葵花的不同:柳絮随风,并没有固定的方向;而向日葵不管阳光在何处,它的脸都会永朝光明。人们有了明确的目标,便是艳阳下的向日葵,可以尽情绽放。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是一种心情,也是一种境界。秋日是收获的时节,也是赏菊的季节。收获自己的耕耘,也欣赏他人的成就。不张狂,不嫉妒,直至悠然的境界。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白居易邀请朋友饮酒的诗。银铺世界,玉碾乾坤,下雪时天气奇寒,白居易在红泥小火炉里温着佳酿,邀朋共饮,如此浪漫与温馨。哪怕走到了生命的冬天,还是不能放弃享乐与好友,不能割舍生之欢愉。

诗词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多愁善感,还有心灵的智慧与启发。我们要有几首诗,放进行囊里,抵御诡谲多变的人生。

我常想起幼时,背着诗,嘹亮而欢愉,在黑夜中走着。

让我们一起念着诗,无畏黑暗,勇敢向前,在人生的路上,谱写出属于自己的欢歌!

(指导老师:杨盛建)

冬天的诗词范文第9篇

然而,诗词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常常“言近而旨远”。我们固有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遇字必解,理性分析,一一对应地用现代汉语来解读那充满灵性的诗句,往往冲淡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吃力却不讨好。再加上时代的久远、生活环境的迥异、思想认识的差异,古诗词与学生感情之间势必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对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往往只停留在平面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使学生立体地感悟古诗意境,真切地与诗人对话、沟通,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呢?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诗解诗”是引领学生步入诗歌殿堂的一座桥梁。“以诗解诗”, 用诗意的解读,让学生在诗意盎然的氛围里去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同时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诗词名句,可谓一举多得。而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古诗词已有一定积累,初步形成分析理解能力,具备“以诗解诗”的主观条件。所以,诗词教学,必须跳出传统的字义――句义――情感分析“三步走”的旧模式,走“以诗解诗”的新路子。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以诗解诗”古典诗词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一、深厚的古诗词积累,是“以诗解诗”的基础

要想以诗解诗,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我以小学低段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和小学语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为蓝本,阶段性开展师生背诵古诗文比赛。这激发了学生的热情,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短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对这100多首诗都能熟读成诵,还有部分学生利用假期积累了更多的诗词。这样,学生中逐渐形成了古诗词学习的热潮。现在他们每个人的古诗积累量都已经超过了150多首,有的甚至达到了200多首。

二、触发――“以诗解诗”的重要能力

在“以诗解诗”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培养一种触发的能力,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学新古诗时,觉得与先前学过的某一首诗有某种相似之处,这也是触发。在教学古诗时要经常去锤炼学生触发的本领。如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问:像这样描写秋天虽然萧条冷落,但仍给人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古诗还有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诗句吗?杜牧写的《山行》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也跟杜牧和苏轼一样,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鼓励人们像鹤那样振翅高飞,大展鸿图。练就了触发的真功夫,学起诗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像滚雪球似的,以一带几,久而久之,“以诗解诗”学生就能培养一种触发的感悟能力。

三、抛砖引玉,“以诗解诗”的几种方法

1、同类引入――互相生发。在古诗词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性,如有的都是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有的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有的都是描写夏天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亭夏日》、《夏日南亭怀辛大》等;有的都是描写冬天的古诗:《江雪》、《冬景》、《夜雪》……。因此,我在教学某一首古诗时可适当地引用同一类型的诗词名句,有助于扩大阅读效果,有利于让学生立体地多频道地接收。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以目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景抒情,诗中的“孤帆”、“碧空尽”、“唯见”等词无不浸透着诗人与友人的情意。这给缺乏这方面情感经历的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以歌送别诗,如《赠汪伦》;以物送别诗,如《别董大》;以酒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等,再组织学生进行反复吟诵,这样,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情感就有可能被焕发。一旦焕发后,让学生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心中便有了几多的感触。学生体会到的,除了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祝友人前程似锦,愿两人的友谊天长地久,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流……。

2、意境引入――降低难度。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入境,是对意境的体悟,是读诗的根本。但是,由于年龄、阅历的原因,体悟古诗的意境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生硬地解说、灌输,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丧失诗歌的灵性与韵味。而引用一些具有相同意象意蕴的诗句加以对比或佐证,代替生硬的讲解,以诗解诗,引导学生领悟意象的深层意蕴,从而让学生进入"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境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丰富内涵。

3、情感引入――陶冶心灵。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诗人借诗句所抒发的情感,是最个人化的东西。即使面对同一景象,由于个人的经历、心境等不同,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独特感受。同样是写秋景,王维的《山居秋暝》用朴素而清新的语言,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呈现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山村清幽明丽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使我们感受到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色,抒发的则是出门在外的游子孤寂苦闷的心情。而杜牧的《山行》不见一丝伤感的痕迹,有的只是真挚的爱恋(“停车坐爱”),有的只是热烈的赞颂(“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的只是对大自然的热爱(“白云生处有人家”),这独特的视角,更表露了诗人积极振奋的炽热情感。学生在学习《山行》一诗时,无须“架空分析”,只要通过与《山居秋暝》和《天净沙?秋思》的比较,学生就能走进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需要指出的是,以诗文作为情感中介,必须遵循“有关”、“有用”、“有度”的原则,不能为“引入”而“引入”。所引诗句必须与解读课文有密切的联系,对理解诗文有帮助,要浅显易懂。

上一篇:水浒传读书笔记范文 下一篇:毕业生自我评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