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女神范文

时间:2023-11-01 21:18:46

心中的女神篇1

波提切利出生在佛罗伦萨,最初他跟一位金银匠习艺,后随菲利波・利比修士学画。他曾于1481与1482年去过罗马,为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绘制壁画,其余的岁月都在佛罗伦萨度过。

波提切利在佛罗伦萨受到统治者梅迪奇家族一些成员的保护,他为他们绘制肖像,并且创作了许多宗教画,其中《三王来拜》堪称佳作;他以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创作的《春》、《维纳斯的诞生》、《马尔斯和维纳斯》、《帕拉斯和马人》在画坛上享有盛誉。他是绘画史上以线条见长的大师之一,他把这种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绘画艺术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由于这个原因,虽然他是样式主义艺术家的先驱,但确切地说,他没有后继的人,真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波提切利一生的后期正处于佛罗伦萨历史上危机四伏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洛伦佐的去世、1494年梅迪奇的被逐、萨沃那罗拉以“宗教改革”为名对艺术品的肆无忌惮的践踏和破坏、这个宗教狂热分子由一度执政到不久葬身火海,这一切导致波提切利思想上的波动与迷惑,据说他也曾经把自己的作品拿到焚烧“虚荣品”的广场上付诸一炬。晚年的波提切利贫困潦倒,思想压抑。在他后期的作品中,再也见不到像《春》、《维纳斯的诞生》中那种青春的美丽与活力,只有几个骨瘦嶙峋的天使在耶稣诞生的小屋上展翅飞翔。

波提切利的代表作《春》、《维纳斯的诞生》、《马尔斯和维纳斯》、《帕拉斯和马人》几乎全是受梅迪奇家族之托而创作的,他经常受到梅迪奇家族的资助与保护,出入他们的宫邸,享受他们的盛宴,周旋于一群文人雅士之间,同时也接触到他们的一些美女和情妇,西莫内塔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史料记载,西莫内塔是朱利亚诺・梅迪奇的情妇,她的美丽只有菲利波修士的卢克雷齐娅才可与之媲美。当时所有的画家都描绘过她,所有的诗人都歌颂过她,所有觐见过朱利亚诺和他的兄弟洛伦佐的人都对她赞不绝口。她既端庄秀丽、温柔多情,又热情奔放、甜美可爱,在佛罗伦萨,她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她是有夫之妇,丈夫名叫马尔科・韦斯普奇,但所有的人对此都毫不在意。她的丈夫很少露面,当他将她从家乡热那亚带到佛罗伦萨时,她才16岁。她出身于富商之家,十分富有,因而很快就进入梅迪奇的社交圈子。她在佛罗伦萨社交圈里一露面,就引起了具有很高审美趣味的洛伦佐和朱利亚诺的注意,两兄弟同时迷上了她,并追随她直到她去世,长达7年之久。梅迪奇曾在他们宽敞的王宫(即现在的里卡尔迪王宫)以及一些优美的别墅里举办过盛宴,她那快活的天性感染了所有在座的宾客。洛伦佐因政务繁忙不能经常陪伴她,但朱利亚诺一直与她厮守在一起。他陶醉在爱的梦境里,这个梦家喻户晓,多次为诗人所歌颂,为画家所描绘,不过这个梦据说只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

不管真相如何,我们毋需去探究个人隐私,确凿无疑的是,西莫内塔具有超凡脱俗的美丽,这一点,从看到她那呈现在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我们就可以理解当洛伦佐得知她去世的消息后何以写出那么庄严肃穆的叙事诗。夜空下,洛伦佐漫无目的地走着,忽然他发现一颗星,似乎比他平时见过的都要明亮,于是他喊道:“看!那就是这个举世无双的女子的灵魂!她不是变成了这颗新星,就是把灵魂附丽到了这颗新星上!”

当时一些著名的画家,如波拉约洛、吉尔兰达约、委罗基奥都描绘过西莫内塔,但使她传之不朽的画家还是波提切利。通过描绘西莫内塔动人的形象,波提切利也使自己名垂青史。有人毫不夸张地宣称:波提切利除了西莫内塔以外不画任何其他女性,他的圣母像、维纳斯像、寓意画中的女性人物,无一不以西莫内塔为原型。在她那张美丽的脸上,下巴稍尖,颧骨突出,有一双大大的眼睛。《艺术哲学》一书的作者泰纳评论道:“她把我们带入无限的遐想之中,但她却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而在波提切利看来,西莫内塔的与她的面部一样,笼罩在一种神秘的光晕之中――结核病人有时呈现的那种表面上健康的发烧般的容光焕发,一种使得朱利亚诺无比快乐达7年之久的娇艳。

心中的女神篇2

[中图分类号]:H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1

一、“女神”一词的产生

《汉语大辞典》对“女神”一词的解释:“神话中女性的神”。例如人们所熟知的女娲、西王母、巫山神女等。早在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第二就提到“女神”二字,“雪山南胁,有大女神,名设陀怜迦醯(晋名摄声)。有五百子及诸眷属。”“女神”一词是中古时期经师们翻译佛经时创造的,早期仅见于佛典中。《太平广记?卷二百九十五》曾收“刘子卿遇康王庙女神”条:“子卿一日访之,见庙中泥塑二女神,并壁画二侍者,容貌依稀,有如前遇,疑此是之。”(出《八朝穷怪录》)元代曾用“南海女神”来称呼灵慧夫人,见《元史?祭祀志?祭祀五》:“惟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曰灵慈。”可见,在当时“女神”的词义还较为单一,多指文学作品特别是神话传说故事中对女性神祗的称谓。

二、“女神”的语义流变

(一)词义所指对象的转变

“女神”最初的词义较为单一,指神话传说中的女性神灵,如上文所举“南海女神”例。但是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变化,现在世人对“女神”的解读是谈吐、气质、长相、身材、穿着等都显示着完美无暇的女性。女神具有以下特质:有很多男性倾慕者暗恋,是女性模仿的对象,例如2015年春晚小品《女神和女汉子》。成为流行的称呼语后,“女神”的神性光环在逐渐消失,如今“女神”虽仍“可望不可即”,但相比之下,该词使用已经比较宽泛。可以指崇拜的偶像、外表出色的成功女性等,甚至主观上认定某个人是自己心目中的“女神”,也可以直呼其为“女神”。

(二)语义色彩的转变

从感情色彩上看,“女神”原是一个褒义名词,从现今的用法来看,该词除了具备赞美喜爱的褒义色彩之外,有事也带有调侃戏谑的意味,“女神”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女神经”。在语体上,原来“女神”多用于书面语言。在新用法中,“女神”既频频出现于报刊杂志,又广泛流行于日常交谈中,呈现书面语与口语并存并逐渐口语化的趋势。

三、“女神”流行的原因

话语是社会时代的晴雨表,它的形成、发展、繁荣以及消亡都与社会现实生活密不可分。近几年来,“女神”已经成为语言中异常活跃的称呼语。作为流行文化的一种现象,如果仅从语言自身出发来分析其出现与发展的原因,是很难解释其错综复杂、变化多样的言语体系的。“女神”词义的演变,不仅是语言体系自身的演变,而且与社会发展以及交际主体的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联。

(一)社会因素

罗常培先生曾说:“一个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个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侧影。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1]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是动态发展的,“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2]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开放,中国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女性不再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其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尤其是近些年来,“女强人”、“白骨精”、“女汉子”、“御姐”等新兴词汇层出不穷,女性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是同类词“女神”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同时,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为年轻女性更多地关注外在装扮和精神层面提供了条件,几乎每个女子都有成为“女神”的潜质,一时间使得“女神”大肆盛行。

(二)交际主体的心理因素

正所谓“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和观念的载体,社会心理对语言的影响是深刻而复杂的,流行的语言背后隐藏的往往是共同的心理积淀和情感诉求。从使用群体看,虽然“女神”的使用群体不固定,但其新鲜个性、蕴含丰富与轻松幽默的特点,必然多是年轻人的口吻。这个年轻化的社会群体思维活跃,追求时尚,崇尚自由,个性张扬,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极强。这种求新猎奇的心理,“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他们喜欢运用新奇有趣的语言元素来张扬个性,引人注意。”[3]因此,“他们喜欢放弃传统已有的说法,使用或创造出一些新潮、前卫、时髦的词语,摆脱传统语言语法、语义的规范、标准的约束,追求超出正常语法甚至不合逻辑的表达方式,显示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4]当“小姐”、“女士”、“美女”等让人们感到俗不可耐时,“女神”一词便重新获得了生命活力并得到了迅速传播。

心中的女神篇3

顶着尼泊尔旱季一月中午烈照,赶到静居首都加德满都市中心最繁华的新街的库玛里女神庙时,已过库玛里活女神露面时间。参观者被限止步庭院。静悄悄的四合院式三层庙宇,外朴内秀,墙色温红,木雕漆黑。大门上一排精美繁复工巧的窗棂和檐柱,刻着难近母女神杀死牛魔等神话故事。鸽子,安详栖落廊中、门上、窗台。女神殿是座精巧雕花木楼,底层柱梁门窗檐板精镂工刻孔雀、鹦鹉、大象,表现狩猎、歌舞、的各种塑像。一、二层窗户不开启。顶层居中有一扇垂着红幔雕花窗,内室设库玛里活女神的黄金宝座,精致华贵媲美尼泊尔国王宝座。正对庙门的南殿,供奉三尊释迦牟尼佛像。

正烈午照,投在古远奇秘的墨色雕像上,化为圣洁婉静的神光。精镂木雕纯黑静照、温雅清红墙光,汇成柔婉清凉的祥光神照,滤清门外的尘光俗风,烈照当头的炎热、未能见到女神的失落,渐渐消散。

公元一七五六年,马拉王朝国王贾亚普拉卡什马拉为祈求难近母女神保佑,建造此庙,称库玛里庙。一七六八年九月,廊尔喀国王纳拉扬在人们欢庆女神节之际,攻陷加德满都,马拉王朝灭亡,沙阿王朝建立,女神节被定为胜利纪念日,庆祝更隆重。

现今庙中,敬奉一位五岁女童为活女神。她是印度教难近母女神化身,湿婆神的妻子雪山女神的多种形象之一,性力派崇拜的主神之一,本名杜尔迦,“难近母”名取她所灭罗刹“难于接近”,作为降魔女神而受崇拜,是智慧化身、力量象征、王权的保护神。

挑选新“活女神”的使命,由王室祭司花数月进行,程序严格保密,活女神按传统从尼瓦尔族的释迦种姓的小女孩中挑选,祖辈必须生息在加德满都的两条圣河——巴格玛蒂河和威斯奴蒂河岸边,出身清白,没有任何污点。人要冰肌雪肤,大眼睛,身体极为健康,未生过病,从未受过伤,身无斑点瑕疵,尤其不能流过血,未来月经,绝对圣洁。她要与当时的国王生辰相合,具备三十二种美德。如脖子像贝壳般发亮,身体像菩提树一样挺拔,睫毛像母牛的睫毛般锐利,腿像鹿儿般笔直,眼睛和头发必须黑得发亮,手和脚必须修长漂亮。既然她是尼泊尔人的活女神,要拥有超常的冷静和无畏,须把她送进遍地宰割牛头四溅鲜血的昏暗房间,住上一宿不哭不慌,才算过关。

活女神,有教师教导,亦可选玩伴进庙陪伴,玩伴也是指定的,父母偶尔才被允许探望,小女神不能离庙。如需出外,赤脚不沾地,一双小脚用厚厚白布紧紧包缠,出入多由僧侣抬抱或以车舆代步。每天早上七时前,她就得洗漱妆扮完毕,换上红衣,挽上高髻,披金戴银。上午九时,她必须坐上金黄色的宝座。随后她跟着老师学习。最后,她才可以和玩伴们玩游戏。

中午十二时和下午四时,小女神要出现在窗前接受民众的朝拜。当她于规定时间露面时,信众以她露面时表情之喜、怒、哀、乐,卜测吉、凶、哀、乐。她的一言一行都被朝拜者看作是吉凶的标志。据说,如果活女神对朝拜者大笑或大叫,朝拜者将生重病甚至死亡;如果女神脸色阴沉,左顾右看,那么朝拜者家中将发生争吵;如果活女神用手指取食物吃,朝拜者将破财。因此大多数时候,女神接见民众时都应该面无表情,也没有任何动作。当然,如果女神正面看一下朝拜者,那么这位朝拜者一定会很高兴,因为这会给他带来好运气。

每年九月二十六日女神节到来,活女神乘彩车巡游全城三天。女神节的第二天,国王亲赴神庙朝拜女神,活女神身穿镶珠宝的红色女神服,坐在华丽宝座上,她的侍从手持孔雀翎扇侍立两旁。国王向活女神鞠躬,奉上一枚硬币,前额触碰活女神足趾。她在国王前额上点红,并给他戴上花环,以示赐福。此俗传至君主制刚结束的今天。

活女神若体肤损伤出血,即刻不再是女神,月经初潮随即还俗。她重返凡间后,受国家瞻养,然而曾经的女神之身,被认为娶之不祥,一般都独居终老。

正为未睹活女神真颜遗憾,听说下午四时,女神会再露面,于是饭后再急急赶回女神庙。经一番热切等待,三楼紧闭木雕窗户忽开,神秘的小活女神静静身临红幔雕花窗,她身穿镶珠宝红裳,乌发高髻上华冠宝光闪烁,雪肌如透,美眉锐俏,眉心点红痣,圆圆大眼睛透出绝世纯真,雅丽柔嫩脸上无明显表情,似有一丝郁色,童贞神情不染尘影,神风圣光播映全庙。小女神露面片刻即隐身窗后,但她恬淡平和眼光,若抚照人心之春光,留驻我心头。我们被告知禁止对女神照相,庙门口有售女神彩照,相中活女神确与眼前女神真容一模一样,我忙买了下来。

心中的女神篇4

风从哪里来,风从风采中来;优从哪里来,优从优秀中来;美从哪里来,美从美丽中来;你从哪里来,你从青春中来;我从哪里来,我从祝福中来。

女王节,专属女生的节日。无论是热情澎湃的你,还是温柔娴静的你;无论是话痨的你,还是沉默的你,无论是时尚很潮的你,还是简单朴素的你,都是上天眷顾的女孩。感谢你特别的存在,成为校园里别样的风景。

有阳光照耀的地方就有我默默的祝福,当月光洒向地球的时候就有我默默的祈祷,当流星划过的刹那我许了个愿:祝你平安健康,女王节快乐!

我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我负责蜜语甜言,你负责漂亮打扮;我负责奔波忙碌,你负责赏心悦目;我负责送出祝福,你负责三八女神节快乐!

柳丝飞扬祝福你,鸟儿高唱歌颂你,鲜花飘香献给你,发个短信问候你,节日快乐心情好,老公拿你当个宝,家庭幸福似蜜桃!女神节快乐!

温暖三月,春回大地,阳光明媚,绿草青青,整理好思绪,收拾好心情,感受美好生活,品味女神节精彩,女人就是要对自己好点,节日快乐,祝你永远年轻!

年女神节将至,祝福魅力无敌,聪明伶俐;神采飞扬,常带笑意;端庄漂亮,青春靓丽;聪明赛孔明,英明如上帝的你,女神节开心又快乐!女神节唯美句子说说

没有太阳,鲜花无法娇媚;没有春雨,万物难以复苏;没有真爱,幸福远离人间。夕阳半边天,几度暖人间。三八补天石,希望在人间。祝您节日快乐!

相逢相知相恋相守相伴,一步步走来一步步回首,幸福的感觉溢满心头。喜逢女王节,对你的爱恋充满心田,有你陪伴生活美满。祝女王节快乐。

相似的经历成就相知的我们,不同的祝福却要送给与众不同的你,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祝福我们工作中的女强人,生活中的温柔可人,三八女神节快乐!

钻石璀璨,迷不了我的双眼;鲜花娇美,比不过你的笑颜;乐声悦耳,胜不了你的声音。你,是我心中的最美。今天三八女神节,愿你喜乐延延!

三月的暖阳,给你灿烂的心情。三月的清风,吹开脸上的笑容。三月的丝雨,淋走烦恼的事情。三月的花朵,全都为你绽放,传递祝福声声:女神节快乐!

一份真情心,二份甜蜜意,三分快乐愿;送给三八女神节的你,愿你三八女神节,快乐绕你,温馨陪你,甜蜜笑你,美好跟你,幸福随你,吉祥伴你,舒爽吻你,开心罩你!三八女神节快乐!

心中的女神篇5

女神节,你是女生你做主,愿你跟随梦想旋律,尽享快乐岁月。

女神节,祝福美丽聪明的你永远健康美丽。

清晨曙光初现,幸福在你身边。中午艳阳高照,微笑在你心间。傍晚日落西山,欢乐伴你一天。祝:女神节快乐!

相伴人生路,共度寒暑天;此情无杂物,唯有一真心。女神节了,用心为你祈福,年年岁岁如意,时时刻刻开心。

朴素的衣衫,掩饰不住青春的气息。女神节,祝你梦想成真!

也许我的肩膀不够宽广,但足以为你遮挡风雨;也许我的胳膊不够有力,但还能为你撑起一片蓝天。女神节快乐!

祝女神节快乐,永远年轻漂亮!

女神节到了,真心祝愿女生们每一天都有灿烂心情!

朴素的衣衫,掩饰不住青春的气息。烂漫青春,花样年华,一切皆有可能。女神节,祝你梦想成真!

艳丽中有丝高贵,浪漫中有丝童真,这就是你,可爱的小女生,祝女神节快乐。

心中的女神篇6

关键词: 天照大神 女性形象 善良 隐忍

天照大神作为日本的皇祖神,自古以来就受到日本人的顶礼膜拜,对女神天照大神的形象刻画体现了现实社会中日本人对于某种理想女性的期待。《纪记神话》对于女神的外形,相貌几乎没有描述,但是在人物的性格形象刻画上着墨较多。《纪记神话》对于女神的相关描述给我们展现了一位顺从、忠于职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勤劳、善良、重情重义和隐忍的女神形象。

一、顾全大局,服从父神依邪那岐神的安排,毫无怨言地接受命令去治理高天原。

天照大神是父亲在去黄泉国看望妻子逃回来的时候,在日向桔小户的阿波岐原拔契时洗左眼时生下的。母亲因为生火神的时候被烧伤而死亡,父亲去黄泉国想带回母亲,但是母亲已经吃了黄泉国的食物,并且被父亲看到丑陋的模样而永远留在黄泉国。在面对黄泉国受苦受难的母亲和父亲的安排的选择面前,她没有像弟神须佐之男命那样违背父亲的意志,执意去黄泉国看望母亲,而是顾全大局,服从父神的安排,去高天原治理自己的地域。神话中这些对女神的描述,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顾全大局、顺从的女神形象。

二、勤劳、忠于职守、有着较强责任心的女神。

虽然天照大神是具有最高权威的女神,统治和治理着拥有八百万神灵的高天原,但她却仍然耕种着自己的神田,事无巨细都要过问。她还亲自监管着服部织女们编织神衣的工作。(原文:天照大神が三、善良、隐忍、重情重义,极具包容心的浑身洋溢着母性光辉的女神。

当通过生男生女的赌誓证明弟神须佐之男命并不是来抢夺自己的国土时,天照大神或许是出于愧疚,对于弟弟得寸进尺,破坏自己的神田,毁坏田埂

四、结语

心中的女神篇7

分析女排精神的形成过程,探索新时期女排精神实质和内涵,结合高职院校实训课堂实际和女排精神启示,提出“三引导三激励”举措,强化高职院校实训课堂效果。

关键词:女排精神;高职院校;实训课堂;启示

在第26届奥运会倒数第二个比赛日,从巴西里约奥运会排球赛场传来令全国振奋的消息:中国女排时隔12年后,再次登上奥运冠军奖台!当女排队员扣下最后一球,拿下冠军赛点的那一瞬间,无论是在比赛现场还是在电视机、网络直播前的亿万中国同胞振臂欢呼,热泪盈眶!那一刻,比之前任一块金牌的获得都更激动;那一刻,仿佛不仅仅是中国女排夺冠,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那一刻,亿万中国同胞在为女排喝彩的同时,在微信朋友圈奔走相告内心的激动时,那是女排精神特有的力量,将亿万中国同胞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凝成一幅不屈不挠、攻坚克难、携手前行的壮美画卷。

平静下来,不禁要思考:女排精神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新时期女排精神又赋予了哪些新的内涵?对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一、女排精神的形成和实质探讨

1981年,中国女排以7战全胜的成绩首夺世界杯赛冠军;1982年,中国女排在世锦赛上再度夺冠;随后,在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实现了三连冠的梦想;没有就此停步的中国女排,又在1985年的第四届世界杯、1986年的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连续二次夺冠。就这样,在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排奇迹般地创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谱写了我国大球翻身的新篇章。

80年代初期,我国的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整个社会百废待兴,既迷茫又充满希望。正是在这样特定时期,五连冠奇迹的创造,让全国人民为之兴奋,为之激动,为之骄傲,为之自豪,一时间,中国人的自尊与自信、自立和自强在排球赛场得以酣畅淋漓地展现。

“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成为当时最为响亮的口号,以拼搏精神为核心的女排精神被口口相传,大力提倡,成为当时社会发展最强大的助推力。自此,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国家也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女排精神,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拼搏。社会学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光则指出,“改革开放早期阶段,国人猛地意识到与世界的差距,而变得有些失落和彷徨。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女排精神’广为传颂,其实就是在向国人和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

从那个时候起,女排精神就超出体育竞技的范围,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一面旗帜、一种旋律、一种动力,影响了几代人满腔热情投入工作岗位,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攻坚克难,艰苦奋斗,刻苦努力,锐意进取,争创新业绩,开创新局面,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30年后的今天,当女排再次登上奥运冠军领奖台时,我们才深深地感受了,女排精神从未走远,已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民的心里,流淌在中国人民的血液里,化作一种浓浓的情结,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毫无疑问,新时期,女排精神依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新时期,女排精神又赋予了很多新的内涵。它是坚定信念,卧薪尝胆的精神;它是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它是打好每一个球走好每一步的精神;它是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的精神;它是真心热爱,贵在坚持的精神!

二、女排精神对高职院校实训课堂的启示

作为一个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女排精神对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该如何弘扬女排精神,激励学生,推动高职实训课堂建设呢?结合实训课教学工作实际,提出“三个引导三个激励”举措。

一是引导学生感悟女排精神实质,激励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可利用多媒体设施,组织学生收看奥运会女排比赛中的精彩片段,特别是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和决赛的精彩片段和解说;也可收看一些女排的专题采访和专题短片;还可挑选一些经典的评论员文章与学生分享。引导学生从比赛的关键节点、精彩瞬间、教练队员的访谈中直观感受女排的魅力和精神,从而领悟女排的精神实质。在这种正能量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价值追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奉献,再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实训课对高职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投身实训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引导学生讨论女排精神形成,激励学生正视实训要求。可在实训课中增设小组讨论环节,以女排精神的形成为主题,分小组展开讨论,然后派代表阐述小组意见。在讨论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女排如何面对每一次低谷,如何迎接每一个巅峰,特别是今天奥运冠军获得的背后的努力和坚持。引导学生结合女排训练,正确认识坚持实训的重要性和意义,结合女排精神,正确面对实训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反复,树立勇于直面实训要求的信心!

三是引导学生运用女排精神,激励学生挑战实训难题,创造实训佳绩。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贵在反复的训练和技术的改良创新。高职学生往往缺乏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意志,而且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良和创新信心不足、勇气缺乏。这就要引导学生在实训中践行女排精神,想偷懒的时候想想女排精神、想退缩的时候想想女排精神、想放弃的时候想想女排精神、怀疑自己的时候、不思上进的时候、不够严谨的时候、遇到难题的时候、未见成效的时候……让女排精神侵入学生的潜意识中,形成精神的力量,激励和鞭策学生勇敢的面对和挑战实训难题,埋头苦干,坚定信念,在一个个小课题、小实验的突破中去勇创佳绩!

[参考文献]

[1] 张红丁. 高职教育实践课教学质量评价途径探讨[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3(01)

[2] 黄文华,王雷. 高职实践教学与考核设计研究[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5)

[3] 杜文丽,赵静,杨旺,李红芹. 高职实训考核评价体系初探[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17)

[4] 安康,王玉槐,张慧熙. 面向职业标准的独立学院综合实训课程改革研究[J]. 高等理科教育. 2015(04)

心中的女神篇8

论文摘要:二十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复杂的现代化变革,这种变革改变着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精神特征,也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类新的人物形象——精神困惑的现代人形象。这类形象不只一般地困惑于“自我”生活的具体问题,而是进入到人的“超我”思索,执著于“人”的精神困惑,以这种困惑为主要精神特征的知识女性形象,“五四”时期崭露头角,新时期得到发展,世纪之交进一步深化。通过分析系列知识女性形象,展示她们从“自我”到“超我”的精神困惑,能引起人们对生存困境的思考。

二十世纪的中国,虽然不同于西方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但它已经面向世界,在自己特殊的历史土壤中,出现了复杂的现代化变革,这种变革改变着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精神特征,也使新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类新的人物形象——困惑的现代人形象。这类形象不只一般地困惑于“自我”生活的具体问题,而是进入到人的“超我”思索,执著于“人”的精神而又找不到出路。她们在灵与肉、情与爱、事业与家庭、满足和追求、理想与现实、希望和失望间挣扎,而自身的能力和现实社会的严峻,形成极大的反差,构成她们的精神困惑。

精神困惑对于知识女性而言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当夏娃在蛇的引诱下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之后,那种蒙昧混沌但安宁和谐的伊甸乐园生活便结束了,迎接她的是困惑与流浪。“智慧之果”使夏娃心明眼亮,懂得了善恶与羞耻,同时也注定了她面对庞大而芜杂的世界时那波荡不平的心灵世界。幽默的马克·吐温在《亚当夏娃日记》中借夏娃之口对那个古老的神话做了不无反讽的改写,夏娃说:“开始我想不出我被创造出来究竟是为了什么,但现在我认为,我被创造出来是为了探索这个世界的各种秘密……”这与耶和华创造夏娃做伴侣以免去亚当孤独的初衷相去甚远,但却明白造出了拥有知识的“夏娃”们必然的生命选择——永恒的探索与困惑。以这种困惑为主要精神特征的知识女性形象,“五四”时期崭露头角,新时期得到发展,世纪之交进一步深化。这一系列知识女性形象从“觉醒”到“困惑”,从“自我”到“超我”的精神历程,能引起人们对自身矛盾的正视和对人类社会存在状态的思考。

在那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中国女性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当时的知识女性要想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是很困难的。女性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半”,她们的婚姻爱情等情感问题始终以其巨大的吸引力,牵动着自“五四”以来众多作家的神经,他们关注着中国女性的命运。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塑造知识女性的作家。他在自己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伤逝》中成功塑造了在苦难生活中觉醒的知识女性的代表——子君。她在“五四”新思潮的鼓荡下,为了争得“人”的权利,勇敢地向世界呐喊:“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是被封建镣铐捆锁了几千年的中国女性自觉的呼喊。它昭示了那个时代知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们所说的那样无情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

面对着民主、科学、自由风暴的冲击,知识女性以其独有的细腻而灵敏的心性感应着这鲜活的生机,心理上追求个性解放的觉醒,使她们在人性上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复苏。冰心在《疯人笔记》中的女人主公“我”,尽管只是一个补鞋的疯老人,但仍然对理想爱情有着美妙的幻想和憧憬。冯沅君《隔绝》中让隽华勇敢地发出了“生命可以牺牲,意志自由不可牺牲,不得自由我宁死”的誓言。这更是被压抑的爱的大胆宣泄,是对封建礼教的勇敢挑战。她们要求解除一切束缚,要求意志的彻底自由,却还不能找到可以实现这一切的道路,从而产生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萌生了精神上的“困惑”。

那么人性觉醒,出路何在?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做了形象的回答。在激烈的时代洪流中,受个性解放思想熏陶的莎菲,挣脱了封建思想的牢笼,开始“人”的觉醒,执拗地寻觅着人生的意义。她这种理想追求在当时的实际生活中也必然碰壁,那是标尺过高而无衡量对象的虚幻。她的呐喊亦如铁屋中的呐喊,终将消失在茫茫黑夜里。正如茅盾所言:“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从封建家庭出走,争取婚姻自由到又回到封建家庭,莎菲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与大胆反叛,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严峻的危机,那便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伴随着这一时期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五六十年代的女知青开始进入人之生存状态及其人性特征的探索。在“左”倾错误思想的笼罩下,具有人之尊严感的女知青们没有人的基本尊严,她们的“自我”被扭曲和沦丧,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写的人”而重新站立起来,从而陷入“人性回归,出路何在”的精神困惑之中。她们逐步走向对“女性——人——作为知识女性的人”的探索。乔雪竹的短篇小说《荨麻崖》,表现了对特定历史时期“人”的悲剧的审视。连长、女知青“副连长”以及“上士”之间,在特定情境中剧烈的矛盾冲突构成的小说的主要情节。副连长在大庭广众中扮演的是先进分子的角色,暗地里却长达五年被迫同连长保持难堪的关系。原本纯真的少女之心变得冰冷、麻木,“上士”与另一位女知青的真挚爱恋反倒由她主持进行严厉批评。而当她得到上大学的机会即将离去时,被扭曲的心灵所积蓄的逆转能量终于爆发。她拒绝临行前对连长最后一次动情的欢悦,撕开心扉向天地呼喊:“我——再——不——假——惺——惺——了!”荨麻崖下,她作为独立的“人”重新站立起来了。纯真的爱情不能生长,丑恶的两性关系却长久持续,人的尊严的丧失令人触目惊心。

另一位女作家竹林的长篇小说《女性——人》(又名《呜咽的澜沧江》)是作者为那时的知识女性所写的一部“招魂曲”。魂之迷失与魂之寻觅构成它的主旋律。小说的女主人公莲莲从一条充满苦难的路上走来。莲莲及其女友的遭遇集中了女性人生的多重悲剧:一是蒙受与“四人帮”反动政治结合在一起的“权力野兽”的性凌辱、性欺虐;二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中具有人之尊严感的女性自我的扭曲和沦丧;三是灵与肉、情与欲的对立和分离。以莲莲为代表的那一时代的许多知识女性经历了由盲从、狂热到失望、迷茫,从彷徨、困惑到反思、追寻的人生之路。他们的失落不是单一的,其寻觅也就势必是多元的。其中包括面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面向自身精神、物质等多方面的追索探求。作品通过莲莲等人的经历启示人们,人性的对立物是神道、兽道。当莲莲开始追求真正具有人之尊严的女性自我,追求自己作为有个体价值的“人”的社会存在,追求灵肉合一的爱情,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几个层面的回归时,她就开始成为“大写的人”。

中国女性一直都在追寻“自我”的道路上艰难跋涉。莎菲的茫然感,子君的转回去,已成隔代的历史。但在追求女性解放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便是女性新的社会地位与旧的家庭角色的冲突,知识女性的不断进步和多数男子传统中心意识的矛盾。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不仅表现了女性为维护自己的独立性与男性所展开的冲突,同时还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她内心中的自我冲突与精神困惑。小说结尾,男女双方经过反复协议,准备去办离婚手续时,互相预祝对方能遇上温顺的妻子或体贴的丈夫。但是,这时她心中所想的与她嘴里所说的话全然不同,她既满腹委屈地责怪他过去对自己关心不够,但又“很想伸过手去,把手指插到那乱蓬蓬的头发里,慢慢地把它们梳拢顺”。这正是女性自我矛盾的集中表现。

转贴于

谌容《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的精神困惑,是一种超负荷运转带来的心力交瘁,是一种获得了工作权利、获得了自由之后无法兼顾人的生命节律所造成的社会与个人尖锐矛盾的精神苦恼。张洁的《方舟》刻画了三个不幸的知识女性形象:从事理论研究的荆华、电影导演梁倩、精通外语的柳泉。她们勇敢地冲破婚姻束缚,有着极强的事业心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但在男权社会中处处碰壁,大部分时间不得不与男人、与性别歧视斗争。作为知识女性,她们希望与男性在同一地平线上起飞,不得不以牺牲爱情和家庭为代价。她们处在事业与家庭、事业与感情的两难境地,虽然赢得了事业,经济上获得了独立,但在精神情感上却难逃困惑,揭示出知识女性要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艰难。“女性雄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更是对扭曲的时代中知识女性自我形象扭曲的历史控诉。而今,知识女性走入了社会,释放了作为人的巨大能量,但并不代表她们获得了真正的解放,直到现在男女两性的社会差异仍然存在。作为“现代人”的知识女性也必然经受着“人的发现”这一裂变过程中的所有痛苦、迷惘与困惑。

知识女性对于作为真正“人”的寻觅的困惑,还表现在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无力实现。知识女性接受现代意识现代文明,具有宽阔的视野和知识面,这使她们更能自觉进行主体性的思考与探究。心灵天地的广阔、情感体验的丰富,导致其思考多于行动,徘徊多于抉择。因此,特别容易失望、伤感、困惑,形成她们过于敏感的心灵与情感的不稳定心态。生理上、心理上,乃至历史的深层积淀,都造成了女性对男性的依赖,已经获得经济独立的知识女性同样如此。只是这种依赖性已更多地从物质上转变为精神上的东西。她们往往还需要找一片“停泊地”、“避风港”。张辛欣的《最后的停泊地》可以视为《在同一地平线上》的续篇,小说是用第二人称来写的。“你”是一位不断地追求爱情幸福却不断幻灭的女话剧演员。在经历了一切爱的幻想和幻灭之后,女主人公十分坦率地承认:“不管一个妇女怎样清醒地认识和承担着自身在社会、家庭关系中的全部义务,不管我们怎样竭尽全力地争取着那一点点独立的权利,要求和男人一样掌握自己生活的命运,然而,说到底我们在精神生活里,从本质上永远不可能‘独立’,永远渴望和要求着一个归宿。”《最后的停泊地》中的女主人公以惊人的坦率,透露了当代知识女性普遍存在的难以超脱的精神困惑。

中国文学史行进到世纪之交,女作家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的心灵和精神状态,描写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形而上困惑。这种探索现代人精神困惑的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张辛欣的《我们这个年纪的梦》,这篇小说开通了一条通往知识女性心灵与精神的通道。这部作品写的是“文革”中度过青春的女知青,从生产建设兵团回到城市后,经过结婚、生育、上班、家务这些人生必经之途,陷入平庸的生活困惑的故事。她的幻灭,不仅来自十年浩劫对青春的耽搁,而且与世俗化无聊乏味生活的销蚀有极大关系。尤其是女主人公最后“去淘米、洗菜、点上煤气,做一天三顿饭里最郑重其事的晚饭”时,作品便具有了超越女主人公虚掷青春那段荒唐历史的意义。我们看到,小说中的“她”,毕竟还联结着一个“沉重的昨天”,它是对苦难的昨天的历史控诉。

哲学的辩证法认为:当生活痛苦的时候,我们为生活而困惑;当生活不痛苦的时候,我们为自身而困惑。在今天,理想主义者以为使一个民族蒙受苦难的昨天结束了,一切都会过去。但实际并非如此。蝌蚪的小说《无以诉说》中的苏佩,就是一个并不曾因“历史”而完全因自身而困惑的知识女性形象,“蝌蚪描写的是一种特别提取出来而又加以强化了的情绪和心态。它让我们看到的是现代人生活的另一面,即在所有幸福的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外表下裹着的精神的苦闷、烦恼和焦虑。”

刘索拉作品中的知识女性形象也常常流露出如苏佩一样的迷失。《蓝天绿海》中的女主人公反复自问:“你到底想要什么?你是不是想不出来?想出来又不敢说?想出来做不到?”这是在剧变的现代价值观念洗礼下的现代知识女性的一种精神困惑。

从张辛欣的《我们这个年纪的梦》到蝌蚪的《无以诉说》,再到刘索拉笔下的知识女性形象的精神困惑与焦灼,女性文学在对知识女性“形而上”困惑的表现中,在对知识女性精神世界的深层挖掘中,愈益表现出知识女性从追寻“自我”到追寻“超我”的超越过程。

这是一群深陷于现代人的困惑、孤独、悲哀却找不到精神家园的知识女性。这是由深切的怀疑失望导致的一种对人生的虚无态度,是一种被失望乃至绝望挤压出来的反叛与嘲讽,一种被痛苦的宣泄扭曲了的无序世界。而将这一切推向极致的是残雪。

残雪致力于描写极端的病态、变态心理、精神失常、错觉、幻觉、梦魇、歇斯底里等非常的精神状态,致力于袒露种种混乱、黑暗、令人厌恶的灵魂。作品所提供的那些反复出现的强烈刺激的感知世界,诸如父亲的眼是一只熟悉的狼眼,小妹的眼睛竟然一只变成了绿色;诸如臭熏熏的泥浆,有许多紫疤的脸,许多老鼠在风中狂奔;诸如充满窥探欲,婆婆的眼珠贼溜溜的……透过这些表象,我们感受到的正是力透纸背的对丑行与恶欲的嘲弄。如果说其他女作家是睁大了眼睛正视着现实世界和人生的“痛苦”与“困惑”,那么,可以说,残雪是凭着“第三只眼”看取和感觉着人性中的“荒诞”与“困惑”。

残雪这些充满感觉、印象等主观色彩的表现,有其本质上的真实意义。本质即是人类生活和事物的矛盾,这是一种现代化生活与人类“超我”的矛盾,作者在对这种矛盾、丑恶的嘲弄之中,蕴含着对本质矛盾的另一面——善与美的强烈渴望,对人类“超我”的强烈追求。“邻居还在捣墙上的那个洞。今晚要是刮起风来,那围墙一定会倒下来,把我们的屋子砸碎。”在这类似狂人呓语中,谁说它就不包含着一种深深的、永恒的对善与美的渴望,对人类“超我”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马克·吐温.亚当夏娃日记[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2]陈志红.永远的寻求:一代人的精神历程——兼谈知识女性形象的形而上趋势[J].当代作家评论,1999(3).

[3]鲁迅.伤逝[M].鲁迅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时海燕.论丁玲笔下的知识女性形象[J].妇女学院,1996(2).

[5]张洁.方舟[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6]程文超.新时期女作家创作的情感历程与时代意识[J].批评家,1987(4).

[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

[8]王艳芳.女性写作与自我认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刘索拉.你别无选择[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上一篇: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范文 下一篇:那一刻我好幸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