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5 15:56:33

比例尺教学设计

比例尺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室内设计;空间;尺度感;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154-01

在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对学生说,不管是室内设计还是景观设计,设计师都要建立正确的尺度感。对于刚接触室内设计专业的大一新生,建立良好的尺度感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良好尺度观念的建立是室内设计的基础,没有尺度意识便没有合理的设计。

一、尺寸、尺度和尺度感

尺寸是关于量的精确表达,有明确的测量的对象,它只是表示尺度感上的物理数据。尺度有具体的尺寸界线,空间的大小显而易见。但尺度又与真实的大小相区别,它并非真实尺寸的大小,而是指室内空间的整体或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尺度感是人们在室内空间中以自己的身体为参照,通过对建筑内部空间各形体的尺寸进行比较后所产生的感受。室内设计的尺度感,是来自墙面、顶棚、地面所形成的一个有限空间,它有具相对性,涉及到美学和人体工程学。体现一个设计空间或建筑物是过大还是过小,更多是人们面对空间作用下的心理,以及更多的诉求。

空间是室内设计的基础,的设计往往建立在空间形态的基础之上。能否营造一个合理、舒适的空间尺度,决定了该景观设计方案的成败。因此成功的室内设计作品应该根据其使用功能、建筑技术等因素,确立一个最合理的,符合人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需要的尺度。

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学生尺度观念缺失的问题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某些学生由于没有建立良好的尺度感,学习中无法深入推进自己的设计思路。高职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考入大学前基本都是艺术类考生,他们的优势是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和审美修养,但其弱势在于他们在专业学习中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较为感性。在设计方案中往往用感性的审美代替现实中的空间设计。由于尺度意识的缺失,学生设计出的方案经常存在好看而不合理的问题,甚至脱离了实际空间,成为纸上谈兵,这成为学生学习景观设计课程的“瓶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深刻认识到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弱点,系统地建立起空间组织中尺度设计的方法及理论,以提升设计者的尺度意识。将课程教学同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尺度感,才不会导致学生在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中出现偏差。

三、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尺度感

设计师建立良好的尺度感有一个较为漫长的积累过程,不可速成。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尺度感对于专业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做有心人,随时留意身边的尺寸和尺度感。下面笔者将从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尺度感的角度,来探讨“尺度感”的概念。

(一)日常生活中感知室内空间尺度

把握空间尺度感首先要从感知空间入手,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培养尺度最好的训练,要做到四多:多观察、多画、多测量、多实践。多观察,观察的对象包括清水房、尺度感良好的样板房设计、尺度感差的设计案例。多画,是指养成按比例绘制草图的习惯,如此,对比例的把握才不会脱离真实。画图的过程中对每一条线段代表的实际长度都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单纯地进行线条的拼凑和组合。做到这一点,至少在尺度感的把握上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多测量,是指在生活当中,多留意身边的尺寸。例如随身携带一把卷尺,用它量一下自己的家具、房间、楼梯的尺寸是多少,甚至是走到哪量到哪。当然也可以在自己身上找一个标尺作为参照,例如:自己手的中指和拇指张开的长度差不多20厘米,这个方法可以不用随身带卷尺便可测量,十分方便。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融入到真实的空间中,深刻体会空间。再回到设计中完成具有实践性的方案,培养良好的尺度观念和设计意识。

(二)掌握并运用人体工程学理论

人们往往通过自身的尺寸为基本参照来体验尺度感,而人体尺寸正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数据之一。要营造一个符合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需求的尺度,需要掌握并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基础理论。

首先,在设计的过程中以人体的静态尺度为基础。人体静态尺度是建立在人体尺寸和比例的基础上的,例如门洞的高度和宽度、踏步的高度和宽度、家具的尺。其次,在设计的过程中合理分配动态活动尺度。人在使用室内空间时需要在空间内走动或进行各项活动,这就牵涉到人的各种动态所需空间尺寸和尺度的分配。从而得出最小和最佳的空间尺寸和室内的行动路线图,为设计者确定空间范围提供有效的依据。例如人在工作时常用的姿势为站姿、坐姿、跪姿、躺姿。根据四个常用的姿势我们将人体作业域又分为水平作业域和垂直作业域。而水平作业域中又可以分为最大作业域和通常作业域;垂直作业域则决定了摸高和拉手。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人体动作域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它可以用于确定空间中各种工作台面的大小、高低;各种贮存家具的放置及安装位置;各种控制装置的安装位置等等。

(三)运用辅助手段直观地建立尺度感

在室内设计的课程中包含部分设计表达的课程,例如《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3dmax基础建模》、《skechup草图大师》、《模型制作》等。这些课程都对学生建立良好的室内空间感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模型制作的课程,因为3dmax、sketchup在运用的过程中可以滑动鼠标自由地放大缩小。而模型制作却不行,学生必须按照设定好的比例,按照比例对所有的尺寸进行缩放。需要注意的是,在室内设计的模型制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尺寸参照,从而提醒学生,加强其尺度观念。例如,按照模型的比例做一个1000毫米X1000毫米的矩形或500毫米X500毫米的矩形等,其它的家具、设施、铺装等都以它为参照。

由此,通过模型制作,学生能用直观的方式将设计创意表达出来。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构建学生的空间感和尺度感,从而提高学生室内设计的综合水平。当然,同时也可以与电脑辅助设计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建立直观模型。

基金项目:空间尺度体系在高职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为:GZY201424――YJ。

参考文献:

[1]夏远,党亮元.浅谈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尺度观念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3(10).

[2]扬・盖尔(丹麦).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弗郎西斯・D.K.钦,邹德侬(译).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比例尺教学设计篇2

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是教师能在三尺讲台“立住脚”“站稳脚”“站好脚”的前提。

二、教师要透彻理解教材,教学设计从实际出发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课程一个重要的争论话题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这是给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一个选择。如何用教材教?我在高二文科班的《地图三要素》这节课堂教学中,用简单的情景设置,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体现。

【案例描述】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量过学校操场的长和

宽吗?

学生:没有。

教师:那么咱们画一个吧。已知学校操场长400米、宽200米,请用1∶1000和1∶10000两个比例尺画两幅地图。分几步?

学生甲:分两步,首先计算边长,然后用直尺画图。

教师:非常好,现在就请同学们画两张地图。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找不一样的结论展示。

【教程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

学生展示:学生甲和学生乙。学生甲:分别为长4cm,宽2cm;长0.4cm,宽0.2cm。学生乙:分别为长0.4m,宽0.2m,结果黑板画不下;长0.04cm,宽0.02cm。

学生乙:老师,这黑板不够。

教师:(微笑)就画到这儿吧,你把计算过程写下来。

这时,教师指导学生画图,做以下思考探究。

①纠正错误,并分析原因。乙同学错了,错在计算边长。

②计算正确的边长。200米×1:1000=20000厘米×1∶1000。

③乙同学为什么画不下来?对比例尺单位没有统一起来。

④两个比例尺什么关系?甲比例尺是乙比例尺的3倍。

⑤两个比例尺画出的地图边长什么关系?甲的边长是乙的边长的10倍。

⑥两张地图用不同比例尺画出,其面积什么关系?甲的面积是乙的面积的100倍。学生思考回答。(以上师生共同完成)。

⑦比例尺大小和缩放的关系如何?与地图详略关系如何?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内容越详细;反之越简略。

⑧如果同样图幅的地图呢?……

【教程二】地图三要素——方向

教师问:在操场的右上方,建立一个跳远沙坑,怎么画?

学生:没法画。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可以画四个。

教师:怎么样才只能画一个呢?

学生:规定方向。

教师总结地图三种方向。

【教程三】地图三要素——图例和注

记(略)

【教程四】课堂练习(略)

【教师反思】本节课想让学生通过计算、画图和教师的引导探究,发现地图的基本原理,如何把平面地理事物绘制在一张地图上。就知识和能力目标,所选取的教学方法很多,而就绘制地图的过程与方法和兴趣培养,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式。

我的想法是:通过“典型案例”设计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理解地图三要素;不直接给出结论,先质疑,后结论,轻结论,重过程。预设的知识生成和课堂生成的知识吻合。

《地图三要素》是文科地理的基础,也是工具。是地理的开篇。通过这节课,基本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学生积极参与。

三、教师要重视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素质教育的“牛鼻子”。课堂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让学生会学、学会在课堂上享受到生命自由奔放成长的快乐。我们教师就应该学会让课堂成为一个“动”的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我在上《地图三要素》这节课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他们或站立,或俯身,或书写,或讨论,场面激烈,每一个孩子都积极投入,那份学习的热情和自信感染了我。

四、教师要营造“亮点”,让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课堂教学要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失时机地精心制造教学的亮点,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以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积极状态。课堂亮点的出现使学生受到良性的强烈的刺激,使课堂教学的境界得到升华。亮点可以是事先设计的,最精彩的往往是课堂随机生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至少要设计一个高潮,最好高潮迭起。当然,这是教学中的最高深境界。

五、教师要充满激情

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做教师的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一个冷漠、毫无激情的教师,他的教学必定是枯燥无味的。公开课上教师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必能感染学生,调动教学气氛,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振,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总而言之,看似简短的课堂,却需要我们无限的激情投入。只有精彩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受益匪浅,才能让教师价值实现。我知道做一名优秀教师很难,但我相信我会一直走下去!

比例尺教学设计篇3

草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所画出的草图要有立体感,不能画成三视图,而且草图所需体现的功能与特色,应在画草图时想到相应的设计。此外,在进行尺寸标注教学时,尽管强调标注要符合相应规范,但更应重视尺寸数字大小取值,一定要用尺,确保工整、大方、干净,必要时可给予文字说明。基于草图清晰、合理与完整的特征要求,教师可从“画、补、修”出发,寻求让学生清晰表达其设计构思与灵感的教学策略。

一、“画”

“画”,即要画出设计草图,通过观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感,通过网格练习快速形成并在平面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比例,进一步画出基本体立体图形。此外,以网格中的三条交叉线作为坐标,形成正等轴与斜二测图的画法,借助工具完成基本体的绘制,通过认识交界线、隐藏线,提升绘制草图的立体效果。

草图的目的就是表达设计思想和产生更好的设计,并不能排除为了画草图而画草图,其实这也是激励学生构思设计的有效手段。以立体草图的绘制为例,通过实物展示、网格法教学、基本物体教学、交界线和隐藏线的绘制等方式阐述“画”的教学策略要点。

1.展示实体,树立空间立体感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拿出玩具凳,让学生观察,树立点、线、面的关系。虽是凳面、凳脚,但可把它看作基本体,即长、宽、高长度不一样的长方体,让学生易于理解技术课中设计作品的立体感。

当学生认识到物体的空间立体感时,就会发现物体的摆放以及观察方向会影响他们头脑中立体感的形成。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三视图与正轴测图的形成。再让学生观察三视图与斜轴测图的区别,彻底明白表达设计思想以及与他人交流最合适的是轴测图。轴测图可以帮助人们构思、想象物体的形状,最接近于人们的视觉习惯,形象,逼真,富有立体感,可以弥补三视图的不足。

2.网格法教学,在平面上建立立体图形

网格法是以网格为制图单元,帮助学生在绘图页上直观地确定物体形状的位置以及大小比例,让他们在网格上绘制基本体。鉴于正等轴测图与斜二测轴测图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两种网格都需要练习。

3.坐标轴建立,进行基本体训练

通过网格训练,让学生对立体图在平面上的表达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如何在白纸上表达,学生有时会束手无策。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单独画出网格中的3条交叉线,不自觉地形成坐标,并用角度尺量出三条线之间的角度。结合物体摆放,引出学生易掌握的两种轴测图画法:正等测轴测图、斜二测轴测图,如表1所示。

以坐标轴作为物体的长宽高,利用平行关系,脱离网格进行基本体练习。对物体的正等轴测来说,斜二测轴测的各个方向的放置都需要学生进行练习绘制,特别是针对圆柱体的放置。

4.交界线、隐藏线的认识,体现立体感

高中生很容易掌握单个物体的立体图绘制,但当物体组合或切割后,对其交界线的绘制就有些模糊,因此,要明白交界线、隐藏线的处理,无论组合还是切割,都如出一辙,才能将立体感很好地体现出来。通过实物展示―网格中图形平移―基本体倾斜相交,可以让学生明确交界线。例如,教师可以用实物展示物体相交的不同情况,让它实现不同方向的翻转,使学生深刻认识相交时遮盖的部分,从而便于其绘图时的正确表达。之后,在网格内各基本体平移,基本体相交,再将左边隐藏线去除,就能跟右边图形一样有立体感。同时学生还能看出同等长度的物体与另一物体在同一平面相交。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掌握正等轴测、斜二测图画法,使他们在画时能够将自己想象物体的长宽高定好坐标,这样就使立体感快速表现出来,且更易达到清晰规范的水平。当然,有时要设计的作品比较复杂,但只要掌握基本体的绘制,就能得心应手,触类旁通,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擅长的作图方式。通常情况下,对一面比较复杂的物体,往往采用斜二测画法,若两个方向相对复杂或者圆比较多的情况下,正等轴测法更为适合。

二、“补”

“补”的核心是表现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根据技术课程的特点,从学生在教学中最难掌握的两个方面,即尺寸、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出发,对尺寸与细节进行修改,从而体现设计的合理性,进行构件之间的连接。尺寸要合理,是指要符合设计要求,即满足设计产品使用者的动态尺寸和静态尺寸要求,符合使用环境的限制条件。细节,是指设计对象各构件间的连接方式,可用文字、局部图、视图表现出的设计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

1.补尺寸

这主要讲的是尺寸的合理设计与标注,可以借助参照法与五态法实现“补”。

(1)参照法,形成正确的尺度观念

学生在设计作品时,往往对尺寸没有一定的概念,教师可以采用参照法,即具有参考尺寸,以此来推断其他尺寸,让学生记住门、课桌、椅子其中的一个,将其余物品跟这一参照物进行比较,通过相互间的比较形成正确的认识。采用参照法,能够让学生更易明白产品之间的尺寸

关系。

(2)五态法,了解五态的尺寸

五态法,是指以设计者本人的身体为基础,做出五种形态姿势,即直立、坐姿、手臂伸展并全空间运动、坐姿时两小腿做圆锥运动、平卧翻转。比如,在让学生设计椅子时,之所以把椅子的高度设计成与使用者身高相同,就是没意识到是坐着的状态。通过五态法实践,明确实际感受、测量使用者动态尺寸和静态尺寸的范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动静态的尺寸变化。

(3)尺寸标注在设计草图里中的表达

在设计草图中,表达尺寸若不注意标注方式,会影响设计的合理性。而且,学生在设计草图作业中要注意:第一,对设计草图中的尺寸标注,应严格按照书本上的设计要求,明确尺寸线、尺寸界线、尺寸数字,也包括尺寸线与轮廓线之间的距离等。第二,设计作品往往需要标注的尺寸众多,一般从小尺寸标注到大尺寸,避免交叉与重复。第三,注意画图的比例及标注单位,避免明显的尺寸矛盾。

2.补细节

这主要涉及构件的连接方式,可采用实物欣赏、连接件的绘制等手段实现。

(1)实物欣赏,了解连接件与用途

对于构件的连接方式,不管运用什么方式给予表达,学生都必须知道存在哪些连接件,它们有什么用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身接触各种连接件,可以采用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他们去观察、使用、收集各种连接件,并以拍照的方式给予保存。

(2)连接件的绘制与细节的体现

对于设计草图,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是更为直观、形象,不需要太多文字,对连接处的细节可用局部放大图、视图。但学生在运用局部放大图、视图来表达草图时,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绘制。例如,在绘制钉子、铆接等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只需画出帽即可,但由于铆钉是两面帽,但在画时只能表现一面,因此需要文字辅助说明。再如,画合页的时候,教师要告诉学生注意合页的开合方向。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人”与“机”有正确的尺度概念,因此尺寸标注要尽可能地实现“正确、完整、清晰、合理”,注重认识构件的连接方式,简单的可要求学生绘制,太复杂的应因人而异,可用文字说明。

三、“修”

在筛选方案的教学过程中,表现最完善的草图往往会变成最终方案,但被筛掉的大部分设计草图尽管其设计意图很好,终因表达不够清楚、完善而不被认同,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草图,对出现的问题熟视无睹,且在欣赏他人草图时又会比较苛刻,能够客观地分析与比较。所以通过小组同学提出问题、设计者根据问题修改的方式筛选草图,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绘制草图的水平,体现设计的合理性。

“修”,指的是修饰、完善设计草图,主要是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整理、分析,提出问题,取长补短,修饰完善草图。

1.明确草图欣赏要点,有针对性地提问

从技术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下列角度欣赏他人的草图,并提出问题:第一,从草图出发,能否看懂设计草图,草图是否形象、直观、清晰。第二,从设计出发,和设计要求的内容逐个比较,看看是否满足。第三,从制作作品出发,制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材料、尺寸、连接方式、加工的难易程度等)。

2.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欣赏他人草图的眼光来理性看待自己的草图,针对他人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

这一过程主要采用他人提出问题、设计者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仅可以在尺寸、连接方式等方面完善草图,还能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欣赏,领会他人是如何体现设计合理性、可操作性的。修改的次数越多,这说明学生在设计时能越趋考虑全面,体会草图的更好表达设想,从而提升草图的绘制水平,让他人明白自己“想什么,画什么,做什么”。

通过“画、补、修”三步分解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草图绘制能力,乐于表达,乐于分享交流。而且,教师也会逐渐地领悟到:立体图绘制基本体的练习对画图的能力提升相当重要。教师严格要求学生的草图标注尺寸要求,让他们养成习惯。此外,对连接件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多留心生活中的各种产品,了解其连接方式。

对设计草图的教学方法,相信有众多的教师在研究,而且教材中所编排的内容也很巧妙,虽然草图绘制三步策略“画、补、修”在实施后略有成效,但这一教学策略可谓是一把双刃剑,要求学生规范、清晰、完整、合理地画图,注重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可能会削弱其作品的创意。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这把双刃剑,进行深入研究,在提升学生画图能力的基础上产生更好的设计灵感,显现出创意,让学生乐于使用草图这一技术语言交流设计思想,从中体会乐趣,更愿意跟他人表达与分享这份乐趣!

比例尺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手机地图;地图语言;巧用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涉及“地图的阅读”知识,介绍了地图的三个重要“语言”――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在整个初中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地图“语言”,就有了打开地图宝库大门的钥匙,并对学生今后学习中学好、用好地图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然而,初中生往往缺少阅读地图的经验积累,学习中常常会对较为枯燥的纸质地图缺乏兴趣。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有效、实用地掌握地图语言,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科技的发展使日常生活中有更多机会使用手机地图,很多学生也因为频繁接触手机、外出旅行而熟练掌握了利用手机地图查找目标地点、设计导航线路等技能。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尝试利用“手机”工具进行教学并收到良好效果。

一、利用手机地图深入理解比例尺的内涵

1.通过实际应用理解比例尺现实价值

在分析比例尺问题时,可利用手机地图设计问题:“来南京旅游的小明一家住在学校附近,计划去狮子山风景区游览,利用手机地图规划了如图1所示的线路。爸爸看了线路,认为步行15分钟以内就能到达景区大门。但小明认为路程很远,坚持开车前往。如果小明一家的步行速度大致为6千米/小时,你觉得15分钟时间他们能沿着规划线路走到景区大门吗?”因为景区离学校很近,几乎所有学生都用实际生活经验确定,15分钟肯定能走到景区大门,无须开车。

但当问题继续延伸时,学生却感到困惑:“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作出准确判断,但小明一家是第一次来南京,不熟悉实地情况的小明爸爸是根据什么做出准确判断的?”此时,心细的同学发现了手机地图左下角的比例尺。抓住时机,教师再对比例尺做具体介绍。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图比例尺的实际作用,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通过地图缩放直观感受比例尺变化

要让学生感受比例尺的变化,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要求学生上台演示:“如果有外地朋友来到南京,要到我校参观,你会如何利用手机地图向他们介绍学校所在的位置?”学生在介绍学校位置时,大多想到了需要向外地朋友介绍学校在南京城的相对位置和学校所在的具体街道位置,所以都需用到手机地图的缩放功能。通过下意识的缩放地图,让学生感受到随着手机屏幕上反映的实地范围的变化,地图信息的详略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此基础上,要使学生突破比例尺大小比较这一难点,可顺水推舟地向学生呈现两张学生介绍学校位置时的手机截屏(图2、图3)。让学生对比两张地图的比例尺大小和图中信息差异。有了之前的基础,学生能够很快根据手机地图左下角的比例尺信息对比出两张图的比例尺大小。并进一步结合之前的学校位置介绍,分析出两张地图的范围及内容详略差异(如表1)。

二、利用手机地图掌握判读指向标地图的方法

1.通过手机地图突破难点

阅读有指向标的地图是难点,利用手机地图的帮助可以比较方便地突破这一难点。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当外地朋友到达学校后,为方便大家参观学校,在学校大门口放置了学校导览简图(如图4)供大家了解学校格局。有人看了学校格局图后,得出了2号楼位于1号楼正北方向的判断,这个结论对吗?”

听完问题,部分学生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判读原则,认为这个判断正确。但也有部分学生凭直觉认为这个判断有问题,如有学生就提出“学校大门好像应该朝北”的疑问。于是,经过结合手机地图的讨论,学生终于明白,这样一张图是视角转化的结果(如图5)。

当教师将问题继续延伸:“看来,图4那样的导览图有科学问题。那么,把导览图设计成图6所示,合适吗?”学生们立刻提出异议,认为这样的导览图显然不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也有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能否仍然使用图4那样的导览图,同时在图上用一定方法标示出方向?于是,教师可顺其自然地让学生理解指向标的作用(如图7)。

2.通过手机地图认识简单图例

比例尺教学设计篇5

一、抓住知识的重难点。组织生生互动

知识的重难点,是学生容易产生疑虑和争论之处。在重难点处展开生生互动,可让学生自行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打开知识闸门。

例如,12册中的“比例尺”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为让学生深刻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课上我们安排了两次生生互动:第一次是在上一节课学生初步了解“比例尺”的概念基础上组织学生从“比例尺”和“尺”的产生、定义、用途、制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讨论,学生除了头脑中原有“尺”的概念之外,加深了对“比例尺”概念的认识。第二次是出示3道练习:(1)甲乙两城间的铁路线全长255千米,画在一幅铁路运行图上的距离是5,1厘米,求这幅运行图的比例尺。(2)某一零件长2毫米,在设计师的图纸上为3厘米,求这设计图的比例尺。(3)一个长方形操场,在一幅比例尺是1:800的图纸上,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这操场实际面积是多少?第一题学生都能正确解答。第二、第三题就展开讨论: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第(2)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过程把结果写在黑板上:3厘米=30毫米,30:2=15:1。答:这幅设计图的比例尺是15:1。继而问学生:“你认为老师做得对吗?”学生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讨论,马上表明了各自的立场。认为对的同学的理由是,求比例尺就是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而计算过程也正确,因而15:1是正确的。持反对意见的学生的理由是:书上说,比例尺的前项应是1,而这里的后项为l,不符合课本要求,应该是1:15才对。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并思考:这一题和上节课所接触到的比例尺应用题有何区别?经过点拨,学生茅塞顿开,原来这一题的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学生们热烈地展开了讨论,说得头头是道。最后,同学们讨论第(3)题,不仅解决了问题,弄清了其中的缘由,还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面积÷实际面积一(比例尺)。。

在本课堂中,教师围绕三个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并开展讨论、交流,使学生从中获得了知识、形成了技能、发展了思维,而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抓住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互动

观点一致、众口一词的现象在数学课堂中教学比较多见,但并不是对所有的问题学生的意见都是相同的,特别是在做一些较难的练习时,学生难免会存在不同的见解。此时,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中的不同意见都有机会发表,且在发表后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的《同步探究》上有这样两道题:

(1)小明的前面有5个,后面有4个人,这一队共有多少人?

(2)一队伍共有10人,小明的前面有5人,后面有几人?

通过对第(1)题的阅读和思考,大部分学生起初的意见是这一队一共有9人,但也有一小部分的同学认为是10人。这时,教师并没有很快的公布答案,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正确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同桌的学生模仿题目,先用小棒摆一摆,然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最后让学生上讲台亲自演练站队。这样,大家真正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并且总结出解题方法:5+4+1(小明)=10人。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给出第(2)题的解法:10一5―1(小明)=4。

三、抓住需要合作的时机,促使生生互动

学生的思维定势往往使思维受到局限,如果以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各个方面,打破思维定势,那么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可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统计”时,教师先创设情境:图形王国里的图形宝宝要和我们班的同学见面,多媒体出示各种形状的图形(有方形的、圆形的、三角形的),问学生:每种形状的图形各有多少个?学生说,可以理一理、数一数。多媒体再呈现图形,请小朋友们观察。演示结束后,老师问:刚才一共出来了多少个图形宝宝?对这个问题,细心的同学能够回答。紧接着老师再问:每种形状的图形各出来了几次?这时学生愣住了,有的说:老师,能不能让我们再看一遍。老师说:好啊!于是多媒体又开始演示。当演示结束后,有的学生觉得太快,要求再演示一遍。这时,老师说:你们想一想,有没有办法使统计正确,而不要求演示放慢速度呢?同学们议论开了。一会儿,他们找到了合作的办法,有的四人一组:一人报图形、一人记方形的、一人记圆形的、一人记三角形的;有的二人一组:一人报一人记……显然,这样的合作互动是同学们根据学习过程中的需要自然产生的,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合作探索的学习空间,这样才有利于生生之间情感的沟通,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进发。

比例尺教学设计篇6

营造氛围

教师应重视数学阅读过程,充实数学语言体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和交流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强化数学阅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也是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

在农村小学中,因器材和设备的局限性,可布置充满数学气氛的阅读场所,刺激学生感官。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于各种教学素材来组织数学阅读,吸引学生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其中。比如:可以收集一些图片、视频、故事阅读等,同时配以合适的音乐背景,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之自主地参与到数学阅读中。一般常用的阅读素材包括:数学史、神奇数学故事、生活应用中的数学、课外拓展等方面。提供这些优秀的阅读素材,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阅读材料的选择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适宜性,即所选素材必须是学生能力接受范围内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趣味性,即素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性,要能使学生从中掌握一些有效阅读的科学方法。

激发动力

兴趣是学习、探究的不竭动力。所以一切数学活动首先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诱发其学习兴趣。数学阅读兴趣同样需要教师的激发与引导。与语文阅读材料相比,数学阅读材料缺少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跌宕的情感抒发,容易使学生感到食之无味,产生厌倦之感。所以,诱发学生的兴趣是教师顺利开展数学阅读的重点,只有吸引其注意,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探究,才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

师:你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知道的关于“年月日”的信息吗?

(学生自学,整理)

师:谁能来说一说你知道的关于“年月日”的信息?

生1:一年有12个月。

生2:大年366天,小年365天。

生3:12个月中有大月和小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

生4:一天有24个小时。

……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孩子的好胜心理和求知欲被激发,教师及时捕捉到了学生的这一心理,自然地导入了数学阅读素材,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阅读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从而实现有意义的、有价值的阅读,同时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怎样进行有效阅读。

创设情境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开始阅读前,教师应根据阅读材料,设计一些有趣的、适宜的问题,创设一些问题悬念,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调动其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更加求真、求知的心态去阅读。同时,数学是一门特殊的语言,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生活和基于孩子的储备经验。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应联系生活,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可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能利用身边的材料,想办法推算出云阳县城到重庆市区的距离吗?和你的同桌一起试一试。

(教师全班巡视指导,选择几个小组成果进行展示,重点讲解比例尺方法)

生:参考地图,先直尺测量出地图上云阳县城到重庆市区的距离,再通过地图上比例尺换算出实际距离。

师:这种方法同学们是否可以理解?如果用这种方法的话,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同学们知道吗?

生:比例尺。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那么什么是比例尺?它有什么实际应用呢?

生1:老师,科学课上曾经学过比例尺,它就是表示地图上的长度与实际长度的比例的。

生2:比例尺还可以用线段形式表示,但不知道它表示的数学意义。

师:同学们的回答很精彩,现在咱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学习今天的新内容――比例尺,请打开课本……

教师创设这种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能够促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并力求通过仔细研读阅读材料来解决疑惑,从而更深刻、全面地理解比例尺的真实意义。教学实践证明,那些能够有效掌握数学阅读技能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自信,他们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也比其他学生稍高一筹。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说明阅读对人的心智发展、情感态度的养成、综合素养的提高有着独特的促进作用。

比例尺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中职学生 图形尺寸标注 工程制图能力

工程制图与识图能力是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然而在学习《水利工程制图》和《CAD绘图》课程之后,中专学生要绘制一张完整的工程图,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提升中职学生制图与识图能力,教学应从基础知识入手,特别注重比例与标注样式的选定,经过训练后,中职学生制图能力明显提高。

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首先让学生熟悉工程情况,对工程建筑物的功能进行了解,然后讲解图样,进行图样绘制。现以涵管进水口工程图(见图1)为例,说明绘图比例与尺寸标注样式等基础性知识的教学过程。

一、绘图比例

受手工绘图的影响,绘制“涵管进水口纵剖面图”时,很多学生会根据图中所标比例(1:100),每一个尺寸均除以100后绘制出长度,增加了制图的工作量。在用CAD绘图时,不需对图中尺寸进行比例换算,只需根据图中所标尺寸按1:1比例绘图,将图形全部绘制完后,再按比例整体缩小100倍,放入图框。如果整张图只有这一个图形,也可以不缩小图形而将图框放大100倍。

同样,“A-A剖面”、“B-B剖面”图也先按1:1的比例绘制,再缩小50倍后,放入图框。

二、尺寸标注样式设置

图形绘制好后,接下来需标注图形尺寸,在进行图形尺寸标注时,常常出现好不容易标好的尺寸,出图时却因标注太小,看不清楚,如图2;或因标注太大,影响图形美观,如图3。

这时,很难通过修改标注样式统一调整图中的尺寸标注,因此,在进行尺寸标注前需完成以下工作。

1.将图形按比例要求缩放好再进行标注

这一点很重要,如“涵管进水口纵剖面图”按1:1比例绘制好后,标注前一定需缩小100倍(图中比例为1:100),若标注完后再进行缩放,标注的样式很难调整好。

2.在图形标注前先设置好标注样式

CAD图在电脑中,再小的尺寸都可以通过放大看清楚,怎样才能知道打印出来的尺寸标注大小合不合适呢?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进行判断:

选中图中某一尺寸,计算一下它打印出来的长度,在CAD图中将它缩放到该长度。如“涵管进水口纵剖面图”中,我们可以选定进口处底板厚度,底板厚度设计为1m,根据1:100的出图比例,在打印出来的图形中它应该显示为1cm,所以我们在电脑中先将该尺寸缩放到显示为1cm大小。

将选中的尺寸缩放好后对它进行标注,若直接采用电脑默认的ISO-25标注样式进行标注,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标出来的尺寸数字与想标的尺寸数字不一致,如选中的底板厚度本应标注为1000mm,结果标注出的尺寸只有10mm。这是因为该图比例为1:100,缩小100倍后,1000mm的尺寸在图中测量就只有10mm了,要让电脑仍标注为1000mm,需修改标注样式中主单位选项卡的测量单位比例因子,此时可以将该比例因子调为100,如图4。二是所标注的尺寸大小是否满足制图要求,若发现尺寸标注太小(如图2)或太大(如图3),学生最先想到的就是修改标注样式中的文字高度,修改后的效果如图5、图6。

图5为尺寸标注太小时,仅将标注样式中文字高度调大(如图7)以后的效果。这样修改后,标注的文字虽然可以看清楚,但是标注的其他部分(箭头、尺寸界线、文字偏移尺寸线的距离等)仍然太小,整个标注各部分比例是不协调的。同样,图6为尺寸标注太大时,仅将标注样式中文字高度调小后的效果,可见标注的箭头等太大,整个标注各部分比例也是不协调的。

发现尺寸标注太小或太大,应进行修改。正确的做法是修改标注样式中调整选项卡的“使用全局比例”选项,如图8,该数字调大,则标注的各部分尺寸均统一放大,调整该数值,直到标注的大小满足制图要求。再用调整好的标注样式标注“涵管进水口纵剖面图”的其他尺寸。

在进行“A―A、B―B剖面”尺寸标注时,不能采用“涵管进水口纵剖面图”的标注样式,应另外新建一个标注样式。新建的标注样式就以“涵管进水口纵剖面图”的标注样式为基础样式,继续修改调整选项卡中的“使用全局比例”选项,将该选项数字调为50,并将新建的标注样式置换为当前标注样式,就可以对“A―A剖面”等图进行标注了。

总之,学习《水利工程制图》和《CAD绘图》课程之后,结合工程实际,增加CAD综合绘图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工程制图能力。

注:本文为江西省教育厅(赣教职成字【2009】15号)下达重点课题“提升建筑工程中专生技能职业素质的研究”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制图标准.SL73-95.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2]朱兆平.水利工程制图.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比例尺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 工程图学 课程设计 教学实践

1 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课程性质:“工程图学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是学生进行零部件测绘、装配图仪器绘制、计算机绘图的一次综合性训练。

教学目标:学生完成本课程的各个设计环节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解决机械工程问题所需要的工程图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工程图学的基本原理对具体机械模型进行图样表达的能力。(3)训练学生了解工程图学课程现状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初步具有创新的态度和意识。(4)培养学生具有能使用网络工具及信息技术工具,查询并分析解决工程图样中所需的相关研究资料的能力;(5)培养学生能使用CAD现代工程工具对具体零件进行绘制表达的能力。

2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程设计的任务是根据齿轮油泵装配体模型,运用常用的测绘工具,分组测绘出齿轮油泵装配体全部零件的尺寸并绘制零件草图,分析理解各个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齿轮油泵的工作原理等。要求每组完成测绘零件(除标准件)的零件草图,每人完成1张仪器绘制的齿轮油泵装配图,每人完成1张二维CAD零件图(主动齿轮轴或从动齿轮轴),每人完成1份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3 零件测绘及其零件草图的绘制步骤

零件测绘是根据已有零件画出零件图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绘制零件草图、测量出零件的尺寸和确定技术要求、然后绘制零件图。零件测绘工作在工程图学测绘室进行(测绘工具的使用见参考教材)。由于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需要先徒手绘制零件草图,草图整理后,再根据草图画出零件图。主要步骤如下:

3.1 分析零件,确定表达方案

首先对该零件进行详细分析,了解被测零件名称、用途、零件的材料及制造方法等,用形体分析法分析零件结构,并了解零件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特点。

根据零件的形体特征、工作位置或加工位置确定主视图,再按零件的内外结构特点选用必要的其他视图,各视图的表达方法都应有一定的目的。视图表达方案要求:正确、完整、清晰和简练。

3.2 绘制零件草图

草图必须具有正规图所包含的内部内容。对视图要求:目测尺寸要准,视图正确,表达完整,尺寸齐全,图纸清晰,字体工整,图面整洁,技术标合理,有图框和标题栏等。

(1)画出各视图的中心线、定位线,注意视图间留出标注尺寸空间,并留出标题栏的位置。(2)根据确定的表达方案,详细画出零件的外部及内部的结构形状。(3)选择尺寸基准,画尺寸界线、尺寸线及箭头。经过仔细校核后,将全部轮廓线描深。(4)逐一测量尺寸,填写尺寸数字。对于标准结构,如螺纹、倒角、倒圆、退刀槽、中心孔等,测量后应查表取标准值。确定并填写各项技术要求,填写标题栏。

3.3 由零件草图绘制零件工作图

画零件工作图之前,应对零件草图进行复检,检查零件的表达是否完整,尺寸有无遗漏、重复,相关尺寸是否恰当、合理等,从而对草图进行修改、调整和补充,然后选择适当的比例和图幅,按草图所注尺寸完成零件工作图的绘制。

4 绘制装配图

(1)了解齿轮油泵的工作原理、装配关系,进行视图表达方案的确定。

(2)确定比例及图幅。

根据所确定的表达方案,选取合适比例,在可能情况下,尽量选取1:1的比例。按视图配置和尺寸安排各视图的位置,要注意留出编注零件序号、标注尺寸、绘制明细栏和注写技术要求的位置。

(3)画底稿。

从画图顺序区分有以下两种方法:P从部件的核心零件开始,“由内向外”,按装配关系逐层扩展画出各零件,最后画壳体、箱体等支撑、包容零件。Q先将起支撑、包容作用的壳体、箱体零件画出,再按装配关系逐层向内画出各零件,此种方法称为 “由外向内”。具体作图步骤如下:a.布置视图位置。确定各视图的装配干线和主体零件的安装基准面在图面上的位置,首先画出这些中心线和端面线。b.画主要零件泵体的轮廓线,二个视图要联系起来画。注意不要急于将该零件的内部轮廓全部画出,而只需确定装入其内部的零件的安装基准线,因为被安装在内部的零件遮盖的那部分是不必画出的,如主视图的齿轮组遮盖了泵体内型腔交线和出油口。c.根据齿轮轴和泵体的相对位置,画出齿轮轴、传动齿轮轴的视图。d.画出其他零件。

(4)编序号、填写明细栏等,检查加深图线。

完成各视图的底稿后,仔细校核检查有无错漏,擦除废线;画剖面线、标注尺寸和编绘零件序号,清洁图面后再加深图线,编写技术要求和填写明细栏、标题栏,完成装配图的全部内容。

5 计算机绘制零件图

一般运用AutoCAD软件绘制工程图的步骤如下:(1)开机进入AutoCAD,从文件(F)/新建(N)下拉菜单给图形文件起个名;(2)设置绘图环境,如绘图界限、尺寸精度等;(3)设置图层、线型、线宽、颜色等;(4)使用绘图命令或精确定位点的方法在屏幕上绘图;(5)使用编辑命令修改图形;(6)图形填充及标注尺寸,填写文本;(7)完成整个图形后,从文件(F)/保存(S)选项进行存盘,然后退出AutoCAD。

6 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及答辩

课程设计说明书大致包含以下内容:(1)目录;(2)设计任务书;(3)分组测绘说明(包括分组分工情况、测绘步骤、零件草图绘制等);(4)装配图主要绘制步骤说明;(5)计算机绘制零件图主要步骤;(6)设计小结;(7)参考资料。

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最后环节。答辩前,应将装订好的设计说明书、叠好的图纸一起装入袋内,准备进行答辩。要求设计者系统回顾和复习课程设计过程的相关知识内容。通过准备达到进一步把问题弄懂、弄通,扩大设计中获得的收获,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7 教学实践效果

通过“工程图学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学生零部件测绘、装配图仪器绘制、计算机绘图的能力明显增强,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而且全面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文档撰写能力和思辨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宋鸣,吴卓,魏兴春,郑敏.项目式教学在工程图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4(1).

[2] 吴红兵,张学昌,贾志欣.《工程图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现代企业教育,2012(10).

上一篇:生活需要挫折范文 下一篇: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