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师的名言范文

时间:2023-09-29 02:40:36

关于老师的名言

关于老师的名言篇1

1、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疾学在于尊师。

2、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

3、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4、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5、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

6、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7、老师是我们的在生父母!爹娘生养我们老师教育了我们!

8、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落红本非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2、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13、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采,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斑斓的新世界……

14、身为世范,为人师表。

1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关于老师的名言篇2

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4、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教师的春风,日日沐我心。

6、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7、亲爱的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了多少征帆。

8、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9、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10、片言之赐,皆我师也。

11、园丁,崇高的称号,祝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12、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1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14、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15、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16、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17、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18、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19、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20、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2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22、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

23、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

2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5、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26、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7、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28、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29、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30、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热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

3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32、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33、老师,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之光,永远闪烁着您亲手点燃的火花。

34、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关于老师的名言篇3

关键词:思想品质 小学德育 人生观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和引导学生,使他们改变已形成的思想观念呢?我认为教师的言传身教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能够让他们形成不健康的精神品质,完全是他们在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中造成的,所以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要想改变学生身上存在的毛病,也必须用言传身教来实现。因为少年儿童天性中的一个最大的的特点,就是极善于模仿和接受。只要教育者 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之下,一定会让他们改变到已明确的方向上来,从而实现我们的德育目标。

言传身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言传,就是用老师准确,温馨的的语言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信息,来教育学生。二是身教,就是用老师的自身的规范。道德行为来感化学生。

当一名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往往生气进而是披头盖脑的批评。这样非但不能改不了学生的错误行为,而且往往会使学生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从而疏远老师,我就曾经有这样的经历。

十年前,有一名学生在我讲课时他不注意听讲,在下面搞小动作,我几次用眼神示意,可她不但不接受,还向我做鬼脸。我当时就火冒三丈,把他拎出教室,严厉的教训他一顿,这孩子当时是服了,可过后他不但没有改,而且比以前更加放肆了。这个学生反常的表现,让我意识到了自己教育方法的失误,于是,我又找来这名学生,然后如平常的态度心平气和的和他仔细交流,指示了他的错误行为将会造成的后果,最后提出我希望她原谅老师的错误,如他交朋友通过这次交流。这名学生再也没有犯同样的错误,并且成了忘年之交的朋友,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老师的言传不能是简单粗暴地批评,而更不能高高在上的空洞说教,而要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心平气和的用心诚恳的态度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同时要推心置腹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把心里话讲出来,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与义。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心诚意地改正错误。

言传绝不仅仅是对学生批评教育,它还包括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在某种程度上说,表扬和鼓励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大,因为少年儿童的心里承受能力都比较差,即使是成年人也都愿意听表扬和鼓励的话,而对批评较反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何不抓住孩子们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教育呢?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品质较差的学生,老师往往只看到他们的不足之处,很少注意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当地进行表扬和鼓励,往往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我曾教过这样一位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平时比较散漫,老师和同学都对他另眼相看,可是我看到他有一付热心肠,谁求到他,他都会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别人,于是,我就把他树为班级乐于助人标兵,后来,这名学生不但改正散漫的毛病,学习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最后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中学,现在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当起了老板。

言传,还包括用历史和现实中的优秀人物的行为品质去感染学生,老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讲述英雄人物的事迹,使学生以这些人物为榜样,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英雄的优秀品质,从而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追求高尚人的人生目标。

老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言行品质,对学生有着就定性的影响力。特别是小学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更为重要,这是由少年儿童的特点决定的。因此,若想教育好学生,老师必须首先注重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常言道,正人先正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老师在说话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文明,符合道德规范。不但不讲脏话,还要做到得体温和,决不能恶语伤人,丢人冷嘲热讽,此外还要做到是非分明,有正确的立场,不要模棱两可,让人啄磨不透,而当学生的语言不符合道德规范时,老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和更正,久而久之,一定会使学生养成文明的语言习惯。

其次,老师在平时为人处事时,一定要时时处处以同学和集体利益为主,不能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要在获得自己利益的时候,要想一想是否会给别人造成伤害,如果会伤害到他人,一定不能要这样的利益,这样,学生经过长期的观察和体验,不但会尊敬你,爱戴你,还会学习你的为人处事之道,进而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再者,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老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不能只动口,不动手。要求学生关心他人,你就一定要关心每一个学生。我们要求学生善待他人,你就一定要善待他人。我们要求学生孝敬父母,你就一定要孝敬你的父母和公婆。这样学生才会自觉地照着你的榜样去做,如果老师自己不能用高尚的道德品质标准来要求自己,行为不检点,那么你的学生就很难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因为少年儿童的道行品质还很模糊,他们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无论他们的老师高尚与否,在他们的心目中,都是崇尚的,他们会不自觉地向老师学习,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老师的身教会胜过言传。

如果老师都能够用正确的语言来传授学生,用高尚的行为教育学生,那么,我们理想的德育目标就一定会达到。

参考文献

关于老师的名言篇4

一、五花八门的中学校园教师绰号

汕头某中学共有2000多名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该中学的学生也与其他学校一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给老师起绰号的文化现象。大致有以下几类。

1.姓名演绎类

有很多中学教师的绰号与自己的姓名有关。这是由于学生在给老师起绰号时主要根据其名字的谐音,即利用语言中字与字、词与词音同、音近的现象,表达出语言运用者意欲传递的信息[3],或选择姓名中的某个字进行联想扩展,从而选择了一个较为通俗的词语代替,时间一长,就成了该教师的绰号。如姓“袁”的老师就成了“猿猴”;有位老师叫“胡锋”,有的学生就叫他“蜜蜂”,或者干脆叫他“bee”。有个学生还编了顺口溜“葫芦蜂,蜂葫芦,葫芦里面小蜜蜂,看到大头蜂,叮了一口红通通。”有一女老师叫“崔尚金”,学生想到了不知哪部韩剧中的人物“崔尚宫”,因而得号“娘娘”。

2.个性特征类

教师的外貌特征、姿势、语言、声调、行为习惯、工作、生活作风都会受到学生的注意,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就会从中选出最具典型意义、为其他学生所能接受的特征作为教师的绰号。所以一般情况下,教师的绰号是学生根据某一最能代表该教师的典型特征起的。有根据所教学科起的,如:“地理卢”(地理老师姓卢)、“数学林”(数学老师姓林)等等;有根据教师外貌特征起的,如:“苏联猪”(体型胖且矮)、“86”(身高1.86米)、“狼眼”(白眼珠多、黑眼珠少)、“大公鸡”(经常大声叫)等等;有根据教师习惯性语言起的,如:“这个这个”、“研究”等等;有根据教师工作作风起的,如“冰山老妖”(教龄长,不拘言笑且对学生要求严格)、“孙大炮”(喜欢吹牛)等等;有根据其生活习惯起的,如:“夜猫儿”(喜欢熬夜)、“油条”(喜欢吃油条)等等。

3.灵感顿悟类

灵感顿悟是一种带有突破性的创造性思维认识活动[4]。中学生的思维跳跃性强,创意大胆新奇,往往能够采用出乎意料和超乎正常语法规则的方法,自由组合,另类搭配,创造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绰号,它往往带有较大的偶然性和突发性。这种类型的绰号在中学校园中比较少见,它很难与某位老师的个人特征联系上。例如课间同学们在一起说笑玩耍,当说到某位老师时,个别学生灵感突然爆发,将交谈的内容与某位老师联系起来,在得到在场学生的认可时,一个毫不相干的绰号便莫名其妙地落到了某位老师的头上。

4.潮汕方言类

语言在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性特点,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5]。方言则是语言的地方变体。潮汕方言是指流行于粤东一带的闽方言,旧时称潮州话或潮州方言,也称为汕头话或汕头方言[6]。汕头该中学的学生全部来自潮汕地区,学生在给老师起绰号时也不乏有许多以潮汕方言所起的绰号。如“虾虾”(动作举止缓慢柔弱)、“侯秋”(大胡子)、“姿娘型”(身体单薄或女性化严重的男老师)、“眯目”(小眼睛)、“鲤姑”(身胖眼大的女人)、“白仁”(过于老实)、“尖嘴”(长相不雅,嘴有点凸)、“老咸”(为人吝啬)、“臭嘴”(经常批评学生)等等。

二、中学校园教师绰号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中学生受不同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给老师起绰号的原因也不尽相同,这是由中学生的生长、发展的心理和环境特点等因素决定的。细究中学校园教师绰号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不到位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明确规定“同学之间团结互助,正常交往,真诚相待,不叫侮辱性绰号,不欺侮同学,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7]。但其中并没有涉及学生不给老师起绰号的相关规定,再加上学校教育过多地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相对较少,各个中学的管理层对这一问题大多是以漠视态度对待,包括班主任在内的管理人员,也很少有采取措施和行动来正确处理教师绰号文化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思想意识的发展。

2.家庭管教的不当

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重要的模范,对中学生性格和行为的塑造起了关键性作用。但由于有些中学生家庭教育不当,出现放任型、专制型、溺爱型的管教方式,过于关心身体健康而未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塑造,以及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养成中学生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从而导致中学校园教师绰号文化现象的泛滥。

3.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

当今社会变化迅速,人生观和价值观多样化,使中学生产生疑惑和焦虑,并引发了各种情感障碍行为。由于中学生的鉴别和筛选能力不强,影视和网络等传播媒体的负面文化的影响也被中学生大量接纳和吸收,扭曲了他们的道德观,混淆了他们的价值判断,并模仿其中,做出伤害别人的行为。这种情感特征便流露在他们给老师起的绰号中。

4.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

中学生的情感发展稳定性、成熟度仍较低,易感性高而承受力弱,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很少从别人的角度考虑,甚至对是非、美丑观念辨别不清,为人处世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上的缺失。学生们给教师起绰号,特别是起一些带有贬义的绰号,嘲笑、挖苦、捉弄教师的行为,正是他们天真幼稚、单纯、不成熟的表现。他们只是一味地为了好奇、取乐,根本考虑不到由此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体会不到起绰号给老师带来的痛苦及不良情绪。

三、中学校园教师绰号文化现象应对的措施

中学校园教师绰号文化现象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势,已成为中学校园里的“牛皮癣”。中学校园教师绰号文化现象既是一个中学生行为规范的管理层面问题,也是一个关系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培养问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

1.家长应加强孩子的道德修养,培养文明用语的习惯

给老师取绰号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学生的教养、心理素质、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是中学生不文明行为的标志之一,也反映出家庭教育的缺失。勒文森指出:“对人的尊敬只有通过采用以示尊敬的语言形式来表达。”[8]而恶意绰号、低俗绰号则折射出当今一些中学生的道德水平低下、文明素养不足等问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感,提高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导孩子理解他的感情,体谅他人的困难,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处境和利益,与老师友好相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在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家长必须先从自己做起,无时不刻给他们做出榜样,从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指出:“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同孩子谈话,或教导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我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么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意义。”[9]所以,家长应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做出良好的榜样。中学生受社会时尚潮流的影响很大,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他们往往将使用流行语作为衡量自己紧跟时代步伐的水平和增添语言活力的方式。但新生事物中也不乏未经筛选的糟粕,因此,家长应帮助孩子鉴别文明用词、剔除脏污语言,并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不文明言行,及时给予批评纠正,使他们逐步养成语言的文明意识和习惯,这是消除中学生给老师起恶意、低俗绰号的关键一步。

2.教师应正确对待绰号现象,把握机会教育学生

学生给教师起绰号,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心理需求的饥渴,反映出他们迫切要求与教师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愿望。绰号代表了教师给予学生印象最深刻的一面,代表了教师最典型的特征。它是映射师生关系的现状,蕴涵许多教育与心理活动信息的学生心理作品,透射出我们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因此,教师绰号文化现象是一种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的教育资源。正确、理智、冷静、积极的态度不仅符合宽厚仁慈、豁达大度的教师形象,而且体现出教师高超的教育智慧。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把自己担当的教育责任和祖国的美好前景联系起来,要以高尚的情操和师德去影响和塑造中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用自己健康向上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引导、善待中学生,对中学生保持同情、友善、信任和尊重。发现学生给教师起不文明的绰号后,教师可以专门抽出时间与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教师要以轻松、宽容、和蔼的态度在班上对绰号进行仔细分析,公开而坦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工作中的失误,使学生认识到:即使是教师,都有发展不完备、不成熟的地方,大家都需要改正自己的缺点。同时,教师也应该坦率地告诉学生教师对自己绰号的心理感受,帮助学生分析绰号给教师带来的种种影响,特别是那些贬义的绰号给教师带来的各种消极的影响,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人格与尊严,学会人际沟通,不能逞一时之乐,不经意间做出伤害老师感情的事,否则后果会十分严重。

3.学校应加强监管力度,提倡语言文明

学生给老师起绰号或喊绰号经常发生的场所依次是教室、操场和走廊等地,时间多集中于课间休息,学校应该加强对这些常发场合的监督,如注意课间中学生的活动,设立专职的课间活动监察员等,避免出现监管盲区。要制定并严格执行教室行为守则,学校的管理层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给老师起绰号这一文化现象,要对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不文明言行,及时给予批评纠正,使他们逐步养成语言的文明意识和习惯。同时,学校可以通过主题活动周、板报、校报、家长会、专题演出等形式,宣传文明用语的规定,促进安全、文明校园气氛的形成,优化学校软环境。一般认为,受过多年教育的人应比同龄人有更高的道德水平。但中学生给老师起绰号的调查结果表明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净化中学生言语,注重对中学生言语艺术的培养十分必要。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应忽视中学生的言语培养,一个出口成“脏”的学生,很难说他有较高素质。

参考文献

[1] 季羡林,等.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2] 赵翼.陔馀丛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3] 力量.乳名、学名与语言及传统文化.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2).

[4] 张浩.直觉、灵感或顿悟与创造性思维.重庆社会科学,2010(5).

[5] 何小薇.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2).

[6] 林伦伦,吴勤生.潮汕文化大观.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7] 甘霖,主编.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8] 高慧芬.称呼形式与社交距离.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关于老师的名言篇5

[关键词]双语教学;国际化;专业学科知识;语言能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124

1研究目的

教育部〔2001〕4号颁发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在高新技术领域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所需专业中提高外语教学比重;2002年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提出双语课应采用外文教材,并鼓励用外语授课;自 2007 年起,教育部为推动我国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质量,每年在全国评选出 100 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并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鼓励聘请国外专家和留学回国人员来高校教授双语课程,提高大学生专业英语的交流和科研水平,以提高我国的双语教学质量,推动双语教学的建设。可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化人才是今后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一大方向。

然而,自我国推进双语教学以来浮现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如双语教师英语口语较弱,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缺乏适当的双语教材,学生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如果在课堂上过多地处理语言问题,不仅会严重影响专业知识的教学效果,也会拖慢教学进度,无法完成大纲规定的任务。对此,本文将以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为例,分析该学院现阶段双语教学中专业知识与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更好地处理学科与英语之间的关系,确保双语教学达到既定目标,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2双语教学的定义和目的

21双语教学的定义

双语的概念最初是由Bilingual Education而来,例如加拿大早期实施的“浸入式”双语教育模式。但是Bilingual Education并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一种带有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教育制度,因而,一些学者更愿意把我国的双语教学称作Bilingual Teaching。更多的人认为,双语教学和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较为接近。Coyle把CLIL定义为是用第二语言进行专业和语言教学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有两个,一个是专业知识,一个是第二语言,它并不是仅注重单一的目标,是一种把专业知识和语言创新性地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Coyle etal,2010,pp16-17)。

22双语教学两个目标之间的关系

2015年,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举行的双语教学师资培训会上,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教授提到,经济学科的双语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继续教育(国内考研以及出国留学)以及毕业后参加工作,第二语言的学习可以促进专业知识的积累,建议可以通过阅读翻译专业相关的文献报刊来提高专业分析能力和英语能力。张志远教授(2011)认为,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都是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双语教学会自然而然地带动英语能力的提高,但是专业知识要优先于语言目标,使用英语授课是为了学生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同时,Coyle(2010,P17)等人也指出,CLIL是“Content-driven”,与语言教学方法不同,也就是说虽然两个目标是相互交叉的,专业知识仍占主导地位。

现在,对双语教学的定义基本趋于一致,即用第二语言(国内通常指英语)进行的专业学科知识教学,也普遍认同在双语教学中专业知识和第二语言能力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对此,有人认为,双语教学中应该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双语思维(谢婧怡,2013),也有人认为第二语言的比例应该随着双语教学的推进而不断加大甚至是全英文(方帆,2011)。关于专业知识的获取和英语能力的提高,是应该两者兼顾还是优先考虑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这个矛盾,导致了英语在实际双语教学中使用的频率及传递的信息内容不尽相同。

3研究对象与方法

国际工商学院作为云南财经大学的双语教学试点学院,自2000年开始承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设有国际会计、国际商务、国际金融、项目管理、国际商务英语、金融服务、理财学等专业,具有一定的双语教学经验。除了毕业于国内知名院校的博士外,还有一大批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背景的老师共同承担双语教学。

本次调查采取了网络问卷和访谈两种方法。针对英语在国际工商学院双语课堂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学生对英语在双语教学中的态度,问卷包含15个选择题和1个简答题。问卷通过发送网络链接给大三、大四及已毕业的学生在电脑和手机上完成。共收回301份有效问卷,其中毕业生占167%,大四学生占8833%,大三学生占10%;通过了CET4的有200人,通过CET6的有65人,IELTS在55分及以下的45人,IELTS在6~65分的20人,IELTS在7分以上的3人,另有以上都没通过的68人(百分比见图1)。问卷收回后,针对双语教学的问题、双语教师使用英语的情况和原因对本学院六名双语教师进行了访谈。六名教师中包括了四名具有国际知名大学硕士学位的教师(其中两名正在读博),以及两名毕业于国内优秀学府的博士(其中一名参加过一次短期的国外进修)。

4研究结果与分析

总体上来说,学生对于本学院的双语教学是持肯定态度的:大部分学生(733%)认为双语教学对他们是有帮助的。大部分(5667%)双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英语的比例约为50%,少部分使用英语超过50%(20%)或是基本不说英语(2333%);老师授课所用PPT全英语和中英夹杂的情况约占一半(533%和467%),这与学生自己的期望值是比较接近的,即绝大部分学生(7333%)希望老师上课使用英语的比例也是约一半。从授课老师使用中英文的情况来看,老师说中文的内容大部分是重点、难点讲解和案例(7167%和5167%),而983%的学生也非常希望老师可以用中文解释教学过程当中的重点难点。最后,针对双语课的首要目标是专业还是语言,参与访谈的老师和绝大多数(957%)学生都认为应该把专业知识放在第一位。

由此看来,国际工商学院老师的授课是符合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心理预期值的,但是,调查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第一,学生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自身英语水平的影响。把只通过了CET4、雅思分数在55分以下,以及什么英语考试都没有通过的学生(A组)和通过了CET6、雅思在6分以上的学生(B组)分别筛选出来会发现,英语较好的学生(B组)做出了更积极的反映。从学生对双语课程评价(图2)上看,A组认为双语课没帮助的比例明显比B组高,而认为很有帮助的比例比B组低。英语水平不同的两组学生对课堂教学接受度(图3)及原版教材理解度(图4)上的两极分化更加明显。

英语程度好的学生对老师的授课和英文原版教材基本能接受,而英语较弱的同学对授课和教材接受程度都比较差。并且,大部分学生也认为双语教学最大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图5)。

第二,部分老师的英语水平和教学方法需要改进。据学生反映(图6),老师上课说英语的部分大多是读PPT和教材上的内容(6667%),这个问题在访谈中个别老师坦诚说,原因是自己英语不太好,但双语课对英语授课的比例有要求。也有老师的解释是,PPT和教材上的一些内容是重点内容,老师会先用英语说一遍,然后再用中文进行详细解释,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但是,同时采用两种语言表达同一内容学生会选择他们比较容易能够听懂的中文而不是不太熟练的英语,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无法在双语课上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另外,85%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是决定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图7)。

最后,从大学英语课到专业双语课过渡太快。除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4667%)认为问题是英语课到双语课过渡太快(图5),难度跨度太大。比起CET来说,雅思考试更能体现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英语的内容更加学术。把通过CET四六级和雅思的学生分开来看,通过雅思的学生对教材完全可以理解的比例较大,基本不能理解的比例较低,对授课内容能完全理解的比例也较高,不到一半或基本不能听懂的比例较低(图8)。

5对双语教学的启示

51教学方法方面的启示

如果想要让学生明白双语教学的优势所在,提高双语教学的满意度,必须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首先,双语课老师必须中英文分离授课,区分中文讲授的内容和英语传递的信息,不要英文之后马上用中文翻译;同时,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技巧地混合使用中文和英文,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双语思维。另外,老师要多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创造使用英语的语言环境,多设置需要用英语完成的任务,鼓励学生多用英语,多说英语,让学生能听说读写都得到锻炼,全面强化学生英语水平。

52课程设置方面的启示

国际工商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大多是为了提高学生英语能力方面而设置,没有涉及学生后期将要学习的专业知识,而双语课中,英语不再是学习的对象,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老师的专业知识,还有出现很多专业术语和长难句的英语。双语课老师更擅长教授专业知识而非语言技能,并且使用的原版教材并不包含语言能力方面的内容。并且如果老师上课要兼顾学生的英语,那么教学计划规定的章节就无法完成。

对于大学英语到双语教学过渡太快的问题,可以开设专业英语或学术英语等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大学英语过渡到双语教学。专业英语可以解决学生缺乏专业词汇量的问题,把英语的学习放到专业学科背景中,加强学生运用英语在专业领域中交流,阅读学科相关英语文献的能力,可以更加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双语思维、双语能力。

53师资方面的启示

可以适当降低双语教师学位和职称门槛,强化双语教师培养。在问卷的开放式问题中,学生最喜欢的双语课老师大都是在国外取得学位的海归,认为这部分老师专业知识扎实,英语表达准确,对他们的学科和英语都非常有帮助。在国外接受过专业系统教育的老师往往比只接受过短期国外进修的老师授课效果更好,因此,在急缺双语教师的地区,可以适当降低双语教师学位和职称门槛,选择真正胜任的老师。对于正在承担双语课的老师,学校应该长期坚持安排国外进修机会,让双语老师能更好地接收国际上的新信息,新动向,进而把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6结论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双语人才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英语在双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载体,也是学习新知识的工具。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的研究调查反映出现阶段我国的双语教学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达成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英语水平不足,老师授课方式需改进,课程设置也亟待完善,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英语在我国双语课程中的地位,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推进英语和专业知识的有效结合,最终能够真正达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Coyle,DHood,PMarsh,D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2]方帆从双语教育的迷思看双语教学的课堂实践[EB/OL].(2015-09-27)http://wwwtesolcn/yan_jiu/2011_yan_jiu/sy_jiaoxue_ktsjhtml

[3]谢婧怡“混合语”是双语教学未来的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6-24

关于老师的名言篇6

[论文摘要] 大学课堂不仅是以符号为中介进行交流互动的场所,也是教师展现权力,进行文化控制和秩序控制的空间。从社会性权力运作来审视教学,通过对被当作“理所当然”的日常课堂生活的重新审视,洞穿其中的不合理乃至荒谬的强权关系,为达成对话、协商和彼此理解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支撑点。

大学课堂不仅是以符号为中介进行交流互动的场所,也是教师展现权力,进行课堂控制的空间。教师的控制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基础,这一基础植根于社会控制制度的影响,及由此而形成的教师的教育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课堂控制是教学工作的关键部分,控制乃是教师课堂行为的社会学本质。

一、文化控制

教师掌握着课堂教学的话语权,往往通过在教室里强制执行他的观点来控制交往过程。尽管法定课程具有社会权威性,但其功能实现的首要前提是转化为“师定课程”。教师通过备课,对法定文化进行重构和再解释,传递给学生的其实是“师定课程”。课堂是每一个主体选择性地行使多层的“制度性话语”,实践“个人话语”的场所。只有师定课程才是课堂中实际运作的课程。

问:您在教学过程中是怎么处理教材的?

教师:教材我只把它作为一个纲,在备课的时候,要参考许多书,还要上网,收集一些相关信息。讲课时穿去,有时候还会说明自己的观点,这可以让学生视野开阔一点。学生往往对这些东西更感兴趣。教材就是一个总参考,有些内容一带而过或省略掉。

每个教师都不可能完全按照指定的教材内容传递知识,在讲课过程中,他们一方面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情感。有的内容自己体验深点,知识背景多点,讲起来也很有激情,讲得也比较透彻;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嫌。如果只是一味地按教材上的讲,有照本宣科之嫌,既使把内容讲深讲透,学生也会认为这老师没多高的水平,这样的课学生不爱听。而且讲课与学期末的评课有很高的相关,学生不爱听的课在评课时肯定不会给任课教师高分,这是铁打的事实。教师既要投生所好,又要体现自己的风格,只好对课程内容进行加工与重构。不同教师任教班级的学生实际上在学习着不同的“法定”内容,法定课程内容能否进入且在多大程度上进入课堂,取决于教师的课程重构,即“师定课程”,只有师定课程才是课堂中实际运作的课程。

师定课程内容与法定课程内容在学生眼中均具有“法定性质”。在大学里,学生并不完全是由于对教师“敬重”和“崇拜”而对老师讲的内容全盘接受,但退一步说,老师讲课的重点往往也是考试的重点,不讲的或一带而过的内容则很少在考试题目中体现,所以老师讲的同教材内容同样具有“法”的性质。无论是从教师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来看,还是从教师的知识水平抑或个性差异来看,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都不能完全“忠实地”传递作为法定知识的课程内容,而是多少会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减与加工。

课程传递主要是以语言符号为中介进行的,这是师生互动的主要载体。在课堂中最一般的对话单位是“教师主导的提问与提示”,“学生的应答”,“教师的评价”,可以用完结的封闭单位——“IRE”结构来表达。这种连续的循环是课堂对话的极其显著的特征。在课堂对话中,懂得的人(教师)向不懂的人(学生)询问,对其应答,询问者表示感谢,同时判定正确与否。而且,决定这种链接中所构成的对话方向、选择对话者并决定发言顺序的,多数情况下是单向主导这种对话的教师。课堂对话之所以以IRE的结构构成,是由于教育关系是基于权力与权威人为地加以组织的。在大学讨论课的教学中,表现IRE结构的情形比较少。传递高等学问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一直是讲授法,特别是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压力,高校的教学资源、设备较为紧张,“讲课仍然继续占有统治地位——它为教授们提供了补充和解释教科书的机会……”在大学课堂上,教师也不假思索地模仿着大多数人的教学方式,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单调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大学成为一个没有批判性,没有灵气,没有创造性的堡垒。大学本是知识创新的发源地,思想碰撞的运动场,才情抒发的灵感园,然而它又是一个最保守的地方,充斥着厌学逃课的学生,自我陶醉的教师,以及枯燥乏味的课堂。

有的老师说,学生来上课,主要是听老师讲,而不是看书,记笔记。在教师看来,课堂教学不容质疑等同于讲课,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教师沿袭传统的原因是跟其他更深刻的因素紧紧纠缠在一起的,如学时有限,教学任务太多,班级太大,我们的学生太老实(上课只愿听,不愿发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课堂中内容是第一位的,方法是第二位的等,这些都是应用讲授法的原因。显然这当中已经触及了教育体制的问题。正是从体制传统到学校教学计划,再到课堂、教师,这样一种从上到下的千丝万缕的循环联系,构成了大学课堂保守性的强大后盾。

对课堂行为的统计处理得出:一般本科课堂讲授和板书可称得上是高频行为。在所做的50次随堂观察中,讲授、板书等行为占整节课的80%还多,其余的行为所占时间比较少,可称为低频行为。美国教学研究专家弗兰德斯曾在大量课堂观察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三分之二律”,即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用于讲话,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教师讲话,教师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向学生讲话而不是与学生对话,也就是说,教师实际上是学生在课堂上唯一的交往对象与信息来源。教师的课堂讲话大部分是对学生讲话,主要属于“直接教学”中的讲授,而属于“间接教学”的教师讲话中,最多的则是提问。这种现象表明,现今的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基本上是“讲授+粉笔”的现状,大学的课堂教学过于沉闷,课堂行为过于单一。这样,大学课堂上就只有教师的声音,而没有学生的声音,课堂上传递的只有知识,而少有情意和心灵的交流。

大学课堂上,教师一般多选择与学生群体进行交流与互动,与个别学生的交流大多是点名回答问题,并且在文理科课堂上,各种互动行为又有一定的差异。由于学科性质不同,文科课堂上,教师在课前常提问一些记忆性的问题,以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识记程度,并且女教师提问的次数要多于男教师;在理科课堂上,更注重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对记忆性问题发问的次数明显少于文科课堂,往往是通过对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提问来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无意识地问一些“是吧”、“对吗”、“明白吗”等无关性问题,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虚假性的交往。这种情况在理科课堂上明显地多于文科,有时是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听课情况而问的,多数情况下是教师思维的过渡。但不论是哪种问题,教师对群体发问多于对学生个体的发问,学生此时也感到自己对教师行为的反应是群体反应的一部分。这种互动通常发生于组织教学、课堂讲授、课堂提问、课堂评价等过程之中。

学生个体指向教师的言语交往行为主要有:回答、提问、异议等。大学课堂教学中,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来回答问题,所以教师主要根据课堂控制的需要决定让谁“回答”问题,它们对教学内容并不起什么作用。“提问”、“异议”等行为在本研究的课堂观察所记录到的言语行为中为数较少,这可以说是我国大学课堂教学师生言语交往中学生基本上处于受动地位的一种真实反映。

二、秩序控制

班级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化场所,每个班级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微型社会,有其独特的地位、角色、亚文化价值标准,甚至仪式或礼节。课堂中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和控制的。教师首先通过备课预先安排,在课堂中又通过各种言语和非言语技巧进行控制。本文试图对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控制的具体课堂行为策略进行归纳与总结,认为教师所采用的课堂控制策略有:点名、表扬与批评、惩罚等,但以隐性控制为主。

1、点名

大学课堂上,教师对课堂秩序的维持显得乏力。“点名”是常用的技术,在学生当中盛行这样一句绕口令:“教授一般不点名,副教授可能点名,讲师一般点名。”更有甚者,有的老师课前课后都点名,只为了避免课前点名之后学生的逃课。笔者在随机观察的课堂上,就看到了这样一出:教师提问问题后,说:“看今天来的人也不太多,正好抽几个名字,张×(环顾四周,见学生张×没来),好,没来,点住了。”遂在考勤册上做记录。

点名一般有两个作用,一是出勤考核,二是令学生回答问题,加上平时成绩的砝码,以此来维持课堂的出勤率和学生的“积极性”。点名是大学教师课堂控制的有效手段,教师掌握着学生的“分数”,这是教师在课堂上行使权力的保障,如果教师的教学仅靠点名来维持的话,这样的教学便可想而知,学生怎么会感兴趣呢?课堂上为数不少的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或看别的书,或窃窃私语,或玩手机,或吃东西,或梦游周公等行为比比皆是,形成“隐性逃课”的现象①。但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课堂中的“隐性逃课”现象,大多数老师不会给学生难堪,“只要你不捣乱,无所谓”。以点名来维持学生出勤率,万一课堂上的学生都跑光了,自己多没面子啊!

2、批评与表扬

大学课堂上采用直接的批评往往比较少,教师看到有的同学搞小动作或其他行为时,多数情况下是用眼神制止或者通过声音的变化引起学生的注意,偶尔也用一些直接的批评。“我不喜欢板着脸讲课,但不要以为这个老师好说话,好欺侮!”“我上课有时脾气不太好,你们都会了?如果你们有更重要的事情,可以去办,我不强求,大学生都这样,不需要老师强求。”

似乎会了所讲内容或有重要的事情,学生就可以不来上课。这是老师的话中之意。但老师又以点名或提问等方式查考勤。这二者不是相矛盾吗?其实老师这样说也并不代表他就想让学生不来上课,而是表达自己对学生行为的强烈不满。用“我不喜欢”来表达“我”的习惯和喜好,“我”要求“你”就得听,“你”的行为不能影响“我”的工作,这是“我”的权利也是“你”的义务。教师往往是运用教师地位所拥有的权利进行课堂控制,要求学生服从。

在大学课堂上明显的一个特征是教师人称关系的再变化。中小学教师用“老师”来代替“我”,第一人称的消失使得课堂语言在这个领域中派生出特有的权力关系。在大学课堂上,第一人称的回归也没有使这种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会依内化了的权力进行课堂控制。

在大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直接批评一般不指向学生个人,而是指向学生群体。大学老师的批评不像中小学老师那样板着脸说教,而是慢条斯理的,这样一来不会引起学生的群体对抗,二来会使多数学生反观自己的言行:老师是不是说我呢?老师不高兴了与我有关吗?我曾经有过这样的行为吗?而且老师往往是在课堂纪律特别不好时才会发作,一般在程度比较小、不影响讲课的情况下,老师们也懒得发脾气。这样既影响自己讲课的心情也给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何苦呢?

直接的批评有时候并不能起到它预期的作用,如果运用不好,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抗情绪,甚至会强化学生的不良行为或引起对抗行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常用调侃式的批评,产生直接批评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能够得以正常地进行。

一次教师A讲课时,呛了一下,咳嗽不止,喝了口水润喉,又呛了一下,学生笑。老师摆手说,“不是SARS,已经过去了,当课堂纪律不好时,这是我本能的反应”。

“无意”地把自己对课堂秩序不满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一种“温和”批评的作用并不亚于对学生严厉的训斥。这样的形式学生更容易接受,还不会引起对抗情绪。总的来看,大学课堂上教师比较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在学生回答完全正确的情况下,说句“很好,请坐!”似乎已经很大方了。教师无论是对学生的表扬还是批评,往往是针对群体进行的,对于个体学生的表扬要大于批评的比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控制主要采取普遍主义的原则,即教师以社会代表者的身份,按照特定的社会要求,对全体学生施以相同的控制,这种控制既是学生社会化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教师权威实现的现实基础。

3、惩罚

在具体的控制过程中,教师的控制事实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即在普遍主义的基础上,的确存在着社会控制的特殊性。教师对于学生的控制力度、控制的性质,以及控制所表现的情感等方面都会因学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时候会对自己认为情节严重的行为给予惩罚。

从课堂观察来看,大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惩罚不多。一般来说,多数学生答不上问题,会很主动地坐下。但仍会有部分同学在教师没有示意的情况下,不好意思坐,只是在确信教师的注意力不在他身上时,才会偷偷地坐下。这些同学一来是为了表示对教师的尊重,二来可能觉得自己答不上教师问的问题,有些不好意思坐吧。

教师普遍认为提问的问题是学生应该能答上来的,而学生以简单的“不会”作为答复或站在那儿无动于衷,会使老师很不高兴,甚至很恼火,但还不好发作,这时候只能通过不理学生(罚站)以表示自己内心的不快。

如果说罚站是教师所运用的对学生的隐性惩罚的话,那么罚发言则是教师根据学生上课一般不愿发言的特点而自创的一种惩罚方式。

教师布置作业:课后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课题(题目已提前给出),查资料并讨论。下节课是讨论课,小组推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补充说:请转告这节课没来的同学,下节课他必定发言。

师生共同把“罚发言”作为对学生惩罚的一个手段。发言原本是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一个舞台与机会,但多数学生不愿主动发言,教师正好利用这个弱点作为课堂控制的一个手段。上课不点名并不代表教师不知道谁没来,同学应怀着内疚的心理主动将功补过,切记此次教训并引以为诫,以后不可无故不到。

在伦理精神的文化传统下,教师和学生组成了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重权威的价值观念和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表现在教学观念和师生关系上,就是崇尚教师的绝对权威。师生互动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被掩盖了的不平等关系和话语权加以解蔽:教学决不仅仅是技术性的知识授受活动,更是社会控制与权力运作的过程。从社会性权力运作来审视教学,使研究者能够获得一种批判反思的精神,从而使自己对教学问题复杂性的认识始终都处于比较清醒的状态,并使自己的研究对现实有更深的解释力。对于作为实践者的教师,批判反思更是具有解放的意义,通过对被当作“理所当然”的日常课堂生活的重新审视,从而洞穿其中的不合理乃至荒谬的强权关系,看清不合理的规训关系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为达成对话、协商和彼此理解的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支撑点。

注释

关于老师的名言篇7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名著阅读 活动化 教学策略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各种便携式网络终端的广泛使用,阅读名著已经逐渐淡出现代人的生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落实语文新课程的目标,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已经成为时展和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名著作为我国文学领域的经典作品,集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是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材料。组织学生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由于网络带给人们生活习惯的巨大冲击,因此很多初中学生通常都是通过网络阅读一些简短的文字,甚至把课余时间用来娱乐游戏,对于名著阅读没有兴趣,更加意识不到名著阅读的益处,自然对于众多文学经典作品不会问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最关键的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名著阅读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繁星》一课时,老师就通过对作者巴金的简介,向学生渗透有关名著阅读的好处。老师说:“巴金作为我国著名作家,在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写出了很多名篇佳作,收录在《巴金选集》中的作品很多都是他的代表作。非常著名的有《激流三部曲》的《家》、《春》、《秋》等。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殿堂上闪亮的明珠,不论是作品的思想主题,还是语言构思方面都非常优秀,建议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读一读。”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名著的印象,老师还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作品中的经典语句,让学生朗读体会,感受语言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想要了解更多名著作品的信息,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由此说明,学生作为名著阅读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能真正体现名著阅读的价值。所以,老师通过正面引导、有效激励、树立榜样等各种方式,让学生认识阅读名著的好处,产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动机,强化名著阅读活动的效果。

二、加强过程指导,训练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很多老师认识到名著阅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在组织学生开展名著阅读活动中,部分老师认为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这种课外阅读活动,老师仅是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影响名著阅读效果。老师需要加强名著阅读活动的组织,注重阅读过程的指导和监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在组织学生阅读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时,老师没有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阅读,而是每天固定抽出中午上课前的半小时,固定地让学生阅读其中一部分。先让学生略读名著,大概了解故事内容,整体感知文本。然后,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重点语句,进行小组讨论,利用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名著内容、表达的思想情感等。接下来,让学生对于名著中印象深刻的语句进行摘抄,完成语言文学知识的积累。在完成了整本名著的阅读之后,再对其中故事的背景、人物的关系进行梳理。通过老师对于名著阅读活动的及时指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取得了理想的阅读效果。

由此看来,老师作为名著阅读活动的组织者,需要发挥好自身的指导作用,对学生的名著阅读情况及时了解,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让名著阅读活动真正有效、有序开展。

三、创新活动形式,增强学生阅读名著的体验

一直以来,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但是,课外阅读活动的形式非常单一,缺乏有效组织,甚至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组织初中生进行名著阅读活动时,老师还需要对于阅读活动形式进行创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配合,丰富学生名著阅读的独特体验。

例如,老师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名著阅读活动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开展了“读名著,讲故事”的比赛活动。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名著,每天记录阅读的数量和内容,写下自己的阅读名著的收获,让家长或者学生之间进行监督。然后,让学生选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名著片段,通过与同学配合的方式,经过加工处理,进行精彩演绎,选出学生和老师一起作为评委,制定评分标准,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评定,利用学生不服输的心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动机,提高了学生参与名著阅读活动的积极性,也使学生阅读中形成了真实体验。

由此发现,多种多样的名著阅读活动是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可行措施。老师通过不断创新,变换阅读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真正感受到阅读的快乐,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综上所述,名著阅读活动是训练学生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老师需要立足初中语文阅读的具体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新阅读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名著阅读,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名著世界,让学生在经典文学作品中获得语言知识,提高阅读兴趣,体验阅读的美好,享受阅读的乐趣,实现文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冬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整合策略的探讨[J].课外语文,2013(12).

[2]唐文静.试析关于初中语文名著有效阅读[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03).

关于老师的名言篇8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年,是我们学校发展的关键之年,而发展的关键取决于我们这个学期能否在中高考中取得佳绩,能否在全区统考中拿到第一名。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本学期教学工作会,目的就是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能够献言献策,群策群力,为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而共商大计。虽然上学期我们部分年级在参加全区抽考中,成绩还不错,但是,我们关起门说,我们和有些兄弟学校相比,我们没有多少优势,我们的确还不够强大。从上学期三六年级、七九年级抽考的综合数据,不难发现我们各学部、各年级、各学科以及同学科之间发展还极不均衡,我们的优势不优,劣势比较明显,甚至有些优势学科已开始萎靡,这些因素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第一项:请教学处黄主任对上学期全区抽考年级、科目综合数据进行分析。

同志们,面对黄主任刚才的分析,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目前在教学上所肩负的重任和压力。学校现在已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提出了本期的奋斗目标。要实现学校的总体目标,就需要各年级的老师紧密团结在年级组长的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挥集体的智慧,发扬合作拼搏的精神,才能不辱使命,完成重任。

第二项:各年级组负责人作表态发言。

老师们,高中部在何xx副书记的带领下,近几年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2015年高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今年学校给高中部的定位是,高一高二年级要及早安排好学生的培优,责任到人,大力推行艺术教育,今年高考力保普通高中二本上线率全市第一,争取扩大本科上线人数。下面有请高中部负责人何xx作表态发言。

去年我校中考取得了重点上线全区第一的骄人成绩,今年,学校给九年级下达的任务是,必须力保全区第一。面对巨大的压力,让我们听听九年级负责人黄xx主任是怎么打算的,请黄xx主任作表态发言。

黄xx老师来我校已经六年了,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总是脚踏实地、默默无闻、身先士卒,勇于担当,赢得了家长老师学生良好的口碑。本学期,八年级能否在全区统考中一举夺魁,想必黄xx老师和他带领的八年级全体老师已经胸有成竹了吧,下面有请八年级负责人黄xx老师作表态发言。

去年的九年级在刘xx老师的带领下,为学校争得了中考全区第一的荣誉,上学期他所负责的七年级又在全区抽考中夺得了年级综合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可以称得上我校的"双冠王".我有理由相信,今年全区统考七年级不会把第一的桂冠让给别人,下面请七年级领导刘xx老师发言。

小学部在朱伯顺主任的领导下,近几年方方面面工作都有很大的起色,但在全区抽考统考中,却遇到了艰难的挑战和困惑,虽然,上学期三六年级抽考部分学科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距离学校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期,学校给小学部定的目标是,各年级各学科要想方设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在期末全区统考中各科成绩要超过大于或等于我校学生人数的学校,争取综合排名要进入全区前三名;要完成这个目标,需要小学部全体老师要发扬"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决心和斗志,下面请朱伯顺主任谈谈他的想法和做法。

老师们,听了以上各个年级组负责人的发言,我们仿佛看到了xx公学美好的明天。我们有这样信心满满的领导,我们有这样永不服输的教师,我们xx公学没有理由不成为全区一流的学校。

第三项:教师代表发言。

在我校,有这样一位教师,她所带的学科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在全区抽考中,连续三次名列全区第一,她本人在同科目的三个人当中,每次都是第一中的第一,可谓是全区"三连冠"、区校"双冠王".她就是九年级英语教师高晓玲,下面请高晓玲老师发言。

xx老师第一次来我校任七年级三四班数学时,成绩在同科目三位教师中一直遥遥领先,上学期,她返校后,又担任七年级数学,在全区抽考中,七年级数学三项指标均取得了全区第一的好成绩,而她个人综合排名位列全区第5,下面请xx老师发言。

第四项:由我谈谈学校本期教学工作的整体目标和要求。

第五项:有请陈校长作总结讲话。

各位老师,今天的会,既是工作安排会,也是教学动员会,让我们以此次教学工作会为契机,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团结拼搏,永不言弃,朝着我们的既定目标奋勇前进,为我们本学期全面丰收全力一搏。

上一篇:江南逢李龟年古诗范文 下一篇:中国古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