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作品范文

时间:2023-11-01 07:14:31

迟子建作品

迟子建作品篇1

[关键词] 延迟策略 不确定性 供应链

一、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呼唤着延迟策略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科技的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多样化的需求,挑剔的顾客,使得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越来越大。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当今许多企业失败的主要因素,让企业家们为之头痛不已。

在需求多变的世界,如果能以顾客订单为分离点,在顾客订单分离点(CODP)下游以需求信息为起点作拉式运作,在CODP上游作供应推式运作,则可以使供应与需求相匹配,从而降低不确定性风险。这正是延迟策略的思想。因此,延迟策略作为管理不确定性风险的一种有效方式正日益得到青睐。

延迟策略( postponement strategy ) 由 Alderson于1950年首次提出,他从营销管理的角度,阐述了延迟可以作为对付顾客需求不确定性的一种策略,认为在不过多地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延迟策略能够丰富产品的品种,满足顾客需求。随后Bucklin于1965年阐述了延迟策略在配送渠道中的重要作用,他把延迟看作是渠道成员转移商品库存风险给他人的一种工具。在之后较长的时期内,延迟策略没有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延迟策略重新又被人们所重视。如今,延迟的范围从营销扩展到物流、制造、采购、分销领域。Van Hoek定义延迟为:延迟是一个组织概念,指推迟供应链上的客户化活动至顾客订单到达之时。延迟策略的机理是,在活动延迟的过程中会得到更多信息,从而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确定性风险。

二、延迟策略的分类

按照CODP在供应链中的位置来分类,延迟可以分为产品开发延迟、采购延迟、生产延迟、物流延迟。产品开发延迟和采购延迟可以用来对付高度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生产延迟和物流延迟用来对付低度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另一方面,产品开发延迟和生产延迟适用于模块化程度高的产品,而采购延迟和物流延迟适用于模块化程度低的产品。模块化意味着以更小的子单元来建构复杂的产品,这些子单元之间是独立的,拼接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产品。

1.产品开发延迟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产品开发延迟关注得很少。其实伴随着产品开发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产品开发延迟大有用武之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日趋严峻。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由于顾客需求和新技术的快速变化,信息过时的步伐很快,产品规格难以最终定型。在许多行业,新产品尽可能快地导入市场已经成为取得竞争优势的的关键。

为了实行产品开发延迟,企业首先需要预料变化将出现的区域,并且为这些变化预留足够的空间。企业应该在产品规格保持稳定的区域预先定型,同时,在产品开发流程的一些区域,决策可以延迟至更多信息到来之时。例如,丰田公司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首先预料不确定性的程度,相应地给他的供应商们(设计者)提供一定的约束程度,在此范围内设计可以避免将来的变化。丰田公司延迟汽车关键部位的决策到最后一刻,以确保供应商们同时开发广阔的设计空间。同时,在每个阶段,他们持续收集关于环境、市场、技术方面的信息,扩展可行的设计空间。最后,丰田公司在各种方案中经过仔细挑选,考虑各种均衡和约束,汇集成一种方案。产品开发延迟策略的实行使得丰田公司可以更快、更廉价地设计更好的汽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实行产品开发延迟,也需要建构设计任务,产品开发过程分割成各个子任务(例如概念设计和设计开发)。根据模块化的思想,子任务之间的依赖程度应尽量减少,以促进延迟策略的实行。随着子任务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降低,企业可以隔离并延迟那些对不确定性环境敏感的子任务,而预先完成对环境稳定的子任务。并行工程的运用促进了产品开发延迟策略的成功。

2.采购延迟

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元件和原材料的采购是其中重要一环。面对高度的不确定性,企业难以预测产品的总需求。在此种情况下,过早的采购元件和原材料可能导致资产快速陈旧过时。如果原材料的采购延迟至生产时点,则可以让库存最小化。我们知道,原材料的价值远低于最终产品,采购延迟使得储存的是原材料而非产成品,库存总成本因而大大降低。采购延迟的好处还来自以下两方面:(1)原材料的贮藏寿命通常长于产成品,因为原材料不易于贬值;(2)原材料的贬值成本通常低于产成品,因为原材料有更广的用途。

采购延迟尤其适用于那些昂贵而易碎的原材料和元件。例如,核反应堆的构件通常实行采购延迟,因为这些关键元件非常昂贵,库存这些元件很不经济。戴尔电脑成功的实行采购延迟,不但节省了电脑产成品的库存成本和贬值成本,而且使得元件的成本更低,因为元件价格下降很快,采购延迟减少了元件贬值的成本。

为了实行采购延迟,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密切合作至关重要。当今,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密切合作的B2B电子市场正在快速建立。除了共享即时信息外,这些在线市场还可以通过集合广泛的供应者和购买者而提供高效运作。在这种情况下,更利于采购延迟的实施。

3.生产延迟

生产延迟可以分为制造延迟、组装延迟、包装延迟、贴标延迟,模块化程度高的产品采用生产延迟更有利。当今,顾客需求越来越异质化,定制产品越来越多。由于全球不同市场有不同的语言、技术规范、当地文化、政府管制,任何产品都可能有多个产品衍生物,这会导致每种产品存在需求不确定性。当产品种类增加时,使得基于预测生产成为不可能。一些企业比如惠普、摩托罗拉、贝纳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生产延迟。由于元件层次预测的准确性高于产成品层次,依靠预先生产通用半成品并使之在生产流程中尽可能长地维持通用状态,生产延迟降低了持有产成品库存的风险。在生产延迟中,制造、组装、包装、贴标签这些延迟种类都是企业预先制造产品至一种中间状态,并延迟最终的建构至顾客订单到来之时。当最终被延迟的建构活动比较简单时,生产延迟能够更成功地实行。

生产延迟的一个关键决策是选择延迟点。实行生产延迟会导致制造商的部分生产活动由下游的配送商、零售商甚至终端顾客来承担,这极大地减少了制造商的库存持有成本。例如,顾客可以在零售店由零售商现场组装电脑,顾客也可以在家里用提供的自助设备来组装电脑。

许多国际企业把通用基本产品大批运到配送中心,在配送中心再按照需求进行最后建构,从中可节省大量库存成本。例如,宝丽莱就通过包装延迟每年在促销包装方面节省了500万美元。宝丽莱先把胶卷(通用基本产品)大批运到当地的配送中心,当需求得到确定后,再在配送中心按照当地语言、具体促销要求进行最后包装。

4.物流延迟

物流延迟包括时间延迟与地点延迟。通过避免产品不恰当的时间与空间效用,物流延迟正如准时制交付一般减少了多余库存,提高了顾客响应。如果没有物流延迟的话,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会需要大量产品储存在许多地点。对于高价值产品而言,星罗棋布的库存点是很不经济的,通过物流延迟,可以将产品从工厂直运至顾客,从而可以节省大量库存。

随着电子商务日渐成为现代潮流的今天,它的小批量、高频率运输特点使得企业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物流延迟。在近年,许多网络公司的倒闭说明了一个道理:尽管越来越多的公司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但技术不再是核心竞争因素;到最后,即时信息流会进一步提高物流的重要性。1999年美国圣诞销售季节的教训就印证了这个道理,当时许多在线订货由于物流跟不上而未能及时在圣诞节送达。对电子商务企业而言,物流跟不上信息流现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正因如此,在线系统和离线系统之间的紧密关系才显得尤其重要。对于一些企业而言,网络和实体结合的模式可以基于现有的配送和仓储系统,实体可提供多渠道的环境,当顾客寻求不同的渠道以最好地满足需求时,现有的仓储配送系统正好可以服务于此。物流延迟实行的过程中,较多地运用了直运、跨库发运、协同配送等方法;另外,电子商务中先进的信息与通讯技术也促进了物流延迟的运用。两方面结合可以节省运输时间,提高顾客响应程度。

在许多情况下,尽管可以通过直运而避免工厂与仓库之间的运输,但物流延迟将导致运输成本显著增加。这是因为产品不是大批量运输,而是小批量、高频率配送。所以只有当产品库存成本比运输成本更敏感时,物流延迟才更恰当。高附加值产品正是这类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库存成本高而运输成本相对较低,手机、电脑等产品如果库存过多,产品贬值的成本是惊人的,物流延迟的直运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库存成本。

三、结语

在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得到将来准确的信息通常是困难的,延迟策略实际上是对外界不确定性的一种响应。通过延迟,更多企业活动现在可以基于真实的市场需求,降低了不确定性风险。可以预见,在当今多变的经营环境下,延迟策略将会得到广泛的运用。

参考文献:

[1]Alderson W.Marketing efficiency and the principle of postponement [J ].Cost and profit outlook , 1950 ,9:15-18.

迟子建作品篇2

【关键词】迟子建小说;童年视角;社会;自然

[ 中图分类号 ]I210.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5838-(2009)12-0080-03

叙述视角指的是特定叙述文本读取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它是作者和文本的心灵结合点,也可以被视为小说语言的透视镜或文字的过滤网。[1]童年视角侧重于叙事中感觉过程的心理特征,在特定的叙事文本中凸显更多的是它的叙事学功能。迟子建的很多小说都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来打量世界、描述人物或讲述事件,这也就形成了她的小说所独有的叙述风格。

《北极村童话》讲述了七岁女孩迎灯的故事: “我”被家人带到一个偏僻的北国边陲山村,母亲离去后,“我”开始了在姥姥家的日子。但童年的世界并非世外桃源,“我”从怀孕的小姨为即将出生的孩子的操心中体会着生活的乐趣;从姥姥露着骨头的身躯和松弛粗糙的皮肤上感到了生命的离去……,那个已同“我”成为忘年交的苏联老奶奶的故去,更是让“我”了解了人生的苦闷,“我”觉得一下子长大了好几岁――童年记忆不仅在情感上缠绕着迟子建,而且还成为她创作的灵感之源。

有位评论家曾经说过:“我是把作家的一切描写都看作他的自我描写的,因为他总是根据自己的体验来虚构他的世界。”以此来对照迟子建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她后来的小说或多或少都有着《北极村童话》的影子,尽管她后来的作品意蕴要复杂深厚的多,主题也是变化的,但拨开文本的表层叙述,“童话”中所昭示的至真至纯的境界依然是迟子建迷恋不已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北极村童话》是一系列小说的生长点,正是由此开始,纯净成了迟子建小说叙述的底色。那种对未来的朦胧憧憬和向往,渗透在她的小说意蕴中,而那种对成人世界的怀疑和对约定俗成生活的质疑和反叛,便成了她一贯的追求和对世界的独特认识。

迟子建在她的小说中记录的大都是乡村琐碎的事情,虽说不乏愚昧以及无奈、痛苦、屈辱,但其中熠熠生光的是纯朴至善的美好情怀。它们都为一种粗犷朴素的民风民俗所笼罩,还原为简单的人际关系,体现着一种本色的生存状态。

在迟子建的小说世界中,对北国雪野各色风物的出色描摹是最具魅力的部分。无论是皑皑白雪下无垠的原野和森林、冰封的漠河和小镇上的木刻楞房屋,还是化冻时的冰排和林中跳动着的松鼠;无论是神奇的渔汛;江边橘黄色的篝火,还是活动于其中的北方汉子江边渔妇,以及一匹有灵性的马;一群会流泪的鱼,都能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旷达绚烂与生机。

为什么在迟子建的内心深处,大自然会占据这么重要的地位?为什么在她的小说中自然之美会焕发出如此的光彩?一个主要原因是:童年的记忆在她心目中留下了永远抹不掉的印痕。迟子建自己说:“现在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童年经历中的自然画面与生活场景。”故乡和童年留下的深刻鲜活的记忆,已经成为她文学创作的底色和灵感进发的触媒,作家在小说《原始风景》中的一段话,可以作为印证:“我十分恐惧那些我熟悉的景色,那些森林、原野、河流、野花、松鼠、小鸟,会有一天远远脱离我的记忆,而真的成为我身后的背景,成为死灭的图案,成为没有声音的语言。那时或许我连哭声也不会有了,一切会在静无声息的死亡中隐遁迹,那么,我的声音将奇异地苍老和寒冷。”

迟子建笔下的自然美,是由儿童视角去观察和发现的,童心的纯与真、善与美,使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显得更为纯真、清新、奇异,更具有自由活泼的生命力和绚丽美妙的幻想色彩。翻开迟子建的小说集,可以发现在一部分小说中都有一位睁着好奇的眼睛注视着周围世界的小女孩,如《麦穗》中的西西,《原始风景》、《白雪的墓园》中的“我”,《北国一片苍茫》中的“她”,她们所感受到的周围的世界,正是作家迟子建用一颗童心摹写出的童年的记忆,是以心灵勾画出的她所熟悉的、钟情的、具有生活底蕴与人间温情的北国生活。在她的小说中,“‘北极村’是一个童话般的意象,迟子建沉溺于其中,不停地从各个角度描摹着她的生命和思想的胚盘”[2]。北国大自然的美,通过儿童眼睛被强化、放大了,自然之美进人作家创造的艺术世界时,由于童心的过滤作用,也就比客观的大自然更美丽、更新奇,也更具有人情味。迟子建在小说《原始风景》中,曾这样描绘主人公幻想中的月光之夜:

“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哪种月光比我故乡的月光更令人销魂。那是怎样的月光呀,美得令人伤心,宁静得使人忧郁。它们喜欢选择夏日的森林或者冬天的冰面来分娩它们的美丽,在上帝赐予人间的四季场景中,月光疯狂,庞大的黑夜被这绝色佳人给诱惑得失去了黑暗的本色,黑暗在它明亮热烈的胴体前被烧炙得漏洞百出,月光就这样透过漏洞,丝丝缕缕地垂落人间。”

阅读这样的段落,我们惊叹作者对月光的描写是多么的奇异和美丽,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能清晰地看到童心的欢快与跳跃,而这一切源于作者对故乡、对大自然的热爱,源于她能始终保持一颗纯洁明净的童心。无论是《北国一片苍茫》中潇洒飘扬能歌善舞的雪花,还是《沉睡的大固其固》中“宛若升腾在大地的一团火焰”的云霞,“像个玩累的孩子,一屁股沉坐到山下”的太阳,自然界中的一切,全都体现出儿童所特有的生机、好奇、天真和幻想,因而也就显得特别美妙新奇,使人过目不忘。在迟子建的笔下,大自然既具有大自然本身的客观美,又具有作家个性的美,而正是这种个性的美,使作品中对自然的描绘具有了特殊的韵味。

迟子建小说作品中所描写的自然景物,常常体现出儿童所特有的观察感觉和思维特点。儿童观察事物一般从形状入手,思维则更多倾向于形象思维,直观具体色彩鲜艳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眼中的物体,也往往在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迥异于成人。迟子建抓住了儿童观察事物的这一特点,她笔下的自然景物描绘,处处体现出这种观察与思维的特点,使作品充溢着童心与童趣。在中篇小说《白银那》中,有这样一段写河中冰排的文字:

“冰排在阳光下银光闪闪,晶莹剔透,有的墩墩实实的像熊,有的张牙舞爪的像狮子,还有的灵巧隽秀像兔子,当然,大多数的冰块都像方方正正的金子,孩子们便想象这盒子里装着许多神秘东西,若是将它开启也许会蹦出花仙子、孙悟空、青蛙、海豹等什么的……。”

在作者笔下,大自然的生机活力、变幻多姿与孩子们的活泼好奇、充满幻想共同构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画图,能使读者对北国的冰雪世界留下深刻印象并产生无尽的遐想。儿童特有的情趣与想象力,在这样的描绘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因为有了幻想的翅膀在飞翔,所以迟子建笔下的大自然之美才显得如此博大神奇,充满着生机与灵性,她的小说才具有了一种不同常人的特殊的境界,才使读者沉浸于其中流连忘返,如同漫游于空灵奇异的童话世界,在感受人生悲哀、残缺、忧伤的同时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和灵魂的净化。总之,迟子建笔下的大自然,既是北国冰雪世界中真实的自然,又是经作家心灵折射后的“艺术自然”,既是自然美的客观再现,又是作家感情美和童心美的主观表现,既体现了作家对世界对自然敏感细腻的洞察,同时又展示了她聪慧、善良富于幻想的天性。

童年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仅此一次,也正因为如此,儿童的天真和率直才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追忆的。“一个成人不可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成人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固有的性格不是以其纯真性又活跃在儿童的天性中吗?为什么历史上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呢”[3]。马克思的这段经典论述阐明了希神话的“永久魅力”,在他看来,希腊神话之所以希腊艺术的“土壤”和“仓库”,希腊艺术之所以为一个“高不可及的范本”,正是因为它们不仅现了儿童的“天真”,而且能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以一个儿童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视角“天真地再现人类的儿童时代。”我们不可能再返回儿童时代,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艺术实现“返老还童”的梦想。丰子恺曾说,儿童“用明慧的心眼,比人们所见的完全得多,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最能明确,最能完全的见到。”丰子恺本人的许多画作也都以儿童感知视角来表现,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纯真的童趣。对于叙事作品而言,我们几乎可以这样说,基于儿童视角之下的叙述应该是找回纯真的一种努力。

迟子建小说独特的童年叙述视角把她的读者们带入了一个清新、质朴和纯真的审美时空,在那里人们可以尽情地回味童年的天真、烂漫,享受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享受人和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对读者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阅读体验,是审美期待视野的改变和刷新,同时,也是-次心灵尘垢的涤荡。

总之,童年视角在叙事时有着特殊作用,因为“回忆”是在过去的“童年世界”与现在的“成人世界”之间的出和入,是流逝了的生命与现实存在的生命的互荣与互生。迟子建那些浸润着童年回忆的作品,是在离开家乡,定居城市后完成的,城市混沌的烟云、狭窄流俗的街道、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使她渴望灵魂的返乡。而提纯了的童年人生作为道德境界,对人类是永久的诱惑。因而,迟子建向往的是回归抱朴守真的自然世界,回归人类与自然一体的童年时代。她在自己的作品中保存了当下的现实生活中所缺少的事物:自在的生活、朴素的情感、美好的人性等。迟子建的小说给我们提供了难以得见的人间温暖和爱意,那些人性的善良给我们今天日益污浊的工业文明提供了鲜明的参照,以使我们警醒。

【参考文献】

[1] 方守金.童年视角与情调模式[A].2001.

[2] 张志忠.九十年代的文学地图[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迟子建作品篇3

摘 要:本文认为迟子建的文学作品具有民间立场。以《亲亲土豆》为例,本文分析了小说中的民间生命意识、民间生存状态及民间风土人情。迟子建的人生经历促使她站在民间的立场书写,成为民间的代言人。

关键词:民间立场迟子建生命意识

作者简介:

赵西芝,女,(1984-)硕士研究生,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国现当代文学。

梁辉,男,硕士研究生,长沙理工大学,古代文学专业。

迟子建是当代文坛著名的女作家,写了很多描写底层生活的小说。目前评论界从各种角度对她的小说进行评论,如底层写作、苦难意识、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等。但是从民间立场对其作品进行的论述还不多,本文主要以《亲亲土豆》为例分析迟子建的民间立场。她出生在北方的漠河小镇,从小跟随姥姥生活在偏僻的农村。所以农村的文化氛围让她生成了强烈的民间意识,影响了她以后的文学创作。她的创作突出了对底层社会的关怀,表现的是原始的民间生活状态,显示了她坚实的民间立场和民间情怀。

1994年陈思和先生用“民间”的视角来研究抗战以来的中国文学时,不仅把以往被忽略的一个文学史空间发掘出来,而且为文学研究和批评注入了新活力。韩东认为:民间立场就是支持独立精神和自由创造的品质。民间是陈思和先生说的三大文化空间之一,有自己独特的存在形式和特征。陈思和先生认为:“民间是与国家相对的一个概念,民间文化形态是指在国家权力中心控制范围的边缘区域形成的文化空间。”,“它的活动背景往往是国家权力不能完全控制,或者控制力相对薄弱的边缘地带。”①民间是相对于官方而言,远离政治、自由自在的边缘文化形态。本文认为民间立场就是用民间的信仰、道德、人情等视角来看整个世界,即站在民间的立场用民间的眼光书写。本文从民间立场对迟子建的小说进行分析,希望能较准确的解读作品,接近作者。

迟子建的作品大多是中短篇小说,也有很多散文。她的作品主要描写农民远离政治和现代社会污浊的田园牧歌式乡村生活。她的小说忧伤而不绝望,温暖而优美。我们从她的小说中可以发现她对民间文化的热爱,对自然生存方式的留恋和赞美,对原始生命力的钦佩。原始生命强力是维持民间生存的真正力量。虽然民间也有苦难和愚昧,但是人们那善良、隐忍、勤劳、乐观的人生态度驱散了不幸,让民间充满了更多幸福。民间文化空间具有生存意义,也有审美意义。向往美好的生活和追寻健康的人性是人们永远的憧憬和追求。从她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她的作品在不自觉的接近民间,她已经是民间的代言人了。

迟子建的作品在主题、题材、价值观等具有民间的特征。《亲亲土豆》描写的是一对夫妇共同面对死亡时的镇定和乐观。男主人公秦山是一个很爱吃土豆的人,他对土地和土豆有一种特别的爱好。但是他也嗜好吸烟,所以得了肺癌。他们面对死亡的威胁,平静、幸福的生活。我们被他们的豁达、开朗、乐观感动。从民间立场的角度分析这篇小说,本文想透视它的生命和审美价值。

小说虽然不长,但弥漫着一种自由自在的氛围。死亡存在主人公的心中,但是他们还是坦然面对,幸福地过着每一天。小说刚开始就让我们走进了大自然,远离了尘世的浮华。人死了也能闻到土豆的花香,也想传达对亲人的思念。这是民间的纯真亲情,也是民间和谐、自然的生活。他们相信亲人在另一个世界和自己生活在一起。所以他们并不惧怕死亡,而是坦然地面对死亡,幸福地生活。

秦山一家人去田地劳动的情景充满了田园牧歌的美,“他们去土豆地干活时总是并肩走,他们九岁的女儿粉萍跟在身后,一会去采花了,一会又去捉蚂蚱了,一会又用柳条棍去戏弄老实的牛了。”②农民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也让人羡慕。他们无忧无虑,自然地存在着,远离了政治和功利弥漫的尘世。民间的自由状态很自然地从作者的笔下流露,显示了作者的民间文化立场。

礼镇的人们都喜欢土豆,但秦山家的土豆最多。所以土豆刚熟的时候,乡亲们就会去秦山家的土豆地里摸土豆。秦山用信号让摸土豆的人知道他来了,装作不知道。这能显示农民的善良、风趣和乐观。他们没有功利主义的自私,也没有庸俗的打骂、记仇,而是默默的表达对乡亲的宽容。这是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让我们感到轻松和愉快。在搭乡亲的车看病的路上,秦山和乡亲们没有看病的沉重。人们冷静、坦然地面对这个世界,没有大悲大喜。秦山的检查结果出来以后,妻子用“这是他的本命年,本命年总不太好”来安慰自己。他们相信命运,相信命运无法改变。

李爱杰天真、纯朴地相信大城市能治好自己男人的病。来到大城市,她很羡慕这里的一切,总和自己的家乡相比。秦山认为:“如果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他宁愿回家等死,陪媳妇逛逛大城市,买双牛皮靴,再买个开长衩的旗袍。”③这是一个农民的最大愿望,多么简单、朴实。他们的民间文化意识,让他们有了这样平和、健康的心态。面对死亡,他们是这样的坦然,追求着力所能及的幸福。秦山对妻子和孩子充满留恋,但他没有表达太多的个人痛苦,只是默默地承受自己的悲剧。秦山爱土地,也爱土豆和亲人。他想为自己的亲人省钱,让他们过更好的生活。正是因为作者具有了民间立场和民间情怀,她才能细腻地观察、描述这样纯美的民间生活。

小说中除了表现人们乐观的生命意识外,还表现了他们纯朴、善良的民间风土人情。秦山夫妇去哈尔滨看病时,把自己的家和女儿托付给邻居照顾,表现了民间相互信任的文化传统。人们之间互相帮助,没有尔虞我诈的玷污。秦山在医院里担心家里的土豆,老婆安慰他说:村里的人不会让他们家的土豆烂到地里的。这表现了邻居之间的互相帮助,非常自由、和睦的生活着。李爱杰要回家寻找丈夫的时候,从旅行袋里取出自己一条舍不得穿的裤子,送给一个贫苦的女人。她在自己丈夫将要离开人世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李爱杰在丈夫去世的最后时刻,平静地给他做饭、洗衣、铺床。这里的一切都平静、自然的存在、发展着。人们是乐观、镇静、向上、充满爱的善良的劳动人民。

当然这只是对迟子建的一部小说的分析,她的《北极村童话》、《五羊岭的万花筒》、《福翩翩》、《鬼魅丹青》、《向着白夜旅行》等也具有民间立场。由于篇幅有限,就不作更多的分析。总之,迟子建是一个具有民间立场的当代作家,值得深入研究。

注释:

①陈思和:《民间的沉浮》,见《鸡鸣风雨》第26、35页,学林出版社1994版。

迟子建作品篇4

论文摘要:针对近年来对迟子建创作的误读、指责,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新世纪以来乡村叙事创作进行一个总体特点分析,阐释作家创作的内在机理及其所采取的民间立场,从而概括出其创作呈现出的“现实与审美的错位”的特点,为其辨正。

迟子建这个当代文坛耳熟能详的名字,单是她的故乡就如苏童所说具有先声夺人的魅力。出生于中国最北端的大兴安岭的迟子建,从小便在与自然的零距离的相融中体会童年的快乐,这种得天独厚的生命体验对于她成年以后的创作可以说产生着非比寻常的影响。于是我们看到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在乡村广阔大地上的一个辛勤的耕耘者,以“一种均匀的创作节奏,一种稳定的美学追求 ,一种晶莹明亮的文字品格” d坚守着自然、田园、诗意的表达。《北国一片苍茫》、《葫芦街头唱晚》、《荒原》、《逝川》、《亲亲土豆》、《雾月牛栏》、《孕妇和牛》、《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等一批八、九十年代的创作使她成为当代文坛一个独异的存在。直至新世纪的到来她仍然笔耕不辍,并多次获得各种奖项,成为产量较多且质量较高的作家之一。

对于迟子建创作及其特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作品所体现出的作家创作风格特点、蕴含其中的地域文化特点、以及与传统文化、萨满文化及其他诸种形式文化问的传承关系的研究上,还有对作家创作立场的评析……其中似乎有一些基本的共识已经达成:那就是迟子建以其空灵与饱满的美感,融化进丰盈的地域文化特色,为我们呈现一个“生态和谐的爱与美的世界” ,最终抵达到她的彼岸——故乡与自然。面对迟子建新世纪以来的创作,正面的评价多延续以前的观念,没有过多新的发现;相反倒是因为新世纪以来中同社会现实的迅猛发展,乡村社会的剧烈变动,使得批评家、研究者们已经不能满足于迟子建这种依然故我的乡土情感,于是出现诸多指责,批评她“撇开时代风潮以浪漫、朦胧的笔调表现诗意的乡村”,“这种乌托邦式的精神乡土,很大程度属于城市’属于知识阶层,是城市在现代语境下对农村的‘殖民’想象”,以及刻意回避对苦难现实的表现等等。笔者却不苟同这种看法。也许是迟子建一以贯之的美学风格迷惑了众多研究者,让他们在快餐多元的新世纪里无暇细读文本便妄自判断,只要抒情一些、诗意一些、美善一些就统统划归到田园一派,而不深究其中作家内心些微变化所引起的潜藏于文本中的诸多新因素,亦没有进行有效地“症候式“分析,这样得出的结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本文正是通过考察作家在新世纪里人生经历与体验发生的重大变化,结合其新世纪以来创作的诸多文本的细读,一方面是对迟子建误读的一种辨正,同时也是来探讨其在新世纪乡村叙事上的特点。 

新世纪以来的迟子建,在经历人生重创后(失去爱人),首先对于人生有了新的深痛体验,“命运就像一只很沉重的脚,我是一只可怜的蚂蚁。它踩了我一下。”这种艰难的时刻是写作“丰富、滋养、安慰”了她,“面对磨难的时候,她更热爱写作”④。更加热爱并执着于写作的迟子建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巨大的社会现实,即乡土中国的急速巨变,以及应对这种现实的文坛现状,破碎化的乡土世界。在很多作家笔下已经显现出来,那种日常化的、鸡鸣狗叫式的琐碎叙事在文坛泛滥,对此迟子建保有警惕。如何在保持自己~4sl,说纯粹的艺术性与审美性的追求的同时,展现出自己对时代、对现实、对人生的深痛体验,并将 自我的体验与对历史现实的认识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升华为艺术体验,呈现给读者一个较为清晰的美的艺术世界,而非那混沌芜杂的表象现实,从而感染、打动读者,这是作者在创作中积极思考并欲解决的问题。纵观《微风入林》、《酒鬼的鱼鹰》、《雪坝下的新娘》、《芳草在沼泽中》、《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采浆果的人》、《一匹马两个人》、《踏着月光的行板》、《花牛子的春天》等文本,我们看到作家创作上表现出的一种现实与审美的错位,笔者用“悲凄的诗意表达来阐释这种错位。 

我们将这个概括分为两个部分,后半部分“诗意表达”比较容易理解,这是对作家美学风格追求的一种概括。在迟子建获得澳大利亚 “悬念句子文学奖”这个重要奖项时,评委会对她作品的评语就是“具有诗的意蕴”,而她自己也认为这是对她小说艺术性最好的认可。可以说从八十年代创作至今,迟子建一直追求这种诗意表达。前半部分“悲凄的”则更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迟子建创作错位如何产生。这“悲凄”所要表达的正是迟子建创造的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构成的“差”,一种空白,一种意义,这种叙事的空白承接着对话的产生。迟子建在写作中抽空了一些道德伦理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表面化的范畴,使具有社会现实伦理范畴的概念的有效性迅速地丧失,这些意识形态符号被迟子建掩入了叙事的盲区成为话语的盲点,文本上自然形成一种巨大的现实与艺术的错位,使得人们相信迟子建终日迷醉于她的终极乡土中而躲避现实乡土的分裂。但是掩盖不等于消失,通过“悲凄”创造的对话机会,作者将大的悲悯情怀融人人物刻画中、情节叙述中,这是一种沉重悲情的氛围、一种凄凉苦痛的气息、一种充溢于文本、渗透入其叙述背景及字里行间的大悲悯的精神,这样的人类关怀意识,使得她与 20世纪三十年代的沈从文达到了精神上的相通。李锐在 《另一种纪念碑》中曾深切而尖锐地指出:“大概是因为沈先生盎然不绝的诗意吧……许多人把‘美化落后“诗化麻木’的批评放在他的名字上。”“这个世界上可有一个摆满了人头和尸体的‘世外桃源’吗?而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所有那些妓女、船工、士兵和农民们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种深重到叫人透不过气来的底色上描绘出来的。”@这样,迟子建作品所具有的巨大现实力量,蕴藏于作品中的大悲痛便被诗意地传达出来了。痛而悯的精神经过作家诗意的艺术融化,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个饱含温情又现实无比的真挚故事。

迟子建 自己在创作谈中说过:“常有批评家善意地提醒我,对温暖的表达要节制,可在我眼里,对‘恶’和‘残忍’的表达要节制,而对温暖是不需要节制的。因为从某种意义来讲,温暖代表着宗教的精神啊。”迟子建认为是很多人误解了“温暖”,“以为它的背后是简单的‘诗情画意’,其实不然。真正的温暖,是从苍凉和苦难中生成的! 能在浮华的人世间,拾取这一脉温暖,让我觉得生命还是灿烂的”④。

我们可以看到新世纪里的几乎每一部乡村叙事作品都展现了这种错位。在《一匹马两个人》中,作者借用古典白描的笔法传神地写出-x,/孤苦的乡村老年夫妇的至爱真情。老马、老头儿、老太婆,农具、粮食 、离家二十里的田地,构成了他们的全部生活内容。爱做梦的老太婆总喜欢在老马的车睡觉,老头儿总喜欢有老太婆的陪伴去二十里外的田地里干活,生命的一天就在这一来~去中一起度过,这就是他们的幸福生活。然而幸福毕竟是作者与读者的感知,他们平淡苦涩的日子更多充满的是不幸,老马老了,老头儿也老了,老太婆在一次去庄稼的路上,不知不觉中掉下马车死去了;他们唯一的儿子两次入狱,都是因为强奸罪,其犯罪动机是为了父母不再受人欺负。失去妻子的老头儿甚至已经没有体力来埋葬老伴儿了。这样苦难的现实中作家还是不放弃其温情的表达,给作品带来一抹人性人心的亮丽。 

在洪治纲慨叹中国作家 “同样也书写底层,同样也书写苦难,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却很少读到那种温暖的人性,很少读到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宽厚广袤和悲悯,也很少感受到那些人之为人的亲情、荣耀和梦想”时,我们看到迟子建书写底层 、书写苦难时,就透着温暖的人性。《踏着月光的行板》描写一对乡村夫妇,不过他们的生活空间已经转移到了繁华的都市中,他们是打工族中的一员。为了每个月的一次相见而欣喜不已,这几乎成为他们在外乡漂泊的精神和情感寄托,有了这份约定他们在城里受再多的苦、遭受再多的白眼也是值得的。于是在火车的交错中,他们完成了又一次“约定”:不对生活妥协,而是要乐观向上应对生活。作者要为我们呈现这些社会最底层打工者身上可贵的精神价值。 

乡村文化的衰落是作者无可回避的现实。迟子建也关注进城农民,但是同时她没有忘记那些因农民离土而落寞下来、荒凉下来的乡村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孤独的留守乡村的农民们。乡村世界已经渐渐“沙漠化”了,由于太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不仅土地荒芜了、家庭荒芜了、村一级的组织荒芜了、乡村文化荒芜了,最可怕的是人心也荒芜了。在小说《花斗i=子的春天》中作家描写了一个花痴型乡村青年的三次人生坎坷。第一次是由于他生性风流得名“花牛亡子”,父亲无奈之下带他进山伐树,这期间不小,被砸 ,丧失了生殖能力,从此变了一个人;第二次是村里通电给花车亡子带来了再次生活的勇气,开了磨房,勤劳能干的他很快出了名,但不幸的是花牛亡子的左手被电磨锯掉了,父亲伤心过度而死;第三次是花牛亡子全身心投入到帮忙照看邻居家刚出生的孩子身上,他是个没有母亲的孤儿 ,并最后因为这个孩子抓阄而当上了民间意义上的村长,出外打工的青年人都拜托他照看自己家里的媳妇,害怕真正的村长以权谋私,花牛亡子尽职尽责但还是出了事故,一个媳妇怀孕了,花牛亡子被春节回家过年的青年一顿暴打。他不知道自己即将来到的这个春天会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乡村中已经没有什么人真正理解他、关心他了。 

对于每个经历挫折不幸的人来说,人生总要继续前行,花41=子在失去了为男人、为人的基本生活能力后还要迎接以后的每一个春天;蒋百嫂失去身为矿工的丈夫后也要独 自面对黑夜;民间艺人失去他至爱的艺术后仍要为别人作画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酒鬼失去了他的鱼鹰(《酒鬼的鱼鹰》),金井人失去了他们应该收获的庄稼(《采浆果的人》)……底层苦难中挣扎的乡村百姓抵抗不了现实带来的破坏力量 ,它总会在某一个时刻使人们失掉心爱的东西。

正是这些现实无力把握的苦难使得我们当前的作家普遍陷入了“苦难焦虑症”,他们善意的同情使之陷入了误区,误将现实世界与文学世界等同。其实我们清楚地知道文学现实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只有实现这种超越才能真正抵达人文情怀,于是我们就能理解只书写邮票大小故乡的福克纳所说的:“作家的天职在于使人的心灵变得高尚,使他的勇气、荣誉感、希望 、自尊心、同情心、怜悯心和自我牺牲精神……复活起来,帮助他挺立起来。”④唯有如此作家才算称职,而从这一点上来考量,迟子建已经算得上是个称职的作家了,她正是要在乡村中国的苦难现实中寻找那还依然能鼓舞人心的、令人振奋的、永未消失的令人感动的悲凄的诗意。正是这抹亮色让“最苦、最累、最穷”的农民还能继续生活下去,这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显而易见,对迟子建的误读 ,多是因为没有把握到其创作呈现出的这种错位而造成的。很多研究者从审美艺术角度来评判其思想意蕴,单看那景致、那温情、那洋溢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爱,她的创作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如此繁热的今天,似乎有向后看,向后退的嫌疑,有反现代化的倾向。追踪迟子建悲凄而诗意书写的根源,则在于其所坚持的民间立场。这种立场对于乡村叙事来说尤为重要。从不以标榜“乡下人”tq居获得道德优越感的迟子建,却扎扎实实地写下北方乡村农民个体的精神困惑与浸润于黑土地上的淳朴温情 ,对于乡村文化弊端批判的同时,又怀有强烈的悲悯,只有设身处地作为生活于其中的一分子才能感受乡村生活的重量,于是北国走出的迟子建并未因冰雪而使人更加寒冷,反倒因其民间叙述中的温情给人带来暖意。不过,这样的暖意不再是单纯地给予,而是“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 

注 释

苏童:《跋:关于迟子建》,《微风入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第 209页。 

张懿红:《回归自然:迟子建的终极乡土》,《当代文坛》,2007年第6期。 

张谦芬:{90年代以来乡村书写中的城市背影》《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4期。 

陆梅:《迟子建:面对磨难的时候,更热爱写作》,中华文苑网作 家访谈 。 

李锐:《另一种纪念碑》,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第 29、30、31页。 

迟子建 :《锁在深处的蜜》,《北京文学》(精彩 阅读),2008年第 1期。 

洪治刚:《底层写作与苦难焦虑症》,《文艺争鸣》2007年 第 l0期。 

迟子建作品篇5

在当代群星璀璨的女作家当中,迟子建无疑是独特而引人注目的。前不久,她以令人信服的创作成就获得了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这是她第三次获此殊荣,也是目前为止惟一蝉联过三次“鲁迅文学奖”的女作家。而迟子建很淡然地看成似“一阵一阵风吹过脸庞”一样,淡定又从容。从容的她面对一片如潮的赞扬声时,却悄然地回到既充满了幸福与温情,也留下过疼痛和悲伤的地方――故乡塔河。这个从东北走出来的才情女子,并没有被突然失去挚爱亲人的厄运所击垮,这几年,她反而以坚韧与柔弱的性情坚持“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并将写作当成她生命中的最爱,于是,从悲伤中走出来的迟子建写下了像《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等一系列反响强烈、震撼读者的小说佳作。

迟子建,就是这样一位心中充满着爱与温情的女子。这在她2006年、2007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中得到明证。这两年间,她先后创作了《野炊图》《第三地晚餐》《西街魂儿》《福翩翩》《花子的春天》《百雀林》《起舞》等,这些作品篇篇精湛,异彩纷呈,每个故事都好读、耐读,隽永无穷。我不知多少次被这些作品深深打动,在编辑这部中短篇集时,我和迟子建在不约而同的时候,都想到了用《福翩翩》作书名,这个拙朴喜庆而又令人浮想联翩的书名――《福翩翩》,似乎还散发着年的味道,在2008年春节前推出,也算是一本年味十足、福至心灵的贺岁书呀。

正如苏童所说的那样:每年春天,我听不见遥远的黑龙江上冰雪融化的声音,但我们总是能准时听见迟子建的脚步。迟子建来了,奇妙的是,迟子建的小说恰好总是带着一种春天的气息。性格明朗热烈而且刚强、端庄美丽且善良如初的迟子建,携着这本贺岁书《福翩翩》款款向你走来时,一定是春天的气息,春天的温暖、春天的祝福也翩然而至……这是一本温暖的书。开篇的《福翩翩》,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故事――两对夫妻努力地爱与被爱,怀揣着希望经营着曾经遭遇不幸的家庭;刚发表却反响热烈的《起舞》,写的是哈尔滨一个叫老八杂的棚户区所发生的故事,既有流传至今的民间传奇故事,也有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艰辛、坎坷和尴尬,但却被人间的温情所包裹,被爱的光芒所关照;还有《花子的春天》在苦难与希望的“春天”交替出现,从而继余华之后探讨了中国式“活着”的意义;《野炊图》写三位处在社会底层的民众现实生活,他们每个人都有辛酸的故事需要“讲述”;《百雀林》《第三地晚餐》《西街魂儿》都是迟子建笔下底层人物命运交错中酸楚而又温情的表述。这些故事虽然忧伤、不幸,甚至悲惨与不堪,但迟子建讲述的时候,洋溢在人物之间朴素的爱意,遮蔽了生活本相中的庸冗和不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笃定韧性的爱,他们可以忘却了物质的贫乏困窘,沉浸在丰盈的精神收获之中,于是平凡的日子也焕发了令人神往的光彩。因此,整本书中弥漫着明亮的暖色调。是一本冬天读了心里暖和,春天读了心里激荡,夏天读了心里灿然,秋天读了心里丰盈的奇妙之书。

迟子建作品篇6

一、以死亡描写为切入点,展示生命状态

迟子建笔下的死亡呈现出一片自然、宁静、温情的气息。在她的作品中,死亡脱去了恐怖阴冷的外衣,让人们看到死亡背后的温情与宁静。正如苏童所说:“她(迟子建)在创作中以一种超常的执著关注着人性的温暖,或者说湿润的那一部分,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进入多重声部反复吟唱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因而显得强大,直到成为一种叙述的信仰。”她始终以一种温情和爱意包容着她笔下的人们,向人们展示着童话般的家园。

《白雪的墓园》中,“我”的父亲从小说的开篇就去世了,但父亲从不是一个缺席者,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他与家人在一起。“炉火越来越旺了,我仿佛看见父亲正推开走廊尽头的门,微笑着朝我走来……他走到我面前了,他伸手抚了抚我的肩膀” ,从他去世的那时起,这种幻觉就一直存在,“我知道父亲根本不在这间房子里,可我又像每时每刻都能见到他似的” ,在我们看来,父亲幻化成母亲眼中的那颗红点,和母亲一起关注着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爱的孩子们。“那是父亲咽气的时候她(母亲)的眼睛里突然长出来的东西,我总觉得那是父亲的灵魂……父亲的灵魂是红色的,我确信他如今栖息在母亲的眼睛里。” 因为有了父亲的灵魂与母亲同在,我们度过了失去父亲后的第一个温暖却略带忧伤气息的除夕。母亲初一那天去看了父亲,父亲便安心地留在了白雪的墓园里。“我看见母亲的发丝乌亮,看上去精神多了。而我的眼前再次浮现出墓园里的情景,现在那里是白雪的墓园。雪稠得像一片白雾,父亲被罩在着清芬的白雾里。” 父亲去世,没有无休无止的悲伤与痛哭,有的是父亲灵魂的注视,给了我们重新生活的力量和勇气。而在《亲亲土豆》中男主人公秦山的死则呈现出哀婉凄美的爱的气息。虽然他是肺癌晚期,却心系妻女与家中未收获的土豆,妻子李爱杰不惜一切代价挽救丈夫的生命。秦山心中早已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偷偷地离开医院,回家收获土豆,并为妻子精心挑选了一条水蓝色的软缎旗袍。他利用最后的一段时间同往年一样收获土豆,进入安闲的冬天。“秦山瘦的越来越快,几乎不能进食了,他常常痴迷地望着李爱杰一言不发,李爱杰仍然平静的为他做饭、洗衣、铺床、同枕共眠” 秦山在下大雪的日子里挣扎了两天两夜终于停止了呼吸,“李爱杰穿着那条宝石蓝色的软缎旗袍守着温暖的炉火和丈夫,由晨至昏,由夜半到黎明” 而后礼镇的人们看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葬礼:“土豆咕噜噜的在坟堆上旋转……使秦山的坟豁然丰盈起来,雪后疲惫的阳光挣扎着将触角伸向土豆的间隙,使整座坟洋溢着一股温馨的丰收气息”。对于李爱杰来说,丈夫秦山并没有离去,他只是幻化成一颗又圆又胖的土豆追随到她的脚下。每当充满着土豆花香的七月来临,他会像那些永远离开礼镇的人们一样一次又一次的通过梦境将乡愁和爱意捎给他的妻子与女儿,捎给热爱土豆的人们。我们不能用任何灰暗冷寂的词语来形容迟子建笔下的死亡,透过死亡,我们感受到的是温暖的爱意和浓浓的清新而富有诗意的土豆爱情。

同时,迟子建笔下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具有生命的质感,无论植物或动物都具有和人类一样的灵魂,他们的死同样展现出别样的情感。《北极村童话》中黄狗傻子对于幼年的“我”来说是最真挚的朋友,我们一起分享食物,快乐与忧愁,当“我”不得不离开时,它脖子上拖着沉重的铁链追来,“它骏马般地穿过人流,掠过沙滩,又猛虎下山似的跃进江里,它凫着水,踩出一道晶莹的浪花……它张了一下嘴,什么声音也没有发出,它在下沉,就在下沉的一瞬间,我望到了它那双眼睛,亮的出奇,亮的出奇,就像两道电光,它带着沉重的铁链,带着仅仅因为咬了一个人而被终生束缚的怨恨,更带着它没有消泯的天质和对一个幼小孩子的忠诚回到了黑龙江的怀抱”傻子死了,但它与“我”的情感如那源源不断的黑龙江水般不会消失,它的死是一种对友情和忠诚的昭示。还有《一匹马两个人》中的那匹老马,它与老少两代主人心意相通,她可以听懂少主人的嘱托,揣测出老主人的心思。老太太不幸被路上的石头磕死,它与老头不辞辛苦的往返于村庄与二道河子之间,只为让在睡梦中逝去的老太太得到最恰当的安排。最终老太太埋在了芳香四溢的田野中,当老头平静的离开时它又将老头送回村庄,让老人可以入土为安。失去两位老人后,它以顽强的毅力和忠诚守护稻田,最后被薛氏母女割伤流血而死,它以自己的死展示着它与老夫妇俩真挚的情感,一匹马和两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家人。在另一个世界了,他们一家三口又会重逢。迟子建笔下的死亡不忧伤,不绝望,哪怕是动物的死亡也不会充满血腥与哀嚎,死亡的背后总是照耀着温热的夕阳余光。

除此之外,迟子建笔下的死亡总会有更深层次的精神与灵魂内涵。死亡,向生者诉说着生的深沉思考。《雾月牛栏》中继父在那个温情盈盈的雾月里弥留人间。只因为他当年失手将宝坠打傻,而埋下终生的悔恨,这种内心的负疚感一直折磨着他,他临走时唯一的愿望就是让宝坠回到人的屋子里住。尽管继父的死未能唤起宝坠沉睡的记忆,却让他获得了异父妹妹的亲情,为他再次印证了母爱。死亡对于继父而言,不单单是在人间历程的终结,更是一种希望,一种赎罪,一种解脱。而雾月的牛栏里降了新的生命,同时伴随着一分安详,一份朴素的生命无多奢求的圆满。迟子建笔下的死亡超脱了肉体的死亡,肉体可以不存在,但灵魂始终存在,死亡并非生命的终极,生命正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二、死亡涵义的深刻诠释

细细品味迟子建对死亡的抒写,我们不难发现,死亡在她笔下呈现出温情、舒缓、平静如常态。

她不擅于将赤裸裸的死亡场面暴露于读者面前,她剥去死亡恐怖的外衣,将死亡展现的平静而充满温情,向人们昭示出一种平静的生和从容的死。无论生死,灵魂是始终不灭的,所以死只不过是肉体的陨灭,也就冲淡了死亡的阴冷与恐怖,继而呈现出一种温情。死亡在迟子建笔下有着别样的单纯与质感,她对死亡有着独特的感知与体悟。“迟子建那里,死亡无疑是对生命与生者的重创与掠夺,但它从不是不可逾越的,不可窥见的黑墙。”(戴锦华,1998)死亡正是迟子建笔下那个“与幽灵同在的夏天” (《向着白夜旅行》),正是失去父亲后的拳拳思恋(《白雪的墓园》),《亲亲土豆》中秦山死后的坟茔与其说是渡往冥河的船,不如说是丰满的生命与爱的小舟,《雾月牛栏》中那个雾月,与其说是继父逝去的日子,不如说是他以死亡换回的心灵的救赎与祈愿。生与死并非命运的两极,生命依旧在死后延续,从某种意义上说死亡正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是精神的历练与拯救。迟子建对死亡的表现,充分体现出她独特的人文情怀和超越死亡的美学眼光。她借助于人物死亡造成的震撼,从而传达出对美好人性的呼唤。《白银那》中卡佳的死唤醒了食杂店老板马占军夫妇的良知,同时也让乡民们学会了宽容。《雾月牛栏》中继父的死告诉人们,善良的人们永远避讳放弃对自己瞬间丑恶的惩罚,而恶人从自己的罪行中得到的永远是罪恶的快感。《沉睡的大固其固》中温高娘是带着对全小镇人民的祈福,甘愿一人承担灾难的善心而死,而这正像河中的鱼一样“它们不屈不挠产下的卵却在第二年春天变成小鱼,游出了狭窄的呼玛河进入黑龙江,投入鄂霍次克海阔的怀抱中区孕育成熟了”。

迟子建笔下的死亡只是一种自然状态,或者说是人生历程的一个必然阶段,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状态下的必然,所以死亡不可悲,也不恐怖。大自然孕育了人类,同样可以收回人的肉体,但灵魂始终存在,它们在另一个世界与亲人相会,以另一种形式与活着的人们进行交流。所以“我”在温暖的炉火中看到父亲亲切的面庞,感受到他温暖的抚摸(《白雪的墓园》),可以嗅到吉喜朴实生命所散发的麦子的清香(《白银那》),可以看到依旧年年开放的弥漫着香气的片片土豆花(《亲亲土豆》),可以在那只粗朴却美丽无比的金红色的碗从一堆碎瓦砾中脱颖而出后看到新的希望(《日落碗窑》)。迟子建正是以这种温情的笔触描写死亡,将死亡浸润在一片平和充盈之中,以诗意的笔触描写死亡,让生命的质感在这期间得到充分的凸显与升华,她正是以一种特有的高度和更为辽阔的仁爱和智慧体悟着死亡,体悟着生命。

三、以死亡作为写作视角的原因探析

迟子建从小生活在环境优美的东北边陲,自然环境优美,当地民风淳朴,让她形成了一种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天性。她以一颗悲悯之心观看世间万物,她相信世间万物都有美好的一面,她以一颗仁爱之心濡染世间万物,以美好、温暖和善良的心态对待一切,包括死亡。她放弃了对“恶”的描写,侧重于对美好人性的开掘。她写甘如春雨的人际关系,她写味如醇酒的亲情,她写淡如常态的死亡,在不知不觉中将笔伸进讴歌美好人性的领域。她在创作中始终体现着对人类的终极精神关怀,并善于将朴素和平凡放大成为一种感人至深的品格和力量,所以在她的作品中,尽管描写死亡却能体现个体生命的价值。尽管逝去,却具有感人至深的伟大力量,让人不悲观,不绝望,反而成为流于笔端,沁人心脾的股股暖流。

同时,迟子建成长的大兴安岭最北端,也是泛神论思想和萨满文化盛行的地方,人们对自然界充满敬畏,对自然神灵笃信不疑。她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一文化现象,并且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泛神论的实践者,她相信世界上有灵魂的存在,因此她将死亡的原因归于自然,死亡只是另一种存在形式,只是肉体归于自然,灵魂归于神灵而已。迟子建笔下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万物皆有灵的世界:鱼会流泪,土豆会撒娇,鬼魂可以到世间游走,人们可以和死去的人交流,可以和魂魄结伴旅行。她不将死亡描写得很可怕,而是可以那么从容超脱,也就不难理解。

迟子建作品篇7

迟子建的散文作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主要写她在故乡北极村的生活,以回忆的视角写过去的生活,把故乡中淳朴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刻画得生动具象。第二类则是着眼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由一些细微的小事着眼,阐发自己对事物独特的见解。在这一类文字中,女性作家所突出的细腻情感与她本身的思想高度巧妙结合,引发读者的思考。在最后一类文章中,作者主要写了自己游访各地的见闻、心得。

在第一类文章中,迟子建总能把童年的往事讲述得生动可感,让人心生向往。也许是回忆有美化往事的力量,她笔下的农民也许有几分笨拙无知却总是可爱的,她笔下的趣事也许有几分幼稚却是让人想去了解的。如《蚊烟中的往事》一文中,具体写的是做酱、吃酱的事,听来也颇为普通。但当作者用孩子的视角加以叙述时就增加了几分童趣。“你愿意在河边多流连一刻,看着浸在水中的柔软的云,是没人知道的;你愿意在山间偷偷地采一些浆果来吃,大人们依然是不知道的:反正有那么几种野菜横在篮子中,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踏入家门”,这些话听着很孩子气,却让笔下的情景令人憧憬起来。

回想自己的儿时虽然没有出外采摘野菜的经历,却也有过许多充满童趣的往事。也许在那时的大人看来是令人哭笑不得的,但在现在已经长大了的我的眼中却是美好而令人留恋的,是仅属于自己的美好经历。而迟子建将这些经历和其他的大人一起分享,大概也是想提醒他们不要泯灭童心吧。

而北极村的那缕炊烟也影响着迟子建以后对事物的认知,一直保持着自然、纯朴的态度,这主要体现在在她的第二类作品中。在《我的梦开始的地方》一文中她如是说道:“当我童年在北极村生活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认定世界就北极村这么大。当我成年以后到过了许多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和更绚丽的风景之后,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

的确,我们在长大,心中的世界也在长大,只是身体和心一样,总是恋旧,那旧日的情感、记忆便也混进了这个世界,现实与回忆都稍作停留,回到了最初开始的那个地方。那里,对于作者而言,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而于我,是“草长莺飞二月天”的江南,是温软的一池春水。

迟子建作品篇8

迟鹏1981年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绝对是这群年轻人中的一位。他们出生得太迟,不太关心过去的历史,反而全心地投入于对21世纪中国的创造和期盼。迟鹏当时还只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但已经在中国多次参加展览,并正在建立自己的国际艺术生涯。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或耶鲁大学的同龄人不同的是,迟鹏对于在毕业前就被画廊承认这种现象并不熟悉,他的成功反映的是急迫感而不是应有的权力。他的世界变化得太快。他要留下自己的印记,一秒钟也不能停下。

初期作品――幻想的现实

迟鹏主要将自己的身体形象运用在艺术摄影作品中,比如在街道上裸奔,或在享受。他作品的核心是将幻想转变为现实,转变为公共场合中的具体现实。这个魔术由Photoshop完成,将一张照片插入另一张,编造像现实生活一样的梦幻。在这位艺术家的世界里,虽然很明显这些梦幻很难实现,但这种技术属于极端现实主义,而不是超现实主义。迟鹏并不是在编造。他在捕捉快速变化着的社会的精神,而纪录性摄影无法反映这种变化的速度。

《奔》是迟鹏创作的第一个系列摄影作品的标题。这组作品在前波画廊举办的由冯博一策划的《一对一》中曾展出过。作品中,迟鹏在北京裸奔,奔过街道上的车辆和购物中心,奔过紫禁城的护城河,奔跑着穿越办公楼的走道,成为一种特殊的象征。他并不孤单,反而由一群迟鹏相伴。他一遍又一遍地复制自己的形象,创造出一队放荡不羁的青年,高兴地,游戏般地,占领着这个城市。

这位艺术家,和同辈的其他许多电影艺术家和摄影家一样,没有受过的挫折。但是,向未来迈进的要求却和从前一样苛刻,一样成为求同的推动力。迟鹏没有穿上中山装或西装,却地奔跑,向消费主义反抗。红色的玩具飞机在空中飞翔,追逐迟鹏或被迟鹏追逐,好像萤火虫一样占满天空。它们看起来一点也不危险,只不过是艺术家魔术语言中的一个词汇。

对迟鹏来说,并不惊奇。它只不过是自己的身体,是某些矫揉造作的环境中的自然物体。今天的北京,每个街道的角落都在新建高楼大厦。艺术家很自然地会想到许多问题,什么是自然的,什么是中国的,什么是根本的。对一位年轻的艺术家来说,从自己的身体出发是很自然的,许多著名的艺术家都是这样开始的。迟鹏在一个充斥着翻译和双语的社会中,寻找最基本的言辞。为了找到自己的声音,他自己,创作出来的图像当然不可避免地和城市中坚固的街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反复重现自己──同样通过Photoshop的魔力──迟鹏向自恋致敬,为自己庆贺。

在新的系列中,迟鹏将自爱与野心的主题进一步发展。他将自己表现为一对恋人,不顾一切地寻求快速的性满足。在《电话亭》中,他脱下裤子,与自己的幽灵在电话亭中。《办公室》里的两个商人──艺术家和他的双胞胎──在单调的工作室内的办公桌下,其他同事都神秘地消失了。在这些摄影作品中,艺术家完全忘记了自我,没有任何顾虑。对于画面中的幻想成分,这些欲望十分可信和明显,没有一丝惭愧,不适或恐惧。

这些都是诙谐而成熟的作品,以至于会让我们指责艺术家患有狂妄症。他怎么能将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6亿人的大国表现成一个统一的社会整体?他怎么能抹去北京之外的地方,而用迟鹏来代替其它所有人?其实,这些摄影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它们能说服我们,让我们允许艺术家实现这种不可能。虽然我们在观看正在上演的淘气表演,但它们同时也提供给我们各种观察北京变化的方式,比如通过建筑,气氛或其它。迟鹏让我们一遍再一遍,通过他的眼睛,去观察北京,我们于是开始感觉到他那被疏远的感受。

和迟鹏艺术创作的环境相比,他的作品特别直接和诚实,表现了中国下一代艺术家的创作潜能和力量。对于迟鹏来说,过去已经离去,已经无法再被拍摄,但未来已经到来,已经作好准备等待被特写。

《西游记》――不一样的中国符号

第一次接触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的西方人,往往费尽心机地要从中找到与古代中国的参照――庙宇、书法、瓷器和红灯笼――就好像只有这些古物才能使这些作品成为真正“中国的”作品。事实上,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在遥远的过去根本找不到他们的根源,而是向更晚近的大众文化中寻找灵感。从西方观众和中国艺术家这两个方面来讲,他们都想要了解对方,然而视觉的交流却充满了混乱和误读。曲解在当前时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便这是个中国现代艺术在国际艺术界开始迅速普及的时代。

迟鹏既是这种混乱状态的产物,又是新的迷乱的制造者。尽管出生于1981年的他还很年轻,但已经凭借那些利用Photoshop修改和润色过的超现实主义的摄影作品在国际艺术界中得到了认可。他太年轻,也太现代,以至于对明代家具也没有多大兴趣。也许正因为他已经完全融入到当前时代当中,他才成为所有艺术家当中最“中国”的,才能用他的摄影技巧向我们展现当代北京的现实生活。

过去,迟鹏拍摄他自己。被成群结队地复制出来的“迟鹏”在北京的不同的场景裸奔。这些影像成为贴近艺术家真切描绘的未来的缩影,俨然是将过去抛在脑后。但在他最新的系列《西游记》当中,迟鹏似乎从一个之前已经被重访了许多次的故事当中获得了灵感,以此重访过去。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由吴承恩写成于16世纪时。这部后来被著名古典学者亚瑟・瓦雷(Arthur Waley)翻译成《猴子》的故事,本身是对唐朝玄奘和尚西去印度的旅行的小说化记载。这次旅行持续了将近二十年(公元629年-646年),结果是玄奘带着佛经回到了中国。这些古代的遗物如今都收藏在西安的大雁塔。不论历史的证据如何――你可以在西安看到这些书卷――《西游记》的演绎远比史实的记载要奇妙得多。这是一部神话幻想小说,说的是一位僧人在齐天大圣、猪八戒和沙和尚的陪同下,同妖魔鬼怪作战,在去西天取经的途中忍受了无尽的磨难。这是中国版的长途远游故事,就如同《十日谈》、《绿野仙踪》或是《星球大战》。美猴王经过大师的点化,能够千变万化,他是整个故事中的英雄。

让迟鹏获得灵感,并将这个故事作为新摄影系列的基础的,并非原本的历史故事,亦非小说或是小说的译本。就像美猴王一样,最近几年来《西游记》也一直在形式上千变万化,从日本的《龙珠》到中国1986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迟鹏看到这部电视连续剧的时候还只有五岁,就像中国的许多小学生一样,一连串的神话人物和英雄主义的传奇故事简直让他惊呆了。正是这样的故事版本――而非更古老或者更权威的版本――激发了他最新的灵感。当观看这些照片的时候,请记住它们是从电视中获得了灵感,这一点很重要。

迟鹏运用Photoshop软件,重新创造出了“猴山”,也就是那个美猴王(悟空)从石头中诞生,随后用他的一切法力统治的地方。按照小说和电视剧的说法,悟空从一位道士高人那里学到武功,驾着云彩在空中以光速穿行,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有一根可以随意变成任何尺寸的、重达13500磅的金箍棒。他傲慢地炫耀法力,声称自己同天上的神仙大帝一样。他威胁了宇宙的秩序,直到他被如来佛祖收伏,压在一座大山下达五百年之久。去西天取经的旅程就是从美猴王自囚禁中获得释放开始的。他陪伴着唐僧,以此作为赎罪,而他的法力在西去取经的途中也派得上用场。

迟鹏不仅用照片来展现这些情节,在保留原有的神秘特质的同时,他还对它们进行了二十一世纪的补充更新。在一幅照片中,一个由石佛组成的景观,如同古代的经卷一样延伸,表现了如来佛祖将美猴王压在山下;这是一种以强烈的恬静感引起人惊恐的景象。另一幅照片则描绘了女儿国,西行取经途中遭遇的许多地方之一,场景被安置在一个健身俱乐部里,一些身材高大的女人正在跑步机上奔跑。

数个世纪以来,《西游记》被一再地解读。而今天,学校的孩子们最了解的美猴王,叫做悟空(Goku),一个在龙蛋里可以自己变成一只神奇小猴的男孩。这个故事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变化,因此故事本身就是关于变化的。书中的人物改变了他们外在的形貌,同时因为在取经途中遭遇的磨练和苦难而在精神上也发生了变化。正是这种对变化的关注吸引迟鹏回到这个故事,既是作为一个孩子,也是一个羽翼渐丰的艺术家。

对于一个能够瞬间将自己变成自己所想象的任何东西的艺术家而言,除了美猴王,还有什么更贴切的角色吗?除了《西游记》,还有什么故事更适合当作从事一段艺术生涯的理由的吗?在这个故事中,变化的力量使得人物能够淘汰掉他们所有的敌人。对于迟鹏这样运用当代技术的非凡手段制作奇幻影像的艺术家来说,这看起来似乎是太完美的匹配了。当然,在这个系列当中,影像从两个方面来讲是奇幻的。首先,它们看起来就像是用“法术”制作出来的,艺术家将很多猴子、和尚、佛陀和现代的场景天衣无缝地拼合在一起,制作成仿古画的式样。此外,它们从内容上来说也是奇幻的,这是一种将“法力”奉为当代艺术家工作室中主要的工具的敬意。

当然,就像今天许多现代艺术家一样,迟鹏没有工作室。他的起居室的一角,摆放着一台电脑。就是在开启的显示器上,他能够用法力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场景。这是一种解放,而不是禁锢,他所想象出的任何事物,他都能用鼠标一点便成为现实。我们知道,这些作品肯定是工作量很大的,但是它们开起来却是随心所欲。我们知道,这些作品只有用最新的技术才能创作出来,但它们看上去似乎是将古代的故事召唤到现代生活中的最佳手段。就像美猴王的金箍棒一样,可以延伸成擎天柱,也可以缩小到缝衣针大小,迟鹏熟练地运用Photoshop,会让你觉得很奇怪,觉得他手中的鼠标是不是一根魔术棒。在他的手中,《西游记》成为今日中国的经典故事:今天的中国一直在变化和重塑着自己,成为一个大胆迈向21世纪的国家。

新作:麦田里的守望者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J.D.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第22章,主人公Holden Caulfield 如是说。

再没有什么比塞林格的畅销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对上世纪中期纽约的描写 与21世纪拥有鳞次栉比的公寓建筑、中央电视台大楼以及奥运场馆的北京之间差距更大的了,另类的主人公holden Caulfield 也与新一代的北京孩子大不相同:后者更懂得享受自由,财富,以及迪厅夜生活。从表面上看也的确如此。

然而,《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经典的成长小说 中的这个处于思想崩溃边缘的叛逆高中辍学者却是影响艺术家迟鹏的关键因素。迟鹏几年前读了这部小说,并因此形成了其艺术作品的新主体,向这部小说致敬。诚如这部小说中所描绘的那样,迟鹏珍惜 童真,却又反感他周围所充斥的堕落性影响。迟鹏通过photoshop的处理,将他对于这个世界的审视以一系列超乎寻常的摄影纪录下来。这些作品中的众多城市充斥着变形金刚,卡通形象,动物以及儿童。这是中国和世界展现出的景象,一个最年轻、最精明的审视者眼中的世界。

诚如在作品“漂亮女孩”中表现的那样,很多国家都经受着流行文化所带来的挑战――在这个作品中,数不尽的动画片中的女孩形象造成了东京街头的交通拥堵。

相对于其早先的作品系列,其以而自由的形象飞奔于北京的街道,这是迟鹏作品的一次转变――其在2003年就开始了他的职业艺术家生涯,尽管当时他仍在艺术学院学习。在此系列之后,迟鹏又创作了一个自恋倾向的系列“和自己”,在这一系列中,艺术家本人与他的另一形象相拥,看上去好像是在主人公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在办公室或电话亭中被抓拍到的。这些作品都经过了photoshop的处理,展现了艺术家自我表现欲,很明显地表现了迟鹏这一代人的自由观。其最近的作品中融入了古代神话,西游记,其将美猴王的故事重现至当代中国,同样的也运用了数码科技。从这一系列开始,迟鹏形成了其主要理念之一:向孩子们讲述的故事能体现出对当代生活的领悟。运用这些故事并非是逃避,相反艺术家是在将神话处理成为评判现实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创造了反映现世中种种弊端的新神话。

在其最新的作品中,迟鹏任其孩童一般的想像力发挥,洞视其周围的环境进而使之变形。在作品“横滨”中,一片云幻化成为卡通形象,驾一双风火轮在城市中的摩天大楼间穿行。如同在科幻电影《E .T.》中,孩子们骑着会飞的自行车,这一场景会使观者想到自由,也想亲身体验一番。

然而,在这一系列中,同样有一些阴郁的作品,表达了对大众文化强烈的不信任感。在作品“阴天了,我有点怕”中,一大片阴云笼罩了城市的上空,只有一缕光穿过云层,透露出未知前景的阴森景象。两幅关于麦田的作品直接指向“麦田里的守望者”。其中的一幅中,无数的稻草人挤在麦田中,不仅吓走了乌鸦,同时也吓走了游客。另一幅作品中,一大群孩子则在麦田中无忧的玩耍。这也正是迟鹏对 计划生育的产物 ――下一代中国孩子的期待,无忧无虑,不受任何来自现代快速发展亚洲城市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他看来,无异于对无保护状态的一种威胁。

一个孩子果真能够免除成年所带来的困扰和压力么?一个孩子的想像力真的能为我们面对的棘手问题提供评判和解决方法么?这些似乎也正是迟鹏自青少年时期就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面对下一代人所持有的疑问。但是艺术家给出的答案并不轻松,虽然他在大众经济文化中有强烈疏离感,然而他也是其产物之一。并非只有儿童受到了诸如卡通电视节目,玩具,填充动物的此类文化的影响。迟鹏本人也是在这些娱乐中成长的。他将这些融入他的视觉语言中,但同时也同其的媚惑保持一定距离。总之,这些形象已经成为了变革以及新景象的主体。某种层面上说, 这些也使迟鹏成为一名年轻、成功的艺术家,成为受惠者。当然,从另一层面上说,这些变革也带来了惊人的压力与挑战,这正是迟鹏所认识到的,想通过作品表达的。

也许, 迟鹏并不能找到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拯救他于他自创的两难境地。但是,就如同主人公Holden Caulfield, 他 也许会赋予他自己这样一个使命,向下一代揭示大众文化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文化对于我们脆弱的想像力是摧毁性的,主导的。

芭芭拉・帕洛克 :美国著名评论家、策展人

附录

迟鹏

1981出生于山东烟台

2001考入中央美术学院

2005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与数码媒体工作室

个展:

2007交换伤心,路德维希美术馆,布达佩斯,匈牙利

西游记,ALEXANDER OCHS GALLERIES BERLIN | BEIJING,柏林,德国

迟鹏的西游记,空白空间北京,中国

2006拟像游戏,季节画廊,新加坡

身体力行,朱屺瞻美术馆,上海,中国

上,空白空间,北京,中国

2005午餐,纽约前波画廊,纽约,美国

群展:

2008布拉格三年展,捷克国家美术馆, 布拉格,捷克

JUST DIFFERENT,COBRA美术馆,阿姆斯特丹,荷兰

记忆与历史之间:从诗史到日常 ,加拿大当代美术馆, 多伦多, 加拿大

新世界秩序-来自中国的装置和影像艺术 , 格鲁尼根美术馆,格鲁尼根,荷兰

身体语言-来自中国的摄影艺术,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 墨尔本,澳大利亚

2007七零八落, 帝门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CHINA NOW―The Cobra Museum of Modern Art Amstelveen,阿姆斯特丹,荷兰

浮游:中国艺术新一代,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韩国

集体形象: 中国当代艺术展,香港大学博物馆,香港,中国

龙的变身,当代摄影展, 纽约,美国, 北京,中国

窗外:中国当代艺术展,伯明翰,英国

傲慢与浪漫,鄂尔多斯美术馆,鄂尔多斯,中国

2006今日中国,SAMMLUNG ESSL | ESSL COLLECTION,维也纳,奥地利

神圣与亵渎,ALEXANDER OCHS GALLERIES BERLIN | BEIJING,柏林,德国

存在的迹象,北京,中国

冷能―情感与力量,北京,中国

Bitmap,International Digital Photo Project,首尔,韩国

宿命与超越,北京,中国

中国制造:来自北京的新艺术影像,柏林,德国

Other Dimensions: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当代图片影像展,Rockhampton画廊,Rockhampton,澳大利亚

2005Karlsruhe Barcelone Cambridge Toronto,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法国

亚洲: 身在何处?,ALEXANDER OCHS GALLERIES BERLIN | BEIJING,柏林,德国

第二现实 ― 来自中国的摄影艺术,欧盟总部,布鲁塞尔,比利时

第三届福冈三年展,福冈,日本

东方主义电子艺术,东京画廊,北京,中国

关于美丽,柏林世界文化宫,柏林,德国

美丽柏林,ALEXANDER OCHS GALLERIES BERLIN | BEIJING, 柏林,德国

Photokina,中国当代摄影,慕尼黑,德国

体温―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全球庆典之―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北京,丹麦

中国当代摄影,纽约前波画廊,美国

玖百贰十公斤,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中国

2004触摸,中央美术学院,北京,中国

过去未来之间-来自中国的新影像艺术,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纽约美国

Visual Gallery at Photokina,科隆,德国;巴黎,法国;维也纳,奥地利

一对一,他们的目光,纽约前波画廊,纽约,美国

上一篇:保护环境的英语作文范文 下一篇:数学日记六年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