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2012范文

时间:2023-11-26 11:56:26

开学第一课2012

开学第一课2012篇1

明威一样给自己一枪,不过我连枪都没有,只有别的方式可以选择。 理想原来对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重要,哪怕理想只是为了自己蒙骗自己,能够把自己骗倒那也是好的。我们需要寻找理想,需要寻找信仰,也许在以后的岁月中它们会土崩瓦解,我们仍然需要时时刻刻为自己打造一个乌托邦,这样我们才有生活下去的意义。所以说有理想的人是幸福的,哪怕他们为理想献出了生命,他们仍然是幸福的。 ”

我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但我并不是因梦想而不顾现实的人。为了生活为了生存,现在的我在一家工厂里打工,做的事纯体力的工作。我不会去抱怨社会埋怨他人,必经那样只是一种徒劳。客观的的世界是渺小个体的我们所不能改变的,我们可以改变是我们自己。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都是由他自己选择的。你若对自己现在的生活部满意,你可以去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然后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我是个自称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我很清楚自己的***现在的所做所为,同时我也清楚的知道这些行为会对我今后造成怎样的影响。在现实世界我的生活中充斥着太人对我嘲讽、不屑和藐视。我不会视他们的话为耳旁风,必经那样的言语对我也是一种鞭策,也会让我不断的去反省反思自己的一切。从走路去无锡,到骑车去连云港再到八风吹不动的每天一个人在家坐着冷板凳的看书。或许在很多人的眼中我就是个很不现实很离谱的一个人,但他们却不曾知我虽有梦想但我也在照顾现实。我要让理想成为我心中的那永不凋零的蓝莲花。

也许不会有人理解我心中那种对凤凰涅槃重生的渴望,也不会有人明白我心中对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心与渴望,不会有人理解我现在所作所为的意义,更不会有人明白我在经历一次次挑灯夜读之后得到一丝收获时从眼角处偷偷滴落的泪水。在“独自”前行的路上没有鲜花与掌声,没有理解与支持,有的只是一支笔一个台灯和一摞书。我承认我很孤独,但我绝不承认我很寂寞,因为有书籍的陪伴。之所以在独自二字上加引号,是因为我坚信在这个美丽的尘世里还有无数像我这样的在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着。再过一个多小时我又要去工厂做体力活,看开些就是去上体育课去锻炼身体,看不开则会生出很多的抱怨,那样只会知我堕落。虽然这样的工作与我理想相悖而行,但为了生存为了生活我不得不去,或许这样的一段经历

将会成为我生命中一段精彩的片花,毕竟人生也需要不断去体验与感悟。

开学第一课2012篇2

[关键词] 全互动式; 统计学; 信息化; 改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61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8- 0107- 05

1 选题背景与现状分析

1.1 选题背景

1969年12月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出资与计算机公司和大学共同研制出的第一个实验性网络——远程分组交换网ARPANET,最终导致了一个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虽然它的到来只有不足50年的时间,进入中国的时间更是不足25年的时间,但是它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全人类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

高等教育除了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外,还有培养下一代的任务,特别是它还有创新新知识、创造新手段、创出新方法,为正在培养的学生提供4年或更长远的时期能用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光荣使命。

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理论总结,它来源于统计实践,又高于统计实践,它的最终目的是科学地指导统计实践活动。

笔者从事统计学类教学已经27年了,在这27年里,笔者及项目组其他成员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在统计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如何实现教与学有机的结合,如何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如何找到能体现统计学课程特色、适应时代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授课方式、实验内容与考试方式及方法。

截止到2012年7月9日星期一,笔者收集到统计学课程共采用过7种授课方式和方法。第一种是普通教室授课方式和方法;第二种是多媒体教室但不能与互联网联网的授课方式和方法;第三种是多媒体教室但能与互联网联网的授课方式和方法;第四种是计算机房教室但不能与互联网联网的授课方式和方法;第五种是计算机房教室能与互联网联网的授课方式和方法;第六种是利用计算机房教室和我校教务处的网上辅助教学平台的授课方式和方法;第七种是利用计算机房教室和中国数字大学城网上辅助教学平台的授课方式和方法。

截止到2012年7月9日星期一,笔者收集到统计学课程共采用过7种实验内容。第一种是Excel的统计实验内容;第二种是SPSS的统计实验内容;第三种是SAS的统计实验内容;第四种是Excel加SPSS的统计实验内容;第五种是Excel加SAS的统计实验内容;第六种是Excel、SPSS加SAS的统计实验内容;第七种是Eviews的统计实验内容。

截止到2012年7月9日星期一,笔者收集到统计学课程有11种考试方式和方法。第一种是期末笔试考试方式及方法;第二种是期中加期末笔试考试方式及方法;第三种是平时考核、期中加期末笔试考试方式及方法;第四种是平时考核加期末笔试考试方式及方法;第五种是计算机房局域网机上期末考试方式及方法;第六种是平时考核加计算机房局域网机上期末考试方式及方法;第七种是计算机房互联网期末考试方式及方法;第八种是平时考核加计算机房互联网期末考试方式及方法;第九种是平时考核、期中考试加计算机房互联网期末考试方式及方法;第十种是平时考核加期末考试方式及方法全部采用计算机房互联网方式完成的;第十一种是平时考核、期中考试加期末考试方式及方法全部采用计算机房互联网方式完成的。

那么,哪种授课方式更值得推广,哪种实验内容更能让学生受益,哪种考试方式方法更科学,笔者及项目组所做的这项改革、探索与研究能否体现出时代的特征,能否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能否更好地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能否更好地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能否体现出统计学课程特色和适应时代特点的授课方式、实验内容与考试方式方法,笔者及项目组所做的这项改革、探索与研究是否是统计学课程授课方式、实验内容与考试方式方法的未来发展方向,哪种授课方式将是未来若干年内统计学课程的主流授课方式,笔者及项目组其他成员想通过过去、现在对统计学课程授课方式、实验内容与考试方式方法的实践、思考及对该研究项目的研究过程,寻找到最佳解答方案。

1.2 现状分析

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课程在1999年以前采用的授课方式和方法全部都是第一种,从1999年开始,笔者在统计学授课过程中尝试采用第二种授课方式和方法;从2001年开始,笔者在统计学授课过程中尝试采用第三种授课方式和方法,目前,东北财经大学所有统计学课程都采用了这种或这种以上形式的授课方式和方法。从2002年开始,笔者在统计学授课过程中尝试采用第四种授课方式和方法,目前,我校有部分教师在统计学课程授课过程中采用这种或这种以上的授课方式和方法;从2003年开始,笔者在统计学授课过程中尝试采用第五种和第六种授课方式和方法,目前,我校也有部分教师在统计学课程授课中采用这两种授课方式和方法。从2010年开始,笔者在统计学授课过程中尝试采用第七种授课方式和方法。截止到2012年3月1日为止,我校只有笔者一人在统计学课程授课中采用这种授课方式和方法。

截止到2012年7月9日,东北财经大学在统计学实验课程内,实验内容采用的是第二种。

开学第一课2012篇3

(2012年12月27日校务会议通过)

根据《绥江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012年年度考核的通知》(绥人劳字〔2012〕56号)、《绥江县教育局关于做好2012年年度考核工作的通知》(绥教通〔2012〕78号),参照原绥江一中和绥江三中年度考核办法,拟订本标准。

一、考核对象

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含试用期人员、特岗人员、经组织批准借用入我校或借用出我校到外县市的教职工)。

二、考核时限

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

三、考核内容

(一)职业道德、工作表现(20分)

本项为定性考核,含政治表现、师德师风、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履行《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教师义务及工作态度、表现等情况。

凡有下列情况者,逐项扣分(扣完为止):

参与者扣1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者扣2分;赶走差生,造成不良影响者扣2分;工作敷衍,严重失职者扣3分;违规收费,受行政处分者扣3分;无大局意识,不服从工作安排者扣3分。

(二)工作量(20分)

工作量以年均工作量计算,超工作量加0.5分/节,不满工作量扣0.5分/节;同学科跨头1个计1节,跨头2个和2个以上及学科跨头计2节。

男教师55岁,女教师52岁以上的工作量按学科工作量的一半计算。

语文、数学、英语以周课时12节计满工作量,其它科目以周课时14节计满工作量。

行政成员及特岗人员工作量:校长、书记2节/周课时;副校级领导4节/周课时;主任、团委书记6节/周课时;年级主任、支部办主任、工会副主席、副主任7节/周课时。

校办室、团委、政教处、教务处、后勤处等兼职工作人员及教研组长每周计工作量2节,专职计满工作量。

实验员计满工作量。

本项考评资料由教导处提供。

(三)教育工作(15分)

在上一年度秋季学期和本年度春季学期获班主任奖者,一等奖加1分/次,二等奖加0.5分/次。

班级出现打架斗殴者,扣班主任2分;对违纪学生未及时制止的教职工扣2分。 本项考评资料由政教处提供。

(四)教学工作(20分)

1、高考平均分或及格率获校第一名至第三名者分别加3分、2分、1分;

2、学业考平均分或及格率获校第一名至第三名者分别加2分、1.5分、1分;

3、中考单科总评分获全县第一名至第四名者分别加4分、3分、2分、1分;

4、初中结业考试获全县第一名至第四名者分别加2分、1.5分、1分;

5、所教学科学生满意度较低者扣2分。

本项考核以1个班计算,既有中考又有高考者,以获得高分的中考或者高考计算。

本项考评资料由教导处提供。

(五) 教研工作(10分)

1、论文

县、市、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每篇分别加0.5分、1分,2分

2、竞赛

获省第一等奖至第四等奖者分别加4分、3分、2分、1分;

获市第一等奖至第四等者分别加3分、2分、1分、0.5分;

获县校第一等奖、第二等奖者分别加1分、0.5分。

3、 课题

申报县、市、省级以上课题,验收合格者,分别加1分、2分、3分,课题组组长再分别加1分、2分、3分。

以上课题本项考评资料由教导处提供。

(六) 其它活动

组织参加活动获奖者参照第五条第二竞赛项加分。

(七)考勤(10分)

上课、会议、活动等,缺席1次扣2分,事假1次扣1分,病假1次扣0.5分(男55岁,女50岁的教师病假不扣分)。

本项考评资料由校办室提供。

(八)表册上交(5分)

各类表册、计划、总结、文件、资料等未及时上交学校1次扣1分,未及时上交上级部门1次扣2分。

本项考评资料由相关部门提供。

四、考核等次

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等次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工人考核等次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

下列情况考核为“不定等次”:

1、7月1后转正参加考核的(只写评语语,作为任职定级的依据);

2、在编不在岗人员;

3、事假一年内满20天,旷工累计满3天;

病假教龄不满10年的超过90天、教龄不满20年的超过120天、教龄不满30 年的超过150天、教龄在30年以上的超过180天的教职工。

五、《考核表》落款时间

(一)基层考核时间为2012年12月28日;

(二)个人签名时间为2013年1月6日

(三)单位考核时间为2013年1月2日。

六、时间安排

(一)2012年12月28日前,各教研组长(馆室负责人)组织自评、互评,填写《考核表》一式两份;

(二)2012年12月28日下午5点前,各教研组长(馆室负责人)将自评、互评资料和《专业技术人员履职考核表》一式两份和考核表工本费4元/人交到校办室;

(三)2012年12月28日晚,学校组织考核;

(四)2012年12月29日-2013年1月4日公示

开学第一课2012篇4

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关键内容缺乏维度;二是专家队伍缺乏信度;三是评估结论缺乏效度。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评价职业化的理性回归:(1)确立“第三方”评价体制。所谓“第三方”,必须是与评价活动的委托方和被评价方没有利害关系的独立“第三方”,具有独立的公信力。(2)重构多元评价体系。首先,高职办学质量的评价理念和措施必须多元化;其次,高职办学质量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再次,高职办学质量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3)突出“三主”导向理念。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评价应当瞄准其办学职能定位,强调国家主导意志、市场主流趋向和学校主要关切的“三主”要求。(4)注重评价过程体验。首先,应当积极地探索“第三方”评价模式;其次,在实施独立评价时的指标体系设计要科学;再次,要充分重视被评价院校及利益相关方对评价过程的体验。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二十期 朱玫林《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评价职业化的理性回归》

关于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策略

做好专业评估,评估指标体系固不可少,更为重要的是策略谋划。策略精当高明,方可收事半功倍之效。(1)先做好内部专业评估,再逐步引入外部评估。(2)先做好形成性评估,再向鉴定性评估稳健过渡。(3)从专业职业属性入手,将评估要点落在专业内涵实处。可从四个方面设定评估考察的要点:一是专业形成的逻辑起点及其来龙去脉、专业设置的依据及内因;二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面向职业岗位的对应性及实用性;三是专业课程开发、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过程和细节对于职业工作及职业情境的基本特点的准确再现;四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及认可度。(4)把数据信息的真实、准确作为评估成败的前提保证。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二十八期 王晓东《开展专业评估 打造高职教育质量品牌》

关于高职的十大价值

高职的十大价值是:(1)2011年实现近三百万家庭高等教育“零”的突破;(2)“在家门口上大学”使更多青年接受高等教育;(3)毕业生就业率与薪资连续上升;(4)毕业生成为一线岗位有素质的技能人才;(5)学生价值观有效提升;(6)布局更加均衡,专业更加适应产业;(7)校园文化呈现职业特征;(8)在服务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9)成为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的助推器;(10)助力地县城市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做贡献。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二十一期 刘娇,房巍,郭丹《发现高职——关于〈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报告》

关于“能力学士”

2011年6月16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的5名学生获得能力学士学位证书。这在国内高校尚属首次。“能力学士”诞生的意义在于这是高职教育一个首创式改革,实质性开启了高职教育学历学位改革实践序幕,对解答教育界热议多年的能力与学历孰轻孰重的话题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构建“能力学士”学位制度,一要明确“能力学士”学位的基本定位;二要把握构建“能力学士”学位制度的基本原则,即突出技能优先原则,有限独立原则,严格遵守原则,程序保障原则,依法管理原则;三要完善“能力学士”学位制度构建的基本支持机制。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二十一期 杜艾芳,李昌昊《关于“能力学士”的思考》

关于高职创业教育

高职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环境层面:缺乏氛围,重视不足;二是理念层面:认识不清,理论滞后;三是方法层面:手段单一,形式僵化;四是条件层面:师资短缺,设施不足;五是评价层面:忽略反馈,标准不明。要深化高职创业教育,在社会层面,要营造创业教育的社会氛围,完善创业教育的政策法规,开拓创业教育的发展渠道。在学校层面,一要建设完备的创业教育条件,高职创业教育的深化,需要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实训设施,需要高效率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二要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首先,要构建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其次,要构建合理的高职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三要探索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逐步渗透创业意识;第二阶段,深入培养创业素质;第三阶段,模拟实践创业情境;第四阶段,跟踪服务创业活动。

摘自《职教通讯》2012年第二十二期 李益生《高职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关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发展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是一个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课题,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梳理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三次大的调整:(1)第一次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是基于实践本位课程改革的需要。其背景是在高职院校创办初期,各院校基本使用本科压缩型的学科型课程,以学科为中心。(2)第二次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是基于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的需要。其背景是国家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开始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本次课程体系改革是建立在综合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基础上突出“能力本位”的改良。(3)第三次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是基于工作过程本位课程改革的需要。其背景是本世纪初国家处于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对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工作过程本位课程的改革,是以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产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来设计的。

摘自《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四期 李康德《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本质属性特殊性特征的澄明(四)》

关于教育业态拓展

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教育需求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业态的丰富发展,新生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开始从单一的全日制大专生向“三层五态”教育对象拓展。(1)新生代高职院校的教育拓展——以新生代高职院校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教育业态的升格发展——“普通大专教育业态”形成;教育业态的社会拓展——“非学历教育培训业态”拓展;教育业态的突破拓展——“成人教育业态”萌生;教育业态的衔接拓展——关注在校生的发展衔接,“在校专接本培训”、“专升本”业态应运而生。(2)“三层五态”的多元化教育管理结构与功能——“有限立交”初步实现。一是教育业态多样化,“三层”是指本科层次教育、专科层次教育、非学历短期教育;“五态”是指全日制大专、成人“高起专”、成人“专升本”、在校生“专接本”、非学历培训。二是“三层五态”衔接,“有限立交”通达。

摘自《职教通讯》2012年第二十三期 李霞《生命视角下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多业态升级通道构建》

开学第一课2012篇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社会的人才需求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育人作为学校和教师的首要职责,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把培养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因素,推动教学资源向教学一线倾斜。更加注重教学的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当今世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而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高分低能的产品,还是像乔布斯那样的创新型人才则直接关系到国运兴衰和个人的一生发展。鉴于此种形势,必须加快对现行考试考核制度的改革。

1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

独立学院自1999年开办以来,目前全国已有三百余所,承担了1/3的本科培养任务。独立学院通过利用普通高校优秀教育资源,吸收社会力量办学,有效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在解决教育经费短缺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上起了重要作用。与一二本的高校不同,独立学院培养的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如何使考试评价制度更好发挥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指引方向,成为当前独立学院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笔者所在的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突出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以管理知识为主,实行多学科交叉渗透,专业知识面涵盖了管理、经济、技术、法学等学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学及其他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以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为主,掌握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技巧,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金融单位、各类国有及非国有企业从事管理、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独立学院现行考试考核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不再是专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所谓“精英教育”,所以原有的传统考试制度作为衡量国际化和创新型人才的标尺已经不是很精确了。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指向,但其现行考试考核制度仍然存在诸多弊病。具体说来现状如下:

2.1分数考评“独霸天下”

分数是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最客观、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客观依据。但长期以来独立学院与其他层次的高校一样,认为分数就标尺,认为分数越高能力就越强。考试评价对考评个体的某些心理特征如记忆、推理、判断等有作用,但对整个人身心素质高低的测量,特别是其学习取向、个体价值取向、潜能、创新意识等是不足的。

2.2考试内容不科学

国外高校考试中几乎无死记硬背的题目,考试范围不局限于所学知识,注重关联知识的考查,在基本概念和原理之外,与实际相联系的应用知识考查较多。曾有很多我教过的毕业后又去国外读硕士的学生反馈说,国外大学的考试,它不是一场记忆力的考试,而是一场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试。举例说,在一次市场营销课的期中考试中,只有4条情景题。其中一题描述的是一家经营出现严重亏损的汽车零售公司现状,题目中列出该公司经营的各种数字及该公司过往所使用的一些经营手法,最后问的是,假如你现在是这家公司的市场部经理,你将如何令该公司的市场运作恢复正常及让它最终盈利。这样的考试题目,基本上是市场营销课的主要考试题型。这种类型的考题,不但要求学生非常熟悉市场各个环节中的实用概念,透彻理解它们,并要求学生能在具体情况中应用它们。换句话说,这样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它更注重的是学生能否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转换到解决现实问题中。题目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们不需要在考试前做大量的参考题,更不需要背考题及标准答案。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只要老师评估认为该方法在现实中是可行的,学生都可以获得高的分数。这样的考试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创造空间。这对于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作用。独立学院的任课教师在出题时,往往会对指定的教材有所偏重,因此,学生考前只要记忆指定的教材内容,便可顺利过关。一般客观性试题较多,诸如分析等锻炼发散性思维的题型较少。

2.3考试方式单一

考试方式单一,难以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独立学院目前很多考试偏重于闭卷笔试,试题、答案都是唯一的,缺乏考试形式的多元化,缺少平时的考核、检测,缺乏教学过程中的动态信息反馈,造成教与学脱节。总结性考试考定成绩,难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知识水平和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与综合性能力,抑制学生创新能力。而国外高校考试形式比较多样化,如侧重平时的考核,平常经常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进行自我探索,并提交论文报告,使学生有独立思考锻炼机会。还有在课程中分组进行专业课题的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实践研究水平,在此过程中,也顺便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一举多得。

3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建议

为使我国独立学院学生能适应市场需求,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抢手的创新型复合型的应用人才,针对目前独立学院考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对理论课程考试环节考核方式的改革

第一,应以素质教育为本改革考核的指导思想。传统的教育一直侧重于智商的培养,情商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现代大学对学生的教养理念已转变为“情商”与“智商”相结合、“通才”和“专才”教育并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现代的人才观和考试观,彻底改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第二,打破单一考试模式,探索多样化的考试方式,笔者所在的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最近出台了《关于取得学校组织的各类部级考试合格证置换相关成绩的管理规定》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其规定: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考试的本、专科学生,可申请置换《大学计算机基础》或《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考试成绩;通过英语四级考试(425分)的非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可申请置换《大学英语》课程的考试成绩;非英语专业的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全国职场英语(一级)资格证书者,可申请置换《职业英语Ⅰ、Ⅱ、Ⅲ》课程的考试成绩,并认可取得证书之前的各学期英语课程考试成绩合格,也可免修以后各学期的英语课程等。第三,对考试内容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变通,应当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非对知识的记忆程度。一是考试题型要创新,且要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创新兴趣为主。应当考虑增加主观题型的比例,使得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在考试中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对一些课程采用“开卷考”形式。开卷考一方面可以降低分数在学生心中的分量和地位,让其知道平时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p#分页标题#e#

3.2对毕业设计环节考核方式的改革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本科生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然而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运行状况却存在隐忧,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3.2.1现有毕业设计考核模式存在的缺陷

以笔者所在的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经管学部2012届毕业班为例,其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分七个阶段:第一阶段:2011年11月1日-11月11日,(10-11周)毕业论文准备阶段,审定毕业论文题库。学部各系按学院要求拟定2012届级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各系主任负责审定所属各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然后由学部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审定作为2012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备选题库;第二阶段:2011年11月14日-11月25日,(12-13周)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动员阶段,组织学生选题由各系召开2012届本科生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大会,对学生进行动员及相关问题的讲解;第三阶段:2011年11月28日-12月9日(14~15周)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布置论文工作安排,指导教师在接到指导任务书后,必须在第14周前与所指导的学生见面,使学生充分认识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对自己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认真按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工作;第四阶段:2011年12月10日-2012年1月13日(16~20周)学生收集资料、拟定写作提纲、提交开题报告;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开始毕业实习。在此阶段,学生可开始毕业实习,并按指导教师要求收集论文写作资料,拟定写作提纲,提交开题报告。在2012年1月13日本学期结束前学生必须向指导教师提交电子版开题报告、写作提纲、收集的论文写作资料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工作计划表。指导教师应对完成情况进行登记,对未按要求完成的学生不得离校;第五阶段:2012年1月14日-2012年3月30日,各系各专业毕业生进行毕业实习,完成论文初稿。在此阶段,学生进行分散毕业实习,本科生毕业实习周数不少于8周的同时,应当完成实习报告、文献综述、外文译文、论文初稿。在实习期间,学生与班主任、指导老师要保持密切联系;第六阶段:2012年4月2日-2012年4月20日,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中期检查阶段。各系组织教师对毕业实习进行中期检查,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毕业实践报告》完成情况,指导教师要求在2011年4月20日前,收齐自己所指导学生的《毕业实践报告》,检查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及实习单位签字、签章等。指导教师填写《毕业实习中期检查表》。各系组织教师对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学生的《文献综述》、《外文译文》、论文初稿完成情况,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学部将对各专业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工作进行中期检查;第七阶段:2012年4月20日-2012年4月27日,学生返校,完成《文献综述》、《外文译文》定稿,论文修改,毕业实习评定与个人总结阶段。2012年4月20日,本学部各系毕业生结束实习返校。返校后学生要完成对《文献综述》、《外文译文》的修改并定稿。2012年4月27日-2012年5月4日,论文改稿、定稿。2012年4月27日起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按学院毕业论文格式要求进行格式修改,并于5月4日前收齐所有论文定稿,2012年5月7日-5月14日,各系组织教师进行评阅论文,5月15日将已评阅论文交专业秘书,并做好答辩准备工作。2012年5月19日(周六)、20日(周日),论文答辩。从以上安排来看,整个过程周密严格,首尾相接,但是从结果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实习周期太短,难于达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预期效果。很多高校习惯于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通常与实习在一起,尽管我们要求学生撰写论文要以其所实习单位的事例为关注主题,并将知识运用于帮企业实际分析问题且提出解决对策。但多数学生通常是春节过后还游离在人才市场,高不成低不就,迟迟未选择单位或以考研为由不去真正实习,而寄希望于从网络摘抄资料拼凑论文以敷衍了事。然而,即便是春节前就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也因为学业不扎实或观察思考能力不够的缘故,在企业干了三四个月了还是懵懵懂懂不知就里,只满足于做些平常打杂的事情。没有观察和深入分析的能力,即便是简单的企业实际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对很多人也是勉为其难,而仅仅靠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短时间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

(2)过分看重找工作,论文写作应付了事。据教育部数据披露,2012年毕业生人数高达680万人,比去年增长20万人,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增无减。面对日益加剧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除了频繁奔波于全国各地的人才市场找工作外,很少有人把毕业论文设计看得有多么重,更何况是就业压力更大的三本独立学院的学生。

(3)写作能力薄弱,撰写论文力不从心。很多学生即便是早在大一就开了诸如《应用文写作》、《经济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但一旦接触到本科毕业论文这样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就感觉很难。我们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教学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非常缺乏论文写作能力,在论文写作时对于自己所论的问题、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不清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事无巨细地将一堆材料没有逻辑联系地堆砌在一起,还有更甚者将网络摘抄的文档丝毫不加处理地就放在那,连网络痕迹都附带着。

3.2.2毕业论文考核模式的改进对策笔者所在的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经管学部的工商管理专业,虽然在一年级开了《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和《文献检索》等课,旨在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写作基础。同时在二、三年级围绕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几门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通过课程论文写作达到毕业论文前期性专业写作训练的目的。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可多种多样,如读书体会、学习心得、文献综述、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小论文等形式均可。还开设了论文专题讲座和进行一次学年论文写作训练,但到了第八学期进入到毕业论文环节时,学生的毕业设计结果仍然很不令人满意。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其中的矛盾,笔者认为可以用一些新的考核形式取代毕业论文。首先,可以由指导教师承担一定的科研课题,再带3~5个学生承做,由教师考核所带学生在此期间的表现作为毕业设计环节成绩;其次,由指导教师带学生在相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际操作一个项目,据其完成情况来考核学生;再次,将毕业环节与学生创业结合起来,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完成初步创业过程,并以此作为毕业考核成绩;最后,有条件的情况下,由学校设立校办工厂或公司,教师在内挂职,毕业班学生在这个实体内按照专业上岗,在6个月上岗期内按要求完成规定任务并合格的,就算视同其通过毕业环节考核。#p#分页标题#e#

开学第一课2012篇6

1 三个基本不变

1.1 主干知识基本不变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在编写理念、组织形式等方面给人焕然一新,问题设置有了更多更好的创新尝试,新教材比旧教材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就主干知识而言,与旧教材是基本一致的。2012年的考题中必修部分(除了选择题第2题以外)全部涵盖了高中生物学科中的4大主干知识(表1)。可见,主干知识依然是高考与教学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

1.2 试题直接来源于教材这一命题思路基本不变

选择题第3题来源于人教版必修3第2章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的课后练习。非选择题第30的图(a)、图(b)的图片素材直接来源于人教版必修3教材的第2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的“思考与讨论”和图2-3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选修第40题的答案几乎都是直接来源于教材的原话,这里不再一一例举说明。选修设置了两道题,让考生任选l题作答,这一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 虽说识记教材的知识不一定能拿高分,但不能识记教材的知识一定不能拿高分。若加之能够会看教材,那么,在生物高考答题时就能得心应手。

1.3 稳中渐变的命题思路不变

通过对比2012年新课标卷与2012年大纲卷的理综生物部分,以及参考2002年以来的历年试题,无论是2007年开始的新课标卷(之前称宁夏卷),还是2002年以来的大纲卷,在相邻两年之间试题基本是稳定的。稳定除了上述提到的主干知识与命题素材来源于教材外,还体现在命题的基本形式(如:概念分析、图表分析、实验设计等)。

高考题的变化往往也不是突如其来的,如:光合作用类型的考题,2009年以前是每年必考内容,到2010年没有考查,201 1考题加强了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分值为15分(选择题6分,非选择题9分),但2012年仅考了2分左右,这是一个波动的渐变过程。2012年不考查教材里任何一个学生实验,实验内容的考查贯穿在有实验设计思维的考题(如:第5题、31题、32题)中,另外,免疫知识也没有出现。

在分值比例上,大纲卷的考试内容在各册的教材中分值比例相对稳定,但新课标卷的分值有波动性变化,201 1年的必修2考查分值仅约为8分,2012年必修3考查分值约为42分,4册(必修3册+选修1册)教材中,仅必修3就几乎占了一半。分值的波动让教师思考,必修3更接近人类的生活与健康,这样的偏向也凸显了新课标注重与生活相互联系的基本理念。

变是高考命题的基本规则,在变中求知识覆盖面、在变中求创新、在变中落实新课程理念,只有试题的变化才更有利于考生的公平竞争。

2 三个逐渐加强

2.1 加强买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3个必修模块中,共设置了11个探究性的实验。3个必修模块列出各类探究活动共有75项。具体包括:以实验探究(实验、技能训练和探究)为特色的学习方式36个,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进行探究的学习方式29个,这些内容构成了探究活动的主题。此外,在教科书每一章的每一节内容中,都是从“问题探讨”开始,以“思考与讨论”栏目为主线,突出了对教科书中的插图系统进行重点地“识—思—比—析—忆”,十分清晰和明朗地呈现了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

今年的非选择题第31题让考生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通过结果的性状比例分析来推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还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的结果。非选择题第32题通过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3组模拟实验来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选择题第5题同样是通过实验变量的分析来判断单侧光照射是否引起弯曲的原因。

2.2 加强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

与2012年大纲卷相比,新课标更突出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其中图表分析就有4个题(包括选择题第5、6题,非选择题29、30题),图表题是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的理想题型。选择题第5题要求学生能看懂c、d胚芽鞘的位置变化,选择题第6题的A选项要求考生学会分析出生率与未成熟个体之间的关系,非选择题第29题是一个计算的难点,除了要求考生获取题目中“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这一信息外,还要能够分析坐标图中曲线相应的数据变化,并需要进一步对比分析,否则,很容易被误导计算出错误的答案。

2.3 加强试题命制的可塑性

从2002-2012年云南省参加全国卷高考的生物试题来看,试题总体逐渐趋于成熟。但考虑到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因此,试卷需要具备一定的区分度,而区分度往往是通过难度来调节的。从遗传题就能看出一些有规律性的变化。遗传题是每年必考题,命题趋势也是想方设法通过增加难度来达到一定的区分度,从最简单的推导基因型、表现型到相关概率的计算;从一对基因的考查逐渐增加到3对甚至是4对、多对的考查;从通过育种知识来渗透考查遗传图解到在遗传题中渗透实验探究的思维等。但2012年试题虽只考查一对基因,总体难度相对较低,试题不再向高难度、繁琐方向发展,而是题目看似简洁,却考查的实验探究思维能力并没有因此而降低。

3 三个相对减少

3.1 枝节末叶的知识考查相对减少

生物学科知识相对零散,记忆性知识较多,若考试内容过分强调枝节、识记零散生物学事实的考查,不仅不利于对核心内容、核心概念的考查,而且还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更难突显出新课标注重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但也依然会有极少部分考查细节知识,例如第40题第(3)问:按其来源不同,基因工程中所使用的DNA连接酶有两类,即DNA连接酶和DNA连接酶。

3.2 要求考生作答的字数相对减少

2010年必修部分的非选择题官方给出的参考答案约为206字,考查选修3的第40题约为34字,2011年新课标卷的必修部分参考答案约为326字,选修3的约为33字,而2012年必修部分的参考答案约为154字,选修3的约为64字。必修部分参考答案字数相对减少,选修部分成倍增加。这也许提示,高考强调注重能力的考查也并不一定需要增加考生的语言表达才能够到达到相应的目的,还有很多方式可以探索。对于选修内容,教师要加强学生对生物学事实的识记与简单的理解。当然,2012年选修内容仅仅考查基因工程的考点,显得单调了一些。

3.3 对特殊考点的关注减少

这里说的特殊考点是指《考试说明》里有具体的内容,而人教版教材没有相应完整介绍的知识点。如: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模拟尿糖的检测、探究水簇箱中群落的演替等。《考试说明》是按照教学大纲来制定的,而并非针对哪一个版本的教材,所以,复习时应该需要补充与完善,那么,如何补充?补充哪些?需要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吗?《考试说明》中限定的“脊椎动物”范围太广,如何把握?模拟尿糖的检测实验需要哪些具体的实验材料?步骤如何?还是只要知道其中的实验原理就可以?探究水簇箱中群落的演替是有意强调观察“演替”现象等。教材与《考试说明》的差异引起了教师们的共同关注,一线教师也一直困惑着,幸运的是最终没有出现在试卷中,也许命题者也是有意识的避开了一些不必要的争议,还教师们一个平安高考。

开学第一课2012篇7

而在看似平稳的数字背后,蕴含着技工院校发展必须直面的挑战与重大机遇,还有一系列推进技工院校内涵发展的大动作。《职业》特邀冯政处长,以技工教育领域的专家视角,对2012年及2013年技工院校发展大势进行解读,以期梳理技工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利空与利好,研判技工院校发展道路之选择。

2012:六大亮点影响深远

2012年,全国技工院校总数与2011年基本持平,为2900所左右;全年招生人数约为157万人,比2011年的数字下降约4个百分点;在校生人数达423万,这个数字与2011年相比,下降幅度为1.53%;毕业生就业率比2011年略有提高,为97.3%左右。从总体数字来看,几项主要数据只是略有下降,可以说是“总体平稳”,尤其在技校招生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实属不易。而在2012年的数据中,有一个亮点值得关注――2012年技工院校社会培训规模继续增长,达551万人次,超过了在校生人数。这一数据的变化,反映的是技工院校“两条腿走路”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已初显效果。

回顾2012年,冯政处长用五个“一”和一个“两”总结了技工教育领域最值得关注的六个亮点,并认为这六个亮点将对技工教育未来发展道路产生深远影响。

制定下发了一项政策

2012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资委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的通知》(〔2012〕34号)下发,这份文件对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

在这份文件中有一句话值得关注:“各地应探索实行企业在职职工就读职业院校的弹性学制、学分制政策,对于完成规定培训课程和学时的,经考核合格,可以获得职业院校毕业证书。”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技工院校办学开辟了一条新路子――招收企业在职职工进技工学校,用非全日制的方式开展学制教育。如果说原来技工院校是两条腿走路,那么这份文件让学校再多了一条腿,“三条腿”走路(即学制教育、中短期社会培训以及企业在职职工学制教育),这不仅能让学校走得更快,也能走得更稳。

组织召开了一次会议

2012年9月,人社部在杭州召开了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启动会,一体化课改试点学校由原来的30所增加到130所,参加试点的学生由2000多人扩大到1.25万人,新增焊接加工等10个试点专业。在这次会议上,总结了一体化课改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的情况,进一步明确了“为什么要搞一体化课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回答了“一体化课改未来该怎么走”的“思考题”。人社部王晓初副部长用“五个到位”明晰了一体化课改未来的发展思路,即组织领导到位、政策支持到位、师资队伍到位、校企合作到位和制度保障到位。

开展了一项标准的研究

在一体化课改中,教师一直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2012年,技校管理处委托北京工业技师学院联合部分技工院校,开展了技工院校一体化师资标准和培养方案的课题研究。这项研究在2013年结题。研究明确了一体化师资的内涵,与传统的“双师型”教师作了区分,并按一体化教师职责任务划分为三个等级,与之配套的是一整套详尽、科学、系统的一体化师资的培养方案。可以说,这项研究成果为今后大规模培养一体化师资奠定了坚实基础,将有效助力一体化课改的推进。

完成了一项评价研究

从2009年开展试点至今,一体化课改的成效到底如何?课改的最终体现效果,即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什么变化?技校教学是前进了,倒退了,还是原地踏步?这是个一直悬在课改的推行者、试点者和观望者心头的疑问。而这一问题也在2013年的春天有了答案。

由技校管理处组织,广州市职业技术研究室具体承办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评价研究”在2012年4月启动。研究通过对2009年秋季入学的试点院校试点班和非试点班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对比研究,一是对一体化课改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科学的评价,二是为一体化课改教学实施提供反馈和参考,三是为一体化课改整体评价体系的构建探路。而研究的发现也没有让课改的参与者失望,试点班学生在测评成绩总分、纸笔与实操测评、职业行动维度、纸笔测评的综合职业能力、实操测评指标等方面的平均得分率均高于非试点,表现在阅读理解、问题分析、工作过程知识获得能力、实操准备、操作规范性、条理性、工具使用、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成本意识及班级成绩分布均衡等方面。

推动了一项规范管理工作

2012年,在技工院校管理方面有一个大动作值得关注。根据《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的要求,人社部将三类技工院校的审批权全部下放到地方,即设立普通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由省级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批,设立技师学院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

审批权下放后,如何更好地统筹协调各地技工院校的发展?冯政处长介绍说,靠的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和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看得见的手”就是《技工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技师学院设置标准(试行)》和修订后的《高级技工学校设置标准》,三类标准明确了三类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基本要求,设置了准入门槛;而“看不见的手”,就是技工教育必须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协调发展的内在运行机制。

这并不单单是行政审批权的下放,而是出于对技工教育发展的更深远的考虑。地方在审批技工院校设立的过程中,可以依据三类标准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和促进就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制定本地区技工教育发展规划。这样既有统一性(设置标准),又有灵活性,可以更好地体现技工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促进就业的宗旨,激发出技工教育的活力。

《职业》:从数据来看,我们会发现技工院校的招生情况并不均衡,这背后受哪些因素影响?有哪些成熟经验可供借鉴?

冯政:全国有近3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有的能招七八千人,有的一个学生都没招到。这说明职业教育是有竞争性的。而招生差距背后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跟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经济发达,用工需求量大,职业教育就发达,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的,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第二个原因在于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专业设置合理,符合当地产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招生必然多;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质量高,培养的学生好就业,并受到企业欢迎,口碑相传,招生自然就上去了,都不用做广告。第三个原因是职业教育市场竞争的存在。如果学校间专业雷同,同质化严重,没有自己的特色,那么招生就会遇到问题。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招生宣传以及一些细节做得很好。例如河北邢台技师学院在每个村里设一个招生联络员,每个村子有这样的一个“触角”就形成了一个网,再把宣传做到位,把细节做好,招生量就上来了。

一体化课改,如何才能有效推进?

2009年7月,人社部在全国30所技工院校启动了汽车维修等5个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在技工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教学革命。而2013年“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评价研究”的结题,展示了这场革命的阶段性成果。

改革之路从来不是一马平川的,且围绕一体化课改,争议、担忧、退缩、畏惧的声音从来不绝于耳。曾有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体化课改,实际上是一场教学革命,但是这个教学革命首先是在革老师的命。

《职业》:如果要总结过去三年多来一体化课改中的成功案例,您认为值得借鉴的经验有哪些?

冯政:我大概总结了一下,有四条经验。

开学第一课2012篇8

下面笔者结合几个借助实物教具进行教学的教学片段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第一,实物教具更具真实感受,直观性强。

实物教具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且它的直观性强,能促使学生的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减少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帮助其形成明确的概念,发展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实例1]人教版生物学(2012年6月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中,要求学生认识这三种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并能区别它们。平时学生很难见到这三种植物,所以课堂上教会学生辨认它们的结构特征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展示相关照片,讲解这些植物的结构特点,而学生看似弄清楚了,但从练习考查可看出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记忆也不够深刻。今年,在教学这一节课时,我带了水绵(藻类)活体、苔藓和蕨类(鳞毛蕨)的标本进课堂,引导学生从植物体个体的大小、结构上进行观察比较。课堂效果显示,学生基本上能自己总结出这三种植物的特点:藻类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有茎、叶的分化,无真正的根(假根)――这点需要教师指出,因学生观察到苔藓是有“根”的;蕨类有根、茎、叶的分化。其中学生观察到藻类的个体最小,蕨类的个体最大,笔者正好利用学生观察到的这一点告知他们,这正是因为藻类体内无疏导组织,蕨类从根到叶通体都有疏导组织,苔藓的“根”内无疏导组织而茎叶内有疏导组织。疏导组织能够运输营养物质,有该组织则植物体就能离开水环境且保持个体长高。考查效果显示,这样组织课堂教学使抽象的知识点由学生观察的已有的事实引出,更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二,让学生通过对真实物品的触摸、观察甚至品尝来学习知识,这样学生的记忆更为深刻,对所学内容的吸收也更加迅速和牢固。

[教学实例2]在教学人教版生物学(2012年6月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六节“鸟”时,笔者将“家鸽”和“家鸽骨骼模型”带入课堂,首先安排了一个学生活动:“隔板猜物”,由此自然地引入主题,且在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我们人类的“朋友”――家鸽的外部形态及家鸽的骨骼标本,自主总结出鸟类的形态结构。本节课教学效果显示,让实物走进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观察更加直观和逼真,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亲自触摸和操作,解决了学生缺乏自主体验这一问题,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知识形成的探索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概括,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更加迅速和牢固。

第三,实物教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也是学生形成具体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

[教学实例3]人教版生物学(2012年6月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展示一个鱼缸(鱼缸中有一大一小两条鱼、水草、小石头),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在鱼缸这个环境中

影响小鱼生活的因素有哪些

。与以往展示图片或资料让学生分析相比,实物鱼缸一出现,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都纷纷抢着回答。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一下活跃了,学生都在积极主动地探究课堂问题,效果非常好。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适当准确地应用实物教具,可以使生物教学更为形象直观,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拓宽学习渠道,提高记忆效果,从而优化生物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生物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曹玉龙.论直观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8(5):139-140.

上一篇:关爱空巢老人活动范文 下一篇:青春的苦恼范文